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带有眼字的成语精选(九篇)

带有眼字的成语

第1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一、弄清原因,明白责任。

近些年,农村人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年幼的孩子多数是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农活多,识字少得可怜且不标准。孩子的识字主要来源于课堂,这样一来,老师的识字教学就显得举足轻重了。因此,教师要明白"识字应从娃娃抓起,教师的启蒙教学责任重于泰山"还要搞清教材编排的识字的特点,掌握汉字的规律,积极挖掘教材汉字本身所蕴含的创新因素,做好识字教学的准备。面对天真活泼,好唱好跳,思维活跃,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思考。尽量让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生动活泼。

二、把握课堂,激发兴趣。

课堂是农村孩子获得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优质高效的课堂是乡村孩子需要的,向往的,乐意参与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时代,课堂上不采取有力得当的措施方法来教学,不把孩子们的兴趣激发起来,只能让孩子对母语失去兴趣,而且厌学。在《新课程标准》的第一段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告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体验快乐。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家沸洛伊德制出:游戏活动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哩,使注意力不但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提高。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各种各样的以游戏为主的识字方法。比如:见面招呼、换偏旁、加偏旁、减偏旁、唱反调、玩字卡、找朋友、辩认双胞胎、眼疾手快、编顺口溜、编小故事、猜谜语、表演猜认、组合生字,叫字排队、送字回家、读词赏画、读文找字、为师纠错、开火车、组词造句说段、摘果子、闯关夺宝。同时,在识字过程中不断用上鼓励的,表扬的话语。如:你真聪明,你的办法很不错,你很能干……孩子们顿时兴趣盎然,课堂教学气氛热烈而欢愉,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也较深刻。久而久之,识字方法就被学生掌握了。这样那些看似枯燥无味,抽象难理解的生字就会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土崩瓦解。

三、重视课外,培养能力。

根据孩子的短时记忆,他们对生字记得快,但忘得也快,个别学生还不能完全掌握方法,记住生字,每堂课还会留下些生字记不住。识字也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创设多种途径让生字反复与学生见面,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除了课堂上的巩固,还应充分利用课余巩固,以培养生的多种能力。如:对每课的生字,让同方说说各自有什么发现,用啥办法记住的,这样又培养了生合作交际的能力。开设图书角,让学生空时借书读,培养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回家叫学生制作生字卡片,利用字典查找生字,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看新闻电视认生字,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把生字归类,可按偏旁归类,可按读音归类,可按意义归类,培养生的整理记忆能力。认校园里的告示牌、校训、教室里的名人名言、黑板报,提高识字量。还可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识字。组织学生收集各种物品上的汉字进行展示,并将他们收集的物品名称进行分类展示,比比谁认得多。利用见到的广告牌、广告语、各种标牌等识字。告诉学生在课外认字中有不认识的就将它记下,可问同学,家长,老师。由此可见,生活是个大舞台,课余空间广阔,学生能在生活中获得大量的信息,认识不少的字呢。

在识字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怎样花少量的时间认更多的生字。对那种智残的学生怎样让其记住生字。这还有待于今后去探索,去解决。还需要我们乃至更多的后继者们来不断地努力,还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开辟更多更好的尝试。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教学中,面对乡村孩子的识字量多,难度大,要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提高识字能力高质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教师的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发,利用生活和社会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生活课堂,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激发生的识字兴趣和主动性,都能让乡村孩子勤于识字,乐于识字,真正感受识字的乐趣!给他们的学习生活注入鲜活的生命! (接上页) 复韵母的教学中,我就利用了打电话的游戏。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带调的复韵母卡片,然后,教师说:"复韵母áo,你在哪里?"有此卡片的学生就站起来说:"áo,我在这里。"带大家读三遍,这样游戏的面就扩大了,能够照顾到全体学生。

第2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首先,精读文本应成为语文教师首要的基本功。课堂上,仅从刘老师对学生的回应,就可见其对文本的把握程度。这样的回应不仅是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肯定,更是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没有对课文的深入研读,怎么会有这样恰到好处的交流和无痕的指导。

其次,识字教学也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头戏。虽然高年级学生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但对于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任何年级都不应该忽略。《少年王冕》一课共有12个生字新词,刘老师没有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而是择其精要,分别从字形、字音两方面入手,展开生字教学。“冕”“隔”两个生字容易写错,主要集中在“冕”字上半部分的“冒”字头、“隔”右半部的“鬲”,刘老师抓住这两个重要的部件,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通过形象的描述和幽默的讲解,突破了学生书写的难点。在教学“载”字的读音时,刘老师出示“载”字在不同字音时的多种解释,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解释来为带有“载”字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这是对根据字的意思来区分读音的实战演练。当学生读到“闷热”一词时,刘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区别“闷得慌”和“闷热”,这看似无意的一问,却是教师的精心安排,透过学生,不仅检验了他们对用字义来辨别字音这一方法的掌握,也是对这种方法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

第三,要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刘老师遵循语文特质,基于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品读文本,品味语言,体现出了语文的原汁原味。

1. 品读语言表达的内容。一品词语。在引导学生体会王冕母亲慈母情怀时,刘老师强调了两个词――“含着眼泪”的“含”、“早出晚归”的“晚归”。他用“为什么母亲‘含’着眼泪,而不是‘流’着眼泪呢?”“就在母亲说的这句话里,有一个词语也值得细细咀嚼。”带领学生咀嚼品读、细细揣摩。学生在品读、玩味中,更深入、丰富地了解到了文本内涵,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增强了语文学习的情趣。二品人物语言。本课教学中,刘老师一是抓住王冕说的这句话:“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引导学生体会王冕内心的矛盾冲突,以及一个少年对母亲的那份孝心。二是抓住王冕母亲的一句话:“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这几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针线活儿挣的这点钱,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如今只好让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引导学生体味王冕母亲的那份无奈与愧疚。刘老师带领学生通过细致地品读语言,透过语言的表层,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2. 品读语言表达的形式。刘老师在教学中不满足于学生仅对文本的理解,还要让学生知道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他通过层层设疑,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习得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再看课文中一段景色描写的教学。在学生用朗读展现了美丽的画面以后,刘老师接着提出“作者是如何把这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引导学生从描写顺序、动词的运用及动静结合几方面体会语言的表达。这段景色描写的教学并没有就此结束,刘老师又以“文题是‘少年王冕’,在这儿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来对景物进行细致描写呢?请你小声地再去读一读这一段文字,想一想,这样的描写还有别的作用吗?”仍是通过层层设疑,让学生在品读词句中,习得写作方法。

第3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是鸟语花香”“不是,是眉开眼笑”哈哈,想知道那是什么声音吗?那就跟我一起走进这堂有趣的作文课——成语对对碰。

第一关开始了。应乐一脸期待,抽出了一个开字,朱航逸立马脱口而出“开门见山”。我也不甘示弱,“笑口常开”。金老师问“还会有哪些呢?”这时喧闹的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纷纷陷入了沉思。“老师,还有眉开眼笑和开怀大笑”“嗯,不错,那到底是哪个成语呢?我们继续往下抽。”金老师径直走到朱航逸身边,他抽出了一个眼字,”肯定是眉开眼笑“程晨自信满满地说,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认同,大家一脸期待地看着老师,可是金老师只笑不语。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难道纸张里别有洞天么?不管有什么阴谋,我一定要把它公布于众。心里这样想着,我连忙举起小手,“老师,我来抽,我来抽……”我小心翼翼地打开手里的纸张时,眼尖的方晨赞已经大声叫出“怎么会是群字呢?”同学们一听一个个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这时,细心的我发现:这个群字的字体粗一些,而先前的字体较细,难不成?那我知道了!两个成语中一定有“眉开眼笑”,另一个中带一个“群”字,真是环环相扣啊!随着“鸡”“立”二字的浮出水面,第一轮的成语终于尘埃落定。

第二关,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老师让我们两个两个地抽。这时,胡炎博提议采用“找朋友”的形式,就这样,大家拿着手里的纸条分头行动起来了,不一会,“垂头丧气、鸟语花香和掩耳盗铃”就大大方方地走了出来。

叮铃铃,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我们结束了今天的活动。今天不仅玩的开心,而且让我明白:知识得源于平时的日积月累,临时抱佛脚是不行的。

浙江宁波慈溪市文棋小学五年级:王淼文

第4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一、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动并茂,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怎样才能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情感,由读的方式吐露出来?将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感情朗读,使学生形成多种感官刺激,传递情感,融入文章的意境,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在教学“瑞雪图”中,要求学生感悟雪景的美,体会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先播放了一幅幅雪景图(因为南方的孩子很少见过雪景,播放雪景图能给予学生视觉冲击),在优美的图片和动听的旋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相机我就提问:“作者将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化作优美的语言文字,呈现在课文中,孩子们,想读吗?”这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尽情地朗读,紧接着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范读插入,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个个沉醉其中,甚至有些学生开始小声跟读。此时,我配上音乐,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下开始练读,慢慢地在此情景中多数学生已经能读出“味”。这时,我问:“谁想把这美丽的雪景带到大家的眼前?”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利用课件,创设生动的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享受读的乐趣,让学生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读出层次

在每节语文课中“读”贯穿始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带着理解和感受读课题,奠定基调,带着问题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带着感悟读。不同形式的读,不同层面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感悟情感。如何让学生能进行不同层次的读,而且每一读让学生都有一得,循序渐进。那么多媒体在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朗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次上课开始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二读课文时,让学生注意停顿,不同的地方读出不同的语气,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容易感悟到文本中的情感,很难将文字中的情感转化成自身的情感,读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的出示图片、视频或者是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冲击,让学生在形象的画面中得到感悟。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贫困山区孩子对读书的渴望。我紧扣文中“你看,那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专注。”和“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这两句话。起初学生读得淡而无味,为了启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大眼睛的照片,让学生看着这张大眼睛的照片读,这一次,图片能调动学生内心浅层次的情感,读出了大眼睛的明亮、专注,却没有读出这张照片后面的情感。于是,我出示了一系列的贫困山区孩子读书的照片,图片一出,立即触动了学生们的心弦,在上一次的朗读基础上,读出了那双大眼睛对读书的渴望。这才是这一节课朗读的目的。每一次感悟,学生就进行一次朗读体验,朗读后再交流就会有新的感悟,学生就在反复地朗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同时,也在感悟中更加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达到了水融的意境。

三、利用多媒体,在朗读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得到共鸣

第5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把”字句;特殊;比较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79-02

宋玉柱的《现代汉语特殊句式》提出来汉语中七种特殊句式,分别是“把”字句、被动句、连谓句、兼语句、存现句、主谓谓语句、可逆句。“把”字句首当其冲,成为其说明对象。它作为特殊句式的一种,应有明显特征区别于一般句式(即我们所说主谓宾常序句式)。本文试图着眼“特殊”,对“把”字句进行全面分析,分“把”字句与汉语其他句式比较和“把”字句中英比较两部分,以见其“特殊”。

一、汉语中“把”字句有别于一般句式的特殊之处

(一)“把”字句之主语

“把”字句的主语是可有可无的成分。“把”字句的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等名词性成分充当,这与汉语普通句式无异,不多作分析。

(二)“把”字句之“把”

“把”字(或“将”字)必不可少。 “‘把’字句中的‘把’字,有论者认为是助动词、或副动词、或次动词,不过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将‘把’字句视作介词。‘把’字也确实在其宾语与动词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把”字的关键就在于其链接和中介的枢纽地位。“把”字句之“把”(或者“将”)可以说是整句之眼,是“把”字句最鲜明的特征,“把”字句区别于一般句式的标志。

(三)“把”字句之宾语

“把”字句的宾语不可或缺。“把”字句就是运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所支配的对象置于动词前作状语的一种句式,并有其鲜明特点以“特殊”于一般句式。最鲜明的是其定指性。定指性,指“把”字句的宾语必须是有定的,指说话者认为或假定认为是听说双方都已知的人或事。例一:我想把这幅画挂到墙上去。“这幅画”是定指的,一般不能说“我想把一幅画挂到墙上去。”例二:请把桌子上那本书递给我。可以。一般不说“请把一本书递给我。”

我们还可以从诸多实际应用中发现这种“定指性”的力量:

①它迫使语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凸显出来。由于“定指性”的力量,迫使非定指宾语势单力薄,只能依赖于语境。如宋玉柱先生举到的例子:“我想把一本中国小说译成英文,但还没有决定译哪一本,你说译哪一本好?”这是汉语中确实存在的非定指的例子,但对其出现的环境有特殊的要求。

②迫使“把”字句通过添加一定成分使非定指性或定指性特征差宾语添加“定指性”因素,因而得以成立。比如:“老栓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内。”

“把”字句中确实有非定指性宾语存在,然而我们认为这种情况所占比例是非常少的,除了依赖语境存在的非定指“把”字句,主要还有2种。一是某些固定用法。如:“不要把真理当作谬误。”一是泛指的情况。如:“把字练好是最重要的”。

(四)“把”字句之谓语

一句话,“把”字句有着复杂的谓语结构。

(1)“把”字句式对进入其谓语部分的成分特征有特殊的要求。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动词的肯定性。“主要是说,在‘把’字句中,否定副词‘不’、‘没有’之类应该放在‘把’字之前,而不能放在‘把’字之后,谓语动词之间。”如:“你把他带走。”否定式“你不能把它带走。”而不是“你把他不能带走。”从否定词的位置要求我们也可以类推得出能愿动词之类也须放在“把”字之前,如:“你把他带走。”“你能把他带走。”“你愿意把他带走吗?”。我们可以通过“把”字与“拿”字对比很好地彰显其肯定性的特征,‘把’和‘拿’在现代汉语中有明确的分工,二者的否定式有差别,如:“别拿豆包不当人看”“他这人心地极坏,总拿人不当人看。”否定副词“不”可以出现在动词之前。而对于“把”字句来说,否定只能出现在“把”前。我们一般不说“他这人心地极坏,总把人不当人看。”而说“总不把人当人看。”

②动词的处置性。我们赞同宋玉柱先生的“广义处置说”,即“句中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对‘把’字介引的成分施加某种积极的影响,以致往往使得该成分发生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或出于某种状态。”。崔希亮认为“‘把’字句“V一定是有动力的动词,它能够改变B,使B发生变化。”他认为动态动词是“把”字句的首选动词。

(2)“把”字句式在对进入其谓语部分的成分特征有特殊的要求同时,也限制一部分具有某些关键特征的成分进入其谓语部分。这些特征性成分包括:

①光杆动词。“把”字句中的动词不能是一个光杆动词,尤其不能是单音节光杆动词。例如,不能说“我把他打”“我把衣服挂”。摆杆动词进入“把”字句谓语部分有许多手段:

a.动词后有宾语或补语或动态助词。

加宾语:如他把父母视为最爱的人;加补语:如我们一定要把黄河治好;加动态助词:如我们把该干的事情干了,才能考虑其它。

b.动词前有状语。

如:他把整个事件漂亮地收尾。别把东西随便乱放。

c.动词重叠形式。

如:把裤子缝缝。把头发理一理。

刘培玉认为 “‘把’字句具有[+动态][-持续] [+完成][+成就]的语义特征,反映在结构上就是动词前后总要有附加成分来显示动作的完成,这些附加成分不能删除。”崔希亮从语法功能上进行诠释,认为“能进入‘把’字句的动词大部分都有这样的特点:或能带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或动量补语或重叠或与介词共现。”

②能愿动词,表感觉的词,动作性差动词,这些成分不能进入“把”字句谓语中。

这也是与“处置性”是“把”字句谓语动词特点之一相联系的。能愿动词“愿意”“能够”“会”等,表感觉的词如“听见”“看见”“感到”“知道”等,动作性差的动词如“是”“像”等,处置性差。

以上分别是比较的“把”字句在主谓宾上的特殊之处。

二、“把”字句汉英对比

“把”字句是汉语特殊句式的一种,英语中没有与“把”字相对应的词,更没有与之相应的句式。但英语中并不缺乏表“把”字意义的句式。“把”字意义根据英语习惯蕴于其语句之中,只是无明确标志而已。具体来说,汉英对“把”字意义表达的句式有以下不同:

①英语句式无“把”标志,而是直抒胸臆,“把”字意义多蕴于使动动词中,汉语则明确用介词“把”形成“把”字句。如:As the bike was so old he sold it.他的自行车太旧了所以他把它卖了。

②英语冠词“the”是宾语定指性的明显标志,而汉语“把”字句宾语定指性无形式标志。如:I will go to get the bike back.我要去把自行车取回来。

③英语“把”字意表达主动宾为其一般顺序,汉语用介词“把”把宾语提前。如:I am going to paper the room.我要把房间重新糊上墙纸。

④英语表“把”字意动词未必一定表肯定,否定词可直接用在动词前,汉语“把”字句动词肯定,否定在“把”字之前。如:Don’t put the test tube over the flames.别把试管放在火焰上。

⑤汉语“把”字句动词不可光杆等限制条件,英语中无限制。英语中动词后可以有补足成分如:The books are not allowed to be taken out of the room.不许把书携出室外。但也可以光杆如:While I was fumbling for some money, my friend paid the fare.我正掏钱时,我的朋友已经把车费付了。

汉语“把”字把宾语提前,动词不能光杆,英语不受此限。

以上我们从“特殊”角度出发,比较“把”字句与汉语一般句式差异及其与英语句式差别所在,力求对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之一―把字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6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淮北 方言 词汇 特点

淮北地处安徽省北部,位于苏鲁豫皖四省的交界地带,下辖3区1县,在方言分布上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区的徐淮片,即狭义的北方话。方言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方言区的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特征。淮北有四千余年的建城史,其方言中仍夹杂着部分古语词,这为方言考本字提供了语料。本文以淮北下辖区域的方言为研究内容,选取当地居民口语中的常用词汇和部分古语词为研究材料,从词汇意义和词汇形式两个方面比较淮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不同,以此考察淮北方言中的词汇特点。

一、词汇意义

(一)词义的扩大

与普通话中词的常用义项相比,淮北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体现为意义范围的扩大。例如:

1.“走”,作动词时,除了有“走路”义,还有“拜访、看望”义,如“走亲戚”;还可作介词表“从”义,如“你走这走、走那过”。

2.“厉害”,除了具有形容词含义,还有动词“呵斥、批评”义,如“又不关我的事,你厉害啥”。

3.“肉”,除了作名词,还可作形容词表“动作扭捏、拖延”义,如“你还在那肉着干嘛、肉死了”。

4.“现”,除了有“显露、现在”义,还有形容词“显摆、做作”义,如“她真爱现、现事吧你就”。

5.“鼻子”,还可指鼻涕,如“脓鼻子邋遢”。

6.“茶”,除了泛指茶叶饮品,在淮北方言中还特指“白水”,如将“茶水”说成“茶叶茶”,“米汤”说成“米茶”,生鸡蛋兑开水称为“鸡蛋茶”。

(二)色彩义的变化

色彩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词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的不同上。例如:

1.“能”,本身是表示“能干、本事、胜任”等义的褒义词。在淮北方言中,它还表示“耍滑头、耍嘴皮子、得瑟”等贬义,如“你看你能得跟豆似的”“你再能试试”。

2.“徐”,本身指动作缓慢、安闲,是中性词。在淮北方言中,特指人说话嗦、磨叽,带有反感之意,是贬义词,如“你真徐,烦死了”“不要再徐了行吗”。

3.“可”,在书面语体中大多表示“许可、能够”,用在反问句或疑问句中可以加强语气,如“可谁知道呢”“你可吃”。在淮北方言中,“可”的口语色彩比较重,多用于在交谈中回答对方,表“承认、默认”义,相当于“嗯”。如:“你吃饭了吗?”――“可”;“这件衣服好看吗?”――“可”;“今天好冷啊”――“可”。

二、词汇形式

(一)多音节词丰富

普通话中的许多常用的双音节词,在淮北方言中多体现为多音节词的构造,如表1。

(二)词缀“子”占优势

淮北方言中,以“子”作为后缀的词汇在数量上占优势。

1.表“人体部位”的词多带“子”后缀。例如:表面部的词有“脑瓜子、脑门子、耳眼子、鼻梁子、腮帮子、嘴角子、下巴颏子”等;表腿部的词有“腿肚子、胳了拜子(膝盖)”;表脚部的词有“脚丫巴子、脚指头子、脚趾盖子”;其他的还有“胳绷子(脖子)、胳膊肘子、一耳巴子(一巴掌)、喉咙眼子”等。

2.量词后带“子”后缀。例如:“一嘴――一嘴子、一本――一本子、一屋――一屋子、一下――一下子、一缸――一缸子、一身――一身子”等。

3.普通话中的“儿”后缀在淮北方言中被“子”后缀替代。例如:“豆芽儿――豆芽子、豆皮儿――豆皮子、蒜瓣儿――蒜瓣子、心眼儿――心眼子、鞋带儿――鞋带子、小狗儿――小狗子”等。

4.在普通话中的一些“零后 缀”词后加“子”后缀。例如:“酱油――酱油子、煤球――煤球子、水管――水管子、麦麸――麦麸子、眼珠――眼珠子、扫把――扫把子、鞋底――鞋底子、结巴――结巴子、苍蝇拍――蝇拍子、窝窝头――窝窝头子、老虎钳――老虎钳子、车轮――车轱轮子”等。

5.加“子”后缀构成新词。例如:“半吊子”形容人的言行不正经、做事不靠谱;“海趴子”指“河蚌”;“草阔子”指“草丛”;“啥荒子”表疑问,指“什么东西”;“可垃头子”指“小土块”等。

由以上例子可知,“子”后缀在淮北方言中使用频繁,这也是淮北方言词汇的一个典型特征。

三、特殊古语词

目前,淮北方言中仍保留着部分古语词,这些古语词不仅成为了淮北方言词汇的独特代表,同时也反映了淮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独特的说话方式。

1.恣[ts???](以下皆方言读音):表“舒服”义。如“真恣儿、夏天吹着空调恣死了”。《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心部》:“恣,纵也。从心次声,资四切。”段玉裁注:“纵者,缓也。一曰舍也。”“恣”本义为“放纵,没有拘束”。唐・白居易《春日闲居三首》之二:“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现代汉语词典》载“恣,(恣儿)〈方〉舒服;自在:恣得很”。

2.滗[pi53]:指挡住渣滓或浸泡的|西,以过滤液体。如“滗列子(放在锅里用来蒸馒头带有气孔的圆形厨具)、滗豆子”。《玉篇・水部》:“滗,榨去汁也。”“滗”本义为挡住渣滓或浸泡的东西,把液体倒出或挤出来。汉・服虔《通俗文》:“去汁曰滗。”

3.[nuo213]:表“揉、搓”义。如“诿妗⒛谒的脸,真可爱”。《说文・手部》:“冢推也。从手,委声。一曰两手相切摩也。”《广韵》:“奴禾切,平戈泥。又儒佳切,乃回切。”《广韵・灰韵》:“冢手摩物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谓按摩曰凇!薄都韵・麻韵》:“冢揉也。”

4.糠[k?a?213]:指食物失去水分变色变质或发空了。如“萝卜糠了”。《玉篇・米部》:“糠,俗^字。”《类篇・米部》:“糠,毂皮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禾部》:“^,^之言空也,空其中以含米也。”《现代汉语词典》载“糠,发空,质地松而不实”。

5.将[t?ia?213]:多指骂人的话,与生殖有关。如“熊将的、有人将没人养的东西”。《现代汉语词典》载“将,〈方〉(牲畜)繁殖;生:将羔”。《汉语大字典》载“将,方言。兽类生仔”。《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解决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钱放着也没有用,又不能将羔。”《广雅・释诂一》:“将,养也。”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养”常与“生”组合成词,可见从“将”中引申出“生殖”义是有依据的。

6.?[p?i24]:指折断、掰掉。如“你把树枝子?掉、清明节?个柳条插门上”。《玉篇・歹部》:“?,?折也。”《集韵・纸韵》:“?,折也。”

7.哕[y?24]:指恶心、呕吐。如“他早上吃的都哕出来了、他一晕车就哕得慌”。“哕”古作“”,《说文・口部》:“,气也。从口,r声。”《正字通・口部》:“方书:有物无声曰吐,有声无物曰,有物有曰呕。”清・黄景仁《即事》诗:“验之今果然,喘嗽杂吐。”

8.肉[rou53]:指动作缓慢、拖沓。如“你看你肉得、快点可行,肉死了”。《说文・肉部》:“肉,u肉。象形。”“u”,释义为切成的大块肉,指形状上的大,给人一种肥大、厚重之感。由此引申到肢体上的厚重,如“你看他肉嘟嘟的”,进而引申指动作行为上的笨重、拖沓,给人不流利、不利索的感觉。《汉语大字典》载“肉,方言。形容迟缓。如:肉脾气,做事真肉”。

9.抡[le?213]:指用棍子或手打人。如“你看我不抡死你、别拿棍子抡他”。“抡”古作“唷保《说文・手部》:“啵择也。从手,錾。”《广韵》:“卢昆切,平魂来。”“抡”本义指“择取、选拔”,后引申指“举、持、挥动”。茅盾《秋收》:“老通宝也听不清,抡起拳头就打。”韩起祥《翻身记》:“(地主儿子)手拿皮鞭往我身上抡。”

10.撇[p?i?213]:指挑食。如“这人撇得厉害,啥都不吃”。古作“拧薄!端滴摹な植俊罚骸牛别也。一曰击也。从手,敝声。”“撇”本义为“丢开、抛弃”,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不幸浑家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女孩儿。”后引申出“撇去东西”义,如“撇油、撇沫儿”。“挑食”也有“撇去、抛弃食物”之义,故方言词“撇”与古语词“拧笔且粢逑嗤ǖ摹

方言研究是一项兼具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工作,不仅有利于区域方言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能促进普通话的推广以及语言文字教学和研究的发展。对淮北方言词汇的特点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淮北方言的独特性,希望本文能为方言研究提供一点有价值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郭辉.淮北濉溪方言的“子”尾词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06,(4).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崇文书局,1992.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第7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怀集一中

李光耀

以为,只有每天嚼着生硬的语文课本,才能学到语文;还以为,只有每天去消化那些枯燥无味的字、词、句,才能学到语文。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自己错了,原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走在大街上,满眼是各色各异的广告、标语。精明的厂家只是巧妙地把成语换个字,商品的功能便突显出来,这足见语文的博大精深。瞧,“衣衣不舍”卖衣服,“咳不容缓”治咳嗽......还有那数不清的商店名、饭馆名,像什么“百里香”餐馆,“丝棉棉”理发店……是你,语文,为这平凡无奇的大街增添色彩,使商品琳琅满目,顾客来来往往,商店富有特色。你看,难道这不是语文的影子吗?

在路边的告示牌上,各种有趣的字眼。如果把呆板的字眼写在那里,真的是大煞风景,游客走来,好心情都被一句话带走了。如果把呆板的字眼换成新鲜有趣的,那会让人耳目一新,游客看到了,心情也会开朗不少。像“请勿践踏小草”,这是多么的呆板。如果换成“小草青青,脚下留情”,这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人性化。你看,在这绿化环境中,不也会发现语文的足迹吗?

第8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 识字教学;效率;多媒体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生字时,教师常常用的是生字卡片,这样长期学习,学生会觉得单调无趣,索然无味,一双双眼睛失去智慧的光芒。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了能融文字、图片、动画、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把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识字七”的教学目标是识字与写字,多数生字与动物的名称、动作有关,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动物园的情境,并将教材的内容融入这个情境。上课伊始,我用富有激情的语调告诉学生:“我们一起去参观动物园,好不好?”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美丽的动物园图,“动物园”三个大字掩映在绿树丛中,小鸟在枝头欢叫,鲜艳的花朵竞相开放,学生们眼睛顿时一亮,精神一振。我说:“动物园里有哪些动物?看,它们来了。”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等待着,我相机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动物,学生依次说出动物的名字,表示动作的词语,并齐读动物下方的拼音和词语。在这一情境教学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情绪高涨,识字效果良好。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学生们心中能不涌起保护动物的热情吗?

二、运用多媒体巧设动画,正确书写生字

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但传统的字词学习却是极为枯燥乏味的,训练效果也不佳。在识字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生字,掌握字义,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师可利用动画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笔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起来,记忆也更深刻。他们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求知欲就能被大大地激发出来。一般的生字,学生能自己析形索义,遇到难写、易错、不易理解的字,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电教的优势,化难为易,使学生正确识字,正确书写。如教学“识字七”中的生字“鸡”时,教师可将图慢慢地演变成“鸡”字,并用鲜红的色彩突出“鸡”字上的点,然后讲解:“小鸡不能没有眼睛,没了眼睛可怎么生存呀?”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记得牢。对一些易写错的字,教师可采用闪动笔画或偏旁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运用多媒体突出识字的重点,突破难点

在生字字形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学生在写“枪”字时,经常把右边的“仓”写成“仑”,怎么办呢?我在课件上写了一个“枪”字,同时配上手枪的图形。我要求他们结合图文,一边观察,一边想办法写正确。有个学生大声地说:“老师,我觉得‘枪’右下角的‘横折钩’和‘竖弯钩’组合在一起的样子,就像开枪时用手扣住的那个扣(扳机)。如果写成‘仑’,那么手指头就没法扣了。所以,写这个字时,只要想想怎么打枪,就不会错了。”听了他的话,其他学生都惊奇地瞪大了眼睛,望着“枪”字说:“像,真像!”我知道,这个识字难点被突破了。

四、开展小组合作,拓展识字

第9篇:带有眼字的成语范文

关键词:古诗鉴赏 “景语” “诗眼” “文化意象”

一、从“景语”入手

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讲究意境,讲求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人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景与情和谐统一,水融。这就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寓景于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所以古诗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景语”入手,来剖析诗人所寄寓的“情语”。

例如,王安石的《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这是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半山后的词作。词中勾画了一幅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图。时间是从白天到入夜。画面中有临水的屋舍、劳动的农人,有红花,有绿杨,清风微拂,黄鹂婉转,新月如钩,这恬静、安逸、秀丽的乡村环境怎不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完全可用“怡然自得”来形容。当然联系到他当时的处境,也许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故作放达以求超脱的因素在里边。

二、从“情词”、“情事”入手

古代诗歌除了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寄寓和表现思想感情之外,很多的诗歌还在写景的同时穿插着叙事或在景物描摹之后直接抒情和议论的。这些叙事或抒情议论的成分带有诗人强烈的感彩。所以,品味诗中的“情词”或“情事”也是我们能够迅速把握诗中的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例如,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树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见“惆怅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惆怅”是诗中的“情词”,充分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要了解惆怅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诗人所见的景物的变化中得知。柳树由浅绿变为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示盛极将衰,一二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是“情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叹。因此,我们抓住“情词”和“情句”的感情线索,在联系景物中探测到了诗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的情怀。

三、从“诗眼”入手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句,犹如这首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古人写诗讲求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被称为“红杏尚书”的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使静中显动,把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即便普通一字,而境界大不相同。而这也正是我们鉴赏古诗的突破口。

例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题中的“幽”字是本诗的“诗眼”,全诗都围绕“幽”字展开,请简析“幽”字的作用。首联写居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为突出一个“幽”字,诗人以响衬静,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睡觉,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都更显出环境的清幽来。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开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联才明白地透露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示不负诺言,一定与友人长期归隐。一个“幽”字浓缩了全诗的意境,隐含了全诗的主旨。

从“诗眼”入手透视全诗,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唐元稹的诗句“遍绕篱边日渐斜”,一个“遍”字,虽用语平淡,但仔细咀嚼,便能体会到诗人为赏而流连往返的举止和心情;唐许诨的诗句“一上高楼万里愁”,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唐严维的诗句“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语意双关,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着重透露出分别的心情。

四、从“文化意象”入手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宋代梅圣喻《续金针诗格》中说:“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这是对白居易“意象”一说的补充和发挥。基本揭示出了“意象”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近代西方曾经出现过被称作“意象派”的文学艺术流派,“意象”一词曾风靡一时。根据现代诗评家的整合、诠释,“意象”包括抽象的主观“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是“意”与“象”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的和谐交融和辨证统一。“意象”前冠以“文化”一词,旨在说明这类意象带有浓厚的文化含义,它并非诗人的临时创造而是对带有共同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的约定俗成的特定物象的选用。譬如说到杜鹃,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神话中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蜀帝杜宇,据说他死了之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而且它的啼声,似在说“不如归去”。

目前,虽然直接以“文化意象”为内容的题目不多,但我认为,通过对“文化意象”的积累和把握,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深入理解诗歌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五、从“艺术手法”入手

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个方面。因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内心感受的叫直接抒情;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面蕴涵或表达诗人感情的叫间接抒情。这两个方面前面都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弄清表现手法也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以静写动、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衬托对比、象征讽喻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借用修辞手法来表现。抓住了表现手法,我们就能依此探求诗人运用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诗歌内涵及诗人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