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颍上八里河范文

颍上八里河精选(九篇)

第1篇:颍上八里河范文

近年来,颍上县水务工作突飞猛进,特别是在防洪、除涝、灌溉以及水利产业的发展,成绩骄人。先后荣获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取水许可管理先进县,连续11年荣获安徽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二等奖。2003年,颍上县水务局荣获安徽省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安徽省抗洪抢险先进基层党组织。

骄人的三年

三年来,颍上县水利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变对抗为适应”、“穷在水上,富在水上”的治水指导思想,做到治水与开发利用水资相结合,治水与脱贫致富相结合,连年开展沿淮行洪区建设、湖洼地综合治理,不断提高抵御水旱灾害的能力,夯实了农业水利基础。

强化防洪工程。加强堤防标准化建设,加固堤防维修,重建涵闸,大大提高了防洪标准。目前,全县已拥有淮河、颍河干支堤防350多公里,兴建防洪排涝涵闸110座;强化除涝工程。颍上县抓住国家拓宽淮河中游行洪通道的机遇,结合节水灌溉、黄淮海平原开发、外资贷款、商品粮基地等建设项目,新建了一批电力排涝站,疏浚老墩沟、栗子湖、花水涧、五里湖、第三湖、小润河等主要沟河,改善了除涝条件。目前,全县已兴建43250千瓦大小机电排灌站843处,装机1238台;强化灌溉工程。颍上县以颍河、济河、八里河、小润河等灌区为依托,以111台总量21090千瓦的20处国有电灌站为重点,抓好灌区工程配套,巩固发展60万亩水稻。在旱作物区大力发展井灌、喷灌,结合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建设,发展渠道防渗、地下管灌、移动式喷灌。目前,全县已拥有机电井4038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22万亩,除涝面积达到115万亩,防洪面积达到128万亩,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84万亩。

灾后重建

2003年,颍上县遭遇特大洪灾,按照所有灾民有吃、有医、有房、有序转移安置和确保无大疫的“四有一无”,成功实现了20多万灾民大转移,灾后重建设扎实有效。

规划编报项目。2003年大水之后,颍上县水务局抽调专人,进行察勘设计,编报各类水利工程项目4大类27项。其中防洪工程16项,湖洼地治理工程18项,灌溉工程2项,农村人饮工程1项。目前,焦岗湖、八里河、西淝河三个流域治理项目,已上报淮委、省水利厅审批,其他项目正在积极争取;完成堵口复堤水毁恢复工程。去冬今春,市、县水务局分别实施了邱家湖、唐垛湖堵口复堤工程。目前,两行洪区上下口门堵口复堤工程已按上级要求完成,确保2004年汛期度汛安全。此外,颍上县还完成了26处生产圩堤的堵复,做好了临淮岗主坝、北副坝工程施工的房屋拆迁,挖压占地补偿等工作,及时协调,为工程施工提供了良好环境;兴建了一批防洪工程。去冬今春,颍上县先后兴建了朱小桥闸、刘郢闸、王湾涵、郑岗桥。目前,以上工程已全部完成。

“十一五”规划

第2篇:颍上八里河范文

[关键词]秦汉之际;淮汝颍地区;传播枢纽;反秦思想

历史上淮汝颍地区,以其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而繁荣,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秦末汉初之际,无论是在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还是楚汉争雄时期,都有该地区的身影。能有这样的特殊地位,并不是偶然巧合,而是与该地区地理基础和历史发展有着直接而且必然的联系。

一、淮汝颍地区的地理区位分析

淮汝颍地区主要范围是现在河南南部和安徽西北部地区,该地区最大的地理标志就是淮河、汝河、颍河,属淮河流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是古代农业社会中良好发展地带,人口至今较为密集。秦代该地区分置颍川郡、陈郡、砀郡,汉代分置颍川郡、汝南郡、、陈留郡、淮阳国、梁国。据《汉书・地理志》(1)载,该地区有近七百五十万的人口规模,在汉代总人口中占有着不小比重,这也反映了该地区较高的土地承载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该地区的交通区位四通八达,东进齐鲁,西至两都,南去荆楚,北达燕赵,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该地区没有较大都市存在,但其影响范围内有临淄、洛阳、宛等诸多大城市,奠定这里的商业基础,是富庶的膏粱之地。作为交通中心,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影响,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流冲撞,向四周发散,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交流中心。

二、文化传播的枢纽

田余庆先生的《说张楚》(2)一文中,提到“南阳、颍川、陈郡这一战国末年的多事地带,秦末又称为反秦基地,并不是偶然的。”这是该地区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条件造成的,但没有更详细论述。这里能成为“反秦基地”,是地理区位和秦、韩、楚的历史恩怨,以及先秦以来该地区作为文化交流中心的影响。

先秦时期,这里是韩、魏、楚三国交界地区,韩国最为弱小,魏国次之,楚国势力较大,都城新郑、大梁、郢陈相去不远,为文化交流提供条件。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该地区成为六国遗民聚集地带,“灭秦复国”思潮涌动,政治形势很不稳定。

该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枢纽,有深厚历史传统。严耕望先生《战国学术地理与人才分布》(3)论述,先秦时期学术流派传播分布以及人才籍贯分布统计,先秦学术兴盛地区在“三晋核心地带与宋陈鲁齐地区”,这些地区中,各学术流派均有较为集中的核心传播区域,“齐及三晋,诸家毕凑,宋及陈楚、荆楚亦颇为复杂。”各派学说在这里争鸣繁荣。国家争霸促使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不同学派文化传播到四面八方去,淮汝颍地区是最中心地区。晏昌贵先生的《淮汝颍地区是先秦时期文化交流的中心》(4)对该地区中心地位详细论述。文化交流提高该地区人的思想文化水平,为日后“反秦基地”奠定思想和群众基础,爱国意识十分坚定。

淮汝颍地区民风较复杂,是韩、魏、楚交界区域,民风差异大。《管子》(5)论述这里的民风:“楚,其民轻果而贼。晋,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史记・货殖列传》(6)载“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积聚。”受这里民风影响,人们思想灵活,做事善变通,商业方面有特殊才能。因此统治的难度和矛盾更大,是酝酿冲突的火药桶。

三、淮汝颍地区在秦汉之际的特殊地位

秦汉之际风起云涌,发生诸多改变历史发展走向的事件,在秦末汉初,从最初的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到最后的汉朝统一,淮汝颍地区是统一与分裂的舞台中央,演着最为激烈的斗争事件,最开始的秦朝统治崩溃开始,到大一统的再现,与此地区关系密切。

作为韩、魏、楚三国故旧地带,秦统一之后活跃着很多的遗民,这里“灭秦复国”思想传播深入,群众基础广泛。尤其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口号深入人心。出生在该地区的陈胜、吴广两人也是如此,受到反秦思想的熏陶,在受到秦朝的残暴统治后,也敢于“揭竿而起”,这样的胆识与气魄,对于秦朝统治的认识,无不受到当地民风和文化影响。在大泽乡起义,随后向淮汝颍地区进军,成功占领之后确立了“张楚”的起义名号,进而把反秦起义宣传向四面八方传达,之所以能够在起义不久就能得到普天下的响应,这是离不开淮汝颍地区作为反秦基地的作用,经过长期的积累,矛盾最终在陈胜的引领下爆发。

颍川城父人张良,被誉为“汉初三杰”,其先祖曾“五世相韩”,是韩国旧贵族,在韩国亡国之后,张良曾散尽家财来招揽人才复仇,他所组织的刺客曾经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御驾,虽然没有成功,但引起秦始皇震怒与全天下的哗然。秦朝对该地区的统治不够严密,“焚书坑儒”的思想禁锢和严厉的保甲制度,没有让反秦的火焰熄灭,反而愈加剧烈。

经过了秦末汉初的战争洗礼,大一统又重新在中国的大地上确立,在汉初的统治中,对于淮汝颍地区的战略地位有更加清晰认识,在秦朝的行政区划上把该地区分割的更多,颍川郡基本不变,陈郡划分南北,南为汝南郡,北为淮阳国,砀郡划为陈留郡与梁国,兼顾了维护统治、战略保护以及尊重旧有文化区的状况,虽然这一行政区划的划分是经过了若干年的发展变化而来,但是也是国家从整体发展中所做出的调整。

注释: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版.第1558-1559页

2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M].北京,中华书局,2012版.第9页

3严耕望:《严耕望史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版.第524-560页

4晏昌贵:《淮汝颍地区是先秦时期文化交流的中心》[J].《华夏考古》,1992年第2期.

第3篇:颍上八里河范文

淮河洪涝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支流众多。这些支流均发源于山区、丘陵,源短流急。每降暴雨,众多的支流便将面积广大的地区内的地表水泻入淮河主干道,汇成滚滚洪流,为害沿岸乡村。

安徽阜阳市的颍州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颍州位于淮河流域,淮河两条主要支流,颍河和泉河横贯境内,不时给两岸居民带来洪涝的威胁。

今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颍州区连降暴雨,颍河、泉河水位陡涨,内涝严重,部分村庄被水围困,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灾。

面对严峻形势,颍州区区委、区政府立刻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全民动员,投入到防汛排涝、抢险救灾工作中去。区、乡、村各级组织都把指挥部设在堤坝上,昼夜值班,领导带头分工把守堤段,全区组织动员7万多民工上堤巡查,抢险固圩,随时密切注视险情。

7月4日下午,菜子沟堤坝段出现险情。得知消息,区长带领水利局长等区防汛指挥部一干人马,在泥泞中冒雨走了七八里路,来到郝庄村,现场指挥将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为了安置受灾百姓,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堤坝上搭庵棚,并腾空部分教室;同时想方设法解决饮水、吃饭等实际困难问题。

7月4日晚,九龙镇九龙沟西岸的温庄围堤水位高达33.8米,随时都有破堤的危险,险情就是命令,接到险情,区防汛指挥部又立即连夜赶到九龙镇现场,组织群众转移。转移群众是抗洪当中最难做的工作。水位在上涨,天下暴雨,人没地方转移,村中没有庄台(高地)。

干部动员,而群众却留恋家园,难舍难离,对粮食、家畜、锅碗瓢盆、日用家什样样都不忍丢弃,有的人甚至破口大骂,坚决不走。指挥部迅速抽调20名公安干警维持秩序。7月5日凌晨2点,泉河东沟堤段决口,由于措施得力,行动迅速,1039名群众全部安全转移,无一人伤亡。

7月21日晚,颍州区颍河右堤三十里铺镇高湾段圩堤出现50米宽的塌方,一旦溃堤,高湾村8个自然庄2340人,480户人家,1760亩农田将全部被淹。而此时,各村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去了,家中只剩下38(妇女)、99(老人)、61(儿童)部队,紧急情况下,区防汛指挥部立即抽调500名基干民兵组成抢险突击队,迅速赶往现场,全体参战的人武部干部和广大民兵,团结奋斗,经过12小时的连续作战,险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由于内部积水严重,形成严重涝灾。颍州区受灾较严重的几个镇有许多村庄被水围困,一些地势较高的村庄,因为没有生命危险,大部分群众没有转移,对于这些被水围困村庄的群众,为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区政府下拨23万元救灾款,区防汛指挥部及时调运面粉、大米、方便面、矿泉水、煤炭并发放漂白粉等,解决了他们的吃饭、饮水问题。保证灾民安置“有吃、有住、有医、有序”,并抽调42名医生组成6支防疫医疗队分赴重灾区、免费巡诊。

积水区被脏水浸泡,雨水、臭水混在一起,使浅层地下水水质变黑、变臭、变苦,不能饮用,颍州区水利局立即紧急动员,组成6个打井队,下到各受灾村,抢打新的中层水井200多口,让群众全部吃上了洁净卫生的地下水。

第4篇:颍上八里河范文

弘扬管仲文化推进经济建设

——在管子文化研讨会上的致辞

(2008年5月6日)

中国共产党颍上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xxx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这春夏之交、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各位专家学者相聚管仲故里,参加管子文化研讨会,共商振兴管子研究成果,共谋管子研究信息,交流管子研究成果。值此机会,我谨代表颍上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向应邀而来的各位领导、专家、教授、各位来宾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最真诚的感谢!

颍上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淮河之滨,西周时即建邑治,史称“慎邑”、“慎县”、“慎治”等,公元606年,即隋大业二年,改“慎县”为颍上县,距今整整1400周年。县内有龙山文化遗址和西周以来古城遗址多处,有管鲍祠、甘罗墓及孔子周游列国临颍止宿出,名曰“文地春风”等历史文化遗迹。

颍上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今天我们所要研讨的对象,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管仲,就出生在现今我县建颍乡管谷村;以知人让贤、与管仲齐名的齐大夫鲍叔牙也是临近管谷村的鲍家村人,这里还是秦左丞相甘茂及年幼才高、12岁就位列秦上卿的甘罗德故里,是当代东方美术史家常任侠、著名作家戴厚英、诗人阿红的故乡。

颍上地属淮北大平原,它处于淮河、颍河交汇处,境内多湖泊沼泽,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繁,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区。1985年被列为全国贫困县之一。近年来,颍上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奋力拼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2003年以来,颍上实现了重大的历史转折。2005年,我县在全省61个县(市)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中,第二次进入全省动态指数前十强,并且有第10名提升到第5名。在全省最具增长的县(市)中,颍上排在第5位。综合指数从61个县(市)的第21位提升到第13位。成为安徽最具发展潜力的县份之一。进入“十一五”,颍上发展将全面提速,到2010年,我们将努力实现生产总值超过百亿,财政收入过10亿,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前十强,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的经济发展目标。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我们老祖宗的这句哲言,在经济取得较快发展的管仲故里----颍上有得到充分的印证。县委、县政府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高度重视管子文化的建设,并正在规划筹建“中国管园”,提出要把老祖宗管子“请回来”,以丰富多采的形式举办管子文化系列活动,宣传和光大“管子”思想、管子文化,做大做强包括管子文化在内的文化产业,为促进颍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造坚实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管仲其人、管子思想和管子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又深刻。作为管仲故里的颍上人,理应在推进和繁荣管研学术事业,继承和弘扬管子文化方面有所作为。基于这种认识我县与1991年筹办管子研究会,2002年年按法定程序登记注册,并以研究会为主体开展了对管仲、《管子》文化初步探究工作,创办了《管子研究》期刊,可以说在管子文化初步探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多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感开展管学研究,弘扬管子文化,仅靠一县人才明显力不能及,尽限一县之地域更显空间狭隘。为此,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在颍城四月八传统庙会期举办管仲文化节,在管仲故里搭建起传承和交流管子文化的平台,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颍参加管子文化研讨活动。以期在较大的范围、较高的层次上开展管子研究的成果信息交流。

本次管仲文化节,应邀参会的嘉宾,有的是国内外管研领域造诣较深、影响较大管研专家、学者,还有关心颍上、心系管研、且在管子文化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卓有建树的老领导。可以说这是一次我县从事管研工作同志难得的一次学习机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各位老领导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管子研究信息的同时,对我县开展管好管研工作,打好管子文化牌给与赐教。同时,也肯请各位,各管仲家乡----颍上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指点帮助。

祝本次管子文化研讨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第5篇:颍上八里河范文

[关键词]排涝泵站 调度 要求

中图分类号:TV6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141-01

引言

颍上县机电排灌所系全县各国有泵站的县级主管单位,所辖各泵站功能有三种类型:排涝泵站、灌溉站和排灌结合站。原具有排涝功能的泵站有27座,装机32175kw/132台套。沙颍河治理工程中,新建班草湖、五里井、许庙、姚沟、新渡口五座排涝泵站,装机5020kw/21台套,颍上县焦岗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又在颍左堤长林涵处新建长林排涝站,装机3150 kw/5台套。五里沟排涝站是颍上县河东区防洪排涝重点工程之一,装机1080 kw /5台套。润河、陶坝孜、王集、三里、孔台、三道冲站列入第三湖泵站更新改造工程于2013年实施。现就颍上县国有排涝泵站调度运用谈谈以下看法。

一、成立防汛排涝组织机构

颍上县机电排灌所成立防汛排涝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全县泵站防汛排涝的组织领导工作。

组长:所长,负责各泵站防汛排涝的全面工作,侧重于排涝组织协调。

副组长:副所长,协助负责各泵站防汛排涝全面工作,侧重于站前及排涝沟捞草的技术组织、外部联系及后勤保障工作。

副组长:副所长,负责组织协调防汛排涝调度、技术组织工作,侧重于泵站机组的排涝调度和技术组织工作。

成员:

工程股负责人:工程股长,负责泵站防汛排涝调度的组织实施,水雨工情信息的审核、分析、传递等工作,侧重于防汛排涝调度和泵站的组织管理工作。

办公室负责人:办公室主任,负责防汛排涝后勤保障,物资采购,转向调度、来往接待等工作,兼顾排涝工作的新闻宣传。

财务负责人:财务股长,负责防汛排涝资金管理等工作。

泵站负责人:负责泵站防汛排涝指令的具体实施和安全管理工作。

应急维修负责人:大禹机电工程队,负责应急人员的组织和应急维修具体实施工作。

机电所防汛排涝领导小组下设防汛排涝办公室和机组排涝工作专班、拦污栅捞草工作专班、涵闸管理工作专班、后勤服务工作专班。

(一)防汛排涝办公室设在机电所。其主要职责是坚持轮流值班、负责上传下达、内外协调和收集整理反馈水雨工情信息,安排落实后勤保障工作等日常事务性工作。

(二)机组排涝工作专班负责按所防汛排涝办公室下达的调度运用指令组织实施。

(三)拦污栅捞草工作专班负责按年防汛排涝办公室下达的调度运用指令组织实施。

(四)涵闸管理工作专班负责按年防汛排涝办公室下达的调度运用指令组织实施。

二、防汛排涝调度原则

颍上县机电排灌所服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直接调度。所防汛排涝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并受县防汛指挥部指导,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制。各地必须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方式,向上一级防汛和业务主管部门报送泵站每日运行情况。泵站发现有险情或险情已作处理未经大水考验的,各地都要指定专人管理,备好抢险物资,安排好劳力,制定应急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三、防汛排涝预案及基本要求

(一)泵站防汛排涝方案及基本要求

1、泵站自排运用预案

各排涝泵站认真落实好值班制度,每班负责观测内外河水位,适时掌握开闸自排。

2、泵站工程排涝运行要求

各排涝泵站应严格按上级的调度指令运用好工程,必须严格按照设定的起排水位和控制水位运行(各站起排水位及基础资料见附表),并结合天气情况,随时了解雨情、水情的变化,作好开机预排、抢排渍涝和停机的安排。同时安排好运行人员的分工和班次排列,并报所防汛办公室备案,同时泵站管理所在具体实施防汛排涝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运行班组合理调配,安排好班次。遇事故抢修时,由负责人上报至机电所防汛排涝办公室,由办公室调配运所抢修机动队人员进行事故抢修工作,泵站人员照常倒班,以确保排涝运行值班的正常进行。

(2)泵站开停机指令由县防办和机电所统一调度,开停机程序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影响安全运行情况下的紧急停机临时调度来确定。开停机(包括事故停机)必须于30分钟内将有关情况报告至防办。

(3)工程股负责每天8:00前将前一天的水雨工情信息及泵站运行情况统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及时报县防办。

(二)泵站的运用要求

班草湖、五里井、许庙、姚沟、新渡口、新长林六座排涝站除许庙站由原下溜站人员调入之外,其他五站只明确了负责人,未明确工作人员,为此机电所制定了由灌溉站抽调部分人员调剂,形成一对一帮扶,具体分配如下:

南照电灌站―班草湖站,大禹安装队一组―五里井站,大禹安装队二组―新长林站,八里河电灌站―姚沟站,三里电灌站―新渡口站(润河电灌站组成机动队)。

上述抽调人员应严格按县防办和机电所办公室调度指令进行运用,安排好工程管理人员的班次,并报县防办备案。

四、防汛后勤保障

(一)工程管理单位要根据工程运用实际,编制备品备件计划,落实备品备件资金,采购并妥善保管好备品备件物资,以便急需。为保证泵站安全运行并能及时排除事故,必须做好机电设备零部件和易耗材料的储备工作。

(二)在防汛排涝期间,泵站工程防汛需要工程技术人员支持的,由各站负责人事先向所防汛领导小组提出请求,由所统一协调调配。

(三)机电所其他工作人员要配合协调,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五、防汛纪律

防汛抗灾是天大的事,防汛工作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方针,要坚持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单位和个人在防汛抗灾中必须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顾全大局,严格执行调度运用规定。各泵站应加强领导,落实行政责任人、工程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值班人员,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坚守岗位,确保机组设备安全运行。对泵站工程和设备进行检查、维修和测试,使工程和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如本单位工作人员因、、,致使防汛排涝工作遭受重大损失和拒不执行防汛调度方案及防汛抢险指令、汛期调度运用计划的,将严格按防汛纪律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6篇:颍上八里河范文

今 天,一大早就被母亲那和蔼可亲的声音惊醒。我睡眼朦胧地问:怎么了,一大早的?妈妈说:“孩子啊,今天我们和你阿姨,叔叔一起去颍上的著名景点‘八里河’旅游呀!”我突然大吃一惊没想到竟去旅行,我还以为是在做梦,竟毫不犹豫的捏了捏自己的肌肤,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事实啊,我情不自禁的欢呼起来!

下午,我们收拾好行李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开车去八里河,在路上我们尽情歌唱,连小鸟都加入歌唱的行列里来了,小鱼在河里自由的游来游去令贪吃的小伙伴馋得直流口水,他们的样子十分滑稽可笑。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到达了八里河风景区,大树妈妈在舒展双臂为了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走进八里河的中心我简直惊呆了,这的风景十分美丽,东边有一座巨大的南海观音石像,西面有荷兰的大风车,南面有凌云洞,北面有长城。八里河风景区大的可以和北京天安门广场相提并论 了!

向前走可以看到那巍然矗立的南海观音石像好像正在为我们祈祷不要被妖魔鬼怪缠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扑腾扑腾”,疑,这是什么声音,仔细一瞧,奥,原来是一群小金鱼在挣着吃食啊!它们的颜色五彩斑斓似雨过天晴的彩虹十分耀眼。在河的中心还有一个巨大的“许愿池”只要在里面扔一枚硬币便可以许愿了。再向前去可以看到有一条壮观的神龙,它的身体在摆动好像在耀武扬威,我们在龙的身体旁拍下了令人怀念的照片。走了一上午了我们已是筋疲力尽了,在河边的亭子里一边歇歇脚一边乘凉吃饭好在下午去看长城啊!一提到长城我可是容光焕发,听说长城在北京才能看到,可今天我可以在颍上看到长城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今天我也一饱眼福了!吃过饭,我们在商量一下怎样不能把队伍分散,此时爸爸说:“我们都有手机一人给孩子一部用不就行了!”大家也同意这个建议。在去长城的路途中,我们游览了;猴山,熊山,鹦鹉家族……终于来到了长城,我十分开心竟情不自禁的高歌起来……

今天我们看到了许多美景,美味佳肴,还有憨厚可爱的动物,让我见识了许多我以前没见到过的事物,在我的日记中记录下来这次游览的“八里河”,可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

第7篇:颍上八里河范文

现将我局2007年工作总结及下年工作意见如下:

一、造林绿化工作

2007年,我县造林绿化工作继续以城镇机关绿化和低产村片林改造为“点”,以“绿色长廊”一期工程巩固提高和二期工程继续实施为“线”,以“姜唐湖连圩”、“淮河北副坝”等水利工程林业配套和所有可利用河、渠、湖、沟的堤、埂、坡地及低洼荒滩地等基本农田保护区外的宜林地造林为“片”,以全县农田防护林网体系标准化建设为“面”,继续推进__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以成片造林、农田林网、四旁植树、义务植树、绿色长廊五项工作为重点,强力推进全县面上造林绿化整体平衡。线路绿化、沟河林带营造、农田林网建设、城镇村庄美化四位一体,全县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绿色长廊工程建设

2007年重点抓好224省道高标准绿化,着力打造精品示范工程。经多方实地勘察论证,本着适地适树、乔灌、常青与落叶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绿化设计方案,决定采用银杏、高杆女贞、蜀桧三种主栽树种,内外两侧,立体绿化模式,现已全面完成该路绿化工作,共栽植上述三种苗木2万多株,投入达200多万元,高标准绿化道路30公里。

同时完善提高省道328和颍建(颍城——建颍)路、颍江(颍城——江口)路、进矿路及颍红(颍城——红星)路的慎城境内段的绿色长廊工程,对缺棵断带路段及时予以补植完善,里程达上百公里。

2、农田林网

进一步加强农田防护林网体系建设,做好倒林更新的乡村道路和部分光腚生产路绿化工作。对原有林网空档大、防护作用小的网格,加密林带,对缺棵断带毁坏严重的老林网补植完善,对参差不齐、长势衰弱的林带进行重栽,基本形成了绿化效果好、防护能力强、网格规范、林带整齐的高标准林网,每个网格基本上在200亩以下。今年我县以红星镇农田林网完善提高为重点,并示范推广全县,力求做到网格规范、整齐划一,以充分发挥其改善农田小气侯的功能。

3、成片造林

充分利用临淮岗工程等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弃土堆、荒废地及部分乡镇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宜林地进行成片造林,继续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巩固提高“全国绿化模范县”成果,仅临淮岗北副坝两侧滩地造林6000多亩。

4、城镇村庄美化

为营造“一带新气象”,我们把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绿化、美化密切结合起来,城镇绿化采取树下栽花、花下种草的立体绿化模式,努力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并建设了一批小公园、小游园、沿路花坛和街道绿地。村庄绿化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选择地进行低产村片林改造,在注重“生态优先”的同时,兼顾林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真正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民兴林致富奔小康步伐。

5、义务植树

根据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和《安徽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有关要求,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我县领导带头参加,分包绿化点,各部门、各单位互相配合,在县绿化委员会的统一组织下,全面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每年植节期间举行盛大宣传及植树活动,县领导及驻颍各单位都到义务植树基地完成法定植树任务。实行单位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各部门各单位按当年法定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地点、数量、成活率等,填写《义务植树登记卡》,上报县绿化委,由县绿化委核实,林权确认后,颁发林权证书。同时加强对全民义务植树成果的保护,对义务栽植的林木、花草,由林权所属单位或承担管护者负责管护,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制,确保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据统计,每年义务植树或栽花种草达300多万株,全县公民的绿化意识随机抽样调查达90%以上,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5%以上。城镇“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和农村义务植树制度均已基本建立健全,全县基本上实现了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NextPage] 6、林业育苗

提高林业苗木繁育质量,是造林成功的关键,我县决定以县苗圃为龙头,带头周边群众发展苗木,指导林业苗木生产,积极调整育苗产业结构,发展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苗木,2007年全县育苗面积达2000亩,有效地保证了全县造林绿化苗木的需求。特别近年来__县苗圃注重科技在种苗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压缩杨树育苗面积,稳定经果林繁育数量,扩大园林绿化苗木培育规模。目前,县苗圃已成功地兼并了县花木公司城东、城西基地进行资源重组,壮大集体经济已发展成为皖西北最大的园林绿化苗木培育基地。

二、《森林法》贯彻实施情况

1、加强学习__林业系统始终把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组织林业行政执法人员重点学习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用法律指导工作,用法律约束行为,依法保障行政执法公开、公平、公正,以此来提高大家的法律意识,增强行政执法能力,做到有法可依。

2、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编发简报、上街散发材料、制作图板及过街横幅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实施细则》等林业法律法规,此外,在法律宣传月、爱鸟周期间组织林业工作人员及执法人员上街宣传十余次,近百人次参加,尤其是查处典型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在省、市、县电视台播放,收到显著效果。以前查处的案件,群众举报的少,执法人员发现的多,而现在查处的案件,大多数都是群众举报的,所以宣传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大力宣传,增强了人们爱林、护林、爱鸟、护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林政资源管护

2、林木更新采伐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全面建立采伐限额管理各工作环节中的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推行伐区调查设计验收制度,把好伐区作业设计文件的审查关和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核发关。加强和改进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重新调整了林木采伐评审领导小组,由林业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杜利为组长,林政、营林、森防、种苗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对须采伐树木进行评估审查,由采伐领导小组成员3人以上进行实地评估,编写评估报告,经集体讨论认可后,方可签发采伐许可证书,采伐证各项因子填写规范,发证依据明确;严格签证员制度,建立伐后验收制度,确保采伐限额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合法的执行。截止目前,2007年共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96份,采伐林木材积23600立方米,没有一起违规签证现象发生,保证了我县林业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

3、木材运输2007年,林业局对我县的木材运输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规范了林政执法人员的工作作风,所有收费项目一律收归行政服务大厅。为保证节假日及晚上木竹经营者的需要,局里安排了专职人员24小时值班,为木竹经营户提供优质服务,2007年共办理木材运输证1358份。同时,加大力度,整顿木竹及其制成品市场,规范市场行为,保证合法经营,严厉打击非法运输木材。

四、森林病虫害防治

[NextPage] 五、计生与综治工作

我局始终把计划生育和综治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机构,确定专人负责,建立健全各种档案。林业局和二级机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在全县林业系统内部开展计划生育摸排查工作,落实计划生育节育措施,搞好已婚育龄妇女妇检,杜绝违反计划生育事件发生。认真开展综治创建工作,我局与二级机构和部门负责人签订了综治责任制书,全面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搞好群防群治工作,积极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同时做好法制宣传工作,在宣传月,爱鸟周、“12.4”期间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散发宣传材料1500余份。

五、存在主要问题

近年来,__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

1、林业产业化发展速度缓慢。__县经过多年大规模造林,林木蓄积量逐年递增,而林产品深、精加工业严重滞后,大部分仍停留在原始的经营方式上,出售原材料、初加工的产品占据__县林产品销售量的绝大部分,尚未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体系,林产品的高附加值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同时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方面起步晚,发展较慢,林业经营机制不活,因而也影响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

2、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尚未全面开展。由于部分群众对林权制度改革重要意义和林权证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及基层林业机构不健全等原因,因此我县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3、林业投资缺乏。这是制约当前__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林木生长速度较慢,林业生产周期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不到社会的重视,林业的投入与发展不协调,投资渠道不畅,直接制约了生态林业的建设与发展,生态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4、宜林地地类划分不清,有林地不明确。低洼湖滩地部分基本农田保护区与宜林地类属划分不明,同样影响了林业的发展;有林地面积未予明确界定。

六、2007年工作意见

2007年是我县林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精神,加快__林业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结合市政府办公室电话传真(阜政办[2007]277号)精神要求,现拟2007年林业工作意见如下:

一、计划目标

按照阜阳市政府办公室27号电话传真《关于下达全市2007年度林业生产指导性计划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林业发展现状,全县今年林业生产的计划任务为:人工成片造林2万亩,其中长防林4000亩;完善提高农田林网22万亩;林业育苗0.2万亩;四旁植树335万株,义务植树300万株(详见__县2007年林业生产指导计划一览表)。

二、工作重点

1、成片造林主要是充分利用淮、颍河治理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弃土堆、荒滩地及非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宜林地进行成片造林,其中淮河北副坝两侧、耿棚境内的润河湾滩地、半岗境内沿岗堤两侧等是重中之重。继续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巩固提高全国绿化模范县成果。

2、农田林网进一步加强农田防护网体系建设,重点是做好倒林更新的乡村道路和部分农田生产路的绿化工作,并做到网格规范,整齐划一,充分发挥其改善农田小气候的功能。

第8篇:颍上八里河范文

淮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发源于河南,流经安徽,在江苏注入洪泽湖。历史上黄河多次夺淮入海,打乱了淮河水系,使淮河逐渐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加上1938年夏季,为了阻挡日军西进,下令炸开郑州附近的花园口黄河大堤,结果使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1250万人流离失所,淹死人数达数十万,泛区总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从此,淮河流域更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不久,皖北地区相继解放。1949年3月,阜阳地委成立,我任地委书记。在我上任后仅几个月,即1949夏季,淮河就发了大水,许多地方遭灾。地委立即领导和组织广大群众投入治水和救灾工作。但由于当时地方政权尚不巩固,留下的残余武装和暗藏匪特还很多,地委的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支援大军过江,同时投入剿匪、反霸和镇反斗争,以稳定和巩固新建立的人民政权等方面。接着,又组织抗美援朝、新区、生产救灾等各项活动。所以,地委虽然开始注意到加强治淮工作,但还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

当时,我们在治淮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从1949年冬季,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堵口、复堤”。因为淮北大堤长年失修,1949年夏季又遭大汛,许多堤段决口,未决口的堤段也都很低矮、单薄,经不住风浪,也就是说几乎处处是险段。阜阳地委当年部署沿淮各县组织了近10万民工投入堵口、复堤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二是调查水情灾情, 为大规模治淮着手做规划,制定治理方案。当时,我带了一个骑兵班,同水利技术人员一起,用了10多天时间,行程数百里,从河南省的关沙湖口往下,经临泉县的黑龙潭到阜南县的王家坝,接着又到安州岗、洪蒙洼地、张家湾、南照集、正阳关,一直到颍上、凤台,对阜阳地区境内的淮河水情,包括相关的淮河支流颍河、涡河等水情,做了一番较细致的实地考察。

1950年6月下旬至7月下旬,淮河干流上中游地区普降暴雨,至8月15日,洪泽湖以上地区平均降雨量达640毫米。7月6日,淮河洪水暴涨,上游干支流洪水经河南省淮滨、新蔡等地到洪河口相遇,奔腾咆哮,席卷而下。洪水在老观乡、邓郢子首先漫决堤坝,平地水深丈余。继而又破临王段、城西湖、颍上庙垂段、邱家湖等地大堤。正阳关至三河尖淮河两岸村庄仅见树顶,交通断绝。沿淮群众无奈相率攀树登屋,呼号求救,哭声震野。当时,我正在皖北区党委开会。闻讯后,皖北行署主任宋日昌立即去阜阳布置抢救灾民工作。我带领一些同志直奔淮河抗洪前线。一行人到了淮南市就没法前进了,淮南市靠凤台一带已是一片。我们找了一艘机帆船沿淮河西行,由于淮河航标都已被洪水淹没,就靠水手探索前进,估算走了50多公里,还无法找到阜南县委,只好赶到王家坝停下来。王家坝是个标志性的地方,它的水面特别大,中间还有一个地势较高的安州岗,形同孤岛,几万灾民避难于此。群众见到我们,激动得大哭。我的心情异常沉痛。

我们向皖北区党委如实报告了淮河水患。皖北区党委又综合了淮北20个县和淮南沿岸7个县的水情,计算出受淹成灾农田总计3100多万亩,受灾人口990多万,均占皖北全区总耕地面积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房屋倒塌89万余间,其中不少是全村沉没。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淹死者,或被毒蛇咬死者,统计为489人。随后,皖北区党委向华东军政委员会和党中央作了报告。看到这些电报,十分震惊和焦急。7月20日他在给的批示中提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请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问题。”8月5日,看了皖北区党委的电报后落了泪,沉痛地说:不解救人民,还叫什么共产党。他在“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统计489人”、“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等处划了横线,再次给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8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初秋即开始动工。”8月31日,在苏北区党委的一份电报上又批示:“此电第三项有关改变苏北工作计划问题,请加注意。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遵照的指示,于10月14日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11月6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成立,其成员由华东、中南两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相关领导干部组成,由曾山任主任,曾希圣、吴芝圃、刘宠光、惠浴宇为副主任,吴觉为秘书长。与此同时,沿淮各地市县也都建立了独立的治淮组织机构,调集和培训了大批治淮干部。当年冬季,在淮委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全淮河流域豫皖苏三省同时拉开了根治淮河的工程序幕。仅皖北地区就有300万民工和数万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治淮工地。1951年5月,亲笔题词,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进一步鼓舞和增强了沿淮人民根治淮河的决心和信心。

阜阳地区地处淮河上、中游洪河口要冲,一发大水,这里灾情来得最早、最快,受灾面积最大,受灾程度最重,这里人民根治淮河的愿望更为迫切,因而在建立治淮组织机构方面,相对来说要稍早一些。1950年9月初,我们即正式成立“皖北阜阳专区生救治淮指挥部”,由李时庄任指挥、匡胜雨任第一副指挥,我任政治委员,耿万青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当年冬至次年春共动员民工75.55万人投入治淮工程。当年那个治淮场面轰轰烈烈,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安徽迅速掀起治淮热潮

1952年1月,皖南、皖北党委合并,成立中共安徽省委。1952年5月起,我调任省委秘书长,后历任省委农工部长、副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一直分管农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更加关注治淮,成为安徽治淮的见证人之一。

淮河全长1011公里,上游河南段落差高达174米,每遇洪水便奔驰而下,冲向中游;而中游安徽段全长430公里,落差16米,因落差低,河道走势平缓,泄洪能力差,最易漫滩决口,酿成洪灾。因此,安徽受洪水威胁最为严重,是治淮的重点。

根据淮河水情,在淮委统一规划和部署下,从1950年冬到1958年8年间,安徽在当时异常困难的环境下,靠群策群力,靠苦干巧干,靠八方支援,完成一系列大型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修筑堤防,包括淮北大堤、行洪堤和淮南、蚌埠两市圈堤及支流堤防,其中以培修淮河大堤为重中之重。淮河大堤在上世纪50年代经过两次培厚加高。第一次按1950年洪水位标准,修堤总长903公里。1954年淮河再发大水,凤台县禹山坝和五河县毛滩决口,于是在1955年冬至1956年春,按抵御1954年型洪水标准,对淮堤进行了第二次培厚加高。不少险段还用块石护坡。在加高培厚淮河大堤的过程中,还对淮河中游的局部河段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以利泄洪。1952年10月至1954年1月,根据五河县以下淮河干支流分治的治淮原则,安徽省调集大批民工开挖了泊岗引河工程,包括引河、切滩、拦河坝、退建堤等。在蓄洪区和行洪区,为避免洪水给群众带来损失,按当时每人8-10平方米计算,修建了许多庄台。以上共做土石方近1.5亿立方米。二是拦蓄洪水工程。先后在大别山淠河、史河上游修建了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梅山等4大山谷水库,总库容58.42亿立方米,其中防洪、滞洪库容共30.11亿立方米。同时还修建了城西湖、城东湖、蒙洼等3个蓄洪区,蓄洪量52.6亿立方米。三是治理支流。淮河中游支流治理工作,主要在淮北平原区。1950年至1952年期间,治理的河道有淝河、濉河、茨河、芡河、沱河、赵王河、港河、奎河、拖尾河等。从1953年起,对泉河、运河、洪河、北淝河等进行治理。通过上述一系列工程措施,基本上建成较为完整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初步奠定了根治淮河的基础。

值得骄傲和纪念的是,上述一系列治淮工程中,有许多被世人广为赞誉的创举。大别山区的佛子岭、磨子潭、响洪甸、梅山四大水库,当时都采用了国内外的一些新技术,并创造了数项国内外第一。佛子岭水库采用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型,当时世界上很少采用这种坝型,仅美国及非洲法属阿尔及利亚各有一座连拱坝;梅山水库大坝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响洪甸水库大坝是国内第一座重力拱坝,其水电站4号机组是国产第一台双水内冷机组;磨子潭水库大坝是国内第一座大头坝。这4座大型水库被誉为“镶嵌在大别山区北麓的4颗明珠”。

在四大山谷水库建成后,接着又兴建了龙河口水库。这五大水库大大减轻了淮河和巢湖汛期洪水压力,而且为皖西、皖中丘陵区灌溉工程的兴建提供了条件。1958年8月,淠史杭灌溉工程破土动工,设计灌溉面积1100万亩,1959年该工程就开始发挥效益。几十年来,该工程一直以规模巨大、效益显著而闻名于世。

不可否认,治淮工程并不都是成功的。颍上县境内淮河段上的润河集分水闸就是一例。它是国外专家建议设计的,目的是控制淮河干流和霍邱城西湖的洪水。由于设计时缺乏全面水文资料,设计水位偏低、流量偏小,结果分水闸在1954年大水中被冲垮。经过这一教训,以后遂有临淮岗控制工程的提出和兴建。另外,在早期治淮中,主要偏重于防治洪水,对除涝和防旱重视不够,受到一定损失。但是,总的来说,治淮是在曲折中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新汴河、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的胜利开挖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省又相继开挖新汴河、茨淮新河;1991年大水以后又复工开挖了怀洪新河。这都属于根治淮河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着眼于削减淮河洪峰,处理好高低水分开、洪涝分排问题。

新汴河横跨豫、皖、苏三省,主体部分在安徽省宿县地区。自1966年11月中旬开始,动员三四十万民工,历时三冬四春才完工。它自宿县西北的戚岭子开始截引沱河,穿越京沪铁路后向东经灵璧、泗县,在濉河以南的徐岗切岭,再向东经江苏省泗洪县溧河洼入洪泽湖。干流长127.1公里,流域范围涉及3省15个县、市。它上接河南省来水,不仅为1000多万亩农田有效地实行高低水分排,增辟了排水出路,减轻了洪涝灾害,减少了边界水利纠纷,而且为城市供水、农业灌溉、航运和水产养殖提供了水源。新汴河的胜利建成,贯彻了“蓄泄兼筹”的方针和“三省共保”的原则,体现了团结治水精神。经40年的实践检验表明,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茨淮新河于1971年开工,至1973年春基本建成。因当时财力困难,其他后续和配套工程,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最终完成。开挖这条新河的主要目的是分泄颍河洪水,配合防洪工程体系中其他工程建设,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百年一遇。它自颍河左岸茨河铺起,经阜阳、利辛、蒙城、凤台、淮南市潘集区、怀远等5县1市,于怀远县荆山口入淮河,全长134.2公里,包括截引黑茨河和西淝河上游,流域面积达7127平方公里。其分泄颍河洪水2000立方米/秒,分泄内涝1400立方米/秒,为豫皖两省1500万亩耕地扩大了排水出路。茨淮新河通水后30多年来,在泄洪、排涝、灌溉、航运、养殖、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效益,已成为治淮中的战略性骨干工程。

怀洪新河是上世纪70年代初同茨淮新河一起规划确定的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两河基本上下衔接。怀洪新河西起涡河的何巷分洪闸,沿时期开挖的符怀新河,向东北至固镇县入河洼,再折向东沿河洼、香涧湖至五河县山西庄村,一路沿新浍河向东为主槽;另一路经新开的香沱引河入沱湖,在十字岗与新浍河的来水汇合入 崇潼河,然后穿过扩大的峰山切岭等工程,由双沟引河和下草湾引河入洪泽湖的溧河洼。干流全长121公里,其中安徽境内长95公里。该河早在1972年即破土动工,但中段河线方案一度出现异议,主要考虑到会影响一些地方的内涝排除,因而曾一度停工缓建,直到1991年淮河再次发大水后,才又被列为国务院治淮会议确定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之一,进行复建,于1998年全线贯通,并在1998、2003年承担淮河分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淮北三条新河的开挖,工程浩繁,困难很多,历经几十年时间,安徽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最后赢得了胜利,这在共和国治淮历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

“75•8”大水对安徽的冲击

“75•8”大水,因为没有公开报道,人们大多不知情。

所谓“75•8”大水,是指1975年8月5日至8日,河南省驻马店、许昌、南阳、周口等地区,普降特大暴雨,最大3日降雨量达1605毫米,山洪暴发。淮河上游的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和50多座中、小型水库几乎同时垮坝。垮坝时几十米高的浪头,奔腾咆哮,呼啸而来,势不可挡。总量100多亿立方米的洪水,冲毁京广铁路小商桥到确山县段103公里,路基桥梁被毁,路轨被冲走,有的被拧成“麻花”。当时,正行驶至此的一列客车被突如其来的巨大洪水冲翻,司机和车上的乘客全部遇难。豫中、豫东纵横数百里,水光接天,不见边际,在一些还露出水面的堤坝或高岗,密密麻麻挤满了逃难的人群。事后查明,河南省共有32个县受灾,受灾农田1800多万亩,受灾人口1000多万,淹死约4万人,淹死大牲畜近100万头。

安徽则是无雨遭灾。滚滚洪水在淹了豫中、豫东平原后,迅速向安徽阜阳地区冲来。阜南、临泉、界首、颍上等县,遭到洪水严重冲击,受灾农田300多万亩,人口150万,其中17万人逃离家园。

8月9日上午,时任水利部长的钱正英直接打电话给时任阜阳地委书记的张祚荫,要他迅即组织干部群众投入抗洪斗争。与此同时,省委也接到了中央的电报,我随后即去阜阳与张祚荫一起共商抗洪大计。

根据中央、省委指示精神,我和张祚荫商定的抗洪方针是:确保淮北大堤、颍河左岸大堤安全,在万不得已时,力求做到“牺牲小块,保全大块,努力保点(即打好村圩保人、保畜、保粮)”。具体方案为:尽快下泄洪河洪水,临泉、阜南炸开洪洼隔堤,变洪洼为分洪道;阜南县开启王家坝闸蓄洪;颍上县所有行蓄洪区全部行洪;阜阳县死守驿堂沟防线,使洪水在阜阳县坎河溜归槽下泄。为了确保颍河及阜阳城防的安全,指令颍上县扒开近50处圩堤行洪,又从王岗炸堤分洪由唐垛湖入淮。

我到阜阳后,农林部长沙风带领一些人已经到了。沙风说,河南洪水下泄得很慢,有的地方还在上涨,被困在水中的群众有200多万人,要赶快解救,因此需要迅速炸掉安徽境内所有的阻水工程,并抓紧分洪、行洪、蓄洪。我表示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并向他介绍了我们正在采取的措施,这时,部队已把洪河上最大的班台闸炸掉了。

在抗洪最紧张的20多天中,安徽先后动员100多万民工投入战斗,还调来5个师及舟桥部队(包括地方部队及预备役师)担负各项突击任务,共做土石方1263万立方米,把颍河、泉河大堤普遍加高1米,平地设了10多道防线,保住了淮河大堤,保住了津浦铁路,保住了颍河左、右大堤。河南洪水得以宣泄,被洪水围困的200多万群众得以解救,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75.8”大水引出的教训惨痛而又深刻,说明根治淮河还有许多未被人们认识和把握的东西,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安徽无雨遭大灾,更说明治淮不是孤立的,不彻底进行全流域治理是难以实现根治的。

1991年淮河大水的警示

1991年夏,淮河流域出现了仅次于1954年的大洪水。这一年夏季,江淮流域天气异常,从5月18日即进入梅雨季节,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一年。梅雨期持续时间长达两个月,比常年长一个月,与1954年大体相当。梅雨期内,暴雨不断,沿淮和江淮之间很大范围内降雨量都超过1954年。降雨集中分两段:前一段从5月18日至6月16日,雨区主要在淮北西部和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降雨在300-500毫米。第二段从6月29日至7月12日,雨区主要在沿淮、大别山区、江淮之间等地,沿淮和淮北降雨量约500毫米左右,江淮之间最高的达到700毫米,大别山区最高的达到1000毫米。梅雨期总雨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多1-3倍,导致了淮河、长江流域同时出现特大洪水,而且外洪内涝交加,洪水水位长期居高不下。淮河干流先后发生3次洪峰,其中第二次洪峰最大,接近1954年的洪水位。而淮河以南的支流,尤其是史河、淠河、池河等的洪水,均为百年一遇。

为战胜淮河第二次洪峰,安徽省先后起用了霍邱县境内的城东湖和城西湖蓄洪。在国务院和国家防总部署下,豫、皖两省还启用了15个行洪区、3个蓄洪区,并充分发挥了洪泽湖的调蓄作用。因而使淮河干流水位和洪水流量得到了控制,保证了淮北大堤、洪泽湖及里下河大堤及沿淮城市、铁路的安全,把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然而,在这次淮河大水中,安徽人民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仍然很大。据统计,全省夏秋两季作物受灾面积达7537万亩,成灾6544万亩,绝收2393万亩,受灾人口4400万人,其重灾民1458.9万人,因灾死亡556人,受伤1.3万人,倒塌房屋156.68万间,损坏房屋225.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75.3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46亿元。

当年9月,国务院召开治理淮河和太湖会议,确定在淮河流域四省兴建19项治淮骨干工程。其中以安徽为重点,共有14项,包括淮河干流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工程、怀洪新河工程、临淮岗工程、包浍河治理、行蓄洪区安全建设、湖洼地及支流治理、汾泉河治理、奎濉河治理、洪汝河治理、涡河治理、沙颍河治理等,总投资175.3亿元。11月1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由此,根治淮河进入一个新阶段。

转眼十七八年又过去了。随着14项战略性骨干工程的逐步建成,治淮工程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长足的进展。这一时期的治淮工程投入大、力度大,进展快、效果好。特别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在2006年建成,实现了沿淮人民的长期夙愿和几代治淮人的“世纪梦想”,标志着淮河流域整体防洪保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事实表明,这些工程在抗击2007年淮河大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9篇:颍上八里河范文

一、字词解释欠妥

以下两处注释对字词的解释恐未妥当,可另作新解。

1.下册书第339页《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注释3认为:“羸,当作‘赢’,裹也,缠绕也。”按:“嬴”与“赢”字形相近,字义有别。“嬴”有“环绕”之意,见《辞源》第769页“嬴”条(商务印书馆2006年修订版);而“赢”无此意,见《辞源》第2974页“赢”条。故此处“羸”不当做“赢”。然亦不当做“嬴”,而当通“累”,缠绕意,“羸”“累”二字音同、义同。

2.下册书第363页《三峡》注释12将“屡引”释为“经常引发”,恐不妥。因“引”有延长、伸长之意,结合原文“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语境,释为“经常引颈哀歌”恐更为妥当。

二、内容遗漏

上册书第240―241页“纪事本末体系列书目”内容为介绍历代系列纪事本末体书目,列有《宋史纪事本末》、《辽史纪事本末》、《西夏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等史籍。而清李有棠撰有《金史纪事本末》52卷,由中华书局1980年标点出版。如补充介绍《金史纪事本末》,则整个内容更显完整,读者将发现宋、辽、西夏、金、元等并列或前后相继之朝代皆有纪事本末体史书。

三、错别字

书中错别字有字形相似、字音相同或相近、注释用繁体字等三种情况。

(一)字形相似

这种情况在书中多次出现,计有13条。

1.上册书第75页《孔子世家》注释18“祓”字有误。“祓”与“”字形易混淆。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47《孔子世家》原文,“祓”应为“”。而就字义论,二者有根本不同,“祓”为古代除灾祈福之仪式,而“”为古代一礼服名。结合原文语境,从字义判断,此处“祓”字应为“”。

2.上册书第123页《张骞传》第2段注释1“手仗”之“仗”当为“杖”。

3.上册书第208页《晋楚城濮之战》注释29“《十三经注流》本”当为“《十三经注疏》本”。

4.下册书第326页“小腆纪年附考二十卷”条第5行“作者晚年,另撰有《小腆纪传》六十卷,补遗正卷”之“补遗正卷”当为“补遗五卷”。

5.下册书第333页《邵公谏厉王弭谤》第1段前注释3“历王时为王室卿士”之“历王”当为“厉王”。

6.下册书第366页《永宁寺》注释5“焚语音译”之“焚语”当为“梵语”。

7.下册书第399页《二体》第1段前注释5“东汉颖川颖阳”当为“东汉颍川颍阳”,即颍川郡颍阳县。按:“颍”在中国古代常出现于特定地名中,如颍川郡、颍州、颍川县、颍阳县、颍阴县、颍上县、颍口、颍水等。

8.下册书第399页《二体》第1段后注释5“屈氏”、“屈禽”当为“展氏”、“展禽”。

9.下册书第401页《二体》注释3“东汉末年大学生的首领”之“大学生”当为“太学生”。

10.下册书第403页《书教下》注释1“园,运转无穷”之“园”当为“圆”。

11.下册书第405页《书教下》注释3“灌指颖阴侯灌婴”之“颖阴侯”当为“颍阴侯”,“贾谊建议列候就国”之“列候”当为“列侯”。按:据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95《灌婴传》,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灌婴为颍阴侯。对此,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41《灌婴传》有相同记载。为维护中央集权,贾谊向文帝建议列侯就国。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称汉文帝在位初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对此,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卷48《贾谊传》记载相同。

12.下册书第429页第2段“《益部耆旧传》”当为“《益都耆旧传》”。

13.下册书第492页《齐桓晋文之事章》注释9“盖”当为“盍”。

(二)字音相同或相近

1.下册书第365页《永宁寺》第3行“是以常景碑”中“”当为“云”。 此据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版)。另,就字词用法而言,在古汉语中,“云”可作动词,意为“说”,而“”无此用法。

2.下册书第445页注释4“唐太宗”当为“唐代宗”。按:唐代宗时期,以宦官二人充任内枢密使,掌机密事,承宣诏命,权力极大。从此,宦官藉内枢密使一职,很容易专权。

(三)注释用繁体字

上册书第133页《党锢列传序》第1段前注释15“闲坐啸”之“”字宜为简体字“咏”,以与全书注释风格统一。

四、衍文

在书中出现三处衍文。

1.上册书第140页《诸葛亮传》注释9“名管夷吾”,“管”字当删去,为“名夷吾”,如此文义方通。

2.下册书第335页《燕昭王求士》正文第2段第2行“北面而而受学”当删去一“而”字,此据《战国策》卷29《燕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而就文义论,删去一“而”字文义方通。

3.下册书第538页“历代重要类书书目列表”第13《山堂考索》的作者“襟章如愚”当为“宋章如愚”,“襟”系衍文。

五、年号或年代错误

在书中出现四处年号或年代错误的情况。

1.上册书第144页《诸葛亮传》注释1建安十六年非公元221年,当为公元211年。另建安年号非终于公元219年,当终于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按:汉献帝建安元年为公元196年,建安二十五年三月改元延康。

2.上册书第242页《贞观君臣论治》注释3唐太宗贞观年号当始于公元627年,终于公元649年。故“唐太宗年号(626―649)”之“626”当为“627”。

3.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11《续后汉书》条作者“宋萧常”系年代错误,当为“南朝宋萧常”。

4.下册书第385页第5行及第19行“宋王夫之”系年代错误,均当为“明末清初王夫之”或“清王夫之”。

六、今地名仍沿用旧称

地名往往随行政区划沿革而发生变化,今地名当使用最新的称呼,以体现时代性。书中有七处今地名仍沿用旧称之情况。

1.上册书第123页《张骞传》第3段注释4“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为旧称,今已改为“四川茂县”。

2.上册书第139页《诸葛亮传》注释3“山东泰安县”为旧称,今已改为“山东泰安市”。

3.上册书第142页《诸葛亮传》注释6“湖北新洲(县)”为旧称,今已改为“湖北武汉市新洲区”。

4.上册书第146页《诸葛亮传》注释2“四川奉节县”为旧称,今已改为“重庆市奉节县”。

5.上册书第246页《贞观君臣论治》注释8“今四川彭水”为旧称,今已改为“重庆市彭水县”。

6.下册书第362页《三峡》注释7“四川奉节(县)”为旧称,今已改为“重庆市奉节(县)”。

7.下册书第401页《二体》注释4“讫所在今河南禹县”之“讫所”当为“治所”,文义方通。另,“河南禹县”为旧称,今已改为“河南禹州市”。要之,“讫所在今河南禹县”当为“治所在今河南禹州市”。

七、地名错误

书中地名错误的情况有三处。

1.上册书第149页《诸葛亮传》注释2“褒斜道南口”所在地名有误。褒斜道南口应至今陕西勉县褒城镇,而非褒城县,今褒城镇属陕西勉县。

2.上册书第217页《淝水之战》注释8“朱序籍贯义阳平氏”所对应今地名有误。义阳郡平氏县治所当在今河南桐柏县西北,而非河南相柏西。此据史为乐主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237页“义阳郡”条、第652页“平氏县”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3.上册书第217页《淝水之战》注释11弋阳郡治所对应之今地名有误。弋阳郡治所当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而非河南温州西。此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172页“弋阳郡”条。

八、人名错误

书中人名错误共计12处,主要为字形或字音相近相似所致。

1.上册书第149页《诸葛亮传》注释15张A当字“yV”,而非字“y容”。此据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卷17《张A传》。

2.上册书第241页“纪事本末体系列书目”第四“《续通鉴纪事本末》二百二十卷,清李慈铭撰”,误。当为“《续通鉴纪事本末》一百十卷,清李铭汉撰”。按:李铭汉(1809―1891),甘肃武威人;李慈铭(1829―1894),浙江会稽人,未撰《续通鉴纪事本末》。

3.上册书第282页“两汉诏令二十三卷”条《西汉诏令》作者“林虑”当为“林”。

4.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12《九国志》条作者“路辰”当为“路振”。

5.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28《蒙古源流》条作者“囊萨彻辰”当为“萨囊彻辰”。

6.下册书第325页“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条《东都事略》作者“王”当为“王称”。此据陈述先生《东都事略撰人王赏称父子》一文(《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册第一分册)。这一研究成果已为学界公认,并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东都事略”条吸取。该条指出:“《东都事略》,纪传体北宋史。南宋孝宗时王称(以前曾长期误作‘王’)撰。”

7.下册书第326页“大金国志四十卷”条第3段第1行《松漠纪闻》作者“江皓”当为“洪皓”。

8.下册书第327页“历代杂史要目”第16《江南野史》条作者“尤袤”当为“龙”。

9.下册书第360页第3段倒数第2行《河朔访古记》作者“乃贤”当为“葛罗禄贤”、“贤”或“纳新”。另,同页第4段《西域行程记》及《西域番国志》作者“陈诚”均当为“陈诚、李暹”。

10.下册书第430页“宋元学案一百卷”第4行及第11行中《宋元学案补遗》的作者“冯云鳌本当为“冯云濠”。

11.下册书第571页“2.作注的原则和方法”第5行“阎若琚”当为“阎若璩”。

12.下册书第614页《历史名词特殊读音表》倒数第3行“金日蝉”当为“金日”。

九、人物生卒年错误

书中人物生卒年错误之处有三。

1.下册书第324页《十国春秋》作者吴任臣生卒年有误,应为1628―1689而非1631―1684,1631―1684乃吴兆骞之生卒年。此据江庆柏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第3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下册书第329页《贞观政要》作者吴兢生卒年有误,应为670―749而非690―749。

3.下册书第435页“容斋随笔七十四卷”条将作者洪迈与其兄洪遵二人之生卒年相混。洪迈生卒年当为1123―1202,而1120―1174乃洪遵生卒年。此据杨殿《中国历代年谱总录》第13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年版)。

十、书名、作者或书卷册数错误

书名、作者错误的情况共12条,书卷册数错误的情况共四条。书名错误主要是书名出现字形相近或字音相同的错别字,作者错误主要是对工具书的编写者表述不够准确。

1.上册书52页第2段最后一行“《二十二史札记》”当为“《廿二史札记》”。《廿二史札记》为清代三大史考名著之一,当使用规范名称。

2.上册书第282页“唐大诏令集二四卷”当为“宋大诏令集二四卷”。

3.下册书第327页“历代杂史要目”第20“《挥尘录》”当为“《挥麈录》”。按:“麈”非“m”甚明,但此处“麈”被误为“m”,“m”之简化字为“尘”。

4.下册书第350页“3.参考性工具书”第2行“《简明哲学词典》(苏尤金编)”当为“《简明哲学辞典》([苏]罗森塔尔、尤金编)”。同页第3行“《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宋原放编,上海辞书社1983年出版)”当为“《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宋原放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或“《简明社会科学词典》(宋原放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同页第4行“《宗教词典》(任继愈编)”当为“《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同页第6行“《经济学大词典》”当为“《经济大辞典》”,该书分为20卷,1992年出版汇编本。同页第8行“《中国近代史辞典》(陈旭麓主编)”当为“《中国近代史词典》(陈旭麓等主编)”。按:《中国近代史词典》有三位主编,即陈旭麓、方诗铭、魏建猷。同页第9行“《世界历史辞典》”当为“《世界历史词典》”。

5.下册书第359页第2段第4行“《舆地记胜》”当为“《舆地纪胜》”。

6.下册书第431页第1段第9行《百越先贤志》作者“区大任”当为“欧大任”。

7.下册书第432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4《酉阳杂俎》作者当为段成式,而赵U所撰笔记则为《因话录》。

8.下册书第432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6“《国学纪闻》”当为“《困学纪闻》”。

9.下册书第432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15“《玉壶清语》”当为“《玉壶清话》”。

10.下册书第433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18“《渔隐丛语》”当为“《苕溪渔隐丛话》”。

11.下册书第433页“历史杂记类笔记要目”第19“《玉堂嘉语》”当为“《玉堂嘉话》”。

12.下册书第581页第1行“《铃山堂集》”当为“《钤山堂集》”。按:《钤山堂集》为明严嵩著。钤山在今江西省分宜县南二里袁江南岸,亦名钤岗,右为新泽水、左为长寿水,夹于山末,故名钤。严嵩曾在钤山读书十年,故其文集名为《钤山堂集》。此据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219页(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版,第11册)。

13.上册书第241页“朝代系列纪事本末书目”第5“《宋史纪事本末》一百零九卷”当为“《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按:《宋史纪事本末》共二十六卷,一百零九目。

14.下册书第321页“历代别史要目”第18“《南宋书》六十卷”当为“《南宋书》六十八卷”。

15.下册书第322页“历代别史要目”第31“《明书》一百七十卷,清傅维麟撰”当为“《明书》一百七十一卷,清傅维鳞撰”。

16.下册书第537页“永乐大典”条第6行“分抄装成一万九十五册,总字数三万七千万字”当为“分抄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字数三亿七千万字”。

十一、字音错误

字音错误的情况在书中有三处。

1.上册书第124页《张骞传》第1段前注释8“`”音xí误,当为xī。

2.上册书第141页《诸葛亮传》注释23“暗”音ān误,当为àn。

3.下册书第480页《东山》注释9“”音xuānxuān误,当为yuānyuān。

十二、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在书中有两处。

1.上册书第148页《诸葛亮传》注释11“掌”字后的逗号当删去,如此文义方通。

2.下册书第429页“名臣言行录二十四卷”一段第3行“十卷。”当为“十卷,”,如此文义方通。

3.下册书第549页《劝学》第3段第4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当为“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如此文义方通。

十三、排版错误

排版错误在书中有两处。

1.上册书第48页“与《史记》八书分合对应的史志”表中《隋书》之《食货志》误与《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同列,应右移一格与《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所在列相对应。

2.下册书第410页《五代史论下之十三》第1段第3行“\”当为“启”,应系排版之误。

3.下册书第412页《明代宦官》第10行“正德天\等朝乎”之“天\”当为“天启”,第413页第7、10行“天\之初”均当为“天启之初”,亦应系排版之误。评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