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

第1篇: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一、钢管采购和供应

2007年以来项目群建设共计完成西气东输二线、漠河-大庆原油管道、香港支线海底管道等60余个部级管道工程钢管供应,钢管采购981万吨,3万余公里,年均供管速度6000公里,实现了国家能源通道骨干管网的建设。

二、钢管计划管理

物资采办计划的编制是以工程总体部署为重要根据,以生产企业排产计划为主要依托,并充分考虑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与运输周期等因素编制而成,物资采办计划的编制集中反映了物资供应过程的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使原本繁杂的物资能够量化于纸面之上,锁定了供应时间节点,成为物资采购的基础依据,有效保障了物资的供应。

2012年以前,钢管计划管理是综合计划、需求计划,多个计划并存的局面,且每月计划安排对钢管发运、车皮申请带来困难,虽然保障了工程钢管的需求,但是计划执行相对依据不充分,2012年通过对钢管计划管理的进一步加强,2012年5月开始,钢管计划全部调整为依照综合计划一本计划,2012年10月份开始,综合计划全部提前3个月,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性。

随着管道建设项目群管理的推进,钢管采购计划的编制更将钢管采购方案细化到中转站,即发挥了区域化采购优势,又形成有效竞争,降低采购成本。2011年以来开工建设的中贵线、兰成线等项目钢管采购全部对应至中转站,发挥了宝鸡、资阳区域化供货优势,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三、优化采购策略,降低采购成本

(一)引进竞争机制,压缩生产成本

目前工程用X70/X80钢级板材、管材已经属于成熟产品,所有项目管材采购均在能源一号网采取竞价方式进行,邀请具备生产能力的钢厂、管厂参加,在确认技术条件后,以价格作为授标的主要依据。通过竞争,将钢厂的板材价格、管厂的加工费、材料消耗、防腐费和厂内运杂费降至最低。

(二)减少物流环节,控制运输成本

为保证工程物资供应,最大限度优化采购程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在钢管招标、授标过程中结合区域供管优势,实现供给就近满足需求,采用钢厂-管厂,管厂-中转站的直接物流运输方式,使钢厂、管厂及中转站三者在钢材、钢管运输费用方面控制在相对经济的半径之内,达到合理配置资源流向的效果。在建项目漠大线、秦沈线均安排东北地区的制管企业供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试制管理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做为世界首条X80钢级,1219mm长输管道,板材、钢管生产工艺之高,对国内钢铁与制管企业是前所未有的挑战,2007年9月,物资采办处组织国内大型7家钢铁企业与5家制管企业开始X80钢级板材、钢管试制工作,试制分两个阶段,分别为单炉试制阶段与千吨试制阶段,2007年9月成功突破单炉试制难关,2009年11月圆满完成千吨试制任务,并制定相关10项制管技术标准,取得了石油管道建设历史性的突破。

为扩大供应商范围,降低采购成本,2012年通过积极推动厂商新产品试制工作,牵头组织完成2家单位(涟钢、兴澄特钢)X80板材试制,1家单位(八钢)的X70板材试制,2家单位(番禺、渤装新疆公司)X80钢管试制,扩大区域化供货商范围,增强竞争,降低了采购成。

为推动国内管线钢产品技术突破,按照单炉-小批量试制-试制鉴定的流程,完成西气东输三线西段0.8设计系数的钢管试制工作,并成功推进了国产X80大变形试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摆脱了依赖进口的局面,推动了钢管国产化进程。

五、数字信息化建设

2007年以来,中国的项目群管道建设始终处于国际管道建设领跑地位,面对庞大的项目建设信息,资料,离不开数据的集约化和信息化建设,把繁重的、重复的劳作,从员工手里解放出来,是数字信息化建设的优势,通过OA系统实现公文的一个平台、集约处理,通过物资系统实现采办物资收、发、存动态跟踪,工程结算、付款与合同紧紧挂钩;通过综合计划系统,实现工程进度掌控,识别风险,及时采取措施。

通过几年来的钢管采购管理,收获的有成功也有教训,我认为需从几个方面巩固我们的工作:

(一)加强计划执行环节衔接和管控

严格按照综合计划到管计划组织钢管供货,转变思维,钢管计划提前3个月下达,钢管至少提前10天全部发出,到站钢管当日收货,提高计划、排产、生产、发运、收货衔接效率。

(二)增加监造进度监控职责

进一步加强监造管理,监造既要对钢管质量监控,也要严格对计划进度管控,敦促管厂按计划交货,避免了钢管超发,欠发,月度供货不均衡。

(三)优化采购合同和招标文件

作为钢管供应工作的根本,2013年将在钢管招标文件,合同文本条款上做进一步修改,针对2012年暴露的钢管运费调整频繁问题,形成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第2篇: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总图;动态管理;GIS

Abstract: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general management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explore the general management system of steel industry construction work. Finally,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Panzhihua Iron and steel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the next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General; dynamic management; GIS

中国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引言

总图是工业企业规划设计的基础资料,也是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总图管理系统是适用于钢铁企业的一种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钢铁企业场地与总图分布有关的信息技术系统,能完整地实现钢铁企业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线、钻孔等信息的获取、存储、转换、分解和利用,是对钢铁企业总图布置空间认识的有效方法。利用计算机实现总图管理的现代化,对钢铁企业今后的生产管理和建设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钢铁行业总图管理现状

近年来,各钢铁企业随着业务的拓展,厂区规模不断扩大,厂区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的总图管理资料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总图管理和项目设计带来很大不便,同时因资料不详等因素,使设计与现状不符的问题时有发生。另外,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大量的总图数据难以管理和有效利用,给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较大的技术和管理瓶颈。因此,合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尽快建立钢铁企业总图管理系统,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测绘成果,及时、准确、安全、方便地为测绘成果使用者提供服务,避免重复测绘,做到资源和数据共享,已成为钢铁行业当前工作的现实需求和迫切需要。

钢铁行业总图管理系统的建设

总体目标

结合钢铁企业总图资料不全、不准的现状情况,根据地下管线探测和数据采集资料,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原则,制定钢铁企业总图管理的目标:对钢铁企业总图资源进行全面的勘查、普查,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数据库,建设钢铁集团总图管理系统,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一般而言,系统建设需要达到如下目标:

实现钢铁企业总图数据“集中掌控”的管理思想;

建立厂区地下管线及相关设施数据库及基础地形数据库,实现各类总图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为实现管线及相关设施的计算机化管理打下基础;

建立厂区总图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汇集管线及相关设施和地形等综合信息,实现各部门对这些信息的共享;

实现管线及相关设施的动态管理,为规划、建设及各有关部门提供服务,为厂区规划、抢险、改扩建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力图使总图管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科学的规划——工程正确实施——现势的总图信息——科学的规划。

主要工作

总图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项目工作包括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质量检查、工程监理、数据建库、系统开发、软件监理和动态管理等,各工序间的工作相互交叉,工程组织实施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和各工序的技术特点,进行科学组织,合理安排。

建设模式

不同系统开发的组织模式,对开发商和业主的要求是不同的,根据“数据探测”和“系统开发”的组织方式,总图管理系统建设可分为三种模式:

先数据探测,后系统开发: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以保证在数据探测完成后进入系统开发阶段,所有的探测数据都能够顺利入库。

数据探测和系统开发同时进行:需要注意三个保障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行政资源;二是需要较强的协调能力;三是有较有力的经费做支持。

先系统开发,后数据探测:需要注意所选择的开发商一是要在系统设计中前瞻性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设计中考虑可能的扩展;二是要求开发单位具有制定相关标准的经验。

总图管理系统的建设在攀钢集团的应用

目前,许多大型钢铁企业都已经建设了GIS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攀钢集团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推动钢铁钒钛产业跨越式发展,通过一期、二期以及三期工程建设及近年来的技术改造和资本运营,生产规模和管理水平在不断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管理上的要求。为适应管理需要,提升总图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实施效率,需要通过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集团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达到节约工程建设投资,辅助决策、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成本的目的。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和组成部分,实现总图数据的共享、数据及时更新、数据的安全管理等目标。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先数据探测,后系统开发的模式。我今后系统建立打好基础。

3.1 数据探测及建库

3.1.1 数据探测

首先对各厂区范围内各类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埋深、走向、高程、性质、规格、材质、管线的大小,以及各种管线的建筑物、构筑物和附属设施的特征点属性等进行全面探测。

同时对厂区范围内地上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标高、楼层、性质名称、结构、坐标等等属性予以测量。

3.1.2 数据查错

按照普查技术导则,提交外业普查的数据,设计计算机逻辑查错功能,使得能够快捷、明确地指出勘测数据的信息遗漏、对应关系差错等问题。

3.1.3查错流程

按照事先规定的普查技术导则,外业普查测量单位提交管线探测数据,监理审核数据,判断是否齐全、是否合理。将错误信息反馈给外业单位,及时修改,反复直至数据正确。然后系统进行入库查错,如果出错返回,修改,再入库。

3.1.4 数据建库流程

将确保达到入库条件的数据入库,生成管线图和建立管线数据库(注意外业测绘单位所提交的管线数据是经过接边处理后的),将生成的管线数据提交给攀钢集团保存。

3.2 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采用网络管理模式,通过在攀信公司现有的服务器上建立FTP服务器,实现通过网络访问总图信息的攀钢集团内部局域网共享平台,并利用攀钢集团公司现有的VPN网络,实现公司局域网外特定用户对总图信息的访问。

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通过Ftp服务器的运用,对CAD格式电子总图信息的管理上较为方便;

对总图信息的访问设置有权限,具备一定的保密;

通过对该平台的运用,能够在不产生投资费用的情况下实现总图数据和总图暂挂数据的统一管理、统一分发等目标,以及实现对数据动态管理和定期检查的目标,体现和督促双方的管理工作和设计更新流程的实现。

钢铁行业总图管理系统建设发展方向

总图管理系统目前流行C/S和B/S相结合的体系结构。C/S模式将应用一分为二,服务器负责数据管理,客户机完成与用户的交互任务。C/S 具有强大的数据操纵和事务处理能力,以及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约束。但随着应用程序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逐渐也暴露了客户端越来越臃肿,移植困难、操作界面复杂、不易维护等缺点。

基于B/S的Intranet技术,是有计算技术以来最稳定的技术平台。能够方便实现跨平台,客户端采用标准的浏览器工具,无需维护,提供了异种机、异种网、异种应用服务的联机、联网、统一服务的最现实的开放性基础。

宝钢集团于2006年开始了和中冶集团GIS中心的合作,运用中冶武勘和中冶成勘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冶数码-工业企业地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C/S结构网络版和B/S结构网络版相结合的构架方式,完成了对所有厂区总图数据的二维管理,并于近年对部分数据进行了三维建模,初步实现了对总图数据的三维管理,该项目于08年完工;

武钢集团在2007年至2010年初,运用中冶武勘和中冶成勘所开发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冶数码-工业企业地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单机版建立,完成了对部分厂区总图数据的二维管理,目前已经启动了二期工程,将采用C/S结构网络版和B/S结构网络版相结合、集二三维与一体的构架方式,总投资预计达上千万元人民币。

新疆八钢建立了总图管理系统和三维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已经完成了本部5.1平方公里的三维建模,正在实施对全厂实现三维建模,还没建立GIS业务应用子系统。

鞍钢集团正在建立C/S+B/S架构的鞍钢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其中C/S部分主要实现数据编辑和复杂分析功能,B/S部分主要实现数据浏览、信息查询、统计、简单分析和业务管理等功能。

从国内钢铁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已经普遍采用的总图管理信息系统或类似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法来看,采用ArcGIS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立C/S和B/S架构相结合的方式已成为钢铁行业总图管理系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结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要求使用现代化的方式来管理和规划厂区。钢铁行业总图管理系统的建设对各厂区总图信息的管理有着一定的优势:既能满足对现状的管理,又可以通过动态更新机制掌握现势性,从而根据历史和现实的数据进行决策分析;不仅仅单纯的对管线数据进行管理,同时可以通过决策分析为厂区的宏观发展提供指导,为厂区的管理、建设和规划提供服务,成为数字厂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

参考资料:

杨槐. 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建设[J].

谢建明. 企业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12, 11.

周京春, 王贵武. 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核心问题的探讨[J]. 数字测绘与GIS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 2008, 10.

何江龙, 解智强等. 浅谈昆明市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管理体系的建立[J]. 城市勘测, 2010.

段鹏. 总图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设想[J]. 浙江冶金, 2007, 8.

吴存东. 总图管理在鞍钢技术改造中的作用与任务[J]. 鞍钢技术, 1994(6).

李学军. 数字工厂核心应用系统建设的实践-厂区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04(01).

甘清明. 浅析攀钢三期工程总图设计[J]. 钢铁技术, 2006(S1).

唐雪琪. 从攀钢的发展看总图运输设计的重要性[J]. 钢铁技术, 2007(04).

第3篇: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然而当你走入唐钢,却是另一片景象——绿草茵茵,花木成林,飞鸟翔集,与矗立的高炉形成一幅和谐而又美妙的画面。没有浓烟,没有二氧化硫的侵扰,取而代之的是空气中那淡淡的泥土和芳草的气息。这就是“世界最清洁的工厂”——唐钢。

绿色转型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特大型钢铁企业,河北钢铁集团的骨干企业,具有1800万吨/年的配套生产能力,钢材产品主要为板、棒、线、型等4大类,包括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中厚板、不锈钢板等140多个品种,近1000种规格,其中,精品板材占产品总量的40%。2012年末,公司资产总额1052亿元,全年营业收入710.29元,实现利税18亿元。

谁曾想到,“世界最清洁工厂”曾经因排放和污染问题而面临迁出唐山市区的命运。也正是这个巨大压力使得唐钢深刻意识到:在钢铁企业不断谋求转型发展的时代,当资源和环境成为钢铁企业发展的突出矛盾,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唐钢的必由之路。唐钢本部年消耗能源总量约为485万吨标准煤,主要消耗能源种类有洗精煤、无烟煤、动力煤、焦炭(含自产)、电力(含自发电)及主要自产二次能源介质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氧气、氮气等,能源费用占生产总成本30%左右。唐山钢铁集团副总经理刘键因此指出:“要想提升唐钢的竞争实力,必须在能源管理上做文章。”

“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容纳、节能减排压力巨大,企业转型已刻不容缓”。认识和理念上的升华让唐钢开始从集团层面全面谋划绿色制造模式,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在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谋划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实现企业与社会、生产与环境良性互动,走出了一条都市型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强力推进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厂区环境规划治理,大力度实施节能减排,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能源,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企业典范。

从2008年9月开始,唐钢开始了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主动淘汰了3座400立方米级高炉,价值上亿元。几年下来,河北钢铁集团累计拆建拆迁161万平方米,厂区绿化面积达到664万平方米,钢铁主业核心企业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跻身行业领先水平,厂区环境空气质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

但是,拆高炉的“硬做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要想标本兼治,还得靠“软手段”,在管理上下功夫。于是,唐钢实施了“企业能源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在国内钢铁行业首推“能源成本管理”,而战略依托便是给唐钢带来巨大声誉的能源管控中心。作为能源信息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管控中心具有对能源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分析,处理以实现对能源实绩、能源计划、能源平衡、能源预测等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功能。对能源的统一调度、优化煤气平衡、减少煤气放散、提高环保质量、降低吨钢能耗等起到重要作用,对事故预案的制定和执行、事故原因的分析、判断、处理达到快速、准确,对正常和异常情况下能源供需的合理调整和平衡达到高效都是十分有效,因而,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

IT的价值

唐钢能源管控中心定位为公司的三级能源管理系统,立足于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能源管控中心(EMS)、ERP系统、PI系统的无缝连接。以能源管理中心系统的实时数据为基础,同时提取 ERP、MES/DSS系统的生产实绩、生产计划、财务数据等信息,经过系统的分析和处理,提供给能源管理专业人员全面、真实的数据,改善目前的能源管理方式,实现能源管理到班组(考核到岗,责任到人)、能源管理到工序(精细管理,整体优化)、能源管理到产品批次(成本透明,科学决策),使唐钢信息化水平和能源管理水平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唐钢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对4万点的数据采集(包括流量、温度、压力、累计流量、电流、电量等参数),可以管理唐钢五个分厂(炼铁厂(含炼焦及南区炼铁),一钢轧厂,二钢轧厂,冷轧薄板厂,动力厂)范围内各从原料到最终产品过程中产品的工序能耗、各批次能源消耗。监视系统中所有数据均来源现场仪表计量的数据,应用信息技术将分散在全公司的动力单位统一到一体化的监视平台上, 实现了对能源介质消耗的监视,为能源调度、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提升了能源调度管理水平,实现公司从调度管理中要效率,从能源管理中要效益。

信息化成就了能源管理的可视化和精细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唐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比如在能源介质的管理上,唐钢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耗用进行分散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实现集中的信息管理调度、设备运行状态监视、数据查询分析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能源介质作用。能源介质从生产到使用,实现闭环管理,产用差值小于3% ,实现网上自动能源结算。按综合节能率0.5%测算,年节约标准煤3万吨,年新增利润4500万元,自发电比例达到70%,居行业领先水平;系统上线后,吨钢能源成本累计下降150余元。能源系统的建设紧密结合公司综合治理和绿化美化,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

第4篇: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西钢钒是新扩建的大中型钢铁生产基地,地处我国大西南,其原燃料的运输及产品外发主要依赖于铁路的运输,在外发产品受到铁路的运输能力的极大制约,配合铁路部门的运输组织是西钢钒公司的重要议程,结合西钢钒公司管理模式,以及西钢钒公司信息化管理规划及需求,西钢钒产品外发管理软件,是一种“供应链”分组下的(基于网络的)操作软件。它能通过多种方法和其他相关的系统操作一起提高西钢钒产品外发的管理能力;包括管理装运单位,发货计划,装车计划管理运输模型、基准,维护运输数据,生成完整的外发信息的跟踪,优化外发计划,外发组织方式,可用于管理从车辆入厂到产品装运完毕离厂的业务流程。采用该系统,可以类实时监测所有的重要信号和监控所有列车。其中结合铁路信息化系统的通信网络确保了铁路沿线的无线电通讯联络。

1 概要描述

西钢钒产品外发管理系统解决方案旨在帮助改善产品外运管理水平,特别适合于西部工业企业。通过为您打造一个灵活的产品外发管理系统,令您的产品外发管理,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得到大幅提升。

面向产品外发运输管理,集运输调度管理、产品资源管理、作业执行跟踪、路线管理、车辆管理、结齐抛账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可以支持零担、整车、直达列车、专列的钢铁产品、化学品运输等特种运输服务业务。

与供应链系统的无缝集成:

系统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架构下进行设计,能够与销售、订单、货代、生产、仓储、财务等供应链的其他系统进行无缝集成,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

支持集团化多点作业模式:

系统基于集团化管理理念设计,对于集团管理的多门点、多仓操作都有很好的支持。

2 基本功能

外发产品通常的管理方式是产品在生产下线后下线入库后才能准发,才能提出日运输计划和发货计划,时间存在滞后,必然造成库存有一定积压,也对生成造成一些影响,在装车时倒垛现象严重,即耽误装车时间又导致运输成本的增高。同时使得企业报出的运输日计划不能满足管理要求,兑现率只有20%-30%,离铁路部门的要求90%的兑现率相差甚远,只有加强日计划的内部管理,提高日计划的兑现率,才能提高西钢钒公司的铁路运输的日保障能力。

运输计划是铁路部门对运输组织的一种管理手段,依照运输计划安排列车的运行图,是提高运输效率的较有效方法,中国西部地区的大规模运输都以铁路运输为主,企业产品外发要遵照和配合其规定来执行,西钢钒公司一期规模铁运每年出厂400万吨,按平均每车52吨计算需要7.7万个车,按铁路规定正式计划按70%提报就是5万多个车,如果按常规计算方法提报运输计划,计划兑现率在大约40%,为了提高对西钢钒的发货的保障能力,加速出厂的周转,降低库存,采取对月运输计划在系统上的管理模式的很大改进。

装车计划是为了便于组织直达列车、专列,在干线行车运输上与铁路运输部门的运行车次接轨所使用的车辆分配的计划,在准确的日计划的基础上,按装车线、用户信息、解编站、管内外车辆等信息编制的车流运行计划,可以指导用户装车使用哪个车皮,怎样编队,那些车辆需要空重计量,装车线上需配的车种、车型及车数,那些车号组成一列车,何时交车等操作,对直达列车的组织实施,减少局车厂内作业环节,便于与国铁干线列车运行车次的对接;对外直达列车的实施,减少了成昆线的解编次数。在西钢钒使用的装车计划,便于局车装载重量最大化,参照攀钢钒公司的平均净载重为52吨,每吨运杂费200元,西钢钒项目实施后,主要是使用敞车系列,铁路装载方案允许55吨或57吨,预计系统实施后能达到54吨。主要功能为:

2.1 产品业务管理

1)订单接入:将销售系统(外部系统)的产品销售订单接入本系统里面,生成运输月计划的基本信息。支持跟踪订单的状态,订单状态包括分为备料、待产出、产出、准发、发货计划、发货完成、结算、订单完成、订单取消等状态。2)发货计划:将已到货款或先货后款等可发货的订单计划发货日期便于铁运方式提前向铁路局申请运输计划,汽运代运安排到车辆、驾驶员进行运输。支持拆分、组合订单进行运输。3)发货实绩:产品货物等装载完成,进行装载清单的生成,传递,便于车辆出厂时门岗人员进行登记检查,需要填写司机、车辆以及实际的货物品种、重量、件数等。4)单据结齐:第三方产品运输费用单据收回后,对应装载清单、质量证明书等单据进行清理核对,账目数据已复核的进行单据结齐处理。5)向财务抛帐:成本、费用明细信息向财务系统(外部系统)抛帐。6)红冲管理:对操作过程提供条件控制下的红冲功能,对错误信息可以提供修正功能。

2.2 车辆管理

1)装车计划:根据产出及库存情况计算各材料规格下日所需的火车车辆类型及车皮数,安排外发量并向路局申请车辆。2)车辆登记:自提车辆出入厂区时操作人员进行登记,需根据合同提货单等进行登记,要填写司机、车辆类型、合同号、提单号、备装货物的品种、重量及件数等信息,出门时实际的货物的计量信息、计量单号等。3)车辆配到及调度:代运时按照装车计划将车辆调度到装车仓库所在的装车线上,空重计量、装载检查、装载完成的集结、车辆交接等的调度。4)车辆状态:根据车辆的主要事件点将其设置为一系列的状态,分为“进厂状态”、“卸货状态”、“空车状态”、“配计划状态”、“配到货位状态”、“装货完成状态”、“货检完成状态”、“车辆待交状态”、“车辆交出状态”、“车辆离厂状态”。车辆的状态会根据车的整个调度、装货过程跳转,也可以由操作人员手工改变其状态。5)车辆的跟踪及履历:装载车辆的每个过程都要进行记录其履历,同时统计各过程的时间及车辆总数,对每个事件点都有详细信息的记录,也可以对总体情况及各种条件进行统计查询。

2.3 运输计划管理

1)月运输计划管理:企业根据国家铁路局的要求和产品合同的实际情况,提前预计计算下月运量和吊装能力,向铁路部门提请运输计划。2)旬运输计划管理:企业根据企业根据国家铁路局的要求、合同交货日期及实际库存情况计算下计划下旬的运输地点、产品及运量并根据车型换算成车数,报铁路部门审批。3)日运输计划管理:根据每天的装载能力及仓库库存量和生产即将下线的产品及进入精整计划中的产品情况决定下日的外发产品及外发量向铁路局请车。4)运输计划的跟踪计统计:外发控制点的实绩更新运输计划的执行情况,详细记录计划的实时完成量。

3 系统设计

1)对于直发卷增加直发功能,在做准发的时候,就直接下发发货计划,可实物不入库直接装车,然后作信息入库、出库操作,可有效节约运输成本。2)在精整库区根据其去向可提前下计划,增加发货计划控制的灵活性。3)增加结算单位及优先级控制,通过内外计划号分离的方法,在内部流转使用内部计划号,在和铁路局交接时,通过内部计划号对应的多个外部计划批准号,优先选择可使用的日计划。4)通过日计划需求的计算提前24计算明日要发货的材料,包括未准发而计划要精整的材料,使用经验值及组批规则推荐出较优的车种车型及车数。通过日计划的跟踪掌握日计划、装车计划、月运输计划的完成情况,车辆分配运行的情况为编制下次的日计划、装车计划、月运输计划的部分数据来源。5)从销售系统下发销售合同开始,然后销售的请车计划处理,运输合约号管理,固定需求车数的跟踪计算,运输欠量的计算,服务定单的生成及管理包括铁路部门的审批及承运单、码单处理、铁路大票处理等对运输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6)长期用户跟踪,提高战略用户的运输需求的保障能力,对合同出厂欠量对运输计划的需求与批准的及时跟踪,发货计划欠量对运输计划的需求与批准的及时跟踪,对于无运输计划的便于及时办理,准发发货欠量对运输计划的需求与批准的及时跟踪,对于无运输计划的便于及时办理。7)装车计划管理外发列车的组织,通过车辆信息的实时跟踪,严格控制外发列车的装车,局车车辆的调度、指挥,对完成时限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从而支撑日计划的执行,保证日计划的兑现率达到较好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月计划的兑现率,为整个成品外发的管理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由于列车的组织方式,符合路局的管理要求,同时可以较大程度的配合铁路管理部门的运输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铁路运输的能力。8)质保书上传:支持生成PDF文件的生成及电子文件的传送;模板导入;支持上传多张电子文件;支持连续打印。9)运输过程中的异常均可方便回退。10)运输方式:提供多种选择,提供订单级的运输方式及承运商推荐。11)支持EXCEL等标准文档的信息读入。12)订单协同管理:对供应链所有订单进行集中管理,并按照任务要求分解出订单执行指令,传递给作业执行模块。订单可以支持手工录入与ERP系统或订单管理系统中导入,支持订单的审核流程设定,同时对订单的执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13)运输调度管理:根据订单指令要求,结合运力情况,调度人员进行调度管理。此外,系统提供订单余量管理、作业执行管理、运力预估管理等功能,超越传统一维调度模式,为调度部门提供全面的信息调度作业模式。大大提高设备作业效率,降低成本。14)运输作业管理:对整个运输作业执行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包括货发车确认、车辆跟踪、换车处理、回车确认、回单确认等。15)财务管理:系统还提供和其他供应链业务结合进行结算管理。16)权限设置:支持基于职责设定用户组;支持基于用户组进行操作权限分配;支持基于用户组进行警讯权限分配。17)系统日志设置。18)对于因基础资料缺失的订单,系统提供了手工处理的功能。

4 设计结论

1)此系统实施后,可提前下发货计划。使成品库提前做好装车准备,提高了装车效率,大大较少了翻垛倒垛的工作,可以实现台架装车,节省人工操作,也避免在倒垛中造成的材料损坏,大大降低运输成本。实现直装、台架装车每吨可节约运输成本预计为20元,西钢钒公司按每天发货15000吨计算,每年节约运输成本预估计为20*15000*365=10950(万元)。2)加强日计划的内部管理,提高日计划的兑现率,达到铁路部门的管理要求,提高西钢钒公司的铁路运输的日保障能力,为优化、组织、协调销售及产品外发提供信息支持。对于提升西钢钒信息化管理水平,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3)有效的流程优化,简便了操作,提高了计划的兑现率,满足了管理部门的管理要求。加强月正式及追加计划的管控力度,提高对西钢钒的发货的保障能力,加速出厂的周转,降低库存。更值得推荐的是减少落空率,为西钢钒节约了可观的运输成本。对于提升西钢钒信息化管理水平,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西钢钒流程与新钢钒的运输计划相比,明显提高了计划兑现率,减少了计划不能兑现的罚款,按一车皮50元计,一月新钢钒大约落空5000个车皮,一年可节约50*5000*12=300(万元)。4)加强月正式及追加计划的管控力度,提高对西钢钒的发货的保障能力,加速出厂的周转,降低库存。并且直接效益明显,西钢钒流程与新钢钒的运输计划相比,明显提高了计划兑现率,减少了计划不能兑现的罚款,西钢钒公司一期规模铁运每年出厂400万吨,按平均每车52吨计算需要7.7万个车,按铁路规定正式计划按70%提报就是5万多个车,依据攀钢钒的历史经验,计划兑现率在大约40%,系统改造后,加强了运输计划的管理,首先,采用内、外计划号的分离,大票处理时优先使用正式计划;其二,对长期客户都按正式计划提报,提高了正式计划的兑现率可达到70%,一个车计划落空一次罚款50元,减少运输落空费用:7.7(万车)*(70%-40%)*50=115.5(万元)。5)该系统便于局车装载重量最大化,攀钢钒平均净载重为52吨,每吨运杂费200元,西昌项目实施后,主要是使用敞车系列,铁路装载方案允许55吨或57吨,预计系统实施后能达到54吨,西钢钒运杂费略低于攀钢钒,按150元计算,西钢钒公司一期规模铁运每年出厂400万吨,按平均每车52吨计算需要7.7万个车,节约运杂费7.7万*2吨*150元=2310万元;局车延占费,物流与装车单位并行作业,减少装车配货及列车聚集时间3小时以上,每车/小时10元以上,节约7.7万*3小时*10元=231万元。6)加强西钢钒公司内部运输组织的管控力度,提高运输作业效率。提高用户交货量,保障了西钢钒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客户的满意度。国铁运输保障的提高,减少公路运输,降低运输成本。7)直达列车的组织实施,减少局车厂内作业环节,便于与国铁干线列车运行车次的对接;对外直达列车的实施,减少了成昆线的解编次数,提高成都铁路局的满意度,获得铁路部门的支持也就能提高公司的运输保障能力。

5 成功案例

西钢钒产品外发:根据西钢钒产品外发现有的业务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选择了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整体产销外发管理系统,该产品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的架构下进行设计,能够与贸易、订单、货代、仓储、财务等供应链的其他系统进行无缝集成。保障了公司产品外发的顺利进行,提高运输作业效率,也降低了运输成本。

参考文献:

第5篇: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字】钢铁;物流;运输;安全;效率;效益

一、钢铁物流体系的概述

(一)物流量巨大。

一般生产1吨 钢铁产品,需要4~6吨各种原材料、辅料。涉及到海运、水运、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就销售物流而言,我国钢铁的产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消费地则主要在华东地区。运输距离和运输难度较大。

(二)生产物流自营。

就集成钢铁生产企业而言,生产流程包括:原料准备、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生产工序。由于生产过程的紧密连接性和运输设备的专用性,生产物流一般自营。目前生产物流的形式主要有:厂内火车、厂内汽车、皮带运输、管道运输、辊道运输等。近几年,厂内汽车运输发展较快。

(三)钢铁产品的原材料性。

钢铁产品涉及的下游企业众多、分布广泛,成品钢材一般属于其他企业的原材料。因此,销售物流模式较多,包括:直销、中间商、流通加工等。值得注意的是,流通加工销售形式成为近几年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的热点。

(四)物流成本高。

由于钢铁企业布局不合理,钢铁物流成本将长期处于高位。在供应物流方面,铁矿石是我国钢铁物流的主要对象,铁矿石的采购主要依赖进口,通过海运进入我国。内陆钢铁企业距离港口较远,钢铁企业地区分布与原料供给错位;在销售物流方面,钢铁行业的主要客户为汽车、造船、家电、交通、建筑及石化等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行业大部分建立在华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钢铁企业地区分布与市场需求错位。而生产物流方面,由于钢铁行业加快了工艺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物流投入随之增加,物流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

二、钢铁物流体系的设计

(一)要树立物流管理不仅是服务也是创利性工作的观念。必须确立公司物流系统不仅是一个服务配套体系,通过专业化的物流运作,释放比例较大的物资库存,优化运输线路,减少内部倒运,提高车辆重驶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周转率,成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又一途径。

(二)做好厂区内运输工作的优化统筹安排,一步一步地使合理化运输体系实现。同时,探讨和研究厂区运输和厂外运输的自然流畅对接,使得厂区运输和厂外运输能够有机结合并协调一致,实现运输的最大效率。更进一步地,要做好钢铁厂原来运输系统的长远发展目标和统筹规划,在明确工厂阶段性目标方案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推动计划、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

(三)对于厂区内的运力结构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更新换代和科学调整。此时要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平稳过渡的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投入运营多条运输线、建立皮带运输系统、皮带通廊和转运站照明系统,改造原有皮带运输系统的下料翻板和漏斗,改造皮带的保护装置,促进厂区运输和厂外运输更加迅速准确地实现对接。

(四)物流的关键在于管理,对物流资源实现一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重组、该整合的整合、该剥离地剥离,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改革,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引进资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吸收和导入先进物流管理和技术,采用集成化物流管理系统,激活管理体制,实行系统化、信息化、一体化管理,最终成为一体化物流。逐渐实现专业化统管。紧跟时代潮流,引进原料运输信息管理平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五)在重组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构建集监管、运营、系统优化为一体的多元成分的物流运营部门。在高度集成的信息系统的支撑下,相对集中整合产前、产中、产后的物流管理职能,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促进企业物流管理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提高物流速度,缩短物流周期,加速物流周转,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存储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提高物流管理组织化程度。

(六)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责任与绩效指标考核体系。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实行物流费用单独核算,明确物流成本的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使物流成本管理与财务会计在系统上联结起来。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完善物流成本分类。实施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度,将有关费用分解到消耗一定资源的活动而不是某个部门,以正确评价物流绩效。钢铁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向高层管理干部提供物流信息,更好地进行物流管理,注重物流成本效益。

(七)重视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是物流系统的灵魂,更是主要的发展趋势。物流是企业的基本流,它的运动进程产生各种运动信息,而企业管理者针对这些信息做出决策,以决策信息再控制物流运动,规划调节物流数量、方向、速度、目标,使之按一定目的和规划运动。企业信息化工程应充分考虑物流系统的特点,满足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为物流系统搭建一个技术平台。

(八)加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物流人才培养应该以加强企业内部物流系统管理技术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为主。

三、钢铁物流运输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集成化将管理计算机与过程控制计算机结合起来,组成集散型的集成控制系统。因此在设计、研制、更新系统时,使两者结合起来且适当分工,以均衡分担管理与控制功能,防止功能和投资上的重复和浪费,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二)网络化是用数据通信网将各计算机群和终端设备连接起来,构成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这样可以共享系统资源,提高计算机的适应性,提高整个网络的吞吐率,缩短响应时间,有利于集中管理。

(三)数据库化,数据库的出现极大提高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水平。采用数据库能保证数据的整体性、独立性、共享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了数据处理速度,方便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修改。数据库系统已成为钢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联机化,为了适应钢铁企业工序多、联系密切的特点,提高管理效率,要求采用联机方式。这样可以准确掌握上下工序的动态物流信息,及时进行动态物流控制,提高系统效率;在管理体制上,也将管理机和控制机的系统管理业务统一在一个职能机构中。当前的趋势是全面联机化,除生产管理外,原料、物资、设备维修、成本机计算等一般管理也尽可能采用联机系统。

结 语:

我国已经致力于现代化钢铁物流加工配送服务体系的建设,钢材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延伸,钢铁物流基地正向着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促进钢铁物流的形成。我们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和吸取先进理念,更好的保证钢铁物流的运输和整个钢铁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宝军,廖美春.我国现代钢铁物流业的发展[J].交通企业管理,2006,(4):44-45.

[2]杨鹤宇.我国钢铁物流园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3,(6):74.

第6篇: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柳钢自2009年以来,柳钢实行月度集中计划与月临时计划相结合的备件计划管理模式,每月各分厂可集中申报电气、机械备件计划各1次和不超过3次的月临时计划(超过将被列入专业责任制考核),经逐级审核流转至机工部备件科招标采购。现行的备件计划管理模式下降低采购量、库存效果显著。以2016年为例,截止10月底,备件中心仓储计划员累计审核01-03类备件采购计划约278万件,中止采购数量3.15万件,中止采购金额约1608万元,通过协调各厂交叉领用及工程利库,共减少或延缓备件计划采购资金约1847余万元。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因各种客观、主观原因,导致备件计划的准确性不高。截至2016-10,入库时间超3年仍未领用的老旧备件有3.82亿元,造成了等值的资金占用。本文主要分析现行备件计划管理中计划准确性不高造成资金占用的原因,可望提出优化建议。

2分析与讨论

分析现行备件计划管理中计划准确性不高造成资金占用的主要原因如下:(1)备件计划在逐级上报中失真。最初的备件需求计划草稿是由设备操作岗位工人和检修岗位工人按生产现场的设备使用情况、检修信息提出,经班组、车间、分厂、公司汇总,最后形成备件计划的需求量。在备件计划的申报过程中,各级人员考虑了采购周期、必要性、有备无患等因素,层层加码从而导致备件需求计划失真。(2)备件计划的制定缺乏大数据支持。当前,备件计划制定人员的专业知识相对缺乏,普遍存在着“有备无患”的保守思想,能从大局上考虑经济因素的不多(如库存资金积压、库容增加而引起仓储成本等);在备件计划汇总整理过程中,统计比分析做得多,缺乏对备件管理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如备件采购周期、备件费用、备件全寿命跟踪等),简言之,就是备件计划管理工作缺乏大数据支持。(3)备件计划审核过程同样缺乏科学依据。各分厂的备件计划集中汇总到机工部后,先由机工部备件中心3个仓储总计划员审核利库后,再提交备件科招标采购,要想做到计划准确合理,难度巨大。仓储计划员对备件计划审核仍然依赖个人工作经验和责任心,缺乏科学依据。这些仓储计划员实际已长期远离生产现场,对现场工艺和设备使用情况无法深入了解,尽管能综合考虑资金占用情况,也有库存结构分析,但对计划审核工作针对性不强,同样缺乏对备件管理信息的收集和研究,凭个人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审计划的居多。(4)备件计划没有使用正确有效的物资编码。在计划审核过程中,经常碰到物资编码与实际所需不符的现象,也即套码现象。例如,冷轧厂2016-01的月度计划,计划申报用的是空水冷却器的物资编码,实际所需是空水冷却器里的某个小零件(独立芯子)。另外,同样的备件,物资名称、型号规格使用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将导致同样的备件在有库存的情况下重复采购,造成库存积压;还有备件型号和规格均描述为“见图纸”,这些都是导致备件积压,盘活利库举步维艰的原因。

3管理优化建议

分析了备件计划管理工作的成绩与现状,结合柳钢实际,对备件计划管理提出了如下建议:(1)大力推行备件计划分厂集中会审制度,要求各分厂在计划上报前,一律先在厂内集中会审后再提交。一来备件是否合用,使用者说了算。二来权力下放,通过分厂备件集中会审,群策群力,可将许多积压备件通过代用或稍作修改的利库得到盘活,能有效地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2)借力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在设备网上对备件集中管理7年来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尽快建立各类标准通用件的消耗和储备定额(可以在一些常用易耗备件试点,积累后经验在推广),标准通用件由公司集中计划申报、采购、仓储,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备件资金占用。(3)扩大备件零库存等年标采购范畴,尤其是消耗量大、流通性高的标准通用件,力争年标采购份额应占到采购总份额的70%左右。(4)构建柳钢统一的机旁备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机旁备件互联互通。通过信息化来严格控制各厂机旁库增量,改变备件管理有备无患的旧思维。(5)全面清理备件物资编码,规范物资编码信息,避免重码、套码。

4结语

第7篇: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质检 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118-01

1、引言

产品质量是制造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借助各种技术手段,不断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才能提升企业信誉和产品竞争力,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十一五”期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国家大力倡导的目标,加快信息化建设,加速企业生产、管理、决策和服务的信息化进程,将信息化发展和公司的发展有效融合,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以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程序、加大管理透明度、增强竞争力成为各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的重要定位。

唐钢自2007年启动公司整体信息化一期工程,之后不断进行二期、三期、四期工程,使唐钢的信息化建设事业驶入了快速车道。特别是在现场质检管理方面,唐钢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务求实效”的原则,不断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信息化、精细化、科学化的进程,搭建起了一套涵盖原料进厂检验、工序间检验、成品检验等所有质检环节在内的质检管理系统,对于建立质量分析机制,完善质量分析手段,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及技术手段。

2、唐钢质检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1 原料进厂质检管理

在唐钢信息化整体建设中,对传统的原料质检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和优化,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了进厂原料质量检验分析的全过程管理,将原料的质检信息及数据系统地、及时地反馈给现场质量监管人员,为原料采购、生产投料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1)原材料质量检验统一批次编号;钢铁企业因其行业特点,日常对原材料(如铁矿石、煤、石灰石等)的采购量较大,且产地不一,一般来讲,不同供应单位,或者是不同采购时期的材料其质量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唐钢在原材料进厂检验时,利用质检管理系统实现了规范的批次编码管理,即在车辆搭载原料进厂时,依照特定规则,由信息系统对进料信息进行统一筛选和归类,并生成组批号码来代表该检验批次。该批次号会一直伴随原料的收货、取样、检化验过程,一直到与供应商进行财务结算,以便追踪问题来源与责任认定。在系统的报表查询分析模块,批次号管理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原料质量分析数据统计的效率与可靠性。

(2)原料质检样品加密的应用;原料进厂时,由供应采购信息系统触发原料车辆进厂通知,即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原料取样通知单,由取样工进行实地取样,并对照实物信息在系统中触发相应动作,对取得的待检样品进行编号。制样后生成化验委托单,系统对原样本编号进行数字加密处理,生成的加密号连同样品一起送至化验室委托化验,系统根据委托单中的物料编码信息自动匹配检验计划,将该类物料应做的检化验分析项展示在化验室用户的前台界面,最终由化验室返还样品化验结果。

2.2 生产工序及产品质量管理

在生产过程及产品的质量管理方面,唐钢质检管理系统与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无缝契合,能够准确传递客户需求并实现质量信息监控,内容包括接收四级ERP系统制定的检化验计划,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检化验实绩进行收集,形成信息完备的基础实时质量数据资料库,以此支持质量管理人员进行质量分析和质量数据挖掘,改进质量分析的方法和效果。

(1)“铁钢轧”三区全面管控;精确控制每个环节,才能满足大生产的需要。唐钢质检管理系统贯穿炼铁、炼钢、轧钢三大生产线,利用信息系统的数据严谨性对产出品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规格尺寸、用户的特殊要求等进行把关,精细到每一道生产工序,使检化验部门在结果出具的同时,自动匹配检验计划中既定的检验标准,清晰明了的显示某一质量属性是否合乎标准,并提供超限提示功能,进而帮助现场调度或其他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地指导生产、调整生产。一步先、步步先,产品的实物质量才能得到持续的改进,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存活发展。

(2)化验数据自动采集;钢水成分中化学元素的比例构成是钢坯性能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讲,分析研究的成分越精细、数据越精准,对钢水冶炼过程的指导作用就越显著。唐钢质检管理系统在系统设计和实际应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通了与二级基础数据库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化验设备之间的信息通讯,实现了钢水冶炼过程中经荧光仪进行化学元素分析的结果数据的自动抽取,多达二三十项的化学元素分析值可以一键获取,改变了以往由人工进行抄录的传统工作模式,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使得底层质量数据的传输更为精确、便捷、快速,极大地缩短了传统化验的时间,实现了动态调节现场冶炼的节奏,提高工作效率。

3、结语

以前唐钢在进行质量检验工作上,主要依赖质检人员的记录及层层传递,难保有数据失真或遗漏的情况发生,一旦出现质量异议,缺乏有效的数据溯源手段,很难定位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应用,将全部质量检验的工作环节纳入到信息化的集中管控之下,形成了涉及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生产工艺等几乎全部质检对象的一套管理系统,将以前只关注结果转变为现在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实现各阶段质量数据的实时可查,将质检管理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闭环网络,有助于实现工序质检的可控运行,从而动态优化控制生产,提高产品成材率,以提高经济效益。该质检管理系统对唐钢企业生产中的质检过程进行了客观、全面和准确的记录和监控,为生产决策、稳定最终产品质量提供了方便、实用和有力的辅助决策工具。

参考文献

[1]张公绪,孙静.新编质量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总图;共享平台;土地信息管理

一、引言

目前,许多大型钢铁企业都已经建设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攀钢集团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优势,依靠自主创新推动钢铁钒钛产业跨越式发展,通过一期、二期以及三期工程建设及近年来的技术改造和资本运营,生产规模和管理水平在不断发展,对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管理上的要求。为适应管理需要,提升总图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实施效率,需要通过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集团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而达到节约工程建设投资、准确设计、辅助决策、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成本的目的。

二、攀钢总图管理现状

由于攀钢的二、三期工程建设,弄弄坪工业片区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的总图管理资料满足不了使用要求,给总图管理和项目设计带来很大不便,同时因资料不详等因素,使设计与现状不符的问题经常发生,所以作为设计和管理依据尚欠准确,甚至不能用,根本满足不了公司紧急项目的设计时间要求,设计周期被迫延长。

现有总图版与集团公司现代化管理要求差距甚远,造成投资浪费。攀钢本部建设以来,特别是一期建设受时代影响,设计资料、竣工资料的收集、保存不完整,缺失严重,并且存在施工图与现场实际存在差异等问题,而且地下情况了解不详细,使设计成果出现偏差,施工时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造成设计、施工被动,不可预见费用投入较大。

三、攀钢总图管理系统的建设

(一)基础工作、数据采集

攀钢自2011年6月开始,对企业总图资源逐步进行全面勘查、普查,现对攀钢现有成存量土地基本完成了地上及地下的建构筑物数据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数据库。为攀钢总图信息系统的建立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奠定牢固基础。

(二)总体目标

鉴于当前集团公司在总图管理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原则,制定企业总图管理的目标,建立数据库,建设攀钢集团总图管理系统,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将作为对攀钢集团公司信息化规划的补充和完善的一个子项目进行建设和实施。系统建设需要达到如下目标:

1.实现攀钢集团范围内的总图数据“集中掌控”的管理思想;

2.实现总图图形数据和丰富的属性数据相互关联,以改变以往只能通过简单的标注文字造成的信息量不足;

3.通过空间数据库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厂区总图数据的及时更新和数据版本的唯一性,改变以往总图数据管理混乱的现象,实现厂区总图数据的动态管理;

4.能够实现攀钢土地红线界定范围内的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土地征收、审批、土地权证、土地资源台账等等。

5.为厂区规划、设计、工程实施提供现势性的高精度的地形、管线数据,为攀钢集团可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信息,力图使总图管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即:土地界定、科学的规划――工程正确实施 ――现势的总图信息――科学的规划。

6.通过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加速攀钢的信息化进程,提高攀钢总图业务管理及决策的信息化水平,提升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效率。

(三)系统体系结构

根据业务需求以及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架构,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如下图:

1.数据层:数据层是整个系统运行的基础,主要用来实现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基础地形数据、综合管线数据、元数据及目录数据的高效存储和管理。

2.服务层:服务层是一系列服务的集合,是数据层和应用层相互通信的中间层,是应用层调用系统数据和系统功能的通道,系统在服务层定义了大量的数据引擎服务、地形服务、电子图服务、管网服务等服务,通过应用服务层,系统完成对各类地理信息的共享和,并实现系统业务功能的处理。

3.应用层:应用层是基于服务层建立的专业业务应用系统。从用户角度看,可以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桌面应用程序或WEB应用程序,用户通过应用层来调用服务层提供的各种服务,完成对系统中数据的管理和业务功能的实现。

(四)攀钢总图管理系统建设

1.总体思路

系统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建设厂区数据共享服务相关标准体系,将全攀钢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数据纳入到该平台中,实现海量数据管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功能服务和后台日志监控,为攀钢相关部门提供高效安全的地理信息服务,为建立其他GIS专题应用子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功能。通过不同系统之间数字资源的互操作,实现数据资源整合、信息,并对外提供资源检索服务,实现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分布管理、共享交换”的管理理念。

2.建设内容

(1)建立攀钢地理信息管理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通过项目建设,建立一套完善的地理信息管理技术标准及流程规范,包括数据生成、数据处理入库、数据更新维护标准,使攀钢的地理信息项目建设成为钢铁行业的样板工程,达到以“钢铁GIS看攀钢”的目标。

(2)数据整理入库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期项目需把目前可用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入库。攀钢总图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涉及多种数据种类,包括基础地形数据、综合管线数据、基础地籍信息数据、地质钻孔数据及各类专题数据。在前期项目中要完成攀钢钒弄弄坪主厂区地上部分总图数据的采集和管网数据入库。

(3)建立攀钢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利用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系统用户、权限、数据服务、系统监控的统一集中管理,用户统一认证;将全攀钢范围内的地理信息数据纳入到该平台中,实现海量数据管理、空间信息共享、应用功能服务和后台日志监控,为攀钢相关部门提供高效安全的地理信息服务。攀钢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建立其他GIS专题应用子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功能。

共享服务平台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数据库设计具有扩展性,系统实现对数据种类和数据结构的扩充;其次是系统功能扩展性,系统设计和开发采用模块化、结构化的思路,能方便地进行系统升级和功能扩充;再有是系统应用扩展性,系统功能以服务的形式对其,其他系统通过服务调用本平台的数据和功能,快速构建满足自己业务需求的应用系统。

(4)建立总图信息管理等子系统

在项目第一阶段,基于攀钢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总图管理子系统。系统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并充分利用数据库的准确数据,陆续实现土地信息管理、交通物流、安全生产、应急救灾等管理子系统,最终实现数字化攀钢的总体建设目标。

四、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

鉴于前期已开发了攀钢总图信息管理系统,为了更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测绘成果,及时、准确、安全、方便地位测绘成果使用者提供服务,避免重复测绘,做到资源和数据共享,考虑增加其他各专业子系统以对总图管理系统进行完善。

(一)总图信息系统完善方案

如果另外单独开发建设其他专业子系统,独立维护各子系统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维护成本高,与其他各子系统之间以拷贝方式交换数据,数据的保密性也无法保障。与此相比,在总图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利用原有的信息共享平台,开发建设各专业系统的思路具有以下优点:

1.可充分利用原有数据,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节约费用,降低成本。在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设各子系统,通过对各部门原有数据的整合与改造,做到数据的充分利用和共享。

2.可实现各子系统的“共建共享”。在共享平台的基础上,遵循标准体系框架,各专业子系统共同建设,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交换、共享和各项功能的使用,消除“信息孤岛”,为各部门的专业子系统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与服务。

3.共享平台具有用户权限控制、资源版权控制等处理机制。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组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资源体系;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和检索服务,向用户展示资源信息,方便用户使用数字资源,实现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分布管理、共享交换”的管理理念。

(二)攀钢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对攀钢所属土地承包管理和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应开展攀钢土地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

攀钢土地信息管理系统由土地信息共享子系统和土地业务信息管理子系统组成,其中土地信息共享子系统为土地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撑与服务支撑,土地业务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在土地信息共享子系统提供的数据与服务基础上对攀钢的土地进行可视化、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等的管理。

土地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地籍管理,包括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查询统计、图形编辑和图形输出,以及土地征收、审批,供应资料信息存储、查询,土地开发利用、土地处置和评估、土地规划信息查询、规划成果管理、用地预审等各种图档材料的管理。

五、结语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要求使用现代化的方式来管理和规划厂区。攀钢总图管理系统作为攀钢集团公司信息化规划的补充和完善,其建设将加速攀钢的信息化进程,提高攀钢总图业务管理及决策的信息化水平,提升领导的决策能力和决策效率。在此基础上,基于同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开发土地管理、工程地质等各专业子系统对总图管理进行完善,可充分利用原有数据,避免数据重复采集,实现数据资源的集中存储、分布管理和共享交换,实现各专业子系统的共建共享,为各部门的专业子系统的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周京春, 王贵武. 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中核心问题的探讨[J]. 数字测绘与GIS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 2008, 10.

[2]何江龙, 解智强等. 浅谈昆明市地下管线动态更新管理体系的建立[J]. 城市勘测, 2010.

[3]段鹏. 总图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设想[J]. 浙江冶金, 2007, 8.

[4]唐雪琪.从攀钢的发展看总图运输设计的重要性[J]. 钢铁技术, 2007(04).

第9篇:钢厂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工业以太网;轧钢厂;自动控制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目前应用于工厂自动化控制领域的主流控制方式包括计算机集中控制系统(CCS)、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多种控制方式,随着工业的发展,上述远程控制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与问题,比如现场网络通信不够灵活,远程自动控制功能的升级较为困难,后期对于系统的养护维护工作量较大,同时维护成本较高等等,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满足于工厂现代自动化控制的需求,同时能够有效克服上述传统自动控制系统所出现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以太网得到了广泛应用。

2基于工业以太网的轧钢厂自动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1) 系统设计原则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轧钢厂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 实用原则

基于以太网构建的自动控制系统,必须要满足轧钢厂的生产及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将来一些控制功能的升级或者生产线的扩充等,因此设计要以实用为首要原则。

② 灵活的组网原则

由于轧钢厂的生产设备、电气设备非常多,而每一种设备的电气规格不可能完全相同,将这么多电气规格的设备同时接入以太网,需要为每一台设备配备合适的网络通信接口模块,因此基于以太网构建的自动控制系统必须要具有灵活的组网方式,方便不同的设备灵活的接入整个自动化控制网络中。

③ 低成本原则

要实现整个轧钢厂的自动化控制,需要对整个轧钢厂进行组网架设,因此网络组网成本较高,这就要求在实际组网设计时,必须要以低成本为设计原则。这里所说的低成本,不仅仅是指轧钢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组网架构的低成本,还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后期功能扩容、升级以及后期对系统的维护养护成本,也要同样低成本。

(2) 系统功能的确定

结合轧钢厂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需求,该自动控制系统功能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①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实现对轧钢厂的各个生产及电气设备进行实时状态监测,包括设备的工作状态参数,环境状态参数以及一些影响生产指标的其他功能性参数的监测,利用传感器对需要监测的参数进行实时采集,由底层的数据采集模块通过以太网通信接口上传至工业以太网中,传输至上层信息管理系统。

② 数据传输功能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依托于工业以太网,以及其他必要的网络传输设备,实现数据的网络传输,具体包括底层传感数据上传至信息控制中心,以及来自信息控制中心发出的远程控制指令传输至底层的控制执行器中。

③ 数据自动存储、查询及远程控制功能模块

该功能模块的实现,需要借助于一套专门开发的上位机组态软件,用以实现对来自底层监测到的传感数据进行相关图形化显示、存储和查询等功能。

④ 人机交互功能模块

该模块主要负责实现系统操作者和自动控制系统之间的交互,以及响应使用者发出的远程控制指令等。人机交互模块的实现方式包括键盘、触摸屏等交互设计。

3基于工业以太网的轧钢厂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实现

3.1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工业以太网基本参数的确定

选定工业以太网作为轧钢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网络介质后,需要进一步确定的网络系统基本参数,包括: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和网络带宽。

① 工业以太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结合轧钢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选定环型网络拓扑结构作为整个轧钢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网络物理拓扑结构。环型网络结构是网络上的各个节点通过一条首尾相连的通信链路连接起来的一个闭合环路,这样的网络拓扑结构具有成本低,组网方式灵活,同时系统功能具备冗余等特点,一旦某个环路的网络拥塞或者瘫痪,并不会影响到环型网络结构上的其他网络节点,因此这里选定环型网络拓扑结构。

② 网络带宽的选择

工业以太网发展到现在,已经从最初的1M带宽,发展到10M带宽、100M带宽及1000M带宽,其中1M带宽基本上没有使用的价值了,而最新发展起来的1000M带宽组网成本太高。考虑到轧钢厂的大型生产车间,以及实际的自动化控制功能想网络速率需求,采用目前主流的100M网络带宽足以满足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控制需求。

3.2 基于工业以太网的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

如下图1所示,是基于工业以太网的轧钢厂自动控制系统组网架构原理图。在层次架构架上,分为信息管理层、中间层和设备控制层三个层次。

(1) 信息管理层

信息管理层主要是对数据信息实现管理,包括对数据信息按照所期望的方式进行数据显示或者图形图像显示,对数据信息的存储、查询,以及根据数据信息而做出超限报警,远程控制指令的下达等等,完成对整个轧钢厂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工作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

(2) 中间层

中间层其实就是网络传输层,其骨干网络就是工业以太网,同时还包含有路由器、数据收发中转站、现场控制站点等等。中间层的主要作用是完成对来自底层的轧钢厂的生产及电气设备状态参数及工作参数的网络传输,将相关数据传输至上层信息管理层;或者是将来自上层信息管理层的远程控制指令,传输至各电气设备的现场控制设备或者控制节点,以完成对相关设备的远程控制。

(3) 设备控制层

设备控制层主要借助于PLC控制器、单片机控制器以及传感器,实现对电气设备工作参数和状态参数的实时监测,并将相关数据传输给PLC控制器或者单片机控制器进行数据预处理,进而传输至上层信息管理层;同时也负责接收来自上层信息管理层的远程控制指令,并实现由PLC控制器或者单片机控制器对电气设备的控制。

4结语

工业以太网现如今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及工厂远程控制网络组网设计中,其具有的快速的通信速率、宽兼容性的通信协议、灵活的组网方式、低廉的组网成本以及方便的后期养护维护和升级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平.工业以太网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许洪华.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