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1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我与我校青年教师崔艳芬几经研磨,最终成就《桂林山水》一课,经逐级推选,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暨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获一等奖。本文所述就是我们磨课的经历。

第一次磨课――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最容易被激发的,一旦其认知活动有情感相伴,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就会更为丰富、深刻,也更为主动。教师要运用语言、情感,围绕教学内容渲染课堂气氛,营造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使儿童个体在心智方面整体和谐发展。

《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一般在讲授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时,教师会习惯性地提问:“有哪些同学去过桂林?去过的请举手!”接着请这些学生说一说他们见过的桂林山水是怎样的。这样做仅仅调动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桂林,他们的参与意识被忽略了。

何不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来表现桂林山水之美,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有了这个想法,我与崔老师一起重新设计了该课。在教学中,我们分以下步骤实施:(1)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图片,用动画技术突出显示桂林在地图上的位置;(2)出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字,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桂林山水所具有的独特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愿望;(3)教师抓住时机,播放一段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这样,在上课伊始就渲染了气氛,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了必要的情感铺垫。通过第一次磨课,我意识到,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但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还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第二次磨课――运用信息技术调动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也通过对疑难点的情境再现,有效地启发了学生对表象的分析与概括,从而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

基于此番考虑,我和崔老师再一次补充了我们的课件与教学内容――借助实景录像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这一补充改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次磨课――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

教学目标就像圆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实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协调,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

我和崔老师第三次补充了教学课件,在教学《桂林山水》第三自然段(描写桂林的山)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①导语: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如何写桂林山的特点?(和第二自然段比较,同样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特点之一是“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等词语。观看课件中补充的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并练习模仿句式,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特点之二是“秀”。对于课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我们借助图像,让学生感受到山“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特点之三是“险”。指导学生通过字面或结合语句领会、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如“危峰兀立”,先在字面上指导学生理解“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再让学生将词语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同样,教师教授给学生方法后,再让他们自己体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④练习朗读“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等感叹句,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表达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由交流体会。这时,教师请学生将他们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个性化地表达出来,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热情。

第四次磨课――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我们在尝试网络教学时,设计了有利于激发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学习主题,提供的素材跨越学科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拥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主动权,也拥有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各自的学习领域。

基于此,我和崔老师第四次修改了该课的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时,突破了以往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放手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与《桂林山水》有关的文学、历史、地理、人物等知识并进行加工整理,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与大家共享。如此一来,不但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学生从中学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学到的知识。同时,学生收集、整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心智的全面发展。

在此番研磨中,我也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到今天,其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只是课件的“看客”,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我们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宽泛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作秀”,而是为了获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整合课强调“突破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摸清“两端”,即吃透教材和吃透学生,依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好整合课的教学重点,重拳出击,这样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2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桂林已发现的宝积岩、苏村屯、庙岩、大岩、甑皮岩、聚田新岩、五马山、灌江流域、资江晓锦村、漠川两岸、建江流域等数十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史前人类洞穴遗址特别集中和丰富的地区。人类始祖从非洲沿海岸线过来,可能先到桂林再北上。据考证,3.7亿年前,因地壳运动,海水消退,自然风化和雨水溶蚀,造就了奇特秀丽的桂林山水。旧石器时代晚期,远古先民发现了它。距今约3万~5万年前的“宝积岩人”是至今可以确认的桂林最早的原始居民。他们选择的穴居地千百年来一直是桂林核心城区———地理专家推崇的风水宝地。足见桂林先民不仅早已重视人居环境,而且独具慧眼,所选居地经过数万年考验仍被认同。距今1.2万~0.7万年左右,甑皮岩人在同一个洞穴里繁衍生息达5000年之久(之后可能离开岩洞到平地生活)实属罕见。这表明,他们对人居环境选择十分在意;同时也证实桂林自然环境稳定,自古宜人居住。甑皮岩出土的上万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其制造技术在当时已居领先地位,尤其甑皮岩人在1.2万年前制造的“素面夹砂”大型陶器,是迄今大陆考古发现中已知最原始的陶器(桂林可能是陶器的起源地之一)。甑皮岩人还可能是中国最早掌握家猪驯养技术的先民。

    1.2万年前,他们已代表着当时的先进生产力。传说虞舜南巡途经桂林并驻跸于虞山,说明上古时桂林已不蛮荒。商周时,桂林归百越,战国时属楚,秦时属桂林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平定南越,设始安县,治所在今桂林市。桂北出土的商代“天父乙”铜卣,西周铜绕,春秋鼎、尊,战国陶、剑等文物,证明桂林与中原往来,早在秦统一岭南之前。《逸周书?王会篇》记载,商代贤相伊尹曾作四方令:“正南瓯、邓、桂国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说明商朝与百越早有往来。《说苑?善说》中也记载了越人为楚国令尹划船唱越人歌的事。从秦统一岭南后置郡,而未设“属邦”也可看出,桂林在秦以前已较开化。百越建筑,已难找到实物。只能从桂林现今的31个民族15个民族乡和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村寨来寻找其踪迹。桂林苗、瑶、侗、壮等百越后裔退居山区,房屋建筑场地多为坡前涧边,因而孕育了轻巧明快、美观实用的楼寨风格。从典型的壮家麻栏,侗家风雨桥、鼓楼,瑶家半边楼,苗家吊脚楼等民居形式推测,他们可能继承了百越先民注重从本土资源出发建筑房屋的习俗。如,瑶族依山结寨,聚族而居,其“半边楼”,半楼,半地。三层,一楼养牲畜,二楼住阿嫂,三楼住阿妹。侗寨鼓楼是族姓群体的标志,模仿杉树形状,楼上置鼓,一寨一姓一鼓楼,对本土资源利用十分恰当。这些建筑,像仙人掌刺状叶(既可有光合作用,又能减少水分蒸发,还有防御虐食者侵害功能及审美价值),其形式与功用统一,毫无矫揉造作。

    二、秦代开凿灵渠促使桂林建筑文化实现质的飞跃

    秦灭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派遣50万大军南征并屯兵岭南。为畅通粮运,秦以十余万民工历时4年多在兴安开凿灵渠,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桂林因而成为岭南重镇。800多年后,隋于公元605年至610年开通大运河,往北延伸了灵渠功能。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凿桂柳运河沟通桂林同桂西北和黔东南的水运,避开沿漓江至梧州再溯流而上的回运路程,向南延伸了灵渠功能,中华大地得以南北气血贯通。铧嘴、天平、北渠、南渠、秦堤、陡门是灵渠主体工程,全长34公里。其中北渠4公里,南渠30公里,多为自然河道,人工开凿约5公里。有人以为,灵渠工程规模和灌溉面积与都江堰、郑国渠不可比拟。其实灵渠的主要价值在其政治、军事和科技的地位作用。“利用自然河道”,开渠引水,首创世界船闸漕运先例,促进民族、国家统一,正是灵渠的价值所在。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曾有:“治水巧妙,莫如灵渠者”赞叹。其设计科学,工艺精湛,使灵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灵渠引湘入漓,先由铧嘴把湘江水三七分开,再以大坝拦截江水。铧嘴分水、减压,避免上游江水直接冲击拦河坝。面对上游来水,拦河大坝在江中呈“人”字形摆放而不为“一”字形,可将湘江水的正面压力变成侧面压力。滚水坝斜面宽17米,坝上溢出的江水沿斜坡翻滚而下,可减弱80%的水流冲击力,保护坝身安全。由于“人”字大坝既能拦河又能平衡水位,固定坝身,所以称为天平。北坝为大天平,长380米,七分湘江水入北渠,婉蜒4公里后流回湘江;南坝即小天平,长124米,三分湘江水入南渠引至30多公里外的漓江。36道陡门(即船闸),逐级提升渠道水位,保证船只上下通行。

    巴拿马和苏黎世运河船闸,葛洲坝和三峡船闸,都是灵渠陡门的后代。上世纪90年代初,50多位世界水利专家聚会灵渠边,为灵渠工程的科学性和开创性折服,纷纷称赞灵渠陡门是世界船闸鼻祖。2000多年前,古人能如此精确地测定连接两大水系的地理位置和水位关系,并精确解决分水、泄洪、固坝和通航问题,令人叹服。三将军墓、四贤祠、飞来石等遗迹和传说启示我们,灵渠建筑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是当时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标志。它既是组织者深入学习总结民间经验技术并加以提炼创新,从当地实际出发兴建重大工程的生动典范,也是广大民工和当地百姓的血汗结晶。除了灵渠,在桂林我们已很难见到秦汉时代的建筑,但从桂北兴安、灌阳、全州等地发掘的秦城汉墓出土文物考证,可以发现在灵渠文化的推动下,秦汉建筑思想理念和风格形式对桂林影响十分深远。据《临桂县志》所引《一统志》记载,汉代在桂林设置始安郡、始安县时就有城池(相传是汉军伐南粤时所建,其具体位置、形制、规模均缺记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桂林城池状况史焉不详)。最近灵川、阳朔出土的汉、晋、南朝时古墓证明,秦汉以后,灵渠建筑文化在桂林不断发扬光大。东汉马援为培育这一文化作出过卓越贡献,桂林伏波山南曾建伏波将军祠,表彰其功绩。晋代时桂林城北虞山下已建有虞庙。与虞山隔江相望的长脉土岭唐以前已称“尧山”,山上有尧庙。过往官员皆到尧山、虞庙朝觐,络绎不绝。南朝梁武帝在今桂林万寿巷建缘化寺。后为唐代鉴真东渡福地的名刹开元寺(隋称缘化寺,唐初称善兴寺,开元二十六年改开元寺,宋代改永宁寺、宁寿寺,元代名圆觉寺,明代复名宁寿寺,清代称万寿寺。民国后仍称开元寺至今流传千年)。这些建筑大多古朴凝重,威严雄伟、气势恢宏。它们标志着桂林传统建筑文化由此逐渐进入了南北交融的鼎盛时期。所以说,灵渠的开凿,使桂林传统建筑文化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唐宋时期桂林建筑文化呈现山环水抱、自然天成格局

    从唐宋开始桂林城建文化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唐代李靖、李勃和鱼孟威等历代官员继承秦汉以来桂林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并进行创新发展,将桂林城建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唐初以前,始安郡府位于现桂林中学内,以榕树门(今古南门)为南门,城市格局以故始安郡至古南门为南北轴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李靖平定岭南后,授检校岭南抚慰大使,设桂州总管府,在桂林“跑马圈地”筑桂州子城(即府衙城)于独秀峰南(现靖江王城南部)。庠校(即府学)设于独秀峰下,庠校与府衙之间为市,形成新的城市格局,即以独秀峰、子城、象鼻山为城市南北轴线。后来,公元885~887光启年中,太保陈可环筑夹城于子城之北,辟为居住区和商业市肆。亦传唐蔡袭筑有古外城,北门在铁封、鹦鹉二山之北,南门在南溪山白龙洞前,另在月牙山东还有城防。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李靖奉唐太宗命在桂林普陀石林建“庆林观”,太宗亲赐观名并书匾额。在七星岩口建寿佛寺,在岩内老君台上建老君祠。此后庆林观成为我国南方道教名刹。李靖征伐岭南,安抚人民,百姓也曾立祠供奉,传为神灵。唐代桂林寺庙林立,遍布城乡。虞山有舜庙,是儒学中心;西山有西庆林寺是佛教中心;南溪山有白龙洞、刘仙岩等石窟寺庙,是道教中心。此外还有栖霞寺、湘山寺、定粤寺、能仁寺及明代所建中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恭城孔庙等数百座名刹古庙。唐桂州刺史李渤不仅积极疏浚灵渠,恢复河渠运力,还大力建设河渠景致,开发隐山、西湖及南溪景区。

    李勃和鱼孟威由于整修灵渠有功,同史禄、马援一起被后人奉为“四贤”在灵渠边建祠纪念。由于李、鱼等的努力,灵渠通航能力在唐代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此后再也没有超过唐代水平。宋以后桂林城池不断扩建,环城水系得以完善,兴建亭台楼阁,时人更为重视建筑、山水协调一致。至元、明、清三代,桂林均为省、州、县三级治地。这时期建筑突出地反映了中原建筑与桂林本土建筑两种文化的融合,桂林城市呈现出了山环水抱、自然天成的格局。明代设桂林府,洪武五年(1372年)朱守谦在桂林修建靖江王府(1376年建成)后筑靖江王城(故宫1406年始建,1421年建成,比靖江王府晚45年)。王城历286年后,于清初(1662年)在李定国率农民起义军攻克桂林时,被明末降清的定南王孔有德焚毁。城内建筑只剩残基石栏,但用大青石筑成的城墙城门尚存,现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藩王城址。清代在原靖江王城内建起的广西贡院,铸造了广西古代教育史上的辉煌,至今王城城门上仍镶嵌着“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等牌匾,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靖江王城、靖江王陵虽然遵循天人感应、突出权力中心等要求,强调府城中轴,严守等级礼制,规模、用材“悉尊王制”,绝不僭越,大都庄严肃穆,呈现中原建筑格局,但也深刻体现了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理念。如王城地理,严格遵循峰峦拱卫,特朝远来;山环水抱,聚气藏风的选址规则。坎以独秀叠彩为靠山,依凭鹦鹉、铁封锁北关;伏波镇艮,飞凤护乾;震以尧山屏风为青龙,兑有骝马猴山西苑伏白虎;巽以普陀七星藏水口,坤藉白岩铜鼓掩芳莲;离案仪山巧,前朝南溪情。东临癸水(漓江古称癸水,谚云:“癸水绕东城,永不见刀兵”),三面环湖。王城既符合传统建筑原则,又巧妙地与桂林山水交相辉映,使功能、形式、环境交融,同桂林生活模式、建筑哲学吻合。

第3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情境

情境教学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情境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小学语文是工具性、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其次,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在感悟中学习非常重要。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以图画、音乐渲染情境

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它包含着知识的学习,包含着语言的表达,也渗透着美的感受。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出音乐的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的一致,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要注意,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要和谐、协调。

用音乐渲染情境,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对一时找不到合适曲子的课文,在教学必须时,自己的弹奏、清唱以及学生自己的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只要运用恰当。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景色,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导入新课后,播放桂林山水的影碟,把静、清、绿的桂林的水,奇、秀、险的桂林的山,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领悟祖国河山的美丽可爱,让学生欣赏了美景之后,谈谈你看到的桂林的山、水是怎么样的。说的时候,展开想象,加以具体的描绘,让学生在交谈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然后,回到课文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段落,通过感情朗读,通过评议朗读情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使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热爱之情得以升华。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愉快。

二、以开发创新能力为主创设开放式情境

开放式情境是指突破教材、教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境。

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植树造林给小动物带来了好处”教师摒弃了诗歌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开放式说话情境——如果你就是动物家族的一员,你会怎样生活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要飞到大树上快乐地歌唱。”“假如我是一只小猴,我最喜欢在树林里荡秋千。”……孩子们张开了一双双想象的翅膀,似乎来到了茂密的丛林,与小动物们为伴,去体验绿树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新课改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该根据语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并且蕴涵语文知识。作为教师还应找准情境与知识的切入点,及时生成问题材料。还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一种基于旧知识,经验的认知建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最近发展区”,认为新知的建构应基于这个区域,才能获得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最理想的效果。因此,立足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尤为重要。

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乃至整个语文教学都应该得到很好的执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许多缺陷,“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成为师生的口头禅,为能“活读书,读活书,活读书”,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激情!只有在教学中有感情的碰撞,师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怎样设计情境[J].人民教育.1999,(2).

[2]白昊.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教师校本研究的适切选择[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2)

[3]朱洪.走向有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J].绍兴教研院.2006,(11)

第4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最初,体验经济以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起源于美国,当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在美国取得了一定成绩之后自然而然地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渗透与拓展。在新型经济形态的大背景的潜移默化下,国际商界、学界等领域也将关注和探讨的焦点转移到“体验经济”上来。本文在分析体验经济的内涵特征和桂林王城景区发展体验经济产品的人文背景作阐述的基础上,试对体验经济时代桂林王城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和对策作进一步探讨。

一、研究背景

旅游业是较早介入体验经济的行业,体验经济思想已经自觉地渗入到旅游业中,使得传统旅游逐渐向体验式旅游模式转变。

桂林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桂林现存的文物古迹较多,其中位于市中心的靖江王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藩王遗址,靖江王城是桂林最早开发的景区,早在1500多年前就开发以独秀峰为中心进行开发,到了明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王城。其城墙、城门基本还是原来的风貌,此外还有王府的承运门、承运殿和寝宫、御苑、南明铁炮等遗址和文物,集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于一身。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二、桂林王城景区开发现状及体验式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一)桂林王城景区开发现状

桂林王城景区集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气息于一身,同时景区内拥有一批丰富的以龙爪树、夫妻树为代表的奇特植物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致使源源不断的学者专家对其旅游的发展与开发跃跃欲试。王城景^的旅游发展模式仍需新时代中的优化转型和不断升级。

目前,王城景区目前与广西师范大学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王城景区已开发并对外开放的大部分为观光型旅游产品,而少部分体验式旅游产品。

(二)桂林王城景区体验式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利用SWOT分析就是通过对桂林王城景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得出其在发展体验式旅游产业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外部环境中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为制定或修改桂林王城景区体验式旅游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服务。

1.优势(strengths)分析

(1)地缘区位的优势

王城景区地处桂林市中心,景区中央是独秀峰,北面有宝积山、叠彩山为屏,东面有伏波山、七星山环列,西面有老人山拱卫,南面与象鼻山相望,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四周交通四通八达,拥有中山路、解放路、滨江路、凤北路经过;四周景区景点密集,具有非常良好的景区组合性;商业也非常发达,超市、休闲会所、餐饮等城市因素全部匹配。可以说,桂林王城景区是中国市级行政区域中区域优势最卓越、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景区。

(2)历史文化丰富且悠久

桂林王城是桂林最早开发的景区,早在1500多年前就开发以独秀峰为中心进行开发。这里是唐朝的开发及桂林第一学府诞生之处;这里是有名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处;这里是元朝的藏龙卧虎和桂林的宗教圣地;这里是明代藩王府的风水典范及其王家园林文教圣地;这里是清代贡院;这里是孙中山与广西民国革命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文脉相承,薪火不息――广西师范大学校区。为体验式旅游产品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总体资源组合度好,观赏游憩使用价值高

景区内既有以独秀峰、月牙池为代表的山水景观,又有以王城建筑、城墙、历史遗迹遗址、摩崖石刻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还有以广西师范大学校园为代表的现代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和人文有机结合,形成相对独立的综合旅游资源富集区,旅游资源的组合度好,整体旅游观赏和游憩价值很高,是桂林市独特优势的旅游资源。

2.劣势(weaknesses)分析

(1)旅游线路单一,开发空间布局功能不够明确

目前王城景区开发的旅游线路单一,王城现有的旅游范围主要是中轴线上的“一门(承运门)一殿(承运殿)一宫(寝宫)一山(独秀峰)一池(月牙池)一馆(博物馆)”和科举陈列馆、孔庙上,而其他景点如城墙、学校花圃园、校园环境区等没有形成旅游线路。除了中轴线外,其余空间闲置较多,并受旅游空间限制,旅游旺季客流过于集中,造成景区拥挤不堪,环境容量受到极大挑战。

(2)王城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王城景区目前开发的文化主要是风水文化,而在王城景区中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教育文化、政治文化等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都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3)旅游活动内容不够丰富,动态景观、体验项目少

王城景区目前开发的动态景观主要傩戏表演、模拟状元考试等,在体验项目上有参拜太岁和孔庙,这些项目无论是活动时间还是内容都比较短且少,无法满足游客的多层次旅游消费需要。

(4)文化教育旅游尚属空白

王城的一个显著文化之一就是教育文化,但目前开发该方面的旅游项目不多不够明显。

3.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新经济时代促生体验式旅游新发展

我国良好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不断转变,休闲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多等等,都为体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随着体验经济浪潮的到来,体验式旅游产品必将如约而至。

(2)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机遇

旅游业的高速迅猛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广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现代旅游已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娱乐、运动养生等多层次多格局转变。桂林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升级换代与整合提升的外部契机:桂-台直航、广贵高速铁路、桂梧高速公路等外部快速通道的建设一方面将大大改善桂林的外部交通环境,提高桂林旅游的可达性。

(3)文化发展机遇

国内正在掀起一股文化旅游热,各个旅游城市以及旅游景区纷纷加大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国内许多城市正在顷力打造新型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项目,如西安曲江大力打造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将大雁塔、大唐芙蓉园等开发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4)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

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广西师范大学校园;时隔10年后的2006年桂林王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家4A级景区式校园,现在正在进行紧张有序的申报国家5A级景区当中。

4.威胁(threat)分析

(1)旅游地空间竞争的威胁

王城景区虽然地处市区中心,但由于桂林市景区密度较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协同发展。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旅游客源市场定位的趋同性、旅游产品的雷同性等,势必加剧旅游产品的竞争。王城景区始终是旅行社加点的景区。

(2)王城景区文化主题不明确,减弱竞争力的特色性

王城景区集聚各朝代文化于一身,所在地区的历史,上溯南朝,下迄民国,颜延之、郑叔齐、王正功、元顺帝、永历帝、石涛、陈宏谋、孙中山、张太雷、陈嘉庚等的遗踪尤存,可以说王城就是桂林历史的缩影和精华。

(3)对外开放对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性

在王城景区这种生活文化景观中,文化差异化体验和互动的后果往往是对旅游本土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破坏等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

三、桂林王城景区体验式旅游开发研究策略

新经济时代下,符合未来旅游需求方向,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道路。王城景区的旅游发展必须改变现状,在从“硬开发”中的规模扩张到“软开发”中的资源深化,以“娱乐、教育、逃避、审美”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将最初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更新换代。

(一)营造和提炼与产品相吻合的文化氛围环境(审美)

可以通过旅游工作者身上传递的文化特色感佑慰停让其在旅程中留下服务文化的深刻印象。王城景区内工作人员均着王府装束,给人以文化特色的视觉冲击。

(二)增加参与性和互动式旅游活动项目设计(娱乐)

一个别致而让游客喜欢的体验型旅游产品必须有活动项目的加入,否则就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据数据统计,国内外游客对王室人物和名人的认可度比较高,都比较乐意体验相关拟开发的旅游项目。因此,以主题文化为背景策划相应的角色体验活动也极具吸引力和产品竞争力。

(三)开发特色文化教育旅游产品,旅游发展空白(教育)

桂林王城景区是全国唯一一个同大学校园相互交融的景区,王城景区发展文化教育旅游产品可谓是众望所归。以体验的模式开发书香特色生活社区、修学教育区、文化展示区等以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区,定期策划国学活动等,使之成为王城景区发展中的亮点之一。

(四)将王城的后花园,打造成为游客心灵的后花园(审美+逃避)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忙碌成为当代年轻人生活的主题。偶尔,看看美景,喝喝清茶的场景是许多人向往的瞬间。王城景区的月牙池是王府的后花园,山水景色优美,令人心旷神怡。利用这一宝地,完善包装成游客休憩打盹儿的心灵洗涤世界,无疑将会增加王城景区的吸引力。

(五)开发富有民族特色和艺术文化的旅游商品(娱乐)

旅游商品在设计时一般应从自然地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当地经济因素、历史因素、艺术文化和当地景观特色等方面进行挖掘。旅游商品在销售包装中应增加“文化体验”和“情感需求”设计,尽可能以DIY的模式进行开发,让顾客在旅游中既品赏历史文化韵味又传达自己的情感。

(六)积极开发体验式旅游,科学做好保护工作

在旅游产品体验化中,文化差异化体验和互动的后果往往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蚀和替代,破坏了旅游发展的持续性。所以,任何创新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在旅游产品体验化创新中,我们要通过合理的体验化设计来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并且要避免在某些旅游地体验化开发泛滥和低级化。

四、结论

第5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了解广西,跟了解一个人大不一样。你打听,它不实;你揣摩,它不明。了解广西的唯一办法,就是捧一怀漓江的山水,洗尽浑身的疲惫,再尝一尝各式的米粉,美食配酒,举杯对饮。攀上龙脊山看白云缭绕的梯田,到北海银滩躺在细细的沙滩上,亲历防城港白浪滩的落日美景,或者邂逅一位火辣的柳城姑娘。

这里的人们在称呼自己的家乡时,往往用的是“小广西”这个称呼,和发达的大省份相比,广西的确不大。尚未被世人所熟知的广西,以一种悄然的姿态站在那里,等着人们来发现它的美好。在“小广西”里求学,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滋味呢?

广西师范大学:独秀其身,乐群其心

部级特色专业: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等 独秀苍苍,岁月茫茫

在桂林市区,你看不到什么高楼大厦。桂林市被河流割成几块,这块拎起来就是一片湖泊,那块铺开来就是一方青山。城里的道路也说不上宽敞,满街的树木把道路遮住,房屋倚着山,傍着水,简简单单地列在街旁。初到南方的北方朋友不免怀疑,这真的是城市吗?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山留在了城里?

桂林城里有一座王府,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谦的府邸。王府内有一座山峰,唤作“独秀峰”,约一百五十米高。登山观景,最好是携着一两份的烟雨,拾级而上。登上独秀峰顶,满城风光尽收眼底。广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师大”)的王城校区就坐落在这座王府内。独秀峰承载了桂林文人的梦,而师大就是这梦中最令人牵挂的画卷。

这座王府原是靖江王的宝地,如今是桂林的著名景点之一,古香古色的承运门则是师大的地标之一,就连师大的录取通知书上也印有这座大门,可师大人却极少从门下走过――是的,靖江王府作为五星级景区,承运门是游客们购票的通道,而师大人则拥有凭证件在侧门免费进府的福利。王府内有一处广西贡院的旧址,古朴的书院就挺立在独秀峰下。广西的第一个状元赵观文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这里还走出了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获得者陈继昌,一扫所谓“南蛮”之象。如今的师大也继承了它的衣钵,早年以人文学科著称,近几年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迈进,理工科专业也大有发展。不仅拥有师大―广西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还建立了计算机软件与通信工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其化学学科更是进入ESI全球前1%。 漓水悠悠,书声琅琅

桂林算不得繁华,大部分人拿着三千块钱的薪水,吃着四五块钱一碗的米粉,游漓江,逛西街,吃串串,日子也就这么过去了。在这里生活总不会太窘迫,难怪有人笑着说,在桂林呀,不适合奋斗,也不适合工作,你可千f别把青春托付给她。

可谁又当真了呢?桂林生来就带着书生气。遥想当初,抗日战争时期,《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总编辑夏衍公然撤掉了所谓“中央社”污蔑新四军的头条新闻稿,大开“天窗”,全国哗然;改革开放后,漓江出版社扛起外译大旗,加缪、凯鲁克亚、村上春树、杜拉斯……这些如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都是从桂林出发,第一次进入中国读者的视线。

师大亦是如此。它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战火纷飞年代中诞生。建校初期,师大就曾云集杨东莼、李四光、胡适、陈寅恪、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曾作忠等一大批学术精英和文坛泰斗,他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不渝地追求科学、真理、文明和进步。伍纯道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与师大有着深厚的渊源,学于师大,教于师大,他既是赫赫有名的书法家,又是师大的引路人。早些时候,师大还未建有艺术系,伍纯道先生为了艺术系的办学经费、师资、教学设备等四处奔忙,出钱出力,奔走呼号,上北京跑批文,往来无数次,所有差旅费均自掏腰包,没有在学校里报销一分半毫。几经波折,艺术系终于成立,又再次面临资金问题,伍纯道先生将所得的奖金、稿费、书法作品酬金通通用于办学。据不完全统计,在艺术系的筹建过程中,伍纯道先生以各种形式捐资将近一百万元,在当时那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款项。

如今,师大的艺术系早已开枝散叶,设有美术、设计、音乐三个学院,在雁山校区更是将美术学院的建筑楼命名为“纯道楼”,以此纪念伍纯道先生之贡献。

与大城市相比,桂林更像是接地气而又热情的乡下老伯。慢悠悠的风吹过沉静的水系,时间似乎都变慢了。桂林就这么安安静静地睡在漓江两侧,竹影婆娑,只有鸬鹚依然,吞不得漓江鱼美。欲了解师大更多的故事,不如先问一问这温和的漓江水吧!

求学广西去哪里? 广西大学: 勤恳朴诚,厚学致新

“双一流”建设学科: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

南疆永宁,即是南宁。

和区内的兄弟城市相比,南宁没什么自视清高的资本,输一截桂林的山水笔墨,柳宗元也不曾管辖南宁,但是,历史却选择了南宁,安排了它的命运。中国―东盟博览会、自贸区、民歌节、地铁……南宁像是一块正在打磨的璞玉,渐渐散发出它的光彩。

第6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漓江上游 ;林业生态建设 ;可持续发展;

对策与具体措施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所在,发源于华南最高峰猫儿山,全长214Km,流经兴安、灵川、临桂、阳朔、平乐五县和雁山等60个乡镇255个村委会。漓江流域以低山、丘陵和岩溶地貌为主,流域面积60.38×104 hm2,森林面积46×104 hm2,森林覆盖率为76%(含灌木)。多年来,桂林市坚持以科学保护漓江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漓江生态环境进行了科学规划,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前,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严峻形势,河流上游林业生态保护尤为重要,进一步加强漓江上游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为了解漓江上游森林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情况,笔者对区域内的林业生态建设历史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具体技术措施。

1. 漓江上游及两岸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历史情况

1.1规划设计、项目投资和机构设置。“八·五”期间,桂林市完成了《广西桂林漓江两岸绿化工程项目总体规划》和《漓江植树和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 “九·五”期间,编制了《广西桂林漓江流域绿化工程总体规划》,共投资4500多万元,造林1.28×104 hm2,封山育林2.5×104 hm2。完成了青狮潭、海洋山两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考察和总体规划以及桂林市漓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桂林市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设计。编制了桂林市漓江两岸绿化工程——基干林带补植和彩化实施方案。

迄今,桂林市、县(区)林业局已先后成立了桂林市漓江绿化管理站和阳朔县绿化工作站,共配设编制60人,并聘用近百名农民护林员,专门负责漓江两岸的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1.2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及石漠化生态治理。10多年来,桂林市在漓江流域共完成人工造林15.79×104 hm2,完成封山育林12.23×104 hm2,在此基础上,开展石漠化生态治理。关闭了漓江上游公路沿线的全部采石场;在漓江沿线10多座石山开展人工植树活动,共植树6.9万株,石山绿化覆盖率达到76%。近年来,桂林市重点实施了漓江基干林带绿化彩化工程,种植枫香、孪树、黄花黄槐、木芙蓉、紫薇等彩色绿化树种20多万株。

1.3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六大重点林业工程之一[1],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2]。桂林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漓江上游区域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19×104 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56×104 hm2,荒山荒地造林0.38×104 hm2,封山育林0.25×104 hm2,大大提高了生态林的比例,增强了涵养水源的功能。

1.4漓江上游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森林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目标[3-5]。桂林市在漓江上游建立了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海洋山自治区级水源林自然保护区、青狮潭水源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65×104 hm2,占漓江流域总面积的24%。经过多年建设,成立了相对应的管理机构,落实了专职人员从事水源林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设置日益健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在执行保护区内森林资源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区防火、查处毁林案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生态学的观点,在保护区内广泛使用了野外自计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技术,保持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三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生态功能,为漓江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5水源林害虫管理。1998年广西桂林市兴安、龙胜、资源县交界的部级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曼椆人工林及周围天然林被皱绿柄天牛Aphrodisium gibbicolle (White)严重危害,造成大量曼椆树枯死,严重威胁着这片水源林及周边水源林的安全。1999年到2006年桂林市林业局、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和广西大学协同进行了研究治理,有效抑制了皱绿柄天牛的危害。

1.6提高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意识与生态公益林规划。积极开展《森林法》等林业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干部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法律意识。积极开展调研和保护活动。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漓江上游水源林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并实施《漓江水源林管理办法》。规划漓江流域生态公益林29.4×104 hm2,占有林面积的64%,其中列为国家生态补助试点面积的12.1×104 hm2,占有林面积的26.4%,每年按4.75元/亩兑现管护经费给农户,有效遏制了乱砍滥伐水源林、阔叶林现象,对保护漓江生态环境,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1.7农村能源建设。桂林市在农村能源建设方面摸索出了“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多年来,桂林市在漓江两岸实施沼气建设项目,共投入3000万元,累计建沼气池20244座,使漓江两岸沼气池入户率达到60%。沼气的推广利用,解决了两岸大部分农户的生活用能问题,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从根本上扼制了漓江两岸森林植被的破坏与砍伐,有效保护了漓江流域森林资源。同时,实现微气候建构,节约了资源和能源,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 .漓江上游及两岸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2.1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资源利用和毛竹插花林的保护。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兴安、龙胜、资源县交界,由于技术力量不足,虽然与一些大学联合进行了生物物种的考查,如天牛,蚁类名录的编制,但对野生动物的演变调查,如啄木鸟的变化了解,特别是稀有昆虫物种的变化不清楚,如蝎蛉等。对丰富的动物资源也未能形成保护性利用。

猫儿山自然保护区1976年建立之初,由于历史原因,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群众经营的毛竹插花林133.07 hm2。其中约60%分布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由于当年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签订了允许老百姓长期经营砍伐的协议,所以保护区内的插花毛竹林由社区群众一直经营至今。一方面国家法律不允许砍伐,另一方面老百姓多次找到保护区要求砍伐,给猫儿山保护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这种矛盾既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同时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2.2海洋山、青狮潭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管理机构及资金和基础设施。海洋山、青狮潭这两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因历史原因,均未进行总体规划编制,边界不清。由乡林业工作站代管,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也没有财政拨款,给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当前为使贵广高速铁路能顺利通过,需协调处理好保护区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诸多矛盾,迫切需要对海洋山自然保护区进行总体规划编制。

自然保护区的护林站都是木房居多,条件极为艰苦,不少站点由于缺资金改建,都变成了危房,不仅严重威胁着保护区职工和境内村民的生命安全,而且也影响保护区景观形象。大部分的护林站和保护点未通公路,对森林保护、森林防火、侦察破案、科学研究等工作极为不利。

2.3漓江上游水源林保护区内采挖矿、林农利益与保护的矛盾。保护区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地方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部分矿点是以前保护区尚未成立就开采的,划定保护区后,由于没有进行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加上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问题上不一致,该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2007年,国家林业局中南规划调查设计院编制完成的《海洋山护区总体规划(初稿)》也因为矿产资源问题一直无法进行评审。

漓江上游水源林区林农,由于山多田少,自古以来,都是靠山吃山,农民主要靠生产木材和竹材维持生活。但现在为了保护水源林,村民做出很大牺牲,国家补助每亩只有4.75元。生态林补偿标准过低,其林地收益远远低于出租土地或种植商品经济林的价值,农民收入受到很大影响。

3. 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具体措施

3.1影响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和对策。

目前影响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矿业和农林业矛盾,因此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以教育保护生态资源为中心,加大宣传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教育和认识力度,特别是对与经济利益有重要关系的矿业和竹业的教育和宣传;以加强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资源保护性利用为重点;以协调保护区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为目标,利用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投入停止矿业使其产业转向和控制竹业的补偿资金,使矿工和农民逐步转向实施林业生态经济产业,实现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3.2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3.2.1解决保护区内插花毛竹林的具体措施与建议。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对猫儿山保护区插花毛竹林的管理,允许适度间伐。借林权制度改革之机,由当地人民政府收回重复颁发给村民的《山界林权证》,保护区管理局与社区群众重新订立插花毛竹林经营协议,并将原竹山面积进行重新核实,并圈定范围经营,群众经营活动必须在保护区管理局的监督之下进行,砍伐前后都要执行报批、验收等规程。

3.2.2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对海洋山、青狮潭两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总体规划,明确边界,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完善管理机构。加大对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际,不断完善保护区功能区划,既要做好保护区的保护,又要兼顾地方经济发展。

3.2.3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保护利用漓江上游生态公益林资源。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是减少农民对公益林的采伐,保护公益林的重要手段。建议:一是由政府每年从漓江下游受益部门的收益中提取一定费用作为漓江上游水源林保护区的补助经费。控制毛竹林和其它商品林面积,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面积,提高漓江上游林区森林蓄水量。

二是挖掘促进水源林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充分利用林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科学考察、动物开发观光旅游以及龙胜的香根草编织等项目,促进群众增收。三是向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请求提高漓江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促进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增强护林自觉性和积极性。

3.2.4科学发展毛竹,促进林农增收。毛竹种植利润较高,经营好毛竹林是林农自行解决生活问题的好办法,在有效保护阔叶林面积不减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毛竹,科学实施毛竹低改,大力发展竹杉、竹阔叶混交林,增加森林的蓄水能力,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综合效益。

3.2.5履行环境责任,节约水资源。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一个国家的环境责任应是履行环境义务和承担法律责任。为履行环境义务,每个国家应完善立法,加强绿化,强化环保意识。建议对漓江上游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规划与治理,并列入政府的重要议程。在水环境污染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控制单元,确定规划目标,设计规划方案,并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分析与决策。在漓江上游两岸逐步建立高标准节约水资源型的农田网,减少水资源的大量流失,从而为漓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周生贤.努力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林业,2001,(2B):3-12

[2]朱剑红,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启动,人民日报,2002年1月11日

[3]蒋有绪,郭泉水,马娟.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307-345

第7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一、情景交融,以情入境

教材中选的课文,大多情文并茂,使进行情感教育的绝好材料。在课堂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让学生领悟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而情感重在领悟,贴标签似的简单告诉学生课文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只会记下一个冷冰冰的概念。学生只有真正用心去品味文中的感情,与课文产生共鸣,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首先要用富有感彩的语言,引人入境,从而入情、移情。其次,还要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情境。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如,录音、录像、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荷花》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当学生发出“哇噻!”“真美!”的赞叹时,然后在图文结合的赏图、品文,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真情。

二、蕴育情感,以情导入

“情感具有感染性”好的开讲语,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简短的导语:“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这里山青、水秀、石美、洞奇,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的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林山水》的作者,又是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来赞美桂林呢?学生听了老师的这段导语后,兴趣顿生,开始积极阅读,认真思考。

三、剖析内容,思中融情

怎样才能使学生导入新课时激起的热情不减呢?这就要我们在有限的40分钟内不断地推“波”逐“浪”。

《林海》一课,作者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先讲了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然后又通过联想,写出了大兴安岭对国家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怎样才能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呢?我紧紧抓住了“亲切舒服”这条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

首先,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含有“亲切舒服”的三个句子,并比较一下表达程度。当学生一致认为三句相比,步步加深之后,再结合课文逐句理解。那么,这种感情是怎样得以升华的呢?是作者展开两次联想所致。在教学联想部分时,我采用了抓重点词句谈体会的方法,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着重理解。在谈体会时,学生由铅笔、桌椅、门窗谈到了国家建设,有了联想,自然而然地和作者一起体味到了大兴安岭的内在美,全身心流淌着“亲切舒服”之感情。

四、读中悟情,充分体验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篇。通过教师指导读,可以使学生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文悟其神”的境界。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我指导学生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则应指导学生把读的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而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愈读就愈能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愈能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深刻的领悟。

五、以情结尾,升华情感

课堂教学的尾声犹如“压台戏”,必须精彩。若能处理好,不但能起到深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鲜明的印象,而且还能再次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

1、换位触情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了课堂教学:

“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你的好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你们不能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了;不能再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的伫立江边,遥望那一叶孤舟。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这样的创设,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深深地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的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激发了学生去珍惜自己已有的友情。

2、留疑怀情

第8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场景运用 内涵解读 高效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从教材内涵和学情的要求出发,利用有效的学习场景,激活学生阅读欲望,引发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文本研读活动,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促使学生掌握文本语言运用技巧,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阅读素养,提高阅读课堂实效。

一、运用激趣场景,引发积极参与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索的欲望。教师要运用激趣场景,引发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研读,让学生的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具有强烈探究文本内涵的要求,形成巨大的阅读内驱力,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阅读活动,有效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草原》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播放画面,在悠扬舒缓的马头琴声中画面呈现:一碧千里的草原,天是那么高、那么蓝,远处的线条柔美的小丘轻轻流入云际,白色大花似的羊群点缀这碧绿的草原……学生一边观赏美丽草原的画面,一边聆听教师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多媒体创设的阅读场景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学生参与阅读文本内涵的热情获得肯定,有利于培养阅读的自主探究意识,更加深刻地感悟和体验文本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强化阅读能力。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多媒体画面呈现美丽的桂林山水:桂林的奇峰突起,怪石峥嵘,江流弯转,岩洞幽深,岩溶奇观,群山峭拔,绿水迂回,青山腹水,景色清幽……画面辅以舒缓的悠扬的乐曲,教师运用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解说,在桂林神姿仙态的绮丽景色中,熏陶了学生的情感,教师适时提出:“文中开头引用了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指什么?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课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叙述的?”生1:“从字典里我查到‘甲’字的意思是第一。”生2:“‘甲’的意思指桂林的山和水是天下第一美的。”生3:“课文从桂林的山、漓江的水两方面描述桂林的美。”教师继续提出:“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怎样描写桂林的山水的?”学生在充满阅读激情场景里,饱览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深化理解了课文的内容,领悟了文章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培养了自主阅读探索能力。

二、利用对话场景,深化内涵解读

教师应遵从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采用多种阅读策略,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元解读,组织学生进行师生、生生、生本阅读对话,揣摩、交流与感悟文本的重点词句意思,理解蕴含于文本中的深刻含义,解读文本的多重内涵,形成个性化阅读见解,张扬学生阅读个性,完善学生个体的阅读认知,从而拓宽阅读思维空间,感受寓于文本的思想,掌握文本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

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屏幕出示文中语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教师提出:“语句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笑着’充分表现了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中知人善用、把握全局、神机妙算。”教师继续提出:“前文都是‘诸葛亮说’,这个地方却在前面加上‘笑着’,诸葛亮笑什么?笑曹操?笑周瑜?还是笑什么?”生1:“诸葛亮嘲笑曹操,曹操生性多疑,此时的雾气这么浓,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反而损失了那么多的箭。”生2:“诸葛亮对曹操的笑是一种讽刺、轻蔑、嘲笑。”生3:“诸葛亮笑周瑜!周瑜想陷害诸葛亮,却被诸葛亮将计就计,借回十万支箭,他笑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诸葛亮的笑是一种得意的笑。”生4:“鲁肃忠厚老实,诸葛亮笑鲁肃不知底细,是一种幽默、宽厚友善的笑!”师生、生本对话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地体验与感悟了诸葛亮的笑,品悟出了诸葛亮的笑是一种自信的笑、胜利的笑,也从诸葛亮在笑声里,掌握了诸葛亮那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和英雄本色的思想内涵。教师紧扣文中“笑着”一词,利用对话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运用多元解读策略,对文本内涵加以辩证分析,反复体验与感悟,完善文中人物的个体认识,深化解读文本的内涵,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

三、巧用演绎场景,立体提高素养

第9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姓名:

目前所在地:广州

民族:满族

户口所在地:河北

婚姻状况:未婚

年龄:24 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环境保护类:环境工程师、电子/邮电/通讯类 电子工程师、化学工程类、化学工程师

工作年限:2

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

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1、2005年7月-8月

桂林市七里店污水处理厂 污水处理员 深入实际学习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和各种水质检测方法

2、2005年10月-2005年11月

桂林燕京漓泉有限公司污水站实习 污水检测员 熟悉废水COD、BOD等检测方法,了解啤酒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流程(UASB、CASS、生物接触氧化法)

3、2006年8月-2008年2月

北京锡兰石环境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环境工程设计师 参与多项环境工程与生态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与方案编制,环境工程方案设计等

电子方面:

电装电调:成功组装与调试一台黑白电视机

课程设计:制作一台电子定时计数器和一台波形发生器,熟悉电路PCB图绘制和电路板焊接和调试

电子制作:电源、音乐流水彩灯、电子抢答器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最高学历:本科毕业-2006-07-01

所学专业:环境工程

受教育培训经历:2002年--2006年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证、学位证、CET-4、计算机一、二级证书;

2002年--2006年 两次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习优秀奖三等奖,两次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习优秀奖二等奖;

2003年--2004年 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称号;

2003年--2005年 两次荣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荣获电子工程系电子制作大赛优胜奖、三等奖、二等奖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精通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相关技能:熟悉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AUTOCAD、Protel99操作,熟悉c语言、汇编语言,有单片机编程和电路板设计基础

*大学期间担任过学习委员、宣传委员,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曾担任过环境工程设计师,参与编写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如:《温州市蝉河-山前河-汇车桥河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可行性研究报告》、《云南安宁市强制戒毒所土壤净化槽初步方案设计》、《山东枣庄市薛城小沙河河口人工湿地方案设计》等

*有一定电子制作基础,曾设计制作电源、音乐流水彩灯、电子抢答器、电子定时计数器、波形发生器等

详细个人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