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范文

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精选(九篇)

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

第1篇: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范文

【关键词】钢琴演奏;触键;音色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67-01

一、音色的鉴别

音色是指演奏时发出的音节,钢琴演奏中将这些音节进行结合,就形成了旋律,而为了使钢琴演奏的旋律更有意境和渲染力,我们就必须通过不同的音色进行表达,而这也是正确评价一个钢琴演奏者能力优劣的直接指标。此外,钢琴本身也具有不同的音色,在制作之初,钢琴自身的音色就被确定,但同一架钢琴在不同演奏者的演奏下,其呈现的音色也不相同,这主要是由触键技巧和方法决定。例如,演奏肖邦的《夜曲》时,其音色应该是柔美、幽雅、生动的,而《月光》则是轻灵圆润,而要表达这样的音色,演奏者就必须充分掌握好触键技巧,这样才能运用触键方法去呈现想要呈现的音色。

二、触键与音色的关系

音乐都有着自身演奏的表达形式,音乐表达中演奏者水平和乐器是必不可少的,演奏者和乐器的完美结合,才能更好地表达音乐。在钢琴演奏中,手指与琴键的接触使得旋律得以生成,因此,触键成为钢琴演奏的关键部分,触键技巧的不同能够为演奏提供多样化的音色,与此同时,触键也有利于钢琴演奏者的情感表达。触键力度、速度以及角度是影响钢琴音色的三个主要因素。

三、触键对音色的影响

每个钢琴演奏者对乐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在演奏中将自身、钢琴、乐谱三者进行有机结合。钢琴演奏是手指与琴键的完美接触,钢琴演奏者的触键技巧不仅能影响音色,还能够将自身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一)触键力度的影响。钢琴演奏者在演奏中,其整个手臂的力量都集中在手指,这样才能控制手指与琴键的接触,保证产生音效。同时也方便演奏者改变手指与琴键的接触面积和接触力度,从而改变钢琴的音色。手指与琴键的接触面积和弹奏力度会使音色出现差异,钢琴者要想取得良好的演奏效果,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触键练习。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钢琴演奏中,每个人使用的力度也有着较大差异。而钢琴学习者的基本功就是练习灵活使用手指的力量,灵活控制手指的力量,在钢琴演奏中才能奏出完美的音色。通过不断的手指力量练习,钢琴演奏者会感觉到手指触键时的轻松和舒服,手指也能根据演奏者想要的力度进行触键,保证在快节奏的乐谱演奏中,也会有好的音色。

(二)手指灵活性的影响。钢琴演奏中需要演奏者灵活地调动手指,以此来完成快节奏乐谱的演奏。因此在初学时,手指快速反应训练尤其重要。因为它将直接影响整个演奏过程的效果。在日常钢琴训练中,应该加强对手指的练习,使它们的灵活性得到提高,通过高抬指慢速与快速触键有效结合,增加钢琴初学者手指弹奏的灵活性。钢琴日常训练中,手指灵活性训练是重要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学习者具有足够的耐心和迎接刻苦训练的决心,通过长期的训练提升自己的手指灵活性。钢琴初学者通过长期的训练,手指灵活性提高,这也保证了演奏能够利用灵活的手指去弹奏出能表达自身情感的音乐,保证钢琴演奏的音色效果。

(三)手指稳定性的影响。钢琴初学者在弹奏时,手指的稳定性不够,会出现很多多余的动作。其实钢琴演奏动作十分简单,就是手指与琴键接触,用手指控制琴键发出优美的音色,弹奏出动听的音乐。这就需要弹奏者手指具有稳定性,这能够保证演奏出的音色具有稳定性,如果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手腕出现抖动情况会使音色出现不连贯的问题。因而演奏者需要在平时加强手腕稳定性的训练,即使在快节奏的乐谱演奏中,也能保证动作的平稳。快节奏乐谱的演奏,上一个音节结束后必须迅速演奏下一音节,手腕的稳定使手指稳定地传输力量。钢琴者在稳定性训练中,可以根据节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保证手指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灵活并有力地使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触键是影响音色的重要因素。手指的力度、速度,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训练十分关键,这决定了演奏者的弹奏水平。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他们需要学习触键技巧,利用不同的触键力度、速度和角度,演奏出好的音色,同时表达出自己丰富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孙颖,蔡云凌.浅析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J].中国民族博览,2016(04).

第2篇: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范文

Four kinds of weft knitted fabrics made of silver-plating yarn were taken as samples and their conductivities were tested under weft tensil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nsile property and resistance. The results are the following: the resistance of fabric has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strain within a definite range; as for strain sensitivity, vertical stripe interlock with silver-plating and wool yarn, horizontal stripe interlock fabric with silver-plating and wool yarn fabric is the most remarkable one, plain fabrics with silver-plating and spandex comes second, and plain fabric with silver-plating yarn is the least; the change of contact resistance among yarns during stretching caused different fabric sensitive to strain; when the interlock fabrics were stretched repeatedly to simulate the heartbeat signals, their resistances remained stable at a value, so they can satisfy the stability requirement.

目前,对于人类身体状况的监测已不再局限于体力活动水平,而是扩展到各个方面和多种数据,如监测心率及呼吸周期可以反映人体的心肺功能是否正常。穿戴式的主动感应器正在向多功能集成化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家庭智能健康监测系统。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多个移动设备连接到一起,并连接到一个特定的监控中心。生命衫就是采用了这种方式向病人提供服务的。

在过去,被监控者佩戴的专用监控器不仅累赘、影响正常生活,而且无法长时间的佩戴。随着感应器的小型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相关技术的发展,旧式监控器逐渐被抛弃,出现了新式的可穿戴智能监控器,导电纤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在存在多种导电纤维制造技术,如可以在尼龙线上金属镀层,或者将银丝、铜丝等混纺到天然或人造纤维织物中。并且,由此得到的导电纤维可以使用标准设备进行纺织、刺绣、编织等多种加工。

本文旨在研发一种可穿戴柔性传感器,实现对人体的心肺功能进行舒适和不分昼夜的监测。针织内衣具有穿着舒适、可灵活衬入传感器等多项优点,因此适宜作为传感器的载体。鉴于人体呼吸、心跳时,皮肤扩张最大能达 30%,所以本文主要考察导电纤维针织物在 1% ~ 30% 应变下的电阻变化情况以及影响因素。

1实验

1.1试样制备

本文采用电导率为 516 Ω/m、细度为 110 dtex的镀银导电纤维制备纬平针和双罗纹针织物,确定织物拉伸与电阻的关系。其中,纬平针织物用袜机编织,双罗纹针织物用电脑横机编织,编织过程非常顺利。下机后的织物如图 1 和图 2 所示,其中A为镀银纱纬平针织物,B为镀银纱与氨纶双纱交织纬平针织物;C为镀银纱与羊毛纱横条纹双罗纹针织物(双罗纹出针,第 1 路和第 2 路编织羊毛纱,第 3 路和第4 路编织镀银纱),D为镀银纱与羊毛纱竖条纹双罗纹针织物(双罗纹出针,第1路和第3路编织羊毛纱,第 2 路和第 4 路编织镀银纱)。织物的结构参数如表 1 所示。

1.2实验内容及结果

对于 4 种织物,均沿纬向拉伸,使用VC9805A+数字万用表测量其电阻,确定其电阻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求传感器的灵敏度,探讨是否满足传感器灵敏性需求。传感器的灵敏度指到达稳定工作状态时输出变化量与引起此变化的输入变化量之比。线性传感器校准曲线的斜率就是静态灵敏度K。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传感器性能越好。

静态灵敏度的计算方法为:,ΔR为电阻变化量,ΔL为织物拉伸长度变化量。

心脏接收和泵出血液时,由心脏产生电脉冲,从而使心跳发生。心率(HR)是单位时间(通常是 1 min)心跳的次数。由于脉搏是心跳的结果,所以心率可以通过穿戴于脉搏的织物柔性传感器来监测,但是要确保传感器的稳定性。因此本研究对织物试样进行了反复拉伸,测量其电阻值是否变化,以确定是否满足传感器稳定性要求。

1.2.1纬平针织物

图 3 显示长度均为 10 cm、宽度分别为 4、4.5 和 6.4 cm的镀银纱纬平针织物电阻与应变的关系。从这 3 块针织物电阻与应变的关系图可以看出,针织物电阻随着织物宽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应变比较小的情况下,电阻与应变成线性关系;在应变比较大的情况下,电阻变化并不明显。

根据测量有:,即对于不同宽度的织物的K值均是 10 Ω/m,可以认为针织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与织物宽度没有关系,只与织物的材料、组织结构有关。由R4>R4.5>R6.4可知,宽度越小的针织物,其电阻越大,有利于人体小部位信号采集。因此,在选择织物尺寸时,只需考虑其满足人体所测部位的大小即可。

图 4 为镀银纱与氨纶交织的纬平针织物,织物均选择 3 cm宽度,方点线为单层针织物选取长度为 10 cm的电阻与应变关系,圆点线为双层针织物选取长度为 8 cm的电阻与应变关系。从这两种针织物来看,电阻与针织物伸长基本成线性关系;与镀银纱纬平针织物不同的是,当镀银纱与氨纶交织时,线圈的排列更加紧密,线圈针编弧、沉降弧均小于纬平针织物,圈柱大于纬平针织物,纱线间接触电阻增加,使得织物等效电路与镀银纱纬平针织物等效电路不同,当织物拉伸时,织物电阻随着织物长度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测量有:

式中,K方1与K方2分别表示单层镀银纱与氨纶交织纬平针织物在应变为 0 ~ 20% 和 20% ~ 30% 时的灵敏度; K点1与K点2分别表示双层镀银纱与氨纶交织纬平针织物在应变为 0 ~ 20% 和 20% ~ 30% 时的灵敏度。在添加氨纶后,双层针织物的灵敏度是单层针织物灵敏度的 3 倍。在较小应变下,单层针织物的灵敏度可以达到 20 Ω/m;在超出弹性范围后,该织物的灵敏度和纬平针织物相同。由于贴身内衣均衬有氨纶,在较小应变情况下,氨纶使得织物的灵敏度增加,这增加了贴身内衣作为柔性传感器的可行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2双罗纹针织物

图 5 为镀银纱与羊毛纱编织的两种双罗纹针织物的电阻与应变关系,试样均为长 10 cm、宽 5 cm的长方形。从图 5 可以看出,两种针织物的电阻均先随着织物伸长而增加,后随伸长而减小。由于双罗纹织物的弹性特别是横向弹性较好,在较小应变情况下,电阻变化表现出图 4 所示的弹性针织物的特性;在超出织物的弹性范围后,电阻变化表现出图 3 所示的纬平针织物的特性。

式中,K方1与K方2分别表示横条纹双罗纹针织物在应变为 0 ~ 20% 和 20% ~ 30% 时的灵敏度;K点1与K点2分别表示竖条纹双罗纹针织物在应变为 0 ~ 10% 和 10% ~ 30% 时的灵敏度。通过比较灵敏度K值可以看出,两种织物在较小应变的情况下,竖条纹双罗纹针织物的灵敏度比横条纹针织物大,而在下一个阶段,竖条纹双罗纹织物的灵敏度比横条纹针织物小。双罗纹织物具有较好的弹性和保暖性,是贴身内衣常见的组织结构。测量结果表明,两种织物灵敏度均比较高,可以作为柔性传感器。

基于双罗纹针织物自身的弹性特性,为了模拟心跳信号,测量了两种织物从 10 cm拉伸到 13 cm时以及回复时的电阻值,重复几次以观察传感器的测量重复性,结果如图 6所示。从图 6 可以看出,两种织物的电阻在拉伸回复后还能恢复到原始大小,能够满足传感器重现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可以用于心跳、呼吸等信号的测量。

2纬平针织物电阻影响因素分析

织物的电阻受纱线电阻、线圈纱段的转移、纱线间接触电阻等 3 种因素的影响。

纱线电阻随拉伸应变增加而增加,这与金属导体电阻定律相一致,纱线长度和横截面都为拉伸应变的函数,当应变增加时,纱线长度增加、横截面减小,相应地电阻增加。

图 7 表示由线圈转移引起的电阻变化,图 7(a)表示未受力拉伸时线圈的状态,图 7(b)表示横向拉伸后线圈的状态,图 7(c)表示纬平针织物的等效电路。RC表示纱线间接触电阻,RL表示线圈电阻。导电纤维针织物电路可以等效成各小段纱线电阻和接触电阻组成的串并联复杂电路,以下分别探讨线圈转移和线圈间接触电阻对织物电阻的影响。

探讨线圈转移对织物电阻影响时,可以先不考虑RC因素,则电路可等效为图 8,由于圈弧和圈柱在计算时可以近似相等,在图 8 中均用RLa表示。此时若横向拉伸,线圈中的圈柱部分向针编弧和沉降弧部分转移,针编弧和沉降弧电阻RLa将增大,而圈柱电阻RLb将会减小。由于镀银纱线的电阻为 0.516 Ω/mm,圈柱及针编弧和沉降弧的长度本身很短,因此线圈转移引起各纱段长度的变化非常小,经过复杂的串并联电路后,其结果将会很小,对织物电阻变化的影响不明显。

由于受外加张力影响,线圈间摩擦力f增加,纱线间接触面积变大,接触压力也变大。根据接触电阻理论,影响接触电阻的因素可用公式来表达;式中为材料的电阻率,n为接触点的数目,P为接触压力,H为接触材料的硬度。当织物受到拉伸时,材料的电阻率和硬度H可视为常数,接触点的数目n和接触压力P都增大,因此接触电阻RC将随应变的增加而下降,由此可推断织物的传感机理主要是由于拉伸过程中纱线间接触电阻的变化引起。

3结论

比较这 4 种导电织物的灵敏度可以看出,竖条纹双罗纹针织物最大,横条纹双罗纹针织物次之,镀银纱纬平针织物最小。在弹性织物中,织物的电阻先随伸长的增加而增加,在超过织物的弹性范围后,表现出非弹性织物的特性,随着伸长的增加而减小。比较双罗纹织物电阻重复性可以看出,在拉伸回复后电阻还能恢复到原始大小,可以满足传感器重现性和稳定性的要求,用于心跳、呼吸等信号的测量,开发对人体的心肺功能进行长时间、高舒适、不分昼夜监测的传感器。

参考文献

[1] Hazinksi M,Markenson D,Neish S,et al. Response to Cardiac Arrest and Selected Life-threatening Medical Emergencies:the Medical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for Schools: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Policymakers,School Administrators,and Community Leaders[J]. Circulation,2004,109(2):278 291.

[2] Scanaill C,Carew S,Barralon P,et al. A Review of Approaches to Mobility Telemonitoring of the Elderly in Their Living Environment [J]. Ann. Biomed. Eng.,2006,34(4):547 563.

[3] Axisa F,Schmitt P,Gehin C,et al. Flexible Technologies and Smart Clothing for Citizen Medicine,Home Healthcare,and Disease Prevention[C].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iomedicine,2005,9(3):325 336.

[4] Kim H,Chung G,Kim T. A Framework for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in Nanofiber Technique-based Wellness Wear Systems [C]. 2009 11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Health Networking,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Healthcom 2009:70 73.

[5] Gimpel S,Möhring U,Müller H. Textile-based Electronic Substrate Technology[J],Journal of Industrial,2004,33(4):179 189.

[6] Liu Xianshu.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Electric Contact Material[M]. Beijing: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1979:1.

第3篇: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范文

关键词: 剩余电流 形成 检测 灵敏度 可靠性

1.引言

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型电器中,如漏电、触电保护器(RCD)和漏电触电保护断路器(RCBO、RCCB),无不使用着漏电、触电信号检测元件――零序电流互感器。它与脱扣执行机构组合使用,在决定产品工作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一台品质合格的产品来说,其良好的保护工作特性不仅由信号检测元件和执行机构两个关键部件所决定,同时为它提供合适的使用工作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否则不能正常发挥已具有的灵敏、可靠的工作特性,乃至引起拒动作或误动作。

2.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中剩余电流IΔ的形成

2.1 剩余电流I的含义

流过被保护回路中电流瞬时值的矢量和(有效值),此电流而称为剩余电流。亦可以这样理解为在保护系统内流动的电流为正常工作电流,而流出保护系统外的故障电流称为剩余电流。剩余电流I包含下述三种对地漏电电流概念:①接地故障电流ΣZ,由于电路中绝缘故障通过阻抗而注入大地中的电流。②对地泄漏电流ΣC,无绝缘故障但从带电件通过电介质和导线对地的分布电容所注入大地中的电流。③人体触电电流r,电流通过人体和接触带电件时的接触电阻注入大地的电流。

2.2单相供电保护电路中剩余电流I的形成(见图一):

图(一)中,流入和流出TA中的电流分别为 1和 2,在正常状态下,流过TA的漏电流的矢量和 1+ 2 = , = ΣZ+ ΣC+ r ,此时 n(保护器设定脱扣电流)或≈0。TA次级线圈无电信号输出或极其微小,不能推动脱扣器动作跳闸。当被保护电路中对地产生漏电流时,流过TA中电流矢量和 1+ 2 = ≠0,且 ≥ n,因而在TA铁心中产生一个较大的交变磁通Φ0=Φm・sinωt ,使TA次级线圈感应出设定的脱扣电压E2,使其脱扣器动作跳闸。

2.3三相三线制供电保护电路中剩余电流的形成(见图二):

图(二)为三相三线制供电保护电路。电路中流入和流出TA的电流分别为 1、 2、 3,在正常状态下,流过TA中的电流矢量和 1+ 2+ 3= , ≈0或 < n, = ΣZ+ ΣC+ r ,TA次级输出E2不能推动脱扣器动作。当保护电路中对地呈现漏电流 1+ 2+ 3= 。当 ≠0,且 ≥ n时, TA次级线圈输出设定电压E2,推动脱扣器动作跳闸。在此电路中,脱扣器动作与否与三相负载是否平衡无关。

2.4三相四线制供电保护电路中余电流IΔ的形(见图三):

在三相四线制保护电路中,正常状态下 1+ 2+ 3+ N= ,此时 ≈0或 < n, = ΣZ+ ΣC+ r ,TA输出E2不能推动脱扣器动作。当 1+ 2+ 3+ N= , ≠0,且 ≥ n时,TA次级线圈输出电压E2推动脱扣器动作。此电路脱扣与否同样与三相负载电流是否平衡无关。

3.被保护电路中带电件的对地绝缘水平及导线分布电容对保护电路

工作特性的影响(见图四)

3.1被保护的三相电路中各相对地绝缘阻抗平衡;各相对地分布电容容抗平衡,各相漏电流经另外两相的阻抗和容抗流回系统中性点。即 ΣZ=0, ΣC=0,而引起保护电路动作的剩余电流 只有人体触电电流 r 。此时,保护电器动作与否仅由 r决定,不受电网漏电流的影响。

3.2一般情况下各相对地绝缘阻抗及容抗不平衡,此时三相不平衡漏电流 ′与人体触电电流 r之间有相位差为(设 ′= Σ Z+ ΣC,则 = + r)

(1)当-120 1120 时,对应图(四)中的斜线区, 1′>r1。由于三相不平衡漏电流的存在相当于提高了保护电器灵敏度。

(2)当-120 2120 时,对应图(四)中的空白区,2′r2,即三相不平衡漏电流 2′的存在相当于降低了保护电器的灵敏度。从数值上看,2′越小越靠近 r2;而且随着2′的增大,对保护电器的检测特性影响愈严重。当2′接近保护电器额定动作电流表IΔn,且 ′与 r2的相位差 2=180 。 时,只有r2超过2 IΔn时,保护电器才能动作。而当2′达到或超过IΔn时,保护电器一合闸并可动作跳闸而不能投入保护运行。

(3)在单相制供电保护电路中,其相线漏电流 ′和人体触电电流 r处在同一个相位上, ′的存在也相当于提高了保护器的灵敏度。电路中尚末发生人体触电事故时,或者触电电流 r尚末达到 n时,保护器即可能发生脱扣动作。此时 ′≥ n 。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电流动作型漏电、触电保护器在电路中能否准确可靠地动作,不仅与电路中漏电、人体触电电流大小有关,同时表明电路中漏电电流大小与电路中带电件对地的绝缘水平、导线对地的分布电容和在额定电压下带电件与绝缘材料及其使用环境条件之间的绝缘配合有关。所以,为充分发挥电流脱扣型保护电器的自身优势,应为其提供合适的外部条件,使之灵敏可靠地运行。但必须说明,保护器在相线之间,相零之间的漏电或触电时不起保护作用。

4.电流脱扣型漏电、触电保护器的种类与特征

在品种众多的漏电、触电保护电器中尤以组合拼装式漏电保护断路器市场占有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以它接受TA信号的处理与传输方式基本上分为:①电磁式②电子电磁混合式③电子式。电子式与混合式多数使用在保护电路中分断容量较大或系统保护与分段保护电路的首端,而电磁式多数应用在分断容量较小保护电路的终端。电磁式漏电保护断路器以脱扣线圈的初始状态又分为释放式和吸合式两种。释放式线圈起动脱扣机构时所需电磁功率较小,因而TA输出负担较小(仅为动作线圈脱扣时的去磁),可靠性高,易于调整。吸合式脱扣线圈初始吸合衔铁时所需用电磁功率较大,它们之间脱扣线圈工作电源有的取之于电网与电网电源有关,有的直接取之于零序电流互感器,与电网电源无关。但所有RCBO或RCD、RCCB漏电保护电器均需采用零序电流互感器作为漏电信号的产生与检测。

5.剩余电流检测用零序电流互感器(TA)

5.1工作原理

TA在检测到剩余电流时,由初级绕组(穿过TA铁心中心孔一定匝数的导线)的漏电电流信号转换为次级绕组的电压信号。所以它是A―V变换器,亦是阻抗变换器。与一般单相双圈式变压器工作原理相同,不同的是其激磁电源不是电压源而是电流源。据此可以推导出如下公式:根据电路定律并用复数矢量表示:

=2[(R2+r2)+j(X2+)]…………(1)

式中: ――二次侧线圈感应电压。

2――二次线圈中的负载电流。

X2和 ――分别为二次侧负载电抗和二次线圈漏抗

R2和r2――分别为二次侧负载电阻和二次侧线圈内电阻

根据磁路定律在铁心中立出下式:

1W1+2W2=Φ0Z0…………(2)

式中:1――一次侧流过的剩余电流

W1和W2分别一次侧和二次侧线圈匝数

Φ0――铁心中主磁通

Z0――铁心的激磁阻抗

由于Z0的存在, 1与 2之间存在着变动的相位差,即1与 2的关系随着Φ0和 Z0的大小而变。若令0为铁心中的磁化电流,用铁心激磁安匝表示方式代替Φ0和 Z0则可得:

0W1=Φ0Z0 将该式代入(2)式可得:

1W1+2W2=0W1…………(3)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可得二次线圈中的感应电压E2:

=-j4.44+ W2Φ0…………(4)

根据上列四式给出矢量图见图(五):

上式中 和激磁阻抗Z0之间的关系是:

= …………(9)

从而可得:

= …………(10)

设二次回路负载阻抗为,则由(5)式和(6)式可得下式:

5.2 TA的工作特性与灵敏度:

漏电保护断路器中脱扣机构的脱扣动作来自短路、过载、漏电三种指令,而漏电脱扣指令是由TA发出的。仅对漏电脱扣而言,TA的工作特性直接影响到漏电脱扣时的灵敏度。

讨论TA的工作特性主要是指它对电路中漏电电流的反应能力。因此首先分析TA中 1( )与之间的关系特性。用数学表达式是K= ,所以K值的大小直接表征着它对漏电流反应能力的强弱。从(11)式和图(五)矢量图可以列出下式:

式中: =arctg (r2―TA二次线圈电阻 ―二次线圈漏抗

―二次侧绕组阻抗 ―W12μs/

从(12)式可以说明如下:K值要大,则即灵敏度要高,

与 值应大。而 = W12μs/ 的关系式又说明,只有穿过TA中导线匝数W1、铁心截面积S和导磁率μ大,磁路长度 小时, 就会增大,但 应合理增大(与二次线圈负载有关),要达到最高灵敏度,应满足下式:

最后说明,负载脱扣线圈要获得TA二次绕组的最大功率,二者阻抗必须匹配。

6.结束语

1)低压漏电保护电路中的漏电流是绝缘损坏漏电流、带电件通过电介质和导线分布电容产生的电容电流及人体触电电流的矢量和,当漏电脱扣动作时在排除未有人触电情况下,应作具体分析判断。

2)合理选择低压漏电保护器在不同保护区段及各区段中的首、末端保护器额定漏电脱扣电流值(IΔn)。

3)目前普遍采用零序电器互感器的铁心材料为非晶态合金,为了提高灵敏度,二次侧绕组匝数较多,但工艺要求紧绕时易使铁心变形而使E2输出幅度下降,影响其灵敏度。

4)铁心材料工作点处于磁化曲线磁场非线性段,输出的E2电压呈非正弦波,具有增高频率和提高输出电压的作用,但易受外界高频信号干扰产生误动作,一般在二侧绕组上并联一支适当容量的电流器C,可以提高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陈俊源等《低压触电保护器》 [M]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5年

【2】龚绍文 《磁路及带铁心电路》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

【3】《电机工程手册》 [M] 第5卷 输配电设备 25.电流互感器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4年

第4篇: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范文

触控体验

为了查找原因,《微型计算机》在天猫店铺也购买了一台台电P85HD。经过一周的试用,我们发现P85HD在触控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灵敏度不高,响应速度较慢,二是屏幕边缘容易失灵。前者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在用虚拟键盘输入时,用相同的力度,前一个按键还能按下,后一个就不行了。另外就是在点击应用图标后,图标无反应,需要用力点击才行。而在响应时间方面,在手写输入时可以感觉到笔画的延迟,在各页面间滑动切换,也有滞后感,这对于使用的流畅度是有影响的。后者则主要体现在有时候点击界面下方的任务栏,竖屏时会失灵,有时候还会碰到应用在屏幕边缘上不能点击的情况。而除了触控方面的不佳体验,我们甚至还碰到过在UC浏览器中打开多个标签页后,P85HD突然就白屏且无任何反应,只能重启。

产品拆解

在验证过P85HD触控屏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我们准备动手拆解它。通过了解它内部的元件,对发现它触控体验不佳的原因应该会有所帮助(拆解图片见下页)。

原因是它?

瑞芯微RK3066的性能自然不会影响到P85HD触控屏的触控体验。所以关键就在FocalTech FT5306这颗触控芯片上了。通过百度搜索到FocalTech的官方网站,可以了解到FocalTech中文名为敦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电容式触摸屏控制芯片和TFT-LCD显示驱动芯片的设计研发、制造及销售的厂商,在深圳有研发及工程服务中心,其控制芯片目前广泛应用在国产平板上。根据FocalTech官网上的资料显示,FT5306属于中小尺寸方案中的06系列,它的通道数为20×12,单芯片设计,支持的屏幕尺寸范围为3.8英寸~5英寸。看到这里,P85HD触控屏不灵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To没错,关键就在它所采用的触控芯片FT5306的通道数以及所支持的屏幕尺寸上。

屏幕尺寸很直观,FT5306支持的范围是3.8英寸~5英寸,而P85HD采用的是8英寸的屏幕,不匹配的情况一目了然。但为什么它只能支持3.8英寸~5英寸的屏幕呢?这还得从它的通道数说起。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小尺寸平板的屏幕比例以4:3为主,8英寸平板的屏幕尺寸在16cmx12cm上下。一般来说,触控屏幕的Pitch(管脚中心距)为4.5mm-6mm,我们熟悉的苹果iPad的Pitch就是5mm。超出了这个范围,触控的体验就不好了'这个很好理解,在同样大小的屏幕上,通道越多(相对的Pitch就越小),触控的灵敏度自然越好。根据屏幕的尺寸,我们可以算出屏幕需要多少个通道,公式是屏幕的尺寸/Pitch。我们知道了8英寸的尺寸,如果以iPad的标准来要求(Pitch为5mm),它需要具备32×24或以上数量通道的触控芯片才能保证产品的触控效果。

第5篇: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范文

关键词:创作活动;沟通;情感;心灵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92-01

绘画创作跟写字一样,是人的一种行为,反映的是一种人的思想,一种感情。每根线条都是一种反映。一切绘画创作的背后,都会回到本源,那就是生活与情感。这是绘画创作的永恒之火。在绘画创作的时候,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个普通人的感觉。

“师古人之迹,知古人之心”我们学习前人的各种技法,但较之重要的我们要学会去理解和感受前人作画的意境。一个作品之所以能打动人,不是因为它技法的高超,也不是因为作品多么的宏伟,而是作品里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有一种触人心弦的东西打动着你。

人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是值得考究的,其中隐藏着世界和人生最隐秘的意义和秘密。但不管怎么说,所有伟大作品的渊源,都是人的灵魂以及它经历的痛苦和欢乐的呈现。绘画创作源于主题世界的心灵和精神那种最内在力量的强烈追求,艺术家只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其作品才会感人。这就是至真。

当代艺术中,各种技法材料层出不穷,各种观念走马灯一般。观者同样也在感受并讨论着这些作品,但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让我们难以忘记的。能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那些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作品并且在那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这种感受不是来自于技法技巧的精湛,也不是运用了多么难见的媒材,而是源自艺术家内心真实的感受,一种触人心弦的感动。纵眼望去古今中外打动我们的艺术家都专注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内心,呈现出的绘画创作不仅是简单的视觉传递,它能体现绘画创作的价值,那就是使观者情感上受到触动,感受到你的热情,让人可以融入,充满非常想沟通的心。

梵高: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间。《吃土豆的人》是梵高受到荷兰现实主义影响而创作的那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梵高在创作时说道:“我越来越多地考虑自己的特点而不是别人的意见。”可以看出一个画家正真在意的是自己的感受,而这一点在他创作完成之后也能体现出来“我并不指望所有人都欣赏这幅画,也不急于让他们现在就得到称赞。人们越是忠实于被表现的对象,在创作时投入的感情越真挚饱满,就越容易遭到抨击招来骂声。”后边的作品中他同样用自己的热情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间的一切并把它们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他说过“与其把眼前的东西正确无误地重现,不如更强烈的地表现自我,按照自己的意思使用颜色。”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显得那样粗厚有力,他的激情感染着每个用心去看的观者,我们不无为那触动人心弦的画面而感动,心灵也为之震撼。

米勒:心灵上的感受为最真实的表现。如果说梵高是位旷世奇才,他笔触和颜色能让人一下子便能记住这个疯狂的画家的话,同样安静的《晚钟》也能让观者感动。虽然没有疯狂的笔触,祈祷的夫妇没有华丽的服饰,也没坐在教堂的他们,却能让我们感受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虔诚安详被圣神化了的宗教氛围。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并不是只用耳朵去听远处的教堂声,而是用心、用灵魂去感受。这便是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这对虔诚的夫妇不是别人正是米勒自己。画面表达出的安详气息,至今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朴素与真挚。面对当时对他作品嗤之以鼻的评论,米勒回击道:我坚强地站起来,即使他们说我是只表现丑的画家,妨害了我们民族的进步。但我绝对不作美化农民的蠢事。如果我无力表现自己的生活,我宁愿不表现。画家对自己的作画思想可以看得出他是以自己心灵上的感受为最真实的表现。他说过“美不在于画面所描绘的东西,而在于艺术家必须满怀感激反映所见的东西,这种必要性本身会产生力量,去要求完成这个任务。”画家坚信只要是表现自己的内心,就会是最有力量的作品。

这两位画家在表现技法上大相径庭,但是我们却可以看到有一点是一致共通的:表现自己。达芬奇说过:一个优秀的画家,有两个主要的绘画目的:即人和他的灵魂的意向;前者易后者难。一个人如果总在画的是社会他人的要求,最终只能是自己把自己的枝枝蔓蔓慢慢的都砍掉,变成一个光秃秃的电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如果说有区别的话,那就是艺术家都是在无念、无欲、无是、无非中感受真实,他们一直都在跟随自己的内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净土。梵高说:“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

第6篇: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范文

【关键词】台秤;调修原则;故障调修;稳定性调修;灵敏度调修;变动性调修;超差调修;秤量超差调修

1.调修原则

计量性能的调修程序如下:

稳定性―灵敏性―变动性―四角示值一致性―正确性

这个程序不能任意颠倒,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返工。比如存在严重变差,就不可能把秤量调准。总之,在调修时必须通盘考虑,不能顾此失彼。

2.计量杠杆摆幅故障的调修

2.1计量杠杆不起摆

产生原因:计量杠杆刀系配置不当。系统阻滞过大,视准器下部有粘性物或磁性。调修方法:(a)调整刀系,使之配置正确。(b)清洗有关零部件。(c)用退磁机退磁。

2.2计量杠杆在平衡位置上颤动

产生原因:①在立柱筒内有异物阻碍连杆上下运动,或立柱筒内毛刺、清砂不净。②减磨片过长,坐落在刀承上;或硬度不够;减磨片触尖太尖;杆挂钩不垂直等。③销钉没敲紧,承重板坐落在销钉上;④四角刀外露太长,承重板刀承卡在减磨尖间。调修方法:①清除立柱筒内异物、毛刺。②将减磨钉打下,磨短,调整杆挂和减磨片,重新装配。③敲紧销钉,配开口销。④敲紧四角刀,使之位置正确。

2.3计量杠杆摆动时走不到底

产生原因:①连杆过长。②刀系中有个别刀(支点刀)严重倾斜。③刀系中有异物卡阻。调修方法:①重新换一根长短合适的连杆装上。②调整倾斜刀的位置,使之正确。③清除刀系中的异物。

2.4计量杠杆摆幅衰减快

产生原因:①系统阻滞过大。②减磨片或四角刀功能失效。③四角刀承和销钉连接处因挤压而产生毛边,支点刀离线。调修方法:①清洗有关零部件。②换新的减磨片或四角刀。③锉去毛边,将支点刀向下移。

2.5计量杠杆偏靠一边

产生原因:顶板螺丝松,螺丝孔歪斜,以至支点杆挂钩偏离。调修方法:重新校正支点杆挂钩的位置,并拧紧顶板螺丝;调整螺丝孔。

3.稳定性的调修

空秤时不稳定,最大称量时稳定。可能原因:计量杠杆支点刀刃与计量杠杆自身重心将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调修方法:将计量杠杆三刀刃都向上移,且重、力点刀刃上移距离比支点刀较多。

4.灵敏度的调修

空秤时灵敏度适当,但最大秤量时不灵敏。可能原因:空秤时灵敏度适当,说明支点刀高度适当;最大秤量时不灵敏,说明支点刀刃到重、力点刀刃所在平面的距离过大,即重、力点刀刃过低。调修方法:首先提高重点、力点刀刃,再做实验。由于这种提高,会给空秤时带来微小不稳定。如果修理后发现空秤时稳定性稍差,可略微上升力点刀刃。

最大秤量时灵敏度适当,但空秤时不灵敏。空秤时不灵敏,说明支点刀太高。最大秤量时灵敏度适当,即由于支点刀刃太高而使空秤时不灵敏。又由于重点、力点刀刃更高,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灵敏的问题。造成空秤时不灵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对支、重、力点刀刃的开眼位置没有计算好,而产生最大秤量时灵敏度适当,空秤时不灵敏的故障。调修方法:下降支、重、力点刀刃。其中重点、力点刀刃下降量应大于支点刀刃的下降量。

空秤和最大秤量时都不灵敏。可能原因:(1)支点刀刃位置高于计量杠杆自身重心的位置,且支点刀刃位置又高于力、重点连线。(2)支点刀刃位置高于计量杠杆自身重心的位置,但支点刀刃位置略高于(等于)力、重点连线。调修方法:首先下降支点刀刃,测试灵敏度。其次对支、重、力点刀刃位置进行测试检查,使之合理。

5.变动性的调修

5.1承重板推拉后,台秤产生变动性及其调修方法

①四角刀承卡承重板脚壳,四角吊环在台框内活动太大,产生变动性。调修方法:打磨光滑,去掉毛刺,使之相互配合平行,加垫片或更换新刀承和销子。②有的刀子安装不正,刀刃不直,刀子松动等。调修方法:应紧固刀子并调整正确臂比。③四角吊环的长度尺寸不符合要求,刀承装配不正,摆动不灵,都会产生变动性。调修方法:四角吊环应长短一致,四角刀承的工作面,应在同一水平面上。④连杆弯曲、连杆的上下钩不成90度角、连杆下钩与长杠杆力点刀子接触部分不能吻合、长杠杆的力点刀刃一端高一端低,连杆钩的刀承与长杠杆力点刀卡住、连杆下钩与杠杆摩擦、连杆上钩与重点刀环接触面太大等,都会产生变动性。调修方法:①连杆弯曲应校直;②连杆过长或过短应调整或更换;③连杆的上下钩应成90度角,以达到:安装后承重板与计量杠杆的位置和方向要垂直、水平,周期摆幅有规律性,使其各零部件相互平行垂直;④重新调整、修磨或长杠杆的力点刀;⑤用圆锉将连杆上挂钩两边打成夹角。

5.2长、短杠杆的刚度不够,随秤量增加变形,使台秤产生变动性及其调修方法

①小秤量秤大,大秤量秤小。调整时可适当将连杆、中心连接环放长,然后测试,观察调修是否有效。②小秤量秤小,大秤量秤大。调整时可适当将连杆、中心连接环缩短,然后测试,观察调修是否有效。

6.四角示值一致性超差的调修

承重板四个承重点示值不一致,示值误差超过允差。可能原因:(1)四角刀的支重距离不一致或短杠杆的臂比与长杠杆的有关臂比不一致;(2)秤没有放置平稳;(3)承重板与长杠杆重点刀接触不良,有个别刀子不受力。调修方法:(1)调整臂比,长、短杠杆四个承重点,某一角出现正差时,就磨该角重点刀子,使重点刀刃与支点刀刃的距离加长,即放长重支距,出现负差时,则操作相反;短杠杆上方两个角出现同样正差时,扳动或磨短杠杆力点刀外面,缩短力支距,出现同样负差时则相反;长杠杆上方两个角出现同样正差时,扳动或磨长杠杆合成重点刀面向合成力点刀一侧,缩短合成重支距,出现同样负差时则相反。(2)将秤放置平稳;(3)调整四角重点刀承的高度,使承重板平稳接触。

7.秤量超差的调修

秤量读数与砝码名义值不一致,出现正差或负差且超过允差。可能原因:(1)台秤放置倾斜;(2)总臂比小于或大于设计值;(3)游砣失准;(4)增砣质量误差超过允差。

调修方法:(1)将秤放置水平;(2)调整总臂比,超差较大时调整长杠杆合成力点刀;超差较小时调整计量杠杆臂比。(3)校准游砣。(4)校准增砣。

轻载与重载误差都是正差而且数值较接近。可能原因:立柱歪斜,致使连杆不垂直而产生分力。调修方法:矫正立柱使连杆垂直。

8.结语

通过以上几种调修的分析方法,可以看到台秤的调修是比较复杂的过程,往往要反复几次才能调修合格。今后,我们需要不断探讨,不断深究,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电子称重技术和发展趋势,使我国的民族衡器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李江.浅析台秤示值变动性的调修方法.计量与测试技术.2009.03.

第7篇: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范文

关键词:触电 动作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TN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07-01漏电保护器对于防止触电,避免火灾和设备损害,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实际运行中,漏电保护器存在多种非人身触电因素动作,影响供电的可靠性。另外,还存在拒动而威胁人身安全情况。本文通过漏电保护器的原理分析影响漏电保护器动作准确性的因素。

1 漏电保护器原理

当被保护电路工作状态正常,没有发生漏电或触电的情况下,根据基尔霍夫定律,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一次线圈的电流相量和为零。此时在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不会产生感生电动势,漏电保护器不动作,系统供电保持正常。

当被保护电路出现漏电或触电的情况下,由于漏电电流的存在,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一次线圈的电流相量和不再为零,产生剩余电流。于是在零序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有感生电动势产生,经过中间环节处理比较,当达到漏电保护器动作值时,迅速切断被保护电路的电源而实现保护。

2 影响漏电保护器工作的因素

2.1?漏电保护器灵敏度选择

漏电保护器的选型应考虑其使用场合。在生产作业场所,电气设备频繁启动、大电流冲击常常使具有高灵敏度特性的漏电保护器频动跳闸。(这样场合应尽量采用对浪涌电压、浪涌电流不敏感的电磁型漏电保护器。)在作业环境恶劣的场所,电气设备绝缘电阻常常一定程度的偏低,漏电电流就会偏高,选型不合理也会造成漏电保护器误动或频动。

2.2?漏电保护器动作值选择

所选额定动作电流过大,保护灵敏度下降,就可能导致漏电保护器在发生触电或漏电事故出现拒动,也会致使上级漏电保护器动作,增大停电面积。所选额定动作电流过小,保护灵敏度过高,躲不过电路中正常泄露电流而发生误动甚至是频动。

2.3?漏电保护器接线问题

零序电流互感器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前提是流经环状铁心的各相电流相量和不为零,即流入流出电流不相等。在漏电保护器实际使用中,漏电保护器若要准确动作,触电或漏电引发的故障泄露电流一定要从零序电流互感器铁心之外的电路形成回路,而正常的工作电流一定从零序电流互感器铁心之中穿过。如果使正常的工作电流全部或部分流经零序电流互感器铁心之外的回路,则会出现误动作现象;反之,由于接线如果使触电或漏电引发的故障泄露电流全部或部分流经零序电流互感器铁心,则会出现拒动现象。

所以说,漏电保护器安装原则中比较重要两点要求:第一,负载侧线路线路保持独立,即相线和零线不得接地、不得与保护零线线连接、也不得与与其他回路连接、保护零线与工作零线分开。第二,零序电流互感器引出线零线不得重复接地,因为会出现串流误动和分流拒动情况,而重复接地点实际中极难被找到。一旦此回路的独立性被破坏,就极可能导致漏电保护器误动和拒动。例如:在电源中性点接地系统中,漏电保护器被保护支路中线重复接地,线路中正常工作电流部分经重复接地点泄入大地会引起误动,而发生触电或漏电时故障泄漏电流会从重复接地点分流进入保护支路的中线中造成拒动。

2.4?被保护线路负载布局

如负载布局不合理,三相电流不平衡,在大电流运行情况下在由高磁导率零序电流互感器中感应出电动势,就可能会导致漏电保护器误动。另一方面,由于大电流作用于零序电流互感器,漏磁通也较大,触电漏电产生的漏电电流要克服零序电流互感器本身的磁化力,导致漏电保护器灵敏度降低,误动或拒动的可能性增大。

2.5?漏电保护器质量

漏电保护器质量会造成零序电流互感器反映偏差、中间处理错误、执行机构机械卡阻等等原因的漏电保护器拒动和误动。

2.6?电磁冲击干扰

自然界中(雷电等)和源于电力系统内部的浪涌冲击、电磁波作用于漏电保护器零序电流互感器和其他电子元器件,将引起漏电保护器误动甚至频动。现简要分类如下:(1)自然界主要雷电,巨大能量在电力系统中形成浪涌冲击,零序电流互感器感应造成漏电保护器误动。(2)高电压设备、输电线路及变压器对外电磁泄漏,耦合到漏电保护器被保护中导致漏电保护器误动甚至频动。(3)电路中谐波影响漏电保护器中间环节造成漏电保护器误动。(4)开关设备合闸操作暂态冲击或大容量设备启动电流冲击造成漏电保护器误动。

第8篇: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灵感;生活的积累;外物的触发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一种常见的思维现象,它客观而又普遍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神秘的气息。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人提出了灵感概念,并试图对其本质和规律予以说明,认为:灵感由“神”和“气息”两个词复合而成的,意即神的灵气。“灵感”一词在英语里写作inspiration,意思是灵气(spirat)的吸人,它的原始意义也是一种降神术。翻阅我国古代众多的关于本体感受的古代文论,可以找到“灵感”这个词,却没有“inspiration”所包含的特定含义。这说明中西关于灵感的理论,虽然有不同的发展轨迹,都有自己独特的概念形态,但大致是相通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文论中关于“灵感”的言论的比较和分析,浅探“灵感”的产生与获得。

一、西方古典文论视野中的“灵感说”

在古希腊时期,许多人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那他准是接受了“神”的启示。“灵感’,在文艺上的原始意义,指创作时一种神性的着魔,即获得神的启示,写出优秀诗篇”。…(纵观整个西方古典文论视野中的“灵感说”,我们可以将之分为两个阶段,即:在西方文艺复兴以前,主要表现出“神启论”的特征,以柏拉图的“迷狂说”为代表,强调“神灵附体”,神秘不可知;近代“灵感说”则主要表现出“天才论”的倾向,理论建构上以康德、歌德、黑格尔为主,强调人的本质力量,注重后天实践的勤奋、经验的积累。作为人类思想的结晶,他们对西方现代一些非理性主义的文艺思想,如尼采的“酒神精神”、叔本华的“天才”说等学说的提出有巨大启示.但两者都未能对“灵感”的产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存在着诸多不足。前者以柏拉图为例,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即:灵感的源泉主要是“神灵凭附”;“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在“灵魂回忆”真善美的理式世界。这一“灵感说”的“神”不可见不可知,所赐予的对象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可遇不可求,不仅充满了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而且无益于创作,否定了人的自由自觉的努力。

黑格尔作为现代“灵感理论”的代表,力图从“外在的机缘”与创造者内在的“自觉要求”相结合的高度去揭示灵感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内在的机制。这是黑格尔较以往的学者高明的地方。但是,黑格尔关于灵感问题的考察,最终还是未能摆脱他的荒谬的“绝对观念”体系的纠缠,因而他在灵感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最后还是淹没在他的“绝对观念”的无用的体系之中。

二、中国古代诗学中的“灵感论”

与西方以柏拉图为首的一批灵感理论研究者相反,中国古代的灵感理论研究者更注重研究具体的艺术构思过程。特点之一,就是重主体的能动性和情志的抒发。由此产生的概念形式,自然不是那种“神巫交感”的“灵感”,而是“应感”、“兴会”、“性灵”等文艺心理学术语。可见,从“人物沟通、心灵感应”这个基本论点出发,我国的灵感理论得到了不同于西方的独特发展。在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将灵感说与艺术构思联系在一起的是陆机。之后的文论家如皎然、严羽、李贽等也有诸多关于“灵感”的言论,但陆机的观点比较全面而具有代表性。在《文赋》中他详细地描述了灵感现象,即“应感兴会”,指出“灵感”即是刨作时文思最为畅达,感情最为充沛,思维最为活跃,形象最为鲜明的心理状态,说明了激发作家产生灵感的是心与物的相互作用,是物之触动和心之感发的结果。不管从灵感产生的来源(情与境会)、心境(虚静自然),还是从灵感的积蓄过程(勤于思考和读书)来说,中国的“灵感论”都与西方的“神赐天启”说有着本质的不同,我国的文论家将灵感理论与艺术创作实践结合得更紧密,展开得也更充分。但不足之处在于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甚至只是只言片语的感悟式抒写,也没有对灵感产生的心理作出细致深入的探讨。

三、“灵感”的状态与特征

关于灵感到来时的心理体验,从柏拉图关于灵感的“迷狂说”和我国古代诗论著作中的一些描述中,如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严羽“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大概知道:

灵感就象梦境一样,作者沉醉其中,却又难以名状,它突如其来又转瞬即逝,它是创作的最佳状态。在这短暂的体验中,作者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与自在之中,摆脱了一切焦虑、紧张等束缚,与世界融为一体。这种尽善尽美的境界解决了一直作者困扰的问题而有了豁然顿悟的感觉,因而获得了一种喜悦以至狂喜,伴随着不可遏止的激情。由此观之,灵感状态具有孕育的长期性、出现的突然性、形式的模糊性、消失的瞬时性和结果的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四、“灵感”的生成与获得

在了解了“灵感”来临时的状态后,我们尝试着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这一现象的生成与获得。弗洛伊德、荣格的关于无意识理论为之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分,“灵感”这种不受自觉意识控制的力量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无意识被认为是人的智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灵感出现之前,人们对某一问题已有长时间的思考,虽思而不得其解但已触到问题的实质,这些在大脑皮层留下了痕迹,当有意识的思考中止时,无意识的认知活动却仍然继续进行。当人们处于高度放松的时候,在某一刺激的引发之下,长期沉积在无意识中的信息与意识之间沟通,灵感便跳人人们的大脑。由此看来,灵感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显意识到无意识、再由无意识到显意识的过程。

(一)由显意识到无意识——生活的积累

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积累。柏拉图把灵感现象概括为“灵魂在迷狂状态中对于天国或上界事物的回忆和观照”,这里的“天国或上界的回忆”,正是现代意义上作家个人的记忆、潜意识的显现。这个“积累”是多方面的,我们将之统称为“体验”,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体验”的范畴大于“生活积累”,它是融生活经历和生命情绪为一体的,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文学是“作家体验的表述”。

从“有意注意”来说,作家可能会为了心中的某一个题材而深入现实生活寻找写作材料,如作家周立波扎根于创作的现实环境体验生活;也可能会为了某一个典型形象而对生活原型进行独特的选择并对其独特的言行举止进行深入的观察,如高晓声笔下的新时期的农民陈焕生,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旧交替时期的农民典型,就在于作者将当时生活中农民身上的“半新半旧”的思想赋予了这个特殊的角色;而最通常的“有意注意”莫过于阅读积累。

与“有意注意”的目的性和局限性相比,“无意注意”则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历史积淀性,“无目的观察比有意观察还有效”在通常情况下,“无意注意”可能会被我们很快遗忘,但有特殊感情参与的无意注意会不受意识控制地积淀到无意识之中。它不仅有利于形象的记忆,而且因了感情的独特会使得这一记忆在唤起时独具特色。如,同是对贵族生活的描写,托尔斯泰的笔下充满了矛盾与辩证,曹雪芹则是看透名利的虚空与嘲讽。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界限很多时候是十分模糊的,比如缺失性体验、丰富性体验、孤独体验等,几乎可以说是混合的注意。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更是两者的结合,“有意注意”立竿见影的效果得益于“无意注意”的启发和补充,“无意注意”只有得到“有意注意”的整理、淘汰才能成为形象元素。如韩少功的《暗示》和《马桥词典》所呈现的“知青写作”,即:在苦难的生活中看不到对苦难的抱怨,对人性美的揭示胜过对人性丑的鞭笞,苦涩的记忆里不乏对那~段生活的美好怀想。“知青”体验刻骨铭心,但这种体验在当时绝不是美好的,只是时过境迁,用现今的眼光去回忆,滤去了苦难的外衣,裹上了现今的反思,是作家将“有意注意”融合于曾经的“无意注意”,从而促成了新的体验的生成。

生活的积累当然不只是简单地等于以上所说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它甚至可以是作家所经历所感受的人世万象,比如,随着年龄日益完善的人格,作家平日的练笔,在练笔时激发出的思想火花和在练笔中造就的文从字顺的功力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展开讨论。

(二)由无意识到显意识——外物的触发

灵感的来源是艺术家大脑中生活和知识积累的突然泛起,是外物诱发所致。这里所说的“外物的触发”包括来自外界的偶然机遇与来自内部的积淀意识。这两类现象,不仅激发信息的来源不同,而且发生机制也不一样。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具体讨论:

由外部机遇引发灵感是最常见、最有成效的,这类灵感的激发大致可以分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情形:一、思想点化,如在阅读或交谈中偶然得到某种闪光的思想提示;二、原型启示,如白杨树之于茅盾的

以上四种类型,归结起原因来,便是作家的生活积累与外物之间有一种“同化”优势,即:作家的美感经验并不仅仅是静止地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活跃地与其发生契合,将自己的情态赋予对象,因而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作家较他人而言,藉着敏感和积淀,更有一种独特的亲切感和选择的倾向性,从而形成外在物象和内在心象的融合。

来自内部积淀意识的灵感,由于其发生机制深植于人类的潜意识活动中,其表现形态也更为复杂。我们暂时将其分为两类来探讨。一种是由无意遐想产生的思想火花,如作家在散步或郊游等休闲时因沉思或回忆而闪现的灵感,它多是因为心情的放松而使得积淀在无意识中的体验自由涌现,这一类情形还可以是在幻梦中出现,传说作家郭沫若经常从睡梦中跳起,抓来纸和笔记录下梦中偶得的诗句,且都是神来之笔。总之,这种自由的无意想象都是作家在内心宁静时充分调动和依从无意识的结果。与这种轻松心态下产生的灵感相反,我们称之为“潜能的激发”的灵感则是“人脑中平时未发挥作用的那部分潜在的智能在危机状态中的突然激发,如广为人知的曹植作出七步诗的故事等。这种纯粹在无意识中出现的灵感最奇特,也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迷雾笼罩最浓的一类,但究其根源,不难发现它仍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它沉淀在我们的无意识之中,在放松或情急之下,意识对这些信息进行自由或快速的梳理和筛选,从而使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第9篇:触动心灵的力量作文范文

一、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的审视与分析

语文教学中关于“作文”的教与学,长久以来令太多师生视为畏途,其成效不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首先,是因为绝大多数的作文课堂教学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上是苍白无力的。大多数教师都曾硬梆梆地以“命制题目、提出写作要求”这样一种带有强制色彩的作文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发号施令,致使学生完全处于写作的被动态,更使写作沦为学生心理抗拒的负担。

其次,教师与家长在实用性、功利性的考量中,常以“应试拿分”作为作文教学的终极指向,而急功近利地去追求短期效益,把作文的写作只看作是一种技术化成果。而导致文章“只见文不见人”,脱离生活,更与内心渐行渐远,完全看不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温存与柔软”,使写作在一定程度上沦为“为考试写作文、写老师喜欢看的文章”,完全背离了作文写作的本然。

二、“基于学生真实表达需要的作文教学”探索及实践策略举隅

回归作文教学潜在的价值本位,我们要改变学生作文“贫血”和“为他人写作”的现状,就要基于学生内心真实的体验与思考,用一种科学合理的行为互动去唤醒学生写作的内动力,这才是我们作文教与学的当务之急。下面我就从“前作文状态下的写作触发阶段”切入,来浅谈一下我们的一些实践探索与思考。

1.“阅读探究”触发――唤醒话语自觉。

策略一:小篇目文本阅读的探究体验,可为作文。

学生经历的生活是有限的,而通过阅读打开的世界却是无限的。语文教学中,“文本的阅读”是距离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语文素养提升最近的点和最实在的平台。以文本的课前预习为例,我们设计了“我阅读,我思考,我表达”的作业环节,鼓励学生学前对文本用“发现的眼光甚至挑战的眼光”开展探究性的阅读,并把自己真实的阅读体验、思考以文字的方式凝固下来。

而后,基于他们独立探究中的相异构想,在上课之初为其搭建宽松自由的交流平台,有机地将他们探究思考后的个人话语与集体话语相对接。如此形成的写作便是以“文本”为触媒,其终端成果,不但承载了学生自主探究中生成的真实的阅读体验,更构成了一种共同的话语关注,并在展示性的话语交流中,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一种由言语表达所带来的大众认同和自我成功感,相信唤醒的将是学生们更为本然的话语自觉。

策略二:大部头名著阅读的过程性感思,可为作文。

大部头的名著内涵更为丰厚,触发亦更为通透。学生在较长时间的阅读中,会获得多方面的浸染,他们会与宏大的人物命运发展历程形成内在的对话。以《水浒传》的阅读为例,在学生阅读的进程中,我们灵活地调动了听、说、读、品、议、演等多种触发方式,引领学生在高效的阅读进程中用文字的方式记录内心的感触,并真实地输出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让表达真正趋近学生内在言语生命的成长。

2.“活动体验”触发――生长话语智慧。

策略一:情境化活动的实践体验,可为作文。

在课堂之上,设计有意义的游戏或活动情境,例如“小组合作蒙上眼睛画脸谱”“折叠并放飞承载着自己梦想的纸飞机”“小组对垒掰手腕” ……让学生们亲历活动过程,他们往往会洋溢着空前的参与热情,饱含强劲的学习驱动力投入其中。学生全情投入的活动经历、鲜活的心理变化、细致的活动观察甚或是理性的感悟交流……让课堂绽放着光彩,更会让他们在随后的写作中,表达变得流畅,文字变得温暖。此时的写作会让每一个文字都没有任何扭曲和约束地展示着个体生命的原生态,是一种本色的写作。

策略二:系列的主题式综合探究活动,可为作文。

我们尝试以教科书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为“经”,以各个阶段学生内心的成长需要为“纬”,分别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活动开发的三个维度出发,开展了诸如“成长的烦恼”“我为他(她)写颁奖词”“我与蒜苗共成长”等一系列专题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置身真实的探究过程中,身子动起来、主动去经历、能动地去思考、多向地去交流,在交际语境的磁场里,被丰富的生活资源所触发,被师生多元而有个性的思考所启迪。学生们不仅用文字来输出自己内心中真实的声音, 更让笔下的文字在多向度的传递中体现出人际交互的功能。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温暖,更相互表达内在的思辨,融通了彼此的思考与智慧,更实现了人心与人心之间纯净的心灵辐射。我想这不但是作文教学价值增值的需要,更是学生内在生命成长和人格养育的需要。

3.“生活经历”触发――捕捉心灵成长契机。

离开课堂,指向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经历,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写作触发资源。我们便不断地鼓励学生用更为灵活、自由的“随笔化写作”方式,去记录有价值的生活体验,捕捉心灵悸动的瞬间,甚至用文字去及时地表达对自己、他人乃至于生活逐步深入的审视与解读。这也许会成为学生最最自然的心灵成长方式,相信随笔化写作也会变成他们生命发展中最为真诚的表达需要。

三、总结和研究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