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心力衰竭论文全文(5篇)

心力衰竭论文

第1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从2001年~2009年本院共收治了7例低血糖合并左心力衰竭,男3例,女4例,年龄64~75岁;本组的7例患者均有糖尿病史8~20年;为5例口服降糖药物所致,注射胰岛素所致1例,注射并口服降糖药所致1例。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冠心病有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1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肾病4例。

1.2症状及体征

本组的7例患者在临床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及端坐呼吸等病症。7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烦躁不安,3例表现为意识朦胧,1例患者昏迷;7例患者的血压均有增高,3.37~2.95/2.08~1.65mmHg,5例患者的心率明显变快,105~142次/min,2例患者心率增快不明显80~92次/min,肺部听诊有干、湿啰音。

1.3辅助检查

6例患者便携血糖仪测毛细血管葡萄糖浓度(毛糖)均低于3.0mmol/L,同时抽静脉血实验室检查血浆葡萄糖浓度(血糖)在(1.5±0.6)mmol/L,另外1例患者主要是在抗心力衰竭治疗疗效不明显之后才检测毛糖。白细胞(15.3±5.0)×109/L,血钾(4.5±0.9)mmol/L,尿素氮(17.7±9.8)mmol/L,肌酐(266±132)μmol/L,心电图均显示心肌劳损、左心室肥厚。

1.4治疗和转归

本组的7例患者,当确诊为低血糖诱发急性左心力衰竭,嘱给患者半坐卧位,高流量鼻管给氧,立即给患者静脉滴注50%的葡萄糖溶液60~80ml,静脉推注20mg的呋塞米、0.2~0.4的毛花甙丙,10~20mg的地塞米松等药物,并静脉滴注5%或者是10%的500ml葡萄糖溶液维持,硝酸甘油微泵减轻心脏负荷。同时积极控制感染,补充能量,维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结果

7例患者经以上治疗均在1~3h后血糖升高到(8.8±1.5)mmol/L,神志很快转清,心力衰竭症状逐渐缓解。1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抗心力衰竭治疗2h之后,心力衰竭没有明显的好转、意识障碍也有所加重,在检测毛糖之后,及时纠正低血糖,心力衰竭逐渐缓解。

第2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证候表现与疾病性质、病程长短等有一定规律。黄平东观察10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中医证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将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症候分为气虚、血瘀、水停、阳虚4类。结果显示: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水停、阳气虚血瘀水停和阳气虚血瘀,前两型多见于心力衰竭轻症,后两型多见于心力衰竭重症。陆姣姣等通过借助现代统计学方法,分回顾性和前瞻性两部分,对符合条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证候和证候要素进行规范。结果显示: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证候依次为心血瘀阻证、心气亏虚证、痰阻心脉证、心阳亏虚证、心肾阳虚证;病位类证候要素在回顾性和前瞻性病例中分布一致,从高到低依次为心、肾、肺、脾、肝;病性类证候要素中,回顾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血瘀、气虚、痰浊、阳虚、阴虚,前瞻性病例中前5位的依次是气虚、阴虚、痰浊、血瘀、阳虚。冯利民等利用数据库收集该院22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并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表明在中医辨证中本虚证中以气虚最多见,标实证中血瘀、痰阻者所占比例最多。

2辨证论治

2.1辨证分型治疗:辨证分型是中医治疗的基础,目前国内尚无统

一的心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临床医家多从八纲结合脏腑辨证来分型,大多数临床研究采用《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分型,具体分为6型:心肺气虚、气虚血瘀、痰饮阻肺、气阴两亏、阴阳两虚、阳虚水泛。邓铁涛认为心衰五脏相关,以心为主。心衰虽有气血阴阳的不同,但气属阳、血属阴,心气虚日久损及阴阳,故将本病分为心阳虚型和心阴虚型两大类。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原则,代表方为暖心方和养心方。王素琴将本病分为

①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健脾利水;

②气虚阳虚型,治以补气活血、温阳利水;

③水犯心肺型,治以益气活血、利水定喘;

④气阴两虚型,治以滋阴益气;

⑤气血两虚型,治以益气养血安神。杨培君等将本病分为五型:

①心气阴虚证治以益心气养心阴,化瘀肃肺,方药以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化裁;

②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化瘀,养心定悸,方药以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化裁;

③心肾阳虚证治以温补心肾阳气,佐以化瘀利水,方药以附子汤加丹参、桃仁、葶苈子、车前子;

④阳虚水泛证治以温阳化饮,泻肺化瘀,方药以真武汤合参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⑤心阳虚脱证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方药以四逆加人参汤加味。张瑞华等从本虚标实着手,根据心衰的中医辨证分为3个证候进行治疗:

①心肾气阴两虚、水湿内停型,以益气养阴、利水活血治疗;

②心脾气虚、肾气虚损、水湿泛滥型,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治疗;

③心脾气虚、水湿内停型,以补益心脾、活血利水治疗。李介鸣根据临床常见证候将本病大体分为3类:

①气阴两虚、血脉不和,治以益气养阴、和血通脉;

②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治以温阳行水;

③肺肾两虚、水湿上泛,治以温补肺肾、纳气平喘。

2.2专方专药治疗:张翠英等

认为收缩性心力衰竭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在于心气亏虚、心肾阳虚,其标实在于瘀血内阻、水湿泛滥。治疗应当温补心肾、振奋心阳以治其本,佐以化瘀利水以顾其标。自拟参附强心煎(熟附子,仙灵脾,红人参,黄芪,北五加皮,桂枝,茯苓,丹参,益母草,川芎,麦冬)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51例;对照组32例服用地高辛。疗程均为3周。结果显示治疗组心衰总有效率为90.02%,显效率为50.98%;对照组治疗心衰总有效率为68.75%,显效率为28.13%,认为参附强心煎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有缓解心衰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刘金民等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健心汤(生黄芪、熟附子、太子参、仙茅、红花、葶苈子、川芎、茯苓、香附、桂枝)治疗CHF病人33例,结果显示能有效地降低病人血清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NO,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小左室舒和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房(LA)内径,改善病人心室重塑。孙怡春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治疗20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85%。顾旭等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治疗组60例患者予通心络胶囊治疗,对照组54例患者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8.4%和72.2%。通心络胶囊在缓解心衰症状、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射血分数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3治疗原则

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温则消而去之。”为后世的辛温散寒之法创立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用行气活血之法疏导气血的运行。由此可见《内经》中已有了活血化瘀法治疗心力衰竭的思想雏形。“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见于《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张志聪注曰:“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开鬼门,则肺窍通而水津布,所谓外窍开则里窍通,上窍通则下窍泄也。”《说文•针解篇》曰:“‘去宛’谓去血之瘀积‘,莝陈’谓消水之蓄积。”“开鬼门”旨在宣肺、肃肺、化痰;“洁净府”需当温阳化气利水;“去宛陈莝”意为活血化瘀利水。以上的治疗法则为后世治疗心力衰竭提供了理论依据。心力衰竭的病理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标实为血瘀、水停、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病变涉及五脏,形成以心为中心,肺、肾、肝、脾皆可致病的病理特征。所以在治疗时就需要以心为重,兼顾其它脏腑,且该病虚实夹杂,治疗时需标本兼顾。心衰以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湿为标,治疗宜益气温阳、活血利水,其中益气温阳是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而活血、利水仅为治标之法。在临证时要注意邪正关系,单纯补虚则易恋邪,单纯祛邪更伤阳气,因此宜标本兼顾,根据标本的轻重、缓急,治疗用药则有所侧重。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气血相生、阴阳互根的关系。治疗当温阳益气,如此则正复邪去,气充血行。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适当配合化瘀行水之法,寓通于补当中,以补为主,以通为辅,祛邪而不伤正,不可滥用攻伐,徒伤正气,正气愈虚则气血愈难复。同时,活血祛瘀与温阳利水相互为用。而对于热瘀水结则需活血、利水、清热并用。心力衰竭阳虚日久,或滥用利尿药,必损及阴液。若阳虚阴伤,阴阳俱虚,则需益气养阴,阴阳并补,阳生阴长,正气康复。心力衰竭如现水肿,又有阴伤,则需温阳利水与育阴利水法配合使用,使温阳而不伤阴,育阴而不助水湿。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对于急性心衰,阳气暴脱、冷汗淋漓、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又当用回阳救逆法益气固脱。积极治疗原发病,心衰是多种心脏病发展的结果,在治疗心衰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使心衰迅速得到控制,并减少复发。

4评述与展望

第3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位在心,跟肺脾肝肾都有很大关联,证属本虚标实,本质为心阳气虚衰,血瘀水停之证为标,以心悸、胸闷、气喘、尿少浮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危重病症。陈可冀认为CHF的本质病机是内虚,归根究底是气虚血瘀。邓铁涛认为CHF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并提出了“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应“心从脾论治”。于清华等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的重要标志就是气阴两虚,演变到心力衰竭阶段必然会累及心之气血阴阳。袁国强等[6]基于中医脉络学说研究了此病的病理机制,认为此病主要病机是气阳虚乏、络息成积、络瘀水停。

2辨证分型及治则治法

2.1临床分型

目前,临床上基本上是根据2014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的《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将本病分为三型,分别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以及阳气亏虚血瘀。

2.2常见的治法

2.2.1温阳逐水活血法。孙武等通过对比研究对照组(强心剂、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等西药治疗)与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温阳活血法治疗),发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温阳活血法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2.2.2补益心气法。牛晓明等以补益心气法治疗本病30例,观察常规治疗组(西药治疗)和实验组(补益强心片治疗)治疗效果,发现实验组疗效优于对比组,且基于对比组治疗基础上使用补益强心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以及心功能。

3验方专方

常用的中药口服制剂有芪苈强心胶囊、通心络胶囊、利心丸、稳心颗粒和麝香保心丸、芪参益气滴丸等。陈、董等用麝香保心丸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心衰,总有效率分别为92.45%、89.3%,方用人参益气扶正、培元固本,麝香、苏合香、蟾酥、肉桂理气散结、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气旺、水去、瘀散、痰消之功。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射血分数,改善肺瘀血及(或)体循环瘀血。

4药理研究

真武汤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T-proBNP的影响,发现真武汤与常规西药治疗CHF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改善心功能及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同时能改善CHF的心室重构,证明了真武汤对血清水平的抑制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温阳活血利水方能够明显降低NT-proBNP水平,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与抗心衰基础治疗结合应用疗效显著。

5小结

第4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患者入选标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年龄在37~80岁的,符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功能分级制定的II、III级标准;病史至少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超声心动图证实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女)或>55mm(男),左室射血分数(LVEF)≤0.40。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最小37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2.4岁;其中高血压心脏病16例,扩张型心肌病18例,冠心病34例。6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和阿托伐他丁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心功能分级和疾病构成比上以及服用降脂药物剂量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9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1.5岁,均经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

1.2方法

1.2.1用药方法 

常规治疗组给予地高辛,每日0.25mg;血管转化酶抑制剂(个体目标耐受量);利尿剂(视液体储留情况调整)等。阿托伐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丁每次20mg,每天一次。治疗观察均为24周。

1.2.2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测定

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测定时采用美国惠普SONOS5500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显像仪,设定其探头频率为2.0~2.5MHz。所有入选患者心脏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24周时进行测定。

1.2.3标本采集与检测

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24周时所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取其外周静脉血,对脑钠肽(BNP)水平进行测定。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计量资料同一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两治疗组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变化

心衰两治疗组患者在治疗4周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4周时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阿托伐他丁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常规治疗组上升更明显(P<0.05)。

2.2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治疗前比较,P<0.05

慢性心力衰竭两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脑钠肽(BNP)水平分别是常规治疗组288±67.5pg/mL,阿托伐他丁治疗组285±65.5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9.9pg/mL;两组治疗4周后脑钠肽(BNP)水平分别为常规治疗组265±36.9pg/mL,阿托伐他丁治疗组238±25.5pg/mL,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24周后脑钠肽(BNP)水平分别为常规治疗组165±26.3pg/mL,阿托伐他丁治疗组93.5±15.5pg/mL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阿托伐他丁组治疗后4周、24周与常规治疗组同期比较脑钠肽(BNP)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

2.3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收缩功能指标(LVEF)的关系

两治疗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与治疗24周后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

3讨论

BNP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天然拮抗剂,参与血压、血容量以及水盐平衡的调节,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利钠利尿,扩张血管,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及血浆容量,这些均起到维护心功能作用。BNP主要在心室合成,在心室负荷过重或扩张时增加,因此反映心室功能改变更敏感、更具特异性。

上世纪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对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室重塑中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作用有了逐渐的认识,同时也逐渐认识到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的加重又被进一步激活,由此也使心力衰竭进一步加重,这样使恶性循环形成。故拮抗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随着心衰发病机制和治疗理念的更新已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

第5篇:心力衰竭论文范文

1研究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1研究设计类型有关问题

一个选题的产生可能发生在临床医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选题之后,研究者应确定相应的研究设计以及研究思路。临床研究可分为前瞻性和回顾性2种性质,或者分为试验和调查2种类型,包括前瞻性试验研究、前瞻性调查研究、回顾性试验研究以及回顾性调查研究。许多作者对自己的研究是什么类型都不清楚,研究实施结束甚至撰写完文章之后,还处在一个糊涂的阶段,导致分析结果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不准确,论文撰写质量也不高。一般在临床研究中,常用的研究设计方法有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随访研究、回顾性试验研究以及回顾性调查研究。这些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特征,错用情况如下:临床随访研究没有交代随访时间以及失访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结局的影响因素时,不考虑随访时间,错用Logistic回归代替Cox回归。对于回顾性试验研究,在描述分组方法时误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研究设计是一篇文章的基石,设计不严谨、不正确的论文,其结论的可信度也将大打折扣。

1.2不重视研究背景的介绍

写文章就如同写故事一样,研究背景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首先应交代研究思路是怎么产生的,然后再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拟得出的结果。通过背景部分的娓娓道来,让读者能在读文章前对文章思路有充分的了解,有助于充分认识研究的意义,了解文章的价值。同时,还能对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有更正确的判断。如果背景知识介绍缺乏条理,会使文章缺乏立项依据,文章的可读性也变差。例如,有研究探讨KIR2DL4基因多态性及促凋亡基因HtrA2在老年白血病病人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在前言背景介绍的部分,应该针对研究思路的产生、既往KIR2DL4基因多态性及促凋亡基因HtrA2关系的研究结果以及两者相关的可能机制进行简要阐述,以使研究有理论依据。但是该文作者在前言部分只交代了白血病的基本概述以及KIR2DL4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对于白血病与KIR2DL4基因有关的假设依据丝毫没有提及,导致研究假设没有理论支撑,研究说服力不够。

1.3所选取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

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称为总体。样本就是总体中的某一部分。由于在临床研究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研究对象总体都纳入研究分析,常常采用一部分样本来代表总体的特征。因此,样本的关键就是要具有代表性。要得到有代表性的样本,随机抽样是关键。而有些文章对样本的选取非常随意。医学类科技期刊论文中的研究对象绝大部分是临床病人,然而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病人其实差异非常大,虽然是同一种疾病,但是病情的严重程度、疾病的特征都不一定相同,因此,不同研究者如果只选取自己本院病人的话,选取的样本代表性就不强。提高样本代表性的方法只有随机、分层抽样,并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研究。对于没有条件的研究,其针对本研究所抽取的样本下结论时,一定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结论需谨慎且正确。另外,有些文章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其研究的目标群体不一致,导致样本没有代表性。例如,有研究探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其样本的选择应该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病人总体中的一部分人群来作为研究对象,然后探讨这些对象病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危险因素,从而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而该文的入选对象却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房颤病人以及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合并持续性房颤病人,样本缺乏代表性,与研究目的不符。

1.4随机方法有关的问题

随机是指所有研究对象机会均等。随机应该贯穿整个研究的始终,包括抽样随机、分组随机、试验顺序随机等。RCT是临床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很多医学类文章中,都会出现“随机分组”这几个字。随机分组虽然仅有4个字,但是其所蕴含的意义却很多。很多研究在实施过程中根本没有真正地进行随机分组,存在对随机分组的误解和不正确使用的情况,或者认为随机就是随意分配病人入组。一般来说,没有交代随机方法的文章,都应对随机方法进行补充,注明随机数以及软件;而对于一些写明随机分组,但最终2组样本量相差很多的文章,作者也应交代2组的样本比例,实际过程中,作者可能就没有采用随机分组,而是采用了其他的分组方法。例如,有文章投稿时写明的是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但当审稿专家进一步追问随机软件以及随机数的时候,作者却表示采用的是按入院顺序进行的随机分组。这就是对随机的概念不清楚而导致的问题,因为按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就不是随机分组了,而是按一定方法进行的分组,其导致的结果可能是2组的混杂因素不均衡可比。因此,分析结果时就要考虑可能有混杂因素的存在。

1.5未考虑混杂因素的影响

混杂偏倚在临床研究中很常见,但是作者在设计临床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对混杂因素识别不全面,或者无视混杂因素的存在,最终导致所做出的结论不正确,甚至是得出相反的结论。医学类科技期刊中的论文常常涉及一些回顾性研究,由于回顾性研究不能对混杂因素进行控制,使得有一些对结果有影响的因素存在。有时候这种混杂因素很隐蔽,需要研究者采用各种方法识别。在很多回顾性研究的论文中,没有提到有混杂因素的存在,或者是意识不到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导致作者最终下错误的结论。即使是随机分组的研究,2组间的均衡性也不一定是可比的,例如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此时,采用一些统计学方法可以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如采用分层分析或其他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等。例如,有研究探讨认知功能受损对合并视力障碍的老年住院病人发生谵妄的影响时,其谵妄组和非谵妄组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发现,年龄、婚姻状况、体质量、吸烟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因此,当分析认知功能受损的作用时,就需要矫正一般资料中2组有差异的变量(混杂因素),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2统计方法常见问题

2.1P值意义的识别

统计分析的本质就是假设检验,假设检验就离不开P值[2]。很多临床研究者在进行假设检验的时候,只关心P值是否小于0.05,如果小于0.05,就觉得万事大吉,但是真的是P值小于0.05就行了吗?例如,在临床工作中,2种降压药物使用后,2组的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血压差值仅为1mmHg,此时,如果我们得出一种药物疗效优于另外一种药物的结论,相信在临床上是没有意义的。其实,这个时候就是隐含了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2个层面,有时候得出的统计学上的意义,不一定有临床意义。另外,统计学上P值的定义是作出统计推断能接受的最大误差。但是,经常有作者认为P值越小,2组间的差异越大,因此,我们常在文章中看到有这样的描述:P=0.048,两者有差异,但差异不大;或P=0.01,两者有很大差异。这也是对P值意义的误解。

2.2使用错误的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误用有很多类型。随着医学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多,作者对于基本的统计学方法已经耳熟能详,对于t检验和卡方检验这2种基本统计学方法的适用范围都有所了解。但是,对于相对复杂的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2.2.1线性回归与Logistic回归的误用:线性回归是针对研究因变量是连续型变量的一种回归方法,Logistic回归是针对因变量是分类变量的一种回归方法。有些研究者分不清线性回归与Logistic回归的具体应用。明明应该做的是线性回归,文章中列出的结果却有OR(95%CI)的值。亦或因变量是分类变量,却错误地采用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其次,在进行回归分析时,纳入校正的因子考虑不全面,有时会片面地只放入研究的某几种因素进行校正,有时却又一股脑地将所有因素都纳入进行分析,这些都会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使论文没有意义。一般纳入校正因素时有2种策略,首先是单因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可以纳入校正(通常可以将P值放宽至0.1),另外,临床上有意义的变量即使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可以纳入到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作为校正因子。2.2.2Logistic回归中哑变量的应用:当某些因素与因变量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时,设置哑变量可能发现真正的关系。哑变量是指使用0或1代表某种可能影响结局的事件的发生与否,其目的是识别事件与结局的真实的关系[3]。有时候,哑变量的设置在有些变量的分析中很重要。例如,年龄与某些疾病的关系呈U型,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发病率升高,超过某一年龄时,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此时,将年龄进行分组,设置哑变量,才能发现两者的真实关系。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变量都可以随便设置哑变量进行分析。因为设置哑变量的同时,相当于增加了更多的自变量,对样本量的要求也增加了,对于有些样本量不是很大的研究,特别是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例数本身就比较少,这时候再设置哑变量,就不太合适了。在进行结果分析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真正有意义的因素能够正确地被识别。综上所述,本研究从研究设计与统计方法角度对临床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有助于更好地提高临床研究论文质量,为进一步提升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迈出一小步。

[参考文献]

[1]栾嘉,邓强庭,黄超,等.我国医学期刊临床研究论文质量控制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1281-1288.

[2]赵一鸣.临床研究方法与实用技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267-268.

相关热门标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