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精选(九篇)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第1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

职业生涯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趋势,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1.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及路径进行规划。所以,在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要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规划人的实际情况,也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及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总之,只有结合个人与社会两个层面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2.团体心理辅导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以人的成长及发展为中心的辅导模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具有相同问题或在某些方面有共同成长意愿的组织。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的是主体的发展功能,所以,辅导者首先要相信被辅导者是有无限潜能的,而被辅导者要相信辅导者是可以帮助自己的。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团体心理辅导才可能实现良好的辅导效果。团体心理辅导的类型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心理辅导方面,注重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达到辅导团体中个体的目的;另一类团体心理辅导则把重点放在团体心理成员的交互作用上。

二、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中职生生源复杂,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自我约束力弱,缺乏进取心。所以,很多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规划,即便教师做良好的引导,学生也不会按规划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及目标,达不到良好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为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制订规划非常必要。具体来说,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率。目前国内的学生课堂规模较大,一对一的辅导难以推行,很难保证顾及到每一个个体。团体辅导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效率。(2)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中职生获得接纳的感受和体验。团体中同龄人的倾诉,可以使学生更开放,在没有顾忌的情况下,说出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3)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中职生获得多途径的探索。团体成员来自于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的地方、家庭,学生在沟通了解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了解不同专业,或者不同人之间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在生涯辅导中起到促进与补充的作用。

三、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看出,根据团体辅导的要求与特点,结合中职生生涯规划现状与其群体特征,综合运用心理活动、专业问题交流与探讨、相关测试与指导、音乐放松冥想、绘画投射治疗与作业交流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团体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在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要兼顾自我探索与职业规划两个主题,并根据实际问题和情况分为自我认知、环境分析、职业认识与生涯规划四个分主题。(2)要对方案内容流程做合理安排。依据团体活动的特点与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按照团体进展顺序与学生实际情况,对团体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设置。(3)整个方案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成长与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得到自身的整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与接纳自己,并且学会正确评估与利用环境资源,正确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

总之,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可以使生涯规划教育做到全方位、深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得到切实的帮助。所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将生涯规划团体辅导作为学生课外活动课题之一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希望论文的研究为相关工作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大雁.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中等职业教育,2008(18):20-21.

[2]王凤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6):26-28.

第2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 学生辅导员 学生社团 人才培养

目前,用工单位对毕业生的考察内容已经从专业课成绩、英语能力、计算机水平等常规指标向多方位、多层面发展。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往往局限在学生专业领域拓展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这种定性的培养方案不仅无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埋没一些学生的才能和潜能。可通过建立一个以学生辅导员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弥补现存培养方案的缺陷。该培养方案与以往方案不同,更加贴近学生。以辅导员和学生社团相配合,通过个性化档案建设和针对性培养计划,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

一、辅导员在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随着大学体制改革的逐步完善和深化,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辅导和高校学生活动的制定与督促。因此,与授课老师相比,辅导员更加贴近学生群体并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威信。基于以上原因,将学生辅导员引入培养方案能提高方案的适用性和普及性。培养方案的实施中,辅导员须在综合测评组织的帮助下进行以下工作。

1.信息采集和资料库建立

本培养方案是基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学生信息库作为个性化培养趋向的依据。学生辅导员作为该信息库的维护者,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学生的自然信息和参加各种类型比赛的获奖情况等,并对学生进行交叉分类。辅导员可以通过信息库的检索功能方便的整理出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

2.人才推荐和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中,学生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因材施教将具有特长和爱好的同学推荐到适合的组织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学生工作辅导员还需配合相应组织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以实质性的提升学生技能。对于多次尝试同一领域技能却无显著提升的同学,在征求本人意见后推荐其加入其他组织。另外、辅导员需在个性化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对素质培养导致成绩下降的学生进行督促与预警。

3.提升必备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等“软实力”在日常工作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也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向更加深入、更加重要的方面发展。所以,培养方案将这些能力的提升作为必选内容,由学校有关部门进行统一培训和辅导。

心理素质的提升包括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受挫耐压能力的锻炼、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等。应变能力等职业素质的提升主要是配合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的进行深化学习。

二、学生社团的职能

1.学生社团定位

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并且普遍存在监管松散、活动模式化等缺点。因此,目前的学生社团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本培养方案将学生社团从普通的学生组织上升成为辅助学生辅导员提升学生素质、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教学机构。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提升素质。

2.学生社团工作方式

为确保学生社团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需进行下列工作:

首先,应完善学生社团机构设置,建立一个社团监管部门。通过该部门进行社团资料采集、社团培养方向确定、社团活动审批、社团活动完成度测评、社团会员技能提升情况考察等。通过进行上述工作,对培养方向相近的社团进行整合。同时,通过技能考察结果进行社团等级评定,进行优胜劣汰的选拔以保持社团在良性竞争下逐步进步趋于完善。

其次,定期组织个性化技能培训或兴趣提升。根据类型不同开展相应的培训和素质拓展活动。在活动进行的同时,记录学生参与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最后,定期向学生辅导员进行人才跟踪汇报;对信息库中学生参与活动及活动中的提升情况进行汇报,并通过信息库对比功能对未获得提升或进步不大的学生进行筛选。根据个体情况,对其进行动员或建议其更改素质培养趋向。

3.学生社团职能示意图

三、培养方案实施方法

1.培养方案实施条件

为使本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学校可根据需要在管理制度做出相应调整:

首先,高等院校体制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辅导员的地位,但其在高校中仍属于不被重视的群体之一。故其在对学生素质培养工作中的作用受到较大限制。所以实施院校应通过相应规章制度提升学生辅导员的职能和工作权限,以保证辅导员的工作有章可依、有法可执。

其次,高校须将信息库的建设作为办公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库中应详尽包括学生姓名、学号、所在院系、学习情况、参赛获奖情况、兴趣爱好、参加个性化培养的提升情况等。同时,授权辅导员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新。并定期检查辅导员的完成情况和完成效果,作为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测评方式之一。

最后,实施院校需定期举办或承办各种方面领域的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检测与鼓励学生投入到个性化培养方案中,使其在比赛中获得提升得到锻炼。同时,实施院校可创办个性化奖学金以奖励在培养方案中获得较大提升的学生。

2.培养方案整体示意图

四、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以学生辅导员为核心的高校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原理、功能以及使用说明,总地来说,此培养方案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方案针对性强、学生认可度高;(2)个性化培养可提升学生的职场竞争力;(3)培养方案工作原理简单、信息库软件实用性强,便于高校推广;(4)资料库亦可作为辅导员举办及参与活动的人才备选库。

参考文献:

[1]邢博闻.基于讲座类学生社团的高校辅修系统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2).

[2]孙菊如.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王章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科研方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8.

第3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本研究以班级团体辅导理论及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对中职生进行提升自信心的班级团体辅导的实验。从心理学理论、影响职业学校学生自信心的因素、团体辅导的特点等进行研究,形成适合中职生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运用方案进行实践与实验,得出影响自信心形成的因素及团体心理辅导中影响提升自信心的因素,以此提高中职生的自信心。

一、实践研究的过程及结论

选取两组班级,实验班和对照班,用《自信心量表》进行前测。对实验班进行了8次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后,用《自信心量表》进行后测。采用相关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自信水平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班同学在进行了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后,在自信心水平上显著提高。对照班后测自信心水平显示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后测的所有因子都没有显著性改变,不如实验班提高幅度大。经了解,与学生在入学后参与了社团活动,逐步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参与一些专业比赛等因素的影响有关系。实验班的因子的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班,这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在实验后的自信心水平高于对照班。从主观性问卷的表述看,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实验班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是有显著改善的。

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分析

(一)影响中职生自信心形成的主要因素

1.自我认知与评价。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是自信的核心。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发展自信。进入职校的学生缺乏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评价,很多同学对自我认知表现出来的自动思维是“我不行,我行吗?”“我能做吗?我做不了!”等等,对自我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

2.成败经验与归因。由于初中成绩不理想,很多的中职生缺乏成功的体验,对于成功的归因不能正确进行。影响个体成败的归因分为四种类型,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种因素。归因理论认为,把成功归于内在因素“努力、能力”,而把失败归于外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个体的自信水平不会降低。若将失败归于内在因素,成功归于外在因素,个体自信则会下降。中职生把自己的学业基础差、学习不努力、学习策略的不当等因素归结为自身的能力差,不能科学地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由于归因不同,对自信的影响就大不一样,导致中职生的自信心水平较低。

3.他人的替代性经验。中职生缺乏成功的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即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人们观察他人所得到的替代性经验对其自信影响很大。当个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信,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特别是当个体对自己某方面缺乏现实判断依据或知识时,他人的替代性经验对其自信影响更大。中职生很难看到同类的成功榜样,缺乏正面的积极引导,对自己及前途也缺乏信心。

(二)班级团体辅导对中职生自信心水平的四项影响因素

1.班级辅导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中职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方案的选择应依据中职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按照不同的辅导对象、不同的辅导方向构建不同的辅导方案。由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对不同的活动兴趣不同,团体的成员不具有选择性,辅导者应了解中职生当前身心情况、班级的基本情况,才能选择中职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从而在班级团体辅导中给学生有效的引导和教育。自信心辅导的方案设计应基于中职生目前阶段存在的共同性问题:缺少成功的经验,得不到周围人的肯定;缺少正确的归因,对自我的认知不明确;对专业学习无助;对就业前途很茫然,等等。有序推进,对学生进行自信心的训练。

2.团体动力。在辅导的过程中,班级这个团体本身就具有辅导的功效。首先,一个团体有一个向上的动力,能对团体的成员产生很大的帮助,在这个氛围下,团体成员容易获得情感的支持,在团体中比较容易有安全感,在团体中尝试积极的体验,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建立新的亲密关系,取得朋友的支持。其次,在团体中发展适应的行为,学习社会交往技巧,成员不仅得到他人的帮助,同时也会尝试去帮助他人。比如“小小咨询师”这个活动,大家有共同性的问题,也有不同的问题,可以在这个团体中去讨论和分享。这种助人的体验会使成员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增加自信心。第三,团体成员在团体中容易找到共同点,比较容易缓解自己焦虑的情绪。很多同学的不自信是不会表达出来的,但是自己能意识到,在团体中获知很多人和自己一样,有类似的想法和感受,就会产生相互学习,寻求解决办法的想法。最后,班级由很多不同质的同学组成,有自信的,也有不自信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成员都能从别人的身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从短暂的模仿开始,逐渐转变自己的一些观念和做法,逐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3.团体资源的有效应用。班级团体辅导的方案建立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地按方案执行,实际上辅导的过程中因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会有很多的情况发生,这些恰好是一些有效的资源。团体辅导讲求重视当下的资源,就是在辅导过程中的资源,所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提高辅导的有效性。比如在“职业情境下的角色扮演”中,有个别同学因为胆怯不愿意走上讲台,在小组活动中,有些活泼开朗的同学在其中充当两个角色,为其能走上讲台做好表率。在小组中,该同学得到了大家鼓励的掌声,给予了她不少信心,最后完成了角色的扮演。重视当下的资源是有效性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辅导者是资源,辅导中产生的冲突是资源,辅导期间学校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很好的资源。比如:“创业之星”活动就是与学校的“文明风采”大赛的活动时间重叠在一起,这样,学生获取的资源更加丰富。

4.团体辅导者。丹麦心理学家艾鲍说,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者能带进辅导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因此,在提升自信心班级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一名自信、具有个人特质的辅导者起了很大的作用。辅导者首先应具有一个“助人自助”的辅导理念,任何的辅导最终起作用的是当事人自己,辅导者应是帮助其成长。因此在辅导的过程中,不可高高在上,以专家自居,也不能以一个说教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辅导者在过程中起到带领团队活动,组织团队分享,但不能将自己的评判带入辅导中,否则容易打击团员的自信心。其次,辅导者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相关技能,有一定的咨询理论知识及咨询道德。比如保护团队成员不受伤害,对个别敏感团员应多关注,尊重每个团员的选择等。其次,辅导者还应有一定的个人特质,如亲和力、客观、诚实、耐心、有同情心等。对团体氛围应有敏锐的察觉和组织利用资源的现场应变能力。在辅导中,要对每个成员的特质有一定的了解,针对不同的特性做出不同的判断,因为个体的差异在团队中呈现出来,需要辅导者做出回应。

三、提升自信心水平干预方案的探索

本次研究借鉴了很多相关的团体辅导经验,也希望通过辅导能有一些新的探索。

1.提升自信心水平的辅导方案的建立,还可以结合不同的年龄段、性别、专业来进行科学的设计。针对成员的特性进一步细化,力求取得更高的实效性、针对性。此次班级团体辅导在一年级进行,取样仅二个班,实验结果没有区分性别、专业。如果能进一步细化,针对性会更强。

2.对中职生自信心的提升,还可结合个人特质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结合来进行。学生在基于对自我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自信心的提升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个方面的辅导也可在方案当中进行探索。

第4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键词:高三学生;学业压力;团体辅导

一、课题提出

在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下,学生一旦进入高三,就会面临着高考的激烈竞争,面临着出路的选择。繁重的功课、频繁的考试,使其经常体验到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毫Γ这些压力中,以学业压力最为主要。因此,研究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来源、并针对这些压力源,采取行之有效的辅导措施,是解决高三学生心理困扰的关键之所在。

我们认为采取小组团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干预,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克服了个体心理辅导耗时多、受众面窄、解决问题单一等问题。通过设立特定的场景活动,利用团体成员间的互动达到集思广益、互帮互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因此非常适合在高三学生群体中开展。

二、研究目标

(一)培养高三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品质,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扰和烦恼,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使学业成绩提高,培养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探讨缓解高三学生学业压力的团体辅导的内容与形式设计,总结辅导经验,发现缺陷与不足,探讨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找相应的对策,进一步促进我校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三)提高教师本身对高三年级学生学业压力状况的把握分析能力,在实践中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三、研究对象、方法

(一)研究对象:我校2016届学生高三学年

(二)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

四、研究内容及措施

(一)研究内容

1.丹东四中2016届学生高三学年学业压力调查。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心理课内外的观察等方式,总结分析2016届学生高三学年学业压力状况及压力来源。

2.学业压力缓解团体的组建和实施。其中包括团体成员的招募和筛选,团体活动场地的选择和准备,团体实施的时间和周期,与各部门的协商。最终,形成可在小范围内推广的实践经验总结。

3.高三学生学业压力缓解团体辅导方案的制定。

(二)研究措施及步骤

根据计划安排,本课题研究过程按照准备、研究、实施以及总结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各阶段的研究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15年7月――2015年9月)

阅读有关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实践的相关理论内容,收集、整理和提炼素材,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

教学实践研究,发放问卷,总结分析调查结果,制定缓解高三学生学业压力团体方案,并实施团体辅导,总结辅导方案。

第三阶段:提炼总结阶段(2016年1月――2016年6月)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形成研究报告。

五、研究成果

(一)高三学生学业压力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了解到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方法落后

临近高考,升学压力增大,多数学生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但相当比重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然落后,虽然各科教师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其学会学习,但真正能内化科学方法并坚持执行的学生并不多。

2.学习内在动力不足

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因为其学习动机多为外在动机(仅仅为高考而学),具有短暂不稳定等特点,因而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

3.自我管理能力欠缺

经调查,多数学生在自我管理上十分混乱,具体表现在学习无计划、或者计划实行不力、时间管理能力欠缺等方面。

4.对学习状态的要求几近苛刻

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过度的大脑使用,使得学生容易倦怠,然而在希望学习成绩迅速提高的心态下,学生对其学习状态的要求几近苛刻,例如,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精力充沛,能将教师授课内容全部记住等。这种不合理的要求自然不能达到,因而带来焦虑情绪,进而更加影响学习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5.人际之间竞争激烈

因为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业中去,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校生活简化成了极其简单枯燥的学习生活。学生之间交流感情的机会明显减少,同时日益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之间嫉妒、怀疑、敏感、脆弱等,这种畸形的竞争心理也是学生压力的来源之一。

(二)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1. 团体方案的设计

根据对高三学生学业压力源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方案计划,旨在从自我状态分析、激发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内在潜能、调整时间管理、改善焦虑情绪、加强人际支持等七个方面着手,试图帮助高三学生提高应对学业压力的能力,减轻心理负担,做学习的主人。

2.团体成员的筛选

在小团体中,写、成员的筛选要非常严谨。首先,招募信息,组织学生报名,考虑到本团体为同质性封闭团体,需要学生之间的协同配合,因此要通过个别面谈的方式从兴趣、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等方面进一步了解学生,从中初步确定成员。其次,与班主任沟通协调。班主任是最了解学生的,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业状况,还了解学生日常的学业情绪表现等,通过与班主任的沟通,筛选确定团体成员。

3. 团体辅导的实施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为8次连续的辅导活动,持续8周,每周一次团体活动,每次90分钟,地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1―2单元为团体建立关系和过渡阶段,通过游戏体验、纸笔练习和讨论分享建立真诚、安全的团体人际氛围,通过纸笔测验,使成员对自己的学习现状进行了解。

3―7单元为工作阶段,包括成员对学习的态度、行为及感受的个人自我了解和表达,SA3R学习法、合理情绪疗法、时间管理技巧、自我O控学习理论、放松方法等。在提供反馈和接受反馈的过程中,使成员认识到他们的学业压力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方法、自我管理与监控、不良认知等有关。在团体成员间的接纳和尊重的氛围下,成员们积极处理各自的问题,主动汲取其他成员的经验和资源,不断在小组内练习、实践各种新获知的方法与技能,主动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改变对自己的认知更接近于现实;并通过放松练习、情绪管理等途径缓解学业焦虑情绪;而且,团体中温暖、尊重的积极氛围,也为成员提供了有益的人际支持。

第8单元为团体结束阶段,通过自我评估、同伴反馈,鼓励成员将在小组中所得领悟和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情境中,以不同以往的态度、行为、反应面对的学业,体验变化带来成功的快乐,增加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自信心。(具体活动实施方案见附件)

(三)团体辅导结果分析

经过一年的“团体辅导缓解高三学生学业压力”的研究与实践,较好地缓解了2016届部分学生高三学生的学业压力,也促进了研究者自身的成长。

1.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学业压力

通过一系列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其学习动机,改善了学习方法,提升了自我监控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通过掌握情绪管理技巧,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的焦虑情绪,从而减轻其学业压力。

2.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团体成员为不同班级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陌生,团体为其提供了交友的平台,扩大了他们的人际圈,并且在由陌生到熟悉到密切的友谊关系发展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人格品质更加完善。

3. 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水平

此项课题研究的开展,不仅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课题组教师的自身素养。从个人的自学相关理论,集体学习交流,到外出培训学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培训记录。教师在课题开展中认真学习,勤奋耕耘,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撰写了课题研究论文。

六、研究反思通过此项课题一年以来的研究和实践,研究者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一)研究结论

1.运用团体辅导方式可以有效应用于学生学业压力的缓解

过往的教育工作中,针对高三学生学业压力问题,我们通常以班级授课、讲座报告、个体咨询等形式对其进行干预,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讲座或课程忽视学生个别差异,只能泛泛而谈,深入程度不够;而个体咨询虽然能面对面交流,但受众面窄,而且学生易因怀疑自身问题特殊而加重焦虑。团体辅导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团体的建立本身就具有针对性,易深入,不再是课程或讲座的泛泛而谈;其次,通过建立团体使成员产生与“别人一样”的感觉,帮助其建立归属感,消除顾虑;第三,团体的多向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或观点,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第四,同时每个成员不仅自己接受他人的帮助、感染,也可以感染和影响其他成员,更有利于形成积极客观的自我概念,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激发学习潜能。

2.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团体辅导的设计和实践中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辅导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对学生积极力量的培育与强化。该团体辅导用积极心理学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在积极力量、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以挖掘发现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在生活事件中体会到更多的满足和自豪,来释放潜能,是学生发展的必需。

(二)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内容

1.团体辅导方案的结构化问题

此次团体辅导的实施,严格按照计划方案进行,使得团体辅导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没有为每个参与小组的成员作出更有效、更符合个人情况的干预方案。

2.团体领导者的专业指导技能问题

团体辅导对于领导者的要求很高,在此次研究过程中,团体领导者的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但同时也凸显出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如何打断干扰活动等,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在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中急需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05

第5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本次亲子关系干预研究方案的实施目标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案研究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帮助中职生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设身处地理解父母,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变化逐渐影响其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态度。父母学会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的独立性,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多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互动、沟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本研究在考察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354名中职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班主任推荐、学生和家长自愿为原则,抽取20名中职生及父母作为实验对象。

一、团体辅导

研究者自行编制了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材料,共包括6个单元:(1)当我们同在一起;(2)互敬互爱;(3)沟通从心开始;(4)接纳“不完美”;(5)学会感恩;(6)共建温馨家园。

研究者运用自编实验材料对20名实验对象进行辅导,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6周。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1)角色扮演,收集一些不良亲子关系的日常情景,要求亲子双方交换身份,将对方平常在该情境下的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演出来。(2)案例分析,辅导者提前收集典型案例,利用焦点团体访谈的形式,让团体成员对这些案例发表各自的看法,自由讨论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3)自由分享,泛指亲子之间的一些经验分享,包括对亲子之间经历的事件、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或感受的分享。在双方表达过程中,双方都不能批评指责对方,只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知识讲座,是指专门针对家长开设的知识讲座,内容包括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良好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等。同时在其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也适时穿插一些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5)亲子游戏,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使亲子共同体验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的乐趣。

二、个案辅导分析

在观察团体心理活动训练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且双方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意愿,研究者选择了父亲B和学生A(父女关系)作为典型个案。在个案辅导过程中,研究者每周定期与来访者做心理咨询,每次咨询时间约一个小时,一共十次。研究者除了收集来访者的基本家庭信息、成长历史、家庭关系现状等内容,主要还采用了家庭治疗的模式对个案进行辅导和分析,旨在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真正有效改善亲子关系,以解决中职生的个人问题。

三、成效

在学校的德育团队特别是班主任的支持下,本次针对中职生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之后,研究助手都会发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意见反馈表”,及时了解实验对象对团体辅导的看法和感受,随时把握亲子之间的变化及动态,也方便研究者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在所有干预研究结束之后,研究者主要是采用行为观察法和访谈调查法来了解本次中职生亲子关系干预研究的成效。事实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能够有效改善中职生的不良亲子关系。家长们表示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及矛盾性有了更好的认识,能逐渐意识到根据孩子的能力和人格特点提出合理的要求,学会赏识,鼓励孩子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蓝领。学生们表示,活动对他们触动很大,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一些想法,能够尝试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辛苦和矛盾,同时学会以成熟的交流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彼此的内心感受。

个案辅导分析法作为本次干预研究的补充形式,能够更加深入、有针对性地解决亲子不良关系问题。父亲B和学生A亲子矛盾缓和了很多,父亲逐渐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学生A的精神状态大有改善,主动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同学们的交流也明显增多,能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

第6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而人数众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属于弱势群体,成为就业的难点。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西唯一一所“幼师”特色鲜明的高职高专学校,女生比较多。从所在学校招生就业处了解到,这几年我校学生就业越发严峻,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就业单位对毕业生从“学历”以及“能力”上都有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就业思想不成熟,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就业感到茫然,片面地认为就业是毕业后的事情,学习阶段不用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求学校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加强技能、技巧的培养力度,也要深入研究幼教发展现状,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往研究表明,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较男生晚熟。因此,要特别关注高职高专女生们的职业生涯心理辅导与教育。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为高职高专院校,属于师范类学校,女生比较多。学生入学成绩比较低,对学习理论知识不太感兴趣,比较注重技能的掌握。因此,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让学生寓教于乐,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设计对高职高专女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了解自我、认知职业环境、实现任职匹配。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的学习年限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学校培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等特点,学校根据高职高专生自身特点,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不同的生涯规划:辅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初步规划职业生涯;大二事情加强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的教育,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大学三年级是做出决策、实施行动的阶段,学校对学生进行入职前培训,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社会。总之,高职生需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学习贯穿整个大学三年,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好基础。

在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时,需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尤其是女生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设计相对应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设计以从事职业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责任感培养等社会能力培养为重点。从2011年开始,我校就根据参与团体辅导的女生们的心理需要,设计了不同主题的活动方案,比如提高学生自信心的、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挖掘学生潜能等,帮助学生找到生涯发展平衡的支点。同时,我们在也不断更新,精心设计活动大纲,目前已形成4个单元的特色团体心理辅导。单元方案如表1:

设计4个单元的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针对不同的主题开展情景游戏,获得身心愉悦,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讨论,其情感和思想得到沟通,提高其学习兴趣。活动后的分享、讨论、评估、总结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通过教师辅导、观察,及时发现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互相沟通,让更多的学生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认识自己、认知职业,进而规划职业、做出职业决策等。

四、开展高职高专女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的建议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专业发展需要,要求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多的是采取小组互动式学习,强调合作性学习。如果单纯以授课形式―接受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将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增加体验的深度和强度。而团体心理辅导主要强调“认知”和“体验”并用,可以帮助高职生更好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和职业定位,并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转变为外在的行为力量。

如今,很多学者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如有研究者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一女生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后,参与者的职业生涯规划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有研究者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有效提升高职生职业效能感。高职生有其自身的职业发展特点,因此对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也有不同的要求。

一是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人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强调主体发展功能的一项新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形式。在团体辅导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尽快培养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二是加强学生的“三自教育”。团体心理辅导是一项助人自助的活动。在团体心理活动过程中辅导者要着重引导协助学生自我主动参与、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间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7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拓展训练;初中生;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8-03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即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或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的助人过程。

将团体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合起来并应用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称之为心理拓展训练。

一、理论背景

根据心理分析学者埃里克森(Erikson)心理社会期的理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中,每阶段的生活,都可能形成个人的心理危机。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的青年期,此时正是发展自我概念、进行角色认定、社会地位形成的重要时期。依据 Erikson 的看法,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危机主要与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有关。如果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深刻,知道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并且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将有助于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使个人的生活哲学得以建立,并使人生具有方向与目标,不至于产生迷失或混淆。

因此,青少年急需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与同伴建立密切的友谊对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充分发展极为重要,有了友谊作基础,青少年在个人兴趣与活动上就能获得共同分享的对象,在个人遭遇问题时也能获得协助解决,或在情绪上得到支持。

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统一的教育教材和公认的教育模式,中小学校专职心理咨询师严重紧缺,基本以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辅导。

班主任由于多方面局限,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一是对学生交往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很少从心理教育方面看待学生的行为问题,把一些道德标准、学校规章制度的要求与心理健康标准相混淆。这样做很容易强化一部分学生的逆反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从总体上看,在国内既往的研究中,做调查分析性研究的比较多,做干预性研究的比较少;而且提出教育建议的多,研究操作方法的少;在干预研究中,治疗性干预多,发展性干预少。迄今为止,尚无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心理技能和学习技能进行综合干预的研究。

因此,探索一套对儿童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技能和社会心理技能进行教育和培养的内容、方法、途径,使他们正确地对待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以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使之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就更具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拓展训练

团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大多数的团体都处于一种持续改变的状态中,一般会经过团体热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几个阶段,通过这几个阶段,团体会从最初的焦虑、抗拒和冲突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再通过团体成员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以完成问题解决的任务。

1.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

(1)团体辅导使其成员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增进对自己与他人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消除不良情绪,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在团体辅导中,由于成员间的人际互动,他人的存在对自己就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成员认识到有不少人和自己具有相同的处境,有助于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与孤独感;这面“镜子”也为成员提供了改善适应行为的多个榜样,利于他们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增强自身发展的信心与勇气。

(2)团体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可以有效地解决学校专职辅导人员不足的矛盾。

(3)辅导为来访者提供了更为典型的社会现实环境,更易于将辅导产生的效果转移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4)团体辅导对孤独、退缩等社交障碍者有更重要的作用。团体辅导创造了浓厚的团体感染气氛和支持效应,有利于社交障碍者勇敢地走出惧怕与孤独,学会同别人交往与相处。这有利于丰富个体的社会化经验,改变其不适应行为。

(5)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成功打破学生的阻抗,促进学生与辅导老师咨询关系的建立,为下一步个体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

(6)团体心理辅导的局限性。团体心理辅导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 。领导者是团体心理咨询成功的四大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是团体咨询成功与否的关键,其素质、条件、能力、经验、训练等直接成为团体心理咨询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团体领导者在具备一般心理咨询师必备的基本条件之外,还需要具备团体咨询对领导者的特殊的要求。如职业角色、广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设计组织能力、良好的人格特质、咨询基本技能之外的团体咨询技能,等等。这种专业化的要求大提高了团体心理咨询的操作难度,专业咨询师的匮乏直接影响了团体心理辅导的普及。

2.心理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又称体验式学习或体验式培训,是在对传统课堂教育进行补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手段,具有生动、活泼、有趣、安全、易操作等特点,非常符合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拓展训练的教育方式利用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使参与者在“虚拟”而安全的环境中产生真实的情绪体验,进而领悟到教育者要传达的理念。与传统教育形式不同,拓展训练更强调让受教育者主动领悟要学习的内容。将团体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合起来并应用在心理辅导中,我们称之为心理拓展训练。

在拓展训练中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分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设定训练目标前,要使用心理学问卷调查参与拓展训练的人群,通过数据分析目标人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质,为设定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根据心理学理论设计个性化活动方案。

第三,应用心理实验设计的方法设计活动方案。

第四,可以应用心理学方法设计记录本,对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全程记录,并进行分析。

第五,活动过程中,应当引入团体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

第六,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每个项目的评估也可以用心理问卷方法进行。

三、应用心理拓展训练方法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研究

由于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于2008年10月到12月对某中学初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将心理拓展训练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干预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见下表。

实验组SCL-90以及学习成绩前后测差异检验

由表中数据可见,在SCL-90测试中,前后测差异极其显著,说明实验组在参加心理辅导团体前后心理健康状态出现了巨大改变。各科成绩以及名次前后测差异检验中,除历史课成绩外,各项P值均小于0.05,历史课虽然差异不显著,但已接近临界值,说明团体干预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影响效果显著。

这种差异也表现在人格的相关维度上,体现适应性与焦虑性的次级人格因素Ⅰ和神经是否过敏的次级人格因素Ⅲ有改变的趋势。再如乐群性、兴奋性、紧张性、敢为性和有恒性、敏感性、自律性等均有较大程度变化,接近于显著水平差异。其中,敏感性和自律性前后测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在0.01水平差异不显著,进一步说明在团体干预过程中,达到了加强情绪自控、促进人际交往、发展责任性三个方面的主要目标,也说明人格虽然是较稳定的系统,但是青少年期有较强可塑性,心理干预对青少年人格形成会产生影响。

另外,在团体过程中我们坚持了个体咨询贯穿其中的原则,对多名人际交往困难的学生进行了跟踪干预,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讨论

1.建立心理拓展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尝试

在本研究中,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应用在拓展训练中。

(1)方案设计:整个方案设计将实验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其中。首先,按照心理实验的理论与方法设计整个干预过程,为2*2方案设计。其次,使用14PF量表与SCL-90量表对参与者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活动方案设计的依据。再次,建立团体活动的项目库,提高了团体活动的可操作性。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关注发生的问题,并对活动方案做出微调,使活动方案更加灵活。

(2)活动过程:首先,在整个过程中,遵循了团体与个体咨询并重的原则,在对特殊成员进行个体干预的同时,引导团体成员随时关注同伴的反应,使团体成员都得到成长。其次,在活动中应用了行为训练、图画咨询、催眠以及音乐等多种心理咨询技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丰富了拓展训练的手段。再次,在团体运作阶段引导成员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团体结束阶段回顾全过程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与要求,保证了团体效果的延续。最后,活动的全过程中让接受干预班的班主任全程参与,使其能了解并运用一些方法。

(3)效果评估:首先,每次活动结束后,与班主任访谈,评估活动的效果。其次,随机抽取受成员进行访谈,评估活动效果。再次,团体结束后使用相同量表进行后测。通过对前后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对照组前后测差异不显著而试验组差异显著,说明干预有效。

(4)整个团体活动过程中,从项目的设计到执行与总结,都尽量使之流程化,在保证干预效果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项目的可操作性。

2.心理拓展训练对培养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作用

如前所述,应用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对初中学生进行干预,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了较大的提升,并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出来。这个结果表明,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同时,虽然实验组14PF前后测差异不显著,但是在某些维度上,如乐群性、自律性、敏感性等维度,有较明显提高。这说明心理拓展训练在培养青少年优秀心理品质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正如我们在论述有关拓展训练的理论时所说的,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激发人体的兴奋状态,从而对心理因素产生影响,这正符合青年人的身心特点,很适合在青少年这个群体中应用,所以,继续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拓展训练揉在一起,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拓展训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3.心理拓展训练可能产生的问题

由于心理拓展训练加强了项目操作的流程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团体心理咨询的可操作性,降低了对团体领导者的专业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项目与游戏混为一谈。实际上,领导者的专业素养恰恰是参与者能得到更深刻体验的关键因素。所以,绝不能因为心理拓展训练的可操作性很强就放松对领导者进步的要求。

最后,笔者认为在使用心理拓展训练方法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方案的针对性。设计方案前,要使用心理学问卷调查参与训练的人群,通过数据分析目标人群存在的问题及其实质,为设定目标、设计个性化方案提供依据。

(2)活动的科学性。要应用心理学方法对活动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全程记录,并进行分析。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每个项目的评估也可以用心理测量方法进行。

(3)坚持以项目为工具、收获为目标的原则。本项课题的研究是探索性的,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研究结果显得相对粗糙,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的控制还不够完备。另外,这次研究中测试的项目均为室内项目,对户外、高空以及水上项目均未能测试,这是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但我们有信心以此项研究为基础,对心理拓展训练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使心理拓展训练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建立起系统的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稿件编号:090727001)

参考文献:

[1]吴玲,刘志宏.论团体心理咨询领导者的必备条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第8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 团体辅导 心理健康课 教学

我校根据2011年5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决定从 2011 级学生开始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一周完成2课时,共16课时,且要求本专科的大一新生都必须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学习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并不感兴趣,课堂氛围差,知识点和概念的死记硬背成了学生应付性修完该课程的学分唯一方法,根本达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目的。因此,笔者在给 2014级学生授课时进行尝试体验式教学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团体辅导技术,通过团体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形成积极的正能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1团体心理辅导概述

“团体辅导”源于欧美,也常被解释为“团体心理咨询”,它的英文翻译是“group counseling”。在最开始的时候团体辅导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式,它指的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互,引导个体在团体交往中进行查看、体会、学习、自我认知、自我肯定,改进和他人关系,掌握新的行为方法与态度,促进自我发展的助人过程。团体辅导技术是指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运用团体咨询理论,创设团体情境,通过游戏、行为训练、团体讨论、角色扮演、脑力激荡等方法,实现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个体通过参与、模仿而改变认知、态度和行为。心理健康课将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到传统课堂教学实践当中,令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班级的人际互动中去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感受性、促进学生的感悟、加快学生的转变,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2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团体成员在辅导中必须遵守下面几点原则:

2.1尊重与理解的原则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是成员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团体成员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有利于更好的沟通和交流,能顺利开展活动。

2.2问题一致性原则

针对团体成员的共有问题进行辅导符合所有团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在拥有相同需要解决问题的境况下,团体成员更容易形成一起分享、互相帮助的心理氛围,从而一起完成团体目标。

2.3 主体明确的原则

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进行互动。

2.4 保密原则

团体心理辅导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保密。在团体运作过程中,要求辅导教师和团体成员必须尊重个人隐私,所有的信息只限于团体成员内部交流,不得向其他人员泄露。

3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团体辅导教学应用实例

3.1团体辅导名称

知情绪、懂心情―依据情绪管理理论和情绪ABC理论开展团辅活动

3.2团体辅导目标

(1)活跃气氛,建立融洽的团体关系。

(2)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认识情绪特点和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的意义。

(3帮助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和技巧,学会管理情绪,构建愉悦心情。

3.3团体辅导方案

3.3.1暖场

目的:促进成员相互认识,建立团队。

内容:

(1)热身歌曲唱。

方法: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在教师的领唱下,让学生们一起演唱歌曲《假如幸福的话就拍拍手吧》。

要求:全体学生大声唱,同时根据歌词内容做肢体表演。

(2)名字接龙自我介绍。

方法:让每个学生给自己取个小名,并且在名字前面加上形容词,然后进行逐个自我介绍。

要求:后一个介绍的学生必须带上前面学生的名字。比如:我是坐在美丽大方的小丽旁边的胖胖的小王。。。。。。

3.3.2主要活动

目的: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以及因情绪状态产生的影响。

内容:

(1)冥想训练。

方法:让学生选择最舒适的坐姿并放松肌肉,播放轻柔的纯音乐,让全体学生回忆最近一段时间中发生的生活事件,同时关注在每个事件中自身情绪上的不同变化。

(2)回忆笔记。 (下转第61页)(上接第47页)

方法:让学生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并且将答案填入下划线处。

a.近期让我感觉高兴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心情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起这些事,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近期让我感觉不高兴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心情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想起这些事,我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心情愉悦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心情糟糕的时候,我会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e.我的情绪状态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3集体交流、讨论

让学生集体讨论三个问题:今天产生过哪些情绪?这些情绪体验对生活、行为、健康的影响是什么?如何有效管理情绪?

3.3.4教师讲诉与情绪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进行思考点评

(1)故事《情绪链条》。

(2)故事《神奇的发卡》。

3.3.5个人反思

引导学生认识到情绪的主人是自己,积极构建正确的情绪管理模式。

3.3.6收尾

(1)学生分别分享收获和体会。

(2)教师小结。

(3)家庭作业:学会管理情绪、微笑每一天。

(4)活动反思。

此次团体活动让学生们愉快的感受到了团体辅导员的氛围,同时掌握了基本的情绪管理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W会自我调整、教育和管理。由此,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中应用团体辅导技术是可行的、有效的。尽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有极个别学生参与性比较差,但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投入活动中体验、分享、感悟、升华、成长。学生们纷纷在课后表达对活动的认可以及活动之后发现自己能更好地管理情绪。

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也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但是,团体心理辅导也有其不周全的方面,比如只能解决共性的问题等。因此需要广大心理健康课教师在课程需要时适度引入团体辅导技术,也不要忽略个别特殊性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姜相志,邹庆华.“团体辅导技术”引入“基础课”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5-05.

[2] 苏碧洋.心育路上师生共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儿童发展研究,2012-12-20.

第9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方案范文

【关键词】 认知行为; 团体辅导; 大学生; 情绪管理

近年来,在高校频发各类大学生伤人和自伤事件,起因多是由于情绪对照不良而引发的应激冲动行为。但长期以来,国内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干预普遍不足,并未将其列入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现今教育管理部门所规划的心理辅导任务,仅就目前高校发生暴力事件进行补救,而在预防环节上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忽视大学生心理个性的塑造,二是过多关注了补救性教育的研究。高校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的提出,正适应了当前大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现状,亦符合了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备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推进,应本着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科学制定符合大学生心理文化的学习方案,使其逐渐成为高校正规心理教育中的一个所属分支,为更好的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认知行为取向互动团体辅导(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CBIGT)可以定义为是一种将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行为理论有机结合的对生气情绪起到有效降低的技术策略,并融合系统化心理干预技术的辅导取向[1]。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手段已经逐渐应用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2]。对于大学生的自杀、自残、他杀等极端行为亦有良好的趋化作用[3-5]。目前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亦证明了它的显著效果和现实意义[6-7],认知行为取向的生气情绪管理团体方案对团员情绪管理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自我化的管理手段、系统处理情绪问题、认知行为互动的有效结合等一系列的方式与方法,成就了一套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案,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已然成为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合理化的团体辅导措施。本次实验,通过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训练对于减少和对照大学生生气情绪的发生起到显著的干预效果,包括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和非理性信念等技术指标上的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综合性大学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为自我认定情绪管理不善,易冲动,并自愿接受团体辅导有强烈的改变愿望的个体。通过使用大学生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测评及与学生的一对一面谈,最终确定42名大学生被试,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名,试验组成员参与团体训练,对照组成员不参与团体训练;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专业、前测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来参加面试的大学生均接受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量。参与本研究的成员信息见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 研究者依据高校的教育特点以及大学生的语言习惯,逐条修正了STAXI(Sa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Scale)量表。该量表包括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3个分量表。通过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lph系数分析度量表的信度。经过修订后的系数值分别为: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分量表分别为0.86、0.78、0.81,总量表的系数为0.82。

1.2.2 非理性信念量表 参照杨清艳等[8]编制的非理性信念量表(Irrational Beliefs Scale,IBS)。其研究内容以患者组和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4个层面内容: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低挫折耐受和概括化评论。情绪障碍是当代大学生中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情绪控制障碍等负性情绪与非理性信念的关系密切,这一结论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9]。

1.2.3 团体录音 在征得所有试验成员同意后,使用专业的录音笔,对在团体训练过程中的所有有声文字进行声音记录。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由专人负责将其转化为书面稿件,用以记录和分析每个团队成员在团体实践过程中的改变。

1.2.4 团体回馈表 由团体训练小组成员自行编制,在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回收,内容主要包括团体会序、团体活动、团体内容以及活动有感和愿望等团体活动信息。

1.2.5 形成自我量化报告 用于测量被试生气状况的自我测评报告。报告以优化大学生情绪管理作为目标,通过团体训练和参团人员的具体情况拟定了情绪对照、生气管理、减压学习能力等3个方面的内容,采用Likert 7点量表进行自我量化。其中的数字“1”代表为负性的不符合,数字“7”表示为正性的最符合。

1.2.6 自我质性报告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填写开放性问卷调查,由课题组进行总结、分析和梳理,并结合团体录音、团体观察记录表、团体回馈表等信息,分析团体成员生气状态下的具体表现形式。最终精简为两个维度的基本信息:生气情绪管理行为的正向改变、认知行为精神学习的改变。

1.3 CBIGT方案

1.3.1 带领者 (1)主要带领者:在该研究中担任多重角色。负责团体训练的前期准备、活动方案的设计、各种量表的形成,活动的组织实施,全局性的保证团体训练整体的顺利进行。(2)协同带领者:是团体训练项目中的协助者。伴随各类活动项目的进展,负责收集团体成员的反馈信息与建设性意见,整理分析各类量化表格,协助主要带领者完成团体训练活动。

1.3.2 团体活动方案 通过文献分析及现状调查[10-12],以认知行为互动团体辅导为框架,融入Novaco的生气对照模式与自我管理技巧,设计该项团体辅导方案。试验组通过4期共8次的认知行为取向的生气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每次活动时间为120 min。见表2。

1.4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 该项研究的评估效果主要包括3个方面:团体成员在接受训练干预前和后的问卷测试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团队成员的自我量化报告、以及组员的自我质性报告。研究过程包括三个时间点:前测,辅导项目进行前,对面试人员进行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自测,自我量化报告的形成;后测,辅导项目结束后,团体成员进行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自测,形成自我量化报告和自我质性报告;追踪测量,在团体辅导结束后六周,团体成员继续填写评估问卷及自我量化报告。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问卷结果分析

2.1.1 试验组前后测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结果比较 试验组中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和非理性信念4个维度的后测值与前测值比较显著降低(P

2.1.2 两组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结果比较 两组前测中情境生气等4个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测和追踪测试中,试验组4个维度的测评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自我量化报告 试验组中情绪对照、减压学习能力和生气管理,与前测结果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 自我质性报告 由组员不定式的开放问题组成,问卷于团体训练结束后下发,并要求团队成员在1周之内填写完整并统一上交。问题经过辅导团队成员编码后总结归纳为:(1)生气情绪管理行为的正向改变。21名训练成员中认知上的改变有18名,占85.7%;应对方式上的改变有17名,占81.0%。团队成员提高了对于生气情绪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事件发生与生气情绪反应之间的变化关系。(2)认知行为精神学习的改变。能够成为自己的治疗者从开始的3名,增加到9名;能够具体的应用认知行为技巧的人数从开始的1人增加到13名。

3 讨论

大学生处于认知发展、调整的成熟阶段[13],对于突然发生的状况及紧急情况大多处理缺少应有的镇定情绪及合适的处理技巧。往往对于生气情绪无法有效化解,亦或压力情绪管理不当[14],甚至表现出因控制偏差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在国内对于大学生情绪控制的研究发展尚浅,基本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研究手段和干预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训练在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中的辅导效果,为进一步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学习与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15]。

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前测中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非理性信念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实施了生气情绪管理的团体化训练之后,大学生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等4个维度与前测值相比,后测值均明显降低(P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水平有显著效果,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情绪对照、减压学习、生气管理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情绪控制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团体训练中学习的辅导技巧,能够让个体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个人问题的处理中,在未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环境下,期待着这项技术能成为提高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校园和谐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Davis.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6):187-195.

[2]李丽.团体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未来与发展,2013,8(1):85-87.

[3]梁瑛楠,杨丽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1010-1012.

[4]郑小方,陈华莲.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64-66.

[5]郭文斌,张剑,冯小瑜,等.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现况调研[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1):150-153.

[6] Duo Chen,Zhang J M,Shen L L,et al.Interner Addi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9,17(5):151-152.

[7] Gni S,Wu X C.A study on the intervening effect of a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 on academic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17(5):512-514.

[8]杨清艳,李占江,姜长青,等.非理性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562-568.

[9] Solomon A,Arnow B A,Gotlib I H,et al.Individualized measurement of irrational beliefs in remitted depressiv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3,59(4):439-455.

[10]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11]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6):1142-1143.

[12]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2-163.

[13] Rose S D.青少年团体治疗-认知行为互动取向[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2.

[14]魏鹏程.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5):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