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数加减法范文

分数加减法精选(九篇)

分数加减法

第1篇:分数加减法范文

假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分子大于或者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分数值大于1或等于1的分数,即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的分数称假分数。如果在整个有理数范围内讨论,则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的分数为假分数。

一个正整数和一个真分数合并成的分数叫做带分数,从本质上看,不能把带分数作为分数的一种,带分数是假分数的一种形式。带分数中前面的正整数是它的整数部分,后面的真分数是它的分数部分,带分数大于1。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分数加减法范文

教材在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小步子的编排方法,所以本单元学习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分数加减法,分数的分母都不超过10,加减所得的结果都不要求约分,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仍然关注的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以生活的事例和帮助理解的直观图来学习分数加法.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作些准备.教材中的例1,通过直观的图形,使学生理解为2个1/8加上3个1/8,结果是5个1/8,也就是是5/8.由于没有讲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可能有学生没有观察或者观察不出或者不能想象出直观的图形,出现2/8+3/8=5/16的现象,这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分数的意义上让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这是关键.教材这样的编排有助于加深理解分数的含义,并使学生初步感到只有分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意义)才能直接相加.

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再现和直观图观察,理解相同分母分数相加方法.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能力培养目标:

在学生体会到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和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

难点:受整数加,减计算法则的影响和对分数的含义不理解,分数加法学习有困难.

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有效地达成目标,遵循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初步建立数感"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

(1) 用直观演示……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法上:

(1)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具操作建立分数加法的起始知识.

(2) 用练习法……

教学过程: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展开探索学习.

主要教学活动设计:

一是结合学生喜欢的四个学生过生日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观察交流中引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红吃了其中的一份,小红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小明吃了其中的二份,小明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里面有几个十分之一 等问题,在生活情境中练习,加强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初步认识到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关系.

二是在这一情景中,引出小明与小红一共吃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思考.由于生活常识,学生很容易想到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十分之三.此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促使学生对这一生活常识进行理性的思考.也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索交流拉开序幕.此时,教师组织学生拿出实物图,在观察与拼摆中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十分之一加二个十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是十分之三.有了这一初步认识,出示书上的例1,让学生通过直观图的观察,理解二个八分之一加三个八分之一是五个八分之一,是八分之五.在两个实例的观察理解中,让学生初步感悟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只要分子相加,有效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2/8+3/8=5/16这种现象.有了这一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完成图文并茂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在比较交流中,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只要分子直接相加就行了.

三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一是图文结合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在学习中体会到的正确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二是只有算式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练习,让学生能正确的表述几个几分之一加几个几分之一一共是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使学生能把方法抽象运用于习题的计算,三是结合生活场景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应用题练习,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会的数学知识的用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结合课始的生日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回答问题:如谁和谁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接着让学生思考,三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怎样想 四个小朋友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怎么想 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进行知识的扩展,更好的理解分数的意义,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思考,四个小朋友把整个蛋糕吃完了吗 还有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在知识的冲突中结束本课的学习,为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作好埋伏.激发学生进行课后思考与探索的兴趣与欲望.

教学理念:

在这一节课学习活动中,主要注意以下三条:

一是联系生活情境和直观的图形,让学生体会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的计算原理与方法.

二是在知识运用中,让学生主动的把知识进行延伸扩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3篇:分数加减法范文

一、活动目标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伴交流有关同分母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进一步明确同分母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不同设计思路。

3.进一步明确作为数(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加减法在意义与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4.进一步提高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内容与时间

1.教研组教师先不集中,自己安排时间阅读并独立解决本方案中的问题。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再阅读本方案中的参考答案,时间约3小时;再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集中交流问题的答案,时间约1.5小时。

2.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研究课,全组教师听课、评课。时间约1.5小时。

三、活动前准备

数学组的每一位教师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在年级组或全数学组交流。

1.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分数加减法初步认识时的教学片段,请你先阅读这个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个分成8等份的纸圆片,问学生:如果在这个纸圆片上涂色,你想选择几份涂,用什么分数来表示涂色部分?在这个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中有几个?(学生选择从1份到8份,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些分数:、、、、、、、)

接着教师说:同学们真棒,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现在老师在这些分数中选择两个,比如和,大家想一想,如果要求出它们一共涂的份数是整个圆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师生交流,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再结合图示说明计算的道理。

教师进一步要求:刚才是老师选择两个分数把它们合起来,做了加法计算,现在请每一个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分数,也把它们合起来,做分数加法,并画图说明计算的正确性(合理性),计算出结果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

(1)哪些地方重视了分数加法教学前的知识铺垫?

(2)哪些地方重视了分数加法意义的教学?

(3)哪些地方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和算理的教学?

(4)教师板书了8个分数,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两个分数进行加法计算,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吗?学生可能会选择哪两个分数相加?

2.让学生在“、、、、、、、”这8个分数中选择两个相加,你觉得:

(1)学生是否有可能选择计算+这个结果是假分数的问题?

(2)三年级学生在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是否已经学习了假分数的概念?或者已经出现了“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

(3)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过假分数的概念,那么他们可能会怎么计算+?读一读下面的阐述,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你阅读后的感受。

(笔者把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分成强、中和弱三个等级,并在三个水平的学生中,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访谈,结果如下)

①对数学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学生访谈

这类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不会做,并不能表达为什么;二是不能做出结果,但能够说出理由。

主要的对话过程如下:

师:你认为+结果是几?

生(想了一会儿说):没有结果的。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有结果吗?

生:分数没有上面大、下面小的。

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上面的数是不能大于下面的数。

师:你说的上面的数是指哪里的数?

生(指着分数):就是这条线上面的数。

师:如果要写出来的话,你现在上面的数是多少?

生:9。

师:下面的数呢?

生:8。

师:为什么上面的数不能大于下面的数?

生(想了一会说):我看到的都是上面的数小。

②对数学能力是中等的学生访谈

这类学生的数学能力水平主要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不能做出正确结果,但能够运用直观图形说明理由;二是不能做出结果,但能够运用分数的意义,相对比较抽象地说明理由。当问这类学生+的结果时,这两类学生都说没有结果。当再问为什么时,前一类学生的表达是: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不可能涂9份的,最多就是涂满。后一类学生的表达是:分子是取其中的几份,现在平均分成8份,不可能取出9份的。

③对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访谈

能力强的学生都能做出结果。结果有三个:一是+=;二是+=-1;三是+=。下面是对出现这三个结果的部分学生的访谈过程。

a.对结果是的这一类学生访谈。

师:你觉得+的结果是几?

生:。

师: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师:为什么是“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生:我们在做+=时,就是2个加上5个等于7个,也就是。

师:你说得很好。那时的确是这样做的,但在做+=时,还可以画图说明道理,现在+=,你也能画图说明道理吗?

生(想了一下):图画不出来的。但结果肯定是对的。

师:为什么图画不出来?

生:一共也只有8份,平均分成的只有8份,画不出9份的。

b.对结果是-1的这一类学生的访谈。

师:你觉得+的结果是几?

生:-1。

师: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生:因为3+6=9(份),现在只有8份,所以还欠1份,就是-1。

师:你能够画图说明吗?

生(想了一会):画不出来。

c.对结果是的这一类学生访谈。

师:你觉得+的结果是几?

生:。

师:你能说一说理由吗?

生:它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8份,分母是8,但现在 3份加上6份等于9份,已经满8份,所以要进1,8+1=9,分母就变成了9,分子9份进掉8份后还剩1份,所以等于。

3.从上面访谈中我们可以知道,由于在分数的初步认识阶段,无论是分数的意义教学、大小比较还是分数的加减法,都只出现真分数,所以在部分学生的头脑中,会形成“分数的分子一定比分母要小”这样的错误结论。如果在分数的初步认识阶段,也要认识假分数,即知道“分子比分母大的数也是分数”(可以不出假分数的概念),那么你觉得下面哪一个演示过程学生更容易理解“分子比分母大的数也是分数”?为什么?

(1)出一个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4份,依次出现阴影部分是1份、2份、3份、4份、5份、6份的图形。用分数表示相应的阴影部分,从而让学生见到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假分数的名字也可以不出)。

(2)出示一条数轴,并取一段把它平均分成4份,表示出最左边的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是。进一步出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即像这样的2段(两个)、3段、4段、5段与6段,在相应的点上写上分数,从而出现了假分数。

4.想一想,如果利用数轴图计算分数的加法,那么:

(1)利用上面的数轴图计算+,你可以用怎样的引导语?如果要计算+等于多少呢?

(2)如果先让学生用下面的数轴图计算+,建议用数数的方法(即在数轴上先找到,然后再向右数3个,得到的方法)再让学生计算+,那么,是否多数学生就能够正确计算出是+=?为什么?

5.查一查,你们学校使用的教材,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分数的知识?

6.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两个分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学生以前在学习数学时,是否有过“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的基本活动经验?让学生解决下面的问题,是否有利于激活其原有的经验?

(1)1厘米+2分米=?

(2)3平方米+5平方厘米=?

(3)3个十加上6个一是多少?

(4)345+56=?

(5)2张桌子+4把椅子=?

(6)3个香蕉+5个苹果=?

7.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有教师创设了以下情境:五(1)班的同学对最喜欢看的4个奥运会项目作了统计,有的同学最喜欢看打乒乓球,有的同学最喜欢看跳水,有的同学最喜欢看体操,其余的同学最喜欢看跨栏。问:在五(1)班的同学中,最喜欢看打乒乓球的和最喜欢看跳水的共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你觉得,学生可能会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如果出现以下的不同方法,你会怎样引导?

①运用画图的方法计算出结果。

②化成小数。+=0.5+0.25=0.75=。

③先通分再相加。

=, +=

④分母取大的,分子相加。

+==

⑤分子分母分别相加。

+==

8.下面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个教学片段,请你先阅读这个教学过程,然后再用几句话说一说这样的过程有什么优点。

(1)出示一组分数:、、、。让学生说一说这组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再自己选择两个分数,并计算出这两个分数的和与差。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反馈时,教师选择如下一组板书:

+===1, -==

(2)把上面的这一组分数约分,并比较约分后的这组分数与原来的这组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约分后的这组分数为:、、、。

(3)让学生再在约分后的这组分数中选择两个分数,计算出这两个分数的和与差。看谁能够比较快地得到结果。

由于要求学生比较快地得到结果,所以会有学生选择与原来分别相等的两个分数,写出加、减法算式,得到结果:

(4)比较上下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想一想,你是怎么得到计算结果的?如果直接出示+,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得到,上、下两行算式的最大不同:上行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分母相同),下行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两个分母不同,相异)。分数单位不同(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分母相同)。转化的方法可以是通分。

(5)再在约分后的这组分数中选择两个分数进行加减计算。

(6)想一想,如何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引导归纳出:①通分(转化成相同的分数单位);②计算(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③化简(能约分的要约分,或化成带分数)。

9.下面是“分数加减法”的一个引入片段,你觉得这样的教学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1)简要回顾整数运算的顺序,提出问题:整数有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我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学习的?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整数有大有小,我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学习的?为什么?

(2)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如果要学习分数的运算,那么,你想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学习?

(3)右面有一些分数,如果我们要研究分数的加法,那么,选择哪些分数研究加法,可能会比较简单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行中选择两个分数可能会简单一些,从而得到先研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再进一步展开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

10. 学生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很关键的一步就是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转化。如何进行通分呢?在一般的教学中,会让学生根据两个分母之间的不同关系选择通分的方法。两个分母之间可以分成以下三种关系:一是倍数关系,即一个分母是另一个分母的倍数。如+,这时公分母就是较大的这个分母。二是互质(或互素)关系,即两个分母是一对互质数(互素数)。如+,这时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积。三是一般关系,也就是两个分母之间既不是倍数关系,也不是互质(互素)关系。如+,这时公分母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面对这样的教学,有些教师的做法不相同。下面是甲、乙两位教师的对话,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

甲:让学生解决异分母分数的问题,通分是关键。

乙:是的,怎么通分呢?

甲:就是求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乙:通分不一定要求最小公倍数的。但你说的最小公倍数怎么求呢?

甲:根据分母的三种不同的关系求最小公倍数,分成倍数关系、互质关系和一般关系。

乙:你的意思是学生要先判断两个分母是属于哪一种关系,然后再决定用什么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再得到公分母?

甲:是的,这样做是最简单的。

乙:你的这种方法保证了得到的公分母一定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在计算上的确比较简单,但判断关系会麻烦一些。

甲:你有其他简单的方法吗?

乙:我在引导学生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一律以两个分母的积作为公分母。

甲:你的方法就不要判断两个分母的关系了。但你得到的公分母不一定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乙:是的,这样得到的结果一定要注意约分。

甲:在现在的教材中,分数的分母是比较小的,你的方法很有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

乙:你的方法对于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也有很大的优越性。

甲:是不是可以把我们两人的做法相结合,在一开始教学时,强调你的方法,然后在练习中,让学生明确两个分母有三种不同的关系,可以根据分母之间的关系,灵活地求出公分母。

乙:这是一个好的想法!这样学生先有了一般方法(也可以称为通法),然后再有灵活的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甲:是的,与你交流是件开心的事。

乙:的确如此,与你交流很开心。

11.你觉得,在学生通过探索得到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后,去解决下面的问题,有什么教学价值?

12.在练习课中,如果让学生去解决下面的问题:先计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再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①-= ② -= ③ -=

④ -= ⑤ -=

你觉得:

(1)学生可能会发现哪些共同点?下面写出了这组算式的一些共同点,你认为,哪些共同点容易被学生发现?哪些共同点不容易被发现?容易发现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打“√ ”,否则打“×”。你能简单地说一说容易被发现或者不容易被发现的理由吗?试一试。

每个算式都是异分母分数的减法;( )

每个算式中的两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 )

每个算式中两个分数的分母大小都相差1; ( )

每个算式中两个分数的分母都是两个连续自然数;( )

每个算式的两个分数都是分数单位;( )

计算这些算式时,公分母都是两个分母的积;( )

计算结果的分子都是1;( )

计算结果都是一个分数单位。( )

(2)有人认为:“上面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用类似于上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练习主要有以下一些教学价值:一是可以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表达等能力;三是能够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促进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发展。”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如果同意,请你把三个方面的教学价值再作一些具体的说明,比如,“进一步说明巩固了哪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什么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促进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发展?”等等。如果不同意这个观点,主要的理由是什么?

(3)在完成了上面的问题后,接着让学生去解决下面的问题,计算:++++,大约会有百分之几的学生能够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中,有多少学生会与前面的问题联系起来,采用“分拆”的方法?如=-、=-等。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他们的困难主要是什么?(有兴趣的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

13.当学生完成了分数加减法学习时,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加减法就全部学完了。请你结合下面的算式,说一说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加减法意义与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部分问题的参考答案:

1. (1) 答:让学生涂色,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并说有几个分数单位。(2) 答:在强调“求两个同学一共涂的份数是整个圆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把两个分数合起来,做加法计算”都重视了分数加法意义的教学。(3)答:以下四个方面重视了过程,重视了算理:①在教师选择两个分数后,让学生列式并先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重视了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及解决问题的过程;②板书“分母不变,两个分子相加”这样的计算过程;③画图说明算理;④学生自己选择分数解决问题,不但要求画图说明算理,而且还要求同桌相互说一说思考过程。(4)答:这是一个开放的环节,学生自主性比较大,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加法算式。从理论上说,在8个分数中,任意两个都可能被学生选择,最多可能出现7+6+…+2+1=28个加法算式。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习惯的因素,前面几个分数(即比较小的几个分数)被选择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2.(1)有可能。(2)按照现行几套教材,三年级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时都没有学习假分数的概念,也没有出现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3)略。

3. 答: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获得的经验,用数轴图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因为在数轴上分数的“具体量”含义更为清晰。学生有用较短的线段拼成较长的线段的经验。正方形图在分数表示具体量上的直观性不如数轴图,特别是具体量累加后的序不如数轴图来得直观。

4. (1)答:先让学生明确是哪一条线段的长,然后从左往右找到第一个所对应的点。再引导学生明确加上的含义就是再加上2个,再向右数过去2个。对应的点的数就是,所以+=。计算+时也作类似的引导,根据笔者的经验,在数轴上学生对真、假分数的认识界线不会十分明显。(2)答:根据笔者实际教学的经验,多数学生能正确解决结果是假分数的问题。这是因为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学生对于意义容易迁移。数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只要意义与数数相结合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问题。减法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只不过是倒数而已。

5.略。

6. 略。

7.答:引导时,先要让学生判断哪种方法是对的,哪种方法是错误的。用化成小数的方法可以说明④、⑤两种方法都是错误的。留下正确的方法后,再让学生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如计算+,体会不同方法的特点。

8.略。

9.答:这样的引入十分重视研究的思想方法,能够让学生初步把握分数加减法的研究顺序的整体性。但这样的引入难度比较大,如果学生是初次接触,可能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解决问题。

10.略。

11.答:教学价值:一是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即明确“加的合并意义”“减的去掉意义”;二是进一步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含义,即进一步明确为什么要进行“通分、转化”;三是运用图形的直观明确怎样进行“通分、转化”。

12.略。

第4篇:分数加减法范文

一、计算分数加减法的心理障碍分析

1.感知笼统造成错觉

在计算中感知主要表现为视觉。学生通过看题、审题来感知数据与符号组成的算式。由于计算题本身无情节,形式比较单调,不易引发学生兴趣,因此,学生感知就相对笼统不精确,不全面,容易出现错觉,把数据符号抄错或漏掉。如+6+5学生在计算时易出现++6,在运用加法交换律时把的整数部分5漏掉。

2.注意的稳定性和分配能力差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注意的稳定性较差,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在所计算的式题上,易受外部刺激的干扰,从而忽视对计算题的整体性的认识。同时他们的注意范围相对窄一些,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分配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上,因此,往往边看题目边抄数,边计算,这样在同一时间内,既要完成信息的输入、编排、输出,又要完成视觉、思维、动笔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自然容易顾此失彼丢三落四。如学生在计算12 —7时,会错误地算出结果是4或5,又如5—1,在计算此题时学生发现被减数分数部分不够减,必须从整数部分退1,而由于注意的分配能力差,未将退1的与原分数部分合并起来去减,而导致出现3的答案。

3.思维定势的干扰

定势也叫心向,是指对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们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识或作出行为反应。定势思维对知觉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它能在不变的情境中,有助于人们适应生活而迅速地作出反应。但也可以是消极的,若情况变化了,定势常常阻碍人们用学到的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如学生在简便计算5.72+2+3.28+5时,容易把5.72+3.28算作10 ,把2+5算成8。这里因为学生看到简便计算,便有一种凑整的心理倾向,而忽视具体题目的感知,便在定势的强烈驱动下进行计算,以致出现错误。

4.非智力因素的消极影响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习惯、态度、性格、气质等方面,这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首先,学生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正确解答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感兴趣,解题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没有力求准确的情绪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其次,式题本身比较单调且枯燥,学生学习的动机因而也就相对较弱,在主动参与学习上就大打折扣,错误的出现成为可能。再次,是小学生情感容易波动,意志不够坚定,缺少一种锲而不舍的品质。在计算时都希望尽快地算出答案。因此,当遇到式题的数据比较大、形式比较繁时,就产生排斥的心理,不能耐心地审题、认真地分析、合理地选择算法,在怕繁、怕难的状态下,出现计算错误的可能相应的增大。如计算5 + (1.3 - 2)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5 + 5(1.3 - 2)=5+ 1.3 -2=5 + 1–2=7 -2=4为了能尽快求出答案,学生在从简的心理下,将1.3与1误对起来。

二、克服计算心理障碍的教学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得出,学生的学习心理确实与学习成功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许多错误是由于存在学习的心理障碍,特别是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学习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后天通过长期训练而形成的,所以,良好的心理是可塑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一方面说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除了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方法的掌握外,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加强审题训练,重视首次感知

首先让学生读清计算题中的数字与符号,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使计算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整体形象,而不是孤立排列的数字与符号,以克服抄错数等感知错误。在计算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准确、鲜明的感性材料,这对于表象的建立,记忆的保持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如让学生比较3– 2与3 - 2的区别,突出易被混淆、忽略部分,有针对性地对比训练,充分发挥首次感知的“先入为主”的效应。加强学习活动中的审题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是从根本上克服学生由于感知笼统而产生错觉的有效方法。

2.重视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力是保持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有意注意。如计算6+5-6+5,先让学生说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这样学生就将注意力集中到计算顺序上,从而消除了6+5的排列特点的刺激,达到正确计算的目的。在练习设计中要避免机械的重复练习,讲究练习的形式,变枯燥为有趣,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

导致思维定势产生负迁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定势形成的知识的局限性、肤浅性与观念的片面性、狭隘性,以记忆代替思维,以生搬硬套代替具体问题的分析。防止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策略。(1)强化审题意识,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就有利于防止定势的负迁移。(2)重视运用变式,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对比,在比较中发现本质区别。如学生比较7-2+3与7 -(2+3),+3-2与 +(3-2)的不同点,通过讨论发现两组题的其中的区别,体会到小括号在算式中的不同作用。

4.重视检验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凡执教过分数加减法这一内容的老师深有体会,学生出现的好多错误都是由于学生缺少验算的习惯造成的。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检验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检控能力。它能使学生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自觉采取相应措施更正错误。如在教学带分数减法时,让学生按程序有序的去观察思考、计算。先看分母是否相同,如果是异分母就先通分。再看被减数分数部分够减吗?若不够减,则从被减数整数部分退1化成假分数与原分数部分合并再减。最后看结果是否是最简分数?如果不是就把它简化成最简分数,若是假分数则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三次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估,逐渐成为对自己认知行为的观察者、分析者和评价者。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自己通过对错题的分析,找到错误的原因,不能“越俎代庖”。一方面可避免重蹈覆辙,另一方面又能进一步认识检验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自我的元认知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个性良好心理培养。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消除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为获得学习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5篇:分数加减法范文

    本册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适当改进了分数加、减法的编排。分数加、减法都有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和带分数相加或相减的情 况,在计算方法上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宜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教学,以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和对知识的迁 移类推。在分数加、减法中,带分数相加、减的情况是个难点,考虑到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 数的另一种写法,在带分数加、减法中,分数部分既有同分母的,又有异分母的,因此在教材中,不把带分数 加、减法单独列为一节,而把含有同分母、异分母的带分数加、减法并入同分母、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中, 这样既便于突出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又分散了带分数相加、减的难点,便于学生逐步掌握 。

    2.适当调整了分数乘、除法的内容。在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这两个单元中,都先集中教学每种运算的意义 和计算法则,然后再着重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这样容易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除法 的概念、计算法则和实际应用。教材还注意加强分数与整数的联系,在教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 ,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在教学分数除法之后,教学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这样安排,一方面有 利于加强比和分数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 能力;另一方面为后面教学圆周率、百分数、统计图表等知识做较好的准备。

    3.适当降低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难度。分数四则计算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应使学生比较熟 练地掌握。教材中,只着重练习一步式题和两、三步的混合运算式题,主要编入一些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大部 分可以口算的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也适当简化,以加强简便计算的练习。

    4.适当扩展了分数应用题的范围。进入五年级后,对应用题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1 )能解答常 遇到的比较简单的分数四则应用题;(2)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能够综合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按照上述教学要求,在本册教材中适当扩展了分数应用题的范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把已学的两三步整、小数四则应用题, 适当更换其中的一些数据为分数;(2 )适当扩展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以及“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范围; (3 )适当出现少量的综合运用知识来解答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应用题(不超过 三步)。同时,注意加强方程解法的教学,把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既便于学生掌握两种 解法的解题思路,又便于学生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5.适当加强了操作和联系实际。教材一方面注意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物体出发,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知识 ,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联系实际的题目,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教材通过 操作,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和对比,使学生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计算方法。

    6.适当加强了能力的培养。本册教材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很多做法与前几册相同,但是 由于学生进入五年级,抽象思维有了一定基础,根据本册分数知识和几何初步知识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探索规 律、运用一些数学方法迁移类推以及训练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等方面予以了加强。

    下面就本册教材各单元的主要内容和编写意图作一简介。

    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法则,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第五册学过的 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掌握计算的方法;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掌握分数和小 数的互化方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本单元共4节:

    (一)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有关分数单位的复习题,为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做 好准备。然后通过两道数量关系相同,已知条件不同的例题,分别教学分数加法、减法的意义以及同分母的分 数加、减法。例1着重说明分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 并结合图示,使学生看清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 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可以把这两个分数直接相加。例2 着重说明分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

    5 3

    同,也结合图示,启发学生思考:─和─可以直接相减吗?为什么?引

    7 7导学生把分数加法的算理类推到分数减法。

第6篇:分数加减法范文

[关键词]计算;数学活动经验;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2-0083-02[ZW(N]

[作者简介]顾学文(1977―),男,江苏常熟人,本科,江苏省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基于此理念,我们尝试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在关注学生掌握算法、明晰算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所经历的探究、辨析、优化算法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其初步感悟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

一、活动经验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其算理,即计数单位相同可直接相加减。同时,在分数知识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及约分、通分等相关知识。

(二)预期学生达成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我们预设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可以积累以下经验:(1)掌握算法,学会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积累转化思想。(2)明确算理,计数单位(分数单位)相同可直接相加减,积累归纳、迁移的经验。

(三)经验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

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为了实现数学活动经验的连续积累和层次的不断上升。转化、迁移的经验可以运用到高一层次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等的计算中。

二、教学活动实践

(一)巧设铺垫,唤醒经验

片段1:复习348-25和348-2.5。

师:竖式计算348-25,为什么8要减5而不减2呢?生A:相同数位要对齐。生B:计数单位相同,8个1减5个1等于3个1。师:348-2.5,现在还能直接用8减5吗?生:计数单位不同,8个1不能直接减5个十分之一。师:整数、小数加减法,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

正迁移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正迁移常常在两种学习内容相似、过程相同或使用同一原理时发生。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数学本质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因此,笔者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先唤醒整数、小数加减法的经验,为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铺垫。

(二)自主探索,积累经验

片段2:探究1/2+1/4。

出示登山路线图,并抽象成箭头图:

走3/5小时走1/5小时

映山湖〖FY2〗维摩〖FY2〗桂香园

占全程的1/2占全程的1/4

(同分母分数加法3/5+1/5,略)

师:请你独立思考1/2+1/4怎么算。可以想一想后直接算,有困难的也可以打开信封,借助里面的学具(一张长方形纸条、一张正方形纸片)折折、画画、想想再算。(学生交流,转化成小数)生A:1/2+1/4=0.5+0.25=0.75=3/4。

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生B:(折)

〖JZ〗〖XC15JY8Z21.TIF〗

生C:(画)

〖JZ〗〖XC15JY8Z22.TIF〗

生D:(通分)1/2+1/4=2/4+1/4=3/4。师:B、C、D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是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可直接相加。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解决1/2+1/4这个问题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可以转化成小数,也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注重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让其获得直接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积累的。我们尝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建构,让学生经历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的过程,通过对比得出B、C、D三种方法本质上都是“通分”,通过回想小结感悟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都是“转化”。

(三)优化整合,提升经验

片段3:探索3/4+1/6。

映山湖〖FY2〗桂香园〖FY2〗索道口

占全程的3/4占全程的1/6

生:3/4+1/6=9/12+2/12=11/12。(引导学生感悟“折”“画”的不便、“化小数”的局限,优化至“通分”后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是做异分母分数加法常用的方法)(异分母分数减法5/6-1/3,略)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算?要注意什么?生A: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再计算。生B: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生C:要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算法优化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积累的运算经验以及擅长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强化某种思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基于自身个性的优化算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法的学习,学生经历了探究加法的多样算法、优化为“通分”,再将加法自然迁移至减法,习得了知识背后的方法。此时,学生自我小结算法亦是水到渠成。

(四)沟通算理,感悟思想

片段4:沟通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算理。

出示348-25=323(竖式)、348-2.5=345.5(竖式)、3/5+1/5=4/5、1/2+1/4=2/4+1/4=3/4、5/6-1/3=5/6-2/6=3/6=1/2。

师: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今天学习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样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想一想,分数加减法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通之处吗?生A:分数加减法是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整数、小数加减法是计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师:分数单位就是分数的计数单位。生B:不管是整数、小数加减法,还是分数加减法,都要做到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算理是指进行计算的道理,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混合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为算法提供理论指导,算法使算理具体化。只有在真正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形成计算技能,才能算是找到了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沟通环节,学生“一启即发”,透彻地认识到了加减法的本质,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教学后的再思考

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将分数除法转化成乘法,将负指数幂转化成正指数幂。我们要引领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让其积累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

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识过程,构建比较全面的数学知识,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第7篇:分数加减法范文

在小学教材中,最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例如:

1、497+503+503+311

=(497+503)+(689+503)(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1000+1000

=2000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看看哪两个数相加能得出整数、整十、整百、整千时,然后就先用相加得整数、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相加。

又如:6.25+7.69+3.75

=(6.25+3.75)+7.69

(运用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a+(b+c)=(a+c)+b。)

=10+7.69

=17.69

2、25×89×4

=25×4×89

(运用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数相乘,积不变。a×b×c=a×(b×c)=a×c×b。)

=100×89

=890

3、3 × + ×3

=3 ×(+)

(根据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相加再乘另一个数,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两个加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即:(a+b)× c=a×c+b×c。)

=3 ×1

=3

25×404

=25×(400+4)(运用乘法分配律)

=25×400+25×4

=10000+1003

=10100

二、减法性质的简便运算

要运用减法性质进行简便运算,首先要理解减法的性质: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差=被减数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去第二个数,再减去第一个数。

即:a-b-c=a-(b+c)=a-c-b

例如:58.28-14..56-5.44

=58.28-(14..56+5.44)

=58.28-20

=38.28

1、某数减去一个数,再加上同一个数,某数不变.即(a-b)+b=a.

如:(39.26-17.85)+17.85=)39.26

2、某数加上一个数,再减去同一个数,某数不变,即(a + b)-b=a.

如:(4897+579)-579=4897

3.n个数的和减去一个数,可以从任何一个加数里减去这个数(在能减的情况下),再同其余的加数相加,如(a+b+c)-d=(a-d)+b+c.

如:(189+56+32)-89

=189-89+56+32

=156+32

=188

4.一个数减去n个数的和,可以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和里的每个加数,如a-(b+c+d)=a-b-c-d .

如:496-(96+35+42)

=496-96-35-42

=400-35-42

=365-42

=323

5.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差里的被减数(在能减

的情况下),再加上差里的减数;或者先加上差里的减数,再减去差里的被减数,即a-(b-c)=a-b+c或者a-(b-c)=a+c-b.

如:56.85-(16.85-5.38)

=56.85-16.85+5.38

=40+5.38

=45.38

三、运用除法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商不变性质的概念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如:27600÷300

=(27600÷100)÷(300÷100)

=276÷3

=92

5.2÷1.25

=(5.2×8)÷(1.25×8)

=41.6÷10

=4.16

四、运用和、差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1、在加法中,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和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如:576+198

=576+200-2

=776-2

=774

2、在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差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如:769-298

=769-300+2

=469+2

=571

五、简便运算的几点注意

1、概念理解错误。

道理不明白;对运算定律不理解;对知识的运用不灵活;对问题理解片面;学习习惯差,粗心大意。

如:①、278+299=278+300+l=578+1=579

把加上299看着加上300,已经多加1了,后面应该减去1而不是加1。

②、857-198=857-200-2=657-2=655,

把减去198看着减去200,已经从857中多减2了,后面应该加上2而不是减2。

923-505=923-500+5=423+5=428应该从923中连续减去500和5。

③、648-305=648-300+5=348+5=353,

减去305是从648里面分别减去300和5,648-305=648-300-5=348-5=343。

④、96×42+58×96

=96×42×58(错误)

2、死搬硬套。

在四则运算中,简便算法普遍存在,但并不是所有的四则运算都能用简便算法。有些题目,简便运算的步骤隐藏在运算过程中,因此,每完成一步运算都要认真观察,从中发现简算条件,进行简便运算。而有些题目,数字虽然特殊,但不能进行简便运算,必须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此,要防止学生一见到计算题,尤其是数字特殊的计算题,就一味强求简算的错误倾向。

如:①、519-219-235

=519-(219+235)(错误)

②、12.85-6.24-3.52

=12.85-(6.24+3.52)(错误)

3、灵活运用。

在学生能掌握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基本方法以后,可引导学生计算较难一些的简算题。

如:①、25×32

=25×4×8

=100×8

=800

②、68×99+68

=68×99+68×1

=68×(99+1)

=68×100

=6800

③、0.45× +0.55÷123

=0.45× +0.55×

= ×(0.45+0.55)

= ×1

第8篇:分数加减法范文

有理数加减法是初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初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很多同学由于受小学加减法知识的干扰,到了初中阶段,对于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他们仍凭小学的直觉来做题。鉴于此,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总结出将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的一点经验,与广大师生共同分享。

我的经验分享从一堂公开课“有理数减法的教学”谈起,并引发了我对有理数减法教学的思考。

公开课片段回放: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

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仅仅是随声附和地填填空,本堂课的结论――减法法则是由教师给出的,而在探究过程中由教师主导学生,并没有发挥学生探究的主动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很随意,心不在焉,感到思路不畅,因此失去探索的兴趣。很多学生包括教师都是抱着能得出的结论会用就行了,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其次不能体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探究理念,再次学生在课上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时也总是因为辨错符号而出错,显然效果欠佳。

经过认真研究我觉得对教材进行细微整合能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即:引入负数后,如果把有理数减法运算统一到加法运算上来,简化对减法法则的探究,学生会学得轻松,理解得更深刻并掌握较牢固。按照上述思路,我尝试采用“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进行课堂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

一、梳理旧知

新人教版数学上册教材第一章《有理数》,包括三节内容,1.1正数和负数;1.2有理数(包含“有理数的分类”“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四部分教学内容);1.3有理数加减法(包含“有理数加法”和“有理数减法”两部分教学内容)。

二、前期铺垫

在1.2的“相反数”这部分可以向学生渗透“多重符号化简”的知识,为学生明白符号化简的算理及后期进行有理数加减法的统一奠定基础,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填空题:

由于知识衔接顺畅,学生很轻松地依次完成了以上三道有梯度的问题,并主动探究归纳出了结论:一个数字前面有2个“-”号,则结果的符号是+,一个数字前面有3个“-”号,则结果的符号是-,一个数字前面有4个“-”号,则结果的符号是+……-2的相反数的相反数的相反数的相

接下来,教学1.3《有理数加减法》第一部分内容《有理数加法》,在学生探究掌握并会运用有理数三条加法法则进行运算后,继续向学生渗透“多重符号化简”的知识,承前启后,为有理数加减法实现统一夯实基础。如下铺垫:

第9篇:分数加减法范文

一、充分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包括数10以内的数、认识数字、了解10以内各数的组成及加减计算,为以后上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11―20各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都离不开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都属于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任何多位数加减法,在计算过程中一般都要按照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一位一位地计算。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计算的正确与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多位数的加、减、乘、除计算。而20以内的加减法又是建立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的。由此可见,教好这部分知识,对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培养计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具体的教学要求。

计数是计算的前提,计算又能加深对数的认识,所以对这部分教材内容在安排上是采取逐步扩大数的范围,在认识时结合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比如,讲过“3”的读写后出现加法;讲过“5”的读写后出现减法;以后每讲完一个数的读写,就出现得数是这个数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这种认数与计算相结合,加减穿插并进,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的认识,对加减计算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辩证思维。

在学习减法后,出现了“同样多”、“几比几少”、“几比几多”的题目,这是使幼儿进一步认识数的大小,理解每个数所能代表物体的多少,学会比较事物的方法的一种练习。按照年龄特征,这里只要求幼儿学会比较和判断就可以了,不要得出多几或少几的得数。要求过高,幼儿对计算原理不易接受。

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采用了大量的直观图。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结合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帮助幼儿理解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把一类物体画在一个圈里,使幼儿初步体会到每一个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这部分中的应用题都是以故事性的图画出现的,形象直观,富有生活气息,既能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又能帮助幼儿理解加、减计算意义,开始学习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如,黑板上先画3个苹果,又画4个苹果,把这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时,用加法计算;黑板上出现8条小鱼,被小猫吃掉2条,这类题是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剩多少时,用减法算式计算。这不仅为幼儿学习文字叙述的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幼儿认真细心观察每幅图,让幼儿把题意讲清楚,图里有些什么,各代表什么意思,要我们做什么?先由教师列算式,幼儿算出得数,逐步让幼儿根据图意要求在算式里填写已知数、运算符号和得数。

三、要兼顾认数字和写数字,以写数字作为重点,加减计算要把培养幼儿口算能力放在首位。

对6岁的幼儿认数和写数要认真指导。他们对每个字形记住它不太困难,但对每个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分辨,特别是有的数字幼儿很难写,比如“8”容易写成“∞”,还有的数字看起来容易写,如“0”,但幼儿往往不能正确起笔,不容易写好。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写数字作为重点,要求幼儿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做到书写认真。

10以内数的计算,幼儿以前是借助数手指和实物进行的,通过这章的教学要求幼儿一看见或听见10以内的加减计算题都能很快地说出得数;对每个数的组成与分解,两数的加减计算,要做到脱口而出,这是幼儿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功。

四、照顾儿童的认识规律,采用多种练习的形式,激发幼儿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好动,对于一个事物的注意力不能坚持久,喜欢新鲜事物等,这是幼儿年龄特点的反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好10以内数和加减法这部分知识,其重要的环节是要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练习,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五、重视幼儿的体验和幼儿数学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