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嵌入式实训报告范文

嵌入式实训报告精选(九篇)

嵌入式实训报告

第1篇:嵌入式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科技查新;嵌入式教学

一、引言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1974年最早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时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涌现,信息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素养也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为,“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系列综合能力”[1]。如今信息素养不仅包含对信息的检索、获取、使用、传播、共享、评价等能力,也包含了对信息及知识内容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是无法达成的,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则能事半功倍。

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019年3月1日至15日,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10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8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以文献检索课为主、以专题讲座和培训为辅的传统模式,还很少开展嵌入科研和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在被调研的18个高校图书馆中,18个馆均有面向师生的关于数据库使用方面的专题讲座或培训,有17个馆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有12个馆开展了新生入馆教育,只有广州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基于科技查新的嵌入式信息素养的深度实践。

三、广州大学图书馆以研究生开题查新为载体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一)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工作的开展。科技查新是指以反映查新项目主题内容的查新点为依据,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要手段,以获取密切相关文献为检索目标,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方法,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做出文献评价的情报咨询服务[2]。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对选题方向、实施方案等的修正调整都是以文献检索、获取、研读、综合分析对比为基础的,为研究生提供论文开题查新服务可以将信息素养各种能力的培养嵌入到学生的科研和学习中,是实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广州大学图书馆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服务与一般的科技查新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生不仅仅是项目委托人,而是要参与到完成报告的每一个环节,是完成报告的主体,查新员的定位是指引和辅导,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二)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的成效。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广州大学图书馆先后为来自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物学院和数学学院的506名研究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论文开题查新服务,指导研究生熟练使用检索工具、全面准确地收集文献、深度阅读并综合分析文献,进而调整选题方向、提炼创新点、优化研究方案,显著地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效率,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关院系的肯定和好评。(三)经验总结和方案优化。广州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两点:(1)采取了合作式教学,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是基于图书馆与相关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研究生导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图书馆在开展研究生开题查新服务前,有针对性地推广普及科技查新服务,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关院系的支持,2012年10月,研究生处拟定了《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查新暂行规定》,要求理工类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开题前必须提交开题报告和科技查新报告,各相关院系也在研究生开题前积极配合图书馆安排学生参加开题查新培训,开题查新过程中查新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也有频繁的互动交流。(2)采取了体验式学习。不同于传统文献检索课与应用剥离的模式,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中检索、评估、使用等技能的学习是依托也贯穿于具体的研究任务(论文开题)中,老师的教学是问题导向式的,学生的学习是深度体验式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因而掌握得更全面而深刻。广州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也存在两个局限有待改进(图1虚线框部分):(1)因广州大学图书馆没有开设文件检索课,学生的检索技能较差,导致个性化辅导环节效率较低,存在很多重复性讲解,可充分利用图书馆既有资源,比如推送数据库使用培训、各种专题报告、微课资源、慕课资源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共性问题,从而提高辅导效率。(2)因人力资源有限,未能好好利用用户反馈系统。开题报告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服务的结束,重视用户反馈,提供追踪服务可使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能累积数据、及时发现问题、指导优化现有流程和模式。

四、启示

第2篇:嵌入式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信息素质教育 文献检索课 嵌入 在线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信息素质教育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信息素质一词,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l Zurkowski首次提出的。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在其相关报告中写道:“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也要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纵观学界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研究,可以把其内涵归结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1]。

1.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个性化

由于学生受教育程度和个性化差异,每个人的信息素质水平不同。宋爽等根据高校学生信息意识的强弱、信息能力的大小和学习动机的不同,将学生划分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信息素质教育划分为普及型、专业型和拓展型[2]。

普及型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针对信息意识不强、信息资源了解不充分、信息工具应用能力不足的学生,帮助学生开始理解信息时代的特征及信息社会的本质,在心理上增强对信息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全方位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专业型信息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针对信息的认知和态度层面以及信息处理技术、能力层面的内容,比如信息理论、阅读方法、信息分析方法、情报资源的评价等;拓展型信息素质教育将专业教学目标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批判思考的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信息技能应用到其主修的学科领域中去。

2.信息素质教育形式的个性化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形式很多,主要有新生入馆教育、文检课、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专题培训讲座等。图书馆可以根据各种教育形式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开展适合本校学生的个性化信息素质教育。

2.1新生入馆教育

新生入馆教育对象主要是大一新生,他们刚刚步入大学,对图书馆了解较少,教育内容主要是介绍高校图书馆的基本概况,图书馆的入馆须知,图书馆服务内容和各层布局,纸质文献的借还规则,电子资源数据库的检索利用,电子阅览室和信息共享空间如何利用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尽快、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源服务。新生入馆教育主要采用面授培训和动态视频的形式。

2.2文献检索课

文献检索课一门讲述如何查找与利用科技文献资料、社会生活等动态信息的方法与技术的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以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为基础,介绍因特网上各类电子信息资源的内容和检索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熟练地掌握查找和利用各种电子信息资源的技能,增强现代信息意识和研究能力、提高获取文献以及自如地利用各种图书馆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2.3专题培训讲座

图书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讲座,讲授人员可以是图书馆员,也可以是图书情报方面的专业人员,讲授有关图书馆学、信息科学方面的知识以及该学科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开展其他专业培训,如请数据库商委派专业人员进行一些常用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培训等。

2.4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要真正实现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仅仅通过图书馆的入馆教育、讲座与信息检索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图书馆还必须与专业课老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主动的、专业的、到身边的泛在服务。

国内有关人员对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实践进行了研究,李玉花[3]从服务于教学出发,探索图书馆分层次嵌入教学服务之模式,提出图书馆学科馆员要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嵌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学科服务嵌入教学课堂、将主题技能讲座嵌入教学实践、将个性化服务嵌入教学研究等,为高校中有不同信息需求的人员提供分层次服务。陈全松[4]对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研究,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内容、方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深化学科服务的建议,即:加强用户研究、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交流平台、丰富服务手段、提高嵌入式馆员素质、健全运行机制6点建议,为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提供了参考。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尚未全面普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学科馆员主要采用的是部分参与式的嵌入模式,采用全程参与式的嵌入模式很少。学科馆员和教师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

2.5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就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互动式网络教学的方式来培育和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学生不再是接受被动地填鸭式的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课程设计,更加突出了个性化教学。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主要是借助图书馆网站一些文献检索课件、教学大纲和数据库的介绍等,在内容上着重于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缺乏有关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5]。大部分图书馆没有专门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教育内容主要分散在图书馆网站的“读者培训”、“教学与培训”、“服务指南”、“培训园地”、“图书馆利用指南”和“新生入馆教育”等栏目下,内容比较分散,只有少数院校建有专门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图书馆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媒体形式简单,大多是以PPT、PDF、HTML或DOC文件形式存在,缺乏音频、视频教学媒体。

要真正发挥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其次要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合作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再有,加强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建设,全面丰富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提高自助在线学习的动态性和交互性。

参考文献:

[1]王运显.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新模式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2(5):19-22,30.

[2]宋爽,李斌.谈面向知识建构的层级式高校信息素质教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117-120.

[3]李玉花,张馨荷.高校图书馆分层次嵌入式教学服务模式研究[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31(4):66-69.

第3篇:嵌入式实训报告范文

摘要:图书馆从组建学科服务组开始,经历了成功破冰和持续发展,现在正在尝试走院系融入教学、科研嵌入式服务优化的道路。文章建议运用组织关系,巧用营销宣传策略,搭建服务优化互动平台,开辟课堂嵌入、科研嵌入的嵌入模式新天地,从而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认知度与关注度,展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的新能力、新贡献。

中图分类号:G2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2-0045-03

收稿日期:2014-11-05

作者简介:李彦芝(1964-),滨州医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玉玲(1979-),滨州医学院图书馆馆员。

*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知识嵌入视角嵌入科研项目知识转移化服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13WL55。1嵌入式服务起航

近年来,起源于西方图书馆的嵌入式服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理论框架越来越清晰,其实践遍地开花,尤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专员”为代表[1]。嵌入式服务的主要特性是工作定位是以用户为中心而非图书馆;服务主体是学科服务专家而非通才馆员;依赖嵌入式馆员精、深、广、全面的知识而不是图书馆技能;目标是通过知识管理提供知识增值服务,进而提高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度。嵌入式服务的实施将彻底改变单一的图书馆传递和交付服务。

目前国外的嵌入式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引入国内的嵌入式服务研究和实践也呈蓬勃发展之势。嵌入式服务作为学科化服务的升华,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科研水平,越来越得到国内图书馆界同仁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专家、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尝试探索多样式的图书馆嵌入式服务,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践行嵌入式服务的行列。

滨州医学院图书馆于2006年正式成立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组(8个学科服务组),从此迈开了面向滨州医学院院系学科服务的第一步。期间,其遭遇了工作初始阶段的“破冰”之难,也经历了由点及面的“融冰”之旅,到今天,历经8年曲折发展,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服务实践活动。

1.1针对本科生读者

从2006年至今,滨州医学院图书馆连续7年联合学生处、团委举办图书馆学科服务宣传月活动,开展了读者沙龙、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数字图书馆应用知识系列培训讲座、图书馆走进教学基地、院系送书刊服务、图书馆应用知识竞赛有奖知识问答、爱心人士图书捐赠活动、网上报告厅展播、读者问卷调查、大学生征文比赛、青年志愿者表彰及换届大会、大学生读书论坛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学生走进图书馆、走进学科服务,让广大师生更好地感受到图书馆服务的意愿和热情。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更多渴求知识的学生走进书香四溢的书库,攀登书山,遨游书海。图书馆试图用“智囊”这一角色为每一位求知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2针对教师

为更好地服务科研、服务教学,滨州医学院图书馆开展了走进教研室微讲座和微培训活动。根据教师上课忙、时间宝贵的特点,图书馆提前联络好教研室,将讲座和培训时间控制在十几分钟之内,短时间内快速把图书馆所有资源和服务介绍给老师,现场解答学生利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方位征求其各种建议,让图书馆在最短时间内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让老师真正青睐图书馆的便捷服务。

在传承着多年学科服务的同时,面对今天很多高校学科化服务、不断创新发展、不断拓展升华的局面,滨州医学院图书馆在广泛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4月7日启动了“走进院系嵌入式服务”活动仪式,走进院系嵌入式服务正式起航。

2明确嵌入院系服务理念与目标

P.B.Knap在1956年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图书馆用户教育并非单独由图书馆员提供,而应该与院系一道,将用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2]。这一远见卓识应该称得上是嵌入式服务理念最早的萌芽,此后,图书馆界开始了日渐深入的嵌入式服务理论体系研究和实践性探索。随着对嵌入式服务研究的深入,人们的关注点从服务主体转移到服务客体,又转移到服务内容。图书馆界开始直接呼吁馆员跳出传统图书馆环境,将其置身于与科研人员、教师协调合作的现场[3],并倡导嵌入式图书馆服务要“为有明确需求的特定用户提供高度定制与高质量的信息与知识”[4]。因此,嵌入式图书馆工作的最佳境界,不是一个团体与另一个团体的联合,而应是其在某种程度上的整合[5]。

在嵌入式服务理念的指导下,滨州医学院图书馆打破原来8个学科服务小组的规模划分,开始组织设计嵌入式服务模式,形成以嵌入式联络馆员为辐射核心的区域性、层次性、梯队式的服务团队,设计嵌入馆员联络服务组、层次性资源服务组、咨询解答组、课题追踪组,让嵌入式馆员与院系结成伙伴关系,架起与院系间的沟通桥梁,力图把信息资源与知识服务按需及时推送给师生。

李彦芝,李玉玲:馆员走进院系嵌入式服务自我创新与实践*李彦芝,李玉玲:馆员走进院系嵌入式服务自我创新与实践*3夯实嵌入式服务目标

嵌入式服务不是一朝一夕的服务,不是急功近利的服务,是长期不懈,连续坚持,因此服务目标的制定不但要有连续性还必须要有前瞻性。滨州医学院图书馆根据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结合图书馆近期发展规划制定了以“团队、互动、合作、执着、双赢”为总建设目标的服务战略规划,从2013年开始如下:①组建嵌入式馆员服务团队,搭建嵌入学院平台。②设计嵌入“馆员―教学科研”服务模式。③两个一手抓。一是建立符合教学、科研需要的,文献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一站式虚拟检索平台;二是强化图书馆实体服务便捷度。

3.1缜密部署、制度保障

嵌入式服务的顺利推进,单依靠图书馆自身是难以完成和出效果的,需要院系配合,双方沟通合作,大胆开创以图书馆为主、院系配合的模式。这需要图书馆有制度保障与约束。首先,图书馆要制定《图书馆走进院系嵌入式服务规划》,并以正式文件形式在图书馆主页和图书馆QQ信息服务群上进行公告,让全馆人员知晓和关注“嵌入式服务”。其次,选拔出一名德才兼备的专业情报人员担任嵌入式服务组长,在业务馆长的指导下负责服务整体规划、设计联系学院项目进度、协调和传递院系服务需求等,为制度建设、人员队伍建设、服务业务规范化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

3.2联系院系、组织嵌入

嵌入式服务院系建设方案正式确定公告后,滨州医学院图书馆领导召集8个学院教学科研主任进行了座谈,专门研讨“走进院系”相关工作。随后,图书馆调研读者需求,提出“你要求、我服务”的活动口号,大力推介服务,大张旗鼓地为推进嵌入式服务宣传,并设立嵌入式服务机构,相继聘请8个院系教科研秘书为嵌入式对接馆员,预聘图书管理专业研究生为教科研助手,从此与教学秘书建立起密切联系。通过举行正式启动仪式,一方面可以在整个学院引起轰动效应,架起馆员与行政人员之间的桥梁,保障馆员与学院之间的长期良好互动;另一方面,可以让图书馆嵌入式馆员获得自己的工作空间和宣传阵地,并渗透到学院中去,及时解疑答问。

嵌入院系服务项目,让馆员走出图书馆办公空间,每月为院系发送图书馆服务简报、最新更新或出版的教师参考书;为教师当面解答有关基金、出版、教学等各种支持教学与科研的问题的信息咨询,并收集反馈信息;提供专业知识资源聚合、热门链接、课程作业支持、专业工具盒专业资源[6],并通过公开化手机、E-mail、QQ、微信等多渠道的联系方式,提供零障碍信息通道,做到让用户知道你、首先想到你、方便找到你、高度利用你。

嵌入式馆员联系院系要做到“五个一”,即每月联系学院一次,了解院系信息与服务需求;每季度参加学院教科研会议一次,收集广大教师的服务诉求;每学期召开座谈会一次,全面了解对服务的评价和指导性建议;每年重点跟踪每个院系的一个科研团队,全力以赴支持科研;每一个服务周期举办大型座谈会一次,表扬成绩,找出工作弱项。

3.3课堂嵌入、协同教学

课堂嵌入学科服务,是美国各大学图书馆实践最多并做得有声有色的服务。我国高校开设的课堂嵌入学科服务,借鉴国外罗斯岛大学图书馆、范德堡大学图书馆的嵌入课堂实践,主要是面对面课程,其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3.3.1每年4次新生素养教育课(每学期2次)。比如医学院校,针对每年临床医学专业的新生,在开学时有专职嵌入式信息馆员筹划新生专栏内容设计(新生认知过程)。首先是参观、宣传图书馆微视频。其次是通过相关情况了解图书馆,如图书馆布局、楼层资源分布情况、部门划分、资源利用等。最后是利用图书馆,学习使用该图书馆的医学文献在线目录、基本的医学参考文献。

3.3.2嵌入馆员每年应邀方式。嵌入馆员每年应邀为某一课程的学生或某一专业课的教师开展讲座,有留学生的高校图书馆应大胆尝试嵌入留学生入学教育活动和学生培训。

3.3.3全程参与课程。嵌入馆员以教学助手的身份参与教学团队,根据授课老师需求,配合课程之需要,提前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源及咨询解答,甚至协助教师设计课程内容、编制教学大纲乃至提供辅助材料、前沿性资料、课件修饰等;根据教师要求,及时整合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电子资源、网上资源,并将其设置成开放性信息资源,设置在线课程视频、网上课件等。

3.4科研嵌入、助力科研

对科研领域的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多年来的服务难点和制高点,往往介入难度很大。图书馆学科馆员受专业学科背景及知识面、专业英语水平限制,导致其获取信息的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影响其服务效果。实践证明,科学研究终究离不开大量的文献资源乃至各种有效信息与知识服务。在科研项目中无论用户担当什么角色,对反映原始成果的文献信息的需求和获取都是最基本的。目前,科研用户在课题立项时,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海量搜索,选择不可预知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阅读。在课题研究期,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握领域发展态势,跟踪学科研究的动态、方向、成果等。因此,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从相关领域文献搜集到信息筛选、知识聚合、获取等,都是科研人员亲自操作完成,耗费科研人员太多精力和实践[7]。

科研嵌入就是采用馆员嵌入科研项目的服务模式,把具体而繁琐的资料搜集、知识聚合、知识整合等获取科研信息的工作转移给嵌入馆员来完成,通过设立联络员项目、咨询馆员项目、建设项目跟踪馆员、辅助信息馆员组成的嵌入式馆员团队,服务全校的科研课题用户。咨询馆员协助完成科研项目基础服务,帮助科研人员选准对口馆员;联络馆员针对各级别科研项目提供嵌入科研全程支持服务中的信息联络和沟通;跟踪馆员负责科研项目组的课题申请、研究、鉴定、结题所需的知识服务,团队各个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嵌入科研项目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种适时服务,能真正让嵌入式学科服务融入科研、助力科研,同时还提升了图书馆的价值和显示度。

4嵌入式服务展望

纵观十余年来国内的学科服务,其经历了最初的简单引进,开始步入自我创新,最终进入嵌入式服务阶段。这项影响深远的工作,作为图书馆服务创新和转型的切入点已得到越来越多图书馆的认同。高校图书馆员走出图书馆、走向院系、嵌入教学与科研,也是对图书馆能力的重大考验。嵌入式模式改变了学科服务的内容、方式、深度、手段,是一次图书馆服务的改革。以融入一线、嵌入过程为特征的学科化服务正蓬勃发展,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前景,嵌入式服务也将有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初景利,闫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考察报告[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1):53-60.

[2]Knapp P B.A suggested program of college instruction in the use of the library[J].The Library Quarterly,1956(3):224-231.

[3]Dewey B I.The embedded librarian: Strategic campus collaborations[J].Resource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2005(1):5-17.

[4]Dale J,Kellam L.The incredible embeddable librarian[J].Library Media Connection,2012(4):30-31.

[5]Dewey B I.The embedded librarian:Strategic campus collaborations[J].Resource Sharing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2005(1):5-17.

第4篇:嵌入式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移动机器人;实践;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TP7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223-03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focused on "heavy practice, integrated heavy, heavy and innov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d how to design a mobile robot teaching platform which was based on LPC1768 system. some experiments will design for student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uld make student connect knowledg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improve qualities together .

Key words: Embedded systems; mobile robot;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机器人技术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和国民经济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而嵌入式系统则是机器人控制的核心部分[2]。针对笔者所在的院校向应用化改革的目标要求,设计了一门针对探索建立新型概念课的方法和方式,把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素质提高与协调发展并重的实验教学观念;以实验技能训练为核心,重应用,强调规范和精确[3-4]。本课程是将电子专业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技术》, 《移动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将电子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项目进行重新整合,建构一门新型实习实训课程。本课程着重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1 课程设计架构

本课程的设计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分成两部分。

本课程的基础部分的整体框架是以传感器信号作为输入,以LPC1768作为CPU处理器[5],以串口或者LCD1602作为输出显示。从而构成一个简单的系统。综合部分学生可以结合自动控制的内容,实现诸如温控系统、超声探障报警系统等内容的设计。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最左边是传感器,示意图中列出了超声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当然可以设计其余的传感器传入。中间是处理信息的中心也即是嵌入式系统,设计中采用的是cortex-M3芯片,右边是数据获取显示部分,可以采取串口通过USB转串口线在上位机超级终端上显示,也可以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传输到上位机上,通过超级终端上显示。还可以通过I2C挂接LCD1602,在LCD1602上显示数据信息。

本课程的扩展部分是自主控制移动机器人的设计。使用嵌入式系统LPC1768作为主CPU,实现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以及传感器数据的获取,移动机器人周围会搭载一系列传感器,如超声传感器,红外传感器,陀螺仪,电子罗盘,里程计等等。通过CPU控制电机实现控制移动机器人运动,通过超声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结合实现移动机器人周围障碍物的探测,而后CPU会处理传感器数据,通过处理的信息会进一步控制移动机器人的运动,通过陀螺仪,电子罗盘,里程计等传感器信息去获取移动机器人的位置信息。因为涉及到移动机器人运动控制部分的内容,所以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也会将任务分成各个部分。让学生以综合作业的形式提交。

图2所示则为扩展部分移动机器人设计框架,左边是获取周围环境的传感器信息,右边是显示部分,可以通过串口或者是无线模块nrf24l01将数据传输到PC上。传感器的数据获取以及处理则在LPC1768上实现。由图2可以看出,此设计仅仅使用了创意之星的底层框架,会使用LPC1768控制舵机运行。传感器数据获取处理,以及移动机器人的控制也是由LPC1768实现的。由于考虑到CPU的处理能力,后续会继续在此基础上使用多CPU进行改进。

2 课程体系设计

本课程将分成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以及综合设计三块内容。

第一部分是嵌入式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介绍,开发环境介绍,会就嵌入式C与普通C语言的区别以及一些嵌入式C中常用的关键字如volatile进行介绍。而后会对一些与传感器连接需要使用的外设接口进行介绍,包括四个小部分,分别是通用GPIO的介绍,定时计数器的介绍,无线通讯模块的介绍以及I2C接口的介绍。

第二部分是传感器相关模块的介绍。首先介绍什么是传感器,而后分别介绍各个传感器,包括红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超声传感器,电子罗盘,陀螺仪等。

第三部分会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自己设计一个系统。会给定一些可选题目,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感器去进行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学生提交项目计划书,产品使用说明书以及软件测试代码,测试报告等内容。

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的会有实验课程结合,针对嵌入式系统的基本知识会有5个实验相对应,分别是嵌入式开发环境如何使用,主要是介绍keil软件的使用,如何创建工程,如何调试代码等。而后是对于通用GPIO接口的使用,之后是定时计数器的使用,主要是实现利用定时器精确进行计时。最后是I2C总线的介绍和使用。

针对传感器知识也设计了相关的实验,首先针对红外传感器会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遥控器,针对温度传感器DS18B20,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一个温度报警系统,能够获取当前温度信息,当温度信息超过一定限值的时候,通过蜂鸣器进行报警。针对超声传感器,主要可以用于获取15cm-4m范围内的环境信息,希望学生能够实现每次按键中断能够获取一个障碍物距离信息。且能够通过I2C接口将数据显示在LCD1602的屏幕上。接下来九轴传感器的数据信息获取是基于I2C接口的,所以需要学生在了解I2C接口的基础上能够获取九轴传感器上电子罗盘,陀螺仪,加速度计的数据信息,且能够进行相应的处理。

针对自选项目会分层次给出题目。一般性题目诸如温度报警控制系统,有毒气体探测报警系统,超声障碍探测系统等。针对自主控制移动机器人部分,会给出诸如多红外传感器感测移动机器人四周障碍系统设计,该设计会作为独立模块要求学生使用单片机实现),超声红外探测障碍系统:与第一部分的区别是会要求学生使用舵机控制超声传感器动态探测前方障碍等。

3 课程的教学方式

本课程属于全新课程建设,包含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项目驱动教学。

(1)对于嵌入式系统的教学采用理论知识,软件代码以及实验结合教学的方法。

由于嵌入式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从工程的角度分析,它是涉及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系统,单个学习者很难掌握当前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因此,各个专业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所侧重的内容是不同的。比如电子和电气专业的嵌入式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多的侧重于硬件电路设计。就计算机专业的角度分析,嵌入式系统涉及了计算机体系结构、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实时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编程等诸多知识内容。而且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的嵌入式硬件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和开发工具,如何在诸多的技术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课程计划采取嵌入式系统教学采用理论知识,软件代码以及实验结合教学的方法。由于本实验实训课程主要着重于嵌入式系统的外设使用,因此会避开硬件设计、操作系统、makefile等相关内容,直接采取首先介绍各个接口,而后介绍用到的寄存器,之后介绍如何使用寄存器操作接口,如何使用下载器,通过例子代码以及实物演示的方法来介绍如何使用,之后通过给定实验题目让学生在实验课程上使用理论课学习的知识来编写代码实现相关外设使用。

(2)对于传感器知识部分,采取首先介绍相关传感器的理论知识,而后实物展示,之后通过讲解传感器数据获取,处理代码让学生大概了解内部的工作原理,由于时间限制所以不要求学生会编写所有的传感器内部数据获取、处理的代码,最后会在实验课提供给学生实验课程的相关传感器初始化,读取,使用的接口代码。学生只需要能够使用各个传感器的接口代码获取传感器数据就可以了。

(3)对于最后的综合实验课程以项目组织实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

嵌入式系统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数码产品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如手机、数码相机、各式各样的机器人、电子交通工具、智能仪器和车载电子系统等等,而且其更新升级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些都体现了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需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并且需要采用研究性方法来进行设计和开发。

传统的嵌入式教学只是注重于知识的单向传播,即老师向学生灌输最终的概念、原理和结论,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和被动的记忆。学生被禁锢在课堂上、实验指导书上,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本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中,通过项目和自行创新实验的设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机器人相关的比赛,也能够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本设计最后的项目,可以学生自己提出一个自己想要实现的程序,而后利用我们LPC1768实现相关的内容,同时我们也会分层次给出几个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如气体传感器探测系统。学生可以自己选择相关的传感器,目前气体传感器有MQ2气体传感器、可燃气体传感器、二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很多。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某种传感器去进行设计。

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可燃气体传感器做一个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的设计。这种设计能够用于家庭,放在厨房,当厨房可燃气体超过一定数值的时候就能够报警,对于家用安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也可以选择空气质量传感器做一个系统,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空气质量的指标越来越重视,如果学生能够设计出一个这样的系统去实时探测当前的空气质量,既有实际意义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电子专业的强烈的兴趣。

此外对于项目设计,要求学生在整体项目完成的过程中需要有项目需求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有对于每个设计文件的说明书以及测试代码,测试文档。对于整体设计完成之后需要有结题相关文档等。让学生在过程中了解一个软件项目中应该要做的不仅仅只是软件代码编写,还包括需求说明,设计说明,详细设计说明文档,软件功能测试代码,软件功能测试文档,系统测试代码,系统测试文档等等内容。

4 课程的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由实物演示、设计报告和答辩等三个环节组成,分别按照40%、30%、30%的比例构成。要求学生演示自己的实物,需要提交自己设计产品的使用说明书以及实验报告,最后会有一个答辩环节,三者结合给出最后成绩。

5 总结

本课程主要是将本校电子专业学生所学习的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笔者在所带嵌入式系统课程上针对基础设计部分做了尝试,效果良好。学生就在学习嵌入式系统理论知识,实验操作之后,最后的大作业就设计出温度报警系统,超声传感器测距模块等应用系统。

参考文献:

[1] 殷建军,张明武,万军洲.竞教结合的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2(2):1-4.

[2] 孙士明,刘新平,郑秋梅,等. 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122-125.

[3] 原亮,丁国良,李浩,等. 嵌入式系统的综合教学实验环境建立[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92-95.

[4] 汪治华,刘岩,全晓莉, 杜凯; 构筑综合学习平台, 改革创新工程教育[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139-142.

[5] 周立功.ARM 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6] LPC2114_2124_2212_2214-02-user_cn 中文手册.

第5篇:嵌入式实训报告范文

嵌入式课程教学在国内已经开展了近20年,目前大多数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和独立学院都开设有嵌入式相关的课程。嵌入式系统不仅是一门综合多个领域知识的工程应用技术,同时也是新兴行业领域(物联网、大数据等)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技术的进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风口,潮流势不可挡。嵌入式系统正是这些产业应用技术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目前市场上嵌入式系统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出现了很大的人才缺口,虽然全国高校纷纷开展了嵌入式系统卓越人才的培养,但在课程教学过程、课程内容设置及授课方式上成效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应用型高校建设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提高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相关行业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2],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而嵌入式技术是20世纪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嵌入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工业控制、物联网、汽车电子、安防监控、网络安全、医疗器械、视频编码解码、图像处理、航天航空等领域。国内多所高校都开展了嵌入式系统课程,而且嵌入式系统课程作为电子信息工程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以应用为中心,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硬件方面学习侧重于电子系统设计、医疗仪器、智能仪表等的方案设计,软件专业则侧重于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课程内容涵盖范围广泛,课程学时又比较紧张,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硬件、软件都精通。因此,教学更侧重于基础内容,结合实践环节使学生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掌握嵌入式技术。硬件方面可以掌握如何去读懂电路原理图、能够读懂芯片手册,熟悉嵌入式系统的外设,毕业后可以从事嵌入式驱动开发、系统移植工作。软件方面,熟悉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C语言编程,熟悉交叉编译环境下进行应用程序设计与测试程序设计。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学习通、腾讯课堂、雨课堂等在线教育平台,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习。从而克服教学时间短、授课内容不全面的弊端,满足学生课下深入学习的需求。

2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国内嵌入式课程的平台存在多样化和复杂性现状,各高校基于自身已有的资源开展课程,导致嵌入式教学即使相同的课程也会由于硬件平台不同,而选择的嵌入式OS不同,课程的内容都会因为开发板、编译工具、操作系统不同而不同。传统工科单片机课程开展的非常广泛,因此目前基于8051和80x86单片机进行嵌入式教学高校比重依然很大,一般选择的是µC/OS。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一直强调通信设备对嵌入式实时多任务系统(RTOS)的依赖,他们把这个作为自己学院嵌入式教学一个重点,坚持在教学中使用VxWorks和C/OS这种RTOS类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也有一些嗅觉灵敏的学校已经开始针对现状进行调整。Linux、ARM、嵌入式设计这类课程已经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随着物联网概念的进入,ZigBee、WiFi和蓝牙等无线技术和MEMS传感器技术,这些原本自成一体的嵌入式系统变成了智能联网系统,因此传统的8051单片机教学和“ARM+Linux”的嵌入式教学也亟需改革。

3应用型本科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

3.1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建设一支既重视理论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根据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围绕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首先可以考虑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同时可以结合课程设置,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引入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可以从实践的角度去指导学生项目实验。其次,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实际项目,从而提升授课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能力的培训,使他们持续提升教学能力。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到高水平院校、培训机构进修学习,提升专业理论能力。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师评价制度、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和科研成果奖励等制度,引导教师投身教学、开发实验实践项目、开展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研究,形成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应用研究成果。

3.2实验课程内容建设

嵌入式系统的实验教学内容的设置目的是通过实验教学,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嵌入式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有深刻的认识,并通过对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熟悉今后在工程实际中设计性能优良的嵌入式应用系统打下基础[3]。实验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可分为基础技能实验,根据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基础型实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进行到相应程度后,可以设置综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以包含几个章节的内容,完成一个具体功能的小项目,由指导教师指定或让学生自由选择组队,锻炼其团队合作能力共同完成项目。根据每个学生实验过程的完整性、实验指标点完成情况,以及对实验报告的规范性,进行评分。

3.3教学内容改革

传统的嵌入式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实验内容也仅仅是结合章节进行设计,不利于学生接受。现在很多工科院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压缩理论课学时,加大学生实践环节的比重,重视应用能力培养的思路。例如上海交大在嵌入式课程教学创新研讨介绍他们的“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实验”理论和实验的比例已经调整到3:2(以前是3.5:1.5)。嵌入式课程是一门理论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4],从某种意义讲实践经验更重要。因此教学改革方面可以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进行重新布置,紧密结合一个对应项目案例,通过具体案例,促进新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过程为:讲授演示-小案例练习-项目分析-小组讨论-综合案例实践。理论课阶段,通过小案例的讲解+实践无缝衔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综合实践环节阶段,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应用设计出具体的实验项目。学生可以采用自由组队方式,在完成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团队协作开展项目的技巧。

3.4学生成绩考核

嵌入式系统课程考核方法应重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单一卷面考试的考核评价方法。以往学生成绩中理论考试占比大,实践环节占比小,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缩小理论考试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增加实践成绩的比重,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采用课堂表现(10%)+实验(30%)+报告(10%)+期末考试(50%)的综合考核方式更重视完成综合项目的参与讨论过程、团队合作意识、书写规范实验报告的能力。根据学生在项目组中的工作量不同获得不等的学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在项目完成的时候,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采取答辩打分的方式。

4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工业领域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嵌入式系统的重要性越发彰显,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企业对嵌入式人才需求旺盛,从而也促使嵌入式教学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科学的培养方法,形成高效的评价机制,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冼进,贾德良,毕盛.嵌入式系统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295-297.

[2]杨明,周金芝.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3(1):105-108.

[3]张明,沈勇,王阿娣.基于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的实验教学环节设置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47-149.

第6篇:嵌入式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知识嵌入性 经济绩效 知识共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地区的企业间已构成一个复杂精细的网络,沟通与联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经过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对整个价值链条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作为全球生产价值链中基本的组成单位――企业如果想要在竞争激化的环境中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吸收有效信息、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全球生产价值链的顺利连接,就需要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将知识这一资源从根本上有效地嵌入企业各个层面。

一、知识嵌入性概念的提出

嵌入性(Embeddedness)概念最早见于Polany的论文《作为制度过程的经济》。他认为“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Granovetter的论文《经济行动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嵌入性”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目前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Granovetter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而社会结构的核心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

知识嵌入性是随着人们对知识属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寻找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方法以及对嵌入性概念更细致的研究中逐渐产生的一个概念。Badaracco较早使用“嵌入性知识”,他认为知识因为高度嵌于复杂的社会互动和组织内的团队关系而难以迁移;Weiss认为嵌入性知识是情景依赖的;Lam 指出嵌入性知识是存在于组织惯例与共享规范之中的隐性知识的集体形式;赵书松等将知识嵌入性定义为知识流动过程中的路径依赖。

本文认为知识嵌入性是与企业间在社会网络中的紧密程度相联系的,具有知识的显性、隐性属性的,加以合理作用可以实现知识的共享、资源的优化、经济绩效的提高。

二、知识嵌入对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

学术界对知识嵌入效应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知识嵌入或积极或消极地影响知识共享,从而对知识嵌入的目标企业的发展产生或利或弊的作用。乐观的知识嵌入论者认为知识嵌入提供了知识流动路径,提高了学习交流的通畅性,创造了知识共享的机会;悲观的知识嵌入论者认为知识嵌入阻断了知识流动途径,降低了沟通互动的通畅性,从而消减了知识共享的机会。Nielsen把知识嵌入性定义为关系嵌入,并认为知识嵌入性对知识协同具有正向影响,而Szulanski的研究则表明,知识粘度越大,知识转移与共享难度越大。

企业本身就是知识的集合体,无论是生产营销,还是运营管理都需要知识作为支撑。作为生产价值链的基本组成单位,企业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知识共享的程度将会随着经济部门的细化和部门之间业务内容的相关性而加深。企业间的关系好坏、亲密程度的强弱、往来业务的频繁程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知识嵌入企业的效果。

根据知识具有显性、隐性之分,本文将知识嵌入性对应的划分为显性知识嵌入性和隐性知识嵌入性。本文认为企业间的强关系有利于隐性知识嵌入,而弱关系更有利于显性知识嵌入。

1. 显性知识嵌入性通过企业间弱关系扩展知识共享广度。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语言、符号等编码的,可以通过报纸、书籍、光盘、语音、图像等介质传播的信息资讯等。企业间的关联性越弱、沟通面越少,他们的联系越局限于用文字可以表达的信息当中。显性知识嵌入侧重于通过企业间的弱关系寻找突破口扩大知识共享的广度,以Granovetter和Burt等人为代表的,强调弱关系带给企业信息和资源优势。

弱关系是在相互联系并不是十分紧密的群体之间发生的,可将在一个群体司空见惯、十分不重要但对其他群体相当重要但其他群体在平时又比较难以接触到的信息资源传递给目标群体,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企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弱关系能在缺乏联系强度的离散的群体中建立巨大的信息网,承担起传递独特信息的管道角色。

弱关系在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经济发展:一是企业之间存在的大量的弱关系为处于网络中的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多方位的信息相互印证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二是企业通过处于两个或多个不紧密联系的企业的“桥”位置来传递信息,实现知识的扩散、转移和共享。

2.隐性知识嵌入性通过企业间强关系提高知识共享深度。隐性知识则是很难用文字、图像等表达说明的,正如Polany认为的,隐性知识就是“人们知道得比他们所能讲出来的要多得多的”。企业间的关系愈发紧密、互动愈加频繁、沟通愈多深入,他们的联系内容愈加无法编辑,只能通过领悟、模仿等形式来开展。隐性知识嵌入主要通过具有充分信任关系的企业间传递有效信息,加强知识共享的深度。

以Coleman和边燕杰等人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强关系为企业间合作奠定信任基础,促进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学习可带来绩效的提高。在一个封闭的、联系密集的网络中,企业两两之间都相互了解并相互作用,他们比开放的网络更易于传递知识,更易于管理其行为,降低知识获取的不确定性,增加潜在知识的价值。

高度联系的企业能从其伙伴以及伙伴的伙伴处获得有效信息;紧密的企业网络自身就是一个可靠团体,企业的信誉有保障,企业间的合作风险较低;高度联系的企业群体之间可因一个核心企业发展成为高度联系的网状结构,扩大影响范围,增强信息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三、从知识嵌入企业的环节入手,提高企业经济绩效

当企业的运营当中出现企业内部不可解决的问题,或者企业想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引进吸收更先进更有效的或营销或管理的知识时,就需要通过企业所在的网络搜寻信息资源,这种情况称之为企业遇到知识瓶颈;为谋求发展,企业开始运用自身在网络中建立的强关系和弱关系进行知识搜索,这个过程即为知识扩散;伴随着知识扩散,企业吸收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对应企业发展需求的知识,摈除不能够很好地与自身企业的经营模式、运营方式、文化氛围相结合的知识,利用企业的强关系网络发挥隐性知识嵌入的作用,大量吸收有益的思想精髓,利用企业的弱关系网络发挥显性知识嵌入的作用,广泛的从新鲜的特殊的信息渠道中获得对产品价格、商标、性能、市场调查报告等表面性信息但对企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的知识,全面实现知识转移,有效地产生知识共享作用,促进企业经济绩效更上一个台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又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内部面临新的知识创新需要,也是另一次企业遭遇知识瓶颈的表现,更高一级的知识嵌入又将展开。如图所示,知识嵌入到企业的过程是个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过程。

1. 遭遇知识瓶颈,寻求外部支撑。在企业的经营运作当中会经常遇到知识瓶颈问题,有些情况可以在企业内部自动消化解决,但有时面对的情况需要企业跳出自身的局限,寻求学习更新更有效的知识。

在知识嵌入企业之初,目标企业一定要正确评价企业本身的规模结构、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正确分析知识转移方的经营模式、经济环境。知识在相同的企业背景不同的企业文化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在不同的企业环境相同的企业氛围中就可能会有相同的作用。目标企业在搜寻知识前要认真考虑企业外部知识源所提供的知识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和知识溢出效应。

关系薄弱的企业间显性知识易于传播。由于企业间的交流较少,知识嵌入的途径就相对要少,同样的,相对陌生的企业间的互动也局限在如产品目录、价格、商标、产品性能、企业部门的设施、人员以及外部市场调查报告等表面的信息。而其一大好处是获得的信息知识不重复冗余。

关系密切的企业间隐性知识更易于渗透。知识转移方基于双方的历史渊源会乐意提供知识的解码和技术支持服务;通过长久的合作与业务交流,知识接收方更易从非正式的渠道例如私人友谊方式获得只能通过感觉和接触才能慢慢体会到精髓的隐性知识,由于企业双方对各自的企业文化、运营管理有较深入细致的了解,嵌入知识的企业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更强,但需要注意的是亲密联系的企业间流动的知识很大部分都是重复多余的。

2.面对知识扩散,找准传播渠道。企业间知识嵌入的过程是企业对新知识重构的过程。知识扩散的核心就是企业间的联系渠道,即知识的嵌入途径。知识转移方以演讲、宣传册或语音视频等形式提供知识,知识接收方须透过知识的各种表达形式,用学习、模仿、参观或培训等方式来吸收这些知识。

有效的知识扩散需要企业网络成员开发各自拥有的知识。但处于网络中的企业既合作又竞争。在企业进行知识扩散过程中,知识接收方希望知识转移方能够最大化的扩散知识存量,而知识转移方担心知识接收方采取投机主义,只是单方面的知识获取,并不共享其拥有的知识。由于每一个企业都担心自己会遭受对方投机主义的损害,往往会造成不信任,致使知识的扩散不能达到最大化。

显性知识由于容易识别,易于传递,无论对于拥有强关系还是弱关系的企业都是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获得,显性知识扩散的主要问题是扩散的途径是简单直接的,还是复杂间接的;隐性知识的扩散相对困难,若没有对知识转移方的深入了解和频繁接触是很难获取知识的,即便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了珍贵的隐性知识,但由于知识本身是难以解码的,或者缺少知识转移方的指导,知识扩散的结果也是不成功的。对大量的知识扩散,只有选取合适的获取、接收渠道,才能真正获得企业需要的知识。

3. 紧抓知识转移,提高竞争实力。Teece早在1977年就提出知识转移。有效的知识转移,对企业提高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知识的隐性特征是阻碍知识转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相比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对企业竞争优势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显性知识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和模仿,而企业的经验、技能、模式等隐性知识受到员工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市场环境、社会氛围和企业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稀缺性、难于模仿性和难以复制性,若得以吸收,可以增强决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竞争优势、顺利达到目标绩效。

隐性知识转移主要通过人际沟通方式,而显性知识的转移则主要通过编码传播方式。显性知识的转移,需要企业关注经济信息、了解市场环境、学习文字报告或手册、熟知产品性能、知晓设备应用、明白工艺流程等,而隐性知识的转移,需要企业注意人员迁移的变化、注重团队合作、加强通讯联系、开展视频会议、进行当面商谈、参加培训研讨会等。

人员培训、群体会议、工作轮换、书面性的指导意见、工作规划、发展蓝图等的正式的渠道主要用于显性知识的转移,而非正式渠道更多地应用于隐性知识的转移,主要包括非正式的聊天、非正式的电子数据交流等。

4. 检验知识嵌入,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知识嵌入到企业发挥作用的最终结果,也是企业实现知识嵌入的直接目标,而获得的知识是否能够解决企业当初遇到的瓶颈问题需要对知识的嵌入情况进行评测。

知识的内化理论将成功的知识转移定义为接受方获得被转移知识的所用权、被转移知识的承诺、以及对被转移知识的满意度,这三个因素均与知识的所有权有关,所以知识所有权的获得可以成为衡量知识获取绩效的测度方法。

本文认为知识瓶颈的打破、问题的解决、获取的知识快速的融入企业当中并迅速发挥有利作用、国内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改善才是检验知识嵌入成功与否的标准。

5. 寻求知识创新,提高经济绩效。知识创新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互作用的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两种类型知识的互动构成了Nonaka与Konno提出的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 即社会化(隐性知识一隐性知识)、外部化(隐性知识一显性知识)、组合化(显性知识一显性知识)和内部化(显性知识一隐性知识)。

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是着眼于长期的,随着市场的繁荣、科技的进步、消费者不断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期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时期又会面临知识困境,新一轮的企业内知识问题自我消化和企业外知识嵌入重新开始,而知识创新不仅表现在企业自有知识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也包括嵌入的知识与自有知识相互融合后形成的更符合企业发展的新知识的创新。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吸收更新鲜的知识,加快知识的嵌入步伐,整合知识,实现知识共享,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节奏,抓住机遇,获得经济绩效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这也是知识嵌入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关 涛:跨国公司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嵌入式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嵌入式软件;实验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5-0027-04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Embedded Software

Abstract:To train up a good deal of embedded software development talents adaptable to the society requirements, the embedded software system’s architecture and development contents are analysed in this paper, as well as the particular fashion of embedded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ers’ knowledge system structure required by the community.

Several configuration schemes for embedded softwar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are also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as well as the construct of multiple levels’ experimental projects. In the end, how to do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well and raise the teaching quality are summarized. This paper is a summarization for the many years’ embedded software practical teaching work by the authors. We hope that it could bring some enlightening reference to the community, and establish a basis for our next improvement.

Key words:embedded softwar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嵌入式软件开发”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如何能从实践的角度掌握更实用的开发方法和技能,是我们在规划、完善嵌入式软件教学体系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嵌入式软件开发人才为目标,充分研究了嵌入式软件系统结构及开发内容、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式的特殊性以及业界对嵌入式软件开发人才的知识体系结构需求,开发了以多种配置方案、多层次实验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嵌入式软件实验教学系统。

1嵌入式软件系统结构及开发内容

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1所示。

因此,嵌入式软件的开发自下而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层次:

编写简单的板级测试软件,主要目的是辅助硬件的调试

(1) 开发基本的驱动程序(不针对特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2) 开发特定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驱动程序(即板级支持包BSP――Board Support Package,包括目标板的初始化、中断管理以及一些简单的驱动程序单元)

(3) 开发嵌入式系统软件,如嵌入式操作系统

(4) 开发嵌入式中间件,如嵌入式CORBA、嵌入式JAVA等

(5) 开发嵌入式应用软件

2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式的特殊性

嵌入式软件开发方式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开发方式:采用交叉开发的方式。这是与桌面软件开发不同的地方,其开发环境的建立相对复杂,不仅要安装开发工具软件,还需配置特定的目标硬件平台,并在开发平台与目标平台之间建立有效的物理连接和逻辑连接,相关概念易产生混淆。

(2) 对开发工具的要求比较高:一则需要有功能强大的集成环境提升开发过程的便捷性,二则不管是进行调试还是测试,均要求在目标端有相应的模块,以支持宿主端功能的实现,模块可以是用软件实现的,也可以是由硬件实现的。

(3) 硬件平台丰富多样,有共性,也有较大的差异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品种总量已经超过千种,有几十种体系,主流的体系有ARM、MIPS、PowerPC、SH、X86,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通信、汽车、国防、航空航天、工业控制、仪表、办公自动化等领域。教学中应考虑采用各种典型的硬件平台,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能接近社会的需求。

3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知识体系结构

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范围和内容涉及很多方面,与桌面软件开发不同,业界对嵌入式软件开发人才有更多的要求:不仅要懂软件,还要具备基本的硬件知识。具体来讲,除具备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如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汇编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等外,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知识体系结构中还要求如图2所示的内容:

4实验系统构成及配置

嵌入式软件开发实验系统一般由下列元素组成:

(1) 嵌入式系统芯片及开发板(或评估板)

(2) 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或集成开发环境)

(3) 嵌入式操作系统(可选)

(4) 其他监测仪器(硬件相关,可选)

(5) 实验项目

(6) 配套资料,如实验教学大纲、参考实验程序、参考实验报告、实验课件、实验教材。

针对嵌入式系统芯片及开发板、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多样性的特点,我们通过与嵌入式硬件厂商、软件供应商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利用多方资源建设与丰富实验系统,规划和实现了多种配置的实验系统,可以配套具有不同教学侧重点的嵌入式软件课程,灵活性大。在配置实验系统时我们基于如下的一些考虑:

硬件平台方面:主要考虑选择属于不同系列的嵌入式微处理器构建目标平台,目前有如下几种配置:

(1) 嵌入式仿真PC平台

用软件仿真的方式在PC机上模拟一个嵌入式目标平台,学生利用PC机就可以自己动手搭建嵌入式系统的开发环境,熟悉应用开发,更快捷方便地学习和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基于这样的基础,再在真实的嵌入式目标硬件平台上进行开发,经历从纯软件到软硬件结合、从“纸”上谈兵到“板”上谈兵的一个学习实践过程,逐步递进,由浅入深,就能更加系统、透彻地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2) 基于ARM7的嵌入式硬件平台

ARM(Advanced RISC Machine)是目前业内主流的嵌入式微处理器系列,在众多的嵌入式领域中得到应用,已成为业界公认的嵌入式微处理器标准。ARM7在整个ARM系列中位于中低端的位置,采用ARM7为核心的嵌入式硬件板作为目标平台,既能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和熟悉业内主流和先进的嵌入式微处理器的知识,又能降低实验系统构建的成本,便于普及。

(3) 基于SH3的嵌入式硬件平台

SuperH(简称SH)是由renesas(瑞萨)公司开发的用于高性能价格比、小型化和高性能功耗比的嵌入式RISC处理器。Renesas也是目前位居业界前列的微控制器供应厂商,其SH系列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在汽车电子、网络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家用电器、工业设备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软件平台方面:

(1) 嵌入式操作系统:一种方案是采用开源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学习和使用对象,例如uC/OS-II。由于开放源代码,学生能够看到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尤其是内核的典型实现,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自己尝试修改如调度算法之类的内部机制,对于他们掌握好相关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水平很有好处。另一种方案是选择商用嵌入式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厂商可提供针对教育的版本,比如北京科银京成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国产自主品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DeltaOS。主流的商用嵌入式操作系统经过了市场应用的考验,在功能、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都有较大优势,让学生学习了解它们也是有好处的。

(2) 嵌入式软件开发工具:尽量采用集成化程度高的、使用方便、易学习掌握的工具。因为在教学中工具不是重点,但又是实现开发所必需的。选择好的工具能让学生尽快熟悉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过程尤其是交叉开发的方式,尽快跨越工具关,建立起开发环境,以便在有限的课时中把精力集中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处理器编程、驱动开发、应用软件开发等重点内容上。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规划的不同方案的实验系统配置如表1所示。

5实验项目体系设计

实验项目的设计遵循下面的一些原则:

(a)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b) 由硬件到软件、自下而上

(c) 由基础到综合、由验证到创新

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设计的实验项目可分为以下类型:

(1)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包括仿真开发环境的建立、交叉开发环境的建立,让学生体会不同开发方式的要点和差异(包括宿主平台及目标平台的软硬件配置、软件工具的安装及配置、硬件线路的制作及连接、物理连接的验证、逻辑连接的验证等),掌握开发工具的基本使用,熟悉嵌入式软件运行的载体――嵌入式目标平台;

(2) 嵌入式微处理器编程基础实验:包括汇编指令实验、处理器工作模式实验、存储器实验、I/O接口实验、中断实验等;

(3) BSP及硬件驱动开发实验:包括板级初始化、系统自举程序(boot loader)、实时时钟和定时器驱动、网络接口驱动、键盘驱动、显示(如LCD)驱动、串行总线(包括UART/USB/I2C等)驱动、多媒体接口设备(比如音频)驱动、可编程I/O端口操作等;

(4) 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实验:比如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移植、嵌入式操作系统组件(如GUI等)移植、开放源代码的嵌入式内核机制改造等;

(5) 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基础实验:对嵌入式操作系统尤其是内核的基本管理功能的验证性实验,包括任务管理、信号量机制、消息传送机制、优先级反转及解决策略、内存管理等,帮助学生掌握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使用。这类实验比较简单,只突出某一方面的主题;

(6) 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综合实验:学生在全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后,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方法,将所有的基础软件部件贯穿起来,比如将嵌入式实时内核、文件系统和TCP/IP网络协议栈、嵌入式GUI进行综合应用;

(7) 嵌入式中间件应用实验:比如嵌入式JAVA程序设计、手机Java应用开发等;

(8) 嵌入式系统应用综合设计实验:从底层硬件的扩展和设计,到驱动开发,再到上层应用软件的设计,完成复杂应用开发。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应用,并锻炼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及编程、调试和固化等多方面的技能。

6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积累、完善相关素材和配套资料(包括实验教学大纲、参考实验程序、参考实验报告、实验课件、实验教材等),进行充分的准备。

(2) 规划好实验步骤,规范化实验课程程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比如:将实验步骤以实验指导书的形式体现;实验前由老师讲解,并演示操作步骤;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前教师明确实验项目的目标和要求,在实验过程中适时提供指导;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按标准格式书写实验报告,教师及时批改和总结。

(3) 根据所配套的理论课程,将实验项目合理组合搭配:在实验教学课时有限以及实验设备资源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为了尽量多地让学生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知识和能力,对上述不同硬件平台和软件版本的实验系统进行选择,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进行组合搭配,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 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大小,改变实验小组的构成形式。对于简单的和工作量小的实验项目,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而对于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一般不是能由单个人独立完成的,需要学生们组成设计小组,协同分工,共同完成。

(5) 创新实验考核方式。针对不同类别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由教师直接在实验课上考核,在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后检查其完成情况,酌情打分;另一方面,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关注他们是否能提出一些心得体会,以及对实验的建议。对于综合性的设计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关注学生个体或团队开展实验的过程,要求他们提交更为详细的实验报告,以及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工作产品(除了软件程序本身外,还要求有完善的设计文档),评价他们是否掌握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否具备将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融汇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7结语

在现今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和纵深应用的后PC时代,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无处不在,业界对于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种人才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更是品质上的。国内各高校、职业技术学院及培训机构的嵌入式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开设也从客观上证明了这种需求。本文是对作者多年嵌入式软件实践教学工作的总结,希望能给同业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参考,也作为自身下一步工作改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蕾.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天洲. “嵌入式系统概论”课程设计[J]. 北京:计算机教育,2006,4.

[3] 王志军. 解构北京大学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J]. 北京:计算机教育,2006,5.

[4] 侯晓峰. 嵌入式系统邀请赛――不仅仅对学生有益[J]. 北京:计算机教育,2006,5.

第8篇:嵌入式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学科服务;文献检索技能;高校图书馆;分层次培养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3.015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3-0088-04

〔Abstract〕Training readers'ability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uties of subject service in academic libraries.Differing from the literature retrieval cours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ways of training literature retrieval abil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service.Hierarchy training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ability wa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ree typical cases facing different need groups including major courses learning,graduation thesi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Guiding to literature retrieval was embedded in major courses,scientific research topics and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A new way was offere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literature retrieval ability,and referential cases were provided for the subject librarians as well.Then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subject service was explored.

〔Key words〕subject service;literature retrieval ability;academic libraries;multi-level training

一直以来,文献检索技能培养在高校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设《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课程,必然是从教与学的角度来完成。本文则从案例分析中探索出一种基于学科服务视角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模式。

学科服务中的嵌入式服务是与这种模式最契合的一种服务方式,学科馆员从图书馆转到用户的办公室、实验室、野外台站和虚拟空间等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学科服务[1]。本文即是将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作为一种嵌入式服务内容而不是一种授课内容来探讨,这也和学科服务应以用户为中心,成为用户信息活动有机组成部分的理念相吻合[2]。

1 基于不同需求的读者群体划分

结合读者群体的不同需求,可以将读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国内有学者对此做了研究,将读者按照研究者状态分为入门、进阶、熟练、资深四个层次,从而提供不同层次的学科服务,分别对应为:提供数据库和软件、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构建平台和提供年度报告等[3]。但读者群体划分的视角不是文献检索技能培养目标而是分层次提供学科服务内容,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文献检索教学实践和学科服务案例,基于学科服务理念,以文献检索技能培养为目标,通过案例分析提出读者群体的划分标准和相应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模式。

11 专业课程需求群体

这部分群体文献检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课程论文的撰写和课程问题的解答,一般来说中文文献的检索基本上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这部分群体的主要成员是一到三年级的本科生。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文献检索只是刚刚入门,掌握了初步的文献检索技能,但是当结合课程论文真正应用到检索工具时又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检索工具的实际应用。

12 毕业论文需求群体

这部分群体对于文献需求的目的重点在于完成毕业论文,借助于文献完成学习期间的实验任务继而撰写毕业论文来完成自己的学业,以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为主,他们一般毕业后的工作不是继续进行科学研究。这部分群体的特点是:自己检索文献是为了参考文献中的一些观点,完成自己学位论文的综述部分,而用于实验研究的大部分文献可能来自于课题组老师和博士生,但是没有一定的文献阅读量是不可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所以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需要具备最基本的文献检索技能和文献综述的撰写能力。

13 科研需求群体

这部分群体对于文献的需求主要是针对科研课题,希望借助于文献来提高科研水平或加快科研速度,以教师、博士研究生和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主。经过调研发现这个群体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对自己领域的研究概况也有了一定了解,他们在检索文献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追求文献的查全率,而是密切关注某些和自己的研究方向相关的重点期刊即可,多年实践下来的结果证明,这样的检索习惯对他们的科研工作很有帮助,也没有因为检索面的狭窄而造成困惑。所以,他们无需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检索功能去力图找到所有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但是很重视对于大量文献的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这些能力尤为重要,可以使科研工作事半功倍,甚至有时会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

2 针对不同群体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模式

针对上面阐述的不同群体,我们以按需服务的理念为指导完成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见表1)。

21 结合专业课程文献检索指导

结合专业课程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方式也就是平时提到的嵌入式文献检索教学,已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尤其是国外已有很好的实践,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授课的形式已成为康奈尔大学用户教育的主流,2006年,其主馆参与的合作授课课程达到了179门[4]。国内也有实践,针对不同的专业课题分组,整个小组完成检索任务并撰写分析报告[5],但大多课题仍然是为了检索课程设计,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检索过程,但面对真正的课题时还是会有些问题存在。学科馆员介入的课程都是因专业老师和同学的需求而提供的一种服务,学生接受这个辅导课既不会有学分,也不会因此而加分,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真正学会利用文献检索解决课程中的问题。所以,学科馆员的作用就是通过辅导让学生将文献检索知识和专业课学习真正地结合起来,学生和教师觉得效果好后,会在下一年再次邀请学科馆员对下一届学生进行辅导,这也是衡量学科服务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

211 案例:《精细品化学》课程的文献检索指导

这门课程的教学很有特色,任课教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学生必须经过文献检索的过程才能完成。因为上课的是本科生,他们的文献检索技能,尤其是外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技能还不够应付这样的任务,所以需要学科馆员的介入。对于这个案例,学科馆员采用的模式为:

(1)明确专业课程的目的,确定讲课内容

首先和学生的沟通很重要,经过沟通,学科馆员大致了解了每次的教学目标,研究了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及课件,最后确定Scifinder数据库对于这个课程以及整个专业过程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科馆员决定结合任课教师的教学及作业要求重点讲解Scifinder数据库,并有针对性地准备课件。

(2)进入课堂讲解

因为有备而来,而且也是学生马上就能用到的技能,所以学生听得非常认真,上课效果非常好。

(3)课后互动

本科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也比较善于利用最新的沟通方式,因此上课后和他们建立了QQ群,在群里及时交流,对于同学们顺利完成课程学习很有帮助。

212 案例评析

这样的辅导使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非常大的提高,学科馆员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案例,这对于今后的文献检索教学及学科服务的讲座培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22 结合课题组研究生的培养需求

这一模式主要针对毕业论文需求群体,全面了解课题的研究状态,并学会撰写文献分析报告或论文综述。

221 案例:课题组研究生文献检索能力培养

研究生培养中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国内也有学者做过调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相当一部分文献检索能力还是欠缺的[6]。导师认为:科研的起步阶段要多读文献。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做科研一定要读文献,通过查阅文献才能知道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或学术价值,课题的学科前沿性,研究方法的先进性,论文的学术创新点。二是怎样读文献,学会区分“一般”与“重点”,“经典”与“现代”、“泛读”与“精读”,“基础”与“专业”的方法,无目的文献阅读会成为研究生学业成功的大敌。阅读文献本身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过程,因此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经常与导师及同课题组的成员进行讨论。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课题组导师要求所有的研究生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撰写一份文献分析报告,以便将来写出很好的论文综述,希望学科馆员能够介入课题组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类似的工作在国外也有开展,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韦尔奇医学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专员项目,面向教师、学生和职员开展服务,信息专员的定位是将馆员嵌入用户工作流程,提供“现场指导、咨询、检索”,快速高效地满足信息需求[7]。在借鉴此项目的基础上,学科馆员结合本案例采取的步骤为:

(1)学科馆员与指导教师沟通熟悉课题,进行预检索

硕士研究生的课题最终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所以要通过文献检索对课题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同时找到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文献指导自己的科研。由于本课题组的这些硕士研究生基本都进行过文献检索培训,所以主要对他们进行文献分析技能的指导,学习文献分析软件的使用。为了更好地做好第一次的培训,学科馆员对课题进行初步的预检索,了解可能遇到的问题,完成培训课件的制作。

(2)集中培训,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问题

因为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培训过程很顺利。但在培训的过程中,了解到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对这个文献分析报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于是,学科馆员按照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大家先根据各自的课题制定一个检索策略发给学科馆员,由学科馆员检查修改,如果检索式不合适,后面的事情做得再好也是有偏差的;研一的学生可以用这个分析报告代替文献检索课上最后用于考试的检索报告;研二的学生先做一个宏观分析,然后根据他们的宏观分析来和他们一起决定选择哪些文章阅读,怎么阅读;研三的学生把学位论文的综述初稿发给学科馆员,尽量让文献分析可以用到综述中。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避免重复劳动,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之一,学生们的导师对这个安排也很赞同。

(3)文献检索辅助工具的使用培训

为了更深入地进行文献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还进行了文献检索辅助工具的使用培训。 这里所说的文献检索辅助工具是指文献管理软件、文献分析软件等。如Endnote、Noteexpress、Histcite、Citespace等。

一些常用的数据库都有检索结果统计功能,但是在一般初级的文献检索技能培训中,这些统计功能往往没有作为重点推荐。对于硕士研究生,尤其是课题还没有完全确定的研究生需要对自己研究方向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用关键词检索出来的文献量往往是很多的,于是选择哪些文献阅读就成为一个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案例中,学科馆员教给同学们借助于文献分析来筛选文献的技巧,决定重点讲述对文献结果的分析和筛选,在讲解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功能的基础上,以Histcite为例介绍文献分析软件的使用。

(4)跟踪完成文献分析报告

学科馆员在学生完成文献分析报告的过程中随时加以指导,引导学生从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个方面完成文献分析报告,尽量全面检索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利用文献分析软件或数据库本身的检索结果统计功能,对研究力量、研究方向做一个宏观的分布分析,然后针对本人课题所聚焦的研究方向筛选出重要文献阅读后进行内容分析。

222 案例评析

文献检索需要针对一定的真实课题,更能体现出价值和意义,文献检索的最终目的是找到合适的文献并学会阅读和应用,而没有具体的课题是很难引导读者走到这一步的,读者因为有实际的任务需要才会更加投入。因此充分抓住并利用这样的机会对读者进行检索技能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这一探索,不仅是读者文献检索能力培养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为发挥图书馆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学科馆员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3 结合科研课题的文献检索指导

这一模式主要针对科研需求的群体,这一部分群体通过文献检索满足科研需求,因此要结合具体的科研课题,完成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

231 案例:结合大学生创新课题

题目:某大学生创新课题(因为这个创新课题是正式在研课题的一部分,所以不便公开)

简介:这是一个大学生创新课题组,整个小组由一名指导老师和遴选出的若干优秀学生组成。目的是通过这个创新实践活动,培养优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学科馆员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学科馆员熟悉课题

在这一阶段,指导教师、学科馆员和学生三方面会谈,由指导教师介绍整个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创新点,并对学生的文献调研提出要求,学科馆员在了解了课题之后,给出学生检索的初步建议。并且组建QQ交流群,方便日常交流。

(2)文献检索辅导讲座

学生将初步检索的结果交给学科馆员,学科馆员针对课题、学生的初步检索结果及在检索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次深入的指导。这次指导采用讲座的方式传授文献检索技能。除此之外,在确定检索时间以后,向全校师生讲座通告,可以使更多的师生从此次讲座中获得益处。这样对来听讲座的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案例学习的机会,当然前提是征得课题组成员的同意。

(3)引导学生对课题创新点重新思考

发现检索中的特殊问题,引导同学们基于此对原来提出的创新点重新思考并与指导教师探讨。在本案例中,学科馆员指出了一个检索词使用上的问题,发现所用的检索词检索出来的文献都是同一个研究团队的,于是对检索词的普及度提出质疑,经过百度以及专业书的检索,发现这个词的定义是这个课题组提出的,其它科研人员研究同样的内容不一定是这个词,经过换一个词检索发现的确是这样。学科馆员继而指导他们筛选文献和给文献归类的方法,最后对原来课题组提出的创新点进行补充修改,形成了一份完整的文献分析报告,得到了课题指导教师的肯定。

232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从对检索课题的了解到创新点的重新思考和文献分析报告的最后生成,学科馆员全程介入,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文献检索技巧之外,学科馆员的专业背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本案例中的课题涉及到保密,这也是我们在今后的服务中要考虑的问题,关于这方面,也有学者做了研究,将此列入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用户成本影响因素中[8]。

3 基于学科服务视角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模型及效果评价 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了一个通用模型(见图1),适用于学科服务中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服务。

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价基于学科服务视角的文献检索技能培养模式的效果,在进行了一年这样的实践之后,我们随机选择了一些同学了一次问卷调查,共516份有效问卷,有2539%的同学不太了解学科服务的这项服务内容,但是其余7364%曾经受益的同学表示很满意的占3682%,表示效果一般的占3682%。针对问卷情况,我们做了调研,不了解这项服务的同学是因为不太关注图书馆除借书之外的其它服务,我们解释后他们表示非常欢迎这样的服务;表示效果一般的同学认为专业契合程度上再提高一些效果会更好,这对我们学科馆员的专业背景及与教师的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示很满意的同学希望多提供类似的服务。

4 结论及展望

文献检索技能是高校图书馆读者必备的一个能力,学科服务如何去完成读者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不简单重复文献检索课程,又与文献检索课相辅相成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3个代表性案例的分析,探讨出以学科服务的视角划分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体,然后用按需服务的理念,将文献检索技能的培养贯穿到学科服务之中,充分发挥了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和文献检索技能。实践和效果调研中笔者总结出未来的方向:加大宣传,让更多的读者受益,同时找到学科馆员的专业背景和文献检索技能更加有效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1-17.

[2]曹静仁,李红.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J].图书馆论坛,2011,(3):117-119.

[3]谷峰,程芳,李印结.结合信息素养理论的学科服务方法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8,(8):73-76,100.

[4]张舵,吴跃伟.国外高校图书馆在MOOC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7):85-89.

[5]张予涵.课题式教学方法在大学生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146-148.

[6]张楠,母艾坪,刘淑瑞.加强文献检索与管理培训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23-25,28.

第9篇:嵌入式实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 CAN总线 环境监测系统 嵌入式系统 数据传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15

The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raining Program about CAN bus Intelligenc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YANG Jie, HUANG He, WU Han, YU Yao, LIU Shouwei, LI Yuanyuan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project, which realizes the intelligent environment's monitoring system. It makes the design of hardware platform, which is based on CAN bus and the embedded system. Through the sensor, it receives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use CAN bus to transmit signals to the embedded system for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Then it transmits the processed results to the display terminal and make corresponding judgments. The system can use the embedded system and an excellent data transmission function of CAN bus to monitor the intelligent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guiding the subject, the project team solved various problems. Meanwhile we turned to teachers and classmates for help, we studied actively, and we made efforts to innovate, which accumulated certain experience for the innovation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AN bus; environment's monitoring system; embedded system; transmit signals

0 引言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面向上海市综合性高校以及有较强行业背景和特色的本科高校,该计划主要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或科研项目。列入计划的本科学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交流等工作。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旨在加强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的培养。

本次的创新项目为实现智能的环境监测,项目组由五位同学组成,五位同学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分工:负责人负责整体思路的设计,各阶段报告的撰写等工作,两位同学负责硬件电路设计,两位同学负责软件程序的编写。在项目的逐步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学会了发现、探索、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个体在团队中的价值,提升每位成员的动手能力,也发现了每位成员的缺点,并向团队中其他成员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也锻炼了其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1 创新项目的主要内容

本研究项目设计一种基于CAN总线技术的智能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以传感器为监测载体,配合嵌入式操作系统、CAN总线系统运行。①②首先,对被测环境的阈值进行设定,之后通过传感器接收环境信息并利用CAN总线将信息传输到嵌入式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将处理后的结果传递到显示器终端并且做出相应的判断。该系统能够利用CAN总线优良的数据传送模式和嵌入式系统来智能检测环境状况。③④⑤当超出设定的环境阈值条件时,电子屏将会显示当前环境状况,报警并且提出调节方案。后期可连入调节装置进行调节,之后再度反馈信息到系统,并进行新环境条件的监测,判别是否满足阈值要求。因此,该系统能智能可对环境实现监测,提高精确度,节省人力。项目可以推广到热带植物培养室、农业大棚、国家粮仓等需要特殊环境的地点。⑥⑦

本研究项目以智能化环境检测系统为主核心结构,控制系统为嵌入式系统,并根据功能需求,把环境检测系统分为六大模块:阈值设定系统、环境检测传感系统、CAN数据传输系统、嵌入式系统、报警系统以及显示器终端。根据这六大模块衍生出与之相对应的六个程序模块,从而实现以下功能:系统阈值设定、环境情况检测传感、数据处理及传送、判别当前环境的状况、如果超过阈值报警、显示当前环境状况及调整方案。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工作原理图

2 创新点及特色

(1)能够智能对环境信息进行无人监测。(2)温度传感器(DS18B20)湿度传感器(DHT11)收集到的环境信息通过CAN总线传递到嵌入式系统(STM32)进行分析处理。(3)由一个4*4的键盘输入需要的环境条件,实现需求可控化。(4)由蜂鸣器和LED小灯闪亮来对环境超标报警。如果环境条件超过阈值,则由蜂鸣器报警,对应指标颜色的LED闪烁。若蜂鸣器不发声且LED不闪烁,则表示环境在设定阈值范围内。(5)显示终端:显示环境信息以及处理办法。16?液晶显示字符模块(背光/蓝屏)采用标准的16脚接口。

3 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的体会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从开始立项到现阶段研究,目前共经历两个阶段,而每个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是不同的,具体如下:

3.1 立项阶段

在这个阶段,团队成员刚刚组成项目组,团结力度比较强,成员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觉得能够申请成功并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不仅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而且也能为将来的考研或就业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项目开始时期,大家的创新想法也比较多。最初,项目组成员鉴于生活中总有汽车被盗事件发生,提出设计汽车电路防盗开关及报警装置。但实际应用检测时,会缺乏相应的环境条件,所以综合考虑后,决定放弃此计划。最终项目组决定研究基于CAN总线的智能环境监测系统。之所以选此项目,是因为在参加项目前,项目组部分成员曾参与创新实验等对CAN总线和嵌入式系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再做深一步的创新研究相对有利。

3.2 项目设计阶段

在确定了项目内容后,成员们便积极投入到方案设计中来。虽说之前,项目组部分成员对CAN总线和嵌入式系统有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完整的项目,团队成员还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并感觉无从下手。此时项目导师帮助团队成员明确研究方向,并和成员联系交流,共同确立项目步骤,很快便确立了项目的六大系统。而项目组成员明确了各自在研究方面的长项并主动申请负责各个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在确立了设计方案后便开始着手实施。最初开始做的时候,总是认为很容易,能够按照自己预想的计划顺利实施。但真正开始做的时候,才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论是在电路的焊接与检测还是软件的编写与调试,都遇到了一些项目成员从未预料到的难题。但是,项目组成员并未因此而放弃,而是积极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寻求导师的帮助。导师与我们每周交流,讨论大家的想法,并帮助修正实验方案和思路,不断地补充内容。使项目设计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和成熟。

项目仍在进行,面对未来结题可能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项目成员有信心攻克,而且会努力取得更多的成果及成就。

4 总结

通过设计并研究该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力求实现对环境监测的无人化,智能化:系统获得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并与获得的环境阈值进行实时比较判断,有效完成监测。该装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并且通过参加此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成员们锻炼了协作能力,增强了动手能力,学会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发现问题并用最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同时也为后续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及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信作者:李媛媛

注释

① 王黎.CAN现场总线系统的设计与应用[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8-9.

② 郭宽明.CAN总线原理和应用系统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45-46.

③ 程晓琳.现场总线控制网络模型与网络集成[J]测控技术,2000.19(10):34-37.

④ 陆前锋.基于CAN控制器SJAl000的智能高速控制系统设计[M].电子设计应用,2003:4-5.

⑤ 饶运涛.现场总线CAN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12-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