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村庄规划调研计划精选(九篇)

村庄规划调研计划

第1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村庄规划;黄冈;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地方特色;运行机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制定乡镇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休憩、交通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它有别于城镇,具有独特的发展特征,其规划也有特殊性。近年来,随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村庄的功能及结构逐步发生变化。但由于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规律的研究滞后,使村庄的发展普遍缺乏整体性和持续性。因此,对于黄冈市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庄发展的特征及规划布局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村庄规划工作原理分析

村庄规划是以村庄所处乡镇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在村庄管辖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对全村现状条件、规模和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村庄自然资源,调整村庄生产结构,将规划范围内的山、水、田、林、路的治理和生产、生活、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设施的建设,统筹考虑,共同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调查了解村庄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演变、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村庄性质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统一规划与合理利用村庄用地,综合部署村庄经济、文化、公用事业及防灾等各项建设,统筹解决各项建设之间的矛盾,相互配合,为村庄居民提供适合当地特点、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村庄规划就其内容来说,主要包括村庄布点规划、建设规划与整治规划。它与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共同构成完整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在此体系中,村庄规划居于龙头地位,是制定并实施其他规划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所研究的是指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照集镇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对农舍和公共建筑、供排水、供电、通讯、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做出具体安排。

二、黄冈市村庄规划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村庄土地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在黄冈村庄中普遍存在,原因在于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更不可能像城市农舍小区那样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首先是在农舍布置时,多数农舍都是村民主观决定,在选址、朝向等方面都没有合适地考虑,并且由于村民在建房时普遍的是把宅基地全部占满用完,不留余地,导致道路错综复杂;其次是部分村庄,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加上升学、经商等原因进入城镇和自然死亡,导致大量农舍长期无人居住;最后由于传统观念和陈规旧俗的作用,把旧房当成祖产,建了新房却不愿退旧房,而新房常建于村边,村中心的旧房无人居住,这样逐渐形成“空心村”现象。这些都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村庄公共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公共财政投入农村建设不足。黄冈农村地区实际的发展水平有限,农村经济以农为主,财力薄弱,其自身没有经济能力改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除部分极少村庄有少量捐赠外,几乎没有其他外来投入。由此所造成很多村庄供排水设施、公共绿地、小学、图书室、医疗室、垃圾收集站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特别是卫生条件亟待改善,生产生活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

(三)人口素质低导致规划参与及监督意识淡薄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村庄人口的自然增长低于这些村庄的人口尤其是素质较高的人口多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迁移速度,村庄的人口常呈现负增长的趋势。长期以来这些村庄人口就形成了素质低且结构也呈现“哑铃型”的特点。人口素质低导致了村民的民主意识和监督维权意识淡薄,对村庄的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漠不关心,只关注眼前利益和自身利益,农民参与村庄规划意识淡薄。加上村民集体组织缺位,也无法有效反映村民利益和诉求。

(四)基层公共管理的失范导致村庄规划成为摆设,操作性欠缺

黄冈地区农村由于经济欠发达,村民长期忙于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其经济形式具有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特征,长期脱离社会化生产分工和协作,导致其观念的落后、封闭,尤其是法治观念的缺失和村庄管理层管理理念跟不上时展的形势。同时村庄规划设计成果的经济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普遍缺乏深入调研,没有切实表达村民利益和需要。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懂村庄规划的技术人才匮乏。二是编制经费不足,设计费低廉,设计院投入精力有限。三是有些村庄规划脱离发展实际,虽有规划蓝图,却难以实施,村庄改建与整治困难,仍旧是自发发展。对于绝大多数村庄,需要的只是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的整治,而绝对不是全部推倒重来的新规划。四是基层行政组织行政失效,基层政府注重的是能否完成上级摊派的编制任务,规划设计工作者则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做尽可能多的规划设计,以求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些原因导致村庄规划的实操性欠缺。

三、基于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村庄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居民的生活性质、风俗习惯,因地制宜,体现各村庄特点和地方特色,结合当地气候与地理环境特征,把农舍、公共建筑、绿化与户外活动场所、道路、交通设施、公用设施、生产加工等各项实体在空间上综合有序地布局,体现“节能节地环保”的理念。针对黄冈地区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村庄规划要重视土地资源的集约与可持续利用

黄冈地区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村庄规划必须严格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以下措施确保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是集约利用村庄建设用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黄冈地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非常突出。针对目前农村建房无规划、乱占地、乱建房、“空心村”现象较为普遍等问题,需要整合村庄土地资源,严格土地使用审批手续,不允许乱占滥建浪费土地,才能实现村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合理确定用地构成。根据村庄现状及发展特点,确定村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道路广场及绿化用地中公共绿地四类用地的合理比例。村庄规划中的各类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严格执行《村镇规划标准》中建设用地构成比例的规定。三是建设节地型农舍。严格执行“一户一处宅基地”制度,严格控制宅基地的规模,合理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四是大力推行村庄土地整理和集体土地流转。对于那些在城镇已经有稳定工作和固定住房的农民,应当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建立宅基地和责任田的流转机制,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镇居民。

(二)村庄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设计观的核心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体现在村庄开发与用地的生态布局、生态化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途径等方面。首先,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有利于组织生产、节约资源、降低成本,避免生产对居住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其次,构建因地制宜的村庄园林绿地系统,村庄的绿化要和庭院及农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一体化的绿化环境,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创造财富。再次,完善生态化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如尽快完善给排水、供电、电信等工程管网的建设,建设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站并可以进行无害化处理,推广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等,有利于提高村庄的环境质量。最后,积极发展村庄生态建筑,倡导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有利于村民降低生活成本。

(三)村庄规划要注重宣传教育、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

首先,针对基层管理人员出于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考虑,注重“形象工程”,而较少地关注村民利益及村民对村庄规划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村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参与意识和监督能力。其次,建议高职院校加大村庄规划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政府要加强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行业协会要规定规划设计师在一定时期内必须承担一定的村庄规划设计任务,并可以计算一定继续教育学时。最后,要政府主管部门应投入一定的村庄规划研究科研经费,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计院多出村庄规划的科研成果。

(四)村庄规划要重构编制的运行机制

一是制定完善的村庄规划技术规范。在国家规范《村镇规划标准》和湖北省规范《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与《村庄整治技术导则》之下,制订完善黄冈市、县级的规范;规范要有分类,突出针对性和适应性。黄冈市村庄数量多,情况十分复杂,在目前农村基层规划人才短缺的条件下,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的制定并细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二是村庄规划编制要让村民参与全过程。村庄规划编制前要有广泛深入的调研,了解村民需求,理解和重视村民意愿。三是优先村庄规划编制经费的投入。由于村庄规划属于必须优先保证供给的农村公共品,相应地,村庄规划的经费也要优先安排,尤其要对落后地区的村庄规划给予资金上的全力支持。建议各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优先保证村庄规划经费的落实,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中也应拿出一部分用于村庄规划和农村环境治理。

(五)村庄规划要注重因地制宜,重塑地方特色

黄冈市大别山区拥有丰富的乡土景观资源,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为了适应自然而采取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不管是农田、沟渠、水塘等自然景观,还是民居村落、祠堂寺庙等人文景观,与土地有着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是历经数年演绎出的人地关系的典范。它们承载着比城镇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和人文信息,是广大村民长期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切不可按照城镇模式建设村庄,毁坏这种宝贵的生态自然和文化遗产。特色不是要刻意去创造,而最好是在科学的选择中自然形成。城镇和村庄的人居环境是两个完全不同,坚决反对“村庄城市化”,加强村庄规划的科学研究,注重因地制宜。要尊重村庄现状、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提倡采用当地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具有本地优势的建筑材料,优先选用当地的绿化树种等等,保护和重塑地方的居住特色。

村庄规划是关系到千百万黄冈村民的公共利益问题,具有强烈的公共政策属性,不能只看作一门工程技术。村庄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始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这既是村庄规划的公共产品属性所决定,也是未来村庄建设发展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富更.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6(3).

2、刘园,董男.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新思路[J].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

3、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8).

4、骆中钊,戎安,骆伟.新农村规划、整治与管理[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冯继红,谢小妍,李艳.村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模式探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

第2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1.1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普通村庄规划研究方法。如何在大批普通村庄中,做好针对性的村庄规划,是村庄规划工作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本文将以南宁市那学坡(村)为研究对象,对普通村庄规划进行调研、分析其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办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村庄规划。

1.2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普通村庄规划研究内容。近年来,城乡规划界在新农村建设规划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如徐波在村庄规划如何充分体现村庄特色———兴化市大垛镇双石村村庄整治规划中,通过对双石村现状特点、水乡特色、规划立意进行概括总结[3];从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入手,归结普通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为:土地利用规划、经济产业规划、民居整治规划、居住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基础设施整治及建设管理规划。“把人居环境所面对的诸多方面和复杂的内容、过程简化为若干方面”,以此为规划指导思想,对普通村庄进行系统的规划研究,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2普通村庄存在的共同问题

普通村庄存在的农村人居环境问题随着我国村镇建设的快速发展而凸显,生态环境破坏、用地浪费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大多数村庄农村人居环境落后。2005年建设部村镇建设部门以农村建设用地、居住环境、市政设施及公用设施等做了调查,黄筱蔚在此背景下,指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问题: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乱耕地、乱建方现象严重;基础设施薄弱,供水、道路、环卫设施、安全设施等严重不足[4]。

3案例研究

3.1项目背景及现状简况。南宁市西乡塘区东佳村那学坡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交通区位、乡村环境等优势,将那学坡打造成集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型农家乐乡村旅游精品。那学坡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西北部,浅丘地形。进村道路和村内环路已基本实现水泥硬化,进村道路路基宽4m,硬化路面宽3.5m;村民生活用能源主要是沼气;饮用水主要是地下深井取水。

3.2现状问题。1)道路交通问题:部分村道和宅间路未硬化;缺公共停车场;主干道排水设施差,未安装路灯。2)产业发展问题:产业以种植业为主,未形成规模,结构单一。3)基础设施问题:饮水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全村用水需求。电网线路老化、且零乱。农业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善。4)环境问题:杂物棚布局杂乱,坡内未建垃圾池,生活垃圾随意丢弃;村内环境的脏乱差;室内卫生厕所大部分未进行改造。5)公共服务设施问题:缺乏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仅废弃学校内有一破旧灯光篮球场。6)景观绿化问题:各家建有猪圈牛栏等,影响村庄风貌;村庄入口仅有一村庄标示牌。

3.3规划策略。1)制定发展策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代仓储物流;开发人文景观,打造休闲旅游产业。2)合理规划建设用地:规划考虑村庄发展的需求,控制宅基发展备用地的范围,使村庄建筑建设整齐有序。3)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完善村庄路网和硬化建设,并配套完善公共停车场;建设垃圾池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圈养,人畜分离;增打一口机井,建设水塔,提高水压,保证村民和未来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完善农田灌溉水利基础设施,对现有山塘实行疏浚清淤,增加储水量;建设三面光灌溉水渠,减少渗透水量损失。4)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游客中心:规划修建配套卫生室、运动场、活动室、培训中心、超市、游客中心等文化娱乐活动公共设施。5)景观规划和建筑风貌塑造:重点塑造村庄入口景观和高速公路沿线景观设计;处理村内旧房危房,保护修缮村庄现存古宅。6)产业发展引导:以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目标,明确绿色高效有机农业作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养殖业和观光业。7)保障措施: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案例分析的启示

第3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豫东平原,周口市

 

一、周口市的基本情况

周口市地处豫东黄淮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适中,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因本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少。据周口市统计局2009年资料,全市总人口1090.57万人,耕地面积1251.2万亩,城镇化率29.4%。当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83.44万亩,总产量716.71万吨,两项数据分别占河南省总量的11.59%和13.3%[1],均居河南17个地市榜首之位。

二、周口市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周口市辖区内部分县(市、区)的农村调查,我们认为目前该地区在村庄规划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村庄居民房屋建设布局零散,农民在村头或路边的责任田及自留地里乱搭乱建小饭店、小超市、小加工厂、田间宅院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农村住户宅基地面积都超出了河南省政府规定的167平方米的最高标准[2],不少住户宅基地面积超过300平方米,有的甚至超过400平方米;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较差;第四,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五,土地使用中的违法现象普遍存在。

三、农村新建居民点的情况调查

(一)新建居民点的基本情况

通过走访有关部门,我们了解到该市所辖区域近5年来搬迁新建的村庄数量不多,总体来看,因工程建设或城市开发搬迁的村庄数量多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数量。根据调研分析需要,我们选取了H县和S县有代表性的5个新村建设案例,这5个案例中,因高速公路建设、河道防汛整治及城区开发而搬迁新建的村庄各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两个。5个迁建点的建设资金来源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工程建设、城区开发搬迁的三个村庄,村民的房屋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相关部门和开发商给予的拆迁补偿,差额部分由村民自己筹集,搬迁责任方对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少;另一种情况是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民房屋建设资金全由自己筹集,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一方帮助解决,新村规划基础设施齐全项目管理论文,需投入的建设资金较多。

(二)群众反映

访谈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个村庄、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同,群众对村庄迁建的反映态度有所不同。因工程建设和城区开发搬迁的村庄,由于搬迁户得到了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且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总体来看,他们对村庄搬迁的反映意见不大,但对政府低价征收土地表现出的是更多的无奈。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于采取的政策不同,群众的反映意见也有所不同。正在建设的L村由于不存在强制搬迁和限期搬迁问题,目前尚未发现群众有不满情绪。已经建成的Z村,由于经历了村庄的整体拆迁和重建过程,完成了地块的调整工作,村民的反映意见则有明显的不同,那些搬迁前在老村建了新房的农户因房屋拆迁损失较大,对村庄搬迁抵触情绪明显,尤其对村委会拆了楼房盖瓦房的决策更为不满;部分计划建房的农户,因新村宅基地面积没有减小(有的还略有增加),旧房正常拆除不存在经济损失,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感觉相对比较满意。从Z村和L村村民的普遍反映看,他们对新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比较认可,但又认为新村各项建设占地面积较大,搬迁并没有节省出土地。

(三)新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力难以包揽更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

调查中我们发现,地方党政部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鼓励农民迁村并居,一般都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支持Z村的建设,H县委、县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动员”县里条件较好的职能部门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对口援建。据Z村村委干部介绍,H县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公用事业局、交通局、电业局等单位为该村小学、村文化大园、村委会办公楼、敬老院、卫生所、自来水厂、村内外道路、供电及照明等项目建设共计投资3000多万元。新农村试点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大手脚投资建一两个形象工程,如果更多村庄趁机跟风,地方财政根本无力应对核心期刊目录。

2.关联部门对试点区的农村现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对本文调查的两个试点村有关负责人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在新村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前关联单位(主要是建设规划部门)没有对当地农村及农民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旧村该不该拆迁,新村如何建设,完全是基层政府部门的领导说了算,规划部门只负责村庄布局和居民房屋建设方案设计,至于试点村建设涉及的农户有多个家庭有建造新房的经济能力,村庄整合后能腾出多少土地,没有单位和个人为此提供相关的调研报告。由于对上述基本信息缺乏全面掌握,结果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诸多尴尬局面。如Z村在迁建规划中本打算全行政村6个自然村全部集中到新村居住,但其中两个自然村因新建楼房住户较多村民拒绝搬迁,结果只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迁进了新村。表面上看,村庄整合腾出了一部分土地,但实际上由于新村建设宅基地数量增加,村内主干道、环村路及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加上临街门面房、自来水厂、文化大院、敬老院、卫生室等新增基础设施用地,腾出的土地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基本持平。而对于该村的搬迁农户来说,由于没有分到老村腾出的土地,又要公摊新村的基础设施用地,结果凡得到一处宅基地的住户责任田差不多减少了1亩左右。如此新农村建设,的确让人觉得尴尬。

3.村庄规划脱离地方实际

理论上讲,新农村规划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识,但也应注意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可盲目照搬县城或乡镇经济点的规划模式。这里仍以Z为例,一个总人口不足1600人、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距乡政府所在地不到两公里、对外联系并不通畅的村庄,村中却规划了一纵一横宽30米的主干道,主干道两侧规划建设了近450间门面房(占地面积至少相当于110处住宅),由于本地劳动力素质较低,加之发展项目缺乏,目前已建成的门面房用于加工或其它经营活动的不及总数的3%,这样不切实际的规划建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

4.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通过对5个新建村庄的调查了解,我们感觉地方政府官员对中央新农村建设文件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是,在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把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任务几乎全部交给了市、县级规划建设局,同级农技推广部门、能源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则很少参与。从目前的实际看,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只是房屋、道路及社区附属设施的建设,规划设计者并没有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富裕劳动转移就业放在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新村建设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5个建设点在规划建设方案中根本没有体现出这一发展理念。

四、对策建议

1.做好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编制指导工作

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新农村建设尚处在试验探索阶段,个别地方虽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难以在全国普遍推广,如四川成都的“拆院并院”改革试验,浙江嘉兴的“两分两换”试验项目管理论文,天津的“宅基地换房”改革以及重庆的“地票交易”改革试验等[3]都是靠城市周边高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补偿给农民实施搬迁的。周口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近期城市发展用地少,农村可以整合的土地多,如果政府方面在农村住房建设管理问题上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话,新的一轮建房高潮很快会掀起,以后再进行村庄布局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更多,拆迁的难度会更大。眼下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关键是做好县(市)域、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工作,无论建设新村还是整治旧村,都应尽快给群众有个明确的表态。

2.坚持依法管理土地,刹住农村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的歪风

前已述及,目前该市农村住房建设混乱状况的形成,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前期对土地使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监管和处理不力造成的,如果继续放任自流,后期治理整改的难度或将更大。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河南省政府有关土地管理和村镇规划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用法律手段制约乱占、滥建现象的发生。

3.抓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综合对周口市5个农村建设点的情况调查,我们认为,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不够成功,群众参与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试点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不切实际的规划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强行迁建使农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等。因此,我们建议,基层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农村试点工程建设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实施、建设资金的筹集等方面多做调查研究,根据各自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不同的村庄建设和治理途径。根据我们的调查体验,我们认为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对那些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布局较为合理的村庄,或虽然规模不大但区位优越、生产生活便利的村庄,要注意基本保持村庄整体布局结构和农民住房现状,重点做好公共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着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第二、对那些因城市扩展、重大工程建设等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可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另选新址迁建新村或直接迁建到小城镇、中心村;第三、对那些村庄规模偏小、位置偏远、基础设施配置困难的村庄,可就近集中向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中心村迁建;第四、调整充实旧村中的“空心”部位,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设施或住宅建设。第五、拓展农村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支持本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口市统计局.2009年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第四十八条[Z].

[3]汪晖,等.土地发展权转移与农民集中居住的地方试验[EB/OL]. http://www.ccrs.org.cn/show_7193.aspx

第4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四种模式

江北区农村集中住房建设是在结合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上,依据《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和《江北区新村建设旧村改造五年规划》,逐步转变农民住房建设方式,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目前已形成四种模式:

项目带动模式。依托线性工程和重大项目工程建设,带动村庄的拆迁改造,并对夹心村、边角村实施整体拆迁改造。对这些实施整体拆迁的村,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先后建成了姚江花园、宁静家园、慈湖人家、枫湾家园等11个农村新社区,共121.71万平方米,安置农户9590户。农户们按照“拆一赔一”的方式,通过拆迁调产安置的形式,置换了原有面积的农村住房。同时,将这些农村新社区纳入城市住房流转范围,发放产权登记证。

城中村改造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城中村改造,并以城市商品房的建设标准改造为城市新社区,使城中村全面融入城市,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生活品质。计划推进城中村改造120万平方米,已实施改造19.19万平方米,主要涉及柏树桥、永红2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如目前的湾头城中村改造,正在建设32幢高层安置住宅,可安置3152户,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此外,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0.31万平方米,公共绿地3.6万平方米,绿地率31.2%,总投资约18亿元,将于2013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

农村住房制度改革模式。通过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试点,引导农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集中居住,使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制度逐步与城市接轨,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之目的。全区已有灵山、西卫桥、国庆3个村列入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的试点。共涉及农民公寓建设面积29万平方米,2411套,总投资8.58亿元。已开工建设17.4万平方米,首批竣工的5万平方米农民公寓将于2011年底前交付使用,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今年启动东邵村的农村住房制度改革,规划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村庄自我改造模式。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以农民为主体,开展宅基地整理,通过整体拆迁、集中改建、联户批建、统一安置的办法,参照城市小区标准,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筹公共基础设施,建成了一批村庄集中居住小区。全区已建村庄集中居住小区(30套以上)18个,2753套,面积36.0万平方米。如庄桥街道上邵村,用了二年时间,实施了村庄整体搬迁改造,盘活宅基地建设用地65亩,建起了370套别墅型农民公寓,面积达5.52万平方米。此外,村庄改建面积在30套以下的达26.2万平方米。

农村集中住房建设实施的四大举措

坚持规划先行,实施城乡建设规划的全覆盖。科学编制城乡发展规划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也是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纲领和管理的依据。在城乡一体发展、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房无规无序的状态,我们确立了村庄局部规划布局与城乡整体规划布局相一体、建设档次与城市品位相融洽、村庄集聚规划与配套设施规划同步设计、防止二次拆迁的四项基本原则。根据这四项基本原则,在《江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全区区域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组织编制了《江北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江北区农村排污规划》、《江北区农村医疗卫生布局规划》等,形成了以城乡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重大专项规划、专业规划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规划体系,基本上实现了总体规划层面上的全覆盖。同时,以修编后的《江北区村庄布点规划》和《江北区新村建设旧村改造五年规划》为依据,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先后完成了4个村的集聚发展类的村庄规划,15个村的保留整治类村庄规划,以及有选择性的对24个属于近期保留远期逐步搬迁的村进行了村庄规划,基本上实现了行政村的村庄规划全覆盖。这些规划的编制将指导农村建设拆零并整,集聚发展。与此同时,针对农村建房现状,启动了农房通用图设计,并就户型、面积、建筑风格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论证,最终确定了五个户型十套通用图纸。提供农村建房选择使用。

坚持政策引导,完善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政策保障。在遵循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规划的前提下,为充分发挥村一级基层组织自主改造旧村的最大能动性,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集中安置小区、农村住房制度改革为主的新村建设,我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推进农村住房集中改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基本原则、相关政策、工作措施等,并从统筹安排农村住房集中改建用地、规范农村集中住房建设标准、加强农村住房集中改建管理、加大政府资金补贴力度、完善物业管理和配套设施等11个方面作出了相关要求,为全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提供了具有纲领性的实施意见。在政策中我们重点体现:一是坚持推进宅基地供应制度改革,确立了“推广多层公寓,适当安排高层公寓,控制多户低层联排,禁止单家独院”的建设方针,通过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保护文化村、改造城中村等途径,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引导农民居住集聚化,实现集约节约用地。二是坚持传统村庄向新型社区转变,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和城市的带动作用,整体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联网与共享,实现农村社区环境从区域性治理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层次目标转变。三是坚持公司化运作,既成立区、镇(街道)联合建立的农村住房投资有限公司,也独立组建镇(街道)的农村住房投资有限公司,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村,成立村级农村住房投资有限公司,以多元化集资的运作方式。解决农村集中住房建设融资难问题。四是坚持建设资金总体平衡。对实施自主改造的农

村住房制度改革试点村,其村民安置后的多余住宅,实行政策回购,力求建设资金的总体平衡与农村住房稳步推进。

坚持目标明确,细化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各项任务。在2009年,江北区明确了到2012年底,完成拆迁农户1万户,安置农户2万户。整理宅基地3400亩,节约土地600亩,建成390万平方米农民新型住房,50%以上村庄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的奋斗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做到四年有规划、当年有计划、实施有方案,细化镇(街道)、村的各项建设任务。在每年的年初,下达当年的建设计划,在计划中分别明确项目名称、出资主体、建设主体、建设地块、建筑面积、投资总额、开工时间、交付时间、安置对象和安置户数。在此基础上,一是强化农村集中住房建设的监管。由区建设、规划部门要会同镇(街道),加强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面管理。尤其是对农村住房质量的安全,加大了质量安全巡检力度,并组建了农民巡查小组,参与质量监督,以确保农村住房的质量安全。二是加强住房分配和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管。住房的分配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需要严格把关。为此,我们实行民主决策,坚持依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原则,避免把好事搞砸。同时加强建设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督,严防违法违纪现象发生。三是强化考核。把农村集中住房建设工作列为对有关部门和镇(街道)、村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级考核一级,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5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一)科学制定乡镇村庄规划。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实施,强化对农村居民点有序调整与优化的科学引导。依据乡镇村庄规划依法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和农民自建住房。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尊重基层实践,便于农民直接参与,成果直观易懂。

(二)开展工程项目与村镇规划一体化推进试点。以村庄道路、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为切入点,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吸纳和引导各类建设资金有序投入,探索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新机制。

(三)采取措施支持国家贫困县编制村镇规划。

二、稳步推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一)组织实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编制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实施要求。抓紧制定农村危房鉴定标准。

(二)调研总结贵州省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经验,适时召开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会,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与做法。

(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合有关部门编制七省区定居工程规划,组织动员有关力量,加大管理与技术支持力度,加强监督检查与工程质量监管。

(四)组织研究农村住房建设政策,推动农村住房制度完善和改革,鼓励农民投资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农民就业。

(五)探索按照城乡有别、依法自愿、同一平台、预留接口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房屋登记发证工作。

三、加强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等制度建设

(一)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按照国务院2011年度一档立法计划要求,组织全国力量,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抓紧修订。

(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在有关研究课题基础上制定《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等部门规章。

(三)修订农村规划建设相关标准。

四、继续做好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指导灾区农村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村镇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村建设规划),按规划要求有序恢复重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汶川地震灾区农民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监督,组织对灾区农民抗震住房建设的技术援助,推进灾区农村建筑工匠技术培训与管理。

五、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编制发行《村庄整治技术手册》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图解》,继续推动县域村庄整治联系点示范活动。

第6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村庄环境整治 村民参与 参与角色

1.1 各角色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的问题

“政府、村委会、规划师、村民”四个参与角色在现阶段村庄环境整治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村庄环境整治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1.1.1 政府方面

(1)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整治缺乏法律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

我国尚没有规范性(包括法律、法规、规范)文件规定村庄环境整治中村民参与的程序和方式。虽然《城乡规划法》作为主干法从结果控制的角度规定了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的程序,但从实际操作的角度上看,这种控制还无法满足实际操作的需要。在《城乡规划法》配套法规中难觅到对村庄环境整治村民参与程序控制的规定 ,村民参与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

(2)功绩制

在政治上以功绩来衡量人的才能,使得许多管理者为了表功邀赏而做面子工程,力求村庄整治的成果符合上级领导的审美观。不免出现整治目的和结果“为官不为民”的局面,管理者制定的整治方案自然而然地把百姓的意见拒之门外。

1.1.2 村委会方面

一方面,作为基层民主的群众性组织以及村民行使自治权的组织载体, 村民委员会的职能之一应该是反映村民意志和保护村民的利益。另一方面村委会作为上级政府(乡镇街道)实现农村治理的机构,容易成为上级政府的管理工具。当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时,最应该维护他们利益的村干部及乡镇政府却难以承担起这一职能,村干部与乡镇政府的高度结合也使得农民失去对他们的信任。这个尴尬的身份一定程度上决定村委会在组织村民参与上的不足。

1.1.3 规划师方面

(1)“长官意志”严重

长期以来规划师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规划是一项需要复杂技术的职业,城市市民都是门外汉,更何况是村民呢?

同时,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规划是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的,规划成果尽可能让领导满意也成为规划师所奉行的准则。“规划”成为“领导立意,规划师寻找证据”。

(2)易受经济利益诱惑

规划师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相比一些商业性项目,村庄环境整治是“穷项目”、“油水少”,规划师往往凭最低的专业技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而不愿意“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村民参与上。

1.1.4 村民方面

(1)村民参与意识淡薄

政治经济的高度集权性和高度计划性,培育了封建“家长”式的政府形象,却抑制了人民群众个性的发挥,个性被淹没在意识形态的绝对统一之中。 村民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和维权意识淡薄,各扫门前雪,不关心村庄的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农民参与规划不够。也有不少村民有极端想法,认为政府做村庄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情,我们没必要掺乎”。

(2)村民“搭便车”的心理

农民在考虑自身利益时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表现出“搭便车” 的心理和行动,都希望不付出成本而能坐享收益。但现实是,在需要付诸行动时,村民还是袖手旁观。广大农民深信“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俗话,客观上助长了普遍的“搭便车”心理。

1.2 参与角色职能的分配

村民参与中的各角色之间应有合理的职能分工和权力分配。实现村民参与的关键是村民主体意识的确立、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规划师角色的调整。

1.2.1 参与角色

(1)村民

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参与的主体应该是村庄的全体村民。村民参与的形式主要是方案决策、民主监督和长效管理。日韩以及西方国家大量的经验表明,充分发挥农民参与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村建设由“外发”到“内发”的转变,农村建设才能有长久的、创造性的生命力。

(2)政府

政府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的职能,是决策者和实施者,但不是唯一决策者,和唯一实施者,应和村民平分决策权。在信息流动平等、民众民主素质上升的今天,那种传统的部门领导安排,专家小组调研,提交和审批规划的“专家精英治国”的老办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同时,政府还是引导者和监督者。政府不能走为民做主的老路,而要走帮民做主的新路。

(3)规划师

在当前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中,村民需要的是“少花钱多办事”的规划设计,同时也需要专业人才的指导。因此,规划师一方面要承担起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技术工作,对农民自主规划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规划师应尝试由技术性角色转变到在公共事务中,扮演汇集群众意见和协调不同利益团体的角色,使规划师成为村民与政府间联络的桥梁。

1.2.2 职能分工

要理清在村庄环境整治中村民、政府、规划师三者角色定位和各自职能。有学者提议,村民是规划的决策者、参与者;规划师充当规划的协调者和编制者;而政府则是规划的实施者和管理者。这一提法在村民参与上很难行得通。其一,在现实条件下,村民没有单独做决策的能力。在没有决策能力的前提下,村民决策的科学性也就无法保障。其二,如果村民是唯一决策者,固然村民利益得到保证,但政府的利益呢?仅仅由公众对规划进行最终决策是一种过激的民主。

在托马斯看来,过于强调或者不分时宜地推行民主的公民参与决策,会造成公共政策的扭曲。这是由于公民参与本身具有不完善性。 在村庄环境整治中,由于农村人口的流动性较大,政府很难做到吸收所有利益相关村民的参与,村民代表不足够充分。

因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村庄环境整治中政府应与村民平分决策权。规划师的工作应为政府和村民而做,应能体现二者的利益,实现“双赢”。

1.3 结语

村庄环境整治最根本的是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最终受益人是村民。改变以往以政府为主导的角色分工模式,重新定位参与角色。政府和村民平分决策权,实现“真正为民”。

【参考文献】

【1】许世光,魏建平,曹轶等.珠江三角洲村庄规划公众参与的形式选择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2,36(2):58~65.

【2】陈锦富.论公众参与的城市规划制度.[J].城市规划,2000,24(7):54~57.

【3】张百顺.韩国新村运动中农民政治参与的经验及其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7):256~258.

【4】张志国,李树华,游捷.基于公众参与的村镇规划手法研究——以许昌市紫云镇为例.[J].河北林果研究,2007,22(4):439~444.

【5】杨鹏,王俊杰.自下而上建设新农村——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社区发展项目的启示.[J].中国改革,2006,(8):70~71.

第7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一、多措并举,全面开展村庄规划编制

规划先行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围绕如何做好村庄规划的问题,我市规划主管部门深入组织调研,制定具体措施,逐步建立起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镇驻地总体规划为重点、村庄布点规划为支撑、中心村规划为突破”的格局清晰、层次分明的新农村规划体系。首先,大力推进镇驻地规划的编制。目前全市镇驻地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三个镇已经完成任务。其次,高质量地完成了村庄布点规划。早在今年6月份,我市就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率先完成了村庄布点规划的初步方案。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又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村庄布点规划的专题研究,结合村庄规模、资源、自然条件及区位条件,按照“撤并弱小村、发展中心村”的原则撤并243个行政村,完成了全市村庄布局的优化调整,为新农村建设其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全面展开村庄规划编制。我们在重点突破60个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大力拓展村庄规划覆盖面,制定了年内完成40个城中村和196个其他村规划的工作目标。工作中,提出了“三线并进、全面展开”的推进策略。第一条线,充分尊重镇、村意愿,由镇、村自主选择规划编制单位,完成了263个村庄规划编制;第二条线,由规划局规划院完成部分村庄规划编制,开展了102个村庄的规划编制;第三条线,与规划设计研究院签订合同,由设计院组织专门编制班子,进驻京州,完成村庄规划。

二、抓点带面,深入推进村庄环境整治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全市以160个环境整治村为核心、以300个示范村为重点实施村庄全面综合整治,在抓好重点村集中整治的同时,每个镇街都以1-2个示范村为中心开展了成方连片集中整治,打造环境整治示范片,更好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完善政策扶持。按照“四清四化”要求,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标准,引导村庄开展工作。比如,在村庄绿化上,由林业局牵头将全市村庄分为三个类型,因村而异,分类指导实施了“绿化示范村”建设工程。目前已建成绿化示范村201个。

三是确保资金保障。除市财政拿出3000万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村庄规划整治之外,我们也有意识的引导企业联手共建资金向村庄环境整治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时,各镇、街道也加大投入力度。

四是狠抓工作落实。从7月份开始,我们在全市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环境集中整治月”活动,全市统一部署,全面整治村庄环境。工作中,各镇(街)都成立了一把手挂帅的领导小组,经常性组织调度和检查督导,并建立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台帐,进行销号管理,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五是探索长效机制。为把集中整治活动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在环境整治重点村,我们确保做到“三有”,即“有环境保持规章制度、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固定的垃圾箱(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市已有302个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其中120个村已经完成“四大堆”清理,63个村完成村内乱搭乱建违章建筑物清理,49个村建立了环境整治、卫生保洁等长效机制。

三、全面自查,村庄规划整治成效突出

为全面做好本次检查验收工作,市委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了工作部署。要求各镇(街)实事求是地认真开展自查,对村庄规划和环境整治工作进度、资金投入等情况进行统一审核、结算。同时,市农工办、规划局、财政局分别抽调人员组成考核组,按照验收标准要求,制定了《村庄规划整治补助自查记分标准》,对各镇(街)村庄规划整治情况进行了集中督察,逐村进行打分。

通过自查,我们发现全市上报的160个规划整治村全部按要求开展了规划整治工作,工作成果比较突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其中,26个村开展了“四图一书”的村庄规划,50个村开展了“一图一书”的整治规划,规划成果全面、规范,相关指标符合要求。

上报各村庄均按照村庄规划要求整修、硬化了村内道路,拉开了村庄道路框架,同时,对街巷路碾压平整,并相应开展了绿化、亮化工作。共硬化村内道路2593平方米,新上路灯800盏,新增绿化面积3253平方米。

上报各村均开展了村内乱排乱挖、滥搭滥建的集中清理,共新建排水设施2586米,清理违章建筑与空心户2658户。

上报各村均妥善解决了垃圾定点存放、集中处理的问题。新建垃圾集中收集点255个,新改造卫生厕所6213个,新建农村沼气池2126个。

上报各村均开展了环境的集中清理活动,并对柴草堆、土石堆进行了规整,有25个村进行全村统一规划存放。各村共清理农村“四大堆”256吨,新建集中养殖点256个,粉刷建筑物外墙255栋。

上报各村庄规划整治共投入资金总额达到5000万元。

第8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村庄规划;GIS;空间分析;人和镇;

1 引言

村庄规划以现状调研为基础,遵循城市总体发展趋势,重点解决村庄内部村民居住及生活的问题。在广州市全面开展村庄规划机制的背景下,村庄规划前期现状调研及资料收集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囊括影响村庄规划决策的各种信息,将贯穿与规划的整个过程。如何有效管理与运用这些数据,是规划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2 GIS空间分析技术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

GIS 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GIS 整合了硬件、软件、数据,具备获取、储存、分析、管理与显示地理空间信息的功能。GIS 可以将地理空间要素的状态、相互关系,以及变化发展的趋势等信息可视化,从而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数据信息背后的信息[2]。它不仅可管理数据、文字信息和图形,而且是以空间数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为工具,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和相关的属性信息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综合分析查询,实现计算机信息处理,是综合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一种有效的新技术系统。同时,它具有及时、迅速、准确、完整地查询各种资料信息,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的空间查询、分析计算及编制专题地图等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资源共享等优点[3]。

2.1 空间数据的整合

将规划前期所收集到的各种图文信息整合到一起,创建数据库,形成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对应;建立不同类别信息之间的联系,实现多种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并通过数据库的管理,实现与其它相关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对接。

2.2 统计空间数据,便于指标控制

在GIS系统中,各层面的数量指标都位于同一数据库平台之中,由于GIS技术能够将空间属性和非空间属性较好的结合到一起,基于空间数据的各类非空间属性的统计和分析工作轻易就被完成。通过GIS技术中的选择、裁剪、计算几何、汇总等工具,便能分析统计出各种限定条件下的指标数量,有利于对规模指标进行准确高效的控制。另外,在村庄规划过程中,经常面临着由于用地方案的调整及道路公路建设所带来的建筑拆迁问题,拆迁建筑量的计算是一个繁琐的过程。由于GIS技术具备较好的空间选择功能和缓冲区分析功能,在拆迁范围内的所有建筑都可以被提取出来,之后在对这些建筑的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就可以准确的计算出它们的拆迁量以及拆迁总量。

2.3 实现AutoCAD数据的空间转化

广州市村庄规划编制辅助设计工具基于 CAD 环境,可以更好地贴合规划设计软件与规划设计人员的工作习惯,提供配置管理、数据规整、数据转换、数据检测等功能;同时,规划设计的成果可以直接存储到 GIS 空间库中,免去了大量的数据转换工作。 设计人员利用软件中属性录入、图形检测及其他辅助处理功能,协助完成村庄规划 CAD图件的标准化工作,使之符合标准规范要求。同时,设计人员利用软件中数据入库功能,将检查通过的村庄规划 CAD 图件,转换入库到 ArcGIS 个人地理数据库中[7]。

3 结论与讨论

村庄规划作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愈来愈明显,在城市规划的实践中不断的普及与发展。GIS技术应用于村庄规划,不仅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存储与查询,还可以对数据进行系统计算、空间分析等操作,为规划前期现状因素的分析及规划方案的形成,提供直观理性、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广州市村庄规划实践过程中,已经对GIS技术应用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实践,为国内其他地区的村庄规划在技术平台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典范;但是,GIS如何针对村庄规划自身的特征,更合理高效的发挥其技术作用,仍需要不断深入的实践与创新。

3.1 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村庄规划的优势

在村庄规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各类数据之间纵横交错,相互重叠,经常会出现图形数据反应的情况与属性数据不相符的情况;此外,在分析、处理和管理这些数据时,很容易出现错误。GIS系统可以通过数据库管理功能管理各种信息数据,建立不同类别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联系,保证了图文数据的准确性。同时,GIS技术可运用系统内的拓扑分析工具,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并提供自动检测功能。另外,GIS系统中具有多项统计计算命令,可以对数据进行自动计算,确保了数据计算的精确性。

3.2 村庄规划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GIS技术应用于村庄规划,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带来了不少便利,但是也伴随着许多问题。首先,GIS技术适用于对数据的长期积累应用与分析,目前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难以建立完善的数据系统,所获取的信息也不够全面;其次,运用GIS系统建立村庄规划数据库过程中,信息录入工作繁杂,消耗的时间长、耗用人力多,且规划技术人员还不是很熟悉GIS技术领域的操作,需要进行培训,前期投入较多。然后,GIS系统对操作的指令要求很高,运行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一步骤的操作出错就导致成果失败,又不容易找到出错原因,从而降低规划的效率;再次,目前对GIS技术的应用仅限于数据管理的层面,偏重于辅助规划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而没有发挥GIS技术在规划方案方面的作用;最后,村庄规划属于城市规划中比较特殊的一项规划,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功能,对于GIS的应用应该结合GIS技术的特点与村庄规划的特征,发挥其优势。

3.3 村庄规划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的展望

3.3.1 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系,提供各类资料的空间操作平台

村庄规划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摸清村庄自身的发展建设情况,更需要严格恪守相关上位规划对村庄的定位与限制,因此需收集资料繁多,主要的包括:矢量地形图、卫星影像图、以往各版总体规划、已批复各层次规划、已批复各类用地红线、各类专项规划等等。各种资料来源于不同的部门、权属,数据格式和种类样式不一。通过GIS系统建立统一的地理坐标系(如广州市建立广州坐标),可以将各类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汇集于同一工作界面之中,便于数据的叠合分析与运用;应用GIS技术实现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为村庄规划的数据收集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为村庄规划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第9篇:村庄规划调研计划范文

【关键词】 乡村规划 理论研究 对策研究

一、我市乡村规划建设的现状:

1、乡村农业基础深厚,规划建设行为众多。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乡村单体基数多、规模大,乡村建设行为日渐增多,群众对乡村规划建设的要求逐渐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急需规范和指导。

2、缺少专业的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团体和机构。我市重视乡镇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住建委、规划局、各乡镇政府都有乡村规划主管机构,但规划建设行为在基本管理流程上是顺利和清晰的。但是村庄规划建设活动还缺少系统理论研究和综合的考核评判标准和机构。

3、发展契机良好。几年来,我市先后进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整治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点乡镇改貌工作等,都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乡村环境和乡村居民思想意思都有很大提升。应该抓住这难得的契机,将乡村规划建设工作系统化、理论化的归纳总结,形成直观的条文继续深入指导乡村规划建设活动。

二、做好乡村规划、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

1、缓解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压力。我市正在进入城市建设的快速通道,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高,快速涌入的城市人口使得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压力相当大,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可以使人民群众在不背离乡土的前提下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减少城市公共设施压力。

2、稳定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良好地乡村建设实际,可以更好的留住村民,配合相配套的产业规划,可以使村民实现家门口安居乐业,减少留守儿童和独居老人现象的出现,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相当意义。

3、提高生活品质,争强乡土凝聚感和自豪感。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收益的不仅仅是区域农村居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涉农休闲项目也是城市居民向往和乐于参与的。更重要的是,良好地乡村建设可以打造起聊城乡村的品牌效应,将聊城乡村作为对外推介聊城的一张名片。

三、提升乡村建设质量水平的建议:

1、加强乡村规划学术研讨,提高规划建设的理论水平。乡村建设涉及的主管部门比较多,缺乏统筹协调,仅由住房城乡规划建设部门单独编制乡村规划,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建议由政府组织,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设计院所、科研机构成立乡村规划建设研究学会,专题研究我市乡村规划活动,提高理论创作水平,实现乡村规划的多元融合、多规合一。

2、做好舆情宣传,让乡村规划科学化、理想化的思想深入人心。我市在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上已经付出了相当努力,取得了相当成绩,应联合宣传部门做好舆情宣传。对内让群众干部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好处和作用,积极提供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改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对外向省市兄弟城市展现我们的工作成绩,扩大在本项工作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争取更多政策资金帮扶。

3、加强村民参与,重视乡村居民的实际感受。建立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民是村庄建设的主体,简单由城市的规划院所编制乡村规划的做法,往往忽视村民参与和需求,造成村庄规划脱离实际。要通过村民委员会动员、组织和引导村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参与村庄规划编制,把村民商议和同意规划内容作为改进乡村规划工作的着力点。要建立村民商议决策、规划编制单位指导、政府组织、支持、批准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4、创新乡村规划内容。乡村规划的内容构成照搬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内容繁杂,往往造成乡村规划脱离实际。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应明确目标、统筹全域、落实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区分类提出村庄整治指引。村庄规划应遵循问题导向,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重点,本着实用的原则简化规划内容。坚持简化、管用、抓住主要问题的原则,以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和村庄整治项目为主,落实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确定的主要内容。分散型或规模较小的村庄可以只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一些条件不具备的村庄只以文字规定农房建设管理要求的,经批准后也可以作为村庄规划。一般村庄在编制农房建设管理要求基础上,还应提出村庄整治项目。美丽宜居村庄、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村庄等特色村庄应在上述基础上依据实际需求增加相应内容。

5、加强乡村规划管理工作

四、总之

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建设也开启了新局面。以城区为中心的建设正加速向城乡协调建设转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任务更加迫切,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和向往的家园。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聊城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我市建设的战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