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乡的诗词范文

思乡的诗词精选(九篇)

思乡的诗词

第1篇:思乡的诗词范文

一、了解这类诗词常见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词主要有四种思想情感:

1 羁旅愁思。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思念亲友。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分析诗人思乡的缘由

一般引起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缘由有:

1 战乱频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 远隔千里。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 久守边塞。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4 为宦未归。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旱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三、诗人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1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4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 妙喻传情:乡愁

在考试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四步:

1 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 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 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第2篇:思乡的诗词范文

一、XX县创乡活动的主要经验

自2009年中华诗词学会组织开展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以下简称创乡)活动以来,全国已有40多个县区(全省已有5个县)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XX县是距我市最近的“中华诗词之乡”。近几年来,该县围绕创乡工作,以“诗词六进”(进校园、机关、企业、社区、家庭、景点)为载体,将诗词文化融入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的大格局中,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使全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2014年,该县顺利通过验收,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称号。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把诗教作为一张靓丽名片打造

在创乡初期,社会上存在不少模糊认识。有的说诗词是唐宋朝代创造的,已经过时了,现在重提是复古;有的担心搞诗词影响教育质量和经济建设。针对这些认识,XX县采取请专家上课辅导、走出去参观学习、领导带头学习宣讲、多媒体强化宣传等多种措施统一思想,使大家逐步认识到:首先,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提高人文素质中,诗词是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二,优秀诗词作品,描绘本地的自然风光,记录历史和社会生活风貌,反映广大人民的心声,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其三,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目前全国正迎来了诗词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全县上下认识明确思想统一,坚持把诗教作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来打造,并有机融合于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中一并考虑,统筹安排,世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二)明确责任,党委政府齐抓共管

一是成立了创乡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常委、宣传部长和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文化出版局、广电局、财政局、教体局、信息中心、文联、作协、诗词学会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出版局,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调度。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实施意见》,县委办、县府办制定了《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多次召开动员会和协调调度会,充分体现了党委重视、政府行为的特点。二是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按照县委、县府的整体部署和要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都各司其职,制定了本单位的创乡活动方案,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具体负责。按照职责分工,明确目标,明确标准,明确职责,明确时限,定时检查指导,及时督促协调,做到了级级有人管,层层有人抓,从上到下形成了整体合力和有效机制。三是注重动员发动和宣传配合。为了开好动员会,他们要求各单位一把手亲自作动员,班子成员全部参加。平时利用多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宣传,报社、电台、电视台及时高效的跟踪报道、信息,使创乡活动成为全县人民关心关注的一件大事,为创乡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三)多管齐下,搭建创乡活动立体舞台

一是结合思想教育和文明建设一并开展。创乡活动开展以来,他们根据形势发展和实际需要,以爱国、爱党、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孝等内容为题,先后组织了20多次诗词创作笔会和10多场诗歌朗诵,起到了其他形式不能起到的作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二是结合宣扬县内历史名人一并开展。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祯(号渔洋山人),主盟中国诗坛半个多世纪,为中华诗学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为XX诗词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积淀。他们在创乡过程中,策划了王渔洋诞辰38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建起了渔洋文化广场,举办了渔洋诗词书法展、诗词创作笔会、诗词朗诵会,掀起了一个个创作高潮,使以王渔洋神韵诗词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XX特色文化的代名词。三是结合学校教改一并开展。学校统一编写了诗词进学校的教材,初中以上学校都成立了诗社,建起了诗屋诗栏,创办了诗刊,并经常组织创作和朗诵活动。这不仅使广大学生了解了国学,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怀,而且有效的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水平。四是结合城乡建设一并开展。他们以诗词“六进”为目标,将丰富多彩的诗词文化融入城乡道路、公园、广场和社区,融入百姓生活。他们把王渔洋神韵诗与新城八景综合考虑、整体设计,使诗墙、诗碑、诗牌、石刻、浮雕等与绿树清流相映成趣,成为当地居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森源林场碑林汇集了纪念王渔洋诞辰全国诗词书法名家120余件作品,形成石刻群,成为XX县诗词文化的一个重要景观。

(四)壮大队伍,注入诗词发展的持久动力

近年来,XX县及乡镇(办事处)、机关各事业单位、学校、企业、社区等先后成立了50多个诗词社团组织,拥有诗词爱好者数千人,诗词组织会员近千人,出版诗集作品20余部,发表作品数万件,为宣传赞美家乡,促进经济发展,服务发展大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提高诗词爱好者的创作水平,县老年大学与诗词学会常年坚持联合开办诗词写作培训班,邀请市诗词学会以及省内诗词名家当教师,每周定期上课。目前已有近百名学员结业,大多数成为诗词组织的骨干力量。

在创乡活动中,XX县诗词学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主动与山东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取得联系,正确把握创乡活动的内容、标准、程序和规则,以此进行正确指导;另一方面他们经常走出去请进来,与周边县市互动交流,汇集了不少经验;同时他们还利用对诗词队伍情况熟悉的优势,积极为党委、政府出点子、当参谋,使创乡工作避免了弯路,从而一举成功。

二、对我市创乡工作的几点建议

创建“诗词之乡”,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委重视,政府行为,群众参与,社会效果的路子。

(一)把诗教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市县重视,自县区抓起。根据县区实际情况,确定申报单位和接替顺序,争取三至五年内建成诗词之市。对近期申报的县区,实行具体指导和重点帮扶。

(二)成立创乡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有关县区可参照XX县的做法,形成由党委、政府牵头,各有关单位参加的整体合力,明确责任,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定期调度,整体推进。

(三)尽快出台创乡工作的有关文件。诗词之乡的创建,从申报到验收审批,至少经过一年时间。因此县区自确定开展创建活动起,党委政府就应尽快出台《关于创建诗词之乡的实施意见》;党委政府两办尽快出台《关于创建诗词之乡的实施方案》。从而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阶段任务、工作内容、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创乡工作具体化,一项一项落到实处。

(四)利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搞好宣传发动。真正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形成浓厚的氛围。

XX市诗词学会考察组

20xx年x月x日

报送:市关工委

抄送:市诗词学会顾问,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下发:各县区诗词学会、市直各诗社

第3篇:思乡的诗词范文

为了更好地掌握古诗词赏析的技巧与方法,有必要对古诗词进行分类梳理。

一、古诗词的主题分类

1.伤今怀古

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主要内容有: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如《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借此感慨历代王朝兴亡;《破阵子》(宋?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达壮志难酬的感叹。

2.咏物言志

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如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江城子》中,苏轼借“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

3.写景抒情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为主,其主题有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写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如杜甫《春夜喜雨》抒写对春雨的喜悦之情。《西江月》(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写出了乡村夜晚恬美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4.战争动乱

这类诗词主题主要有: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表达山河沦丧、国运衰微的痛苦。

5.行旅送别

这类诗的主题一般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诗句,写出了长期在外漂泊游子的思归之情。

古人离别之际,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有的思乡怀人,如王维《渭城曲》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抒写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对友人情深意长的勉励。

二、古诗词赏析的入口或方法

1.从表达技巧入手

诗词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借景抒情,诗人白居易借助于“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表达出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绕、久久不忘的思乡之情。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诗词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用典、白描、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对比等。

修辞手法的成功用运,能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如采用比喻、拟人、双关等手法能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2.正确揣摩古诗词语言的精妙

我们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在诗中所表达的意蕴。《早梅》有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字扣题,说明梅花开得特别早。再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3.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

许多物象已经被赋予了固定的思想感情。如月亮寄托了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例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就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思想感情。松菊象征了高洁的品格和情操;羌笛渲染了幽怨、凄凉的氛围,充满了别意与乡情的味道;梧桐流露出了凄凉、悲伤、萧瑟、冷寂的感情;杨花随风飘散,使人想到飘零;竹使人联想到虚心、脱俗、孤、刚劲;亭往往是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雁则传递出了游子鸿雁传书的思乡之情。

第4篇:思乡的诗词范文

“游子思乡”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题材之一,这类诗词作品中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便是月亮,所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似乎在诗人眼中,故乡的月亮要更加皎洁、明亮。客观而言,虽然自然气象变化万千,故乡的月与他乡的月,并无本质区别,“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同的是看月亮的心境,即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先接触的这类诗作是李白的《静夜思》,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类似作品还会遇到更多。本文将以《泊船瓜洲》一诗为例,试图通过引领学生解读诗词大意及诗词背后的故事,探讨明月这一意象在思乡怀人诗作中的运用。

二、《泊船瓜洲》诗作分析

1.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大意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本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写作地点及写作背景。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是诗人凭栏远望看到的情景,站在瓜洲古渡口,放眼向长江对岸望去,看到了京口与脚下的瓜洲离得这么近,仅有一水之隔。由此诗人联想到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钟山与瓜洲对岸的京口也只隔着几层山,这样的描述,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上都拉近了瓜洲与家乡的距离,也暗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回家的渴望,传达了离家那么近而不能回家的遗憾与无奈。第三句又返回来写景,“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已是草长鸢飞的季节,而游子却要在外漂泊,以春天欣欣向荣的“乐”景衬托自己不能还家的“哀”情,读来更觉凄凉。最后终于忍不住问出“明月何时照我还”,深切传达了作者期待回乡的愿望。

教学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诗中的生字,以及在用法上与平时有异的字,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口述诗句大意,不必苛求学生的表达一致,只要顺理成章,基本意思正确即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了解《泊船瓜洲》的创作背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其创作背景。王安石写下《泊船瓜洲》的时候,已过天命之年,此次再次被任用为相,本不想出任,然而推辞未被获准,只能无奈就职,这首诗就写于进京复职的路上。船到瓜洲,正是春回大地的时节,他知道自己不会改变坚定变法的决心,势必会再次触及统治阶级的切身利益,因此对自己未来的官宦生涯并不乐观。对于安土重迁的古代中国人来说,当一个人成功发达的时候渴望衣锦还乡,将自己的闻达传递给乡邻。同样,当一个人遇到逆境之时,也越发希望回到家乡,h离世俗纷扰。而出生在官宦世家的王安石曾在南京久居,对钟山感情很深,已将其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因而当作者明知宦途颠簸之时便期望可以回到故乡,在诗中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

3.让学生领会“绿”字的传神运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用得非常传神,被后人交口称赞,充分显示了王安石的炼字功夫。这种炼字在很多古诗词中都曾出现过,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讲作者对这个字反复推敲的故事。据说,王安石曾经对这个字进行了多次修改,“到”“过”“入”“满”等都被作者了,最后选定了“绿”字。后人分析,这些字也能表现春天的来临,但却不能展现出春风吹过江南风物的变化,而“绿”字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拂过,千里江岸到处欣欣向荣的风景变化。教师还可以由此再延伸到“推敲”典故的由来。诗人贾岛对一句五言诗中到底是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拿不定主意,反复思考,不断琢磨,比划着推和敲的动作,还向韩愈请教,最后便有了经典名句“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这样的讲解不仅能够增强诗词的趣味性,还可以借此教导学生在写作时挑选更适合的词,逐渐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

三、月是故乡明――探讨明月的作用

对于故乡的印象,大多数人都停留在年少时期,青梅竹马的玩伴,无忧无虑的童年,或者“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情怀,这些往事同“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的他乡奔波漂泊相比,更加让人觉得故乡的美好。此外,故乡也不只是一个地方,还是家与家人的代表符号,慈母与妻儿都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牵挂。在儒家思想“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教育下长大的古人们,当被迫背井离乡而不知归期的时候,对家乡的思念就带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很多人会选择以诗词的形式抒发思乡怀人的感情。

对成长于信息时代的学生们来说,连书信都已经很少用到,更多地是用电话、网络与他人联络,即使与亲人朋友相隔万里,也能随时随地联系,让他们理解古人通讯的困难,以及一别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的心情,是有些难度的。因此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如请学生想象一下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电脑、没有基于卫星与互联网的快捷通讯方式,相隔两地的人要怎样才能互通消息呢?如果现在迫切地想对家人说的话,要隔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被家人收到,自己的心情又会如何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用什么方式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呢?这样就可以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问题:月亮为什么会经常出现在思乡的诗句中呢?

第5篇:思乡的诗词范文

作者王湾在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后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优美的山水美景深深倾倒,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山水的优秀诗篇,但不知因何原因,王湾留存于今的诗作很少,现存诗仅有10首,而《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王湾的诗歌深受当时吴中诗人诗风的影响,有着清新隽秀的飘逸之美,而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也体现了他的这一诗风。

在首联中,“客路”“行舟”两个词语点出作者身份,是一位身在异乡的羁旅客,于是,有人就揣度此时的诗人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难道仅仅凭借这两个词语就能意会出作者因思念家乡而产生愁苦的情绪吗?如果这样分析,那可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且看一两句的后面三个字各写的是什么:“青山外”“绿水前”。诗人由楚入吴,沿江乘舟而行来到北固山下,所到之地是一个有着青山绿水的所在。他为什么停船?是因为眼前所见之景吸引了他。“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遣词造句中,是很珍惜用词的。他会用最恰当的词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现出来。如果诗人的本意是要流露思乡的愁苦之情,它会选择一些更能表达他愁苦之情的意象。“青山”“绿水”,这些亮丽悦目的景致是足以让诗人产生喜悦之情的,也符合王湾清新隽秀的诗风。

而在颔联部分,作者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样对仗工整的句子,写出了春季到来,潮水上涨,漫上了堤岸,使河面更加宽阔。春风柔柔地吹拂着,使船帆高高地悬挂着的景致。这是身处船上的诗人所见之景。在读到“潮平两岸阔”一句时,我想起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两句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所写的,都是春水上涨,使人眼界开阔,内心顿生旷达之感。而“风正一帆悬”更是写出了诗人此时恬适自在的心情。悲伤之情,我想是无从而来的。

而最为有名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感。见到的是夜晚还没有消尽的时候,朝阳却从海边喷薄欲出;感觉到的是此时春天已经冲破了严冬的束缚,迫不及待地从旧年中走出,焕发着勃勃生机。“生”和“入”形象地把“海日”“残夜”和“江春”“旧年”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日和江春那种动态的活跃之美。而这种时序的更替和新旧年交接的形象化描写,无疑会让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欣喜之感。往往人们在分析此诗的过程中,会从“残夜”和“旧年”这两个带有贬义的凄凉色彩的词语入手,而没有从全诗的感彩整体分析。想当然地认为羁旅在外的诗人在面对时序更替的时候,生发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和后面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联系在一起,更加认为此诗的主题是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认为此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我认为,此种理解是片面的。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如果此诗是写乡愁,作者在前四句里所做的铺垫是否太长了,直接写自己的乡愁多好、多直接。如果我们耐心品味,对这两句诗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这两句诗还阐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而这种人生感悟的获得,会使诗人更加留恋江南,更加喜爱初春时的江南风景。即使是身处异乡,但见到此种景致,定会使他萌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此时的诗人刚刚中进士,又赶上历史上文人最有希望的开元盛世时期,诗人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诗人离家在外,这时的诗人,是没有时间来思乡的。

《河岳英灵集》中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张说在任宰相的时候,曾亲笔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式。试想,哪一个朝中要员会把写满思乡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悬在居所里,弄得自己每天都愁眉苦脸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两句诗能让人产生向上的力量,流露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这些要素才会让张丞相把这两句诗悬挂于政事堂上。

第6篇:思乡的诗词范文

一、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试读、质疑。读后,学生提出:生字“逾”应读什么音?我就立即引导他们借助字典认识生字。于是,学生采用部首查字法查出“逾”。

为加强学生对“逾”的理解和记忆,又进一步引导:“逾”字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字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意思相通?学生借助字典比较与“愉”读音相同,和“愈”的意思相通,是“更加”的意思。把“逾”放在“江碧鸟逾白”中,又如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通过朗读思考,有同学回答出:这句诗的大意是:碧绿的江上飞翔着白色的小鸟。碧绿的江水更加衬托出鸟儿的洁白。肌睜中“欲”是“将要”?还是“好像”的意思。到底该取哪种意思呢?联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后,某生回答:盛开的花儿好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红。“花欲燃”中的“欲”是“好像”的意思。

就这样,通过质疑、讨论,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内容。

二、培养学生抓重点词语,深一步理解诗的内容及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在《绝句》这首诗里,通过试读、质疑,学生已对待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目的;在反复诵读后,一个学生回 答出: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你是从哪句诗看出的?学生找出“何日是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学生答出:哪一天才是回家的日子啊!在这句诗中,哪一个词更加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呢?学生积极思考,一会儿有一学生答出是“日”,又一学生答出是“年”,是“日”还是“年”呢?引导他们查字典、讨论、比较。一位同学比较后回答说:“日”和“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年”表示时间长久,表明作者归期还很遥远,因此,“年”更加流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学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第7篇:思乡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词 文字 灵性

一、中国古典诗词中忧与愁的来源

缘何而忧,缘何而愁?一是因特定的时代,交通不便,那些外出求学、赶考、赴任、行游、出征的游子不能及时还家,于是便会产生孤寂、惆怅、落寞、凄清的思归和怀乡的悲伤情绪。二是一心向着国君,以国事为重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者们,或因官场无情,或不得重用而郁郁寡欢,遂化心事为文字,一吐真情衷肠。三是因景触动,引发对自己的身世,坎坷遭遇,人生抱负的喟叹......

情人相思之愁,早在《诗经》中,这种离别相思就开始被演绎了:如《君子于役》中的诗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其中的离别相思之苦可谓是浸入肌理,足令山河蹦色,人心咽噎。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频洲,这种相思之愁还真是绵绵无绝期啊!再有李清照的《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思念之苦又令多少人动容呢?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对意中人的思念无法再放在心头了,就让它化为千千阙歌,只好留存在文字中,从古思念到今了。

思家思乡之愁,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谁都会怀念自己的故土家乡。因而乡愁的主题在古诗词中的表现也是丰富多彩。刘细君的《悲愤歌》中:居常土思兮心忧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诗人希望变为黄鹄能飞回故乡,可见内心的忧伤与渴望。王粲的《七哀.其二》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漂泊在外多思念故乡啊,这种愁思实在难以忍受,庾信的《重别周尚书》阳关万里路,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诗人好想回到故乡啊,可是现实却不能,只好看着大雁南飞了。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国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人赴安西途中。恰遇入京使者,因而捎带口信,这种怀乡思亲的凄苦心情也怕是磨人吧。还有很多古诗词对思乡之愁的抒写,或浓或淡,打动人心。

壮志难酬之愁。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使多少英雄含泪嗟叹呀!忠贞爱国的诗人屈原,谁懂他的爱国心?被流放被诬陷的他在《离骚》《九歌》《九章》中有怎样的叹息和向往啊!忠心耿耿的杜甫吟出: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一片衷心,日月可鉴了。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也叹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家忧国的双重愁苦直让人无法入眠啊,“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壮志难酬!留诗9000多首的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他不愁自己,愁的是国家啊!

二、忧与愁的表现形式

这些愁绪在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是比较多的,而且是千姿百态,各有各的愁法。当然还有伤景之愁,身世之愁等就不足一而论了。然而“愁”作为一种抽象的情感,或浓或浅,或疏或密,或深重或绵长,诗人们却能以独特的视角,艺术的美感挥笔而就,令人赞赏之余,还有意犹未尽之意。古诗词中的“愁”,“愁”也是愁得有美态的。

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美在以月寄愁的广远。月明清朗,而诗人的愁绪可随漫洒大地的月光,伴着风儿到自己的友人身边。这愁绪可飞向千万里之外啊!

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美在以景写愁的绮丽。这里的芭蕉喻”情人”,“丁香”喻自己,二人不能相会的愁苦也是这般浪漫啊,这“愁”有芭蕉丁香之情态,可谓绮丽。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美在以水喻愁的绵长。一江春水的富足,向东流的动态,这愁绪,恐怕浓重而绵远无期了吧。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美在以物状愁的多姿。一川烟草的漫漫,满城风絮的翩飞,梅子黄时雨的连绵,不仅这愁有了多彩多姿的形状,更是铺满满川满城的深广,可见诗人独特的视角与写法。

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美在以舟载愁的深重。愁本飘渺,而诗人却能化虚为实,渲染己愁之深重,让人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沉重无比,意新语奇,想像惊人。

古代的文学史,因有这样诗词大放异彩。

结束语:我们通过读这些诗词,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心境,他的情感,喜诗人所喜,悲诗人所悲。大多数诗词中都有一种愁绪流淌,是离别相思的怅惘,是境遇不佳的叹息,是报国无门的悲苦......这样的情感熔铸在诗词中,让读者的心也会跟着颤动。

参考文献

第8篇:思乡的诗词范文

爱国情怀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王昌龄的《出塞》、岳飞的《满江红》等诗篇,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诗人陆游通过《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陆游85岁临终前不忘祖国统一的那份牵挂。这样的诗句还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教师要介绍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吟诵,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人生理想教育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不但表达了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还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无辜、藐视功名利禄的操守。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梅花“凌寒独自开”,顶风冒雪、不畏严寒,也体现了王安石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元代诗人王冕凭借《墨梅》诗中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这些古诗词融入人生理想与信念教育,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学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在课后的搜集“咏怀诗”的过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说出自己喜欢其它咏情诗的理由,声情并茂地背诵抒发自己壮志的“咏怀诗”。教师相机设计“用一两句诗抒发一下你的理想;读了咏怀诗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的课堂练习。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文天祥、李清照、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徜徉于这样的诗词王国,定会启迪心智,流连忘返。

三、爱家乡教育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出门在外的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这样的诗句还有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诗人思乡之情的同时,让学生也谈谈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而营造出热爱家乡的教学氛围。

四、亲情教育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在远方想到的是:故乡的兄弟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之时,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唯独少了一位兄弟,亲人间在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跃然纸上,亲友间的鱼水亲情感人至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母亲“密密缝”的动作和母亲“意恐”“迟迟归”的心理。五、六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寸草心”比喻游子孝心,“三春晖”比喻母亲恩情,形成对比,衬托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教学这样的古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诗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自己的母亲、朋友说说心里话,使情感得到深化和升华。

五、友情教育

在古诗词中抒发朋友间真挚情谊的佳作极多,如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教学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挚爱亲情的同时,引导他们要珍惜朋友、同学之间的感情。如教学《赠汪伦》时,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有踏歌而行的汪伦,有乘船待发的李白,并相互说离别赠言,进而体会到他们的深厚情谊。

第9篇:思乡的诗词范文

关键词:真实性 古典与现代性 口语化

1982年流沙河出版的《台湾诗人十二家》将余光中介绍到大陆,其中就有《乡愁》。不久,《乡愁》便写入中学语文教材。这首诗曾经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吟诵,尤其成为海外游子思念故乡的最佳“代言人”。为何这首诗如此家喻户晓?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诗歌的真实性

李元洛先生说:“诗歌创作,是最个性化最富于个人才气的事业,它要表现诗人对于生活新鲜独特异于常人的艺术感觉和美学思考。”可见,同一主题不同体裁的作品,甚至是同一主题不同诗人的作品所呈现给读者的是新鲜、独特的审美体验,这就是诗人的个性所在。余光中的这首《乡愁》与诗人同一主题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诗歌的真实性。余光中本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邮票是写实,那时寄宿于学校,离家十几里山路,有时候周末没回家,就写信与母亲联系”;[1]P78长大后余光中与范我存新婚不久就去了美国,经常来往于美国与台湾之间;而“母亲的逝世使得北回归线成为余光中灵魂中一根最敏感的神经”。[2]这一切都是事实,都是人生。虽说这是二十分钟写出来的诗,诗人却酝酿了二十年。这首诗不仅仅是诗人二十年情感的沉淀,更包含了诗人四十多年的人生故事,这些就是围绕着余光中自己真实的四个人生阶段展开的。亲情、爱情、爱国情,情感的真实坦露来自于诗人内心的剖白与人生经历的深思。正是因为这首诗是诗人真实的情感体验,才使得这首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诗歌的古典与现代性

余光中在评论诗歌时说过:“一位当代诗人如能继承古典的大传统和‘五四’的小传统,同时又能旁采域外的诗义传统,他的自我诗教当较完整。”正如他所说,余光中的诗便是融汇古今,贯穿中西。他的作品无不体现着古典诗歌的韵味,甚至“能用中国古典文学的标准来衡量新诗”。而这种古典与现代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意象层面。

分析诗歌必然要分析诗歌的意象,在这首诗中诗人就将思念浓缩成了一个个意象,即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其中“船”、“海”这两个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就已经出现,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连余光中自己也说,之所以采用船票不用机票是因为船票有古典诗歌的意味。而这两个意象传承到本首诗中则变化为“船票”、“海峡”,这些是现代化的代表,但含义仍与古代相近,这既是传承又是创新。

三、诗歌的口语化

笔者赏析本首诗时特别注意到了“这头”、“那头”这几个字。众所周知,原本“这”的读音是zhè,“那”的读音是nà。但是在听过所有的朗诵音频,甚至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读《乡愁》后发现,朗读者都将这两个字的读音处理成了“zhèi”、“nèi”。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在第1595页中为“这”字释义时,特别提到:“在口语里,‘这’单用或者后边直接跟名词时,说zhè;‘这’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时,常常说zhèi。以下【这程子】、【这个】、【这会儿】、【这些】、【这样】各条在口语里都常常说zhèi。”同样,在908页为“那”字释义时,也如是解释。“这头”“那头”自然也属以上情况。这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自然很容易触发所有敏感的心灵,让愁绪直逼每一个有着离乡经历人的心头。

《乡愁》的巨大成功虽然使得余光中一下子家喻户晓,却也遮盖了他身上其余的光芒。的确,余老写诗近千首,其中乡愁题材的占据了十分之一,除了《乡愁》其他写乡愁的诗却成为了遗珠之作,无人问津,比如《当我死时》。此外,除了余光中先生,席慕容,戴望舒也都有乡愁题材的佳作,虽然在技术手法和表达效果上与《乡愁》相比稍有逊色,但是笔者认为在文学评论中少不了“艺术容忍力”,更少不了对比阅读的价值。所以笔者建议不管是在中小学教材中还是现代诗歌乡愁题材的范畴中,可以打破“乡愁体”一家独大的局面,百家争鸣。

参考文献:

[1]古远清.《余光中评说五十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337,78,37,26.

[2] 陈君华.《望乡的牧神・余光中传》[M]. 北京:团结出版社,20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