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团体心理辅导

第1篇: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团体动力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11-01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的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是指团体中一些相互作用的力量。在团体中,团体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会传递给其他成员,从而他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会发生变化。团体动力就是这些促进改变的力量,这些力量定义了整个团体要如何发挥其功能。团体动力的理论基础是勒温提出的场论,场论把人的心理和行为视为一种场的现象,随着动力场的变化,人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变化。

团体动力学注重研究对象的动力关系和相互关系,研究所观察的对象是如何相互依存的,团体中各种力的交互作用以及影响团体行为的潜在动力、变化、对变化的抵制、内聚力、吸引、排斥、平衡和不稳定性等。应用性与实践性是团体动力学的突出特征,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已被教育、心理治疗、企业管理、政府与军事等许多领域广泛采用。团体动力学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团体动力属于意识形态。团体动力就是有关团体应该如何组织和如何管理的方法与态度,同时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团体成员参与团体决策及团体合作。其次,团体动力是一种管理技术。团体动力学可以应用于学校、企业和工厂等方面的管理,也可以应用于领导干部培训、人际交往培训。第三,对团体本质的研究致力于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研究团体中团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以及团体与其他团体、以及团体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由团体成员和团体指导者组成的一种心理治疗形式,在团体情境下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成员之间互动的互动、反馈、回应,从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团体成员通常由6-10人组成,每周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团体活动,并持续一段时间。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成员所面临的问题或心理障碍。

团体辅导以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温暖、信任的氛围,相当于一个微型的社会。参与者在这个信任和理解的环境下,愿意探索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尝试各种选择性的行为,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相互觉察,相互探讨,获得他人对自己观察的反馈,从而从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团体辅导的内容丰富,方式多样化,是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途径。

3.增强团体动力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就是团体动力学理论,通过团体内在的动力能够促进成员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从而引发改变,达到发展或治疗的目的。团体动力是团体辅导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影响整个团体力量及团体成员的主要因素,重视团体动力,催化和增进团体动力,才能使团体辅导的功效发挥到最大。

团体动力是指发生在团体里的各种驱动性的力量,既包括被人们觉察到的(如团体认同的规范、言行的相互影响、人际互动等),也包括未被人觉察到的现象(如团体的舆论、风气、潜规则等)。正是因为这些动力的存在,团体的运作才得以开始并持续下去。团体动力存在于成员间互动的行为中,团体气氛是团体动力强弱的标志。增强团体辅导中的团体动力,有助于成员自信心的增强,促进积极自我的形成。

4.团体动力增强的方法

4.1根据发展阶段设计有效的团体活动。团体动力是贯穿团体始终的,而团体活动是团体的运作载体,因此,团体活动的设计与选择一定要谨慎,要选择有助于催化和增进团体动力的活动。团体辅导都有四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和结束阶段。在团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要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和特点,选择激发和促进团体动力的活动,加强团体的凝聚力。

(1)创始阶段时,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同度较低,要设计活动以促进团体成员的互动,安排暖身活动、促进彼此的熟悉。除此之外,还要澄清或制定团体目标、指导者以身作则拟定团体规范。

(2)在过渡阶段,团体已经成立一段时间。此时,可安排分享活动、信任活动、沟通活动、冲突解决活动来增进团体关系的进展。目的是协助成员彼此沟通与协调、使成员能彼此关心、帮助解决冲突与消极情绪。

(3)团体辅导的关键时期是成熟阶段。可安排深层次的自我探索活动、反馈与分享活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鼓励成员探索个人的态度、感受、价值与行为,深化对自我的认识,并尝试新的行为。

(4)结束阶段成员即将分离,主要安排展望未来和告别的活动。帮助成员归纳整理在团体中学到的东西,并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使改变和成长继续。

4.2使用积极的辅导技巧。增加团体动力,有赖于指导者使用一些积极的技巧对成员施加一些外力。在辅导初期,指导者和成员及成员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用温暖、关爱的态度对待团体成员,尝试建立初步的良好关系,可以避免出现沉默和尴尬的情形。引导成员注重"此时此地",及时处理团体中发生的问题,还要带领成员进行标准的设置,制定团体规范,包括团体时间、团体伦理守则。随着辅导进程的推进,要给每个成员分配发言的时间,允许成员提出不同的、创新的观念,使成员更投入,给整个团体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对出现的各种观点给予的正确引导,讨论团体的问题并澄清相关观念,使其向积极的方面转变,向设计的目标逐步靠近,使成员能获得学习和促进。

4.3提高团体指导者的素质。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心理咨询的特殊形式,通常由一名或两名受过心理学专业教育与训练的指导者主持,多个团体成员参加。团体辅导中领导者的职责是:注意调动成员的积极性,适度参与并引导,提供恰当的解释,创造融洽的气氛。团体领导者是专业的助人者,必须了解团体咨询的理论,还要掌握团体咨询的方法与技术,有丰富的经验。除了专业上的要求,作为一名团体辅导者应具备一定的团体管理能力与积极的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101-105

[2]陆晓花,徐雷.浅谈团体辅导中的团体动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08,27(4):80-82

[3]黄惠惠.团体辅导工作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教师 榜样示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56-02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辅导教师与成员及成员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作用和影响,促进了成员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际关系的改善。辅导教师是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团体辅导中起着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辅导老师作为榜样示范者,其素质、技术、经验、能力等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团体辅导成员,其中尤以榜样示范的影响最大。在辅导教师榜样示范作用的影响下,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成员加强对自我的探索,更好的学习新技能、新态度,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人格的成长。

1 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心理辅导形式,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团体领导者或辅导教师,通过运用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协助团体成员获得相关信息,建立起正确而健康的认知观念、态度及行为[1]。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团体,是一种用合理的辅导方法辅以团体成员的互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的帮助成员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各方面的问题[2]。团体心理活动通常以辅导教师为中心,其辅导的内容由判断任务及实施评鉴的领导者或辅导老师时常加以评价。

团体心理辅导的影响十分广泛,是一种多向沟通的过程,各团体成员能同时模仿多个成员的适应行为,也能从其他角度认识自己[3]。团体辅导具有教育功能、发展个体的功能、预防功能、治疗等功能[4],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 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辅导教师

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辅导教师大都被称为领导者、组长、组织者、训练员、工作员、负责人等等。团体领导者即辅导教师是团体辅导成败的关键因素。辅导教师在团体中具有很多角色:辅导教师不仅是领导,也是成员,还承担着协调者、促进者、仲裁者等多重身份。辅导教师在团体发展过程中指引团体的走向,具有影响团体的能力,需作为团体的领导,是团体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人[5]。因而辅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团体成员都有很大的影响,其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对成员的影响在团体中无出其右。为保证团体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辅导教师必须要了解团体辅导对领导者的要求,掌握团辅中所要应用的技术,具有作为领导者的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地实现团体辅导的效果。

2.1 有效团体辅导教师的条件

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特质和自身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团体动力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团体目标的实现。团体心理辅导教师作为团体辅导的核心,要想有效领导团体,需具有良好的素质,包括对内的自身素质和对外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知识经验。艾鲍曾经指出,“在辅导过程中,辅导教师所能带的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辅导教师自己。”[6]

2.1.1 对内自身素质

有效团体辅导教师要能有敏锐的自我意识,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以健康自信的形象对成员予以示范。有效团体辅导教师要具有自我良好的品德素质。辅导教师在团体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团体中给成员以良好品德素质等方面的榜样示范。有效团体辅导教师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言行一致。他们往往具有成长的取向,能不断探索自我,拓宽自己的视野,有对自身不断成长的意愿。

2.1.2 对外与人交往

有效团体辅导教师对他人应有爱心、耐心和责任感,对他人真诚、尊重、信任,愿意帮助他人并分享,对成员有开放的态度。辅导教师还需要有认识、接纳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愿意做当事人的榜样,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

辅导教师要有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和意愿。比如辅导教师做出以自己的长处与别人建立关系的示范,无论是主动模仿还是无意识的被潜移默化影响,团体成员大多能有所启示,有助于团体成员人际关系的改善。辅导教师对外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对成员能起到有效的示范。

2.1.3 知识经验

辅导教师要对辅导理论和团辅主题有所学习和了解,向不同流派学习理论和技巧,具备组织领导和辅导技能,并有相对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优秀的辅导教师要有和团体一起工作的经验,通过参加很多团体辅导或接受教育来积累一些知识经验,体验自己作为成员的感受,观察其他辅导教师的技巧。

2.2 团体辅导教师的作用

团体辅导教师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因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在一个亲密的关系基础之上,辅导教师的态度、思想及言行会对团体成员产生很大影响。团体辅导教师对团体具有领导和榜样示范的作用。辅导教师在活动中以身作则做出示范,以适当的行为为团体成员提供了可模仿的榜样。辅导教师用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引领团体成员建立起对团体的信任感,提高了团体的凝聚力,使团体能够更好地发展。在后期,辅导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引I的同时以参与的角色陪伴团体走下去[7],有对团体支持和鼓励的作用。辅导教师提供包括介绍团辅流程、目标在内的一系列信息,在进行过程中给团体成员反馈。根据成员的反馈,辅导教师评估成员和团体目标的完成状况,有对信息进行提供和评估的作用。

3 辅导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榜样示范是一种或外显或内隐的影响方式,其目的是借助榜样示范的力量对团体成员予以影响和教化。团体辅导教师作为团体的榜样,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引起团体成员的某种行为。通过对榜样示范过程的理解,成员会去模仿和学习榜样的行为,并逐渐内化为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过程,达到一种学习的效果。榜样示范作用的理论依据可从美国新行为学派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模仿理论和替代性强化中找到启示[8]。榜样示范教育蕴含在观察学习之中,是对观察学习中注意过程的正向强化,辅导教师的言行会对团体产生很大作用[9]。

3.1 团体规范中的榜样示范性

辅导老师对团体规范有榜样示范作用。团体规范作为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成员行动的标准,涉及到一些基本规范:如真诚、尊重、不批评、开放等。团体规范由辅导老师的外显或内隐引导而形成。不论是否有意而为,辅导老师的言行都有重要示范作用,因而辅导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团体成员采取包容开放,不指责批评的态度,做出以身作则的示范效果[10]。

3.2 团体活动中的榜样示范性

辅导教师可以用一个成员的身份参与游戏活动,为其他成员做出榜样。一是能更快教会在场的成员游戏规则,二是可以活跃整个团体的气氛。一些活动环节会还涉及到让成员共同完成一套手语操或手语歌,辅导教师可以在说手语含义的同时做出动作示范,让成员跟着一起模仿。辅导教在团体活动中用行动做出自己的榜样示范行为,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成员参与到团辅活动中来。这种亲身示范不仅可以使辅导教师更有亲和力,还可以增进团体成员间的信任和亲密感。

3.3 团体交流中的榜样示范性

辅导教师在团体中,必须先开启团体进行讨论和互动的话题,做出主动自我表露的示范。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向成员示范如何真诚地开放自己,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引起成员的思考和积极参与,催化团体气氛,激发成员思想,使成员更加主动的表达。辅导教师以身作则,以适当的行为言论为成员提供模仿榜样。在这种示范性的互动中,有利于减轻团体成员的自我防卫心理,促使成员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

4 总结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更好地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及观点态度,有助于成员更好地提高适应能力。在团体活动中,辅导教师作为团体的榜样和楷模,会影响成员对一些观念、行为的认知。辅导教师的所言所行是决定团体成效的重要因素,其本人的自身特质和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团体辅导的过程和动力发展,因而辅导教师自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辅导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素质和知识经验,成熟而有力量,善于帮助他人发现自己的能力。只有辅导教师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成长意愿,才能给团体成员更好地做出示范,帮助成员发展和进步。辅导教师对成员有着示范引领的作用,辅导教师的榜样示范和团体成员的互动可以协助团体成员自身不断成长,使团体目标更有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陈曦.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分析[J].知识经济,2013(2).

[4] 胡碧莲.团体辅导在教师队伍管理中的运用[J].中小学校长, 2014(12).

[5] 刘文令,刘衍玲,胡世艳.班级团体辅导领导者的角色、特征及任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6):4-6.

[6] 班小红,袁海宇,孙英琨.高校辅导员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辅导效能[J].科教文汇旬刊,2015(23):131-132.

[7] 张潮,孟丽,姜海.团体心理辅导中领导者的角色分析[J].教育探索,2011(11).

[8] 刘蕾.榜样示范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 兰州大学,2016.

[9] 周晶.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理论的德育价值[J].科教文汇旬刊,2014(2).

[10] 邢辉燕,李建华.辅导员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角色与建议[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

第3篇: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班级管理;价值

引言

心理辅导主要是指以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以此帮助个体、群体维护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功能的过程。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该年龄阶段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其在该阶段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乃至将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针对该阶段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缓和师生关系,推动班级和谐发展。

1团体心理辅导的意义和功能

在学生成长过程当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班级建设和进行科学的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中学生需要朋辈关系入心入耳的帮助———辅导介入。这种辅导并非是一种知识性的教导,而是通过心理学方法帮助中学生提高自信、兴趣、意志等。实践表明,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中学班级管理,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从而激发其潜能,提高班级凝聚力,推动班级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1认知功能:

在班级心理辅导当中,可进行结构性的认知学习或者咨询,主要包括了情绪处理、人际交往训练、性格培养等方面,这种方式和传统的单向性的传递方式有所不同,这种方式主要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类团体活动,并在活动当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手段完成。

1.2发展功能:

通过团体辅导,促使学生在团体活动当中了解自身,并通过活动了解他人,从而更为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提高自信心,并学会接纳他人。通过团体活动融入班级和学校,促进其在成长前期学会自尊、友爱,以及后期的知、美、自我的实现。

1.3矫治功能:

中学生的年龄特殊性决定了该阶段的学生较为自我,对于事情的看法也较为片面,通过团体互动则更为容易使其在活动过程当中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因此,团体心理辅导的诊断和治疗功能也较为显著。

2实践分析

设计科学的团体活动在团体心理辅导当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以下结合实践谈谈在活动设计当中一些想法。

2.1开展学生团队活动,改善学生间关系:

比如可以固定的开展心理展示活动。某学校将五月作为学校的心理展示节,为了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某七年级班级在开展团体活动时特邀八年级班级加入。在活动当中将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困难等融入到游戏、活动当中,让学生通过参与团体活动解决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在团体生活当中健康成长。通过此活动,最为直接的效果是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班级也变得更加具有凝聚力。在团体活动当中,学生们共同完成任务,克服遇到的困难。在充满趣味性的活动当中,积极的配合,从而圆满完成任务。学生在活动当中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和互助的积极作用,自觉融入到集体当中,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此外,在活动当中由于有高年级的孩子参与其中,面对活动当中存在的问题的时候,大龄孩子积极的进行指导,并辅助低年级的孩子完成任务。通过这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朋辈”辅导方式,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所获得的结果也更为喜人。同时这种“朋辈”辅导方式也是符合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原则的,体现了合作性和趣味性。

2.2加强学生活动的针对性:

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班级的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具有针对性。比如刚入学新生正处于小学与初中衔接阶段,因此设计活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特性。如八年级学生到七年级学生班级中进行经验介绍,帮助七年级学生建立正确的目标,树立自信心,成功的度过该衔接阶段。与此同时,八年级学生也在活动当中获得的自我认可,提高了自信心,也是一种成长。

2.3积极参与学生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乐观成长:

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在活动当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需要热情的投入到活动当中,正确引导活动朝着自己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保持高涨的热情,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活动,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适当的给予夸奖和鼓励。此外,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但要注意小组的划分应当包含各种性格的学生,帮助学生适应组间学生合作和学习,达到互补的效果。比如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活动,应当将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分到一组,采用叠加介绍的方式进行小组内部的自我介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认识其他学生,降低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促使课堂更为融洽。

3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年龄特性决定了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青春期叛逆、学业困惑等,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对其之后的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而在班级管理当中融入团体心理辅导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助于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团体合作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团体活动,指导老师积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永江.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二学生班级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周元臣.班级团体辅导对初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张晓霞.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一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第4篇: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中学 团体心理辅导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07-03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心理训练)是指在团体的情境下,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应用心理学的技术,使团体成员互助并达到自助,帮助成员学习新的行为,获得新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健康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起初在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开展,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彭纯子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春燕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等。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我国的中小学也进行了启动,如杨彦平在上海市某中学就网络成瘾现象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郑小东等人将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定义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通常属于一个班级)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以解决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随着团体心理辅导走入中学,其在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 研究现状

1.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方法

关于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常将研究的主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筛选出需要的被试,并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实验组设计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实验,对于对照组不做干预。实验前后测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得分,从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得出团体心理辅导是否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效果。如侯文婷在研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症状时,以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选取辽宁师范大学附中的初中生作为研究样本,随机筛选出考试焦虑的成员60名,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0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变量上进行严格匹配。对实验组作了7次干预,验证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于初中生考试焦虑干预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结论: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于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的干预作用明显。此外,除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也有应用。

2.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我国中学开展较多的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而各个学校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校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有固定的时间、由专业的心理教师负责,有的是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德育的一部分,采用机动的时间,由班主任或德育老师负责。近年来,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如辽宁本溪实验中学的老师李艳在该校团体心理辅导上,利用校园广播,传递正能量;在校报开设“心理咨询”栏目,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然,主要还是以班级的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一些学者的研究需要,我国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或集体心理治疗(台湾也称为团体咨商)也在发展中。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问题为分类的矫治性团体心理辅导,设计了主题明确、相对连贯、针对性强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如姜芳在对高一新生孤独感的研究中,以枣庄市第十八中学高一新生为被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筛选出30名孤独感较高的学生,进行孤独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设计了10次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此外,在我国许多中学,特别是初三、高三年级的学生面临中考、高考时,学校会举办讲座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尤其是针对高考前夕学生考试焦虑的辅导,在很多学校都开展过。这种辅导形式的优点是受众多,学生可在1小时内获得较多的有用信息。

目前,社会上还出现了很多培训学校,开展青少年的拓展式培训,这种拓展式培训也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重在锻炼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培训多采用集中式、封闭式培训,短的需要2~4天,长的需要7~10天,如夏令营等。

3.研究工具的使用

国内研究中学生心理状况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以引进的居多,如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等。这些问卷在引进中虽然经过修订,但对中学生群体缺乏针对性。通过发展,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已出现了针对我国中学生设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唐红波、陈俊、刘学兰结合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修订编制的《考试焦虑诊断量表》等。

4.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活动设计

在我国,针对中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也各不相同。如顾敏敏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中,就选取了10名身心健康,但有提高人际交往动机的同学,共安排了10次团体心理游戏,每次持续一小时。每次由领导者带领成员进行与人际交往相关的心理游戏。每次游戏后,都会进行解说和布置家庭作业,与成员们分享感受。总结其他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基本都要考虑领导者、成员构成、场地布置、道具或材料准备、团体目标的确定、内容策划、时间规划等因素。尤其在内容策划方面,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贴近性的游戏。如顾敏敏在实验中设计的“蒙眼作画”游戏,具有趣味性。

5.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

在已有的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研究中,中学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通常对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改善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效果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设立对照组,前后测实验对象,做出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成果。金家新、杨彦平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有一定作用;袁贵勇、侯文婷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一定作用;孙妍、吕京京等的研究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中学生的情绪水平,在其他领域的是否具有效果资料尚不全面。

而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金家新指出,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很好地实现学校的目标取向,而且能反映班级的个性、年级特点、年龄特征及不同年级所出现的问题。这种团体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所以能够在班级管理、团队活动、教学活动、校务管理、家长教育、心理辅导中得到广泛应用。周元臣的研究发现,班级团体辅导能充分利用班级中的资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自我评估,强化成功体验,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有助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班级团体辅导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在学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精神。

而一些高考前的讲座式心理辅导和培训班以及夏令营的形式是否具有成效还没有具体证实。

二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的问题

国内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主,近些年来虽然在中小学也有开展,但仍然表现为研究数量少,领域相对较单一,测量工具不多。

第一,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单一。从中国知网进行的文献检索情况看:2000~2014年,团体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涉及中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文献所占分量很少。在已有的40多篇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论文中,其涉及的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学习拖延、考试焦虑、网络成瘾方面。近年来,才有了针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改善高中生情绪实验研究、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干预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领域。但与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涉及的领域相比,还是略微单薄了些。

第二,现有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存在局限。在我国中学开展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下,金家新的研究指出,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的多少与班级每周实施的时间密切相关,从辅导效果来看,设计活动的方案最好是结构性设计(有目标、有明显的几个辅导程序),但结构性设计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宜于在假期中进行。而现行的中学课时分配情况是,心理辅导课(或称心理健康课)每周只有1课时,似乎只能采用非结构设计(有目标,但无完整的程序)。这就很难保证辅导的系统性和效果。此外,我国很多中学将思想品德课、德育课、班会与团体心理辅导内容相混淆,关于这个问题,华中师大心理系刘华山老师提出,心理辅导所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心理障碍与政治错误、思想意识不健康、品德不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问题。有些思想品德不良的人可能并没有心理问题,但有些心理问题不是思想品德等教育课可以解决的,需要辨别好。

此外,有关小组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张杰指出,在辅导对象的分组上,研究者在研究中多将其分为心理健康者和问题人群两类,前者是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的,称之为发展性团体;后者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称为治疗性团体。国内当前以治疗性团体为研究对象的居多,通过对照组显示出对于某个心理问题的辅导是否有成效,而对于同样是有问题的对照组或更多其他学生,则没有进一步的辅导。这也需要改进。

第三,测量问卷的使用问题。在对我国中学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上,针对中学生定群体应采用适宜的专门量表,如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但总体数量不多,涉及的领域还很狭窄。

2.研究的建议

第一,扩展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领域。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团体活动领域已深入到提升学生幸福感,开展团体心理活动的辅导员本身的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不良的探索等,在我国的中学中,同样存在着学生幸福感不强、中学适应不良等问题,还有提升中学生耐挫力等其他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是值得去商榷的课题。

第二,改善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导致在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不受重视,好多中学心理健康课都形同虚设,或请一些高校心理学的研究生代课,课时不能保证。我国中学亟须重视这个问题,开设以班级为主的团体心理辅导课,保证课时。同时,针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小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改善学生的心理,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三,编订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尽管我们现已有郑日昌编制的《考试焦虑自陈量表》,毛俊青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等相关适宜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但是若要研究其他心理问题,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量表还是不全面,需要广大学者继续编制。

三 结果与展望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在我国中学的起步较晚,其研究方式、方法都尚未健全,领域也不完善,但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中学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日趋重视,其正日益成为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弛、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刘佰桥、隋耀伟.我国高校团体心理辅导研究现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12)

第5篇: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性心理;团体辅导;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71-02

一、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提出

性通常由性生理、性心理以及三部分组成。性心理是其核心,由性生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控制,且存在四种基本成分:对性事物的性感知;对性问题的性思维或价值观;对性、性对象态度体验的性情绪;对控制和调节的性意志[1]。

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年中期,与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相比,性生理发育更加成熟,性意识觉醒使之对性有本能要求,但又由于生活经验和性知识的缺乏,性心理与性生理成熟度相比严重滞后,易产生性焦虑、性恐惧与自我否定;另外,传统性价值观与多元化性价值观并存,导致大学生性观念开放,意识淡化,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扰,甚至不当[2]。因此,性心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开展各种性心理辅导方式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团体辅导主张通过资料的提供与知识的获得等间接方法来改变人的思想或行为[3]。笔者认为团体辅导适用于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影响广泛。团体辅导的多向沟通方式更有能力提高大学生整体性心理健康水平。第二发展功能。团体辅导针对人群为正常人,更适合其在性心理方面的自我发展。

二、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设计

(一)理论依据

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基础理论是由勒温创立的群体动力学,把群体作为心理学意义上的有机整体,并在其整体水平上探求群体的行为和过程,以及潜在动力[4]。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重点在于提高团体的普遍性认知,通过对性心理的相关讨论,形成合理的性感知、性价值观等。

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操作理论是班杜拉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是以其对行为的因果决定模式的理智把握为基础,强调观察学习的重要性[5]。在社会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团体成员对彼此健康性情绪以及进行观察学习。

(二)目标设计

在美国,国家青春期性健康调查团的有关青少年期性健康的民意调查报告中显示,性健康应包括以下能力:1、形成和保持一种有意义的人际关系;2、欣赏自己的身体;3、以有礼貌和恰当的方式与同性和异性进行交往;4、用与自己价值观念一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爱和亲密行为[6]。在国内,性心理学家邱鸿钟更加具体地阐述了健康性心理需满足的标准,其中涉及认同悦纳自己的生理性别;为异性相吸(血亲除外),并能与异性和谐相处;有理智地实现与控制情感等[7]。笔者认为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应从自我性别的认同出发,进而发展异性关系,最终,延伸至社会环境中的性道德。因此,将目标设计为三阶段:一认识性与认同自我性别,正确认识性生理发育,积极承担性别角色;二和谐的异性互动,尤其是爱情关系;第三认知社会环境中的性道德以及性的社会文化。

(三)方法设计

根据性心理团体辅导的目标与内容,笔者在性心理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团体讨论、角色扮演等团体辅导的技术。

团体讨论是最普遍的团体辅导技术之一。之所以将其作为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主要辅导方法,因为与其它主题的团体辅导相比,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更重视团体内健康性心理的动力导向。另外,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内容中更多涉及关于性别、异性以及性道德等方面的讨论,鼓励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并听取他成员的意见,修订自我的看法。

角色扮演是指用表演方式启发团体成员对人际关系以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成员在性心理中获得积极的角色,因此角色扮演中提供的角色示范与学习是最可行的方法:由团体成员扮演情境中的角色,使其通过表演释放在日常生活中压抑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团体成员了解自我的内心感受,了解客观的事实以及异性的内心感受,学习处理两性关系的技术并加以练习。

三、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的实施

笔者将大学生性心理团体辅导设置为“团体创立、认同自我性别、建立异性关系、内化性道德、团体结束”五个单元,共十一个主题。

第一单元“团体创立”:旨在营造安全的氛围,引导成员进入关于“性”主题的讨论;第二单元“认同自我性别”(认知基础):强调成员自我性别的悦纳与完善;第三单元“建立异性关系”(重点阶段):引导成员由了解异性过渡到如何与异性相处,进而学会处理爱情关系;第四单元“内化性道德”:指导成员学习并讨论社会环境下的性道德,形成积极的性态度;第五单元“团体结束”:强化成员健康的性心理意识,完成团体辅导告别。

第6篇: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一、班级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关注程度的提高,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不少学者也都致力于积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回顾团体辅导在国外、港台地区及内地的发展,阐释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等内容,研究高校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务应用等方面,表明团体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教育、预防、发展等积极功能,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及有效途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班级团体辅导的涵义

团体辅导,一种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形式,与小组辅导、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概念相同。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团体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辅导活动。成员通过团体交往互动中的体验、观察、学习来认识自我,获得情感支持,发展良好人际,学习新知识和行为,增强社会适应,促进自我成长。团体辅导具有预防、治疗及发展等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团体辅导活动主要是用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其主要内容包括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个人发展与职业选择、情绪管理、青春期辅导等。在主题的选取方面,需要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适合该班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大家所共同关心、感兴趣的主题。使用的方法有讨论、情景模拟、体验分享等。班级团体辅导符合团体辅导的范畴,但却有其特点,它是以整个班级的全体学生为对象,不加以筛选,团体人数取决于行政班级人数,规模大小不一,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策划人、实施者、领导者就是班级辅导员,团体性质为心理教育团体。班级团体辅导在辅导员班集体构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危机事件处理等方面可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利用班级团体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优势

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特点及所处校园环境影响,往往面临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所以大学生集中校园和班级是最适合团体辅导的场所,并且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究其作用而言,主要是促使大学生重建认知体系,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教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技巧,促进班级内学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交往能力,获取社会支持。以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班级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在一个彼此熟悉的、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互动情境下,班级学生可通过团体交互作用,达到相互支持、学习、发展等目的。第二,班级团体辅导费时少、效率高。辅导员选定一个时间,将自己管理的学生集中起来,确定一个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感兴趣的主题,以全班同学为对象进行团体辅导活动,可以节省邀请心理辅导专家及招募筛选同质性成员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第三,团体辅导效果显著、易巩固。班级学生在类似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下进行交往、学习、练习,使在班级团体辅导中思想和行为发生的改变,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强化。

二、辅导员工作引入班级团体辅导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辅导形式,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辅导员职业能力之一。团体辅导本身是一种异于说教生动有趣的,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体验式活动形式及教育方式。第一,成员特征的相似性。班级体和辅导团体这两个团体中,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班级学生在年龄、身心发展阶段、文化水平等方面基本一致,且面临如人际交往、学业压力大、择业就业等共同的需求和问题。第二,辅导员和团体领导者角色的相似性。高校辅导员以学生为本,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业、人际交往、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鼓励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团体辅导中领导者需要创造融洽的气氛,引导成员参与互动,在活动中解决学业困难、人际交往障碍、职业规划等方面问题,在团体中发挥潜能,获得成长。可见,高校辅导员与团体辅导的领导者的目的都是引导成员在团体中成长与发展。另外,辅导员也是班集体的策划者、领导者、引导者和实施者,两者的多重角色不谋而合。第三,辅导员具备开展团体辅导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辅导员对于自己管理的学生有足够了解,能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普遍存在问题、关注焦点及需求等,进而选取合适的教育主题。其次,辅导员在学生中具备一定权威,学生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能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最后,辅导员作为团体辅导的策划者、组织者、领导者,单个人开展工作便利,在召集学生、协调时间方面更加便利。

三、以晚点名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

(一)晚点名概述

晚点名制度,是在高等教育扩招,学生人数不断上涨,管理难度增加的背景下,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及教育,强化学生安全纪律观念,各高校陆续实行晚点名制度。晚点名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制度和管理手段,自实行以来,管理学生、维护校园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晚点名制度指的是辅导员清点自己所带的年级学生人数向学生工作干部汇报本年级在校人数和不在校学生人数、去向及其他学生事务的一种制度,它要求辅导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目前,全国高校所实行的晚点名制度,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主要由学生干部点名,辅导员抽查,在每天规定的时间内或每周星期天、节假日收假返校当天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清点上报的制度。二是指周末晚点,辅导员在每周日、节假日收假学生返校时,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对所带班级进行点名,在保证学生安全在校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的管理制度,让学生的思想、纪律、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帮助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中的晚点名制度就是属上述第二种类型。

(二)晚点名制度实施的现状

就单纯的清点学生人数而言,高校晚点名制度就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大多数辅导员都能够尽心尽职,做到及时、准确的记录汇报。但也存在辅导员认为没有必要,对于点名让学生清点,自己不出面,或者自己减少点名次数,偶尔点、抽查点,上报时靠自己的估计,不及时、不准确。也没做好相关记录,仅仅是口头记忆通知,一旦发生事情,无法拿出真凭实据,无从下手。晚点名除了清点人数外,辅导员也会利用这个时间给学生通报一些事情,主要是人身财产安全方面注意事项,选修课、报名缴费、教学检查等事务的传达,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宣讲等。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方面有所欠缺,要不是没有主题教育,要不然是几句话带过,没有深入的讲解。基于辅导员时间精力有限,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学生也不想听等因素,对于晚点名的主题教育,仅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实施晚点制度对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晚点名制度在确保学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对于大学生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要以此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晚点名教育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晚点名是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的学生教育课堂,通常每周一次,主要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主题地对学生进行相对集中和系统的教育,如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目标培养教育、热爱生命教育等,这些在课堂教学里涉及较少的内容,以及其他高校发生、本校临时发生的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在晚点名课堂上都可以做补充,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第二,及时性案例、针对性教育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适宜、讲解生动。晚点名制度让大学生与辅导员保证每周一次的见面,这加深了彼此的沟通了解,让辅导员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把危机化解于萌芽中,不至于因没有发现或拖得太久而造成不良后果。各高校案例的讲解,很具有时效性,及时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另外,辅导员对本年级、本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了解,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主题、丰富的案例进行讲解,有理有据的教育,也避免了空洞的说教。第三,轻松的氛围及灵活的形式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佳。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彼此熟悉且更加容易沟通交流,学生在团体辅导的互动中也更加放得开。一些专家、教授通常采用老师讲、学生听,最后专家答疑正式的讲座形式,这并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辅导员的课堂教育形式并不那么正规,相对来书比较灵活,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在晚点名课堂上以分组讨论、情节模拟、电影观摩等形式开展教育,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教育效果。

四、晚点名制度与班级团体辅导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

(一)晚点名制度与班级团体辅导相契合

从时间上来说,晚点名是周末或重点节假日收假时,这时学生全部到场,聚集在一起,因为放假,各种问题也更容易出现,这便是一个好的开展各种教育的时机。班级团体辅导也是在整个班级学生到场的情况下开展的,所有正好可以利用晚点名的时间,根据主题进行辅导;从实施地点来看,晚点名制度,是在高校在扩招后,辅导员管理难度加大的基础下应运而生的,因而其实施地点是在高校。虽然,团体辅导并不一定在高校开展,可以是心理咨询中心、社工服务中心,但是高校是非常重要的实施平台,很好的联结了学生群体和心理教育工作者;从对象来看,晚点名的对象是大学生,团体辅导对象不一定针对的是青年或者学生群体,但他们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确实是需要服务的重要群体;从服务对象的特征来看,晚点名教育针对的是该年龄段、本学习阶段、本校、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班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同质性,而团体辅导,也是将问题相似的成员聚集,开展辅导;在主题方面,晚点名和班级团体辅导由于对象皆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主题也以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关心的话题为依据。

(二)晚点名与班级团体辅导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

第7篇: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育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教学实际经验,探索出一种对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教育模式――“订单式”团体心理辅导。“订单式”团体心理辅导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起到教育、预防、发展等积极功能。

一、目前团体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决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各级学校希望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达成影响,但很多活动的开展都缺乏计划性与连续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培养的需求与应该达到的任务目标,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或心育课没能充分发挥其效果。

有些学生对团体辅导产生抗拒的心理,是因为他们对内容没有兴趣,对设置的活动没有产生共鸣,对团体辅导的形式难以接纳。辅导的结果往往会造成学生不但不合作,还产生了消极抵触情绪。

二、“订单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含义

所谓“订单式”团体心理辅导,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寻找能够与他们心灵形成共鸣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发挥潜能,促进人格完善的一种辅导方式。

三、“订单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 1902-1987)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他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变化、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他的学习观认为:人的学习以自主学习的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自主选择的自认为有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

“订单式”团体心理辅导充分体现了卡尔・罗杰斯的教育理论核心,它通过学生下单(班主任下单)、确认订单、执行订单的方式进行操作。

学生下单(班主任下单):是指学生或者班主任根据班级学生心理品质发展阶段性状况,适时地向心育教师提出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要求,也可以通过浏览校园网站“订单”课程(包括自我意识、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生涯发展、其它)进行主题的挑选并提交订单。系统提供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即在订单提交至心育教师还未对订单进行确认操作这段时间内,允许学生或者班主任自行修改、取消自己的订单等订单管理相关操作。

第8篇: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研究

一、团体辅导概述

作为心理辅导的一种方式、方法,团体辅导主要是以团体作为辅助的主要对象,有效的利用相关的心理辅导方法与策略,利用团体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行自我的认知、探索,并进行自我的接纳;同时,对自身与他人的关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与相应的改善,并对自身对待事物的态度与方式进行有效的改变与调整,使自身的潜力与适应的能力,得到激发与调动。这是一种由专业的辅导教师引导,利用有关知识与技能,使团体内的成员可以达成一定共识,并形成一定认知与行为方式的过程,是一个团体内部人员进行相互间的了解、认识、学习与影响的过程。团体辅导,主要分为成长辅导与治疗性辅导两种;成长辅导是一种发展类的咨询,主要是对成长期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的引导与辅助;治疗性的辅导主要是对心理的症状进行辅导与治疗,其具有一定的治疗与康复的目的[1]。

二、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进行团体辅导的必要性

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逐步被大众所重视,具有针对性的咨询工作已无法有效的对学生的相关心理需求进行满足,同时对学生的部分问题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团体辅导,利用其高效、省力的特点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对学生进行整体或是大范围的辅导,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增强,使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2]。首先,团体辅导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显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中,有效的应用团体辅导,根据团体的特点进行教学的设计,采用探索的方式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并有效的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能够使学生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尊重,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有效的展现。简易、有趣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投入相关教学活动之中,而且也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互动,进而促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面自身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与他人互动的环节中发现自身不足,直面自身缺陷,促使心理问题得到解决。其次,团体辅导可以进一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自身之间的有效互动。将团体辅导有效的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一个相互信任与理解的安全的、积极的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相关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进行相互的启发、鼓励,使团体所具有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行团体辅导时,教师可以对原有的坐法进行改变,可以采用围坐的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并可以进行自由的表达,并为团体成员提供一个可以进行自我改进的条件。

三、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首先,教学的方式过于陈旧。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使相关的心理教学课程在教学中越加普及[3]。但由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较晚,其发展并不完善与成熟,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并不全面。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是通过相关的课程来获取,而相关的课程,主要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教师将学生看作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作为一种普通的教学知识。教师还错误的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了相关的心理知识,其心理健康就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其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使团体辅导的教学方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快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除相应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外,也必须具有极高的综合素质,且还必须具有继续深入发展的潜力,而这也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目标之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曾经被忽视的心理健康教育被人们所重视,并给予了新的意义,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而且也应该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促进与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中,如何有效地应用团体辅导

(一)在进行团体辅导前的准备工作要全面

首先,构建团体。作为团体辅导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进行相关的辅导前,必须构建所需要的团体。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班级的整体、各学习小组或是朋友之间当作是一个团体。在团体当中,学生可以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充分的认识,其中所具有的凝聚力,也使学生不会产生被孤立的想法,并使学生对团体的归属感得到有效的激发,并使成员之间更加深入的进行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其次,对团体的共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共性,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团体借助这一种力量,使团体成员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并促使成员之间深入的相互理解。再次,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时,需要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使相关的教学活动得以有效的实现。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重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使教学的氛围得到有效的调动,使学生的心情得到相对的放松,促使学生勇于进行自我表达,使成员间可以实现深入、有效的交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鼓励,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并进一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设计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实现。

(二)针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及时且有效的教学评价

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团体辅导完成后,其整个教学活动与工作已全部完成,忽视了教学评价,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全面,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1.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评价

首先,教师需要以团体成员的成长阶段与心理特点为出发点,以学生应具备的相关课堂表现为出发点为评价的标准,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进行有效的评价。其次,教师应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发展与健康的档案。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与深入了解;而在教学活动完成后,需要对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对教学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与分析,进而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反思。对教学设计与方法的使用进行反思,思考相关教学模式、方法的运用,是否与心理健康的教学相匹配[4]。此外,教师要有效的运用互联网交流平台,与学生针对教学效果进行交流与探讨,及时获得相应的教学反馈。

2.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

课堂中的教学,只是心理健康教学的一部分,虽然可以有效的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但却不能使学生所具有的心理问题完全的进行解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完善,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尽量使学生自身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的指导,进一步掌握学生心理的实际情况。

五、结束语

第9篇:团体心理辅导范文

一、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广泛的社会关系。其内容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对待别人的态度,对待自己和别人的情感,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别人或被别人影响,如何适应环境等。在很多困扰学生的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是最令人烦恼的问题,其中大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能力差引起的学习困难,挫折承受力低而导致的情绪易波动等,属于学生正常心理发展中有可能出现并可以理解的问题。班级团体辅导就是通过班级主题活动,创造一种比日常生活更宽松、更自由、更信任、更和谐的氛围,让同学之间能够彼此真诚的沟通,增强每一个学生的主动交往意识和意愿,从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交往的基本礼节,学会相互表扬、批评,学会欣赏别人、关心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并能从中理解、体察别人的心理活动,同时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体验成功交往的快乐,增加交往自信心等。从而有效地提高团体成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促进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自己与别人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中学阶段的学生,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出现了分化。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学生的自我期望过高,希望自己趋于完美,但却无法达到,对现实中的自己不满意,又不知如何解决。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意志消沉,情绪抑郁,沉溺网络,甚至自暴自弃。当现实自我占优势时,学生往往盲目乐观,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致招来他人的不满和反感,但这样的学生往往虚荣心较强,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因此极易产生挫折感。而自我意识的辅导训练则是以“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通过系列活动的训练辅导,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和别人有何区别;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是否一致;我的优点是什么;如何发扬自己的长处等。使学生逐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达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并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新的自我认同模式和对他人的接纳态度。

三、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改善和调节学生情绪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情绪体验,如抑郁、孤独、焦虑、恐惧等。有抑郁表现的学生经常消极地看待自己,感到自己被命运所左右,人生没有价值,对一切失去了兴趣,社会退缩,自我封闭。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班级同学的交往打破了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他们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自觉、自愿地交流各自的秘密,说出自己内心的困惑,宣泄压抑的情感;在活动中看到他人也会有抑郁,从而摆脱了别人生活得都很快乐,只有自己生活才是最糟糕的错误想法;对其他同学的帮助也会让自己感到生活的意义,从而降低内心的焦虑和对人际关系的敏感,让自己充满希望和力量。

四、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能使学生学会更多的应对方式

应对是个体面临应激情景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较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整体精神健康水平较高,而较多使用消极应对方式的学生,除了总的精神健康水平较低外,还常伴有抑郁、焦虑等症状。应对方式的辅导主要通过介绍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行为演练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向他人求助,学会赞美和欣赏他人,学会放松训练、情绪宣泄、目标管理等。班级成员通过互相交流经验和提供反馈,不断分析和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规划、改善非良性的、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形成良性的、成熟的应对方式,并运用到团体以外的情景中,从而培养和提高应对能力。

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最大的区别在于当事人是在团体中通过成员间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实现对自己的问题的认识,从而解决自己的问题。它的特点是适用面广,感染力强,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耗时短,效率高,收效好,特别适用于人际关系不好和适应性不强的班级和同学。因为每个成员既是“求助者”又是“助人者”,可在有引导的相互影响中多视角地学习,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使广大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使其内心世界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潜能的发挥与人生价值的正确体现。学校需要针对这些学生的共同的成长课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应该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而团体心理辅导能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起到更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