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化素质教育范文

文化素质教育全文(5篇)

文化素质教育

第1篇:文化素质教育范文

1提高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文化素质是科学知识、社会能力,还是品德作风,又是胸怀境界。科学知识、社会能力是学科思维和社会精神,是外在的表现;人文知识、人文观念价值以及道德观,则是内在的精神。科学的素质可以创新,可以现代化,但文化的素质是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不能现代化,否则,会失去根源与灵魂。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统一才是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最高要求。很长时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轻人文素质培养和情感教育的问题。从入校以来,就埋没在各类考证、技能比赛的培训里。物流师证、汽车维修证、数控职业技能证、会计从业证等专业类的从业资格证;英语A、B级、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证等公共类证书;还有在学校期间参加国际、全国、省部级、校级的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在商品经济推动下,学生毕业时体现出“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寻找工作只讲物质条件,工作之初看重经济利益、对职业生涯长远发展中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等关系的处理上缺少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悟。因此在步入社会后,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在面对经济物质的冲击时,就显得很脆弱,更谈不上家庭、社会、国家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了。这种情况下,提高文化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社会化的迫切要求。

2确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人文精神是民族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现象,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我们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敢于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创新,有独立品格精神的时代新人,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有尊严、有价值。全国教育大会上具体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人文素养是高职学生人才培养中需要强化的部分。对此,我们具体的培养目标是:(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有较高的技术本领,勤奋学习,讲求实干,还要从容自信,坚定自立,富有时代的朝气与锐气,成就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无悔青春。(2)注重科学人文素养的提高。具备用科学和技术等相关知识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决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3)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身体、情绪协调,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一定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简而言之,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崇高理想、自信自励、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3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中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等,准确提出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和谐一致理想目标的实现道路。[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文化素质教育建设也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要始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一方面要综合创造人文素质教育的客观环境,形成积极的、先进的影响因素,在处理各种事务时遵循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习俗约定,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产生教育人、感染人的巨大精神力量,更好地满足学生对教育发展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把人文素质重要性转化为内在的思想品德行为,通过外在影响,让学生积极、主动认识自身素质的现状,自觉树立全面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社会要求相对稳定的社会人。

3.1让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政课教育相互促进

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讲求科学性、必须正确把握“灌输”的内涵,强调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实效,就必须采用有利于高职学生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就需要文化素质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内化熏陶,以此培养学生内在精神修养与人格。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已经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单列出一定课时用于课外教学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大学生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观看禁毒展览、在正定等的影视资料,从情感上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共鸣与认识,最终让民族传统文化和爱国热情内化为他们的文化素质及优秀心理品质。

3.2让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积极中介作用

离开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方法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根据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参与性高的特点,引导学生尝试研究社会问题、观察社会生活,深化对理论和政策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可以选择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帮助高职学生掌握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选择儿童捐资助学、帮助孤寡老人、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文明社区、家庭的创建、勤工俭学等活动形式。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认识,进而将品德规范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3.3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榜样的力量首先来源于真实。让先进的人物现身说法,让有理想的人讲奉献,守纪律的人讲纪律,有牺牲精神的人讲敬业,有诚信品质的人讲诚信,榜样就是产生更加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更能打动学生,产生更好的文化教育效果。例如大国工匠进校园,英雄模范人物巡回报告会等都是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4强调文化素养的自我教育

在老师的引导下,高职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以此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修养。对正在成长的青年学子们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1)在学生中建立“学党章、学马列小组”,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学习党的纲领性文件,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境界。(2)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原著、《诗经》《大学》,或鲁迅、矛盾、老舍、巴金等大家的优秀作品,以提高文化修养。

3.5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随着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获取信息、接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发挥其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例如充分利用各高校创办的文学刊物,增加版面的多样性、创新性、可读性,选取学生容易接受的,“由浅入深”“由简入奢”地介绍中国地理地貌、历史名著、经典名画等优秀文化遗产。发挥校园广播的优势,利用早、中、晚不同时段播放民族音乐、世界名曲、经典流行等,营造高雅音乐的艺术氛围。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组织播放一些优秀影片及体育盛赛,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开辟“名人传”“历史大事”等栏目。或者依托专业的文化创作机构,拍摄属于学生自己的影视作品,创作主题以青春、校园、职场为主,从而开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课堂。

3.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身为教师,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及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还要有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审美、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一方面要表现出核心师德素质,要认识到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历史责任感,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这种思想道德意识,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要用心育人,建立平等关系,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总结学生成长规律,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良好情感交流,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二是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基于评价,或者基于大数据进行诊断改进,从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健康发展、助力学生快乐成长。总的说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中不可欠缺的,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切实搞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还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但我们相信,只要认准目标,常抓不懈,扎扎实实,在实践中探索和前进,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一定会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Z].2019.

[2]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第2篇:文化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文化素质教育;改革

1概述

自1995年教育部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来,提升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的真谛不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而在于智慧的启迪,在于素质的提升”[1]。因此,对于整个高等教育而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能够让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获得身心、智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上的全方位发展。我们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行了调研,基本掌握了此类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然后通过分析,提出了应对现状的办法和措施。

2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

2.1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课题组成员通过多方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分析界定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提出具体的研究方向,弄清调研目标、对象和内容,制定调研问卷,最后邀请相关专家对调研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讨论。该问卷共计十五个问题,分别涵盖了历史、文化、政治、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问卷完成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向四川省内四所高职院校英语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投放。本次调研是通过抽样调查,共投放问卷电子文档428份。问卷收回情况如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121份,四川工程职业学院98份,四川建筑技术学院82份,四川职业技术学院77份,共计378份,其中男生27人,女生351人。通过问卷发放,针对问卷的回收情况,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课题组成员一起统计、分析数据,并对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共同商讨,召开专题研究会进行讨论。通过数据分析及经验探讨,发现问题并探究原因。在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现状有所了解后,课题组成员利用经验法及行动研究法,针对现有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课题组成员试图把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在英语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研究人员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相互讨论交流,科学概括成果。

2.2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收回的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存在以下问题:1)文化知识缺失。部分学生对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常识一无所知。虽然比例不大,但也不小,竟占了30%。对于历史,特别是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缺失相当严重。而对于《左传》《三国志》《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之类的中国经典史书,一本也没有读过的学生占59.6%。对于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知识,知道的也不多。比如,知道康德、黑格尔并读过介绍其思想的著作或文章的同学只有27%,另外有55%的同学仅限于听说过,但对他们了解不多,有18%的同学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两个伟大的哲学家。2)娱乐化倾向明显,对艺术、音乐的知识比历史、政治丰富较多。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对于娱乐方面的信息较为灵通,对流行音乐及时下流行的东西尤为了解。如,对于“英国著名的甲壳虫乐队主唱是谁”这一问题,超过90%的学生都知道,并能准确地回答出来。学校开设的艺术的选修课程,97%的学生愿意学习,认为有助于增加个人修养,陶冶情操,只有3%的同学认为与专业无关,觉得浪费时间。3)过于浮躁,功利意识突出,重物质生活享受。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大学生急功近利,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学生对人生缺乏长远目标,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特别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把英语语言当作一种将来谋生的工具,忽略了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内涵的沉淀较为欠缺。那些具有短期功利性与实用性的活动对大学生有巨大诱惑。这导致很多学生讨厌基础文化课程,甚至逃课。另外,他们看重物质生活的享受,宁愿把钱花在衣服、化妆品或吃喝玩乐上,而对于学习上的花费则非常吝惜。据调查,86%的英语专业学生会把多余的生活费用在娱乐活动、吃穿及化妆品上,而非用作购买书籍及学习用品。4)思想认识片面,特别忽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就“你认为就业时用人单位最看重哪方面的能力”这一问题,大学生大多认为“学习与执行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人处事的能力”这三项同等重要。只有17%的学生认为“道德品质”是用人单位最重视的。5)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在本次抽样调查中,65.7%的同学认为个性发展应当以无害于社会和自身的发展为前提。有29%的同学认为个性发展无须社会认同,只要自己喜欢就行,剩下5.3%的同学认为应当考虑学校、家长或朋友的感受为前提。高职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有现代大学生的一个通病:以个人及自身的发展为中心,个人主义严重。在人际关系方面往往处理不当,与室友及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

3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缺陷的原因分析

1)受网络影响,相对于文学、政治、经济、历史书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热衷于网络小说。快餐文化的出现,导致书籍的阅读量大幅度减少。很多学生从电影、电视剧、综艺娱乐节目获取人文知识,他们会错把影视作品中呈现的历史事件或相关内容当作真正的历史。这是学生文化知识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2)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对时下流行的文化了解较多,而对传统的、年代较远的东西了解甚少。这主要是由于现在大学生80%的课外时间都用于上网,玩游戏、聊天、刷微信占其中大部分。由于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严重缺乏自制力,在网络及娱乐方面消耗的时间与精力过多。现代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自制力也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课外时间,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少,用于学习人文知识方面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3)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过于浮躁、功利意识突出、重物质生活享受这一点,主要是由于社会过度物质化发展的趋势导致了整个大社会、大环境出现了价值迷失,从而给大学生带来了冲击。因此,对于短期效果显著的知识,他们乐于学习,而对人文精神方面,特别是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却没有足够的重视。4)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想认识片面这一问题,主要是学校方面相对重视认知教育及学生技能培养,而在文化素质教育及性格培养、思想道德培养方面相对欠缺。在课程设置方面,文化教育课程较少。应用英语专业学生要修129学分,而文化课程只有5个学分,占总的课程体系的4%不到。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所修学分也只有两三个学分。由于时间有限,英语专业学生想通过课堂学习人文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变得不太现实。在校园文化方面,学校举办的校园活动及人文知识的讲座大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参与,没做硬性要求。大多学生会被其他更具娱乐性的活动和讲座吸引而放弃参与人文活动。5)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其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现代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丰富,却缺少精神层面的教育。大多受父母宠爱或爷爷奶奶溺爱,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专注自我,不知何为责任。其二,受到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影响,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竞争压力大,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较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竞争力要弱许多,他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考虑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总的来说,较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加之学院、教师及学生自己不重视人文知识修养,才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知识上的诸多问题。

4教学改革建议

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周远清在《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一文中提到,“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我认为主要还是人文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当然,对文科的学生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2]。因此,文化素质教育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以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3]。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多种改革措施。

4.1多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相关选修课程

人文知识是浸透在文学、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等学科之中的。针对高职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知识缺失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方面下些功夫。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开设艺术、音乐、人文、自然科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给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多选择空间。同时,学校应对选修学分提出要求,所选修的课程不应低于2门。选修课程的任课教师也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开列书单,供学生选择学习,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4.2丰富校园文化,多开展相关活动

丰富校园文化,让学生参与活动,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学院通过校园文化感染更多的学生参与相关人文活动,让学生不再沉迷网络,了解娱乐信息以外的其他文化知识。学院可以举办英语写作大赛、英语综合技能大赛、英语口语大赛、英语即兴演讲比赛等,通过以赛促学,以优生激发其他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英语,培养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建设英语学习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当下社会浮躁,传统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要解决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出现的功利意识突出、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等问题,还离不开学校的正确引导。“文化素质教育本质上是强调了教育的文化属性,强调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即提高人的素质。”[4]因此,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懂得一个“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各种社区服务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4.3专业课程中文化素质教育的无形渗透

要从根本上提升高职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效且最可行的方法还是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无形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有机结合加以实现。1)保障教师队伍整体文化素质是文化素质教学的基本前提教师的思想品质、人生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等将在教师的言行及教学活动中外化,也会给学生的思想及言行带来直接的影响。只有专业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这要求英语专业教师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及自然科学知识,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得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全面培养学生,达到真正育人的目标。2)在专业课程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1)《综合英语》课程挖掘教材内涵,对课文做相关的文化拓展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加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人文教育。如,把文化知识的引入、背景知识的讲解、社会现象的讨论等活动加入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的同时学习相关的人文知识。(2)《英语听力》课程收集有关各国风土人情、社会政治、历史典故和社会道德规范等文化素材的电影、短片或者歌曲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练习听力技巧的同时,摄入人文知识。(3)《英语阅读》课程鼓励学生做大量阅读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书籍,无论政治、历史、哲学还是社会科学方面的题材,都鼓励学生阅读。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阅读中提升文化素养。无论是什么专业课程,都可以将文化素质教育相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摄入文化知识,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

5结束语

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存在于语言之中,英语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习。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环境的熏陶,增加人文精神的感染,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升华人格,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文化涵养。英语专业教育决不能脱离文化素质教育,而高职院校因为教育目标的特殊性,尤其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献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3(6):4-8.

[2]周远清.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1):4-7.

[3]闫大伟.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2.8.6.

第3篇:文化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数学文化;素质教育;对策分析

1.数学文化含义

数学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社会科学、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数学凝聚社会知识,逐渐形成为一门学科。这个学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但是,数学文化定义本身较为宽泛,具有多元化特性。也展现出很多特征具体如下:1.1数学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为了提升工作效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1.2数学多由数字、符号组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也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1.3利用数学进行工作,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使企业工作做到有据可依,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影响大众人生价值。1.4数学是一种理性思维,是思维进行展现的工具。

2.高校数学文化教育现状

2.1重理论、轻理论背景

数学的形成历经久远时代,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这种发展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很多高校在进行数学教育时,只能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对于数学理论知识背后的发展背景不关注。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也基本不涉及数学知识背景文化,不关注数学背后的发展历程,学生只为数学成绩而困惑,从不对数学背后的文化进行了解,这种现象不能发挥数学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2.2重理论、轻文化融合

在数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数学与多种文化思想相结合。像是数学中的几何图形与天体运行存在着密切联系。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认为宇宙中的星体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几何规律,这种数学上的交融现象,在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只是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忽视这些存在问题。

2.3重理论、轻素养

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很多高校过度关注数学理论教学,以数学知识为学习的主要对象。不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能力。观念进行培养。学习中过度关注数学解题能力,忽视数学文化素质教育培养。

3.数学文化素质教育完善对策

3.1建立数学研究室提升学生数学意识

在高校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数学爱好,组建数学兴趣研究室。在课堂教育中,不断为学生建立一个数学体系,为数学知识讲解增添趣味性,对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并在课外在数学研究室中,加大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并鼓励学生参见数学竞赛,将研究结果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强化学生数学知识、理论了解,使学生可以发现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

3.2以理论为教学的主体提升学生数学文化素质

在高校数学学习中,建立数学协会。在高校内部定期举行数学知识讲座,对数学背后的文化交融进行学习,并根据协会成员个人能力,选拔出协会中的数学骨干,将具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并在数学讲座开展时,举行数学背后文化演讲,打破传统数学思路,使高校学生意识到数学不是独立学科,具有其他研究意义。使学生对于自身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找到知识中的连接点,更好的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以理论为数学素质教育提升手段。

3.3以竞赛为基础使学生感受文化

高校学生是数学基础较好,个人能力较强,在学校内部开展数学文化竞赛,在就竞赛中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促进高校学生个人能力成长,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魅力。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不断促进学生成长,并在竞赛过程中,具有更高数学思维的学生,针对这部分学生的个人意愿,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并与其他高校进行联合,进行数学人才交流,树立学习的典范。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以竞赛为基础,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感悟。3.4以思想提升数学文化素质数学的教学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像是数学知识讲授过程,数学知识思想传递,数学知识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数学学习平台,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自身数学能力提升。数学教育可以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也对当代素质教育发展起重要作用,数学为高校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

结束语

无论是在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还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数学的学习都是重要的部分,在教学中重视数学背后文化价值,重视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养成,是现代数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数学学习应该重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第四届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05):81.

[2]董庆来.地方高校数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1):55+57.

第4篇:文化素质教育范文

跨文化素质教育中教育情境的建构和维护:以华侨大学为例

多元碰撞与交融既是侨校所具有的文化优势,也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根据侨校两类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学习特点,寻找来自不同文化圈层的学生群体的共性,就成为侨校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教育情境就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外部环境,是为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作为教育要素而对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与物质条件的统一体。[1]因此,能否尽快融入这种教育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是其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境外学生在适应性方面肯定会比内招生差一些,他们除了少数曾在中国大陆地区接受初等或中等教育之外,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和模式,以及中国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这样的外部环境,是一个相对陌生且模糊的情境。因此,如何建构和维护一种跨文化素质教育的情境对于侨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侨校在教育情境上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可以把这种教育情境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一)硬件方面硬件是大学的课程设置,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课。在境外生眼中,是学校潜在的一种难以预期且易引起内在冲突的环境。华侨大学从1986年就开始将公共必修思政教育课程(俗称“两课”)分为境内生系列和境外学生系列,所设定的课程在结构、主题、基调、教学目的,甚至教学内容和部分教学话语方面,都有所不同,且各有侧重点。历经多年的建设,侨生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包括:《当代世界与中国文化》(含全英授课)、《当代世界与中国经济》(含全英授课)、《当代世界与中国政治》(含全英授课)、《当代世界与中国法律》(含全英授课),以及专为境外学生开设的研究生通识课程《中国现代化进程探索》。另外,针对理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较薄弱,文科学生科学知识比较薄弱,以及境外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的现象,学校注重文理学科的打通与融合,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教育,旨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同时,将跨学科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每个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拓宽大学生的基础知识面,锻造学生的全面素养。另外,在素质教育各类选修课程方面,尽量使课程覆盖面覆盖文、史、哲等各个领域。

(二)软件方面如果说上述课程是侨校跨文化素质教育情境的硬件,那么,我们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建构由三个互相联系的程序组成的教育情境软件体系,那就是交感情境、比较情境和认同情境的建构和维护。交感情境指的是利用理解、交流和互动等情感语言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深层认知能力,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业,提高学习效率。[2]笔者长期为境外生进行思政课方面的教学过程中,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境外学生,尤其是港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困境:他们的理绎论述能力和学习基础能力均不同于内招学生,以至于不少学生难以适应注重基础学习能力的国内教育。在找不到个体与新的学习情境之间的平衡点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开始产生自卑或厌学心理,而这种心理又往往成为追求学习目标的内抑制因素。因此,为学生设立交感情境,首先就要承认和理解内地生和境外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思维及学习方式各有特长,关键就要看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境外学生的感悟能力较强,又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经过2-3年的学习,掌握了相应的习惯话语和基础学习规律,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显著提高。对于这些境外学生来说,理解和尊重他们是很重要的,当他们觉得老师抱持着公正客观的态度评价和理解他们,没有地域、成绩、思想表达的歧视,感激之情便会溢于言表,这也是强化他们学习动机的一个途径。当然,利用交感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目前我们尚未得到相应的实证,但依据动机理论,放大的情绪可以增强行为动机,这就是我们提出交感情境的依据之一。比较情境指的是在承认和理解个体的行为差异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和群体教育规则引导学生的比较心理,以调整他们的社会行为。跨文化教育通常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文化认知离散带来的受教群体的离心性。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以相似的文化认知为机缘,组成一个个相对排他的、相对独立的、受群体默契约束的行为群体。也就是说,受文化地域性的影响,每一个学生群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行为特征,形成文化丛现象。比如,华侨大学学生群体中最大的境外生文化群落:港澳台学生群体,他们的行为特征独具一格。

每一个群体都会欣赏自己的特点,并将此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但是,如果这种比较是排他性的,其结果可能就是负面的,不利于学生群体之间的正常交流,不利于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等等。我们在建构比较情境方面有两个重点,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模式的比较,让学生了解文化互补的重要性;二是引入文化生态位规则,并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问题:每一种文化模式在文化共生圈(文化体系)中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这是文化生态位的不可替代性,也是文化竞争中的共同规则。但是,文化生态位的另一个重要规则是文化交流,因此,只有摆脱霸权文化的羁绊,尊重其他文化模式,才有可能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才能获得群体和个体行为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比较情境的运用,确实能够激发学生了解其他文化如中国文化模式的冲动,从而逐渐形成华侨大学特有的“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华”赋予学校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办学理念和雍容气度,“侨”体现学校的独特地位并使之融入了异域文化的新鲜血液。在这样的一个多种学生并存,多元文化交融的高校,宽容就成为校园精神的精髓。认同情境是指营造适合学生心理、接近学生惯常生活和思考习性的教育环境,以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一种相对“熟悉”的环境中安心学习。在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教育机制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搜寻认同信息、建立互信关系的过程,忽视这一过程,是对教育的无知。一般来说,中国大陆的学生与大陆的教育机制之间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搜寻”,认同结构已大致确定,双方给付的认知“成本”会相对减少。而来自境外的学生,无论是来自港澳台的学生,还是来自其他国家的华侨学生,在他们来到中国内地学习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开始了一个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的过程,他们不仅要去搜索一些在他们看来是全新的文化信息,而且还要对这些新信息进行归类(compartmentalization),以建立一种属于个体的新的文化认知体系。这对于教与学双方来说,既增加了文化接触的难度,又增加了双方相互认知中的额外“成本”(如时间、精力等)。而在教学或教育过程中建立认同情境,一方面是在承认和理解学生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习惯话语、学习和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基础上,寻找和建立教与学的话语共同体,以减缓教师与学生的观念冲突和学生的内在冲突;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消解文化归类过程中对于变化的内在抵抗,使文化说服和影响得以顺利进行。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华侨大学得以形成“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其主要内涵在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导,传承民族精神;以多元文化相交融为特色,锻造侨校文化。在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活动方面,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开展系列活动,加深境外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性认识,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跨文化素质教育应注重的两个问题

(一)方法体系建构的原则建构和维护一种跨文化素质教育情境是华侨大学在拓展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尝试,且这种尝试具有一定的可复制性,可以为国内其他侨校或具有招收侨生资格的高校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在长期的教学教育经验积累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体会到,要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就必须在研究中建立方法体系。跨文化素质教育是将个体行为的差异当作恒常,将文化模式当作变因,探讨不同文化中的行为差异,并从中找到普遍适用于所有文化模式的教育方法。因此为适应侨校境外学生的心理,在教学和教育的跨文化方法体系应该最少符合四个原则:第一,需要建立实践性较强的多项变数教学教育法,将境外学生的心理需求、行为调适与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以达最佳教育效果。第二,需要实现知识教学向方法教学的过渡,这样做的目的,既是为了提高教学的信息熵,也是为了将“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这是符合教师“授业传道解惑”的要求的。第三,需要设立相应的教学教育情境,利用隐性情境和情感情境,达到学生的思想共鸣,使他们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主题教育,这对他们的态度转移很有益处。第四,需要有丰富的教学手段,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学习效度。

(二)发挥母本文化在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协调和导向作用由于文化与单纯的政治、宗教等等不同,它的行为指向性较弱,更多地是用一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去引导或改变教育对象的人生,因此,不会给不同态度不同信仰的人带来太大的压力,这是文化独具较强的凝聚力和影响性功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华侨大学能聚合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思潮和流派在此交流与互动融合,本身就表明在华侨大学存在着一种无形的聚合结构,这个结构有两大特征:其一,聚合结构的核心是承认和尊重文化的地域特性以及各国各区域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不是强制推行中国政治的主流话语,而是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在国家侨务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引导下,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使来自海内外的不同信仰不同理念的学子可以聚集在一起。其二,聚合结构的特征是“和而不同”。但“和而不同”的群体并非一个松散群体,各种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和不同信仰在相互碰撞的时候,必要有一个主导文化从中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

第5篇:文化素质教育范文

经济时代,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意义非凡:

(1)学生长期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心智将得到训练,精神面貌将得以改善。

(2)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知”的情趣,帮其建立超功利的学习目标。

(3)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文化视野也将进一步开阔,自身的思维能力将得以提升,能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

(4)科学教育符合“科教兴国”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2大学体育教育

2.1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

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有显性内容和隐形内容之分,显性内容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隐形内容则是隐藏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中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大学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传输体育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在于在运动中,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文化,树立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是人们在运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其中,体育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体育价值观,它能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起到规范作用。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动力来源,具有凝聚、感染的作用,对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特别是团队合作精神有重要作用。

2.2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2.2.1大学体育的教育地位虽然体育教学被认为是智育、美育以及德育结合的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受重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高校领导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体育不重要,无节制地压缩体育教育的时间,学生获得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了。

(2)许多大学体育老师人为地将体育教育中的智育、美育、德育分离开,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一味地向智育靠拢。即只谈运动,议锻炼,没有发挥美育、德育的功能。

2.2.2大学体育缺乏人文教育一直以来,我国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和人性关怀。以体育考试为例,老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体育的结果,而忽视体育的锻炼过程,大都采用相同的考核标准,没有体现个体差异。如为了取得好的成绩,部分老师盲目地增加训练。不仅达不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

3大学体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3.1加强体育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身心素质是大学生发展其他素质的基本前提,从这一点上来说,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较其他学科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更为密切。

3.1.1体育促使学生的人性提升我国的体育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修身养性的圆满性,强调内在和谐之美。开展体育锻炼,一方面,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帮助其树立博爱精神,让学生真正做到融入自然环境,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3.1.2体育教育能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人的智力水平主要表现在记忆力、思维力、判断力等方面。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促进学生的大脑发育。[3]美国科学家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运动对脑内海马的影响最大,而这部分区域正好负责人的学习和记忆。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能为大脑的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提高大脑细胞的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大脑能借此在大脑皮层的各部建立紧密联系,思维能力、记忆力、学习能力将得以加强。研究还发现,经常参加运动的人在同等条件下更不容易疲劳,判断力也更强,这有利于将其大脑的潜力释放出来。

3.1.3体育教育能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团队运动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其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其次,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势必要克服各种生理或者心理障碍。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抗挫能力。另外,体育赛场上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局势瞬息万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再者,相关研究表明运动时所做的动作能给人以成就感。因此,团队运动能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其形成乐观进取的拼搏精神。

3.1.4体育教育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体育活动是由老师引导,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将得以提升。其次,体育教育中包含大量团队活动,如篮球、足球等,能增强班与班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相互激励,学会互帮互助。此外,从事各种体育活动,学生的角色时常会发生转变,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处事能力。

3.1.5体育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参与和实践体育活动的导向性群体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校园环境,其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作为追求时尚的高级知识分子,不但能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还能从中汲取精华。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具有时代性、时尚性,它的存在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还增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提供了平台。

3.2大学体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2.1人文素质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体育观念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转变他们应试思想,学会站在力学与美学的角度去思考体育运动,让学生了解体育中所蕴藏的美学元素、艺术价值,从而消除对体育的排斥和忽视心理,积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另一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终生体育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始终保留有体育锻炼的动机,能在平常生活中积极锻炼,主动学习和探索体育知识,由畏学、厌学变为乐学、善学。

3.2.2体育教育与科学教育联系紧密体育教育与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跳远、投掷运动中起跳、投掷的角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最终成绩。再如,剧烈运动过后喝盐水可以及时补充流失的离子,防止出现血钠症等不适反应。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之后,将进一步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懂得运动生物化学进行体育锻炼,进而提高自己体育锻炼的能力。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