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祖国在我心中诗歌范文

祖国在我心中诗歌精选(九篇)

祖国在我心中诗歌

第1篇:祖国在我心中诗歌范文

关键词:艾青 《我爱这土地》 苦难 深情吟唱

一、 引言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诗的题目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土地”象征着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题。

二、《我爱这土地》:艾青对苦难土地的深情吟唱和深沉的爱

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艾青的诗歌特色可以概括为土地与太阳,可以说太阳和土地的主题在其诗歌中随处可见。太阳和土地,是艾青对于美好生活、理想及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在追寻光明这一方面,艾青犹如夸父逐日一般,对光明及理想的追求是至死不渝的。而土地则是与艾青血肉相连的,是诗人心里最不能割舍的爱,是其一生的眷恋。[1]《我爱这土地》这一诗歌,艾青写于1938年。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祖国大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祖国大地处于民族危亡和国土沦丧的时刻,艾青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爱,是诗人爱国之情及赤子之心的抒发。《我爱这土地》诗歌在呈现诗人感情的时候,是层层推进、波澜起伏的,其对祖国土地深沉的爱得到了尽情的抒发,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歌的开头,诗人用“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祖国土地被侵略者践踏,同胞被敌人杀害,祖国大地充满疮痍,人们能感受到切实的疼痛,不仅是身体上的伤痛,更是为祖国母亲被人侵略心理方面无比的沉痛。在诗人看来,“我”就是众多“鸟”中的一个,我是无数个中国人中的一个,我们都在为祖国奋斗,就如诗歌所描述的那样,即使是一只鸟,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在这里,作者使用比喻的手法,无数个中国人就像是奋勇的鸟儿一样,纵使喉咙嘶哑,但也不会停下为祖国歌唱。这句诗说明了诗人在面临祖国土地被人践踏时,那种激动痛苦的情绪,也说明作者即使在忧郁中,也对祖国充满信心。

下面四句诗“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o比温柔的黎明”,在这四句中,诗人说描绘的祖国土地是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这表达了诗人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因此,在这里,“暴风雨”并不是指自然界中的电闪雷鸣和风雨交织,这种理解是狭隘和片面的,这句诗里的暴风雨象征了法西斯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施加的灾难及对祖国大地所实施的暴掠行径。[3]而“悲愤的河流”则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这里诗人使用“悲愤”一词描述,是对人民所遭受痛苦及祖国面临不幸的悲伤和愤怒。而无休止的“风”则是大自然中“风”及同胞所遭受的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之苦的结合,也表达了即使在苦难和抗战中,同胞们也在进行着坚韧不屈的抵抗和抗争。[4]诗歌中“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诗人渴望祖国能迎来黎明,诗人对祖国迎来胜利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

接下来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过程中,诗人与中国无数难民一起流浪,作者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痛苦及人民的苦痛。因此,在这句诗中,诗人用“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其在历经磨难及出生入死之后,所达到的一种生命体验。诗人的眼里常含泪水,正是艾青对祖国大地及同胞深沉爱的体现,这两句诗能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更是深深叩击着读者的内心。在这一问一答中,诗歌所表达和呈现出的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留下无尽的余韵。

三、结语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写于1938年底。“土地”一词是艾青抗战诗歌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极富感彩的字眼――她就是我们文明古老、肥沃广袤而又贫穷落后,生生不息、顽强不屈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象征。《我爱这土地》用浸满泪水和深情的诗句,为祖国母亲吟唱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恋歌。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抗战时期中国诗歌的历史流向[A]. 记忆的神话[C].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2]艾青.诗与宣传[A]. 诗论[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谢冕.新世纪的太阳[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第2篇:祖国在我心中诗歌范文

开场:

尊敬的校领导、敬爱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时光,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荡起欢乐的海洋。

炎炎的夏日,似我们心中的激情热烈而奔放。

菁菁校园,在彩旗的映衬下更显风光。

今天,我们陶醉在诗海里,感恩祖国,赞美生活。

1、白:中国,一个传奇的国度;

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华的礼仪之邦。

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

我会骄傲的说:“我是中国人!”

下面请欣赏三(5)班带来的诗歌《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2、白:我为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我还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而自豪。

感恩父母,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

感恩老师,带我们品尝知识的琼浆。

学会感恩,就会体验生活的快乐,拥有美好的未来。

下面请欣赏三(1)班带来的诗歌《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3、白:是的,我们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拥有美好的未来,这也是几代人真诚的期待,今天的红领巾将是未来的主宰。

下面请欣赏三(2)班带来的诗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4、白: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这是我的梦,这是你的梦,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梦。

是蓝色的航天梦,是红色的奥运梦,是绿色的和平梦……

下面请欣赏三(6)班带来的诗歌《中国梦》。

5、白:啊!中国梦是五彩斑斓的!

这是祖国母亲的梦。

攀爬过岁月的脊梁,沧桑印证着她求索的脚步。

九十余载的风雨,六十多载的峥嵘。

正是祖国母亲哺育着亿万炎黄子孙,

我们要为她祝福!

我们要为她歌唱!

下面请欣赏三(4)班带来的诗歌《写给祖国母亲的歌》。

6、白: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最好的朋友,它的名字叫书。

每天书之舟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

下面请欣赏三(8)班带来的诗歌《我爱读书》。

7、白:捧一把泥土,掬一簇浪花,抚摸祖国的脊梁。

翻开《四库全书》的尘封,弹一曲《高山流水》的悠扬,

倾听祖国的心香……

下面请欣赏三(3)班带来的诗歌《我的祖国》

8、白:我的祖国容光焕发,

我的祖国培育我成长,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是东方刚刚升起的朝阳。

张开那自信的翅膀,

我和祖国一起飞。

下面请欣赏三(7)班带来的诗歌《我和祖国一起飞》

结束:激情澎湃,抑扬顿挫的朗诵,展现了雏鹰对天空的憧憬。

斗志昂扬、铿锵有力的词句,表达了同学们心怀感恩、励志、奋进。

中国的山有梦,撑起浩瀚的苍穹,

第3篇:祖国在我心中诗歌范文

关键词: 诗歌运动 天安门诗歌 地震诗歌 社会现实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因而是人内心情绪的集中反映和激情表达,相对于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诗歌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了诗人的内心体验上,抒写的是诗人脑中丰富的想象、心中沉淀的情绪和胸中澎湃的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来释放自己的性灵,可诗歌这种“主内”的特殊性质并不能割断诗歌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

诗人是社会中的人,诗人的思想、情绪、情感体验等都直接来源于社会,是对社会凝练而集中的概括。诗人诗兴的产生离不开社会事件的触发,诗人内心情感的触动也是面对社会现实的本能反应,诗人笔下汹涌的感情更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与感性表达。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上爆发的两次大的诗歌运动就证明了诗歌能高度概括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它们分别是1976年以悼念,谴责“”为主题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爆发的“地震诗歌”运动。

1976年春季,尊敬的逝世,把持政权的“”加紧篡党夺权的步伐,千方百计压制人民对总理的悼念活动,并抹黑总理的形象。清明节清晨,成千上万愤怒的群众自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朗诵悼文,传抄诗歌,表达对的悼念和对“”罪恶行径的谴责。

2008年5月12日,汶川突发里氏8.0级大地震,生灵涂炭,一片疮痍……全国人民迅速投入到抗灾抢险的紧迫战斗,在巨大的灾难和无数感人肺腑的事迹面前,诗人的诗情迸发了,一时之间,中国大地汹涌起诗歌的浪潮。

这两次诗歌运动相隔了二十多年,但是两者之间却有着不少的相通之处,而造成这种相通的原因之一就来源于诗歌反映社会现实这一性质。

一、自发性

这两次诗歌运动都是群众自发形成的大型的有众多人员参与的诗歌运动,随着传播手段的进步,后者比前者的参与人数更多,规模也更大。没有一个突出的召集人,没有明确的纲领与目标,没有事先详细的召集与宣传,大家都是自发地参与进来,而这样的自发是源于他们表达情感的需要。

前者是在天安门广场展开,大家自觉地聚集是为同一个目标――悼念,反对“”的反动势力,在极其压抑的环境里,这次集合成了一次集体感情的大迸发,诗歌成为这种强烈感情的载体,“四五”诗歌也成为那一段历史最真实的见证。面对总理的逝世,人民难掩心中的悲痛,于是将悲痛化为悼念总理的诗篇;面对黑暗的现实,面对“”的高压与迫害,人民心中喷出愤怒的火焰,于是将愤怒化为对“”严厉的谴责,面对祖国的厄运,人民充满悲愤却没有丢失希望,于是将这希望化为对祖国美好的祝愿。剧烈的情感激荡让人民不再沉默,而是用自发的行动来进行愤怒的抵抗。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手段的进步,后者的形成就更为多元,网络、报刊、电视传媒……都成了诗人的阵地,信息化社会信息的快速透明以及传播面广让这次运动更为深入与持久,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信息载体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发回灾区现场的报道,的英勇无畏、灾区人民的坚强自救、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深深地触动了每一颗关注的灵魂,没有人倡议,没有人号召,大家只是凭着心中那汹涌情感的驱动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诗歌,面对巨大的灾难,面对感天动地的真情,只有诗歌这样情感丰富的载体才能传达出他们内心的不平静,于是诗歌成为自觉的选择,中国大地上迅速汹涌起诗歌的浪潮。

二、民间性

从运动主体也看,两次诗歌运动的主体是诗人,虽然其中不乏专业的诗人,可是更多的作者来自民间,属于草根力量。

在天安门广场上,在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四五”诗歌的作者们大都是化用假名或者没有留下名字,《请收下》署名“十个工农兵学员”、《向总理请示》署名“普通劳动者”、《祭总理》署名“中华儿女”……他们都是来自民间,来自百姓中间,他们不是专业的诗人、作家,他们只是在天安门广场上祭奠的普通民众,可是在悲愤的社会现实面前,他们自发地成为了诗人,以诗歌为武器表达心中的感触,抒发心中的情感。

“地震诗歌”虽然也有专业诗人的参与,老诗人孙绍振、韩静霆,中年诗人高洪波、柯平,年轻诗人伊沙、赵丽华等都有所创作,但是相比之下,民间诗人、普通大众的创作更为活跃,流传一时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出自一普通网友之手,在央视晚会上朗诵后引起巨大反响的《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出自一名指战员,《亲人,别哭》的作者孙清越甚至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诗人仿佛一瞬间被震醒,诗情一瞬间迸发出来,面对苦难与感动,每个人都成为了诗人,用诗抒发激荡的感情。

三、祖国的主题

两次诗歌运动时间虽然相隔久远,但是却有重合的主题,那就是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照。祖国的危亡牵动着每一位诗人的心,二十多年前如此,二十多年后也是如此,面对着祖国的现状,正视着人民的苦难,他们选择“我手写我口”,用诗歌记录着中国的一段历程。

在天安门广场上,诗人们深切地悼念,用诗篇表达对总理的爱和对“”的憎恶:“谁不知,足下中原皆骨沃,中华儿女谁不念总理。谁不闻,八亿悲泪汇成河,人民讴歌总理竟是声声泣。问蛀虫,灰埋人心何凛?消狂徒,滚滚泪河谁阻?”“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生死荣辱全不顾,羞煞争权弄利人。”……天安门诗歌是悲歌也是战歌,它们把对总理深切的悼念,对“”深刻的憎恶和对祖国深沉的爱结合在一起,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人民朴素的爱国情感。人们憎恨把祖国弄得乌烟瘴气的“”,真挚地怀念,归根到底是希望能够打倒“”,建立一个更好更伟大的祖国。

汶川地震后,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对于灾难的关注变成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对母爱的歌颂升华成对人间大爱的颂扬,那些真切的感情在他们的胸膛里奔腾,让他们直抒胸臆,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炽热的情感:“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我感到自己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叶浪,《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瓦砾中的中国正在站起来,它依然是一道巍峨的风景线/它对所有死去和活着的/儿女说:‘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我们有一个永不会塌陷的家,名字叫中国!’”(汤养宗,《瓦砾中的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河蕴育中华坚韧的意志/面对平地而起的灾难,奋起是我们唯一的武器/抓紧生命的绿丝带,中国/让远去天国的灵魂,看见倔强的中国龙/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成长。”(幻中行,《中国在灾难中成长》)……以祖国为母题的诗歌还有很多,在诗人笔下,祖国成为坚强与伟大的代名词,而对孩子、对灾区的关注让诗歌充满了温暖的人性力量。

两者虽然面临着不同社会背景,但是却表现出共同的指向――“祖国”成为诗人最崇高的主题。

四、诗歌成就

这两次运动像流星一样划过中国当代诗坛,在一个瞬间留下了光亮的痕迹,可是这样的亮光却都很短暂,诗歌运动的蓬勃让人仿佛看到了诗歌复兴的曙光,可是运动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持续发展,而只是表现出短暂的小高潮。

而造成这两次运动昙花一现的原因最主要的是诗歌总体成就不高,担不起复兴诗歌的重大责任。两次诗歌运动的参与主体都是民间的普通人,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指导,也没有系统研究过诗歌的创作规律,他们只是因为一腔感情急于抒发而选择了以诗歌为载体来表达,他们看到了诗歌“主情”的一方面,注意到了诗歌表达情感的优势,可是时间的仓促、艺术积累的薄弱、个人素养的欠缺却让他们笔下的诗歌失去了某些“审美功能”,例如诗歌的韵律、节奏,诗歌的结构无形中被忽略了,代替的是感情直接的宣泄,诗歌成为表达内心,反映现实的工具,诗歌的文学性逐渐被消解了,缺乏了审美意义的诗歌自然失去了长久流传的价值。

但是在这么多的诗歌中,也不能极端地认为所有的诗歌价值都不高,其中也不乏感情真挚、艺术价值较高的作品,在铺天盖地的诗歌浪潮中它们被掩埋了,可是时间会提炼出有价值的作品。

诗歌具有表现现实、抒发感情直接与热烈的优势,这是艺术上的良莠不齐所不能掩盖的事实。在被压抑的政治环境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诗歌作为武器去反映现实、记录感情。诗歌的本质是纯粹的情感和充满激情的力量,“国家不幸诗家幸”,在伤痛的现实面前,在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悲悯里,诗歌成为传达现实最有力的力量,“诗歌合为事而作”,两次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足以证明:在表现社会现实表现人生上,诗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童怀周著.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编.革命诗抄(一、二).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翻印.

[2]赵丽宏,吴谷平主编.惊天地 泣鬼神――汶川大地震诗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4篇:祖国在我心中诗歌范文

祖国是一个与国家组结在一起的词语。然而,与可以用清晰的疆域标示出来,可以用政治权力机构作为标志,可以作为主体在国际法和国际生活中开展活动的国家不同,祖国更多地指向民族、人种、宗教、历史、文化。换一个说法,如果国家提供的是人的有形的居所,那么祖国便是人的精神家园。

这样说来,祖国似乎又与故乡、故地纠结起来。然而,如果我们细细体味便会发现,在同样的情感寄托之外,故乡更多些感性的色彩,它包括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的思念,对自己曾经的足迹的回忆,而祖国则不能不更理性一些,它是有着对共同的种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有一种历史、文化等精神层面的自觉。

所以,不是谁都会深情地吟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也不是谁都够资格吟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黄药眠之所以能唱出“祖国山川颂”,是因为他经历了世界资本扩张殖民主义盛行的时代。在经历了一个民族遭受屈辱的时代之后,有着中国人从此能主宰自己命运的自豪。舒婷吟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是在经历了“”之后,为此,她也吟咏过“既然不能阻挡/又无处诉说/那么为抗议而死去/是值得的”(《人心的法则》)。是啊,只有具有生命的自觉,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不可分割的人才会深情地吟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阿赫玛托娃经历了20世纪俄罗斯人所经历的所有苦难,却以人性的人道主义的诗歌在记录苦难的同时,给在深黑的历史隧洞里的俄罗斯人以微弱的光明和微薄的温暖。只有把自己的痛苦与快乐,和那些生死于同一块土地,用同一种的语言歌哭,有着同样的悲欢的人民共担或分享的人,才会也才够资格痛苦却又深沉地吟唱:“我们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是的,祖国与国家不同,是一个沉甸甸的名词。它有温度,有血肉,有情感,有思想,有品格,它是活着的。它活在每一个把祖国放在心中的人身上,就像波兰活在肖邦的音乐里一样。只有肖邦才可以深情地吟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只有肖邦才可以说,只要音乐不死,波兰就不会灭亡。只有肖邦才可以说,我在哪里,波兰就在哪里!

正像颂歌也有变奏一样,从屈原到闻一多到舒婷,从阿赫玛托娃到肖邦到冯内古特,唱给祖国的歌往往充满了忧伤。那是因为,来自异族的铁蹄,来自于国家的专制的酷刑,总是摧毁了我们对祖国的美好想象。

不过,人类所走过的道路,不断地促进着我们对个人的尊严的思考,对国家尤其是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思考,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也许我们会逐渐地懂得:没有对个人的价值的尊重,没有世界的视野,没有人类的胸怀,没有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如何制约暴力”等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的思考,说起“祖国”就难免不再沉重,而唱给祖国的颂歌也就难免不再忧伤!

地球变得很小,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远离祖国的异乡人。愿人们再提起祖国时,“祖国”不再沉重!

阿赫玛托娃:俄罗斯额上熏黑的矿灯

筱敏,原名袁小敏,1955年生,广东东莞人,生于广州,现居广州。当代诗人和散文家。广东省作协文学院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米色花》《瓶中船》、散文集《喑哑群山》《理想的荒凉》《风中行走》、长篇小说《幸存者手记》等。

阿赫玛托娃(1889-1966),俄罗斯女诗人,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出版的诗集有《念珠》《白色的云朵》《耶稣纪元》以及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

这位被称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伟大诗人,她的命运却布满荆棘。1910年阿赫玛托娃嫁给古米廖夫,1917年这两位诗人离婚。十月革命后不久,尽管阿赫玛托娃选择了与祖国同在,然而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顺风的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她的诗歌也不断地被质疑被批判,人生充满了恐惧和忧伤。

后来的人生之路更加崎岖。她唯一的儿子(历史学家列夫・古米廖夫)因父母的缘故三次被捕入狱,一生中有二十多年在监狱中度过。然而,作为母亲,作为诗人,阿赫玛托娃没有屈服,她把这段不平常的血泪史记裁成诗篇《安魂曲》,以此悼念那些在三十年代肃反中冤屈而死的无辜者。这首《安魂曲》是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的巅峰,它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铸成不朽的篇章。

第5篇:祖国在我心中诗歌范文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在凝练和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艺术语言中表现强烈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感受诗歌的真情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吟诵诗歌的音乐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蔡明、米学军主编,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基于这些,我觉得高中诗歌教学也不外乎要遵循这三点。而这三点中,除了诗歌的音乐美外,我认为诗歌的真情美、意境美的感受和品味也离不开去读,去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而且要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亢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

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了。可以说,只要学生能读到这种程度,诗歌的音乐美自不必说了,诗歌的真情美、意境美我想也一定就能把握住了。讲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很次要了。

第6篇:祖国在我心中诗歌范文

【关键词】诗歌教学;多媒体运用

《我爱这土地》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用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艾青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情热爱,形式简洁,寓意深厚,情深意长,不仅十分具有教育意义,更是感人心魄、久唱不衰的经典名篇。这是一首新诗,学习本诗,意在体验诗歌节奏美、意象美、情感美。课堂教学实施中,多媒体在这节课中的运用起了重要作用。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如课前播放音乐、视频朗读、欣赏大量图片等,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把声音、色彩、图像,化抽象为形象,生动有趣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课堂效率,扩大了知识的容量,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对深刻内涵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绪

上课前,我反复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高亢、激昂、深情的音乐回荡在教室,营造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氛围。熟悉这首歌曲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音乐让同学们产生联想: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伟大祖国,坚贞不屈、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一幅幅画面在同学们脑海中浮现,一腔热血在同学们心中奔涌。音乐营造了一个动人的课堂氛围,同学们激动、兴奋、情绪昂扬、心潮澎湃。

二、欣赏朗诵视频,整体感知诗歌

诵读是诗歌欣赏入门的一关,在此环节中示范诵读很重要,我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感知诗歌意象,诵读的美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热情。紧接着播放名家朗诵视频,从感情基调、声音、感情、节奏、语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通过视频画面和朗诵家对诗歌的理解的有声语言的传递,感受到了朗诵艺术的巨大魅力,不仅对诗歌有了进一步感知,掌握了一定的朗诵技巧,还对朗诵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同学们声情并茂、积极朗读,争先表现。

三、丰富的图片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只有短短的147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诗人借助小鸟对土地表达至死不渝的感情,形象表达了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深情。学生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只凭借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苍白。讲解中,我运用大量图片资料,扩大知识的容量,丰富内容,增强了直观性。

(1)理解意象,体味意境。欣赏诗歌的过程,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作者赋予了土地、河流、黎明、小鸟等意象深刻的含义。在品味赏析时,我运用图片展示“嘶哑喉咙歌唱的一只鸟,被暴风雨打击的一片狼藉的土地,汹涌奔腾不息的河流,激怒吹刮着的猛烈的风,还有充满阳光、宁静的树林”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正确、有条理的语言说出这首诗描述了什么?通过这个过程,把静态变成动态,把无声变成有声,把纸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鲜活的场景和形象,让学生来体会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画面美,从而给诗歌灌注鲜活的生命力。

(2)品味赏析,提炼主旨。本诗诗人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如何让学生理解“饱受苦难的中华大地、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未来的希望,以及作者的献身精神”呢,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多组图片展示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和饱受的,以及在外族列强的入侵下,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为反对列强,进行的风起云涌、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的画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诗人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和献身精神,学生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

第7篇:祖国在我心中诗歌范文

《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②(下文简称“《曲选》”)2002年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是我国音乐出版史上第一本附CD唱片的艺术歌曲集”③。该《曲选》收录了《祖国,慈祥的母亲》《桥》《家》《盼》《彩云与鲜花》《最后一个梦》和《我爱这土地》共7首作品,相比他创作的30余首艺术歌曲只是一小部分,但这些歌曲都是真挚情感流露的优秀作品。正如《曲选》扉页上所载他的肺腑之言:我至今好像还从未放弃过在创作上的不懈努力和执著追求。……有一种情感总在我血液中涌动,就如同已故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中写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曲选》中《祖国,慈祥的母亲》④(张鸿西词)、《桥》⑤(于之词)和《彩云与鲜花》(张鸿西词)这3首作品均创作于1981年,《盼》(佚名词)和《最后一个梦》(张鸿西词)2首作品创作于1988年,《家》(孙新凯词)作于1998年,《我爱这土地》⑥(艾青诗 1938年)作于2001年。从作品的选取可以看出它们是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20年来不同时期的代表作。80年代初期,歌曲作家们带着摆脱禁锢的喜悦之情投入创作,深刻体会到“真情乃歌曲生命之所系”⑦。不管是歌颂祖国民族,还是赞美家乡,还是展现大自然之美,陆在易在20多年来写作艺术歌曲时正是坚持了这一创作观念,并认为:“写作品好比是说话,我真诚地说出心中最想说的话。”⑧

《曲选》中7首艺术歌曲的题材选择多是基于对乡土的眷恋之情,对祖国诚挚的热爱之情,弘扬中华民族之精神,讴歌时代之风格等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强烈历史使命感的题材内容。可见,其作品取材总是着眼于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哲理性思索,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大爱。陆在易同张鸿西、于之、佚名、孙新凯、艾青等诗词作家在空间上有创作灵感的默契和共鸣,这些艺术歌曲都是词与曲创作心灵火花撞击的艺术结晶。当陆在易读到这些俊美词作时,都曾激起他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一种时代感时时催促他满怀激情地去立意构思。

《祖国,慈祥的母亲》词作家张鸿西写作的这首凝练寓意深刻且充满爱国之情的歌词,用凝练的笔触、深情倾诉般浓郁而又细腻的感情抒发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感激之情和无限忠诚。它曾经寄托了一代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与热爱。这首歌在1982年第十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首演并获得“优秀作品奖”,随后被各音乐院校选入声乐教材,并成为音乐会经典演唱曲目,以及文化部、中国音协63首中外优秀歌曲推荐曲目之一。

创作于80与90年代的《桥》《家》《盼》3首艺术歌曲,主题有着内在的联系,表达思乡之情,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这3首组合的“民俗性小品”在2001年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我爱这土地》借用土地意象寄寓了诗人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对土地最忠诚的歌者形象,一个始终守护着土地母亲的诗魂,一个给人以信念、信心和希望的使者。作曲家将时代的投影与现实的感受相结合,再现原诗的真诚感情,富有感染力,拨动听众的心弦。

众所周知,艺术歌曲中诗歌、曲调与钢琴三者水融,相辅相成,共同担负起艺术表现的重任,三者同时又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诗歌在艺术歌曲中绝非音乐陪衬而已”⑨,可见,诗歌在艺术歌曲中的重要性。旋律是塑造音乐形象的主体,不仅要与诗歌配合,还应注重其自身的表现力以及发挥出演唱者的技巧水平。而钢琴伴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在渲染气氛、烘托意境、塑造形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作曲家需要有全面的文化素养,坚实的作曲功底以及深刻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歌曲。陆在易正是一位兼具如此才华的作曲家。

《曲选》中的7首作品就音乐风格而言,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类为婉约抒情风格,如《桥》《家》《盼》和《最后一个梦》;另一类为激情豪迈风格,如《祖国,慈祥的母亲》《彩云与鲜花》和《我爱这土地》。

这些艺术歌曲曲调质朴凝练,清新感人,富有鲜明个性。旋律平稳流畅中兼有跳进,抑扬顿挫有致,多为一字一音,装饰音的使用为旋律增添多姿色彩。

作品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句法清楚、整齐对称的曲式结构特征,多为简洁洗练的并列单二部曲式(《祖国,慈祥的母亲》《桥》《家》《盼》《彩云与鲜花》)和再现单二部曲式(《最后一个梦》),还有再现复二部曲式(《我爱这土地》)。

《祖国,慈祥的母亲》诉说出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如同深爱母亲般的赤子之情,以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为主,曲调流畅地在中低音区迂回,似诵似唱地诉说对祖国的深切挚爱。大跳进行的音调将歌曲推向高潮,然后顺势下降,表达人们对祖国母亲的赞美颂扬,曲尾的衬腔,更进一步表达了人们对祖国母亲的无比深情。歌曲高潮“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乐句是一个下行三度的自由模进,保持了节奏的原型和旋律的基本走向,节拍由2/4拍变为3/4拍,深情、执著的音乐主题得以升华。

《桥》音乐遵循五声性音阶为基础的原则,采用江南风格的音调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精致的风景水彩画。调式主音的前倚音及其时值延长的变型是该曲江南韵味的核心音调。弱起节拍作为旋律的开始打破通常的强弱关系,有着静谧的音乐情感蕴含在内。旋律进行与歌词的音韵、四声结合得甚是讲究,在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陆在易非常注重音的走向与字的处理,这是其依字行腔创作旋律手法得以充分体现的典范之作。

《彩云与鲜花》具有西南风味的作品。旋律中的核心音型是 X. X ,音乐极富有动力感。多种不同的前倚音的运用既起到装饰旋律的作用,又与歌词的音韵走向非常吻合。自由进行的花腔唱段音区从d1到d3达到两个八度,运用九连音、十连音如行云流水般形象地表达了“我想变成彩云和鲜花”美好愿望的无穷回味。

《盼》歌曲开始和结束的“回来吧”是典型的宣叙音调动机,同音反复也带有宣叙调的色彩,这种对旋律的用心处理恰好表达出主人公真诚盼望心上人“回来吧”的焦灼心情。

《最后一个梦》柔和的羽调式旋律,一字一音的作曲手法贯穿全曲,由慢至快再到慢的速度变化与歌词蕴含的情感发展非常一致,采用同音反复手法,通过运用这些技法从而表现了对祖国大陆与台湾早日实现统一的美好向往。

《家》是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思乡曲。把家比喻成“太阳远远地暖”、“月儿高高地挂”、“燕子回归的巢”和“儿女思念的妈”,作曲家采用同一音乐动机有机地使四个比喻句前后相呼应,成为歌曲中激情宣泄的乐句。

《我爱这土地》为著名诗人艾青的同名诗谱曲而成。该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带有那个时代悲壮的情愫。经过陆在易的艺术创作将艾青的这首代表作在60多年后再度展现原作风貌,该曲也是陆在易的一首优秀艺术歌曲作品。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这些鸟儿歌唱的内容通过六个弱起小节的排比乐句音区逐渐升高来展现出诗人以鸟儿的愿望表达内心对祖国诚挚的爱。诗篇中强烈而内在的感情、深沉而忧郁的基调通过委婉抒情撼动人心的旋律以声乐艺术形式表露无遗,该曲中融汇着诗人和作曲家深切的感受和真挚的情感。

陆在易非常注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写作,擅于运用“字句描绘”⑩的手法,来加强音乐的感染力,绘声绘色地表达歌词的内容,灵活多样,不落窠臼。伴奏织体的和声语言以民族化和声语言为基色,辅以个性化的色彩,如使用灵活多变又具即兴特点的附加音、和声旋律化等手法。

《祖国,慈祥的母亲》A段用清淡的分解和弦做背景,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通篇使用和弦及单音的三连音伴奏音型,抒情性强,富有韵律感,与规整的旋律音型形成节奏上的对比。间奏八度半音的反向进行将歌曲推向高潮。“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一句中两处用了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的半音下行,为持续长音的旋律起到互补作用,内心情感的表现非常细腻到位。伴奏织体中运用了“加六音的主和弦”,突出了和声的民族化色彩。

《桥》的伴奏织体使用分解琶音并采用民族调式和声,以及波浪式的密集音符,让人眼前即刻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正置身于一座江南小桥上。高潮处“离家千年也恋水乡啊”一句两次的出现和声设计巧妙,虽然主旋律是重复的,但伴奏织体是配有含临时变化音的色彩性和声,加之低声部的半音上行进行,令人仿佛置身于风格迥异的桥上,体味着别样的江南风景。《家》中安静平和的叙述乐段配以长音和弦进行做伴奏声部,激情涌动的抒情乐段伴奏织体以柱式和弦为主,增强音乐的厚重感,表现出对家的眷恋植根于内心深处。在《盼》这首作品中,为了表现出热切盼望的心情,伴奏织体运用六连音、七连音和分解琶音等流动性强且极富律动感的音型。《最后一个梦》意境的展现是通过简约精练的音乐动机和淡雅精致的和声进行、梦境中的呢喃话语表达出对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深切期盼之情。正如音乐理论家居其宏所说,该曲“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有控制的激情’”。{11}

《彩云与鲜花》为g羽调式,前奏出现主旋律中的片段音乐材料,围绕属音在高音区盘旋,加之前倚音、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特别是第二小节中g羽调主和弦迂回上行的三十二分音符二十一连音,如天空云自由翱翔。第五小节节拍临时有所变化,由4/4节拍变为9/4节拍,轻柔的三连音(d2音)持续同音反复,结束在降五音的属七和弦上,这种变音和弦的使用增添了和声进行的色彩,听觉上给人以期待感。A段伴奏要求含蓄地演奏,左手的伴奏音型主要是主属音五度或八度的音程持续低音加柱式和弦伴奏,丰富了音响,使得旋律层、和声层、低音层非常清晰。“山想清泉树想春”一句再次重复时,伴奏处理得很细致,大三度叠置大二度的和弦犹如一股清泉在流动。B段速度比A段快一倍,旋律在bB宫调与g羽调之间进行着同宫主音的游移,柔美的自然小调旋律向关系大调的转换,充满向往和激情的B乐段与静谧柔情的A乐段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动静起伏的分寸感把握非常到位。

《我爱这土地》中作曲家通过使用重复诗词和加衬词“啊”的手法,将只有10句的原诗发展为有前奏、间奏、尾声和尾奏的再现复二部曲式结构,其中每一部分都是并列关系的单二部曲式,这种复杂的结构手法在他目前艺术歌曲创作中较为少见。调性以bG大调为主线,间奏临时游移在D大调上,为第二部分旋律转向A大调上再现起到调性上的准备作用。音乐中存在着很多明显的对比性因素,如极富流动性呈大波浪型的六连音密集音型与气息宽广的抒情旋律(与青主《我住长江头》有异曲同工之处),纵情歌唱的中板与自由进行的慢板,和弦持续音与宣叙性旋律,力度的强与弱,半音之间进行巧妙转换的调性,多种节拍的交替进行,等等,这些动静虚实、张弛有度的音乐元素恰如其分地融汇在一起,将音乐编织得极其缜密,这种创作构思更多受歌词不规整结构所影响。通过作曲家笔下灵动的音符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在面对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把自己比拟成“一只鸟”,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音乐的歌唱性与宣叙性、抒情性与戏剧性在作品中得到完美结合。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旋律清新、流畅,富有新意,和声新颖,配器精致,织体形象性强,这都取决于他纯熟谙练的作曲技法。在创作中他十分注重考虑听众,如五声化优美的旋律,贴近现实的内容等作法使听众乐于接受,这就扩大了艺术歌曲的欣赏层。他的音乐作品情感丰富、内涵深刻,且具有浓郁的歌唱性格和抒情气质,因此,他在音乐界素有“音乐诗人”之称。

通过分析这7首代表作品,我们不难看出作曲家从“充满青春浪漫气息的阳光歌者”{12}逐步迈向“具有深沉悲剧意识的忧患诗人”{13}的创作心路历程。正如陆在易自己所说:“我不断尝试和努力,为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献出微薄之力。”{14}

①参见《封面人物:陆在易》,《人民音乐》2004年第11期。

②该曲选2002年10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含作品13首,CD光盘含作品14首。2006年初该曲选的增订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共18首作品。新增加荣获2003年第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艺术歌曲《望乡词》,《家》新附bE调和E调两个歌谱。配套CD作品15首。

③《〈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出版》,《人民音乐》2003年第3期。

④陆在易创作的第一首正式发表的艺术歌曲。1989年编配为女声合唱曲,1996年编配为混声合唱曲。

⑤1986年陆在易编配同名混声合唱曲。

⑥《我爱这土地》2002年获第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

⑦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第23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年10月。

⑧王歆宇《真诚 执著 高尚――〈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之联想》,《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2期。

⑨约・马克利斯《音乐欣赏》,转引自戴鹏海《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脉络》,《音乐艺术》1988年第3期。

⑩钱仁康《音乐的内容和形式》:音乐中的造型手法,早在17、18世纪就已广泛应用在声乐作品的曲调与伴奏中。当时的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作品,常常用音乐来描写歌词中个别字句的含义,叫做“字句描绘”(Wortmalerei)。最常见的字句描绘,是用适当的旋律线或者节奏型来描写事物的运动。载钱亦平编《钱仁康音乐文选》(上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11} 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人民音乐》2004年第11期。

{12}{13}同上。

第8篇:祖国在我心中诗歌范文

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与散文集《心烟》等。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尽管舒婷与北岛、顾城、江河、杨炼一起被称为“现代派”诗人,他们所出版的《五人诗选》都有舒婷的现代诗(或叫“朦胧诗”),但舒婷并不认为北岛等人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派”。不过,舒婷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探索精神,是关注民族命运,也承认自己受到过他们的影响。舒婷诗作中表现对民族命运之关注的诗并不很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是这类诗作的一个代表。

舒婷是经历过十年浩劫的知识青年,初中未毕业就下乡到了闽西山村,直到1972年才返回厦门。在下乡期间,舒婷就写了许多表现知青的喜怒哀乐的诗,其中也涉及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思索。《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正是作者长期对民族命运关注与思索的结晶。这首诗写于1978年,与这时间相关的有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十年“”;另一个是1978年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诗中“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指出的正是这些历史;“神话的蛛网”指的是极“左”思潮,“挣脱”指的不只是“”的结束,也不只是“”后的拨乱反正,更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上至下的思想解放。诗中相应的也有了“簇新的理想”“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但是,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十年浩劫的反思上,而是从历史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两个方面对民族命运展开关注。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字音

干瘪(biě) 簇新(cù)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绯红(fēi) 迷惘(wǎng) 隧洞(suì) 富饶(ráo) 纤绳(qiàn)

淤滩(yū) 沸腾(fèi) 喷薄(bó)

2. 词义

驳船:本身无自航能力,需拖船或顶推船拖带的货船。 簇新:全新。

胚芽:诗中指比喻刚萌生的事物。 绯红:鲜红,深红,通红。

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 迷惘:迷惑失措。

纤绳:纤夫用来拖拉船只的绳索。

(二) 整体把握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怎样通过四个诗段来抒发感情的?

【明确】第一段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重写实;第二段写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的希望,重写虚。这两段写祖国的历史。第三段写祖国的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第四段写“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结束全篇。前两段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段流露出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

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主要有哪些抒情特色?

【明确】第一,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诗中所有象征和比喻,既质朴,又生动,每一个词都与被描绘的景物、形象紧密契合。诗人既用含有自己民族要素的眼睛观察,又以人民能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写出人民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的精神实质和典型色调,她感到的和说出的也正是同胞所感到和所要说的。诗人不仅创造了“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花朵”“胚芽”等意象,又在它们前面加上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簇新”等,较好地传递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且使诗意的语言具有色彩,更加具体可感,一幅幅画面仿佛在读者眼前掠过。

第二,在句法上借鉴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痛苦。我是战争的声音。……我是饥饿!……我是……被吊死的女人的喉咙。……我是戈雅。”沃兹涅先斯基写的是“我”和战争的关系,用圆周句式强化对战争的悲伤和愤怒。舒婷写是“我”和祖国的关系,也用了这种句式,既增加痛苦和挚爱的深度,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重复是诗歌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圆周句式则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即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接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两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它通常分双成分、三成分、四成分和多成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的是多成分。

(三) 重点研习

1. 怎样朗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明确】全诗先抑后扬,表达了诗人由低沉而至高亢的思想感情,朗读中要注意把握这种节奏变化,读出情感。诗的第一段由“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意象,写出祖国的贫穷和落后,情绪痛苦而沉重,读时应缓慢低沉;第二段“飞天”袖间的花朵虽未曾落地,但那是人们的希望,读时语调较前者可以稍高;第三段“簇新的理解”等意象的运用,写出了祖国的新生,读时要充满欣喜,加快语速;第四段是高亢激昂的情感表达,读时要有情感的全心投入,要读得有力量。

诗中的四个“──祖国啊”,分别出现在每一段诗歌的结尾,朗读处理是不一样的。读第一个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读第二个时,要在沉重中透露出点点希望;读第三个时,要充满希望;读第四个时,要竭尽力量表达。

2. 吟诵祖国,作者与前人不同在哪里?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抒情的?

【明确】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首先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其次,以赤子的目光,扫描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然后,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最后,为了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又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3. 第一段是怎样借鉴圆周句式抒发作者感情的?

【明确】以题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主句,以“我是……老水牛,……;我是……的矿灯,……;我是……稻穗,是……路基;是……驳船,……”等多成分意象构成四个副句,结尾回到主句(省略形式)“――祖国啊”。这样按圆周形进行连接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两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尤其是选取四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抒发了对祖国历史的反思之情。头两个副句是平衡句,寓有音响和色彩的描绘;三、四句则缩短,不描绘;五句却伸长,行短意紧,强度超过前面四个副句,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回到主句。

4. 第二段是怎样通过先短句后长句方式进行抒情的?

【明确】开始一反前段的抒情方式,运用短句直接叙述,连形容词都不用;然后运用两个长句进行总结,“我”是“希望”的“花朵”。这一段先短句后长句,似意犹未尽,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便倾泻于笔端。

5. 第三段诗的感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第三段诗中的感彩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6. 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课后检测】

1. 舒婷和同代人_____、_____、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

“ ”大潮,她的《致橡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以第 人称写成,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加点的字注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纤绳( ) 淤滩( )

3. 根据解释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 非常疲乏。 ( )

(2) 极新(多指服装)。 ( )

(3) 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 )

(4) 鲜红。 ( )

(5) 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 )

4. “你以伤痕累累的 / 喂养了 /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请用诗歌的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诵读,诗句断拍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 / 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 / 挣脱

B. 我 / 是你雪被下古莲 / 的胚芽;我 / 是你挂着眼泪的 / 笑涡

C. 我 / 是新刷出的 / 雪白的起跑线;是 / 绯红的黎明 / 正在 / 喷薄

D. ――祖国啊,我亲爱的 / 祖国!

6. 关于这首诗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自由体新诗 ② 现代格律诗 ③ 叙事诗 ④ 抒情诗 ⑤ 哲理诗 ⑥ 近体诗

A. ①④ B. ①③⑥ C. ①④⑥ D. ②④⑥

7. 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诗歌,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 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二段诗中,“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结合全诗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在诗中的具体象征义。

(1)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北岛 顾城 朦胧诗 一 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

2. biě bó wō pēi wǎng suì qiàn yū

3. (1) 疲惫 (2) 簇新 (3) 迷惘 (4) 绯红 (5) 喷薄

4. 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5. B(应为“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6. A(自由体新诗: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格律诗:是依据固定的格式和严密的韵脚进行创作的诗体。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的诗体。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来刻画人物、叙述事件的诗体。哲理诗: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指在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7. 示例:(1) 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2) 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8.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这两句诗是说:在精神上,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变成现实。

第9篇:祖国在我心中诗歌范文

《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那么你知道《艾青诗选》的读后感要怎么写吗?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八年级《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作文2021年7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八年级《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1“艾青是一个有自由感的诗人。他不像一些现代诗人标榜的那样唯在纸上自由地栖居,作为一个歌手,他要和大堰河的儿女们一道摆脱枷锁,争取地面的自由和幸福,即使在大众中间,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他的个体性,保持属于个人的尊严与自由。”这是林贤治对于作者艾青的诗的评价。有幸暑假读了《艾青诗选》,让我在艾青诗风沉重,情调忧郁的笔下,体现出他在抗战期间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感情。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将自己比喻为一只鸟。鸟儿,我们对它的理解是:自由的飞翔。可它们的寿命限制了这种自由的飞翔,作者的笔下:“打击”“悲愤”“激怒”,这是一只倍受折磨的鸟啊!但它还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为祖国而歌唱,它无时不刻的牵挂着祖国,祖国已命悬一线,在空中飞翔的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面对这样的情景,自己无能为力,只能为祖国而歌唱着。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被埋在了土地里,就连羽毛也在土地里腐烂了,可见,它一生为祖国服务,为祖国牺牲,对祖国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省略号的带动,使着我们的情感不断“深沉”,不断地从我们心底涌出一股一股对祖国的深沉的爱!礁石

两节,八句,构成了一个篇章。“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的扑过来,”处在大海中的礁石,怎会不面对海浪的袭击,海浪“扑”在了它的身上,而且是“无休止”的“扑”。它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己,也象征了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不畏艰苦、不屈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这样的挫折,是谁都会想过退缩,想过向挫折低头,可它呢,却是“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微笑”?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敌人面前是一种坚定,在欢乐与胜利面前是一种坦荡。就这样一块普通无比的礁石,让我懂得了无论身处怎样的处境,都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坚定乐观的精神,勇于面对一切艰难困苦,并且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永不服输的精神!

“黎明的通知”“太阳”“他起来了”“春”“雪里钻”“盼望”“生命”……每个篇章都在我们眼前描绘了一幅中国从苦难与灾难的抗日斗争,从身陷绝境到路途荆棘,直到最后我们繁荣昌盛,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样不太完美的画像。至于不太完美,正是那些在誓死捍卫祖国而壮烈牺牲的烈士英雄,他们吹响了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但无法实际的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只能用自身所保留的精神,带着我们前进,带着我们冲向未来!

八年级《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2这几天闲来无事,翻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与此刻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中国的文化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或许处处碰壁,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艾青《礁石》)。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期望得到更多的职责——“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爱艾青的诗,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终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到达整首诗的高潮,然后是在高潮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美!

我爱艾青的诗,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怀;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土地和阳光。

八年级《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3春风十里,夏花百里,秋雨千里,都不如你---《艾青诗选》!

——题记

读艾青的诗选,我获得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坚韧意志。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培养了我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养成了我遇事不含糊,办事不拖拉的工作习惯,造就了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真,只唯实的工作态度。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以往作为一名菜鸟的我站在那里,心里诚惶诚恐。

记得我以往说过我要把自我从一个小女人变成女汉子,经过这两个月的努力,蜕变,今日的我最终华丽转身!我一向在心里默默祈祷,来点风,来点雨,让我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没有最好,仅有更好,若心中种花,日子便会生香,踏实肯干,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就会让名著这朵花娇艳盛开,也为自我的人生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读艾青的诗选,我充满对精神家园的憧憬,坚定不断前行的信念。早上5点起来上早自习,天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外面冷嗖嗖的,漆黑一片,一个人走在冷风中,不禁悲从心起,眼泪掉下来!自我其实是个很缺乏安全感的人,当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睡觉总不踏实,常常半夜2,3点醒来。

细数人生历程,感觉还是很幸福的,小时候在家爸妈温和慈爱,对我疼爱有加,嫁人后老公高大帅气,女儿乖巧懂事,并且唯我是瞻。无论别人多么飞黄腾达位高权重,我并不羡慕,更不会嫉妒,我只会祝福,祝福他们越飞越高,前程似锦。人各有志,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人的追求和心态也会发生必须的变化。我拾起笔,我的心瞬间清静如水,澄明透彻,内心奔腾着欢乐的水花,那种发自心底的喜悦喷薄而出,无法抵挡。

读艾青诗选,我体悟到纯真细腻的情感,感受到淳淳师生情义。带了六年的毕业班,自从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就已经把你们当成了恋人!

你们虐我千百遍,我把你们当初恋!不必怀疑我对你们的真情,虽然,我对你们从不百依百顺,你们犯错了我会批评,你们任性了我会发火,但那是爱之深责之切,在我的内心,仅有一个愿望:就是期望你们在人生的竞争中会赢!

爱是一种单向的付出,不用想是否能得到回应,既然上天安排了我们师生的缘分,我就用自我最大的力量,送你一程,我愿意你飞得更高,走得更远,超过我的以往!其实教师和学生之间,同样是一场目送,我会默默地站成你们身后擎天的大树,祝福你毅然远行的背影!

读艾青诗选,唤醒了沉睡的心灵,引领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就像用吸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八年级《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4艾青是中国现代诗人,他是中国现代诗代表诗人之一,他的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以深沉、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真实的反映了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中,“紫兰人林子与林子之间,由清灰的山坡、绿的草原”作者运用了三个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在我心中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图画,诗人还异常注意动与静的结合,一下子就让整首诗活了起来,仿佛整个画面出此刻了我的眼前,我好像进入了诗人意境中。在《我爱这片土地》中,艾青以鸟的形象自我比喻,用饱含活力的诗句传达出鸟儿对自我土地的痴情,说明艾青有一颗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

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浸润着作者的心血和最深刻的期望,代表着他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中进行的对世界和国家的思考,从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感到昂扬向上的《给太阳》,再到饱含深情的《煤的对话》都果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期望自我能为祖国尽一份力,反映出诗人期望警醒世人,期望让周围所有人团结起来为祖国献力的愿望。

艾青的诗歌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在感情风格上深沉而忧郁,具有紧密结合现实的、富有战斗精神的特点,描述了许多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虽然当今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依然要居安思危,永远像艾青一样坚持一颗为祖国奉献的心。

八年级《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5《艾青诗选》是艾青的诗歌选集,其中的诗歌是艾青经历了“五四”运动,才写出来的。从诗歌的风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进取,反对黑暗歌颂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

在“五四”战斗之前,艾青写出来的诗歌一般是描写太阳、火炬、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与恐怖的病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而在建国后艾青的诗还在歌颂人民的劳动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

从艾青的爱国心,我想到了那时的中国还涌现出很多的爱国者……

徐悲鸿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学画画,1919年徐悲鸿到巴黎深造在那时中国落后留学生备受欺凌。后来徐悲鸿憋足了学习的劲儿,势为祖国争光。徐悲鸿在1924年画展引起了轰动,使整个美术界震惊。

鲁迅从青年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宏伟志向,这证明了有志不在年高,他自觉地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解放事业。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中”为传颂的名句。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鲁迅逝世后,全国人民给他献上了“民族魂”的大旗,这正是人民对他中肯贴切的评价。

这就是鲁迅与徐悲鸿的爱国之心,而我们从他们的品质中我们可以学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一个国家的希望全在我们少年的身上。所以同学们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八年级《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6当最终一颗星星陨落,突如其来的光明将乌黑的小城刺破,听着影子在低矮的房屋后哭泣,刺眼的火花,映红了人们可爱的脸。

时针向前走,在亘古的时光,人们被囚禁在一扇铁窗中,在黑暗的时代,无数的腐朽,卑怯与贪婪在不止地上演,人们是黑暗的奴役,铁窗内是禁锢的灵魂。

时针向后走,是无限的期望,当光芒万丈照进铁窗,已经死去的人们眼睛在发光,那光明啊,像流水一样流进人们干涸的眼里,那死寂的眼里流出来的是欢喜与期望。

太阳使不幸的人看到自我的悲哀与他人的痛楚,阳光下的人们抱头痛哭,那充满歉意的,闪着光泪水冲刷了一切软弱与卑怯。

“我们爱这日子,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自我的苦难,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饥饿与死亡,我们爱这日子,是因为这日子给我们带来灿烂的明天的,最可信音讯。”纵使经历了无数痛苦与折磨,纵使黑暗吞噬了一切,可是太阳依旧能够重新回来。

暮色清列,一只飞鸟划破了天际,太阳从那海角里,从那密林里,从飞鸟的羽翼后出来了,日光照到了中国北方的大地,那里以往是被强盗用刀片厮杀,炮火焚烧过的屠宰场,那个破碎的镜子曾将太阳打破;日光从钢管水泥的缝隙里探进,是否还有微弱的呻吟在回荡,在那场浩劫里有无数的生灵被掩埋……

我头顶上太阳,他在遥远的一岸,他将光明送去四方,他所经过的地方,都有生命呼吸的歌唱。

初生的太阳啊,你喂养着土地,和在土地上挥洒着汗水、舞动着胳膊的人们,给他们以金色的颗粒,让他们生存;初生的太阳啊,你给以他们勇气和智慧的眼睛,去寻觅这对世界的热望;初生的太阳啊,你给向日葵以追随的信念,他就是这扎根于地底里的光明;初生的太阳啊,你抚摸着古老的村舍,零星的房屋,刻下岁月流逝的痕迹。

我爱这初生的太阳,你走过万千大地,带给人们期望的气息,心中充满光明,所到之处,人们仰起头来,是你永远的追随者。

八年级《艾青诗选》心得体会600字7艾青,浙江金华人,曾在乡下的保姆家中寄养因此对土地和民众产生了依恋的感情。他的求学之路比较坎坷因与父亲的意愿相违背而被中断学费。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大多流露出一种沮丧愤懑的情绪,在他一段习画的经历中他所形成的色彩感和立体感的思维方式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这本诗选在内容中介绍并阐述了他们的观点。他们认为1937---1941年是艾青创作的高潮期,也是他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则是铺垫,过渡和结束。诗选基于客观评价高潮期作品选用较多,早期和后期更像是扮演着一种陪衬的角色。虽然这种取舍让本书看起来有点失衡但作者的艺术成就也会更加突出。诗选也着重挑选作者抗战时期的短诗,短诗的地位在作者的一生当中不容忽视。

在导读中了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艾青的诗歌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期,沉闷期虽然这期间也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大多价值不高。进入新时期之后艾青重新复出创作出了很多影响很大的诗篇。而与他高潮期创作的作品相比进入晚年期的这些诗篇感情比较沉郁,内敛,深沉手法更为朴素自然,缺点就是艺术感染力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