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文化策划设计全文(5篇)

文化策划设计

第1篇: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设计;乡村文化产业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于乡村文化方面的研究文献大量增加。刘长江[1]指出,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的开发利用不够,要加强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化设计与建设,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增强乡村文化产业活力,打造乡村新风貌。赵旭东[2]指出,乡土设计的理念在不断变化,乡土设计中应注重信息技术应用,体现主体性意识,注重品牌的符号化,不能脱离乡土社会,要适应乡土环境,增强乡土文化的泥土性和包容性等。王树茂等[3]指出,美丽乡村设计要加强乡村精品设计,深度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使得乡村文化设计更具有地域性和创新性,突出美丽乡村设计精品线的可识别性。刘芙蓉等[4]指出,乡村文化结构需要从村落环境政治和文创项目建设来进行重构,加强农村新型业态的构筑以构建农村新型文化,重塑精神人格。已有的文献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乡村文化的定义与内涵表达

1.1乡村文化的定义

乡村文化是指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社会心理、道德情感、民俗风俗、是非标准、行为习惯和价值理念等,主要表现为乡村物质生活、民俗民风、行为方式等。

1.2乡村文化的内涵表达

乡村文化可以通过乡村建筑、乡村景观、乡村风俗、乡村民情等反映出来,乡村文化内涵可以解析为物质层面的乡村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乡村文化:物质层面的乡村文化具有一定的载体和业态形式,体现了乡村的可识别性;精神层面的乡村文化内涵表达主要体现在乡村文化活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方面。

2乡村文化设计发展的新理念

在新时代的中国乡村设计中,要将乡土文化融入设计,将乡土文化和乡村设计相互交融互构,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乡村文化设计发展的乡土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乡村社会的泥土性、血缘亲缘关系、景观的乡土性、乡土的包容性等。通过创新乡村文化设计发展理念,大力开发与设计乡村文化产品,建设乡村文化阵地,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

3乡村文化设计对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

3.1打造乡村文化创意产品

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乡村有特色品牌化产品,加强乡村文化设计,打造更多的乡村文化创意产品,将乡村文化传播载体化,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以乡村生态为底色,乡村文创作为渲染,就能设计出更多特色的乡村文化创意产品,丰富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产品资源,如文创产品、农副特产品等。

3.2塑造乡村文化品牌

乡村文化设计要有意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深入利用乡村本土的各类资源,凝练乡土文化特点,策划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民俗文化节日。例如开展传统文化专场演出,进行乡村文化艺术周活动,多元化手段宣传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人情人文等,展示传统民间技艺,传播传统农耕文化,营造乡村文化发展的氛围,塑造更多的乡村文化品牌。

3.3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乡村文化设计中体现了乡贤文化,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了更多活力。通过乡贤文化引领乡民的思想建设,可提高乡民的道德水平,促进乡村新风形成,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更多的乡民会参与做好事、树新风,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提升乡风文明水平。

3.4建设乡村精神家园

乡村文化设计中要建设特色乡村文化的载体和平台,这些载体和平台就构成了乡民的精神家园。乡民可以通过这些文化载体和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不仅丰富了乡民的生活,而且能够引导乡民更加积极、快乐、幸福地生活。比如,乡村文化设计应注重乡村文化家园建设的培育,设计家风家训、身边的好人、孝慈文化宣传活动,以丰富乡民的精神世界。

4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对策

4.1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治理振兴。在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下,乡村文化呈现衰落的趋势,乡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心下降,如果乡村文化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难以实现。因此,要重塑乡村文化生态体系,增强乡民对于乡村文化的自信心,加强对农业生产遗迹、古宅民居的保护,传承木雕、石刻、剪纸等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乡村节庆、民俗、礼仪、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乡村文明注入新活力,源源不断地为乡民提供精神食粮。

4.2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

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一些优秀的文化遗失,因此需要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拾优秀的乡村文化并进行传承,培育文明乡风。同时将历史悠久的一些农耕文化、农牧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不仅要保存乡村文化遗产,留住乡村文化的记忆,更需要传承乡村文化,巧妙地应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但可以增强乡民对乡村文化的自信,还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4.3打造乡土文化精品品牌

在深度挖掘乡村文化设计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过程中,要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充分利用乡土文化的特色资源,利用本土的传统文化,提取乡土文化符号作为乡土文化精品品牌建设的元素,提高乡村文化设计产品的可识别度。设立大量与当地民俗文化以及乡村旅游相互融合的节庆,广泛开展乡村民俗文化活动,加快乡村文化传播的载体建设,打造乡村文化精品品牌,促进乡村文化“走出去”。

4.4发展乡村特色创意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5]。乡村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激发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发展绿色、健康、智慧化的文化旅游产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特色农业、智慧农业、乡村旅居养老产业等。

5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条件

5.1加强乡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乡村物质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主动融入现代化发展,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和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让乡民进行文化活动具有足够的空间、优质的设施。

5.2健全乡村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6]。新时代乡民的需求不断发展变化,政府要发挥指导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不断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乡民的多元需求。

5.3培养乡村文化设计的人才队伍

乡村文化设计方面的人才支撑力度不足,因此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来乡村发展;将本土人才派出去考察、培训和鼓励学习,建立高素质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队伍。

6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文化发展环境改善和优化,健全乡村文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民的素质水平,重视乡村文化设计的人才队伍建设,盘活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优势资源和要素,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刘长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26-45.

[2]赵旭东.变奏中的乡土设计——后文化自觉时代艺术人类学的乡村应用[J].社会科学,2019(10):61-75.

[3]王树茂,孔晨阳.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精品线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10):52-53.

[4]刘芙蓉,朱强.乡村传统文化的解构与旅游重构—以桂林莫家村调查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30(3):78-84,101.

[5]曾福生,蔡保忠.以产业兴旺促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2):179-184.

第2篇: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基层文化馆;建设策略

群众文化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基层文化馆直接为群众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要确保自身的服务功能能够发挥出来,履行文化建设与推广的职能。但是我国目前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基层文化馆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基层文化馆建设的革新发展,为群众带去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基层文化馆对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

在过去的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组织引导,有效性较差。基层群众有文化需求,自己会开展一些小规模的文化活动,属于无序发展。通过基层文化馆的努力,将群众的小规模文化活动组织起来,加入专业知识内容,提高文化活动质量,让群众享受更加丰富的文化活动。当前,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对文化娱乐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文化馆是文化宣传的载体,直接面对群众,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同时也要将国家出台的各类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传达给群众。通过基层文化馆,群众能够了解国家文化发展的方向、相关政策规定等,也能够享受文化权利,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在这些文化活动的帮助下,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得以提高,能够不断强化文化知识。基层文化馆也要加快自身创新建设,不断革新发展,在文化活动中起到带头作用。群众和基层文化馆建设共同进步、互相促进,推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基层文化馆建设的问题

专业设施和人才较少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生活已经有了不同的需求。群众对文化活动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但是目前基层文化馆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水平与文化需求有差异。当前的基层文化馆在专业设施和专业人才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给文化活动开展带来较大制约。没有专业人才研究开发文化活动,没有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支持,基层文化馆的活动就很难做到与时俱进,质量不高,很难吸引群众参与。久而久之,基层文化馆的活动安排就不会引起群众的关注,文化馆的文化推广作用就无法实现。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当前基层文化馆获得的划拨资金不足,也未能争取到社会团体等其他机构的支持,缺乏革新改善设施设备的能力。引进专业人才的机制不完善,很难吸引到专业人才前来文化馆长期坚持搞创新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和人才的欠缺让基层文化馆的工作开展较难。

群众文化活动需求复杂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群众的文化需求变得丰富化、多元化、个性化。人们喜欢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喜欢的表现风格也各不相同。基层文化馆开展文化活动,就会出现众口难调的问题,很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群众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年龄差异等都会导致人们的喜好存在较大差异,这对基层文化馆开展文化活动带来了挑战。如果文化馆提供的文化活动不能吸引人,而群众又可以通过网络等方式找到自己喜爱的文化活动,就不会参与文化馆的活动。因此,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对群众不断变化和升级的文化需求有所了 解,才能设计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将群众吸引到文化馆来。基层文化馆工作内容复杂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本来就比较少,工作人员一般身兼数职,工作繁忙,这些就导致工作人员很难全身心投入到文化馆的基本工作中,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设计、安排、组织都存在问题,给文化活动的质量带来较大影响。文化馆工作人员少,工作复杂琐碎,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工作人员无所适从,专业度不足,都会导致因组织安排等问题,影响文化活动呈现的效果。

基层文化馆建设措施

文化活动创新

基层文化馆直接面对群众,宣传国家的文化政策,将文化知识传递给群众,开展各类丰富的文化活动。文化馆工作要适当组织基层群众来开展活动,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面对当前的多样化需求更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不断推出新型文化活动,增加更多的时代元素,让文化活动能够跟上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基层文化馆组织文化活动的水平和文化活动的内容是对文化馆的作用影响最大的部分。当前,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很丰富,有的人喜欢歌舞,有的人喜欢乐器表演,有的人喜欢曲艺。在文化传播的形式上,单一的现场表演很难吸引所有群众前来观看,需要在形式上也不断拓展。文化馆根据当前的形势,将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融入到文化活动中,让活动内容与时俱进,更有内涵。例如,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当前,将防控疫情、降低感染风险的相关知识融入到曲艺表演或者歌舞表演的歌词当中,融入到文学作品如诗歌当中,群众在接触这些作品的同时,不仅可以欣赏艺术,也能够学习知识。如果这些艺术形式是简单通俗,非常容易复制的,则群众欣赏之后也能够自发传播这些知识内容。基层文化馆的文化活动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经历和水平的群众需求,做到雅俗共赏,尽可能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除了通过传统线下展演的方式传播先进文化,还要在当前人们常用的微信平台等网络媒体上进行宣传,提高自身知名度[1]。

完善文化馆管理

文化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对于文化活动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文化馆的自身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就很难稳定地向群众输出高质量文化活动。文化馆要进一步加强职责划分,明确责任和工作内容,将工作具体落实到相关人员,从每个管理细节抓起,不断完善自身工作,为文化传播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文化馆在开展各类活动之前,工作人员不能主观想象群众的喜好,应该深入到群众之中,了解群众想要参与什么活动,想要看到什么文化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合理设计各类活动,做好活动宣传,利用网络媒体平台推广文化活动,提高活动和场馆的知名度。文化馆属于公益性质的团体,人力、物力、资金匮乏一直以来困扰着文化馆发展。当前的文化馆不应仅仅依靠政府发放经费,应该积极与其他社会团体、企业、学校、社区等合作,一方面获得支持,一方面让文化活动更加丰富,与合作机构取得双赢[2]。

改善设施,引进人才

顺利开展文化活动需要基层文化馆不断改善自身设施设备,让群众从文化活动中获得更好的体验,促进群众后续继续关注并参与文化馆活动[3]。当前社会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文化馆管理工作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一方面从外部引进专业人才,推动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培养内部的优秀人才,与文化馆共同进步、共同奋斗的人才,结合外部专业人才带来的新鲜创意,能够大大提高文化馆的文化活动丰富和先进程度。无论是文化活动策略设计方面的人才,还是组织推广方面的人才,都是基层文化馆不可或缺的。文化馆要积极了解当前社会的人力管理思想理论,以先进的管理方法,给予人才广阔的发展空间,留住人才、稳定人才、重视人才,促进人才发展,让专业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找到努力奋斗的意义,并且取得成绩后能够得到应得的激励与奖励。同时,在培养专业人才的业务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确保其思想健康发展,一直保持良好的工作面貌,对文化馆工作有深刻的认识,了解自身承担的文化传播责任,促进个人工作能力及思想境界提升[4]。

结语

基层文化馆建设能够有效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广。群众当前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文化活动的需求更丰富。基层文化馆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引入先进的、积极的、丰富的文化活动,结合本地文化,以创新思维组织吸引群众参与特色文化活动,提高群众文化素养,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宗诚.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中的服务职能分析[J].大观(论坛),2020(10):99-100.

[2]印婷婷.新形势下文化馆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20(15):7-8.

[3]马洪涛.基于新形势下文化馆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分析[J].山西青年,2019(24):209-210.

第3篇: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文创

一、佛教文旅文创产业

(一)佛文化与文创产业的碰撞随着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潮流,各大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以此契机来更好地推广自己的品牌。文化是一个品牌、一个企业的灵魂。品牌的繁荣发展必须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的重要性似乎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佛教产业在国内一直以威严庄重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似乎佛教产业针对的主要消费人群仅仅局限于中老年人及富裕家庭之中,而属于当代社会消费主力人群的年轻一族好像和宗教文化相较甚远。眼下这波文化创意产业大潮流正是将宗教文化和社会各年龄阶层精密结合的好时机,因此,佛教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激情碰撞催生出了如今相当多的精彩文创产品。

(二)同质化、商业化严重的内地佛教文旅文创虽然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飞速发展,但是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专业设计团队的长期钻研的支持,才能呈现出一套完整、清新脱俗又符合主题的文创产品。因此,国内一些小的文化品牌经常会出现同质化、地摊化、低廉化的旅游文创产品。这样的现象在宗教文旅品牌上非常常见:不论大大小小的宗教旅游景点,佛珠手串是必不可少的旅游纪念品,抛开高昂的售价和不与价格相匹配的质量这类问题,这些佛珠手串毫无特色、毫无样式可言,更别说设计感和地方特色了,以次充好,义乌批发等手段使得国内似乎去每个宗教景点感觉都大同小异,体验不到景点本土的特色,感受不到独特的地方宗教文化。另外,过度商业化的景点使得游客除了感受到利欲熏心,很难感受到佛教精致的仪式感了。过度的商业开发而遗忘了佛教文化本身“佛”心相伴,自我修行,以求圆满的文化特色。这样的文化开发,不但会逐渐消磨游客的耐心,使之再也提不起购买的欲望,对景区本身的宣传推广也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大陆与台湾佛教文创

(一)依托“文旅”概念发展的无锡灵山文创国内的宗教文化,北以山西云岗大佛、南以香港天坛大佛、西以四川乐山大佛、东以无锡灵山大佛、中以河南洛阳龙门大佛为佛教朝拜圣地。无锡灵山全称“灵山胜境”景区,其不光游客们感受中华佛教文化艺术的大观园,更是世界佛教论坛的永久会址。1.“灵山胜境”宗教氛围的营造“灵山胜境”的开发,紧紧围绕着宗教主题展开,游客信众能够深刻感受到其传达的佛教主题,“灵山胜境”在铺下从灵山大照壁一路观览至灵山大佛的数十个景点的实轴游览路线,使游客信众在进入景区的那一刻,就深深沐浴在这座宗教氛围浓厚的“佛教大观园”中,更是有意是埋下了由“五印坛城”到“曼陀龙塔”再至“梵宫”的这条虚轴,加上灵山大佛脚下的所属江苏十三寺之一的“祥符禅寺”,分别对应了汉传佛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南传佛教文化,“灵山梵宫”则是三大语系佛教精华。这样一来,“灵山胜境”的宗教氛围则能深深地感染到天南地北的信众们,同时也将“灵山胜境”的品牌形象印刻在了游客心中。2.极具特色的当地文化开发“灵山胜境”地处江苏省无锡市的太湖之滨,灵山景区在开发的时候将景区文创紧紧地和无锡本土传统特色工艺——无锡惠山泥人结合在一起,推出了“灵山小沙弥”人偶系列,伴随着“小沙弥”的推出,周边诸如抄经本、福袋等也都受到了游客们的欢迎。另外结合景区禅意主旨及无锡桃花胜景而建成的灵山小镇·拈花湾也于2015年年底开业,其中的禅意主题街——香月花街是拈花湾休闲度假生活的核心区域,街区中分布着茶道、花道、香道以及禅修会馆等身心休憩场所,还有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小店和特色体验工坊,还有各种主题餐饮、创意美食、当地小吃的店铺,以及风格主题各异的禅意主题客栈,成为游客到灵山新的休闲购物集中地。

(二)依托“人间佛教”信念的台湾佛光山文创由当代高僧大德星云大师率领弟子创建的佛光山道场在台湾影响也是非常深远。台湾佛光山文创做得算是相当成功,其最大的成功原因在于星云大师,大师将人间佛教包装成了欢欣快乐、突破守旧形象的宗教,其认为“宗教应因应每一时代的需要,以最巧妙的方便,将佛陀慈悲的精神,普示于社会,让佛教现代化于每一个时代”。1.“佛教超市”的概念为了满足信众各方面的需求并扩大信众对道场的依赖,佛光山提出了“佛教超市”的概念,以信众所有的消费需要作为规划的重点,把空间的利用规划到极致。其中包括了信众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衣食住行在内的所有内容。诸如在佛光山道场里,信众是可以免费享用到道场的全素斋的,但是信众在用膳的同时必须遵守和道场内其他法师一样的规矩,不能说话,端庄正坐,不能浪费等。另外,佛光山道场考虑到年轻人的需求,又兼顾道场自身的一些规矩,从而在道场内引进了全国为数不多的全素星巴克,同时也引进了诸多台湾本土的时尚文创品牌,使人改变了以往对佛教威严肃穆、庄重沉默的宗教体验,从而受到了社会各个年龄段的人的青睐,其他诸如佛教婚礼、满月礼、成年礼等都是佛光山道场推出的文化活动,只要信众有需求,几乎在佛光山道场内都能体验到宗教主题的特别活动。2.本土文化的推动台湾佛教界之所以能大量吸金的主要原因自然得是社会的强烈需求,台湾佛教近二十年来的蓬勃发展,致使台湾本土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人信奉佛教,“慈悲喜舍”“捐比受更有福”“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付出不求同报”等概念深入人心。台湾信众需要这样一个接纳每个人又几乎顺应所有人需求的道场来满足他们心理方面的需求。

三、佛教文创产业发展探索

(一)赋予商业以文创的态度赋予商业以文创的态度,而不是赋予文创以商业的态度。我们在开发佛教景点的时候,不能一味地想着把简单的、无内涵的商品赋予某种意味深远的故事或者价值,使其达到获取商业利益的目的。我们应该多发现其本有的特色宗教文化,再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审美价值,完成商业开发。文创文创,是需要文化创新的,如果还只是单单将祥云纹案、宗教图形简单地印在T恤上、帆布袋上,那必然是将被淘汰的。如何赋予商业文创的态度,拿台湾佛光山来说,他们推出的佛教婚礼就是成功的案例,婚礼是人们一生中必然经历的重要时刻,在人们有这样的商业诉求下,佛光山将这样的商业诉求进行了文化包装,由住持宣读《佛化婚礼暨菩提眷属祈愿文》、现场佛光山梵呗团歌颂佛教梵音、新人一起在佛像前许下诺言,这样独特浪漫的婚礼我想才是真正的有意义有内涵的文创策划。

(二)注重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之所以一直在讲文创设计不能脱离本土文化而单纯冷冰冰地设计产品,需要投入感情融入文化,这样才是避免文创同质化的根本途径。时展迅速,目前文创产品的载体已经发生了变化,受众们不再满足于诸如马克杯、帆布包等大众化的纪念品。开发本土文创产品不能拘泥于提取具象化的地方元素,就像前文说的,将简单的宗教图案到处贴图,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会马上被新潮的年轻一族所淘汰,宗教文化的开发也需要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入手,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重视用户体验,将意象与情感相结合,将是未来文创产品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璐.开封大相国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9.

[2]高宇婷,杨子,朱一,黄滢.当代中国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分析——以常州梳篦为例[J].大众文艺,2019,(13):62-63.

[3]吕静,魏一鸣.非遗制扇技艺与佛教文化创新融合设计[J].设计,2019,(19):70-71.

[4]顾娟,孙琦.浅谈创意思维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8,(22):63-64.

第4篇: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群众文化;社区活动;创新力

社区文化是我国群体组织文化之一,也是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体现。我们每个人都长期在社区中生活,将受社区文化影响所形成的价值观及行为带入社会,组成民族文化的基因。接下来就当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并提出对应解决方案,以飨读者。

一、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主人翁意识缺失,没有广泛参与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甚至在很多地方社区居民也担当了社区文化组织者的角色。可在当下,我们很多社区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意识淡薄。现在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导致社区邻里关系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了,大家一回到家,可能习惯性的把门关上,外面的风风雨雨似乎与自己再没有任何关系。很多人已经不知道社区文化的存在,更不会意识到如何去参与创建社区文化,主人翁意识非常淡薄;再加上当前的一些社区将文化活动分包给一些传媒公司或艺术中心,社区居民没有参与社区文化的机会,也就必然导致居民主人翁意识的缺失。

(二)群众文化需求多元化,基础设施滞后不前

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虽然国家每年都会对社区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一定的投入,但是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日渐多元化和多样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总是赶不上群众思想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变化,导致不少地方社区基础文化设施呈现滞后的现象。只有文化设施完善了,才能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进来,如果群众文化活动设施配备都不齐全,那么要把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好也是空谈。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恶心循环,本来一些社区的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如果再没有场地,没有设备,群众的积极性又该如何调动,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三)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特色不突出

众所周知,社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对于社区治理、构建和谐社区很有裨益,可是现实中,基层部门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这些不足不仅仅体现在财政支持上,更重要的是人力支持上,很多社区仅有极少数的一两个人在负责文化工作,有的社区甚至还没有,试想这样的人员配备又怎能做好社区文化工作、做出社区文化特色?

二、关于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探讨和对策

(一)深入调查,了解需求,普及文化惠民理念

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也是各种矛盾凸显的时期。特别是城镇化的发展,大家从以前松散的村庄聚集到人口密度较大的高楼中,有时候一个社区可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在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文化部门必须深入社区调查,了解社区中不同的民俗和群众的需求,再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必要时,还要组织居民代表以集体讨论的形式对社区文化开展的方向作研讨,将真实的文化需求归纳分类,制定适合的文化活动内容。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普及文化惠民的理念,因地制宜与本地区的文化或是民俗传统关联起来,鼓励群众自觉参与,唤醒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一次又一次形式不同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一波又一波的居民参与,让社区居民感受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塑造社区的“文化认同感”。

(二)文化大计,配套先行,筑巢引凤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各种配套设施。近几年邻里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室外健身路径等文化设施增长较快,但与居民需求相比仍然不够。在居民居住密集的地方,以社区面积和居民人口为基数,根据社区空间,合理设置室外健身路径,按比例增设文体活动场地和活动用房,配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多功能活动厅等室内外活动场所,使之成为群众茶余饭后休闲活动的重要阵地。同时,还要配备相关设施,比如音响、服装、乐器等等,为居民的文化演出提供硬件支持。此外,要安排专人管理,加强利用,避免形同虚设;并根据居民需要,举办各类培训班(如书画、音乐、舞蹈等),提高社区文化活动的品位,增加社区文化活动内容,用健康、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占领社区文化阵地。真正让群众能够广泛参与,起到陶冶情操、自觉抵制不健康的生活娱乐方式的作用,使社区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由此,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待所有条件都成熟后,再引进社区文化团体入驻,增强社区文化队伍的凝聚力,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

(三)提高重视度,打造文化志愿者队伍

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自上而下的事业,政府的重视带来的是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这是文化事业发展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根本;民间的重视则会带来很高的参与度,政府做起社区文化工作则会事半功倍。志愿者队伍一直是为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人力支持的公益队伍,文化事业同样需要志愿者的参与,政府部门要充分调动社区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组建一支有专业水准的文化志愿者队伍,让他们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当中,发挥志愿者们的专长,让其成为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长期保持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政府也应该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补贴,尊重文化劳动成果,让他们的价值在社区群众文化工作中得以完美体现。综上所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更是繁荣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环节,政府和群众都必须重视起来,一起助力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谢静钿.浅议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J].大众文艺,2014(19).

[2]李雅琴.新时期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探析[J].艺术科技,2014,27(06).

第5篇:文化策划设计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文化;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

宿舍,一个小小的空间,却装满了生活,留下了故事。这里承载了梦想,记忆了快乐,交流了思想,懂得了互助。宿舍文化恰恰就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构成,潜移默化中形成,寻寻觅觅中蔓延。它以一种隐形的形式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巨大的能量,影响着宿舍的每一个人。健康、和谐、上进的的宿舍文化,对每一位大学生的性格、情感、学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宿舍文化是以宿舍为活动空间,以宿舍设施为环境,以宿舍成员为活动主体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在精神层面上,宿舍文化是一种群体性建构文化,主要指宿舍集体性活动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比如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道德氛围、浓厚的文学气息等,它是宿舍文化的核心;在物化层面上,宿舍文化更多地强调宿舍的硬件环境,它是宿舍文化的基础,包括宿舍的规章制度、宿舍的公共财产、宿舍的个性布置、宿舍之间的评比等。

二、当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只注重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软件环境建设

宿舍文化建设中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应当是比例均衡、和谐发展的,但高校对宿舍文化建设的侧重点发生偏移,即硬件环境建设的比重远远大于软件环境建设的比重。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对宿舍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见,使得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外在形式的建设,而忽略了宿舍内涵的提升,导致宿舍文化徒有其表而腹中空。这种偏见通常表现为高校的宿舍管理观念比较传统,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宿舍评价制度不完善,权重分配不合理。高校经常把宿舍文化与宿舍环境、宿舍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宿舍硬件直接划为等号,认为宿舍文化无非是整洁美观的宿舍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所以评价时,宿舍的整洁度占据最大权重,而忽略了宿舍成员的心理情感等软件环境的建设情况。

(二)只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潮通过书籍、影视作品、网络等各种途径渗透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我国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从而塑造了宿舍成员多元化而又难以融合的个性特点宿舍文化建设体制死板僵化,灵活度不够。当今许多高校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各个宿舍都进行统一管理,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进行科学有效管理,虽然这种统一的管理方式方便了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但这种只注重共性的做法并没有考虑到各宿舍成员个性发展的特点,并不能彻底地发挥管理的效用。

(三)只注重管理而忽视教育

宿舍文化建设应该遵循宿舍管理和宿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采取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不道德行为的萌芽处进行遏制,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取向。然而,许多高校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只注重管理而忽视教育,不利于宿舍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一方面,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一直遵循管理为主的理念,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宿舍成员的行为,使学生能够按照规定做事。虽然这些制度在维护宿舍秩序,构建安静和谐的宿舍文化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这种制度规范下进行的监督只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没有把监督管理程序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这种形式上的管理不能真正对宿舍文化起到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教育是对学生内心的管理,具有启发性和长期性。当今的大学生宿舍,各种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比如乱倒垃圾,熄灯后影响其他宿舍休息,浪费水资源等。这些问题只靠制度管理是不够的,还需加强对宿舍成员的教育,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四)只注重以学校为主体而忽视以学生为主体

许多高校在思想上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理应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领导权、决策权和执行权,宿舍文化建设理应遵从“你管我从,你说我听”的管理模式,这样就使得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管理,而积极地参与管理并提出创新想法的机会少之又少。但宿舍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并不只是为了迎合学校的要求,而是为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今后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当成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依据各个宿舍成员自身的特点,为建设多样的、个性的、和谐的宿舍文化而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原则及对策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品质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文化,是高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它承载着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精神,传递着以道德为基础的宿舍文明。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宿舍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秉承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原则,创造性地、有效地建设大学生宿舍文化。

(一)坚持软、硬共建的原则,不断优化宿舍文化建设的手段

软、硬共建原则,是指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同时优化软环境和硬环境,不可偏废其一,硬环境是基础,包括严格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服务设施、精锐的管理人才、先进的管理设备、可用的休闲活动场所和有效的宿舍评价体系等等。软环境是关键,它注重人本建设,即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修养、人文情怀、价值观念、宿舍文化气息等相当丰富的内容。首先,努力完善宿舍人本建设,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服务建设、道德建设等,为学生提供最基本、最贴心的人文关怀。其次,重视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性,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再次,努力选拔一批高素质、具有较好的宿舍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包括心理辅导员、宿舍检查监督员、宿舍管理策划专员等。

(二)坚持多元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化个性

多元性原则,是指在宿舍文化建设中,在实施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做到统一管理和因地制宜双管齐下。“90后”的大学生是迈向新时代的一代,是个性张扬的一代。①他们有着多元的个性,多元的价值观,有着追随潮流的时尚性,又有着抵制传统的批判性。所以,学校应充分考虑学生多元的个性,做到多元化管理。首先,改变传统的宿舍住宿模式。传统的大学宿舍住宿模式是严格按照专业来划分,采用电脑系统随机抽取宿舍编号,将固定数量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宿舍。这种模式虽然易于分配,易于统一管理,然而其弊端也日益凸显。由于在宿舍分配中没有考虑学生的性格、情感和心理的需要,强迫式的硬性安排,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屡屡出现宿舍内部矛盾,影响了宿舍文化的建设。所以,我们应该采用类似于“住宿学院制”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能将宿舍管理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接触到其他宿舍的成员,又能感受到自己宿舍的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免宿舍的强制性安排,学生可以向学院提出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使得宿舍成员之间能够志趣相投,和谐相处。其次,在宿舍管理上应引进人本化的管理方式,制定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管理政策,实现学生从被迫服从到主动接受的转变。再次,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提供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激发他们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

(三)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

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在不松懈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教育,使得大学生从心底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认真悔改。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管理是基础,它是保证宿舍良好秩序的关键,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②如果说管理是由外而内的改变的话,那么教育才是由内而外的启发,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所以,在进行管理的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教育,尤其是针对那些有不良思想倾向的同学,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保持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育要有针对性,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当然,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建议为主,批评为辅”,因为建议能为他们指明方向,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改进。第二,教育应该具有创新性。在教育过程中,除了批评教育外,还可以采用谈话法、心理辅导法、榜样法等创新的方法。第三,教育要人性化。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应更多地采取奖励方式,避免学生出现自卑心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感受到宿舍给予的关爱。

(四)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坚持主体性原则,就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把学生看成是学校内部关系的权利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宿舍管理部门要权责明确、分工到位,给大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进行宿舍文化建设,使他们的主力军地位得到体现。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充分发挥各类宿舍学生组织的作用。宿舍管理部门应根据宿舍的特点,建立一些学生组织,比如“学生自助社”“楼管座谈会”“宿舍文工团”等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他们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维护学生权利是宿舍管理内容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这些学生组织可以保障学生权益不受损害,消除学生在参与宿舍文化建设中的后顾之忧,充分维护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其次,要提高学生的“三自”能力。自我管理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觉反省、自我克制能力的要求。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自我管理居于中心地位,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要求;自我服务即学生组织的、向他人无偿提供的服务;自我教育是在对自己行为反省的基础上,自己做出自我检讨,并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昭奋.创作与形式[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侯秀安.构筑和推进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初探[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4]虞静雄.浅析新时期的大学生宿舍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

[5]高校寝室文化的调查及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报,2005,(02):102-103.

[6]王维.高校和谐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