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龙井问茶范文

龙井问茶精选(九篇)

第1篇:龙井问茶范文

一下车,左边就是天下闻名的那口井,圆形井台石上刻着三个字:老龙井。离这口井最近的一位三十多岁的女茶农看见我们来了,忙着和我们打招呼:“四位大哥,请到这里来,我家是最有名的龙井茶叶生产销售店,远销到国外。先来品一品,然后再买。如果说味道不纯正,我们可以免费奉送。”

我们跟着女茶农走进家门,就闻到了茶叶的芳香。女茶农的家其实也不大,属于前店后厂的性质。后边一个大锅用来炒制茶叶,前边柜台的各个玻璃瓶子里放着炒好的茶叶。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这个炒制茶叶的大锅,比我们农家做饭的锅大很多。而且斜着放置。女茶农说:“我们这里的规矩是顾客自己先从井里打水,用这个水烧开沏茶,然后慢慢品。”说着从旁边拿起一个小水桶和一条井绳,问我们谁来打水。我自告奋勇,很快打来水,灌在水壶里,不一会就烧开了,女茶农一边沏茶一边问:“几位大哥知道龙井茶的来历吗?”

张兄学识丰富,慢悠悠地回答说:“据说是乾隆皇帝南巡到此,品尝了这个茶叶。味道纯正。水井的名字原来叫老井,就是外面圆形石上两边的字。乾隆看到“老”和“井”两个字离得太远,就在中间加了一个‘龙’字,龙代表皇帝,所以这口井就叫老龙井,茶叶也就叫做龙井茶。老板娘,是这样吗?”

女茶农见我们还多少懂一些。很是高兴,她笑着说:“没错。既然几位大哥这样有学问,想必对联诗词也很精通吧?我最喜欢结识全国各地有学问的人。除了种茶采茶炒茶,业余时间我也学习一些东西。别看我家这个店不大,接待过外国总统。这是我跟他们的合影。这是俄罗斯总统普京、法国总统密特朗、德国总理科尔。他们还邀请我去他们国家访问呢。”女茶农指着挂在墙上与各位政要的合影照片一一让我们看,自豪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细细品茶,女茶农给我们讲解了茶叶的采摘和炒制过程,并说最好的茶叶是在清明节前采摘的,称为明前茶。我们听的津津有味。龙井茶味道清香四溢,确实与众不同。女茶农看见我们满意的神情,就说:“我家还有个规矩,如果顾客能对出我的上联,可以免费赠送茶叶。几位,有兴趣试一试吗?”

难得女茶农有这个雅兴,我们都点头同意。女茶农出了第一个上联:“西湖龙井。”

郭兄对道:“东方名茶。”

女茶农说:“乾隆御批老龙井”。

张兄对道:“游客品尝明前茶。”

女茶农又出一上联:“茶叶店不大前店后厂。”

高兄对道:“老板娘精明左右逢源。”

女茶农加大难度:“人品如茶品。”

我随即对个回文联:“品茶如品人。”

女茶农高兴地说:“四位大哥,这是我开店卖茶以来最高兴的一天,我要兑现承诺。今天几位的茶叶我免费赠送。结识各位这样有学问的朋友真高兴。看来我以后还得好好学习。”说完就给我们每人称了一斤最好的龙井茶赠送,以兑现承诺。

第2篇:龙井问茶范文

闻名千年的龙井茶

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为我国著名绿茶。

龙井茶加工方法独特,运用了“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等十大手法。干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光润。龙井茶泡饮时。但见芽芽直立。汤色清洌,幽香四溢,尤以一芽一叶,俗称“一旗一枪”者为极品。清代品茶名家赞誉龙井:“甘香如兰,幽而不洌。啜之淡然。看似无味,而饮后感太和之气弥漫齿额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龙井茶是我国四大名茶之一,主要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一般认为,龙

井干茶的扁形,是明末清初,受临近的安徽大方茶制作的影响所致。

龙井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也就是现在的龙井村。龙井原名龙泓。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传说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离龙井500米左右的落晖坞有龙井寺,俗称老龙井。创建于五代后汉乾祜二年(949年),初名报国看经院。北宋时改名寿圣院。南宋时又改称广福院、延恩衍庆寺。明正统三年(1438年)才迁移至井畔,现寺已废,僻为茶室。

龙井是杭州四大名泉之一,水质清洌甘美。龙井泉的水由地下水与地面水两部分组成。地下水比重较大。因此地下水在下,地面水在上。如果用棒搅动井内泉水,下面的泉水会翻到水面。形成一圈分水线,当地下泉水重新沉下去时,分水线渐渐缩小,最终消失,非常有趣。

杭州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西湖龙井茶区位于三面环山的自然屏障的独特小气候中,自古是文人墨客留恋之处。宋代诗人坡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赞美诗句。西湖龙井茶不仅汇茶之“四绝”于一身。而且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于一体,构成了世所罕见的独特而骄人的龙井茶文化。

冲泡方法

1 赏茶:水开之前,可先欣赏龙井茶的干茶样。

2 温公道杯:将开水倒八公道杯甲中,清洁并提高公道杯的温度。

3 温公道杯:把公道杯甲里的部分水倒入公道杯乙。

4 温杯:用公道杯甲里的另一部分逐一温烫品茗杯。

5 倒水:将品茗杯里的水倒掉。

6 冲水:将水冲入公道杯里,至杯的三分满。

7 投茶:将茶投入公道杯。

8 冲水:将水冲入公道杯甲至七分满。

9 放置滤网:把滤网放在公道杯乙上。

10 出汤:茶汤倒出控净。

11 分茶:取下游网。把公道杯乙里的茶分入品茗杯至七分满。

小提醒

1 龙井茶叶面较嫩,在冲水时切勿高冲。避免压力太大损伤茶叶,

2 绿茶不用洗茶,但要将沸水放凉至85摄氏度左右后再冲泡,以免沸水温度过高烫熟茶叶。

3 用公道杯泡茶因为没有盖,过滤茶汤时稍慢。

4 龙井茶用玻璃器皿冲泡最好。可以看清楚茶在水中被漫润、飘落的美妙过程。龙井茶干茶遇水,茶叶伸展开。变回嫩嫩的黄绿色。好像刚摘下的叶子飘在杯底。

龙井茶与乾隆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微服来到杭州龙井村狮峰山下,胡公庙老和尚陪着乾隆皇帝游山观景时,忽见几个村女喜洋洋地正从庙前十八棵茶树上采摘新芽,不觉心中一乐,快步走入茶园中,也学着采起茶来。刚采了一会,忽然太监来报:“皇上,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一听太后有病,不觉心里发急,随即将手中茶芽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返京,回到宫中向太后请安。

其实,太后并无大病,只是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中不适。忽见皇儿到来,心情好转,又觉一股清香扑面而至,忙问道:“皇儿从杭州回来,带来了什么好东西,这样清香?”乾隆皇帝也觉得奇怪,我匆忙而回。未带东西,哪来的清香?仔细闻闻,确有一股馥郁清香,而且来自袋中。他随手一摸,原来是在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采来的一把茶叶,几天后已经干燥,并发出浓郁的香气。太后想品尝一下这种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奉上,果然清香扑鼻,饮后满口生津。回味甘醇,神清气爽。3杯之后,眼肿消散,肠胃舒适。当时太后可乐了。称杭州龙井茶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自己也乐得哈哈大笑,忙传旨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自己亲手采摘过茶叶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专门采制,进贡太后。从此,龙井茶的名气越来越大。十八棵御茶虽经多次换种改植,但这块“御茶园”却一直保留至今,而且成为一个旅游景点。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明前茶与雨前茶

龙井茶多种植于靠山近水,能受到充分日照,下雨时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春采、夏锄、秋剪、冬肥,一点都耽误不得,古语就有“人误茶一季,茶误人一年”之说。先时此茶按产期先后及芽叶嫩老,分为八级,即“莲心、雀舌、极品、明

前、雨前、头春、二春、长大”。今分为十一级,即特级与一至十级。一斤特级龙井,约有茶芽达三万六千个之多。

龙井的采制,春季分四次,品质因采摘鲜叶的早晚而定。以早为贵一向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的说法。惊蛰初过,是茶农采制首批春茶的最佳时机,至清明前(4月5号之前)采头茶,称为“明前茶”。“明前龙井”又叫“女儿红”,最早的时候“明前茶”的采摘必须由未婚女孩子来完成,而且不能用手。而是用双唇采下,因为用手指掐下来的茶叶,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仍去不掉。现在虽然已改用手来采茶。但规矩还是不少,诸如:必须小心轻柔地摘下叶片,摘一片就要马上放一片入茶篮等,据说叶片如果在手上停留片刻,那么手的温度就会令叶片由绿变红。一个熟练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两,故极为珍贵,称得上珍品中的绝品。

而过了清明后采摘的茶叶就大不如“明前茶”那么珍贵了,谷雨前(4月21号之前)采摘的二春茶称“雨前茶”。量比较多。已有一叶一芽,其形似旗,茶芽稍长。其形如枪,故又称之为“旗枪”;立夏之前采三春茶,茶芽旁有附叶两瓣,两叶一芽,形似雀舌,称为雀舌;四春茶则在三春茶后一月开始采摘。这时茶已成片。并附带有茶梗,称之为“梗片”,在过去是供茶农的后代练技术用的。

龙井茶的加工炒制,因原料等级不同,加工技术也不尽相同,产品各有特色。特级西湖龙井茶全是采取手工炒制。鲜嫩的条芽,在八十度的温度下加工,要求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炒茶每锅一次只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现在有全用多功能机炒制的,也有用机器和手工辅助相结合炒制的。机制龙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状的扁形,欠完整,色泽暗绿。在同等条件下总体品质比手工炒制的差。

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其余各级龙井茶随着级别的下降,外形色泽由嫩绿――青绿――墨绿,茶身由小到大,茶条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转向浓粗,四级茶开始有粗味;叶底由嫩芽转向对夹叶。色泽由嫩黄――青绿――黄褐。夏秋龙井茶。色泽暗绿或深绿,茶身较大,体表无茸毛,汤色黄亮,有清香但较粗糙,滋味浓略涩,叶底黄亮,总体品质比同级春茶差得多。

西湖龙井与浙江龙井

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越州龙并三种。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过去按产地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狮”字号为龙井狮峰一带所产,“龙”字号为龙井、翁家山一带所产,“云”字号为云栖、五云山一带所产,“虎”字号为虎跑一带所产,“梅”字号为梅家坞一带所产。其中公认狮峰所产者香味品质最佳。

今年1月,经过两年多的艰苦申请,龙井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国家商标局成功注册。以后,浙江省内的杭州、绍兴、金华等地的18个县(市、区)的龙井茶都要贴上该商标,没贴上该商标的龙井茶严格意必上将不能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可以通过该证明商标,查询标志真伪、茶叶等级和重量等多种信息。而根据《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只有产自杭州市西湖区周边的16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龙井茶才能称为“西湖龙井”,而杭州周边乃至浙江其他地区产的茶叶也称“浙江龙井”或者“龙井茶”,但价格、品质与正宗“西湖龙井”相去甚远。

西湖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称著。据西湖区农业局种植科科长姚岚介绍说:“正宗西湖龙井产量十分有限,每年西湖龙井春茶的产量在300吨左右。”非杭州生产。来自其它地区的龙井茶,其价格差异极大,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即使是同一品牌、同一级别,价格差距也很大。

但有的本不是西湖龙井的茶叶大打上“西湖龙井”的牌子。身价就大增,而普通的消费者通过外观、口感来判断西湖龙井优劣,是很难区分出来的。如果要鉴别西湖龙井与浙江龙井的不同,大约可以从外形、香气、滋味等方面来仔细辨别。

外形:如果仔细比较浙江龙井和西湖龙井,我们会发现,浙江龙井的外形比西湖龙井要瘦小些,浙江龙井的叶片采摘一般都选择1厘米到1.2厘米长,而西湖龙井多会选择1.5厘米至2厘米长。如果浙江龙井在1.5厘米再去采摘的话,它的根部要粗,叶片也会老;而西湖龙井在这个时期采摘则正是叶嫩的时候。所以,浙江龙井的采摘要早于西湖龙井。

香气:两个龙井在杀青程度和炒制的手法上有些不同,所以香气也有些差异。浙江龙井初闻香气十足,但有些飘浮不定,站不住;而西湖龙井初闻没有浙江龙井的香气高,但是它厚实,站得住。两种茶叶泡过第二泡后,站不住香气的茶香淡而无味。站得住香气的茶香虽然淡却仍在。

滋味:西湖龙井的滋味醇厚甘和,鲜爽;而浙江龙井属醇爽。

第3篇:龙井问茶范文

是日晚,老舍茶馆充满了迎宾的喜庆气氛。茶馆1000平方米演出大厅红灯高挂,黑褐色八仙桌上摆放着黄白花纹的细瓷盖碗,身着长袍马褂和旗袍的服务员来回穿梭,这里虽是古色古香的道地茶馆,但茶馆内的雕花屏风、京剧脸谱、古乐编钟,则让人觉得它犹如一座民俗博物馆。贵宾们在这里品上好名茶、赏古风国粹,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之色。当服务员首先为连战等客人斟上了千元一斤的大佛龙井茶时,老舍茶馆总经理尹智君说:“这是老北京最喜欢品尝的茶。”

谈到连战一行在老舍茶馆品尝大佛龙井的情形,茶馆一位服务员回忆说,连战先生落座老舍茶馆后,她便向连战先生介绍了大佛龙井名茶,尔后烫杯沏茶,顿时茗香四溢。连战先生品茶赏戏后,题了“振兴茶文化,祥和两岸情”,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掌声。

事后,当有记者问到为什么在无数名茶中选择产自浙江新昌的大佛龙井作为绿茶代表时,老舍茶馆总经理尹智君说:“经过多年的市场检验,大佛龙井茶以其色、香、味俱佳优异表现,征服了北京市民和国内外来宾。”

追溯新昌“大佛龙井”和老舍茶馆的茶缘,这与浙东名茶市场牵线搭桥密不可分的。茶叶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要想把茶叶卖向全国,就必须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打响。在这些大城市中,北京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京城的大小茶馆有五六百家,张一元、吴裕泰等老字号茶庄早已与西湖龙井合作,并有独家销售的约定,而当时大佛龙井一时还无法跨过其销售门槛,若要在北京城打响大佛龙井品牌,只能另辟蹊径。

然而当时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老舍茶馆此时也正在四处寻找绿茶的合作商。尽管北京人历来爱喝茉莉花茶,但随着生活水平、知识水平特别是保健意识的提高,许多北京人一改以往的饮茶习惯,开始纷纷喝起绿茶来。老舍茶馆顺应这一潮流,决定加大绿茶的供应,并在天南地北刻意选择色、香、形俱佳的上好绿茶。

2002年秋,老舍茶馆尹智君经理带队南下江苏探寻绿茶,到了镇江她听到一条重要信息,说是全国名茶浙江新昌的名气很大。随行的《中华合作时报》茶叶周刊记者安明霞,此时向她详细介绍了新昌的大佛龙井茶,于是尹智君一行临时改变行程来到新昌。浙东名茶市场办公室主任赵玉汀热情接待了北京客人,亲自陪同北京客人考察名茶市场和茶叶良种场,还游览了大佛寺。新昌优越的地理环境、繁荣兴旺的名茶交易和科学的制茶管理体系以及当地政府对大佛龙井茶的战略扶持,这一切让尹智君下了决心,她决意要在老舍茶馆“做大佛龙井茶这篇文章”,于是浙东名茶市场与老舍茶馆签订了协议,大佛龙井茶从此便源源不断地在老舍茶馆和顾客见了面。

老舍茶馆在北京可谓妇孺皆知,就是在国外知道这个字号的人也不少。老舍茶馆以其浓郁的“京味儿”,无可争议地成了北京这座六朝古都和国际大都市的一张“城市名片”,它是游客品茶的首选之地。浙江新昌大佛龙井茶能够与老舍茶馆合作,这就等于拿到了进入北京市场的金钥匙,于是2003年上半年,新昌县副县长徐良平和名茶市场赵主任一行赶赴北京来到老舍茶馆,对大佛龙井的销售进行磋商。

2004年4月又是春茶飘香时节,北京老舍茶馆与新昌大佛龙井携手举办了一个名为“老舍茶馆・大佛龙井茶文化节”茶事活动,“大佛龙井”开始在老舍茶馆隆重挂牌,这是新昌大佛龙井立足北京的正式宣言。不仅如此,新昌大佛龙井在北京的第一家形象店以及北京首个封闭四合院茶艺馆也同时在老舍茶馆二层开张营业。

为了让京城百姓了解大佛龙井茶的制作过程和品质,新昌浙东名茶市场还与有关单位配合,特意将连续两年荣获“大佛龙井茶王炒制大赛”状元称号的两位龙凤茶王请到北京现场炒茶,免费请市民品尝。从浙江空运过来的青叶被放置在光滑的特制铁锅中,经过大师一番“抖”、“搭”、“捺”、“抹”、“抓”、“扣”等十多道技术工艺,转眼就变成了扁平翠绿的大佛龙井,这让人们的眼睛亮了起来。紧接着,茶乡人民的“大佛龙井之春”文艺演出等活动一个接着一个推出,新昌与老舍茶馆的合作也更为紧密了。

茶得山川之胜而显风流,山川得茶之养而显人文神韵。产于高山云雾之中的大佛龙井茶品质超凡,色泽绿翠匀润,嫩香持久沁人,叶底细嫩成朵,是典型的高山风味。轻抿一口,你仿佛能听到那“江南第一大佛”寺中悠悠的暮鼓晨钟。现在,老舍茶馆在新昌县建立茶叶基地,严格把关茶叶的栽培和制作质量,以使每一位到老舍茶馆喝茶的人都能品尝到“大佛龙井”非凡的品质和韵味。北京人爱喝大佛龙井茶,大佛龙井也成了传播文化的使者:2003年7月14日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久卡诺维奇总理接受老舍茶馆赠送的大佛龙井礼盒;2003年8月29日尹智君又把大佛龙井作为馈赠礼物送给匈牙利总理迈杰西;2004年2月23日大佛龙井又成为送给苏里南总统费内西恩的礼物。

Giant Buddha Dragon Well Tea in Beijing

By Huang Zhiyi

The Laoshe Teahouse is a well known leisure hangout in Beijing. Even state guests often visit the teahouse to experience one of the Beijing's traditional delights. Nowadays Giant Buddha Dragon Well Tea is served at the teahouse. Actually, the green tea is not the Dragon Well Tea from the West Lake in Hangzhou. It is from Xinchang, a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named after the county's most famous cultural icon: Giant Buddha.

The bond between the teahouse and the tea brand was initially set up in 2002 and officially formed in 2004. The story behind the bond is interesting.

One of the unwritten laws for tea marketing in the country is that you must conquer the largest citi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before you can promote your tea across the country. Among the large cities, Beij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influential where there are about 600 teahouses.

By the time the Giant Buddha Dragon Well Tea marketing team began to promote the tea, some big names in Beijing's teahouses had had exclusive partnerships for West Lake Dragon Well Tea with producers in Hangzhou. But the team did not know that the Laoshe Teahouse, a heavy-weight player in the tea market in Beijing, was looking for a new partner of green tea. After decades, Beijing locals finally began to turn from jasmine tea to green tea. In order to cater to the changing trend, the teahouse determined to find a good green tea.

In the autumn of 2002, Yin Zhijun, general manager of the Laoshe Teahouse, led a team to tour the southern provinces in search of a green tea. They did not plan to visit Xinchang, for they had never heard of the green tea produced there. But a reporter recommended Xinchang to them and thus changed their visiting schedule.

The visit opened their eyes to Xinchang and enriched their knowledge of green tea. The visitors from Beijing were deeply impressed and encouraged by what they saw at the tea farms in the county's mountains, a flourishing tea marketplace, and a sound system adopted by the county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local product. An agreement was signed and the teahouse began to introduce the Giant Buddha Dragon Well Tea to its clients.

In April 2004, the Laoshe Teahouse and Xinchang jointly hosted a tea festival in Beijing, marking the official beginning of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teahouse and the tea producer. In order to show Beijing residents how tea is made, two champion tea makers invited from Xinchang showed their art on the spot. Visitors saw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ir lives how fresh tea leaves, airlifted from Zhejiang, were processed in a flat iron wok and turned into tea as can be seen in teashops.

第4篇:龙井问茶范文

贵州凤冈怎么和西湖龙井扯到了一起?笔者有些麻木的营销策划神经被该广告刺激:凤冈又出招了!

广告引发兴趣。查询一番,才晓得该广告源于凤冈与龙井开展合作:2014年6月,浙江西湖龙井核心产茶区杭州市西湖街道办事处与贵州省凤冈县正式签订了茶叶产业共建合作协议,共同探索合作模式,力推黔茶出山。

中国名茶众多,老牌龙井茶贵为名茶之首,闻名世界,有“茶之极品,绿茶之冠”盛誉。史书记载,凤冈有千年茶史,但大规模种茶,是从近10多年来才开始。勤劳智慧的凤冈人,凭借种茶环境优越,快速提升技术,强化市场运作,凤冈锌硒茶很快蜚声业界,成名于市场,展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当然,即便如此,凤冈锌硒茶与西湖龙井茶比较,虽然品质不差,但目前仍然不在一个品牌高度和量级上。双方能够开展合作,颇具新闻价值。

就行业和市场来说,龙井茶和凤冈茶应该是商业竞争关系。如今,大张旗鼓宣传开展合作,吸引了市场眼球。一个是经典老牌名茶,一个是后起之秀,双方凭借什么可以携手走到一起开展合作?彼此的利益交集点在哪里?这是笔者重点思考的问题。

从媒体的报道和其它渠道,都没有找到双方如何开展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具体表述。

就双方开展合作而言,从凤冈角度看,似乎比较好理解。笔者认为,其重点是可以借助西湖龙井的品牌影响力,加快提升凤冈锌硒茶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加快高端茶品打造,进而拉动凤冈茶产业加快发展。虽然凤冈锌硒茶已经先后获得过诸多省级、部级评选荣誉,在行业内和市场上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但在市场表现上,特别是高端品牌的市场认可度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规模拓展上,仍然不尽如人意。由此,提升品牌高度和市场竞争力,应该是当前凤冈锌硒茶进行市场营销策划的重点。与西湖龙井合作,可借力借势,运作得好,则是加快提升凤冈锌硒茶品牌价值,扩大市场规模的绝好方式,此其一;其二,从西湖龙井的角度看,与凤冈合作,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呢?恐怕不是一句“共同探索合作模式,力推黔茶出山”这么简单吧?笔者认为,选择与凤冈合作,这或许与西湖龙井自身发展中的一些状况有很大关系。由于西湖龙井产量有限,市场供需缺口很大,假冒伪劣产品泛滥,西湖龙井的发展受到制约影响。充分利用自己强大的品牌、技术、人才、渠道等优势,与拥有优越的种茶环境,茶叶品质优异独特,具有相当市场知名度,环境、种茶、制作工艺与西湖龙井有相似之处的贵州凤冈县开展合作,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项。比如,在合作上,可以探索龙井茶树异地栽种、开发西湖龙茶系列子品牌产品、联手创新开发打造新的高端茶品牌、利用西湖龙井国内外的市场经销网络帮助凤冈锌硒茶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和扩大品牌影响力等等。运作得好,或许不仅可以解决西湖龙井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棘手问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加快其发展,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从市场营销策划角度观察,双方的合作,西湖龙井应该是在实施品牌文化输出和品牌延伸战略;而贵州凤冈,则是在实施品牌提升、市场拓展战略。这是笔者研究后得出的观点。以双方的综合条件来研究考量,开展合作具有可行性,合作的创意空间、开发潜力也很大。

品牌一定要讲究质量,但仅有质量未必就是品牌。各行各业,有质量的产品比比皆是,但成为大品牌的产品寥寥无几。因为产品和品牌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品牌概念里一定有产品要素,但产品未必就具有品牌的全部文化内涵元素。产品仅仅是一个功能性概念,而品牌,除功能性概念外,还必须要有独特的文化概念。因此,产品、品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凤冈锌硒茶已经是知名品牌,但还不是大品牌,因为它还缺乏大品牌必要的、独特的、深具魅力的、具有强大市场穿透力的文化内涵积淀。一般品牌与大品牌的市场表现差异很明显。比如,自己喝茶的时候,消费者可能会选择凤冈锌硒茶,因为品质好,价格不算贵,性价比高;但要办事求人,送礼,或者高规格接待客人,即便价格高,可能也会选择西湖龙井茶,因为不仅品质好,而且是大牌子,有面子,可以更好的满足和解决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品牌价值提升是系统复杂的文化工程, ”东有龙井 西有凤冈“广告虽然有一定吸引力,但还不能简单认为凤冈锌硒茶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就此可以快速拉升,消费者由此就会把凤冈锌硒茶与西湖龙井等量齐观。因为二者在品牌文化内涵、市场影响力上还有很大差距。曾经,一些白酒品牌亮出“敢与茅台比高下”、“敢与五粮液叫板比高低”等广告,还搞一些与茅台、五粮液同台品尝,比口感,比质量“抢眼球”的营销活动等等,都没有能够把自己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提升起来,却往往都是造势不成,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当然,不同的是,凤冈与龙井是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就这一点来讲,在提升品牌影响力上,凤冈锌硒茶也会得到加分。 ”东有龙井 西有凤冈“的广告也会向市场传递出凤冈锌硒茶的新感觉和品质感。

第5篇:龙井问茶范文

春分之后,即是清明。气清景明,从字面上就能看出这个节气的透亮劲儿,春意盎然和勃勃生机更是无处不在。俗语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熟悉农事的人们常说,清明之后气温升高,正适合“种瓜点豆”。你若是在临近此时节时到江南地区一游茶园,会遇见惊蛰、春分之后萌出的茶叶嫩芽,初露的叶柔软纤细,饱含着水分的浅绿色,隐约带着繁茂的姿态,只待采摘。

关于茶叶的采制,唐朝的陆羽在《茶经》里描述了采茶的时机,“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明清之后的现如今,采制茶叶的时间被更具体化,“明前茶”已然成了鲜嫩的代名词。

嫩为佳 早为贵

陆羽说,“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

茶叶采摘不仅关系到茶叶品质的好坏、产量的高低,还关系到茶树生长的盛衰。明前茶中,杭州西湖山区以西湖龙井最为出名,西湖山区各地所出的龙井茶,由于生长条件不同,自然质量和炒制技巧略有差异,形成不同的质量风格,以狮峰龙井质量最佳。此外,还有信阳毛尖、黄山毛峰、黄山云雾、洞庭碧螺春、云南普洱、峨眉竹叶青等广为人知的明前茶。不同地区的不同茶采摘时有各自的特点。

古时从开始使用茶叶起,就用手工方法采摘茶叶,这种古老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虽然,目前茶叶的采摘已由手工发展到了机械,但是,包括西湖龙井茶在内的许多名茶,仍然沿用人工采摘,这种自古而来的方法不但可以保证采摘的标准和质量,更是品质和声誉。

西湖龙井茶历来以采摘细嫩而著称,根据产地分狮、龙、云、虎、梅,即狮峰、龙井、云栖、虎跑以及梅家坞,鲜叶嫩匀度是构成龙井茶品质的基础。西湖龙井以采摘茶叶的嫩度不同分为“莲心”“旗枪”“雀舌”。清明节前后是采特、高级茶的原料,鲜叶为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初展,芽长于叶,芽叶间夹角小,芽叶长度为2~3厘米。

俗语说,“茶叶是个时辰草,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老龙井御茶园的工作人员介绍,采制茶叶的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宜早不宜迟。西湖茶区通常以清明前后采的龙井茶品质最好。

江浙一带在清明前后正是烟雨朦胧的时候,雾气环绕,而这种小叶种的茶能经风霜、耐寒冻,却经不起雾。故明前采摘,得以保留它最鲜嫩的芽叶。为保证明前龙井茶的优异品质,通常都是偏早嫩采,一般春茶在3月下旬茶叶刚吐露几个嫩尖时开采,早发早采,迟发迟采。明代的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也有“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之句。

巧法采之

西湖龙井以狮峰为首。狮峰山在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山上林木葱茏,片片茶园碧绿苍翠,九溪十八涧蜿蜒其间,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土层深厚,气候温和。杭州老龙井御茶园就在狮峰山麓,“十八棵御茶”使其名远播。每年清明节之前,这里最先采制的是“龙井43号”。

相较于老龙井来说,“龙井43号”熟得比较早,先采摘、先上市,通常采制完了“龙井43号”,园内才开始采制老龙井。每年,他们都会请专门的采茶工人,保证产量。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介绍,大概4斤3两左右的青叶才能制出1斤干茶。

俗话说,“采定级、炒定分。”陆羽在《茶经》里面写,采茶时的器具用“Y(音盈,《汉书》所谓‘黄金满Y,不如一经。’颜师古云:‘Y,竹器也,容四升耳。’):一曰篮,一曰笼,一曰_。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龙井茶的采摘十分强调细嫩和完整。一芯二叶初展的,叶形卷如雀舌,称“雀舌”。采茶技艺也相当考究,采摘龙井茶务须细心嫩采。

龙井茶区历来推行提手采摘法,选取茶枝上之鲜嫩芽叶,手心向下,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叶上的嫩茎,轻轻向上一提芽叶就采下了。采下的芽叶成朵,大小一致,匀度好,不带老梗、老叶和夹蒂,既不会伤害芽叶,又不会扭伤茎干。同时,想要茶丛采净,顺序从下采到上,从内采到外,不漏采,不养大,不采小,应采的才能全部采净。

这个过程中,最忌用指甲刻掐,以免断部水分榨出,内部组织受损,损及色味。而且,有经验的人说,掐下来的茶叶,其掐痕在制成茶叶后都去不掉。同时,也忌将茶叶握在手中,以免受热萎凋。

目前,采茶工人多用双手提手采法,这样就克服了采茶能力不足带来的矛盾。

双手提手采法即双手交错进行,好似小鸡啄米,采一朵随手丢入茶篓,大大提高了采茶工效。这个过程要求思想高度集中,心静、手灵、眼准、脚勤,眼、手、脚要密切配合。

长期以来,西湖龙井形成的及时分批采摘制度已经代代相传,习惯于按标准采大留小。由于茶树营养芽着生部位不同,获得养分的机会也不同。根据茶树生长具有“顶端优势”和“早采早发”的特点,龙井茶区推行分批多次早采、嫩采,可不断促使腋芽生长和潜伏芽的萌发,增加芽叶数,提高产量。

采茶人

龙井茶区的茶农有本地人也有外乡人。每到龙井茶采摘季节,绿色的茶山上几乎天天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采茶工人,身挎茶篓,用熟练的双手像鸡啄米似地采摘着细嫩的龙井茶。采回的鲜叶需进行摊放,经8-10小时摊放后,叶子失去一部分水分,目的是散发青草气,增进茶香,减少苦涩味,增加氨基酸含量,提高鲜爽度。摊放还可以使炒制的龙井茶外形光洁、色泽翠绿、不结团块。

据说,古时给皇上进贡的茶叶是采茶姑娘用双唇采下来的。在许多人眼里,采茶这个词往往与姑娘相搭配,提起采茶人大多会被联想成为采茶姑娘。明前茶的娇嫩更是让那些从没到过茶园的人遐思,以为采茶人都该是茶香满身的女子,细白的双手摘下柔嫩的茶叶,搭成绝妙的场景。

等你到了茶园会发现,茶树初露芽叶的风景如想象般似画,但采茶人却大多是年长且有经验的工人。老龙井御茶园每年都会请采茶工人来采制茶叶,里面却少有年轻的采茶姑娘,“虽然不是姑娘,但是采茶的也多是女人,因为就采茶和炒茶两个活儿来说,还是女工更灵巧适合采茶,而男工多是负责炒制。”

依照口口相传的说法,杭州老龙井御茶园曾经有过比较独特的“采茶男”,虽然不知道他的技法是否熟练,姿态是否优美,但他的“一采”,却让18棵御茶树因此而得名,这位“采茶工”就是乾隆皇帝。

这“十八棵御茶”说法的起点是在清乾隆年间。据说当时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以乾隆皇帝的个性,应该是不爱坐守宫中,而是好周游天下。有一次,乾隆来到了杭州,饱览湖光山色之后,就起了兴致,想去看看平时爱喝的茶叶。这一来可忙坏了地方大小官员,也忙坏了当时胡公庙的老和尚,因为根据安排,乾隆要在庙里休憩喝茶。

按照行程规划,第二天,乾隆带领大小随从巡幸狮峰山。一路上,只见狮峰高耸,泉水清澈,茶园碧绿,处处鸟语花香。村姑们肩背茶篓,穿梭于园间忙着采茶。等到了胡公庙,老和尚奉上最好的香茗,乾隆细看只见汤色碧绿,芽芽直立,栩栩如生,极是好看。啜饮一口,清香阵阵,回味甘甜,齿颊留芳,便问老和尚此茶何名。接着乾隆观看了茶叶的采制情况,深为龙井茶采制之辛劳、技巧之纯熟所感动,遂作茶歌赞曰:“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等乾隆看完龙井茶采制情况返回时,见胡公庙前的十多棵茶树芽梢齐发,雀舌初展,遂心中一乐也挽起袖子学着村姑的样子采起茶来。谁知正逢他乐享此趣时,忽有太监来报皇太后有病。乾隆一听,立即下令返京,随手把采下的茶芽放在了自己的袖袋里。几日之后,乾隆回到皇宫,赶忙去向太后请安。太后闻到似有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便问乾隆如此清香从何而来。乾隆用手一摸才想起是自己采下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去,茶叶已经干了。于是他一边取出茶叶,一边答话说是他亲手采下的狮峰山龙井茶。

第6篇:龙井问茶范文

凡是来过这个城市的人们,不管短暂或长久,都始终如一地喜欢上这里。从避难的皇帝直到寻找幸福的平民。

西湖畔龙井村,千年茶事,灵隐香,缠绻着那些悠扬的故事以及绵绵的茶韵,使人们在这片温柔的故乡,不知道身在何处,清醒抑或是沉醉?

用上人间天堂最好的水,用上龙井村落最香的茶,细细浸润,是人间四月暖暖的春光。

独语西子湖

在杭城住得久了,茶喝得久了,便举手投足皆是湖光山色,呼吸之间亦是茶气茶烟。何处是饮茶胜境,私以为茶人每见湖山佳处,每见人心极纯美处,皆如佳茗,身心皆畅,神气清明。若心地无私,无有忧虑烦缚,则心堪作明月;若见一草一木,一湖一山,一风一吟,皆心领神会,得见其尽善处,则天地之间,无一不是佳茗。

如此,这杭城里的四季,展朝暮时,阴雨霞色,竟只如不同香味、不同回甘的好茶了。

古人论龙井最胜处,似有一股太和之气,弥漫齿颊之间,而君子贤士处世,时时胸中有太和之气,若孟子日,吾善养浩然之气。若此太和之气丰和完满,则与天地精神俱会一处,处处身安,时时心泰,此种心境,比之龙井何如?

所以,请你以柔和、温雅的心,来走一遭这杭城的山光水色。

杭之春

初春的西子湖是极可爱的。柳条拖曳着柔嫩的浅黄丝线,半拢清风,半披烟色。千万柳丝在微风里初斜的样子是最堪入画的,这情绪很容易感染你,在堤岸的长椅上安身小坐,有了几分闲淡气息,容许将这湖面与四周青山细细端看。

湖水生起无尽的波毂,那是不能久看的,因为我们的心就是一面湖水。你看,茶与湖多么相合啊。你记得那一句“吹嘘对鼎訇万”么?莫道天下无知己,回首笑对饮茶人。

苏堤是用来赏桃花的,因为柳阴相隔相衬,便愈加华美喜人。千百年还是最爱那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需衬着阳光明媚处,灿然有加;若有月色,看月光洗净湖水,映着这一抹霞色,南国的佳人许是这般颜色。

然后呢?去登山罢。满山的新绿是最亲切幽远的余味。

杭城有山有地的地方多种茶树,你所知道的狮峰、虎跑、三天竺、梅家坞、龙井、翁家山等等。而我所熟悉的不过虎跑、三天竺、龙井几个地方。在虎跑听泉水的清音,赏泉的清冽,与溪水蜿蜒的潺潺不绝。带着泉水与听泉的心境,坐在龙井寺的凉亭里喝一杯新制的龙井。此水之美,其甘如露,而其轻柔易化、触之成空,则太像极净的雾了。

杭之夏

等桃红李白,海棠杏花,万千颜色都摇落,织了满城的地毯。听几夜沥沥的雨声,春天就只在梦里了。这一盏茶的清隽可回味处,都渐次成了回音。

选一个清朗的时日去看荷花吧,不要太早,不宜太迟,等蝉声鸣透了窗纱,在曲院风荷的茶室里坐一盏清茶的光阴。如果茶桌上要选一支鲜花作缀,请剪一支含苞的莲;如果要选一曲乐音伴这茶香依依,请用丝竹将这拂荷的风儿学了,一弦一音都透着清凉的香气;如果要吟一首词句,还是那首百年不厌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将这朵莲花放在心上吧,喝茶的时候才能有别样的回味;将身心看作这一朵莲华吧,生于水而不着水,即一切而离一切,才能看透繁华。将茶的面目看清。

在荷池边的茶座上坐一个下午,坐完一个黄昏,细细地将荷花看遍,你才不辜负这一场华美的盛宴。含苞,微启,盛放,宁静,轻曳,微语,华光。而茶呢?茶就是这样的一番心意呵,一种身心里的际遇。是谁说非得用茶叶与水才能沏出茶来呢?这上苍恩赐给我们的无味至味、无形至美的好茶,你怎么能忽略了呢?

杭之秋

秋天,还有什么比西溪湿地漫天的芦苇更让人心动呢?坐上摇橹船,在水面上静静地走一段漂泊的心事。水既无垠,水天相连,这叶叶芦苇浮在半中,你看,这分明是一杯新沏的茶汤呵。这茶汤初味既淡,回味绵长。一饮再三,将眉间心上的思绪都说尽了。这样的茶得与知心的友人相对,不用说什么,静默相伴而坐。能说的都能说完,那么,不能说的呢?不能说的不可解,难可意味,在这芦苇曳曳的声音里都渐次忘却了吧。心空了下来,才是天地之间你我最初最后的模样。

秋天的杭州最美的不仅如此,怎么可以不去赏桂呢?植物园。满觉陇。一开就是满街满城满湖满山。从九溪十八涧一路驱车往市区,两旁的树阴并不出奇,却是流淌进车窗里的涟漪般的桂花甜香。迷醉了一路。曾有人对我说,昨日我坐在一棵古老的桂花树下喝茶。不知怎的,这画面在我的心里并不觉得怎样美好,怎样诗意。这样赏桂真是大碗饮茶了。

杭之冬

清幽到极处就当是雪中的腊梅了。杭城的雪大都不甚隆重,难得落一场。白雪一飞,杭城就成了张岱的散文、姜夔的词――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有人惦记着收梅花上的雪水,我听了内心一惊,这样的痴茶人世间少有。腊梅的冷香是美的,可惜收不进白瓷瓶里去。若当着这样的院落,确实该用红泥小炉煨一壶泉水沏茶。不该沏龙井,也许该是上好的普洱罢。或者,只将雪水、泉水煮了,放一两朵恰美的腊梅上去,不饮也醉了。

阮浩耕:龙井与西湖是并蒂莲

喜欢中国茶文化的茶客们,一定不会对“阮浩耕”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主编过的《茶博览》杂志,曾经以朴实的茶人文风、翔实的文化资料,成为爱茶人了解中国茶文化的首选,2007年,卸下主编职务的阮先生在本刊开设专栏,用他在茶界数十年的浸淫,将古今中外的茶文化史为我们娓娓道来。

每每阅读阮老师寄来的文字,我都像与他又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谈,那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我在脑海中一遍遍地猜想着这会是怎样一位老人。所以此次杭州之行,我选择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就是阮浩耕老师。

西湖边上的俭静雅居

杭州著名南山路,一边是美不胜收的西湖南线美景,另一边则依旧矗立着许多旧韵犹存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这里是杭州特色的休闲艺术街区,阮老师的家就在这附近,西湖边上,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敲开沿街的铁门,眼前是一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楼房,土黄色的外墙略显斑驳,院子里有好几棵我说不出名字的绿树。身后的铁门“砰”地关上,立马将这不大的院子与外面喧闹的街区隔绝开来。

拾级而上,阮老师已经在家门口笑脸相迎。照片上曾见过阮老师,但眼前这位老人还是比我想象得更加健硕一些。阮老师的房子不大,最大的一问就是他的书房。和我遇到过的很多学者专家一样,书房里除了书还是书,几个大书柜占据了书房里整整一面墙的位置,各种和历史、和茶有关的书籍堆放得有些杂乱,但交谈中,阮老师却总能很快地从书堆里找到他想要的那本给我们看。我们在一张不大的老式办公桌前落坐,阮老师就端来了今年的新龙井,屋内立刻溢满了浓郁的熟豆香,透过玻璃杯,翠绿的龙井宛如跃动的精灵,饮一口,鲜爽的口感把我们进门前的暑意驱赶得无影无踪。

伴着这满室的清香,我们从杭州的历史聊起,度过了一个清凉愉快的下午。

龙井与西湖是并蒂莲

因为是第一次见面,我和阮老师交换名片,他递来自己的名片。让我大吃一惊。名片上除了“阮浩耕”三个字和几种联系方式,其余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头衔和职务。看我有些惊讶和疑惑的表情,阮老师笑着说:“外界在介绍我的时候,常说我是茶文化专家,其实我不是科班出身,根本谈不上专家,只是好这一口茶。只要真诚地喜欢茶,不需要太多的头衔和职务,反而会轻松一点。”这样朴实的话语和一张接近空白的名片,让我不禁对眼前这位朴实的老人肃然起敬。

作为一位茶文化研究者,阮老师对杭州和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杭州从唐朝至今,经历了从“茶禅”、 “茶贡”、“茶隐”、 “茶馆”四个不同的阶段。唐代的《茶经》中提到: “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是谓“茶禅”;两宋时,龙井成为贡茶,是谓“茶贡”;明清两代,龙井茶开始受到文人隐士的青睐,对于龙井茶的赞誉诗词数不胜数,是谓“茶隐”;清代至民国时期,从南宋时期兴起的杭州茶馆得到长足的发展,是谓“茶馆”。

而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普通杭州茶客,阮老师自小在西子湖畔与龙井名茶相伴,他说过去的杭州城每条街巷里都有茶馆,还有不少艺人会在茶馆里说书,许多农民为了听书,就把要卖的东西搬到茶馆里,一边听书,一边做买卖。“我小时候就经常去茶馆里买菜,也常常为了多听会儿书,而耽误了母亲的家务事。”

今天的西湖和龙井在阮老师眼里已经是相互依存的“并蒂莲”,不可分割。到杭州不去西湖,不去品尝一下龙井茶就不算到过杭州。西湖景区周围可以喝茶的各式茶馆不下一百处。西湖已经成为喝龙井最好的地方,喝茶的地方同时也是观西湖美景的好地方。“常有外地朋友和我说。在西湖边上喝龙井怎么和在家里喝感觉就是不一样呢?这可能就是西湖与龙井这对并蒂莲的魅力所在吧!”

倪闻:杭州茶馆的先行者

第一次听说“倪闻”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门耳”茶坊,这个特别的名字很容易就在众多的杭州茶馆中勾起你对它的所有好奇。

再次听说倪闻,是因为他开始在以“吃”为主的杭州茶馆界倡导一种清茶的理念,并开始经营一个名叫“门耳茶叙”的名茶展卖馆,卖自己的茶叶,这再次成为杭州茶馆界的焦点。

在一些人看来,出身文人的倪闻已经拥有了商人的精明,而在另一些人看来,从商的倪闻却依旧保持着文人的风雅。和倪闻的见面没有事先预约,但在轻悠茶香迷漫的门耳茶坊吉祥坊。我们依旧从他的侃侃而谈中,看到了一个文人倪闻和一个商人倪闻。

文人倪闻

话题自然从我最好奇的“门耳”两个字开始,字面上看,是倪闻名字的分解,深层的含义在倪闻看来,是一种心与心沟通的桥梁。“门耳就是大门的门环,扣响门耳时,门内和门外的两个世界便被连接起来,我希望我的茶馆也能像门环一样,把不喝茶的人,或者还不了解茶的人吸引到中国茶的世界里,体会中国茶的精彩魅力。”

这样颇具文人风雅的寓意寄托的是倪闻对茶馆定位的坚持――书香门第式的“文人茶馆”。这种文人特色体现在茶坊的每个细节,而每一个细节都是倪闻自己的用心之作,倪闻说: “中国茶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何体现在茶馆的品茗环境中?我做的是减法,而不是一味地叠加,坚持处处留意,处处擦痕。”于是,在门耳茶坊,我们看到坊内的野树、山竹、溪石、冬草、藤蔓、水池、盆景、红鱼……静态与动态的相互结合,每一处都让人赏心悦目,今天的“门耳”已经成了杭州茶客眼中“生态环保型的文人茶坊”。

和很多只钟情绿茶的杭州茶人相比,倪闻对普洱茶、乌龙茶都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但针对到每一种茶,他那股文人式的执著又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坚持自己亲自收茶,反对拼配,坚持一口真味;他坚持正确的引导是能够挑战品饮的习惯;他说有人讲究乌龙茶早上做和晚上做的差别,其实是个例被放大……虽然经营的是茶馆,但对做茶,倪闻一点也不陌生,每到茶季,他都亲自奔波于中国各大茶区,普洱茶、乌龙茶、红茶、绿茶……他都虚心向当地茶农和专家请教,并亲自尝试做茶。“门耳”的老茶客也时常能从他那里要到不少好茶,他对茶叶品质的高标准也得到了许多茶客的认可。

于是,关于“门耳茶叙”的构想开始在倪闻的脑子里形成。

商人倪闻

2006年秋天, “门耳”老字号茶馆在杭州环城西路上如意坊隔壁开出“门耳茶叙”,这个有些拗口的名字实际上是一家集茶叶和茶具于一体的茶业公司,这标志着倪闻在商业上的重大转变,他要开始做茶了。

“上世纪90年代出现并延续至今的杭州茶馆是以‘吃’为特色,但随着这些年杭城人休闲方式和品位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讲究纯粹品茗环境的清茶馆已经越来越受到茶客的喜欢。”倪闻以商人的精明和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指明了门耳的未来发展道路, “未来的门耳不再仅仅是一个茶馆的名字,它一定要成为富含中国文化的茶品牌。”

现在的“门耳”一方面延续着杭州特色的自助茶馆,另一方面则以“茶叙”为名,在紧邻湖滨路的地方开出了一问名茶展卖馆,透过婆娑的树枝缝隙,花园式的馆内名茶如云,倪闻说展卖馆主要突出一个“展”字,先通过举办各类茶事活动,比如中日茶艺交流会、两岸的普洱茶会、铁观音春茶品鉴会等,向普通消费者展示出中国茶的魅力。

当我们惊叹于倪闻作为商人的创意和胆量时,他却并不满足。在他规划的蓝图中,未来的门耳茶坊会转变为纯粹的清茶馆;茶叙里的名茶精制坊是开放式的。茶客可以亲眼目睹每一罐“门耳”茶的制作过程;有兴趣的茶客还可以在店堂里亲自体验做茶的乐趣……作为商人,倪闻说自己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门耳”给人的印象是精致而不失内敛、平常却卓尔不群,就像眼前的倪闻,看似一副散淡的模样,却能让你深刻地感受到他文人般的执著与激情和商人般的精明与远见。

宋大俊:茶地道人厚道

杭州的茶馆业是全国最发达的,但大部分茶馆以“无限量自助茶点”为最大卖点,热闹如自助餐厅,领略过这番热闹之后,想找一个安安静静喝口好茶的茶馆还真不容易。朋友很神秘地介绍了一个清净之地,于是决定前去瞧瞧。

朋友领我们来到一家装修得很简洁的茶馆,沙发宽大,灯光明亮,空气流通,叮叮咚咚的钢琴曲萦绕耳边,更可喜的是茶具极精巧别致。我一向对茶楼主流的中式装修颇不以为然,一进门就是卫生香的味道,全新的木雕花窗,灯光昏暗,一屋子不辨真假的古董,而配乐一定是幽怨的古筝曲。谁说茶楼就一定要中式装修呢?似落伍的好莱坞电影,说起中国人,男人一定是病怏怏拖根长辫子,女人则一定是扁平脸细长凤眼斜飞八鬓。而这个茶馆整洁如咖啡馆,倒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正对茶馆的装修啧啧称赞,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子急急走进来,笑容满面,一边说“来晚了,来晚了”,一边与我们挨个握手,大手温暖有力。他就是这家茶馆的主人――宋大俊。

他亲自给我们泡茶,这时,服务员送上茶点。他笑道: “我这里是喝茶的地方,不是吃茶点的地 方,所以只有水果和干果,要吃无限量自助茶点的,对不起,恕不招待。”原来,宋大俊经营的是一家清茶馆,爱茶如命的他过去常和茶友去茶馆喝茶,但茶馆不是太吵就是茶叶太差、水太差。于是他就想自己开个安静的茶馆,让单纯喜欢喝茶的朋友有个去处。

喝着他递过来的一杯杯好茶,我心中暗想,这个爱好的成本可真有点高。

我们边喝茶边聊茶,聊到了乌龙茶的拖补酸工艺,聊到了铁观音的轻发酵趋势,聊到了西湖龙井茶树品种的不同而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聊到了普洱茶的变化……宋大俊很认真地一再强调: “现在的市场花腔太大!今天炒这个概念,明天炒那个概念。我们要做的是把外面的伪装一层层地剥掉!茶地道,人更要厚道!用好的水、地道的茶、保留自己本分的心来泡茶!”

可是,在这样一个故事越说越玄、噱头越摆越大、人人想捞一把就走的社会风气下,货真价实有用吗?人人都想58元在茶馆泡一天、吃三顿饭的心理下,清茶馆会有人光顾吗?

宋大俊很坦然地承认:“茶馆不挣钱,亏到现在。”

我越发惊讶:“那你还继续开?”

宋大俊嘬一口茶,笑得云淡风轻: “杭州有一批和我一样真正喜欢茶的人,我希望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喝到地道的茶的场所。亏钱不算什么,还有什么比内心的丰盛、心灵的喜乐和平静更为重要的呢?人的内心里面装着什么,外面就会洋溢出什么。”

我看着他率真一如孩童的脸,不知道该说什么。我是那么不满意杭州自助茶馆的吵闹和没有好茶。可是当一个真正的清茶馆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又为它的前途担忧起来。在茶馆成本日益高涨、竞争极其激烈的今天,我不知道他可以坚持多久,但我想我会一直记得他的话:茶地道,人更要厚道,用好的水、地道的茶、保留自己本分的心来泡茶!

边玩边喝茶

曾经有媒体做过一份关于城市幸福感的全国性调查,杭州名列第一,不仅是杭州人,不少外地游客都把杭州列为最有幸福感的城市。对于不同的人,这样的幸福感可能会体现在不同的地方。如果可以在如诗如画的西湖胜景里,碰一杯龙井清茶,看柳浪,听莺啼,从日出到日落,应该是茶客们能感受到的最幸福的事。

小编是第一次来杭州,除了游览美景,自然也不能少了茶的相伴。于是,在当地朋友的帮忙和介绍下,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决定只用一天时间,凭借着一张地图,以边玩边喝茶的心态,开始一段天堂的寻茶之旅。

第一站:早晨

杭州的平民茶客

在和阮浩耕老师闲聊时,他就一再推荐我们一定要去杭州的平民茶座看看, “每天早上,吴山公园、花港观鱼等西湖周围都有很多平民茶座,一块钱可以从早喝到晚,那就是最真实的杭州茶客生活。”

平民茶座的客人大都是老杭州人,他们习惯每天一大早到西湖边锻炼身体、喝喝早茶。去年7月钱江晚报《一块钱早茶要没了花港茶室的“老茶客”急了》一文引起老杭州人的关注,在大家的呼吁和共同努力下,如今,杭州还有8处“1元早茶”可以满足老杭州人的需要。这一看似普通的事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平民茶座在杭州人心目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每天早上6点半到8点半,就陆续有杭州人来虎跑茶室喝“市民早茶”,每人每月60元,平时零买则是每杯3元,茶室统一提供茶杯、茶叶,谢绝自带暖水瓶、茶叶。另外,还有翠雨厅茶室、太子湾天缘台茶室、逍遥轩茶室、植物园茶室、凤凰山茶室、六和塔茶室,这些大都要自备茶杯、茶叶,价格1元。如果选择在吴山公园喝茶,则可以从天蒙蒙亮喝到太阳西下,自备茶叶和杯子的,只要5角钱。

习惯在衡山路或新天地泡吧的上海小资们,或许对这种略显简陋的茶室不会有太大兴趣。大概只有同样生于天府的成都人能够理解杭州人,一壶龙井,一袋瓜子,一天的时间,老杭州人的生活简单、纯粹却丝毫不失情调,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骨子里还流淌着南宋贵族遗风的城市。

第二站:上午

中国茶叶博物馆

位于杭州城内的中国茶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以茶为专题的部级博物馆,一条以茶为主的旅游线路上自然不能少了它,而且有朋友也极力和我推荐,只要是真心喜欢茶的人,就一定要去那看看。于是,喝过平民早茶,我们决定去中国茶叶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就坐落于茶乡腹地,倚山而筑,背倚吉庆山,面对五老峰,东毗新西湖,四周茶园簇拥,举目四望,粉墙、黛瓦、绿树与逶迤连绵、碧绿青翠的茶园相映成趣。“中国茶叶博物馆”几个大字几乎被郁郁的爬藤植物完全遮盖了。

走进陈列大楼的序厅,顿时被淙淙水声吸引,只见一面水幕从十米高处徐徐而下,一潮春水浸润着偌大一个绿色的“茶”字,显得格外清亮醒目,真是“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水幕之下,假山盐景郁郁葱葱。这动静结合的设计,象征着中华茶文化之源远流长,诠释了茶与水、自然与人的亲和关系,突出了展览的主题。博物馆主体由几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组成,以花廊、曲径、假山、池沼、水榭等相勾连,营造出富有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和淳朴清新、回归自然的田园风光。

怀着一种好奇而惊喜的心理,我们开始了博物馆的参观之旅,整个博物馆分为茶史厅、茶萃厅、茶事厅、茶具厅、茶俗厅、茶缘厅六个部分,主要通过图片、实物、文物和电子讲解的形式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地展示出中国茶文化的无穷魅力。现场还有一个由四个木制揉捻桶组成的大型揉捻设备,游客们可以亲自尝试一下摇动揉捻机的感觉,许多人都跃跃欲试,毕竟这样近距离感受做茶的机会太难得了。

第三站:中午

喝新茶,享农家乐

从茶博物馆参观出来,已快临近中午,周围的茶馆和饭庄已经人满为患,于是我们决定继续步行上山,到不远处的龙井村去,体验一下被杭州人津津乐道的农家乐。

正值中午最热的时候,但西湖景区的植被保护得非常好,一路绿树成阴,习习的山风迎面吹来,满眼的绿色一扫步行的暑热和疲劳,如此闲情的散步在城市里是很难享受得到的。当你看到路两边的茶树渐渐多了起来,龙井村标志性的大门就渐渐出现在眼前了。

让我惊讶的是,从龙井村口一直向内绵延几百米,错落的江南特色民居也已经满是吃饭、喝茶、打牌、休憩的人。听朋友说,无论平日里多么忙碌,每到周末杭州人都要到郊外度假,即使车再堵,人再多,他们也乐此不疲,而每年三四月间,春茶的上市更给他们多了一个出行的理由。到农家乐喝新茶,吃农家菜,看茶农现场炒茶,享受一下农家朴实的生活,临走时再带点龙井回家,杭州人早已经把这里当作了自家的后花园。

我们没法像杭州人那样花大把大把的时间享受农家乐,只是简单地吃过午饭,就开始去看茶农炒茶。

村里的茶农就在家门口炒茶,一口锃亮的铁锅,一畚翠绿的芽头倒下,“辍鄙四起,一双皮厚肉粗的大手起起落落,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干净利索的手法让不少游人啧啧称赞。不过现在这种现场炒茶已经变成了单纯的秀秀手艺,龙井村茶农手上真正的 西湖龙井早已经被固定的客人订走了。很多客人都是在今年直接预订好明年的茶,到了第二年明前茶期间上门拿货,而若客人无法到现场,茶农也会负责将货邮递到手。

作为原产地,龙井村、梅家坞、翁家山一带已经随着“西湖龙井”的美名逐渐被很多爱茶人所熟知,而作为西湖景区的一部分,他们同时也成为杭州人不可缺少的休闲胜地。尽管我们常听到在龙井村已经买不到真正西湖龙井的抱怨,但退一步想,能在这样满目青翠的幽幽院落问,欣赏茶农舞蹈般的炒茶技艺,用一杯清茶,浪费掉一天的时间,对于天性悠闲的杭州人来说,茶好茶坏又何妨。

第四站:下午

问茶梅家坞

梅家坞位于西子湖畔的西面,比龙井村离城区更远一些。一路上峰峦起伏,凭窗远眺,一畦畦的茶树呈阶梯状分布,从山脚蜿蜒伸向山坡。阳光透过薄雾撇在茶树上,绿色葱茏,生机盎然。在穿过一个隧道之后,车子停在梅家坞龙井研究所(浙江省军区茶厂)。

数辆观光旅游车有秩序地往返着,访茶品茶之人络绎不绝。随着人流,我们踏进北面一个大厅,一把古色古香一人多高的茶壶矗立在大厅中间,壶把和壶嘴似苍松虬枝,不过是暗红色的,正面一个巨大的“福”字,背面是一首名人的诗,字体流畅,如行云流水,不知怎样烧上去的。旁边有说明,摸上它会降福,游人争相触摸。

我们在一间十分典雅的茶厅内一一落座,对门的墙上挂着当年总理品杭州龙井茶的照片。主持茶艺的是位姑娘,她给每人浅斟一杯茶水,让大家细细品茗。我端着茶杯,仔细观看,杯中之茶,粗而松弛;茶汤入口,细细品味,却清爽、微苦而又甘甜。我们之中有人便问:“这茶叶是最好的吗?”

茶姑没有马上答话,随即又拿出了三种茶轻轻地放在茶几上。说道:“龙井都是手工炒制,外观呈扁平片状,色为绿中带黄。”每年的清明节到来之时,便是极品龙井茶的采摘季节,俗称“明前茶”。谷雨前采摘的叫“雨前茶”属于中品,谷雨后采摘的叫“雨后茶”属于下品了。明前茶太少,一般人是喝不到的。我们喝的是雨前茶。

喝着“龙井”,我忽然想起一个问题,在梅家坞茶乡,凡下车的地方会有很多茶舍,每个茶舍都写着“龙井问茶”。何为问茶?姑娘滔滔不绝地讲着:“江南人,喝茶不说喝,品茶不言饮,讲究一个‘问’字,这里蕴含的是茶的文化,体现的是人的品位。江南问茶,讲究一闻二品三回味。”姑娘回答着,几位茶姑又将一杯杯沏好的茶,递到我们的跟前,顿时感到一阵浓浓的茶香。姑娘接着说道:“闻,闻之茶香。茶的种类不一,经沸水冲泡,茶针均匀地如花蕾初绽,飘逸出屡屡幽香。这幽香传达给你的是山野一样的清新,历史一样的悠远,诗词一般的浪漫,哲理一般的深沉。品,品之茶性。茶虽属草木,却有人之灵性,与那些心浮气躁、狂妄自大、矫揉造作、斤斤计较、追逐名利之徒不适,又以附庸风雅,炫耀身价者为忌。对善待它的人,它送给你温馨与甘醇;对亵渎它的人,它报之于你的是冷漠和苦涩。三回味,便是体会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每种茶都有它的来历和传说,那些关于茶的诗文,能使人提高乐趣,增加品位,得到美与哲理的启迪,油然而生无限感慨。达到一种精神的极致。问茶至此便会轻轻松松,洒洒脱脱,其情、其心、其识、其艺便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了。”

这一番“问茶”虽然不能立刻把我改造得高雅脱俗,但也长了不少知识,相当于听了一堂龙井专题讲座。于是便有人兴致勃勃地想买梅家坞茶了。茶姑们端上来四种茶叶,分别是180元、120元、100元、80元一小筒,一小筒也就二两左右,心里不由得惊叹,龙井真的是不便宜呢。

离开梅家坞,我不由得感叹梅家坞人的商业头脑,他们将茶文化作为发展旅游的内在推动力,以茶旅游推动茶文化的传播,在茶村的问茶、品茶和参观中,我们已亲身感受到浓浓的茶文化。这种茶文化,不仅炒热了茶叶的商机,也带动了杭州旅游业的发展,这才是梅家坞龙井茶真正的味道。

第五站:晚上

杭州“吃”茶馆

第一次体会到杭州的吃茶文化是在南宋古街清河坊的太极茶道茶馆里,古朴的店堂加上伙计们响亮的吆喝,让人不由得要走进去饮一杯茶。杭州人喝茶时不会单纯喝茶而已,店堂一边琳琅满目的小点任你选择,上一点休闲坚果,嘬一口清茶,才能体会到杭州人的“吃茶”乐趣。

杭州的茶馆,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偏安江南一隅的小朝廷定都临安(今杭州),统治阶级追求的安逸生活使杭州这个产茶地的茶馆业随即兴旺起来,马上发展成“处处有茶坊”的壮观景象。今天,杭州坊巷间拥有近千家茶馆,密集度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从星罗棋布般散落在杭州城里的茶馆就可看出杭州人对茶馆的依赖与钟情。就像法国巴黎街边的咖啡店,德国慕尼黑路边的啤酒屋一样,杭州的茶馆也成了所有游人不能错过的体验。门耳、青藤、湖畔居……都是杭州本土很有名的茶馆,在阮老师的推荐下,我们选择了青藤茶馆。

到了青藤茶馆的门口,抬头一看招牌,我还以为是一家时尚咖啡西餐厅。茶馆的装饰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一色古色古香的木圈椅,搭着方大红缎面的棉椅垫,围廊上挂着几盆吊兰,墙上装饰着几个古朴的瓷器,窗上挂着细竹帘,竹灯笼轻轻晃着,柜台边有棵缠满青藤的树似乎寓意着茶馆名字的由来。这边,两个女孩在中心舞台上弹古筝,小桥、流水、假山,灯光幽幽。另一处,一位民间艺人在安安静静地做陶,周围的人也安安静静地看着,用心感受着陶土的神奇。

来这儿喝茶的人,什么样的都有。情侣们通常会选择角落里那些小桌子,那里灯光柔和,情调风雅;爱茶的人会静坐一隅,就着琴声与西湖喝一杯茶;商务招待的人会选择一问包厢,在茶水的温润中高谈阔论,运筹帷幄。

第7篇:龙井问茶范文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梅家坞就已是对外宾开放的定点观光区,几十年来共接待过上百个国际名人和国家元首。1953年至1962年期间,总理曾先后5次来到梅家坞村视察、指导农村工作,将此作为指导全国农村工作的联系点。由于的五次来访使得梅家坞的名气大增,村里有五福桥为证。2003年10月主席来梅家坞茶文化村视察, 2006 年4月3日,曾庆红副主席又来梅家坞视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梅家坞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漫山遍野的茶园,三四五月是梅家坞茶农最忙碌的时节,一般每户人家都要请三四个采茶工,茶地多的人家要请十几个,炒茶由于很需要技巧,一般没十几二十年的炒茶龄是炒不好的,现在这方面的技艺有点失传的可能性,因为年轻的一代对炒茶已经不屑一顾,倒是有很多的外来工来此学艺,茶忙这几个月他们的收入也是不菲的,更有一些手艺好的外来工,作为了梅家坞的上门女婿。

梅家坞龙井茶的产量是有限的,高档茶更是如此,假设平均每户人家高档茶的产量是20公斤,那么500*20=10000公斤左右,总共大概为10吨左右,其实估计很多人家都是达不到这个量的,梅家坞龙井茶的产量也就那么一点,市场上到处充斥着梅家坞的茶叶,其实怎么可能会是出自梅家坞呢?对于梅家坞龙井茶,可以这么说,只要是正宗的,不管价格高低,如果是上300以上的茶叶,口感都是很好的,喝到口中嘴里很怡然的感觉,真正是一种茶味,当然还有一个前提是水也要好,最好是出自山水的矿泉水。如果你买的茶叶口感你觉得不怎么样,那肯定是假冒的。还有茶香是很重要的,真正的明前茶还带有一点糯米的清香,经好水一泡更是如此,龙井茶对器具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只要有玻璃杯就可以了。

农民是靠天吃饭,种茶也一样,天气对于茶农的收入起绝对性的作用,一般西湖

龙井的出芽期是在三月初,如果这段时间气温可以保持在10度以上的话,早发芽一些

的茶叶可以普遍在10号就可以开采,一般普遍可以开采,也就是茶忙,在20号左右开

始,到一般清明可以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制作出来的茶叶就叫做明前茶,

然而天气是变化无常的,特别今年2005年全球气候都偏冷,使得三月初的天气基本上

还保持在5到6,甚至到0度,使得发芽期推后,相对来说明前茶的日期就变短了,俗

语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茶叶出来的早晚对于茶农的收入是起绝对性

作用的。

西湖龙井的所有产地基本都是84年实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子后承包到茶农个人

的,所以很多网上所说的某个公司拥有多少亩茶叶生产基地的都是不正确的,他们想

要获得正宗西湖龙井的话,也是必须从茶农那边来进行收购。关于品质来说,梅家坞

龙井绝对是一流的,在近几年的评比中都是胜出的,狮峰山和梅家坞其实就是同一座

棋盘上的两边山麓,并且狮峰山靠龙井村那边茶园不多,总的产量是很少的,市面上

很多都说自己的是狮峰龙井,就更加不可能了。整个西湖龙井的茶叶产量最多还是梅

家坞了。并且梅家坞人对茶园的打理,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井井有条.(待续)

梅家坞的茶的确很香,还很绿,只有品过才知道。茶坊有特色,白墙黑瓦,透着江南的灵气,坐在这样的环境中,感觉喝茶就像在品味杭州的文化。而且杭州人好像特别爱喝茶,人人手上都有一杯茶,特别有意思。

• 过去人们喝茶往往是去龙井村,也就是西湖新十景中的“龙井问茶”。龙井泉水清澈甘洌,与虎跑、玉泉合称西湖三大名泉。龙井茶更负盛名。清乾隆皇帝曾到此采茶种茶,老龙井还留有“十八棵御茶”遗迹,乾隆还题“湖山第一佳”五个大字。

但是随着梅灵路的修建完工,梅家坞村的修缮完成,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走进这一“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的特色村落。

2000年起,经过5年的整治和创建,梅家坞茶文化村已是一个融青山绵绵、溪涧潺潺、茶园蓬勃为一体、散发出浓郁朴实民风和茶乡风情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茶乡休闲园区,重现了“十里梅坞蕴茶香”的自然秀丽风貌。梅家坞茶文化村现有160余家乡间茶坊,村里还专门成立了多语种接待室,为前来观光的宾客讲解梅家坞茶历史、茶的采摘、炒制和茶的功能等内容,并进行茶艺表演。在每年春季游客还可亲自参与春茶采摘,亲身感受浓浓的茶文化气息,尽享茶文化生态自然之美、农家风情之乐。作为杭州中国茶都的重要载体,梅家坞茶文化村已成为杭州对外的一块“金字招牌”。

梅家坞茶文化村以纪念室、乾隆遗迹、古树观赏点、茶园观赏区、农居群、十里锒铛、古井、古桥、垂钓区、茶艺表演区、小牙坞等十余处景点构建了一个山水情和人世情完美结合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区。梅家坞茶文化村交通便利,杭州市内游4路、324路和K658路公交车可直达梅家坞,自驾车游客可由梅灵路通达。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完善,游览秩序、购物环境良好。

第8篇:龙井问茶范文

毕 业 实 习 报 告  ——对湖南茶叶销售、茶馆经营现状的市场分析     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九九级三班      欧阳进权  99210124     在湖南迪达农业服务中心实习期间,负责湖南茶叶的销售,茶馆经营的市场调查,了解茶叶、茶馆的现状,以便为茶叶的生产、经营提供咨询服务。     首先被介绍到其相关联茶叶公司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市场调研。在该公司参与茶叶的选购、零售、茶馆的日常经营活动。     长沙的茶叶批发基本上在高桥大市场的茶叶城,其中有不少专卖店,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虽然茶叶只分为不多的等级,但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异,每一等级内又有几个不同的价。以龙井为例(西湖龙井茶叶,产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群山翠谷中,因龙井泉和龙井寺而得名)它的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莲心、雀舌,色泽翠绿略黄;叶底均匀,一旗一枪,交错相映,栩栩如生,煞是赏心悦目。龙井茶炒制工艺精湛,全系手工完成;采摘的茶叶极为细嫩,全部采用嫩芽制成的龙井茶,称为“莲心”,采一芽一叶炒制儿成者,称为“旗枪”,喻其叶为旗,芽为枪。采一芽二叶初展炒制儿成者,刑如雀舌,固称为“雀舌”。一般每公斤特级龙井茶约2~8万个茶芽。鉴定茶叶主要看茶型、茶香、色泽。尤其区分不同级别时,其色其香更为重要,炒制精妙的茶叶应是保持茶叶之清脆,本是清嫩的茶叶一经炒制变得乌黑,便算是下级品。赏茶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我只是初学,只略知一二。             茶叶城的货源多为可靠,要不不会在那立足那么久,其中店铺林立,应有尽有,除各地茗茶外,还有茶具,茶罐。茶具店以卖宜兴紫砂壶类销路最佳,紫砂壶档次多,价格差异大,有贵至成千,也有几十元一个的,不过紫砂壶不论好坏,都有泡茶不走味的特点,差别在于其制作工艺粗糙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对茶香的吸收程度,好的茶壶,较少吸收茶香,前后两次冲泡的香味不容易混得过多。             批发茶叶后,零售价多有差异,这得看零售地域。市区,郊区由于消费水平,房租不同,成本自然不同。处于不同地域得零售店可以根据不同成本适当调整售价。不过其中有一点,对规模不大的茶店而言,散茶比袋装茶的利润空间更大,对顾客而言,顾客可以直接看到茶叶的色泽,形状,还可以闻其香,相比袋装茶而言,袋装茶多数看不到其质量,更不用说闻其香了,这可谓是“双赢”——零售商的利在于可以取得袋装工人创造的部分价值,另一部分则让利于消费者。当然不可避免有些消费者更偏好于袋装茶,于是一定的袋装茶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袋装泡茶(如红茶)便于冲泡,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说到茶馆不可不提及茶道和茶品,正所谓“种茶是一门科学,制茶是一门技术,喝茶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学问。”中国茶文化由来已久,茶馆便是其最佳展现之地,茶艺十六道的首道是精器妙用,泡制功夫茶(如乌龙茶)数用紫砂壶为妙。当然紫砂壶仅适用于泡耐泡茶,多数绿茶(如西湖龙井)则不适用,可改用盖碗,活用玻璃杯。现在玻璃杯用得很普遍,源于玻璃得透明,可以看到茶叶冲泡后婀娜多姿的形态,观其形色品其香。泡茶的基本程序是洁器——温杯(壶)——投茶——冲泡——分茶——品茗。冲泡时极为讲究,应高冲,用水流冲击茶叶,使其泛出茶香,并利用手腕的力量,将水壶由上向下反复提三次,这一动作称为“凤凰三点头”。其作用,一是让杯中的茶叶在水的冲击下上下翻滚,促使茶叶的有效成分迅速渗出;二十也是对客人表示敬意,三点头象征着谦逊,真诚,就像行鞠躬礼。投茶的方式有:上投,下投,中投。古有言投茶应有序,即: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分茶汤时有两个成语: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关公巡城是指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了不使香气过多散失。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另外冲泡时还有刮沫一个环节,即茶道中的春面扶风:用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的泡沫。淋壶可以冲淋壶盖和壶身,但是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是为了清洗,二是为了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第9篇:龙井问茶范文

首先被介绍到其相关联茶叶公司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市场调研。在该公司参与茶叶的选购、零售、茶馆的日常经营活动。

长沙的茶叶批发基本上在高桥大市场的茶叶城,其中有不少专卖店,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虽然茶叶只分为不多的等级,但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异,每一等级内又有几个不同的价。以龙井为例(西湖龙井茶叶,产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的群山翠谷中,因龙井泉和龙井寺而得名)它的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莲心、雀舌,色泽翠绿略黄;叶底均匀,一旗一88枪88,交错相映,栩栩如生,煞是赏心悦目。龙井茶炒制工艺精湛,全系手工完成;采摘的茶叶极为细嫩,全部采用嫩芽制成的龙井茶,称为“莲心”,采一芽一叶炒制儿成者,称为“旗88枪88”,喻其叶为旗,芽为88枪88。采一芽二叶初展炒制儿成者,刑如雀舌,固称为“雀舌”。一般每公斤特级龙井茶约2~8万个茶芽。鉴定茶叶主要看茶型、茶香、色泽。尤其区分不同级别时,其色其香更为重要,炒制精妙的茶叶应是保持茶叶之清脆,本是清嫩的茶叶一经炒制变得乌黑,便算是下级品。赏茶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我只是初学,只略知一二。

茶叶城的货源多为可靠,要不不会在那立足那么久,其中店铺林立,应有尽有,除各地茗茶外,还有茶具,茶罐。茶具店以卖宜兴紫砂壶类销路最佳,紫砂壶档次多,价格差异大,有贵至成千,也有几十元一个的,不过紫砂壶不论好坏,都有泡茶不走味的特点,差别在于其制作工艺粗糙程度不同,进而影响对茶香的吸收程度,好的茶壶,较少吸收茶香,前后两次冲泡的香味不容易混得过多。

批发茶叶后,零售价多有差异,这得看零售地域。市区,郊区由于消费水平,房租不同,成本自然不同。处于不同地域得零售店可以根据不同成本适当调整售价。不过其中有一点,对规模不大的茶店而言,散茶比袋装茶的利润空间更大,对顾客而言,顾客可以直接看到茶叶的色泽,形状,还可以闻其香,相比袋装茶而言,袋装茶多数看不到其质量,更不用说闻其香了,这可谓是“双赢”——零售商的利在于可以取得袋装工人创造的部分价值,另一部分则让利于消费者。当然不可避免有些消费者更偏好于袋装茶,于是一定的袋装茶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袋装泡茶(如红茶)便于冲泡,也是比较受欢迎的。

说到茶馆不可不提及茶道和茶品,正所谓“种茶是一门科学,制茶是一门技术,喝茶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学问。”中国茶文化由来已久,茶馆便是其最佳展现之地,茶艺十六道的首道是精器妙用,泡制功夫茶(如乌龙茶)数用紫砂壶为妙。当然紫砂壶仅适用于泡耐泡茶,多数绿茶(如西湖龙井)则不适用,可改用盖碗,活用玻璃杯。现在玻璃杯用得很普遍,源于玻璃得透明,可以看到茶叶冲泡后婀娜多姿的形态,观其形色品其香。泡茶的基本程序是洁器——温杯(壶)——投茶——冲泡——分茶——品茗。冲泡时极为讲究,应高冲,用水流冲击茶叶,使其泛出茶香,并利用手腕的力量,将水壶由上向下反复提三次,这一动作称为“凤凰三点头”。其作用,一是让杯中的茶叶在水的冲击下上下翻滚,促使茶叶的有效成分迅速渗出;二十也是对客人表示敬意,三点头象征着谦逊,真诚,就像行鞠躬礼。投茶的方式有:上投,下投,中投。古有言投茶应有序,即: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分茶汤时有两个成语: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关公巡城是指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了不使香气过多散失。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另外冲泡时还有刮沫一个环节,即茶道中的春面扶风:用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的泡沫。淋壶可以冲淋壶盖和壶身,但是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是为了清洗,二是为了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自古有言茗茶配名水,众多天下第一泉林立无不源于茶而起。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所谓的“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将水分为不同等级,古虽有蓄水方法种种,加之如今交通方便,蓄水更易,但是名泉终归有限,若泡茶均用名水,则茶之味非凡人所能享。况且水之好坏不在其是否江井,而在于其清、活、轻、甘、冽,唯有五味皆齐,才可算得上是好水,如蒸馏水虽有其清轻,却终因少甘冽而不为所用。

茶叶得包装也是极有潜力的,有着精美包装的茶叶更适合于作为礼品,因此有了一定规模的茶叶企业应委托制作或自制包装盒,由于小包装茶是直接供消费者使用的,固在包装上要多加讲究。在设计中,应力求使广告宣传、艺术欣赏、礼品器具融于一体,集多功能于一体,使包装既具有良好的保质作用,又能宣传茶叶,传递商业信息。品牌和标签文字优美,商标突出,字形、符号、图案得体,使消费者一看就能产生良好而深刻的印象。内容符合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的规定,标明品名。质量等级,净重,单价,出厂单位和地址,生产日期,保存期限和品饮方法等。如果是外销的,其外包装的文字,图案要充分考虑销售对象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色彩也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的需求和民族习惯而定。

科学地储藏茶叶是开茶店,茶馆所必须的,特别是精制茶,应找到一种经济实用,简便易行的储藏方法,以最大限度减少茶叶品质损失。常见的储藏方法有常温储藏法,低温储存法,充氮储存法,除氧储存法,真空储存法。单就绿茶而言,因绿茶易于变性,固宜低温储藏,高档绿茶在冷藏时,还必须同时采用抽气充氮法收藏,外销绿茶,由于运输周期长,加上运销地区温度普遍较高,茶叶的含水量要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免受高温影响,使绿茶品质降低。红茶、乌龙茶与绿茶稍有不同,它经一定时间后熟,品质反而会有所提高,故一般适宜常温下储藏。但在高温高湿季节,茶叶易于吸潮,并伴有高湿气味和酸味,有的还会有酶陈味,所以也要控制温度不宜过高。此外,经过较长时间高温储藏的红茶,乌龙茶业已后熟,如需继续收藏,则以冷藏为好。对于一些较大宗的名茶,价值较高,在储藏上必须十分讲究,凡有条件的以抽气充氮法兼冷藏为佳,如果批量较大,又缺少现代储藏条件,则可采用传统的灰储藏法或炭储藏法。为保持龙井、旗88枪88、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极品名茶固有的色泽、香气和滋味,可采用石灰块储茶法。它是利用石灰块的吸湿性,使茶叶充分保持干燥,以延缓变质。木炭储茶法适用于各种名贵绿茶、乌龙茶和花茶的收藏。

总结:茶叶是比较有潜力的行业,一是市场需求稳定且较大,二是作为农业的延伸,政府有扶持之意。另外,喝茶,特别是在环境幽雅的茶馆并不亚于在咖啡厅。该行业进入门槛不高,关键在于对茶道的领悟、茶品的准确把握。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