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范文

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范文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多钟,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八级的大地震。汶川县映秀小学原本六层高的教学楼在“轰隆隆”的倒塌声中被夷为平地。在挖掘废墟时,救援人员看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在废墟中,张米亚老师跪扑在地上,身体前俯,双臂张开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虽然张老师的脑后勺已被大地震中倒塌下来的水泥块砸得血肉模糊,但是他臂弯里的两个孩子都还活着。由于张米亚老师长时间紧抱孩子,所以他紧抱孩子的手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好含泪将其手臂用电锯锯断,才就出在张米亚老师保护下获得重生的两个孩子。我读到这儿热泪盈眶、泪如泉涌。我觉得张米亚老师就像这两个孩子的亲爸爸。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义无反顾的将自己的身体护着自己的学生,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像张米亚老师那样的好老师。如十八年扎根悬崖峭壁之上的二坪村老师李桂林、陆建芳;几十年以背做桥,背着学生上学的王升超、王文周老师;四十二年支教宁夏回族自治区,双目失明的冯志远老师……

在我们西园新村小学也有这样的好老师。虽然他们的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们对学生点点滴滴的爱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记得我上西园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妈妈叫我一个人坐公交汽车回家。我们班的班主任王洁老师知道这件事后,每次放路队的时候,她都会把我拉到身边,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说:“要站在路牙上等车,车停稳了再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我抬着头,笑眯眯看着老师,说:“您放心吧。”老师啊,您真像我的妈妈那么细心、那么慈祥。我真想紧紧地抱着你。

记得今年一次合唱队训练中,我觉得头有点晕,“哗”地一声吐了起来。当时,我难堪极了。队友们都捂住鼻子,背过身来。这时我们的音乐王晓雯走过来,弯下腰亲切地对我说:“王泽扬,怎么啦?不舒服?”当时,我点了点头。老师从口袋里拿出一张餐巾纸,弯腰帮我把椅子擦干净,又递给我一杯水,让我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会儿。这亲切的关怀像一股暖流,流入我的心田,不争气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

第2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范文

师:同学们,读懂《钱学森》这篇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个方法,就是先读懂他说的话。快速浏览课文,找到钱学森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

(师指名说画线的句子)

师:找到两段话,我们还要好好品味品味。

(师出示第一段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

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谁来为我们大声朗读

第一段话?

(师指名读)

师:钱学森说“所做的一

切,都是在作准备”,钱学森究竟做了什么准备?(稍作短暂停留接着说)光看这句话,你没有答案。读书要会联系上下文,上文有答案。

生:我找到了“钱学森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师:很好!找到句子,还要会抓住关键词。一起把这三点“准备”读一读,(将语段中的“赴美留学”“师从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最得力的助手”标红)注意读红色的字。

师:我觉得这两个“最”字蛮有意思的,你有没有从中读出什么呢?

生:我认为这两个“最”字说出了钱学森当时在美国很了不起,有了一些成就。

生:我也看出钱学森是非

常勤奋刻苦的,不然不可能成为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他的小有成就都是勤奋努力的结果。除了文中写到的他如此刻苦做的准备,其实在赴美留学期间他还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请看屏幕。

(师出示:

1936年 参与美国早期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工作;

1940年 进行飞机金属薄壳结构理论研究;

1942年 研究有了一定成绩,参加美国机密性工作;

1944年 与冯・卡门合作研究远程火箭;

1947年 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年轻的正教授。)

师:读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钱学森特别勤

奋,所以获得很大的成就,他还当上了正教授。

生:我看出钱学森确实是

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不然不会和冯・卡门合作研究远程火箭,参与美国早期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工作,要知道,这是很机密的。

生:我还看到了一个省略

号,说明钱学森还做了很多研究,还有很多成就。

师:是呀,你们真会读资

料,连标点符号都能读出丰富的内容。那么,钱学森在美国做的准备,都是为了什么呢?你读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了吗?

生:他学习那么多东西,就是为了掌握技术回国继续研究,我觉得他很爱国。

生:钱学森努力学习,做了那么多准备,就是希望有一天回到祖国后,能够使学到的知识派上用场。我读出他很爱自己的祖国,很想为祖国作贡献。

生:他一心想着为祖国和人民多做点事,所以才到美国学习,我觉得他很伟大。

师:确实,正如你们所说,钱学森是一个爱国的人,而他的爱国就表现在:身在美国,心系祖国!(板书:身在美国,心系祖国)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品味这段话时,运用了联系上文和结合资料的方法。用这样的方式再来读读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读进人物的心里去。

(师出示第二段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师:自己先读读这段话。

师:钱学森说祖国现在很

穷,同学们,祖国真的穷吗?能运用刚才的方法在上文找到答案吗?

生:祖国的确很穷,我找到留学生说的话:“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师:确实,留学生的话印证了祖国当时的情况。60多年前的祖国,到底有多穷呢?一起来看资料。

(师出示图片)

中国(1949)

美国(1949)

师:两相对比,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照片中看出美国

当时很发达,都有小汽车了,而中国很贫穷落后,道路不平,也没有汽车。

生:照片上中国的房屋破

烂矮小,而美国是楼房,看上去很漂亮。

师:祖国的确很穷!如果你是留学生,你会选择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为什么?

生:我会回到中国,因为我是中国人嘛,还是自己的祖

国好!

生:我可能会留在美国,因为在美国什么条件都很好,而中国太穷了,就是搞研究也搞不起来,没有设备啊!

生:我会回到祖国,你想

呀,祖国当时已经很穷了,要是留学生们再不回来建设祖国,那就会更穷了啊,所以我还是要回国。

师:你们都勇敢说出自己

的想法与选择,而钱学森的选择是――(生:回到祖国。)这次,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钱学森非常爱

国的感情,宁可放弃好的条件和待遇也要回国。

生:我读出钱学森回国的

决心,他一心想报效祖国,我很敬佩他!

师:对,钱学森就是这样一个爱国的人,他的爱国还表现在:盼望归国,报效祖国!

(师板书:盼望归国 报效祖国)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这段话。

(师指导朗读)

二、发现语言的变化

1.人称的变化

依然聚焦核心段落,不过这次我把钱学森说的两段话重新放到一起让学生对比读,引导学生关注人称的变化。这是一处极易忽略的不起眼的语言差异,但就一字之差,经仔细推敲,味道就出来了。第一段话,一个“我”字,一段独白,既是决心,也是自勉。钱学森的心声,爱国情之真,意之切,深沉情感表露无遗。而第二段话中的“我们”,不仅包含自己,还有对在座留学生的期望,不仅表达了自己坚定回国、为国作贡献的决心,更是对留学生们的呼吁,鼓动号召大家一起回国报效,爱国之心可见一斑。学生通过比较和揣摩深切地感悟到,说话时机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表达情感也不同。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去咀嚼推敲,怎会读到这一层味道?

2.倒叙的写法

再说第二个得“言”点。在看似普通的语言文字处,潜藏着作者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即课文使用的倒叙写法。这种特殊的“布局”,是要在阅读教学中透过文本语言与现象传递给学生,让其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种语言自觉和语言感觉。回到文本中,课文的开头,呈现了一幅人物特写画面。学生之前经过对人物语言的一番揣摩,已走进了钱学森的内心世界。再看这幅画面,则人物形象就越发清晰。先引导学生一句一句朗读,配合教师的提示语,使学生慢慢感受到画面由远及近,人物越来越清晰,形象越来越分明。在理解了文字、想象出画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倒叙写法的作用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明白倒叙这种特殊语言形式的处理,有其特殊的作用,它是为人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钱学森伟大的形象,是为了烘托他急切归国的心情。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揣摩品味,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布局谋篇之妙,也感受到了语言变化带来的特殊味道。

于这篇课文而言,语言的秘妙,文字的味道,藏于一个“变”字中。引导学生先后关注人称和结构顺序的变化,探究发现这样变化的目的和作用,使学生获得别样的语言体验和阅读快乐,品出语文的“真滋味”,此为得“言”。

三、练笔:情境表达,一字一句诉真情

在引导学生于文本中走过一个来回,入乎其内悟其情,出乎其外品其味,得意得言之后,还需进入言意兼得的高级境界,即语言的迁移运用和表达。有时候,练笔是为了学习和运用一种新的范式;有时候,练笔则是情感抒发的一种需要。此处设计情境练笔,属后者。由学生代钱学森发声,说出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至此,学生对钱学森的了解是全面而深入的,对钱学森的爱国情怀的感受是充分而深刻的,心中的万种感动、万般敬佩,皆可化作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出来,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以下列举两名学生的练笔:

生:钱学森眺望水天一色

的远方,心潮澎湃。他激动地说:“让我魂牵梦绕的祖国啊,今天我终于回来了,我真的太激动了。很快我就可以把我在国外所学的东西全部用于我的祖国、我的人民了,这实在让人兴奋呀!”

生:钱学森眺望水天一色的远方,心潮澎湃。他激动地说:“我现在心情很激动,也很高兴,能够再次回到祖国这片热土,我觉得受再多的苦都是值得的。今后,我想好好致力于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起来,让它强大起来!”

学生的表达言中有意,意中有情,言意相融,那发自肺腑的赞叹,那直抒胸臆的表白,无不透露着同一种讯息:他们读懂了钱学森,读懂了钱学森的爱国情!

第3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范文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是全诗的总起。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着读整首诗。同时让他们小组竞赛,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并且让学生互相评价。

第4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范文

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与散文集《心烟》等。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尽管舒婷与北岛、顾城、江河、杨炼一起被称为“现代派”诗人,他们所出版的《五人诗选》都有舒婷的现代诗(或叫“朦胧诗”),但舒婷并不认为北岛等人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派”。不过,舒婷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探索精神,是关注民族命运,也承认自己受到过他们的影响。舒婷诗作中表现对民族命运之关注的诗并不很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是这类诗作的一个代表。

舒婷是经历过十年浩劫的知识青年,初中未毕业就下乡到了闽西山村,直到1972年才返回厦门。在下乡期间,舒婷就写了许多表现知青的喜怒哀乐的诗,其中也涉及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思索。《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正是作者长期对民族命运关注与思索的结晶。这首诗写于1978年,与这时间相关的有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十年“”;另一个是1978年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诗中“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指出的正是这些历史;“神话的蛛网”指的是极“左”思潮,“挣脱”指的不只是“”的结束,也不只是“”后的拨乱反正,更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上至下的思想解放。诗中相应的也有了“簇新的理想”“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但是,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十年浩劫的反思上,而是从历史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两个方面对民族命运展开关注。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字音

干瘪(biě) 簇新(cù)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绯红(fēi) 迷惘(wǎng) 隧洞(suì) 富饶(ráo) 纤绳(qiàn)

淤滩(yū) 沸腾(fèi) 喷薄(bó)

2. 词义

驳船:本身无自航能力,需拖船或顶推船拖带的货船。 簇新:全新。

胚芽:诗中指比喻刚萌生的事物。 绯红:鲜红,深红,通红。

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 迷惘:迷惑失措。

纤绳:纤夫用来拖拉船只的绳索。

(二) 整体把握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怎样通过四个诗段来抒发感情的?

【明确】第一段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重写实;第二段写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的希望,重写虚。这两段写祖国的历史。第三段写祖国的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第四段写“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结束全篇。前两段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段流露出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

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主要有哪些抒情特色?

【明确】第一,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诗中所有象征和比喻,既质朴,又生动,每一个词都与被描绘的景物、形象紧密契合。诗人既用含有自己民族要素的眼睛观察,又以人民能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写出人民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的精神实质和典型色调,她感到的和说出的也正是同胞所感到和所要说的。诗人不仅创造了“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花朵”“胚芽”等意象,又在它们前面加上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簇新”等,较好地传递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且使诗意的语言具有色彩,更加具体可感,一幅幅画面仿佛在读者眼前掠过。

第二,在句法上借鉴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痛苦。我是战争的声音。……我是饥饿!……我是……被吊死的女人的喉咙。……我是戈雅。”沃兹涅先斯基写的是“我”和战争的关系,用圆周句式强化对战争的悲伤和愤怒。舒婷写是“我”和祖国的关系,也用了这种句式,既增加痛苦和挚爱的深度,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重复是诗歌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圆周句式则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即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接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两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它通常分双成分、三成分、四成分和多成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的是多成分。

(三) 重点研习

1. 怎样朗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明确】全诗先抑后扬,表达了诗人由低沉而至高亢的思想感情,朗读中要注意把握这种节奏变化,读出情感。诗的第一段由“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意象,写出祖国的贫穷和落后,情绪痛苦而沉重,读时应缓慢低沉;第二段“飞天”袖间的花朵虽未曾落地,但那是人们的希望,读时语调较前者可以稍高;第三段“簇新的理解”等意象的运用,写出了祖国的新生,读时要充满欣喜,加快语速;第四段是高亢激昂的情感表达,读时要有情感的全心投入,要读得有力量。

诗中的四个“──祖国啊”,分别出现在每一段诗歌的结尾,朗读处理是不一样的。读第一个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读第二个时,要在沉重中透露出点点希望;读第三个时,要充满希望;读第四个时,要竭尽力量表达。

2. 吟诵祖国,作者与前人不同在哪里?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抒情的?

【明确】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首先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其次,以赤子的目光,扫描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然后,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最后,为了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又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3. 第一段是怎样借鉴圆周句式抒发作者感情的?

【明确】以题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主句,以“我是……老水牛,……;我是……的矿灯,……;我是……稻穗,是……路基;是……驳船,……”等多成分意象构成四个副句,结尾回到主句(省略形式)“――祖国啊”。这样按圆周形进行连接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两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尤其是选取四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抒发了对祖国历史的反思之情。头两个副句是平衡句,寓有音响和色彩的描绘;三、四句则缩短,不描绘;五句却伸长,行短意紧,强度超过前面四个副句,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回到主句。

4. 第二段是怎样通过先短句后长句方式进行抒情的?

【明确】开始一反前段的抒情方式,运用短句直接叙述,连形容词都不用;然后运用两个长句进行总结,“我”是“希望”的“花朵”。这一段先短句后长句,似意犹未尽,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便倾泻于笔端。

5. 第三段诗的感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第三段诗中的感彩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6. 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课后检测】

1. 舒婷和同代人_____、_____、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

“ ”大潮,她的《致橡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以第 人称写成,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加点的字注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纤绳( ) 淤滩( )

3. 根据解释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 非常疲乏。 ( )

(2) 极新(多指服装)。 ( )

(3) 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 )

(4) 鲜红。 ( )

(5) 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 )

4. “你以伤痕累累的 / 喂养了 /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请用诗歌的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诵读,诗句断拍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 / 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 / 挣脱

B. 我 / 是你雪被下古莲 / 的胚芽;我 / 是你挂着眼泪的 / 笑涡

C. 我 / 是新刷出的 / 雪白的起跑线;是 / 绯红的黎明 / 正在 / 喷薄

D. ――祖国啊,我亲爱的 / 祖国!

6. 关于这首诗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自由体新诗 ② 现代格律诗 ③ 叙事诗 ④ 抒情诗 ⑤ 哲理诗 ⑥ 近体诗

A. ①④ B. ①③⑥ C. ①④⑥ D. ②④⑥

7. 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诗歌,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 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二段诗中,“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结合全诗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在诗中的具体象征义。

(1)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北岛 顾城 朦胧诗 一 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

2. biě bó wō pēi wǎng suì qiàn yū

3. (1) 疲惫 (2) 簇新 (3) 迷惘 (4) 绯红 (5) 喷薄

4. 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5. B(应为“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6. A(自由体新诗: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格律诗:是依据固定的格式和严密的韵脚进行创作的诗体。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的诗体。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来刻画人物、叙述事件的诗体。哲理诗: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指在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7. 示例:(1) 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2) 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8.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这两句诗是说:在精神上,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变成现实。

第5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读了德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读完这个故事,难道我们就不能从这个故事里受到启发吗?不,我们能!

   这个故事通过一个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

   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自己,今天的我们和小弗郎士相比是多么幸运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身边有给我们以谆谆教诲的老师,我们还有什么了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最后一课”结束了,但我明白了,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2022年关于《最后一课》读后感    陈毅曾经说过:“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祖国是我们人民共同维护且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而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因为学不到祖国的语言而感到伤心。

   《最后一课》主要讲了因为普鲁士战胜了法国,所以法国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给了普鲁士。而普鲁士希望这两个省的人忘记法国,所以他们不许这两个省教法语。而宣告下来的前一天,韩麦尔先生给小弗朗士等人上了最后一节法语课。

   国家让我们感到自豪,我在想如果我是小弗朗士的话,我该如何抉择,我到底该选择一生都不学习法语,还是学习德语。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和学业比起来国家才是最重要的;但同时我也相信有一些人会为了学业甘愿放弃国家的荣誉。毕竟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而《最后一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等人对普鲁士的痛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与爱国情怀。我相信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总有一天会回到法国的环抱中。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屹立于全世界,则国屹立于全世界。”少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使祖国母亲免受其外国的侵略。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让我们的国家站在世界的顶峰!

  2022年关于《最后一课》读后感    读《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我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给无辜的人民带来什么!或许,有一点还“不错“,就是战争能让一个人瞬间成长。但我想,谁都不喜欢这种”成长“方式吧!

   普法战争暴发后,从白发老人到年幼小童,都是那样地爱国!这,使我感动。

   我不尽想起,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也是如此,为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虽然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时代不同,但是战争对人民的损害却是一样一样一样地!

   可恶的侵略者,该死的战争狂,无耻的叛国贼,他们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对不亲父母,更对不起自己的罪人!

   我觉得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english成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当法国阿尔萨斯被普鲁士侵占,最后一堂法语课便显得格外重要。“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正道出亡国的法国国民心声。

   “亡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022年关于《最后一课》读后感    读了都德的《最后一课》,我心中五味杂陈,有辛酸,也有感动,有难过,也有苦涩。《最后一课》用生动的语言,用富有吸引力的文字,打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共鸣。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贪玩的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却被告知这是他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他后悔自己曾经的贪玩,但已经来不及了,新老师明天就会来教德语。此时,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充满了小弗朗士的心……

   这个悲壮的故事寄托了作者多少的爱国情感呀!它把我的心也牵动起来。曾经,我对语文并不很感兴趣,有时会觉得错别字无关紧要,阅读练习理解起来十分麻烦。当读完这篇文章,我惭愧得无地自容。每国人民都以自己国家的语言为傲,以自己国家独特的文化为傲,以自己的国籍为傲。一个中国人,怎能不学好汉语、汉字呢?

   当读完小弗朗士认真学习法语时,我既为他的改变感到欣慰,但仍忍不住要落泪,小弗朗士再也见不到他的老师,要和他的母语彻底告别。如果我们离开汉语,我们还会是中国人吗?我们已经习惯用母语交流,用母语思考,汉语已成为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

   “亡了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使我想起了以前的台湾。日本也不准许台湾人民说汉语,但是台湾同胞时刻牢记着汉语,牢记着台湾属于中国,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心中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我们要学好汉语,不忘曾经屈辱的历史。我们要为祖国的发展出力,使祖国成为发达国家,使祖国跟上时代的脚步,使祖国远远领先于其它国家。让我们以祖国为傲,让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2022年关于《最后一课》读后感

   这周我们学了都德的一片课文,《最后一课》。学完这篇课文,让我深深的得到了体会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

第6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范文

[教材]吉林省长春出版社第五册第八单元

[课型]阅读理解课

[教师]吉林省长春市明德小学马海艳

[教材分析]

《七子之歌》是一组诗,共有七首。诗人闻一多作于1925年。诗人把当时我国被外国侵略者占据的七个地方(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旅顺、大连),拟人化为远离母亲的“七个儿子”,一首诗写一个“儿子”,所以总称为“七子之歌”。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从当时的清华学校毕业后去美国学习美术,研究文学,并从事诗歌创作。他目睹了美国种族歧视的种种表现,深为祖国领土被外国侵略者占据,祖国同胞遭受种种屈辱而愤怒。这使他更加怀念自己的祖国,更加渴望这七个地方能回归祖国。《七子之歌》抒发了闻一多强烈的爱国情感,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尊感,表达了被占领土的广大民众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抒发了他们思乡念亲的情愫。诗歌内容直白,那一声声呜咽,足以打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本课选了《七子之歌》中的一首: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运用综合识字法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掌握一个字理识字“乳”。

能力目标:通过背景资料的搜集、反复诵读、组内交流合作、自主研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情感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汇报、自主探究感悟诗文中意思深奥的词、句。

2、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为主线,进行识字与朗读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字理识字课件以及香港、澳门回归录像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激情导入

1、同学们,80多年前,闻一多先生创作出了《七子之歌――澳门》,(板书课题:七子之歌――澳门)多少年来,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每每读到她,就会热泪盈眶,能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吗?

2、请大家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结合资料读诗歌谈自己的看法。

二、巧设环节读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相机识字。

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认清字形。

2.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边读边动笔划一划生字。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4.各小组汇报生字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关注字形、字音与字义。

(二)、再读课文,互助读熟。

1.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

2.组内互相帮助读熟。教师相机检查指导。

(三)、交流资料,促进理解。

1.交流有关澳门的历史资料,并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2.启发讨论:结合资料中对澳门的了解,你读出了诗人在诗句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师生合作熟读全诗。

(四)、再听歌曲,体会情感。

三、布置作业铺垫情感。

1.学唱《七子之歌――澳门》这首歌。

2.熟读课文,鼓励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设疑导入

1、一首《七子之歌――澳门》就在上一节课上与我们谋面了,课文中的生字你能读对吗?(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这些是课文中难读的词,你敢挑战吗?(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诗句,以情贯终。

1、同学们,澳门是我们祖国的领土,她就是祖国母亲的孩子,可是在16世纪,她就被澳门占据着,自此,母子分离300年,闻一多先生在这首《七子之歌――澳门》中深刻表达了自己悲愤的心情,想读一读吗?自由读。

2、真正读懂了吗?读懂其中蕴涵的情感了吗?再读一读,边读边画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

3、读不懂的地方你想怎么解决,对,以手中的资料为凭借来解决问题。还可以问老师。

4、谁愿意读一读你不理解的词、句?

“妈港”这个名字的来历。(1553年葡萄牙人用不正当的手段在澳门的妈阁庙前登陆。后来葡萄牙人就将澳门称为“妈港”。英文写为Macao)土生土长的澳门人乃至全中国人,会喜欢这个名字吗?为什么?(这是侵略者给起的名字、屈辱历史的开始)

5、你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想法?

6、是啊,虽然失去如此多的东西,但是抢不走的是我对祖国的热爱,正如诗人所说的:祖国,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二、体会感情。

(1)当年的闻一多先生,就是这样满怀着悲愤之情,满怀爱国情感,写下了这首《七子之歌》。

(2)七子是怎样被侵略者抢去的呢?让我们来看这一段资料。(出示课件,师读)问:看了这些,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心中又有什么感受?让我们带着这种愤怒之情,来齐读课文。

(3)闻一多先生虽然身在海外,但心系祖国。他写下了许多爱国的诗篇,看,(课件出示,生齐读)读了这些,你心中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爱国之情,练习朗读,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朗读。(指名读。)

三、回顾回归时刻,潜移默化导读。

一声声的呼唤,一次次的期盼,终于,在1999年12月20日,澳门这个游子回到

了祖国的怀抱(出示澳门回归祖国的录像,师解说)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美丽的澳门区旗在澳门升起,高高飘扬的时候,当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宣誓就职的时候,澳门欢腾了!濠江沸腾了!庆典的礼炮,又一次为祖国的盛事鸣响;美丽的礼花,再一次为民族的团圆怒放。大街小巷处处充满浓烈的喜庆气氛,到处是欢庆的人群。人们尽情地抒发满腔的喜悦,已是凌晨4点多,澳门依然是人声鼎沸,一片欢声笑语。如果此时你就在庆祝澳门回归的现场,你会怎样?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一起诵读这首《七子之歌・澳门》。

第7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范文

1.研究问题

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训练表达

2.研究策略

2.1联系上下文: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不仅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而且要理解对作者写作目的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及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为此,要逐步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2联系生活实际:语文教学联系学生生活"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教而教,为考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希望通过研究,探索"语文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生活"的新途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促进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3反义词对比:通过对事物的不同态度,体会情感。

2.4补充教材,扩阅读量。

3.教学案例(五年级上册《梅花魂》)

3.1激感,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看梅花图,初步理解梅花的品性。】

同学们,在这万紫千红的花海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花呢?(梅花)

谁见过梅花,老师这有几张梅花的图我们一起看一看,梅花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他都有什么特点呢?

是呀,别的花大多是春暖才开花,只有梅花在冬天开放,越是寒冷它越开得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揭题,齐读,板书。

读了课题以后,你有没有产生疑问呢?(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3.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读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

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是否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作者回国前外祖父将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并告诉作者要向梅花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了解概括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前后位讨论,课文围绕着梅花都写哪了几件事,分别起个小标题。(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不能回国 赠送梅图 送梅花巾)

3.3品词读句,感悟"梅花魂"。

【设计意图: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上下文来体会。】

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重点指导以下句子。)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设计意图:通过反义词的对比体会外祖父对于梅花的钟爱,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找出句子中的一对反义词。(不甚留意──分外爱惜)板书: 分外爱惜

古玩和一幅画哪个更值钱,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把你的理解读出来。相机指导朗读。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学生自由轻读,想一想,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格外珍爱)

【设计意图:反问句的设置,进一步感受外祖父的情感】

在这里面有一句反问句,你能找到吗?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这是外祖父训斥我妈的话,如果改成陈述句怎么改?("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不能玷污的!")

外祖父为什么不直接这样说,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句?(强调梅花高洁、清白的秉性)

指导朗读:读出"训斥"的语气。同学们在外祖父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中就能够体会出他对于梅花的这份钟爱,所以当看到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批评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梅花是那么的洁白无瑕,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你来读(……),

就是因为外祖父对于梅花的感情无人能知,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斥责我的母亲,你来读(……),就是因为在外祖父眼里这梅花是不能够玷污的,所以当我弄脏墨梅图时,才会这么严厉的训斥我的母亲,我们一起来读(……)。

小结:通过外祖父的话语让我们更进一层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珍爱

【设计意图:从人物语言中体会不同语句的多层含义】

但是,在众多的花儿中,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衷?(他欣赏梅花的秉性)

关于为什么爱梅花,外祖父还有一段话,谁来读一读?(出示第13段)

当外祖父再给我说这段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但是外祖父明知道孩子听不懂,却仍然这样认认真真的说,,难道仅仅是对孩子说的吗?请你再读一读,想想外祖父这段话有几层意思,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层: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轮读:所以外祖父这么钟爱梅花是因为(一组读这梅花……最有骨气的!)同样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一、二组读几千年来……这梅花一样)更因为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精神。(全班读最后一句)

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梅花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精神!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

当作者要回国时,外祖父把自己最珍爱的墨梅图和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向梅花学习,做个有气节的中国人。)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文中,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描写了外祖父对于祖国的思念,大家一起找一找!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描写思乡的诗句和典型事例体会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茶是故乡浓 酒是故乡醇,常年游居异国他乡的人们,不能够回到故乡,心中总是无限惆怅,忆及故乡的人或物时,难免会暗自落泪,我的外祖父也不例外,课文一种讲述外祖父几次落泪?分别都是什么时候?(三次)

(1)教念古诗,悲伤落泪。出示:"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3)送别亲人,思归难归。"船快开了……的梅花"

这三次落泪都有什么不相同之处呢?

第一次:默默流泪。第二次:放声大哭。第三次:泪眼朦胧(朗读)。

虽然他们的时间、地点、所处环境、状态等等方面都不相同,但唯一相同的是……?(怀念故乡之情)

这是作者所看的三次流泪,那他的外祖父就仅仅这三次因思念故乡而流泪吗?你认为他还可能会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的表现?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思乡意,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进行语言积累。】

3.4回顾整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前后照应,感悟"魂"的深刻含义】

(1)还记得在课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在疑问梅花怎么会有魂!现在你知道了吗?这里的"魂"指的是什么?

(2)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同学们,当莺儿,女儿回国后,孤独的老人会做些什么来寄托思乡之情呢?请展开想象,以"我仿佛看到外祖父……"为开头写一段话。

第8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感恩精神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对学生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将感恩教育贯穿到小学语文阅读的学习过程当中,使学生们在朗读、想象以及对思维情感的体验中学会感恩。

一、构成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感恩内容可以说是多姿多彩的,有《桂林山水》中的对自然的感恩、《慈母情深》中对父母的感恩、《颐和园》中对祖国的感恩以及《她是我的朋友》中对社会的感恩,这四种类型的感恩构成了小学语文阅读中关于感恩教育的整体结构。

(一)对自然的感恩

大自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祖国的壮丽山河也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哺育。因此,对自然的感恩是感恩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告诉学生们地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倡导人们保护地球,《桂林山水》和《秋天的雨》这两篇文章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

(二)对父母的感恩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关于感恩父母的文章占据了感恩教育文章的一大部分,并且在表达方面呈现出来的角度也各有不同,比如说在《慈母情深》一文中,所描述的为了儿女而辛苦劳作又无半点怨言的母亲;在《怀念母亲》一文中,作者在泪光里看到母亲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使读者仿佛能够切身体会到这位母亲的痛苦与磨难。

(三)对祖国的感恩

祖国在每个人心中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祖国的感恩,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我们多年来的民族文化中去体验,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狼牙山五壮士》所描写的为国牺牲的烈士,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之心。

(四)对社会的感恩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不同的人和事,对社会的感恩主要是培养学生们博大的胸襟,要让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社会给予他们的恩赐。如《画杨桃》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师之恩,《她是我的朋友》中所体现出来的友情。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感恩教育过程中,要通过引导的方式使学生们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了解,明确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们感恩的价值观。古语有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教育所要渗透的就是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思想,既然心中存在感恩情感,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将此情感付诸于行动当中,孝敬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多操心,保卫祖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要学会与自然以及身边的其他人和谐相处,要做到保护自然环境,热爱大自然,与身边不同阶层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做到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感恩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感恩教育效果,才能充分实现感恩教育的目的,感恩教育方法的实施通常可以分为对文章的阅读、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想象以及将感恩情感诉说三个步骤。

(一)通过对文章的阅读,领悟自己内在的感恩情感

感恩是一种情感,没有情感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是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们对文本进行朗读,在文质兼美的语言文字中,来领悟自己内在的感恩情感。对文本的朗读应该具有重点,针对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的段落,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描写的段落,对景物或者人物进行细致描写的段落都要进行深入的品味,并且将自身的情感渗透到文章中,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效果。比如说《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文章,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对最后两段进行深入探究,从中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二)通过想象,激发自己的感恩情感

在对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可以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描写自然的文章,通过想象,可以使文章中对自然风景的描写深入人心,如《索溪峪的野》中对索溪峪的描写,对祖国优秀儿女的介绍,引导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这样不仅能够使文章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人物更加丰满,而且能够加深学生们对感恩情感的理解。

(三)通过诉说来表达自己的感恩情怀

第9篇:祖国在我心中读后感范文

误区一:缺乏兴趣,消极念字

念字式朗读是最常见的朗读误区,其表现是从头到尾没有情感投入,没有高低起伏,机械地照字读音。拉扎勒斯说过,情绪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联系来看,念字式朗读的表现正是由于缺乏朗读兴趣引起的消极朗读。如果心情愉悦,态度积极,在朗读中这种情绪状态会不由自主地外显出来,他的语调一定是自然的,语气是轻快的,内心洋溢的情感会随着文字的更迭统一流畅地抒发出来。

比如,我们在朗读作品《自信》时,如果开始就让学生齐读,学生还没有做好朗读的酝酿准备工作,还要边读边识认文字,自然读得机械无趣。如果在朗读之前尝试用提问导入“什么是自信”?让学生畅所欲言:有人说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信任;有人说自信就是说话做事充满底气,不害怕;有人说自信就是不看低自己,遇事积极乐观……有了这些铺垫,学生的精神状态非常松弛,情绪和注意力集中在“自信”上,带着这样的心理暗示和情感反应,很容易进入朗读状态,读起来自然语气坚定有力,声音洪亮,充满自信。

在运用中,我们可以综合多种朗读手法,指名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读等等,鼓励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口头展示,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

误区二:追求整齐,被动念经

学生为了表明认真学习的态度,攥着一股劲儿,扯着嗓子比声高;为了保证全班整齐的朗读效果,缺乏正确的节奏,听起来仿佛读诵经咒。例如朗读舒婷的作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读的时候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把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发挥出来,大大阻碍了学生主体个性的发挥。

这篇文章情感深沉,既不能读得过于沉重,也不能由头到尾激情澎湃,学生在齐读时很难把握朗读的基调和节奏,要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以及语句逻辑关系的形成产生清晰的认识。“祖国啊!”这句感叹出现了四次,四次呈现的语境各不相同,字里行间蕴涵着情感的起伏变迁。

明确这点后,作品大致的节奏也就确定了,再让学生尝试读出四个层次里不同的内心感受。目睹着祖国家园无比的破败和艰难,读的凝重而缓慢,尾句伴随着发声把气力从胸腔中挤出来,呼唤“祖国啊!”。然后面对现实低沉陈述“我是贫穷,我是悲哀”,语速渐渐加快,重音落在“希望”,后面语气转为舒缓轻柔,描绘美丽的愿景,尾句延长声音殷切地述说“祖国啊!”。接着情感触发,语气略微夸张,洋溢着希望和活力,语速要放慢,语调上扬,节奏高亢,重读“喷薄”,一字一顿,声断气连地呼唤“祖―国―啊!”最后,节奏舒缓地表达内心的觉醒,语气由低到半高地吐露心声“迷茫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气提声停,再过渡到自豪的宣誓“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收声吸换气,重音轻吐地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诗境,体悟了祖国由贫穷到振兴的艰难历程,发出的情感呼唤自然真实炽热。任何作品或语句中都存在各种逻辑关系,甚至一些关联词语都能帮助我们增强朗读感受,日常朗读若能从培养逻辑感受能力入手,强调朗读节奏,注意到作品中语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朗读内容一定会更真实自然,富有层次感。

误区三:口吻浮夸,拿腔拿调

这种读法屡次出现在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学生往往不明目的、不管体裁、不看内容,一味地从形式上追求夸张、渲染的表现方法,或陷入停顿固定单一的可怕循环。这些表现归根到底是对朗读缺乏认识,对朗读的基本技巧理解不够。朗读要收到较好的效果,必须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熟练恰当地运用各种朗读技巧。下面我就结合重音和停连两种常用的技巧来说说如何在作品朗读中克服拿腔拿调的现象。

重音在上文案例的阐述中曾经提到过,一般用来表达明朗的态度、观点、以及形象鲜明的事物。传统观念中朗读重音就是要增强语气、提高声调,这虽然是重音朗读最常用的方法,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作品《海燕》的首段,“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如果把加点字按传统的方法重读,文字就显得呆板单调,也容易让人听觉疲劳。这时我们就需要根据朗读的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重音朗读方式。比如“苍茫”“大海”,开头就重读听起来很突兀,我们要有意地轻读,把声音压得低于非重音,伴随吐气轻轻地推出,最好能与拖长字音同时使用,这种重音轻读法常常用来烘托意境,表达深沉凝重、含蓄内向的细腻情感。“海燕”“闪电”说的时候唇舌要有力一些,音量要加大一些,从而使重音的强声与非重音的弱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清晰的突现重音。“高傲”要放慢语速,延长音节,有意地渲染内在的情绪,这种方法就是典型的拖长字音重读法。其实语句在什么地方该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哪怕同一句话,强调的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有可能不同。所以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再用恰当的技巧把它朗读出来。

停连是指声音的停顿与连接,这不仅是换气的需要,也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时还要冲破语法的约束,给听众营造理解、思考和回味作品的空间。学生在朗读中容易犯停连不到位的通病,比如作品《春》当中的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本来是很浅显的一句话,学生却读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割裂了词组的内在联系,更谈不上表情达意的分量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牢记所谓停顿不是思想感情的中断,只是声音的暂时休止,为了显现语句间的呼应关系,停连要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