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

毕业生就业心得精选(九篇)

毕业生就业心得

第1篇: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

【关键词】就业难 就业帮扶 失联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11-02

一 高校失联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

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各大高校都对离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可分为六种类型:“(1)学生有自己的打算,并不打算就业的,比如说参加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考试的,或者准备回家接手家族企业的学生。(2)由于身体原因导致就业困难的,比如说有残障情况等。(3)由于期望过高,导致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所期望岗位的条件而应聘失败。(4)由于求职过程中缺少技巧性或者由于专业技能较差而就业难的学生,比如说在面试时表达能力不行而淘汰。(5)有创业意向或者正在创业中的学生,如开淘宝店的,或正在办理实体店手续的学生等。(6)由于个人心理原因而不愿意参加工作的学生,如太内向而导致有社会恐惧的学生,此类学生会惧怕人群,惧怕公共场所而导致不敢主动和陌生人讲话,在面试时紧张到无法说话等。”①并制定了针对这些学生的一系列就业帮扶措施,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就业帮扶体系。其中,对于毕业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说,当前对于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统计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调查他们的就业状况、就业质量等。但在这一过程中另一个问题也显现了出来――部分毕业生与学校失去了联系。而就各大高校的研究方向来看,还未有人注意这部分毕业生群体,也未对此进行详细研究,但是失联毕业生的失联原因对于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研究有一定的作用,这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二 失联毕业生的失联原因

对于失联毕业生毕业后与学校失去联系的原因,此次研究主要从心理视角进行分析,分析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毕业生的心理与想法。结合所调查结果,对于失联毕业生失联原因做出推测,并从物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失联原因的分析。

1.物理因素

就物理因素来说,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以后联系方式经常改变,或是回到自己的家乡便将原有的联系方式换掉,甚至不排除手机被盗的可能性,这都给学校的联系造成不便。他们留在学校的手机号码联系不到时,就只能通过他们的家庭联系方式、父母手机号码和QQ、邮箱等来联系,在这些联系方式中也存在着一些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失联因素。主观上,出于各种原因,他们从一开始留在学校的基本信息便是不真实的,或是存在一部分毕业生进入社会后类似QQ和微信、微博等联系方式就很少使用了,当然也可能存在在工作或者休息时间将手机关机的情况,这也使学校难以联系到他们;客观上,出于家庭原因更换了家庭联系方式,如搬家或是父母由于各种因素而联系不到,也使得学校与毕业生失去联系。

2.心理因素

首先,从个体心理角度分析:(1)动力因素:学校为了统计就业率,对毕业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很关注,催着他们要就业协议书或单位用人证明,毕业生被催得产生了抵触情绪,或是认为自己已经离开学校,出于一种自己已经不是学校管辖的学生的心理,一些毕业生缺乏主动联系母校的动力;(2)气质因素:失联毕业生的气质类型可能属于抑郁型,这种气质类型的人行为孤僻、不太合群、内向、胆怯,惧怕与人联系交流,存在不敢与学校主动联系的可能;(3)鸵鸟心态:因为自己未打算就业或长期找不到工作,甚至可能处于刚辞职的状态,出于羞愧感或其他心理因素而不自觉地逃避与学校的联系。其次,从群体心理角度分析:(1)从众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因各种因素需与学校保持一定的联系,而当他们毕业后,不再处于一个能主动与学校联系的环境,出于从众心理他们也可能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2)责任分摊:未就业同学在学校期间,因身边也有未就业的同学,由于责任分摊的原理,他们的愧疚感不深甚至没有,但是在毕业后,未就业的愧疚感增强,特别是了解到周围同学的就业情况后,可能是使毕业生与学校失去联系的原因。

三 针对毕业生失联原因的帮扶措施

针对毕业生失联情况,研究得出相应的帮扶措施。针对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的举措:(1)联系方式的多元化,利用各种通信工具,如电话、QQ、微信、微博等查询失联学生的消息,直接或间接与失联毕业生取得联系,并及时更新通讯录的目的,方便学校与他们取得联系。(2)心理引导,主要采用“鼓励式心理辅导”,这不仅仅是在校学习期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引导和心理暗示,排除心理障碍,同时理解学校实行帮扶举措的用心,使之毕业后不拒绝学校的关心。(3)进行毕业前的就业指导,使每个毕业生都清楚地了解到学校的就业帮扶措施,让他们知道学校是他们踏入社会的支柱之一,吸引他们在毕业后主动联系学校。(4)提供就业信息,为本校毕业生无条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帮扶举措,从目的上吸引未就业的失联毕业生主动联系学校,以获得学校的就业帮扶。(5)提供创业培训及创业服务项目,为毕业生另辟蹊径,使有意创业的毕业生愿意回学校接受进一步的创业培训,或是得到学校的就业支持。②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热切关注,各高校非常重视离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至于各大高校不断完善学校的就业帮扶体系,以实现全部毕业生就业或是以创业为目标而努力奋斗。“就业情况即就业率特别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来说,更是一个重要的生命线。”③也就是说,对于离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失联毕业生更是这个被调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失去联系的毕业生在各高校中都是常见的现象,这一部分人群不多,却也是一个让人不能忽略的群体。完善失联毕业生这一人群的帮扶措施,会对调查毕业生在岗位表现和与本专业的学习情况、对专业设置和建设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各大高校完善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与措施。

注 释

①陶玮玮.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第2篇: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

一 高职毕业生择业时容易出现的心理受挫现象

1.功利心理

高职毕业生在毕业时,往往被家庭赋予了一定的经济责任。一切以钱为标准。希望能够立刻找到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虽然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浮躁的社会当中,这个目标却成为许多毕业生的求职基本标准。功利心另一个表现是对权力的渴望。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为了能够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兴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2.从众心理

由于对就业市场缺乏全面的认识,部分毕业生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往往跟随众人的动态而选择行为,主要表现为朋友选择什么,他也选择什么;听到别人说哪里好,他就顺势向这个公司投简历,而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缺乏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决断能力;或者集中报考一家企业,或集体面试一家单位等等。盲目从众只会降低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其失去合适的工作机会。

3.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本能。在就业过程中,每个班的同学自然会有不同的去向,而工作性质和工作收入也会不尽相同。当学生走出学校,不再以学习成绩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时候,工作的好坏、工资的高低则成为判别个人价值的标准。有不良攀比心理的毕业生会频繁与他人进行比较,总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超过他心中的比较对象,多次攀比的结果就使毕业生忽略了自己的客观条件,而盲目追求他人的标准,将会导致其失去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二 高职毕业生应对就业心理受挫的措施

1.分析现状,调整就业期望目标

个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的。因此功利心必须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客观分析。高职毕业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缺少文凭的认可,但是也获得职业技术能力的认可。这些职业能力正是不少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应聘。防止海投后反馈所剩无几而造成的溃败感。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高职毕业生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就完全没有目标地盲目海投,而是应该明确目标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撰写简历。

2.加强心理辅助工具的运用

当毕业生遇到心理挫折时,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意识不到心理挫折对职业生涯的负面作用。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教师通过相关职业心理辅助工具,可以科学地了解受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了解到受测者的工作性格。其次,发挥校园宣传文化平台的传播作用,建立就业指导网站,让指导老师能够建立起丰富地资料库,让毕业生就业指导有案例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让心理疏导的渠道得到更大的拓展。

3.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新工具,多渠道开拓就业方式

当前,新媒体发展迅速。毕业生就业方式除了参加面对面的招聘会以外,还可以选择网络投递简历,以及微博求职的方式。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运用新媒体可以强化自己的特长,弱化自己的缺点,进一步提高就业概率。目前,通过制作网络视频,微博简历“艾特”目标企业找工作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通过网络的方式,将自己的技能、性格特点展示给用人单位。此外,网络技术的发达还方便了毕业生查询资料,对目标企业的了解有助于在面试时应对自如,从而增加被录取的概率。

参考文献

[1]余启利.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及辅导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06(9)

第3篇: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

关键词:就业安全 有效途径 高校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48-02

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整个就业市场的不断扩大化,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安全知识的匮乏以及急需就业的心态使得高校毕业生往往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和隐患,这些问题有的会给学生求职带来不便,有的会使同学们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心理阴影,有的会给学生带来财产损失,有的甚至会让同学们人身受到伤害,累及家人,影响社会稳定。由此看来,做好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是当前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我们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就业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1.保护高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自觉维护社会和谐

在任何领域,安全教育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当今看来,毕业生就业安全问题是一个比就业率更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工作,保护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才能使学生的身心不受伤害。学生在校期间经历的挫折较少,在就业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会出现极端的选择,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毕业生求职是否安全影响到他们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以及正确价值观的确立。

2.全面加强高校学生的就业安全意识,要加强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警惕性,将意外事件的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尽全力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要努力做好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安全意识,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毕业生对就业安全知识的了解,能够帮助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尽早发现问题,增强防范意识,也可以让同学们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是毕业生本身就业安全意识状况的客观需要

高校毕业生一直生活在校园里,思想比较单纯,处世不深、缺乏社会经验,对就业安全问题知之甚少。由于找工作心情迫切,更容易忽视就业安全问题,在就业过程中上当受骗。

二、现阶段大学生的主要就业途径以及就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通过对1000名高校毕业生的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现阶段大学生的主要就业途径有:通过学校就业的网站以及校内招聘会;通过社会人才招聘会;通过实习或社会实践;通过正规人才交流机构;通过媒体广告求职;通过社会关系介绍求职择业;通过报考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通过自主创业以及通过各种“国家计划”求职择业。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通过学校招聘确定工作的毕业生很少,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是在通过自己的方式选择就业机会,这就需要我们更要重视就业安全教育,教会同学们辨别真假。

新形势下,在就业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涉及到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和心理安全。具体到常见的就业安全隐患有:

1.就业过程中个人人身安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是单枪匹马,有的甚至会一人居住在外地,这就会产生很多安全隐患。比如说交通安全、住宿安全、招聘会安全、应聘面试安全等,尤其是女生还会涉及到骗色的陷阱中。

2.传销陷阱

传销是一项极其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严重的不仅会使毕业生财产损失,丧失正确的价值观,更会危及生命安全。高校毕业生误入传销的主要联系人绝大多数是关系较为好、有一定信任度的人。期间不乏有亲戚、同学甚至是老师。传销组织无处不在,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提高警惕,防止进入传销骗局。

3.经济诈骗

3.1有些单位利用高校毕业生的不成熟心理,让毕业生缴纳培训费、中介费甚至押金。

3.2一些不法公司为了赚取廉价劳动力,以试用期不合格为由0薪辞退高校毕业生。

3.3亲戚朋友或陌生人帮忙找工作骗取金钱

有些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没有信心,看不清社会现实,想着借助一些捷径来找工作,在求职时轻信于人,往往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4.利用求职者个人信息诈骗

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投递简历的过程中,通常不注意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一不小心就会泄露自己的个人情况。 犯罪分子会根据你的联系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骗取生活费用,或者以其他名目引诱家长上当受骗。一些不法分子会根据你的信息情况提供虚假招聘信息,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上当受骗,威胁到自身安全。

5.就业心理安全

在毕业后求职的这个过程中,高校毕业生的心理会产生一系列变化,所以,心理调适是我们在毕业生就业工作首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心里承受能力较弱、又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便很容易在就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轻的会影响顺利就业,严重的同学会做出极端的选择,追悔不及。

三、就业新形势下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的有效措施

1.注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安全教育,着重强调实效性

1.1高校应该为毕业生专门开设就业安全教育的课程

高校应当重视毕业生就业安全教育,通过讲座、经验交流、开展活动等方式,普及就业安全知识。应当把就业安全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当中,系统的告知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一些就业安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就业安全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许多内容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变化的,高校就业相关老师应该与时俱进,针对现阶段的就业安全隐患开展课程,突出实效性,而不是一味的因循守旧。要增强毕业生的维权意识,遇到问题能够学会通过有效途奖;ぷ约旱暮戏ㄈㄒ妫要开设就业心理调适等课程,关心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在求职期开始的时候就高校就应开展就业安全教育,此举旨在提前帮助毕业生们减轻对于求职和就业的恐惧,让毕业生们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1.2高校应强调各个部门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

学校就业负责人应严格把控进入学校招聘的单位资质,对于在校园网的招聘信息,学校应保证其规范、真实。为学生安全就业提供保障。

1.3高校应提高工作的实践性,增加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

毕业生就业初期其实很多都是很盲目的,遇到就业安全问题更是不知所措。学校应该在毕业生就业实习阶段,对学生的就业过程进行积极的指导,对一些存在就业安全隐患的工作及时提出合理的建议。尤其是当学生就业后,高校应组织专门人员对学生就业的单位进行拜访和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切实掌握毕业生可能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安全隐患。

2.毕业生自身要提高防范意识,增强的综合素质

在求职和就业的过程中,毕业生们也要不断增强防范意识,如此一来,才可能根除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们要提高紧惕,且提高对就业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尽量避免被虚假的就业信息所骗的情况发生。毕业生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能力,遇到就业安全相关问题时学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就业安全知识机智应对,冷静处理。

3.执法部门要增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环境,确保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安全保证

政府部门应积极规范当前的种种招聘制度,执法部门则应增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好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营造出一个安全和谐的良好就业环境。

4.加强就业管理

学校要实时掌握毕业生在就业期间的动态,确保信息的畅通,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是和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也是最亲密的朋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动态和思想状况。尤其重要的一点是,毕业生在求职或工作期间务必要建立起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在对待外出求职的学生时,应记录其求职单位的基本情况。已经工作的学生要提交就业证明函等证明材料,登记好用人单位的详细信息和联系方式。毕业班的同学流动性较大,也给我们老师的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学生的就业安全考虑,学校老师应该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正在积极就业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毕业生也应积极与辅导员、老师和同学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以确保若有问题出现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

5.高校和学生家庭保持紧密联系,一致努力,增加对毕业生的关怀程度

很多学生家长只在乎学生最后找到了什么工作,而忽视了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安全问题。很多家长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容易造成很多困扰,增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和学生家庭应保持紧密的联系,切实帮助毕业生们在求职时树立一个良好的择业心态,努力提高心理上的承受能力。

事实证明,在新形势下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安全工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要确保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是的安全,这是我们长期的工作目标,也是新形势下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期望能够在学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能够让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感受到一个和谐安全的就业环境,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完成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沈晶.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安全的现状及原因[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螅2014,(5):76-79.

[2]论我国就业安全体系的建构[J]. 汪华.??南方论刊. 2007,(12): 18-20.

[3]吴贵生、马列春.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109-110.

[4]游艳玲.不可小视的大学生就业安全[J].中国青年研究,2004,(6):142-144.

[5]王子杰、文丽等.大学生择业安全现状透析及应对探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25-26.

第4篇: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业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而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已由过去的“坐等客上门”的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登睿门”的主动出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从毕业生求职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毕业生自己难以做出客观、真实的自我评价和定位,因此,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就变得极其重要。就新乡医学院而言,近些年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牢牢把“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为了一切学生就业”作为工作主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工作方法,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为毕业生服务,使我院近几年来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2000年我院本科毕业生418人,初次就业率为46.5%,以后每年以10%递增。

1加强外联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积极引进各地用人单位,与社会各界取得广泛联系,拜访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巩固老市场,开辟新领地。

在2OO4年考研分数线公布后,就业指导中心迅速派出5个考研调剂小组,奔赴9个省(市)10所高校,为我院毕业生联系到121个考研调剂指标;在考研调剂结束后,就业指导中心又组织4个就业工作小组,走访全省17个地市,联系就业岗位200余个。

2建立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

信息就是财富,信息就是岗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构建起大学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在就业信息网上开通了毕业生资料填写、就业信息、毕业生信息查询、就业政策和新闻等系统。在就业信息网上还建有我院毕业生就业电子档案,只要输入毕业生的密码,轻轻一点,就可以查看其所学专业、求职意向、个人简历、评先授奖等情况,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虚拟空间的网络平台上“双向选择”。自21302年9月份以来,就业信息网上已信息330条,包含岗位3580个,使信息更畅通。

3招聘会分批进行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市场发生变化,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也在不断变化中。就业指导中心实施冬春两季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就业供需见面模式,除每年冬季举行一次大型的、综合性的供需见面会外,还在来年的3、4、5月份的月末日举办月末招聘会。另外,还特别为非招聘会期间前来招聘的单位举办专场招聘会,3次共吸引了148家单位,提供就业岗位近1400个。其中,最后一次月末招聘会还吸引了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人民371医院及10多家地市级中心医院。这样,就能给包括考研失利在内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进行就业心理辅导与就业模拟训练

第5篇: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践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依照我院统一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理念,健全法学系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和规范就业工作,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的活动,加大就业工作力度,拓展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现毕业生自主择业,充分就业。

至始至终都将就业工作纳入系内日常工作的要务之一,制定明确的就业工作方案,打造专业就业工作团队,认真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法学系就业工作小组,主张系主任担任组长,辅导员、系教学秘书、系内自有教师、兼职教师、学生骨干担任小组成员,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

为切实有效的做好毕业生工作,发挥法学系各教职员工职能优势,法学系将一学期就业工作分为3大模块:专业指导、毕业辅导、就业辅助。系主任亲自挂帅,要求系内专、兼职专业课教师做好专业指导工作,让毕业生在毕业前的一年内能够查缺补漏、夯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在走入工作岗位前做好最后的“充电”工作,并且要求教授毕业生课程的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好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多与毕业生谈心,做好专业指导工作,依据毕业生个人专业擅长方向,建议其就业方向;要求教学秘书做好毕业生辅导工作,其中包括毕业生信息采集、毕业生论文选题、论文定期审查、收缴、毕业生离校手续办理等工作,充分发挥个人长期在法学系工作的优势,了解以往法学学子的就业方向,为本届毕业生提出建设性意见;要求辅导员召开毕业生就业政策宣讲会,联络用人单位、回访以往毕业生用人单位、联系每位毕业生、关注毕业生动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辅导工作。

二、打造专业特色就业指导,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营造法学系专业特色就业指导工作

1.立足本专业,分析就业形势

作为法学系就业专职工作者,发挥“一学、二比、三总结”的政策学习模式,“一学”指认真学习当年的就业政策;“二比”是将本年就业政策与往年就业政策相比对,找出今年就业政策的变化之处;“三总结”就是依据变化情况和往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

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法学专业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这样描述“法学专业”:就业率最低的专业、毕业后薪金较低的专业、专业对口率较低的专业和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该专业成为连续三年就业率最低、被亮红牌、专业对口率最低和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诸多原因造成法学专业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走低,法学专业随处可见“二八定律”(即20%的优秀律师赚了律师行业总收入的80%,做得好的年收入上千万,做得差的可能连生活都无法保障。80%左右的律师正在做着案件中大量的低端业务,而20%左右的优秀律师正在做着案件中少量的高端业务,中国时下很缺乏优秀的律师。);很多法学专业的本科生认为,司法、公务员和研究生考试已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这无疑造成了法学专业就业、择业的不平衡。

2.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为防止毕业生出现盲目就业、蜂拥就业的形势,法学系利用就业政策宣讲会、QQ群、校讯通、飞信、微博、校内网、邮件等媒体,教育、引导、帮助毕业生全面了解、正确判断就业形势,使之充分了解当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困难,牢固树立“学生要站得高、看得远”的就业观念,将法律专业知识作为自己的一技之长,而不作为衡量就业的唯一标准,把短期就业、灵活就业、多次就业、自主创业都当作正常就业的范畴来考虑。“站得高点”主要是针对自身,“看得远点”主要是针对行业。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好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强化实践,不断地锻炼自身的法律技能。不能光盯着律师、公务员、企业法律顾问等职业,也可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变通。例如外语好的,可考虑从事外贸行业的法律工作;热心环保的,可考虑从事关于环境的法律工作;关心公益的,可以作为NGO(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的法律顾问。帮助毕业生在择业中把自己的能力与个人发展、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考虑,理智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要甘于从小事做起,从底层做起,从普通岗位做起,切忌盲目攀高。

3.及时了解毕业生思想动态,做好毕业生分类指导工作

针对毕业生不同的思想情况进行一系列教育,帮助毕业生确立目标,明确方向,早做准备,自觉主动地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求职动力,提高自己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针对“三困生”(学习成绩差、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心理障碍)建立帮扶台账,定期通过电话、QQ与其联系,加强个体教育与指导。

4.注重多方法、多渠道、多形式采集就业信息,提倡“走出去、请进来”择业模式

(1)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利用招聘网站,寻找招聘法学专业相关企业联络方式,向其推荐法学系优秀毕业生;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发动本系教职员工、往届毕业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和建设当中来,拓展就业市场,延伸就业平台和空间,加强潜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通过此项举措,共联系用人单位3家,工作岗位十余个。

(2)利用好校园招聘会。积极组织法学系学生参加学校双选会,抓住学校组织的招聘会的机会,向用人单位推荐本系学生,并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

(3)齐抓共管,多形式促就业。做好毕业生下基层就业、征兵入伍的教育宣讲工作。加强宣传,帮助毕业生充分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扶助政策,指导毕业生用足、用活、用好这些优惠政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报名工作,做好其辅导、推荐、调剂、录取等工作,让毕业生多途径、多形式实现就业。同时也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4)大力提倡“走出去”,号召毕业生到校外参加招聘会。积极获取各大高校、人才市场的招聘会时间,及时将相关信息传递给毕业生。

(二)加强法学专业的社会实习、实践

积极联系实习单位,开创专业实习基地,重视专业实践活动,开创模拟法庭、法制宣传、听审等活动。

(三)完善就业管理机制,增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效

督促毕业生进行生源地信息核对,详细为“高考移民”毕业生讲解填写生源地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认真审核毕业生上交的毕业生推荐表、毕业生获奖情况登记表、毕业生政治审查意见表、毕业生登记表,规范、准确整理毕业生档案,及时将毕业生档案转交就业指导中心。及时准确的统计、报送毕业生周、月就业进展情况,按时提交或者领取就业材料,督促毕业生认真核对派遣方案。

(四)开展就业安全教育 倡导毕业生文明离校

为确保校园和谐稳定,积极开展就业安全教育、文明离校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6篇: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

【关键词】 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职业成熟;择业焦虑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职业成熟度(carrer Maturity)是个体职业发展中的一个评估性指标,由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Super在1953年首次提出,用于反映个体完成的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任务的程度。职业成熟度越高,个体就越容易做出适合的职业选择,相应地也越有利于个体获得职业成功与职业满意。反之,职业成熟度越低,个体就越难以做出适合的职业选择,进而迟滞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探讨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因素,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对大学毕业生更好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认为:大学生的情商水平[1]、对父母的依恋[2]、人格[3]、职业价值观与情绪智力[4]、职业决策与自我效能感[5]、职业情感[6]、性别角色[7]、心理控制源[8]、自我同一性[9]、工作价值观以及工作适应状况[10]等因素与职业成熟度都有显著相关。北京大学的张智勇教授等人更是修订了韩国版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根据中国的本土特色,编制了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量表[11],该量表共有六个不同的因素——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以及职业参照,为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

择业焦虑是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和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择业期间的焦虑情绪严重,它不仅影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其顺利就业[12]。

以往研究探讨了择业焦虑的性别[13]、学历[14]以及入学有无工作经验[16]等特点,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主要探讨了大学生适应性[15]、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效能[16]、大学生自我同一性[17]、大学生人格特质[18]以及职业成熟度[12]等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其研究对象也主要是公办院校大学毕业生。本研究把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作为自变量,以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为被试,一方面进一步探讨职业成熟度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职业成熟度和择业焦虑两方面的比较,以期为民办高校的更好发展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些许建议。

1.研究被试与方法

1.1被试

本研究从河南省两类高校大四学生中随机抽取学生348名,其中,有效被试300名,有效率为86.2%。年龄范围为20-24岁,平均年龄是22.5岁。具体被试分布状况如下(见表一)。

1.2研究工具

1.2.1职业成熟度量表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采用张智勇等人修订的韩国版的职业成熟度量表,共34个项目,分为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参照六个维度,采用五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职业成熟度越高。

1.2.2择业焦虑水平问卷

1965年,美国杜克大学Zung等人编制了焦虑自评量表(SAS)。本研究所采取的择业焦虑自评量表就是在SAS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均已证明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本量表共有26个问题,采用1-4级计分,要求被试根据择业过程中最近一周的实际感受作答。计算分数时,把每个题目的分数相加得到一个粗分,再将粗分*1.25,对所得分数进行四舍五入,把得到的整数作为标准分。在本研究中,得分在50分以上为焦虑明显,50分以下为焦虑不明显。

1.3数据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

2.不同群体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的差异性研究

2.1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

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水平为3.11±0.25;其中,95.4%的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及其各成分的平均得分都处在中等程度范围。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其职业目标(F(1,297)=19.273)、职业自信(F(1,298)=14.157)、职业价值(F(1,300)=12.157)、职业自主(F(1,298)=18.157)以及职业成熟度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公办院校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成熟度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而职业自信和职业参照两个维度上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要稍高于公办公办高校大学毕业生,但差异不显著。(见表二)

2.2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的特点

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得分在29~98分之间,均值为51.088,总体焦虑水平的标准差为43.126±7.036;其中,存在明显焦虑水平的大学毕业生达到40.3%。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其择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4.157,p

2.3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的关系

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的相关分析发现,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474,p

3.讨论

3.1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在职业成熟度和择业焦虑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3.1.1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状况及差异比较情况

研究结果证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整体水平不高,职业成熟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处于平均水平。其中,公办院校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成熟度方面的平均得分高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职业自信和职业参照两个维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仔细分析,导致这两类学校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以及其中五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1)民办高校的学生中家庭条件优越的比例较高,不少人是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父母对学生的未来的考虑的比较多,安排比较多,这导致民办高校的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未来考虑的比较少,在校期间勤奋程度相对也比较低点,再加上他们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同学入学时起点就低很多,他们在未来职业目标、职业价值以及职业自主以及亲友依赖等四个方面的成熟度相对公办高校的学生要稍差点。但是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观察,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表现欲强烈,新奇感强,敢于操作,他们不虚荣,能放下身价,参加实践锻炼较多,人际关系较广,所以在职业自信以及职业参照方面的状况和公办高校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甚至稍好一些。(2)由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相对于高职或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在求职中缺乏独当一面的实际经验,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系统的理论学习方面可能也比较薄弱些,在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他们在未来职业目标、职业价值以及职业自主方面更可能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对亲友的依赖也相对更大一些。

综合以上分析,加大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势在必行。

3.1.2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焦虑水平状况及差异比较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的总体择业焦虑处于中等水平。一定程度的焦虑水平具有动机作用,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有利于个体目标的实现;但过度的焦虑则会破坏个体的心理平衡,影响个体行为的发挥。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总体焦虑水平偏高,均值为51.088,其中,存在明显焦虑水平的大学毕业生达到了40.3%。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要指导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术,增强毕业生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另外,对这两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发现,公办高校择业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其原因可能是师范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都已系统接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且都经历了专业实习,临近毕业的他们择业焦虑水平就显得相对较小些。因此,家庭和学校各方面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是很必要的。

3.2职业成熟度与职业焦虑水平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成熟度总分与择业焦虑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职业成熟度越高,择业焦虑水平就越低。这与国内张玉柱[19]、谢文静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在大学生未来的择业时,如果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职业准备状态,则在处理职业问题时就会表现的更加从容,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较低,从而也会表现出较少的焦虑。

参考文献

[1]孙萍,杨建平.大学生情商水平与职业成熟度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2011(9)

[2]程利娜,井军弟.高中生父母依恋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

[3]刘姗汝,赵燕等.应届毕业生的职业成熟与大五人格的相关研究[J]黑河学刊,2011(2)

[4]梁晓燕,安宏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情绪智力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2)

[5]廖美玲,朱溢毅.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2010(3)

[6]李丽萍,丁禾.实习护生职业情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

[7]宋家龙,尚龙洋.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

[8]赵倩.心理控制源对大专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

[9]赵倩.大专生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0(3)

[10]海小娣、马俊.职业成熟度、工作价值观与工作适应状况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5)

[11]张智勇,荣煜,管延军.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大学报,2006(9)

[12]张玉柱,陈中永.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99—102

[13]刘红霞.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14]邢颖.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2)

[15]任文芳,李嫱.大学生适应性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9(10)

[16]林洁.福州市硕士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硕士论文,2010(5)

[17]李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择业焦虑的相关研究[J]硕士论文,2009(3)

第7篇: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女性毕业生 就业心理

1.高职院校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近年来,国家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的道路,才能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的教育目标。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拓展了多种就业途径,使得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社会就业矛盾的日益突出,就业难度的日趋增大,广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自身心理素质不够完善和成熟,专业知识欠缺,职业生涯规划的忽略,学历层次偏低,加上职业院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程度降低和力度削弱,导致了大量就业信息提供不及时,而且当前社会提供的岗位数跟不上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所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数只能选择岗位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差,待遇偏低,社会地位较低,可持续发展力不足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产生对前途和希望的担忧。此种心理既损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和勇气,又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还打击了民众对职业教育的信心,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无疑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女性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稍处弱势的现实面前,其择业、就业的现状更是荆棘丛生、困难重重。

2.高职院校女性毕业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2.1自卑心过强是阻碍女性毕业生顺利就业的硬伤。

我国封建传统因袭的重负导致女性的自卑心严重,看低自己。历史的原因造成了男女两性在求职与择业、就业中的心理素质上的差异。因此,即使男女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相同或同等的条件下,历史的前进也没有完全改变男性对女性的传统职业的要求。

目前,就求职过程中的实际状况而言,其竞争主要是心理素质的比拼。自卑心理是求职中最大的困难之一,是笼罩在女性身心上的一片黑云,社会与用人单位对女生录用的高标准、高要求和歧视导致了其就业率低的普遍现象。当女性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和压力时,就会感到紧张、焦虑、恐惧、害怕、烦躁、不安等,这些就业心理上的弱势表现必然导致其就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面对如今人才招聘会的情况,显得既无信心,又无胆量,根本无法与男性在求职中一决高下;由于太过自卑,女性脸皮偏薄,含羞带怯半遮面,对好的工作只敢远观,不敢争取。一些女性毕业生正是因为自卑心作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尤为缺乏竞争意识,甘当附庸,自愿消沉。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女性毕业生,因为学院、学制及专业等不如其他重点高校,女性特有的敏感心理会让她们变得异常脆弱,而这份脆弱感实质来源于她们的自卑感。

2.2盲目攀比的心理是影响女性毕业生求职成功的软肋。

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陷入攀比的漩涡,所以部分高职院校的女性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即使某单位的岗位非常适合自身的发展,但因与自己的好朋友或同学选择的就业岗位存在些许差别,就彷徨放弃,事后又后悔不已。当高职毕业生在选择单位时,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不深入了解用人单位的发展情况,而是盲目与身边的同学攀比,这是严重的心理误区。一些高职毕业生或因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不足,或因机遇时机把握不准,或因其他原因,而导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但这些学生往往不会正确归因,怨天尤人,从而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不平衡心理往往导致少数女性毕业生价值取向和人格出现问题,影响成功就业。

2.3对亲情、爱情的依赖心理是女性毕业生就业路上的笑面虎。

都说“穷养儿,富养女”,有一些女生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性,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社会关系等都不错,父母、亲戚、朋友等会为自己找到满意的工作,故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又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对亲情、爱情过分依赖的女生,一部分家庭或社会条件优越,其缺乏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的锻炼,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心理。这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多缺乏独立自主性与积极主动性,在社会为其已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面前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另一部分女生在择业中表现出情感胜于理智,过多地受亲情、爱情的束缚,以父母或男朋友的就业意向为自己求职的方向,表现出盲目地追随父母或男友甚至牺牲自己的就业机遇及专业兴趣爱好的现象,把自己的职业选择、事业发展这些决定人生命运的大事交给别人处理和决定。这样势必造成在就业中观望、犹疑、等待和依赖的态度与心理,把就业完全看成是家长、社会或学校的事情,缺乏主动就业的精神和态度。

2.4“破罐子破摔”的草率心理是误导女性毕业生就业的罪魁祸首。

女性的情感相对较为脆弱,意志力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在遭遇挫折和困难的时候,更容易萌发“破罐子破摔”的草率思想,由此带来随便找个单位、随便毁约的行为。当问及这类毕业生的就业计划时,她们习惯用“随便”应对,择业时没有很好地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分析,不顾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工作岗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盲目草率地做出决定。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职院校女性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因素。

3.如何引导女性毕业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

3.1接受自己的性别身份。

当前高职院校的女性毕业生特别是工科类女生就业比较困难,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女性毕业生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别身份,把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内涵,明确女性在体力或其他方面确实稍逊于男性的事实,这样才能理智地找到符合自己性别身份的单位和岗位,绝不要因为自己的性别产生自卑感。只有自觉认识和正确对待自己的性别身份,才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性别身份,保持良好的就业求职的心理状态。这也是高职女毕业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3.2树立职业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对于女性毕业生来说,关键是正确对待自己,对求职、就业要有信心,要勇于面对激烈、严峻的就业竞争,努力淡化自身的性别意识,勇于面对各种挑战,否则就难以把握求职、就业的良好机遇。只要自己有专业实力和竞争能力,就有与男生一比高低的勇气和信心,努力克服女生不如男生的自卑心理。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在就业竞争中要讲究策略,注意发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求职竞争中,女性毕业生应注意把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亲和力、工作上的细心周到的优势和特点展现出来,多向企业人事管理、文秘、接待等服务性较强的工作部门求职,或者说多在女性工作特征明显的职业如销售、护士、社区服务等工作上下工夫,力求扬长避短,以合理避开与男性的激烈甚至恶性竞争,如此一来,必会造成求职成功率的增高。

3.3坚持独立自主的信念,克服依赖心理。

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女性毕业生要有主人翁意识,要知道自己是求职、就业的主角,最终的选择、判断、决定都应由自己做出。女性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应抛弃传统文化中的“爱面子”旧观念的影响,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也勇敢面对,就算自己交点学费买经验教训,收获也是信心的倍增和独立能力的增强,这些在人生长途中都会让你受用不尽的。我们应放开心胸,善于做长远打算。要努力做好就业竞争地心理准备,就要注意提高个人素质和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己丰富的专业理论素养,扎实较强的动手能力及应用创新能力,锻炼和提高自己组织管理和社会交际能力,培养灵机应变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求职中要从长远目标着手,转变择业守株待兔、一劳永逸的思想,积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事业发展蓝图,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与途径,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丰富自己的社会经历和工作阅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使自己在择业、就业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3.4控制攀比心理,培养宽容心态。

攀比心在女性毕业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心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拆台等不良手段,在择业中攀比心滋生出的嫉妒心,会使学生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攀比心会使班级或寝室内人心涣散,人际关系紧张冷漠,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所以我们应当教导学生如果体察到自己有攀比心,就要通过自我意识的提高改变这种不良意识。如果别人在某方面的确有优势,而自己明显不足,就要坦然对待、宽容待人,并审时度势、努力超越,或转移竞争方向,在其他方面做出成绩。特别是女性毕业生,控制好自己的攀比心理,踏实进取,才是成功的关键。

3.5锻炼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力争摆脱求职中的脆弱心理。

坚强的意志实质即坚持性,可以成为正确行动的强大动力,激励人们克服艰险,攻克难关。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此,女性毕业生在面对残酷的就业竞争时,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对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并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女性要想在求职中争得主动权,就必须加强毅力锻炼,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无所畏惧地敢于面对现实中的艰难困苦和种种磨难,才能经受起求职中激烈的竞争考验,不至于无可奈何地舍弃一端,甚至最后一无所得。

择业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当代高职院校的女性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心理问题不仅是女大学生的个体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解决。但是,成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是女性自身的努力拼搏与奋斗,是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专业知识的深厚积淀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当高职院校的女性毕业生在择业时,她们既要为成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又要勇敢坚强地面对就业中的失败与挫折。这样,在择业过程中才能轻装上阵,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择业的成败得失。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与人生[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5.

[2]周兴中.高职毕业生求职心理问题探析.发展,2009,7.

第8篇: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职 毕业生就业 心理挫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50-01

对高职毕业生而言,工作是学习的最后一站。就业是走向社会,实现经济独立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特点是:就业难、起点低、提升空间小。随着高校的扩张,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使得就业市场饱和,留给高职生的求职空间不断缩小。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倾向于技术型人才,而技术型人才竞争压力较大。从而造成就业难的现象。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制定薪酬办法时,多是以学历作为主要标准,因为高职毕业生只能选择要求较低的工作,响应的工资起点也较低。进入企业以后,高职毕业生往往在企业边缘岗位,获得升职加薪的概率较小,由于学历等各方面的原因,在职场的竞争力也较大学本科毕业生有一定的劣势。因此,发展空间较小,升职的概率较小。高职毕业生刚出校门,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挫折。高职教师需要及时干预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现象,帮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迎来人生的新阶段。

一 高职毕业生择业时容易出现的心理受挫现象

1.功利心理

高职毕业生在毕业时,往往被家庭赋予了一定的经济责任。一切以钱为标准。希望能够立刻找到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虽然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浮躁的社会当中,这个目标却成为许多毕业生的求职基本标准。功利心另一个表现是对权力的渴望。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为了能够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忽略了自身的兴趣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2.从众心理

由于对就业市场缺乏全面的认识,部分毕业生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往往跟随众人的动态而选择行为,主要表现为朋友选择什么,他也选择什么;听到别人说哪里好,他就顺势向这个公司投简历,而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缺乏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决断能力;或者集中报考一家企业,或集体面试一家单位等等。盲目从众只会降低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其失去合适的工作机会。

3.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本能。在就业过程中,每个班的同学自然会有不同的去向,而工作性质和工作收入也会不尽相同。当学生走出学校,不再以学习成绩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时候,工作的好坏、工资的高低则成为判别个人价值的标准。有不良攀比心理的毕业生会频繁与他人进行比较,总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超过他心中的比较对象,多次攀比的结果就使毕业生忽略了自己的客观条件,而盲目追求他人的标准,将会导致其失去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二 高职毕业生应对就业心理受挫的措施

1.分析现状,调整就业期望目标

个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的。因此功利心必须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客观分析。高职毕业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缺少文凭的认可,但是也获得职业技术能力的认可。这些职业能力正是不少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可以帮助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应聘。防止海投后反馈所剩无几而造成的溃败感。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高职毕业生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就完全没有目标地盲目海投,而是应该明确目标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撰写简历。

2.加强心理辅助工具的运用

当毕业生遇到心理挫折时,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意识不到心理挫折对职业生涯的负面作用。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教师通过相关职业心理辅助工具,可以科学地了解受测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除此之外,还可以直接了解到受测者的工作性格。其次,发挥校园宣传文化平台的传播作用,建立就业指导网站,让指导老师能够建立起丰富地资料库,让毕业生就业指导有案例可循。在一定程度上让心理疏导的渠道得到更大的拓展。

3.引导学生积极利用新工具,多渠道开拓就业方式

当前,新媒体发展迅速。毕业生就业方式除了参加面对面的招聘会以外,还可以选择网络投递简历,以及微博求职的方式。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运用新媒体可以强化自己的特长,弱化自己的缺点,进一步提高就业概率。目前,通过制作网络视频,微博简历“艾特”目标企业找工作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通过网络的方式,将自己的技能、性格特点展示给用人单位。此外,网络技术的发达还方便了毕业生查询资料,对目标企业的了解有助于在面试时应对自如,从而增加被录取的概率。

参考文献

[1]余启利.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挫折及辅导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06(9)

第9篇:毕业生就业心得范文

关键词 非专业 艺术设计 就业困惑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Employment Confusion and Responses of Non-art Design Graduates

――Take the Graduates of 2011 in Art and Design Department, Lushan College,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U Bin

(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616)

Abstract With the enrollment of the college art majors in recent years, resulting in graduates is basically saturated the market demand in the domestic arts, art and design graduate employment pressure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s opposed to art and design graduates, non-art professional designclass graduates employment pressure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ake graduates of the two non-art of industrial design, costume design and engineering design in the 2011 session of Lushan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employment confusion and responses of non-art design graduates.

Key words non-professional; art design; employment confusion

近几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艺术类大学生(本文特指美术类学生,以下皆同)的绝对人数和相对比例也在逐步增加。与此同时出现了一部分新的“特殊群体”,他们介乎于艺术生与非艺术生之间,没有美术绘画功底,但报读艺术设计类专业,所以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存在很严重的就业困惑,本文以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艺术与设计系2011届毕业生工业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71名毕业生为例,他们是非艺术专业的设计类学生,大部分是没有美术绘画功底,出于个人对此专业的爱好或者是由于高考成绩偏低服从专业调剂,而从事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学习,这就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埋下了伏笔,在就业工作过程中很多人出现了迷茫与困惑,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就业困难。但是通过系部领导、毕业班辅导员、班主任与学院就业部门的共同努力,2011年8月31日这两个专业的67名同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全系就业率达到94.36%。现针对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以及相关应对方案进行分析阐述。

1 就业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1.1 对自身专业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

面临毕业,而且两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是作为该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表现出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感到迷茫。一是因为本身专业不扎实,以往重理论、轻技能,作为设计类专业学生,没有美术基础作支撑,仅靠专业课学习不加强课外练习,绘画水平很难有所提高。二是作为第一届该专业毕业生,没有往届毕业生的相关就业信息可以参考,不知道该从何处落脚。三是母体学院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参考性不大,母体学院工业设计以机械类为主,我院工业设计偏向艺术类,母体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为艺术类专业统招,我院为普通文理生。四是系部该专业教师多为艺术类专业研究生毕业,属于从一所高校的大门迈出,马上就迈入另一所高校的大门,由学生直接转变为老师,没有经过企业或社会的历练,针对非艺术类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现状不明确,不能给予正面的指导,客观上给学生就业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综合以上四种原因不难看出,他们对就业工作感到迷茫大多是出于对专业就业前景甚至是对专业的不了解,在大学期间没有合理的进行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就业指导。

1.2 学生负担重,就业压力大

独立学院相对普通的本科院校“门槛低,学费高”,独立学院根据不同的专业,学费一般在10000元/学年~18000元/学年不等,我院工业设计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费为11000元/学年,据调查了解两个专业学生读完大学四年大概的投入为6万元到10万元不等,是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2-5倍,然而这部分毕业生并非全部都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甚至有部分学生家庭条件比较艰苦,高额的教育投入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高额投入的背后,是希望能得到高的回报,而面对招聘单位开出底薪800元/月~1500元/月的薪资待遇,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在毕业生的意识里,微薄的薪资待遇与高额教育投入不成正比,使得他们面试一家拒绝一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有压力,而是因为找不到薪资待遇满意的工作而感到压力。因此,过重的教育投入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微薄的薪资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1.3 自身定位不准确,高不成低不就

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两个专业部分毕业生,不能进行合理的自我剖析,不能够很好的认识自己,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存在的缺点,不能给自己以合理自身定位。岗位工作目标一味的追求大型设计类公司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对于小型设计公司和其他非专业对口岗位不屑一顾;但是不考虑自身情况,作为非艺术专业的设计类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手绘能力不够扎实,往往把精力投入到设计类软件的学习中,而大型的设计公司面试注重的是手绘能力与临场表现力,对设计软件的要求放在次要位置;而作为小型设计类公司招聘注重设计软件的操作水平,对手绘没有硬性要求,许多中小企业提供的行政文员或者储备干部的工作岗位,对专业要求不高,有相应的办公软件操作能力和日常事务处理能力等就可以应聘。但是两个专业的部分毕业生面试大公司受限,而对于适合的中小企业岗位视而不见,导致大公司进不去,小公司不想去,产生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更有部分毕业生因就业现状与就业理想差距大而引起较强的心理冲突。

1.4 就业工作中的“趋-避冲突”

既想回生源地工作,又似乎觉得在外面发展空间大,于是在心理上就造成了一种冲突,这种对于同一个客观事物又具有“趋近”力,又具有“躲避”力,我们称之为“趋―避”冲突。工业设计跟服装设计与工程这两个专业毕业生80%是外省的生源,面临毕业择业之际,很多毕业生产生了“趋―避”冲突:大学四年,饱受奔波之苦,终于熬到毕业,想回生源地就业,与家人团聚,但是对于所学专业回生源地发展空间不大;北京、上海以及珠三角等地对于所学专业有很大的施展空间,有利于今后的成长,但是离家太远,又心有不甘,导致就业意向在两地之间徘徊不定,有些同学甚至错过最佳就业时机。

2 针对就业工作过程中的以上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交流沟通,明确毕业生现状

了解到毕业班学生存在的对专业就业前景迷茫的现状后,毕业班辅导员采取深入到课堂、宿舍进行一对一的与毕业班学生谈心谈话,针对迷茫产生的原因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做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对所了解到的情况做好详实记录和分析,同时对毕业班学生的详细个人情况以表格的形式做了收集、统计和整理,以便于适时向招聘企业推荐毕业生。在摸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后,加强与招生就业部、母体学院相关系部以及区内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就业工作的联系,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最新的就业政策以及其他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途径以及就业形式等,结合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就业情况以及应对方式后,对毕业生勾画专业就业前景蓝图,增强其就业信心。

2.2 加强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为了加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摆脱就业困惑,系部积极探索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途径。立足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培养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一方面邀请企业领导、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学院招生就业部教师、母体学院往届优秀毕业生等,来校开展就业指导相关讲座和报告会,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企业用人原则和标准、简历制作、应聘礼仪和技巧、求职心态、求职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等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另一方面,通过系部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毕业生从专业就业前景、人生职业规划、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心态等方面开展就业指导。通过两个方面的就业指导形式,切实把就业指导工作做到细处、落到实处,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指明方向。

2.3 多渠道拓宽就业途径

目前,全球经济市场的不景气,无疑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增加了外在的压力,特别是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岗位屈指可数,但是随着前几年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扩招,使得2011年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大幅增加,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急剧下降构成就业市场明显的供过于求,而作为非艺术专业设计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更是一岗难求。在此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工作组实施了“走出去,迎进来”的措施,将毕业生带到企业,由毕业实习开始向就业渗透,使企业进一步了解毕业生;将企业引进学校,开展企业宣讲会与现场招聘,推荐优秀毕业生参加企业招聘面试;定期对有毕业生实习的企业进行走访或电话回访,了解毕业生就业实习情况以及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的认可程度和满意度,以及时加强毕业生的指导等工作,通过多渠道拓宽就业途径,加强毕业生实习就业监控,使就业由被动变主动。

2.4 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干预,排除不良就业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