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龙井茶作文范文

龙井茶作文精选(九篇)

龙井茶作文

第1篇:龙井茶作文范文

西湖产茶,历史悠久。西湖龙井茶起源于唐朝、北宋时期杭州灵隐、天竺一带佛门寺僧栽种炒制山茶,北宋时已被列为名茶,元代备受关注,被文人赞誉为“黄金芽”,明朝中叶开始有“龙井”专称,被称为西湖南北“两山绝品”,清朝尤其是乾隆观茶作歌以后,声誉鹤起,成为名茶中的后起之秀。

龙井茶产于今浙江西湖区,主产区有龙井、梅家坞、翁家山、杨梅岭、九溪、毛家埠等13个村。杭州的产茶记载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年)

元朝虞集游龙井有《次邓文原游龙井》诗:“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檐葡中,佘香不闻嗅。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嗽。”(汤一编著《茶品》,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此诗首次对龙井茶的产地、品质、品茶情形作了细致的记述和描绘。

明代被公认茶之上品有六种,《五杂俎》中有:“今茶品之上者,松萝、虎丘、罗齐、龙井、阳羡、天池。”(明・谢肇制《五杂俎》,转引自《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龙井茶被列为六品名茶之一。《枣林杂俎》记:“自贡茶外,产茶之地,各处不一,颇多名品。如吴县之虎丘,钱塘之龙井,最著。”(清・谈迁《枣林杂俎》)由此说明,晚至明代“龙井茶”之名已经确立。清代龙井茶名气与日俱增,如果说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前茅。清初《玉几山房听雨录》记载:“两山产茶极多,宝云山为宝云茶,天竺香林洞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名白云茶,葛岭名云雾茶。龙井名龙井茶,南山为妙,北山稍次。龙井色香青郁,无上品矣。”(清・陈撰《玉几山房听雨录》)“龙井名龙井茶”正是龙井一带所产茶的统称和冠名,“龙井色香青郁,无上品矣!”更将龙井茶推到至高无上的境地。

清代龙井茶声誉鹊起,真正成为中国名茶,一则有历代文人的推崇,二有皇帝的赏识。乾隆皇帝与龙井茶的关系,在龙井茶发展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先后四次巡游西湖天竺、龙井、云栖等地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对龙井茶赞不绝口,使龙井茶名声远扬,为龙井茶写有《观采茶作歌》《坐龙井上烹茶偶成》等诗篇。

清代龙井茶的进贡

龙井茶何时成为贡茶?茶文化界认为自从乾隆皇帝巡幸杭州,到龙井观茶作歌后,才将龙井茶列为贡茶。实则不然,清雍正皇帝御制文集中《驾郊外驻跸遇雨》曰:“村庄驻辇省农田,共庆西成惠泽宣。雷绕千峰明远电,雨倾四野响飞泉。博山香热余烟袅,龙井茶敲活火煎。几杵钟声云外杳,顿令心地觉超然。”(故宫博物院编《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四,海南出版社,2000年)说明龙井茶在清初就已成为贡茶。至乾隆时,龙井茶已作为名贡茶曾大量、频繁进贡宫廷,并用于各种活动中。

每年龙井茶何时入贡?《清稗类钞》中有《高宗饮龙井新茶》的记载:“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伦之,微有香,而未能辩其味也。”(徐珂《清稗类钞》,第6312页,中华书局,1984年)龙井新茶也称为雨前茶,因其采收于谷雨前而得名。乾隆皇帝御制茶诗中多有描写龙井茶的,《雨前茶》诗中有诗句抒情,还有注释表意,“谷雨前之茶,恒为世所珍。巡跸因近南,驿贡即已臻。计其采焙时,雨水以后旬。谷雨早月余,而尚未春分。欲速有如此,风俗安得醇。更忆夷中诗,可怜我穷民。尚茶供三清,不忍为沾唇”。(故宫博物院编《御制诗》五集卷三)诗注“龙井茶以谷雨前摘取者为佳,今年正月二十九日雨水兹甫,二月下旬之初浙江已进到新芽,其采焙当在雨水后数日,距谷雨尚早月余也。”一般年份龙井茶均在谷雨后数日采焙,然后解送至京。

清宫贡茶分为土贡茶和非土贡茶两类。土贡茶是地方官每年必须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带有实物税性质,为礼部掌管,由内务府广储司茶库负责收储贡茶。茶库主要职能是收贮相关的物品,《大清会典》记载:“茶库,康熙二十八年奏准,于裘缎二库内分设,管收贡茶、人参、金线、绒线、纸张、香等物。”(雍正朝《大清会典》,卷227)非土贡茶由产茶地方的织造、将军、总督、巡抚等地方官直接向皇帝进贡。这些贡茶是由进贡官员的亲信负责解压,到京之后交与奏事处,皇帝则根据需要与个人喜好赏收或封驳。这些非土贡的茶叶是要经过驿站运送至京。

顺治初期,对贡茶所属何处及何日进京,均作了明确规定。下面以浙江省地区进贡贡茶为例,了解贡茶到京日期。《清会典》记载:“岁进芽茶,顺治初,系户部职掌。七年,改属礼部,俱从土产处所起解,转送该衙门供用,各有定数,具列于后。顺治七年,礼部照会产茶各省布政司,每年谷雨后十日起解,定限日期到部,延缓者参处。浙江省,杭州府限五十二日,湖州府限五十二日,宁波府限六十一日,绍兴府限五十五日,处府府限七十日,温州府限七十七日,金华府限六十四日,衢洲府限六十七日,台州府限七十一日,严州府限五十八日。”(康熙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七十三,《礼部・岁进芽茶》)清代浙江贡茶品种主要有:龙井茶、雨前龙井茶、龙井芽茶、黄茶、桂花茶膏、人参茶膏、日铸茶等。《宫中进单》中记载:“乾隆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一日,苏州织造舒文进雨前龙井毛尖茶八瓶、雨前龙井芽茶八瓶。乾隆四十二年八月,漕运总督德保进龙井一百瓶。乾隆五十三年二月十三日,杭州织造奴才额尔登布跪龙井新芽茶九瓶。光绪七年四月十四日,头品顶戴浙江巡抚谭钟麟跪龙井芽茶二十瓶、桂花茶膏二十匣。光绪九年四月十二日,头品顶戴浙江巡抚臣刘秉璋进龙井芽茶二十瓶。光绪二十六年四月二十八日,头品顶戴浙江巡抚臣刘树堂跪龙井芽茶二十瓶、桂花茶膏二十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进单》)乾隆皇帝尤其钟爱杭州龙井茶。这一点,清官档案有载,如“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初八日杭州织造西宁第一批进龙井雨前茶四瓶,三月十五日、七月二十日又两次共进龙井雨前茶二十四瓶。浙江巡抚庄有恭、漕运总督杨锡绂分别于四月二十六日、六月十八日进龙井茶、龙井雨前茶各一百瓶。”(无园《龙井贡茶》载《紫禁城》,1982年第2期)如此在同一年中浙江巡抚,杭州织造及漕运总督分别进龙井茶、龙井雨前茶,数量为二十四瓶和一百瓶,其喜爱程度可见一斑。除此,乾隆皇帝还以新进到的龙井茶恭进皇太后,“乾隆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新进到龙井茶照例奉,旨恭进:皇太后茶叶十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进单》)

龙井贡茶的特点

龙井茶产地依山傍湖,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之土壤疏松、土质肥沃,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从垂柳吐芽,至层林尽染,茶芽不断萌发。

龙井茶的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历来龙井茶的采摘讲究以早为贵,曾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依采摘时期不同,通常以采于清明前,称为“明前”;采于谷雨前,称为“雨前”;谷’雨日到谷雨后5日内采制的为“头春茶”;谷雨后6日至10日所采制的为“二春茶”;谷雨后第11日到立夏日采制的叫“三春茶”或“三尖”;从立夏后再采摘炒制的称“四春…‘烂春…‘长大”等。以往,也有按采摘的鲜叶嫩度和采摘时间来划分龙井茶品质的。例如,通常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采一芽一叶,叶似旗、芽似枪的,称“旗枪”;采一芽两叶初展的,由于芽叶的外形卷如雀舌,因此称“雀舌”。而称为“莲心”的品质较佳,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载:“雨前茶,产杭之龙井者佳,莲心第一,旗枪次之。”采茶是制茶工序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直接影响到茶品质的好坏。明代是我国茶叶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有许多茶书对时节、天气、老嫩、手法、禁忌等方面做了洋细的记载。对采茶,罗廪《茶解》中说:“雨中采摘,则茶不香,须晴尽采。当时焙,迟则色、味、香俱减矣。故谷雨前后,最怕阴雨,阴雨宁不采,久雨初齐,亦须隔一两日方可,不然,必不香美。采必期于谷雨者,以太早则气未足,稍迟则气散,入夏则气暴而味苦齿矣。”张源((茶录》载:“采茶之候,贵及其时。太早则味不全,迟则神散。以谷雨前五日为上,后五日次之,再五日又次之。茶芽紫者为上,面皱者次之,团叶又次之,光面如筱者最下。撤夜无云,怕恫烧呶上,日中采者次之,阴雨中不宜采。产谷中者为上,竹下者次之,烂石中者又次之,黄砂中者又次之。”清代陈铿《虎丘茶经注补》三之造说:“凡采茶在二三四月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微蕨始抽,凌露采之,茶之芽,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中枝颍拔佳。”上述记载,较明确地表现了对采茶等工序各个环节的要求,可以说对现今制茶工艺仍具有指导意义。

龙井茶属于炒青绿茶,其炒制工艺,十分独特。王草堂《茶说》记载:“阳羡芥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明・王草堂《茶说》,转引自阮浩耕、于良子点校《中国古代茶叶全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高濂《遵生八笺》:“如杭之龙泓(即龙井也)茶,真者天池不能及也。山中仅有一二家,炒法甚精,近有山僧焙者亦妙。”而“炒法甚精”“山僧焙者亦妙”说明当时龙井茶的炒制方法已经十分精细成熟,有可能此种技艺为“山僧”发明并掌握得最精湛。炒龙井的新锅先磨光,然后才能炒茶。炒茶的燃料也有讲究,“炒茶之新,仅可树枝,不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总结古人的经验,炒什么茶,用那种火力,就采用那种燃料,这样就可以控制火温,制出好的名茶。乾隆钟爱古今赞赏的西湖龙井茶。《龙井见闻录》中记载了“乾隆十六年辛未,幸天竺、览乡民采茶焙制之法。”并御制《观采茶作歌》,歌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地炉文火续续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防微犹恐开奇巧,采茶览民艰晓。”(故宫博物院编《清高宗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五)此诗中生动描绘了龙井茶的采制要点,如采摘时间以“骑火”品质最好,禁火前采的太嫩、禁火后采的太老,只有禁火期间采摘的茶嫩度最合适。炒茶要做到“慢炒细焙”,才能分出品质次第。乾隆皇帝还亲眼看到了茶农采制茶叶的辛苦,由此歌出了“辛苦功夫殊不少”感叹。

现故宫博物院遗留的龙井贡茶,为当年由地方进贡的贡品,有雨前龙井茶和龙井芽茶两种。从现存的雨前龙井茶实物上看,包装非常讲究。雨前龙井外包以楠木匣(图一),匣内用木板置于中间一分为二成两格,内放两小桶雨前龙井茶,桶盖上附加贴红纸凹槽板,用来增加包装效果,匣盖面有绿色“雨前龙井”的标识。选用此色,犹如龙井的青翠,使人未曾品茗已神清气爽。现存的雨前龙井茶文物,茶叶细小单薄,卷曲均匀,应该是取自茶叶的嫩芽制成。雨前茶采摘时间为4月5日以后至4月20日左右采制的茶叶。雨前茶虽然不及明前茶那么细嫩,但由于这段时间气温高,芽叶生长也相对较快,因此芽叶中的内含物也比较丰富。正如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所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

另一件文物龙井芽茶(图二),以锡桶盛装,正面阴刻二龙戏珠纹饰,上下各饰一道回纹做边饰,此图案是专为进贡而制作的包装。桶内茶叶,嫩芽细长,绿中泛黄,芽叶长短均齐,应该是清明前后采摘的嫩芽制成。当今学者对其的评价是:西湖龙井茶,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淡而远”、“香而清”,别具风格,独树一帜。

清宫中储存贡茶的茶叶筒,有瓷罐、锡筒、银茶筒、以及紫砂罐等。而龙井茶以锡筒作为首选包装,是因其锡茶叶筒具有凉性、易散热、密封性强的功能,可长时间保存茶叶与其特有的香气。同时又因锡器其质地的优势,自身泛有光泽,易于其上錾刻工艺与纹饰,使茶叶内在品质与包装精美浑然结合,且成为龙井贡茶的特有包装材质。

清宫龙井贡茶的使用

龙井茶是清宫中众多名品茶之佼佼者,且成为备受宫廷推崇的茶品之一,并用于宫廷日常生活,是一种必备的饮品。同时也常赏赐给王公大臣以及祭祀时使用。

首先来看饮用,乾隆酷爱龙井茶,《清稗类钞》中有“高宗饮龙井茶的记载”。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杭州,畅游龙井,并上龙井品茶,写有《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一首。“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生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故宫博物院编《清高宗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二)这首诗描绘了他品尝到用龙井泉烹的龙井新茶,风味独特。龙井茶“生自烂石上,”又是“谷雨”前采制焙成的。而坐在龙井上,烹啜龙井茶,似别有“一家风味”。龙井茶细如莲心,滋润心田,仿佛辩才法师正呼之欲出,在笑我依然是“文字禅”!这些诗表现了乾隆对西湖龙井的钟爱,对采茶、炒茶工艺细微观察,有深刻的感受并入其诗中。也写出了乾隆在西湖汲龙井水啜龙井茶的乐趣和遐想。相传他在龙井狮子山峰胡公庙前品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逐封庙前茶树为“御茶”,共有十八棵,遗址今犹存。

乾隆皇帝还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再泡以龙井茶,谓之三清茶。有《三清茶》御制诗传世:“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僵俭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块。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故宫博物院编《清高宗御制诗》初集卷三十六)并在《三清茶》诗题后加注:“以雪水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

此诗为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一年秋巡五台山,回程至定兴遇雪,于毡帐中以雪水烹煮三清茶时所作。三清茶为乾隆皇帝一生中极为喜爱的茶,常于各种场合品啜,如祈谷斋居、重华宫茶宴廷臣或山斋闲居皆见烹煮三清茶。

其次,清宫以龙井茶为代表的御用贡茶作为皇家赏赐品是必不可少的,是皇帝用茶作为媒介与王公大臣、皇亲国戚进行物质上交流,以达到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一种特殊手段,而又充分显示了茶文化的内涵。从档案记载来看,清官赏赐龙井茶多是在每年的四月或五月间,特别是每年“照例在飞云轩进行的对宗室重臣的茶叶赏赐,大部分用的都是龙井茶。

根据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三年的文献档案,笔者整理出赏赐龙井贡茶的情况。

清官中龙井贡茶除赏赐用茶外,还经常用于宫廷祭祀活动中。寿皇殿是宫禁之内的皇家祖庙之一,位于景山,原是明代皇帝的游幸之所。清以后,清圣祖康熙皇帝去世安葬后,他的“御容”画像奉祀在寿皇殿中室。清高宗乾隆皇帝即位后,也把雍正帝“御容”画像供奉于寿皇殿东室。由于殿内供奉两朝皇帝画像,并举行祭奠仪式,因此该殿自此从一个普通的皇帝宫廷居所演化成了祭祀场所。

第2篇:龙井茶作文范文

十余年前的春天,我邀三五知己结伴去龙井。一路的好山好水,让人陶醉。到了九溪十八涧,我们准备品茗小憩片刻。这时来了一位大嫂,说是龙井村人,欲搭我们的车回村。龙井正是我们前往的地方,我们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大嫂坐在前面带路,车子在弯弯曲曲的石路上缓行。车窗外,高低茶树,相连成趣;山影斑斓,泉水叮咚,山腰间不少村妇在采茶。到底是龙井人,大嫂三句话不离龙井茶、龙井水。说这九溪十八涧有讲头,叫“弯弯曲曲的路,层层叠叠的山,密密麻麻的树,点点滴滴的天,叮叮咚咚的水”。又说,这么宽的石路,原是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要进龙井村品茗,专门为十八抬大轿修的,听得我们兴趣盎然。

从大嫂的话中,我们得知狮峰山麓有一壁上流泉,泉下有一碧池,池之形状如井。相传,古时人们以为这泉和井通东海,亦属龙王管辖,于是称此泉为龙井,又尊称“老龙井”。这龙井十分奇特,搅动时,水面会出现一条分水线,仿佛游龙摆动,然后慢慢消失。这种现象在雨天更为明显,据说是因地下泉水与地面水相互冲撞有关。又得知,这西湖龙井茶以“色清、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古时龙井茶按产期先后及芽叶嫩老分为莲心、雀舌、极品、明前、雨前、头春、二春、长大八级,上好的龙井茶只出在狮(峰)龙(井)云(栖)虎(跑)。听罢大嫂的一路介绍,龙井如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难怪成为人们的神往之地。

到了龙井村口,村旁大片茶树碧如翡翠。在好客大嫂的引领下,我们走进她那黛瓦粉墙的老屋,只见一中年男子在堂屋中正准备炒茶,见了我们他立即笑容可掬起来。炒茶用的锅是一口若煮满饭可饱五十粗壮汉的大铁锅,油黑发亮,锅沿装了控制火候用的电钮,是一口“电炒锅”。男子先在锅中倒少许植物油,锅虽大,但一次炒茶叶却不多,仅贴锅底的样子。中年男子边娴熟地翻炒着茶叶,控制着炒锅火候,边滔滔不绝地道起炒茶经来:炒茶是很技术的一种功夫,有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十大手法,一锅茶需炒4遍,只能炒4两干茶。我们目睹那一锅碧绿的茶树叶子在炒锅中慢慢卷起、干瘪,随之抖落起的清香便飘飘袅袅,沁得人满身满心。

大嫂热情地为我们沏上刚刚出锅的龙井茶,沏茶用的水,自然是那清澈甘冽的龙井泉水。正合《龙井茶歌》那句诗,“岂知新茗煮新泉,团黄分列浮瓯面”。手捧茶杯,我闻到了那种清幽隽永的茶香,清澈微黄的茶汤中,嫩叶片片如仙风鹤骨,娉娉婷婷若神女玉立。我不忍喝下,望着茶杯出神,想玉皇老儿的琼浆玉液也不过这般光景。

在我的印象中,绿茶泡出的颜色应该是黄中带绿的,怎么这龙井茶汤是嫩黄的呢?于是向大嫂请教。大嫂拿出几种龙井茶叶让我们识别,她说最好的茶叶绿中显黄,似翠非翠,扁平挺秀,光滑匀齐。这种茶在二月份后就开始采摘,第一道茶味道最好,通常被定为顶级茶。过去,头道顶级龙井须由豆蔻年华的未婚少女采摘,故民间称之为“女儿红”。明前龙井茶叶都是嫩叶做的,一叶一芽,泡在杯中,均匀成朵,茶汤自然是嫩黄色的,稍后叶子长大了,绿色素增加,泡出来的茶水就有点发绿了。说话间,我轻轻举杯,细啜一口香茗,果然不凡。那茶,香郁若兰,清幽淡雅,清冽甘醇,回味无穷。刹时觉得,口颊留香,劳顿全消,心境一片澄明,顿生一种彻底的清凉与惬意,全然陶醉在这南方嘉木的魂魄之中了。

西湖龙井茶经过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精湛的制茶工艺而形成独特的品质风味,为世人所赞誉。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千百年茶文化的积淀。我这茶者,尤爱龙井,读过些许关于龙井茶的故事。相传北宋元丰二年,一法号为“辩才”的高僧,退居狮峰,开山种茶。辩才识风水,种出的茶色、香、味特佳,遂以“龙井”冠名,这就是龙井茶的源头和由来。由于辩才声名高远,又种得茶中极品,引得杭州知府坡等名士前往与之品茗、论诗、挥毫,留下“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的千古佳句;今存摹刻的“老龙井”就是坡的手迹,从此名士品茗便以雅仪传世。那位“风流皇帝”乾隆也多次来龙井“附庸风雅”,还题碑作诗盛赞龙井茶“一家风味”;还在狮山峰十八棵茶树上亲自采下些嫩茶叶夹在书里带回朝中,给皇后观赏。后来,书中的嫩芽被夹扁,形如雀舌,乾隆见了龙心大悦,下旨江浙总督每年按雀舌样制作龙井茶贡于宫中。

第3篇:龙井茶作文范文

杭州西湖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闻名中外,被誉为“人间天堂”。相传北宋元丰二年,一法号为“辩才”的高僧,退居西湖狮峰,开山种茶。辩才“识风水”,种出的茶色绿、香郁、味醇、形美,人称“四绝”,尤以“龙井”冠名。

西湖山区,群峰起伏,青山叠翠,溪泉淙淙,绿树成荫。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有着宜茶的环境,加上茶农们的精心制作,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而形成了龙井茶的独特品质。明代诗人于若瀛《弗告堂集・龙井茶歌》:“西湖之西开龙井,烟霞正接南山岭。飞流密泊写幽壑,石磷引曲片云冷。拄枝寻源到上方,松枝半落澄潭静;铜饼试取烹新茶,涛起龙团沸谷芽。中顶无须优兽迹,湖山岂俱固金沙。漫道白芽双井嫩,未必红泥方印嘉。世人品茶未尝见,但说天池与阳羡。岂知新茗煮新泉,团黄分列浮瓯面。二枪浪自附三篇,一串应输钱五万。”详细记述了龙井茶的产地、自然环境、品质及其茶性特点。清代诗人松庐曾作一首赞龙井茶诗,更是把龙井茶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云:“龙井茶先谷雨长,味甘还作豆花香;平生嗜好无他物,日煮清泉一勺尝。”

据史料记载,乾隆曾六次到过杭州,巡视龙井茶区,写有四首龙井茶诗。如在龙井茶区天竺作的《观采茶作歌》:“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荚新芽细拨挑,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镳。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朝天子对龙井茶由衷的酷爱与赞美。

诗人吟咏龙井,也有许多独特的手法。相传,杭州“藕香居”茶室有一幅非常著名的茶联。“藕香居”系尼姑所开,门对西湖,三面临水,多栽荷花,远山近水一览无余,为非常清静高雅的品茗场所。该联集坡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把西湖美景,龙井香茶,杭州佳人跃然纸上,读之使人怦然心动,心旷神怡。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也十分喜爱龙井茶,委员长视察杭州西湖龙井村,提笔写下《看西湖茶区》诗:“狮峰龙井产名茶,生产小队一百家。开辟茶园四百亩,年年收入有增加。”诗似信手拈来,却韵味无穷。副总理访问杭州梅家坞,也留下一首《梅家坞即兴》:“会谈及公社,相约访梅家。青山四面合,绿树几坡斜。溪水鸣琴瑟,人民乐岁华。嘉宾咸喜悦,细看采新茶。”现代著名诗词书画家施子江曾作《龙井茶乡》绝句:“清风清水好湖光,西子西来喜得香;龙舞龙吟龙作雨,井前井后斗茶忙。”这些咏茶诗篇,被千古传诵,至今遗存在杭州茶文化的宝库中。 【编辑:修远】

第4篇:龙井茶作文范文

关键词: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模式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2B355);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YJY201114,zlgc2011032)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模式及效益比较——以龙井、信阳毛尖和印度大吉岭茶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4月7日

茶叶因具有极强的原产地域特点,因此是最适合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要农产品之一。我国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申请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茶叶品种也很多,但茶叶地理标志保护过程中却存在着商标和地理标志之间、茶农、经销商、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等各方利益的冲突,导致我国茶业市场混乱,尤其是优质品牌茶叶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本文以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和印度大吉岭茶为例,比较分析不同品牌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区别,以期为建立我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最佳模式,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龙井茶

对龙井茶的品牌保护,最早于2001年10月由国家质监总局制定的《龙井茶国家标准》和《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实施(2001年第28号公告),随后浙江省有关部门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对龙井茶进行地理标志保护。

(一)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模式

1、成立三级保护管理机构。成立“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省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的管理工作。在西湖、钱塘、越州三大主产区,分别成立产区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委员会,并以县(市、区)为单位成立龙井茶地理标志保护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定产区内龙井茶申请和管理细则,受理产区内生产者提出的专用标志使用初审工作。地理标志保护的管理机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牵头组织,成员包括质监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单位以及生产、经营者代表等。

2、实行专用标志管理。该标志由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用标志图案以及龙井茶产区名称组成,生产者根据规定程序和条件向管理机构申请使用专用标志。(图1)

3、实行原产地域茶园证书管理。茶叶种植者向县(市、区)级龙井茶管理办公室申报茶园面积、区域位置,以及茶叶产量,获得《龙井茶原产地域茶园证书》。茶叶加工企业在收购龙井茶鲜叶或半成品(毛茶)时,必须验明《龙井茶原产地域茶园证书》,为防止假冒或以次充好茶叶,给各茶叶种植者建立相应的原料收购和销售统计台账。

(二)“西湖龙井”和“龙井”。龙井茶生产的区域范围很大,不同龙井的产地也很多,但仅以“西湖龙井”品质最佳,最为著名,也最受消费者青睐。由于“西湖龙井”茶制作工艺复杂,对茶叶的生产区域和品质要求很高,因而价格昂贵,真正的“西湖龙井”茶市场上供不应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地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带动龙井茶原产地域产品周边地区的发展,有意识地利用行政手段,开始进行“傍名牌”活动。典型例子就是“西湖龙井”地理标志的申报。1999年,在杭州市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西湖龙井”茶成为国家第一批受原产地域保护的茶产品。国家质检总局在《龙井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公告时,批准“西湖龙井”茶原产地域包括西湖产区(杭州西湖区行政区域内,面积168平方千米,茶园面积900公顷)、钱塘产区(杭州市的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等行政区),以及越州产区,即“西湖龙井”茶的生产范围扩大到了杭州市的周边地区,成了杭州龙井,甚至浙江龙井了。先前存在的“傍名牌”现象被合法化,“西湖龙井”茶的声誉也因“大龙井茶”的质量参差不齐受到了严重影响,龙井茶的经济效益反而大大降低,一度正宗西湖龙井茶出现生产萎缩现象。

(三)完善措施。“西湖龙井”是驰名中外的名茶,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实施比国内其他名茶都早,保护体系也比较完善,但“浙江龙井”的出现使消费者和消费市场陷入了迷茫,面对这两种龙井不知何去何从。为了杜绝杭州市产区的茶农在销售茶叶时“鱼目混珠”掺进其他产区的茶叶,“西湖龙井”茶迅速启用了相关质量控制系统,在茶叶收购中采用严格的“茶标制度”。每年对正宗“西湖龙井茶”基地进行摸底调查,根据每户茶农的茶园面积估算茶叶产量,然后按一比一的比例发给“茶标”。茶农在卖茶时必须同时将“茶标”交给茶叶加工企业,企业再拿“茶标”去杭州市“西湖龙井茶”质量监控中心换取地理标志。目前,全杭州只有46家茶叶公司具有使用“西湖龙井茶”地理标志的资质。这样,消费者便可大胆放心地选购标有地理标志的“西湖龙井茶”。这一做法既保护了消费者和茶叶生产者的利益,又维护了茶叶市场的秩序和“西湖龙井茶”的声誉。(表1)

二、信阳毛尖茶

“信阳毛尖”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其生产历史悠久,加工工艺在清代就已形成。历史上“信阳毛尖”主产于河南省信阳市西部的五云(车云山、云雾山、集云山、连云山、天云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和信阳市东部的震雷山、灵山等地。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很多地方先后出现了仿“信阳毛尖”工艺的“河南毛尖”,而且一度十分盛行,给真正的“信阳毛尖”在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信阳茶叶协会为该商标的注册人。该商标明确规定“信阳毛尖”的生产范围为:东至固始县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和大别山交界处,北到淮河沿线,南至大别山北坡的信阳市行政区域内,且需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同年,信阳市农业局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了“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并获得批准,这使得“信阳毛尖”茶获得了双重保护。(图2)

2004年河南省实施《信阳毛尖茶DB41/T336-2004》地方标准,标准规定“信阳毛尖”茶必须以采摘于信阳市行政区域茶园内新梢芽、叶为原料,并按照特定工艺加工,且具有特定的条形茶叶品质,这进一步对“信阳毛尖”的产地、工艺及品质做出了严格要求。2009年,“信阳毛尖”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进一步规范“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对维护“信阳毛尖”茶的声誉和消费者的权益,进一步提升“信阳毛尖”茶品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保护模式

1、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的意识。在获得证明商标、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保护后,信阳市有关部门在产区大力宣传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知识,增强茶农保护“信阳毛尖”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保护“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产品的良好氛围。同时,政府对假、冒“信阳毛尖”的生产和销售加大打击力度,确保该地理标志的正当合法使用。

2、在原产地域范围内,严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对于茶区内茶叶生产和加工的管理部门,以及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认证部门,在明确划定的原产地域范围内,严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严格规定只有原产地内达到既定标准的茶叶生产和加工企业才有权使用“信阳毛尖茶”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以确保原产地“信阳毛尖茶”的质量及其文化内涵。

3、积极推进“标志+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信阳毛尖”是使用在茶叶商品上的标志,在获得商标注册、原产地标记和地理标志后,信阳市茶叶协会对“信阳毛尖”茶的质量和生产技术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标志+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使“信阳毛尖”茶的市场知名度日益提高,成为信阳市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保护的效益。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后的2010年,“信阳毛尖”干茶产量达40,000吨,产值达60亿元,分别是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前2000年的2.9倍和24倍,经济效益极其显著。(图3)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信阳市政府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经严格论证,将同纬度、同工艺、同质量、同地区生产的茶叶统称为“信阳毛尖”。2003年,将“信阳毛尖”茶的产地界定为:北到淮河;南到大别山北坡的谭家河、李家寨、苏河、卡房、箭厂河、田铺、周河、长竹园、伏山、苏仙石、陈琳子等乡镇;西到桐柏山与大别山连接处的王岗、高梁店、吴家店、游河、董家河、浉河港等乡镇;东到固始县泉河流域的陈集、泉河铺、张广庙、黎集等乡镇。具体地理区域为:北纬31°23′~32°27′,东经113°45′~115°55′之间的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潢川县域的133个产茶乡镇。由此,茶园种植面积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增大。现有茶农95万人,茶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茶农因种茶人均收入1,796元/年,占全市农村人均收入的50%。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信阳山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是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可以看出,随着地理标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保护措施的稳定执行,“信阳毛尖”这一世界品牌将会给信阳毛尖茶的产量和产值带来越来越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印度大吉岭茶

(一)大吉岭茶及其地理标志概况。印度出产的茶叶中,最有名的便是大吉岭茶。大吉岭茶被认为是“茶叶家族中如果没有了它,就跟葡萄酒家族中没有了香槟一样”,因此,大吉岭茶又被誉为“红茶中的香槟”。大吉岭地区位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的大吉岭高原一带,该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大吉岭茶独特的品质和口味。更重要的是,由于各项茶叶保护标记实施得力,使得印度大吉岭茶成为著名的世界品牌,被世界各国消费者所认可。

印度政府对茶叶的保护由来已久。自1933年起,印度政府就颁布了有关法令对大吉岭茶进行保护,1953年通过《茶叶法案》,并成立了印度茶叶委员会。茶叶委员会对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规范管理。而大吉岭茶则成立一个专门的大吉岭茶种植商协会,该协会是唯一的大吉岭茶生产商组织,茶叶委员会与大吉岭茶种植商协会保持密切合作。1983年,大吉岭徽标诞生,标志着大吉岭作为茶叶地理标志在法律上受到全方位保护。(图4)

(二)大吉岭茶地理标志保护的模式。大吉岭茶的成功主要在于对其各种商标、产权和标记的保护。印度政府尤其重视大吉岭的地理标志保护,大吉岭徽标自诞生以来,已作为商标(或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注册,其中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埃及以及部分欧洲国家。(表2)

早在1958年,印度茶叶委员会就将大吉岭徽标和“大吉岭”名称注册为证明商标,从而获得了“本国保护”。1999年,茶叶委员会将大吉岭徽标和“大吉岭”名称注册为地理标志。为走向国际市场,2000年印度政府建立了对出口大吉岭茶进行强制认证的制度。明确要求,所有大吉岭茶营销商必须与印度茶叶委员会签订许可协议,并提供出口大吉岭茶的产地、加工、销售等各种信息。非原产地的茶叶不允许以任何方式与大吉岭茶混合,印度海关也要求所有出口大吉岭茶都需附原产地证明,以确保海外进口商所收到的每一批货物都是100%正宗的大吉岭茶。2011年,欧盟正式批准印度“大吉岭红茶”地理标志保护的注册申请。

四、小结

我国茶叶资源丰富,各种名茶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各具特色和风味。但我国茶叶地理标志保护历史较短,尚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地理标志保护机制。因为茶叶地理标志保护涉及茶叶生产者、茶业企业、消费者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这样,各种名茶在实施地理标志保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多种利益纷争,如茶叶企业滥用标志、销售商“搭便车”等非合作性竞争。而且,目前我国茶叶市场的质量监督总体系统很不完善,监督力度也很不到位,各地的茶业协会也没能发挥最大作用。比较而言,印度政府和茶业机构为保护标志所付出的代价高昂,包括支付法律保护和注册费用、雇用国际监测机构、在海外管辖区打击侵权行为等。这些费用还不包括茶叶委员会的人员开支,这一点值得国内茶叶产业学习和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荣,姜含春.茶叶地理标志保护的利益冲突及协调机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6.

[2]沈培和,刘栩.谈西湖龙井与浙江龙井的“统”与“分”[J].中国茶叶,1996.5.

[3]许咏梅.西湖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实施10年后:现状与思考[J].茶叶,2012.38.3.

[4]郭桂义,孙慕芳等.信阳毛尖茶[J].中国茶叶加工,2003.4.

[5]吕立哲,魏慧.信阳毛尖茶原产地保护和开发利用[J].中国茶叶加工,2005.2.

[6]商综.“公司+农户+商标”成为农民增收新模式[J].中华商标,2004.12.

第5篇:龙井茶作文范文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梅家坞就已是对外宾开放的定点观光区,几十年来共接待过上百个国际名人和国家元首。1953年至1962年期间,总理曾先后5次来到梅家坞村视察、指导农村工作,将此作为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联系点。由于的五次来访使得梅家坞的名气大增,村里有五福桥为证。2003年10月主席来梅家坞茶文化村视察, 2006 年4月3日,曾庆红副主席又来梅家坞视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梅家坞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漫山遍野的茶园,三四五月是梅家坞茶农最忙碌的时节,一般每户人家都要请三四个采茶工,茶地多的人家要请十几个,炒茶由于很需要技巧,一般没十几二十年的炒茶龄是炒不好的,现在这方面的技艺有点失传的可能性,因为年轻的一代对炒茶已经不屑一顾,倒是有很多的外来工来此学艺,茶忙这几个月他们的收入也是不菲的,更有一些手艺好的外来工,作为了梅家坞的上门女婿。

梅家坞龙井茶的产量是有限的,高档茶更是如此,假设平均每户人家高档茶的产量是20公斤,那么500*20=10000公斤左右,总共大概为10吨左右,其实估计很多人家都是达不到这个量的,梅家坞龙井茶的产量也就那么一点,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梅家坞的茶叶,其实怎么可能会是出自梅家坞呢?对于梅家坞龙井茶,可以这么说,只要是正宗的,不管价格高低,如果是上300以上的茶叶,口感都是很好的,喝到口中嘴里很怡然的感觉,真正是一种茶味,当然还有一个前提是水也要好,最好是出自山水的矿泉水。如果你买的茶叶口感你觉得不怎么样,那肯定是假冒的。还有茶香是很重要的,真正的明前茶还带有一点糯米的清香,经好水一泡更是如此,龙井茶对器具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有玻璃杯就可以了。

农民是靠天吃饭,种茶也一样,天气对于茶农的收入起绝对性的作用,一般西湖

龙井的出芽期是在三月初,如果这段时间气温可以保持在10度以上的话,早发芽一些

的茶叶可以普遍在10号就可以开采,一般普遍可以开采,也就是茶忙,在20号左右开

始,到一般清明可以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制作出来的茶叶就叫做明前茶,

然而天气是变化无常的,特别今年2005年全球气候都偏冷,使得三月初的天气基本上

还保持在5到6,甚至到0度,使得发芽期推后,相对来说明前茶的日期就变短了,俗

语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茶叶出来的早晚对于茶农的收入是起绝对性

作用的。

西湖龙井的所有产地基本都是84年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子后承包到茶农个人

的,所以很多网上所说的某个公司拥有多少亩茶叶生产基地的都是不正确的,他们想

要获得正宗西湖龙井的话,也是必须从茶农那边来进行收购。关于品质来说,梅家坞

龙井绝对是一流的,在近几年的评比中都是胜出的,狮峰山和梅家坞其实就是同一座

棋盘上的两边山麓,并且狮峰山靠龙井村那边茶园不多,总的产量是很少的,市面上

很多都说自己的是狮峰龙井,就更加不可能了。整个西湖龙井的茶叶产量最多还是梅

家坞了。并且梅家坞人对茶园的打理,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井井有条.(待续)

梅家坞的茶的确很香,还很绿,只有品过才知道。茶坊有特色,白墙黑瓦,透着江南的灵气,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喝茶就像在品味杭州的文化。而且杭州人好像特别爱喝茶,人人手上都有一杯茶,特别有意思。

• 过去人们喝茶往往是去龙井村,也就是西湖新十景中的“龙井问茶”。龙井泉水清澈甘洌,与虎跑、玉泉合称西湖三大名泉。龙井茶更负盛名。清乾隆皇帝曾到此采茶种茶,老龙井还留有“十八棵御茶”遗迹,乾隆还题“湖山第一佳”五个大字。

但是随着梅灵路的修建完工,梅家坞村的修缮完成,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走进这一“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的特色村落。

2000年起,经过5年的整治和创建,梅家坞茶文化村已是一个融青山绵绵、溪涧潺潺、茶园蓬勃为一体、散发出浓郁朴实民风和茶乡风情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乡休闲园区,重现了“十里梅坞蕴茶香”的自然秀丽风貌。梅家坞茶文化村现有160余家乡间茶坊,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多语种接待室,为前来观光的宾客讲解梅家坞茶历史、茶的采摘、炒制和茶的功能等内容,并进行茶艺表演。在每年春季游客还可亲自参与春茶采摘,亲身感受浓浓的茶文化气息,尽享茶文化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作为杭州中国茶都的重要载体,梅家坞茶文化村已成为杭州对外的一块“金字招牌”。

梅家坞茶文化村以纪念室、乾隆遗迹、古树观赏点、茶园观赏区、农居群、十里锒铛、古井、古桥、垂钓区、茶艺表演区、小牙坞等十余处景点构建了一个山水情和人世情完美结合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区。梅家坞茶文化村交通便利,杭州市内游4路、324路和K658路公交车可直达梅家坞,自驾车游客可由梅灵路通达。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完善,游览秩序、购物环境良好。

第6篇:龙井茶作文范文

西湖龙井篇

酒类侠,茶类仙。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正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实现风雅的回归。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居其首。我们的访茶之旅即以龙井开头。人人都知道去杭州游西湖,难道杭州就别无其他去处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几片纤小的嫩叶,在泉水的滋润中舒展,送出淡雅醇香,眼前的一杯西湖龙井,便是杭州另一极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做茶的人到处都是,西湖龙井的茶农,一年就忙三个月。从古代的贡茶,到今天的国茶,西湖龙井从不缺美誉。饮茶是杭州深植于骨髓的基因,天开地阔,天地清明,令杭州人舍得自如。

以“茶”为主题的品茗清幽之处,在西湖西面的凤凰岭上,本名龙泓,又名龙湫,以泉名井。相传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已发现。泉水出自山岩中,四时不绝,水味甘洌,取小棍轻轻搅拨井水,水面呈现一根蠕动的分水线,颇具风趣。龙井之西的龙井村,环山产茶,名西湖龙井茶,因具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龙井村的十八棵老茶树,因乾隆代言,经后人演绎,每年的第一批明前茶上市之前,就已经被拍卖出每斤十八万的天价。在开茶节期间探访龙井村,梅家坞,双峰村等产茶圣地,身着传统服饰的采茶工腰间系小筐,双手翻飞,半晌功夫,满满一筐新鲜茶叶就可以采摘完毕,山间白雾轻笼素色的村舍,此情此景,令人不辨今古。

梅家坞的茶山拥有大片龙井园,此处不同于热闹的龙井村,远离市区,鲜见车马,山间弥漫着一层薄雾。视线越过高低起伏的茶山,所抵之处,是水墨画般的西子湖,再远处是海市蜃楼般的城市楼宇,高低错落,让人感觉恍如隔世。所有的烦恼焦虑,轻易地被一片禅意的山水化解。山路上不时迎面走来自称师承九华山的徽女,争相为你看相算命,手腕一转,送出个上上签,恰风和日丽,遇见心情大好者,千金出手的也有。这样热闹的好时节,杭州真是浓妆淡抹两相宜。

祁门红茶篇

自古以来,古徽州就是茶的江湖。茶,在有形与无形之间,左右着一方百姓的富足与动荡,兴盛与衰败。早在敦煌出土的变文《茶酒论》中,就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载。彼时万国来求的,正是产自歙州茶区的好茶。祁门县自唐代以来,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其所产之茶,也是中国茶叶兴旺时期的代表。在祁门红茶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那样一个时代,祁门香在欧罗巴乃至全世界是多么的意气风发。在英国,饮茶是高贵身份的象征,而彼时的祁门红茶是下午茶的极品,极尽风光。

无论如何,在祁门县,人们的记忆中还有一个永远的祁门红茶老茶厂。作为原产地正宗象征和产地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曾经为浮梁茶带来了近一个世纪的荣耀与辉煌。去往茶厂的路上,新修的公路在山间往复盘旋,云雾飘渺处再难行车,需步行方抵茶园。

祁门红茶长在山间峡谷,浓郁高香,红艳的汤色,恰似绿树中的红花,雨后初晴的一轮红日。这一地区雨丰雾足,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漫山云,总体气温低于一百多公里外的龙井西湖产区。站在一丛新绿吐芽的老茶树中间,众人惊叹于触目之所及,山间处处点缀着硕大的粉色泡桐花和金黄油菜花,花开正艳。清澈的山泉流过山涧,葱郁的翠竹生于其间。偶有村舍掩映,灰瓦白墙,一树桃花不经意地自院墙中逸斜而出,寂寞妖娆。

太湖碧螺春篇

太湖美,美在太湖的水。吴侬软语小曲清唱,春色随水气氲染开来,青山碧水中白墙青瓦,正是江南春色的魅人之处。春风拂过水面,温润的水气便被带上洞庭山,植物新叶生发,果树与茶叶相间而生,水墨气息的春色也沾上了一些活泼俏皮的意味。“洞庭山水蕴香草”,因上天对江南的恩赐而特别适宜种植茶叶。这洞庭湖畔育成的茶叶,正是妇孺皆知的名茶碧螺春。

第7篇:龙井茶作文范文

开采时间推迟到3月底,头茶价格或突破3000元/斤

严禁使用催芽剂 目前市场上的龙井新茶统统不正宗

春雨润如酥、繁华香满园,对于今年的杭州来说,只对了一半。

这场雨下的是缠绵悱恻,可惜冷空气也一直如影随形。对于龙井茶的粉丝来说,今年想喝上一口明前龙井,可能价格不菲:由于受连续低温的影响,今年西湖龙井开采时间预计将推迟到3月底,明前茶产量也将比往年减少两成,价格自然水涨船高,预计可能将超过3000元/斤的大关。

辐射效应由此而来:什么时候能喝上新茶?即使买到了新茶又能否放心,记者昨日探求打开这一个个问号的答案。

新茶才露尖尖角

米粒一样的新绿在深绿色的龙井茶蓬上星星点点,顶着大太阳终于愿意露头来伸个懒腰。昨天,满觉陇村白鹤峰山头上的新茶芽叶刚刚开始冒头,村民唐晓军就劳心地跑到茶地里打探情报,这么着急自然有他的道理:“每年我们这块地都是最早开摘西湖龙井。”上世纪龙井茶还统购统销的时候,看茶样的评审高级技师们就说过,白鹤峰和狮峰齐名,产茶品质都是顶呱呱的。

大家都是着急啊,村里随便走走就能看到茶农们眉头皱皱、袖子拢拢,在村里踱着有些焦躁的步子:“天天去山上扳一头(杭州话,意思是看一眼),有什么用?茶叶开采,还早呢!”

有经验的茶农心里都装着“闹钟”:初步预计今年新茶的开采时间要推迟5-10天,像“龙井43”的开采时间要推迟到3月底,龙井群体种可能要延迟到清明前后。3月底开采这个日子是怎么估算出来的?昨天,杭州气象台台长周春雨带到会场的一组天气预报非常关键――新芽还要过两道“冷空气关卡”。

3月上旬,杭州平均气温6.2℃,比历史同期气温降低了2℃,总降水量在129.5ml,接近历史同期的4倍。根据茶树生物学特征,新芽生长要求日平均温度达到10℃以上。可今年持续偏低的温度,使得茶树基本都尚未抽芽。而接下来15-19日,杭州气温6-10℃左右,气温算是较平缓地升高,充足的降水条件对茶叶生长十分有利。可3月下旬,对于龙井茶来说又得过两道关:20日和22-24日,都会有冷空气来袭。这期间气温将明显回落,可能降到5℃以下。“这时茶叶将进入发芽的关键时刻,如果继续降到3℃、4℃以下,新芽一旦遇到倒春寒、降霜,嫩叶儿就可能焦掉、毁了。”周春雨的话,说尽了茶农心中的焦虑。

明前茶至少减产20%

持续低温多雨,冻坏了茶地里的害虫,茶树也吃饱了水,茶农们对茶叶的品质抱着很大的期待,不过,明前茶减产却几乎是大部分茶农们的预估,明前茶估计会减产20%。“就算铆足了劲儿冒芽,你算算,如果从3月30日采摘到4月3日,能下来几斤茶叶?” 今年清明节是4月4日,村民们说,往年3月20日就开始有小批新茶陆续开摘,今年明前茶的采摘时段足足缩短了2/3,说少两成,还算保守的。

我们来做个对比:去年3月27日,翁家山头茶开采,全国茶商都到这个西湖景区的最高山头来“抢”茶叶(一般来说,山头高采摘较早),收购价3000元/斤都要靠后门,茶叶公司的零售价格至少翻倍。今年的价格呢?茶农很笃定:“一定会超过3000元大关。”

市场里的新茶统统不正宗

这几天想买茶叶的同志,请握紧你们手中的钞票。昨天西湖景区管委会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召开了2012年西湖龙井春茶新闻通报会。管委会副主任王宏伟的一句话值得大家都在心上记一笔:“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展采摘的工作,到3月底前,市场上不可能有正宗的西湖龙井茶销售。”

走走几家茶叶市场,你会发现很多店铺已经挂上了“2012年西湖龙井正式上市”的牌子。进去一问,老板都会把胸脯拍得梆梆响:“正宗的。我在西湖边有10几亩茶地。”这是怎么回事?管委会工作人员强调,现在市场上出现的“2012新茶西湖龙井”都不是正宗的。因为西湖龙井茶开始逐步供应全国市场,基本上得等到4月初。

“大家要注意,不是采几片茶叶,就意味着新茶即将上市了。只有大规模、较大范围内、一定产量的采摘,新茶才能逐步供应市场。”王宏伟说。

催芽剂被紧盯

早一天开采,价钱就相差几百上千元。茶农心里当然焦急,各村也感觉形势严峻――万一有心急的茶农偷偷打催芽剂,就得不偿失啦。

第8篇:龙井茶作文范文

不过,和往年相比,今年的老沈心情有点沉重,3月上旬一场倒春寒,让当地茶农损失不小。据浙江省农业厅消息,大雪加霜冻天气,茶叶受灾严重。初步预估全省超过100万亩茶园受到冻害,3月底前的春茶损失30%以上,春茶全面开采推后10天以上。

“尽管我们都是随行就市,价格根据供需变化,但茶农有损失,无论如何我心里高兴不起来。”这是沈徐荣的心里话。在西湖龙井原产地一级保护区翁家山村周围,沈徐荣被茶农称为老沈,人们都愿意把茶卖给他,就是因为他做生意有人情味、有责任感。

老沈的茶大多专供北京张一元、吴裕泰等老字号。沈徐荣是这些知名老字号多年来主要的西湖龙井茶供货者之一。在他看来,得到知名老字号的认可,比获得很多大奖要有价值得多。

西湖龙井有“狮、龙、云、虎、梅”字号之分,分别产于杭州市西湖区的狮峰、龙井、五云山、虎跑和梅家坞一带,其中“狮”字号以其色泽黄嫩、高香持久的特点被誉为“龙井之巅”。正是这“狮”牌成就了沈徐荣,他也为此耕耘了几十年。

1984年分田到户,沈徐荣有了自己的茶园,他的茶叶人生正式启动。1991年统购统销的茶叶市场放开,更是让他登上了一个大施拳脚的舞台。

1991年,沈徐荣从当时的杭州狮峰茶叶公司获得“狮牌”的经营权,揣着对狮峰龙井的痴爱之情以及一腔梦想,他只身来到北京。“当时北京市场主要是花茶,做西湖龙井我是第二个。”沈徐荣说。

北京之行给了他做大狮峰龙井品牌的机会。“当时商场卖得好,比如前门商业大厦、王府井百货大楼等,我就从这些地方开始推销。”年轻的沈徐荣不怕吃苦,稳扎稳打,一步步建立了自己的商界信用。在他看来,尽管当时不懂得什么叫“品牌营销”,但讲诚信,卖正宗的西湖龙井是他唯一的信条。多年努力后,沈徐荣经销的狮峰龙井,直营及加盟商多达400多家,远销成都、广州、深圳、西安等全国多个城市。

沈徐荣说,现在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掺杂使假很多让人防不胜防。但越是这样,“诚信”二字就越显珍贵。

北京一家老字号公司的经理说,沈徐荣的信誉就像老字号一样,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2014年沈徐荣给张一元供茶,店里的意思是卖8600元一斤,但他坚决不同意,因为他供给吴裕泰等其他老字号的价格是7600元每斤。他的理由是,他所供这一级别的茶叶品质是一致的,消费者的价格也要一致。张一元最后拗不过老沈,一次要了400斤。老字号对老沈的妥协,更多是对他的信任。远道而来的四川茶盐道文化公司的负责人这样评价沈徐荣:“耿直到有些固执,但他的提供的产品就是让人放心。”近期他们准备和老沈签署战略合作,对翁家山的龙井茶做进一步的品牌推广和内涵提升。

作为高级品茶师,沈徐荣属于对狮峰龙井用心最多、用情最深的一位茶人。他嗜茶如命,一天到晚手不离杯。有人说,老沈的鼻子就是为茶而生的,这话并不夸张,一次有人拿一包新茶叶想试试老沈,他闻过后马上说采这些叶子的茶田边上一定有樟树,去了一看果然不差。

事实上,即便在西湖龙井产区,茶叶也不是都不愁卖,也有不少茶农由于茶园管理或制茶技术等原因,造成品质不稳定,此外渠道的不稳定更会影响销售。

第9篇:龙井茶作文范文

要泡出一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龙井茶。首先要选择符合标准的优质的龙井茶,即干茶色泽要绿中显黄,外形要扁平,挺直,光滑,匀整,无茶末碎片,香气要清香,且带有嫩栗香或高火香。

2、备茶具

茶具以小巧,精制为上,使其与龙井茶的名贵相匹配,并以洁净透明度高为好,目前选用较多的是,无花直筒的玻璃杯或白瓷盖碗。而且,在冲泡过程中不加盖:一是因为原料细嫩;二是可以让香气充分的发挥。

(1)玻璃杯

用玻璃杯冲泡龙井茶,方法简单。

冲泡龙井茶一般选用250-300毫升,单层透明优质的玻璃杯为主,且不可选用双层的玻璃杯(散热性差会导致熟汤味)。

玻璃杯晶莹透明,用于泡茶可以观赏茶叶,在水中沉浮舒展变化的姿态,以及茶汤色泽的变化。

它使茶叶的冲泡变成了一个具有观赏性的动态过程。

所谓的”赏心悦目,杯小乾坤大“就在于此。

玻璃杯表面光滑,容易清洗,还方便携带,适合上班族,差旅一族等。

(2)白瓷盖碗

白瓷盖碗能够最真实的表现龙井茶的优缺点。

好处一:白瓷盖碗的釉质紧密,不会吸收汤水和香气。

好处二:白瓷盖碗口径大散热快,不会闷坏茶叶,方便注水也有利于出水,便于观察汤色和叶底。

好处三;用外观清雅的盖碗冲泡,不但可充分发挥茶香,还可在品茶的同时,观赏精美高雅的茶具。

好处四:上好的白瓷,可充分衬托出嫩绿明亮的汤色,且盖碗比较雅致,手感触觉是玻璃杯无法比拟的。

白瓷盖碗也并非十全十美,不方便携带,容易烫手等。

3、择水

水为茶之母,水质最能直接地影响着茶汤的品质。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更是明确的说明:“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冲泡龙井茶的水质要好,以清纯甘冽低硬度的纯净水或山泉水为佳,相比用自来水泡的,滋味更醇正,还会增加茶汤的甜度,甚至汤水的厚度。

若选用自来水,需静置24小时,以使氯气挥发掉。

4、水温

冲泡西湖龙井,水老水嫩都是大忌。

烧水要大火急沸,刚煮沸起泡为宜,且不可鼎沸。更不可使用反复煮开的水,反复煮开的水硬度高,不宜泡茶。

西湖龙井茶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嫩的,用85-95℃的水温为宜。用这样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水温,泡出的龙井茶色香味形俱全。

绝对不可使用100℃的沸水冲泡:

(1)水温太高易烫熟茶叶,造成茶汤失味。

(2)水温过高也会破坏茶中的叶绿素,使其变黄。

(3)茶叶中的茶多酚类营养物质也会在高温下氧化,使茶汤变黄。

(4)很多芳香物质在高温下容易挥发,使茶的香味减少,茶汤则会变得无味。水温过低,则香气不出,茶汤的口感也会寡淡。

5、烫杯

用沸水冲淋茶具,一是洁净茶具;二是提升茶具的温度。

目的是,为了不让冷的杯子,在正式冲泡的时候,吸收水的热量而影响泡茶的质量,且能使茶叶的香气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

万物都遵循热胀冷缩的效应,茶具也怕冷,特别是冬天,忽将滚烫的开水冲入,就会产生巨大的温差,茶具也容易被惊破。

6、茶叶的用量

茶叶的用量,并没有统一标准,视茶具的大小,茶叶的种类和个人的喜好而定。

一般来说,冲泡龙井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是1比60,这样冲泡出来的龙井茶浓淡适中,口感鲜醇,滋味更佳。

茶叶的用量,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初学者可尝试不同的用量,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茶汤浓度。

7、浸润泡

将水温90℃左右的矿泉水或纯净水沿着杯壁注入,约四分之一处,用来浸润杯中茶叶,随即稍加晃动,提杯按逆时针方向转动数圈。

目的在于使杯中的茶叶浸润,便于继续冲泡时,茶叶中的内含物质能尽快的浸出,茶叶也不会因一时难以浸透,而浮在茶汤的表面。

此时,可以乘机闻香,将杯送入鼻端,闻茶汤发出的香味,这时候是闻香的最佳时期。通常也把这道工序称做醒茶,意思是把沉睡中的茶叶唤醒。

8、正泡

龙井茶经浸润泡后,就进行正泡。采用单边定点注水,注水时,壶嘴低就,只朝玻璃杯或盖碗边缘一个固定的点注水,注水至杯沿一厘米至二厘米处即可。

西湖龙井在冲泡过程中,茶叶会慢慢的舒展,或似春笋,或为麦粒,或如雀舌,或如兰花。

与此同时,茶叶在浸润过程中,还会因受重力的作用,产生动感,从上部缓缓往下沉。茶汤也会由淡到浓,颜色也会由无色到绿色。

续水的时候采用留根法,就是,无论用玻璃杯或是盖碗,品饮的时候不要完全喝净,要留三分之一的茶汤;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让连续几泡茶汤的浓度,保持一致。

9、品饮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