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

第1篇: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这篇建筑工程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分析的关键词是开题报告,建筑工程毕业设计,

1.课题名称: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 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的作用效应 常见的作用效应有:

1.内力。

轴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

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弯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

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构成的力偶矩。

2.应力。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

5.变形。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6.应变:如线应变、剪应变和主应变等。

极限状态 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

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价,使所建造的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预定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采用过多种设计方法。以现代观点看,可划分为定值设计法和概率设计法两大类。

1.定值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载、材料强度、几何参数、计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经验为主确定的安全系数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况下结构的荷载效应s(内力、变形、裂缝宽度等)不应大于结构抗力r(强度、刚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我国和国外主要都采用这种方法。

2.概率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看作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统计为主确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非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按概率观念来设计结构,也就是出现结构荷载效应3大于结构抗力r(s>r)的概率应小于某个可以接受的规定值。这种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至7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自80年代中期,结构设计方法开始由定值法向概率法过渡。

面向对象编程

使创建windows程序较为容易的关键技术是面向对象编程,或oop。这种技术可以创建可重用组建,它是程序的组成模块。

几个定义

控件 提供程序可见界面的可重用对象。控件的示例有文本框、标签和命令按钮。

事件 由用户或操作系统引发的动作。事件的示例有击键、单击鼠标、一段时间的限制,或从端口接收数据。

方法 嵌入在对象定义中的程序代码,它定义对象怎样处理信息并响应某事件。例如,数据库对象有打开纪录集并从一个记录移动到另一个记录的方法。

对象 程序的基本元素,它含有定义其特征的属性,定义其任务和识别它可以响应的事件的方法。控件和窗体是visual basic中所有对象的示例。

过程 为完成任务而编写的代码段。过程通常用于响应特定的事件。

属性 对象的特征,如尺寸、位置、颜色或文本。属性决定对象的外观,有时也决定对象的行为。属性也用于为对象提供数据和从对象取回信息。

5.设计主要内容

本软件适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的框架的设计。毕业设计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平面钢架分析程序的改造

对结构力学教研室版平面钢架分析程序进行修改和补充。要求:

(1) 编写自动生成节点坐标和单元节点编号的程序,或以图形方式输入计算简图。

(2) 修改程序,使之适合多工况内力计算; (3) 根据输入、输出数据的特点,设计适当的人机界面。输出应可选的显示各构件端力和内力图。

2.编写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机构的构件设计程序

(1) 根据有关的规范,应明确计算的各种荷载(恒载、楼屋面活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的计算方法,在次基础上编写自动生成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点荷载和单元荷载的程序。

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确定。自振周期用经验公式确定。

(2) 计算各种荷载单独作用时框架各杆件的内力。计算结构存放在各自的杆端力(随机)文件中。

对竖向荷载下的梁端弯距进行塑性调幅。

(3) 在(2)中产生的杆端力文件基础上,分别计算各种可能的荷载组合下,梁、柱控制截面的内力。计算结果存放在适当的文件中。

(4) 从(3)生成的文件中选出最不利组合,同时给出截面配筋。

梁、柱截面配筋的确定应考虑抗震设计的要求。

3.位移。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变(线位移)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角位移)。

4.挠度。构件轴线或中面上某点在弯短作用平面内垂直于轴线或中面的线位移。

(5) 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根据计算结果和构造规定,用auto-cad vba 绘制梁、柱配筋图。

5.成果形式

本毕业设计的成果应包括:

1.可运行的、并能给出正确计算结果的源程序

在存放源程序的软盘中,应至少有一个算例的数据文件,可在基本不需另外键入数据的前提下,显示正确地运行结果。

2.软件使用手册

这是为用户准备的关于软件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和其他必要的文字材料。

3.软件说明书

这是软件作者的工作档案,是软件维护的基本资料。其中应包括:

(1) 软件所依据的工作档案、力学和工程结构模型的较为详细的描述,主要的计算公式及其使用的符号的含义,重要算法的文字说明:

(2) 程序的结构:模块的划分的情况、各模块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模块的功能;

(3) 带有较为详细的注释的源程序文本。其中应注明各标识符的含义(尽可能的采用通用公式中的符号)。各程序段的功能、相应的数学公式和特殊算法的说明; (4) 为使他人根据软件说明书读懂你的程序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5) 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递交梁、柱配筋图纸一张。

4.对自己所编程序的评价

(1) 对算例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分析;

(2) 总结软件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及教训,提出设计改进意见。

以上各项资料处源程序文本以软盘形式提交外,其余均用计算机打印。

6.进度计划

第一周 毕业实习,参观工程,收集资料 。

第二周 需求分析:描述计算机模型,编些初步的软件说明书。

第三周 软件设计:选择模块划分的方案

第四周 模块设计: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梁柱截面数据)

或 数据输入界面设计(可视化图形输入)

第五周 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框架数据、附加荷载)

第六周 模块设计:荷载计算(恒载、活载),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七周 荷载计算(风荷载、地震作用),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八周 模块设计:梁配筋计算

第九周 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周 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一周 模块设计:柱配筋计算

第十二周 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三周 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四周 软件测试 或用autocad vba 绘制梁、柱配筋图;

第十五周 软件测试

第十六周 整理源程序,编写软件说明数和用户手册

第2篇: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该标准是为了合理地统一各类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钢结构、薄壁型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木结构等设计规范以及地基基础和建筑抗震等设计规范应遵守的准则,这些规范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制定其它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规范时,可参照此标准规定的原则。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包括一般构筑物)的整个结构,以及组成结构的构件和基础;适用于结构的使用阶段,以及结构构件的制作、运输与安装等施工阶段。本标准引进了现代结构可靠性设计理论,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分析确定,即将各种影响结构可靠性的因素都视为随机变量,使设计的概念和方法都建立在统计数学的基础上,并以主要根据统计分析确定的失效概率来度量结构的可靠性,属于“概率设计法”,这是设计思想上的重要演进。这也是当代国际上工程结构设计方法发展的总趋势,而我国在设计规范(或标准)中采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迄今为止采用最广泛的国家。

结构的作用效应常见的作用效应有:

1.内力。

轴向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正截面上的法向拉力或压力;

剪力,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切向力;

弯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内力矩;

扭矩,即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某一截面上的剪力构成的力偶矩。

2.应力。如正应力、剪应力、主应力等。

3.位移。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某点位变(线位移)或某线段方向的改变(角位移)。

4.挠度。构件轴线或中面上某点在弯短作用平面内垂直于轴线或中面的线位移。

5.变形。作用引起的结构或构件中各点间的相对位移。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6.应变:如线应变、剪应变和主应变等。

极限状态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极限状态可分为两类: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达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极限状态:

(1)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如倾覆等);

(2)结构构件或连接因材料强度被超过而破坏(包括疲劳破坏),或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3)结构转变为机动体系;

(4)结构或结构构件丧失稳定(如压屈等)。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使用功能上允许的某一限值的极限状态。出现下列状态之一时,即认为超过了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1)影响正常使用或外观的变形;

(2)影响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包括裂缝);

(3)影响正常使用的振动;(4)影响正常使用的其它特定状态。

结构设计的基本任务,是在结构的可靠与经济之间选择一种合理的平衡,力求以最低的代价,使所建造的结构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使用期限内,能满足预定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等功能要求。为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采用过多种设计方法。以现代观点看,可划分为定值设计法和概率设计法两大类。

1.定值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如荷载、材料强度、几何参数、计算公式精度等)看作非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经验为主确定的安全系数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任何情况下结构的荷载效应s(内力、变形、裂缝宽度等)不应大于结构抗力r(强度、刚度、抗裂度等),即s≤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我国和国外主要都采用这种方法。

2.概率设计法:将影响结构可靠度的主要因素看作随机变量,而且采用以统计为主确定的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来度量结构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即非确定性方法。此方法要求按概率观念来设计结构,也就是出现结构荷载效应3大于结构抗力r(s>r)的概率应小于某个可以接受的规定值。这种方法是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至7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已进入实用阶段。我国自80年代中期,结构设计方法开始由定值法向概率法过渡。

面向对象编程

使创建windows程序较为容易的关键技术是面向对象编程,或oop。这种技术可以创建可重用组建,

它是程序的组成模块。

几个定义

控件提供程序可见界面的可重用对象。控件的示例有文本框、标签和命令按钮。

事件由用户或操作系统引发的动作。事件的示例有击键、单击鼠标、一段时间的限制,或从端口接收数据。

方法嵌入在对象定义中的程序代码,它定义对象怎样处理信息并响应某事件。例如,数据库对象有打开纪录集并从一个记录移动到另一个记录的方法。

对象程序的基本元素,它含有定义其特征的属性,定义其任务和识别它可以响应的事件的方法。控件和窗体是visualbasic中所有对象的示例。

过程为完成任务而编写的代码段。过程通常用于响应特定的事件。

属性对象的特征,如尺寸、位置、颜色或文本。属性决定对象的外观,有时也决定对象的行为。属性也用于为对象提供数据和从对象取回信息。

5.设计主要内容

本软件适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的框架的设计。毕业设计要完成的工作包括:

1.平面钢架分析程序的改造

对结构力学教研室版平面钢架分析程序进行修改和补充。要求:

(1)编写自动生成节点坐标和单元节点编号的程序,或以图形方式输入计算简图。

(2)修改程序,使之适合多工况内力计算;(3)根据输入、输出数据的特点,设计适当的人机界面。输出应可选的显示各构件端力和内力图。

2.编写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机构的构件设计程序

(1)根据有关的规范,应明确计算的各种荷载(恒载、楼屋面活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的计算方法,在次基础上编写自动生成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点荷载和单元荷载的程序。

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确定。自振周期用经验公式确定。

(2)计算各种荷载单独作用时框架各杆件的内力。计算结构存放在各自的杆端力(随机)文件中。

对竖向荷载下的梁端弯距进行塑性调幅。

(3)在(2)中产生的杆端力文件基础上,分别计算各种可能的荷载组合下,梁、柱控制截面的内力。计算结果存放在适当的文件中。

(4)从(3)生成的文件中选出最不利组合,同时给出截面配筋。

梁、柱截面配筋的确定应考虑抗震设计的要求。

(5)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根据计算结果和构造规定,用auto-cadvba绘制梁、柱配筋图。

5.成果形式

本毕业设计的成果应包括:

1.可运行的、并能给出正确计算结果的源程序

在存放源程序的软盘中,应至少有一个算例的数据文件,可在基本不需另外键入数据的前提下,显示正确地运行结果。

2.软件使用手册

这是为用户准备的关于软件使用方法、操作步骤和其他必要的文字材料。

3.软件说明书

这是软件作者的工作档案,是软件维护的基本资料。其中应包括:

(1)软件所依据的工作档案、力学和工程结构模型的较为详细的描述,主要的计算公式及其使用的符号的含义,重要算法的文字说明:

(2)程序的结构:模块的划分的情况、各模块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各模块的功能;

(3)带有较为详细的注释的源程序文本。其中应注明各标识符的含义(尽可能的采用通用公式中的符号)。各程序段的功能、相应的数学公式和特殊算法的说明;(4)为使他人根据软件说明书读懂你的程序所必需的其他资料。

(5)部分编程较熟练的同学可递交梁、柱配筋图纸一张。

4.对自己所编程序的评价

(1)对算例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分析;

(2)总结软件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及教训,提出设计改进意见。

以上各项资料处源程序文本以软盘形式提交外,其余均用计算机打印。

6.进度计划

第一周毕业实习,参观工程,收集资料。

第二周需求分析:描述计算机模型,编些初步的软件说明书。

第三周软件设计:选择模块划分的方案

第四周模块设计: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梁柱截面数据)

或数据输入界面设计(可视化图形输入)

第五周数据输入界面设计(框架数据、附加荷载)

第六周模块设计:荷载计算(恒载、活载),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七周荷载计算(风荷载、地震作用),相应的内力计算

第八周模块设计:梁配筋计算

第九周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周梁荷载组合,确定梁配筋

第十一周模块设计:柱配筋计算

第十二周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三周柱荷载组合,确定柱配筋

第十四周软件测试或用autocadvba绘制梁、柱配筋图;

第十五周软件测试

第十六周整理源程序,编写软件说明数和用户手册

第3篇: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安排;VB;Access数据库

一、模块设计

模块是软件结构的基础,软件结构的好坏完全由模块的属性体现出来,把软件模块化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软件复杂性,使软件设计,测试,调试,维护等工作变得简易,但随着模块数目的增加,通过接口连接这些模块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基于上述原因,在进行总体规划的初步设想中,以中学各种资源和资源的分配为依据,综合多种相关因素,将该系统划分成以下四个子功能模块:用户管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排课管理子系统、课表查询子系统。在数据库设计上,遵循“功能分离,数据共享”的原则。

二、功能分解

1.用户管理子系统功能:用户密码的设置和修改,用户权限的设置,用户重新登陆。2.数据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对教室、教师、班级和课表数据的保存、查询、更新、删除。3.排课管理子系统功能:包括手动排课、修改课表这一部分。4.课表查询子系统功能:对于具体的班级、教师、进行课表查询,打印。

三、数据库设计

1.班级信息表。班级信息表负责维护班级信息,主要包括班级名称、班级人数、所在教室、班主任(每一班只能有一个班主任)。

2.账户信息管理表。账户信息管理表包括用户名称、用户密码、用户权限。管理员可以使用所有功能,但是普通用户不能运行条件设置等功能,只能修改密码和查询课表。

3.教师信息表。教师信息表是维护教师的信息表,包括教师编号、教师姓名、所任年级及课程、电话、邮箱等。系统规定每个任课教师只能任一门课,不允许跨级代课,但是一个教师可以任多个班级的课程。此系统最终是按照老师名字来排课的,所以在教师所任课程这个字段里,年级和课程同时显示,这样排课的时候,冲突可以减少很多。

4.时间段信息表。时间段信息表负责维护学校每天的教学时间安排,包括节号、时间段。

5.排课信息表。排课信息表负责对课程进行安排,包括班级名称、节号、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因为一个老师是带两个班的,所以按老师名字来排课,这样冲突就比较少。但是课程输出时候课程名和老师名是同时显示的。

四、用户界面设计

1.登陆模块的设计。登录界面是用户最先看到的系统的界面,所以直观上给用户的感觉很重要,所以做一个好的界面,提高软件的亲和力。

2.主窗体界面的设计。主窗体全部采用jcbutton按钮过渡到其他窗体,是便于使用,清晰明了。

这张图标题显示是super管理员,是因为是以管理员身份登录的。

图1-1系统主窗体界面

3.系统管理模块的设计。出于安全考虑,此系统设置了访问权限。不一样的用户的账户管理界面是不一样的。此系统共设置了两类用户:普通用户和管理员。普通用户的账户管理仅限于修改密码,管理员的账户管理包含密码管理和用户信息的管理。此外,普通用户不能运用条件设置等功能,但管理员可以运用。

4.条件设置模块的设计。条件设置模块总共包含班级设置、教师设置、时间设置这三个子模块。班级设置模块负责班级信息的添加、删除、查询等操作;教师设置模块负责教师信息的添加、删除、查询等操作;时间设置模块负责时间的修改操作等。条件设置功能仅限于管理员使用,普通用户没有访问权限。

五、系统总结

此排课系统是针对初中或者以下的学校,所以比较简单。主要是排课算法的设计,这部分解决了,其他就相对简单了。系统已经经过测试,可以进行简单的排课。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系统还是存在一些缺陷,没有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比如说,像微机课这类课,一般都是全班学生去机房的,而不是在固定的教室上,那么排课的时候,就多了限制条件,都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而被忽略了。系统创新的地方是,在排课的时候考虑到,如果两个班的某节课是自习课,也就是说不排课,那这不应该算为课程重复。系统的设计过程经历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按照课程名来排课,后来发现如果以课程名来排课,那么课程冲突就比较厉害,达不到提高排课效率的目的。第二种方案,也就是现在这种,是以老师名字来排课,规定老师只能带同一年级的多个班(一般情况下是两个班),所任课程仅限一门,那么一个班的课表出来后,另一个班排课时冲突的地方就比较少。最后课表生成时,班主任以及课表和任课老师同时显示。

参考文献:

[1]李玉林.VB毕业设计指南与项目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第4篇: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就业市场;光电;光机电一体化平台

随着光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其已经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力发展光电产业是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光电专业旨在培养符合光电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光电显示技术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是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偏重专业理论学习,弱化了实践环节的训练,导致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因此,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人才,是企业期望,社会认同,学校努力的共同目标。如何在各门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众多高校所面临的共同课题之一。因此对光电专业的实践进行研究,探索新型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管理模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光电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人才。

“光机电一体化测控系统综合实训平台”是依据上述要求而提出的。其要求测控实训接近实际工业生产测控现场,又要针对教学及实训目的进行理论及技术高度提升,强化光机电一体化测量与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提高光、机、电、计单元设计、系统安装与调试能力。

一、实践动手能力的需求

实践教学环节是光电专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江苏省常州工学院光光电工程学院设立于2006 年,现有学院目前下设测控技术系、光电工程系、新能源工程系三个系,24个教学班,目前学院已有900余名本科毕业生活跃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光伏、测量与控制领域内相关技术、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根据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和相关的市场调研,当前就业市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理论功底扎实,而且越来越看重实践动手能力。光电专业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光伏、测控方面的理论知识,但缺乏电子技术类相关能力,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训练条件和机会,因此对于实践环节硬件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这是当前光电专业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课题,也是国内其他学校同类专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常州工学院在现有的实验室硬件环境基础上,整合资源,借助科研平台,积极发挥教师主动性,研制出光机电一体化平台,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该平台将研究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现有实践教学硬件条件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培养模式,是解决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有效途径。

二、光机电一体化测控系统综合实训平台

光电相关专业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传感器、工程光学、控制工程、计算机控制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信号分析与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测控仪器技术、光电测试技术、自动检测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目前大多数高校光电专业学生都只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上,缺少亲自利用光电测控处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环节,更缺乏学生进行创新实验的条件和环境,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鉴于上述原因,在研究和技术积累的基础上,研制一种低成本、高精度、可扩展、基础性与创新性并举的光机电一体化测控教学创新实验平台,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该实训平台由激光测距装置、二维可控传送机构、单片微机控制器、数据采集卡、数控信号驱动器、上位监控计算机、系统测控软件及下微机测控数显器等组成。通过本系统实训,让学生可以掌握测控系统的全过程的综合知识和技术,包括信号测量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运动驱动技术、系统仿真技术、上下位机通信技术、电子线路设计技术、计算机监控界面设计技术、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

1.平台原理。光机电一体化测控技术综合实训平台基于激光三角的原理实现,其通过激光三角测量能够实现微小位移的精密测量。该平台采用非接触式测量,可以方便无损地测量被测物的厚度。该技术开发的检测仪器也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片测厚、印刷电阻测量、汽车四轮定位、造船、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的精密测量。

2.平台组成和各部分功能。光机电一体化测控技术综合实训平台主要由C型支架、激光测量装置、二维可控传送机构、测控箱、下位机测控数显器、计算机及系统测控软件等组成。C型支架主要支撑传感器测量装置往复扫描运动,由丝杠带动。激光测量装置安装于C型机构上下两端。二维可控传送机构主要模拟实际锂电池生产线薄膜的平面运动,控制被测物移动,由丝杠带动,光栅位移实现测量。测控箱内包含下位机控制器、电源、传动电机驱动、传感器信号驱动和上下位机数据采集卡通讯接口。下位机测控数显器能在脱离上位机时,实现系统测控与液晶显示。计算机包括数据采集卡和人机界面软件实现数据测量、分析和显示。

3.平台主要技术指标。测量范围:26-34mm;测量精度:1%;显示分辨率:1um;传感器测量扫描行程:0-450mm;被测物体传送行程: 0-350mm;传送装置光栅位移数字测量:0~300mm;具有上下位机独立的测控与显示:被测物平均厚度、被测物瞬间厚度、实时测量曲线显示、报警等功能;带有系统仿真、数据处理模块;提供测量及监控系统软件源代码;供电要求:额定电压交流220V;额定功率小于2kW。

此外,平台间通过网络互联,可自动生成实验报告、保存实验数据、管理和考评成绩。

4.平台实训项目。本平台提供7个难易程度不同的实训项目。实验一为基于Visual Basic/Matlab的串口通信。主要实现上下传感器采集数字信号和计算机之间的串口通信,并通过相关工具软件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实时显示。实验二为基于Matlab GUI实现上位机监控界面的编程设计。该实验需要学生掌握Matlab的基本功能和人机界面的实现。需要学生合理布局并设计完整、合理、直观、漂亮的人机界面图。实验三为静态厚度高精度测量和控制。主要让学生掌握差动式激光传感器静态测厚原理、了解静态测量误差的来源和抑制方法并采用Matlab人机界面实现静态被测物的厚度测量。实验四为二维动态厚度高精度测量和控制。主要让学生掌握差动式激光传感器动态测厚原理、了解动态测量误差的来源和抑制方法并采用Matlab人机界面实现C型机构不同扫描速度下动态被测物的厚度测量。实验五为多种测量数据软件的处理设计。主要让学掌握Matlab常规滤波方法:比如算术平均法、中位值滤波法、滑动平均法和中位值平均等滤波法。实验六为二维高精度丝杆传动和步进电机驱动控制。该实验主要基于汇编语言和C语言实现单片机对丝杠和步进电机驱动控制。实验七为下位机测控与显示界面设计。学生主要掌握单片机C语言的编程,图形液晶驱动程序的编写、步进电动机驱动控制原理和按键扫描程序的编写。

通过实验一到五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扎实掌握有关传感器测量、单片机控制、串口通信和软件实现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对工业自动生产线的产品检测判定模拟过程有直接的感受;实验六到七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光机电一体化平台的技术难题,提高学生独立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总结

光电专业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光伏、测控方面的理论知识,但缺乏电子技术类相关能力,而从就业信息反馈和市场需求来看,要求学生在学校的实践能力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上述对于学校实践环节硬件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结合与企业的科研项目,通过构建“光机电一体化测控系统综合实训平台”,既模拟实际工业生产测控现场,又可针对教学进行理论和技术高度提升,强化光机电一体化测量与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提高学生分析、光、机、电、计单元设计、系统安装与调试能力。通过实际实践课程、毕业设计课程的实施效果来看,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了光机电软件等相关知识,大幅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在后续理论学习的兴趣。此外该平台不仅适合光电专业学生实践操作的实施,也适合于电子技术类和机电专业学生的学习。

第5篇: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一、人才培养要“专而精”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根据市场和企业用人需求、设计类行业的发展和变化,确定本专业的主修方向为室内设计方向。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涵盖空间、材料、色彩、心理和设备的设计与规划,设计种类分为住宅、办公、娱乐、餐饮和商业等空间设计,还可以延伸到展厅、家具和橱柜等设计种类。同时,课程体系中包含了素质教育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而且专业核心课程只占整个课程体系的30%左右,因此,要在三年时间里,让学生熟练掌握多种类型的设计显然使不现实的,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将室内设计相关设计技能进行精简,突出培养作为室内设计师的最核心技能,通过走访企业,与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并对毕业生进行信息反馈的方式,我们了解到企业要求员工必须具备专业技能主要体现在能沟通、懂设计、会画图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始终将这几种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能沟通”即要求学生具备与客户沟通设计方案的能力,在每门专业课程中都设置了学生方案阐述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整阐述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方案表现能力;“懂设计”要求学生具备各种空间设计能力,我们将室内设计根据设计特点将各个空间设计进行整合分成两大模块,分别是住宅空间设计模块和公共空间设计模块,其中住宅空间设计模块又分为小户型住宅、大户型住宅和别墅空间设计,这三个小模块分三个学期来实施,课程安排由简到难,技能水平逐步提高,毕业设计阶段完成别墅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模块又分为办公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和娱乐空间设计,这三个小模块分二个学期来实施,学生根据兴趣和个人专业能力自主选择其中两个模块来学习,此目的是使设计课程更加具有系统性、延续性,更能体现职业岗位技能教学,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专业能力,打造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会画图”即要求学生能够画出标准的施工图纸,每门专业设计课程都要求学生绘制出一套完整的设计施工图纸,而且施工图纸必须符合国家装饰工程制图标准,要求学生既会做设计又会画施工图。各个用人单位纷纷评价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上手比较快,专业基础能力扎实,能很快地适应工作。这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特色,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将人才培养定位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式分开来。

二、上课就是“工作”

第6篇: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合作办学;实践教学;创新教育

0.引言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强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把创新教育列入其中,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等院校是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担负着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令人担忧,突出表现为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如何使我国的高等学校培养出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法合作办学项目

众所周知,发达的西方国家在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引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的是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经教育部批准,江苏科技大学于2003年与法国巴黎高等计算机学院(SUPINFO)合作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法合作办学项目),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工程技术人才。该合作办学项目的培养方案由中法双方的教师共同制订,全套引进了SUPINFO的教育资源,专业核心课程由SUPINFO派遣有工程经验的外籍教师任教,学生享有SUPINFO的电子图书馆、网络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实验室等优质教育资源。课程体系包含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工程实践项目、经管、法律类课程等。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有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体系结构、数据库、JAVA、,NET等;经管、法律类课程有IT管理、IT经济、IT法律、软件质量管理等;工程实践方面包括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个人项目和分组项目、全职企业实习、兼职实习、社团组织活动等。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该项目培养了一批既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又熟悉跨文化沟通,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从大四开始,学院根据出国深造、国内读研、自主创业和工作就业等各种情况,设置不同的课程组合,为学生提供宽口径的升学与就业渠道。已毕业的4届学生共234人全部通过中方的毕业设计,修满相应学分,并获得中方本科学士学位,其中178人,修满SUPINFO规定学分,获得法方学士学位;84人赴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攻读硕士学位,读研率近40%,国内就业涵盖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企、外企等,就业率达98.8%,用人单位评价学生“专业技术精湛,综合素质强,具有团队协作精神”。2007年12月,在江苏省首届中外合作办学经验交流会上,江苏科技大学作为特邀代表介绍经验,并在2009年的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中获得好评,办学效果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主管部门的肯定,并受到新华社等媒体的关注。

为什么入选中法合作项目学生的就业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与普通专业学生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呢?课题组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中法合作办学项目的一线教学和管理工作,非常熟悉法方教师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经过多次研讨和深入分析,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在法方的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来自于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更多的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上。

2.合作办学项目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学计划内,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而独立设置的,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实训、学年论文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

实践教学环节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

笔者从以下5个方面分析阐述中法合作办学项目的计算机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2.1课程实验

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例,国内课程通常为72学时,实验为16学时,由5~6个实验项目组成,由实验室老师集中指导,在固定地点开展实验项目。该课程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的笔试成绩,实验成绩仅作为参考。在课程中,实验常被看作理论教学的补充,辅助学生理解课程的核心知识点。

合作办学项目开设的专业课程几乎每门都有一个project作为课程实验,要求学生利用本课程介绍的开发工具、知识要点等独立设计并完成。任课老师负责指导并规定项目完成时间,具体实施由学生自行安排。每学期都有几门专业课的projiect要完成,学生获得该门课程的成绩一般由笔试、项目报告和答辩3部分组成,如果某两个project设计内容雷同,则均被判为cheat,该课程成绩为0且计入诚信档案。如ASP课程的project是需要设计一个飞行俱乐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学生通常会借鉴网络资源或其他同学的代码,因为诚信档案会直接导致不良信用记录,学生一般不会、也不敢相互抄袭,都会在理解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完善,最终转化成自己的成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自主创新意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每学期的多个proiect,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检索文献资源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经过4年潜移默化的培养,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解决工程问题的习惯。

2.2课程设计

国内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如“网站设计课程设计”时间为2~3周,集中在实验室编写一个软件项目,或集中在实验室利用实验箱、开发板等实现一个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案。学生独立或通过分组协作,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工程项目。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出勤情况、实验表现和设计报告决定。学生为了应付检查,通常整个班级的设计报告只有几个版本,很多学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训练。

合作办学项目每学年都会有1-2门的课程设计,主要是综合几门课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时间跨度为一个学期,由法方教师提供课程设计的题目、内容和要求。课程设计的综合性比较强,需要运用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Web页面或图形界面设计等,而这些在课程实验的projiect都训练过,学生将这些proiect有机整合,基本可以实现课程设计的基本功能。课程设计由学生分组协作完成,项目演示和答辩通过后可获得成绩,考核主要关注学生设计方案的新颖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2.3企业实习

国内计算机专业学生因为涉及交通费用、食宿安全、企业接收意愿等因素很少参加企业实习。合作办学项目非常重视企业实习,并设置了很多学分。每学年一次全职实习设置10个学分(国内通常为3-4学分),每学期一次兼职实习设置3个学分,学校根据企业评价、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或总结等给予相应的学分。合作办学项目在大一学年即开设了IT管理课程,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如何参加企业面试、写推荐信、如何与企业沟通并获得实习机会等。由于参加企业实习的学分非常高,学生在“胡萝卜+大棒”政策的引导下,一般都可以独自找到实习机会(低年级的实习通常是非技术性的,而高年级通常能获得需要专业技能的实习机会)。经过大学四年的实习训练,学生得到了丰富的企业实习经验,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就业或创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4技能认证

国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能得到技能认证培养的机会,而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体系中有多种企业技能认证的设置,如微软认证、思科认证、Oracle认证等。由于国外的高校和国际知名的大企业都有合作协议,可以免费获得最新的开发工具,学生在校期间每个学期都可以学习微软、思科、Oracle等公司的最新技术和开发工具,并使用最新的工具开发工程项目等。当学生通过企业的认证考试并获得证书时,法方教师会认定其取得相应的学分。

2.5社团服务

国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一般不会到社团服务,因为学校一般不将社团服务作为指标考核学生。而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每学期需参加3次以上的社团活动,以获取3学分的校园活动或社会服务学分等。

第7篇: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工程教学和实践环节是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必修环节。通过实验室建设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多种工业工程手段(工程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1.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规划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我们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反复论证。我们对国内外多所名校的工业工程系实验室进行了调查和网上查询,此外还重点请教了多位国际知名的工业工程专家。目前,各学校工业工程系由于各自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实验室建设侧重情况都有所不同。考虑到我系学生的培养需求以及今后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及我们现有的情况,发挥工科背景的后发优势,取其它学校之长,制定了比较符合时展要求和我校特点的建设方案。

我们决定重点建设3个专业实验室: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此外,我们不可能将工业工程面临的各种系统都在实验室建立物理模型,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展示技术弥补这一不足是一个重要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建设一个全面支持系统仿真与展示的综合体验演示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将仿真结果更加逼真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复杂企业大系统的运行情况,同时可支持各类系统的远程体验和演示,演示中心与三个分实验室用内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

这些专业实验室总面积约600m2,特点在于:一是着重于企业生产服务活动的整体;二是立足于教学,每个实验室都考虑教学实验和案例的建设;三是可为全校学生进行工业工程方面知识的教学和实践培训;四是可为工业工程系学科的发展提供基本平台,服务于长远科研基本需求。

2.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情况

2.1 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

“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在国家211和清华大学985有关经费资助下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设有先进制造实验分室和数字化企业实验分室,面积约30cm2。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对工厂、企业车间层的有关工程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工业工程系学生开设制造、生产系统方面的专业课以及为全校学生开设制造系统方面选修课,并支持有关课题研究。

实验室目前拥有一套教学用微型CIMS系统(包括车中心、铣中心、立体仓库、自动导引小车、三坐标测量机、机器人、物料传输线)7台教学型数控机床以及40台微机。拥有CAD/CAM软件和数字化企业建模与仿真软件,如Pro/E、I-DEAS、AutoCAD、FACTO-RY、Flexsim等。全部计算机、设备联网,并与校园网相连,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协同学习的环境。

利用实验室条件,学生可以进行CAD/CAM技术、CNC技术、NC编程、物流系统控制、FMS技术、CIMS技术、仿真技术、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等内容的学习,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与学一体化。

2.2 人因工程实验室

人因工程是工业工程主要的专业方向之一。建设人因工程实验室的目的在于综合运用人因工程方面的设备和技术,教学上支持人因工程、虚拟现实应用。协同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工业工程和制造工程课程实验,提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环境和设备技术实施手段,同时支持在虚拟设计制造、产品快速开发、劳动作业安全、人机系统设计与仿真等方面的研究。

人因工程实验室面积约156m2,分为4部分:人因工程基础教学实验室、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可用性评测与人机交互实验室和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

1)人因工程基础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人体和环境基本测量与分析,工作地设计等。

主要满足人因工程基础实验教学要求。主要实验内容包括人体基本测量(形体尺寸、生理参数、认知特性等)、环境基本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噪声、辐射、空气等)以及工作地基本测量(几何、物理测量等)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因学测量手段和测量概念,强化人因工程的概念,并且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考虑“人-机-环境”的互动关系,提高工程设计的人性化水平。结合这些实验,本实验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生理计测仪器、环境计测仪器等仪器的购置以及设计基础实验。

2)人体测量与生物力学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三维人体测量、建模、应用与分析等。

主要针对现代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技术及应用,满足人因工程高等专题实验教学项目要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三维无接触人体测量设备的购置、配套硬件建设和数据处理及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先进的人体测量手段,了解三维人体数据的应用,结合专题设计实验或项目充分领会人因工程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3)可用性评测与人机交互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用户研究、心理测试、计算机人机交互评测等。

主要针对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产品的可用性(易用性)、用户需求分析及用户研究以及计算机人机交互测评等实验内容。重点针对现代信息产品的可用性测评;如何运用工程手段把握用户的特征和需求(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以保证产品开发的成功率;针对软件的界面设计以及移动商务、移动设备进行实验研究。通过这3个方面的实验,希望能培养学生运用技术手段把握客户需求,特别是针对当前流行的电子商务、软件和移动设备进行人性化设计的综合能力。建设内容包括:用户测试室和研究观察室的监控设备集成、人机交互设备、移动电子产品评测样本以及相应的记录和分析软硬件。

4)虚拟现实与人机界面技术实验室建设

此实验室主要应用是多通道复杂人机交互系统仿真与分析、虚拟体验教学实验、操作行为测评与分析、人体运动跟踪与仿真等。

主要针对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的复杂“人-机-环境”交互系统进行模拟、仿真、测评和研究,立足于构建各种人机界面进行近似真实场景的测评,并运用多通道人机界面技术开展部分虚拟体验教学研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集成体验来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感知”复杂的系统或理论。本实验将作为高等人因工程专题实验和一系列研究类专题实验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自己动手进行研究类实验的设计、运行、总结、提高的能力。同时本实验室还作为工业工程系其他专业方向教学和研究用实验平台,开展体验类教学实验和成果展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通道虚拟现实立体投影系统、触觉人机交互装置研制、虚拟现实软件平台购置、驾驶行为仿真测试系统研究以及专题实验设计。

2.3 物流工程实验室

物流(广义包括企业内部物资流动和企业外部供应链管理)在现代企业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并已经引起政府和工业界的高度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满足相关的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使实验室充分体现和展示现代物流技术。物流实验室面积约9cm2,硬件设备主要是二个方面:混流装配生产线(企业内部物流)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

1)混流装配生产线(企业内部物流)

该生产线是装配生产线,有8个工位,传送带可以连续移动或节拍移动。在生产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生产指令、监控生产状态、控制装配线的运转,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企业实际加工的装配生产线,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内物流。同时可以进行产品的功能结构分析与装配流程规划、装配线配置与布局、装配线平衡、装配作业动作分析时间研究、在线库存管理与生产现场物流、MRP与JIT生产模式对比、JIT方式下停线实验、装配质量控制、基于MES实时计划调度等实验。

2)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部分

物流实验室商业物流部分主要由40个货位的自动仓库、货柜、电子标签系统、电动传输带、条形码系统组成。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物流系统的需求,自行设计、分析、建立一个配送中心(仓储、分拣、搬运、进出库等)规划物流系统。提高其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对于现代物流配送有基本认识,了解和熟悉库存管理。对于可以进行实验室实验、设计、实施的配送中心部分,在实验室进行,对于不便进行实验室分析、实施的送货线路部分,采用规划及仿真软件进行。

3.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成果

目前,先进制造及数字化企业实验室中的先进制造实验分室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开发实验网络教学课件,増加新的实验内容,扩大效益。学生可在实验室里进行数控编程及加工,CAD/CAPP/CAM、FMS、机器人、CIMS、生产调度及仿真优化等反映先进制造技术的单元或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训练。除为我校学生提供教学实践服务外,每年都有其他院校(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来我系实验室做实验和实习。数字化企业实验分室已经实现从零件设计、工艺分析、工厂设计、企业管理到企业运作仿真的系统集成。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学习数字化时代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几乎所有软件系统,进行企业知识的全方位训练。

已经建成的人因工程实验室,是国内高校中建设比较完备的一个人因工程教学实验室,而且建设内容突出反映了国际上人因工程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融入了较多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如信息产品的可用性及用户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复杂人机界面方面的应用、虚拟现实体验与展示等。实验室建设规划内容被许多国内兄弟院校的工业工程系索取和参考,为国内工业工程系人因工程方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先例。

物流工程实验室各个部分设备已基本建成。物流实验室的软件建设正在进行,软件建设主要以科研成果为基础进行开发,形成与实验设备配套的软件,如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这些软件补充物流实验室的教学功能,通过该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技术,而且通过模拟操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实验内容同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室建设,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研究生和有关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结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包括软硬件建设和教学实验建设,熟悉了工业工程新的学科方向,主动参与了所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准备。研究生通过参与开发教学实验,特别是研制实验系统,不仅为学校节省了巨额的资金,而且也培养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实验室的建设也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承担了六项大型国际合作项目,总经费约300多万元。

4.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

目前,年轻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管理专业实验室,以教学与研究互动的原则运行和发展实验室。在教学实验的设计阶段是教师、研究生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策划开发,一旦成熟就完全交给实验技术人员负责运行。

利用现有的专业实验室,以教学计划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实践动手能力、协同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全面素质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我们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包括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单元实验和系统实验,以及研究类专题实验和新技术含量的专题实验。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式,比如看录相、现场操作演示、学生动手实践、计算机仿真等。与此同时,也将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实验内容,使实验教学始终能够紧跟学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针对19门课程,我们已新开设实验40多个,年接纳学生人数1000多人次。

配合专业课程和教学实验,实验室还开发制作了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供学生自学。同时实验室接纳本科生的生产认识实习,毕业设计(综合论文训练)SRT项目和研究专业技术的研究生论文工作。此外,还对工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大学、大中专教师进行工业工程专业相关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

第8篇: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与各专业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我们主要以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根据“初步体验、独立项目实践、从业实践与实训”3个层次实行渐进式实践教学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验环节的设计到课堂教学案例和实验教学的开展,都围绕工程素养的培养进行遴选。

1.1采用工程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课讲授方面,我们以工程案例驱动模式进行教学,以网上书店的开发案例贯穿教学全过程,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和设计技术融于案例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传媒行业特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与新媒体应用相关的多媒体数据库等新技术内容,加强数据库工程应用设计及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各章的教学中,我们用案例进行分析,逐层引导,全过程地阐述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中的各类概念和技术问题。

1.2实行渐进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过程

1)初步工程训练体验。课程的教学除了理论教学外,还有相应的课内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实践,主要包括特定DBMS的使用、SQL语言的编程练习以及数据库的连接技术;另一部分是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采用工程化的基本思想,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现一个初步的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初步工程训练体验阶段,教师提出工程设计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系统界面设计、基本的数据操作和查询统计功能设计、性能指标设计等基本要求。学生可自由组成小组,根据教师要求自主选题并自主选择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环境,在完成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自己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一些特色功能模块,然后完成项目设计的总结报告。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项目验收,要求每个小组制作PPT进行项目工作汇报并演示所设计的作品,由学生推选出的若干学生评委负责项目评分。工程项目设计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分依据。

2)独立工程训练实践。独立工程训练实践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完成。该阶段要求每个学生自主完成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项目开发实践,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自学数据库开发工具和环境,强调独立设计,强化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课程设计阶段,教师除了提出项目设计的基本能力训练要求和设计作品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外,还给出一系列参考选题让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主选题,但需征得教师同意,以保证选题的质量。为避免抄袭等行为的发生,每个学生的题目和内容必须不同。同时,课程设计阶段会要求学生采用与上一次设计不同的工作模式(C/S或B/S),采用工程化的手段和方法完成基本的设计实现工作。课程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评委(7人)对学生作品和设计方案进行检查,最后通过汇报答辩的形式评定作品设计成绩。作品设计和汇报答辩成绩由学生评委给定,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负责答疑,在答辩过程中负责点评,但教师有权对成绩进行微调。另外,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要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教师对课程设计报告批注评语并给出成绩,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作品设计成绩和设计报告成绩组成。经若干次实践证明,上述实践教学方法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同时又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并取长补短,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报告,学生提高了撰写规范的项目设计方案的能力和设计总结报告的水平。

3)从业工程训练实践。从业工程训练实践主要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以行业一线的真实工程项目为背景,参与并完成相应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工作(或作为其毕业设计),培养数据库工程应用实践开发和运用数据库技术从事服务外包等实际应用开发能力。第3阶段主要是结合实际数据库工程项目,尤其是与传媒应用密切相关的数据库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工作,如电视节目查询点播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影视资料编目系统等。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其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在离校前具备应对复杂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通过3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初步具备到一线从事数据库工程及服务外包等项目开发的基本能力。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多数课程的考试都采用期末笔试形式,课程考试无法真正做到考核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此改革评价方式宜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配套。为使实践训练能落到实处并能给出客观公正的实践评价,我们对于C语言、Java课程以机考为主,采用具有自动评价学生程序功能的程序设计上机练习及考试系统,改变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在开学半学期后每两周组织一次机考,采用多次开卷机考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通过考试的学生如果不满意成绩,还可以在学期结束前的任何一次考试中重考。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考核分为笔试和机考两部分,期末总评成绩建议按照平时成绩占20%、笔试成绩占40%、机考成绩占40%的比例计算。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工程项目设计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和工程项目设计各占总成绩的50%,其中设计作品占40%,设计报告占10%,不再单独设置平时成绩,而以初步的工程项目实践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课程成绩的评价采用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方式。

三、结语

通过组建由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与应用4门课构成的计算机类课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1)以案例驱动方式深化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全由学生自学C语言语法,突出专业层面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训练。

(2)以案例驱动和项目驱动并重的方式深化Java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前半学期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学会Java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调试方法,熟悉Java特性和程序架构,特别是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念;后半学期主要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项目设计实现能力训练。

(3)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模式开展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以学习传统的、经典的数据处理方法为核心,以掌握算法设计基本功能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与OJ系统中相应的配套练习,基本达到工程设计必需的基本技能要求。

第9篇:界面设计毕业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能力;高职;软件技术;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334-05

Reform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Capacity Progressive, Dual-Line Training”

ZHANG Li-jing, ZHOULi-min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Lanzhou 730060,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form measures, specific practice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software tech? nology professional. Industry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demonst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ability progressive and tworun curriculum system, described the idea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design, rationality and advance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build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really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graduates of vocat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quality, has a full range of improved, Greatly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in employment rate and quality of employment. Finally,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ng-term professional.

Key words: capacity; vocational; software technology; reform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软件技术专业作为学院示范性建设时期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和长足进步[1]。面对IT行业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现状,立足实际,本着“开放、合作、共赢”的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理念,始终坚持“专业对接产业、教学内容对应IT职业资格标准、教学过程对应软件开发工作过程”的建设思路,从人才培养模式研讨、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诸多方面,逐年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多渠道进行专业办学合作,工学交替。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获得了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和国家各相关部委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为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推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许多省区也相继采取措施,积极扶持、壮大本地区的软件产业。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与全国软件产业同时起步的甘肃软件业,经过多年头的探索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发展速度和整体行业水平相比,存在规模小,从业人员少,所占工业产值小等问题;而且布局严重失衡,除兰州市外,其余市州软件业发展非常薄弱,有的市州甚至没有一家软件企业。另外,从行业结构看,目前省内软件业仍以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为主,自主研发企业相对较少,无论行业规模还是整体技术水平,都与发达省区相去甚远。这也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们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提供了机遇,为缓解区域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来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专业论证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不同于学科本位的建设,更有别于社会培训机构的速成教学。其人才规格的确立是专业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我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通过走访企业、行业协会以及与同类院校的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对其岗位能力进行详细分析。我们得知,目前企业、社会急缺位于IT人才结构“金字塔”底部的初级程序设计人员、一线销售人员和测试人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软件蓝领”。他对应的岗位群主要有以下两类:一类是面向软件外包服务企业,主要从事程序设计、软件编码、测试等工作,完成模块项目任务;另一类面向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岗位涉及软件开发过程的各个领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技术方向以java和.Net为主,学历要求层次不高。

所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及培养方向的准确定位。以培养职业素质良好,专业知识全面,岗位能力扎实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素养,沟通力和学习力;使其熟悉软件开发环境、掌握开发工具、知道项目开发流程及规范,掌握主流操作系统的使用、数据库管理和常见软件文档的编写,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性。

2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示范性建设时期,作为地方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依托学院提供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我们系围绕专业开办了兰州智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提出了一整套“专业+公司”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方案模型如图1所示。

图1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方式

该方案依托智博软件公司和校内建立的模拟“软件工厂”[2],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按软件公司开发软件项目的流程来进行,围绕软件技术专业群在公司内部设立软件开发部、软件销售部及市场部等业务部门。公司员工由值班经理(老师)和第五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组成,负责承接中小型软件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软件营销培训、项目团队合作以及应用软件测试等。实践证明,坚持“专业+公司”办学理念的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的。它把学生的技能培养划分为技能积累、能力发展和综合实践三个阶段,学生在校内基础平台和公司市场化、项目化的环境中交替完成了真题实作,顺利完成从单项职业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经过职业能力迁移形成岗位职业能力的递进过程,增加了就业砝码,做到面向IT企业就业经验和能力的“零适应”期与零距离[3]。

3课程体系的倒推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核心,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我们首先得到了软件行业的主要岗位及岗位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筛选出了软件开发和软件服务2个就业方向,及初、中级软件程序员、需求分析员、人机界面设计师、软件销售员等16个应职岗位。如表1所示。

同时,结合岗位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进一步确定了如:数据库操作员、.Net程序员、IBM Java程序员、软件测试员等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资格取证证书,实行课程置换和考试改革,以证代考,计入学分。要求专业学生必须获取一个以上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并支持学生获取高级证书及不同科目证书。

紧接着,采用“倒推方法、据岗设课”。先根据专业确定的2个岗位群和16个应职岗位,对应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分析每个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获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并对其进一步分类,划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IT职业素养、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及扎实的计算机基本操作和程序编码能力;核心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软件项目的设计开发、产品测试、文档编制及项目服务和管理能力。如表2所示。

表2软件技术岗位能力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也是职业技术院校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主线[4]。这个环节称为据岗设课,是课程体系的内容核心。我们根据获取的岗位能力要求,分别设置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平台课程包括职业素质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岗位能力课程和技能拓展课程。以推演架构中显示的专业知识课程为例,如图2所示。其他不在赘述。

接下来,我们根据高技能软件开发人才的成长规律组合课程,使入门学习阶段的课程与编码员的特点相对应;专项学习阶段的课程与初级程序员的特点相对应;综合学习阶段的课程与程序员的特点相对应。也就是说把学校学习的阶段和高技能型软件开发人才成长的过程相关联。最后,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及专业教学资源的配置与均衡,我们对同一阶段的课程进行排序,最终形成了软件技术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4双线培养方案的实现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教育教学,培育高端、高技能人才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了专业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做法,专业教学的所有活动都要围绕这一方案开展。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软件技术专业改革抢抓学院示范性建设的有利机遇,深入走访企业,调研市场,基于“2.5+0.5”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倒推方法,确立了专业核心课程的主导地位及专业平台课程的开设依据。

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逐年微调修订,不断扩大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力度。从专业建设条件、实训保障等方面,校企共同制订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开发特色教材(讲义)、建立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逐步扩改建了软件技术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围绕java和.Net两大主流技术方向,形成了一套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团队突出、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补充的双线培养、立体化运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职业能力的递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了职业能力、专业课程、职业素质和技能证书的四位一体。方案模型如图3所示。

图3双线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从图中看出,我们将专业平台课程和核心课程有序分布在第一至第五学期;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作为开发技术的起点,顺序平行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以及Java Web开发和开发等课程,同时,软件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相关支撑课程同步开设,第四学期末,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特长完成校内模拟环境下的软件实训项目开发,最终将基于B/S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训课程作为两大技术路线的落脚点。

第五学期,在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开设了TCP/IP协议与网络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等技能拓展课程。提高学生适应IT行业发展变化的转岗能力。在课程递进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同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职业素质的培养也贯穿了课程体系的全过程。

5思考与总结

这几年,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均保持在97%以上,对口率达到了70%,先后有60余名学生在上海、无锡、杭州等大中IT企业高薪就业,截止目前有12名学生已经走出国门,开展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研发实践。欣慰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如下思考:

1)“知识精、教学优”的双师教学团队是方案执行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5]。换句话说,软件技术行业本身更新速度就比较快,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要亲自承接项目开发、积累项目经验;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开阔思路,保持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先进性和技能的不断提升。

2)“经验足、技能强”企业兼职教师是方案修订的源泉。企业兼职教师始终活跃在企业软件研发的一线,亲自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很多,项目经验丰富;对新技术驾驭能力强,市场用人要求变化的嗅觉灵敏。要拓展渠道,大力聘用兼职教师,灵活安排授课内容、时间和地点,使其真正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工作;另外,鼓励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一起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炼教学案例,培养软件开发的规范意识和实战能力,来一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3)“设施好、功能多”的教学条件是专业建设的有利保障。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校内基础实训平台主要有软件开发实训室和软件技术综合实训室,主要完成软件开发语言或工具教学;2009年学院与IBM共建了50工位的IBM J2EE实训室,在模拟企业环境中,反复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和编码能力。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利补充,依托兰州智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营造职业环境,引进企业项目,开展项目实战。最后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融入企业团队,实现顶岗就业合一。因此软件技术专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好的教学实训条件。

总之,好的方案,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来保证实施,要取得最佳的实践效果才是真的好,那样的改革才是有效的,才是成功的。事实证明,学院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交流,广泛与沿海IT培训机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等途径,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力递进、双线培养”的专业建设之路,但IT领域日新月异,我们一刻都不能放松,在信息化时代的大潮中,仍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宋贤钧,陈兴义,王诚,等.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59-62.

[2]任泰明,宋贤钧.“专业+公司”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2):45-46.

[3]任泰明,宋贤钧.“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