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师专业实践范文

幼师专业实践精选(九篇)

幼师专业实践

第1篇:幼师专业实践范文

一、明确目标定位,优化教学设计

目前中职院校的外语师资力量一直比较薄弱,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毋庸实践,不顾学生实际、完全授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大行其道,课堂效率低下。依笔者看,中职院校的外语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幼师生进行学情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灵活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中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其就学目的多为掌握一门具体的就业技能,实现顺利就业。因此,这类中职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中生的特点,即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目标单纯且直接。具体到幼师专业,学生则普遍存在外语学习兴趣不浓厚、畏难情绪严重、口语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2]薄弱的外语基础必然会给日常的外语教学带来较多困难,不过教师也要意识到幼师生虽然不具备高中生的外语水平,却足以胜任未来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需要。中职教师对幼师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短期的就业目标,还要着眼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必须给予严格的外语训练,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与外语教学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快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孩子心中探求新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3]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没有浓厚兴趣驱动的学习是不会有成效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从提高幼师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出发,运用创造性思维,实现外语教学设计的优化创新,指导开展别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播,信息化教学也得以日益普及,信息背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成为广受教育者关注的新型教学设计范式。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科学安排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4]这种教学设计根植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肥沃土壤,强调学生认知过程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所言:“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介绍新的知识,讲授有关领域或评价学习结果方面是很有前途的。传播技术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并给学生提供一条诱人的通道,去接触一些当地环境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5]许多中职院校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建成了信息资源库,为教师利用信息资源库和网络技术,完善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最终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光、电等功能于一身,通过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采用直观演示、人机交互、实时操作等形式可以图文并茂、声情兼具地再现知识情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我校外语教学设计为例,以往教师开展教学设计因纸张问题,许多创新性的理念因无法留驻笔端而被浪费掉。现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反复对外语学习目标、学习情境以及学习活动等环节进行优化设计,辅以下载的相关文字图片、外语视频,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编排,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信息、创造性地思考和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提高幼师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革新教育观念,培养教学能力

以往中职外语教学,教师惯以自我为中心把持课堂,继续中学单边授课式的教学模式,不顾学生接受与否,实行“满堂灌”;学生受制于薄弱的外语水平,只能被动地听讲,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只会加重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厌恶和排斥心理,致使学生的外语水平不断降低,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鉴于此,就要求教师们首先必须革新原有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一切学生”的教学服务理念。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6]后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发展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要认识到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人”,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共同为求知过程负责。教师不仅要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教学中感受生命的价值,还要倡导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7]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身心轻松、精神愉悦地上好每一节外语课,真正喜欢外语。

幼师生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否,来源于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是否真正充满热爱,教学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又会使幼师生亲身感受到幼教工作的无限乐趣。如何让学生体验教学成功的乐趣呢?一方面,课内教师可以请幼师生“上讲台”充当每节课的小教师。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塑造的过程。[8]通过模拟教学来展示和锻炼自己,教师课后予以评价并提供改进意见,同学间相互观摩以取长补短,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认识自己教学的不足,进而提高设计、指导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外教师可以带领幼师生深入幼儿园开展实地教学活动,让幼师生们在校外充当“小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清楚流利的外语发音,必然会引来儿童钦佩的目光和阵阵的掌声,这将极大地提高幼师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伟大和幼师职业的神圣。通过课内实践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使幼师生得以充分的锻炼,缩短“知”与“行”的距离,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突出师范特色,提升就业实力

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国家一直强调实现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对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职业教育发轫于1867年创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要早。职业教育虽然在法律上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9]但在社会上仍然不被认可,而是将其定位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招生和经费的投入上也一直处于次要位置。相对于高职来讲,中职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更加严峻。一方面,生源长期不足且学生的文化层次较低;另一方面,中职培养出的人才层次、规格也较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每个中职学生必须“一专多能”,才能立足于职场。

幼师毕业生作为中职院校的最终“作品”,如何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就成为中职院校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中职院校只有充分利用自身实践性强的优势,发挥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业问题是学校和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这就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强强联手,由国家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和提供必要的设施条件;职业院校本身也要加强师资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联合将学生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10]幼师教育具有显著的师范特色,就业方向比较明确,主要面向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1]幼儿教师不仅要承担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还要在与儿童的相互活动中扮演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成为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专业型幼儿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幼师生在学期间的见、实习制度,见、实习是幼师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环节,实践可以使他们具备扎实的教学经验。[11]实践教学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长期以来,中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没有根本的变化,导致教育见、实习目标简单化和实习过程形式化,幼师生们得不到必要的教育实践,外语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尤其近年来,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兴起对幼师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幼师生们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外语教学能力。中职院校完全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大见、实习力度,将幼师生的外语教学置于幼儿园中进行,使幼师生在真实的外语教学环境中熟悉幼儿园工作的流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幼儿的心理状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12]在与儿童的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中体验幼儿教学工作的魅力,既能愉悦身心,又能锻炼日常的外语教学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幼儿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就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教育模式必须从培养“一专一能”学生向培养“一专多能”的方向转变。外语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技能,在中职幼师外语教学中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立足于实践,将幼师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幼教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5.

[2]俞建文.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63.

[3]管向群.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3.

[4]陈晓慧.教学设计(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31.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2.

[6]万碧波.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6.

[7]谢阳.浅谈中职幼师外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职业教育,2011(1):67—68.

[8]张涛,刘光亮.职业教育模式新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191—192.

[9]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

[10]沈建洲,杨静.幼师教育实践探索[J].师范教学,1997(Z1):37—38.

第2篇:幼师专业实践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男幼师生;免费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29-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指出,要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目前,发达国家不仅重视幼儿教育,更重视幼儿教育中男性角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不能没有男性,这一点在有些国家几乎已成为了法律。如:日本规定每个幼儿园里必须有1/4以上的男教师;美国规定每个幼儿班至少有一名男教师。国外研究表明,男教师加入幼教领域不仅有益于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还对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幼儿教师有90多万人,但其中的男教师却只有2000人左右,以至于在很多幼儿园,男教师会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幼儿教育迫切需要男性的加入,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幼儿师资比例,更重要的是男教师可以教给孩子阳刚、坚强、宽容等特质,使幼儿在成长之初,性格平衡全面发展。

江苏于2010年起开始实行男幼师生免费培养,培养学校在男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一、出台相关政策,保证生源质量和数量

传统观念认为,幼儿教师是女性的职业。长期以来,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工资待遇低,男生不愿报考幼教专业,因此幼儿园中以女教师为主。江苏省的幼儿园师资队伍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男教师稀缺,全省幼儿教师男女比例为1:99[1]。为吸引男生报考幼教、从事幼教,江苏省针对幼儿教育队伍性别结构矛盾突出的状况,决定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每年招收一批五年制幼儿师范男生实行免费教育,力争到2020年为江苏每所幼儿园培养一名男教师。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从2010年起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制度,为培养造就优秀幼儿教师奠定基础。”这一决定充分认识到了男性教师资源对于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体现了江苏对于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从2010年起,江苏每年招收免费师范生300人;2012年起,招生数量扩充到每年600人。三年来,大批优秀男初中毕业生踊跃报考,至2013年6月,6所培养学校实际共录取1139人,分数线均达到当地四星级高中分数。江苏省教育厅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举行男幼师培养工作汇报会,展现了男幼儿师范生的良好素质和才能,显示了江苏男幼师生阶段性培养成果。

实践证明,男幼师生免费培养这一举措可以有效地解决男性幼儿教师紧缺的状况,从而实现幼儿教师资源的结构均衡,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广泛积极调研,科学设计培养目标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2]幼儿师范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因此应重视落实专业标准,推动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

从全国范围看,男幼师生数量少,一般都是与女生同校同班接受培养,没有集中培养男幼师生的先例。因此,幼儿园需要怎样的男教师、男幼师生的培养课程应如何设置等问题,成为培养学校面临的首要和核心课题。

《标准》指出: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3]对幼教工作者的调研表明,幼儿园需要两类男教师:一类是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够开展常规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另一类是具有某种特长,比如轮滑、球类等体育特长,或者擅长课件制作、音频视频制作、摄影摄像以及幼儿园安全管理等等,这些特长正是女教师所欠缺的。当然,男教师如果既能够从事常规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具有某种特长,那将会更受幼儿园的欢迎。

经过多方调研与商讨,培养学校认为:现代男幼师生应该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在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特长。

三、围绕专业标准,优化课程设置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要求:培养学校必须将《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要依据,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方案,科学设定教师教育课程。[4]围绕专业标准,依据男幼师生培养目标,学校在科学设置课程方面作了有力探索。

针对男生特殊性,进行独立编班。由于男生女生的学习特点、培养目标有所不同,培养学校采取了独立编班的形式,并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男性特点:根据男生体力好、运动量大的特点,将舞蹈课、体育课两节连排;专门聘请男老师教授舞蹈课程,突出体现男性的阳刚之美;减少艺术类技能课程必修课时数量,增加适合男生的健康、科学等活动设计课程数量。

拓展文化课学习,提倡终身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并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5]根据男生的学习特点,在文化基础课的设置上,学校适当拓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内容。同时鼓励男生在校期间参加自学考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增设选修课程,拓展学生能力。学校在三、四年级开设选修课程,设置硬件、软件维护,视频处理技术,电教设备使用维护,防身术、健美操、武术、跆拳道、轮滑等选修方向。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为男幼师生一专多能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平台,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空间,促进了整体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四、通过多种活动,增强专业认同和职业信念

师德是幼儿园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准则和规范,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秉承“师德为先”的理念,做到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担当起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促进者的责任。

为了稳固男幼师生的专业思想,增强专业情意,培养学校带领男学生前往有男教师的幼儿园参观、听课,进行专业入门教育;邀请男幼儿教师介绍自己鲜活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经验,让学生明确未来的角色身份,知晓将来的工作要求;经过优秀园长的谆谆教导和热情激励,男生清楚地了解到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几年来,培养学校通过定期组织男幼师生下园见实习等活动,加强了学生对幼儿及幼儿园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投身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增强了专业认同。他们为自己是一名男幼师生而感到光荣与自豪,对将来踏上幼教工作岗位,实现教育理想满怀憧憬,信心百倍。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不仅创造了“活教育”理论,更是怀着“一切为儿童”的深情,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儿童教育。陈先生这种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是男幼师生首先应该学习和发扬的。因此,学校带领学生研读陈鹤琴教育思想,把“乐于从教、善于从教”作为开展男幼师生德育活动的首要任务。根据男生特点,学校设置了如认识自我、感恩教育、责任与担当等不同的德育模块,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立志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

五、通过社团活动,塑造男幼师生特质

男幼师生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将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职业需要,对幼儿的成长也会产生很大影响。江苏之所以出台男幼师生免费培养制度,“就是要形成良好的幼儿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更好地培养幼儿刚毅和勇敢的品质,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6] 因此,男幼师生必须具备健康的个性心理。

学校重视加强男生自我人格的塑造,塑造男性心理特征和男性气质,以保持自身的性别优势不被女性同化。自信刚强的性别特质不但能够帮助男生从心理上突破传统的职业偏见,而且也是男生将来在幼儿园创造性工作的重要条件。学校充分依托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科活动,促进男幼师生形成阳刚的气质、阳光的性格。男生们发挥个性特长,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和学生会工作,活跃在校园电视台、文学社、记者站、青年志愿者协会、摄影社、舞蹈队、合唱团等各类社团活动之中,许多男幼师生已经成为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组织的骨干力量。

另外,在艺术月、读书沙龙、书法比赛、朗诵比赛、幼儿园环境布置展等社团活动和学科活动中,学校注重专业熏陶与德育活动的结合,这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幼教事业的热情,更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热情开朗、吃苦耐劳,善于与人沟通,善于团结合作的能力。

六、与幼儿园合作,加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强调,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7]在培养男生的专业能力上,学校构建“全程教学实践体系”,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健全实践环节,全面促进男幼师生的专业化发展。重点选择了几所有男教师的幼儿园,与学校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开展教学资源共享、教研课题合作、教材开发等项目的合作。

学校分阶段分层次组织教育实习见习活动,力求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综合实习与分领域实习相结合,随机穿插与定岗实习相结合。除了开学之初的幼儿园参观体验,每学期都安排一周以上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训或顶岗实习。另外,幼儿园开放日、六一儿童节等幼儿园重大活动时,组织学生参加活动的观摩、管理等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加强男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鼓励男生积极收集学前教育的活动案例;鼓励男生深入社会、家庭和幼儿园进行调查研究并协助开展保教活动。学校要选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幼儿教师作兼职导师,以确保实习见习的质量。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幼教改革的深入,更多的男教师进入幼教领域是一个必然发展趋势。虽然男幼师生的培养已成为幼教领域关注的话题,但男幼师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作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参考文献:

第3篇:幼师专业实践范文

【关键词】幼儿师范学校 学前教育专业 趣味数学 数学教学 学生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33-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幼儿师范学校转型升格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幼师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也使得幼师的数学教育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在幼师教育阶段,数学学习是幼师学生从事未来职业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开阔视野的需要。同时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会影响到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时幼师的学生基本以女生为主,学生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薄弱。但培养幼儿的数学素质已成为幼儿数学启蒙改革的根本性目标。如果幼儿教师本身对数学不感兴趣,则对幼儿的培养也少了这方面的能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发展幼儿的思维结构、以及要将幼儿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等。而在实践中幼儿教师能否做到这些,与其自身数学素养密切相关。同时现在社会发展需要优质的幼儿教育,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幼儿园教育的需要,提高幼师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没有考上高中的,虽然在艺体方面基本素质还可以,但文化课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且基本以女生为主,学生普遍存在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等问兴趣,更不用说有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了。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已经对数学产生恐惧感,当他们面对数学学习时会产生畏怯心理,甚至感到无所适从,同时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幼儿园教师只需要能唱会跳、能说会道、能弹会画就可以了,因此更是缺乏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在每年入学时都对学生进行数学基础测评,发现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的不系统,应该必备的数学常识也掌握较差。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真正喜欢数学的学生不到10%,无所谓喜欢的占20%左右,对数学没有兴趣的占了70%以上。根本不想学数学的有30%左右,甚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学生是越来越不喜欢学习数学了。问学生为什么要学数学,有85%的学生说学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因素首要的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普遍反映:数学教学内容太难,看不懂,而且逻辑思维和跳跃性又太强,更别提让他们理解、把握及熟练运用了。并且数学公式记起来很困难,在没能完全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只能死记硬背。其次是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公式和逻辑的讲授,并不注意课堂形式的设计,致使数学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昏昏欲睡,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简直是听“天书”。同时现在幼师使用的数学教材内容几乎和普通高中的数学教材内容是一样的,也是以在体系结构上追求严格的理论推导和论述为主的“理论型教材”。这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且部分内容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基本用不上,这也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通过分析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结合幼师数学教学的专业特点,认识到了改革数学课程内容的必要性。我们重点从课程改革及课程设置入手,遵循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探讨幼儿教师数学课程内容,使数学内容必须与幼儿教育、实际生活相联系,在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选择和确定上,以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为主,加强学生对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文化的认识。通过开发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喜欢“枯燥乏味”的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加强学生对数学学习对将来幼儿园工作的重要性的J识,积极寻找提升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探索提升幼师学生数学素养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幼师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三、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选编开设适合学生数学学习程度的幼师趣味数学课程。

对于趣味数学的教学内容,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基础性,注重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依据幼儿教师岗位的需求及学生发展的需求专业特点,注重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实际衔接,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学习与数学教学相融合,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紧紧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进行选编教学。

学生是最喜欢猜谜语的,但不能只是让学生猜谜语了,要让学生知道数学谜语是什么?常见数学谜语的谜目有哪些等?以及如何制谜和猜射谜语?怎样通过谜面猜得一个正确的谜底?制谜和猜射要遵循的规律,猜射数学谜语的常见方法有哪些等?以及灯谜与数学的关联表现,猜制灯谜的方法以及编制数学谜语的主要规则。一条条数学谜语,它或在谜面上运用数学知识或在谜底揭示数学知识,有开拓智力之效,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既能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

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而又易于理解掌握的快速心算方法。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速算法道理不深,方法不繁,规律不多,动感性强,所以,学生都爱学。而且这种速算法,学生连续学上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基本掌握。通过学习速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打好运算的基础。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问题不同于其他数学问题,它主要是运用有关的逻辑知识,从已知的一些条件出发,通过推理分析,排除一些不可能的情况,逐步归纳,找到正确答案。通过学习和解决有关逻辑推理的问题,能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更加严密合理,会有根据的想问题,而不是凭空设想。同时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让人左右为难、无法分配的问题,于是我们重点让学生学习推理使用的形式逻辑的四个基本规律,即什么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以及解答推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合学生学习美术,我们选择了一笔画理论。系统的讲授了大数学家欧拉(Euler)建立一笔画理论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欣赏一下这位数学泰斗精彩绝妙的数学思维。同时学习欧拉解决问题的那种新颖、独特的方法,也在欧拉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必要的数学概念,一笔画定理的证明方法以及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同时结合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幼儿一笔画实例。

结合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分类、排序、对应、比较以及对幼儿数的概念、计数和运算、量与计量、几何图形和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等的教育内容,选择拼摆图形类、移动火柴棒和图形的分割拼接等智力游戏,以及探索数列,发现、探究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等内容。通过学习探究解决这类问题,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能获得思维上的提高。而且这类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在未来从事幼教工作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组织小朋友玩图形游戏,在幼儿园教小朋友运用分类、计数、统计、等分的方式分配礼物。这样做既有利于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我国的数学也曾经在世界数学史上长时期处于领先地位。为此,在教材中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最辉煌的成就以及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形式新颖独特,朗朗上口,饶有兴趣的字画.对联、数学诗,希望学生能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的魅力并能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每章节后面设立阅读材料,便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知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

四、趣味数学的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素养。

由于我们教师备课时把注意力开始从教材、教参更多地转移到学生身上,注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的衔接等。学生由于能够听得懂了,可以大胆怀疑,提出问题;大胆猜测,进行假设;大胆尝试,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案,因此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我们选取的趣味数学的一些教学内容可能正好适合我们学生的数学程度。教学中关于数学的一些小知识,具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学生乐于接受、想要接受。通过趣味数学的教学,使之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起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改变了课堂过于单调乏味的模式,增强了课堂教W的趣味性,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趣味数学的教学,95%以上的学生对学习趣味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高于以前的数学教学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情绪反映,进一步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学生喜欢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从而进一步制定应对措施,这也为我们探索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方法。通过趣味数学的教学实验,观察结果,对比成绩,探索规律,总结数学教学经验。进一步开发适合幼师学生的数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幼师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幼师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北京

[2]杨立敏.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J].《新课程(中)》.2010年第07期

[3]陈俊.幼师特色数学校本课程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28期

第4篇:幼师专业实践范文

一、影响当前幼师科学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问题

由于中职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入学往往采取注册入学,学生来源广泛,有的甚至是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学生。学生起点低,学习兴趣不浓,文化基础普遍不扎实,甚至有的学生不会做简单的四则运算,初中没学过物理课等等。文化基础差是幼师专业学生的一大不足。其次,从生源构成看,幼师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为女生。我们学校有将近两千名幼师专业学生,女生比例就高达93%以上。女生逻辑思维相对欠缺,对科学课普遍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基础较差,有部分学生怕上科学课,怕做作业,在心理上排斥科学课。

(二)家庭和社会原因

近些年来,社会上的各种兴趣班很多,多数家长重视孩子艺术技能的培养,如钢琴、画画、舞蹈等,他们带着孩子穿梭于各个艺术班之间,忙于考级,因此各种幼儿艺术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却难以寻觅科学兴趣班的身影。同时幼儿园招聘教师也是看重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而对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太关注。这种大环境甚至影响了幼师课程的设置,造成了幼师专业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已过分强调艺术技能,而忽视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结果造成毕业生在以后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既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幼儿科学兴趣的启蒙。

(三)教材原因

职业教育培养的多是应用型人才,因此科学课教学要适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标准。然而现在的幼师科学课程主要是借鉴普通高中的教材系统,教学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如果照搬高中的教学模式,就和幼师的专业特点不符,与幼师实际工作需要脱节,造成学与用脱节,学生会逐渐丧失对科学课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教材的改革。为了完成幼师学校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任务,应根据目前科学课教学的具体情况,认真研究幼师科学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合理取舍,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掌握适合幼师专业需要的科学知识。

教育现实中的诸多问题有些是难以改变的。学生因素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不是教师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家庭社会因素更是教师鞭长莫及的。教师只能在自己职责范围内改进教材、教法和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科学课的学习。

二、具体改进方法

(一)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幼师专业学生虽然文化基础比较差,但是他们却对外界充满好奇心,也善于模仿。教师可设计各种实验,把抽象的科学知识和规律用实验展示出来,既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维、勤于动手的习惯。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掌握了各种科学方法。

(二)开发有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

与一般教师工作不同的是,幼儿教师不是某一学科的教师,他们担负着幼儿全面的教育工作。幼儿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一些似懂非懂的问题,常喜欢问“为什么”,例如种子为什么会发芽?飞机为什会飞?太阳为什么不掉下来等。因此幼师专业学生应具备广泛的科学知识,需要对各类科学文化知识都要有一定储备,知识面不一定很深,但一定要广。幼师专业学生课程多,学习时间紧张、任务繁重。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开发适合本地、本校及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学校自己确定课程,可以让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知识进行整合,根据《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大纲》选取那些幼儿园经常使用的知识和规律,编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自然科学》课程,这样就压缩了课程量和学习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既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还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第5篇:幼师专业实践范文

(一)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幼儿教师职业是一份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实践来进行。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怎样应用于实践,怎样从“是什么”过渡到“怎么办”,需要通过更多地与幼儿接触,以及在具体的幼儿教育情境中发现和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来实现。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过程包括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所以认识的深入也需要在实践之中不断地反复才能实现。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改变以往幼儿教师培养中理论和实践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为幼儿教师的发展提供知行统一的平台,让幼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无缝链接中不断深化个人的专业认识,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

(二)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价值追求:发展、融合与共生

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双方协同发展、文化融合、美美与共的主体间性关系基础上的一种合作与双赢的模式。首先是合作中人的发展。高师院校的教师、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和生活实践,幼儿园的教师、幼儿、幼儿家长与高师院校的文化、理念进行接轨与交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相互间的平等对话,在协同创新中促进合作共同体内各个成员的共同发展。其次是组织的发展。高师院校只有与幼儿园紧密合作,才能及时把握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脉动,幼儿教师的培养工作才能成为一种为了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和培养活动。高师院校与幼儿园紧密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辟实习基地,保证其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使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不仅理论功底深厚,而且实践能力强,上手快、适应期短,能够很好地满足幼儿教育岗位需求,提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美誉度。幼儿园在与高师院校合作的过程中,也可以及时更新办园理念,提升办园质量和层次,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不断积聚力量。第三是文化的发展与整合。在共同发展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高师院校与幼儿园不断地调解相互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冲突,和而不同成为共同发展的文化基础,跨文化理解成为解决冲突的有效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实现高师和幼儿园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二、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形成机制

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宗旨和意义在于提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在时间上连续、在空间上拓展、在内容上融合的真实的实习和实践训练场。虽然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都有自己的实习和实践教学基地,但“目前我国多数相关院校与实践基地幼儿园之间的关系,大多只停留在院校派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见习和实习,实践基地教师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很多院校尚未真正把实践基地作为‘教学、科研、管理实习基地’来建设,为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和服务还很不充分,两者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良性互动,共赢关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不同于以往高师院校在幼儿园建立教学和科研基地的形式,仅仅单方面满足于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见习和实习的需要,而是基于双方共同的利益需求,高师院校和幼儿园携手共同发展,互通有无、相互依存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这种培养模式中,高师院校和幼儿园存在共同的利益交集,在满足各自需要的同时可以为对方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服务。这种互通有无、美美与共的关系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也为这种合作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存在的理由。

(一)幼儿园: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最佳实践场

U-K共生性合作关系的建立,能够保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到真实的幼儿教育场景,参加和观摩幼儿教育实践,从而提高幼儿教师培养质量,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

1.陶冶情感与增强智慧:幼儿园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训练场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园教育一线的幼儿教师为主要目标,所以在大学期间应强调学生作为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获得与提高。但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中仍然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教育手段,相当一部分还是采取黑板+PPT课件的形式完成的,学生对幼儿教育的专业情感,对教学智慧的运用,对游戏和幼儿生活的洞察及灵活把握均缺乏一定的环境熏陶,“不少学生毕业后,或不喜欢自己的职业,或不能适应,在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均面临各种难题。她们通常缺乏对幼儿人格及思维发展的敏感性,与幼儿的沟通能力、协同游戏能力欠佳”。这种只在大学里培养教师的工具理性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培养出来的幼儿教师缺乏实践能力,也不具有专业性。教育工作需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也就是要以交往理性为基本范式进行幼儿教师的培养工作,“交往理性强调知识的生成性,注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交融,突出教师实践的重要性”。所以,要提高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和增强未来学前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职业技能和实践智慧,必须充分利用好幼儿园这一非常宝贵的实践教学和学习场,把大学的理论课堂与幼儿园的实践课堂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反复体验和相互融合中深化专业认识,提高专业能力。

2.耳濡目染与言传身教:幼儿教师可以成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榜样和示范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与幼儿园的充分接触与互动中,不仅对幼儿教育的真实情境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可以向现职幼儿教师学习关于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实践经验,将大学老师所教的理论与幼儿教师在游戏和教学中所运用的实践结合并对照起来,形成比较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在与幼儿园和幼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比较、反思和甄别能力,激发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为未来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信心。同时,在幼儿教育一线,有许多办园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他们可以成为大学生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对象和效仿榜样。大学生在与这些幼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了个人理论结合于实践的能力,并能为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确立目标和方向。另外,幼儿园里的精英教师,也可以成为大学里的校外兼职教师。在一些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堂,如五大领域的教学法课堂中,聘请幼教领域的杰出教师来给大学生讲授。优秀幼儿园教师在课堂中援引幼儿园教学一线的直观生动的案例,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教学相长与终身学习:幼儿园能够帮助大学教师丰富专业实践背景

幼儿园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场,也可以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改进教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教育大学化以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中一部分具有学前教育的专业背景,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博士或硕士毕业生来担当。这些老师专业理论功底深厚,科研能力强,但是缺乏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就理论讲理论,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研究也多以深邃、抽象、难以实施而陷入与学前教育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困境。所以,深入幼儿园教育一线,不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需要。通过幼儿园教育实践和体验,熟悉幼儿教育领域的工作现场,掌握其实践知识和管理规范,这样才能将本行业的知识、能力、情意融合于专业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之中,从而提高个人的执教水平和科学研究的适切性。同时,高师的师生在幼儿园现场所听所见到的教育案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增加师生探讨和交流的话题,更容易产生共鸣,生成创造的火花,使大学的教学活动更生动而富有智慧。

(二)高师院校:可以为幼儿园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指导和帮助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的支持,同时高师院校也可以为幼儿园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支持和帮助。幼儿园的改进和提升也就是改变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的办园声誉,使幼儿园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和成长的过程,这些关键环节都需要大学给予支持和帮助。

1.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幼儿园的发展与更新需要大学的指导和帮助

在我国,幼儿园一般可以分为公办园、民办园,以及近年来新出现的民办公助的办园形式。这些幼儿园都可以成为大学的合作对象,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不同形式的幼儿园里体验和实践。在这些幼儿园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对于一些政策性和方向性发展问题的把握缺乏敏锐的嗅觉。大学不仅具有专业理论的发展优势,而且对于专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向具有比较准确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可以为幼儿园的改进和更新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幼儿园诊断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障碍,为幼儿园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目标和改进方案,提高幼儿园的改进效率,提升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办园层次。“一切组织都需要不断更新。根据力—场原理,任何组织现状都是两股相反力量之间均势所造成的平衡状态,促进变革的力称为推动力,与之相对的维持不变的力叫作抑制力”。大学的介入就是促进幼儿园进行变革的推动力,使幼儿园的发展与更新实现质性飞跃的突破口。

2.专业引领与素质提升:幼儿教师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大学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学前教育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关注,幼儿教师也替代小学教师成为除父母外幼儿的启蒙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的理念、态度、行为等均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幼儿园发展和提升的重要维度。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现在幼儿园内执教的幼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偏低,表现为学历层次低、持有教师资格证及拥有职称的人员较少等。所以提高现职幼儿教师的水平和层次不仅是幼儿教师个人的需要,也是幼儿园亟待解决的问题。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虽然在实践上缺乏一定经验和经历,但在理论和理念上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幼儿园与师范大学合作、幼儿教师与大学教师牵手,在对话和交流中实现专业引领,会对幼儿教师破旧立新、实现自身的变革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幼儿教师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先进理论相结合,重构自己的经验体系,提高幼儿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有效地减免在自身变革中不断失误的过程。另外,在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在职幼儿教师也会感受到一股清新的学院之风,具有较好学历背景的大学生在给幼儿园教师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会带来动力,从而产生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个人层次和水平的愿望,这时师范大学又成为幼儿教师短期或长期进修的最佳选择。

3.发挥优势与建立信任:大学教师可以为幼儿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的两个主要生活场所,所以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智力和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对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也对家庭教育日益重视。但是,由于初为父母,对于怎么教育孩子仍处于混沌状态。对于不同时期孩子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怎样引领孩子科学认知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怎么实现家园协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等问题,都不能很好地把握。虽然幼儿园在家园合作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很多幼儿园老师也试图给幼儿家庭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但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其实是一种主雇关系,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信任关系很难一下子建立起来。特别是幼儿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难以让家长对其所做出的指导和忠告完全信服。高师院校的教授和博士在学术上都各有所长,在幼儿教育的某个领域有很深的研究,如果幼儿园能与大学建立起来联系,邀请大学教师到幼儿园给幼儿家长做家庭教育讲座和指导,家长会感觉到具有一定的层次和水平,会欣然接受这种“免费的午餐”。这种指导和帮助在解决家长教育困境的同时,也会使家长对幼儿园产生信任和教育依赖,扩大幼儿园的影响力和社会满意度,进一步增加幼儿园的生源,扩大办园规模,提高办园效益。总之,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是高师院校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根本命题。随着幼儿教育事业对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的强烈需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急需深入到幼儿园,急需与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情境、天真可爱的儿童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进行深度接触和交流,因此高师院校谋求幼儿园的支持成为其培养高质量幼儿教师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幼儿园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理念的更新、路径的选择、教师的提升、与家长信任关系的建立等方面,也需要高师院校给予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因此,高师院校与幼儿园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交集,高师院校应该把握好这一契机,与幼儿园建立起基于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形成U-K共生性合作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三、U-K共生性合作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讨

(一)U-K一体共同建立幼儿教师实践教学基地

以高师院校为主导,高师院校与幼儿园携手,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来说,高师院校要精心选择有意合作的幼儿园,根据学生专业技能发展需要,深入分析和考察各个幼儿园的办园特点,建设成各具特色、功能齐备和互补的专业实习基地幼儿园体系。在每学期开学初,师范大学可根据不同幼儿园的不同办园特点,调整学生的实践园所,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实践训练需要,巩固学生知识,增强学生智慧。

(二)U-K一体共同开展幼儿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每学期开学初,要根据大学的课程开设情况和幼儿园的活动安排,双方共同协商,初步形成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计划安排。学生具体的见习和实习活动由大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双方教师共同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实训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幼儿相处,观察、记录和评价儿童的日常活动、幼儿教师的保教行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和环境创设等活动。除了见习之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幼儿园的大型节日活动和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参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等,让学生进幼儿园从一种偶然行为转变为一种必然的行动。在学生与幼儿园的充分接触和互动中,双方教师要以现场研讨、案例分析、观察报告、教育笔记等形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在具有实践性、交互性、协作性、动态性的真实情境中实现能力的提升。

(三)大学教师与幼儿教师结对实现专业发展

第6篇:幼师专业实践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师;职前教育;研习型教育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研究性素养的缺乏。然而,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研究能力,还需尽快完善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对幼儿教师高素质的要求,研习型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因此,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职前研习型教育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研习是一种贯穿于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阶段在内的整个受教育阶段的教学实践研究活动”[1]。研习型教育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师范院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性素养的教育模式。通过研习型教育,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利于其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幼儿教师职前研习型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论层面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方向。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了幼儿教育。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其中指出教师要从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转变,即幼儿教师要成为研究者。这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职前教育源头进行改变,这对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

2.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背景提出的要求。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动组织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教师应当成为一门专业”[2],这引起人们对“教师是否是专业人员”的讨论,同时也促使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引起广泛关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了幼儿教师是专业人员的专业地位。为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合格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基本要求,该标准成为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而研习型教育对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职前教育应适应其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实践层面

1.幼儿教师的研究性素养缺乏。反思和研究能力是高素质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它影响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如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所(NationInstituteofEducation)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出:“对于一位新教师来说,第一年所经历的教学情形如何,对其未来的教师生涯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持续数年”[3]。毕竟新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研究能力是分不开的。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幼儿教师的研究素养不容乐观,尤其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研究意识缺乏,研究性知识不足,研究能力较弱。许多幼儿教师只是按部就班地开展活动,并没有把研究工作作为提高自己专业发展的途径,缺乏对研究的积极认识,不习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不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这样不仅加大了幼儿园的人员流动,更严重影响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研习型教育势在必行。

2.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发展不完善。我国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任务主要由中高等师范院校来完成。长期以来,一些师范院校办学思路陈旧,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学生对基本教育教学工作的胜任,课程内容注重课堂知识的掌握和教学技能技巧的锻炼,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幼儿园教育实践较少或缺乏研习方面的教育,忽视研究性素养的培养,使得大多数学生研究意识、研究能力薄弱,整体素养提高缓慢,影响了今后的专业发展。因此,应不断完善职前教育培养模式,将研习型教育理念贯穿其中,培养新时期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二、对幼儿教师职前研习型教育的思考

幼儿教师研究性素养的提高应该从职前教育就开始做好准备。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包括毕业前所在学校的教育和幼儿园的见习、实习教育实践两个方面。因此,笔者针对这两个方面对幼儿教师的职前研习型教育进行了思考。

(一)研习型教育贯穿学校教育过程

1.培养目标趋向专业化。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它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起统领作用。幼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培养目标应该适应新时期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成为“研究者”,对教育活动具有研究和反思能力。纵观几所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笔者发现其强调“培养学生的保育、教育能力”“能够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技能型或者应用型人才”等,对研究素养方面的培养目标较少体现,侧重培养学生的常用知识和能力,虽然上岗就可以用,但不容易改进和提高,不利于其专业发展。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形成未来幼儿教师的自我学习、主动发展、全面提高为出发点,培养专业化的幼儿教师,使其真正从“教育者”向“研究者”转变。

2.课程设置趋向发展性。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设置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长期以来,我国一些院校在教学上重知识的传授或重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偏向理论教学或技能课程比重较大,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上缺乏对幼儿教师研究型、发展性的体现,这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我们可以按模块设计课程,除了设置专业的基础性课程,更要注重专业的发展性课程的安排,注重准幼儿教师的研究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比如,设置观察儿童、儿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教育评价、先进的教育课程模式等,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可持续发展。

3.教学方法趋向多样化。研习型教育重在培养准幼儿教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因此,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校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方法,教学方法应趋向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兴趣。关于教学方法上的研习型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思想,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研习型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和讨论法、模拟教学法、专题研讨法、头脑风暴法等,将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最后,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以“问题性”任务为主,课内知识学习和课外调查相结合,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研究性思维。

(二)研习型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实践

201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4]。因此,研习也是幼儿教师职前必不可少的教育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幼儿园教育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其角色的转变。

1.研习与见习、实习相结合。幼儿园的见习、实习能够帮助幼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是促进其向幼儿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往往会使学生在见习、实习中遇到很多问题,而将研习型教育贯穿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可以针对班级管理和教学实践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提出改进对策,帮助他们更好地反思实践,提升理论水平。在见习、实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总结、反思,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勤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其次,以小组形式开展主题研习活动,让学生运用研究方法结合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提高行动研究的能力,幼儿教师就是最好的行动研究者;最后,要组织见习、实习成果汇报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对实践中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总结和提升经验。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培养幼儿教师的研究性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研活动是幼儿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教研活动不仅要在入职后定期开展,入职前也应该培养教师的研究习惯,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比如,幼儿园可以将未来幼儿教师按见习、实习的不同年龄段分成研讨小组,让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加入,定期进行小组研讨,同一年龄段中遇到的问题比较相似,可以更好地开展研讨活动,答疑解惑;定期组织未来幼儿教师观摩公开课并进行点评和教学研讨,提升经验;让未来幼儿教师加入到幼儿园的一些相关课题小组中,在参与中发展研究性能力。

3.搭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幼儿园正好为未来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情境,有利于未来幼儿教师研究性能力的提高。除了实践情境,研习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应该搭建由幼儿园、幼儿园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幼儿园指导教师负责做出示范,提供实践指导,组织学生在园期间进行活动反思;学校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进行经验总结和能力提升,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共同进行研习的学生之间及时讨论问题,分享经验,形成同学之外的同事关系,体验工作中应该具备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5]。专业学习共同体为学生的研习教育提供了学习的支架,更利于其专业知识的增长。

三、结语

“教师即研究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我们应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将研习型教育贯穿到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萍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毅.教育研习视阈下职前英语教师教育模式建构[J].教师教育,2014(10):28.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05.

[3]饶从满,杨秀玉,邓涛.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2.

第7篇:幼师专业实践范文

[关键词] 幼师 专业基础理论课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三门课程是幼师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主要内容是关于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幼师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也是该专业生学习幼儿园“五领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对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的情感、帮助她们获得开展保教工作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多年来,种种原因造成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方面,偏爱艺体课,对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科态度消极;教师方面,对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模糊,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信心不足,缺乏有效的应对解决办法。过分依赖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幼师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幼师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教育教学优化策略

(一)转变学生学科态度

学科态度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学科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对一个人的行为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学科态度一经形成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习惯性反应。要想转变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科态度,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努力。

1.帮助学生重新确立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科价值观。学科价值观与学习者的需要紧密联系。只有当学生感觉到专业基础理论课中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真正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时,才会从内心产生一种学习需要,从而确认学科的价值。

2.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积极的学科态度。情、意是学科态度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倘若学生对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意倾向,就会产生积极的学科态度。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理论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发现理论学科的真正价值,教育实践活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其热爱学科的感情也因之油然而生。

3.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是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事实材料,也是赢得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最有力的精神武器。要广泛吸收当代先进的幼儿教育教学经验,从中撷取有价值的东西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要深入调查研究,把当今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最具典型、最值得思考的教育案例引进课堂,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教育理论的真正价值,从而改变学科态度。

(二)强化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幼师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艺体技能课历来受到重视。幼师生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艺体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才是最影响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的直接因素。

因此,不应过分强化艺体技能类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这样一种观念:幼儿专业教育才能与教师专业技能不是永远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教师专业技能越高,不等于她的幼儿专业教育才能就越高。当教师专业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决定其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是其专业才能而是她的幼儿教育素养和技能。自身的艺术才能要转化成学生的艺术才能,离不开从专业基础理论课中习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

(三)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为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提供一般规律性的知识或科学原理的,和教育实践之间有一定距离。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是通过学科教学法及其中间环节来实现的,所以不能像要求学科教学法那样来要求专业基础理论课,期望通过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具体的教育教学技能。同样,我们也不能把教育实践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强加给幼师生,从而赋予专业基础理论课过重的教育责任。毕竟幼师生还是正在接受职前教育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她们更多的只是从书本上获得关于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方面的一些肤浅知识,对实际还缺乏了解,要成长为合格的教师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锻炼过程,所以,不能错把她们当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按照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标准来要求她们。

(四)加大教学投入

一方面,学校要增加物质上的投入。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与幼儿教育教学实践联系紧密,知识更新快,也容易老化。为了给理论学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内容。所以,学校应购置多种幼儿教育方面的杂志、资料和多媒体设备;要鼓励和支持任课教师参加有重要价值的专业学术会议、脱产进修和教育培训等。

另一方面,教师要增加精神投入。专业基础理论课任课教师要不断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和更新教育观念,要经常深入基层幼儿园,与一线的幼儿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并把积累的幼教经验和先进理念及时地引进课堂,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素养。

(五)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幼师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一线教学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如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幼师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应与学生的见(实)习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际保教能力的培养。因此,建议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结合《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观察幼儿的一日活动和身心发展特点,实习保育员工作一周。 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结合《幼儿教育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习两周,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尝试组织教学活动。

(六)多种组织形式灵活运用,改变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模式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也应以实践为核心,讲练结合。就以给学生上《幼儿教育学》这门课为例,教学时间按照5:3:2的比例分配,即50%的时间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集中教学,30%的时间进行小组研讨,各组围绕选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小组总结报告,20%的时间则用来观看幼儿园教学视频资料。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所思表现出来,而不是会说就行了,理论和观念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理解、内化,进而才能用以指导实践。教师不能光说不练,而要说练并重,既能讲理论做研究,又能下幼儿园带实习、并具有丰富的幼教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李莉.述评我国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演变历程.学前教育研究,2004,(01).

第8篇:幼师专业实践范文

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实施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也强调教师要实现专业化发展,要实现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落实规划纲要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最起码要关注几个能力,即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开展行动研究的能力、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等。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本研究选取江苏省X市一所高专中的五年制专科学生102名、三年制专科学生108名、教育课程教师30人,并随机抽取X市八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教师206人、园长31人作为调查对象。为了了解幼师生、教育课程教师、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等人群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度、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以及建议等情况,笔者参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专家组设计的教师教育课程调查问卷,[1]设计了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调查问卷。共发放550份,回收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77份,被调查者的信息详见表1和表2。

(二)实物分析选取江苏省X市一所高专中学前教育专业五年制专科和三年制专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其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三、结果及分析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满意程度与价值认识1.满意程度。从总体上来看,被调查者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偏低,见图1。其中,满意只占到9.3%,基本满意占29.8%。不同人员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度差异也比较大,见图2。教育课程教师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最低,占26.67%,三年制专科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满意程度最高,占42.94%。2.价值认识。总的来说,被调查者认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形成有价值,见图3。其中,认为有价值占到57.92%,比较有价值的占到30.15%。不同人员对教师教育课程的价值认识不一样,其中幼儿园教师认为对自己专业素养有价值的比率最高,占70.87%,其余都在40%以上。园长、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和三年制专科生无一人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对自己专业素养的形成没价值。从毕业年限看,毕业1~3年的教师认为有价值的比例最高,占65%,其次是毕业3~10年的教师,占59.68%,幼师生、毕业1年以内的和毕业11~20年的差别不大,分别占40.48%、46.67%、42.5%,所占比例最低的是毕业20年以上的教师,只有16.67%的人认为有价值。

(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1.课程方案分析中发现的问题第一,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部分教师教育课程仍然以“学科”命名,通识课程、学科课程与教育类课程之间缺乏统整和灵活性,没有按照专业发展的逻辑设置课程,相关课程平行发展,线性而不是模块式,成割裂状况,没有做到课程之间的内部互相渗透、融合。第二,教育实践课程比重太低。具体表现为实践时间严重不足;见习、实习安排不合理,过于集中,导致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衔接;实践课程缺乏计划性、组织性,理实不能一体化。2.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不同人员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最突出的三大问题看法略有不同,但总体来看,“实践性课程薄弱”和“教与学方式单一”均被认为是教师教育课程最突出的三大问题中共同的问题。

(三)教师教育课程对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影响不同人员回答教师教育课程对专业素养方面的影响的方面不完全相同,但“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具有正确的教师观”是他们回答教师教育课程对专业素养方面的影响的共同方面。

(四)当前幼师生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缺陷被调查者普遍反映幼师生在“具有反思性实践的体验”“亲历幼儿园教育的实践”“具有支持幼儿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和“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等方面的专业素养缺乏,表现较差。

(五)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期待1.教师教育课程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被调查者一致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应该优先解决好目前的课程中存在的“知识陈旧与实际脱离”“没有关注专业信念和责任”“教与学的方式过于单一”和“实践性课程薄弱”等方面的问题。2.教师教育课程应该优先关注的专业素养。被调查者认为,教师教育课程必须优先关注使幼师生“具有反思性实践的体验”“亲历幼儿园教育的实践”“具有支持幼儿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和“具有正确的教育观”等方面的专业素养的形成。3.最想学的课程内容。笔者提供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师部分)课程设置所列的其中27个建议模块,让被调查者从中选出10门最想学的课程。按照选择从高到低的比率,统计结果表明:“幼儿游戏与指导”“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师幼互动方法与实践”“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儿童发展”“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认知与学习”和“幼儿园班级管理”等10门课程是被调查者最想学的。从所选择的课程中可以看出,优先被选择的是实践类课程,其次是专业文化课程。一方面,说明幼儿园教师急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需要尽快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满意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以专业发展为立足点,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目前,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没有形成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总体结构过于简单,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以“三学五领域教法”为主要课程,知识陈旧,脱离实际,选修课程内容随意,没有对必修课程起到有益的补充和支撑作用。幼师生缺乏选择,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课时数、学分比例不尽合理。因此,当下应尽快完善课程结构,形成统整、灵活的课程体系。第一,课程内容要进一步明确,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培养依据,选择以满足教师的实际需要和提升教师的实际能力为中心,突破学科壁垒和系统性要求,选择经典的、联系教育教学实践的、得到实证研究支持的、偏向应用而非研究的知识内容。[2]“幼儿游戏与指导”“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师幼互动方法与实践”“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等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在高专教师教育课程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这些课程自身的建设也是很不完善的。第二,课程内容应体现顺序性和连续性,因为幼师生专业知识的获得、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提高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发展的过程,因此,如果课程内容的安排无序、不连贯,最终会造成幼师生专业素养的养成南辕北辙。比如,角色的认同是个人承担角色的前提性条件,如果一个人不喜欢某一角色,那么他是不能很好地承担这一角色的,教师角色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3]因此,高专教师教育课程应将幼师生的职业认同作为首要任务。然而,对高专新入校的幼师生,往往忽视教师角色认同课程,学生在“云里雾里的情况下,一头扎进专业知识学习的海洋里”。由于没有教师角色的认同作基础,一方面,幼师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也缺乏动力。临近毕业,有学生表示仍然不喜欢学前教育专业,这与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无序、不连贯不无关系。此外,课程内容应体现衔接性和平衡性,即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应相互衔接,对幼师生专业素养即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应做到全覆盖、不重复、不偏废、不割裂。比如,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处理好“五领域教法”和“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实施”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陈鹤琴先生的五指活动课程理论,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综合的、整体的,不是分学科的。所以,幼师生必须要学会整体设计和设置幼儿园活动。因此,两者在幼师生专业素养的形成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不可偏废。

第9篇:幼师专业实践范文

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都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厚基础的职前幼儿教师已经成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话题,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学前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实践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坚持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必要性,阐述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的途径和成效,力求培养出新就业形势下的职前幼儿教师。

【关键词】

建构主义;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教师教育为本。国家教育部先后出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都提出要大力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而学前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量在增加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职前幼儿教师,已成为学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江西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实践探究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力求培养出新就业形势下的职前幼儿教师。

一、坚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

1.建构主义的内涵。建构主义是一种思潮,是众多理论观点的统称,是关于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提出认知发展是主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认知结构的过程。儿童认知发展是主动的建构过程,是儿童通过自身探索、发现获得的。儿童以己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吸收,从而建立对事物的表征。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知识不会自动生成,儿童不是以一种刻板的形式去接收加工外界的信息,相反他们对信息是主动寻求和加工的。因此,建构主义课堂的重点从教师转到了学生,教师不再是向学生被动地灌输知识,学生也不再是等着被注满的空容器。教师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其活动核心在于组织情境以激发、尤其是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达到主动建构自我知识图景的行为倾向。

2.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幼儿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形成自身专业理念和专业精神、建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断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并符合专业标准和专业地位的过程。而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专业发展意识。2011年教育部研究制定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核心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突出了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化要求,强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将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儿童的能力;不仅需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形成个人实践理论的能力。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及主动建构,这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相吻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自主构建和提升,有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我国的幼教事业。

二、校园合作的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1.校园合作的内涵。“校”“园”合作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和幼教机构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依托幼教机构的资源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幼教实践有机结合,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运行机制。我校的校园合作包括学前专业老师与在职幼儿教师的合作,职前幼儿教师与在职幼儿教师的合作;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2.校园合作的途径。(1)学前专业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前专业的能力目标制定不同年级的见习实习手册,教师和学生每周到幼儿园跟班见习一天,学生认真完成见习实习手册内容,带队教师和课程教师根据见习实习手册内容考核、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见习实习中的问题。(2)学前专业教师与学生代表一起参加合作幼儿园的每周教研活动、参与他们的观摩课程和教改课堂,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动态和方向,掌握幼儿园的具体教学情况,从而能及时跟进课程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目标,每年修订一次人才培养方案。(3)与幼儿园进行教师教学岗位对换。在职幼儿教师到我校上活动设计课程,我校学前专业教师轮流到幼儿园带班工作一学期,在职幼儿教师与我校职前幼儿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4)组织名师讲堂活动,邀请优秀学前专家、学者、幼儿园特级教师、名师到校讲学,开展优秀毕业生汇报等活动,提高职前幼儿教师的理论体系,提升实践效果;学前专业教师培训合作幼儿园在职幼儿教师,实行手拉手共进步活动,帮助在职幼儿教师开拓视野、提升思想、提高反思和研究能力,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三、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的成效

1.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第三条提到: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通过“校”“园”合作,学前专业教师和职前幼儿教师都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更清晰幼儿园的工作需求和能力目标,从而能制定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避免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职前幼儿教师在学前专业老师和在职幼儿教师的指导下,到岗位中去体验和学习,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学前理论知识,并能有根据和方向地将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2.整合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拓宽了考核评价方案。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深浅多少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校”“园”合作的模式下,学前专业教师深入幼儿园活动,掌握前沿动态,将教学内容整合归类,通过项目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时和时间内培养学生应有的专业素养。

3.综合了学前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第七条提到: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学前专业教师都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还有待提升。通过每周一次到幼儿园见习、与幼儿教师换岗教学、培训在职幼儿教师等活动,学前专业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大大提升了学前专业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也解决了学前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密切了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提高了本校的专业教学质量。

4.促进了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学习。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以幼儿园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会创新的应用型人才。三年制大专班的职前幼儿教师通过第一至第四学期的每周一次的见习、第五学期的一个月的实习、第六学期的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职前幼儿教师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建构、学习、探究,从最初的观摩感知到模拟实训再到尝试实践与顶岗实践,从最初的单项实训到最后的综合实践,体验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完整工作过程,大大提高其专业水平。

5.提高了在职幼儿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在职幼儿教师虽然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却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不了解幼儿教育的新动态。通过学前专业教师不同主题的培训、教研课堂的指导,在职幼儿教师自身在见习实训和见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对职前幼儿教师的活动设计课堂讲学等形式,在职幼儿教师也在不断努力把个人的经验与学科理论结合起来,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其专业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往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式,寻找到了一条更符合幼儿园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性人才的新途径。“校园”合作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了幼儿园。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前专业教师、职前幼儿教师、在职幼儿教师三者都通过自身的积极主动构建来探究、学习,其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作者:刘彬 黄滨 单位: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5年江西省吉安市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建构主义支持下的校园合作职前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GH043。)

【参考文献】

[1]梁周全.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教学的模式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