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朝三暮四的故事范文

朝三暮四的故事精选(九篇)

朝三暮四的故事

第1篇:朝三暮四的故事范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前言】

《野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出城野望,表面上一派清旖景色,潜藏在下面的却是海内风尘。忧国伤时,想起诸弟们流离分散,自己孓然身在天涯,未来就更见艰危,表现出一种沉痛的感情。

【注释】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⑷迟暮:这时杜甫年五十。供多病:交给多病之身了。供,付托。

⑸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⑹日:一作“自”。

【翻译】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赏析】

诗以“野望”为题 ,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西山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三城,在当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海内外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他叹息说: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尔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 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第2篇:朝三暮四的故事范文

摘要: 杜甫在诗中多次运用“暮”字,由“暮”字所组成的意象深刻的反映了杜甫对于时间的敏锐和对生命的清楚认识。杜甫强烈的迟暮之忧成为了杜甫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符号,但杜甫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又让我们从“暮”字中看到了希望之光。

关键词:暮 杜甫 意象 时间 生命意识

1渴望生命的安顿

杜甫有151首诗歌中出现了“暮”字。暮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里,表示天将晚。后又指年老、衰老。陆机的《文赋》在论述创作动机时说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客观物象与作家的主观精神会如此契合交融,自古以来则有之。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暮色四合,鸟兽归巢,最容易触发人们的怀远思归的情绪。黄昏的来临也正是标志着夜晚的来临,如果说白昼象征着生命、活动,那么黑夜则象征着静止、死亡,而黄昏恰恰就处于这个转折点上。《诗经王风》中:“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开启了黄昏怀人的深沉与惆怅。而杜甫恰有一首《日暮》与此遥相呼应:“羊牛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裹,何须花烬繁。”风月一联写出了诗人漂泊在外,思念家园,而末联灯下白头、繁花落尽又进一步感叹自己的衰老,尤为悲凉。

杜甫诗歌中多次出现“日暮”、“暮云”、“暮江”“暮蝉”这些暮色深沉的意象,意味着生气了无,走向结束。而杜甫愁眼看景,暮色的浓郁与他的漂泊流离结合起来更添悲凉。此刻杜甫对生命的认识,也变得清醒而残酷。

漂泊在外让杜甫非常思念故土的亲人、朋友。思念亲人:“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骨肉恩书重,漂泊难相遇。犹有泪成河,经天复东注。”黄昏时分,经过了一天的劳作,正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候,同时也是一天中最富生命意识的时刻。暮色中本该温馨团聚,却因为种种原因落空而产生的焦灼和无助如影随形。而诗人亲人离散,知己零落,兵戈满地,山水阻隔,徒添悲情。漂泊、寒苦、屈辱如影相随,怀念故土,渴望回乡,成为生命的最大慰藉和庇护。杜甫处于长期的漂泊之中,人命如蚁的惊惧及无法把握命运的忧恐让他身心俱疲。杜甫渴望有一个能安顿生命的家园。胡晓明在《中国诗学之精神》中说道:“中国诗人的黄昏感受,实在是生命缺憾中的一种痛苦情结,是对和谐,安宁之生活的一种永恒的祈求。

2感悟功业未成和生命易老

时间的不间断性、瞬逝性和不可逆性,让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短暂。中国人的美感心态是一种审美人类学,是价值论与生存论,关注的是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内在生命的超越与永恒。

暮年标志着生命进入倒计时时刻,暮年更是让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因为功业未立焦虑和惆怅。而暮年也正和一天中的黄昏时刻相当。生命的凋零和一天时间流逝进入黑夜,同属于一个总结和思考的时刻。

杜甫诗中写道“迟暮”的诗有16首,这在唐诗中大量写“迟暮”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迟暮与至老功业未成一样可悲。黄昏景象被置于现实政治理想、建立丰功伟业的语义背景中,凸显了壮志未酬的焦虑以及积极入世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识。杜甫的迟暮之感与屈原的迟暮之感,又有不同。屈原一生纵然晚年被放逐,但尚有常伴君王侧的时期。而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即使为官也是职位卑微,稍有不是,便被罢免。生不逢时、多年漂泊、白首无成的身世之忧更加剧了杜甫的迟暮伤感。杜甫的迟暮情怀开启了中晚唐诗歌失路悲歌的一风潮。生命价值的不可实现,突出了生命厚度的单薄和生命力度的脆弱。老境骤至、蹉跎岁月的迟暮之伤,加重了他伤怀的浓度。

岁暮标志着一年接近尾声,一年将过,人们在这时候最容易想到的是这一年过着怎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收获和失落,对于杜甫也是如此。

当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有限与生活的无奈时,总要把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悲叹、生命不常的忧患转向广袤的自然。于是诗人在自然与生命的对应中,赋予黄昏意象以一种深沉厚重的生命色彩,企图超越这生命的必然。[4]而《白凫行》更是以鸟自喻感叹年老生活的不易:“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化为白凫似老翁。故畦遗穗已荡尽,天寒岁暮波涛中。鳞介腥膻素不食,终日忍饥西复东。鲁门亦蹭蹬,闻道如今犹避风。”仇兆鳌注解:“自伤迟暮漂流也。黄童化为老叟,此黄鹄白凫之喻也。遗穗荡尽,陆无粮矣。腥膻不食,水又饥矣。此自蜀至楚之喻。避风,伤北归亦无安身之地也”。

杜甫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觉尤为敏感:“束薪已零落,瓠叶转萧疏。幸结白花了,宁辞青蔓除。 秋虫声不去,暮雀意何如。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除架》)秋虫犹在,暮雀已离,有倏忽聚散之悲,寒事已落,人生亦然,有始盛终衰之概。

3 暮色中的生命之光

一个人的生命意识既有生存欲望,也有更深层次的生命价值追求。杜甫身上浓郁的儒家情怀,高尚的人格和对现实与自我的清醒认识,都使他努力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

杜甫始终没有对国家完全失望,他仍在热切期盼有能人志士能拯救萎靡不振的朝廷,仍然对国家安定保持积极态度。广德元年,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烟尘鼓角,蒙上用兵。当此流血不已,请缨无人,安忍惜死不救哉。故虽寂寞之中,而壮心忽觉惊起,可见公济世之念,至老犹存也。

自己虽远离魏阙,但心仍在朝中:“摇落巫山暮,寒江东北流。烟尘多战鼓,风浪少行舟。鹅费羲之墨,貂馀季子裘。长怀报明主,卧病复高秋。”(《摇落》)不但要求自己这样,杜甫也对身边的人这样要求,去世的前一年还劝裴虬、苏涣说:“至君尧舜付君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暮秋枉裴道州手札遣兴呈苏涣侍御》)

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晋山虽自弃,魏阙尚含情。(《送李卿晔》)垂暮巴西,自怜地僻,伤春江上,唯待时清,盖身虽废弃而心犹恋阙也。

“暮”指的是太阳西下之时,反之,此时黑暗尚未笼罩大地,暮色中仍有一丝光线,而这光线也仿佛代表着一种希望。杜甫困守长安十年,安史之乱后在颠沛流离中送走后半生。眼见的是满目疮痍的大地和困苦不堪的人民。生命中的色彩多半是暗淡的,但是民胞物与、关心民瘼的精神贯穿于他的一生。他无时无刻都在审视生命,探求生命价值,希望在人生将尽的时候,还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第3篇:朝三暮四的故事范文

有一年,宋国遭遇干旱,粮食大幅度减产,这个宋国人家中的口粮有些接济不上,于是他便与猴子们商量说:“从现在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3颗橡实,晚上再给你们4颗橡实,你们看够吗?”

猴子们听后,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表情十分愤怒。宋国人明白,猴子们不能接受这种方案。过了一会儿,宋国人又改口说:“既然你们都不满意,那么我就早上给你们4颗,晚上再给你们3颗,这样如何?”出乎意料的是,这次猴子们听后欢呼雀跃,都十分高兴。

听完这个故事,也许你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宋国人给猴子的橡实的总量没变,只是分配的方法略有不同,而猴子前后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呢?

原来,“3+4”与“4+3”,从结果来看,没有丝毫的差别,但从“3”与“4”的关系来看,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第4篇:朝三暮四的故事范文

【一顾倾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遂以“一顾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子的美貌。

【三人为众】《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於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语出《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千钧一发】千钧重物用一根头发系着,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语本《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千载一弹】典出《汉书·王吉传》:“吉与财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财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吉,字子阳。后以“千载一弹”极言彼此交情深厚,甚为难得。

【卑之无甚高论】《汉书·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本谓要多谈当前可行的事,不要妄发过高的空论。后用来表示见解一般,没有什么独到之处。

【南户窥郎】《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昭信谓去(刘越孙刘去)曰:‘前画工画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又数出入南户窥郎吏,疑有奸。’”后因以称女子偷看男子。

【匡鼎解颐】《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后以“匡鼎解颐”谓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

【不屈不挠】形容顽强斗争,在敌人或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语本《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不学无术】《汉书·霍光传赞》:“然光不学亡术,闇於大理。”亡,通“无”。本谓霍光不能学古,故所行不合于道术。后用以泛指缺乏学问、本领。

【不避斧钺】谓不怕杀头。斧钺,古代用以杀人的武器。钺,形似斧而大。语出《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屯毛不辨】《汉书·沟洫志》“河复北决於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目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扞仲舒呴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遂以“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的苦学精神。

【相反相成】谓相互对立的事物有相互依赖、相互促成的一面。语出《汉书·艺文志》:“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画眉举案】西汉张敞为妻描画眉毛,见《汉书·张敞传》。东汉孟光为夫送饭时,把端饭的盘子举到和眉毛一样齐,见《後汉书·逸民传·梁鸿》。后以“画眉举案”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当刑而王】《汉书·黥布传》:“少时客相之,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后谓先经受磨难而后飞腾黄达。

【积少成多】谓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语出《汉书·董仲舒传》:“众少成多,积小致钜。”

【耗矣哀哉】语本《汉书·董仲舒传》:“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秏矣哀哉!”颜师古注:“秏,虚也。言用刑酷烈,诛杀甚众,天下空虚也。秏音呼到反。或曰,秏,不明也,言刑罚闇乱。音莫报反。”秏,同“耗”。后用以表示对政治、社会昏乱的悲愤。

【蟲叶成字】《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有蟲食其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病已,汉宣帝名。后以“蟲叶成字”指称谶纬。

【竹罄南山】《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言事端繁多,书不胜书,后常以“竹罄南山”谓人罪恶极多,书写不尽。

【筑坛拜将】《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后因以“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万死一生】犹言九死一生。极言生命的危险。语出《汉书·司马迁传》:“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以奇矣。”

【绝薪止火】《汉书·枚乘传》:“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后用“绝薪止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绳锯木断】《汉书·枚乘传》:“泰山之霤穿石……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后遂用“绳锯木断”比喻力量虽小,日久为之,也能做成看来很难办到的事情。

【醉吐相茵】典出《汉书·丙吉传》:“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欧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汙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为边郡人,熟悉边事,后来为防务工作提出切实有用的建议。后以“醉吐相茵”称这一典故。

【贡禹弹冠】《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谓贡禹与王吉(字子阳)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后遂以“贡禹弹冠”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见利忘义】看到私利,而不顾道义。语出《汉书·樊哙郦商等传赞》:“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亲密无间】关系密切,没有丝毫隔阂。语本《汉书·萧望之传赞》:“萧望之历位将相,藉师傅之恩,可谓亲昵亡间。及至谋泄隙开,谗邪构之,卒为便嬖宦竖所图,哀哉!”

【跷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连珠合璧】语本《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后以“连珠合璧”比喻美好的事物汇聚一起。

【遇事生风】语本《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颜师古注:“风生,言其速疾不可当也。”宋楼钥《送周君可宰会稽》诗:“遇事勿生风,三思庶能安。”后以“遇事生风”指好事者一有机会就借端兴风作浪。

【还乡昼锦】《汉书·项籍传》:“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颜师古注:“言无人见之,不荣显矣。”后以“还乡昼锦”谓富贵还归故乡,犹如衣锦昼行,以示荣显。

【语妙天下】谓言语精妙无比。语本《汉书·贾捐之传》:“君房下笔,言语妙天下。”

【雷霆万钧】《汉书·贾山传》:“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后用“雷霆万钧”比喻威猛之势,势不可挡。

【闭门投辖】《汉书·游侠传·陈遵》:“遵耆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辖,车轴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后因以“闭门投辖”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问羊知马】《汉书·赵广汉传》:“钩距者,设欲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後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后以“问羊知马”谓从旁推究,得以明白事情真相。

【飏汤止沸】语本《汉书·枚乘传》:“欲汤之凔,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而已。”指从锅中舀起开水再倒回去,想制止水的沸滚。后遂以“飏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驷马高车】《汉书·于定国传》:“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后以“驷马高车”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马的高车。常表示地位显赫。

第5篇:朝三暮四的故事范文

我想象过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样子你欢乐,你哭泣,我却唯独没有想象过你和我在一起的样子。

我把你对我的好当作我全部的恩宠,可是后来我却发现你恩宠的不止我一个。

如果可以鼓起勇气我一定勇敢说爱你

也许我自己也不明白是喜欢你这个人还是喜欢你事事相伴的安全感。

因为喜欢你,而去喜欢这个城市,因为这个城市承载了太多关于我们美好的回忆。

你走之后的每一天我都很难过,久而久之,这种心痛感让我越来越明白我要让自己强大。

那些想要的生活,那些未完成的梦想都要自己努力才可以实现,人生只有一次,对自己负责。

留守儿童现象在现在已经屡见不鲜,可怜的是孩子无法承受完整的爱,请对他们多点关爱,多点温柔。

他说要我等他回来,可我等了日出日落,等了花开花谢,等了云海翻涌山河破碎,等不来他一句我回来了。

最初让你红了脸的人最终让你红了眼。

你走过不曾回头,而我却一直记得,有时梦到过。

秋留万里叶凄迷,夏渡千层云惆怅,冬春不羡,故梦不圆。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你就像飞机,火车一样,你晚了,我等你,我晚了你就走了。

你眼里有傲雪凌霜,有世间众人,可惜无我。

喜欢你,应该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好的事了。

被伤过的心还可以爱谁?

有些话说一次就够了,毕竟心一次就凉了。

都说第六感很准,一个男人不爱你真的可以感受出来。

自己真傻,为了爱情抛弃所有,却唯独忘了爱自己。

有朝一日若你动了情,在没有搞清楚对方的底细之前,一定不要说出来,吃不到的醋最酸,先动情的人最惨。

有多少女孩是付出真心后被伤害才绝情的?

不爱你的人,刺破了你的心脏都嫌他伤的不够漂亮。

你眼里的清风明月是我不曾见过的海市蜃楼

关于你我知之不多,却念念不忘

蝴蝶飞不过沧海,旧忆逃不过时光,眼泪骗不了自己,一粥一饭,不及你,颦颦一笑。

怕无归期,撒空欢喜,怕来的不是你

三里清风三里路步步清风再无

浮世万千,吾爱有三,一为日,二为月,三为卿,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你要的天蓝了,你要的水清了,你呢?

你来时携风带雨,我无处可避,你走时乱了四季,我久病难医

你眼里是星辰大海我的眼里只有你

第6篇:朝三暮四的故事范文

鸾舆三顾茅庐。汉祚难扶,日暮桑榆。深渡南泸,长驱西蜀,力拒东吴。美乎周瑜妙术,悲夫关羽云殂。天数盈虚,造物乘除。问汝何如,早赋归欤。

[作者简介]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世称邵庵先生。四川仁寿人,八百居崇仁(今属江西)。官至奎章阁待书学士,晚年以目疾辞官回乡。以诗文著称,有《道园学古录》。现存散曲仅一首。

[写作背景]此曲由席上偶谈三国蜀汉事引发。元末陶宗仪曾记载集作此曲的逸事。虞集一次在童童家宴集时,有歌儿顺时秀唱一支[折桂令]:“博山铜细袅香风……”一句两韵(如:铜、风),名为“短柱”。虞集爱它新厅,就以席上偶谈及蜀汉史迹为主题,即席赋成这支“短柱体”曲子。

[注解]

鸾舆:皇帝的车驾,亦指代皇帝。此处指代刘备。

祚(zuo四声):皇位。

桑榆:指日暮时,因日暮时夕阳光照在桑树和榆树梢上。古人据此又用以比喻人的暮年垂老之时。

泸:泸水,今金沙江。

云殂(cu三声):死亡,云为语气助词。

天数:天命。

盈虚:圆缺。

造物:指主宰创造大自然万物的神灵。

乘除:增减。与“盈虚”意近,都是指此消彼长的变化。

归欤:即归家吧。欤,语气助词。

[译文]刘备三顾庐请诸葛亮出山。可是蜀汉王朝难以扶持,已成了一蹶不振的残局。诸葛亮五月渡泸,南抚夷越,西和诸戎,北拒曹魏,力阻东吴。美妙呵周瑜的神奇兵术,悲叹呀关羽早早死去。人世间一切世事全由天定,造物所致。问你要怎么办?还是早点归隐吧!

横练:横铺着的白绢。用以形容湖水的平静澄清。

第7篇:朝三暮四的故事范文

1.给下列黑体词注音。

(1)皆朝于齐( )

(2)形貌i丽( )

(3)期年之后( )

(4)间进( )

2.《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讽谏”的意思是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朝服衣冠(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时时而间进( )

(4)期年之后( )

(5)王之蔽甚矣( )

4.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5.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闻寡人之耳者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对下面语句中黑体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7.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B.王之蔽甚矣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8.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寝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9.朗读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王之蔽/甚矣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课内精读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下列题目。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徐公何能及君也( )

(2)妾之美我者( )

(3)王之蔽甚矣 ( )

(4)朝服衣冠( )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2.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能谤讥于市朝

D.皆朝于齐

1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①,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③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

[注解]①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②侍御:侍从妃子。③谄谀:奉承拍马。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吾知所以亡矣( )

(2)被服以立 ( )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第8篇:朝三暮四的故事范文

中秋节简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传说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中秋节祝福语1) 红酥手,桂花酒,一支发卡别上头。薄忧愁,满西楼,有情人约黄昏后。抹淡妆,着轻衣,对镜红颜青春去。对歌曲,成回忆,海角天涯无知己。呵护你,花不语,秋千荡过柳依依。情丝丝,爱痴痴,中秋佳节赠情诗!

2) 看那燃放的焰火,美丽而热烈,因为它里面包含了我浓浓的思念;看月儿圆圆,幸福而美满,月光里掺杂着好运绵延。在这团圆的日子里,愿你与家人过个幸福的团圆节,祝你从此步步高升,万事皆圆满。

3) 浪漫中秋,明月含羞,想你切切何解忧?短信一首,字字真情,月明星稀终守候。千里思念遥相寄,绵绵爱意于此诉,浓浓情意化祝福:中秋快乐!

4) 流星划过天际,我错过了许愿;浪花拍上岩石,我错过了祝福;故事讲了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人生只有一回,我庆幸没有错过你这个朋友!祝你中秋快乐!

5) 美丽的月光,飞舞的轻霜,金菊又飘香,桂花遍地芳,烟花灿烂绽放,灯笼快乐飞扬。喜庆的节日又来到,团圆的日子真热闹,好运月饼传吉祥,远方朋友祝福忙。中秋佳节,愿你花好月圆人康安,合家团圆福寿添。

6) 草儿箐箐,花儿幽幽,月儿圆圆,梦儿绵绵,心儿甜甜~此刻情飞千里~明月寄相思。红红翠翠,年年朝朝暮暮。暮暮依依,时时鲽鲽鹣鹣。说不完的思念,但愿您的生活就象月一样美满!

7) 明月,一闪一闪,挂天边;思念,一丝一丝,连成线;回忆,一幕一幕,在眼前;但愿,一年一年,人圆全。

8) 明月九霄挂,清风八方来。四季悄声过,一年明镜台。中秋幸福日,八月团圆牌。举杯邀明月,低头乐开怀。祝福随风至,好运踏月来。

第9篇:朝三暮四的故事范文

论文摘要: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短语形式。成语语义形象感鲜明,将“象、言、意”完美融合,将其用于创作,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作品的层次和人们的审美情趣。成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就目前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部分的教学方式,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1 汉语成语的确定及其范围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短语,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对于它的界定,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尚无明确定论。主要分歧在于成语和惯用语之间的划定。刘叔新先生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 “穿小鞋”、 “碰一鼻子灰”和“三长两短” 、“七上八下”、“甚嚣尘上”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而目前国内有学者则认为它们属于惯用语范畴,周荐认为,“穿小鞋”等之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 

 

2 成语是汉语的独特的组成部分 

成语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汉语独有的语言,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是没有成语的。汉语是世界上独有的表意性语言,而成语又是汉语中最璀璨的明珠。它浓缩了历史,融进了文化,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形成丰富。可以说,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都包涵在浩瀚的成语之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独特性在于: 

第一,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短短几个汉字,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一个道理、一个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熟知成语典故之人,一读到成语,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就鲜活生动的再现眼前;对历史不太熟悉之人,也会明白成语中引申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给人的教育启迪,通过成语这种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实质流传了下来。 

第二,成语用它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和鲜明的形象感向人们传递细腻而准确的信息。成语中有褒有贬,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有些抽象的感情、概念,用语言很难描绘,但一个普普通通的成语,就可以把人的感受完整而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成语特有的魅力。比如“哀声叹气、哀哀欲绝、哀思如潮”就把人悲痛的感觉栩栩如生的描绘出来; “目中无人、昂首向天、昂首阔步”就把一个人的骄傲自大活灵活现的刻画了出来;“三顾茅庐”表达了刘备的求贤若渴;“鞠躬尽瘁”表达了诸葛亮为国操劳的精神。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具有重要内涵的概念,在成语中都有形象和生动的表述。成语是包罗万象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应的成语准确的表达出来。 

 

3 汉语成语产生的原因 

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就没有智慧和创造,就没有一切。成语的产生形成,和汉语的特点有直接关系。古汉语文字洗炼、惜墨如金、高度提炼,这是成语产生的原因之一。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作诗,习惯用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言志抒情,而诗歌创作有着很严格的韵律要求,要求文字非常精炼,在严格的韵律下,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和最大的内涵,因此古人在诗歌的创作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如“煮豆燃箕”、“老骥伏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成语,都来源于诗歌。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神传文化。释、道、儒三教交相辉映,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所以,三教思想在成语中都有大量的反映,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中华文化中,儒教是主流,读书人也称儒生。所以,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是最多的,体现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的成语俯拾皆是,数不胜数。反映佛家思想的成语也很多,如“大彻大悟”、“三生有幸”、“顽石点头”、“天女散花”、“回头是岸”、“明心见性”、“慈悲为怀”、“指点迷津”等成语,都是反映的佛家思想。反映道家思想的成语也不少,如“水滴石穿”、“清静无为”、“鲲鹏展翅”、“道法自然”、“弄玉吹萧”、“上善若水”等等。三教思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大大丰富了成语宝库。 

4 对汉语成语教学方法的一点新建议 

可以说,成语是汉语的灵魂,是成语赋予了汉语的生命。如果没有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成语,汉语又是多么的苍白贫乏。学习汉语必须了解成语。教师在成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读准成语的字音、不写错别字等基础常规教学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典故等背景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更能提升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汉语成语家族中不少是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和古代诗文,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就必须知道成语的来源或典故。尤其是针对单看字义难以理解其含义的成语,背景知识的介绍对学生学习、记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朝三暮四”,现在大家都认为这个成语是比喻反复无常,其意义与“朝秦暮楚”一样。实际上,“朝三暮四”出自《庄子·齐物论》,里面记载说有个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对猴子说,早上给每只猴子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猴子听了都生气了。他又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猴子就高兴了。这个成语原来是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如果不了解此成语的出处,就不能理解它的原来的意义。 

其次,使成语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配合。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中教恰当的引用成语,让学生感受成语所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两者教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一举两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中国古代著名词人辛弃疾是用典大师,他的词作几乎句句用典,既然古代先贤们可以引用典籍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绝世华章,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使用成语来使学生文章添辉加彩呢? 

再次,提倡学生大声朗读,增强学生语感,把握词性,强化学生记忆的同时,教师要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及时纠正学生误用的成语,培养学生养成自觉留心使用成语、不滥用成语的好的言语交际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凌火元.把握成语规律,提高成语教学.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王力主编.吉常宏等编.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