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心力衰竭论文精选(九篇)

心力衰竭论文

第1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电解质紊乱一直是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随着临床医生对电解质紊乱诊疗意识的提高,电解质紊乱特别是钾的失衡问题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作为电解质中钠的降低及与其相关的限钠问题同时日益显露出来。本研究旨在探讨心力衰竭患者限钠与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186例心力衰竭患者,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标准,入院时心功能按NYHA心功能分级法为Ⅱ~Ⅳ级。其中经1周以上正规利尿、扩血管、强心治疗后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者入选一般心力衰竭组(A组);经1周以上治疗心功能仍为Ⅲ~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入选为难治性心力衰竭组(B组)。A组142例,男76例,女66例;年龄54~83岁,平均68.7岁;B组44例,男17例,女27例;年龄56~82岁,平均69.4岁。再根据患者是否明确表示已限制钠盐摄入1周以上分为限钠组68例和非限钠组118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选时及治疗1周后进行心功能分级和外周静脉血钠浓度测定。凡血钠130~145mmol/L为正常血钠,血钠<130mmol/L为低血钠[1]。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心力衰竭患者低钠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表1两组心力衰竭患者低钠发生情况(略)注:与A组比较*P<0.005

2.2限钠与非限钠发生难治性心力衰竭情况比较

见表2。表2限钠与非限钠组发生难治性心力衰竭情况(略)注:与非限钠组比较*P<0.05

2.3两组疗效比较

A组患者在正规利尿、扩血管、强心治疗后,症状很快缓解,心功能明显改善;B组31例低钠患者在纠正低钠后,有26例症状得到缓解,心功能进步I~II级,症状无缓解、自动出院3例,死亡2例;13例非低钠者有8例经相关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症状无缓解、自动出院2例,死亡3例。

3讨论

难治性心力衰竭(RHF)是指虽经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症状依然存在,需要特殊干预的心力衰竭[2]。RHF以顽固性水潴留为突出特征,且多伴有稀释性低钠血症。导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原因很多,如风湿活动、感染性心内膜炎、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摄盐过多、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洋地黄过量、反复发作的小面积肺栓塞等,或者有与心脏无关的其它疾病如肿瘤等。其中低钠血症是临床上极易出现和忽视的一个导致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原因。

心力衰竭患者低钠的原因有:(1)低钠饮食是心脏病患者特别是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心内科医生饮食指导的重要内容。临床实践和研究均证实,水潴留是继发于钠潴留[3],除某些极严重的心力衰竭有原发性水潴留外,如体内无钠潴留,就不可能有水分的潴留。心力衰竭患者如不限制钠盐摄入,可使水肿加重,单纯增加饮水量,常并不加重水肿。因此限制钠盐的摄入是防止体内水潴留的关键,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较多的心脏病患者认识到低钠饮食的重要性,而有些医师在指导时一味地教育患者盐要吃得少,而未指导患者到底要少到什么程度,导致不少患者极少吃盐或基本不吃盐,结果造成患者钠盐的摄入严重不足。(2)病情严重的住院患者,一般均予以输液治疗。医师为了减少钠的潴留常使用葡萄糖液而不是用含氯化钠的葡萄糖盐水,导致水入量不少,而钠含量相对减少。(3)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通过排钠、排水对缓解瘀血症状、减轻水肿有十分有效的作用。电解质紊乱是长期使用利尿剂最容易出现的副作用,临床医生一贯比较注意钾的平衡,而对低钠血症不够重视。(4)强心甙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抑制肾小管细胞的Na+—K+—ATP酶而降低钠、水的重吸收,产生利尿作用。应用强心甙后,心肌收缩力加强,心排量增加,肾血流量增加,可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起到排钠利尿的作用。

对于血钠过低者,应谨慎区别是由于血液稀释还是体内钠不足。前者又称难治性低钠血症,患者水、钠均有潴留,而水的潴留更多,实验室检查患者尿少而比重低,严重者可产生水中毒。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系指机体的摄入水量超过了排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液体潴留及血钠下降的形成机制很复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有关,肾脏交感神经系统和血管紧张素Ⅱ影响近端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醛固酮促进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均能促进水钠潴留,抗利尿激素促进肾脏皮质、髓质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水潴留超过钠潴留,形成稀释性低钠血症。

从本资料所观察的186例患者情况可以发现,稀释性低钠在难治性心力衰竭中发生率较高;病史提供说明有不少患者是由于过度限钠,而在就诊时就出现了程度不等的低钠血症,有些是在入院后由于病情的进一步加重或治疗中的一些疏忽而继发了低钠血症[4,5]。同时还发现严重的低钠血症常伴发其他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而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已被证实是心力衰竭致死的一大重要原因。李裕舒[6]研究表明,转变传统常规严格限钠治疗的观点,适当补钠在CHF治疗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魏宇森等[7]在难治性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患者中使用高张盐水配合强化利尿,可有效减轻水钠潴留,改善心脏功能,并有效纠正低钠血症,其机制可能与高张盐水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改善肾脏灌注,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增加利尿剂在作用部位浓度等有关。由于病例数较少,随诊时间短,其远期效果及确切机制还有待于长期随访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元珏,陈文彬,主编.呼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38~439.

2HuntSA,AbrahamWT,ChinMH,etal.ACC/AHA2005GuidelineUpdatefortheDiagnosisandManagermentofChronicHeartFailureintheAdult-SummaryArticle:AReportoftheAmericanCouegeofCardiology/AmericunHeartAssociationTaskForceonPracticeGuidelines.Circulation,2005,112:1825~1852.

3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176;843~848.

4孙爱华.米力农治疗巨大心脏顽固性心力衰竭32例的近期疗效.岭南心血管杂志,2000,6(2):32~33.

5杨绍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32例.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2):975.

第2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70例,年龄≥65岁,其中男204例,女166例,平均年龄(70.96±16.98)岁。心功能Ⅰ级72例,心功能Ⅱ级164例,心功能Ⅲ级130例,心功能Ⅳ级4例。原发病:肺源性心脏病98例,冠心病9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2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均好转出院。

2护理研究

2.1住院期间护理

2.1.1

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主要措施之一,可使机体耗氧明显减少,肾脏供血增加。有利于水肿的减退。如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时,要立即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回心血最,改善肺瘀血,增加肺活量,从而减轻呼吸困难,使患者舒适。方法:摇高床头,或用靠背架及枕头将上身抬高45°或90°使成半卧位或坐位,腰部垫以薄枕,下肢屈膝,抬高30°,以防下滑。

2.1.2吸氧

患者出现气急、发绀时,必须立即给氧气吸入,一般为低流量(2mL/min)持续吸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为1~2mL/min,病情控制后改间断吸氧。

2.1.3心理护理

由于疾病反复发作,病程长,常有紧张、焦虑、烦躁不安,这些因素能影响大脑皮层交感-肾上腺系统,加重心脏负荷。同时由于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和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造成水钠潴留,也使心衰加重。护士要注意同情,安慰患者,及时执行医嘱,主动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在患者面前不随便谈论患者的病情,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尽量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本组16例患者由于家属配合不好,造成患者烦躁不安,病情加重,延长住院时间。

2.1.4饮食

饮食治疗的原则是限制水分,予以低热量、低钠、低脂肪且易消化的饮食,少吃多餐。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钠盐限制一般不必过严,因为利尿剂广泛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疗效良好。另外,老年人体液总量较少,远侧肾单位重吸收钠的能力下降,使钠丢失增多,易引起脱水,血压下降,血液浓缩、血栓形成,对食量少的患者,可不限钠,以免影响食欲,但在心力衰竭急剧加重期间,特别是利尿剂失灵的情况下,需严格限钠,每天不超过2g,要鼓励患者进食含钾高的食物。由于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力衰竭,故对便秘者要鼓励其在饮食中适量增加粗纤维食物,以刺激肠蠕动,缓解便秘。

2.1.5用药护理

老年人药物排泄缓慢,易引起严重毒副作用,在应用洋地黄、利尿剂、扩血管药时,需掌握药物的剂量、用法及毒副作用,便于观察和处理。一旦出现洋地黄毒性反应,要立即停药、补钾、治疗心律失常。如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服药者,要作反复交待,最好取得家属合作。

2.1.6加强病情观察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改变和老化使其临床表现不够典型或被其他病症状所掩盖,应引起重视。如老年患者多有脑动脉硬化,或曾患过脑血管疾病,使大脑功能受损,记忆力减退,从而导致意识障碍和失眠等,所以护士应特别注意对患者的意识观察,定时巡视病房,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及性格特点,随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意识障碍表现,及时与医师联系妥善处理。

2.1.7重视宜传教育

忧虑和沮丧、愤怒和挫折是常见的加重身体疾病的行为方式,常加重心力衰竭,应采取措施使其摆脱这些因素。疾病的复发、活动的限制、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都易使患者产生失望情绪。通过恰当咨询和宣教,往往会使疾病好转。医护人员的关心、同情都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莫大的安慰。

2.2家庭护理

即使心力衰竭急性症状在医院使用药物治疗而得到缓解,出院后也需一段时间的卧床休息,使其逐渐恢复。因此要给患者作好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快心功能恢复,预防疾病复发。

2.2.1避免诱因

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原因,所以慢性心衰患者无论何种感染,均需早期应用足量的抗生素。老年体弱患者感染时症状不典型,体温不一定很高,仅表现为食欲不佳、倦怠等,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要告诉患者增强体质,防止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肠炎等。本组370例患者其中228例(61.6%)由于合并不同程度感染而诱发或加重病情,所以一旦发生感染,要立即治疗。

2.2.2合理休息

除午睡外,下午宜增加数小时卧床休息,可下床做些散步、气功、太极拳等活动,但要掌握活动量,要根据心力衰竭程度而定,Ⅰ度心力衰竭者要延长午休时间,限制日常活动量,可短距离散步;Ⅱ度心力衰竭者予短时间全休,允许做些短时间的轻微活动及下床后排便;Ⅲ度心力衰竭者以绝对卧床休息为主,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以不出现症状为限,老年人休息时间稍长,要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休息,以免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合并症发生。本组4例(1.1%)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经及时溶栓治疗后均好转。所以,对需长期卧床的,要定期帮助作被动的下肢运动。

2.2.3合理用药

要叮嘱患者严格按医嘱用药,切忌自作主张更改或停用药,以免发生严重后果,应熟悉常用药的毒副作用,这样有利于不良反应的早发现、早就医、早处理。

2.2.4皮肤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被迫采取右侧卧位,所以应加强右侧骨隆突处的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可为患者定时按摩、翻身,护理动作应轻柔,防止皮肤擦伤。对水肿严重者的皮肤更应加强保护。

2.2.5定期复查

应定期抽血复查地高辛浓度和血钾、钠、镁及尿素氮、肌酐等。并定期复查心电图,心功能测定可每3个月检查一次,我们对所有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均印制随访复查表,及时填写各种症状、体质量、24h尿量以及各种化验检查,并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药物是否需要调整。

2.2.6自我监测

第3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关键词:机械通气;急性左心衰竭;临床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多以急性左心衰竭为常见,较少见急性右心衰竭。急性左心衰竭是由于急性发作或者是由于心功能异常,导致患者心脏负荷加重、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形成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急性心排血量急剧降低、周围循环阻力增加,最终造成肺水肿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急性肺淤血及心源性休克等临床综合征。急性左心衰竭危及生命,必须及时治疗。部分患者在通过常规治疗后,往往无法迅速改善病情。通过机械通气,有效纠正缺氧的弊病,有利于提高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至2012年间,前来就诊的32例重症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各患者都符合急性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32例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岁,基本年龄在55-87岁之间。患者中有冠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15例,高血压心脏病13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

1.2方法 常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规治疗时才有高浓度面罩吸氧,供氧浓度确保在60%以上。利用多功能心电进行监测,根据急性左心衰竭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硝酸甘油、吗啡、呋塞米及地塞米松等药物进行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未见缓解或出现加重时,将氧饱和度降低至80%以下,对于出现胸痛反常呼吸者,立即采用经鼻面罩插管机进行机械通气。选择通气模式为辅助-AC控制模式,等待循环稳定后,转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脱机采用压力支持通气模式,设定潮气量8-10ml/kg,呼吸频率12-20次/min,将PEEP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每次增加2cmH2O,直到10 cmH2O,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时对参数进行调整。遇到人机对抗时,及时采用心理治疗,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步脱离呼吸机。

1.3观察指标 监测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血压、心律、心率、咯粉红色泡沫痰及肺部啰音等体征;采用机械通气前后测定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的参数。

1.4 病情好转标准 患者血压、心率和呼吸灯生命体征逐步恢复正常,动脉血气分析恢复正常,两肺湿啰音明显减少。

1.5统计学标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 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后,32例患者中,31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1例患者由于原发病严重,出现进一步恶化。

2.2机械通气前后检测指标的变化 采用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施后患者心率、呼吸机平均动脉压都比实施通气前要稳定。具体比较见下表:

3.讨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急性左心衰竭的常见病因为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急性心肌坏死或急性心肌损伤。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分类主要包括高血压急症、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急性心瓣膜功能障碍、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等。急性左心衰竭多数患者有心脏病病史,存在多种引起急性心衰竭的病因。患者前期出现原因不明的疲乏、运动耐力明显降低、心率每分钟增加15至20次等症状,可能是左心功能降低的早期症状。

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全身多处器官的不可逆损害。在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时,采用机械通气,可以减少患者的呼吸功,能够迅速改善氧合气体交换,促使患者有更多的肺泡开放,达到纠正低氧血症,提高抢救效果的目的。急性通气治疗左心衰竭时,能够缓解肾上腺素能的刺激,有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通过呼吸机的合理设置,可以增加患者肺泡内压力,有效减少肺泡内液体的渗出,促使扩展的左心室舒张末容量下降,对改善心力衰竭具有明显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罗洪波,林立,王琳等.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12(2):64-66.

王红霞.早期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85-1086.

第4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关键词】 难治性心力衰竭;原因分析;对策

1 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病因

1. 1 患者出现心肌细胞凋亡情况 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在缺氧、高负荷损伤等情况下, 容易产生细胞凋亡现象, 而这些现象往往伴随着心功能恶化, 所以当患者出现心肌三磷酸腺苷(ATP)耗尽时, 往往会引发患者出现难治性心力衰竭现象。

1. 2 对钠的摄入量不当 研究人员发现, 大量的钠盐摄入, 会导致患者体内血钠含量高而出现不良反应, 患者会因此出现难治性心力衰竭加重的情况。

1. 3 患者出现心律失常 当患者出现心率加快时, 往往会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量, 就会使心力衰竭加重。

1. 4 患者出现风湿活动 因为心力衰竭多发在30岁以上, 而这些人群往往会有风湿病等情况, 而当心力衰竭患者遇到风湿活动产生的血沉增快、低热等情况时, 容易导致人体中的C反应蛋白质成分增高, 使患者心力衰竭病情加重。

1. 5 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的难治性心力衰竭 研究表明, 当患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同时出现心力衰竭情况, 其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减退往往会导致患者心肌间质的黏液出现水肿状况[1]。严重者还会出现心肌变性等情况, 这些都将成为患者出现恶性心力衰竭的诱因。再者, 在进行甲状腺治疗时, 有可能出现药物之间的干扰致使患者的心力衰竭情况加重。

1. 6 患者出现心脏栓塞和血栓情况 当患者因为心脏出现收缩无力, 慢性心房颤动时, 患者的心脏内腔就容易出现血栓附壁, 这些血栓会导致心脏外周血管栓塞, 从而引发肾功能、肺功能等恶化, 这些恶化又反过来导致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产生影响, 从而导致患者心力衰竭转变为难治性心力衰竭。

1. 7 患者的行为与习惯因素导致的难治性心力衰竭 当患者出现慢性心力衰竭后, 常被要求停止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 但这些习惯的控制往往还是依靠患者本身, 部分患者存在自制力差, 对烟酒的控制不当, 这些也会导致患者的心力衰竭恶化, 成为难治性心力衰竭。

2 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对策

在过去的10年内, 随着人们对心力衰竭治疗方法的不断探索, 终于对治疗心力衰竭取得了较为好的成绩, 开发了应对心力衰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剂, 这些药剂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手段。再加上随着近代中医学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 其在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同时, 对提高患者免疫力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效[2]。目前较为经典的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是通过对患者使用强心剂、利尿药以及限制水钠的摄取进行的,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对控制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方法与措施。

2. 1 采用洋地黄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就是洋地黄, 但其实研究表明, 采用小剂量的地高辛比采用中等剂量的地高辛其在提高血流流动力与对自主神经的改善程度上更为有效。再者, 使用大剂量的药剂时, 患者产生对洋地黄的毒性及敏感性增加, 容易产生抗药性, 但不可否认使用适当剂量的毛花苷C(西地兰)或毒毛花苷K(毒毛旋花子苷K)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后, 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还是卓有成效的。

2. 2 难治性心力衰竭在外科的临床病因诊断 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最后治疗手段是外科进行心脏移植, 在外国, 这项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而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几家医院能对患者进行心脏移植, 但有多加医院对其进行了研究。从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 采用异体心脏移植已具备较高的成功率, 2年内的成活率达到了80%。而有记录显示, 心脏移植后, 最长存活者已达到了15年, 相当一部分心脏移植患者, 都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但摆在大多数患者面前的还是其高昂的治疗费用, 再加上后期的药物治疗, 大多数患者都不能进行,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目前的适应群体主要表现在:伴有无氧代谢者;严重心肌缺血持续妨碍日常活动并已不能进行搭桥手术或血管成形术者;反复发作有症状室性心动过速并且对其他治疗效果不良者。日常活动严重受限者;反复发作不稳定性心肌缺血而不适宜冠状动脉搭桥或血管成形术者;体液平衡和(或)肾功能持续不稳定与应用利尿药、限盐及体重调控反应不良无关者。

但广大患者还是需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病因治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难治性心力衰竭虽说有治疗方案, 但目前实行难度有隐患, 所以, 只有患者在出现慢性心力衰竭症状后, 针对这些情况进行积极治疗, 或者对可能出现的诱因进行提前处理。比如在出现情况加重前就进行合理的冠状动脉重建、心瓣膜成形、室壁瘤切除等根本性的纠因性治疗。并对出现的其余症状比如贫血、栓塞等进行治疗, 再配合合理的治疗方案。多管齐下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 才能在根本上防止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出现与加重。

综上所述, 虽说难治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终末期的表现, 但其实其病情的恶化, 有很大成分上是因为在治疗时, 没有采取合理规范的治疗导致, 所以,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 一定要进行充分考虑。合理的治疗方案不仅挽回患者的生命, 还能减少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加重。近年来, 随着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 人们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只有相关的医学工作者不断研究努力, 才能继续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危小军, 谢东明, 谢东阳, 等.不同剂量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32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6.

第5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关键词】 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有心肌本身的病变和血容量改变, 前者常见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等疾病, 后者主要为心脏的前负荷或者后负荷增加引起的病变, 即心排血障碍或心脏被动充血。目前, 临床上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有去除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近年来,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不断更新, 使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本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住院心力衰竭患者 2013年3个月的药物治疗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为今后临床更安全、经济地应用药物预防和控制心力衰竭及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采用本院 2013年7~9月三个月期间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9例的病历资料, 69例患者中有41例男性, 28例女性;年龄在49~74岁, 平均年龄在(58.27±9.58)岁。所有患者均为心力衰竭患者, 且在治疗过程中治疗依存性好, 及时治疗, 使得误差控制较好。

1. 2 治疗方法[1] 治疗原则:注意休息, 避免劳累, 控制盐摄入量, 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一般对心力衰竭程度较轻的患者, 根据患者自身耐药性选择合适的利尿剂, 如口服特苏敏(又称托拉塞米片, 南京新港联合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52494), 10 mg/次, 1次/d;对部分患者使用增加心肌收缩力的洋地黄类药物, 如静注0.2~0.4 mg乙酰毛花苷注射液(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对心力衰竭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同时给予血管扩张剂。对并发呼吸困难、肺感染等的患者可给予吸氧, 保持病房清洁、抗炎治疗以预防或控制感染;还要预防血栓形成和电解质紊乱。同时治疗过程中要积极防治病因及诱因, 进行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同时进行。

1. 3 治疗效果评价 用6 min步行试验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价[4], 显效:对轻中重度心功能衰竭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等级提前;有效:患者治疗后病情有所减轻, 但还处于治疗前等级;无效:患者病情没有好转迹象, 或者加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运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不同的数据模式进行计算, 比较其差异性, P

2 结果

据统计本院上述3个月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有69例。患者对药物的使用率分别是: 利尿剂 67.1%、洋地黄类41.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20.3%, β 受体阻滞剂 30.2%, 硝酸盐类45.2%, 非洋地黄类药物16.9%、钙离子拮抗剂21.3%。

3 讨论

利尿剂的应用在治疗心力衰竭中处于关键的、巨大的应用价值。对于有心力衰竭伴浮肿的患者,利尿剂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再有正性肌力作用的药均被循证医学的证据证明长时间使用会有副作用。而本数据显示多巴胺类药物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使用普遍, 与报道标准相一致[3]。本次数据还提示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 患者的依从性很重要, 当患者不配合治疗时, 药物疗效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而患者配合治疗, 听从医生的治疗意见和建议时均能有效增加患者的生存期限[4]。

综上所述, 本医院心内科患者用药在药物治疗上基本上与国内散架医院趋向接近, 也反映了近年来国内在 CHF 治疗方面新进展;主要表现为非洋地黄药物, 正性肌力药物和Ca2+通道阻滞剂类药物及传统扩血管药的使用不当; 希望能通过本研究使更多的患者理解心力衰竭的治疗过程, 配合医师进行全面治疗, 为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提供更多的治疗依据及经验, 为合理选择心力衰竭治疗用药和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蒋涛,李德才,刘思泰,等. 2038 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药物治疗动态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17(1):76-79.

第6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关键词】心力衰竭;验案赏析;名老中医经验;杨宝元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24-01

杨宝元教授,河北省著名中医内科临床专家,河北联合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第五批、河北省第三批师带徒指导老师,中国医师奖称号获得者。杨宝元教授经过多年对大量心力衰竭病例的治疗与研究认为慢性心衰皆缘阳虚,治疗均以补充心之阳气,提高心肌动力为基本治法,余有幸跟随杨老师查房、学习,现将其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病”、“心水”、“心悸”、“喘证”等范围,相关的症候论述主要见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古籍。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现代医家对心衰的病机普遍认同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气虚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阴虚或阳虚,标实有瘀血、水湿、痰浊等,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心气虚衰,感受外邪,累及肺脾肾诸脏,致使气滞血瘀,水饮内停,上凌于心,发为心衰。现代医学定义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各种慢性心脏病和长期的心室负荷过重,致使心肌收缩力原发或继发地逐渐减弱,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心排出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所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血液供应,而导致临床上出现以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及器官和组织灌注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心血管科常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1]。杨教授结合中西医理论认为:心力衰竭发病的基本病理是心之阳气耗损、衰减直至衰竭所致的心肌动力不足,加之因气虚动力不足导致血脉瘀滞,血行受阻,特别是微循环、络脉的瘀阻,使脉道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而发生心力衰竭。所以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心气动力与血管顺应”学说。

2 辨证治疗

西医对心衰的防治上基本上还是遵循强心、利尿、减轻心脏负荷等方法治疗,虽然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停药后即可复发,且长期治疗产生耐药,远期疗效不甚理想。中医在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基本上还是从某一个角度去认识论治,还没有从心力衰竭的基本发病机制上去认识,并探讨其防治规律及方法。如张志勇,王桂平[2]的“益气活血汤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65例观察”,从“气虚血瘀”论治;薄庆,张继铭[3]的“补肾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体会”,从肾虚水泛角度进行研究等。杨教授基于上述中西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状况,通过对该病的深入探讨,并进行大量的临床观察研究,提出了提高“心气动力功能”与“脉道血流顺应”治疗心力衰竭的观点,治法以“补心气,温心阳,活血通脉”为该病的基本方法,为规范而系统的认识和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3 典型病案

患者郑某,女,71岁,2013年5月15日初诊。主诉:发作性喘息1年,加重不能平卧2天。患者始于1年前劳累后出现喘息症状,并逐渐加重,以往曾系统住院治疗过,诊断为“冠心病、心衰、心功能Ⅲ级(NYHA分级)”,症状容易反复。2天前患者劳累后喘息又作,为求中西医结合来我院就诊,症见:喘息胸闷时作,咳嗽、咳少量白色粘痰,劳累后加重,夜间阵发喘息且不能平卧,畏寒肢冷,下肢中度水肿,精神倦怠,食欲缺乏,夜寐欠佳,大便溏,小便少,舌暗淡,苔白滑,脉沉弱。心脏超声:LVEF:35%。杨教授诊断为胸痹-心衰,辨证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治疗予温阳益气,化瘀养心,泻肺利水。处方:炙麻黄10g,桂枝20g,黄芪45g,制附子15g(先煎),葶苈子10g,川芎15g,丹参15g,细辛5g,半夏10g,炒枣仁15g,龙齿30g,炒白术10g,茯苓15g,水红花子10g,炙甘草10g。共7付,每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次200ml。二诊,急性心衰症状得到控制,夜间平卧已无喘息,但劳累后可出现咳嗽、咳痰,下肢水肿等症消除,心脏超声为LVEF45%,饮食二便尚可,畏寒肢冷尚在,调前方如下:黄芪45g,党参30g,炮附子10g(生煎),葶苈子10g,川芎15g,枳壳10g,炒枣仁15g,鹿角霜15g,炒白术15g,茯苓10g,水红花子10g,炙甘草10g。用法同前。七日后复诊,心力衰竭症状逐步减轻,精神佳,饮食、二便尚可,心脏超声为LVEF50%,舌暗淡,脉沉细,效不更方,进一步调理。继续前方7剂后,心力衰竭诸证消除。

4 小结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已成为21世纪最常见的严重慢性疾病,心衰患者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恶化-入院-好转-出院-再恶化”的循环。杨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纳中西医所长,强调慢性心衰皆缘阳虚,提出了“心气动力与血管顺应”新的观点,治法以“补心气,温心阳,活血通脉”为该病的基本方法,为规范而系统的认识和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卞金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4例[J].光明中医,2010,25(08):1492.

第7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关键词:美托洛尔;慢性心力衰竭;β-受体阻滞剂

慢性心力衰竭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通常是由心脏疾病致使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容易引发心肌衰竭,所以一旦患上慢性心力衰竭的话,应当尽量在早期进行治疗。就目前来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早期比较有效的一种药物就是美托洛尔。重庆市黔江区石家镇卫生院采取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早期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早期患者作为此次试验的研究对象,6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的诊断标准。年龄50~70岁,平均65岁,其中高血压25例,冠心病15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甲状脉功能亢进心脏病6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给予利尿剂、强心剂、ACEI与血管扩张剂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之上采取美托洛尔治疗,起始剂量为6.25 mg,每天口服2次,之后每2周加量6.25 mg,目标量为25 mg,心率<60次/min或者不能耐受增量的患者,则应当停止增加药剂量[2]。随诊观察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情况做好记录。

1.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判定标准建议: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体征基本上消失,心功能改善为2级;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体征有所改善,或者心功能改善为1级;无效:心功能、心力衰竭等症状体征没有变化或者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将我院的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到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显效2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高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30

25(83.33)

4(13.34)

1(3.33)

96.67

对照组

30

15(50.00)

5(16.67)

10(33.33)

66.67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为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多发病,通常指的是心肌功能减退,使心排血量降低,同时伴有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慢性心力衰竭早期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很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就目前来说,美托洛尔治疗早期慢性心力衰竭所取得的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美托洛尔属于2 A类β1-受体阻断药,对于β1-受体有选择性阻断的作用[4-5]。美托洛尔还可以降低血浆肾素活性,对于早期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此次试验采取美托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早期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美托洛尔治疗早期慢性心力衰竭,充分利用了美托洛尔阻断β1-受体、降低血浆肾素活性的特点,取得比较不错的效果。美托洛尔治疗早期慢性心力衰竭,结果表明试验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判断标准建议,两组患者的疗效分别为:试验组为96.67%,对照组为66.67%,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效果明显要比对照组好,所以美托洛尔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之一,而且用药比较安全,不良反应少。美托洛尔对于早期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可以取得比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使用方便、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开来。

4 参考文献

[1] 胡小勇,廖  鸿.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6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8):1247.

[2] 刘宏伟,刘书田,李会枝,等.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疗效观察[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6):422.

[3] 赵春丽,曾凤兰,黄其昌,等.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耐受剂量及安全性[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4):611.

[4] 杨文笔.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5):1064.

第8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关键词】ARB药物;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状态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一种疾病。由于该病不能彻底治愈,且治疗困难,无法降低病死率,对患者的生命、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然而近年来随着ACE抑制剂和ARB在临床中的应用,使该病的治疗效果大大改善[1]。为进一步探讨ARB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旨在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对象为2007年12月至2009年10月因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来我院进行就诊的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8.2±5.3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12.4±2.6年。所有患者中包括高血压性心脏病29例,缺血性心脏病27例,围产期心肌病l7例,扩张型心肌病l6例,病毒性心肌炎15例。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特征,心电图、X线检查以及心脏超声检查确诊为心力衰竭。按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Ⅱ级0例,Ⅲ级50例,Ⅳ级30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左室(全心)扩大,EF值24%~45%,FS值15%~25%。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因、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RB类药物缬沙坦胶囊进行治疗,初始剂量确定为80mg,口服,1次/天,以后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剂量到160mg,剂量为每日一次,5-8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常规纠正心功能不全及对症处理,伴有高血压的者应用ACEI及ARB以外的其他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1.3 疗效评定和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评价,其疗效确定标准为:显效,即治疗后心功能恢复或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定义为心功能改善1级但未达到2级者;无效,为药前后心功能分级无变化甚至出现死亡[3]。同时观察应用ARB药物前、治疗后2周、8周等不同时间点的心率、血压、心功能状态等指标的变化状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定性资料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40例对照组患者共治愈31例,死亡9例,治愈率为77.5%。

观察组所有40例患者治愈37例,未治愈3例,治愈率为96.1%,对照组40例共治愈31例,未治愈9例,治愈率为77.5%。X2检验得,两组患者治愈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ARB药物治疗前后2周、8周的心功能情况应用ARB药物治疗两周后有效率为43.8%,治疗后8周的有效率达到62.5%,两者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的总称[2]。该病的实质为能量不足造成基因表达异常而引起的一种超负荷心肌病。目前药物治疗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方式。2006年美国心力衰竭学会制订的心力衰竭实用指南指出,在ACEI应用的基础上应用ARB药物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3]。缬沙坦作为一种高选择性的AT1受体拮抗剂,其通过阻断RAS系统和其他旁路途径生成的AngⅡ与AT1受体结合,在受体水平直接阻断导致心力衰竭的途径;此外,其还具有增加血管紧张素Ⅱ与AT2的结合,刺激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增加,从而最终起到扩张血管效应[4]。并且权威实验证实缬沙坦为基础的治疗组降低新发心力衰竭或心力衰竭加重住院率46%。Val-HeFT实验也证实,缬沙坦能够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l3.3%,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27.5%。长期应用该药能够有效阻止心室肥厚与心肌的纤维化现象的发生,也能够使已出现的纤维组织和肌层内冠状动脉壁增厚现象发生逆转,从而提高患者的身体状况。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纠正心力衰竭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其心功能改善,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研究结论与相关研究结果相符[6]。综上所述,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ngⅡ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提高心衰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心力衰竭;自我管理;自我护理;病人再入院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全球呈现出“心力衰竭激增”(HFpandemic)的趋势。近年来,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虽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病情控制仍然欠佳,病人反复入院情况时有发生,30d内再入院率为18%~24.9%。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自我管理对于降低再入院率,改善心功能有重要意义。而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能力仍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因此,本研究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再入院情况,探究自我管理及再入院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今后进行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及预后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1月—2011年6月,方便抽样选取于上海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230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15岁以上;知情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有严重的交流障碍;精神障碍病人;终末期病人,重要器官如脑、肝等伴有严重疾病。

1.2研究工具

1.2.1一般资料

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心力衰竭已确诊时间、NYHA心功能分级、心力衰竭相关药物治疗及并发症。

1.2.2欧洲心力衰竭自我护理行为量表

欧洲版心衰自我护理行为量表(theEuropeanHeartFailureSelf-careBehaviorScale,EHFScBS)是由Jaarsma等在2003年根据Orem自护理论发展而来,强调自我护理的具体行为,是较好自我护理行为评价工具。量表共12个条目,包括症状管理、遵医行为、出现症状时求助3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等级评分方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被赋予5分~1分。以总分代表自我护理行为水平,得分越低表明自我护理行为越好。该量表适用于中国大陆地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护理行为的评价。

1.2.3再入院率

对调查对象随访1年,统计再入院情况。

1.3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者为3名具有硕士学位护理人员,调查前接受统一培训。病人入院时或出院随访时进行资料收集,为保证资料完整性,问卷现场填写,双人查验是否填写完整,如有缺漏,当场补填。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对一般因素进行统计描述。不同病人一般因素间EHFScBS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或F检验。病人再入院次数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因素对EHFScBS的影响

t检验或F检验结果表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是否使用利尿剂、是否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否并发缺血性心脏病在自我管理能力部分领域存在差异(P<0.05)。

2.21年内有无重复入院的慢性心力衰竭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是否重复入院在“我每天自己称体重”“如果呼吸困难加剧我会跟医生或护士联系”“如果我的脚/腿肿的更厉害了,我会跟医生或护士联系”“如果我体重增加了,我会联系医生或护士”“我白天会注意休息”“如果我有疲劳感,我会联系医生或护士”“我低盐饮食”“我有规律地进行身体锻炼”及EHFScBS量表总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一般因素和自我管理与再入院的多元线性回归将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次数作为因变量,将一般因素及EHFScBS各条目得分和总分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病人是否存在并发症、EHFScBS量表总得分、“我会限制液体的量”得分及“我按医嘱服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有正向预测作用。

3讨论

3.1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欠佳

自我管理又称自我护理,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灵活地与医务人员分担疾病责任和决策制订,以期通过一系列疾病相关行为来控制疾病,保持健康。与Jaarsma等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中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总体水平欠佳,体重管理、服药依从、呼吸监测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可能与本研究中样本年龄较小有关,病程较短有关。另外,可能与我国心力衰竭病人缺乏随访和健康教育的现状有关。相关报道称在我国仅35.7%的心力衰竭病人接受相关健康教育,多数病人常通过电视或报纸等非系统途径获取心力衰竭知识。究其原因为:社区医护人员本应是心力衰竭院外管理及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而受社区机构硬件设施及医师资质的限制,病人对三级医院更加信任,就诊和复诊首选三级医院,但三级医院承担过多的医疗需求,人满为患已是常态,医护人员难以为病人进行系统详尽的健康教育,往往是“填鸭式”教育,病人常无法理解,导致健康教育效果极差。

3.2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

3.2.1心力衰竭相关药物

本研究表明,病人疾病因素如心力衰竭相关药物使用在自我管理能力的部分领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利尿剂者自我管理能力及寻求帮助的能力更强。2014年慢性心力衰竭指南中规定凡有液体潴留证据的所有心力衰竭病人均应给予利尿剂(Ⅰ类,C级)。自我管理对利尿剂使用者有重要意义,为判断利尿效果,病人每日需自行监测体重、水肿、呼吸及疲劳情况。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通过体重监测自行调节利尿剂用量能减少急诊就诊和重复入院次数,甚至能降低心力衰竭所致的病死率。因此,医生更为重视此类病人的健康教育,致使他们自我管理水平更高。

3.2.2心力衰竭并发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是否伴有并发症在自我管理的部分领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中伴有缺血性心脏病者为42人(18.3%),伴有糖尿病者为56例(24.3%),伴有高血压者为118例(51%),均低于Sulaiman等的研究,可能与年龄分布或地区有关。缺血性心脏病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且多研究证实合并冠心病(CAD)与心力衰竭病人预后不良独立相关,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心力衰竭病人死亡,其中包括心脏性猝死、进行性心室衰竭、心肌梗死、肾衰竭及卒中。另外,糖尿病也是心力衰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心力衰竭病人病死率明显升高。有些研究显示,伴糖尿病的心力衰竭病人比非糖尿病的心力衰竭病人风险增加的现象仅限于合并CAD的个体。因此,伴有CAD的心力衰竭病人应积极治疗CAD,伴有糖尿病的心力衰竭病人应提早预防CAD。但本研究中伴有缺血性心脏病或糖尿病的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更低,可能与病情严重影响自我管理能力或对疾病失去信心导致自我效能较差有关。

3.3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中,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再入院率为55.2%,远高于罗马尼亚西部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率(27%)。提示我国心力衰竭病人的自我管理和院外管理存在很大不足。心力衰竭病人反复入院不仅产生额外的医疗支出,增加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心力衰竭病人的预后,降低生活质量。

3.3.1心力衰竭病人并发症

本研究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心力衰竭病人并发症对再入院次数方面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与国外相似研究结果一致。伴并发症的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原因分为非心力衰竭因素和心力衰竭因素。一方面,伴有并发症可导致心力衰竭病人健康状态更差,并发症成为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某些并发症如缺血性心脏病与心力衰竭预后不良独立相关,可通过多种机制使心力衰竭反复发作,导致病人再入院。

3.3.2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回归模型还显示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对再入院次数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管理能力强,再入院次数少。近年来心力衰竭病人的药物和外科治疗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率仍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为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差。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差原因很多,不能一味归咎于病人,和医护人员及卫生保健系统也密切相关。其中,临床医生的建议和医嘱表达不充分对病人的依从性影响很大,直接关系病人的预后。其他一些导致再入院的因素,如出院准备不足,出院后不能规律门诊随访;另外,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健全,心力衰竭病人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也会导致心力衰竭病人的反复入院。研究表明通过自我管理干预如围绕自我监测病情变化、遵医嘱服药、体重管理及限水限钠等方面为个体提供个性化的指导,能避免病人反复入院,改善心功能水平。另外,门诊医护人员应注意对病人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让病人主动参与。

4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及再入院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及深入分析,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欠佳,受病人心力衰竭相关药物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病再入院率高,并发症有消极预测作用,自我管理能力有积极预测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应从门诊医生、社区及病人三方面着手提高心力衰竭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因心力衰竭所致的重复入院。门诊医生应意识到系统全面的非药物或无创治疗手段与手术或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同样能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避免反复发作;同时,门诊医生应以提高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为目的,针对病人及照护者提供个体化的教育和咨询,着重于伴有并发症的病人,保证医嘱准确充分地传达;最后,门诊医生应注意健康宣教的方式方法,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也要提高病人的内在驱动,让病人主动准确地进行自我管理。社区医院应不断改善硬件设施,社区医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承担起心力衰竭病人随访及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心力衰竭病人,应增加对疾病的信心,主动获取心力衰竭知识,从而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心力衰竭预后,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旭芳.自我管理项目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心功能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5):35-36.

[2]赵红梅.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护理杂志,2013,30(13):29-31,34.

[3]王丽萍,王丽姿.中文版欧洲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行为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护理研究,2009,22(8B):2064-2065.

[4]王桂莲,李瑞杰,杨坚,等.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就医特点浅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5,14(7):632-635.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2):98-122.

[6]高炜,张幼怡,译.心力衰竭[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414-433;992-1006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