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趣事新闻范文

趣事新闻精选(九篇)

趣事新闻

第1篇:趣事新闻范文

一、国际新闻

(一)国际新闻的含义

国际新闻是指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纯粹的国内新闻而言的新闻,主要是把本国以外发生的,或者本国发生同时又与其他国家有关联的,或者本国以外其他地方发生但与本国有着密切联系的事实变动,准确地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换言之,国际新闻的事实客体包括:发生在国外的涉内新闻、发生在国内的涉外新闻和发生在国外的其他新闻事件等。

(二)国际新闻报道的标准

在从事国际新闻报道时,除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标准外,还要坚持新闻价值标准,即按照新闻价值来选择事实和报道新闻。一般说来,这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即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贴近性以及趣味性,这里我们主要说说趣味性的含义。

趣味性,也就是事实所具有的可以使受众产生兴趣,进而乐于关注新闻的有趣程度。趣味性越大,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新闻事实的趣味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新闻事实新奇独特,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其二,新闻事实充满情趣,激起人类共有的激动、兴奋、伤感等情感;其三,新闻事实富有人情味,能调动起人们的同情心、爱憎感。

国际新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趣味性需求。人们总是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山川河流、奇闻轶事充满了好奇心。如西班牙斗牛节、巴西狂欢节都属具有趣味性的国际新闻。

(三)国际新闻的发展方向

另外,由于全球媒介的商业化与科技发展,国际新闻体质由政治控制开始转变为政治与商业的双重控制,体制内的竞争也演变成了政治与商业的双重控制,争取受众就成了国际新闻报道的新特点,国际新闻也开始了从宣传到报道的转变。在全球化时代到来之后,国际新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宣传的特征在弱化,而新闻性特征在增强。新的传播手段使新闻中的迅即性、直观性、真实性特征得到了凸显。同时,国际新闻传播越来越多地依靠科技,表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性强的特征。西方有的新闻学者经过研究后发现,70%的电视节目直播议题是事先设计和策划的。新闻报道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个人行为了,商业化又带来了娱乐化。在向新闻回归的同时,国际新闻中的硬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少,而软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内容出现了政治、经济和娱乐三元并举的局面。

二、软新闻

(一)软新闻的含义

那么,何为软新闻呢?笔者认为,除了重大的政治、经济、科技类新闻以外的社会、文化、体育、旅游、考古之类的新闻都可以看作是软新闻。从具体内容上看,软新闻的内涵更加宽泛。甚至某些政治、经济类新闻中的新闻和动态,也可以成为软新闻,如《财富杂志》的排名、首脑会议的花边新闻等。

(二)软新闻的报道

软新闻虽然不像重大新闻那么重要,但也很被受众看好,越来越成为新闻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在国际电台制作的45分钟的国际新闻里,有大约15分钟的软新闻,题材涉及科技、文化、艺术、医学、娱乐、体育等。笔者比较关注美国的电视节目,在这里就以NBC(美国国家广播电视网)的一档早间新闻栏目《Today》(即《今天》)的成功为例,谈谈软新闻。

《今天》是NBC的一款早间新闻类节目,开播于1952年。从1995年至今,《今天》稳坐同时间段美国电视节目收视率冠军的位置,它也是美国早间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开山之作,开创了娱乐化包装新闻的时代。《今天》的所有成员都一致认为,为了保证节目的生存和收视率,将其定位在不失新闻的严肃性的同时,尽量保持轻松娱乐。内容上除了一定量的硬新闻外,在清晨时刻,节目还包含了大量的软新闻,相对比较轻松感性。轻松愉悦的软新闻,给节目带来休闲快乐的气氛,比如文化、音乐、名人、旅游等方面的内容。如在2001年9月的一期节目中,新款照相机上市的消息被多次重复播出,以便给观众传递最快的信息;有关玛丽莲·梦露、麦当娜等明星的最新消息也在第一时间里播报;时尚资讯、影视动态、商品信息、美容产品等方面的新闻也会及时地送给观众。这些内容就像餐桌上的一道“开心果”,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乐趣。

《今天》节目具有综合性、娱乐性和可听性的特点。如今,很多观众大多数情况下把看电视当作一种放松、消遣。作为早间节目的《今天》从开播初就把娱乐性作为自己的基本特色,新闻和娱乐融为一体,交相呼应。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节目中强化“软”“乐”“实”,把硬新闻进行“软化”处理,以增强节目的趣味性。

《今天》的成功也引起了美国各大电视网的竞相模仿和竞争。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品牌栏目《60分钟》是一档以深度报道见长的电视新闻栏目,一向以严肃而闻名,而在经过一系列的改版后,主持人在报道新闻中恰当地揉入了娱乐因子,使原本单调乏味的新闻报道变得风趣了起来,从而吸引着观众饶有兴趣地看下去。正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资深制片人唐·休伊特(Don Hewitt)所说:“没有理由认为新闻报道不能变得更有娱乐性,不应该只做干巴巴的报道,应该给观众讲故事。”

(三)软新闻的选择

分析过美国的电视节目,再谈回新闻娱乐性对我国电视人的启发。我国当今的新闻栏目中,虽也有软新闻的版块,但总体形式还是偏死板,风格也过于严肃。如果我们能向国外的媒体学习借鉴,增加些软新闻,使我们的新闻栏目不仅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又能更多地为观众服务,提高新闻的娱乐性,那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了,对于播报软新闻的比重和分类,我们还是要有选择地进行。

不论《今天》还是《60分钟》,在内容上绝对没有低级趣味的东西,其中的一些报道甚至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先锋。在美国主流电视中,新闻的娱乐并不等于娱乐的新闻,制作者会在形式上想方设法翻新,争取受众的注意力,在内容上急观众之所急,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资讯,同时又不失新闻之格。这在当前我国电视行业小报式新闻颇有泛滥之势的情况下,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2篇:趣事新闻范文

关键词:新闻;导语;新闻事实;富有吸引力。

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能不能吸引观众,导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能吸引观众锁定频道,时时关注着新闻事件;而失败的导语,则会让观众失去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常常会调换频道,这样的新闻导语无疑是收视率的杀手。因此,对于新闻写作来说,导语是最为重要的。有资深的媒体人曾说:新闻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在新闻工作中,对一个记者的最高嘉奖之一,就是说记者的导语写得好。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好的导语?我结合在工作中的教训和经验,他谈自己的体会。

一、要准确把握新闻主题。

导语是对新闻事件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新闻主题有了准确的把握后来进行的。

新闻事实常常呈现出多面性。我们的新闻报道,通常情况下,一条新闻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的。常有记者因把握不准新闻主题,导致新闻主题混乱或者一条新闻出现多个主题的现象。

例1:前些日子,一位百岁老人在福利院过百岁生日。这条新闻有两个亮点,一是百岁老人过生日,二是过生日的地点在福利院。我们的报道只要围绕这两点进行,新闻就成功了。可是记者在采访中,一开始提到了百岁老人过生日,可后面却围绕福利院服务进行报道。从报道的情况来看,显然没有抓住观众关注的问题,这才导致新闻主题混乱。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新闻主题。其实最新闻主题的提炼贯穿于新闻采访的始终。所谓新闻采访主要包括八个方面,这也是新闻采访的八个步骤:1、采访前的收集材料;2、完善策划方案;3、实地采访;4、新闻写作;5、编辑审查;6、后期制作;7、节目审查;8、最后总结。采访中每一个过程都是对新闻主题的完善。

这其中前四个步骤主要有记者来完成,后面四个步骤则是在他人的帮助下来完成。我们只有在这其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主题。

二、导语应有实质性内容;

所谓实质性内容是指新闻事实开门见山地告诉给观众,否则,观众很难从导语中获得感兴趣的信息,便会对整个新闻失去了兴趣。

例:2: 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土地承包纠纷。(2009年8月播出)

这条新闻讲的是,1991年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的郑秉勋承包了芮城县永乐镇历山村的40亩河滩地,承包期至2014年。从2003年开始,围绕这块承包地,出现了一系列纠纷,直到今天,导致郑秉勋无法正常耕种。导语直接从国家的惠农政策讲起,这帽子戴的有点大了,说教的成分较重,绕的弯子也有点大。最后一句“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土地承包纠纷”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国家的惠农政策导致了土地承包纠纷,容易产生误解。整条导语只告诉观众,有一个土地纠纷,什么人又怎样的土地纠纷等观众关心的问题都没有交代。

节目播出时,该条新闻导语修改为: 1991年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的郑秉勋承包了芮城县永乐镇历山村的40亩河滩地,承包期为20年。然而从2003年开始,村里又将两次将这块地承包出去。直到今天,郑秉勋手持一纸合同,却无法耕种自己承包的土地。

修改后的导语,直接说出了新闻事实,在时间上也直接切入到了 “今天”。较前一个导语能够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三、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

导语写作仅有明确具体的事实还不够,记者必须将新闻事实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精华挑选出来,写入导语。这正如旷工沙里筛选金子那样,记者把材料一点点过滤,找出属于导语的那一块金子。

例3:新绛县泉掌镇泉掌村的今年在深圳打工,期间他通过当地银行给家里的邮政储蓄活期存折汇了3800元现金,可是当家人去取款时却发现,所汇的3800元钱没有了,就连卡上原来剩余的278元也飞了。

这条新闻的导语开门见山将银行存折上的钱不翼而飞的这些重要、新鲜的事实交代的清清楚楚。这些钱究竟到了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钱失踪了,带着这些疑问,观众会顺着记者的思路一步一步看下去。

四、应突出观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迫切了解的新闻事实。

观众看新闻就是关注他们关心的、感兴趣的事件。记者应该对材料进行掂量选择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部分,直接告诉观众。否则导语就新闻就很难吸引观众。

例4:说到公交车大家肯定都很了解,它是我们众多市民出行便利的一个的交通工具,是我们城市的大动脉,离开了公交车出行该有多麻烦啊。可是最近稷山县的1路车就停运了好长一段时间。

这条导语直接从公交车提供给大家的带来便利说起,最后才说到“最近稷山县的1路车就停运了”这一观众感兴趣的新闻事实。这就像包子一样,味道很好,但是皮太厚,给人留下遗憾。也让观众一看开始就失去了兴趣。

节目播出时,该条新闻导语修改为:这段时间,稷山县前往大佛寺的市民发现,怎么也等不到通往大佛寺一带的1路公交车车,后来大家才知道,这趟车停运了。城市公交是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的,多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方便的出行方式,那么为什么这条公交线会突然停运呢?

导语从居民等不到公交车入手引出“稷山县的1路车停运”这一重要事实,最后又留下悬念,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五、要力求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导语的基本目的是吸引观众。能够吸引观众的第一要件是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影响性;其次便是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新奇的、有故事性的事实。

例5:夏县胡张乡东河头村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把自己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丢失,按说在公安部门不把一个就可以了,可老人到当地派出所后,发现他们在派出所的户口本首页丢失了,这一页正好是老人的户口信息,这样老人办理户口就成了一件难事。

对于这样的新闻,导语可以这样来写:夏县胡张乡东河头村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前几天,不小心丢失了自己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当老人来到当地派出所补办时,意外发现派出所的户口本也没有他的户口信息。

这样的导语突出了一个巧合,新闻也有了亮点。但还有没有更好的导语呢?我们来看记者当初写出的导语。

导语:“人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人活着,钱没了!”赵本山在小品《不差钱》里的一句台词逗笑了全国观众。而夏县一位81岁的老人也遭遇到让他“最痛苦”的事情,这就是:人活着,户口没了。

赵本山每年在春晚上表演的小品都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新闻的导语正是运用了人们对赵本山小品熟悉的一句台词引出了新闻事件。这让看起来平常的一条新闻看起来更生动、更有趣,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负责的现象给与了讽刺。

第3篇:趣事新闻范文

一、新闻报道故事化的优势

第一,故事化新闻报道带有大量的直接引语,富于感彩,有更强的吸引力。传统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通过第三者的口吻叙述事实,没有当事人以及律师、法官等人的自述,不带有感彩。故事化新闻报道的引语一般为直接引语,直接来自于当事人及其辩护律师、法官、知情人甚至群众。这样,在导语中就明显地感到人们的情绪、感情等,能够给观众带来联想的余地和空间。

第二,故事化新闻报道带有文学色彩的叙述,有人情味。传统的新闻报道旨在准确精练、没有歧义,并且很少使用形容词,严禁掺杂个人观点。这样的事实陈述只是运用陈述性的语言概括事情的发生、发展及结果,重在真实性与客观性,没有人情味。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也更注重人情味。故事化新闻报道恰恰弥补了传统新闻报道的这一不足。故事化新闻报道的言论及观点都来自个人,极具个人的感彩和戏剧性,充满了人情味,符合现代观众的需求。

第三,故事化新闻报道注重情景再现,更加生动也更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传统的新闻报道仅仅叙述事实,难免显得无趣而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故事化新闻报道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景再现方式,让观众有亲临现场的真实感,更容易使陌生的事物形象化、生动化。

二、故事化新闻报道可能带来的弊端

故事化新闻报道是一把双刃剑,若处理不当则会表现出相应的弊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包括时效性、真实性、贴近性等。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在于将过去的事情再现,讲述过去的故事,这无疑降低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其次,由于事实通过带有戏剧性和趣味性的现场再现呈现出来,容易在表现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同时忽略事物的真实性,使事实的真实性降低。第三,新闻报道具有引发社会舆论的功能,这种具有戏剧性、甚或降低真实性的故事化新闻报道,有可能削弱社会舆论的功能,甚至可能误导社会舆论。

鉴于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的故事化过程别注意策略的运用,使之避免故事化新闻报道陷入冗长和庸俗化的境地。

三、故事化新闻报道策略

第一,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故事化新闻报道一般采用较为细致的、带有感彩的表现手法,烘托事情的趣味性和情景再现。在这种目标的驱使下,有可能为了追求报道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丢失了真实性,使新闻报道有失最基本的特征――真实性。在采用故事化新闻报道模式时,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第一任务。

第二,选题要有代表性并且适合采用故事化的新闻报道模式。由于故事化新闻报道更能吸引观众,于是可能存在为了延长节目时间、提高收视率而把任何新闻都采用故事化的报道模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适合故事化的模式。在选题时,要选择更具代表性的适合做故事化报道的新闻。

第三,通过大量的细节和言行、场景描写,将观众带入新闻报道。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带有感彩的陈述,以及人物自述和对当时场景的特写镜头,可以迅速将观众由一个陌生的局外人带进新闻报道的故事中去,使其有种亲临现场的感觉,使观众愿意从一个陌生的局外人成为这个故事的参与人之一。

第四,适当地设置合理的悬念和冲突。合理的悬念能够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适当的冲突设置也是满足广大观众心理的一种技巧。通过设置冲突、最后解决冲突,可以回答观众心中的疑问,增强故事化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更近人情。当然,设置悬念和冲突要合适、恰当,不能滥用。

参考文献:

[1]任文、刘冬春:《浅析故事化的电视新闻报道策略以及注意事项》,《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期

[2]施晓岚:《故事化新闻报道模式的个案分析》,《新闻采编》2010年第2期

第4篇:趣事新闻范文

新闻互动性是与以前“我编你读”的传统单向传递模式相对的概念。简言之,就是报纸与读者的相互交流,包括直接参与性互动和心理互动。直接参与性互动是近年媒体惯用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即媒体通过策划新闻活动让读者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去,使读者成为新闻事件的参与者。

本文所论述的互动性,特指新闻与读者间的心理互动,即在新闻活动中,新闻事实与受众之间表现出来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媒介传递新闻信息来实现的。对一张报纸而言,增加本地新闻与读者间的互动性正在被媒体重视和熟练运用。这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而一张成功的报纸,其国内新闻版的份量也正逐年加大。以《合肥晚报》为例,它由十几年前的国内国际新闻合二为一的每天一个时事新闻版,发展到每天一个国内新闻版、一个国际新闻版,直至今天的每天三个国内新闻版(两个国内新闻版,一个国内新闻写真版)。那么,又该如何增强新闻与读者的互动性呢?

本地新闻因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它总是和读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它是本报记者采写的发生在本地读者身边的事,说的是读者身边的人,能有效吸引读者积极参与、关注。国内新闻是指发生在本地之外的新闻。由于诸多原因,报纸的国内新闻多来源于新闻社电讯稿、网络媒体及各地媒体间的交流稿件等。国内新闻和本地读者间有着地域上的距离感,因此,读者也不可能参与其中,与之互动。所以增强国内新闻与读者间的互动性,更多是从编辑的角度而言,其目的是增加国内新闻与读者心理上的互动性。如何让读者心系“千里之外事”?窃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善于从国内新闻中“提炼”出具有接近性的“看点”

有人说,在这样一个从来都不缺少新闻的时代,不提高新闻的接近性,想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甚至是必读性是不可想象的。读者看报,总要拣那些和自己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新闻来读。什么原因呢?就是“接近性”在起作用。所谓接近性,就是发生的新闻事实越接近受众,就越会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新闻价值也就越大。西方报纸、电视之所以十分重视地方新闻策划、采写,并增加其在媒体上所占的份量,就是基于对读者阅读心理的科学分析得到的答案。

新闻“接近性”的概念,是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所认同并接受的一个概念,且普遍作为一个重要的办报理念实施。接近性不仅指地域上的接近性,还包括心理上的接近性。地域上的接近性,也叫距离的接近性。作为国内新闻,我们在 “接近性”上少了地利――地域上的接近性,所以只有在“人和”上做文章,即从心理的接近性上做文章。

首先,编辑要善于从新闻中拎出新闻事实与读者之间情感上的接近点。新闻的发生地虽不是本地,但事件与阅读者在情感上是相关的。比如国内新闻事件中涉及了自己的同乡,我们关注着他们,就是在间接关注着我们身边的人。以2009年6月下旬发生的一则重大新闻为例:《上海一在建楼房整体垮,一民工死亡》,这是当天大多数报纸采用的标题。读到这个新闻时,乍一看,这则重大突发事件好像和咱们安徽扯不上关系,但仔细阅读新闻可以发现一个事实,死者是一名安徽民工。这样,编辑做标题时只需稍作加工,一则在心理上接近本地读者的新闻就诞生了――《上海一在建楼房整体垮,一安徽民工不幸遇难》。一个外地新闻被“加工”成了涉及家乡人的新闻,一般读者从情感上、心理上都会更关注。安徽是一个劳工输出大省,安徽人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以有关他们生存状况的新闻,极易引起本地读者在心理上的互动。所以作为安徽的媒体,我们在从国内新闻中“提炼”“接近性”方面有着其他地方媒体无法超越的先天优势。

其次,找出国内新闻与本地读者利益上的接近性。比如,我们重视经济新闻和国家大政的原因,就是这些新闻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相关。增强国内新闻与读者的互动性,应遵循的一个方向是,不论多么宏大的事件,一定要努力联系到读者的基本利益上。比如国内新闻长期关注的国家医改、教育体制改革、国家法规的出台等,它们与每位读者息息相关,都是涉及到读者当下利益或长远利益,是国内新闻增加与读者互动性必须始终关注。另外,一些涉及读者精神生活的新闻同样可以找到其与本地读者的互动点,比如《7月22日可看到日全食 下次大概要隔三百年》这则新闻,通过对其相关内容了解,可发现其中涉及这样的内容,即“此次月全食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11个省部分地区将观赏到日全食,其中铜陵还进入最佳观测点大名单”。于是,编辑将原文标题改动成《7月22日可看到日全食安徽铜陵进入最佳观测点》,一下子使一个全球性天象活动与本地读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读者看到这则新闻,或许就蠢蠢欲动起来,或许就有了新的出行计划。这就是注重国内新闻与本地读者利益的接近性造成的正面效果。

第三,找出国内新闻与本地读者在命运上的接近性。新闻没有利益上的接近性,事件里也没有家乡人,但有些新闻涉及的内容是人类共同关注的,涉及人类共同的命运。比如:环保、安全、情感、养老等方面的新闻。这些内容,以往很少作大篇幅的展示,只作为重大新闻这道主菜的几个小围碟。中国的开放、经济的接轨,让国人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阅读传统的硬新闻相比,把阅读这种新闻称之为是一种隐性的阅读期待。如“国务院新医改方案”,这则重大新闻就关系到每一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国内新闻版应及时编发有关国家政策及权威解读的新闻,将国家大政第一时间与老百姓的当下利益有机联系起来,使读者从现行重大的政策中找到与个人基本利益相结合的点。这也是国内新闻与读者加强心理互动的一个重要方式。

二、满足普通读者关心“国内大事”的心理需求

近几年来,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和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公共舆论环境的活跃,民众公民意识、大局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的增强,使得受众的胸怀和视野更为开阔。他们在了解身边发生的新闻的同时,越来越把目光投向外地,渴望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更多信息。特别是重大事件,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另外,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交通的发达以及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地理观念。

作为国内新闻的编辑,应注意到这种阅读现象的变化,满足读者对外地及涉外重大报道的逐步增长的需求。作为一张本土化的地方报,如何根据读者新的阅读需求,积极介入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这是一个无法绕过并需要切实解决的新课题。是否关注、知晓国内大事已经成为反映编辑素质的一个体现。

某些新闻,虽然发生在离报纸所在地很远的地方,但因为其新闻事实触及读者的兴奋点,超越了时空,为读者所关注,引起强烈震动和共鸣,特别是重大事件新闻,已成为国内外广为关注的热点、焦点。如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早就没有了什么距离感。《合肥晚报》国内新闻版每天推出四至六个专版进行报道。面对如此深重的天灾国难和随之而来的赈灾救援行动,媒体对“国内大事”的深切关注与读者产生了共鸣和互动,唤起了广大读者心中的大爱和爱国热情。一些读者在看了国内新闻的相关报道后,纷纷打电话表示同情之心,捐款捐物。更有读者看了地震孤儿的新闻,要求认养。一些读者看了地震的感人事迹后,更表示以后要珍爱生命,遇到挫折,要选择坚强,这都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这些感情和心理上的反映,正是新闻与读者互动产生的效应。

三、增加国内新闻的趣味性

新闻的趣味性是新闻的一个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价值的大小是与趣味性相关的。新闻的趣味性已成为广大报刊媒体吸引读者、提升新闻卖点的重要手段。“开卷有益”,读者在怀着好奇心阅读了一则趣味十足的新闻之后,在潜移默化中知晓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就同时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和求知愿望。当然,趣味应当具有普遍性,普通读者看完后,或拍案称奇,或心有戚戚,它和我们所要达到的编辑思路是一致的。由此,新闻和读者产生了良性的心理互动。

国内新闻是发现趣味性新闻的一片沃土。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奇闻怪事可谓层出不穷。它突破了地方新闻的区域性限制,这也成了增加国内新闻与读者心理互动的一个利好条件。那么,如何从海量的新闻中挑出这些具有普遍性的新闻呢?首先要求编辑要独具“慧眼”。其次要和读者换位思考,喜读者之所喜,爱读者之所爱。

当然,追求新闻的趣味性,还要避免网罗一些“猎奇性新闻”,即指专门搜索奇闻轶事或是涉猎有文化冲击感的事件作新闻,热衷编发一些庸俗的使人颓废、使人消沉的低级趣味新闻,这是“互动性新闻”的死穴。因此,在追求与读者互动时,国内新闻编辑应当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倡导传播高尚的、健康的趣味性新闻,和读者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心理互动,这才是“增强新闻与读者互动性”的要义所在,也是媒体编辑的职责所在。

第5篇:趣事新闻范文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新闻推荐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做好网络平台中,新闻推荐研究促进新闻事业发展就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对于新闻推荐算法的质量,特别是个性化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模式下,做好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的研究工作,既能保证新闻推荐算法质量提升,同时对于新闻事业中网络技术应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1 移动互联网下的新闻特点分析

在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模式下,新闻工作整体出现了较为多样化特点的变化。这种多样化特点的变化,对于新闻推荐算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

1.1 主题的标签化特点

在当前的网络新闻环境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平台中,新闻搜索工作主要依靠主题搜索的方式完成的。而这种主题的搜索中,标签化的特点极为明确。这种标签可以分为人物标签、事件标签以及情景标签等多种形式。人物标签主要是以人物为特点标签形式,如前一段时间以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为标签的新闻搜索就较为集中。事件标签则集中在事件本身主题展开搜索,如北京奥运会、世界杯等新闻就是这类标签的代表。而情景标签较为集中在时间、地点、环境等新闻主题的搜索中,如2008北京、2012年伦敦等都属于情景标签内容。这种新闻推荐中的标签化特点,在互联网发展中得到了较大的体现。

1.2 新闻内容实时播报特点

在互联网技术模式下,新闻发展出现了实时化播报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平台可以为新闻服务提供以下支持。一是新闻线索的实时性。在移动互联网支持下,每个移动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平台,将身边发生的各类新闻线索与内容,通过微博、微信、手机QQ等平台进行。这就使的新闻工作者可以获得实时性的新闻内容线索,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二是新闻受众的时效性。在移动网络支持下,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在网络范围内第一时间进行新闻的阅读与评论,提高了新闻阅读的实施有效性。

1.3 新闻的围观性特点

在移动互联网的新闻平台中,网络围观性特点是其新闻平台的主要特点。特别是在网络新闻热点话题的讨论中,围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对于事件的围观。在社会心理中,大多数社会人群具有从众心理,进而对社会讨论较多的社会事件等产生围观现象。如在2014年的马航失联事件成为了社会重点话题,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围观。二是对于政策的围观。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群体对于国家政策特别是民生政策新闻的围观现象,是网络围观的重要内容。如国家生育政策变化,就是社会网络围观中重要的关注要点。

2 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研究

对移动互联网平台下的新闻工作有了充分了解,对于开展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的研究有了更加良好的保障作用。在实践工作中,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包括了以下模式。

2.1 LDA模型支持下的新闻文档摘要算法

在移动互联网络新闻平台中,新闻内容一般分为了整体新闻与新闻摘要两种形式。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闻平台中,受到内容储量、阅读界面等问题影响,新闻摘要成为了新闻推荐的重要形式。所以做好新闻文档内容的摘要算法,是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新闻文档摘要的实践过程中,LDA技术支持下的抽取式摘要方式,是较为常用的工作方法。在实际的算法应用过程中LDA技术支持下的文档摘要算法,主要是通过对LDA模型,对新闻文档中的内容进行内容通过概率分布与句子概率等基本性的特效,利用模型方式将其重要内容进行分析摘要,最终在新闻文档中形成文档的摘要工作。其主要过程包括了以下内容。

首先是LDA模型的建立。在LDA模型技术支持下的文档摘要算法中,首先需要做好LDA模型的建立工作。LDA模型技术是一项较为常用的摘要模型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模型方式,对文档中不考虑词汇与语法顺序,只考虑词汇出现概率,将词汇出现概率较高的词汇与句子进行分析摘要,形成摘要的过程。这一过程中,LDA模型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摘要过程包括了两个方面的程序。一方面其摘要生产的顺序为:文档主题分布主题关键词。这种关键词摘要的产生,成为了摘要产生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对于摘要完成的关键词,在原文档中词分布摘要检查,提取出文档中的摘要内容。这种模型的产生,是LDA技术的主要模式。

其次是自动摘要的形成。在完成了文档LDA模型的后,将文档放入模型进行分析摘要。其摘要过程中,需要进行句子基本特征、主题概率特征以及关键词抽取三个过程。(1)句子特征分析。在摘要形成中,首先需要对文档内的句子基本特征开展分析。如对句子长度、位置以及相似度进行综合分析。其分析结果是开展算法的重要基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新闻文档在实际应用中,其首句及开头段落具有明显的提示性特点,在分析中具有明显的指示性特点。(2)主题概率特征分析与抽取。在完成了句子特征分析后,我们通过模型协助将其中的主题概率进行分析与初步的抽取工作,将其中的主题内容按照概率进行抽取。3、文档中的关键词抽取。在完成了以上的工作后,对于主题中抽取的主题内容进行关键词的抽取,完成新闻文档的摘要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者发现,这种基于LDA模型支持下的新闻摘要推荐技术,较之传统的文件摘要技术,其推荐效果较为明显。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这种摘要推荐算法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优势作用。

2.2 新闻标签与兴趣模型下的协同过滤算法

在移动互联网模式下,新闻标签与兴趣内容是其新闻平台的重要特征。在这一情况下,以新闻标签与兴趣为模型,利用协同过滤算法进行新闻推荐工作,是较为先进的新闻推荐算法。这种算法的使用,包括了以下的过程。

首先是兴趣模型的形成。在协调过滤算法的应用中,首先需要根据网络中的新闻标签,组合成新闻的兴趣模型。如将网络新闻中较为受人们的重视的“2008”、北京等情景标签,奥运会、比赛等事件标签,比赛冠军等人物标签进行统和,形成一个新闻推荐模型,为协同过滤的开展提供支持。

其次是新闻协调过滤算法过程。在完成了兴趣模型后,利用标签组成的兴趣模型进行新闻内容的过滤工作,将兴趣内容形成新闻的摘要进行推荐,保证新闻推荐质量的提升。这种利用新闻标签、兴趣模型进行的新闻推荐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采用较为普遍。

第6篇:趣事新闻范文

一条电视新闻能否吸引观众的目光,导语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导语就像一个有趣、生动的故事开头,能够牵住观众的目光,让他们锁定新闻节目和频道。

一、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及形式

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介绍新闻事实的核心,二是揭示新闻的主题,三是引起观众的兴趣。

一般而言,电视新闻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播音员、主持人的演播室电视新闻导语。它是综合性电视新闻栏目制作中常见的一种手段,由播音员在演播室播报,概括新闻的要点、看点,展示新闻的主题、有价值的内容,或者是起串联过渡等结构性作用的话语。

2.解说与画面紧密配合的电视新闻导语。它是指播音员和主持人不出镜,伴着新闻标题出现,由播音员播送新闻稿内容,配以新闻画面的电视导语。

3.现场同期声电视新闻导语。一般分为记者现场出镜导语、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导语、现场声画为主等三种类型。

二、让电视新闻导语更具吸引力

相对于报纸、广播等其他大众媒体的新闻导语而言,电视新闻导语更具立体化、真实感和互动性。它独具的电视媒介特性让其本身就能吸引一部分观众的眼球,但若让其更具竞争实力、吸引更多的观众,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追求价值和信息的最大化

电视新闻导语是让人们开始注意收听收看的一个信号。新的信息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通常,观众接受了一个新的信息后,会进入特别关注的收看状态,即形成审美期待。为此,电视新闻导语要突出新闻价值最大的要素,突出新闻中最关键、最吸引人的要素,这些要素应该能够完美地体现新闻价值,揭示新闻主题,并起到良好的导示作用。

海伦台曾播出的新闻《城镇化建设篇―― 如椽巨笔绘锦图》的导语是:“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实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大跨越。”

这条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引发了观众对整条新闻的关注。

2.将新闻进行故事化处理

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然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和人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访新闻就是采访故事。电视新闻要吸引受众眼球,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首先它的导语就要会“说”故事,会打动人,吸引人。用设问和悬念等“讲故事”的手法突出观众关注的热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请看《海伦生态文明村百兴村成为影视拍摄基地》的记者现场出镜导语。

(记者现场声):我现在是在省五星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您现在看到道路两侧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绿色生态景观,是百兴村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正是这种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使这个村成为沈阳莎梦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的影视拍摄基地。

导语的开头部分就制造出新的悬念: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为什么会成为影视拍摄基地?带着这个问号,观众就想在后续的新闻报道中一看究竟。

3.将电视新闻导语通俗化

电视新闻节目的传递,除依赖画面外,更有赖于声音,声音一听而过,不像报纸那样可以重看一次,所以电视新闻导语要尽量使用通俗化、浅显易懂、一听就明白的语言。

电视新闻导语要口语化,朴实自然、简明短晰、形象生动,还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观点、复杂的事件、重要的问题层出不穷的事物。

除此之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导语中,不要包含全部细节,不要罗列数字,观众对这样的导语不易记住。

电视新闻导语必须符合以上几种特征要求,文字语言要避免书面语、生僻词句、专业术语,多使用短句少用长句。这是真实和平易地传递信息,以引起观众兴趣的方法。

第7篇:趣事新闻范文

关键词:新闻写作 视角 标题 导语 语言 技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新闻的渴求和认识都进入了新阶段。将新闻选择与制作中新闻价值的判断权已完全交到受众手中,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那些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市场理念下的受众导向已成为新闻选择与制作的理念。

一、新闻视角的选择技巧

在诸多的新闻元素当中,新闻视角贯穿着对新闻事件或事实不断寻找、透视、表现、挖掘和思考的全过程。新闻视角就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1.从“新”中选择新闻视角

要想写出好新闻,就必须多观察新闻事实的各侧面,选择最有新意的角度。实践证明,角度的新意是衡量新闻价值大小的标准,也是最吸引受众、最具活力的因素。

2.从“焦点”、“热点”中选择新闻视角

新闻报道既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又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反映丰富的新闻内容,表达出重大的、有意义的或有意思的主题,就必须选择一能聚集受众目光的好角度。要像画家、摄影师那样,尽量选取有特色的、“立体感”强的角度,“平面”的角度往往不能有效地吸引大家关注的目光。受内在特有的认知结构的影响,热点、疑点、难点、争论集中的问题,往往是读者倍加关注的焦点所在。选择的新闻报道角度,若在情绪上、心理上拨动读者的心弦,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取非同一般的社会宣传效果,实现新闻的真正价值。

3.从“以小见大”中选择新闻视角

选择新闻角度还有一大小的问题。在选择角度时,不能贪大求全,如果贪大求全,角度就选的太大,必然是新老材料掺杂,报道效果也就不佳。报道角度选择小一点,口子必然就窄,写起来就可以写得细一些,开掘得深一些。

4.从“分析比较”中选取新闻视角

通过研究、分析、比较,弄清哪些思想和角度是陈旧的,以往报道中已经用过;哪些思想和角度是新鲜的,报道中尚未用过,从中筛选出最佳的独特的报道角度。如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昆山31万农民刷卡看病》(原载《苏州日报》2004年3月4日)一文。像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是中国几代农民心中的梦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重镇昆山,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这既是当地城市化进程中老百姓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也是具有全国影响的一件大事。作者通过分析比较,发现这一新闻事实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于是,截取具有标志意义的医疗卡发放瞬间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事件对农民生活的重大积极意义,凸显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

二、新闻标题的写作技巧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题目,它以简短的文字概括新闻内容,是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受众满意度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1.巧借成语

巧用成语做标题,常常可以收到其他语言形式无法替代的效果。

(1)使标题精炼准确

好标题需要极其精炼地传达新闻的精髓,成语正是最好的帮手。

例如:中国电视30年:精彩纷呈波澜壮阔(2008年10月17日人民网)

这里用了两成语――精彩纷呈、波澜壮阔,它们不仅确切地表达了新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而且就标题文字的长短而言,也是极符合标题制作要求的,它们简明扼要,干净利落,省却了很多繁言赘语。

(2)使标题新鲜有趣

标题需要形象生动,新鲜有趣,成语就常常能发挥这样的功能。

例如:沪指1900点岌岌可危

――政策底面临考验(2008年10月17日《长江商报》)

不怕犯规就怕犯傻

――主帅批评阿联畏首畏尾(2008年8月18日《武汉晚报》)

这两例中成语的运用,都把原来可能是一般化的、事务性的标题,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面目一新,化平庸为神奇。

(3)使标题言简意赅

好标题需要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最好以极简省的字句,包含最丰富复杂的内容,成语又恰恰是最合适的对象。

2.活用“衍名”

借助比喻、双关、借代、谐音、拈连等辞格,将新闻报道所写人物的姓名巧作点化用于标题中,使人物的姓名“异化”为与文章主旨紧密相关的信息的载体,这就是衍名拟题法。北京2008奥运会期间,众多媒体运用衍名法精心制作标题,产生了“题因名新,人因题美”的修辞效果。其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

(1)取姓式。拟题时不取其名,只取其姓,往往具有特殊的情趣。例如:

又见舆论唤“郎”归(2008年8月23日《新民晚报》)

说的是中国女排输给美国后,国内有人重新发出请郎平回国执教以重振中国女排雄风的呼声,“郎”字一语双关,“唤‘郎’归”,情昧十足。

(2)取名式。拈取运动员之名巧拟人题。

例如:“威”加海内兮(2008#8月15日《文汇报》)

有三妙:引用刘邦《大风歌》名句,适合语境,一妙;自然嵌入杨威的名“威”,不露痕迹,二妙:暗寓主题一杨威勇夺男子体操全能冠军,三妙。

(3)摘名式。不取名字之全部而取其部分拟题,同样具有引人一读的魅力。例如:

飞龙在天,蹦床夺冠(2008年8月20日《新华日报》)

写的是陆春龙一举夺得男子蹦床冠军,作者取其名字中一“龙”字,赋予比喻义,“飞龙在天”又用夸张辞格,既体现比赛项目特点,又给人形象感。

(4)重组式。将组成姓名的字根据需要拆开重组后拟人标题,具有特殊的表达功能。

衍名艺术有高下之分,衡量的标准主要有三条:

(1)讲究独特性。标题中姓名与表述的内容要一致。这里指运动员姓名、比赛项目和成绩的结合要自然贴切,使人一看就知道标题所写是无可替代的“这一”。

(2)讲究文学性。这是指衍名标题须形象生动,含蓄隽永,给人美的享受。

(3)讲究趣味性。衍名标题应该幽默诙谐,饶有情趣,使读者在消闲阅读时能轻松地莞而一笑。

三、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文章的开头,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的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下笔者归纳总结了几种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供参考。

(1)开门见山,一语破的。一条好的导语要想吸引住读者,不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2)化静为动法。一事件性的新闻,用常规的静态的手法去创作导语,往往枯燥、呆板、索然无味,若能采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灵活现,引人入胜。(3)典型的事例构造框窗式导语法。这种以典型事例来创作构造导语的方法,就如框窗式摆列展示样品,主要靠典型事例和新闻故事来吸引读者,通过典型事例来感染读者,使之产生兴趣,也是一种常见的创作导语的方法之一。(4)勾画描述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新闻的开头,即导语中将新闻的主要事实人物、片段作简洁的描绘、勾画,给人以具体生动的印象。(5)巧用背景法。善于将新闻背景材料恰当地运用到导语之中,可大大增加新闻的趣味和可读性。(6)由近及远,拉近时间(距离)法。由于事件新闻报道的事件时间跨度长,给人一种新闻“不新”的陈旧感。所以,对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要使其具有新意,在创作导语时应采用由近及远,拉近时间的方法。(7)设置悬念,提问作答法。在导语的创作与设计中,把读者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提出来,留下悬念,然后再用事实一一加以作答,发人深思。(8)特意重复法。在创作导语时,对一些特殊的新闻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下,会突出主题,收到更好效果。

四、新闻的语言技巧

在新闻体裁的“十八般兵器”当中,语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是新闻的“旗帜”和“灵魂”。言论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新闻作品思想力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对新闻语言的运用,主要表现为语言的规范性和叙事的色彩性,讲究具体而精炼。

1.新闻语言的特点

媒体担负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而新闻语言则肩负着向受众表述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新闻写作的最基本的元素。语言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产生的基础。所谓语言真实,具体说来,就是必须准确、客观、公正、规范,必须能反映事实本质,不可虚构、不可夸大、不可“移花接木”、不可“张冠李戴”及“合理想象”。这是对新闻真实的最低要求。

(1)忌用词不准

新闻语言必须准确具体,忌用词不准,忌含糊抽象。

大家都知道具体和空洞的区别,简单来说,具体就是原原本本地说出或写出事物的具体情况,“who,when,where,what,why”,这五w是新闻写作的五要素,谁、什么时候、哪里、什么事情、为什么,都要精确地、具体地表述出来,这样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

(2)忌夸张和模糊性语言

模糊性语言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都难以明确界定,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表达的概念模糊不清,具有不确定性。其标志是使用了模糊词组。比如:表示不精确的年龄时,我们可能会用“青年”、“中年”,表示不精确的大小时,可能会用“庞大”、“微小”、“较多”、“较少”等,新闻写作要求准确具体,应尽量避免这些模糊性语言。

2.恰当运用文学语言

(1)文学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新闻写作中适当运用文学语言,有助于新闻作品的生动鲜活,有利于读者更贴近地了解新闻事实,有利于新闻的传播。

①用“镜头语言”突出主题

在文学和新闻作品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一些生动的描写,或丹青墨染的风景,或一连串传神的动作,让读者身临其境,这就是镜头语言,用这种手法写作的新闻也就是所谓的“视觉新闻”。视觉新闻中,“特写镜头”更能突出细节,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交代与情节发展密切相关的动作,突显作品主题。

当然,要写好“镜头语言”,不仅要求记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更要求深入采访一线,用心观察,捕捉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截取人物传神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②善于运用口语和歇后语

要想把新闻写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就要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群众口语和歇后语。歇后语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

第8篇:趣事新闻范文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更关注“有趣”的新闻。一张凤姐的图片可以在网上疯狂转载,一个“我爸是李刚”的段子可以肆意传播,这不仅缘于网络的神奇力量,事件的重要、新奇也是其广泛传播的原因。

我们是应该强调新闻有趣、有吸引力、刺激人的感情,还是应该坚持只报道最重要的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还是满足他们的本能欲求?信息对故事,需要对欲求――这种提出问题的角度本身就很荒谬。现实中的新闻实践不是这样的。这本书提供的很多证据说明,大多数人两样都要:既阅读体育版也看商业版,既看《纽约客》也看卡通漫画,既看书评也做填字游戏。

讲故事和提供信息,这两者并不矛盾。有效的新闻写作必须既做到清晰明了地提供公民必需的新闻,同时要文字优美,这也是对记者叙事技巧的基本要求。

新闻的六大基本要素是:何人、何事、何情(How)、何时、何地、为何。如果我们把何人看成角色,何事看成情节,何地看成环境,何情、何时和为何看成叙事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信息和故事融为一体。记者拿到一个任务时,首先应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这则新闻讲的究竟是什么?2.这则新闻的受众是哪些人?他们对这个主题会做出怎样的判断?3.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信息?4.叙述这则新闻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知道,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把重要的问题变得有趣”,才能给受众提供既重要又好看的新闻。即使故事很好,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才能发挥这则故事应有的效应。如何讲好新闻这个故事,对每位记者都是考验。

第9篇:趣事新闻范文

【摘要】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故事化报道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契合受众深层次的视阅需求,扩大了新闻传播效果。做好故事化新闻需要用心构思、凸显主角、突出细节、注重描写。另一方面,故事化新闻应恪守真实性底线,防止对新闻真实性的伤害。

【关键词】新闻 故事化 真实性

新闻界前辈徐铸成曾言,记者好比厨师,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通过前期采访,有了好的原料,在后期编辑时还要精心选料、设计好菜谱。那么,什么样的菜式和特色最惹观众喜欢呢?答案无疑是细节化、情节化、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是我国新闻报道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已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被广泛运用,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各个领域。何谓新闻故事化呢?比较公认的定义是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所谓:“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契合了受众深层次阅读需求,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面,新闻故事化手法的不当运用,也易造成对新闻本质特性的伤害,使新闻的真实性遭到质疑。

一、故事化新闻的勃兴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两个基本特征,而真实性更是新闻的生命、最本质属性。对“故事”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由此看出,故事是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对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进行生动的加工创造,适合于口头讲述的、通俗易懂的叙事文学体裁,具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的形象鲜明、语言的通俗易懂等特点。不难发现,新闻与故事,有着本质特性的差异。

传统的新闻报道“倒金字塔”结构,强调的是信息和传达,对新闻作为故事叙述的生动和文学美感侧重不多。随着媒介的发展、受众需求的拓展,故事和新闻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把新闻事实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新闻故事化报道方式被大量采用,并且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大大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今,“新闻故事化”表现手法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竞相运用,因其摒弃了单一、简单的叙述性报道,充分运用了事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赋予其新的审美理念和深层意味,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好奇心和阅读欲。

新闻是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有人担心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说新闻,不仅缺乏信息量,而且还流于庸俗,导致新闻娱乐化。故事化新闻,虽带有故事这个定语,但它仍属于新闻的范畴,具有新闻的本质特性,新闻故事化只是采用故事化这种表现手法来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的本质真实性和时效性依旧不变。

二、故事化新闻表现技巧

新闻学就是事学,新闻就是报道事实,讲故事应该是新闻最基本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离开讲故事,即使是新闻评论,也会艰涩枯燥乏味。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更收功效。因此,以简练、生动、流畅又逻辑清晰的语言来讲清楚一个故事,应成为一名记者和编辑的基本功。

1、用心构思

有了好的故事内容,还必须构思好,否则,故事就会被浪费了。首先要给故事一个定位,对故事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故事基本上有两种:单一型故事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本身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并且有头有尾,十分完整,不乏细节。只要将这个故事展开,就非常有趣、有益,这有点类似通常所说的“事件性报道”。复合型的故事,可以看作一个“大”故事、“总”故事,需要把类似的几个事例集纳、综合在一起,这大多用于综述、专稿、特稿、调查报告等。对故事有了准确定位,亦即对故事的内容、形式、价值有了准确判断,将决定你下一步的写作是否成功。

2、凸显主角

新闻是因“人”而生动的。在新闻的诸要素中,新闻人物是主角,是构成新闻的主体。因此在采写新闻时要做到见物更要见人。抓主角,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要选择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人作为主角,这样读者才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兴趣,才能让你阐述的观点在他们中间引起反响。凸显主角,需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下功夫。首先记者必须对主角有着充分的了解,不能只是单纯地列出人物的姓名、职业、年龄等等,那样无法让读者去了解你想要刻画的人物,达不到栩栩如生的刻画效果,也不能光说他很聪明、滑稽等,必须细致传神地描述他的言行,通过具体事例和在事件冲突中的表现,展示一个人的性格。

3、题材有趣

趣味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新闻越感兴趣,新闻的价值就越大。作为媒体,只有让所刊播的新闻让更多的受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才能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趣味性可以让新闻事实充满情趣、富有人情味、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因此,记者应尽可能地捕捉件中有新意的情节和细节,通过有画面感的描写和场景设置,细致入微地展现新闻现场,让读者如临其境,使听众的关注点落在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的身上,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主题,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

4、突出细节

细节是新闻中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当新闻报道过后,在受众的脑海里逐步消减,形象日趋模糊,而传神的细节,如一句话、一个细小动作等,往往能触动人的心灵,让人留下深刻印象。如《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想到也许这是同年迈多病的老母亲的最后一面,孔繁森再也抑制不住内心感情,“扑通”跪倒在母亲面前:“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一个头。这些点滴的感人情节,很能打动人的心灵,读后让人留下隽永印象。

5、注重描写

没有场景描写,故事就没法讲。一个好的环境描写包括了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四个部分。在写作中,记者要注重描述,运用各种感觉,将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描写出来,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也就是说,不要直接告诉听众发生了什么,而是要用自己的描写让他们去感觉发生了什么。如路透社消息《美国提案被击败中国将进入联合国》一稿中,就写到:“联合国的代表们今晚击败了美国为保住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所作的努力,从而为北京进入联合国铺了道路。代表们在走廊里大声发笑,他们唱歌,欢笑,喊叫,拍桌子,有人甚至跳起舞来……”这些形象的描写,把读者仿佛带回到那个场景中。

此外,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语法、文法、逻辑、修辞等文字的基本方面也不能忽视,要注重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一要尽可能做到具体,不要大而化之地用模糊语言,多用实在的具体的让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二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动词使人不感到枯燥,形容词使人对新闻产生疑虑。三要简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四要有交谈感,作者给读者的感觉是个别聊天,而不是在体育馆里听演讲。五要有连贯性,故事要顺畅,一气呵成,不阻梗,不中断人的兴趣。为此,就要解决好过渡段落,写好转折和过渡;交代来历出处,以证实信息的可靠性;解释说明,不让读者纳闷和产生困惑。

三、如何找到好故事

既然讲好故事,对新闻的成功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素材靠发现、靠寻找、靠筛选。

首先,要有故事意识。故事意识即故事敏感,如果新闻感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其次是要广泛阅读,从有关出版物和文字材料中寻找选题,从采访对象的有关总结、报告、讲话、笔记等书面材料中寻找故事,包括故事线索、故事的蛛丝马迹。

找到好故事,还要广交朋友,多和“消息灵通人士”沟通,通过他们提供故事信息;和采访对象多聊天,闲谈、侃大山,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往往是发现故事线索的最佳途径,随和地放下架子的聊天,往往能听到一些你所求之不得的故事。

四、新闻报道泛故事化隐忧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