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精选(九篇)

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

第1篇: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南航传媒是央企南航集团公司旗下唯一从事文化传媒产业的成员企业。2004年,为整合内部媒介资源,南航集团公司决定成立南航传媒对内部媒介资源进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成立之初,南航传媒与南方航空报社以“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方式运营,仅经营报刊等传统平面媒体业务,年收入不足300万元。经过七年多的拼搏,如今南航传媒已成长为一个集报刊、影视、互联网、户外等多种媒介的采编出版、经营以及广告、公共关系、展览等业务于一身的综合型文化传媒企业。2010年,南航传媒营业收入超过2.5亿元,净利润超过8000万元。鉴于传媒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南航传媒的发展势头,文化传媒产业已被确定为南航集团公司的骨干支柱产业。

改制上市序曲

在2004年南航传媒成立之初,就有改制上市的想法,但当时企业规模尚小,无论是经营业绩还是治理结构,都与上市公司规范运营的要求相去甚远,甚至连上市的门槛都够不着。同时,在政策上,新闻出版单位登陆资本市场还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改制上市在当时对于南航传媒来说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愿望。但是,南航传媒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坚定信念,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南航传媒作为航机媒体企业,具有非常明显且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国家政策支持、经营基础、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均具有良好的条件。

政策优势。南航传媒出版、经营的6种报刊均为非时政类刊物,内容偏重娱乐、生活等方面。这种非时政的独特性,为南航传媒采编出版与经营性业务整体上市提供了可能,也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

渠道优势。南航传媒运营的媒体是典型的渠道媒体,所属报刊主要在南航的国内外航班上发行。这些媒体所面对的受众是南航每年承运的7000多万旅客,这些旅客都是消费能力较强的高端读者,市场认可度也很高,这一优质的受众群体为南航传媒提升经营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先发优势。在企业的发展上,南航传媒准备得早,经过辛勤耕耘,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几年来,南航传媒规范基础工作,整合内部资源,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在航空传媒界的先发地位,成为航空传媒界的标杆。

持续发展优势。南航传媒作为航机媒体企业,拥有“走出去”的便利条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南航传媒可以依托南航飞向世界各地的660多条航线,顺利实现从空中走向地面、从国内走向海外的自然延伸,打造南航传媒媒体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进而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由于拥有规模庞大的优质受众,《南方航空》等平面媒体已经初步建立品牌形象,机上视频、互联网等媒体也正在发展之中,南航传媒未来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

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审批同意南航传媒改制上市。目前,南航传媒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如果能够成功上市,成为国务院国资委旗下第一家完成报刊改制上市的企业,则必将

进一步提升国有大型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在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南航传媒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打造旗舰杂志,以点带面带动各报刊发展。南航传媒自成立以来,一直经营着南航集团公司所属的《南方航空》、《南方航空报》、《航空画报》、《云中往来》、《航空旅游报》和《空中之家》6种报刊,分别在广东、辽宁、新疆三地出版。近几年,旗舰杂志《南方航空》发展迅

速,通过招聘优秀人才、进行内容改版、制作精美专题、开展业务交流等方式,《南方航空》已被打造成了具有现代专业品质的高端媒体,被誉为中国民航最好的航机媒体。在由国新

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主办,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报业协会联合举办的2009年中国广告精确投放奖评选中,获得“最受广告主、广告商青睐的时尚与消费类期刊奖”和“中国发行量

认证奖”两个奖项;在2010年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获得“品牌期刊”称号。

《南方航空》的品牌塑造带动了南航传媒其他报刊的发展。《云中往来》是南航明珠俱乐部的会员刊,其品牌价值在不断提升,影响力逐步扩大;《空中之家》是中国大陆唯一的英文航机杂志,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旅客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南方航空报》现在每周出版3期,共48版;《航空画报》、《航空旅游报》分别依托东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航空市场,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整合集团媒介资源,做大做强南航传媒。自2005年起,南航传媒开始对南航内部的各类媒介资源进行整合,明确市场定位。2005年7月,吸收合并原南航集团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

司;2006年6月,取得南航股份公司机上视频等无形资产经营权;2007年4月,与南航股份公司签订独家广告协议。在此期间,又通过业务整合,注销或剥离了原先分布在武汉、

深圳、三亚、大连、珠海、哈尔滨、长春、沈阳、乌鲁木齐等地的隶属于南航的多家广告公司,基本解决了内部同业竞争问题。整合后的南航传媒资产完整、人员独立、财务独立、机

构独立、业务独立。业务整合使南航传媒有了稳定发展的前提,更好地实现了媒体资源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提升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也为对外拓展业务、走入市场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2010年,南航传媒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5亿元,较2004年成立时增长105倍;净利润超过8000万元,较2004年成立时增长85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具有采编出版资格的航机传媒企业。

深度开发媒介资源,开展大型公关活动。从2006年开始,南航传媒在第七届深圳文博会的南航传媒展台上,小朋友正在现场作画。依托旗下媒体,整合打造媒体平台,运作“空姐新人秀”大型公关活动,创造性地将海选与招聘有机结合。从2006年第一届首创电视招募空姐,到第二届的突破农村户口限制、引入南航VIP会员评委,到第三届的超前职业规划理念,再到2009年、2010年引入“亚运空姐”的概念,历届大赛都在不断创新,无论是活动执行还是宣传效果都超过预期,国际国内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为中国民航空乘选拔树立了全新的行业标杆。国务院国资委将南航的空姐招募活动作为中央企业用人制度改革的典型,在全国央企中做了重点推荐。

强化基础管理工作,为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进行业务和资源整合的同时,南航传媒还在规范经营方面作出了努力。先后与股东南航集团公司和南航股份公司签署了报刊《授权经营协议》、《无形资产特许使用协议》、《商标使用特许合同》、《传媒服务框架协议》、《避免同业竞争协议》等文件,在法律层面上保证了南航传媒经营的合法性,为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企业内部,南航传媒也加快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迈进,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了一整套内控管理制度,完善了企业治理,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改制上市进行曲

随着业绩的增长和结构的不断完善,南航传媒在基本条件上已经达到了标准,改制上市的门槛已不再高可及。党的十七大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明确提出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闻出版行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鼓励传媒企业改制上市,着力打造跨行业、跨地域、跨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南航传媒看到了改制上市的大好时机,正式开始公司股份制改造工作。

2009年初,南航传媒正式聘请安信证券公司、金杜律师事务所、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中企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等专业中介机构为改制工作进行专业指导。按照中介机构的

调查结果,在保证企业改制和整体上市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南航传媒制定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改制方案。在一年多的改制进程中,南航传媒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克服了重重困难,最

终取得了股份制改造的成功。在此过程中,南航传媒重点解决了以下四个问题。

报刊整体改制还是经营业务单独改制的问题。为实现媒体价值最大化,南航传媒追求采编出版与经营性业务整体改制上市的目标,这意味着股份制改造中要将报刊采编、出版、发行、广告等业务纳入到改制后的股份有限公司中来。而目前国内的传媒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经营性业务单独上市,上市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改制完成后企业业务的独立性问题,因此整体上市方式能否成功是南航传媒改制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南航传媒积极研究政策,与中介机构分析对策,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考虑到非时政类报刊整体上市不会违背国家现行政策的规定,寻求整体上市并非没有可能性,因此向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最终取得了新闻出版总署和广东、新疆、辽宁新闻出版局的支持,确定了改制后报刊采编经营整体上市的方案。

报刊经营资质及属地化管理的问题。2004年5月,南航集团将集团内所有文化传媒类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了南航集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多年来,南航传媒虽然从事《南方航空》等6种刊物的采编经营业务,但是上述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依然是南航集团及其所属的航空运输企业,南航传媒取得的只是有协议期限的经营权。为确保公司能健康、持续、快速地发

展,南航传媒改制必须取得上述6种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资格,获得报刊的实际经营资质。

2010年,南航传媒开始启动报刊主管、主办单位的变更工作。由于上述6种报刊分别在广东、辽宁、新疆三地出版,南航传媒根据总署有关报刊属地化管理的规定,先后在广州、沈

阳、乌鲁木齐三地成立全资子公司,作为报刊的新任主办单位。同年6月,《南方航空》等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变更申请经过三地新闻出版局的审批,正式上报新闻出版总署。8月,总署正式批复同意变更申请,南航传媒成为6种报刊的主管单位,所设子公司为主办单位。以一家企业完成跨地域报刊的整合,这是中国新闻出版行业的一个创新,操作模式也为今后其他企业解决跨地域报刊整合提供了参考,具有借鉴意义。

资质审批的问题。由于南航传媒的控股股东南航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下属的大型中央企业,因此南航传媒作为央企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需要取得国务院国资委的批准。经过多次沟通,南航传媒取得了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2010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批复同意南航传媒的国有股权管理方案;同年11月,又批复同意南航传媒改制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规定,批复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同时,也标志着国务院国资委同意南航传媒上市。

职工安置的问题。南航传媒积极向员工宣讲改制的必要性及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促进作用,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职工安置方案,妥善解决了职工安置问题。全体员工均由改制后的股份有限公司接纳,劳动合同重新签订,社保、薪酬待遇等相关事项延续过去的政策。

改制上市咏叹调

改制上市已经按预定计划推进,当年遥不可及的梦想就在眼前,南航传媒人用自己的创新和坚持正一步步将梦想变成现实。作为非时政类报刊改革的探索者,主要积累了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目标明确,工作要有前瞻性。改制之前首先要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不可盲目,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现实意义的发展目标。南航传媒在改制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改制后整体上市的目标,而且这一目标符合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方向,企业也具备整体上市的客观条件。只有确定现实可行的目标,才能前瞻性地制定企业的改制方案,做好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的准备。

积极与主管部门沟通,争取支持。南航传媒在改制过程中,积极向、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新闻出版局、辽宁省新闻出版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等主管部门汇报企业改制工作进展情况及整体上市的目标和设想,在整个过程中时刻与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作为南航集团唯一的文化传媒企业,南航传媒的改制上市工作也得到了股东南航集团公司和南航股份公司的大力支持,主管部门的支持是完成改制的最大助力。

聘请中介机构进行指导,力求规范。南航传媒聘请了专业的中介机构对股份制改造进行指导,按照中介机构的专业意见,开展改制工作。以此为契机,在改制过程中力求规范经营,修正南航传媒发展中不规范的地方,建立健全公司制度和治理结构,为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保持积极坚定的心态。文化传媒企业一般自身历史比较长,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不规范的情况也不少。在改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作为改制的组织者,一定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坚定方向,不松懈、不抛弃、不放弃。

股份制改造的完成,只是南航传媒改制上市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目前,南航传媒正紧锣密鼓地开展下一步工作,向着整体上市,登陆资本市场,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继续前行。

今年3月,南航传媒在广东省证监局进行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备案登记,正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在辅导期内,南航传媒积极开展整体上市审批、确定募投项目等工作,并在中介机构的指导下,完善公司制度,按照上市公司的标准严格规范经营,为整体上市目标的实现积蓄力量。

改制上市畅想曲

10月15日~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来说是个大好时机,也更加坚定了南航传媒发展壮大的信心。

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风起云。针对上市,南航传媒已经明确提出了未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登陆资本市场平台的机遇,借助资本市场的强大融资能力,快速扩张企业业务和资产规模,实现超常规快速发展。

2010年国务院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国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三到五家产值过百亿的文化产业公司。按照现在南航传媒的实力,距离百亿产值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从南航传媒依托的资源、自身的优势、发展的机遇和现实的条件看,如果能尽快实现整体上市,加快融资步伐,快速扩张业务和资产规模,实现超常规快速发展,三五年之后,南航传媒完全有可能成为一家百亿产值的文化产业公司,成为一艘遨游世界的中国文化产业航母。

第2篇: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融资方式;借壳上市;IPO

随着传媒市场竞争的加剧,传媒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投资成本呈现水涨船高之势,不可避免地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现代传媒企业仅靠内部积累难以满足全部的资金需求。传媒企业必须选择外部融资,也就必然面临融资方式的选择问题。

一、传媒类企业过去的上市方式

中国传媒类上市公司过去的上市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相互交织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东方明珠、中视传媒为代表的境内直接上市

1994 年2月24日,东方明珠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7 年6 月16 日,中视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7年10月31日,中信国安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1999 年3 月25 日,湖南电广传媒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湖南广电产业在全国率先进入资本市场。2001 年,歌华有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些上市公司大都是国有背景的上市公司。是股票发行“核准制”以前的第一批传媒类上市公司。

第二阶段:以赛迪传媒、博瑞传媒为代表的境内借壳上市

2000 年,赛迪传媒借壳港澳实业实现了上市,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借壳四川电器实现了上市;2006年,新华传媒借壳“华联超市”实现了上市,华闻传媒借壳燃气股份实现了上市;2010年浙报传媒借壳*ST白猫完成上市。

这一阶段之所以流行借壳上市,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股票发行的“核准制”虽然逐步取消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券商的“通道制”,企业实现上市仍不易;第二,股市低迷,IPO很少,直接上市“过会”时被毙的概率加大;第三,同样是因为股市低迷,ST公司增多,壳资源丰沛,买壳的成本相对较低,成功的概率较大。

第三阶段:以北青传媒为代表的境外直接上市

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成为中国内地传媒企业境外上市第一股。2007年5月30日,新华文轩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了。这一阶段之所以流行境外直接上市,也是因为国内股市低迷,或者IPO条件苛刻,这些企业不得不转而去海外上市。

二、当前传媒类企业面临的上市阻力

然而,与2011年传媒业掀起的一股“借壳上市”潮相比,当前传媒业上市似乎遇到了重重阻力。一方面,2012年2 月1 日,万达电影院线、广州金逸影视传媒、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和保利文化集团等7 家公司,出现在证监会有关部门的IPO 申报名单中,而且,都处于“落实反馈意见中”。

过去数年,文化传媒公司登陆资本市场案例并不鲜见,但是多数都是通过借壳上市,少数通过境外上市,通过直接在A股市场IPO并不多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IPO审核程序多,条件指标较严格,直接上市“过会”时被毙的概率加大,二是借壳上市时间短,一些企业往往一边改制,一边就实现了借壳上市。

此番蜂拥IPO,与监管政策不无关系。2012年1 月19 日,证监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的问题与解答(下称“借壳新政”),就借壳重组与IPO 审核标准趋同的问题,做出进一步解释。

在此前的审核标准中,“上市公司购买的资产对应的经营实体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的规定对经营实体的界定并不明晰,此外也有一些问题存在漏洞。“借壳新政”同时也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解释和补充。根据新规定,至少是2009年3月之前完成改制的出版传媒企业,才能符合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身份持续经营3年的要求,具备借壳上市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在国内外经济前景仍不十分明朗或向上时,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似乎要步入一段时期的“冰川期”。2011 年7 月底原本计划在美国上市的两家传媒企业迅雷和盛大文学宣布暂缓IPO。

三、传媒业未来的上市路

2012年,包括万达电影院线和广州金逸影视传媒两家拟上市院线公司在内,最新拟冲刺IPO上市的文化传媒预备上市企业数量已增至15家,反映出传媒业上市融资方式的转变。

从政策上来看,新闻出版总署了《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到“十二五”期末,将进一步做强做优国家层面人文、教育、科技三大出版传媒集团,培育多个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型骨干出版传媒集团。

从宏观经济上来看,在2011年的业绩表现中,沪深两市文化传媒公司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来自恒泰证券研发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5月,板块内28家上市公司公布2011年年报的共有14家,占比为50%。由此可见,在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传媒产业背景下,传媒板块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时显示出逆周期的增长。

综上分析,未来几年将是传媒企业回归IPO实现企业上市融资的好时机。

四、传媒企业上市存在的问题

显而易见,直接在A股市场IPO将成为未来出版传媒业的主要融资方式,那么创新的运作和管理方式就成为企业顺利在A股市场拥有强大融资能力的利器。当前出版传媒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

1.经营规模小

如果说国外的传媒集团已经具备了年收入几千亿美元的航空母舰规模的话,那么中国的传媒企业就是年收入十几亿人民币的小肋板。传媒企业融资额较小,小、散、弱的局面普遍存在于中国的传媒企业之中。

2.依托行业政策保护,形成垄断竞争力

在中国,传媒产业的政治( 社会) 属性一直居于首位,行业政策性壁垒严密,使得只有少数发源于广电系统内部的关联企业能够从分割行业内相对垄断的资源中捕捉商机,获取收益。上述4 家广电传媒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均为广电系统内部的国有企事业实体,拥有天然的行业准入通行证。

3.对广告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

长期以来,中国大多数传媒企业的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其他经济来源微乎其微。尽管目前中国广告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潜力,但是,世界传媒事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仅仅依靠广告不足以保持传媒企业经营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

4.盈利模式的创新未真正破题

2006 年,中国广告市场的容量占GDP 的比例仅为1.4%,而美国则高达3%,这表明中国的国内广告市场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传媒企业只有依靠盈利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必须充分关注新兴媒体的成长,打造集传统媒体形式与新兴媒体形式于一体的现代化传媒平台。

五、结语

总之,中国的出版传媒行业目前已经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动时期,强大的资金实力能给媒体的经营和管理带来全新的机制与活力,也将成为媒体强大的经济后盾。过去通过单纯的资本运作已无法解决出版传媒业在激烈竞争中遇到的融资问题,处理好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关键必须依靠媒介上市公司全新的市场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刑会强.中国传媒企业境内上市之路[J].国际融资.2011(6)

[2]谭超美.我国传媒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路径选择[J].求索.2007(08)

第3篇: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由于传媒的产业特殊性,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对媒介产业吸纳吸引多种资本特别是跨行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时一向是非常谨慎的。在2004年之前,从政策上说,我国的广电新闻媒体是外资和私人资本的。200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经营,不吸引外资和私人资本。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的新闻宣传部门经批准可在新闻出版部门融资,其经营部门经批准可以以有限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由集团控股,吸收国营大型企业事业单位的资金,但投资方不得参与宣传业务和经营管理。报业发行集团经批准可以吸收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由本集团控股。”从这个意见可以看出政府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文化产业通过融资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由于传媒产业的复杂职能属性,又使其拒绝民营资本和外资。

尽管如此,事实上,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外资以各种形式进入了媒介产业。从1994年第一家民营电视机构――嘉实广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算起,我国民营电视媒介公司已经走过10个年头。今天我国的民营媒介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节目的质量上都有惊人的表现。据业内专家估计,目前,中国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大约有80%在北京,而保守的估计仅北京就有1000家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机构在从事节目制作和销售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北京之外也有数百家,并且出现了如光线、嘉实、银汉、唐龙、星美、东方欢乐、塞迪等颇具规模实力的民营传媒公司。在众多民营媒介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优秀的电视栏目,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应运而生,既丰富了电视屏幕,增加了受众的选择,又推进了我国新闻媒介改革的步伐。据光线总裁王长田判断,大约90%以上的国内有线台的节目来自民营电视公司。国内众多的电视频道上颇具影响力的栏目和电视节目,如《欢乐现场》《音乐风云榜》《欢乐总动员》《每日文化播报》《环球影视》《欢乐人物周刊》《欢乐任我行》《超级访问》等众多知名栏目均为民营电视媒介公司的杰作。其中光线传媒现拥有12档节目,每日制作量达5.5小时,在全国近300家电视台600台次播放,覆盖中国内地全部地区,收视观众达10亿以上。在纸质媒介方面,民营资本也以各种形式进入。如上海复星集团投资《21世纪经济报道》;山东三联公司投资《经济观察报》;上海强生公司组建“上海强生传媒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创办了上海《新财经》和《理财周刊》;北大青鸟与人民日报联合投资创办《京华时报》。

我国民间资本的各种努力探索为体制创新突破带来动因,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2004年2月11日,国家广电总局提出《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首次对各类资本进入媒介进一步消除了政策的障碍。《意见》规定:将电视区分为“公益型事业与经营性事业”,面向市场,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经营性产业的体制改革,把电台、电视台,广电集团的除新闻宣传以外的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特别是影视剧的制作经营从现有体制中分离出来,按照产业经营发展方向和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公司,体育、交通、影视、综艺、音乐、生活、财经、科教等频道,在一定条件下,经批准可以组建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探索进行频道的企业化经营。2004年11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商务部联合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规定》开始实施。这一规定第一次允许境外专业广播电视企业与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和国内其他投资者合资、合作设立专门从事或兼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业务的企业。《规定》的实施,使民营电视媒介公司拥有合法的制作权及其节目版权。民营媒介制作公司再也不需要借靠电视台的牌子来生产,制作的节目可以堂堂正正地署上自己的名字,侵害其版权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民营媒介公司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同年,《广播电视有线数字付费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更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镜内机构都可以参与付费频道的合作。由此,民营资本的准入门槛已大大降低,民营媒介公司的节目和经营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民营电视媒介公司拥有了合法身份并第一次以完全主体的资格进入了中国影视产业。同时也是第一次明确了民营媒介公司的制作经营范围,为民营媒介公司的发展作了规范性的引导。党和政府的上述政策给我国民营媒介公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机遇。

市场需求旺盛是民营媒介公司的生存之本。观众的强烈需求是民营媒介公司从事娱乐报道业务的重要支持力。当今,受众对娱乐圈各类事件和娱乐人物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娱乐资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占人口比重较大的青少年构成了娱乐节目的需求主体。而且这部分人群处于每年不断增加的状态,因此可以预见今后受众对娱乐节目的需求将越来越旺盛。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对娱乐资讯的播出需求将更加刺激娱乐报道节目的发展。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统计:2003年我国电视节目播出 需求量为956万小时,而实际上只有202万小时的节目可供播出。调查显示,市级电视台自制节目比例占播出的10%,省台占20%―30%,而中央台的自制比例占40%。显而易见,电视节目的缺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电视节目制作的巨大市场空间,也是民营电视媒介公司发展的巨大空间。此外,随着可预见的数字付费电视时代的到来,电视频道数目将达到现有数目的5至6倍,由此可见电视节目的缺口将会更大。节目市场的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这对民营媒介公司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问题与出路

(一)建立公平的媒介产业竞争环境,给民营媒介公司良好的发展机会

目前制作娱乐节目的民营媒介公司主要是通过用节目资源置换广告播出时段的方式进行经营。对于以节目采集、制作为专长的节目供应商,只有当公司的广告时间销售出去,才算完成全部的节目销售过程,进而实现其利润回报。民营电视公司的致命弱点,在于缺乏自己的网络和播出平台。他们在与电视台的合作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节目供应商与渠道控制者电视台之间从来没有平等话语权。例如,目前北京电视台每个栏目的贴片广告长度为节目总长的10%,贴片广告的20%给制作公司,而另外的80%由制作公司以每月预付款的方式包销,而这种换取贴片广告的风险很大,很难收回投资。对于纸质媒介,民营公司虽然可以参与报纸杂志的发行业务,但媒体的所有权仍然归国家所有。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民营媒介公司而言,没有自己的媒介平台是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在媒介产业领域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当务之急。我国电视制播分离制实施以来,从电视台剥离出来的节目制作公司占有天然的优势。我国可以考虑参考美国和英国的做法:美国四大广播网黄金时段的节目设置中,独立制片商的电视节目占24%。英国规定某频道或某栏目的外购节目比例(比如10%――20%),并向社会公布,调动社会力量投资制作节目;或者拿出一个商业频道或公共频道给社会制作机构提供播出平台。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民营电视媒介制作单位的节目肯定达不到这个比例。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考虑借鉴英美的经验,政府以产业政策的形式,规定电视台所播节目中,社会民营媒介公司所生产节目的最低比例,从法律上保证有一定时间或数量的民营媒介公司的节目能够得到接受和播放。

同时要对现有国有节目制作单位进行全面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媒介市场主体,形成国有控股、参股,民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制作经营局面。鼓励国有的优良资产,吸引、嫁接、置换民营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和谨慎地改革媒介产权制度。在这方面,有些省市已经进行探索。2004年1月,北京金天地影视公司、深圳泉来实业公司与贵州电视台共同成立贵州金天地广告节目公司,全面经营贵阳电视台一套和二套除新闻之外的节目内容。这是国内民营资本首次以股份制方式进入国有电视台,与以往同类合作不同的是,此次新成立的公司在获得经营权的同时,还获得节目编播建议权,可以对频道进行整体包装,并为节目审查设置了一个参照标准:同样的节目如果能够在其他电视台播出,贵阳电视台就不能否定。其次,两个频道的广告全部归新公司经营,这也与过去只允许民营资本经营部分广告时段有所不同,意义重大。

(二)国家应加快立法工作,从制度上保证民营媒介公司的发展

纵观世界传媒产业的发展,都是由政府制定政策主导媒介市场的发展。1987年德国出台《广播发展协议》、1990年意大利制定《公共和私人的广播电视体制的规定》、1996年美国出台《1996年电信法》都体现了政府在传媒产业发展上的主导作用。尤其是美国的《1996年电讯法》彻底推倒电信业、传媒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壁垒,大大放宽媒体的经营范围。该政策不仅引发了美国,而且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传媒业和其它行业的并购、联合、重组。目前我国由政府制定政策主导媒介市场变革刚刚起步,特别是我国媒介管理体制还保持着新旧体制混合的特征,这就产生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媒介产业,尤其是电视业、网络媒体行业是一个投资门槛很高的领域,我国的媒介市场在现阶段又是一个政策驱动的市场,国家政策稍有变动可能就会给相关方面带来巨大的损失,民营媒介公司还面临诸多困难。所以,需要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要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政策的出台需要足够的调研与讨论,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使市场按照一种商业的游戏规则去操作。例如,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已经以各种方式进入报业、电视行业,国家如何规范。目前我国媒介产业中,行政性规定不少,但鲜见有关法律的出台,这导致整个媒介领域法制建设的滞后。在当前媒介产业化的大背景下,要加快相关立法工作。

(三)放开融资渠道、解决民营媒介公司发展的瓶颈问题

解决民营媒介公司的融资渠道和资本运作空间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资金问题不仅是造成众多民营媒介机构进入的障碍,而且也成为那些已进入这个领域要继续发展的公司的难以逾越的门槛。民营媒介公司的资金来源一般通过三种渠道:自筹资金、国内外企业投资、银行借贷。根据有关媒介融资的规定,新闻媒体由国家统一主办和经营,不对外融资、不向私人资本开放,国有媒介集团的经营部门可以向独资企业融资,投资方不参与经营管理。由于这一规定,使得我国国内数量非常巨大的民营资本不敢轻易进入媒介领域。国家银行系统因为该行业的非国有性质和不确定的发展情景,也拒绝为民营媒介公司提供资金帮助。从当前民营媒介公司的融资渠道来看,他们主要是靠自我积累来发展。而自我积累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再生产方式。在当代大工业社会中肯定是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我们认为,作为不向电视台提供新闻节目的民营媒介公司,应该向社会,甚至向国际资本进行必要的融资。同时也应该允许有条件的公司上市融资,打开其资本运作的空间,以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

(四)创新运作方式、迎接外资媒介集团的压力与挑战

国际传媒集团积极谋求进入中国市场。在给国内传媒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加剧了我国媒介产业的竞争。在他们看来,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被开发的传媒市场,对这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传媒市场不仅跃跃欲试,而且已逐步纳入自己议事日程之中,海外传媒巨头谋求进入中国市场的行动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一直以来,虽然我国政府对外资媒介公司实行严格的准入制,但国外传媒集团常常绕过政策壁垒,打球,迈进中国媒介市场的门槛。2004年11月28日,国家广电总局、商务部颁布《中外或者合资、合作广播电视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44号令)明确外资媒介公司可以入股国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中方投资入股人持股比例不得少于51%。合营企业可以制作专题、专栏、综艺、动画片等电视节目,但不得制作时政新闻类节目。外资进入中国媒介市场的政策和具体安排完全明朗化,这对于守侯中国市场已久的西方传媒集团而言,无疑是一支兴奋剂。时代华纳联合中影集团、横店集团成立了中影华纳横店集团。影视巨头索尼公司与中国电影集团华龙公司合资组建华索影视数字制作有限公司。除此之外,维亚康姆、TOM集团等传媒巨头也纷纷宣布合资计划。这些跨国集团有先进的技术,丰富的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和娴熟的本土化策略,面对资金少、规模小、起步晚的中国民营媒介公司有着巨大的优势。如果未来对合资电视节目公司制作的节目内销比例取消限制,就将对民营电视商的打击非常大。同时,外资的进入还将极大提高国内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让绝大多数在国有电视台面前已处于弱势的民营电视制作公司更加艰难。但对少数优秀的媒介公司而言,这也许是一次难得的融资机会。

面对压力与挑战,民营媒介公司只有做大做强才是惟一出路。我国民营媒介公司总体上规模小、资金少、身份模糊等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通过整合外部的资源,以参股、合并等形式借助其他力量,进行优势互补以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目前,国内民营电视媒介公司运营模式归纳起来不外三种:独立制作、与电视台合作、与电视台的公司合作。未来随着44号令的落实,民营媒介公司的运营模式将会大有创新,主要表现为两少三多――独立制作模式及与电视台合作模式将会越来越少,与从电视台剥离出来的节目制作公司合作、与国外电视企业合作、与同行业公司联合或重组模式将会越来越多。

(五)积极拓展节目和产品经营的多元化

第4篇: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2014年3月19日,华闻传媒宣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停牌,引发业内及媒体关注。

近一个月之后的4月17日,华闻传媒再次停牌期满申请继续停牌公告。公告内容显示,华闻传媒除拟通过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主营付费手机视频内容分销及推广的天津掌视亿通等3家公司外,还特别提及有两项传媒类标的资产仍在沟通论证中,尚存在不确定性。

《融资中国》记者从不同渠道独家获悉,公告中的“两项传媒类标的资产”或涉及新疆卫视、兵团卫视等西部地区几家省级卫视的相关合作。消息人士透露,华闻传媒本次并购重组背后隐现国广环球(全称“国广环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下设公司)及中国中央电视台下属公司身影。华闻传媒意欲背靠两家大型国有传媒统筹整合西部地区数家卫视资源。

《融资中国》记者就上述消息致电华闻传媒董秘金日求证,对方并未否认,只说不便回答,并建议记者以公告为准。

据《融资中国》记者了解,国广环球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传媒及文化产业全部可经营性资源的唯一运营平台,于去年10月刚刚接替上海渝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为华闻传媒的大股东。

若从2003年北大华亿与海南旅游卫视的合作开始,中间历经新华财经传媒牵手内蒙古卫视、陕西卫视,甘肃卫视委身港交所上市公司文化中国,到如今的华闻传媒“长缨在手欲缚苍龙”,算起来应该已是社会资本涉足省级卫视运营的第四波风潮了。

2004年,当时国家广电总局和商务部共同颁布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44号令”) ,明确允许外资公司涉足中国内地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在制度和法律上确立了境外资本在中国电视制作领域的合法地位。尽管当时规定境外资本在中外合资电视制作企业中占股不得超过49%,但相比之前对境外资本在国内电视领域的限制已大大放宽,境外资本进入中国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

借着政策东风,华亿新媒体、新华财经传媒、文化中国很快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独领。上述公司的一个共同点是,都利用“中国概念”顺利撬动国际资本市场,再用从国际市场融回来的资金做大。

那么,它们的现状如何?其各自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又分别在哪里?它们曾经的或辉煌或不堪的过往,又能为诸如华闻传媒这样的后来者们提供哪些借鉴?在国内特殊的政策环境之下,社会资本与省级卫视虽然已经可以光明正大地牵手、恋爱,但其结合本身是否就是一个“悖论”?

前传:北大华亿

有人奉董平为中国民营电影“教父”,膜拜有加;也有人把董平视为资本运作“大佬”,认为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功”更多体现在资本层面。

据《融资中国》记者了解,198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的董平,大学毕业在燕山石化工作3年后下海,并通过在国际贸易中做“倒爷”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之后的1996年,自称“文化商人”的董平创办北京华亿亚联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亿亚联”),成为中国第一批正式进入电影投资领域的民营企业。2003年,华亿亚联与北大青鸟旗下的北大文化集团重组并改名为北京北大华亿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大华亿”)。

成立当年8月,北大华亿即以2.7亿元购得海南广播电视台下属的海南旅游卫视49%的股权,成功获得旅游卫视独家广告和非新闻类节目经营权。由此,董平正式涉足国内卫视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1月正式开播的旅游卫视是我国第一家放弃综合节目类型主打旅游牌的卫视频道。作为当时国内广播电视改革的先锋,它的首家广告合作伙伴并非北大华亿,而是一家叫做海南卫视传播的公司。

据了解,旅游卫视开播之前,就确立了广告经营和主要节目制作均放在北京的策略。

海南卫视传播正是在旅游卫视正式开播之前两个月,由海南广播电视台和北京的两家民营公司共同组建的。其中,海南广播电视台占股42.2%,两家北京公司分别占股27.8%和30%。

不过,双方合作不到一年即分道扬镳。公开数据显示,2001年和2002年,电视台的年广告收入均在在2000万元左右,比2000年大幅减少。其中,2002年海南旅游卫视投入了6000万元,净亏损约3000万元。据当时媒体报道,其时旅游卫视一些部门甚至发不出工资,大部分业务部门的员工也只能领取最低工资。

2001年起,海南广播电视台连续两年经营不善,领导层为了向员工和上级领导有个交待,急需引进更多资金。另外,合作期间虽然电视台42.2%的股份是大股东,但另两家公司合起来的股份大于电视台,实际上处于控股地位,而这正是海南相关部门不愿意看到的。

海南卫视传播方面更是不堪重负,其成立后即与海南广播电视台就旅游卫视的广告经营签订了为期15年的合同:第一年1500万元且每年递增500万元。合同同时约定,从旅游卫视盈利之日起,海南广播电视台将按股比分红。

董平的进入可谓适逢其时。手握旅游卫视的运营权,让他正式开启了在资本市场狂飙突进之路。

当然,董平之所以能顺利签约旅游卫视与其在影视领域的影响力不无关系。1997年起,他先后参与投资并发行了张艺谋《有话好好说》(1997)、姜文《鬼子来了》(1998)、冯小刚《没完没了》(1999)、陈凯歌《荆轲刺秦王》(1999)、2000年李安《卧虎藏龙》(2000)、田壮壮《小城之春》(2001)等多部电影,并屡获大奖。

2003年12月,北大华亿与中国保利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利文化”)正式签署了并购协议。根据协议,保利文化司以6120万元的代价取得了北大华亿50%的股权,北大华亿进而更名为中国保利华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保利华亿”)。保利文化同时承诺将4.1亿元现金和两家子公司注入新公司。此时,北大华亿与旅游卫视的合同还未正式实施。

而就在双方签署协议的前一天,董平与北大华亿另一股东北大文化集团迅速签署了回购协议。北大文化集团将其持有的北大华亿50%股权以6000万元人民币现金代价转让给保利文化。而北大文化集团2000年入股北大华亿时,投入的资本金为5000万元人民币,该笔交易仅获得了20%的溢价。

北大华亿重组后,仍由身价暴涨的董平出任总裁。

以4亿多元的代价去收购一家总资产只有2亿元的公司,保利文化显然另有所图。就在仅仅几个月前,北大华亿刚刚获得旅游卫视的广告运营权。

当时电视频道长期垄断在各家电视台手中。电视频道尤其是卫视频道的经营权成为资本玩家们梦寐以求的收购标的。董平看到了这一点,在尝到甜头后,又快速将其转移到香港资本市场上套现。

2005年2月,香港上市公司友利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利控股”)宣布,以5.5亿港元代价换取保利华亿的五成股权,希望借此涉足中国影视制作和电视频道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并非由友利控股与保利华亿直接进行,而是由友利控股股东高振顺私人控制的Orient Ventures与保利主要股东董平订立协议,由Orient Ventures先支付约4.36亿港元现金代价,收购Anglo Alliance(主要资产为持有北京保利华亿传媒文化50%间接股权)的全部已发行股本,

董平梅开二度,再借旅游卫视的概念成功募集资金。这项收购使董平实现借壳上市,间接把他持有的保利华亿传媒近一半股权拿到境外资本市场去融资,而董平也成为友利控股的实际控制人。2005年,友利控股改名为华亿新媒体。

2007年11月,华亿新媒体公告:中国网通前CEO田溯宁创立的CBC基金(China Broadband Capital Partners,中国宽带产业基金)成功增持华亿新媒体,并以2.21亿港元的代价成其单一最大股东。其时,华亿新媒体手握旅游卫视截至2011年底前的广告独家经营权。由于经营状况不佳,事实上在2010年,另一股东保利文化也将其所持华亿传媒约50%股权挂牌出让。

至此,董平以旅游卫视概念为杀手锏完成了在资本市场的“帽子戏法”,并成功变现退出。

后来居上:新华财经传媒

新华财经传媒牵手内蒙古卫视几乎是董平与旅游卫视故事的翻版,只不过其过程更为曲折和丰富。

故事追溯到2003年。当时内蒙古卫视年广告收入不过3000万元,可谓举步维艰。幸运的是,那时广电总局颁布了“44号令”允许制播分离,社会资本可以进入电视台非新闻类节目制作和广告经营。

经过多方接触,内蒙古卫视选择了上海开麦拉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麦拉”)。 2004年1月1日起,开麦拉获得内蒙古卫视除新闻类节目外的所有节目供应权和广告经营权的15年长期合同。这也是当时中国传媒业时效最长的民营企业获得国有卫视节目与广告经营的合同。按照合同,开麦拉第一年需向内蒙古卫视缴纳6000万元频道使用费,并逐年以10%左右的比例增长。

2004年11月27日,开麦拉又与内蒙古卫视、欢乐传媒共同成立上海蒙视传媒有限公司,并由该公司负责内蒙古卫视的节目与广告经营。

令人唏嘘的是,开麦拉的出身并非光明正大甚至有“私生子”的嫌疑。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公司总裁向《融资中国》记者介绍,当年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 原财务部经理黎明红等挪用2.2亿元资金案中,约有一半涉案金额开办了开麦拉及其下属公司。时任开麦拉董事长及大股东的正是资金挪用案的另一主谋――国海证券上海圆明园路营业部总经理金一敏。据媒体报道,后来黎明红、金一敏分别被判7年有期徒刑和8年有期徒刑。

不得已之下,外高桥以2716万元为定价受让开麦拉90%的股权,并于2005年12月23日完成过户登记。另10%的股权则被纳入外高桥的大股东外高桥集团囊中。

数据显示,当时开麦拉已资不抵债。其流动资产为2475万元,长期资产为1994万元,负债为7222万元。但开麦拉仍拥有一项最具价值的资源,即拥有从2004年1月1日开始的买断内蒙古卫视15年广告经营权的一纸合约。

2006年,外高桥对这一“资源”进行了运作。其继续向开麦拉提供了3000多万元的借款,而新华财经传媒(XFML)则成为开麦拉“变现”的重要载体。据当时新华财经传媒招股书显示,新华财经传媒间接通过支付若干现金与股票获得了开麦拉拥有的内蒙古卫视广告经营权,以及一些广播电台的广告经营权。而这与《经济观察报》一起成为其后来赴纳斯达克上市的重要筹码。

一如董平高举旅游卫视概念完成了在资本市场的帽子戏法,新华财经传媒被媒体称为拿着“中国概念”穿行于国际市场的“资本玩家”,多次借助“新华”品牌进行收购与融资。

据《融资中国》记者了解,新华财经传媒的主要股东之一新华财经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并于2004年10月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募资35亿日元,成为东京证券交易首个中概股。

上市之后,新华财经借用资本市场之力,进行多项比较顺利的收购,业务涉及电媒广告、平面广告等五大领域。而两大核心资产正是内蒙古卫视独家广告经营权和《经济观察报》独家广告经营权。其主要收入是各种形式的广告收入。2006年初,新华财经将其媒体资产分拆成立了新华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3月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募资3亿美元,为当时中概股最大募资案例。上市后,新华财经传媒即开始了一系列的收购,涵盖SP业务、互联网广告、户外广告、线下推广等。2009年,新华财经传媒又通过谈判间接赢得陕西卫视的广告经营权,开始在省级卫视领域的第二次冒险。

需要指出的是,新华财经传媒上市后的系列行动,在内容生产领域未见成效,并未从中国市场找到实质业绩增长点,收入持续不振。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新华财经传媒净亏损达到2.749亿人民币。

收购式增长策略在2008年以后逐渐失效,让新华财经传媒开始转型。于是从2008年到2010年,新华财经传媒进行一系列转型努力,试图成为中国市场领先的体育与娱乐传媒公司。但在产业模式方面,仍未脱离此前老路径,依靠承包独家广告权,出售广告权来获取收益。反映在资本市场,其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最终,自2010年起,新华财经传媒逐步将相关媒体资产出售,并转型成为以投资为主的控股公司。

上述基金公司总裁直言:“新华财经传媒运营的两家卫视均处在相对落后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广告增速是非常慢的,同时高额且逐年增加的卫视承包费用成为新华财经传媒的沉重负担。”

再战卫视江湖:文化中国

2007年11月24日,董平卖出华亿新媒体的大量股份,由中国网通前CEO田溯宁创立的CBC基金接盘。2009年5月,董平再度出山,买下上联水泥这个壳公司,并在10月将其更名为文化中国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即文化中国。

除电影电视剧、电视广告构成了文化中国的两大业务板块外,其媒体布局还包括了新媒体、平面媒体等多个方面。

卫视方面,2010年,当青海卫视、宁夏卫视相继与中国省级电视大鳄湖南、上海广电联姻迈出跨省合作的步伐时,与青海卫视、宁夏卫视处于同一阵营的甘肃卫视何去何从备受瞩目。不久,文化中国取代贵州台,成为甘肃台新的合作伙伴。贵州、甘肃的台台合作模式宣告终结。文化中国以每年2亿元的保底价格包括卫视在内的甘肃台6个频道的广告。

据当时甘肃卫视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双方的合作主要为广告经营,其直接产物便是“飞视天成”公司的成立。该公司董事长由甘肃台委任,总经理由文化中国派出。

新媒体方面,早在2009年12月,文化中国就宣布与人民网建立策略性合作关系,成立人民视讯文化有限公司,运营手机电视业务。通过这一合作,文化中国拿到了中国手机电视仅有的七张牌照之一。这种手机电视业务诞生于2G时代,随着3G时代的到来,视频网站快速发展,手机电视业务受到一定影响。

2010年2月,文化中国宣布,以2.19亿元向时域投资收购明城公司,并将透过明城公司间接持有京华文化传播公司约50%权益,该公司主要在中国内地从事《京华时报》出版、广告业务及经营京华网。

2014年年初,董平曾因一个偶发事件引起了资本市场及媒体的强烈关注:多家港媒援引法国一家媒体的报道称,因涉他案,董平或被要求协助调查。

当日(1月9日),“文化中国”临时停牌。2个多月之后的3月11日,文化中国突然公告称,将以总值约为62.4亿港元向阿里巴巴发行124.9亿股新股,占扩大后股本60%。文化中国称,所得款项净额62.36亿元,将用作一般营运资金,或于商机出现时作投资用途。

就在阿里宣布入股的前一天,文化中国的市值仅为53.4亿港元。阿里该次收购每股0.5港元的收购价格相比收购前该股的股价0.64港元属于折价入股,但对文化中国的估值却达约104亿港元,几乎是原市值的2倍。如果以收购前文化中国最后10个连续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0.429港元来计算,文化中国的市值大约在35.7亿港元,阿里收购时的估值几乎是原有市值的3倍。

对此,资本市场多有质疑。文化中国,最值钱的业务恐怕就是影视公司、与甘肃卫视及《京华时报》的合作关系了,但前者马云投过华谊并不缺相关资源,后两者作为传统媒体价值也没那么大――起码没可能值62.4亿港元。

“文化中国目前的盈利能力与阿里的收购金额并无匹配性”,前述基金公司总裁推测。他指出,以文化中国下属第二大主营业务电视广告来看――甘肃卫视及地面频道均属弱势台,广告增长有限,去除缴纳给台里的高额且逐年上涨的费用之后,现金流不容乐观。最终可能与旅游卫视的合作一样,只是在资本层面获得成功。

《融资中国》记者查询文化中国2013年中报显示:其2013上半年营业额为4.82亿港元,其中62.7%来自影视剧板块的制作和发行;电视广告销售作为文化中国的第二大收入半年营收仅为1.52亿港元,占比31.4%。

也有市场人士称,阿里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进入,对董平而言实际上有利益出让,既没有拿到真金白银,股权又被稀释,甚至所持有的股份有了一个2年的禁售期。董平在入主文化中国4年后并未获得套现离开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文化中国第二大股东的红杉中国创始人沈南鹏,却在文化中国复牌当天(2014年3月12日)及后一交易日以每股2.11港元成交均减持1.3569亿股,套现2.86亿港元。由沈南鹏牵线,2012年1月斥资2.478亿港元入股文化中国的腾讯也顺势分别以每股平均价1.926港元及1.732港元,减持2亿股及3.63亿股,共套现逾10.14亿港元。2014年3月21日,沈南鹏再次减持3971万股。

结语

今时今日,网络视频、移动新媒体蓬勃发展,社会资本与省级卫视及地面频道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华闻传媒、文化中国等下一步将如何动作,又能取得怎样的成绩?我们拭目以待。

一方面,各家卫视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压力。同为上星频道,省级卫视与中央台的竞争也从未停止。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政策壁垒,卫视在某些层面上始终难以逾越。如省级卫视跨区域传播,必须支付昂贵的落地费。落地覆盖费用的挑战对于省级卫视而言最为直接,使其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作为最高权力意志和舆论导向的中央台,不仅能够享受免支全国落地费的政策优待,而且某些节目还能在各省级卫视得到免费转播。

外部处境艰难,卫视之间的内部竞争同质化同样日趋严重。各卫视对于电视剧的争夺,以及综艺节目形式的效仿使得卫视出现“千台一面”现象。为吸引眼球,打动观众,提高收视率,有些电视栏目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最终伤害到电视台的整体品牌形象。一些弱势频道迫于经济窘境,不得不逐渐缩小落地范围,相应地也影响到其广告收入,陷入恶性循环。

最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剧两星” 新政推出之后,卫视原有的竞争格局将被打破,洗牌就此开始,强者可能快速攀升,年广告收入上百亿元,次强者有可能掉队,与原先的弱者处于同一阵营,惨淡经营。倒是地面频道有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5篇: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国有传媒 社会资本 多元化 融资

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传媒经营性产业经过转制成为企业法人后,“人、财、物、信息”等生产资料要素绝大部分都将从以往的以行政配置手段为主,转化为以市场配置手段为主,作为传媒产业发展引擎的资本要素也转为以市场配置为主。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传媒资本市场的形成,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资本运作将成为传媒集团新一轮扩张的主要形式。

一、国有传媒集团的多元化产业投资格局的调整

现阶段,我国共组建了88家传媒集团,由报业集团40家、广电集团18家、出版集团16家、发行集团8家、电影集团6家组成。鉴于国家已作出决定不再批准行政性的广电集团,我国报业集团的基本阵容已经基本成型。从某种意义上讲,通过行政配置手段,我国传媒主要的优势资源纷纷转向这些传媒集团。传媒资本要素也为这些传媒集团所垄断,传媒集团成为我国国有传媒新一轮资本运营浪潮的主力军。

1、多元化战略在传媒产业的应用

1950年,戴安索夫提出了多元化战略(diversification strategy)的概念,多元化战略作为产业增长的重要战略行为受到理论界和产业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产业投资是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而多元化经营则是多元化产业投资的必然结果。从理论上讲,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机会,获取最大利润;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媒介组织的资源能力,发挥媒体的能力优势;分散媒体经营风险,使媒体保持稳定收益;实现媒体持续增长,摆脱单一产品市场的有限性对媒体发展的影响,增强媒体竞争实力。但从实践角度看,多元化投资经营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必然会面临投资风险。因此,对于传媒集团而言,多元化投资经营就会面临“分散经营风险”与“投资风险的偶然性”之间的矛盾。

2、跨媒体投资涌现的原因

跨媒体投资从其经济本质来看,主要是追求传媒的范围经济,即媒体通过投资与本行业相关的其他细分传媒领域,如报纸媒体投资于期刊,广电媒体投资于报刊业,从而充分利用媒体的信息与经营资源,使跨媒体生产经营的总成本远远小于这些信息与经营资源分散于不同媒体之间的成本之和,达到大大削减成本的功效,最终扩大传媒集团的经营收益,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跨媒体扩张,是传播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播领域的普及,原本各异的传媒逐渐模糊了相互之间的界限。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成为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的平台。因此,跨媒体扩张得到了技术条件的保障。

3、向新兴相关产业进军

面对新媒体,传统媒体已经尝试与网络、手机媒体融合,形成“报纸+卫星电视+影视制作+互联网+手机流媒体”的跨媒体经营格局。目前国内多数城市都出现了平面媒体与当地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手机报。天津日报集团下属的“每日新”传媒公司参与创建报业发行管理软件公司;重庆日报集团介入游戏产业,从平面媒体向网络媒体延伸,迈出了多媒体综合发展的步伐。以北京市新华书店、中国书店、外文书店为主体组建的“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手“新浪网”,强势推出“新新网上书店”,进军网上图书零售业。

4、有步骤的向海外媒体市场扩张

根据国际电视总公司与新闻集团和欧亚体育台分别签署的协议,央视英语频道在应该的天空卫视和法国的TPS直播卫星系统正式开播。2004年1月新华财经与法新社财经组成国际联盟,由新华财经全面收购法新社亚洲财经在我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另外8个亚洲国家或地区的通讯社。同年6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侨鑫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海外华文报纸《澳洲新快报》,在澳大利亚悉尼正式出版发行,成为中国报纸进军海报的标志。《知音》杂志与加拿大出版社合作,创办《知音/海外版》。

综上所述,在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传媒集团的资本运营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这为传媒集团的多元化产业投资战略提供了客观条件。从总体态势来看,我国传媒集团是这一时期传媒集团多元化投资战略的主要特征,追求资本并购的协同效应、拓展传媒核心竞争资源是这一阶段多元化投资的主要目的,由此来看,我国传媒集团的投资已趋于理性化。

二、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数字传播下的传媒汇流以及传媒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趋势,在为传媒集团提供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传媒的资本发展面临“捉襟见肘”的窘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安全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弥补传媒集团快速发展的资本缺口,成为传媒集团新一轮资本运营的重要任务和方式。

1、面向证券市场,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公募股权融资渠道

利用证券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增值扩股、大规模募集资金是国外强势传媒集团的重要融资渠道。在我国,媒体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市,公开发行股票(IPO)融资,一般需要经过“传媒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剥离转为企业——股份制改造——发行及上市辅导——新股定价——发行与承销”等一系列上市流程。由此看出国有传媒集团上市程序复杂、周期长,且成功率不高。但由于IPO上市不存在借壳、购并等方式导致的资源整合成本,因而还是有着较强的吸引力。自加入WTO后,国家逐步放松了对优质内地传媒集团上市的限制,近年来一批优秀传媒集团积极探索多元化公募股权融资渠道。

2、开辟多元化的私募股权融资渠道

对于我国绝大部分传媒集团而言,IPO不具备可行性。因而,开辟多元化的私募股权融资渠道则具有现实可行性。在私募股权融资过程中,至少应拥有51%的绝对控股比例,才能确保国有传媒集团的融资渠道的政治安全,这就是所谓的系统内传媒资金相互参股。具体来说就是,来自传媒产业中其他细分行业的资金,系统内资金相互参股是我国传媒集团拓展融资迈出的一步,由于资金各方面都来自传媒系统自身,因而是最安全、嘴快捷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3、引入业外上市公司资金

近年来,资本市场上关于媒体与上市公司联手的消息不绝于耳,吸收业外上市公司的资金,共同投资新的传媒公司是国有传媒私募股权融资的新渠道。北大青鸟有限责任公司出资1亿元,与中国青年报社共同组建中青报业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中国青年报》的发行、广告、品牌经营及其他延伸性经营活动。

三、引入民营资本

国家统计资料显示,出版发行业、印刷业和电影院线建设,由于属于传媒产业的边缘性业务,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力度较大。2003年,浙江省规模最大、生产设备最先进的书刊印刷企业——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决定融入民营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组建股份制企业。安徽新华印刷厂吸纳安徽教材出版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少儿出版社以及安徽省新龙图进出口贸易公司的16.93%的股权投资,占总股本的37.36%,完成了股权多元化的改造。

在我国广播影视产业中,电影院线的投资、融资政策最为宽松,这为我国电影院线的投融资活动创造了条件。自2004年以来我国广电领域“制播分离”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民营影视公司超过3000家,中国民营影视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电影比例已超过1/2,投资电视剧创作占据的资金高达80%。广厦集团与浙江广电集团合资成立浙江影视(集团)有限公司,这是民营资本对中国国有广电集团大规模介入的先例,也是国有传媒集团大量融通民营资本并与之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重大尝试。

四、引入境外资本

1、新闻出版媒体引入境外资本

2003年3月17日,新闻出版总署、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18号)颁布了《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为境外资本进入报业,扫清了政策障碍。2004年电脑报社与香港TOM集团合资合作协议正式在重庆签署,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批准的新闻出版业合资项目。TOM公司出资2亿元港币让中科普公司用电脑报经营权的49%股份,组建新的合资公司。

2、广播影视媒体引入境外资本

2004年11月29日,国家广电总局和商务部共同颁布了《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第44号令),降低了外资准入门槛,规定外资媒体公司可入股国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但中方投资人持股比例不少于51%。合营企业可以制作专题、专栏、综艺、动画片等广播电视节目,但不得制作时政新闻和同类专题、专栏节目。这个被认为“中国传媒持续开放”的信号,引起了各传媒巨头进入传媒行业的强烈欲望,而对一直觊觎中国影视传媒市场的境外资本而言,更为重要的则是获得了游戏市场的合法身份。

然而,国家在引进外资上并不是全面开放,而是采取谨慎的态度,积极稳妥地引进外资。《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格审查外资管理,对外资可以进入的文化产业和做出明确规定,允许开放的电视、电影内容制作行业被划入。《意见》还对引进外资的审批、投资方的资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强调要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做好引进外资工作;要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从严执行年度审核制度等。

在新一轮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主要配置手段的传媒集团的产业投资扩张中,传媒集团能否通过投资扩张真正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除了首先要确立以传媒核心资源为基础进行有限相关的多元化投资战略之外,主要就去绝对资本重组或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在核心的软性资源整合之后,进一步进行生产资料、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的整合。最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的国有传媒资本运营才能走上不断发展、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

①张金海、黄玉波:《传媒集团的新一轮扩张态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②孙正一、柳婷婷,《2007:中国新闻业回望》[J].《新闻记者》,2007(12)

③徐同谦:《中国传媒发展研究报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④谢耘耕,《媒体多元化投资及其风险》[J].《新闻界》,2004(3)

第6篇: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2000年之后,媒体呈裂变式增长。新媒体层出不穷。新媒体、分众类媒体迅速发展。手机媒体也在2006年加入市场,成为一个新的广告增长点。中国广告市场走到今天已经呈现出“传播终端功能逐渐多媒体化,传播主题逐渐多元化,传媒市场逐渐分众化,媒体经营业态逐渐全媒体化”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媒体发展也越来越快速,广告主们也日趋成熟理性,注重使用媒体组合。但面对传统媒体、新媒体复杂的传播环境,想要与消费者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广告主迫切需要更加多样化、更加创新的传播手段和营销方式。

2005年,中国广告业完全对外开放后。国际型广告公司通过对本土优质广告公司的并购或结盟,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扩张和渗透。扩展业务范围,以争夺市场份额。面对日益增长的互动行销业务和互联网广告市场,国际型广告公司或者建立独立的互动行销部门或分公司,或通过并购小型互动行销公司方式来创新服务。

当前,世界传媒格局已经发生并还在进一步发生重大变革。媒体的不断创新、传媒环境的不断变化、消费理念与消费行为的不断变化等因素。导致广告的沟通方式、传播方式的不断变化,也催生并预示着中国广告业未来的变化与趋势。总体趋势个人认为有如下三点:

1、创意创造价值

面对新时代催生出的各种新媒体以及固有并依然强势的传统媒体,广告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生存空间受到新的营销工具的挤压。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也为了在新的营销传播环境下帮助广告主更加有效地与消费者沟通,广告公司除了要能够提供传统的广告服务,整合公关、促销、直销、互动行销等多种传播工具以外,还要积极探索怎样与消费者建立新的沟通方式,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广告信任度下降、消费者对常规广告产生厌烦的背景下。新的沟通方式必然催生新的创意形式,只有创意的不断变换、针对多元化媒体环境创意性地传播,才能让消费者更容易地接受,从而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由此产生源源不断的价值。

2、整合创造创新

媒体形式的演变意味着以媒体为载体的广告形式外延和功能的扩大,广告与营销传播整合后的思考方向则从传统的广告局部中走出来,实现跨界资源的整合:与流行时尚整合、与文化产业整合、与体育整合、与新闻整合、与一切社会事物进行整合。当广告的这种外延和扩大的功能真正融入到社会文化、流行、社会事件、新闻、体育、娱乐等等中去,就能创造一个全新而广泛的传播途径,从而达到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传播,产生一个全新的广告效果。

目前,一些跨国及本土广告公司和媒介购买公司均已意识到广告主的整合传播需求,开始由专业广告或媒介购买向整合营销传播转型。因此,在新的营销传播环境下广告公司和媒介购买公司的业务转型更将突破传统的广告概念,广告与其他关联行业的整合、资源的整合,将逐步把广告传播与营销整合为一体。

3、创新推动发展

资源经过整合后必然创造全新的传播方式,这使得广告的经营在深度、广度、资源利用等立体方面得到了延伸和长足发展。广告创新与经营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交融,推动着广告业的向前发展。

第7篇: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关键词】报业 资本运营 上市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于2001年10月联合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首次在政策层面允许业外国资本进入报业,虽然只能进入报业的经营环节,但对于迫切寻求发展的中国报业和为传媒“暴利”所吸引的业外资本来说无疑是个大大的利好消息。自此,中国报刊业中,某些非意识形态类报刊的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大大方方的施行整体转制,完全转制为现代股份制的报刊企业。

一、我国报业上市的方式

(一)子公司直接上市

指的是报业集团将优质的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加以整合重组,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的子公司,然后申请成为上市公司,公开募集资金。

如2005年12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此种方式。报业单位与上市主体公司的关系是:报业单位是上市主体公司的绝对大股东;上市主体公司全面经营报业单位的各项经营业务(20~30年经营权),按广告(也可含发行)收入的一定比例(一般为15%~20%)支付报业单位各报社编采费用;上市主体公司享有子报子刊主办权。

由于报纸内容的编辑出版一块只能按事业性质管理,是不能进入企业的。报业企业不能整体上市,势必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2006年6月17日,证监会签署第32号令,正式《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取消了以前关于关联交易比例不得超过30%的规定,意味着报业企业上市的主要政策障碍已不复存在。

(二)子公司买壳与借壳上市

1、买壳与借壳。与其他企业一样,传媒企业直接上市过程繁琐漫长,于是一些报业集团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证券市场规则,采取通过子公司收购上市公司股票,控股并重组上市公司的办法,快速进入证券市场,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如博瑞传播、赛迪传媒,这类公司以平面传媒为主,受政策监管力度较小。

报业是特殊行业,往往涉及意识形态,担负很多社会责任,因而国家政策限制较多,与其他产业的企业相比,其上市也更为复杂和困难。因此,目前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传媒产业并不多,只有几家,而且多数还是通过收购上市公司“买壳”上市,或是通过投资、收购相关资产转入来达到目的。

2、传媒买壳与借壳的作用。

第一,实现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目的。传媒企业买壳与借壳上市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得上市资格这个“壳”的无形资本,并注入资产,通过配股、增发新股等形式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实现发展自身业务的目的。

第二,快速进入证券市场,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每年新上市的股票很少,对上市资格的旺盛需求和有限供给使直接上市成为一种稀缺牲的资源。

第三,保守商业秘密是传媒企业间接上市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证券交易所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和对公众投资者负责,对公司上市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要求公司通过相应的审查,在上市后要求公司定期公告财务报告,对重大投资行为、人事变动、交易行为和诉讼必须及时披露。这样容易将自己的经营活动暴露在公众和竞争对手面前。而报业集团通过买壳与借壳上市就可以规避此种限制,有利于保守自己的商业秘密。

第四,买壳上市巨大的新闻效应。报业集团借壳上市的过程,往往就是一次大规模的免费广告活动,一级市场的包装宣传和二级市场的股票炒作,能为上市传媒带来巨大的广告效应,带动所隶属的传媒的知名度及竞争力的迅速提高,无形资产迅速提升。

第五,获得上市公司的政策优势或经营特权。上市公司的良性运作、政策环境、盈利状况、快速发展和壮大,通过在沪深两市的信息披露而不断为广大投资者所了解,并为其带来各种优惠政策和某些特许权,这些优惠政策和特许权也应成为新闻传媒决定购买行为和对象的一个考虑因素。

3、买壳与借壳存在的隐患。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深沪股市已经有上百起买壳上市案例,但是成功率并不高。1996年和1997年的案例中,只有15%左右的壳公司在买壳上市后两年内都能保持净利润增长;有65%的企业只是在买壳后的当年内实现了收益增长,而且这种增长多是通过剥离不良资产、注入优质资产等关联交易形成的;另外有20%的壳公司则属于完全失败,买壳上市后的收益反而更加恶化。换言之,买壳上市的成功率只有15%左右。如果买壳上市失败,企业的前期投入不但成了流水,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此外,买壳还有两大后遗症:一是壳资源本身的资产处置和人员安排可能将耗费大量的精力,付出大量的成本;二是壳资源不干净,一般都有大量的负债。如果中国证监会对于“壳”公司业务的独立性、关联交易不认可,买了壳还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融不了资。要想甩掉包袱,还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可谓进退维艰。

二、报业寻求上市的原因

(一)传媒上市后的益处及弊端

一般说来,传媒公司股票上市的主要益处包括:(1)企业可以筹得大量自有资金,能迅速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有利于提高和扩充内容生产的质量和能力;(2)可利用股票收购其他公司;如TOM集团用出让股票不是付现金的方式对其他企业进行收购;(3)利用股票激励员工;授予员工股票认购权是一个激励、挽留优秀员工的有效经济手段;(4)利用股市对企业业绩进行客观评价。

不利因素包括:(1)上市公司如何回报股东是衡量其业务表现的根本标准;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是最高权利机构;如果公司的业绩达不到要求,董事会有权要求业务重组,甚至撤换管理人员;这有可能导致管理人员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视再投资和长远发展;(2)公司上市必须遵守有关法规,受到严格条件限制;因而筹资准备时间长而且成本高;(3)上市公司应以股东的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简单说,如果股价越高,拥有公司股票的股东的价值就越大;但媒体企业以其特殊社会职责不同于一般上市企业,必须在股东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寻找平衡;国外上市传媒时常被批评为只顾商业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

(二)我国报业寻求上市的原因

1、竞争的不断加剧是其上市的主要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报业市场也得到空前巨大的扩展。但与国外发达的传媒业相比,实力差距还很悬殊。

随着中加入WTO,“入世”后的各种协定对新闻传播业有着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虽然现在外资只获准进行国内传媒业一些边缘业务,但其利用资本优势逐渐布点,从传媒业的下游影响上游并迂回进入核心业务的态势正在显现出来。我国传媒要完成占领受众市场与舆论阵地这项伟大任务,就必须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站住脚跟。

我国的报业及其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这就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制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2、上市将推动报业的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一直以来,我国报业经营粗放,收入结构单一,大部分报业集团靠一张两张报纸支撑局面,高成本投入,追求高档,浪费严重,冗员。国内报业集团计划上市除筹资外,更重要的动机,还是借此推进报业产业化经营,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做大做强报业集团。

一旦报业上市之后,就必须进行改制。从而实现产权多元化,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报业集团转变体制、机制。在这个新的体制平台上,建立适应市场发展要求的、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形成更加有利于传媒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企业文化。

3、我国特有的媒介环境决定传媒普遍倾向于上市融资。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加上市场制度并不十分健全,市场、法律对上市企业和证监会的约束力还不够强大,很多企业上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圈钱,股市变成了企业的免费提款机。

三、我国报业上市需注意的问题

(一)国内报业集团上市的运作特点

1、经营规模小。如果说国外的传媒集团已经具备了年收入几百、上千亿美元的航空母舰规模的话,那么我国的传媒公司就是年收入只有十来亿人民币的小舢板。

2、对广告收入依赖度高。目前大多数报业上市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报纸收入和广告收入,增值服务还没有得到重视,其他经济来源微乎其微。

3、“传媒概念股”远离传媒的本质核心业务。我国所谓的“传媒概念股”往往离传媒的本质核心业务差之千里。从我国的一些上市传媒企业有关情况看,与其说它们是传媒文化企业,倒不如说是包罗万象的百货公司来得更为确切。过于宽阔的经营范围必然导致文化企业大量原本可用于文化产品开发的资金流向非文化产品开发、制作领域,大量资金分散于同发展文化产业无关的经营方面。其结果必然是经营摊子铺得过大,业绩也并不理想。

(二)报业上市需注意的问题

1、国内报业集团首次售股应争取在国内股票市场上进行。一个并没有什么国际性业务和影响的国内报纸选择在海外首次公开发行上市股票,是否能够获得海外股民的青睐,值得观察。毕竟海外投资者不如国内投资者那样对本国媒体有兴趣,对其运作和未来发展了解也有限。另外,自从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后,海外股民在投资股市时比从前谨慎得多,更加看重企业未来的赢利能力。因此,如条件许可,国内报业集团首次售股还是应争取在国内股票市场上进行。

2、上市须制定可行的商业模式。好的商业模式,将能给企业带来在本行业的竞争优势,使其获得比同行竞争者更高的利润。成熟的投资者都会认真评估上市媒体的商业模式。那种以为现在凡媒体股必受投资者追捧的看法,多少有些一厢情愿。

3、必须改变经营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代表股东利益,有权撤换管理人员。公司管理层为股东权益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投资、经营那些回报率大于资本的机会成本的核心业务。上市公司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股东,每日的股市是市场对本企业价值的客观估价,如果股价长期低迷,管理层又拿不出办法来,股东可以要求其下岗。由此,公司上市将对报业领导人提出更高的专业经营要求。

参考文献

①刘友芝 肖珊《报业资本运作:政策与实践的动态博弈》中国媒介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

②徐同谦 占琴《我国媒介上市公司资本运营分析》中国媒介发展研究报告2007年卷

③戴玉庆《中国报协报业经济研究工作委员会2008年年会》

④袁舟《关于报业集团上市的几点思考》《新闻界》2004.4

第8篇: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广东模式”

广东省的新闻单位,只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进行改制,其他新闻媒体的改制工作尚未启动。南方报业改制的做法主要如下:

1.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立管委会,由广东省政府作为出资人,对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管委会实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委会代表出资人履行出资人职责。

2.采编经营分开,一媒体一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采编经营两分开,采取“一媒体一公司”的原则,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属报、刊、社的广告、发行、印刷以及实业等经营性单位和部门的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作为国有资本金,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国有独资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集团所属各报、刊、社的采编部门和业务保留在南方日报社,南方日报社仍为事业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成立后,再按照规范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投资设立一系列子公司,分别负责南方日报等媒体的经营。

3.南方日报社作为事业法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作为企业法人,各负其责。南方日报社实施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负责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有的采编业务、采编人员的管理和非经营资产的运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作为企业法人,负责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有的经营业务、经营人员的管理和经营性资产的运营。

4.实行采编经营协调负责人制度。“采编经营业务两分开”的实质在于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导向和党管干部,但它不是生硬地割裂报业的产品和产业链条。因此,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的协调方面,按照“分而不断、联而不乱”的原则建立起采编经营协调机制,设计了采编经营协调负责人制度。在具体的操作中,由采编经营协调负责人负责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的协调,并通过赋予采编经营协调负责人相应的权力,以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采编与经营业务的协调发展。

5.保障采编部门的经费需求。在采编业务经费来源方面,为了更好地保证宣传业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按照充分保障的原则,由集团公司下属的各经营公司按照其经营收入的一定的比例划拨给南方日报社,再由南方日报社划拨给各经营公司相应的采编部门,保障采编部门正常运作的经费需求。

评述: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改制是较为彻底的,严格执行了“采编经营业务两分开”的原则,实现了党管舆论、党管媒体、党管干部和媒体自身实现发展壮大的有机结合。其优点如下:

一是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而且也实现了真正的改制。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面,国有企业一般是把全部资产授权给相应的集团公司(企业法人),但是由于传媒企业改制要严格遵循“采编经营业务两分开”原则,其资产亦必须分割为采编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两部分,在资产授权经营时,也不能把资产按照性质分别授权给不同的部分,因此,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只能成立管委会,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把国有资产授权给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经营,再由管委会负责南方日报社(事业法人)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企业法人)的保值增值。在改制方面,设立了企业法人的集团公司,等未来时机成熟,可以通过收购等方式,收购事业法人的资产。

二是建立了采编和经营的良性互动机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通过设立采编经营协调负责人制度和采编经费保障制度,建立了“分而不断、联而不乱”的采编经营协调制度。

三是建立了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科学高效的集团化管理。

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南方报业的改制方案也存在一定的缺憾:一是管委会“一套人马、两套牌子”,既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又作为经营者负责南方报业的经营管理业务,可以说管委会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二是南方报业的改制方案较为复杂,这也对后续的运作中尤其是财务管理方面产生一定影响。

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浙江模式”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改制方案大体相同,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改制方案对于广大地市级传媒单位的改制更有参考价值,因此,这里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为例来解读“浙江模式”。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主要做法如下:

1.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面。2005年经宁波市人民政府批准,宁波市国资委把国有资产授权给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事业法人)经营,明确宁波市国资委作为委托者和“出资人”,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出资人权益。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负责国有资产的具体经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再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事业法人)拿出资金注册成立宁波日报集团公司(企业法人),负责经营业务。

2.在监管层面上。由宁波市国资委、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和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组成“四位一体”的联合监管和考核主体。在具体考核工作的实施上,以上4家单位组成宁波市国有文化资产考核工作小组,由市委宣传部一名副部长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各出一名有关领导为成员。考核小组由国有资产出资人(国资委)代表和重大利益相关者(宣传部、组织部和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共同组成,且在小组内有明确分工,实现了“管人、管事、管资产”和坚持“党管媒体不变、党管干部不变、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变、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变”的统一。小组创立了一套对授权单位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保证相关工作和有关政策及考核推进有统一出口,而不是政出多门。

3.授权内容上,权利明确,职责清晰。根据宁波市《关于加快推进市属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工作的若干建议》的规定,出资者对被委托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授予“资产的产权转让权、资产担保权、收益处置权、投资决策权”。同时,对集团在什么条件和范围内行使这些权利也有明确解释和界定。另外,文件还明确了被授权者是行使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出资者权利的特殊企业法人,要承担相应责任及义务:对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对其投资的企业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和承担责任;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对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整合公司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4.将对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考核与对集团主要经营者的考核相结合。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考核机制,保证授权经营效果得以实现。

这套考核机制分为两个层次:

(1)建立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基本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对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考核体系确定了一套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由“规模指标”、“经营考核指标”和“定性考核指标”三部分构成。每个一级指标下又有若干具体、可测量的二级指标。

(2)以对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主要经营者的考核为基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授权经营的思路和效果最终要由集团主要管理者推行和实施,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考核机制建立了具体而规范的管理者考核体系。其特点体现在:一是明确考核对象和范围。这套考核办法规定考核对象为社长、总编辑。此外,副职人员年度考核收入一般在正职的80%~90%幅度内,由集团根据各负责人的责任和工作业绩确定;二是与对集团的考核相对应,建立了对经营者的年薪制考核体系。集团对被考核的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和考核集团的三个一级指标相对应,经营者年薪由基准年薪、经营考核年薪、定性考核年薪三部分组成,年薪计算公式为:年度考核收入=基准年薪+经营考核年薪+定性考核年薪。其中,基准年薪是基础。集团经营者年薪实行“下限保底,上限封顶”办法。基准年薪是依据集团现有规模基础来确定的,考核的是与集团规模相关的指标,决定基准年薪的是集团净资产、利润总额、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资产总额4个主要经营指标。经营年薪是在基准年薪的基础上,由经营考核指标和经营年薪修正系数决定。定性年薪考核的是与意识形态相关的宣传工作及集团党风廉政建设情况。其中,宣传工作考核权重为基准年薪的36%,党风廉政建设考核权重为基准年薪的15%。系统还设有“否定考核”一项。即如果集团出现宣传事故、重大不稳定事件或违纪违法行为等,要进行扣减年薪的处理;三是体现“社会效益优先并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个考核体系中,定性年薪的基数为基准年薪的51%,实行单独考核,经营年薪的上限为基准年薪的49%,且规定不能用超过49%的部分抵补定性目标中“否定考核”应扣减的年薪额。

此外,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改制方案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最为相似,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与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签订授权书,明确属于国有资产的范围和数量,每年由杭州市国资委、市委宣传部联合成立专门小组对资产授权经营情况进行考核。具体为杭州市国资委负责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利润率等经营指标进行考核,市委宣传部负责对集团的舆论导向指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集团各层级人员工资薪酬水平挂钩。杭州市委组织部负责报社高层领导人员的任命。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授权资产注册成立报业集团公司,获得企业法人身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自主经营。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改制做法如下: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每年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分采编(即社会舆论导向指标)和经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利润、利润率等指标)两个方面联合考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对授权经营的资产在授权范围内自主经营。在授权经营后,浙江报业集团出资成立报业集团公司,公司为企业法人,按照现代企业发展模式运作和经营。

评述: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改制方案的优点在于:一是由宁波市国资委授权经营,实现了党企分开、党资分开和政企分开;二是建立起了对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和集团经营者的系统的考核体系;三是“宁波模式”较为简单,操作起来更为方便、灵活。但是其弊端依然很明显,就是不像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一样,授权给集团公司(企业法人),而是授权给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事业法人),可以说,这种改制方案实质上只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并不是真正的改制。

以辽宁出版传媒集团为代表的“辽宁模式”

辽宁出版传媒集团作为我国第一家“采编和经营整体上市”的企业集团,实现了整体改制和采编经营整体上市,是改制最彻底的。辽宁出版集团成立于2000年3月29日,同年6月成为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是中国出版业第一家完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并获得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大型出版产业集团。

辽宁出版传媒集团改制的主要做法如下:

1.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面。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辽宁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把国有资产授权给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经营。

2.实现了整体改制和采编与经营业务的整体上市。由于出版业务的意识形态属性较弱,辽宁出版传媒对所有的单位和业务都进行了改制转企。其中,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民族出版社等意识形态属性相对较强的单位也进行了全面改制转企;集团所有的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都实现了改制。实现了整体改制和采编与经营业务的整体上市。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整体上市是指采编与经营业务的整体上市,而不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整体上市(指全部资产和业务的上市),因为辽宁出版传媒集团旗下尚有一部分资产和业务没实现上市。

辽宁出版传媒集团根据各业务单位的重要性,集团以产业链为纽带将下属23个成员单位改组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集团获得授权经营成员单位的国有资产。包括辽宁人民出版社也成为集团的一家独资子公司,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3.辽宁出版集团通过采取养老、医疗、税收等配套政策,顺利地实施了人员身份的转换。

4.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给予的配套政策支持下,辽宁出版集团实施了现代企业制度下深层次的人事制度改革。对离退休老职工和工龄满30年,以及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的人员,交由省社保局发放退休金,保留事业养老金标准;对辞职人员、辞退人员、未聘人员、落聘人员、救助人员等,从实际出发,把政策落实到位,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剥离和分流,为转制单位减轻了负担。同时,集团为所有在职职工办理了社会保险,确保职工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

5.按照企业的人均劳效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确定岗位数额和内设机构,全员重新竞聘上岗。打破以往按行政级别论资排辈的做法,采取公开竞聘选拔有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向社会公开招聘了20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补充到专业技术岗位上,平稳完成了全员“国有人”身份的彻底转变。将社会效益指标、内容质量指标、成本预算指标、费用支出指标等分解到部门和人头,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年度考核时图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与编辑收入挂钩;对创造了突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图书和低效、亏损图书,分别制定了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评述:毫无疑问,辽宁出版传媒集团的改制方案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而且实现了整体改制,无疑其改制方案是较为彻底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辽宁出版传媒集团所在的行业属于传媒业中意识形态属性较弱的出版业,而报刊、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很强,这也决定了新闻媒体在改制时不能照搬辽宁出版传媒集团的做法,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只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上海模式”

2007年5月,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把其旗下的申江服务导报、人才市场报、房地产时报、上海学生英文报、I时代报和晨刊的传媒公司的全部股权和集团所属的风火龙物流服务公司(发行业务)的全部股权,以及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密切合作的中润解放传媒公司(广告业务)部分股权注入新华传媒,实现了借壳上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持有新华传媒23.49%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出资人方面,根据其招股说明书中列示的发行人股权结构和发行后股本结构,都把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列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新华出版集团的出资人,而且是100%的出资人。

评述:“上海模式”的优点在于:实现了文化资产有人负责,有人管理。但是这种做法的弊端甚大:一是由市委宣传部为出资人,导致党资不分、党企不分和政企不分,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要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和加快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趋势不相符,也不符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十六字方针;二是很难体现文化资产管理的专业性。

启示

综上所述,报刊、电视台和广播台等新闻媒体的改制涉及面广,改制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更高,因此,更要精心设计改制方案,注重改制方案的可操作性。

首先,清晰界定文化资产的属性是具有经营性质的特殊国有资产,而不是其他类型的资产。其特殊性体现在:既要坚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导向和党管干部,又要实现文化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其次,建议设立统一的文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实现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三统一。第一种思路是由现有的各层次的国资委负责不同层次的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第二种思路是借鉴国资委,在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各地级市分别成立相应的文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各层次文化资产的监督管理,在服务好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的前提下,实现文化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三,关于干部的任用。为了坚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导向和党管干部,又要实现监督管理部门的“管人、管事、管资产”三结合,建议一种思路是传媒单位的一、二把手由宣传部提名,组织部任命;其他领导由文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名,组织部任命。第二种思路是分管采编业务的领导由宣传部提名,组织部任命;负责经营业务的领导由文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名,组织部任命。

第四,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方面,由文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相关的部门和机构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第五,对经营性单位进行改制转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改制后的传媒企业中,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机制。

第9篇: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范文

摘要资本运作主要指是运用资本市场上的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来筹集资金,传媒行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如果没有强有力的资本支持,它是很艰难健康持续发展的,因此必须用资本运作来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传媒业资本运作现状和困境,结合我国大力度扶持传媒产业政策来探讨传媒业资本运作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资本运作更好地促进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媒产业资本运作现状趋势

传媒资本运作就是使传媒公司的经营性资产资本化,通过资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等途径,完善传媒资源配置,扩张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提高竞争力。但我国传媒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本文结合了我国传媒业资本运作发展现状,阐述了其发展趋势,为传媒企业提高竞争力以及扩大规模提供依据。

一、我国传媒业资本运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传媒市场,传媒产业将成为我国新兴的支柱产业。2011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党的十进一步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将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新的形势下,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业,正成为一个冉冉升起的新型朝阳产业。2011年我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63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交互竞争、相互促进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呈现爆炸性增长。传统媒体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多元化发展、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传媒产业成为我国扶持文化产业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进入历史性的高速发展时期。尽管我国传媒产业发展迅速,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传媒产业占经济产量比例较大的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传媒产业占经济产量比例还是偏小,制约我国传媒产业的瓶颈较多,其中传媒产业的资本运作模式和途径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需求。

众所周知,资本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具有转化和驱动功能的、不可或缺的经济能源,尤其是在经济、市场、资本全球化的时代,一定程度上,资本对企业持续高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获得资本吸纳的能力,并持续优化资本结构,可以形成规模优势,为争夺与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实力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和保障。资本运作方式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基金投资和上市。

首先是国内商业银行授信一定的额度直接获得金融资本的支持,这成为我国一段时期传媒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如《成都商报》曾经获得5亿元的额度,《贵阳日报》为3亿元,《哈尔滨日报》为5亿元。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加大对传媒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但银行对一些中小企业的有贷款偏见,加上我国传媒企业普遍规模小,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存在贷款少、贷款限制条件多的现状,往往难以用于长期投资,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传媒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通过市场运作获得国内业外资金,具有如下优势:第一可提高传媒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竞争力;第二是强化财务杠杆的作用,对现有资产进行盘活;第三是推动传媒业的改革创新,从而促进新型传媒业务的发展和媒介之间融合。如今国内已拥有十来个文化产业基金,设立与募集的文化产业基金数额已超过300亿人民币。其方式主要有:一种是合作经营,即传媒行业采用各种方式,通过转让发行权、频道或者广告权等来换取资金的注入,或者与上市公司的子公司进行合作。这种方式较为普遍,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下一步是传媒企业的子公司直接上市,这样可公开募集资金,但程序很复杂,且较为困难。然后是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媒体通过子公司获得上市公司的股票,然后对其进行重组,进入证券市场,这样就可获得较为稳定的融资渠道。如《成都商报》旗下的博瑞投资有限公司持有了已上市公司四川电器的2000万股国有股,从而成为四川电器的最大股东。最后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站的商业模式来吸纳资金。如《人民日报》的子报《证券时报》与已上市公司振华科技进行合作即采用的这种方式。

最后一种方式也是每个传媒企业的梦想――“上市”,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实现企业上市目标。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已经通过产业振兴规划,指出要降低准入门槛,吸收更多的资本进入政策所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如乐视网(300104)、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广电信息(600637)、中原出版传媒借壳入主ST鑫安而变为大地传媒(000719),新传媒(601801)、中南传媒(601098)、凤凰传媒(600928)等传统传媒企业纷纷进入资本市场。2012年,新华网、人民网计划在上海交易所IPO,此外还有北方网、大众网等将陆续登陆A股。

传媒企业能够通过企业资本运作,将企业做大做强,而上市就是重要途径。上市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带来大量资金,二是优化公司内部结构,三是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增加无形资产;四是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激励机制。目前国内传媒行业上市的渠道重要是在国内 A股上市(含创业板)以及香港、美国、日本、新加坡等海外上市渠道。

二、资本运作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传媒企业资本运营现状,结合我国对文化传媒产业的重视,我国传媒企业将面临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势,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保障和提升主流媒体在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能力,是许多主流媒体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以数字平台、网络平台、电信平台和广电平台为主要依托的新媒体行业日新月异。传媒企业的文化特征更加明显,整个行业的内容、服务、渠道、资源整合将持续增强。因此,传媒业资本运营方式和环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朝以下趋势发展。

第一,在国家的文化产业振兴策略的扶持下,国家对传媒业的大力支持将使传媒企业的贷款环境将有所改善,信贷数额将显著提高,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传媒企业一方面要抓住历史机遇,另一方面要完善企业治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诚信才会有更好的贷款环境。

第二,在市场体系下,直接融资及其市场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融资是传媒企业的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和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现状下,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域的传媒企业,取得了筹集资金的平等权利和机会。通过直接融资,打破了不同所有制和行政地域分割所造成的壁垒,使资金在流动中不断优化组合,促进传媒业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提高。

第三,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跨业的并购、联盟,从外部获得更多的资源,为更广泛的业务、模式、产品创新和完善产业链提供了可能。因此,传媒企业会进一步加大重组兼并的力度,通过重组兼并实现传媒企业集团,从而提高企业的资本实力,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力。

第四,随着传媒产业在经济总量的比例不断加大,巨大的市场空间造就巨大的投资机会,银行投资基金以及私募股权投资与传媒企业的合作会更广泛、更深入,通过合作、参股、控股等资本运作形式来筹集资金成为一种更重要的资本运营方式。

第五,传媒企业的上市会规范化、制度化,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募集到的资金所占的比例会增大。企业资本运营方式多样化,企业通过财务杠杆,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本价值,减少资本运营成本,增加连续盈利能力。

一个产业成功发展的关键是资本运营水平,传媒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缺乏有效的资本运作将难以发展。企业上市高潮将于今年来临,同时并购整合以及板块扩容也将成为其关键词。随着我国三网融合的推进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很多高科技产品得以涌现,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以及网络视频等。而对于国内传媒企业而言,通过上市融资从而借助我国资本市场,投入到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和运营当中,有效提升企业新媒体业务技术服务以及营销能力,构建出新媒体产业链,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将会成为战略转型的必要路径。

总结:传媒业是具有高回报率的朝阳产业,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推动下, 资本运营是其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现今中国传媒业已经进入了资本运营的实践当中,并且不断在调整和适应我国市场的变化。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融资渠道变得多样化,跨地区与跨媒体的合作经营对我国传媒业的资本运营大有裨益。但事物具有两面性,有发展必然也会存在问题,因此资本运作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传媒业只有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才能为我国传媒业资本运作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妍,莫林虎.默多克新闻集团资本运营对中国媒业的启示.金融经济.2010(6).

[2]张锐.中国传媒业现状及趋势分析.声屏世界.2012(3).

[3]王尊长.中国传媒业外资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湖南大学:传播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