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第三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第三学期个人总结精选(九篇)

第三学期个人总结

第1篇:第三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一、常规管理,重在落实;常抓不懈,效果突出。

本学期在原来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增强反馈。

一方面:加强课堂常规管理。做到每节课都检查课堂纪律,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而且对课堂检查进行及时反馈。反馈方式1,每半个月对一轮的课堂以班级为单位,将减分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为校长在班主任会上进行的总结和点评准备了第一手数据。反馈方式2,将检查问题及时反馈给年级主任、班主任和相关任课教师。所以,从年级主任到班主任、任课老师都很重视,各班学生也很重视,保证了良好的课堂纪律。尤其是第三节晚自习初二、初三年级的课堂秩序有质的变化,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反馈及时,引起值班老师的高度重视,他们巡视认真,教育到位。从四月份三位年级主任上岗,他们很快投入状态,对年级的全方位管理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尤其徐洪祺老师在初二二班的课堂管理方面卓有成效。

另一方面:解决了多年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对大屏幕教室、微机室的公务保护和卫生维护。每个班的安全委员上课前到教务处领取《教学设施使用报告单》,课前、课后由安全委员协助任课教师检查教学设施情况,监督上个班,提醒本班,凡出现问题的在本班或上个班进行量化减分。初一一班开始连续减分,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有了变化,没有再减分。公务的维护很好。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面:从本学期开始,初一、初二年级建立文化墙,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由教务处组织,坚持检查量化,每一期都有主题,较好的发挥了教育作用。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学生有事做,有兴趣做,为了本班的荣誉愿意做。初一年级比较重视,初一三班的质量高,版面和谐统一。初二年级班主任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五月份运动会举行之后,由于有期中考试和运动会等大量素材,初二年级的文化墙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六月份的文化墙,初二四班以期末考试动员和感恩学校为主题,思想鲜明,教育意义深刻。

二、有效组织教学教研工作。

本学期的教学教研活动是:学洋思,学永威,听课、评课,学生学习效果有了明显变化。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开学至三月中旬是推门课。

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所听课程共同学习河南沁阳永威学校材料,共同探讨。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学生学会什么”的问题,“怎样学”的问题,“老师明确掌握学生是否学会”的问题。

第二阶段:从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是赛课阶段。

人人参与,经过近一个月的赛课,评课,老师们有了很大提高。依据评分标准得分如下:

80分以上的有7人,60--70分以上的有5人,70—80分以上的有10人。通过赛课更坚信:教学基本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教师的基本功过硬,就能够驾驭教材,驾驭课堂,就能准确把握知识点,有效突破难点、有效学习重点。老师们对“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有了观念上的变化和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也尝到了甜头。

第三阶段:从五月下旬到六月中旬为研讨展示课。

老师们精心准备,学生学习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而且老师们的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对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学生活动进行了大胆尝试,且能够根据课堂情况进行调整,重视课堂的实效性。

各教研组的特点:英语、语文组优势:采取小组活动,量化计分等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数学、理化生组:老师大量的时间在学生中“帮助、辅导”学生,解决一层问题,再解决一层问题,不仅是堂堂清,而且是层层清。史地政组:在赛课阶段面临如何把知识点转化为应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在展示阶段米慧娟老师课上有了比较大的进步,教学效果突出。

每个阶段都认真组织学习和评课,每次评课都是一次深入的探讨。贾校长每次亲自参加,她作为教育专家,为老师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见地的建议,老师们受益匪浅。 相关专题:第二学期工作总结教务处工作总结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务处工作总结仅供范文写作参考,切勿完全照抄!

三、本学期教学成绩突出、教学活动形式多样。

本学期组织中考、高考、会考;期中、毕业班模拟、期末考试;三、五月考等各级各类考试合计十次。每次考试教务处都认真、科学的组织安排,严格考试中出卷、阅卷、评卷等过程管理。在考场设置、考生编座、监考等每一个环节中正规化,和中考、高考接轨。统一出卷,统一登分,考后都有成绩统计分析,及时召开各级各类教师会议,寻找问题,商量应对措施,要求教师及时讲评,对学生实行个别面谈,帮助学生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这样一来,既严肃了考纪,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又训练了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应试心理。每次考试都有总结表彰大会,对成绩优异和取得进步的同学颁发奖状进行鼓励。初一、初二年级的表彰会共进行了四次,让学生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形成“学习最重要”的舆论氛围。

在四月份期中考试,我校初中部取得了突出成绩。

初一年级刘博、丁萌萌同学在区名列第一、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1)

以下内容与本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务处工作总结相关,可查阅参考:

查看更多>>

初一年级的重点班,七科三率21项有17项名列区第一,达标率是81%,英语特色班,21项有16项达标,达标率是76.2%。初一的政治、语文、生物达标率较高,分别为:政治,达标率是100%,语文,12项11项达标,达标率是91.7%;初一生物,达标率是91.7%。

初二年级英语特色班八科24项有20项在区名列第一,达标率是83.3%,初二、三班进步很大,达标率是79.2%。

初三全市模拟考试文综、理综成绩突出,北市区排名第一。英语特色班三班的数学、文综、理综成绩突出。二模中,全年级的整体成绩提高,总分平均分名列区第二。

期末考试成绩与期中相比,大部分学科又有了提高。其中初一、初二年级达标率为100%的有7位老师。达标率最高的是初二四班,除了地理优秀率为第三,其他各科均为区第一名。初一三班、四班达标率分别是90.5%。,各班达标率都有提高。

期末考试中,初一年级总分平均分为573.48分,北市区第一名,高出第二名18.46分;初二年级总分平均分为651.87分,北市区第一名,高出第二名35.41分。初一年级丁萌萌、聂玉洋、刘博三位同学成绩优异,总分分别在区名列前茅。

《保定晚报》2010年7月9日记者唐靖茹报道:在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全市统测中,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均以绝对优势夺得市区第一,十多年来扎实而严谨的办学历程,已将保定东方双语学校打磨成一颗具有国际化气魄的教育“明珠”——一所国际化学校在古城崛起。

成绩的取得与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是息息相关的。初一年级坚持每天中午加半小时的午自习,四位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张丽丽老师中间接的二班和四班的英语课,为了让学生们提高成绩,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学生英语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还有冯艳茹、杨占全等很多老师利用中午或回宿舍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辅导课程。初二一班自觉上好午自习。

初二四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强,学习主动性高。在班主任的科学管理下,每天中午,第三节晚自习都能自主学习,学习效率高。

老师们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激励、鞭策学生学习。初一年级的语文、英语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走在了前面,这些老师做了很多有效地探索和尝试,产生一定的效果。

本届初一有刘博、丁萌萌、聂玉洋等一大批很有实力的学生。为了提高优秀生的综合素质,初一年级本学期组建了“向保定市前一百名冲刺”提高班。利用活动课时间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的提高课,目前有43名同学入选。这项活动受到家长的广泛欢迎。

语文教研组每次大考有一本作文专辑,学生自己设计封面,而且参加了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初一一班李倩文、初一三班聂玉洋、杨颖、初二一班张苗、初二四班董文伟、李松六名同学荣获铜奖。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激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记录成长历程。

为了鼓励先进,督促后进,我校于暑假放假日举行2010-2010学年度奖学金颁发仪式。初中共有30人荣获奖学金,初一年级获得年级一、二、三等奖学金的同学分别是丁萌萌、聂玉洋、刘博;初二年级获得年级一、二、三等学金奖的同学分别是孔还庆、董文伟、杨碧兰;另外韩笑、杨柳等24人分别获得班级一、二、三等奖学金。高中有6人获得班级奖学金,他们是高二综合班李同乐、刘亚楠、高源,高二美术班马威、赵丽娜、安静。奖学金的颁发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再次烘托“谁学习最棒,谁进步最大,谁最光荣”的学校氛围。阿克毛、巴哈顿两位俄罗斯留学生分别获得成绩优秀奖和热爱集体奖。两位留学生也异常激动。 相关专题:第二学期工作总结教务处工作总结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务处工作总结仅供范文写作参考,切勿完全照抄!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学习。

推门课阶段,对于青年教师,听课之后立即评课,逐字逐段学习相关的材料,交流体会,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之后再听,再评,通过反复的听评课,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管理组织能力在不断提高。如:冯艳茹老师、张立老师、杨占全老师等。

市教科所和区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和统一评卷等活动,我校老师积极参加。六月初,教务处把市教科所语文组两位语文教研员请到学校,为全体语文老师分析今年的中考形势,指导教学方式,为语文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培训课。

六月份,各教研组推出五节展示研讨课,当时没有上课的全体老师参加听课。目的就是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五、本学期,初中教师教学业务档案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性提高。

教师业务档案的完善,是教学管理精细化的直观体现。考核内容的丰富性避免了内容单一带来的偏颇;根据统一标准进行的量化,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通过增加检查次数,克服偶然性带来的不平等因素,从而使各项数据公平、公正、合理。这些调动了老师们的积极性,变压力为动力。真正爱岗敬业,成绩优秀的老师凸显出来。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仍需要加强。学生活动的有效方式还需探讨,有的班级学生有睡觉、趴桌等现象,个别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2) 以下内容与本文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务处工作总结相关,可查阅参考:

查看更多>>

2、教研组、备课组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活动还要落到实处。

3、,部分学科的考试成绩与期望值相比差距较大,还需进一步加强。

4、微机老师经过与联通的多次沟通,下学期对全校各部门的网络使用情况还需加强监控和管理。马庚明、张珊老师对联通建议“重新铺设一条光线线路到综合楼,以解决旧线路网络不稳定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认为此建议可行,可在搬迁机房时一并实施。

第2篇:第三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初二(2)班有男生26人,女生29人(原有30人,一人因病退学),共55人。联和、黄陂的人数比较多,而这两个地方的学生相对比较调皮,所以班上学生比较活跃,班上的纪律不是太好。

班上有5名共青团员。上学期期末考试全班只有一名“三好学生”,男生。全班各科总平均分(语、数、英、政、物)244。5分,基础科各科平均分48。9分。全班平均分及格人数18人。班上成绩比较差,特别是男生。

班上的黑板报每月的评比都取得较好的名次;升旗仪式、广播体操等评分都不错;卫生评比反映较好;行为规范也扣分较少。上学期参加全校性的集体活动,班上夺得田径运动会初二级团体总分第四名;元旦文艺汇演个人表演一个第二名,一个优秀奖;数学竞赛一个第一……,班上各方面表现都一般,特别是体育和卫生等。

本期的目标是:1、全班“三好学生”4人以上。2、全班各基础科总平均分50分以上,全级排名第二,其中语文、物理、数学等要拿全级第一或第二。3、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科的竞赛,并取得好名次。4、抓好升旗、早操、值日、卫生、墙报、行为规范等,争取各项评比都进入年级前三名。5、力争成为全级进步最大的班。6、评上“文明班”、“先进班”。

二、本学期每月工作重点

大力指导学生干部工作,依靠干部及班集体的力量,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加强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用“激励教育”、“成功教育”等科学手段,引导、转化后进生。

组织学生进行安全、卫生、法制、理想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广泛开展爱校、爱二(2)班等活动;学习“校训”、“校规”,切实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细则》和《一一七中学学生德育考核细则》。

严格实施德育分100分加分、扣分制度,制定《值日生安排》、《班干部值日安排》、《德育分考核补充细则》、《科代表职责》等班规并严格实行。利用班会课或课余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丰富学生业余生活。争取在本学期把“文明班”的红旗夺过来。

具体安排:

二月份:新学期开学,收费注册;开展文明礼貌教育;结合当前实际通过报纸、黑板报、广播等教育学生进行卫生、防病等活动;联系学校的实际,进行安全教育,进行爱校、爱班等教育;强调《校规》、《日常行为规范》、《德育考核细则》及其他学校有关的制度和班规;开展帮学活动。抓好年级篮球赛。

三月份:结合“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爱心、奉献精神,继续进行学习《德育考核细则》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卫生教育,抓好广播体操。发展新团员工作。

四月份:进行各学科的学习专题教育,指导学生不偏科。结合科目实际,讲究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努力向上,好好复习考好期中考试。继续进行发展团员工作。

五月份:结合“五。一”和“五。四”的节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新团员宣誓。“五。一”长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根据学生实际,进行组织纪律及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复习、按时交作业等。

六、七月份:指导学生做好期末复习计划,积极复习,考好期末考试。学期总结,假前教育等。开展一些有意义及切实可行的社会活动。

三、学期各星期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周:开学、注册、收费;安全、卫生、防病教育;爱护公物教育;学习《德育考核细则》等学校有关的制度和班规;进行爱校、爱班等教育;开展帮学活动。招开班干部会议。抓好年级篮球赛。

第二周:进行尊师重教活动,强调安全(交通安全等),抓卫生、升旗、广播体操等。抓好年级篮球赛。

第三周: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纪律,重点是交通安全(如不准骑摩托车等)、穿校服、课堂纪律、安全卫生等。进出校门要下车,不准带食品进教学区等。

第四周:学雷锋,做好事,进行集体主义、革命传统主义、爱国主义等教育。

第五周:主题班会,制定近期和长期目标及如何行动。

第六周:学生思想开始波动,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开展怎样学好语文的讨论。

第七周:体育卫生知识教育,抓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第八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第九周:抓好学习、复习,准备中考。

第十周: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参加好各科竞赛,开展怎样学好数学的讨论。

第十一周:主题班会:学习方法。考好中考。

第十二周:互帮互学活动的总结,一帮一挂勾联系效果如何,及时加以改正完善。

第十三周:“五。一”长假。

第十四周: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学生以学业为重,不受外界干扰。新团员宣誓等。

第十五周:纪律教育,动员学生开始期末复习。

第十六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开展一些文娱活动;抓好期末复习。

每十七周:开展怎样学好英语的讨论,可在自己班上进行一些文娱活动。抓好复习。

第十八周:认真准备,考好期末考试。

第3篇:第三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能源消费

[中图分类号]F205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气候变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气候变化的主因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能源消费。因为各产业对能源的需求量不同,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影响着能源的消费量变化。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国际和国内压力。如何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对于我国未来制定能源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1978-2008年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等时间序列数据,对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二、数据来源

本文进行实证研究所用的数据范围是1978—2008年,主要指标有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各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等,以1978年为基期,通过GDP平减指数计算出各年真实GDP。其中以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代表产业结构,以比重的变化代表产业结构的变化。

能源消费总量的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79,2009),是实物指标,单位为百万吨标准煤;GDP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对于三次产业的数据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采用它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进行计算,这样测算的优点是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是在不断增长的,也就是它们变动的趋势和能源消费的趋势会比较一致,但是不便于说明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另一种是采用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进行计算,本文使用第二种方法,并在计算中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因变量,产业结构变动作为自变量。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

三、实证分析

从国民经济结构看,三次产业产值之间存在协调发展的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三大产业对能源的消费构成了能源消费总量。因此,假设能源消费与各产业产值之间的均衡关系是由Cob-Douglas生产函数确定的,对数形式为:

Ln(Y)=C+b1×Ln(X1)+b2×Ln(X2)+b3×Ln(X3) (1)

其中,Y代表能源消费总量,Xi代表第i产业产值,bi(i=1,2,3)代表能源消费对第i产业产值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产业结构的变动与能源消费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尤其是第一产业变动和第二产业变动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强。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因变量,总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Y= 8.246911+0.326458lnX(2)

(61.89939)(25.69447)

R2=0.9579723 F=660.2059

把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因变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Y= 9.006500-0.185327LnX1 +0.359684LnX2 +0.087537LnX3 (3)

(16.85896)(-0.981872)(1.915377) (0.491614)

R2=0.9597002F=214.3368

把单位GDP能源消费作为因变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Ln(Y/X)= -3.539267+0.682908Ln(X1/X)-3.208112Ln(X2/X)-2.935200Ln(X3/X)(4)

(-1.090574)(1.177325) (-1.697043)(-3.480970)

R2=0.950503 F=172.8296

四、 结论与对策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化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我国的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能源消费弹性为0.3265,即我国GDP增加1%,能源消费总量增长0.3265%。按照1978—2008年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来推算,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的速度将超过7%,从而10年以后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60亿吨标准煤,届时,我国将出现能源供给量严重不足的局面,能源使用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这必然使得我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度增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探索非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新的能源发展战略。

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分别为: - 0.185327、0.359684、0.087537,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将减少0.185327l个百分点;第二、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总量将分别增加0.359684、0.087537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长期效应为负,说明第一产业的耗能较小。这是由于一方面,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单位产量提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有显著改进,传统农业所占比重减少,农业生产结构逐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要求以及城乡消费结构的需求,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第二产业影响系数为0.359684,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的变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影响最大,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因此,第二产业的发展要伴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对于第三产业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从格兰杰检验可以知道,第三产业和能源消费量之间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而且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087537,也就是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会带来能源消费的迅速增长。因此,从节能减排角度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减少对能源需求的压力;2.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大力发展能耗低的高新技术产业。

对于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费量Y/X与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比例X1/X、X2/X、X3/X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对第一产业结构比例的弹性最小为0.682908,对第二产业结构比例的弹性为3.208112,对第三产业结构比例的弹性为2.935200,这说明第二产业的结构比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次之。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适当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优化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金荷.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 (10).

[2]张坤民.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与“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 (6).

[4]史丹,张金融.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 (8).

[5]欧晓万.能源消费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与短期约束[J].统计与决策,2007 (7).

[6]魏一鸣.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第4篇:第三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x班的班主任工作,这个班有40位成员组成,这是一个快乐、和谐的大家庭,我们班级的口号是:尽我所能把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得一丝不苟。一学期来,孩子们家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成长着。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认为这几点做得比较到位:

一、摸清学生家庭情况。

40个孩子中,目前了解到离异一个xxx,丧父一个xxx,寄居在叔叔家一个xx(父母在外地打工),一直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的一个xxx(父母长期在外),孤儿一个xx(现已为他申请特困户补助)。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分别以不同方式予以谈心、照顾。

二、组建班干部队伍。

在开学初期根据观察、推荐组建一支班干部队伍,并通过班干部回音明确班委会成员的具体分工。为了让班级跟利于管理,班干部队伍设置细密,譬如设置保安委员、信息委员、保洁委员等,为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锤炼,实行值周班长,每天两个一男一女,协助班级管理,负责餐桌检查。(班主任工作 )同时考虑到为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班级管理,以主人翁之态投入初中生活,设置多岗位,多分工,力求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是被管理者,尽量不使岗位重复。为建设良好班风奠定了有力的基础,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

记写《班级日志》,每个班干部记一星期,每星期二宣读《班级日志》,或表扬或指正,或当堂提出整改策略,或有班干部会议商讨,班干部定期召开会议,商讨班级事务,班主任全力支持、提供支援。

班干部根据不同分工,对全班同学依据《班规》进行考核,一星期一次,最终由副班长丁青统计。考核分是评定达标生、各级各类先进的依据。

三、抓好常规建设。

重视开学一个月内的常规教育。开学第一周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及《xx中学行为规范达标生》及《开学第一课》等。第二周继续抓好常规教育,进行常规训练,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第三周加强课堂纪律教育,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做好值日、值周工作。第四周继续抓好常规教育,并对开学一个月的常规情况进行总结。对政教处执行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测试,严格把关,xxx、xxx两人补考。

平时,结合《班规》,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努力解决,并通过《家校联系册》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在各项常规检查中,全部通过。其中多次拾金不昧,上交政教处。

四、加强家校联系。

现在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因此除了用好《家校联系册》,通过反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包括电话联系外,在开学初---《致xxx班家长的一封信》---真诚地取得家长最初的支持。第一次月调研后,发《xxx班家校联系一》,里面除了月调研成绩反馈,还根据开学一个月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评语式反馈。期中月调研后,发《xxx班家校联系二》,里面除了月调研成绩反馈,还根据半个学期来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语式反馈。期中月调研后,为更好取得家长支持,更深入了解学生,进行了家访,共访了12户学生,发现和解决了不少教学教育存在的盲点、问题。

本学期取得的成绩。

全班成绩在逐步上升,合格率在提高,孩子们的良好习惯在养成,日常行为在进步,个人主义在褪减,互帮互助,集体主义思想在增强。运动会总成绩获第二,女子接力赛第六,男子接力赛第二,50米迎面接力赛第一;元旦文艺演出课本剧《xxxx》获校三等奖;黑板报多次获一等奖、二等奖;xxx获校作文竞赛一等奖、区三等奖,xx二等奖;值周工作受到表扬;学生好人好事、拾金不昧等,两次进行捐款,第一次218元,第二次545元。。

还存在的问题。

冒尖学生不够,班干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5篇:第三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法;经济增长;辽宁沿海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66-05

2009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标志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进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率先实现全面振兴增添了新动力。“十一五”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及产业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为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邻江相望,邻近俄罗斯、蒙古,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区域内有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六个沿海城市,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 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该区域生产总值由2006的4 737.3亿元增加到2010的9 255.9亿元,年均增长14.3%,占辽宁省比重为50.6%,比2006年提高0.6个百分点,该区域已经成为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0.7∶50.2:39.2调整为2010年的8.9∶52.5∶38.6,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持续上升,第三产业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1 000元。

从辽宁沿海经济带内部发展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加强,2010年经济总量占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比重达到55.7%,比2006年提高1.5个百分点,同期,锦州、营口、丹东所占比重基本不变,盘锦提高2.8个百分点,葫芦岛下降1.6个百分点。从人均指标看,各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异。2010年大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4 013元,盘锦、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78 897元、 41 404元、30 247元、29 548元、18 850元,大连人均生产总值为葫芦岛的4.5倍(见表1)。

2.产业发展呈现出逐步优化的趋势,成为六市的共同特征(见下页表2)。 “十一五”期间,六市中第一产业比重均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除盘锦市之外,其余五市均不断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除锦州和葫芦岛市有明显提高之外,其余四市呈现出下降趋势。

3.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见下页表3)。2010年六市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基本上都在95%以上,即使是相似性略差的盘锦和葫芦岛、盘锦和大连之间的相似性也分别达94.5%和92.%,这充分说明沿海经济带城市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迫切需要差异化的产业定位,各区域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二、偏离—份额分析理论框架及数据处理

1.SSM的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即SSM)是由美国学者Dunn,Perloff,Muth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是揭示区域与城市部门结构变化原因,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SSM以其所在大区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刻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SSM的数学模型。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o,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区域i的经济规模为bi,0,末期经济规模为bi,t。同时,把区域i的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t=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和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i区域所在大区相应时期的规模,以Bj,0与Bj,t表示在大区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

区域经济增长Gij=Nij+Pij+Dij

Nij=bij,0*(■),Nij称为份额分量,是指i区域j部门按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

Pij=bij,0*(■-■),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导致i区域j部门增长相对于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

Dij=bij,0*(■-■),Dij称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指i区域j部门增长速度与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j部门相对竞争能力。

PDij称为区域部门优势(Pij和Dij之和),反映区域i第j部门总的增长优势。

Gij=bij,t-bij,0

i区域经济总量Gi=Ni+Pi+Di,

其中Ni=■Nij,Pi=■Pij,Di=■Dij

因此,i区域经济的经济增量可表示为:

Gi=■bij,0*(■)+■bij,0*(■-■)+■bij,0*(■-■)

三、SSM的实证分析

1.三次产业部门分析。本文选择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内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和葫芦岛六市为研究对象,数据选取各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以2006年为基期,2010年为报告期,通过样本数据进行偏离—份额处理,具体结果如下(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沿海经济带内第一产业的结构分量均为负值,竞争力分量有正有负,总偏离分量为负值,说明该区域内第一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滞后于该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丹东、营口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要优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值,竞争偏离分量仅有盘锦和葫芦岛为负值,其余均为正值,说明该区域内第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高,对区域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大连、锦州、营口、丹东的第二产业竞争力要强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第三产业结构有待继续优化。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丹东、锦州、葫芦岛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区域整体水平,而营口和葫芦岛两市第三产发展速度较快。同时,从表4中可发现,沿海经济带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份额分量远远大于第一产业的份额分量,并且第二产业的份额分量略高于第三产业,说明沿海经济带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阶段。

根据上述三次产业的偏离份额分析,进一步分析研究沿海经济带各城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见表5)。

从表5发现,沿海经济带六城市发展快慢不一,营口市发展最快,五年间增长1.19倍,大连其次,增长了1.01倍,葫芦岛市发展最慢,仅增长0.53倍。从区域份额分量看,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四个城市的份额分量均大于其总的经济增量,说明其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存在问题,其发展更多地依赖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带动;大连和营口两城市的份额分量小于其总的经济增量,其发展除了依赖于区域整体的带动,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结果。从结构偏离分量看,大连、营口、盘锦三个城市的结构偏离分量为正,说明其产业结构中,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整体的产业规模比重大于滞后于区域整体发展的产业规模,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丹东、锦州、葫芦岛三个城市的结构偏离分量均为负值,说明这三个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区域整体发展速度的产业规模小,因此,对各城市整体发展不利。从竞争力偏离分量看,大连、营口、锦州三个城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值,说明其产业比区域整体同类产业发展速度要快,更具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城市的竞争力偏离分量为负值,在区域发展中明显处于劣势。

2.作图分析。为了便于对各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各区域进行比较,了解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均较大的区域,绘制区域优势分析图和区域偏离分量分析图。分析图把平面直角坐标系分成8个扇面,然后标出各区域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根据所在不同扇面的区域划分为几种类型,以判别区域总体结构及竞争力优劣,从而确定具有竞争力的区域。(1)区域优势分析图。以区域优势PDij 为横坐标,以份额分量Nij为纵坐标。8个扇面反映区域增长优势的类型:扇面1、2为原基础好,增长较快的区域;扇面4为基础较好但地位处于下降的区域;扇面5为基础较好但增长较慢的区域。从图1中看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内,大连和营口集中在S1和S2扇面中,说明两市的发展快于辽宁沿海经济带;丹东和锦州处在S4扇面中,说明两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也较快,但在区域中的地位呈下降趋势;盘锦和葫芦岛处在S5扇面中,说明两市的基础较好,发展速度慢于沿海经济带。(2)区域偏离分量分析图。以竞争偏离分量 Dij为横坐标,以结构偏离分量Pij为纵坐标,图上各点反映区域竞争力状况。从图2可看出,大连、营口处于扇面S1中,说明两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丹东处于扇面S4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好,但整体竞争力处于下降趋势;盘锦处于扇面S5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好,但整体竞争力弱;锦州处于扇面S6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差,整体竞争力很弱;葫芦岛处于扇面S7中,说明该市基础较差,整体竞争力非常弱。

总体看,大连和营口两市的产业结构和自身竞争力要高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其他城市,其产业发展更具有优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中更能起到带动发展的作用,这也与“十一五”期间,两市不论在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都处于领先的态势是吻合的。

四、对策与建议

1.加快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优化和升级。辽宁沿海经济带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占有主要地位,要充分发挥在装备、石化、造船、冶金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加快技术升级步伐;要进一步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加快提升第三产业比重,重点发展港航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推动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方向演进。

2.提升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水平。要借助辽宁沿海经济带(6+1)城市经济联合体的平台,加快推动区域之间基础设施互通共享,促进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区域内优势产业对接,引导区域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实现优势互补。

3.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主要经济区的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沈阳经济区、长吉图、哈大齐等主要经济区的联系和沟通,在产业、资金、技术等领域实现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合作。

参考文献:

[1]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张耀光,韩增林,刘锴,等.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12).

[3] 马慧强,韩增林.山西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J].北方经贸,2009,(8):28-30.

[4] 何龙娟,肖敏,吴殿廷.“十五”期间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SS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424-425.

[5] 安中轩,徐春华,常艳.西部大开发前后西南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J].成都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0-41.

Analysisi of Differenc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Liaoning Coastal Economic Zone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GU Zai-bang 1,2

(1.Urbon and Environmental College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Dalian Municip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Dalian 116012,China)

第6篇:第三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1】期中考试表彰大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期中总结表彰会,表彰在半学期通过自身努力、刻苦学习,在各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同学,也希望通过这样一次表彰会,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团结和动员全体同学以更加崭新的思想观念、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来,做一名全面健康发展的好学生。

下面宣布:堤头小学期中表彰大会现在开始!

第一项升国旗,奏国歌;(全体起立)

第二项请学校政教吴主任宣读光荣榜;

第三项学生代表讲话:

1,请优秀班干部的代表四年级的xxx同学讲话;

2,请三好学生的代表五年级的xxx同学讲话;

3,请期中考试总分第一的代表六年级的xxx同学讲话;

再次感谢以上三位同学为我们传经送宝!

第四项请学校王校长为我们作重要讲话;

第五项颁奖仪式正式开始,请各班班长作代表上台领奖并照相。

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热烈地祝贺!

总结发言:学校领导对同学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希望受到表彰的同学,继续发扬优点,总结经验,在新的学期里再出新成绩。

同学们成绩的取得,除自身努力外,其功劳,还有老师这一重要部分。我们不能忘记,在漫长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每天最早见到的是老师,最晚回去的也是老师,同学们每天见的最多的是还是老师,每时每刻,老师们含辛茹苦、忘我耕耘。付出的是汗水,是智慧。没有老师们的付出,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的成绩。老师是我们同学们最可爱的人。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对各位老师的付出表示衷心地感谢!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各位同学和老师胜不骄,败不馁,以此为动力,采长补短,更加发奋努力,争取在期末考试时再创佳绩。祝愿我们六年级毕业考试在全县进入前三名。

【2】期中考试表彰大会主持词

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女:辛勤汗水,换来丰硕成果。经过学校严谨有序的组织,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期中考试工作已圆满结束。

男:为了鼓励先进,鼓舞斗志,在这阳光灿烂的下午,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召开期中考试表彰大会。

女:本次参会的领导有:

男: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女:现在,我宣布:宣化九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表彰大会。

合:现在开始!

男:半个学期来,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女:涌现出大批学习刻苦、成绩突出、进步较大的先进个人和优秀班集体。

男:这些优秀的学生都是我们的榜样,下面,有请赵主任为我们宣读优秀生、优秀班集体、单科状元、进步生获奖名单。

女:有请学校领导为获奖的同学和班级颁奖。

男: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向在本次期中考试中获得奖励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

女:在这重要时刻,请初一八班杨雪慧同学给我们传经送宝,大家掌声欢迎

男:谢谢杨雪慧同学的精彩发言

女:人们都说,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同学们,我们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老师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

男:当我们在接受掌声、奖品和微笑时,我想说:我们不能忘了辛勤耕耘的老师,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亲爱的老师们,向半个学期来辛勤工作的全体老师

合:表示衷心的感谢

女:请教师代表田文娟老师发言。

男: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感谢田老师的教诲

女:半个学期来,为了让期中考试起到加油站,检修站的作用,进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下面

男:有请年级王老师对本次期中考试的情况做全面系统的总结

女:王老师对这次期中考试进行了全面总结,望各个班级、各位同学也要认真总结,扬长避短,努力拼搏,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成绩。

男: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学习任务结束了,这也不是我们学习的终点。一次考试并不是句号,更不是人生的全部。

女:通过本次期中考试表彰大会,我们将不再彷徨,不再迷茫,掀起学习高潮,在知识的天空翱翔,让我们青春的生命怒放! 男:下面,让我们齐唱《怒放的生命》,全体起立

女:请坐

男:下面有请刘波老师对本次表彰大会作点评

女:感谢刘老师的精彩点评。

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苦干、实干加巧干,我们一定能再创佳绩、再造辉煌。

女: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表彰大会到此结束。最后,祝老师们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谢谢大家!

【3】期中考试表彰大会主持词

老师们、同学们:

岁月匆匆,白驹过隙,这一学期已走过了一半的路程,一路走来,我们感受颇多,收获颇多。11月初,我校举行了本学期的期中考试,这是对我们同学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气,学习效果,学习经验,学习方法的检查和总结。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分析考试得失,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迎接下一阶段的考试和中考的挑战,今天隆重召开期中总结表彰大会。

下面进行大会第一项,全体起立,升国旗,奏国歌,少先队员行队礼。(升旗之后)坐下。

下面进行大会第二项,请唐校长讲话。

让我们再次用掌声向唐校长表示感谢。半个学期来,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涌现了一批学习刻苦、进步较大、成绩突出的同学。

下面进行大会第三项,请教导主任邹秋老师讲话,并对学习秀生进行表彰。请校长为获奖同学颁奖。

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向在本次期中考试中获得表彰同学表示祝贺!

下面进行大会第四项,请期中考试学习优秀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 首先请四年级陈紫琪同学介绍介绍。

接下来要和我们一起分享的是五年级的丁天慧同学。

谢谢两位同学的发言,有一句话说的好,莫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每个人的成功都经历了一番拼搏,用心总结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珍惜时光,珍爱自我,虚心学习,用心总结,找出自己与其他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用功程度、遵规守纪等方面的差距,立足现实,严于律己,完善提高,力争在下次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第7篇:第三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资料;产业结构;历史演进;生产方式

1 引言

建国之初,新中国几乎是个纯农业国,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所占比例约为58.5:25.9:15.6。这样的比例结构,甚至低于库兹涅茨所描述的“标准结构”中最贫困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时期,国家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恢复生产、增加供给、稳定市场、调节供求,为下一阶段进入大规模的建设打好基础。通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一些供给严重短缺的产业得到了加强。虽然从总体上看,旧中国留下的产业结构并未得到较大的改观,但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却是趋于优化的,并具有十分明显的变化和时代的特点。

随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全面建立起来。1953-1978年期间,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得到了强化,产业结构总体上在失衡中演进。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演进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即“”、“经济调整”、“”和“洋跃进”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2 封闭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探析:1953-1978

“一五”计划(1953年至1957年)期间,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这个中心任务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3年的45.87%下降到1957年的40.26%,第二产业由23.36%上升到29.68%,第三产业由30.76%下降为30.06%。产业结构的这种演进是符合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当然,这种演进主要是由“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所要求的,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所要求的。可以看出“一五”时期的产业结构是趋于优化的。其决定因素主要在于:第一,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成功,在改造的同时实现了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第二,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渐建立了起来,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势也便发挥了出来,这使得该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第三,“一五”后期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运动方式,并以生产为中心进行,虽然时间不是很长,影响也不是很大,但这为所有产业奠定了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第四,“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各次产业发展的措施。在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同时,也注重发展轻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各次产业;重视从苏联、东欧以及其他国家引进人才、资本、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国外资源;在重点建设重工业的同时,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等。

在1958年至1978年间,曾经出现过两次以行政性分权为特征的经济体制变动,其结果并没有触动以行政指令为主要手段的计划经济体制,反而使它得到进一步强化。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曲折的变化过程,总体上是趋于严重失衡的。从1958年开始的连续3年的“”,结果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1960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7年的40.3%猛跌至23.4%,第二产业由29.7%猛升至44.5%,第三产业由30.1%上升到32.1%。这些数据表明:第一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发展过快,第三产业上升过于缓慢。总之,产业结构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但从1961年开始,持续进行了5年的经济调整,到1965年,第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又依次转变为37.9%、35.1%和27.0%。显然,以往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状态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扭转,并大体趋于协调。

1966年至1978年,中国经历了长达10年的“”以及两次经济过热,结果造成这段时间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纱窝现厥Ш猓而且又未得到及时调整,结果导致1978年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65年37.9%下降为28.2%,第二产业也由35.1%上升到47.9%,第三产业由27.0%进一步下降到23.9%。该数据表明:产业结构失衡已经演变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1958年至1978年间,在社会生产力以及其他相关条件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条件下,尤其是宏观经济政策受到“左”的思潮支配下,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指令性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点,因而这成为了产业结构失衡最基本的体制根源。第二,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或许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重要战略,但这一关系到经济全局的战略却被盲目地、片面地、长期地延续下来,使其本该具有的积极作用走向了其反面,这成为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重要根源。第三,在1966-1976年期间,长达10年的“”导致政治运动取代了生产,这种状况导致了各次产业失去了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宏观环境,而且也成为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重大障碍。第四,由于国内外因素特别是国际因素的影响,国内大部分地区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结果造成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当然也难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第五,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才能创造价值,而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其他产业均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创造价值。因而,当时严重存在着“轻非物质生产部门、重物质生产部门”的政策偏好。上述因素都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造成这段时间的产业结构趋于失衡。当然,这是就该期间总的趋势而言的,并不否定这期间产业结构有趋于改善的情况。

3 开放条件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化探析:1979-2011

3.1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产业结构

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工商业体制改革都是从农村开始着手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在农业改革的同时,农村的乡镇出现了大量的个体手工业、商业和乡镇企业,随后慢慢形成了中国的民营企业。期间,特区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1978-1992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恢停基本实现了工农业产品相对富足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第一产业由1027.53亿元增长到5866.6亿元,增长了5倍多,第二产业由1745.2亿元增长到11699.5亿元,增长了近7倍,第三产业由872.48亿元增长到9357.38亿元,增长高达11倍,三次产业之比由28.1:47.9:24.0转化为21.8:43.5:34.8。但这一时期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产业结构比例都是不稳定的,尤其是经济增长波动性极大,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经济转型与经济政策引起的。具体原因有:一是受左、右思潮的干扰;二是农业受气候的影响;三是没有先例可循,缺乏经验,在试错中前进。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时期的产业结构

1997年到2002年这段时间为国有企业改革、调整时期。经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方面使原有大型国有企业增强了活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小型国有企业改制,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拓展了国际市场,进而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增长,使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经历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3年的“非典”考验之后,2003年,国民经济增速为10%,产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2.8:46.0:41.2,显然这一比例比1993年的19.7:46.6:33.7更加趋于合理,即农业比例大幅度下降,工业比重基本平稳,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

2005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连续三年再次发生经济过热,经济增速依次达到11.4%、12.8%和14.3%。因此,中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对经济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但这次调整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与以往相比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国内经济周期从1999至2007年连续9年的上行阶段很快进入了下行阶段,而且来势非常迅猛;2008年国内自然灾害严重,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2007年第三季度遭遇了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结果造成2008年、2009年经济增速迅速下降为9.6%和9.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10.8%下降到2009年的10.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47.3%下降到2009年的46.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41.9%上升到2009年的43.5%。显然,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2010年与2011年为“十一五”与“十二五”规划的转换时期,在“调结构、稳物价、保增长、促和谐”的目标下,实现了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从2008年底全球共同以超常规刺激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到2009年底已经一年多的时间,全球金融市场基本上恢复到雷曼兄弟倒闭之前的水平,全球经济进入所谓“后金融危机时期”。该时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尽管出现了“蒜你狠”、“豆你玩”、和以棉花等农产品为代表的消费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中央接连出招稳定消费价格,打出了给力的政策“组合拳”,不仅实现了物价的理性回归,而且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和2011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10.4%和9.2%。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10.7%下降为2010年的10.1%,第二产业由2008年的47.4%下降为2010年的46.8%,第三产业由2008年的41.8%上升到2010年的43.1%。然而,中国2011年的产业结构与2010年相比,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一五”(1953-1957年)计划的指导下,中国加大了对工业的投资,尤其是重点发展了重工业,这为我国建立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产业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期(1958-1960年)重工业发展过猛、过急,产业结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二次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而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结果造成了“”时期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但经过1961-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国的经济得以全面的恢复,产业结构又重新变得相对协调了。“”及结束后两年(1966-1978年)的这一时期中,中国在经济发展上主要是执行以备战为中心的建设指导方针,因而该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显示出了较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但“”结束后的两年,我国经济上执行的基本政策仍延续了“”的做法,结果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方向并没有改变。显然,1953-197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是农业增长缓慢,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超前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一时期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一种依靠指令性计划推动的重工业主导型结构。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渐转向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改变了以往优先重工业的战略,确立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的调整方针,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任务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产业结构由比例失衡逐步得到了优化。

参考文献

[1] 姜建华,邓强. 新中国产业结构研究思想演进路径分析[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2] 段文博. 资源约束下的日本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 吉林大学 2009

第8篇:第三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一、著作类

关于中国近代人口的著作很多,像东北经济区统治年鉴:我国历代人口之二――我国近代人口,金毓服的《东北通史》一书中也提及到了东北近代人口的现状问题,范立君主编的《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以及胡焕庸先生所著《中国人口地理(上下册)》(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1986)等,还有关于流民的专著池子华所著《中国流民史(近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流民,作为一个人口组成的一个部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作者在依据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多年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近代流民的发生机制近代流民的流向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种种影响,通过对流民问题的透视,有助于读者全景式地了解中国近代社会。

人口史方面研究的著名专家葛剑雄先生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此书三十余万字,不仅有中国二千多年以来人口数量变化及其原因和特点分析,而且还包括人口构成、人口再生产、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中国人口调查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现有人口资料的评价和运用等均作了论述。在中国近代人口问题研究上,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是姜涛,其相关著作有:《中国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人口史话》(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11)、《中国近代人口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以及发表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几篇文章“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初探”“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及城乡人口结构的现代启示”。其中,《中国史话?近代经济生活系列:人口史话》一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人口流变的历史进程,并从时间和地域等方面着重对清朝前中后三期、南北方人口的发展变化作了细致的描述,深挖每一次变动的具体成因,为今后我国人口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姜涛同志所著《中国近代人口史》,作为“中国社会史丛书”之一种,包含了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减、地域分布、人口流动态势、农村与城市人口的构成、统治阶级的人口政策等等,不失为一本系统且详尽的人口性著作,可以说揭启了近代人口历史的面纱。

此外,还有行龙所著《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和一些文献类“中国人口”丛书著作:《中国人口(辽宁分册)》(中国政治经济出版社1987.12)、《中国人口(吉林分册)》(中国政治经济出版社.1988.10)、《中国人口(黑龙江分册)》(中国则政治经济出版社1989.4),其中行龙所著《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人民出版社)一书第一次从社会史的角度对中国近代人口史进行了探讨。这是一部以中国近代人口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人口问题与近代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历史问题的学术专著。

二、报纸论文类

对于社会史中人口史的研究除了以上提到过的著作外,还有一些文章论文对这一问题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特别是对于东北近现代人口史的研究,如:胡焕庸的“东北地区人口发展的回顾与前瞻”、刘含若的“东北人口史再探―兼评中国人口东北三省历史人口部分”、王晓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东北三省近代人口增长浅析”、刘金福(吉林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近代东北俄侨人口状况的历史考察”等,其中“东北三省近代人口增长浅析”一文讲述了近代,特别是东北开始大规模开发后,东北人口的迅速增加。文中强调了大规模移民是近代东北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对于东北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人口组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相关的学位论文,如:论文集“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陈彩章所著.民国丛书:第三编第16册.上海:上海书店,1930)、浙江大学范立君的博士学位论文“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吉林大学人口学硕士田步伟的学位论文“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研究”、吉大刘新荣的博士论文“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任启平,陈才“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百年变迁研究一人口、城市与交通发展”等等。其中,“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文结合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从多个角度对东北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分析。探讨了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及变动趋势、东北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期刊类

期刊中包括人口史的文章主要有:姜涛的“近代乡村人口阶级结构稳定性初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近代史研究,1994,(03).)“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及城乡人口结构的现代启示”(战略与管理,1994,(04).)、刘含若的“东北人口史初探”(学习与探索,1983年06期)、刘新荣的“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长白学刊2012年第1期2012总第163期,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12)、王国臣的“近代东北人口增长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学刊2006年第2期总第156期,延边人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徐德莉的“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学术论坛2010年第6期总第233期)、王晓峰的“东北三省近代人口增民浅析”(东北亚论坛,2000.4.)、高乐才的“近代中国东北移民历史动因探源”(东北师人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总第214期,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还有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1期总第120期王杉“九一八事变前华北与东北间人口流动的特点及影响”、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由茅家琦和池子华合作的“探索中国近代人口演进的历史轨迹―中国近代人口史简评”、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其原载地理学报1935年第2期,现已收入论中国人口之分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杆1983年版)、阴山学刊2006年12月第19卷第6期由高忠芳,侯德仁发表的(苏州人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21)“铁路发展与近代人口流动”、宫玉松的“略论中国近代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性质”(中国农史1989年第2期,山东财经学院社会科学部)等等。

第9篇:第三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产业是社会分工现象,是由各个利益相互关联的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不断扩展变化。“结构”是指整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关联,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促进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而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库兹涅兹认为“人口和产值的高速增长总是伴随着多种产业比重在总产出和生产性资源方面的明显变动”;罗斯托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二、数据的选取和预处理

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以及河南省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本文选取从1978-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选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值占全部GDP的比重作为产业结构变动的指标,经济增长用GDP作为替代变量,实际GDP由名义GDP和CPI调整得到,以1978年为基期。同时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异方差和改进变量之间的线性趋势,并且不改变变量间的协整关系。

三、河南省产业结构纵横向分析

1.河南省产业结构纵向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变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第一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三产业,农业比重相当大,超过了40%,第三产业比重20%左右,在这一段时期,第一产业有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个时期呈现的基本上是“一二三”模式。

第二阶段:(1984-1992)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三产业,在这个时期呈现的基本上是“二一三”模式。

第三阶段:(1992-2012)第二产业比重大于第三产业大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但第三产业上升速度比较缓慢,第一产业下降速度和第二产业上升速度很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接近90%。。在这个时期呈现的基本上是“二三一”模式。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演化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

2.河南省产业结构横向分析

将河南省的三大产业比重与全国的三大产业比重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比重远高于全国第一产业比重,与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农业粮食生产大省的地位相符,河南省第二产业结构在1995年和全国持平,1995年以后逐渐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协整模型的建立

因为1992年邓小平进行南方谈话对全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对1978年-2012年的数据建立模型时需要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1991年,1992年-2012年。

1.平稳性检验。在经济领域内,经济时间序列通常是非平稳的。如果用非平稳经济变量建立回归型往往会带来虚假回归问题。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首先要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GDP和三大产业比重取过对数后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为非平稳序列,将其进行一阶差分消除趋势,最后得到ADF对其一阶

3.格兰杰因果检验

在经济建模分析中,即使经济意义上几乎没有关联的时间序列也有可能计算出较大的相关系数,出现“伪相关”关系,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需要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河南省GDP与三大产业比重分别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在10%的显著水平上,GDP是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的原因,而三大产业比重不能引起GDP的变化。所以经济增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反之,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不能很好的促进经济增长,说明河南省在1978年~1991年期间的产业结构不太不合理。

从表3以看出河南省在1992年~2012年期间,河南省GDP与三大产业比重分别存在一个方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在5%的显著水平上河南省GDP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原因,第三产业是河南省GDP变化的原因。这说明河南省在1992年~2012年期间经济增长促进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可以很好促进河南省经济增长。

五、结论分析与建议

1.结论分析

第一,河南省三大产业比重从1978年~2012年经历了三种模式,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但增长速度不快,并且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从1992年之后快速增长,并在2000年时超过全国的平均比重;第一产业比重一年年下降,并且从1984年之后下降的速度比较快,但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的第一产业比重还是过高。

第二,在1978年~1992年期间,河南省的三大产业比重的上升对经济增长都有促进作用,并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大致相当;在1992~2012期间,河南省第一产业比重和经济增长呈现反方向变动,其比重的降低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与经济增长都呈现正相关,随着其比例的上升可以提高经济的增长。

第三,在1879年~1992年期间,经济总量只是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的单方向Granger原因,产业结构变化却不能很好的促进经济增长,说明当时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从1992~2012年期间,经济总量的变化是第一、二产业比重变化的Granger的原因,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可以影响经济总量的变化。

第四,尽管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都是非平稳的,但长期而言存在着某种机制使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稳定关系。

2.政策建议

第一,优化第一产业发展模式。河南省历来是农业大省,虽说现在第一产业比重的提高将会降低经济发展,但河南省不能降低农业的发展。现在农民手里的地很分散,并且数量少,种植收割麻烦,农业成本过高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因此河南省对于农业的发展应该朝向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并且将农产品深加工。第二,大力发展和调整第二产业,因为第二产业比重每增加1%,对河南省经济总量增长贡献最大,因此要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体系。第三,河南省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发展速度慢,应积极利用河南省的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并且河南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应大力发展物流业,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型优惠,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

参考文献:

[1]纪玉山,吴勇民.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协整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当代经济研究,2006(6):47-51.

[2]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8): 79-81.

[3]郑云.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与现实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54-157.

[4]邵明振.河南省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