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分数乘法计算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数乘法计算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数乘法计算题

第1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原码;运算器;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8-0077-02

Again Discuss Design idea of the original code on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SUN Li

(Chenxian College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88, China)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process,Design idea of the original code is discussed.Why appear the original code in the computer component principle.The original code can solve what arithmetic problems.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al code is relat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addition, subtraction,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The final,Summary the of design idea of the original code.on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process.

Key word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The original code; ALU; computer component principle; computer education

在《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研究与教学》项目进行中,要围绕计算思维培养的思路选择适用的计算思维教学案例,在运算器设计这一章,我们选取原码作为计算思维教学案例之一。

计算思维是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考虑用计算工具在问题可解的情况下,思考如何运用计算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思考过程的结果是可在计算工具运行并由计算语言表述的有先后顺序的序列。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全书讲述的核心问题是计算机是怎么设计的,第二章为了解决运算器设计问题,出现了原码。真值转换为机器数表示是运算器设计的第一步,真值转换为机器数不是编码完成即可,而是为用转换后的机器数编码在运算器完成各类运算且能简化运算器设计,真值的定义为带“+”“-”符号的数,机器数的定义是符号数字化的数(特别指二进制数据),那么真值转换为机器数表示,只要把符号数字化、其余位不变化就能最简单地完成机器数编码,我们把这种编码就叫原码,所以在机器数编码设计中原码的优势的是非常明显的,原码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种编码,那原码把握住这个机会了吗?如果原码能满足运算要求,可能别的编码就不会再有机会出现。

下面,以最简单的核心运算:加减乘除为例,讨论一下原码运算性能。(注:本文数据如未作特殊说明,皆为二进制数据)。

1 原码加减法

加法运算是一个重要的基本运算器设计单元,后继很多运算器设计都与其有关。

原码加减法运算可参考的原型只有使用几千年的加减法竖式,但这种加法的特点是符号和数值分开计算,不能符号和数值一起参加运算。

要想进行加法要先讨论参加运算的两个数值的符号,如果符号相同做加法,如果异号做减法,那就要完成加法器设计必先完成减法器设计。

再看减法,要想进行减法要先讨论参加运算的两个数值的符号,如果符号相同做减法,如果异号做加法,那就要完成减法器设计必先完成加法器设计。

综上分析,加法器和减法器的设计,二者出现了互为条件的死锁,原码加减法运算器设计思路到此止步。

2 原码乘除法

原码乘除法的设计原型是:笔―纸乘除法方法,然后加法器器件为基础,增加一些硬件从而实现乘除法运算器设计。因此原码进行乘除法运算要相对简便些,这是因为乘积的符号可以根据被乘数与乘数的符号来确定,其规则是:两数相同,乘积符号为正;两数异号,乘积符号为负,除法类同。因此,原码乘除法实际上是两个无符号数相乘,乘积结果再加上符号位。原码乘除法的设计思路可行,此处我们只以原码乘法为例说明之,因篇幅原因除法略。

2.1原码乘法原型

在笔―纸乘法方法中,乘积由部分积相加得到。部分积的个数由乘数B的位数决定,当乘积B的个位数值是1时,部分积为被乘数左移后的值,当乘积B的个位数值是0时,部分积为0。

以上是人工乘法过程,为了便于计算机实现,部分积相加得出乘积的过程可以改为:每得出一个部分积就进行一次加法,并将被乘数左移改为部分积右移,这样只要用和被乘数、乘数位数一样的n位加法器就能完成2n位加法运算了。

2.2原码一位乘法

由于原码乘法被转化为一系列的加法和右移操作,n位相乘需要n次加法周期,原码一位乘法具体操作是:每次通过乘数B的末位值来判断是否需要加法,当乘积B的末位数值是1时,执行加被乘数的操作,当乘积B的末位数值是0时,不执行加被乘数的操作;然后部分积直接右移一位(高位用进位位填充),移出的一位放入乘数B中的最高位,同时B也右移一位,把乘数移出(判断过的)一位,即刚刚比较过的B的末位移出丢弃,然后对新的B的末位进行判断,重复以上过程直到处理完乘数B的所有位。

原码一位乘法中,每次判断加或不加之后,部分积都要进行右移操作。为了存放部分积,部分积寄存器P初值得为0,结果值即乘积高n位存放在部分积寄存器中,低n位存放在乘数寄存器B中。

2.3原码二位乘法

2.3.1原码二位乘法思想

为了提高乘法的运算速度,可以采用二位同时乘或多位同时乘的方法,二位乘法就是每次处理同时考虑乘数二位,根据它们的不同组合(00、01、10、11)一步求出两位的部分积,只需增加少量的逻辑线路,就可以将乘法的速度提高一倍,从而提高乘法的速度。

2.3.2对于原码两位乘位算法的几个思考

1)部分积与被乘数采用三个符号位,这样表示的原因是:当加法处理+X或-X操作时,可能会影响到中间结果符号位的最低一位,这样最低一位符号位就不能代表结果真正的符号位,当加法处理+2X操作时,可能会影响到中间结果符号位的中间一位,这样中间一位符号位就不能代表结果真正的符号位,而无论做怎样的操作都不能影响到中间结果符号位的最高位,所以中间结果符号位的最高位能正确标识结果的符号位,我们在每次处理二位后都要进行移位操作,当同步右移二位时,符号位移出的空位是用中间结果符号位填充的,当部分积与被乘数采用三个符号位时,就能保证每次移位操作的简单与正确。

2)在实际运算中CX操作以+[CX]补完成,这是因为此时运算为乘数与被乘数的数值部分的运算,而正数的原码与补码相同,所以可以看成是两个正数原码的运算,也可以看成是两个正数补码的运算,结果依然为正数,所以可以把运算中CX操作以+[CX]补完成;

3)原码二位乘法算法中数值位N的奇偶问题的讨论

有关奇偶问题的处理,不同书中方法不一,这个奇偶处理算法在设计运算器时还是有点复杂的,也是教学过程中同学容易出错的地方。个人觉得如果奇偶处理放在运算进行之前,会简化运算器设计的,就是当发现数值位N为奇数时,我们在不影响数据实际值的情况下直接增加一位变成偶数位参加运算就可以了,最后只进行T是否是1的判断和处理就结束了。

3 结论

原码在运算器设计中,最基本的加法运算器设计不能实现,原码乘除法运算器的设计以加法器器件为基础,原码乘除法运算器性能尚可。原码加减运算器留下的设计空白是必须填补的,这给了设计新的机器数编码的机会,这也是原码进行运算器设计的缺陷。最后总结原码设计的计算思维过程见图一。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计算思维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2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1.加强小数与整数的联系。由于小数与整数在计数形式、计算方法等许多方面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教材注意在已学的整数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如通过具体例子,着重说明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除法基本一致,不同的主要是小数点的处理。讲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指出对小数同样适用。由于突出了小数和整数的联系,很多内容就不需要完全当作新知识讲,可以引导学生把已学的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中去,然后区分与整数不同的地方。这样既节省教学时间,又使学生易于掌握小数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改进应用题的编排,加强解题方法的教学。本册教材在应用题方面,先复习已学过的两步应用题和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在此基础上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适当扩大应用题的范围,出现一般的三步应用题以及有相遇关系的行程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加强动手操作,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教材继续通过实际观察、制作、测量、拆拼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大孝特征的深刻印象,清楚地理解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

同时,教材注意在操作过程中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如数学变换思想,使学生把有关的图形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促进新旧知识的转化,既可以帮助学生总结概括出计算公式,又可以发展空间观念,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积累直观经验。

4.适当加强简易方程。简易方程属于代数知识。在小学数学中适当引入一些代数初步知识,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可以使一些整数、分数、百分数的应用题(主要是逆思考的)化难为易,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的街接。下面就本册教材各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编写意图作一简要介绍。

一、小数的乘法和除法(一)小数乘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小数乘以整数和一个数乘以小数,积的近似值,连乘、乘加、乘减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小数乘以整数和一个小数乘以小数,教材都是先讲意义,再讲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时,先启发学生想怎样把小数乘法的计算转化成整数乘法,然后根据因数扩大倍数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过程,最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帮助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学生在做整数乘法时已经形成积总是大于被乘数的印象。学过小数乘法后,发现乘积有时比被乘数反而小,有些学生会产生困惑。

为此,教材在本节的最后引导学生把例题中的积和被乘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积与被乘数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小数乘法的意义认识得更清楚。在小数乘法中,求积的近似值,是在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实例说明在小数乘法中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教材中的练习题一般都注明得数要保留几位小数,但是也有些题目没有注明要求,而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是在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复习整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然后再进一步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是一样的。接着通过一道例题教学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乘加和乘减没有单设例题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类推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这部分教材的安排同小数加减法基本相同,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应用了哪条乘法运算定律,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此外,还要提醒学生,以后在做练习时能用简便运算的就要用简便运算。

(二)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小数除法的意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和简便计算。小数除法的意义是在整数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是通过一组应用题,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也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然后,通过一道要求根据小数除法的意义写出小数除法计算式的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可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变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先通过例题着重说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与整数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决小数点的位置问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教学的重点。教材通过一道例题着重说明如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关键问题,再通过一道例题讲解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的情况。最后再引导学生根据上面两个例题总结概括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商的近似值的教学,由于前面已经教学过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值,在这个基础上,教材通过一道计算题,让学生自己想象商的近似值。然后再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取近似值的方法除了“四舍五入法”以外,还有“去尾法”和“进一法”。

这些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定用处。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又少,对后两种方法不作为共同要求,只在练习题中安排了星号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增加一点知识。循环小数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两道除法计算,使学生看到由于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循环节、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等概念都是本册教材的选学内容。

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一)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和提高。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学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正确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但没有用第一级和第二级运算来叙述,本节教材通过例题明确提出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了概括总结。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时,可以结合例题告诉学生,在计算混合运算式题时,为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时虽然整个题目不能每一步都用简便计算,但是有的步骤能用简便计算的,要尽量用简便计算。在列综合算式时怎样使用中括号,本册教材是在教学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时引入的,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能力。学生在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应用题时,特别要注意括号的使用,如果有的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先分步列式,再改成列综合算式。

(二)应用题这一节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总结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进一步扩展一般应用题的解题范围。后部分教学以反映两个物体运动为内容的相遇问题。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会列综合算式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掌握两个物体同时运动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行程应用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解答一道应用题总结整理出来的。通过这样的归纳、整理和总结,便于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时,可以按照教材提出的问题,依次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关于应用题的检验,教材在原有检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第二种方法(把得数当作已知数,一步步逆推,看得数是否符合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由于这种检验应用题的方法比较难,要给学生讲解一下,同时还应向学生强调,检验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一步,既使题中没有要求检验,自己也要先检验,再写答案。归一、归总的三步应用题是在归一、归总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先通过复习题复习已学过的两步计算的归一题,然后通过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引出归一的三步应用题。之后,教材还在“做一做”中进一步提出:如果把复习题的问题改变该怎样解答?使学生明确在两步题的基础上,不仅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把它变成三步题,而且还可以通过变化问题的问法把原来的两步题改为三步题,以加深学生对两步题与三步题的联系的理解。有关计划与实际完成数相比的应用题,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有必要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但是考虑到学生对这类问题接触不多,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进行讲解,并在例题和练习题的选取上注意选取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和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关行程问题的应用题,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准备题,说明什么叫“相向而行”和“相遇”。然后再通过例题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四步计算的应用题,大纲中规定不作共同要求,也不作考试内容。但考虑到教学这些应用题不仅可以复习、巩固已学过的应用题,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因此,本册教材把这些应用题专门作为一段,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供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选学。

第3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教材分析:“口算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起始课,是后续学习笔算乘除法的基础。教材编排的情境图,旨在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两幅小棒直观图呈现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把新知转化为表内乘法计算,体会口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这种数形结合的编排能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能正确口算100以内加减法。通过直观操作能很容易将新知转化为表内乘法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口算的过程,理解算理并掌握口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2.能有条理叙述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口算乘法的思考过程。 

3.引导学生发现口算乘法的规律,发展类比﹑推理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口算的过程,理解算理并掌握口算方法,进行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有条理叙述口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感悟新知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到游乐场游玩,看看图中有哪些游乐项目?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2.理解乘法含义,归纳分类。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请列出算式。 

预设: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20 × 3 

登月火箭每人8元,4人需要多少钱? 8 × 4 

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2 × 3 

旋转木马每人5元,8人需要多少钱? 5 × 8 

………… 

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请把这些算式分类,说说为什么这么分类。 

8 × 4 5 × 8 学过的表内乘法 

20 × 3 10× 8 整十数乘一位数 

12 × 3 12 × 8 几十几乘一位数 

3.揭示课题,强化目标。 

你能解决哪一类的乘法计算?(表内乘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和几十几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设计意图: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过程中,强化了乘法算式的意义。通过对乘法算式的分类归纳,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明晰学习目标。】 

二、 自主探究,内化算法 

1.直观操作, 理解算理。 

出示例1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问题:请同学们借助小棒图,自主解决20×3= 

预设:方法一20+20+20=60 

方法二摆小棒图 

2个十乘3得6个十就是60。 

方法三2×3=6,20×3=60 

交流讨论20×3=60,2个十乘3得6个十就是60。 

思考:“20×3”中的“2”和“2×3”的“2”有什么不同?(20的“2”表示2个十,而2表示2个一。) 

强调:方法一用学过的加法解决乘法计算也可以,但要是数目大,口算会很麻烦。 

方法二能直观看出3个20是60,思考方法:2个十乘3得6个十就是60。 

方法三先算2×3=6,就是6捆小棒,也就是在6的后面加一个0。 

运用方法类推:30×3= 40×2= 60×8=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感悟计算方法:将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口算。 

2.口算:200×3 300×4 400×4 700×2 

2000×3 3000×4 6000×4 5000×2 

3. 如果让你接着出题,你会出哪些题?(同桌互相出题口算。) 

4.归纳小结: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是转化为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5.思考:50×4=200,得数为什么写2个0? 

【设计意图:借助表象操作,明确算理,并将其迁移至整百、整千乘一位数乘法,强化算法的应用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6.迁移类推,强化算法。 

出示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学习要求:运用小棒图独立探究解决12×3= 。 

预设: 

10×3=30 

2×3=6 

30+6=36 

强调:把12分成10和2,3个10是30 , 3个2是6,30+6=36。 

运用方法口算:12×4 18×2 13×3 14×2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归纳小结: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后再相加。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摆小棒直观看到一个十和几个一为一份,就会想到拆数计算,转化为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形象的思维和抽象的概括相结合,牢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分层练习,形成技能 

1.基础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 200×7= 700×2= 2000×4= 

21×4= 23×2= 32×3= 42×2= 

(2)解决问题 

一辆儿童三轮车的价钱是90元。幼儿园买了4辆,一共用了多少钱? 

(3) 

①每桶12个,4筒一共多少个? 

②一个羽毛球3元,买一筒共多少元? 

2.变式训练。 

张宏每个月节省20元零花钱,请填写下表。 

3.综合练习。 

7×8+6 20×3+98 2000×4+1980 4×6+6 

70×9-120 (406-385)×3 

4.整十数乘一位数且积是240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多少个? 

【设计意图: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关键。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 

四、反思提升,拓展延伸 

第4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略。。。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减法,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分、秒的认识,以及角和直角。1、万以内的减法是在百以内减法和万以内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数混合运算、乘加(减)或除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3、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乘法口诀,学会乘法竖式的写法以及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进一步学习一个数乘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矗4、除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学会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5、时、分、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会看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6、角和直角,教材通过实物图象,抽象出角,使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三、教学目标1、掌握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比较熟练的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2、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或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3、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4、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学会用乘法演算出发(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5、认识钟面。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计算。初步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6、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四、教学措施1、重视基本口算和笔算饿训练,培养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1)讲清算理,揭示规律。(2)加强基本训练,大好计算基矗(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2、重视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饿能力。(1)加强基础训练(2)教给学生解题思路(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3、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4、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五、教学进度略。。。

第5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成数、折扣的含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3、 使学生在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本单元的重点是百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本单元的难点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把哪一个量看做单位“1”,用“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单位“1”)多(少)几的数除以“另一个数”。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乘法。 2、 掌握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 3、 会把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并能进行分数的简便运算。 4、 初步认识倒数的意义,会正确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分数乘以整数,一个数乘以分数,带分数乘法,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 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 学习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3、 使学生能正确地解答分数(百分数)除法的应用题。 本单元内容包括:分数除法的意义,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带分数除法,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一个数除以分数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特别是“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关键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量关系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 使学生理解、掌握两步计算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用算术方法或用方程解答这样的应用题。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之一,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工具画圆,掌握圆的特征,认识圆是轴对称图形。 2、 使学生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3、 使学生理解、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 4、 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的特征。 5、 使学生学会求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 6、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第6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一、学情分析

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万以内的减法,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一位数的

除法,时、分、秒的认识,以及角和直角。

1、 万以内的减法是在百以内减法和万以内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 两步计算式题和应用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数混合运算、乘加(减)或除加(减)两步计算

式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里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要求学生用递等式计算。

3、 一个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乘法口诀,学会乘法竖式的写法以及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

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进一步学习一个数乘两、三位数乘法的基础。

4、 除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学会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5、 时、分、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会看整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6、 角和直角,教材通过实物图象,抽象出角,使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万以内的减法。

比较熟练的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

2、掌握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带小括号的

两步计算式题。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分步列式或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3、掌握一个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

笔算,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

4、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学

会用乘法演算出发(包括有余数的除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

5、认识钟面。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相邻两个时

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计算。初步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6、通过实际操作,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三角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画直角。

四、教学措施

本训练,大好计算基础。(3)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

3、 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第7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关键词】数学;中学;有理数;教学

一、先定符号 再求值

在进行有理数加减运算时,第一步确定和的符号,第二步再求加数的绝对值。

例1:计算(+32)+(-8)+(+68)+(-8).

分析:有理数的加法与小学的加法有较大的差异。进行有理数加减运算时要遵循“先定符号,再求值”。

解:原式=32-8+68+8

=100

二、结合相加

把互为相反数的数、整数与整数、小数与小数、分别结合相加)。

例2:(-0.5)-(-7)+(+2.75)-()-17+0.5

分析:题目中既有小数与小数、同分母的分数与分数相加,如果逐项相加,较为复杂,

如果结合相加,可以使运算较为简便.

解:原式=(-0.5)+7+2.75+-17+0.5

=[(-0.5)+0.5]+(7-17)+(2.75+)

=-10+3.5

=-6.5

三、同分母分数、同符号的两个数结合相加

例3 计算++-0.75++

分析:在有理数加减运算中,同分母分数、同符号的两个数、先结合进行计算,可以使运算简便.

解:原式=+

+=-20+10+4=-6.

四、便于通分的分数分别相加

例4计算.

分析:整体通分运算,复杂烦琐,运算量大,可将同分母或便于通分的分数分别相加,可以使问题化繁为简。

解:原式=+

==

五、合理拆分、重新组合

例5 计算-2010.3+(-2009.6)+4020+(-1.1)

分析:题目若直接计算,显然计算量较大。由-2010.3= -2010-0.3,-2009.6=-2009-0.6,-1.1=-1-0.6,这样化后发现,计算起来就简便了。

解:原式=-2010-0.3-2009-0.6+4020-1-0.1

=(-2010-2009+4020-1)+(-0.3-0.6-0.1)

=-1

六、巧用运算律,调整运算顺序

例6计算(-20)×.

分析:仔细观察题目可知:-20与-6的积恰好是括号中的分母的公倍数,则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简化运算.

解:原式=(-20)×(-6)×+)=120×+)=110-100+90=100.

七、从外到内去括号

例7计算×[2.1×(3.2-6.8)+2.4]-0.48.

分析:按照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括号的应先计算括号内的算式,即去括号由里向外,但这样计算有时比较麻烦.经过观察本题可以发现:括号外的的分母3是括号内的2.1和2.4的约数,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进行计算可以使整个计算简捷明快.

解:原式=0.7×(3.2-6.8)+0.8-0.48 =0.7×(-3.6)+0.8-0.48=(-2.52-0.48)=-2.2.

八、巧用“1”在运算中的特点

例8计算+

分析:在有理数的运算中,常常会遇到互为倒数的两数之积为1,特别是在幂的运算中,为了进一步使运算简化,不但要结合幂的运算法则,而且要关注题目的特点,往往“1”起到较大的作用.

解:原式=

=(-1)+(-1)+1=1.

九、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一个分数和一个小数相加减或一个分数和一个小数相乘除 ,可以将它们统一化为小数或统一化为分数,带分数相乘除时,应该首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

例9计算-7.8÷3.4÷3.4.

分析:观察题目可以发现:3.4与互为倒数,可将题目中除以3.4转化为乘以,然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简化运算的过程..

解:原式=-7.8××=(-7.8+==-2.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是: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方法是: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统一为乘法运算。能简便运算的尽量进行简便运算。

综上所述,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时,最重要的是练好基本功,这是一种数学功底,运算基本功可不是靠几条运算律就能做得到,必须经过长期的、刻苦的训练,并且在训练中还要注意动脑筋,寻找运算规律和技巧,不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第8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一、巧算3.14与多位数相乘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熟记3.14与一位数相乘的积,如3.14×2=6.28、3.14×3=9.42、3.14×4=12.56、3.14×5=15.7、3.14×6=18.84、3.14×7=21.98、3.l4×8=25.12、3.14×9=28.26。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记住了3.14与一位数相乘,不是只记住了8个结果吗?可3.14更多的是与两位数、三位数相乘,甚至是与七位数、八位数相乘,那该怎么办呢?”例如:“一个圆柱体的底面直径是324厘米,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题中求正方形的边长,实际上是求圆柱的底面周长,列式为3.14×324,那它的计算是不是就超出我们所熟记的上面的8个结果呢?请看下面的乘法竖式:

从上述算式中可以看出,3.14与324相乘每一次都用到了3.14与一位数相乘。因此,对3.14与一位数乘积的记忆,不仅加快了计算的速度,而且使计算不容易出错,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但是要注意的是,314×5等于1570,而我们在记忆时3.14×5等于15.7。例如: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列竖式时一定要把3.14作为第一个因数,这样便于我们使用熟记的3.14与一位数的乘积。

二、巧用乘法结合律

在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内容时,如果只会上面的方法还不够,必须要会灵活运用乘法的结合律。例如:“一个圆柱的水池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29分米,求这个圆柱形水池可以蓄水多少立方分米?”这道题列式为3.14×32×29,如果按顺序计算就会有28.26×29这一步,使计算难度大大增加。如果先把后面的两个数相乘,可以口算得261,再按3.14与多位数相乘的方法去算,会使计算简便得多。

此外,有一些题目如果运用乘法结合律会使计算简便得多,让你体会到简便计算的真正魅力;如果不用简便计算,就好像陷入了泥塘,不能自拔。例如:“一个圆柱形茶叶筒,底面半径是5厘米,高24厘米,这个圆柱形茶叶筒可以放茶叶多少立方厘米?”这道题列式为3.14×52×24,请看下面两个算式计算的对比。

3.14×52×24 3.14×52×24

=78.5×24 =3.14×25×(4×6)

=1884(立方厘米) =3.14×100×6

=1884(立方厘米)

从以上两个算式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第二个式子的计算不但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三、巧用乘法分配律

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因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求上下底面的面积与侧面积的和,用乘法分配律来解答比较简便。例如:“用铁皮做一个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是12分米的圆柱形油桶,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列式计算如下:

2×3.14×42+2×3.14×4×12

=3.14×32+3.14×96

=3.14×(32+96)

=3.14×128

=401.92(平方分米)

整个计算过程简便了哪些地方呢?第一步应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尽量地减少了笔算,加快了计算的速度;第二步应用了乘法分配律,也是为了减少笔算,加快计算速度;第三步是3.14乘多位数的巧算。

第9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许多数学老师在和家长交流孩子的数学学习情况时,总是评价孩子"粗心",尤其是计算题出错时。不仅仅是孩子,家长们、老师们也往往会把错因归结为"粗心"。似乎数学上的错误都可以归因为"粗心",至少计算错误可以归因为"粗心",然则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很多计算题的错误是由于学生对算理的不理解造成的。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非常注重计算技能的训练,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反复练习就能达到熟能生巧,那么计算能力肯定能提高。但是他们不知道,离开了算理的支撑,离开了计算过程的理解,算法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会出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1.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是:"分数的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方法很简单,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也很高,然而当学生在一次测验中做到这样一题时,正确率却很低:"请在下面的长方形中解释23×15 的意思"孩子一看傻眼了,老师反复强调的就是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啊,怎么在长方形中解释呀?

把眼光转向我们的课堂,《分数乘法》是六上第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例1是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教材同时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例2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通过对12×3的意义的理解,迁移到对12×12 的理解以及对12×14 的理解,明确分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例3是分数和分数相乘,结合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意义,利用数形结合进行教学。拿一张纸表示1公顷,找出它的一半,表示12公顷,再理解12公顷的15 ,就是把12公顷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把1公顷平均分成(2×5)份,取其中的一份。在三个例题之后还有大量的相关联系,其中就有一题看图计算,继续对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过程进行理解。

三个例题的共同点也是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十分重视对算理的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把算理讲透彻,学生能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意义真正理解,那么在面对像"请在下面的长方形中解释 23×15 的意思"这样的题目时,也就不用感到手足无措了。

2.记公式,更要重理解

学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熟练地背出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也能用字母公式表示,学生自认为掌握的很好了,教师也认为学生掌握得不错,但是当学生在做一些检测题时,却出现了这样的错误:(35+8)×125=35+8×125;24×98+2=24×(98+2);125×8×4=125×8+125×4;6÷(2+3)=6÷2+6÷3出现这样的错误原因很多,有数字的诱惑,学生看到98和2就想到了凑整,但是没有去深究是不是符合乘法分配律的条件,也有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相混淆,更有学生自创了除法分配律……

不论是什么原因,学生出现这么些错误说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建构和形式建构还不充分,

学生对公式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时要加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内在意义的理解。不仅仅要对乘法分配律的模型掌握,更要理解算理。教学时,可以采用多重形式理解乘法分配律。例如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乘法分配律,用长方形周长来形象化乘法分配律(a+b)×2=a×2+b×2,也可利用长方形的面积来理解乘法分配律,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a×c和b×c,面积之和就是(a+b )×c。还可以利用身边的生活实例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如"学校新进了50套桌椅,桌子65元每张,椅子35元每张,问这50套桌椅总共要多少钱?""小方和小平两人从甲乙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小方每小时行5千米,小平每小时行6千米,3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向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在教学中运用这些例子,既可以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觉得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也能更彻底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学规律,更要重运用

学习了《商的变化规律》后,在练习中发现了这么一道判断题"根据"商不变的规律",92÷3=(92×10)÷(30×10)=30……2"结果学生一看,觉得很有道理,毫无疑问地打了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