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精选(九篇)

感人的亲情小故事

第1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绘本阅读;幼儿教学;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B-0006-01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格心理学认为,人在六岁之前就已经有了人格基础,由此可见,在幼儿时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亲情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情感,在幼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绘本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让幼儿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的美好,萌发感恩的意识,从而促使幼儿了解亲情的重要性。

一、“我的爸爸”,认识亲人

认识亲人是感恩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能让幼儿从认识父母做起,体验亲情的重要性。父母虽然是幼儿最亲近的家人,但是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所以很多父母忙于工作,和幼儿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尤其是父子之间的接触更少,长此以往会造成幼儿对父亲的态度冷漠,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弥补这一点。

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对父母,尤其是对父亲缺乏认识的问题,选择一些以父亲作为主人公的绘本读物,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父亲。例如,《我爸爸》就是一本精彩的绘本读物,它讲述勇敢的爸爸不畏惧野狼,轻松地从月亮上跳过去,这个爸爸也不畏惧大力士,敢和大力士比试,同时,这个爸爸很憨厚,比如他的头发好像扫帚。教师可以让幼儿从阅读绘本入手,说说故事里的爸爸有哪些能耐,然后引发幼儿思考,想想自己的父亲又有什么本领,慢慢地引导幼儿感受父爱的伟大。如有的幼儿认为爸爸好像超人,他每天很早上班,回家又很晚,但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他又会及时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带自己去医院。在阅读的过程中,幼儿认识了亲人,理解了爸爸的忙碌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生活,对父亲产生了感恩之情。

利用绘本能够促使幼儿认识自己的父母等亲人,对父母不能始终陪在自己身边表示理解,从而促使幼儿和父母的关系更为亲密,这样可以为感恩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幸福宝贝”,感受亲情

教师在组织幼儿阅读绘本的时候,可以安排他们阅读一些和亲子有关的绘本,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和父母的关爱是分不开的。这能够促使幼儿对父母产生依恋之情,从而促使他们体会到亲情的美好。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渗透浓浓亲情的绘本故事让幼儿阅读,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这个绘本故事就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作为“幸福宝贝”的美好。教师可以让幼儿在阅读后尝试讲讲这个绘本故事,感受亲情的美好。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小兔子告诉大兔子自己很爱他,大兔子回答小兔子说自己更爱他,然后他们一起回忆在一起的美好生活,小兔子最后在大兔子的怀抱中甜蜜地睡着了。在幼儿掌握了这个绘本故事的主题思想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模仿小兔子的行为,回家对自己的父母说“我爱你”,然后模仿小兔子回忆自己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生活。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进行以亲情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一个小组的成员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展现出来,这样也能促使幼儿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以绘本作为切入点,能让幼儿更好地感受亲情,从而促使他们对家人产生感恩之情,增强幼儿的亲情意识和感恩意识。

围绕绘本的内容和幼儿一起游戏,可以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从而促使他们对父母产生感恩之情。

三、“我是帮手”,尝试感恩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能够塑造人格”,绘本作为幼儿文学读物,对于幼儿完善人格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幼儿阅读绘本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参加一些和亲子互动有关的活动,例如让幼儿阅读以母亲为主题的读物,感受母亲为自己做的事情,尝试帮助母亲,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教师可以让幼儿阅读《我要当妈妈》这个绘本,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读了这个故事之后,大家有什么想法吗?当妈妈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当妈妈要做哪些事情呢?”在幼儿尝试回答之后,教师可以从绘本故事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我是妈妈的好帮手”活动,教师可以让幼儿讨论一下:“如果让你来尝试当‘妈妈’,你觉得要做哪些事情呢?”在幼儿讨论之后,他们对于妈妈要承担的责任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先尝试在幼儿园中参加小组活动,一个幼儿担任“妈妈”,其他幼儿扮演“宝宝”,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当妈妈的不易。然后教师让幼儿回家后尝试当妈妈的好帮手,帮助妈妈整理桌椅、放置餐具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能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感恩。通过“我是妈妈的好帮手”这个活动能让幼儿感受到亲情的美好,让幼儿体会到母亲的不易,从而更好地感受母子亲情,坚定感恩之情。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借助故事、图书等让幼儿体会到父母之爱,进行以亲情和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教师利用绘本故事能够起到渗透感恩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家园合作;亲子阅读;共建;书香班级

一、让家长在交流讨论中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伴随孩子亲子阅读,能给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及亲情,获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机会。孩子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亲情、安全感、审美体验,促进语言发展、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完整的人格。为了让家长们认识到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从小班开始我们就向家长大力宣传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随着阅读活动的进程向家长提出一些简单易操作的配合要求,一点一点让家长跟随班上阅读的步伐,将家长的关注点吸引到阅读活动中。有了家长的关注,我们开展了“宝贝喜欢的书”、“我陪宝贝读”、“妈妈讲故事”等活动,在活动当中与家长交流讨论怎样陪孩子阅读、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读物、阅读中孩子的表现等等,并且及时给家长有力的支持与阅读指导策略,让家长们渐渐地认同了阅读、认识到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了亲子阅读中。在我们的倡导下,班上几位妈妈因阅读而聚到了一起,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一起阅读、讨论如何更好地指导孩子阅读。“一本好书,两人阅读;三周坚持,终生受益。”对亲子阅读有所研究的小新妈妈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班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加入其中,以亲子阅读为重要活动内容的“妈妈社F”得以诞生,在社团活动中给了家长更多交流、互动、学习、借鉴的机会,推动了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家长们互相推荐使自己受益的图书,还写出读后感与大家分享。现在,我们班“妈妈社团”的活动已经由最初的读书扩展出了越来越丰富的亲子活动,成为了幼儿园教育重要的合作伙伴。

二、让生动的绘本阅读点燃孩子阅读的兴趣

幼儿的阅读不仅仅限于书本,它包括与阅读有关的所有活动。为了提升阅读活动对孩子的吸引力,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我们在与班里几位妈妈的多次讨论、沟通后,以绘本阅读为主要形式的“妈妈社团”活动走进了班级课堂,妈妈们以季节为线索开展了系列活动:在“春?花的故事”里,利用自制道具,以手偶戏的方式讲述绘本故事《三朵小花》,还和孩子们一起种下了七彩牵牛花;在“夏?毛毛虫的故事”里,表演情景剧《好饿的毛毛虫》,帮助孩子了解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过程;在“秋?收获分享”里,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鸡蛋花姑娘》、《兔儿爷的故事》,在丰收的喜悦里带领幼儿DIY自制饼干;在“陪你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里,春节主题绘本《团圆》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过年气氛和暖暖的亲情。在情景化的阅读活动中,在家长的倾情表演下,孩子们深深被绘本阅读所吸引,新鲜感十足,听得津津有味,孩子的阅读兴趣得以激发。家长资源被充分挖掘了出来,他们参与幼儿阅读的兴趣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他们从中也逐渐领悟和感受到了应该如何参与到孩子的阅读中。

三、开展多样的亲子阅读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我园一直致力于早期阅读的研究,着力打造绘本阅读特色。为了进一步激发家长、幼儿参与阅读的热情,推广全民阅读,4月结合世界读书日,幼儿园携手“妈妈社团”开展了亲子读书月活动,我班家长参加了亲子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和孩子一起录制的亲子阅读作品精彩亮相,三个家庭获得一等奖,六个家庭获得二等奖。孩子和家长共同完成的亲子阅读作品在我园微信公众平台“悦读时光?雒城三幼亲子阅读优秀作品展”上推送,受到了老师们和家长们的好评。

在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下,我们还举办了别具一格的亲子阅读体验活动。内容集幼儿朗诵、故事讲述、亲子情景剧表演、亲子绘本阅读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精彩纷呈。活动由我班“妈妈社团”成员负责组织,朗朗妈妈主持,小新妈妈介绍了阅读活动的意义和内容。幼儿身着汉服集体诵读《三字经》,活脱脱的古代小书童,家长深受感染纷纷跟读。羊羊小朋友讲述了故事《一颗棒棒糖树》,语言表达清楚流畅、语气抑扬顿挫,让家长看到了阅读对于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自信心的积极作用。亲子情景剧表演《猜猜我有多爱你》、《三只山羊嘎啦嘎啦》生动演绎绘本内容,将孩子们带入故事情境之中,孩子们一边欣赏,一边跟着演员比划、拥抱、跳跃,完全沉浸于阅读的精彩世界中。朗朗妈妈讲述了绘本《妈妈买绿豆》,给大家提供亲子阅读的指导示范。现场亲子阅读体验中场面温馨,孩子们自选图画书,偎依在家长怀里静静地享受着绘本的滋养。通过这些多样化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和家长充分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持续开展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习惯

为营造书香氛围,我们班设置了图书角,以茶餐厅的形式吸引幼儿进入“书吧”,为幼儿提供多种适宜的绘本、书籍,让书成为幼儿随时可以亲近的伙伴;围绕班级读书活动计划,开出推荐书目、古诗、童谣、小故事,制定了班级好书漂流的借阅管理制度,检查班级好书漂流等情况;创设班级语言主题墙,将幼儿的讲述记录展示其中,供幼儿日常交流分享;坚持开展餐前讲述活动,或老师给孩子们讲故事、读绘本,或组织幼儿轮流在集体面前讲述故事,?争当“故事大王”;倡导家庭亲子阅读,每天阅读20分钟,鼓励孩子与家长大胆交流,制作书签、自制图书;发挥“妈妈社团”的组织作用,带领孩子们到户外去玩耍,去体验自然的奇特与美妙,扩展阅读的范围……我们将一系列阅读活动融入到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让阅读变成每天孩子们都要做的事,都喜欢的事,成为孩子们的习惯。

为鼓励每个幼儿都开口讲故事,我们开展了“同讲一个故事”活动,请家长将幼儿的故事录音,我们推送到班级微信公众号供大家欣赏。活动开展两个多月,越来越的幼儿和家庭加入到讲故事的行列中,很多家长由衷的感慨,“今天孩子终于站在了集体面前,拿起话筒开口讲故事了,不管讲得好不好,能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就是成功!”

阅读是终身陪伴的过程,我们的书香班级活动会坚持一路走下去。因为我们始终相信,阅读将开启老师、幼儿、家长不平凡的人生旅程。我们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园合作,让阅读浸润到每个家庭,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喜爱阅读的种子。

第3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理故事情节。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分析父亲的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修好高台阶的新屋后若有所失的原因

教法学法:复述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时候对一句话印象深刻:“不到长城非好汉”。于是去爬长城就成了我的心愿。初中时,我和父亲到过长城,走上一节一节的台阶,我登上了长城。下来后,我却没有心愿达成后的满足感,心里有些若有所失,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直到读了《台阶》这篇文章后,才让我明白了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和老师一道去学习《台阶》这篇文章吧!

板书课题

二、感知课文

(一).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帮助梳理故事内容。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2.父亲为修高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事情?

捡砖 捡瓦 捡石头存角票 种田 砍柴 编草鞋 踏黄泥

3.新屋造好后又写了什么事

不在台阶上磕烟灰了;坐台阶上与人打招呼不自在;挑水上台阶不习惯闪了腰;不爱在台阶上坐了;若有所失

(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提示:先找准主人公,何人+因何+做何事+结果

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归纳故事情节。复习小说特征。

开端(1-9): 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10-16):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17-25):父亲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26-32):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分析人物形象。

(一).跳读课文,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提示并要求:

解答方法:找出文中对人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描写,思考此描写突出人物什么性格品质。

格式:他是一个(性格特征,品质)的人,从文中 可以看出。

示例: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总”:总是,因为台阶是地位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好强。

父亲是一个好强的人,从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可以看出。他有自己的追求,不甘人后。

2.学生完成后展示并评议

3.归纳父亲的形象

(二).讨论:如何看待“新台阶砌好了”,父亲的“不对劲”和“若有所失”。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劳动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会感觉“若有所失 ”。

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并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成为那个令人尊重的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一位亲人。字数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开端(1-9): 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10-16):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第4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 电影美术;《我的父亲母亲》;色彩基调

电影和美术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传达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影中的美术设计和传统的美术又存在差异性,但它又包含了传统美术中的共同美学特性和美学内涵。电影美术不仅具有电影的属性特征,还囊括了美术的特性。电影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把视听和情节画面相互融合在一起。电影美术则能有效控制电影画面的切换,并且还涉及演员的造型设计和服装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换言之,如果把电影中的美术看做是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画,那么电影美术在电影中发挥的功能就是凸显出画面中的视觉表现力。所以,电影和美术之间是相互作用而又存在差异性的,最集中的差异体现在美术中的主题内涵和审美意蕴是可以通过美术作品来直接感受,而人们也正是通过欣赏和触摸来真正领略和感受美术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并且不同的感官也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价值。毋庸置疑的是,电影和美术的结合必然会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美术也逐渐地成为电影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一、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由《纪念》改编而来的,并由张艺谋执导,1999年在全国公映。这部影片中拍摄的画面十分优美,故事内容也深深打动人心,在国内引起一股热潮,2000年,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等多种国内外奖项。影片的视觉焦点集中在爱情、亲情以及家庭关系之间,主要讲述了一个淳朴的乡村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教师,这一段爱情是真诚和永恒的。影片并没有为这段朴质的爱情描绘得过于浓郁,而是采用简单、单纯的叙事手法进行的。影片画面中的色彩十分鲜艳,并在色彩的美术构建上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思维,而是在现实部分采用黑白色彩来展现,而在回忆部分则是运用了鲜艳的色彩来呈现,于是就营造出了现实中的冰冷以及回忆中的美好感受,两个部分的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几乎远离喧嚣的山村之中,其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这一段感人的故事增添了一层亮丽的色彩,在女主人公执著的追寻,甚至是几近绝望的情况下,终于重新迎来了爱情的曙光。这部影片中的美术表达也十分出色,无论是从影片的场景安排中,还是人物造型的设置中,都显示出技术上的成熟,在拍摄的过程中,对影片中的道具、灯光等都具有完美的追求,为影片营造了一种诗意化的情感画面,并借助一个个画面来展现电影的美术效果。

二、《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美术表达

(一)电影的美术色彩基调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美术色彩基调十分鲜明,在现实部分是以黑白色彩为主要的感情基调,从电影美术的视角来分析,采用黑白色彩作为影片画面中的基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黑白色来表现出现实中的悲凉感。而之所以在现实部分采用黑白色彩,是因为影片中父亲死亡这一消息让整个故事中的现实部分笼罩了一层哀伤的基调,在这个葬礼中没有了过往的欢声笑语,再加上故事的背景选择在冬天,更加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另外也为了更好凸显出这一悲伤的情感特征,张艺谋导演也在这一部分中大胆突破了传统在回忆中采用黑白的色彩观念,这一创新也成为影片美术色彩创设中的一个独特之处。与此同时,黑白色彩在这一处的运用也与回忆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也让观众能深深地从色彩基调的设置中与影片产生情感的共鸣。一般来说,色彩是作为电影美术设计中的一个有效的表现手法,在这部影片中也对色彩的设计进行了精巧的运用,黑白色彩的淋漓尽致运用为影片的美术设计呈现出分明的层次感。

当现实部分切换到回忆中后,影片中的色彩基调突然发生了转变,从冰冷的黑白现实中转换为回忆中安定、祥和的色彩。影片借助回忆中的色彩美术构建形成了故事情感的对比,并主要把回忆部分中纯真的人物情感呈现出来。张艺谋巧妙地在回忆部分把故事中的情节画面切换成彩色,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出回忆中的纯真爱情故事,并旨在把回忆中优美的自然景象和淳朴的乡间生活更加真切地娓娓道来。彩色的设置与回忆部分中人物的情感相得益彰,导演也正是通过回忆部分中展现的优美的风景画面和人物造型上的色彩设置来传达故事人物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和对爱情的缅怀,同时也使影片中母亲心中的幸福洋溢的感情迸发出来。母亲的那件红色的棉袄、悠远的乡间、朗朗的读书声,与母亲纯真的眼眸和淡然的笑容结合在一起,促使电影中的画面显得更加安静和生动,这一处的安排不仅凸显出纯真的爱情故事,还具有深远的美术指导意义。纵观影片中的色彩设置,回忆中的彩色与现实中的黑白,导演正是希望借助其能让处在忙碌的生活状态中的人们进入到愉悦的乡村中,并重拾曾经美好的爱情体验,影片中的美术特性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导演对回忆部分中的彩色美术的利用和现实部分中的黑白色彩,从电影美术角度来看正是在色彩的设置过程中形成交叉,并在色彩美术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印证了故事人物情感的变化,影片中的色彩美术具有抒情性的作用,并通过色彩美术的充分运用,导演引领观众深入到故事中进行思考,并在情感上实现了一致性。

(二)电影的人物造型美术

人物的造型美术能很好地表现出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从年老母亲脸上的憨厚笑容中,就给予人一种淳朴、真诚的感受,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造型的美术设计,就能表达出母亲的身份特征。而当处于年轻时候的父亲则是穿着一身中山装,脸上也露出干净的笑容,这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个典型知识分子的象征,而父亲这一人物造型的构建也为后来卷进“”事件做了铺垫。但从父亲这一人物造型来看,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对这个人从心底迸发出来的真挚的爱,在这一处中也为后来母亲执著的等待设置了背景。而年轻时候的母亲在人物的美术造型上,也凸显出母亲乡村小姑娘的身份,两个小辫子、红棉袄和花鞋,这些都是当时乡村姑娘的主要造型特征。随着年轻时候的母亲跑步的样子略显笨拙的模样,恰如其分地把乡村风格凸显出来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单纯笑容和清秀样貌的乡村姑娘,在面对爱情和守候爱情的时候则散发出不懈的执著和忠诚,这一人物心理的刻画也与当时乡村姑娘看待爱情的态度是一致的。因此,观众从影片中的人物美术造型上就能很直观地挖掘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地点,从人物的穿着就可以了解到影片主要是围绕一个乡村爱情故事而展开的,并不是一个都市题材。而从人物的着装上就能让观众分辨出人物的身份特征,如影片中的父亲就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母亲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姑娘。影片中父亲身穿的中山装以及母亲的红棉袄就能知道,这一故事发生的背景不会是古代,也不会是在讲述近几年的故事,等等。总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人物造型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人物的造型上就能分辨出故事所属的背景和地点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就更便于观众理解和掌握影片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电影的场景美术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另一个亮点是导演恰当地把影片中的母亲形象和自然景物相互构建起来,并凸显出影片中的场景美术效果,这一巧妙的设置有效地增添了影片中的美感。在影片中的回忆部分开始的时候,当母亲穿着红棉袄和村民一起在路口翘首期盼父亲的到来时,在这一处中,导演安排镜头逐渐地从远及近地蔓延开来,并通过远景、近景等的相互切换来表现出母亲当时焦急的内心状况,并且跟随着镜头不停切换,也逐渐地把剧情推向了高潮,给予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从母亲渴望见到父亲及当母亲看到父亲后心里油然而生的爱慕,都是通过母亲的人物刻画和景物的相互切换来反映的。从这一点中,观众能很轻易地从影片中的影视美术和场景美术就能探析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进一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影片中还讲述到母亲为了能听到父亲读书的声音,所以每天都绕道去前井打水,在金黄色的自然背景中和弯曲的道路的相互映衬下,母亲的笑容与整片自然场景影射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恬美、和谐的画卷。在这一场景的拍摄中,导演并没有采用摇的镜头,而是把每一个画面都停留住,集中表现出母亲对父亲真挚的爱情和乡村的静谧。在影片中的另一处场景设置中,母亲为了能够让父亲吃到自己做的食物,所以导演刻意把一个瓷碗摆放在角上的一个固定位置,在这一处中,导演充分采用了远景和中景来对这一瓷碗进行特写,主要的意图就是为了借助这种美术上的场景设置来说明母亲对父亲执著的等待。只要是父亲经过的地方,母亲都会提前在那静静地等待,此时再配上黄昏时刻的温暖画面,把母亲跟随父亲的步伐随着镜头中出现的金黄色的画面,把母亲的爱慕之情充分地显现出来了,这就真正实现了人物和景物相结合的美术场景设计。在电影美术中,有些场景美术与人物情感的结合是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能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在影片中,母亲在为父亲做排饭的时候,导演就借助一系列的近景,把母亲认真的模样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是不需要任何的人物语言来打扰这片情感的,导演也是通过景物的切换来把母亲心中涌动的强烈情感凸显出来。在故事的最后部分中,出现了一条路,那不仅是“”时期强行带走父亲时经过的路,也是母亲多年来执著等待的路,在这一处中,导演仍然通过画面来实现唯美场景的美术设计,记录了父亲和母亲之间深厚的情感。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正是借助母亲和景物的相互结合,营造出一幅幅彩色的画面,同时也指引观众进一步去了解影片中的人物情感,这是电影美术赋予电影创作的一个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结 语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给观众呈现了一段真挚、唯美的乡村爱情故事,影片在带给我们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要去关注和欣赏影片中巧妙的电影美术的构建。影片为了有效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导演分别在色彩、人物造型以及场景设计中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并通过精心的电影美术设计来表达出影片的主题内涵。

[参考文献]

[1] 黄英.析《我的父亲母亲》色彩元素意境之美[J].电影文学,2011(14).

[2] 张箭滨.浅析诗意派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营造的意境之美[J].电影文学,2011(24).

第5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故事一莫言小时候由于饥饿无力不小心将家里唯一的热水瓶打烂了。在那个收音机,缝纫机,热水瓶都算是高档用品的年代这可不是什么小事,于是他吓得躲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听到母亲焦急的呼唤,莫言才敢爬出来。见到惶恐和害怕的莫言,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摸着他的头长叹了几声。由此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慈爱,宽容的女性,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才有可能懂得理解与宽容他人的错误,言教不如身教,而身教不如境教。

故事二让莫言人生当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是小时候母亲领他在集体地里捡麦穗,看守人来了,所有人都仓遑逃窜,但他母亲是一位小脚跑不快,被看守人赶上来扇了一耳光,摇晃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那绝望的神情让莫言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在集市上,他与母亲看到了已经白发苍苍的当年那个看守人,莫言想冲上去报仇,但母亲平静地拉住他的手说:“孩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不是同一个人。” 这是一位睿智和极其善良的母亲,否则可能没有今天的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先生了。

故事三在一个中秋节的中午,莫言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几个。正吃着,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他家,小莫言拿出半碗红薯干打发他。老人说:“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在吃饺子,却给我红薯干?”小莫言生气地说:“我们一年只包一两次饺子,每次只能吃个半饱,你要就要,不要就滚!”莫言的母亲听到这样的话训斥了他,将自己碗里的饺子倒给了乞讨的老人。母亲以身作则教会了莫言善良,仁慈地去对待他人。

故事四莫言十几岁时,母亲患肺病,饥饿、病痛、劳累、困境缠绕着她,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小莫言常有不祥之感,唯恐母亲自寻短见,每次劳动归来就喊母亲,如果听不到回应,就心惊胆颤。一次莫言放学回家,找遍家里四处不见母亲,小莫言大哭。这时母亲正背着一捆柴草回来,看到这一幕,母亲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一点乐趣也没有,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母亲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无论遇到何种困境、何样难事,我们都要选择坚强,生命不休,信念不止。这种精神对莫言的写作之路影响巨大,让他懂得在成为一名大多数人认可的作家之前除了写出好的作品,更需要在没成名前耐得住寂寞,拥有一般人不俱备的信念。

故事五每逢集市,小莫言都喜欢听说书人说故事,有时听入迷了就会忘记母亲分配的活。有一次当母亲在小油灯下赶制家人的棉衣时,小莫言忍不住将白天听说书人说的故事复述了一遍。起初母亲批评他不务正业,但看到小莫言如此执着时,就开始支持他,每逢集市便不安排活儿给儿子,让他尽情地听书。很快小莫言已经不满足复述故事,而是将听到的故事另编故事情节,甚至改变故事结局。如果说这些说书人是莫言的启蒙老师的话,那么母亲便是他的第一位忠实的粉丝与伯乐,是母亲发现了小莫言身上对文学感兴趣的特质并予以鼓励与支持。

故事六 1976年莫言应征入伍,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为他买了四本《中国通史简编》,带着这珍贵的礼物莫言从此走出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这位拥有远见的母亲懂得最值得的投资是把钱花在孩子学习上的道理。

第6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小说主要人物是父亲骆长余,叙述父亲在三合屯当了四十多年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经历。他 22 岁那年,乘坐一辆马车来到村里做小学老师,与 18 岁的母亲( 招娣) 喜结连理,从此落地生根,四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村里的教育上,教导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到了 60 岁,他还在为学校盖新校舍殚精竭虑,四处奔波筹集资金,不料在到镇上买木材的归途中,遭遇大雨浇淋,诱发心脏病,经医院抢救无效,在昏迷中溘然去世。村里的老老少少怀着悲痛的心情,都来为尊敬的骆老师骆校长送行。小说重点反映父亲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穿插描写了父母之间经久不减的醇厚感情,讲述了父亲母亲朴实无华的爱情故事,以及父亲母亲与儿子我的深厚感情。小说《纪念》曾经被作者鲍十收录在其自选集《葵花开放的声音》里出版,与集子里的许多部作品一样,它写的是故里乡亲的人生故事,情节内容简单,然而却像一幅简约的水墨画,隽永动人,人们能够从中读清水痕的泼度,墨影的深邃,以及那泼度和深邃后边隐含的温情与悲悯。

电影主要人物是母亲招娣,着重表现年轻母亲美丽纯朴,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挣脱旧式束缚,追求自由恋爱,对爱情的执着,以及恋爱中期待与渴盼的刻骨铭心。影片故事内容简单,一是现实部分的奔丧、抬棺 二是回忆部分的看先生送公饭织红打水、反复的田野奔跑和半路等待。其实,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纪念》没有着力刻画母亲招弟这位人物,没有关于青年母亲和青年父亲谈恋爱的描写。导演在忠实于原著主题、充分尊重小说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没有拘泥于小说原著,不是对小说的原样复制,而是基于对小说的阅读和理解,根据自己的创作理念、表达需求和艺术表现手段,对原著进行全新的诠释,进行再创作。影片只保留了原著父亲母亲相濡以沫这个精华,把小说讲述几十年的许多事情高度凝练后,在电影中变成了年轻母亲父亲相遇等待相恋和年老母亲为父亲举办葬礼这样简单的几件事情,完全颠覆了小说原著的故事内容,注入了崭新的元素。

二、情节结构: 丰富和简约

小说三万多字,篇幅较短,然而多情节、高密度。这体现在: 第一,设置主要情节,描写父亲骆长余的一生。小说写他从 22 岁在三合屯当老师起,到 60岁逝世为止。时间长,跨度广,容量大。在刻画其性格特征、塑造其无私奉献的乡村知识分子形象的时候,选取了一系列普遍而又典型的情节,选取了许多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选取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事件和场景,如筹划为学校盖新校舍,募集捐款,到霞镇去接洽购买木材,对儿子言传身教,送葬场面等。第二,设置次要情节,还选取了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事件,捕捉生活中丰富生动的细节,表现父亲母亲之间经久不减的醇厚感情,表现父亲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第三,作者还不放过在上述精选的情节和场景中容纳更丰富更深厚的社会内容的可能。如当小村长说村里没有那么多钱来为学校盖新房时,作者通过夏木匠的嘴说,你们一年请吃饭就花几万元。这情节虽然只是寥寥几笔,却从一两个侧面写出了社会的不正之风,使小说增加了社会生活的厚重感。

小说一共分为九个章节,分别采用了现实回忆现实回忆这种循环往复的布局设置情节,展开叙述。小说情节结构精确巧妙,新颖独特。现实部分是小说的主线,着重写年迈的父亲为了筹集新校舍的资金而殚精竭虑,四处奔波,以至于累倒病逝,亲人悲痛,深切怀念。其中穿插写了年迈父母的相濡以沫,经久不减的醇厚感情。回忆部分写年轻父亲扎根三合屯当教师的往事,教育儿子( 生子)时所显露出来的传统而纯朴的观念。现实加回忆的书写,令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鲜明饱满,其人生的轨迹清晰可见。

电影的情节结构,相对于小说而言,要简约得多。影片的情节平淡,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传统电影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它通过快速的场景变化,向观众呈现了回忆中的看先生、织红、送公饭、前井打水、几组田野奔跑和半路等待以及现实中的奔丧、抬棺、儿子讲课等情节片段,表现母亲与父亲年轻时的爱情故事,以及父亲执著于事业的伟大人格与母亲钦慕、敬爱父亲的一往情深。影片为了使情节尽可能丰富一些,大量采用人物特写和景物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形象、突出主题。

因为情节的平淡,影片非常重视细节刻画,细节成为整个片子的支撑点,像红发卡、红围巾、红棉袄、青花瓷碗、织布、半路等待、改后井为前井打水等细节,都很好地塑造了母亲的形象,表现了母亲的性格特征,突出了影片主题。由于影片唯美风格的需要,在上述细节的处理上,并非写实的刻画,而是充满了写意性。电影在现实回忆现实的叙事结构中,通过一连串真实细节以及颇具灵性的景物造型来传情达意,推动剧情的发展,具有抒情散文般的清新,呈现出自然优美的叙事状态。

三、语言风格: 朴实和绚丽

小说《纪念》的文字语言平实朴素,自然恬淡,简洁精练,字里行间饱蘸着对世态人情的认知、关怀和理解,体现着作家对人们内心准确的体悟和把握。下面稍作引述:

骆先生,我的! 骆校长,我爷不能来,让我替他交。老骆别嫌少,我就这么点儿心意! 每有一个捐款的人,老骆就弯一次腰深深地鞠躬敬礼。他站在桌子旁边,他本来就又高又瘦的身材,这时就显得更高更瘦了。他的苍白的头抬起来又埋下去,埋下去又抬起来,他脖子上的两根大筋便一张一弛的。他仍然穿着那件小褂,他的小褂从来不像别人那样扎进裤腰里,所以每一弯腰衣服都前后摆。

上述这段文字描写乡亲们为筹建新校舍出钱集资的感人至深的情景,语言简洁平实,没有任何的华丽辞藻,然而却表现出乡亲们对老骆的极度尊敬、信任和支持,让人看到老骆与乡亲们心心相印、休戚与共的鱼水情缘。

第7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原因

[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081-06

“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而张爱玲恰恰善于洞悉这样的情感印迹,总是于人类尤其女性最平常的生活之中道出人世间的无尽苍凉。张爱玲的小说自发表以来,受到了学术界褒贬不一的评价,然而无论是批评还是赞赏,读者们对其作品的某些特性仍有着共识,其中之一便是其小说饱含着苍凉之感。不仅仅是读者,就连张爱玲自己也肯定了“苍凉”的存在:“……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然而,张爱玲小说苍凉感的产生,并不仅仅是由于故事本身的悲剧性,而是来源于整个文本的字里行间以及作品之外的作者的个人因素。她那既华丽又让人心痛的苍凉,是作品中独特的手法营造出来的,也是作者不同于常人的人生体验带来的。下面笔者将从文本和作者两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小说苍凉感产生的原因。

一、文本中的因素

张爱玲的小说在编排和设计上有许多的独到之处,她的语言也是美丽又奇特的,而正是她的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她的小说形成了真正的“苍凉感”,又或者说是处处蕴含着苍凉。

(一)篇名的距离

张爱玲小说的文题往往古色古香,韵味十足,波澜不惊又隐喻悲哀,常常富有诗意,有一种淡淡的雅致。乍一看以为是一段美好的爱恋、一个喜剧的故事,然而,实际上却大相径庭。其作品的标题大多与人们心中初以为的那种美好感觉不符,让人们在读她的小说时总会疑问标题的由来,读着读着,恍然大悟,原来竞有着这样的含义,苍凉之感不禁暗暗袭来。

《倾城之恋》,读者初见此题时,容易误以为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美好爱情故事,或者是如西施、杨贵妃之类的传奇性女子的故事。而实际上小说中的“倾城”指的却是战时倾倒的香港城,不是男主人公为女主人公白流苏倾倒,而是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的爱情,或者说是成全了她的婚姻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金锁记》里的“金锁”不是古代寓意吉祥的如意之锁,而是真正的黄金枷锁。用黄金铸成的“枷锁”,锁住了曹七巧的爱情、亲情,甚至锁住了她的一生,同时也锁住了她的孩子们的幸福,锁住了那个年代为金钱而执著的所有人。而《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标题看似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却也被作者一语道破了其悲剧色彩:“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令人倍感苍凉。又如“鸿鸾禧”,原是山东琴书传统曲目,叙述穷书生莫稽饥寒交迫,倒于金玉奴家门前,被金玉奴救回并与之成婚的故事,最终是个喜剧故事。而张爱玲的《鸿鸾禧》却是描写为一对新人准备婚事之际,家里家外形形的人物的不同反应,终究也没有多少“禧”可言,最后,一屋子的人连应当不应当笑都不知道,而没有听清笑话的娄太太居然笑得最响,可见其空虚与悲凉。《连环套》一次次套的是霓喜自己,《封锁》不仅仅是暂时的道路封锁,更是封锁解除之后人心的再一次封锁……

这便是张爱玲小说篇名与人们心中印象的距离所带来的苍凉,与文章契合,却不同于惯常的理解,隐喻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暗含着一种苍凉之意。

(二)故事的距离

张爱玲小说的开头大多不是直接对故事进行叙述,而是对故事的“苍凉”进行渲染。有的以对过往的追忆为引,有的以对人生的悲叹为序,有的则跳出故事,由现实生活逐渐进入情境,还有的以主人公周边的细节人手预示故事的悲剧性……有人认为,故事在叙述手法上所显示的这种距离容易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悲剧效果。那么,这样的一些方式就增加了小说故事的距离感,使得故事的悲剧性基调明了,更使人感到悲哀,从而凸显了故事的苍凉感。还有的小说在结尾处回归,与篇首呼应,这样的重复加重了读者对于主人公命运的怜惜,引起人们对于人生的慨叹,既有一种美感,更添一抹苍凉。

《金锁记》的开篇写道:“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以对30年前的往事的回忆为开端,拉开了小说与读者在时间上的距离,使读者也以一种回忆的调子来品味故事,形成了一种悲剧感。且紧接着点破了故事的“凄凉”,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最后结尾处说到“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一完不了。”这样的重复更增添了读者对曹七巧等人命运的同情与怜惜,形成了“苍凉”的延续性。《红玫瑰与白玫瑰》就如前文所说,开篇道出人生的悲哀,激起读者的共鸣。《沉香屑第二炉香》和《茉莉香片》则是走出故事本身,从现实生活的视角出发,让读者幽幽聆听故事,平静,闲适。前者以“请你点上你的香,少少地撮上一些沉香屑”为引,令读者在沉香屑的气味中走进故事,结尾又以“罗杰安白登的这一炉香却渐渐地淡了下去,沉香屑烧完了,火熄了,灰冷了”为结,同读者一同走出故事。火熄了,罗杰的生命之火也就此熄灭了,随着烧完的沉香屑一起,淡淡逝去。一个悲哀的人,一种无奈的生活,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后者则用“太苦了一点”的“一壶茉莉香片”为始,讲述了“一段香港传奇”,“华美的但是悲哀的”故事。《倾城之恋》则是由故事里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人手,暗示着故事的苍凉。“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一不问也罢!”先以白公馆与外界的不协调入手,为后文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做好铺垫,苍凉已然成为必然。再加之结尾完全一致的重复,一个“苍凉的手势”就此完成。苍凉得不刻意,却苍凉得直人人心。

(三)世俗的贴近

张爱玲的小说源自生活,书写生活,“俗”却不乏“雅”,俗的真实,俗的恰到好处。在她的小说中没有过扬的人生,而是追求安稳的现实,在为了生存的努力中,在最为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揭开最真实的人性。张爱玲的小说与世俗生活衔接紧密,甚至有的就是生活的某一个切片。而在这最普通的生活中往往蕴涵着最复杂的人心,叙写着一个个传奇故事,予人以启示。也就是因为小说的通俗性与世俗性,才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更易于感悟,更容易产生苍凉感。就像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的:“……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张爱玲把主人公置于充满各种关系的世俗生活中,揭露人性的自私、丑陋、冷漠、苍凉。

《留情》和《封锁》都是生活切片式的小说,以小见大,描写了短暂的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事,同时道出了生活的无奈。《留情》说的是敦凤和米先生去舅母家与杨太太和杨老太太闲话家常的前前后后。这看似平常的谈话中,却透露出了人们为了追求安定生活而形成的许多的无奈。敦凤和米先生这对半路夫妻,有些感情却也不是真正的爱情,不过是为了生活。米先生的前妻病重即将离世,他“一生的大部分也跟着死了”,而敦凤与他的感情即便“千疮百孔”,却也“留”下了那么一点“情”一他们在回去的路上还是相爱的。《封锁》写的是封锁期间电车上发生的故事。封锁了,时间仿佛停止,而电车上则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吕宗桢与吴翠远“恋爱”了,他告诉她许多话,而这只限于在电车上,只在封锁时。封锁解除了,翠远信了他,期待他的电话打来,而宗桢却在对面坐下,陌生人一般。原来“封锁期间的一切,等于没有发生。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这样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场景,极易使人产生联想,回忆起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激起读者的共鸣,一同来慨叹生活的无奈与艰辛。将作品中苍凉的感觉与现实的生活相连接,更有一种切身体会的真实感。

(四)人物的不彻底性

好也非好,恶也非绝对的恶,与命运抗争却又无奈妥协,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总是那样的不彻底,而也正是这样的不彻底,这样的难以一言概之,才更加真实,才更有一种苍凉的启示。不是刻画高于现实的不平凡的人,而是描摹接近现实的不彻底的人,从而发现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感悟的地方。就像她自己所言:“极端病态与极端觉悟的人究竟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所以我的小说里,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张爱玲运用一种参差对照的手法,将人物的这种不彻底性表达得惟妙惟肖。追求婚姻的白流苏、失去初衷的葛薇龙、妒恨丹朱的聂传庆、伪装正直的佟振保……他们都曾与命运相较,他们也都在无形中改变,可是最终,他们仍旧没有“大彻大悟”。然而正是这样的不彻底的人物,才显示了真实的人心、复杂的人性,才更接近事实。即便是曹七巧这个彻底被金钱禁锢的人,也终究难以让人产生绝对的恨。无论她的行为多么的不堪,读者总是会给予她一定的同情,毕竟她也是被生活折磨的可怜人。

就如《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本是一个纯洁的学生,为在香港继续读书寄住在姑母家。本以为自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可谁知她终究是沦落了,被物欲的环境吸引也被乔琪乔吸引了。当她的爱情之梦被乔琪乔打破后,她仍旧无法自拔,最后“薇龙这个人就等于卖了给梁太太与乔琪乔,整天忙着,不是替梁太太弄钱,就是替梁太太弄人。”她一步步走向深渊,可是却出于自愿。她的心灵里有善的一面,也有着浮华的一面。也许多年以后,她会成为另一个梁太太,可是这样的人生轨迹,不免让人心生惋惜。污浊、腐败的空气和华丽奢靡的交际生活让她一点点失去了自我,我们不禁反思,面对金钱和欲望的诱惑,又有多少人会不为所动呢?葛薇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不仅仅是一个苍凉的人物,一个有着苍凉人生路的主人公,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苍凉的启示。

在张爱玲的笔下,她在参差的比照之间,展示了人物的内心。她用两种不同的视角去观看同一个人,既看到善良的一面,又看到扭曲的一面,从而更显真实,更显苍凉。

(五)意象的暗示

张爱玲小说中丰富的意象运用,是他人难以模仿和比拟的。她总是极为敏感,将感情赋予不同的事物,又于不同的事物中体会不同的感情。她使读者与人物的内心通过具体化的意象相通,从而拉近人物情感与读者情感的距离,使人物的情感更容易被读者认同与感知。同时她还大量运用通感,使不易于理解的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被诠释得细腻而又深刻。

月亮、镜子、雨、花、音乐、颜色等等,每一种意象都被她赋予了多种情感,或是暗示人物的命运,或是表达人物的心情。《金锁记》里“隔着玻璃窗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这时的月亮仿佛就是七巧狰狞的脸和她那扭曲的人格,在深夜将儿子留在自己房内,打听着儿子与儿媳的秘密。《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倒在镜子上,“他们似乎是跌倒在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他们的爱情亦真亦假,亦虚亦实,就像镜子一样,虚幻又易碎。《心经》里“天黑了,忽然下起雨来,那雨势来得猛,哗哗泼到地上,地上起了一层白烟。小寒回头一看,雨打了她一脸,呛得她透不过气来”。不仅仅是天下起了雨,更是小寒的心里下起了瓢泼大雨。雨让她透不过气,而情感的崩溃更让她难以呼吸,雨成了小寒心情的真实写照。类似的,花朵与小说中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就如《茉莉香片》里的言丹朱和杜鹃花,同样艳丽而哀伤;音乐与故事的底色交相呼应,就像《倾城之恋》里“咿咿呀呀”的胡琴,苍凉而苦涩。颜色暗示了主人公的人生,就似《茉莉香片》里聂传庆暗下去的背景,灰暗而满是阴霾……张爱玲运用种种意象,使小说更加情感化,更加细腻化,而这些情感的表达也就加重了小说苍凉的意味,使得苍凉感遍布于小说的字里行间,也使读者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所传达出的这种“苍凉”。

除此之外,通感的大量运用更是使得情感的表达和感知更加深刻和具象。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振保觉得她完全被打败了,得意之极,立在那里无声地笑着,静静的笑从他的眼里流出来,像眼泪似的流了一脸。”把他真实的痛苦与心理的纠结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坐在床上,炎热的黑暗包着她,像葡萄紫的绒毯子。”她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可是范柳原的话虽是侮辱却正中她的心,所以她更加难堪。这样的通感运用,让感情更加形象,更加易于体会,也更利于读者理解和感悟了。

(六)创作者的隐匿

细读张爱玲的小说不难发现,她总是以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出现,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讲述故事,不直接介入故事,不强加给读者她自己的看法,而是让故事自身去说明。这样的视角使得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变远了,也变近了。远是说读者也会如作者的语言一样,从一个第三人的角度去观赏故事,更加清晰和客观;近是说作品没有在时过境迁后失去韵味,而仅仅是一个故事本身,等待着不同时代的人去给予不同的理解和品味,发现新的启示,不会因为年代的改变而失去意义。张爱玲的这一手法,让她作品苍凉的味道不仅洋溢在故事中,也弥漫到了读者的心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同时也使这种苍凉感愈加持久了,不仅停留在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的心中,也让后代的读者产生体悟。她置身事外,看破一切,冷静而善于洞察人性,以一种独立于小说之外的视角冷眼看世界,给我们讲述一个个故事。

也有人说张爱玲的这种方式是刻意隐藏自己,以免读者将主人公的遭遇联想到自己的身上来。可是对于作家来说,这是难以避免的。一个人的写作总会带有自己的一些体验与感受,而读者往往会认为是作者的自我书写。这样的联想是避不开,也不必避开的。张爱玲若是真想避开,那么大可不必构建与自身经历类似的情节了。笔者认为,她的这种叙述的方式,是隐藏了自己,可是并不是避开嫌疑,而是让故事成为故事本身,让读者专注于故事,而不是作者的评判,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体会故事,更好地感受那种人世的苍凉。

二、作者自身的因素

小说中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小说的苍凉感通过多种途径到达读者的心境,而能够自如运用这样的手法,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才能。此外,除了小说中的艺术手法,苍凉感的产生更重要的原因来源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观。是因为她看得到这个世界的苍凉,所以才写得出这样苍凉的故事,否则,她自己没有经历过,没有体会过,那么即便虚构出这样的故事,也不会那样的真实和深刻。

(一)中西文化的积淀

张爱玲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造诣,也受到了西方文化颇多的影响,这两种文化在她的作品中碰撞交融,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文体。

儿时的她,母亲不在身边,父亲成为了与她朝夕相伴的良师益友。父亲常常带她去听戏,回到家便与她一同探讨文学作品,父亲的大书房成了她钟爱的宝地。《红楼梦》、《海上花列传》、《儒林外史》……幼年的她便已品读过许多的作品。每当与父亲讨论作品的优劣,父亲总是帮助她分析、讲解,让张爱玲受益良多。此后,张爱玲的这种文学造诣越来越深,见解也越发独到,《红楼梦》等作品还对她的创作风格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且张爱玲本就出身名门,家族的底蕴浓重,对她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她的父亲还是最初发现她具有文学天赋的人。在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就发现了她写作的天赋与能力,并且有意培养。可见,她的家庭,尤其是她的父亲,对她文学才能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家族、戏曲、文学……传统文化在张爱玲的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她的母亲归国回来,用西式的茶具、与姑姑一同演奏钢琴,西方文化在她的心里开始萌芽。1931年,张爱玲在母亲的坚持下,进入圣玛利亚女校学习。圣玛利亚女校是当时上海最著名的两大美国基督教会学校之一,课程分为中文、英文两部分。初中以上中文课程的教授多半是前清科举出身的老学究,初中以下是师范毕业的小姐,讲授国文、国史、地理。英文课程的教授则由英美学者担任,讲授英语、数学、物理、西洋史、西洋地理、圣经。张爱玲在这个学校里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还在校刊发表文章,不仅加深了传统文化的修养,也学习到了西方的文化与知识,开拓了眼界,同时也加强了写作的功底。之后,她又到香港大学就读,这个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大都市进一步加深了西方文化对她的影响。她重拾画笔,研究服饰……在母亲的影响和帮助下,张爱玲也很好地学习了西方文化,研读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

这两种文化在她的人生中碰撞、融合,也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她的许多的手法与技巧,都是来源于她颇深的文学功底和天赋。她的苍凉感,既带有《红楼梦》的细腻和悲情,也含有西方现代人本主义“人生是无望的,世界是荒诞的”的哲学观点。中西方文化在她的小说中共同形成了她的悲剧意识,传统与现作方式在她的作品中得到灵活的运用,苍凉感遍布于小说的字里行间,投影在故事与现实之中。

(二)苍凉人生的体验

只有技巧与文采是写不出真正的苍凉的,只有不同于常人的经历与感受,不同于一般的视角与见解,才可能铸就出这样铭心的苍凉。张爱玲的一生十分坎坷,可以说她的经历远比小说中来得更加苍凉,因为这不掺杂那些虚构的成分,她的一生才是“说不尽的苍凉故事”。

张爱玲出身名门,可是家道中落,她只赶上了一点世家的遗韵,大都是一些颓废的景象。4岁那年,张爱玲的母亲离开她去了英国,她清楚地记得母亲临走时的那一幕。之后,她与父亲相伴,而父亲却是个吸食鸦片的没落贵族。4年后,母亲回国,家里突然热闹起来,有许多的客人,她很快乐,真正的快乐。可是好景不长,父母整日争吵不断,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终于二人离婚了,张爱玲“快乐”的童年结束了。母亲再次动身去了法国,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这些无疑在她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她的世界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的敏感、孤独使她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其后,父亲再婚。继母待她和弟弟并不好,父亲也总是训斥他们,然而,矛盾在她母亲回国时激化了。她与父亲商量后去母亲那里住了两周,回来时却被继母打了,只因未知会她。继母恶人先告状,告与父亲。父亲本就恼于母亲让张爱玲留学,觉得张爱玲向着她母亲,此时更是把对她母亲的怨恨发泄到张爱玲的身上,对她拳打脚踢,弄得她满身是伤。本已伤心欲绝的她,竞被父亲关在阴暗的屋子内,只能看见些许的月光。直到日军攻打上海,她父亲与继母避难,仍旧没有将她放出来。大概张爱玲对月亮独特的感觉便也由此而来。终于,她逃了出去,逃到母亲那里,开始了新的生活。可之后的感情经历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苍凉”的印迹。与胡兰成的那一场风花雪月,她看到了爱情的美丽,也品味了爱情的背叛。她因他背负了汉奸的罪名,在战时跋山涉水往温州寻夫,却见到了丈夫的新欢,她的心就此碎了。此后她的第二次婚姻也很不幸,随之她的创作也变得少了。

第8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爱的教育》中描写了一些平凡生活着却真实感人的小人物。它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一百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歌颂了儿童的纯真感情。同时书中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1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这本《爱的教育》。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而是将它搁置在一边任其生灰生尘。直到有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它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真正吸引我的,感动我的并不是其极高的文学价值,而是其无处不在的爱——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在这些近乎完美的爱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亲子之爱,尤其是妈妈的爱。

记得有一天,妈妈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为我准备好了热乎乎的早餐。我以为又是我最爱吃的三鲜粉,兴冲冲跑到餐桌一看,居然是我最不爱吃的鸡蛋煮面条。看到讨厌的鸡蛋煮面条,我很是不满,大声嚷嚷起来:“怎么又是这些难吃的东西?”可妈妈却心平气和地说:“你现在长身体,只有摄入了足够的营养,才能满足生长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精力旺盛,认真听讲……”妈妈正在发表长篇大论,我却不耐烦地打断了她的话:“不吃,不吃!鸡蛋煮面条再有营养再好我也不吃!”说完,我嘟着嘴,背起书包“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

中午放学回家后,我发现饭桌上全是我最爱吃的菜。早上饿着肚子的我狼吞虎咽吃了起来。正当我大快朵颐时,我忽然发现妈妈比平时吃饭慢得多,仔细一看,这才发现妈妈手指缠着纱布条,还渗着血呢!一问才知道,原来妈妈在切菜时因为担心我上午会饿着,分神了而不小心切伤了手指头。知道这一切后,我还是大口大口地吞着饭菜,但已经不知道这些饭菜是什么味道了……

妈妈的爱,虽然没有《爱的教育》那本书上的爱那样有名,但它一样感人至深,一样完美无暇。

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2对于有些人来说,透过玻璃镜片看世界或许更清楚。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世界上美好的景和物。但是如果生命中出现了一个金色的导航标,会使我们能够更加看清人们内心的深处。然而这个夏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导航标。

《爱的教育》,我的导航标。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常说:爱的教育是个哀伤的故事,流泪是不可避免的。而我,虽然没有流泪,但是我实在非常震撼于这本洗涤心灵的书。

在这本书中,我渐渐走入了恩里克的生活,他的生活,他的学习生活,还有,他的爱。他是怎样去爱的。

有时真的想想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

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梦更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爱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我的金色指航标。我以后度过多彩年华的动力与指引!

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3在这几天里,我阅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是那么令人感动。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的儿童小说,原名是《心》。这本书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的学生中的一百个感动人心的美好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还有老师以及学生的父亲母亲。他们都具有十分高尚的品质。小说写出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对父母和兄弟、对老师和同学非常深厚而极为真挚的爱。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

最让我难忘的故事就是《争吵》这一个故事了。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主人公安利柯和他的好朋友克莱蒂不小心碰了安利柯的胳膊,让墨水溅到了安利柯的本子上。安利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和一时的生气而报复克莱蒂的小误会。放学的时候,安利柯本想拿着尺子教训一下克莱蒂,克莱蒂的一番话让他们又成为了好朋友。这个故事体现了克莱蒂的宽容和大度。

读过了《争吵》这一个故事后,使我深受启发。接下来我讲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吧。

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上小学二年级。在一节体育课上,我和我十分要好的朋友也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争吵了起来。事情是这样的,我和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可不小心碰了他的胳膊一下,差点就把他碰倒,他愤怒地责怪了我,还说了粗话。

我忍不住也反了他一句。他顿时火冒三丈,我们俩之后还打了起来。在周围的同学的劝说下,我俩最终分开了。又相互向对方说了声对不起。经过了相互的道歉、原谅,我们还是和好了。我觉得,宽容理解万岁。

读过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不仅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更让我从中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4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爱,如亲爱、友爱、师爱……但《爱的教育》这本书,诠释的是一群孩童纯真质朴的爱,在我眼里,比任何一种爱都难能可贵。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名孩童——安利柯。此书以安利柯为中心,写了在安利柯身边的事和人。书里的孩童,都极其富有个性特点:行为高尚的卡隆、活泼开朗的可莱谛、调皮可爱的“小石匠”瓦梯尼、小商人卡洛斐、“小绅士”卡罗·诺卑斯、品学兼优的代洛西……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通过安利柯的所见所闻,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状况。作者以真挚的情感为纽带,凸现了人物高尚的品格,再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带给我们爱与美的享受。全书没有虚伪的说教、没有宗教式的宣传,也没有豪言壮语或口号,而是通过对生活朴实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关心、理解、帮助。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使我感触颇深——小抄写匠:小学生裘里亚家境很困难,父亲为了养活这一家人已经很苍老了,他非常希望能减轻家里经济上的压力,为了贴补家用,他除了日常的公事外,还要当抄写员,常常抄到深夜。裘里亚非常心疼父亲,决定暗暗帮助父亲抄写,一开始还好。

可是过段时间,裘里亚就感到睡眠不足,功课一直到下降,上课有时还打瞌睡,这使父亲对他越来越冷淡,甚至连他生病都不管他了。但最终这个抄写工作还是被父亲发现了,父亲非常懊悔,陪裘里亚睡了一个香甜的觉,原谅了他。这个故事是多么感人啊!一个才四年级的儿童就懂得父亲的辛苦,为父亲分担工作,甚至情愿被误会,被责骂,也要为家里分担。这是多么纯真的一份爱呀!

其实《爱的教育》里面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伦巴底的小侦察员、爱国少年、爸爸的陪护人、少年鼓手、公员勋章、万里寻母记和难船。

《爱的教育》教会了我很多,让我领悟到了爱的真谛。爱要替人着想;爱要懂得分享;爱要敢于承担;爱要学会感恩;爱要……这本书用一个儿童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这世界上的美好和悲伤。让我们更深地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其实往往儿童的话才是最真实的,发自于内心的。

总之,一句话——爱要从心里出发。

描写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5“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是啊,爱在我们生活之间无所不在:父母对你的爱;朋友对你的爱;老师对你的爱;同学对你的爱可是,当我读了爱的教育后,我对它又有了新的了解。

《爱的教育》运用了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成长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这个故事了到处洋溢着他对父母、老师、朋友、祖国真挚的爱。

《爱的教育》是由100个经典的故事组成的,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故事就是每月故事----《小抄写员》。它讲述了一个贫苦的家庭,孩子很多,父亲白天工作,晚上回到家还要抄文件。小弟弟安利柯看着爸爸疲劳的样子,就想帮爸爸抄文件,多挣点钱。可是因为爸爸不同意,所以他只好半夜偷偷起来帮爸爸抄。就这样,家里的情况改善了许多,而安利柯却因为长时间缺乏睡眠而导致上课无法认真听讲,回家也无精打采的。爸爸看见了,非常生气,还经常骂他。

弟弟安利柯虽然很委屈,但还是坚持着帮爸爸把工作做下去。直到有一天,爸爸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子,愧疚万分。

第9篇:感人的亲情小故事范文

《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亚米契斯,它叙述的是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中所记的日记。全书一共有一百篇文章,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他的父母在他的日记本上写的劝告启发性的文章;以及十则老师在课堂上读的小故事。

本书的主人公安利柯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信任的家庭,他天性纯良,观察敏锐,是一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而他的父亲则总是采取一种设身处地的教育方式,让安利柯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体验到课本以外的许多宝贵知识的人情,他是影响安利柯很深的一个重要角色。

在这本书的三部分中,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每月故事,这一部分实在是太感人了。像佛罗伦斯的小抄写员、撒地尼亚岛的小鼓手、爸爸的小护士、千里寻母的小孩子的精神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举一个例子吧,我个人比较喜欢“佛罗伦斯的小抄写员”这个故事。

文中描写的是一段小学生叙利亚瞒着父亲每晚帮他抄写封条的故事。叙利亚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家里人口很多,收入却微薄,一家人过着拮据的日子。父亲为了补贴家用,除了日常的工作以外,他还给人当抄写员来挣钱。每晚,他都要用工整的正楷字抄写几百份封条到深夜,每500份只赚6角钱。

叙利亚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问父亲可不可以帮他,但父亲坚决不同意。他只好每天晚上听见父亲上床后,悄悄地摸进工作间,模仿着父亲的笔记开始抄写。可是父亲却一直都没有发现,因为父亲每次都是在第二天早晨清点数目。但是由于过度劳累和缺乏睡眠,叙利亚的成绩开始直线下降。父亲很是生气,叙利亚却没有把真相告诉他,任凭他打骂。

终于有一天,叙利亚在抄写时不小心把一本书碰翻在地上,惊醒了沉睡的父亲。父亲站在儿子身后,一时间,他明白了一切,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懊悔和慈爱,他抱着叙利亚头呜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