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笋岗中学范文

笋岗中学精选(九篇)

笋岗中学

第1篇:笋岗中学范文

关键词:可溶性糖;毛竹;笋期;分配格局

中图分类号:S795 文献标识码:A

1 试验地概况与实验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研究地区位于江西省分宜县境内的大岗山部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地理坐标E 114°30′~114°45′,N 27°30′~27°50′。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年平均气温为15.8~17.7?C,极端最高温39.9 ?C,极端最低温-8.3?C,年积温5355?C,年平均降水量为1591mm,年均无霜期为265d。地带性土壤为红壤、黄壤。大岗山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但是近年来,毛竹林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向阔叶林扩张形成竹阔混交林。

1.2 取样方法

大岗山毛竹林大小年现象明显,双年(如2010年)为小年,单年(如2011年)为大年。根据毛竹经营的标号,以2010年生竹为基准,向阔叶林方向沿去鞭挖掘取鞭样,向竹林方向沿来鞭挖掘取竹样和鞭样,保证在同一条鞭上可取到2010(1a生)、2009(2a生)、2007(4a生)、2005(6a生)、2003(8a生)、2001(10a生)、1999(12a生)毛竹,这样可得到3~4条竹鞭重复和3~5个年龄重复。

采样的时间为:2011年4月(发笋盛期),采取3个重复(即3条鞭),地上部分分别采集竹叶、竹枝、竹秆(从上至下分平均分为5等份),地下部分分别挖取竹蔸、蔸根、竹鞭(按照鞭龄分为4个部分,0龄鞭:鞭梢、1龄鞭:1~3a生、2龄鞭:4~6a生、3龄鞭:6a生以上)、鞭根。所采取的样品在2h内带至试验室,杀青处理(105℃,30min),然后70℃烘干至恒重,再用高速粉碎机磨成粉末状,过60目筛,装袋待用。

1.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取0.1mL可溶性糖提取液,加入4mL蒽酮试剂,90℃水浴,在波长为620nm下测OD值。以不含提取液的上述反应混合液作空白调零,制作含葡萄糖的溶液标准曲线,以此计算样品总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测定同总糖的测定方法,并做少许变动。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在Excel2003、SPSS 17.0统计软件下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毛竹笋期总可溶性糖含量分布规律

通过对毛竹的各个器官相比,竹叶的总可溶性糖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这与叶的生命活动(尤其是光合作用)最为活跃有关,而鞭根的含量最低,平均只有2.53%,大约为竹叶含量的1/3,其它器官介于二者之间,这可能与鞭根的生长特性有关。竹枝中的总糖含量在中龄阶段比较高,其平均含量是竹叶的1/2。3龄竹鞭总可溶性糖含量最高,1龄鞭根含量最高,各龄鞭间含量比较都是差异不显著(P>0.05)。2龄竹鞭与鞭根含量均为最低。

另外,同种器官不同年龄总可溶性糖含量存在差异。2010年生竹与其他竹总可溶性糖含量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不同年龄竹子光合作用能力以及资源利用不同有很大的关系。竹叶中总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竹龄的增加而增加。

2.2 毛竹笋期蔗糖含量空间分布规律

通过对毛竹笋期蔗糖含量空间分配格局,可以看出竹叶含蔗糖量最高,其平均值为4.27%,显著高于其他器官(P

另外,同种器官不同年龄蔗糖含量存在差异:2010年生竹蔗糖含量都较其他几年生竹同器官低。竹枝和竹秆中在各年龄段变化趋势相似(2009年、2005年生竹含量稍有变动)。2005年、2003年、2001年、1999年生竹中蔗糖在各器官中含量变化规律为:竹叶>竹蔸>竹秆>竹枝>鞭根>竹鞭>蔸根。竹枝、竹秆、竹蔸在2009年、2007年、2003年、2001年含量表现出差异性不显著(P>0.05)。

2.3 毛竹笋期果糖含量空间分布规律

果聚糖是植物营养组织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暂贮形式,根据果糖含量空间分配格局可以看出:竹叶含果糖量最高,其平均值为3.12%,显著高于其他器官(P

2010年、2009年生竹中含量变化为:竹叶>竹蔸>竹鞭>鞭根>竹枝>竹秆>蔸根;2005年、2001年、1999年生竹中含量变化为:竹叶>竹蔸>竹秆>竹枝>竹鞭>鞭根>蔸根;2007年、2003年生竹中含量变化为:竹叶>竹秆>竹蔸>竹枝>竹鞭>鞭根>蔸根。竹枝、竹秆、竹蔸果糖含量在2009年、2007年、2005年、2003年、2001年表现出差异性不显著(P>0.05)。竹鞭和鞭根含量都是先下降,然后在3龄鞭有所回升,可能是因为3龄鞭贮藏的果聚糖较多。

3 讨论

本试验以毛竹发笋盛期不同器官、不同分株间可溶性糖为研究对象,试验中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本试验只研究了毛竹发笋盛期的规律,毛竹几个季度间、与其他克隆植物间的比较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笋岗中学范文

关键词:细叶雷竹;种竹移栽;抚育管理技术;土壤耕作技术;地面覆盖技术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S60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0-008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0.040

细叶雷竹又称临安雷竹,是雷竹在长期移栽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变异类型,和其他雷竹相比较而言,具有笋期早、产量高、品质好以及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属于是笋用竹改良后的优选竹种。近些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自身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雷竹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见食品,雷竹市场越来越活跃,雷竹种植的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其移栽和抚育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1 细叶雷竹种竹移栽技术

1.1 土壤耕作技术

竹园耕作是传统增产经验之一,但是如果耕作方式不恰当就会使其产生的不利效果越来越明显,例如会引起地表土的冲刷,进一步加速土壤中水分的流失,竹鞭被切断等,而且随着耕锄次数的增多,相应的劳动力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从现阶段来看,很多地区的免耕栽培是以地面覆盖和化学除草两种方式为主的,免耕栽培的实质则是在现有耕地条件下尽可能减少人为操作,按照细叶雷竹竹园所处的地域环境综合分析,确定最适合的耕作时间和操作方法。从种植的角度来讲,为了保证竹园林地的疏松平整、杂草少,有利于竹鞭发笋,在每一年度都需要对竹林进行松土和除草处理,同时还要施加相应的有机肥,以起到增加竹林产量的作用。要尽可能地把劳动力成本缩减到最小,就需要在丘陵岗地地区合理安排松土除草实践,除草的时间至少是一年两次,在除草时要对深耕和浅耕两种基本形式进行合理变换,因为这和细叶雷竹的基本生长规律有很大关系,细叶雷竹在8月份开始笋芽分化,第一次分化是在7月左右,松土的深度为20~25cm,还要把发黑的老鞭、竹蒲头以及石块等及时挖去;而第二次分化时间是在8~10月份,具体的松土深度8~15cm。

1.2 地面覆盖技术

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地面覆盖形式有两种:一是生物覆盖技术;二是人工覆盖技术,两者的差异是操作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前者的生物覆盖技术一般是不直接对园地进行耕作除草的,主要是在竹园园地中全面长草或者是种草,只是在草的生长过程中把杂草制作成肥料和饲料,这种覆盖形式一般是以幼龄竹园为主的,但是它的一个缺点就是杂草和雷竹之间很容易争夺水分和营养成分,进而使病虫害发生;而后者的人工覆盖形式则是对雷竹竹园铺设竹枝、杂草以及覆地膜等,经过人工覆盖后可以大大减少雨水和热量对土壤造成的直接作用和影响,同时还可以对土壤内部的水、肥以及热等的状况起到改善作用,从而更有利于雷竹生长,因此它的适用范围主要集中在成龄竹园和改造竹园中。

细叶雷竹在6月份,地下鞭开始生长,在8月份开始笋芽分化,而在9~11月笋芽则开始膨大生长,在进入冬季之后雷竹笋在地下生长速度较为缓慢,等到第二年春季后,温度上升,雷竹笋会从笋芽分化到出土生长,在地下会经过大约半年的时间。在冬季时节,温度较低雨水较少,这是导致雷竹延迟出笋的主要原因之一。实行地面覆盖技术,在冬季需要对其进行保温增温处理,使土壤的温度提升,进而满足雷竹笋的生长需要,从而使其可以提早出笋。在丘陵岗地地区可以采用竹叶来作为覆盖增温材料,它们具有一系列的优点:第一,保温期较长且温度较为稳定;第二,雷竹竹叶是有机物,在腐烂发酵时可以发热增温,并且增温时间也很长;第三,具有很好的疏松透气性,这样有利于土壤空气的交换;第四,雨水可以顺利渗入,具有很好的保湿作用;第五,竹叶对于竹笋的生长是不存在危害性的,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有助于竹笋顺利出土;第六,竹叶的覆盖成本一般都很低,并且覆盖的方法较为简单,在对竹笋进行采收时十分便利;第七,竹叶一方面是很好的保温增温材料,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养分比较全面。

覆盖保温增温材料,除了竹叶之外,还可以使用谷壳、稻草、玉米秆等常见的农作物来充当,而且经过实际试验可知,覆盖物的不同都会缩短雷竹始笋的时间,进一步延长笋期,从而增加笋的产量和产值,在这些覆盖保温增温材料中,谷壳的覆盖早出笋效果较好,其次则是稻草和谷壳相结合,最后在对稻草进行处理时需要保证在特厚度内,厚度增加效果也就更有保障。

1.3 平衡施肥技术

按照细叶雷竹对矿物质元素的需求规律、土壤供肥特性以及肥料的效应,保证肥料施用的适时性、适量性以及适法性,以确保施肥的最少量而达到效果最高效、最经济且最环保的施肥技术,这就称之为是平衡施肥技术。雷竹植物为了健康生长需要对各种养分有足量吸收,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最终元素是土壤中有效养分的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元素。最小因子定律指的是植物生长相对所需的实际量而讲的,最小养分是会随着养分供应的实际状况而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会出现新的最小养分,这个养分既可以是大量元素也可以是微量元素。最小养分对植物产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必须要保证这种养分的充足及时,一旦不够就要及时补充,从而确保产量的稳定。这种技术还需要依据竹林土壤的营养供给状况,按照肥料自身的性能和含量差异并结合产量目标来滴竹笋生长进行施肥,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对雷竹原产地的土壤矿质元素含量进行调查分析,最终确定氮、磷、钾等的具体比例,配合使用化肥和有机肥。

1.4 水分调控技术

在细叶雷竹的生长过程中,水分是不可缺失的一项必需物质,它是雷竹生命现象和代谢的基础所在,一旦水分缺失就会导致竹笋产量损失,竹笋难以提早出笋。雷竹的生长适宜在湿润的土壤中,但是水分又不能过多,如果水分积存过多,土壤过于湿润就会导致鞭芽和笋芽出现窒息死亡现象,进而使地下鞭系统出现腐烂。如果雷竹林处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它的竹鞭根系分布就会较浅,雨季雨水积存过多就会导致竹鞭发黑,根部死亡,因此在细叶雷竹生长过程中,应对其水分进行严密关注,并进行及时的排水,控制水含量就具有重要意义。

1.5 采笋留竹技术

要实现雷竹的高产量移栽,就需要在竹林的各个阶段实行合理的抚育管理,有针对性地改善竹林生长的条件和环境,保证土壤、肥料、水分、光照以及热量等的充足合理,并根据竹林的生长状况通过采笋留竹来调整竹林结构。它的结构主要包含有地上结构和地下结构两部分,前者指的是立竹度、年龄组成、叶面积指数以及均匀度等,而后者则是竹鞭的年龄组成、分布状况、粗度以及有效芽等。在幼林阶段,需要对所留养的新竹和母竹之间的距离进行特别关注,两者的最佳距离是越远越好,这样距离延长就会有更大的空间,也就会使地下鞭迅速的遍布整个竹林地区,从而使得新造林可以快速均匀郁闭成林。在成林阶段,要保证雷竹的产量稳定且丰富,就需要使立竹度和母竹结构都处于合理状态,立竹度要按照每1000/667m2株左右为准,并处理好挖笋和留养之间的关系,每一年度都需要留养出一定量的母竹,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其进行光合作用和母竹的新旧更替,具体的留养时间要以出笋的高峰期为准,时间上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每一年度的母竹留养数量要控制在250~350株/667m2为主,与此同时,还要优先选择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竹笋来进行留养,并且在种植分布上也要注意分布的均匀性,保证竹林结构的合理。

2 抚育管理分析

2.1 林地抚育方面

细叶雷竹在移栽的前两年内,竹林林地的空闲面积较大,可以采用以耕代抚的方式来进行抚育管理,可以间种油菜、黄豆以及蔬菜等来对竹林生长和第二年出笋有促进作用的作物为主,但是这种间种的植物也有选择性,不能选择攀藤类植物和芝麻等,否则对竹林的正常生长是十分不利的。

2.2 林地管理

如果是不需要进行间种的竹林,在每一年的5月份和9月份需要进行松土和除草,同时施加复合肥约750kg/hm2,并将肥料翻入到土中,这样可以促进竹林行鞭和笋芽的形成,在种植的第三年竹林就会铺满整个竹园,此时就不需要进行间种,只需要在日常进行正常的松土除草和施肥管理即可。

2.3 对于竹笋的管理和维护

雷竹在笋期要做好维护和管理工作,尤其是牲畜的侵害,在种植后的两年内对新笋要尽可能留养,这样可以增加新竹数量,在第三年就可以适当地进行梳理,把距离老竹根部较近且较早发出的竹笋予以剔除,这样可以保证新竹向外扩展,同时还可以剔除较细且弱的笋,尽可能留养粗壮的笋,在空地和竹林的边缘地区要适当地多留养竹林。

2.4 对于开花母竹的处理

细叶雷竹开花比较容易,在引种之后的第二年,会有部分的母竹和新竹有开花现象,这就需要及时剔除掉全部开花的竹株,并带状垦覆,挖掉竹鞭和竹兜。

2.5 追肥管理

对于已经开花的竹林要适当的增加碳铵或是尿素,具体的施加量分别是300kg/hm2和150kg/hm2,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竹林的开花现象蔓延开来。同时还要做好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及时喷杀蚜虫、蚧壳虫和竹蝗。

3 结语

细叶雷竹作为一种优良的散生笋用竹种,雷竹的笋壳较薄,笋味道鲜美,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现代社会比较理想的保健食品。对于它的移栽种植和抚育管理需要根据它的生长习性,采取相应的技术和工艺,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以保证细叶雷竹的良好生长。

参考文献

[1] 潘登科,王琴,陈超,等.三峡库区雷竹丰产林培育技术措施[J].南方农业,2015,(33).

第3篇:笋岗中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 毛竹林;培育;笋用;材用

论文摘要 介绍了材用毛竹林与笋用毛竹林的培育方法,以期为毛竹林的培育和改造提供参考。

安徽毛竹林多系人工栽培,大别山区是毛竹自然分布区的北缘。毛竹枝细叶茂,蒸腾作用强,春笋与幼竹生长发育阶段要求充足的水分与较高的相对湿度,鞭根稠密,根系呼吸代谢旺盛,极不耐积水,一旦林地排水不良,在数天之内即导致窒息死亡,故要求土壤湿润,疏松通气。土壤以发育在砂岩、页岩、千枚岩、花岗岩等母岩、有机质丰富的酸性壤土为好。现将毛竹林的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材用毛竹林的培育

1.1护笋养竹

护笋就是护养冬笋与小年竹笋,冬笋能生长成竹而且材质较好。毛竹林入秋后逐渐进入孕笋阶段,每年都有大量鞭芽萌发,其中80%以上不能出土而死亡,或出土后成为退笋。竹鞭上发笋多的、瘠薄地段、距离母竹远的退笋多,尤其是露尖早的浅鞭笋与密生笋,退笋率最高。对材用竹林最好不挖冬笋,对笋厂加工或大年需要挖冬笋的,要有计划合理挖笋,挖笋后将笋穴填平。清明至谷雨发笋最多,约占笋期总数的75%。一般出土较早的竹笋,成林质量和数量都较好。春笋合理留养,分期适当挖去孱弱、个体小或稠密的竹笋,以利于留下的竹笋旺盛生长。留养小年竹是解决大小年提高竹林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露土的春笋40%~50%不能成竹,成为退竹,要及时挖掉。大别山区大量退笋的时间为4月15~20日。

1.2抚育措施

1.2.1劈山。陡坡、土层瘠薄、易于水土流失的稀竹林,以5~7月劈山抚育为宜,适当清除杂草灌木。此时雨量多,气温高,灌木杂草枝叶幼嫩,砍后1~2月即能全部腐烂,肥效高。白露后,气温逐渐下降,劈山的枝桠已木质化,不易腐烂。冬季劈山,杂草第2年萌芽较旺盛,影响劈山的效果。如果连续劈山数年,可收到抑制灌木杂草再生之效。

1.2.2挖山。土层板结、老鞭崇塞的竹林,以挖山、埋青为宜,均以大年的6~7月毛竹生长旺季为宜。挖山一般约15cm或更深。立竹周围竹鞭稠密处、嫩鞭附近和土壤疏松处宜浅挖;林中空地、竹鞭稀疏处、老鞭附近和土壤板结处可深挖。除挖老鞭、浮鞭外,对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应开沟排水。

1.2.3埋青。开沟埋青法,土层深厚立竹稀疏的竹山,开宽约50cm呈“U”字形的横沟。将砍下的树枝杂草放入沟内,然后在其上方开设第2道横沟,取土覆在下面横沟的杂草上,依次向上。客土埋青法,鞭浅根多的林地,劈山后将树枝杂草平铺林地约30cm,然后客土覆盖埋青1次,可在7~8年内,连年生长大竹。

1.2.4松土。松土可以改变土壤的容重,有利于出笋、成竹。同时,还可把林内表层的一些枯枝落叶翻入土壤作肥料,把含有矿物质营养的底土翻到地表,使之风化成为有效养分。松土6月初至8月底为宜,松土深度20~30cm。如结合松土再施入土杂肥,则效果更好。对荒芜林地,第1次松土效果很好,即使不施肥也可增产20%左右。

1.2.5施肥。化肥可在挖山后撒施或劈山后条施;厩杂肥可采取穴施,施用未经消毒的杂肥,笋期笋夜蛾较多,注意防治。竹伐桩内施肥,肥料有碳酸氢铵、尿素、氯化铵、复合肥等。毛竹伐桩内施化肥有下列优点:一是可节省劳力和费用;二是伐桩内施肥,肥料不会被杂草吸收,不易挥发散失和流失;三是碳酸氢铵一类肥料沟施容易造成烂鞭,浅施则肥效不高,而在竹蔸内施,不仅成本低、肥效高,而且竹蔸烂的快,又不伤鞭。

1.3合理采伐

1.3.1采伐季节。竹林采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伐竹应在大年竹伐的秋后,小年竹林的春前。伐竹技术较复杂,要识别竹龄,掌握密度与留竹度数。

1.3.2采伐年龄。采伐年龄大小关系着竹林复壮、更新与竹材使用价值。毛竹的繁殖能力以三至六年生最强,其中三至四年生竹母发笋率最高,竹材的力学强度以五至九年生最好,竹龄低的竹株蔑性好,竹材易加工,采伐年龄以四年生为宜;培养特大径级的毛竹林,伐龄可推迟至8~9年;造纸用竹以当年的新竹进行砍伐为宜。

1.3.3保留密度。土壤疏松肥沃的条件下,砍伐后密度3 750 株/hm2左右;立地条件较差的竹林2 250~3 000株/hm2。密度过稀的过伐竹林应暂缓采伐,使其尽快恢复。

2笋用毛竹林的培育

2.1选择适宜的竹林改造

(1)立地优良。地势平缓,背风向阳,土层厚度50cm以上,土壤疏松肥沃、湿润而不积水。

(2)生长正常。无严重病虫害,立竹度1 500株/hm2以上。

(3)经营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水源充足。

2.2垦翻林地,增施肥料

首次林地的翻垦,大年5~6月、小年10~11月进行,清除

杂灌,挖除“三头”,再进行垦挖,深度25cm。此后2~3年内,5~6月和10月翻垦,深度40cm。翻垦要结合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2月至3月上旬施速效催笋肥,在挖笋早期施笋穴肥,以促进笋芽分化和竹笋生长。

2.3合理砍伐留养,调整竹林结构

留养4度的毛竹林,竹材和竹笋的产量均高。对于生长稳定,立竹较密的毛竹林砍五留四,竹龄结构保持1~4度竹比例为3∶3∶3∶1;对于生长衰退,立竹较低的毛竹林,砍四留三,竹龄结构保持1~3度竹各1/3,以促进竹林复壮,增加立竹度。一般立竹数应在2 400~3 300株/hm2。

2.4适度钩梢,防治病虫害

材用竹林改建笋用竹林初期,应适度钩梢。钩梢可结合冬季砍竹同时进行,钩梢强度以留枝13~17盘为宜。每年的新竹,要在当年白露后钩梢。冬季林地垦挖,要注意灭杀在土中越冬的幼虫或虫茧。发现病虫竹笋,要及时挖除,以防传播;病虫害较严重的,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参考文献

[1] 黄文超,潘淑芳,骆昱春.毛竹林笋期管护及合理挖笋[J].江西林业科技,2004(1):46.

[2] 王锡武,程洪宝.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浙江林业科技,1996(4):54-58.

[3] 萧江华,刘仲君.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术试验初报[J].农林科学研究,1990(3):271-274.

[4] 张美琼,赵光海.毛竹林丰产技术试验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2(1):86-91.

第4篇:笋岗中学范文

关键词: 毛竹林;培育;笋用;材用

安徽毛竹林多系人工栽培,大别山区是毛竹自然分布区的北缘。毛竹枝细叶茂,蒸腾作用强,春笋与幼竹生长发育阶段要求充足的水分与较高的相对湿度,鞭根稠密,根系呼吸代谢旺盛,极不耐积水,一旦林地排水不良,在数天之内即导致窒息死亡,故要求土壤湿润,疏松通气。土壤以发育在砂岩、页岩、千枚岩、花岗岩等母岩、有机质丰富的酸性壤土为好。现将毛竹林的培育技术介绍如下。

1材用毛竹林的培育

1.1护笋养竹

护笋就是护养冬笋与小年竹笋,冬笋能生长成竹而且材质较好。毛竹林入秋后逐渐进入孕笋阶段,每年都有大量鞭芽萌发,其中80%以上不能出土而死亡,或出土后成为退笋。竹鞭上发笋多的、瘠薄地段、距离母竹远的退笋多,尤其是露尖早的浅鞭笋与密生笋,退笋率最高。对材用竹林最好不挖冬笋,对笋厂加工或大年需要挖冬笋的,要有计划合理挖笋,挖笋后将笋穴填平。清明至谷雨发笋最多,约占笋期总数的75%。一般出土较早的竹笋,成林质量和数量都较好。春笋合理留养,分期适当挖去孱弱、个体小或稠密的竹笋,以利于留下的竹笋旺盛生长。留养小年竹是解决大小年提高竹林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露土的春笋40%~50%不能成竹,成为退竹,要及时挖掉。大别山区大量退笋的时间为4月15~20日。

1.2抚育措施

1.2.1劈山。陡坡、土层瘠薄、易于水土流失的稀竹林,以5~7月劈山抚育为宜,适当清除杂草灌木。此时雨量多,气温高,灌木杂草枝叶幼嫩,砍后1~2月即能全部腐烂,肥效高。白露后,气温逐渐下降,劈山的枝桠已木质化,不易腐烂。冬季劈山,杂草第2年萌芽较旺盛,影响劈山的效果。如果连续劈山数年,可收到抑制灌木杂草再生之效。

1.2.2挖山。土层板结、老鞭崇塞的竹林,以挖山、埋青为宜,均以大年的6~7月毛竹生长旺季为宜。挖山一般约15cm或更深。立竹周围竹鞭稠密处、嫩鞭附近和土壤疏松处宜浅挖;林中空地、竹鞭稀疏处、老鞭附近和土壤板结处可深挖。除挖老鞭、浮鞭外,对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应开沟排水。

1.2.3埋青。开沟埋青法,土层深厚立竹稀疏的竹山,开宽约50cm呈“u”字形的横沟。将砍下的树枝杂草放入沟内,然后在其上方开设第2道横沟,取土覆在下面横沟的杂草上,依次向上。客土埋青法,鞭浅根多的林地,劈山后将树枝杂草平铺林地约30cm,然后客土覆盖埋青1次,可在7~8年内,连年生长大竹。

1.2.4松土。松土可以改变土壤的容重,有利于出笋、成竹。同时,还可把林内表层的一些枯枝落叶翻入土壤作肥料,把含有矿物质营养的底土翻到地表,使之风化成为有效养分。松土6月初至8月底为宜,松土深度20~30cm。如结合松土再施入土杂肥,则效果更好。对荒芜林地,第1次松土效果很好,即使不施肥也可增产20%左右。

1.2.5施肥。化肥可在挖山后撒施或劈山后条施;厩杂肥可采取穴施,施用未经消毒的杂肥,笋期笋夜蛾较多,注意防治。竹伐桩内施肥,肥料有碳酸氢铵、尿素、氯化铵、复合肥等。毛竹伐桩内施化肥有下列优点:一是可节省劳力和费用;二是伐桩内施肥,肥料不会被杂草吸收,不易挥发散失和流失;三是碳酸氢铵一类肥料沟施容易造成烂鞭,浅施则肥效不高,而在竹蔸内施,不仅成本低、肥效高,而且竹蔸烂的快,又不伤鞭。

1.3合理采伐

1.3.1采伐季节。竹林采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伐竹应在大年竹伐的秋后,小年竹林的春前。伐竹技术较复杂,要识别竹龄,掌握密度与留竹度数。

1.3.2采伐年龄。采伐年龄大小关系着竹林复壮、更新与竹材使用价值。毛竹的繁殖能力以三至六年生最强,其中三至四年生竹母发笋率最高,竹材的力学强度以五至九年生最好,竹龄低的竹株蔑性好,竹材易加工,采伐年龄以四年生为宜;培养特大径级的毛竹林,伐龄可推迟至8~9年;造纸用竹以当年的新竹进行砍伐为宜。

1.3.3保留密度。土壤疏松肥沃的条件下,砍伐后密度3 750 株/hm2左右;立地条件较差的竹林2 250~3 000株/hm

2。密度过稀的过伐竹林应暂缓采伐,使其尽快恢复。

2笋用毛竹林的培育

2.1选择适宜的竹林改造

(1)立地优良。地势平缓,背风向阳,土层厚度50cm以上,土壤疏松肥沃、湿润而不积水。

(2)生长正常。无严重病虫害,立竹度1 500株/hm2以上。

(3)经营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水源充足。

2.2垦翻林地,增施肥料

首次林地的翻垦,大年5~6月、小年10~11月进行,清除

杂灌,挖除“三头”,再进行垦挖,深度25cm。此后2~3年内,5~6月和10月翻垦,深度40cm。翻垦要结合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2月至3月上旬施速效催笋肥,在挖笋早期施笋穴肥,以促进笋芽分化和竹笋生长。

2.3合理砍伐留养,调整竹林结构

留养4度的毛竹林,竹材和竹笋的产量均高。对于生长稳定,立竹较密的毛竹林砍五留四,竹龄结构保持1~4度竹比例为3∶3∶3∶1;对于生长衰退,立竹较低的毛竹林,砍四留三,竹龄结构保持1~3度竹各1/3,以促进竹林复壮,增加立竹度。一般立竹数应在2 400~3 300株/hm2。

2.4适度钩梢,防治病虫害

材用竹林改建笋用竹林初期,应适度钩梢。钩梢可结合冬季砍竹同时进行,钩梢强度以留枝13~17盘为宜。每年的新竹,要在当年白露后钩梢。冬季林地垦挖,要注意灭杀在土中越冬的幼虫或虫茧。发现病虫竹笋,要及时挖除,以防传播;病虫害较严重的,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

参考文献

[1] 黄文超,潘淑芳,骆昱春.毛竹林笋期管护及合理挖笋[j].江西林业科技,2004(1):46.

[2] 王锡武,程洪宝.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浙江林业科技,1996(4):54-58.

[3] 萧江华,刘仲君.大小年毛竹林改制技术试验初报[j].农林科学研究,1990(3):271-274.

[4] 张美琼,赵光海.毛竹林丰产技术试验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2(1):86-91.

[5] 姜豪敏,张慧明.低产毛竹林改造技术与效益[j].江西农业科技,1996(3):11-12.

第5篇:笋岗中学范文

关键词毛竹;丰产;培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S79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34-01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又名楠竹、矛竹、孟宗竹,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经济价值最大的竹种,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材用和笋用竹种。广泛分布于皖南山区、大别山区,在江淮丘陵地区栽培较多,淮北也有少量引种。实践证明,毛竹最适合生长于土层深厚肥沃、水湿条件好、避风温暖的山谷洼地,垂直分布于海拔1 000 m以下地区。要求年平均气温12.6~21.0 ℃,极端最低气温大于-18.0 ℃,年降水量900~2 000 mm,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70%。在花岗岩、页岩、板岩、千枚岩、石英砂岩、石灰岩以及第四纪红色黏土所发育的黄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以及酸性石灰土上均能生长,土壤pH值4.5~6.5。但不适合栽植于山坡上部土层瘠薄处或碱性土壤上。为使竹林达到丰产高效,就必须有合理的地上系统增加有机物质的组成和地下系统营养物质的吸收、积累和分配以及良好的肥水管理。

1建立合理的地上系统(即母竹管理)

粗放经营的竹林,以清明至谷雨期间留养母竹为宜,花年竹林每年留养竹450~750株/hm2,大年竹林留养900~1 500株/hm2。集约经营的毛竹林,推迟留养母竹可增产、增值。经过对清明、清明至谷雨、谷雨3个时间段留养母竹对比,表明谷雨留养母竹效果最佳,比清明至谷雨时段留养母竹增产27%,增值28%;比清明前留养母竹多出笋40%,增值40%,差异显著,且新竹质量没有下降。推迟留养的母竹都是深鞭发的笋,竹笋粗度加大,更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养分和水分,增强抗性,增产效果明显[1]。

白露以后伐去5度以上老竹,4度竹可适当给予择伐,择伐时要避免出现空缺,砍伐株数应与留养竹株数一致。留枝盘数应在15档左右,立竹数2 250~2 700株/hm2,1~4度竹的株龄结构为1∶1∶1∶1,平均胸径7~8 cm6~7级。

2培育合理的地下系统

2.1竹鞭管理

竹鞭分布在土壤上层10~50 cm处,横向起伏生长。鞭梢生长的速度在一年间按慢―快―慢的节律进行:当早春土壤温度回到5 ℃时即开始活动,5月以后随着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大,进入快速生长季节,以6―10月生长最旺,11月生长减慢,12月至翌年1月停止生长;竹林发笋长竹则在3―5月。大小年分明的毛竹林:大年大量发笋长竹,地下鞭生长量较小;小年主要是换叶生鞭,地下鞭生长量较大,交替进行,每2年为1个周期。毛竹发笋比例最高的鞭段长度约2 m,又称为有效鞭段。可以在竹鞭生长期内,适当挖除鞭笋,清除老鞭、细弱的浅鞭或断鞭来促发岔鞭,既能调整竹鞭的生长方向,又能增加发笋鞭的比例。竹鞭的生长特性:趋肥、趋松、趋润。竹鞭以20 cm左右深度产笋量高。一般每深5 cm,竹笋增重0.25 kg。高产型笋用林的竹鞭要求以三至五年生的粗壮鞭为主。

2.2土壤管理

除“三头”和深翻林地,每年春笋结束至入霉前(5月)和秋分前后(9月),结合施肥翻垦2次,翻垦深度在40 cm以上。翻垦时,应剔除褐色的老鞭、霉鞭和细弱的浅鞭,同时除掉“三头”(即石头、树蔸和竹蔸);2―3月和7―8月各除草1次,深度7~10 cm。垫土:每年或隔年冬季在竹林地的上坡挖取客土,加盖在林地上,也可以别处取客土。加土厚度以7~10 cm为好,过薄达不到加土的目的,过厚则出笋时间推迟,甚至出现烂鞭现象。在垫土的同时,应清理排水沟,防止林地积水。

2.3施肥管理

竹林施肥对竹笋出土有促进或延缓作用。增施氮肥,竹笋出土多在前期,笋期也延长。偏施磷肥则发笋后移,以中后期为盛,由此可调节发笋出笋时间、周期及利用状况,定时定量养笋。

2.3.1施肥量。年产竹笋22.5 t/hm2、产竹11.25~15.00 t/hm2的笋用林,每年应施畜禽栏肥7.5 t以上,通常分催笋肥、笋穴肥、行鞭肥和孕笋肥4次施入,4次施肥的大致比例分别为4∶2∶3∶1,N∶P∶K=5∶1∶2。氮肥对增加收笋量有显著效果,主要对竹笋个体发育起促进作用。追施氮肥可使收笋量稳定,施氮肥3 750 kg/hm2可达最高产量;磷通过提高笋芽发笋或直接促进笋芽形成增多发笋数而增产;钾在于和氮、磷互相配合,有助于氮、磷功能的发挥。通常施尿素225 kg/hm2、过磷酸钙450 kg/hm2、硫酸钾75 kg/hm2能提高竹林产量和竹笋产量,连续施肥3年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2.3.2施肥方法。毛竹林地施肥方法一般有4种,分别为撒施、蔸施、穴施和沟施。重点介绍沟施,即沿等高线方向开沟,水平带间距1~2 m,沟深20 cm,沟宽20 cm,将肥料施于沟中,加土覆盖。沟施的优点是林地沿水平带形成阶梯和土壤疏松带,能起到蓄水、保水、保土的作用。施用肥料处于20 cm土层,易溶解和转移。根据竹鞭趋肥、趋松、趋润的生理特性,诱导竹鞭在15~25 cm土层生长,形成良好地下鞭空间结构。出笋早且主要集中在沟的两侧,便于挖笋和留养母竹[2]。

2.3.3施肥时间。具体如下:①催笋肥。在早春(雨水前)施入,以促使笋芽膨大生长,提早发笋。在离母竹干基1~2 m处开深20~30 cm的沟,将混合肥(用人粪或猪粪每50 kg掺复合肥或尿素2 kg)浇入沟内,然后覆土填平。②笋穴肥。挖取竹笋的笋穴,当天施用混合肥或尿素0.2 kg/穴左右,由于笋穴肥一般埋施较深,并最接近粗壮的竹鞭,能较快被吸收利用,故应重施。③行鞭肥。为了恢复母竹的长势和竹鞭的伸长,在春笋停挖后至入霉前,结合深翻,每隔2 m开深20~30 cm的水平沟,将肥料(栏肥、饼肥或煮熟的黄豆等)施入沟内,即用土覆盖。④孕笋肥。秋季(9―10月)笋芽开始分化,为充实行鞭,促进笋芽分化发育,可在夏末初秋,结合深施入畜肥。

2.4笋期管理

挖笋与留笋养竹是竹林集约经营的重要环节。毛竹林地下竹鞭芽可达15万个/hm2以上,且每条竹鞭都能出笋成竹。虽然挖掘鞭笋使平均鞭长和节长变短,但鞭段数量明显增加,出现单侧多岔,竹鞭纵横向之比为3∶2,多分布在10~40 cm的土层,以1~3龄抽发新鞭最佳,2~5龄鞭发笋最强。壮芽多分布在竹鞭中部,竹鞭上有84.7%的侧芽能萌发成竹鞭及竹笋[3]。

只要加强竹林的水肥管理,加速笋芽萌发转化,及时挖去早期的浅鞭笋,调整转化冬春笋的营养矛盾,就可促进春笋及时萌发,提高笋产量。实践证明,清明至谷雨间留养的母竹产量、质量最佳,可获最高笋产量,其他所有早期、初期、末期笋均可提早挖光。挖笋要及时,疏笋要均匀。整个笋期以没有退笋为佳。

2.5水分管理

2.5.1竹林水分管理。“竹怕秋冬旱,出笋少一半”。8―9月(笋芽分化期)和10―12月(孕笋期)是水分管理关键期,管理程度直接影响冬笋和翌年春笋的产量。水分管理不仅能增加出笋数量,而且能增加单个竹笋的重量。研究表明:在8―9月干旱季节,竹林灌水可提高冬笋产量3~10倍[4]。

2.5.2竹林用水量。8月至翌年2月,如出现连续20~30 d干旱,有水源的地方要减少灌水,一般要求自然浇灌75~120 t/hm2,喷灌用水量75~120 t/hm2。有条件的地方,灌水后用稻草覆盖,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3参考文献

[1] 葛勤像.毛竹丰产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241.

[2] 郑林水,周紫球,陆媛媛,等.不同肥料对毛竹冬笋品质特征的影响[J].林业科技,2011,36(4):43-45.

第6篇:笋岗中学范文

关键词 竹笋夜蛾;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防治方法;安徽池州;贵池区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116-02

竹笋夜蛾[Oligia vulgaris(Butler)]是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份,危害毛竹、刚竹等竹类,以幼虫蛀食竹笋。

贵池区现有竹林面积10 515.1 hm2,约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8%,立竹量4 140.448万根,年产值达5亿元,竹林是贵池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林农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1],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部分农民片面追求产量,大面积发展毛竹纯林,导致毛竹病虫害发生呈上升势头,造成毛竹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少数竹林甚至毁灭。

竹笋夜蛾是贵池区竹笋的重要害虫,毛竹、刚竹等竹林中发生较为普遍,受害笋形成虫退笋,不能成竹,少数笋成竹后也出现梢头折断、节间缩短等现象,竹身虫孔多,竹腔内积水,竹材质脆弱,利用价值大为下降,经济效益低下。由于经济波动,近几年竹林经济效益下降,竹农经营竹林的积极性不高,竹林普遍管理粗放、很少进行人工除草抚育,导致竹笋夜蛾危害有所上升。现就竹笋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 竹笋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1.1 成虫。雌虫体长15~21 mm,翅展31~44 mm;雄虫体长14~19 mm,翅展32~40 mm。雄虫体色灰褐色,雌虫体色浅灰褐色。触角丝状,灰黄色;复眼黑褐色,下唇须向上翘。雌成虫翅棕褐色,缘毛锯齿状,外缘有两条黑色线,里面一条黑线由7~8个黑点组成;雄虫翅灰白色,外缘线由7~8个黑点组成,只有1条。雌虫亚外缘线、楔状纹与外缘线在项角处组成灰黄色斑;雄虫斑灰白色肾状纹淡黄色,肾状纹外缘白纹与前缘、亚外线组成一个倒三角形深褐色斑,前翅基部深褐色,后翅灰褐色,翅基色浅。足深灰色,附节各节末端有1个淡黄色环。

1.1.2 卵。近圆球形,径长0.8 mm,乳白色。

1.1.3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6 mm,淡紫褐色,每节节间白色。老熟幼虫体长35~50 mm,头橙红色,体紫褐色,背线很细,白色,亚背线较宽,白色,腹部第2节前半段断缺。前胸背板及臀板黑色,由较宽的橙红色线从背面中间分开,腹部第9节背面在臀板前方有6个小黑斑,在背线两侧呈三角形排列,近背线的2个斑特大。

1.1.4 蛹。长14~24 mm,蛹初化时呈青绿色,之后逐渐转为红褐色,有4根臀棘,中间2根比较粗,很长。

1.2 生活史

竹笋夜蛾1年1代,以卵在禾本科杂草的枯叶边缘卷皱中及竹叶内越冬,经过漫长的冬季低温后,次年2月中下旬,当最高日气温达到10 ℃以上时,卵开始孵化,若气温再下降时,幼虫便停止孵化,进入休眠状态,孵化期延迟到3月下旬结束,不影响卵的孵化。竹笋夜蛾卵抗逆能力强,卵孵化率达82%~98%。幼虫孵出后,竹笋尚未出土,幼虫便蛀入禾本科、莎草科杂草的草茎啃食草心,幼虫在草茎内蜕皮2~3次,之后不再生长。4月上中旬,当竹笋出土长到10 mm高时,幼虫从草茎中爬出来,钻入笋中,先在笋尖小叶内取食危害,取食后再蜕1次皮。3龄幼虫爬出小叶,从笋箨交界处蛀入竹笋内危害,如遇小竹笋箨较薄,可直接蛀入笋内,驻笋小时会转笋危害。随着竹笋向上生长,幼虫咬穿笋节向上取食笋梢的细嫩组织,一般每棵竹笋有3头幼虫时,竹笋即会枯死。部分受害笋即使成竹,也会因为竹节被咬穿,竹秆内积水心腐。幼虫共5龄,危害20~25 d后,在5月中上旬幼虫老熟,在笋壁咬一个圆孔钻出笋外,落地钻入疏松的土层中作土室结薄茧化蛹[2],蛹期14~29 d。蛹于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羽化时间多集中在夜间7:00―10:00,羽化需要15~20 min时间。羽化后再停息30~60 min就可以飞翔。成虫喜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但趋光性不强,以21:00―24:00扑灯最多,占70%以上。白天静伏在林间的杂草、落叶下面,雨天也极少活动。成虫羽化当晚或次日晚交尾,以次日晚交尾者为多,交尾时间多在19:00―24:00,交尾时受惊不分开,连体飞离。每次交尾用时在50~180 min,雄成虫有多次交尾现象。成虫交尾后,在交尾当晚或次日晚开始产卵,以第1天和第2天产卵数最多,占50%左右,雌成虫产卵期4~6 d,每次产卵8~48粒,产卵次数为9~30次。每只雌成虫一生产卵134~572粒,平均386粒。产卵时,雌成虫飞到禾本科杂草丛中,寻觅适宜的产卵场所,将卵产于禾本科杂草叶面边缘,多粒排成1行,等秋季草叶枯萎后,草叶卷起将卵包裹于其中越冬;也偶见有雌成虫直接将卵产在刚枯萎卷曲的草叶内缘,每次产卵后均分泌胶状物将卵粘牢。故竹林杂草有无和多寡直接影响此虫的发生。偶见雌成虫将卵产于竹枯叶上。雄成虫寿命3~8 d,交尾后不久便死去;雌成虫产卵后也死亡,寿命5~13 d。

2 发生特点

刚孵出来的幼虫爬行能力强,能吐丝转移,寻找禾本科或莎草科杂草,从杂草嫩茎基部蛀入往上取食。因气温低,幼虫取食量很小,待食完杂草嫩茎后,转移到另一株杂草上继续取食,被害杂草出现枯心和白穗现象。幼虫在杂草中完成脱皮,脱皮后在杂草茎内近根部蛰伏,不食不动,停止发育。竹笋夜蛾1~3龄幼虫很耐饥饿,20 d不进食也不会饿死。4龄后幼虫不耐饥饿,一旦断食,很快就会死亡。4月上中旬,毛竹笋出土,蛰伏幼虫钻出草茎,爬上毛竹笋,并迅速爬上笋尖顶端小叶,蛀入取食,笋上留有明显的圆形蛀孔。幼虫在竹笋小叶内蜕皮1次后,爬出小叶,下行到笋节最嫩的交界处咬破笋节,蛀入笋内危害。幼虫在笋内可纵横取食,随着竹笋生长,幼虫咬穿竹笋节隔上爬,取食笋梢幼嫩部分。一般1株毛竹笋中有幼虫2~3条,多则达20余条,3条幼虫即可使竹笋被害死亡。幼虫危害笋壳较薄、秆径较细的淡竹、刚竹的竹笋时,可从笋尖或笋侧直接蛀入。幼虫粪便排在蛀道中,有的充满蛀道。6龄幼虫在笋中取食35 d后,从笋侧咬1个直径5 mm的圆孔爬出,坠落地面后,寻找疏松土面钻入土中,筑建立室,土室破裂,会再建1次。如林地土壤板结,幼虫则吐丝把地面枯叶、松土粘结成茧,在茧内化蛹。预蛹期10~15 d,蛹经19~29 d羽化为成虫。室内人工饲养,老熟幼虫常不结茧,隐蔽在残笋下静伏,预蛹期延长,蛹期缩短,与结茧化蛹个体几乎同时羽化[3-4]。

3 防治方法

3.1 清理受害竹笋

晴天的早晨,竹笋尖端常无露珠、光泽,俗称“退笋”,是受到幼虫侵害的表现,应及早挖除受害竹笋,消灭笋内幼虫。清理出的受害笋要装入密封塑料袋中,及时带离竹园,不能任意丢弃在竹园内。

3.2 营林措施

加强竹林抚育管理,彻底清除竹林内及林地边缘杂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卵。3―4月,集中清除萌发嫩草,堆集沤肥,消灭低龄幼虫。在每年冬天的农闲时节,翻耕除草,清除幼虫的转主寄主。有条件的,可以在竹林内培上1层30 cm厚的新土。消灭杂草上的越冬虫卵,是防治此虫的关键。

3.3 物理防治

5―6月,按照3 333 m2 1盏灯的密度,在竹林内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成虫羽化高峰期,每晚每只频振式杀虫灯能诱杀成虫数十只,具有很好的诱杀效果。

3.4 化学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幼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在3月中下旬出笋前的幼虫期,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2 500~3 000倍液、3%高效氯氰菊酯2 000~3 0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1 000倍液等高效低毒农药,对竹林下和周边的杂草进行喷洒,7~10 d喷1次,连续喷2~3次,消灭草上的幼虫,可起到杀虫保笋的目的。

3.5 保护和利用天敌

避免使用敌敌畏等高毒农药,以保护蜘蛛、姬蜂、寄生蝇等天敌。竹笋夜蛾幼虫在转移时,经常被蜘蛛、蚂蚁捕食。一种黑色蜈蚣不仅捕食转移的1~3龄幼虫,还能爬到笋尖顶端小叶中捕食幼虫。据室内饲养,一条蜈蚣8 h能捕食3龄幼虫8条。保护天敌,对降低竹笋夜蛾虫口密度、控制发生数量和提高竹林自控能力有很大的作用[5]。

4 参考文献

[1] 郭湘军,梅宇斌.竹笋夜蛾的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09(6):57.

[2] 马先戎,马伟.竹笋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1990(1):36.

[3] 黄焕华,邵识烦,陈拓,等.茶秆竹竹笋夜蛾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3(4):444-448.

第7篇:笋岗中学范文

一.我们中队的概况

我们中队现有队员24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8人。中队履行岗位负责制,每位队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承担中队事务,中队形成“我是中队小主人,中队事务我来管”的风气。无论什么时候走进我们笋芽中队,你都会被深深震动:桌椅排得整整齐齐,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玻璃擦得亮亮堂堂,这一切无不显示着队员们的认真和仔细;清新淡雅的教室安排犹如家般温馨。确实,我们三(1)中队就是这样一个优良中队,中队的每一个队员都视中队如家。

二、我们中队的风采——良好的中队气氛

良好的班风是中队工作顺利开展、中队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提出“中队是我家,我们都为她”的理念,靠集体里每位队员的悉心经营,同心同德,为中队争光,以此增长队员们的集体荣誉感、中队自满感,形成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团队精力,这便是壮大的中队凝聚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良的中队集体要有一套完善的中队制度来管理,为此,我们常常组织召开中队会和班会,共同讨论中队建设打算和存在问题,发扬民主精力,调动宽大队员的积极性,让大家一起参与到中队的管理和建设当中。我们共同制定了《三(1)中队文明公约》、《中队日常行动规范细则》等一系列制度,督促队员们学习、做好各项惯例工作,为中队建设顺利前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校每周的各项评比中,笋芽中队的队员更是严格请求自己,争取“流动红旗”。

第8篇:笋岗中学范文

关键词:毛竹;笋竹两用林;栽培;抚育

中图分类号:S7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33-02

毛竹是使用范围最广、经济价值最重要的一种优良大型经济竹种,集材用、笋用和观赏等众多用途为一体。繁昌县系丘陵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酸碱度中性偏酸,适宜培育毛竹,现有毛竹0.513万hm2,主要为用材林,且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偏低。实施毛竹笋竹两用林,能充分发挥竹林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竹林的经济效益,是使林农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1、栽培

1.1 造林地要求 要求地形适宜,立地良好。一般宜选择在山区的山谷、山腰地带和丘陵岗地,背风向阳为好。最好选土层深厚,深度在50cm以上,质地疏松、肥沃湿润,富含有机质和丰富的矿质营养的酸性或微酸性砂壤土或红壤,pH值4.5~7,地下水位在1m左右,并有良好的水肥保持和通透性能。

1.2 整地 整地时间选择造林前的秋、冬季为宜,也可在造林前1—3个月内完成。一般要求全垦整地;坡度大于15°的要求采用水平带状整地并保留隔离带;零星分散的可采用块状整地。整地深度在30~50cm。

1.3 栽植时间和密度 笋材两用林应在11月至第2年2月造林为宜。一般笋竹两用林密度以900株/hm2为宜。

1.4 移栽方法 竹林的造林方法有移母竹造林、移鞭造林、实生苗造林等,在繁昌县应用较广的是移母竹造林。移母竹造林要求母竹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枝叶繁茂,竹节均匀,无病虫害的1~3年生竹。栽竹要做到深挖穴,浅栽竹,下紧拥土、上松盖土。穴底先施基肥,再填表土10~15cm整平,然后小心将母竹放人穴中,竹鞭舒展,下部与土紧贴。先填表土,后填心土,分层踏实,使鞭根充分与土壤紧贴。栽植时要防止损伤鞭根。栽后久旱不雨要定期浇水。栽值2~3年内,每年松土除草2次(5~6月,9~10月)或间种农作物,实行以耕代抚,护笋养竹,禁止猪、牛等牲畜进入林地,适当施肥。

2、抚育

2.1 施肥 施肥是笋竹两用林土壤管理的重要环节。竹子生长快,产量高,要吸收和消耗土壤大量营养物质,竹材、竹笋都要运出林外,从而带走了竹林大量的营养物质,要保证竹林的持续高产稳产,必须对竹林施肥。

2.1.1 施肥时间。为取得最大的生长效果和经济效益,结合竹林生长的需要施入,通常为二次施肥法,即在竹林秋季孕笋期的9~10月和春季竹笋地下萌动生长期的2月进行。此方法适合于大面积笋材两用林的经营。第1次施孕笋肥,即在竹林鞭芽分化为笋芽及其萌发生长期,时间在9~10月份,促进笋芽的萌发。第2次施发笋肥,即竹笋春季地下生长一萌发出土期,促进幼笋地下膨大生长,提高出笋量、成竹率和竹竿质量,以施速效肥为主。

2.1.2 施肥量。施肥量视竹林状况及产量指标来确定,肥料有化肥和有机肥,一般每年施肥3万kg/hm2。

2.1.3 施肥方式。主要有3种:沟施。沿水平线开沟,深15~20cm,施肥后覆土踏实,以减少流失;株施。在竹子上坡方向30cm处开半月形沟,深15cm左右,施肥后覆土踏实;篼施。在竹子上坡紧贴竹篼挖洞,放入有机肥料,覆土压实。

2.2 笋、竹管理加强笋、竹管理是提高竹和笋产量的关键,要实行定量定时定点,留笋养竹。“定量”即按照竹林结构,1~2龄幼林比例数量,选留竹笋,一般900~1050株/hm2为宜;“定时”即在竹林春笋出土数量盛期的中后期选留粗度适当的竹笋;“定点”就是让所选长竹竹笋均匀分布于林内。

2.2.1 合理采笋。毛竹林一般于3月中旬出笋,至4月下旬基本结束,持续时间一般35d左右,大年长于小年。采笋应科学采笋,要做到适时、适度和适对象,做到合理挖笋和留养。保留那些生长健壮、粗大,分布位置合理的竹笋。采笋应在春季出土的时间内每隔2~3d采1次,最长间隔期也不宜超过5d,采笋宜勤不宜少,要做到经常采。采笋的强度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笋的年份强度应大,出笋数量多的竹林比出笋数量少的竹林采笋强度也应大些,通常可在采去50%~60%出土笋的强度范围内。竹林在前期和盛期所出的笋生长健壮,在采笋的同时,要注意选留这个时期所出的一定数量的笋留养成竹。

2.2.2 及时挖退笋。退笋应及时挖掘,这样可减少退笋养分消耗,有利于留养竹笋的生长成竹,也不会因退笋过久而变腐烂降低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这样可减少笋泉蝇等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挖去少数直径小,病虫危害等成竹质量差的竹笋,以及分布过密的竹笋,平均挖笋强度达6.35%.这样不仅不减少新竹的成竹数量和降低新竹质量,而且能适时充分利用退笋,利用率可达93%。

2.2.3 留好母竹,合理砍伐。在竹笋盛期,选粗壮有力、粗细中等的春笋留养为母竹,并注意母竹分布均匀,一般每年留养新竹1200株/hm2左右。当新竹长到1m高时,把基部的土扒开至竹根外露,每株浇上一瓢极稀薄的粪尿,等新竹抽枝发叶时,再施上1瓢稀薄人粪尿后把土填平,使母竹根系扎得深,生长健壮、枝叶茂盛。母竹更新砍伐在当年冬季进行,砍去6年以上的老竹,适当保留3度竹填补林窗。

2.3 竹林地管理

2.3.1 劈山抚育。笋材两用竹林密度小,林地阳光充足,土壤肥力较好,极易滋生杂草、杂灌,与竹鞭生长争夺营养,增加地下障碍物、消耗地力。在每年7月、10月要劈山或削山,除杂草2次,并均匀铺于林地,任期分解腐烂,为竹鞭生长提供养分。

2.3.2 垦复松土。垦复最佳季节是发竹的当年夏季。深翻林地,将林地中的树兜,竹伐兜和老竹鞭挖除,不仅可以促进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而且可为竹鞭孕笋长竹创造一个疏松的空间。垦复分为全垦、带垦和块垦复3种,垦复深度一般要求30~40cm,并将树桩、伐兜整个挖除,做到近竹杆基部处浅,竹子之间可深些。

3、病虫害防治

毛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遭受到各种病虫的侵害,使竹林生长衰弱,抗性减弱,林相破坏,环境变差,出笋减少,成竹及材质下降。因此,防治病虫害是确保笋用林取得竹、笋丰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毛竹丰产技术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整个工作本着以营林措施为基础,调整竹林结构,加强竹林抚育管理,提高竹类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1 毛竹主要虫害

3.1.1 笋期害虫。主要有竹笋夜蛾、笋秀禾夜蛾、竹秀夜蛾、竹象、竹缘椿等。夜蛾幼虫蛀食竹笋,竹象成虫、幼虫均从竹笋内部咬食竹笋,使竹笋难以长成竹子,即使能成竹,也因形成折断头,利用、观赏价值大幅度降低。蝽类害虫的若虫和成虫吸食竹子幼嫩部分的汁液,使竹笋、嫩竹生长减弱,严重时使竹笋死亡、嫩竹枯立。

防治方法:防治夜蛾害虫。采取及早挖去受害笋;加盖覆土,防止越冬卵孵化;用80%敌敌畏1500倍液喷雾。防治竹象。冬翻土壤,破坏成虫越冬土室;利用成虫假死性人工捕捉;在产卵孔下方剥开笋壳杀死卵和幼虫;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注射或涂刷产卵孑L。防治蝽类害虫。保护红缘猛蝽,以虫治虫;在4月早发竹笋被集中为害期和7~8月成虫群集高峰期,每天早晚用25%亚胺硫磷2000倍液喷雾毒杀。

3.1.2 叶部害虫。主要有竹蝗、竹螟、毒蛾、舟蛾四大类害虫。竹蝗是大面积为害竹子的主要害虫,大发生时,将竹叶吃光,如同火烧,轻的减少下年生笋,重的成片死亡。竹螟、舟蛾类害虫大发生时,也可将上万亩竹林的竹叶吃光。毒蛾类害虫危害严重时每株竹有虫多达2000余条,一般也有500余条,竹叶被食后,竹株枯死,出笋减少。

防治方法:防治竹蝗。5~6月蝗卵孵化和跳蝻出土时,用尿液诱杀,即在100kg人尿或畜尿中,加入0.1~0.2kg可湿性敌百虫,再用玉米芯或稻草浸透,散放在竹林下诱杀;用闹羊花1kg加水20kg煮沸,过滤后每500kg母液对水500kg,喷杀跳蝻和成虫。防治竹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用2.5%敌百虫粉剂喷45~60kg/hm2。防治舟蛾类害虫,大发生时用50%敌敌畏2000倍液喷雾。防治毒蛾类害虫可采取的方法有人工刮卵灭茧和黑光灯诱杀;6~10月成虫发生期,用90%敌百虫倍液喷雾防治。

3.1.3 枝干害虫。主要有竹广肩小蜂、竹枝小蜂、长尾小蜂等。幼虫在竹梢、小枝的节间内吸取养料,使节间变密膨大,形成虫瘿。被害竹枝梢下垂,易被风折,受害部位叶片变小、枯黄,影响发笋和正常生长,严重时可使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每年秋冬砍伐竹株,枝叶集中烧毁;成虫在4~5月出洞后,用生物农药烟百素1.1%乳油1000~1500倍液喷杀;施用“621”烟剂熏杀;用5%速杀威原液注入竹茎内毒杀虫瘿内的幼虫;结合竹林冬耕松土,抚育修整,挖除越冬卵块,集中烧毁。

3.2 毛竹的主要病害有枯梢病、竹煤病等。

第9篇:笋岗中学范文

关键词:雷竹;保护地栽培;覆盖;提早出笋;试验

中图分类号:S644.2;S622;S6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328-04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 C.D. Chu et C. S. Chao f. prevernali S. Y. Chen et C. Y. Yao)是禾本科(Po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 Sieb.et Zucc.)的一个优良散生笋用竹种,由于早春打雷即开始出笋,故称为雷竹[1]。雷竹笋壳薄肉厚、笋味鲜美、肉质脆嫩、富含营养,是一种传统的蔬菜类保健食品,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2]。湖北省崇阳县从1994年底开始从浙江省临安市引种栽培雷竹,目前已初具生产规模[3]。崇阳县雷竹露地栽培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出笋,为了生产反季节竹笋,提高经济效益,使雷竹笋出笋时间提早到春节前后,同时进一步拓宽覆盖材料的来源,降低投入成本,便于竹农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农业生产废弃物开发覆盖物种类实施保护地栽培,试验参考南方各地雷竹产地的做法[4-9],用不同秸秆材料覆盖来提高雷竹保护地栽培园的地温,以比较雷竹提早出笋的实际生长情况与效益差异,现将试验第一阶段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培训基地崇阳县实验林场进行。试验地点位于崇阳县沙坪镇跑马岭,地理位置处在北纬29°12′-29°41′,东经113°43′-114°21′,海拔121~124 m;年均气温15.5 ℃,1月平均气温4.0 ℃,7月平均气温28.8 ℃,全年≥10℃的活动积温5 299 ℃,年均日照1 770 h,年均降雨量1 500 mm左右,相对空气湿度80%左右,年无霜期263 d,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当地地形为丘陵岗地,山脊南北走向,土壤为砖红壤,土层浅,质地黏重,肥力差。与雷竹原产地相比纬度相近,气候条件、生境基本相同。

1.2 方法

供试雷竹材料为崇阳县从浙江省临安市引种的栽培品种,田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栽植,共有10种处理(含9个覆盖材料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于2011年12月上旬栽植母竹,12月15日实施覆盖,覆盖材料有稻草、谷壳、玉米秆及其上述材料的不同组合,覆盖厚度为15、25、35 cm,具体情况见表1。所有雷竹保护地栽培处理的田间管理技术一致,在2012年2月产笋后,每天分别记载各处理的雷竹笋产量、始笋时间、终笋时间、笋期全程、笋期延长时间等数据,以对照处理在试验过程里开始出笋的时间作为分界线,在此之前为早期笋,在此之后为后期笋,分别计算9个覆盖材料处理的早期笋提前时间、早期笋产量与产值、后期笋产量与产值、雷竹笋总产量与总产值、总平均产量与产值、早期笋产量与产值分别占总产量与总产值的比例等[10]试验数据,对试验数据取平均值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覆盖处理对雷竹始笋时间的影响

经不同覆盖处理后的雷竹始笋时间见表2。由表2可知,与对照相比,各个覆盖处理均能使雷竹笋期改变。其中以谷壳覆盖、谷壳加稻草两者混合覆盖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如谷壳单独覆盖处理能提早55 d出笋;稻草加谷壳覆盖处理随两者混合的比例不同,提早出笋的时间略有差别,以谷壳比例越大的处理越能提早出笋,如稻草∶谷壳=1∶2的处理提早51 d出笋,稻草∶谷壳=1∶1的处理提早47 d出笋,稻草∶谷壳=2∶1的处理提早44 d出笋。而稻草单独覆盖处理因覆盖厚度的不同,使出笋时间分别提早了25 d(覆盖厚度35 cm)、18 d(覆盖厚度25 cm)、15 d(覆盖厚度15 cm),效果没有谷壳单独覆盖处理的好。也没有稻草与谷壳混合覆盖处理的好。另外,同是玉米秆进行覆盖处理,腐烂的玉米秆覆盖处理出笋只提早了4 d,而正常玉米秆覆盖处理出笋则提早了17 d,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个中原因是因为腐烂的玉米秆所含的有机物已耗费了大部分,微生物发酵产生的热量少,而正常的玉米秆含有大量的有机营养,在微生物发酵时产生的热量多,进而影响到雷竹出笋时间发生改变。

2.2 覆盖处理对雷竹笋期长短及其延长时间的影响

各覆盖处理对雷竹笋期长短及其延长时间的影响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与对照相比,各个覆盖处理均能延长笋期,其中以谷壳单独覆盖、谷壳加稻草两者混合覆盖处理的效果最为明显,如谷壳单独覆盖处理的笋期长达66 d,比对照的笋期延长了35 d;稻草加谷壳覆盖处理因混合的比例不同,笋期长短略有差异,以谷壳比例越大的处理笋期越长,如稻草∶谷壳=1∶2的处理笋期长达64 d,比对照的笋期延长了33 d,稻草∶谷壳=1∶1的处理笋期长达61 d,比对照的笋期延长了30 d,稻草∶谷壳=2∶1的处理笋期长为59 d,比对照的笋期延长了28 d。而稻草单独覆盖处理因覆盖厚度的不同,使笋期分别长达45 d(覆盖厚度35 cm)、41 d(覆盖厚度25 cm)、39 d(覆盖厚度15 cm),相对应的比对照的笋期分别延长了14、10、8 d,效果没有谷壳单独覆盖处理的好。也没有稻草与谷壳混合覆盖处理的好。另外,同是玉米秆进行覆盖处理,腐烂的玉米秆覆盖处理的笋期只有34 d,比对照的笋期仅延长了3 d,而正常玉米秆覆盖处理的笋期有41 d,比对照的笋期延长了10 d,两者差异较大。

2.3 覆盖处理对雷竹早期笋产量和早期笋产值的影响

试验过程里没有覆盖的对照处理开始出笋的时间在2012年3月27日,也就是在3月27日之前发出的笋为早期笋、之后为后期笋。各覆盖处理对雷竹早期笋产量和早期笋产值的影响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试验设置的各个覆盖处理使雷竹的早期笋产量和早期笋产值分别占总产量、总产值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以谷壳单独覆盖处理增产的效果最好,其早期笋产量和早期笋产值分别占总产量、总产值比例的62.5%和86.2%;稻草加谷壳覆盖处理因混合的比例不同,增产的效果略有差异,以谷壳比例越大的处理早期笋产量和早期笋产值占总产量、总产值的比例越大,如稻草∶谷壳=1∶2的处理早期笋产量和早期笋产值分别占总产量、总产值比例的58.2%和83.9%,稻草∶谷壳=1∶1的处理早期笋产量和早期笋产值分别占总产量、总产值比例的56.5%和83.0%,稻草∶谷壳=2∶1的处理早期笋产量和早期笋产值分别占总产量、总产值比例的52.4%和80.5%。而稻草单独覆盖处理因覆盖厚度的不同,使早期笋产量分别占总产量比例的35.5%(覆盖厚度35 cm)、31.2%(覆盖厚度25 cm)、25.5%(覆盖厚度15 cm),对应的早期笋产值分别占总产值比例的67.4%、63.0%、56.2%,效果没有谷壳单独覆盖处理的好,也没有稻草与谷壳混合覆盖处理的好。另外,同是玉米秆进行覆盖处理,腐烂的玉米秆覆盖处理的早期笋产量和早期笋产值分别占总产量、总产值比例的8.5%、25.9%,而正常玉米秆覆盖处理的早期笋产量和早期笋产值分别占总产量、总产值比例的30.8%、62.5%,这说明同一种覆盖物的有机物含量越高、产生的热量越多,进而早期笋产量和早期笋产值都要高些。

2.4 覆盖后雷竹笋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覆盖处理对雷竹笋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与对照相比,各个覆盖处理的雷竹笋总平均产量都有所提高,其中以谷壳单独覆盖处理的最高,达40.1%,这与冬笋笋芽较多、适度提高土温后能避免笋芽退化、利于笋芽出笋有关。各个覆盖处理的总平均产值也有所增长,同样也是以谷壳单独覆盖处理的为最高,与对照相比,总平均产值为9.83元/m2,比对照的2.58元/m2增加了281.1%。稻草加谷壳覆盖处理的情况也类似,其谷壳的比例越大、产值越高,与对照相比,总平均产值为8.19~9.26元/m2,比对照增加了217.6%~259.0%。稻草单独覆盖处理因处理厚度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为随稻草厚度增加,总平均产值增加,如稻草厚度为35 cm的处理其总平均产值为6.37元/m2,比对照增加了147.1%;稻草厚度为25 cm处理的总平均产值为5.75元/m2,比对照增加了123.1%;而稻草厚度为15 cm处理的总平均产值为5.00元/m2,只比对照增加了94.0%。腐烂玉米秆覆盖处理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总平均产值仅增加了29.2%,但正常玉米秆的总平均产值增加了122.2%,与同等厚度的稻草覆盖处理非常接近。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耕牛减少和燃料改进,稻草、谷壳、玉米秆常作为农产品废弃物处理,尽管有些地方也在对这些废弃物开发利用,但收购价格一直很低,如稻草一般不足0.1元/kg,谷壳一般不足0.2元/kg,玉米秆则价格更低。试验将稻草、谷壳、玉米秆作为雷竹保护地栽培提早出笋的田间覆盖物加以利用,用农产品废弃物创造了不菲的价值,其经济效益分析比较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谷壳单独作为覆盖物利用的价值最大,利润可达6.23元/m2;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谷壳单独覆盖、谷壳加稻草两者混合覆盖处理的投入产出比都比较大,均在1∶2.70以上。不同厚度稻草覆盖处理的投入产出比相差很小,在1∶2.12~1∶2.21。但腐烂玉米秆覆盖处理的投入产出比(1∶1.28)小于对照(1∶1.61),利润(0.73元/m2)也小于对照(0.98元/m2),这说明有机物含量少的覆盖材料由于产热少而覆盖效果差,不适合做雷竹保护地栽培提早出笋的覆盖材料。除腐烂玉米秆覆盖处理外,其他处理的投入、收入、利润、投入产出比等经济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因此覆盖材料应用于雷竹保护地栽培对于雷竹提早出笋是可行的。

3 小结与讨论

1)试验采用谷壳、稻草、稻草加谷壳、玉米秆等9种覆盖处理对雷竹保护地栽培园提早出笋的时间、笋期长短、笋期延长时间、增加早期笋产量和产值、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其中以谷壳单独作为覆盖材料的处理效果最佳,比没有覆盖处理的对照可提早笋期55 d,延长笋期35 d,早期笋产量达到了564.8 g/m2、早期笋产值为8.47元/m2,总平均产量为903.4 g/m2,总平均产值为9.83元/m2,分别比对照的总平均产量增加了40.1%、总平均产值提高了2.8倍。除了腐烂玉米秆处理的投入产出比小于对照、结果不理想外,其他覆盖处理能够提早出笋,雷竹笋总产量、总产值及纯收入都明显高于对照,加之早期笋的价格高,使经济效益都好于对照。因此在雷竹保护地栽培上采用地面覆盖种植模式在生产上是可行的。

2)雷竹保护地栽培地面覆盖就是利用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在覆盖材料与土壤里繁殖、分解、发酵所产生的热量进行增温,从而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笋芽分化生长,达到提早出笋目的的种植模式;试验里腐烂玉米秆作为覆盖材料由于所含的有机物养分少、使之产热少,所以试验结果不如对照;而正常的玉米秆含有大量的有机营养,在微生物发酵时产生的热量多,从而产生了优于对照的效果。

3)9种覆盖处理的覆盖起始日期相同,但各自的雷竹出笋时间以对照为参比的差异却较大,结果是谷壳的覆盖效果好于稻草。25 cm厚的正常玉米秆与25 cm厚的稻草覆盖产生的效果相近,说明两者的产热量是差不多的。腐烂玉米秆覆盖的效果差,说明覆盖材料选择时要考虑有机物的含量;并且覆盖材料酿热不同于堆肥酿热,不是升温越快越高越好,而是要求温度适宜、升温时间持久。试验还发现不同覆盖材料合理搭配后,同样能收到不错的效果。

4)各种覆盖处理对雷竹出笋所用时间是不同的,为了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及时出笋,正确掌握覆盖起始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本次试验覆盖在2011年12月中旬完成,这在当地已属覆盖时间过晚,因为此时的天气已进入寒冷时期,结果在雷竹出笋时间上表现为整体较晚。当然覆盖时间的选择首先要遵循雷竹竹笋萌发生长的规律和覆盖材料的酿热特性,其次要与市场走势相对接。近年来各种保护地栽培的雷竹竹笋产量逐年增加,集中在节日前后上市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市场背景下,不一定在春节前后挖出的雷竹笋能卖到最好的价钱,因此要有计划地安排覆盖时间,根据不同覆盖材料的特性与雷竹笋上市最佳时机来确定覆盖时间将是明智的选择,这将进一步提高种植雷竹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魏子清.雷竹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11(6):25-26.

[2] 陈超祖,雷竹笋早出高产的覆盖培育技术小结[J].湖北林业科技,2001(3):28-29.

[3] 金耀华.发展特色产业,建设雷竹大县[J]. 计划与市场,2002(2):43-44.

[4] 张有珍,郑惠君,俞 遴,等.雷竹笋秋季高产高效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11(5):26-27.

[5] 何德汀,陈建华,相国祥,等.雷竹覆盖栽培失败原因浅析[J].世界竹藤通讯,2007,5(1):20-22.

[6] 徐昌棠.雷竹园覆盖增温增产技术[J].新农村,2006(9):14.

[7] 金钦第,张美民,程立巧.南方雷竹笋覆盖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06(12):17.

[8] 王伟忠.采用砻糠稻草覆盖技术对雷竹笋生产效益的影响[J].中国果菜,2006(5):3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