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年趣事作文范文

新年趣事作文精选(九篇)

新年趣事作文

第1篇:新年趣事作文范文

寒假中有许多趣事, 其中有两件最让我回味无穷的要属放鞭炮和玩脑筋急转弯。

我们在除夕那一晚,我和妹妹,吃完晚饭在客厅坐了一下,妹妹便吵着要放鞭炮。刚好也买了些炮过来。婶婶对我说“你上去跟他们一起放,看好他们。”我兴奋地说:“好啊!”其实我比他们还要高兴。

我们飞快地下了楼,来到操场,迫不及待的撕开了装鞭炮的胶袋,不过我看到鞭炮的种类也真不少:轰炸机、地老鼠、生日蜡烛。最常见的火柴炮和沙炮也有,烟花也有不少。

我先让他们点几蜡烛过来,免得到时用打火机时烧到手。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我们便可以开始放了。“先放什么好呢?”我正在沉思。突然,我妹妹对我说:“先放生日蜡烛’吧。我还没看过呢!。”“好!”我装着一副“孩子王”的样子说。接着我把“生日蜡烛”插在有泥的地上,点燃了导火索,便走到一边去。只见“生日蜡烛”“吁”的一声就放出了,就是“啪”的爆了,不一会,颜雨虹从家里跑下来,跟着一起放“地老鼠”。我把蜡烛递给妹妹,让她来放。只见她把炮放在空地上,小心翼翼地点燃了以后,便走得远远的。“地老鼠”马上开始分散,到处乱窜,还闪着不同颜色的火光,可一会儿便熄灭了。我不禁感慨:它的“生命”虽然很短,但它也对人们做出了贡献,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烟花放完后,我们回家去了,大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同时也接“压岁钱”。

很快已近到了大年初二,我们要到外公家去吃饭。去时,我还带了一本《脑筋急转弯》。

第2篇:新年趣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激趣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小学低年级教育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儿童刚刚脱离幼儿园教育的环境,从培养兴趣爱好转入了学习知识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容。小学低年级教学既不同于幼儿园教育,又不同于初中教育,它需要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汲取知识营养。为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育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在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识字与认识事物有机结合起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识字,进而教学生学词。低年级学生学习词汇,必须把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正确,运用得当。在识字教学中,要通过大量插图,让学生对每一个字和词都有着感性认识。同时,还要把识字教学和加强词句的训练结合起来,只有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才能反映客观事物,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二)必须把培养阅读能力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教学中,应使儿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掌握课文内容,从而认识新的事物;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儿童理解语言文字和认识具体事物就这样相互结合,不断由已知到新知、由感性到理性、使认识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是在说话与写话当中,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说话和写话是小学低年级作文的特有形式,它符合刚入小学不久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的特点。一年级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已有一定发展,但要说得清楚、完整、流畅、准确,还需进一步训练。特别是受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片面的,简单、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说话和写话不仅能提高儿童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观察、思考、说话、写话,能正确认识事物,从而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因为无论是说话还是写话,首要的都是要使学生有话可说,都需要材料,这个材料就是生活。

二、“激趣”教学在小学低年给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引进“激趣”教学手法,让学生在充满兴趣和快乐中接受新的知识。为此,我们说激趣教学模式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且非常积极的意义。

学生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在幼儿园里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学习任务,只要整天快乐、安全就行了。然而进入一年级后,学生要按照一些明确的要求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无疑给低年级的老师们增加了工作的压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由无拘无束、自由天真的状态过渡到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上来。笔者认为要引用激趣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有趣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教育,这无疑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所帮助。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既要考虑内容的有趣性,又要注重传授方式的新颖性。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激趣教学模式在小学低级年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运用激趣的教学模式,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引导和激励学生才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具体可尝试以下激趣方法。

(一)音乐激趣。大家都知道,音乐具有放松心理、调动情绪,促使大脑思维和记忆力的功效。教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一些优美的旋律在课前进行播放,借以渲染气氛,创设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在学生听音乐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引入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其景,体其境,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到语文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语文课。

(二)美术激趣。美术对人有一种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的作用和功能,将符合教学内容的插图画成挂图,上课时悬挂在教室里,指导学生欣赏挂图,以此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培养学生对文字蕴涵的形象、情感、色彩等内在意蕴的的理解和认识。

(三)媒体激趣。发挥电教的优势,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现行小学课本中,一些课文距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其缺乏感性认识,即使教师课背的很好,教案写的再精彩,课堂设计再科学,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仍然感到茫然。针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随着现代媒体的播发理解课文,认识课文。这样就能缩短学生认识水平与文字内容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认识课文。

(四)活动激趣。小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动贪玩,自制力不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而且这些游戏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有益的活动中学到知识。

(五)故事激趣。众所周知,少年儿童喜欢听故事,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爱听故事的特点,把教学中某些内容编成故事,在课常上以故事形式讲解教学内容,这样就增加了教学诱因,能强化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总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我们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达到巧用“激趣”的效果,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倪海霞.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时代(教师);2011年08期

【2】李杰.谈谈如何做好语文教学的工作.学周刊.2011年21期

第3篇:新年趣事作文范文

中国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不过16年的时间。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互联网及与互联网相融合的多媒体、移动通信等等,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而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刻。互联网为青少年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空间。如果说70后是“电视一代”,而80后特别是90后则是“网络一代”,他们的学习、就业和日常生活,无不与网络紧密相联。

“网络一代”具有信息和技术优势。首先,“网络一代”是互联网产业的领军者和主力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访问印度时,曾去了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他在那里考察世界知名软件企业印孚瑟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时,该公司的中国及澳大利亚区总裁基特向他介绍,公司现有员工12万多人,平均年龄只有26岁。其实,互联网企业的员工大多为20多岁是个普遍现象,我国的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腾讯是世界第三的互联网企业,它的一万多名员工,平均年龄也不过26.8岁。许多互联网企业的创办者和管理层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可以说,互联网是真正由“网络一代”所掌握的产业。其次,从代际比较来看,“网络一代”的信息技术优势更是明显。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成人具有明显的体力优势和社会经验优势。而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和新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相比体力和经验更为重要的资源和力量,成人的经验和体力优势在青少年的信息和技术优势面前,其比较优势弱化甚至丧失了。相对于父辈,青少年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水平普遍更高。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互联网使用方面,只有18.2%的青少年认为父母老师比自己的水平高,而且有不少青少年网民的父母是不会使用互联网的。

“网络一代”更具有影响社会的力量。青少年能够更为娴熟地掌握新技术和使用网络,使得他们通过网络具有更强的影响社会的力量。在传统社会中,青少年无法实现的目标,在网络社会中可以实现。青少年可以借助信息和技术优势,发出有力的声音,组织动员,共同行动。在近些年的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中,青少年都显示了自己的力量。离现在较近的有“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凤凰少女跳楼事件”、“李刚门”等,青少年网民在其中的作用明显。比如,“李刚门”之所以迅速传播,并成为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源于在现场的该校大学生把事件迅速反映到了网上。在该事件中,还在事发现场,开车撞人的肇事者刚被拦下时,第一批现场照片已经出现在互联网上。其中在互联网上迅速点燃这一事件的是名为“河大义工”的网友在天涯上发的一则帖子。“天涯”的注册用户达到四千四百余万,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论坛之一,对“李刚门”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些青少年经常使用的网站论坛上被顶起来的帖子很快就会被几十万、几百万人看到,并迅速向整个互联网传播开来。随身携带的手机或其他手持电子设备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上网,任何时候都可以发出声音、表明态度,并汇聚成强大的公共意见。

正因为“网络一代”具有上述这样一些特点,因此,研究他们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趣味,对于当下文学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链接】

“80后”与“90后”:

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的流变与生成

田忠辉

“80后”与“90后”的青春成长期与网络相伴而生,在与网络互动中,网络思维方式已然嵌入这一代人,可以说“80后”与“90后”是真正的网络一代。而网络作为目前社会发展、价值构建与艺术生成的时代动力,其“平等共享”、“虚拟真实”、“狂欢互动”等精神引发了“80后”与“90后”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挑战和冲击,提供了逃离或偏移主流意识形态的空间,其审美趣味宣告出文化断裂的声音,并以独特的代际新质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现场,以他们为创作和消费主体的艺术形态,正在表征出“网络一代”的艺术存在方式和表意体制的变化。可是,因为“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表象纷繁,其代际指称又刚刚被主流媒体接受,学术界还没有意识到网络一代的艺术景观正在悄然生成、迅猛发展并蔚为大观。在当下新媒体研究逐渐丰富并成为热点的同时,针对网络一代审美趣味与当代艺术生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薄弱,有必要充分地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的现场景观,及时地估计网络一代艺术诉求的转型意义和推动中国艺术发展的价值。

一、“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对当代艺术转型具有推动价值

自2007年以来,国内在“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关系、“80后”与“90后”传播方式,特别是“80后”与“90后”社会影响事件等方面有了一批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80后”新生代诸种文化现象研究方面给与了关注和支持,比如2008年的“80后文学与网络互动关系研究”、2009年的“‘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传播方式研究”和“80后新生代价值观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研究覆盖了文学、传播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学术潜力。但是,因为是刚刚起步,所以对以“80后”与“90后”为主体、以网络为空间出现的大量富有冲击力的审美事件和艺术实践尚未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性关注,描述这些蕴含着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现象,体味一代人崭新的审美趣味,从而透视网络一代的文化诉求,洞察中国当代艺术生成的现象整理还寥寥无几,理论探索尚不深入。学术界面对新的“80后”与“90后”是关涉到未来艺术向何处去这样的学术目标,没能意识到这一研究的意义重大且具有新颖性、前沿性。

有鉴于此,本文特别关注“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的审美趣味与当代艺术生成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本文要谈到的核心话题。这一话题的价值在于通过梳理新的艺术景观,通过对网络一代审美趣味流变的现象描述,可以发掘网络一代的艺术取向对拉动当代艺术转型的重大意义,是对中国未来艺术图景的远景预测和理论生成。所以,这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第一,研究网络一代的审美行为就意味着研究中国艺术的未来,富有前瞻意义。网络一代的审美趣味迥异于传统,其审美实践孕育着未来艺术发展的胚芽。如央视春晚近几年节目内容越来越多的网络色彩、青春声音和边缘文化的亮相,其间透射出网络一代影响中国当下艺术传播环境、拉动艺术发展进程和促进艺术面貌快速变化的某种微妙信号。第二,通过大量艺术实践事实的研究,我们将发现“80后”与“90后”网络群体和新的艺术现场,充满发现意义,发现“80后”与“90后”群体及其在特定网络“历史语境”中生长出来的审美现场。从艺术发展史序列角度看,以虚拟真实、交往互动、狂欢表达等关键词呈现出他们的LOGO(标志),其背后隐含着文化断裂的群体、崭新的价值诉求与新质的艺术景观等多方面丰富而深刻的意义。第三,“80后”与“90后”的艺术实践意味着某种新的东西将会出现,预示生成意义,“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具有艺术转型的划时代意义和未来艺术理论建构的生成意义。艺术的生动感需要在对审美现场的触摸中来理解和体验,艺术转型涉及到认识、教化、审美、娱乐、心理等多功能价值,在艺术走势的多向度发展和艺术理论多意义阐释中,“80后”与“90后”新质的艺术景观,预示着中国的艺术未来。

二、网络空间中的“80后”与“90后”趣味流变及其理论价值

网络时代锐不可当,带给了世界全新的变化,网络时代和网络一代已经成为今天的现实。网络传播方式造就全新文化空间,推进中国进入网络时代,伴随网络的迅猛发展已经引发了艺术表达方式的变化。据2010年公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数量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31.8%;其中文学网民有1.88亿人,应用率达44.8%;手机网民更倾向于娱乐终端,规模达2.77亿人;博客、微博、MSN、QQ等已经成为青年人信息传播和审美趣味表达的主要方式。作为得其时的“80后”与“90后”,作为网络一代的代际特征已经成型,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主体。“80后”与“90后”是在网络浸润中成长的,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80后”与“90后”合计占所有网民的60.4%,成为最大网民群体,使中国人“代际差异”凸显,因网络所造就的“后喻社会”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现实。在代际艺术表达中,“80后”与“90后”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他们有自己的艺术网站,比较有影响的如“80后文学社区”、“我是90后”、“8090kk”、“OHYE90”等,这些网站突破了传统艺术空间的限制,“80后”与“90后”们在其中可以不顾及既定的艺术规则和艺术话语权,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实践着自己的艺术行为和艺术探索,其间蕴藉着艺术生成的新质。

事实上,“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的流变和审美行为方式的变化有一个不断更迭的过程,其审美现场主要表现出了以下两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迅捷更迭的审美趣味隐含着“80后”与“90后”艺术期待的多变选择。“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其青春成长历程相伴而生,1995年,80年生人满15岁,刚好处于世界观形成期,此时网络游戏传入并影响了中国;1996年,起始于1994年的哈日、哈韩文化大行其时,青少年“哈日族”、“哈韩族”开始出现,影响至今;1999年,以韩寒、郭敬明、张悦然为代表兴起青春文学,“80后”喊出“自己写自己读”的口号,郭敬明的小说拉动了文学市场,青春阅读成为一道景观;2002年,“90后”13岁,“火星文”出现,“火星文”虽然不是“90后”的初创,却是“90后”的标志,它标志着网络造就了独立的虚拟空间,“90后”有了自己的话语——且是拒绝“主流”的一种标志性“话语”,“非主流”为年轻人所青睐;2004年,网络歌曲成为年轻人“慰藉心灵”的最爱,其歌曲主旨开始偏离政治化的意识心态;2005年,“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风靡全国,娱乐化在颠覆着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2008年,“宅男宅女”现象成为话题,一代年轻人选择了与网络有着密切关联的生活方式,其特征是:一方面躯体“宅”在家里,另一方面“思想”活跃在网上;2009年,青春偶像剧等“快餐文化”消费开始流行,迎合青年一代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塑造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2010年,“开心农场”受到追捧,“种菜”引起了种种社会话题;同年,手机“微博”成为时尚,其影响力至今处于巅峰状态。第二个特征是“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方式多样、网络事件纷繁。网络空间带来全新的审美行为方式,在博客、微博、BBS、QQ等网络形式中“80后”与“90后”展现出审美趣味的广泛性,“99艺术网”和“中国艺术批评”等很多网站有专门的“80后”与“90后”讨论阵地,从影视、动漫、网络歌曲、网络绘画、网络视频直至网络文学,在互动性创作和阅读传播中形成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往往只看到了这些事件的媒质要素,仿佛仅仅是传播渠道的变化或者是传播空间的更新,事实上,网络事件背后隐藏着对正统“话语”的逃逸、异质价值观的抒泄和新人类群体的凝聚等诸多话题,其深层含蕴和意义还在于网络一代通过网络空间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按照社会学家的观点,网络延续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2009年9月25日,中国作协《长篇小说选刊》与中文在线17K文学网主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作为网络影响当代艺术生成的标志性事件,其意味深长。十年来,网络文学的海量信息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不可小视。

厘清以上审美行为方式和网络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趣味流变,思考其话语言说背后的多重原因,研究其对于当代艺术生成的深层作用,对于认识中国未来艺术走向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中蕴藉的艺术新质反映出了诸多区别于此前的特征,标志着艺术正在更新,对这些新质的审理研究,将有助于看清当代艺术现场的种种异象,如透视与网络相伴的“交互共享精神”和“狂欢化”概念,可以发现“80后”与“90后”“新意见阶层”的话语表达指向、价值期待和文化诉求等代际特征;从“戏仿”、“反讽”、“无厘头”等表达方式入手,可以发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的面貌;从分析“虚拟空间”、“交互中心”、“角色扮演”等艺术感知、艺术体验方式,可以见出网络一代的艺术类型、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的生成状况。另一方面,以上述研究为基础,从“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话语中,发掘和生成新质的艺术理论。具体如结合“80后”与“90后”青春期与中国网络同步发展的对应关系,从其审美趣味流变中发现他们为当代艺术现场带来的新命题、新形态及观念上的根本性变革;从现象、流变、文化诉求逐层追问“80后”与“90后”艺术图景的新质,可以揭示其审美理想、审美形态和审美风格的生成轨迹和未来前景;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现象描述和理论探索中,可以生成基于艺术现场的未来艺术理论成果。

三、研究“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研究“80后”与“90后”的意义在于发现中国未来艺术生成的深层原因并提供基于艺术现场的理论性资源,它需要我们对“80后”与“90后”一代的审美事件进行描述,对网络艺术形态的认识给予细化,更要对他们新质的审美观念进行审理。特别是在方法上,应将“指述语言”与“分析语言”相结合,运用“社会学图示语言”祛除先在假定,力图从审美实践“居间生成”网络一代的艺术“新质”,并在多向互动关系中,从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文艺学等多种理论视角,考察“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当代艺术生成的关系,阐述具体包含的多方意义以及具有延伸性的理论启示。具体要研究审美文本,从中描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审美趣味及其流变,注重他们与传统审美行为的区别;采用案例分析,以典型案例分析“80后”与“90后”与网络互动的艺术行为和审美事件,重在发现它们与当代艺术生成的关联;引入社会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注重以定量分析支撑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史料考证性研究;对“80后”与“90后”和艺术类网站进行问卷调查,配合个人深度专访,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研究中,注意重点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现象史;说明网络一代审美行为与未来审美观念、艺术形态及传播模式的内在关联性,比如从“80后”青春文学发展事实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文学审查”机制的悄然更迭,原本的期刊编辑审查机制在网络文学中,丧失了其权威话语的地位,文学公之于众的机会大大提高了,青春们在这样的变化中才可以喊出“自己写自己读”的口号。由“80后”青春写作的呈现事实中,可以透析出新质的艺术存在方式和表意体制对未来艺术理论建构的微妙的生成意义。虽然如此,研究“80后”与“90后”审美实践依然有诸种难度:同样是网民,“80后”、“90后”与前辈有何不同?“80后”与“90后”之间又有何异同?其审美趣味流变为网络时代艺术形态带来了哪些新命题?“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网络时代艺术生成是否必然具有因果关系?是否已经具有价值观和艺术形态上的新质?面对研究对象的未完成性,如何在数据调研、统计和评析方面确立效度和信度?如何确认网络传播方式和表现形态的审美意义?

如上所述,“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在新媒体新人类理论框架下,对“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进行学术清理,详叙现状,深究特质,洞悉影响,描述网络一代的艺术诉求图景,展示其审美实践对中国、世界、文化、传统的特殊贡献,在对审美事件和趣味流变的分析中,找到具有网络时代新质的艺术生成的历史必然性、文化合理性与全面评价的可能性。它将是首部“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描述史,它也将是首次全面洞察“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流变与网络时代文学艺术生成的关系,并首次通过文学、网络、社会文化的综合互动研究,对“80后”与“90后”审美趣味与未来艺术生成关系予以全面论述。对“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艺术实践的研究,描述“80后”与“90后”审美行为史,将可以发现中国未来艺术生成的深层原因,提供基于艺术现场的理论性资源。更深远的价值在于以事实指出,网络一代将为我们提供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当代艺术生成的“新质”,为21世纪艺术带来发展机遇,为“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艺术理论建构提供现象资源。

“网络一代”的文化趣味

江 冰

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为“80后”青年群体寻找和建构自己的身份提供了一个虚拟又现实、模糊又安全的平台,不但培养了新一代的消费方式,同样也养成了他们的文化趣味和审美习惯。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迅速繁殖和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几种类型有:恶搞文化、山寨文化、迷文化、文化等等,表达出一种非主流文化趋向。

恶搞文化,又称为Kuso(恶意搞笑之意)文化,是指经由过程戏仿、拼贴、夸张等后现代伎俩对被主流文化视为经典、权威的人士、事物和艺术作品等进行讽谕、解构、重组乃至颠覆,以达到搞笑、滑稽目的的一种文化现象。如在网络中出现的胡戈恶搞电影《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伟胜兄弟俩的《恶搞西游记》《四六级恶搞》《我爸是李刚》等等。

山寨文化是指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现象。随着市面上模仿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网络中也出现了相类似的文化类型,例如山寨明星、山寨视频、山寨电视剧等等。山寨文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是一种侵权行为,侵害了原创文化的形象等各方面权益,但由于山寨文化具有更适应大众化口味的特点,在网络中依旧盛行。

迷文化是偶像文化在网络中的一种变化发展。由最初的青年群体对明星偶像的崇拜迷恋慢慢扩展为迷恋偶像明星之外的更多对象——某一事物或产品、国际品牌、游戏、动漫、服装等等,并沉浸在一种非理性的喜好和世界当中。在这一文化领域,青年群体容易表现出疯狂的痴迷,一旦迷上某一种事物,在看到或听到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时,都会表现出十分的关注和渴望,甚至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达到获取它的目的。

网络的出现,使得文化流通并泛滥,这也许是整个社会真正实现了对性的解放过程,但也是一个容易造成横流的污染的过程。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分类并没有一定的标准界限,除了上面的几种较为典型、影响力比较大和熟悉程度比较高的类型外,还存在着其他网络青年亚文化形式,如网络语言、网络文学、影视音频、酷文化、跟帖、人肉搜索、晒客、御宅族等。非主流文化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网络上非主流文化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标签,类似非主流图片、非主流音乐、非主流空间、非主流个性签名、非主流头像等等,不胜枚举。

什么是非主流的文化趣味呢?也许,伯明翰学派对亚文化的研究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抵抗、风格、收编。所有的亚文化对主流社会都有一种抵抗,我要把牛仔裤搞破就是一种抵抗,抵抗整洁庄重的传统;第二,要形成我独特的风格——无论是衣饰装扮还是行为方式,无风格勿宁死,这就是亚文化的生命和标志;第三是收编,是指商品社会对青年亚文化的收编,把个人的风格转化为商品,为大众享用,把个人的主张变为主流的一个部分,无形中化解你的独特性。富有意味的是,在今天这个收编的过程比从前缩短了很多,其原因在我看来还是以网络为首的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

从前亚文化的参与者比较少,支持者人群也比较少,而到了今天这个网络的时代,出现了“网络一代”,他们成长于网络,网络是他们名副其实的“第二生存空间”。于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的这一代人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念、相近的认知方式、相近的知识结构和相近的文化趣味,并借助网络等新媒体的传播和扩散,由小而大,由弱变强。进入现实社会,当年轻的一代普遍拥有这种观念和文化趣味的时候,启发是普遍的,力量是普遍的,影响也是普遍的。当他们开始成为主要消费者的时候,商家的反应更加迅疾。因此,这个收编的过程被大大缩短了。进而言之,亚文化的气氛和非主流文化趣味的形成不仅仅是依赖一小群人,而是依赖网络改变的整整一代人。

第4篇:新年趣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生活;作文;素描

作文对许多中学生来说,确实很难。那师生如何通过努力让它可能变为不难呢?这就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下面结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对作文教学的体会来谈谈。

一、生活即作文,写自己的生活

我们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以及题材、主题、人物等有些来自于生活。就学生作文的整个过程看,观察生活,获得感性材料,处理材料,产生情感;然后付诸于笔端,便形成文字。由此可见,最后语言表达的完成,就是学生的作文。即使离开观察生活而通过阅读获得感性材料,但最后总离不开生活的影子。但是,有时大家都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生活,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而有的学生却写出流水账式的文章来。可能是这部分学生在生活中不会观察,没有感悟,没有发现美。所以首先要学会观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在观察中生活。在观察中要能发现美和丑,要有自己的感悟。

譬如,我们可以出这类题目:《的结构》《如何烧鱼》《如何把衣服洗干净》《我跟妈妈学种菜》等。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去体验生活,这样,他既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做事,又学会了写作。

其次,教孩子去体验和感悟生活,发现美和丑。自然界中有美丽的花草,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美好的事情,当然也有丑的人和事。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去指导这些不会体验和感悟的学生,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人群里,难道就没有人值得你欣赏,就没有人让你讨厌?你为什么欣赏?又为什么讨厌?这就是你的感悟。你把这种体验感悟写出来,就是文章。如果你指导得法的话,你的孩子还能说不会写文章吗?

二、“贴图作文”,提高习作兴趣

“贴图作文”按贴图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练习形式:一是完整剪贴,二是分散剪贴,三是组合剪贴。“贴图作文”是看图作文的扩展和延伸,其特点是把操作引进表达训练。让学生看看、想想、贴贴、写写,既动脑又动手,增添乐趣。这种作文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处于练习的最佳状态,比如,组合剪贴,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将各种不同的画面进行拼凑组合,从而构成新的画面,然后把组合而成的新画面贴在作文本上,进行写作。像将小麦、玉米、大豆、田野和一幅农民的肖像画面组合在一起,命名为《我家的庄稼地》进行写作,就属于这一形式。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大胆的设想,还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喜好,对不同的图画进行选择取舍,自由搭配,这样不受时空的限制,更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创造性。

三、“素描生活”,调动学习兴趣

这一作文形式,是将美术中的素描法引入学生写作的实践过程,使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客观而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由于它形式上的陌生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比如,选举某些学生作为写作的“模特儿”,另一部分学生作为“小画家”,如此交往进行,学生兴趣盎然。在学生熟练掌握方法后,在逐渐扩大其“素描”的范围:由班到校,由学校到社会;由单个的人到群体的人,由单一景物到众多景物的描绘。同时扩大其规模:由记叙的简单情节到复杂情节,由描写的单角度到多角度,由有内容的单一性到内容的丰富性。“素描作文”的最大优点,在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准确表达的写作能力。

四、“出新颖作文题”,激起兴趣

第5篇:新年趣事作文范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写、爱写

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作文教学中,激发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1.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小学儿童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接触新鲜事物或自己感到有趣的事情时,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说出来。教师要利用孩子的这些特点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如:在进行完激烈的拔河比赛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聊天,只要内容与拔河有关便可。有的学生说出自己比赛时的心情,有的说出自己是怎样拔的,有的学生分析了每局胜负的原因,还有的学生说出了比赛的紧张气氛。他们无拘无束,各抒己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重点,给学生理清思路。

2.\用“迁移”培养兴趣。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不失时机的运用“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如:在新学年初,每个学生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课间也挤在一起谈论自己的这些东西。教师灵活运用这件事,对学生进行引导:“新的学年开始了,同学们都买了新的学习用品,老师也想买一样学习用品送给小妹妹,可又不知买什么样的好,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孩子们一下子来神儿了,有的推荐书包、有的推荐铅笔盒,还有的推荐橡皮、尺子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要求他们把向老师推荐的东西介绍得更详细些。

二、有了兴趣以后搜集素材

作文,有的学生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往往不能在两节课内完成。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各单元不同体载,确定作文范围,让学生准备几天,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然后在堂课内完成(事先写好的文章不算),并做到及时批改、评讲,当然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四年级和各种文体起始阶段运用。到了五、六年级就着力训练学生当堂作文的能力。通过这种过渡方法的训练,学生作文速度快、肉容丰富具体生动,作文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三、指导观察,积累素材

我们常常看到,许多学生写作文是最后常常是勉强东拼西凑出交差之作。应付了事,教师读来,深感空洞乏味,如何打破这种僵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所以除了采取事先布置写作范围这种权宜之计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广泛猎取生活素材,积累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是写作的源泉,而学生之所以作文时无话可说,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学生生活范围狭窄,在对生活素材的选取上受到很大的局限;二是对身边的人、事、景物不留心观察、感悟,视而不见。针对这些原因,首先引导学生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循

语文课本中有各种体裁,内容丰富多彩。因此,我有意识地利用课文指导学生模仿。在学生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写或口述与课文相似的写景、写人等片段作文,然后与课文对照转入学习课文,这样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者的匠心与自己的不足,学完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用课文方法写类似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明确的规定,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低年级的孩子,由于识字量少,年龄小,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果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个小故事,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深深地吸引学生。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画龙点睛》一课时,我又给学生讲了《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学生们听了以后,都喊着:“老师,再讲一个!再讲一个!”这时,我告诉他们:“《成语故事》里面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以此来打开学生的阅读之窗。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迷上故事书。这样在写――读――写的过程中,学生既把课文读透了,又能把刚刚吸收来的知识运用于写作。

五、教师“下水”,共同提高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不仅仅是动口不动手,叫圣陶先生说过:“教游泳当然要教些游泳的道理,但教的人熟悉水性,跳下去游一阵给学生看,对学生的好处更多。”可见,作文教学中教师大胆下水,对启发学生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对自身的写作水平也是一个促进。

下水方知水深浅,我在指导学生初学写作议论文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就将自己写的作文公布出来,听听学生的意见,再结合下水的体会,谈谈作文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这样有的放矢,才能真正给学生以启发,我想这比随便念两篇范文给学生模仿效果要好得多。

师生共同作文,可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至能使他们产生同教师比一比的念头。学生交作文后,教师就公布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对老师的文章议论一番,然后再公布几篇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们细心体会,这样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坚持写“下水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叶老师所说的那样,“惟有教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第6篇:新年趣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故事教学法

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语言学习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而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进行“家长式”的灌输,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人们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创新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故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它是将课本上的英文单词、词组、短语、句子等教学内容运用一些生动幽默、通俗易懂的故事呈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从而教学效率有了大大地提高。

一、故事教学法的意义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引用故事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一)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英语教学更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是从童话的摇篮中成长起来的,对故事的喜爱自然是不言而喻。故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真实且自然的语言输入,切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它以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保持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以生动的表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故事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合作性学习的重要性,而在故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复述故事,并进行生动有趣的表演。一方面,表演故事是输出语言,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在表演故事的过程中,通过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树立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

(三)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1.儿童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小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故事,是因为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童话中有可爱的小伙伴,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词汇、词句等内容,使学生在不自觉中习得语言,深受学生的喜爱。

2.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故事教学法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听懂故事,而且在他们听完故事后还能进行表演,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创编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故事学习英语新单词、新句型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可以把要讲授的单词或短语,找一些有趣的和年龄相关的故事进行改编,使故事中的关键词重复多次地出现,这样通过故事教学呈现的新单词,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去体会,并可以通过提问不断巩固新学的单词或短语,让学生在趣味故事中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颜色单词时,教师就可以儿歌The little black bear导入,接着讲述小黑熊喜欢画画的故事,最后小组活动和小黑熊一起来画自画像:Color the head brown. Color the eyes black. Color the body black and white. Color his shirt red. Color his shoes brown.整个教学过程由于有了故事的引入,避免了单词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利用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而故事教学法不仅要教学生英文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语言技巧。学生为了获知故事,会通过网络集中精力去捕捉故事的大意和细节,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境猜词能力。另外故事的改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学生阅读故事还有利于其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世界,发展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理解一些简单的道理。

(三)利用故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真正习得某种语言,必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下面,我仅以Happy Halloween一课的教学设计说明故事教学法在学习文化意识方面的应用。教师根据外国孩子过万圣节的风俗习惯,创编了如下故事:On the Halloween Eve., Mary and Tom came to Mr. Smith’s house. There was a pumpkin lantern in their hand. They knocked at the door, and asked:“Trick or Treat!”They got some sweets and gifts. Then, they went to Mrs. White’s house and asked:“Trick or Treat!” But Mrs. White didn’t give them any gifts, so they color the white cat black.幽默诙谐的故事让学生在笑声中了解了万圣节的由来、风俗习惯,而后教师又组织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表演故事,学生个个兴高采烈,积极参与。

三、实施故事教学法的要求

首先,内容的选取一定要适当,既不能太简单,达不到教学目的,又不能太难,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故事内容要能突破重点、难点,并且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这样会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故事的内容要符合教学目的。

其次,故事教学法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我们也很悲哀地发现,如果故事教学法实施不当,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另外,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英语故事大赛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参与其中的学生能寓教于乐。

四、结束语

故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充分运用了故事的吸引力,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必要的教学内容,使得他们在合作与分享中学会交流、学会思维、学会创新、学会成长。同时,教师通过讲故事激活课堂,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富含的大量的故事题材,科学地整合教材,挖掘教材,有效地组织教学以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傅小平.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1).

[2]李晓董.新课改下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09(7).

[3]顾培.英语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英语教育,2013(2).

第7篇:新年趣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 低年级 语文教学 兴趣培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和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辨析能力、动手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个人综合能力的养成。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初学语文存在着枯燥、不易学等情况,对语文的兴趣较低,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语文知识中许多趣味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养成。本文就“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一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精心设疑,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创设情境,使语文学习充满情趣;三、采取多样的课堂激趣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灵活运用激励方式,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语文教学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积极认识的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知识,发展新动力。数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让我得出一个结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助推器。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语文学习活动,并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中培养好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

一、精心设疑,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学贵有疑,设疑提问。在教学中,教师设疑,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希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积极思维往往从产生疑问开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才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质问疑难问题,使学生兴趣与主动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学习态度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达到教学的目的,如《识字1》一课,根据课文,设计了以下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的发现,说说什么季节到了,分组去找春天,请把你找到的春天讲给大家听。除此之外,你在春天还观察到过什么?组织学生,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了兴趣。若学生长时间正襟跪坐地聆听老师滔滔不觉地讲课,感觉乏味,降低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而精心社疑,步步引导,启发学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引发学生的探究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二、创设情境,使语文学习充满情趣

老师善于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中来学习课文,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根据这个年龄特征,把课堂教学以玩玩演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玩得开心,并在愉快的玩境中轻松学习。依据课文的特点,把各种小动物或各类能表演事物的头饰戴在学生的头上,扮成各类事物如小动物并模仿他们的声音、动作、外形特征表演出来。让妙趣横生的课堂,创设情境,表演成为孩子们边说边学习的载体,既给学生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又加深了对事物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牢牢认识了事物。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课前让学生们去收集有关课文中事物的一些信息,课堂上让学生戴上“蚂蚁”、“蝈蝈”的头饰进行表演,让小朋友感受到自己就是其中的蚂蚁、蝈蝈了,此时学生的情趣更加高涨。这样,教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让学生喜欢朗读,能读、读好课文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形式各异、用时充分,才能熟读成诵,充满鼓励、勇于竞争,才能读出情趣。所以,读为主是语文课通用的妙方,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是起步阅读教学第一位的要求。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儿童语言、陶冶情操都非常重要。课堂上的朗读应采取多样、易于低年级儿童接受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读书兴趣,通过读书来训练学生的语感。低年级儿童的模仿力强,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视朗读。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来感染学生,进而通过他们的主体学习,达到感情的自然的流露。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灵活地安排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听音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男女分读、分角色读、齐读、个别同学读、挑战读、表演读等,不断激发学生情感,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间给予充足的时间,人人参加读书活动,要求读书时口、耳、脑并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建立起评比机制,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只要读书,就要比谁读得投入、读得有感情,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朗读比赛。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还可以和老师比赛,让全班同学做裁判。这样,在全班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读书气氛,学生也变得爱读乐读。

三、采取多样的课堂激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味良药,一把钥匙,谁能很好地运用它,谁就能很好的驾驭课堂,给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应是情趣和梦幻的栖息地,让课堂充满情趣。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追求趣味,但并不是纯粹地,盲目地为了趣味而趣味,追求情趣是为了更高效的教学质量。因此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爱玩好动,注意力难以保持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素,利用课文本身的规律,借助形象化,采取多样的课堂激趣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趣味学习的兴趣。

(一)编字谜识字教学法

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低年级学生对谜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能让教学变得活泼有趣,不再烦琐,我们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将谜语与学生的识记生字联系起来。

激励学生观察字形,抓住某些汉字的特点,展开联想,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引导学生编字谜,谜语识字使学生认真分析字形,抓住特点,这样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巧学、巧记、巧思、巧练,使枯燥无味的纯记忆的识字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识记字形的同时产生丰富的联想,把字形形象化,让具体的事物形象成为学生识记字形的感情支柱。从而不仅正确地掌握生字字形,而且在识字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特性的新颖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思维的独特性。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汉字。如:“两个人张着大嘴哭——哭”、“田里长棵草——由”、“人在树左边——休”……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生字变成了一个个饶有兴趣的书写符号快快乐乐地扎根学生的脑海里,既记住了字形,又懂得字义,避免了单调的抄写,增强了趣味性和创造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因此,要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识字教学搞得不好就会枯燥无味,讲结构、记偏旁、数笔画,时间一长学生就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记得斯霞老师在给学生教“蚯蚓”一词时说:蚯蚓是一种虫子,所以这两个字都有虫字旁;蚯蚓是没有脚的,所以“蚯”字右边是个“兵”字去掉下面的“两只脚”;蚯蚓爬的时候身体一伸一缩,所以“蚓”字右边就像蚯蚓爬的时候身体一弯一直的。 平淡又单调的笔画一次又一次的组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乏味的,那么,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笔好字会让学生羡慕不已,教师板书的认真,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产生强烈的也要写出一笔好字的美好愿望。因此,教师首先自己要能练出一笔好字,养成“提笔就是示范”的好习惯。小学生好胜心强,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更有利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作业本上打“星”并定期评选“进步之星”,可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学生总喜欢像教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字,课上笔者就抽出一些时间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分别让同学上黑板来练字。让孩子们当当小老师,做做小评委,和孩子们一起写一写,画一画,平等地交流,增强孩子们写出好字的信心。教师用信任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不时地给予进步的学生一些展示的机会,举办“写字比赛”,渐渐地,学生的写字兴趣会越来越浓。

(二)游戏教学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必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浇灭。要善于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可以满足他们好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开展,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进入积极的状态,做到玩中学、玩中思考的快乐游戏学习法。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游戏,如: “找找朋友”:在教学“玩”字中,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它分别制作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组成的卡片,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讲台上一边亮出卡片一边说:“我是“王”旁,谁和我交朋友”,此时另一同学跑出来说:“我是“元”字,一元的元,我和你交朋友”,两人把卡片组成“玩”字。让学生体会到做游戏的乐趣,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故事教学法

喜欢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听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的知识,又可以发展他们的语言。采用故事教学,不仅趣味性强,而且进一步发展孩子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充分调动孩子的观察、分析、想象等各种能力,例如教学汉字时,可寻找汉字的字形特点,编成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把字永久地烙在脑里。如在教学“茶”字时,我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家里没有茶叶了,于是请家人去借。他叫家人戴上草帽,并到邻居家就坐在木头上,邻居就会知道他要借什么了。

四、灵活运用激励评价,唤起学生学习欲望

老师的激励对学生自信这一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这一特点,采用恰当的、为学生喜欢的激励方式,增强学生自信心。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他们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鼓励和表扬。由于天真可爱,他们非常爱戴“高帽子”,我们要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一些鼓励,给学生一些积极向上的评价,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就会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有时学生做得不是很好,但你如果夸他两句,他就会更加努力,更有信心,以后就会更出色。有一个小学生,他写字写得很一般,笔画笔顺都不会写,我在课堂上让他到黑板上写字并表扬了他,没想到,他的进步非常快,字写得越来越好,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他妈妈说:“他说你表扬他字写得得好,每天回到家就写字给我看,而且激发了对语文的兴趣。”这——就是激励的作用,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会改变一名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教师们应用心聆听学生们的心声,切实发现他们的优点,哪怕是一件小小的事情或是一点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灵活运用奖励手段鼓励其正当行为,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

总之,语文兴趣的培养,方法还有很多。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采用形式多样的趣味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不仅能熟练地掌握所学语文知识,还掌握了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养成。正所谓“受之于鱼,弗如授之以渔”。这样激趣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再把学习语文当作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语文,这样对学生的发展都受益无穷。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儿童潜在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地、健康地发展,使学生更加热爱语言文字,在享受祖国语言文字给我们带来无穷魅力时,无形中也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美好的熏陶,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包南麟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8期合刊。

第8篇:新年趣事作文范文

从人的求知心理来看:兴趣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篇)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使学生对作文“好之”,进而“乐之”,方是上策。人们求知的过程告诉我们:兴趣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探索知识宝库的“入门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特点。换言之,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其作文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生作文的“内部态度”。培养作文兴趣,就是解决学生作文的动机和“内部态度”。学生对作文有了明确的动机和良好的“内部态度”,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时,他们就会把作文看做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不认为是苦差事,写作时大脑活动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表现出追求探索的倾向,努力提高作文水平。为此,他们平时的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积累素材、认真作文,都会成为一种兴味盎然的自觉行动,明显地表现出作文兴趣的定向作用。

培养作文兴趣既是学生对作文价值的认识过程,也是师生心理活动的交流过程。因此,培养作文兴趣的途径、方法可以有多种。笔者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命题诱发

教师精心设计作文命题,诱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写作欲望,以培养作文兴趣。命题要尽量新颖别致,含蓄隽永,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要留有想像的空间和驰骋的余地,使学生看到题目就大有愤悱之感,大有话在喉头,一吐为快的劲头。命题的成功,关键在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命题要注意中学生“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激发他们的这种情感。例如,《假如我是班主任》《我对父母亲的评价》。②命题要注意学生“觉醒感”的心理特点,应在分辨是非、认识美丑方面启发学生进行严肃的思考。例如,《生活告诉我……》《曾向真理投降──记我的一次思想转变》。③命题要注意学生的成长意识,要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以适应学生这种心理愿望。例如,《当我30岁的时候》《2000年回母校》。④命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以及常用的归纳思维、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例如,《我喜爱的一句箴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高中三年的整体规划》。⑤命题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特点。命题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感情,使之先情动于衷而后言于外。例如,《童年的梦》《盼》《月夜,我从老师窗前走过》。

二、交流激发

作文指导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所写内容,通过对生活认识或写作角度的交流,激发写作兴趣。如写《童年趣事》,交流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讲故事,交流个人的童年生活片段,把作文指导课变成讲故事课、口头作文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发表欲望。交流之后,打开了思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内心会产生一种自发的冲动,以前储存的生活感受便一下子串联起来,沿着新的神经通路涌现出来。如果说,学生头脑里有一座紧锁着的材料宝库,那么建立这种“优势兴奋中心”,便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同样,写议论文亦可组织讨论,交流写作角度,广泛开掘对生活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优势兴奋中心”,激发写作兴趣。

三、生活引发

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教师适时抓住契机,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巧妙加以引发,学生便会把主动表达这种认识看做一种乐事而对作文产生兴趣。校园里的玫瑰花和沙枣花开放了,芳香四溢。教师要学生课下仔细观察这两种植物,再提供作文材料:沙枣花香味浓郁,但色彩并不鲜艳;大丽花色彩艳丽,但没有香味;玫瑰花颜色鲜艳且香味诱人,却长满了刺。要求以《鲜、香、刺──从植物的特点谈起》为题写作文,学生感到题目新颖又引人深思,便跃跃欲试构思布局,写作兴致很高。生活引发,在于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养成随时表情达意的习惯,作文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

四、评讲鼓励

作文评讲中的认可、鼓励,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作文如何评价,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对作文兴趣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要特别注意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通过评赞、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智能星火,激发其作文兴趣。作文评语,要感情真挚,态度中肯。评讲要动人,形式活泼,以唤起全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那种在评语中指责、评讲时点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评讲鼓励可采取印发佳作,教师加写评语,张贴优秀习作,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写作体会等方式,还可将优秀习作编辑成册或推荐给报刊发表,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好作文。

五、阅读触发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99页。)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笔优美、含义深远的文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并由此而感悟、联想到其他的事,对这些感悟和联想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吐不快的心理,自然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逐步对作文产生兴趣。选作阅读的材料,可以是

优美的散文、迷人的科学小品或富有哲理的诗歌。我们曾先后向学生推荐《门槛》《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北京的色彩》《衣料会议》等习作和作品,不少学生读后生感,或学习选材方法,或仿照写法,或模拟题目写出了自己的生活见闻、感受,效果较好。六、教师传帮

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同问题,适时传授写作技能,帮助解决具体困难,是培养差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传帮的做法有:个别交谈,指出作文的主要问题,以为鉴戒;启发思路,教给开掘提炼素材的方法;帮助修改,使原作更加成熟;指导小结,总结作文成功的经验等。

作文差的学生多数是无话可说,刚开了头,便写不下去。对此通过谈心,引导挖掘生活素材,帮助建立“兴奋中心”,使之产生写作欲望;还可指导列详细提纲,学会依照提纲把内容一层层表达充分。教师传帮的这种“面授机宜”的做法,对各类学生都是有益的,尤其是对差生。

七、发挥特长

在每学期重点练习写作某一文体的前提下,教师可在开学初、期中、期末安排几次自命题作文,连体裁、题材也可不限,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自己长于表达的文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这样,必然会涌现出许多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习作,显示出不同的学生写作某种文体的特殊才华。教师充分肯定这些习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特长并加以引导,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达到培养作文兴趣的目的。

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都不会是一劳永逸的。中学生的作文兴趣不仅需要认真培养,而且应当强化巩固。教师的任务在于不断向学生揭示作文的基本规律,以形成永久性的作文兴趣,使之终生受益。

1.热爱生活,将暂时兴趣变为长远兴趣

一两次作文的成功和教师的鼓励,可以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是暂时的,缺乏牢固的基础。教师须通过启发,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逐步明确作文同生活的关系:“作文、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了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着许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第103页。)“作文是我们生活里的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39、90页。)养成热爱生活,严肃地对待生活,一丝不苟地练习作文的心理习惯,懂得生活是作文植根的沃土,把热爱生活,观察积累作为写好作文的基础,培养对作文的长远兴趣。

2.勤于实践,在练笔中“自悟其理法”

中学生作文须经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反复训练,方能体味其中的甘苦,掌握写作技能,以至感受到作文的乐趣,最终形成个人的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论集》中所言,“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他又说:“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第339、90页。)真正使学生在“历练”的过程中“自悟其理法”,对作文产生兴趣,根本是引导学生对作文的实践性有深切的认识,长期坚持练笔。

3.争取突变,鼓励达到作文的“高峰”

中学生作文有渐进性和跳跃性辩证统一的规律。渐进性,指作文水平的提高有个不断积累、逐步上升的过程。跳跃性,指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或较差的学生某次写出了好的或比较好的文章。这种现象说明,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一级一级地沿着固定的台阶上升的,往往会出现跳跃的情况。究其原因,这种突变的出现,或者与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独特生活经历和感受有关,或者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特殊兴趣有关,或者与学生对作文某一规律的茅塞顿开有关。突变的出现,是经过一定的积累之后而产生的猛然醒悟的结果,即跳跃性是以渐进性为基础的,是量变引起质变现象在作文中的反映。为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教师应向学生揭示中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渐进性规律和取得成功的跳跃性规律,引导学生既注重积累,逐步提高,又不墨守成规,去主动争取突变,达到自己作文的“高峰”,并始终对“突变”满怀憧憬追求的兴趣。

第9篇:新年趣事作文范文

一、新形势下着眼官兵兴趣爱好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广大官兵,只有关注官兵的兴趣爱好,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把握其思想脉搏,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新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而且极为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社会关系、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官兵的兴趣爱好也呈现出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官兵的兴趣爱好更趋时尚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时尚已成为一种社会潮流。青年官兵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对社会上的流行事物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在某部2014年的调研报告中,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90.8%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的张口是超女、跑男、“来自星星的你”,闭口是李敏镐、金秀贤、全智贤等影视明星;84.7%有自己喜欢的品牌服装,认为军装很单调、太土气,跟不上时代潮流;67%自己拥有Ipad和苹果手机。认真探究其原因,发现官兵这些兴趣爱好大多与社会因素有关。53名喜欢街舞的战士说自己是受社会“街舞”热的影响,看到别人跳,自己也就跟着蹦;有的官兵说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在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还有的说是在同战友比中培养出来的,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好像低人一等,在效仿中培养出兴趣。二是官兵的兴趣爱好更趋个性化。由于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的不同,特别是现在的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把个性和特长看得很重,投入也比较多,因而青年人个性化的兴趣爱好日益凸显。在某部调查问卷的300多名官兵中,有47人爱好书法,37人爱好绘画,76名官兵爱好文艺,48人爱好集邮,74.6%的官兵表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受家庭影响较大,爱好文艺的76名官兵中,88%的家庭成员有文艺工作者。爱好集邮的官兵多数是父母有集邮的爱好或同学有集邮的兴趣,久而久之自己也受到了影响。可以看到,父母的兴趣爱好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三是官兵的兴趣爱好更趋实用化。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官兵渴望在训练、工作之余提高文化素养或掌握一门专长,拥有技术的愿望更加强烈,读书学习的紧迫感明显增强。目前,基层官兵中要求参加各类军地函授和自学考试的官兵逐年增多,相当一部分希望学习一门外语,还有许多官兵喜欢美术、摄影、才艺表演等。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你最喜欢学什么知识”一题,95%的官兵填写电脑,65%的官兵填写汽修,66%的官兵填写法律。分析以上特点,官兵的兴趣爱好反映出官兵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的新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社会根由,着眼官兵的兴趣爱好加强教育引导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时代课题。

二、新形势下客观看待官兵兴趣爱好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有的科学态度

抱着“戒备”心理看待官兵的兴趣爱好,把官兵崇尚高雅当成贪图享乐,把审美情趣当成不健康追求,甚至把官兵追求新生事物当成洪水猛兽加以禁堵,简单地与社会潮流“对着干”、“拧着劲”,这是不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必须以科学的眼光客观看待官兵的兴趣爱好,从事务发展有利的一面来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娱乐身心,缓解心理压力。军队训练任务重、管理严格、环境封闭,官兵在工作之余、训练间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一些喜闻乐见、陶情励志的文体活动,不但是对军营文化的有益补充,而且也有利于愉悦身心、缓解压力,增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效益。二是增强团结,激励军队士气。青年官兵进取心、好胜欲强,利用官兵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开展一些竞技项目,如球类比赛等,场上官兵奋勇拼搏,场下官兵高声加油,同心协力争胜利,能够激发官兵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奋勇争先的旺盛斗志。三是提高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一些官兵喜欢读书、写作、演讲、书法、绘画、摄影等,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实现以文化人、文明身心。四是培养人才,服务军队现代化建设。部分官兵入伍前就有驾驶、修理、烹饪、电脑操作等兴趣爱好或特长,如果注意发现、培养和使用,就能够使官兵的兴趣爱好直接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近几年,仅持地方驾驶证入伍的新战士,就有数千人,大大缩短了培养驾驶员的训练周期,也为军队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事物的发展都有两面性。官兵兴趣爱好的个性化特点与军队建设的整体性特征之间,需要双向协调、和谐发展。官兵的兴趣爱好如果引导不当、处理不妥,也会给军队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是加大了管理的难度。有的官兵经不住网络诱惑,违反规定到上网;有的战士站岗、执勤时听音乐;有的在衣着和消费上的个性化追求与军队内务要求的统一性构成矛盾。近几年,各级都强调基层官兵不得使用智能手机,有的甚至采取强制措施,但效果不够理想,分析原因,手机既是官兵与亲朋思想沟通之需,也是了解社会、消磨时光的兴趣所在。如果不对症下药,禁堵的效果就难以持久。二是影响了服役的态度。部分新兵入伍前,对军营生活感到很神秘、很好奇,来到军队才发现,军队生活与影视、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不一样,从而产生失望感,因感到军队不能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利于个人发展,坚决不愿在军队服役,影响到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三是增加了误导的可能。青年官兵涉世不深,鉴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很容易沉迷于言情小说、暴力电影、网上冲浪等,如果是非不分、良莠不辨,在一些不健康东西甚至是反动思想的诱惑下,很有可能会渐趋走向违法纪律和犯罪的道路。作为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官兵的兴趣爱好,对健康向上的要给予肯定、引导、培养、提升,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低级庸俗的要讲清道理、明确规定、坚决禁止,铲除其滋生的土壤。

三、新形势下着眼官兵兴趣爱好、扎实搞好教育引导是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应尽的责任

兴趣爱好是一把双刃剑,官兵的兴趣爱好不能脱离军队实际,必须注重引导官兵围绕军队的中心任务培养和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真正让兴趣爱好为提高官兵的能力素质服务,为军队建设服务。一是针对官兵兴趣爱好时尚化特点,搞好启发性引导。官兵追随潮流、求新求异无可厚非,但受鉴赏能力、分辨能力制约,部分官兵往往把格调不高的事物作为追捧的对象。为此,要坚持把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色的新事物、新知识充实到教育中来,比如,把体现社会新风尚的流行词加以阐释讲解,把我军的英模、典型等作为教材,把具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剧、歌舞剧搬上银幕,引导官兵在追求时尚的同时坚持高品位。抓住部分官兵盲目追星、媚俗求洋、贪图享乐等倾向性问题,组织官兵围绕“应该崇尚哪颗星”、“应树立怎样的消费观”、“应当观看什么样的影片”等问题展开讨论辨析,引导官兵在析事明理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针对官兵兴趣爱好,积极开展个人才艺展示、特色节目会演、优秀影片展播、红色格言评比等格调高雅的文化活动,使官兵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得到启发。二是针对官兵兴趣爱好个性化特点,搞好规范性引导。有的官兵为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不服从管理甚至违反纪律的问题是有的。在军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管理是紧密联系、不可缺少的。为此,要坚持把强化官兵服从管理意识作为教育引导的突破口,大讲坚持以人为本与加强纪律约束的辩证关系,大讲发展兴趣爱好必须服从管理、严守纪律的基本道理,大讲脱离实际追求自我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严重危害,引导官兵正确处理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与从军报国的关系。狠抓条令条例的贯彻落实,通过从严执纪和开展“学法规、用法规”活动,培养官兵服从管理的自觉性。注重发挥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组织官兵收看因私自上网、迷恋色情以身试法等违纪事件警示片,组织经常性学习教育,帮助官兵不断校正兴趣爱好。注重加强点滴养成,从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片、唱一首好歌、做一件好事抓起,从不讲一句脏话、不开一次低级庸俗的玩笑、不乱花一分钱、不看一本不健康的书刊做起,帮助官兵远离不良嗜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针对官兵兴趣爱好实用化特点,搞好方向性引导。为了校正好官兵学技术热、学历升级热等实用化倾向,坚持把建立以军为主的成才导向作为教育引导的重要着力点,充分讲清军队的战斗队职能,讲清任职期内带兵打仗、服役期内当兵打仗的职业要求和现实需要,讲清个人爱好必须服从大局、在锻造打赢本领中提高自己才是学习成才的正确选择,引导官兵自觉服从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来培养和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广泛开展“读书明理”活动,积极推荐砺志明理的书籍,帮助官兵认清个人兴趣爱好的事再大、也没有当兵打仗的事业大的基本道理,不断夯实官兵扎根军营、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基。广泛开展“我的成才观”讨论交流活动,采取一事一议、谈心交心、典型激励等方法,引导官兵把学习成才的热情转化为献身强军实践的强大动力,鼓励官兵围绕军队建设开展小创意、小发明、小革新活动,较好地把官兵的兴趣爱好、聪明才智引导到强军目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