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桂林旅游游记精选(九篇)

桂林旅游游记

第1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自治区旅游局局长陈建军说,旅游部门要把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试验区不但要建成,而且要建好!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务院给的只是一个名,做得怎样,争取怎样的政策要靠桂林自己。桂林,尤其是桂林旅游行业,对于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一工作,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因为这是桂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的契机和良好平台。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事都很重视,自治区旅游局已有专门领导和处室负责支持推进桂林旅游试验区工作,桂林各行各业都在为建设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言献策,桂林市旅游局的领导要把试验区的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把握机遇,一起努力,使之真正成为桂林腾飞的助推器。希望桂林市旅游公共服务管理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旅游投诉中心这些曾经和仍然走在全国前列旅游管理和服务的机构,能够在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中,不断提升进步,继续争创第一。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是桂林旅游宣传极好的契机,桂林应该采取切实措施,通过世博会提高桂林的影响力,将游客引入桂林。桂林是世博会宣传片中的主要城市之一,世博会将有超过300万的境外游客光临,他们不可能只看世博,如何将他们引入桂林,要看桂林的工作。桂林要充分发挥广西旅游龙头作用,通过桂林的作用辐射广西。(刘桂丹)

旅游试验区大有文章可做

桂林市旅游局局长林业江说,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桂林面临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桂林要学习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精神,解放思想,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次重大战略机遇,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真正把桂林旅游打造成为我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试验区给了桂林一个很大的发挥空间,因为没有先例,因此大有文章可做!

我们首先要确定科学的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编制好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试验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推进试验区建设的各项方针措施,协调我市有关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入和支持试验区的各项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创新旅游管理机制体制,强化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资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发挥桂林的比较优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生态环保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结构,探索一条以旅游业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模式,走出一条以旅游综合改革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为全国旅游城市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旅游综合改革试验,把桂林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山水风光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和花园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国环境资源保护与推动科学发展的模范城市、国际旅游文化体育交流的重要平台。我市已经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各项工作正在铺开之中。当前的几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任务是:开展全方位的调研工作,为编制规划掌握情况、理清思路,聘请一流专家,编制发展纲要。同时,将今年各项工作融入到改革试验区的工作中,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闯出一条路子。(刘桂丹)

全市一盘棋做好试验区

桂林市财政局局长钟麟说,穷在观念,富也在观念,旅游搞得去在于观念,旅游搞不去也在观念。海南的经验使我们感觉海南的观念确实新,桂林要做好旅游,必须更新观念!海南旅游定位为休闲旅游非常准确,休闲旅游的收入显然要比观光旅游高,那么我们到底要做什么?是不是也应该发展休闲旅游?海口一个项目搞十几个高尔夫球场,三亚的酒店项目也很大,相比之下,海南的项目大气得多。海南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国家发改委有上百人来为海南调研、谋划。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也要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因为仅仅是桂林市的层面比较难做,需要自治区层面的支持和帮助。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市要上下一盘棋,市县一致通盘考虑;必须注重旅游的定位和规划,一定要规划先行;必须认真进行政策层面的研究,包括财税、土地等政策,以打破发展瓶颈,取得国家支持。

桂林市财政局已组织本局干部研究如何学习海南转变观念,从财政支持试验区的角度加大工作力度,谋求上级财政部门对建设桂林试验区的支持试验区这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财政要抓规划管理,同时还须向上争取政策,保证试验区建设所需资金。发展旅游业,肯定有很多项目投入,财政局将联合国税、地税研究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与工商、公安、投资、环保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刘桂丹)

试验区绝不只是旅游部门的事

桂林市商务局局长李志刚说,对海南建设旅游岛的感觉是:海南对旅游的投入、旅游的地位、旅游的共识坚定明确,各个部门围绕旅游发展的职责、职能明确,不仅有大构想,从大处着手,也能从圳微处加大力度,旅游的文章做得很大、假足,旅游发展的氛围浓厚。这一点我们可以轻易地从非旅游部门和行业感受到。我们的旅游基础和城市知名度都不亚于海南,但发展旅游的整个力度感觉尚不如海南。全市要形成共识,决不能认为建设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只是旅游部门的事。全市各个行业都应该围绕试验区这一主题进行综合改革,围绕旅游发展变化,根据我们的城市定位去考虑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思路。如果还是各干各的,那我们的试验区永远做不成。桂林是真正适合度假的城市,不仅有阳光,还有历史、文化、民族民俗风情等满足度假游客需求的各种元素。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资源整合好,围绕山水做休闲度假的文章。休闲度假应该是桂林旅游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主打产品,我们要在完善提高山水观光旅游的同时,把休闲度假旅游和会展商务旅游做起来。

我们要进一步认清我们城市的性质。我们是旅游城市、外向型城市和消费城市,我们要在这三个方面做好文章,侧重发展这三个方面。试验区应该成为商贸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相对繁荣的区域,对消费平台有更高的要求。作为商务部门,我们要在试验区的总体框架下强化商务工作,建立适应试验区的内外贸商业体系和市场运作机制,筹谋扩大居民消费,同时扩大游客消费,通过改善商业网点布局和市场流通建设,进一步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我们还要在扩大游客消费上多做文章,研究和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合理布局消费网点,提升游客食宿购娱消费档次。桂林要进一步研究米粉的生产标准,不断提升米粉内涵;也可以组织名牌高档商品的销售,让游客在桂林可以实现购买高档商品的愿望。桂林完全可以成为外国人洽谈商务合作的地方, 只要我们有良好的设施、平台和环境。(刘桂丹)

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干

桂林市规划局局长谷海洪说,我们正在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高度出发,重新调整和完善整个城市的空间组织安排,规划方面考虑和策划符合人们心理诉求和市场需求的产品类型。我们要抓紧时间干!在海南考察,我们整个行程都在寻找建设亮点和可借鉴之处。海南后发优势明显:海南硬件设施和产品转型都做得很好。三亚从大亚湾、大东海到亚龙湾、海棠湾,酒店设施越来越高档。桂林虽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但基础设施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与三亚比明显落后。三亚目前虽还是以观光游客为主,但度假游客已占有相当比例。三亚的旅游及其设施已分散化、小型化、个性化,对象已经细分。桂林在几年前就应该走度假旅游的道路。桂林的定位肯定是休闲,休闲旅游可以均衡游客数量,提高旅游收入。桂林可发展山地休闲度假游。桂林具有很好的山地休闲资源,如山林、景观地貌、植被等。

桂林的规划设计建设都应该围绕试验区的目标去开展工作,并将这一原则贯彻到规划和规划的实施、管理的全部过程。我们整个理念都要变,由原来工程型的规划思路转为以人为本、以游客为本的高品质生活和优良氛围,去进行规划和产业定位,将旅游定位为城市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服务业。我们要更新理念,围绕新的发展目标重新审视规划理念、规划政策和规划措施,高水平、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展望桂林:应是视觉上养眼、美观,空间布局尺度宜人、城景交融,城市细节体现文化内涵,城市节奏放缓为慢生活。(刘桂丹)

创新中国旅游从桂林开始

北京交通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衍用说,全国旅游业风起云涌,桂林处在一个特殊关口。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给了桂林机会,创新中国旅游应该从桂林开始!

首先,要变革体制机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首先要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深层次改革。目前打出改革旗号的有两个省,一个是海南提出打造国际旅游岛,以国际旅游带动国内旅游;另一个是河南省,提出旅游立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一切社会资源培育旅游产业。武当山旅游经济区的尝试也很值得借鉴,这里设置了工委、管委会,一把手既是书记又是主任,党政一肩挑。所有资源都按一个体制来运转,都围绕旅游运转,桂林的旅游改革也可参考此模式。桂林要把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中“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一语,对旅游业有3个定位,在战略上,旅游业成为战略工程和国家工程;产业定性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产业性质上,定位为现代服务业。桂林既然是做综合改革,就不能只是旅游产业范畴内的改革,而是体制机制、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改革。桂林要进一步突出旅游产业的地位,围绕旅游调结构、出产品、抓服务,交通围绕旅游保畅通,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文化围绕旅游出特色,宣传围绕旅游造声势,公安围绕旅游保平安,各行各业围绕旅游形成合力。

其次,重新定位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桂林要重新定位旅游产业方向。如果只是定位为山水甲天下:主要吸引观光客来消费,那么,旅游产业本身的效益和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就不明显。比如是否可以考虑“奇异山水,梦幻桂林”,让旅游者到桂林有寻梦的想法,而不仅仅是观光,这样旅游者滞留的时间和花费的费用将会数倍攀升。为观光者打造梦想,为度假者打造梦境,为艺术家打造梦幻,让旅游者来桂林寻梦。旅游产品的定位要从单要素差异的旅游产品向全要素差异的旅游产品提升。现在很多旅游城市只是在景区方面有差异,也就是游览上有差异,但其他方面,如食、住、行、娱等要素雷同,桂林可在此方面有所创新:让旅游者住文化主题酒店,吃地方风味文化套餐,娱乐是以非遗为主的演艺,乘坐的是特色交通工具,这样的旅游产品才能让游客全方位满意,让他们成为桂林的回头客。

第三,全方位更新发展和管理理念。按照传统资源型管理――森林公园归林业部门管理,风景名胜区归城建部门管理,文化资源归文化部门管理,这样的资源管理所产生的只能是门票经济。产业管理则是产业经济,如旅游产业归属旅游局或者是旅游管理委员会管理等。目的地管理才能是区域经济,这是最理想和最应该倡导的管理方式。要走出城市建设的误区。目前的城市,基本上是为城市居民建设的,未来应该调整成为旅游者建设城市。主要任务是进行城市文化个性的包装、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谐社会环境的营造,这样的城市才能让旅游者流连忘返,才会成为旅游吸引物,成为宜游、宜闲、宜品从而宜住的城市。水涨船高,市民也自然能够更好地享受旅游城市的成果。要走出风景名胜的套路。我们不能只是建设静态的景观和静态的祠堂、庙宇、亭台楼榭,我们要把风景变成环境,把名胜变成场景,这样旅游者才会埋单。要走出文化建设的歧路。我们要分清文物保护、文化建设、文化旅游和旅游开发的区别。文化产业乃至文物保护要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要把文物、文化转化成旅游产品,否则很难走向市场。不能仅走观光旅游的小路。桂林的百里山水画廊还要进一步向十里山乡画廊拓展,让游客上岸,进农家、进山乡,使桂林旅游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

第四、桂林要成为示范。桂林是中国发展最早的旅游城市之一,曾经引领全国旅游。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要做出高度、做出经验、做出标准。海南省是省级的典范,武当山是县级的典范,桂林应当成为地市级的典范,成为老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典范,桂林要有这种使命感。旅游综合改革要城乡统筹,通过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产业调整,把原来的景区进行功能性提升,把城市打造成景区,把乡村打造成旅游者的家园。用产业融合的思路增加工业、农业、体育、文化、民俗等的附加值,或者使其直接进入旅游产业的行列。让旅游者成为主人,当地居民成为服务者,从而全方位拉动就业和增加收入。既然是改革试验区,人才保障的改革也是最重要的改革。要想让桂林市有大跨越的发展,就要不拘泥在本地区招揽人才,要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聘人才,这也是一种快速提升旅游产业品质的方式。(刘桂丹)

把桂林历史文化这张名片做出影响力

第2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关键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饮食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作用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反映了地方文化差异的文化景观,是一种具有鲜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文化性的独特文化产品,对于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旅游者都会对它产生旅游动机。

1 桂林主要饮食文化产品概况

桂林作为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为府治之地,不仅以历史文化悠久、文物丰富、人物俊秀、山水甲天下而驰名中外,在饮食文化上,善于吸取南方诸菜系精华,充分利用本地山珍菜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味。

1.1 桂林菜系

历史上,桂林菜曾经同湘菜、粤菜等齐名,上世纪 80年代以后,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菜得到不断发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独具风味的桂林菜系。桂林菜集合了酸辣的湘菜和清淡的粤菜风味于一体,以白果、马蹄、板栗、荔浦芋头、沙田柚、蛤蚧、竹鼠、蛇、鳝鱼、漓江鱼等桂林地方特产为原料或辅料制作。“荔浦扣肉” 、“脆皮欢喜” 、“生焖狗肉” 、“荷叶鸭”“叫花鸡”“白果炖老鸦”“柚针滑鱼丝”“三花醉鸡”(选料是桂林三花酒、三黄土鸡)“马蹄炒鸡球”“桂林竹板鱼”“红扣竹鼠”等都是极具桂林风味的特色名菜。

1.2 桂林风味小吃

桂林风味小吃种类较多,经桂林市传统风味研究会收集整理出78个风味小吃品种。主要有以马蹄糕、芋头糕、年糕、茯苓糕、白果糕、枣糕、碗儿糕、水糕、发糕、松糕为主的糕点类,这些糕点多是以糯米、面粉为主料,配以桂林本地自产的马蹄、白果、荔浦芋头等果蔬产品制成;以桂林酥糖、叮叮糖、琴糖、胡子糖、卷包糖等为代表的糖类,其中以桂林酥糖最为有名,据史料记载,我国武汉三镇和闽南漳浦县杜任镇的酥糖,与桂林酥糖三足鼎立,而其中以桂林酥糖最妙,同时桂林酥糖还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清代乾坤十三年(1784年)创制到今天已有250多年历史。

此外还有桂林米粉、东坡肉、混沌、大肉混沌、尼姑素点心、素面、卤腐竹、凉棕、板栗棕、豆蓉糕饭、八宝饭、沙谷米、薏米白果粥、马蹄粉糊、米豆腐、豆腐脑、绿豆沙、芝麻糊、花生糊、油条、糊辣、散子、糖炒板栗、盐脆花生、南乳花生、水字花生、发饼、油炸豌豆饼、汤圆(桂花汤圆、水晶汤圆、麻蓉汤圆、大肉汤圆)、油煎面粉鸡蛋糕、搭连、印品糕、印字粑、油堆、油鲜子、油煎大芋头、水糍粑、蕉叶粑、高粱粑。这些小吃的原料都是桂林本地自己生产的,风味别致,价格便宜,既经济实惠又方便携带。

“桂林米粉”久负盛名,物美价廉,是桂林小吃典型代表,米粉是桂林人的传统膳食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风味享誉海内外,米粉本身是没有味道的,关键在于它的调味品——卤水,桂林米粉因其调料、配菜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汤粉、卤菜粉、马肉米粉和牛腩粉四大类。在桂林,米粉店遍布了各条大街小巷,可以说是五步一家,十步一店。据统计,桂林城乡的米粉店铺有两千多家,较有名气的有:味香馆、石记米粉、又益轩、红鼻子米粉、刘伯娘米粉以及荣贵米粉等。

1.3 桂林少数民族食品

桂林是个少数民族聚集地,不同的民族又有着其独特的民族食品,如壮族的烤乳猪、芒鸭、白切狗肉、花色糯米饭等;苗族特色饮食:苗家打油茶、苗家粑粑仔、苗家腊肉、苗家甜酒,还有独具特色的苗家酒俗;侗族的侗家三宝(酸鱼、酸肉、酸鸭);瑶族的油茶、荷包扎等。其中以恭城和龙胜两地的打油茶最有特色,油茶甜中含苦、苦中透凉、凉中溢香。

2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近年来桂林旅游发展的情况看,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桂林米粉、灵川狗肉、阳朔啤酒鱼、荔浦扣肉、恭城的油茶等,都已经被旅游者深刻了解到,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宣传促销上,由于各种节事旅游活动的兴起,桂林的美食旅游活动也逐渐有所发展,例如有桂林市美食节、恭城月柿节、2004年中国桂林国际旅游美食文化博览会、2007年开始的桂林兴安米粉节等,这些节事活动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整个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桂林的专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仍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能把饮食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的特色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更是少见。目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饮食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文化韵味不足

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没有经过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没有把饮食佳肴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缺少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且餐饮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刻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游客的精神享受,从而导致文化韵味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要。

2.2 受外来饮食的冲击严重,自身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在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没有将桂林地方饮食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来开发和保护,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一些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在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不少餐饮开发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盲目地追求食品的多、杂、全,导致桂林地方口味不地道。如桂林有很多餐馆都推出“粤菜”“川菜”“重庆火锅”之类的招牌,这就使得桂林地方特色饮食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来饮食所代替,地方特色不再,传统手艺逐渐失传。

2.3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不强,无法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旅游者要在饮食中获得完美体验,了解更多关于饮食文化方面的东西,仅仅通过“吃”是不够的,更重要和直接的方式就是参与到食品的制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食品制作的乐趣。桂林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饮食旅游的开发多数以提供饮食成品为主,缺少可以让游客参与制作的饮食旅游项目,不仅无法让游客体会到饮食制作中的乐趣,更无法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桂林饮食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饮食文化的宣传。

2.4 缺少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宣传

桂林对外的旅游宣传,基本上以自然风光为主,对饮食方面的宣传几乎没有。同时,桂林菜自身知名度不高,无法与中国知名的菜系相提并论。旅游者初到桂林,因无法获得本地相关特色饮食产品信息,只能在就餐时往往会受传统观念影响,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名菜,而不会轻易尝试名不见经传的桂林地方菜肴,因而也无法感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 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饮食文化旅游是指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以品尝美食、了解饮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游览所在地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辅助内容的特色旅游。它是以独特的各色食物、饮食程序、方式、规则等为旅游外在吸引物,是旅游者在参与制作、品尝各色食物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旅游活动。要发展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首先要做好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出受欢迎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旅游者有所选择,这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努力,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应该围绕旅游城市的中心,合理布局和配套旅游餐饮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的功能来营造旅游的城市氛围;其次要注意围绕整体旅游产品,设计配套各具特色的旅游饮食。

3.1 注重挖掘桂林饮食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桂林饮食文化产品要得到更好的开发并求得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挖掘桂林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开发前对其相关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情况进行调查,尽量搜集关于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以及风土人情等资料,在设计饮食文化产品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

由于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不仅包括各色食物、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这些方面,还包括饮食器具等。为了方便旅游者对桂林特色民族饮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建设桂林饮食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内按不同内容分区:特色食物区、饮食风情区、饮食器皿区、少数民族饮食陈设区等,展览区内尽可能用实物做展览品,并附加相关的文字说明,同时配有专门培训过的讲解员。让旅游者体验到独具特色的桂林饮食文化,实现饮食与文化的结合发展。

3.2 增加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饮食产品开发者首先要树立饮食文化产品观,真正把饮食旅游产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开发,同时在饮食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时经营者要根据需要,以文字说明、口述或者让游客参与到饮食产品的制作中等方式向饮食者介绍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让旅游者在桂林的饮食生活就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游客参与到菜肴食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游客享受劳作中的愉悦,吸引游客学习和实践独具魅力的烹饪艺术。

3.3 打造桂林饮食文化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只具备地方特色是不够的,同时还要注意打造品牌形象。所以桂林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要努力把自己的地方品牌特色品牌打造起来,首先要以良好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及实惠的价格让桂林的饮食旅游产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然后通过举办各种美食文化节来进一步打造品牌形象。桂林已经举办过大小不同的各种美食节,但由于宣传不够,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美食节要有突出的特色和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桂林旅游在国内外都极具影响,所以美食节要注意结合桂林山水风光等方面定期举办,以此来让更多旅游者了解桂林的饮食文化。

3.4 加强宣传,拓展多种方式的营销渠道

由于目前桂林地方饮食知名度不高,所以应该根据桂林当地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实际情况加大宣传,尽量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情况,要全方位的从桂林饮食的独特文化、菜肴的口味、特色菜名艺术、菜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让旅游者首先从菜名上感受到它的新奇,然后产生品尝的欲望。同时还要从其他方面加大开展对饮食文化产品的宣传,包括饮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名店、名点及各种美味佳肴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介绍和推介,尤其是在现有的导游图、旅游宣传册、景点说明书中增加有关旅游餐饮的部分,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进行营销宣传。总之,要扩大桂林饮食文化产品的影响力,提高旅游者对桂林饮食这个品牌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就要不断创新,加大宣传,不断扩大桂林饮食产品的营销渠道。

总而言之,美食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饮食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真正把饮食文化开发成一个专项旅游产品,就必须加大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因此,要加大对桂林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挖掘桂林地方饮食文化产品的内涵,促进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提高桂林文化旅游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盟芳.桂林老板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邦,侯小兰.桂林文史资料第七辑之桂林传统食品概述[M].漓江出版社,1992.

[3] 刘瑞新.论饮食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开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4):118.

[4] 王晓文.试论饮食文化产品的旅游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12-115.

第3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关键词】会仙湿地;桂林世界旅游城;保护;开发

会仙喀斯特湿地分布在临桂县和雁山区东部一带,主要集中在临桂县会仙镇,并以其规模之宏大、生态区位之重要、功能价值之齐全,成为“桂林之肾”。会仙湿地是桂林山水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漓江大水系建设“六江四库四湖一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会仙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会仙湿地也被专家誉为“桂林之肾”(包括柳江流域与漓江流域)。现在湿地面积仅存6平方公里。保护会仙湿地已迫在眉睫。会仙湿地已被列入全国三大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工程之一。修复会仙湿地,对于保护柳江,漓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及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伊始:生态水源+天然美景

据史料记载,会仙喀斯特湿地原有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但由于不断围垦、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全球气候变暖,会仙湿地面积逐步减少。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渺无人烟,水草丰盛。当时湿地的范围包括现在临桂县四塘乡的大湾村、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村及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竹园村等大部分地区。以前,会仙湿地渺无人烟,水草丰盛,树木参天,鸟语花香。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诗称:“桂柳陡河水长流,虎仔桥上看客舟。龙王庙内钟鼓响,如此风景消旅愁”。运河沿岸古木茂密,水草丰美,是鸟类栖息的理想场所。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这里仍然是湖光山色,草木繁茂,各种野生动物经常出没,是桂林市近郊颇有名气的风景旅游区。从1958“”之后,沿岸原始原生态参天大树几乎全被砍光用于土法炼钢。其残留树桩生长出的新枝,又被沿岸农民砍下晒干当柴烧。现运河两岸光秃一片,难见鸟影。近年来,沿岸村民种植大量黄麻,以获取经济收入。收割时将麻杆就近浸泡在运河中,其释出的毒素严重污染了水质,目前只残存不到原先十分之一的鱼类,而且还十分稀少,以至于沿湖村民下的地龙也只能够捕获到不太在乎水质污染的龙虾。20年前,在睦洞湖的核心区域,湖水还可以直接饮用,并且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水稻生长。在今天,这一切正逐步变成历史的记忆。

二、特色:山水景观秀美+历史文化深厚

会仙湿地位于桂林老城区,临桂新区与阳朔之间,距桂林老城区与临桂新区皆不到30公里,有公路与市区相通。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会仙里南,去县五十里,旧有群仙会于此,辎羽驾,编于碧空,竟日而去,里人聚伏闻之,因名会仙里。”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会仙湿地是广西特有的岩溶湖泊天然湿地,也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具研究价值的典型岩溶湿地。会仙岩溶湿地在唐、宋朝时期曾有作为联通漓江与柳江的古桂柳运河枢纽,是漓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陡河,源干会仙圩东北8里的狮子岩,东接良丰河,西达洛清河,全长15公里,沟通漓、柳二江,是古代滇、黔、桂、楚之通津。开凿于唐武后长寿元年(公元692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开凿的目的,在于转漕运饷,以便唐王朝更好地控制西南诸地。这里湖光山色,芦塘彼连,鹭鸟成群,河道四通八达,是广一无二的“江南水乡”和“湿地”,是广西境内继秦代古灵渠后的又一重要水利工程,全长20公里。会仙的古桂柳运河位于睦洞湖,贯通漓江及柳江,号称“水泊梁山”,为古运河的精华地段。它“因势利导以为功,迹一线之泉流,而至于径达万里,联江会海,沃农田而资贾楫者”。古运河是我国古代的国防工程,对于维护祖西南地区的统一和社会安定,桂柳运河在历史上曾起到与灵渠相同的作用,与灵渠并称为南北二渠。运河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工程,对我们今天桂林世界旅游新城的水系建设有着重要的与直接的参考,借鉴作用,而且,桂林世界旅游城的城市水系的历史连接点与布局骨架,也应该,也只能是古桂柳运河。正是由于桂柳运河所拥有的悠久历史,使会仙湿地在桂林诸多景点中独树一帜。会仙岩溶湿地以其分布之广大、岩溶湿地之典型、山水景观之秀美、历史文化之深厚,在全国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地区之罕见而构成桂林世界旅游新城的一大景观特色。

三、未来:新城水系+生态体验+城景互动

会仙湿地景区范围水资源丰富,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说,以桂柳运河为主线,西北连分水塘,清水塘、督龙塘、冯家塘、青万塘等也随侍左右,水域宽阔,水质清纯,河网交错,芦苇丛生,几乎每一个河岔都是一个风景点,沿岸又集中了会仙风景的精华。从睦洞三义村出发,往西南门可达九头山,官岩等地,往西行可到龙山。龙山是一座孤山,处于水的终端,由于其地理位置,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因为喀斯特湿地的特殊性及其重要价值,会仙湿地不仅是桂林的,也是广西的。随着“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与马飚主席“建设桂林世界旅游城”的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桂林新城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寻找自己的生态支撑点,更多融入自然,在城市扩张与保护生态中追求平衡的发展格局。湿地旅游作为兼具旅游与环保双重功能的生态型旅游产品是大有可为的,湿地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合理开发湿地旅游既能满足生态体验旅游市场需求,又是保护生态的积极措施。湿地旅游开发既可以增加新城区的自然特色、保护新城区生态本底,也会极大提升桂林世界旅游新城区城市旅游形象,增加新城区美誉度。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相应的知名度则会吸引世界更多关注的目光,这样的效应和战略意义要远远大于湿地旅游本身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争取将湿地保护项目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项目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并尽快申报国家湿地公园;抓紧制定出台会仙湿地保护的有关政策文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湿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四、会仙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开发

建设会仙生态文化旅游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力争用不太长的的时间,改变会仙湿地的现状,使其成为集生态观光、户外休闲,户外运动,民俗体验、康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科学发展圈。需努力在投资开发模式,规划建设模式,文化保护模式,景区管理模式等方面坚持不断创新,以快乐型,舒适型,体验型,文化型旅游为追求目标。

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会仙湿地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在开发会仙湿地旅游资源时,要千方百计保证湿地原生态,保持它的野味、野趣和野性,保持水体、滩涂、岛屿、山林、草地、水生植被等自然生态本底。在可能的情况下,逐年逐步扩大湿地的面积(最少应恢复到10-12平方公里),并阻止生态的进一步恶化事态。

原生态是会仙湿地规划建设的主导基线,不仅强调自然生态的原生态,更加强调文化内涵的原生态,以最具地方特色的原始生存图式,不过度渲染、不扭曲夸张,平铺直叙的表达形式,展示会仙湿地人文情怀。原生态带来的是更多的感动和更多震撼。可考虑用原生态的游览方式,将游客拉向大自然,在湿地边缘可修建一些生态廊道,诸如徒步路、远足道、自行车道、畜力车道、骑马路等。可在不同类型的游览步道前面设置集散处,游客可乘私家车或专用的旅游巴士到达集散处,机动车集中停放,游客下车后可选择各自喜欢的游览方式,或徒步、或骑自行车、或骑马、或乘坐畜力车观赏湿地风光。不宜搞大规模的人工建筑。

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其要吸引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必须具有魅力无穷的地方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对科学、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因此,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挖掘出了深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魅力,使商业氛围与人文氛围有机统一,使历史文脉不只在建筑形式,空间形态方面传承,而且在生活方式、人文形态、业态功能方面也得到延续和发展。

在会仙湿地核心景区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不同的交通形式和浏览方式进行“串场”,将所有旅游景观元素有机融为一体,使会仙湿地变成了一个超级大舞台,依托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与湿地所承载的文化故事,利用丰富的山野林泉资源,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成就了一个感受湿地生态开放式的开放型、场景式大舞台。湿地沿线一些有特色的田园(林湾田园,干贝田园)、古桥(乾隆桥)、,东官庄,西官庄的古民居建筑,青石板古道(官道),等与历史一脉相传的人文画面应得到深入挖掘,并有选择地保留下来,将其开发为餐饮、小憩、民俗文化展示基地。还可建设一些诸如画家基地、摄影场所、采风长廊等艺术欣赏地。

参考文献:

第4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关键词:桂林;古村落;非优区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3-0182-03

桂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二千一百年的历史,在桂林地区散布了一系列各有特点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桂林千百年历史的缩影,是桂北文化的传承。这些古村落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村,较大地保留了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较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由于经济的落后、交通的不便以及其他各种原因,新建筑数量不多,这些古村落保留了大量反映桂林地区历史、文化原貌的古建筑和村落结构。

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休闲旅游、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古村落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桂林进行旅游业转型过程中,保护和开发古村落对于从景观旅游向文化旅游转型、从大众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桂林地区古村落分散在桂林乡镇,由于远离城市喧嚣,传统建筑和传统民风民俗得以留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古村落面临古民居建筑毁损、古民俗衰失、古生态被破坏等问题,古村落保护状况令人担忧。同时大部分古村落规模不大,不具备规模化的商业旅游开发的吸引力。因此寻求适宜的开发模式,在开发中保护这些古村落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分析桂林地区古村落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探讨桂林古村落的开发模式,通过开发遗产之路等模式,组合、挖掘桂林古村落旅游资源,实现非优区旅游资源的优化。

一、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

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原生性(原赋)旅游资源较为缺乏,品位较低,在一定时期内缺乏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资源,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非优”反映了旅游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质和量方面的差异,因此非优区是相对于资源优越区而言。“非优”因素会随着旅游需求、旅游资源发掘、创造而优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普遍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唯一动力。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基于现代旅游发展动力观,认为旅游发展动力不再是单纯的资源驱动,1990年雷特提出了“需求+吸引物+信息”的旅游吸引系统。旅游发展不仅局限于资源驱动,经济发展、旅游需求等也能刺激旅游的发展。

在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方面,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基于现代旅游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有五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区域行为、介入机会。有效调动五个因素作用,扬长避短,旅游资源非优区是可以优化的。

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优化机制主要包括:创建新景观、深度开发现有资源、发掘原有事物的新价值、资源组合、采用合理的市场运作方式与营销手段、基于经济发展引导旅游需求等。

二、桂林发展古村落旅游资源分析

通过初步统计在桂林各乡镇分布着近三十多个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历史悠久,折射出桂林经济发展的脉络,建筑体现了岭南地区明清时期古民居特色。在这些古村落中“江头村和长岗岭村古建筑群” 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还建成了长岗岭古村落生态博物馆。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阳朔渔村因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到访而名扬中外。除此之外,在桂林临桂县、灵川县、兴安县、阳朔县、恭城县、平乐县都存在多处古村落,灵川江头古村、长岗岭古村、迪塘古村等近二十处,兴安秦家大院古民居、莫川榜上村等四处,阳朔古石头寨、旧县等五处,灌阳文市镇月岭村、古墓,古牌坊,平乐榕津沙子乡,恭城朗山村、荔浦青山古屯等等。这些古村落现存有古民居、宗祠、古戏台、古桥、古塔、古墓群。有的村落古民居保持完整,有的规模不大,青砖黑瓦,坡屋面、马头墙、飞檐、画栋、雕花窗、鳞次栉比,结构独特。这些古村落沿着历史上桂林经济发展的脉络排布,古建筑具有独特历史韵味,并体现了多种文化的渐进与交融。

桂林地区古村落旅游资源分析:

1.桂林地区古村落属于非优旅游资源分析。古村落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村落本身所具有的遗产性价值特征,包括村落凝聚的文化特征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特征;二是基于古村落特色和创新利用的市场价值。古村落的价值主要通过五个指标进行评价:悠久性、完整性、乡土性、协调性和典型性。

从单个古村落进行评价,桂林地区大部分古村落建于明清时期,村落的规模不大,保持基本完整,处于乡野之间,古建筑大部分是徽式明清建筑。与国内知名的古村镇相比较而言,桂林地区古村落并不具备独特的优势,至少在悠久性、典型性、规模等方面略输一筹。相对于历史经济发达地区的古村落而言,大部分桂林地区的古村落属于非优区的旅游资源。如比较有代表性的江头村仅八百多年建村历史,现有180余座620多间砖瓦结构民居,其中60%以上属明清时代建筑,部分现代建筑兀然于其中。历史性、规模性、完整性、知名度等方面,与丽江古镇、陕西平遥相比,难以企及。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的皖南古村落相比也望其项背。因此桂林自然风光闻名于世,但是桂林古村落作为历史旅游资源而言,不具备优势,从遗产旅游角度而言,桂林属于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

由于受到规模和典型性的影响,大部分古村落进行单纯的古村落景点式商业化开发的吸引力有限。桂林地区古村落旅游开发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古村落旅游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村民的保护和开发意识相对薄弱,部分村落在经济得到发展的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建筑,使得村落原有的布局、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村民缺乏旅游接待意识,对于到访的游客态度生硬。其次,开发时间相对较晚,以自主开发为主,开发模式较为单一。目前开发较早、名声较大的江头村始于20世纪90年代,基本为村民自治管理,参观费用主要作为修缮基金。江头村作为旅游项目进行招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仍未引入理想的投资开发者。再次,古村落缺乏系统的旅游规划,没有专业的旅游资源开发,如系统、具有趣味和学科性的导游词,缺乏必要旅游辅助设施。一些村落卫生条件较差。最后,到访者以桂林地区本地居民为主,客源非常有限。

2.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桂林地区旅游价值再分析基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按照非优资源的优化机制,对桂林地区古村落价值进行再分析:(1)联带优势。桂林作为国家旅游文化名城,以山水著称于世,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之誉,是中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和经典品牌。两千多年来,桂林先后成为郡、州、府、县治的所在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虽然面对自然灾害等不利影响,仍实现游客量和旅游收入超过20%的增长。游客在欣赏桂林山水风景之余,有了解桂林历史文化的兴趣。发展桂林遗产旅游,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2)区位优势。总书记指出:“广西沿海、沿边、沿江,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区位优势明显。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作为连接西南、华南、中南以及东盟大市场的枢纽,将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桂林地处广西北部,交通网络发达,湘桂铁路由东北向西南纵贯桂林,随着桂广高铁的建设,游客进出桂林更为便利。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有50多条航线,可以到达国内、国外很多地方。桂林地区的古村落都分布在距离桂林市区车程在2小时以内的范围内,便于游客游访。(3)遗产旅游的需求增加。在过去二十年里,世界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需求迅速增长,遗产旅游体验需求也在增长,遗产旅游成为全球旅游业种发展最快的旅游活动之一,根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期间,参观遗产景点的游客人数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财富增长、闲暇时间增多,遗产旅游将成为旅游需求主要的推动力。(4)组合优势。桂林地区单个古村落而言,虽然不具备规模优势,但是整个桂林地区古村落数量较多,各具特点,比如江头村是桂北儒家文化的代表,长岗岭是桂北商宦文化的代表,渔村是渔家文化的代表,阳朔石头寨具有独特的建筑材料和结构等等,沿湘桂古道各古村落在数百年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北部地区到南部地区,古民居建筑风格出现渐变的趋势,外来文化不断交融,折射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脉络。这些古村落散布的地区风景优美,具有桂北乡村风情。近年来,桂林旅游产品已从较单一的大众观光型逐步拓展到休闲度假型,并随之衍生出乡村游、自行车游、徒步游等绿色环保旅游方式。这些古村落散步于乡间田野,山水与农家田园风光完美结合,文化因素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有利于绿色环保旅游方式与遗产旅游结合,可提升旅游的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从传统的旅游资源观点来看,桂林地区古村落属于非优区旅游资源,但是通过优化机制,从发展的眼光,桂林地区古村落具备发展遗产旅游的潜质,是桂林旅游资源的又一亮点,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突破口。

三、桂林发展古村落开发模式与保护措施

1.集群式开发,设计遗产之路。遗产之路是遗产旅游的一种方式,相对于点或面的旅游景点,遗产之路实现点线结合,遗产之路上的各独立景点由步行小路、自行车道或汽车道连接。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之分,如著名的丝绸之路、美国波斯顿自由之路等。桂林地区的古村落单个规模不大,不适宜作为点面型的旅游景点进行开发,而以一个主题,设计遗产之路,连接独立的古村落,集群化开发。如沿湘桂古道,以古道为连接,开发出具有桂北地区特色的湘桂商旅遗产之路。由于湘桂古道由北而南,穿越桂林市区北面的丘陵地带,古道沿途有风雨亭、古树、古桥,原貌保持较好。游客跟随马帮向导,进行体验式遗产旅游,在各古村落休息、参观,在古戏台观看桂剧或傩戏。对古村落线路进行勘探,考察各古村落资源,设计出适合各种年龄层次及多种交通方式交替的线路,是遗产旅游开发的前提。

2.多种要素组合,复合型开发。非优旅游资源的优化机制之一是进行要素组合。桂林地区山清水秀,桂林地区古村落一般依山傍水,空气清新,乡情浓厚。发掘古村落的旅游要素,将其遗产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休闲运动旅游资源要素进行组合。把古村落遗产之路打造为遗产旅游、乡村旅游、休闲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的复合旅游产品。每个村落又各具特色,保持其原真性和乡土性,有的村落突出建筑特色、有的村落突出文化特色、有的村落突出乡土体验、有的村落突出地方曲艺、有的村落突出地方美食等。让游客在不同村落都有不同体验。将历史文化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让桂林古村落旅游散发出不同于江南古村镇、西北古村镇、丽江古镇的独特魅力。

3.政府主导,整体筹划。遗产之路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给当地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增强认同感。但是遗产之路涉及的遗产保护、线路考察及涉及、旅游体验产品的开发,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公共性、公益性,路线长,跨行政区域,专业性强,跨行业,必须依托于政府整体筹划,协调发展。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公共利益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投入与利益分配问题,做好生态管理、文物管理、文化管理工作。

由于桂北古村落分散、规模不大等特点,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较高资质的开发者整体开发存在一定难度。以名气较大、开发时间较长的江头村来看,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仍依托村集体自主开发,导游由村妇女担任,主要收入依靠捐赠及门票。由于村民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开发资金缺口的限制,很难将江头村的特色挖掘出来,旅游体验单一。如果没有统一筹划,必然出现各村落自行开发或由单个旅游公司开发,容易出现旅游产品雷同、恶性竞争等问题,无法较好体现遗产之路的原生态及体验旅游的魅力。

政府对遗产之路的统一筹划、协调发展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2)调动各方力量对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规划,特别是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社区的参与积极性;(3)做好营销活动,打造品牌,形成特色;(4)搭建营销网络,实现多种宣传、销售活动;(5)做好监督管理,特别是古建筑的保护与维护,保证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6)多种途径引入保护资金,维护修缮古建筑,并做到修旧如旧,保持桂北古民居风情。

4.投资者多元化,多模式开发。目前中国古村落的开发主要有以下模式:第一类,所有者开发,即由古建筑所有人开发,主要由村委会发起、管理;第二类,个人承包开发,由有一定资金实力的个人承包开发;第三类,企业承包开发。从发起人看,主要有村民自主经营和政府投资(引资)经营等模式。由于古村落旅游必须依托仍然居住在村里中的村民,村民素质、村民对于游客的态度、村民参与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程度,很大程度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成功,因此合理进行利益分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成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在开发初期,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尝试多种模式混合经营,实现政府主导、多种投资主体、社区参与,多种经营模式结合。甚至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与原房主协商,对于无力修缮的古民居公开招租,承租人支付古民居的修缮资金,同时在合同约定范围内,获得古民居的使用权,可在古民居内休闲度假或者经营。

四、结语

根据旅游非优区理论,桂林地区古村落作为遗产旅游资源,由于不具备历史典型性、规模性等因素,决定了桂林地区古村落属于旅游非优区。但是桂林地区古村落散布各乡间田野,各具不同文化特点,体现了桂林经济发展的历史脉搏和文化交融。按照旅游资源非优区优化机制,通过探索桂林地区集群式开发、设计遗产之路、整体筹划、多种旅游资源要素组合、复合型开发等多种模式,实现桂林地区古村落非优区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罗艳菊,黄宇.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126-130.

[2] 杜坤,朱良斌,等.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古村落旅游开发研究――以增城市古村落旅游开发为例[J].经济师,2009,(7):274-275.

[3] 何旭娜.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的RMIP研究――以桂林灵川县江头村为例[J].北部湾论坛,2009,(3):162-163.

[4] 吕华鲜.桂林江头村古村落旅游开发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9):199-200.

[5] 王秀娟.秦家大院“内源式”旅游开发模式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6):97-98.

[6] 姚斌.关于大圩古镇保护性开发的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06,(10):85-87.

[7] 戴伦・J.蒂莫西,斯蒂芬・W.博伊德.遗产旅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第5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我打过5次电话来查询档案是否从南宁转到桂林、然后开具证明,但你们一直回复‘档案未到’。我查过快递档案已经到了,如果你们耽误我办理律师资格认证手续,你们必须给个说法!”“准律师”小唐正与办证窗口工作人员对峙争吵。

正在附近“潜伏”调研的桂林市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桂林人才办”)主任邓晖快步走近前台,查实双方存在误解造成“硬碰硬”,他当即协调解决,使小唐满意而回。

邓晖告诉我们:“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才是强国之基。因此,惠民生、聚人才、促就业、作奉献,是我们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的着力点,细微之处也不能懈怠。”

转型:搭建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精准配置”岗位

“终于招到合用的运营总监,感谢你为我们推选优秀人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你们的支持。”新年的桂林“人才集市”结束后,一家知名旅游企业老总握着邓晖的手感激地说。

“如何让各类人才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一直是我思考的重点。”邓晖精心祭出两记“妙招”,扭转长期以来桂林人才办工作的两大服务移位。

第一招――突出服务,向公益性为主转变,扭转职能移位。

邓晖调整桂林人才办的工作重心,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努力争取财政资金扶持开展公益性的促就业活动,先后组织三届公益性人才交流大会,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均实现免费入场,鼓励用人单位开发岗位,为毕业生“送政策、送岗位、送指导、送见习、送培训、送扶持、送体验、送服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有效增长,受到企业、毕业生、高校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从武汉某高校毕业的小陆与心仪的单位签约成功后,兴奋地说:“人才交流大会给我们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与企业充分沟通和了解的平台,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第二招――突出“四化”,向人才优化配置为主转变,扭转主业移位。

企业服务精准化、品牌化。为满足用人单位招聘的精准化要求,桂林人才办变周末综合性人才集市为专业化的12场“行业―职位”专场招聘会,取得进场企业、求职人员、招聘效果的“三提升”;连续组织三届中高级人才预约式洽谈会,有效提高企业与中高级人才“相亲”满意度。

毕业生服务个性化、专业化。在固定原有29个服务项目的基础上,邓晖带领市人才办组织军营体验、“职在必得”电视招聘节目、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进校园等各类促就业活动,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专业与用人单位匹配度、加强毕业生人才与岗位粘合力。

“桂林自古就有‘山水甲天下’的美名,旅游人才集聚,我们同样要为他们打造就业平台。2013年,桂林市全面启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工作,我们更要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打好人才基础。”邓晖以敏锐的政治觉悟,用心精力搭建旅游人才优化配置平台,将人才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

桂林人才办在全市第二届公益性人才交流大会暨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上特设旅游行业展厅,组织352家旅游企事业单位提供6504个旅游人才岗位,并在现场设立展板,解读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纲要,为毕业生和旅游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沟通纽带。人才办还以中国桂林旅游人才市场为平台,积极参与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开发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基地等活动,着力打造旅游企业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等队伍,有力支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

创新: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桂林模式”

桂林有驻地高校11所,每年毕业生3万多人,就业压力很大。邓晖想:“就业、人才工作不能一成不变,如何合理‘安插’、适时‘推销’,让毕业生及早‘发光发热’?”

创新,才是解开就业工作难题、提高服务实效“麻穴”的良方。

从2012年7月起,邓晖带领团队围绕毕业生“一个中心”,抓住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服务“三条主线”,联动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大主体”,破解就业分散、毕业生离校便流失、政策落地脱离校园、就业管理分割、就业指导远离社会需求“五大难点”,采取就业服务一站式、职能部门一联动、创业服务一条龙、政校企学对接一平台、技能培训一体化、点线面一结合“六个一”的服务方式,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的“桂林模式”,全面提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就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咨询等服务项目,避免高校毕业生“一事多次跑”和“一事多处跑”的情况。

“桂林模式”横空出世,有效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同时多方开发就业渠道和岗位,形成促就业合力,扭转人社部门被动服务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局面,深受高校欢迎,得到企业、学生的广泛赞誉。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社、广西日报、凤凰网等20多家国内主流媒体持续跟踪报道,得到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高度评价。

就业:“三大前移”打破常规见良效

打破常规,是解决就业工作瓶颈的有效途径,也是邓晖的工作常态。

“人社部门只负责毕业生离校后工作”是常规,邓晖经深入调研、缜密思考后大胆提出“时间前移、阵地前移、服务前移”工作法,将服务前移至高校、农村及企业,将服务前移至毕业生集中地,一举抓住就业工作的关键点。

建校内工作实体,跨越时空两道槛。桂林人才办在驻市11所高校设立校园工作站和创业孵化基地,将28项服务(就业见外)植入校园,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投资建设就业政策宣传栏,依托学校收集基础资料建立本地生源就业和未就业毕业生实名登记数据库,解决“毕业生离校后,就业工作对象难联络,资金和政策扶持无法跟进”的问题;同时,将桂林人才网嵌入桂林11所高校校园网,直接推送岗位信息,定期就业供需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就业指导课件、国家最新就业扶持政策、“一站式”服务各类申报表等,并定期组织各类促就业活动,截至2013年11月,共收集13710名毕业生的信息,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跟踪服务。

邓晖还指导人才办与高校、企业联动,力促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方合力”,搭建“沟通无障碍、对接零距离、服务全方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平台,首创与市委组织部、工商局、税务局、金融部门等联动,在双选会现场为毕业生提供“基层四项目”、微型企业扶持和注册、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咨询。

桂林人才办还搭起“周六人才集市+校园招聘会+大型招聘会+网络指导”的复合就业指导平台,让毕业生和企业直接对话,增进供需双方了解。

邓晖还有一个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毕业生‘鱼跃龙门’。”由此,桂林人才办举办桂林首届创业创意大赛,力邀风司、上流企业到场,为毕业生提供从项目开发到开业指导、项目点评、政策扶持、银企融资等精准化的“一条龙”服务,力促双方合作共赢。

第6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实施,是促进城市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发展的过程,它既推动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城市通讯、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又推动城市组织制度的建立和人们思想行为、道德观念的转变等软件建设,从而促进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然而,一个有着高品位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必然兼具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的文化层次,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以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从而推动城市又好又快发展。

1城市形象的含义

城市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含城市居民)对某一城市的空间印象和人文形象之印象的评价总和,是城市空间内各显性和隐性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在与社会沟通作用下产生的互动的机能表现形式,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居住活动与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城市形象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意义,又是人们的主观感受,是一种主客观结合的结果。城市建筑学家凯文•林奇说:“通常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与其他一些相关事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部分的、片面的印象,在城市中每一个感官都会产生反应,综合之后就成为印象。”

2临桂城市形象定位

随着“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的实施,国际旅游名城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未来城市的发展应积极向西发展,疏散老城,拓展新区。临桂新区已成为桂林市城市向西发展的主要建设区域,将建设成为桂林市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工业、物流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城市新区。临桂与桂林市区西面相邻,县城距离市中心仅10km,未来几年将全力推动临桂新区的城市建设,目前新区人口已超过10万,预计到2025年,临桂新区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4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新区,新城区迅速崛起。临桂新区行政办公、文化会展等大型公建以及生态公园、主题体育休闲、旅游度假等功能设施集中于中心区,临桂新区将承担起桂林市对外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一重要职责。临桂新区交通便利,现有的湘桂铁路、桂海高速公路、桂梧高速公路、机场路、万福路、321国道、20171省道交会县城,境内的两江国际机场已开辟50多条国内外航线。国家中长期高速公路网规划显示,有6条从临桂放射的高速公路。湘桂铁路复线的建设为临桂县城的物流运输业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铁路运输条件。临桂文化底蕴丰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临桂新区应塑造富有新区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从而体现临桂的状元文化、奥运精神以及名人文化。

3塑造临桂新区城市形象策略

基于城市人的精神理念、发展理念及城市的宣传口号、城市广场语等内容的城市理念识别系统、人们外在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管理等内容的城市行为识别系统以及城市标志、城市公共标识等内容的城市视觉识别系统,寻求构建临桂新区城市形象,创造城市差异化的识别系统,做好新区城市第一印象区和最后印象区的形象设计,挖掘新区的光环效应区和地标区的形象特色以及临桂新区与桂林老城区的城市形象的关系。

(1)借助新区建设的整体带动,建设桂北地区商业商务中心。临桂新区作为桂林市城市向西发展的主要建设区域,因此,通过引导更多的投资者到新区投资建设快速带动商业、金融等服务业的繁荣,同时催生办公、娱乐、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相关配套设施的急速跟进,以及高速快捷的强大资讯平台的建立。

(2)利用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桂林市旅游休闲度假区。桂林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和优美宜人的山水城市环境,临桂新区作为桂林市对外交流的重要场所,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场所对于拓展桂林市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发挥旅游资源都非常有利,进而全面提升桂林市作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旅游综合服务职能和城市旅游品牌影响力。

(3)利用现代商务园的概念,发展高端服务业。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知识密集型商务活动的出现,使得国内外一些位于城郊的商务园区得到蓬勃发展。临桂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对于建造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现代商务园非常有利,可以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高技术企业、数据和软件企业、传媒服务企业、研发创意企业等进驻,为其营造一个创新的工作环境。

(4)发挥桂林城市特色,建立山水新城风貌。临桂新区内自然山体和河塘水系丰富,临桂新区建设必须做大做好山水文章,建立一个突出桂林城市特色的山水新城风貌。

4临桂新区城市形象定位相关要素

(1)城市格局:各种尺度的山水城格局。“山—水—城”构成了桂林的整体格局,人类与自然要平衡协调,需要保持山水城的整体特色。在城市尺度控制上形成一种与山水相协调的关系,创造具有桂林空间环境的灵气,体现新区空间特质的建筑与环境尺度。

(2)城市风貌:城景交融,城市景观与山水环境相映衬。桂林城市特色在于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城景交融,城市的整体布局依托于自然山水,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临桂新区在整体风貌控制上设计大尺度的景观环境与开敞空间,使新区同样融于山水环境之中。

(3)建筑风貌:源于传统,重在创新。临桂新区建筑风貌鼓励提取桂林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意向,并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新形势。形象塑造应注意与山水背景的协调及城市轮廓线的变化,建筑群注意形象风格及尺度感的统一性和新城建筑个性的表达。

(4)建筑色彩:淡雅清新,和谐求变,突出特色。红、黄、灰:桂林的记忆;黑、白、蓝:时代的色彩。

5临桂新区城市形象塑造的具体措施

(1)依托便利的区位优势,兴办一批物流企业,培育壮大各类物流主体,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依托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主动接受桂林市旅游名城辐射,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精品线路和旅游景区景点,如以历史名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名人魅力故里游;以休闲主题公园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育主题游;以景区景点为主的临桂山水特色游。

(2)利用城市形象推动招商选资,把城市形象作为招商选资的一大品牌和竞争优势,引进兴办“用地省、污染低、效益好”的项目,提高临桂的产业化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利用城市形象促进文明创建工作,把城市形象的宣传、开发和利用融入文明创建活动之中。

(3)加大旅游项目的宣传力度,突出临桂县的旅游产业特色。强化旅游促销,打响旅游品牌。突出临桂特有的旅游品牌特色,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提升其旅游项目的知名度。

(4)搞好城市管理工程,提升城市洁美形象。重点抓临桂新区城市容貌整治、交通通畅等工程。

第7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关键词】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桂林是享誉世界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因“山水甲天下”而成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对外开放而得到长足发展。1998年桂林地市合并后,桂林的旅游业也因大桂林旅游资源的不断整合而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桂林接待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5.87亿元。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桂林市的支柱产业来抓,尤其是本届市委、市政府站在推动桂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桂林旅游业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2008年桂林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桂林的旅游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旅游产业在桂林第三产业中所发挥的龙头作用越来越大。

当前,桂林的旅游业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产业转型升级期和矛盾凸显期。桂林旅游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必须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治区党委和区人民政府关于“要充分发挥桂林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龙头辐射带动作用”的战略决策,为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市委和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培育品牌、打造精品,完善管理、优化服务,着力推进旅游方式转型,提升壮大旅游业,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不仅为桂林旅游发展描绘了新蓝图、找准了新路径、确立了新模式,而且也抓住了桂林旅游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新机遇。同时,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兴市和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步伐的实践活动,就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结合桂林市的市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探索,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使桂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人居环境更佳、百姓的生活更富裕;其目的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促进桂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通过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凸显桂林甲天下的山水旅游城市和广西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把桂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集散中心以及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后花园和服务新高地,提升桂林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旅游兴市的目标,是桂林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旅游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旅游业是旅游产业形成的前提条件,而旅游产业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结果。1973年桂林的旅游业正式起步以来经历了初创期(1973年-1977年)、发展期(1978年-1987年)、停滞巩固期(1988年-1996年)和二次发展期(1997年至现在)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桂林的旅游产业亦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一)旅游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并非凭空想象的,而是建立在自身特有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桂林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是旅游和生态,其二是区位交通。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是桂林特有和最大的优势资源,漓江更是世界旅游的黄金水道。桂林的旅游和生态环境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王牌。总书记明确指出,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一定要保护好这张名片。因此,自治区党委把“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作为桂林城市发展的定位是正确的,也是符合桂林实际的。而桂林经济是集生态性、地域文化性和高科技性于一体的特色经济。青山绿水是桂林城市和风景名胜的灵魂和生命线,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保护好漓江,突出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大通道特色经济,既是促进桂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桂北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旅游产业在桂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产业,它除了具有一般产业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关联度,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自身作用的发挥与所在的区域密切相关。旅游产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进步;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劳动力素质、开放程度等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就桂林而言,1998年,桂林旅游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0.4%,成为桂林市第三产业中的第一大产业部门。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所涉及以旅游相关企业与旅行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对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首先,旅游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的确立既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城市优势资源长期开发经营的结晶。山水风光是桂林旅游形象的主体结构。千百年来,桂林以奇特秀丽的山水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而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则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便捷优良的旅游服务,大量游客通过身临其境的游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桂林的知名度,强化了“甲天下”的印象,而且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确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形象。其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桂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改善。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既是桂林山水风光的根本保障,也是桂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源泉。桂林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逐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了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注重开发生态旅游项目等,形成了“旅游促环境”的发展模式,使桂林市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逐年优化,保持了较好的水平。再次,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整体,各产业之间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水涨船高的辩证关系。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推动了旅游与工业、农业的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观光农业和“农家乐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为打造工业旅游示范点创造了条件。二是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结合,促进了桂林社会文化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山水文化、城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印象・刘三姐》和“两江四湖”等旅游品牌,而且激活了桂林市科教文卫体等社会文化事业,同时也为旅游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三是促进了对外开放,推动了本市企业与外企的合作。旅游产业发展不仅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新观念,而且由于世界百强企业的进入以及全国性会议和国际性会议在桂林的召开,为桂林创造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又次,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旅游业是民生产业和富民产业。旅游产业涉及交通业、商业、房地产业、邮电业、金融业、文化艺术等70多个行业,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饮食、交通等第三产业就可增加4.3元,旅游业直接就业者增加一人,间接就业至少可以增加5人。同时,山区景点景区以及“农家乐”项目的开发,有效地带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

二、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桂林旅游产业目前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建设世界

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相差较大,而且由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不快导致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不强,进而影响了桂林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和全市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领导管理体制不顺

桂林地市合并的最大初衷是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最大程度地整合大桂林旅游圈的资源。然而,地市合并10年来桂林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一方面,管理职能交叉,尤其是漓江旅游管理体制几乎是30年一贯制,没有创新,从事漓江旅游运营、管理的主体责权利不清,从而导致国有资源浪费和效益不高。另一方面,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出台滞后,从而导致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比较缓慢。

(二)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

桂林的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的层次上,而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所占市场份额不足30%,说明桂林的旅游产品链有待完善。

(三)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旅游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桂林旅游产业所涉及的“吃、住、游、行、购、娱”结构不合理,这六种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说明桂林的旅游消费链有待增强。由于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不发达,游客在桂游览时间相对较短,导致在旅游营业收入中,商品性收入所占比重很低,而这恰恰是制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的重要因素。

(四)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

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乏力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整体包装;二是缺乏足够的旅游品牌的支撑;三是宣传促销的方式不够丰富。同时还存在交通、高档酒店、高级会展中心等城市的硬件建设相对滞后,旅游管理和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够高,产业集聚力不强等问题。

三、加快推动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拉动力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市委提出的桂林旅游发展思路和目标,是建立在充分认识桂林城市性质和大桂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市委市政府把领跑区域旅游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放在同等位置,用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来促进漓江保护和做强高新产业,用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来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而达到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的目的,不仅体现了市委决策的正确性,而且也包含了统筹兼顾的决策和执政理念。另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作出“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决策,深化对桂林优势资源的认识,立足于发挥桂林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优势,通过进一步发掘、整合和配置文化、旅游资源来提升桂林城市形象和品位,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对桂林经济的拉动力,促进节能减排,强化生态环保。这既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桂林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和实际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战略部署上来,齐心协力抢抓机遇,主动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使桂林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创造桂林旅游发展史上的新辉煌。

(一)用辩证思维处理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的相互关系

1.进一步深化对自治区党委和市委战略部署的认识,强化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意识。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保护漓江,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建设富裕魅力新桂林”就是桂林改革发展的大局,各级各部门的干部群众都应该主动服务这一大局,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政治和最大的政绩的观念,积极营造全市上下自觉保护漓江、共同关心支持做强高新产业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氛围。其次,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整体意识。保护漓江和做强高新产业、领跑区域旅游是一个系统整体。桂林山水是中国的名片,而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保护好漓江就是保护中国的名片,就是保护了桂林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做强高新产业既是壮大财力增强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破解保护漓江与发展工业不兼容难题的重要举措,建设临桂新区,加快发展高新产业,就是承接老城的产业、人口转移,拓宽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从根本上减轻漓江环境的压力。领跑区域旅游既是充分发挥桂林旅游龙头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桂林发展的现实选择,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有效保护漓江和促

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就是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对财政的贡献率。因此,必须着眼于三者实现良性互动,以保护漓江为出发点,坚持做强高新产业和领跑区域旅游并举,以临桂新区规划建设为突破口,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阵地战,实现产业优势互补、比翼齐飞。第三,要强化转变桂林发展方式的意识。桂林与同类城市相比,最大的差距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后劲不足,中心城市不大,产业不强。因此,必须通过建设临桂新区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向新区集聚、企业向园区转移,做大做强高新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通过疏解提升老城以缓解城市环境、人口、交通诸压力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从而有效促进社会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进而达到扩大增量、增加总量、以各产业协同带动加快实现桂林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强全市综合实力的目的。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桂林资源优势和特点的认识,有效整合配置和经营旅游资源。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相互匹配,人文景观与山水景观相互匹配珠联璧合是桂林最大的优势和特点。这也充分表明现有的山水、文化资源整合配置和经营的潜能极大。旅游业是以文化为内涵的经济产业,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城市品牌的核心。必须从“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的战略高度和目标要求,把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充分地发掘出来并有效的利用好,使资源优势尽快地转化为资产优势、资本优势和竞争优势,使桂林山水和文化资源在整合配置中增值,尽快打造出一批代表桂林旅游形象高水准的娱乐精品项目。因此,首先,要分门别类。应当进一步盘点和梳理现有山水、文化资源的类别、质量、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优化配置。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完善功能、突显特色;培育品牌、打造精品;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大桂林旅游圈优势旅游资源整合配置的力度,进一步细化老城区旅游休闲度假和会展商务主体功能的产业布局,实现资源整合的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第三,要捆绑经营。应以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部门牵头、市场运作、企业和中介组织参与的形式,对现有城市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捆绑经营。

3.进一步坚定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原则。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是有效保护漓江和促进高新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过程,也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产业转型是手段,产业升级是目标。因此,应当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的原则。做到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与相关规划配套衔接相结合,产业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二是结构调整、和谐匹配的原则。做到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产业结构调整相匹配,着眼于促进各产业优化升级、和谐发展,立足于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城市和县域的功能定位以及现有基础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做到点线结合、组团发展、功能互补,拉长做粗产业链,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四是市场运作、培育主体原则。坚持市场运作,健全完善市场机制,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增强市场主体的带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力和对财政的贡献率。五是惠民利民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民生为先、民生为要、民生为重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执政理念,通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效益最大化、最优化,让旅游业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二)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1.根据建设世界级旅游目地的发展目标,尽快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围绕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和驱动作用。因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与建设的根本依据,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和导向。必须坚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因此,首先,要尽快出台详规。应当进一步明确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尽快出台住宿业、餐饮业、旅游社业、娱乐业、会展旅游业等行业的详细规划。其次,要优化布局。应当根据桂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围绕“一主一副,三区,两轴,一带”的空间结构,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资源整合、开发建设,通过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山水文化等资源变成产品、资产、资本,从而为加强旅游产业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2.理顺体制,创新机制。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因此,首先,应当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建议成立桂林旅游发展委员会,对旅游发展实行统一领导,充分发挥旅发委对全市旅游发展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协调作用。同时,进一步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明确相关部门的责权利,实行统一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切实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一是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漓江旅游航线进入退出新机制;三是建立联合执法和协商新机制;四是建立生态补偿和国有资源占用补偿新机制,建立漓江保护发展基金;五是建立桂林旅游城市形象整体营销新机制;六是建立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宣传、表彰新机制,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

3.出台产业政策,增加产业投入。出台产业政策和增加产业投入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因此,一是要制定产业政策。尽快出台优先发展旅游的产业政策,并以旅游业为龙头,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效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二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旅游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培育产业集群创造条件。三是要改善硬环境。增加对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提升桂林旅游的硬环境水平。四是要加大旅游扶贫力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要增加对漓江上游及沿江两岸农民生产生活设施的投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4.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产业体系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既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也是推动市场转型的基础条件,必须坚持以精品促转型,以质量促升级。因此,一是要加大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力度。坚持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与商务、会展、生态、体育、保健康复、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并举,重点提高后者在市场份额的所占比重,推动旅游产品换代升级。尤其要千方百计启动两江四湖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规划,充分发挥环城水系联结功能,规划修建一批有特色的水上码头和露天游泳场,利用漓江和桃花江把各酒店串联起来,形成既有桂林特色又有国际品位的新格局,使桂林老城真正展现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历史风貌,才能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二是要加大旅游消费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抓好高档旅游饭店、高档旅游娱乐场所建设和特色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以增加游客的娱乐、购物消费,进而推动旅游消费转型。三是要加快转型升级速度。大力推动旅游业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规模效益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旅游企业由分散型向集团型的转变。推进大型骨干企业规模化、中型企业专业化、小型企业网络化,加大旅游产业集群培育的力度。四是实行品牌战略。推动旅游产品高端化、精细化、特色化。

5.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在全国旅游产业将全面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桂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更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因为,“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桂林,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城景合一的山水城市,桂林山水已成为中国的名片。也就是说,漓江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范围是国内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确实具备了设立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桂林列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要围绕使漓江永远成为世界上最清澈的河流,桂林成为人类永久的自然景观,成为世界级的国家名片,成为我国旅游经济适应世界旅游中心转移的、符合国家战略的旅游经济示范区这一目标;围绕漓江流域旅游经济试验区的范围界定;围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为促进,绿色产业高度发达,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方面来进行,并使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决策。

第8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三亚,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2015年,三亚被国家住建部列为全国292个地级市中唯一的“双修”“双城”综合试点城市;获评全国第二批部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因成立国内首支旅游警察队伍荣获“2015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在旅游质量与经济效益富有成效的情况下,全国其他省市的旅游部门和景区纷纷前往三亚考察学习。

广西桂林:三亚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三亚旅游委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求是务真,开拓创新的团队,而且干事有魄力。没有这样的一个团队精神,就不可能在全国首创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应急中心。”谈到三亚,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唐飞鸿说。

唐飞鸿告诉《小康》记者,自己曾代表桂林市3次带队到三亚学习取经,每次都留下难忘的印象且收获颇丰。“今年3月20日,我们一行3人到三亚学习旅游统计,主要考察了三亚市民游客中心、三亚的海南环岛动车线路等。自国务院批准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三亚利用国际旅游岛政策,加快产业融合,不断培育新业态、新增长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有效满足多样化的市场消费需求。好玩、有趣的三亚旅游,越来越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三亚、桂林作为旅游胜地,有着相同点,就是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其中三亚列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打造三亚国际门户机场,对三亚提升战略地位、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契机。而桂林市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这是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重要平台的有力举措。

据悉,为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桂林市将坚持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着力引进大项目,促进大融合,开展大营销,实现大发展。目前,东盟十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也是桂林市重要的近程海外客源市场。

2015年桂林机场口岸已经正式对东盟十国旅游团实行6天入境免签政策,在东盟十国掀起一股桂林游的热潮。未来,桂林市将按照国家旅游局的部署,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旅游合作交流密切的独特优势,进一步为中国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旅交流合作搭建务实平台,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提升桂林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浙江千岛湖:学习三亚旅游服务

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风景区旅游委曾先后两次组织考察团到三亚参观学习。而在今年6月的一次考察中,先后考察了三亚市民游客中心、海鲜大排档、Club Med度假村、亚特兰蒂斯旅游综合体项目、美高梅度假酒店等旅游接待设施。

“三亚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更有着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高星级度假酒店、免税店等丰富的旅游接待设施,水路、陆路和航空交通便利,是国内最佳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三亚在旅游上做了很多工作,可以预见的是,三亚旅游将步入一个全新的更高品质发展时代。”千岛湖风景区旅游委主任方阳说,两次对三亚旅游的考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方阳说,两次考察三亚,给他最大的收获就是,一要学习三亚铁腕治旅的决心和勇气,打击旅游市场乱象;二要学习三亚的温情服务体系,比如各个酒店到景点、到机场等地都有穿梭巴士,交通上很方便。三要学习三亚国际化打造方面的经验。比如,近期要积极对接G20峰会,力争将千岛湖相关线路产品纳入G20会议代表推荐旅游线路。

千岛湖旅游起步于1982年,经历起步、发展壮大、快速发展、转型升级和全面推进五个阶段,逐渐实现从单一的湖区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转变,目前千岛湖已经成为中国湖泊旅游的典范、长三角休闲度假最主要目的地。

据了解,2015年浙江省淳安县旅游综合收入突破百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12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04.9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6.5%,涉旅产业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已成为支柱产业和名符其实的富民产业。如今,淳安旅游正紧紧围绕“秀水富民发展”战略,朝着“世界山水公园、东方休闲名湖”大步迈进。

福建厦门:三亚主题旅游活动亮点纷呈

厦门别称鹭岛,简称鹭,副省级城市,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

“三亚的市民游客服务中心、旅游警察的设立、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旅游市场的管理,特别是书记、市长分别担任旅游调度指挥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三亚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支持力度、对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的机制创新、对旅游市场的整治力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厦门市旅游局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许丽玲感言。

今年7月16-18日,厦门市旅游局第二次对三亚旅游市场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许丽玲认为,三亚在旅游产业所做的工作是具有创新性和富有成效的。尤其以三亚市民游客中心为代表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更加符合全域旅游的战略,三亚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全市共同发展旅游的合力,全域旅游的态势正在形成,主题旅游活动亮点纷呈,给当地的经济注入了活力。

她说,三亚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旅游委,进一步理顺了协调机制;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旅游警察对旅游管理机制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游客服务体系,成功的运作了大型演艺项目,这些方面值得厦门借鉴。

三亚和厦门都属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厦门旅游人气位居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为两地的旅游信息化发展创造了广阔的舞台,国外客源的开发有着广阔的空间与巨大的机遇。

而厦门旅游将围绕一条主线:全域旅游。突出两个侧重:提升品质,强化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完善;挖掘资源,利用全市资源基础,实现多领域融合发展。依托六区发展平台:坚持全市全域一体化发展理念,依托全市六个区旅游会展产业发展平台功能,形成“一区一特色”,差异化发展格局。强化七个增长引擎:将会展旅游、邮轮游艇、商业旅游、工业旅游、文创旅游、乡村旅游、康体旅游作为新常态下旅游业增长引擎和重要抓手。通过政策、资金、人才、宣传推广等多项措施,全力推进“旅游+”工作。同时,通过对“七个增长引擎”制定3年行动计划的方式,与各领域主管部门共同研究建设标准,共同布局空间发展,共同制定奖励政策,最终在各“旅游+”领域形成一批示范建设项目,推动区域大众旅游发展。

据悉,厦门于2015年提早一年实现旅游会展千亿产业链目标。厦门预计2016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6600万人次,增长10%;实现旅游总收入930亿元,增长12%。

贵州黔南州:借鉴旅游综合执法机制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是多民族聚居地。全州辖12县市,面积26197平方公里,有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

“黔南州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游、民族文化游和天文科普游,三者组合最佳。”黔南州旅游局副局长覃志雄说,“我们有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网成员---荔波和有平塘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三张世界级名片。正在推动建设都匀斗篷山风景名胜区、福泉古城文化旅游景区、瓮安草塘千年古邑区、中国茶文化博览园、贵定阳宝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三都水族文化风情谷等一批5A级标准的旅游景区。”

第9篇:桂林旅游游记范文

[关键词]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

2009年12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指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项殊荣,为桂林乃至广西经济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桂林辖区内的永福县距离桂林市区45公里,是有名的长寿之乡。在社会热议如何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时,本人也在认真思考,并萌发了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下创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的构想。

一、关于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若干思考

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投入建设,桂林旅游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模式将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社会各界纷纷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出谋划策,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桂林市经济学会会长颜邦英提出了“中心说”,认为桂林应该发展成为中国南方、华南的旅游中心,中国、亚太和世界的旅游中心之一,以及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旅游经营和管理示范中心、旅游教育培训中心、旅游研究中心、旅游交流与合作中心等。阳国亮在颜邦英“中心说”的基础上,增加了将桂林建设成世界旅游集散中心、世界著名生态旅游休闲胜地、旅游文化产业与发展示范区、旅游区域合作与交流示范区、生态环境优化试验区等设想。我很赞同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并大受启发。我认为桂林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时应该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构筑自己的核心地位,形成强有力的辐射效应。

正如社会各界热议,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离不开这些内容,如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等。受颜邦英“中心说”的启发,从更微观的角度思考,我认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本身就是一个“中心”,应该围绕这个中心建设若干个旅游示范区。(如图1所示)。建立示范区的根本目的是对周边更广大的区域或是同类地区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更好地发挥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中心”作用,应重点建设对同类地区有较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示范区。在推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的同时,引导更多的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既然是“综合”的,就应该体现多元性、多样性。既然是“国家”层面的,就不应该局限在桂林城区,而是以桂林城区为中心,辐射到周边县域乃至周边城市。在整合旅游资源中,创建各种专项旅游示范区,如度假、娱乐、商务、会展、农业、工业、文化、乡村、生态、森林、温泉、漂流、体育、科技、修学、红色等旅游示范区。比如,恭城是广西第一个获准通过的部级生态示范区和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三位一体”(恭城模式)生态农业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推广,可以打造成为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或乡村旅游示范区;龙胜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民族风情浓郁,可以单独或联合柳州三江县共同打造民族风情旅游示范区;永福是闻名遐迩的“福寿之乡”,福寿文化独具魅力,同时又是“养生产业示范基地”,可以打造成为养生旅游示范区。根据各地旅游资源的特点,以此类推,建立特色鲜明的旅游示范区。

二、永福创建养生旅游示范区的可行性分析

(一)养生旅游的内涵

目前关于养生旅游的研究比较滞后,对于养生旅游定义有不同的解释,对养生旅游的本质界定还存在学术争议,养生旅游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先理解养生旅游的内涵。

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以健身活动与医疗护理项目为特征,满足旅游者追求放松、平衡的生活状态和逃避工业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的养生旅游以2002年海南省三亚保健康复旅游和广西南宁中药养生旅游为起点,随后在四川、山东、安徽、黑龙江、河南等省市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全国时尚旅游亮点。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身体、性命以达长寿。中国有着丰厚的养生文化积淀和历史悠久的中医中药产业,是发展养生旅游的基础。周刚在《对养老旅游及其可行性研究》中提出,养生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是以养生为目的来选择景点,安排内容和进展,考虑节奏快慢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的养生是泛指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

浙江教育学院教授张跃西认为养生旅游是体现天人合一,融合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和生态旅游方式为一体的一种体验式旅游形式,是养生文化、科学与自然的一体化旅游。他进一步澄清的养生旅游与健康旅游的区别,认为养生旅游可以涵盖健康旅游和医疗旅游,养生旅游与养生文化、养生产业密切关联并双向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健康旅游以医疗卫生产业作为依托,是单向的支撑关系。他将养生旅游的范畴由原来的保健康复为主的健康旅游扩大为系统养生旅游,产品内容有自然养生、人文养生和产业养生三个方面,具体包括温泉养生、生态养生、滋补养生、运动养生、文化养生、艺术养生、理疗养生、国药养生、休闲养生以及茶饮养生等。

(二)永福发展养生旅游的优势

永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长寿之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彩调的发源地和“东方神果”罗汉果的原产地,蕴含着人世间最吉祥的福寿文化,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民风民俗,在创建养生旅游示范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 福寿文化源远流长

永福县素有“福寿之乡”美称,2007年被评为中国首批长寿之乡。永福县有近2000年历史,永福的“福寿”文化起源于该县城凤山顶上的清代“福”字石刻和百寿镇著名的北宋“百寿图”石刻。“百寿图”于南宋绍定已丑年(即公元1229年)由一批书法家创制和石刻家镌刻而成,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大寿字内镶嵌100个不同字体的小寿字,取长寿百岁以上之意。据史料记载,该县最长寿的老人廖扶高寿158岁。目前,该县70岁~99岁以上老人有19599人,其中百岁以上老寿星36位,每10万人中有百岁老人13.33人,超过目前世界公认的每10万人有7名百岁老人的世界长寿之乡评定标准。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永福县人均预期寿命为75.24岁,高出全国人均预期寿命3.24岁。

2006年以来,永福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桂林永 福国际养生旅游福寿节。养生旅游福寿节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深入挖掘和开发福寿文化的重要载体。永福的长寿现象吸引了社会各界纷沓而至,前来调研探究人们络绎不绝。

2 养生自然资源丰富

永福地处亚热带交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1%,有“生活在树上的城市”之美称。境内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生态环境优越,长年身居其中,自然延年益寿。

永福县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拥有丰富的保健养生食疗资源,有黄芪、金银花、灵芝、板蓝根等药用植物资源、药用动物资源和药用矿物资源2741种。该县除利用好丰富的自然养生产业资源外,还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广西首个干亩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就在该县三皇乡创建。目前,该县共建有西红柿、罗汉果、优质米、柑桔等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30多个,无公害生产面积达30多万亩,拥有罗汉果、西红柿、柑桔、优质米等6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

永福空气清新,据桂林市环境监测站测定,2008年,永福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在三个评定标准中,该县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许多地方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5―12万个,比正常值高出50―80倍。

永福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享有“健康之水”、“营养之水”和“长寿之水”美誉。优质水资源是永福人长寿的要素之一。永福境内的水质具有小分子团,呈弱碱性、氧化还原低、矿物质含量丰富,矿化度优于国家天然矿泉水标准,水中含有硒元素四个特点。经勘测,该县许多河流与泉水的PH值在7―8之间,最符合人体内弱碱性环境,可使身体更有效抵制细菌和病毒的入侵,从而使人健康长寿。永福的土壤含硒也是使人长寿的重要元素。该县土壤为富硒土,硒含量为1.1mg/kg,为全国平均值0.29mg/kg的3.3倍,其土壤总体硒含量处于植物生长和人体吸收的最佳状态。该县生产的罗汉果、优质米等农副产品天然富硒。在这样的土壤种植出来的农作物含硒量都比较高,经常食用有益人体健康。

3 “养生产业基地”招牌傲人

世界养生大会首块“养生产业基地”招牌为永福所获,足以证明永福悠久的养生文化和丰富的养生资源不仅得到世人的认同,而且在发展养生产业方面潜力巨大,可以作为示范来学习推广。永福要打好这张金字招牌,把养生旅游与养生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旅游来推动养生产业的发展,以养生产业与旅游互动发展推动旅游产业的升级,把永福打造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休闲养生之都。

三、创建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的思路

(一)在政府主导下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规范

永福的养生旅游发展应有一个中长期规划与设想,并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提供保障。永福旅游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逐步向成长成熟阶段发展,比较适合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政府主导性战略是指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引导、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或接近最优状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抓好旅游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在政府主导下,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对永福养生旅游的现状作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因地制宜,制定出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规划,指导养生旅游科学、有序地发展。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运作,采取多管齐下的对策措施,并将永福养生旅游的发展纳入到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加以考虑。

(二)以制度创新推动养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

制度创新是推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传统旅游业走向现代旅游业。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相关制度应对永福养生旅游示范区同样具有效力并起指导作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建设包括旅游休闲发展相关制度(如旅游产业政策)与配套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建设,具体涉及旅游休闲相关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标准等规范的创新建设。

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与企业、行业协会分开的管理体制,使行业行政性管理与自律性管理各得其所,形成市场、政府、社会之间的平衡机制,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指导协调区域旅游发展的综合委员会、互动合作机制。二是政策创新,包括旅游休闲相关的消费政策,诸如带薪休假制度、出入境管理制度、文化发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旅游休闲产业政策,诸如空间布局政策、结构优化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旅游用地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等,以实现旅游发展的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获得综合效益。三是法规、标准创新。通过制定、完善地方与部门层面的各种法规,推进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旅游基本法的制定。制定有关示范区与示范产品建设、开发与管理的标准,并通过不断完善提升为行业标准乃至国家标准。四是建立专家全程参与建设的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

(三)加强养生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特色是旅游资源对旅游者产生永久吸引力的根本。永福的福寿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养生主题为中心,以福寿文化为支撑,以旅游项目为载体,努力用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产品层次,构建特色鲜明的养生旅游品牌。积极探索养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模式,大力推动养生旅游与福寿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养生旅游与山水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在养生旅游中丰富民俗文化的内涵。利用养生文化的深厚根基,将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起来,以发扬传统文化为主旨,建立永福养生文化旅游景区;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既充分挖掘传统养生文化的精髓,又合理利用现代的方法手段,使传统养生文化能适应现代的需要,从而推动养生文化产业化。养生文化产业化的实质就是把养生文化融合到旅游业中去,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使养生文化资源以旅游商品的形式进入了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其内在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

(四)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海南旅游的突破口是宣传促销,旅游产品一刻也不能停止宣传促销。旅游营销不能依靠盲目炒作,要讲究方式方法,突出“养生”主题。要大力加强信息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书籍、光盘等各种传媒,通过举办福寿节,不断提高永福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建立养生博物馆,展示长寿之乡的养生文化、长寿资源以及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物品,演示绿色长寿食品的制作方法,介绍百岁寿星的长寿秘诀。政府和有关组织还可以组织讲师团到各地去宣讲永福的养生文化、普及养生保健知识,增强人们的养生意识,从而唤醒人们对养生产业及养生旅游的兴趣。通过多渠道的宣传推介,广泛、持久地宣传永福的长寿生态环境和健康长寿养生产业,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永福长寿之乡,懂得来到这里养生、疗养、度假以获得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