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子诗选范文

海子诗选精选(九篇)

第1篇:海子诗选范文

在格调派占据很大篇幅的《湖海诗传》中,王昶之师沈德潜稳坐第一把交椅,不仅享有全集仅有的两个独卷名额之一,而且还是录入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作者。对此洪亮吉所云极其恰当:“沈尚书德潜为王侍郎诗派所自出,故所选独多。”

而仔细研究沈德潜入选的七十九首诗歌,发现《湖海诗传》中选入沈氏诗歌数量最多的当属其山水诗。其中游览名山大川的诗作尤多,里面有“林深光未显,峰折路疑引”的小白阳山、“山石备万形,变态各奔凑”的石公山、“绝地九百仞,陡如下斧劈”的天都峰、“鬼工险莫加,天匠巧欲尽”的狮子峰、“山花媚游人、径仄不暇顾”的云外峰等。除却名山大川,《湖海诗传》中还收入了《泛碧浪湖泊道场山下》、《九月登贺九岭初见霜叶》、《游天池》、《晓起》、《过许州》等山水作品。其中《石梁观瀑》一诗,先描述、后议论的写作方式,将石梁瀑布的奇险绝展现出来,读罢有惊心动魄之感。整体看来,《湖海诗传》中所选沈氏的山水诗大致属于杜甫、韩愈山水诗一路,有沉雄壮丽之风,基本上符合沈德潜自身山水诗的特色。

与此同时,反映社会现实也是《湖海诗传》中沈氏入选作品的一大特色。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歌功颂德,粉饰升平的作品,以《旧边诗》为代表。其序云:“我国家内外一统,万方宁谧,揆文奋武,无远弗届矣。阅《明史》,见季年屯政不修,边事日坏,民生凋敝。因作《旧边诗》九首,述往事,盖以庆太平也。”这里面包括《右辽东》、《右蓟镇》、《右宣府》、《右大同》、《右山西》、《右榆林》、《右宁夏》、《右固原》、《右甘肃》九首,通过今昔对比,以进一步歌颂太平盛世。

另外一个层面学界关注较多、也更具有现实价值意义。那就是沈德潜揭露社会黑暗、关注人民生活苦难的诗歌作品,如《制府来》吟述的是满洲大臣噶礼整日花天酒地、贪酷不法、将作恶引为乐事,“扬旗旌,麾三军,制府航海清海氛。声名所到,步步生风云。居者阖户,行者侧足。但称制府来,小儿不敢哭。军中队队唱凯还,内实百货装楼船。文武郊迎,次且不得近前。制府之乐千万年。”出行的排场极其隆重,而最终下场却是死路一条,“太阳照,冰山倾。黄纸收制府,片刻不得暂停。轺车一辆,千里无人送迎。妇女戟手詈,童呼其名。爰书定在旦夕,求为养养不可得。盘水加剑请室间,从前荣盛如云烟。”前后强烈的对比手法,讽刺嚣张跋扈、贪赃枉法的官吏不得善终。

在所有入选的诗歌作品中,最能代表沈德潜诗歌特色的当属其有关社会教化的诗,这在《湖海诗传》中也录入了不少。沈氏以儒家思想观念为准则,倡导忠孝节义,具体有《侯氏三忠祠迎神曲》中扬忠倡孝的抗清义士侯震赐、侯峒曾、侯歧曾父子三人;《岳鄂王墓》中“今古含冤地,孤臣旧死忠”的岳飞;《济南双忠祠》中抗击清兵,“被执志不屈”,因而英勇就义的巡按御史长洲宋公和历下知县韩公,借此“以丑为人臣,而怀二心者”。通过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高尚节操,来表达对当今社会种种弊病的鞭挞,同时也体现了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在艺术表现方面,《湖海诗传》所收沈德潜诗总体特征是“中正和平”、“温柔敦厚”。 沈氏诗歌中的七言绝句,多学唐人王孟一路,如《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 整首诗清新恬淡,极富诗情画意。

律诗则以杜甫为宗,以登临怀古为胜。七律如《吴山怀古》四首其四,“襄樊失守势飘摇,半壁河山付北朝。余烬但依新会水,无情深恨浙江潮。君臣俘馘归沙漠,宫殿荒遍黍苗。唯有青山终古在,夕阳回首客魂消。” 吊古伤今,感情沉郁浑厚,深得杜甫律诗之精髓。五律如《岳鄂王墓》“大将回戈日,中原陷敌时。朝廷输币帛,父老望威仪。天意竟如此,神灵俨在?千秋见孤愤,认取向南枝。” 追忆岳飞以“莫须有”罪名蒙冤入狱,千秋万载之下,其冤其愤令人扼腕,思想感情亦以沉郁为主。

在《蒲褐山房诗话》中王昶对其师沈氏做了如下评价:

第2篇:海子诗选范文

3月26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海子生前好友以及大多数未曾见过他的人聚在这里,重读海子的诗,分享关于他的个人记忆。尽管只能容纳280人的多功能厅加了座位,还是有不少人站着听完所有嘉宾的发言和朗诵。

主持人的声音有些刻意的沉重和哀伤,这一夜已注定不会平静。盲人歌手周云蓬唱完《九月》后迅速赶往北京东棉花胡同江湖酒吧,那里是由一群音乐人组织的海子纪念活动――开场半小时前已经找不到一个空座位了。

“今天,中国几乎所有城市都在搞与海子有关的诗歌朗读会。”诗人冷霜这样说。不仅如此,还有一群人到安徽怀宁――海子的家乡,为他扫墓;一些人在网上嚷嚷着到山海关的铁轨旁凭吊他;他的诗又一次结集出版;与海子有所交集的同事、同学、生前好友被记者找出来讲述关于他的记忆碎片。

这是一个隆重的20周年。

“我已经忘了5年、10年的纪念是什么样了。”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说,“20年来得特别猛烈。”

1989年3月26日,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此后20年,他的诗歌进入中学教科书;他的生平变成传记;他的剧本《弑》编排成剧;他的诗被模仿;他的死成为研究对象。

“很难说在对海子的种种缅怀与谈说中没有臆想和误会,很难说这里面没有一点围观的味道。”1994年,西川在《死亡后记》中这样写道。

喧嚣还是寂寥

1989年,海子去世。那一年,诗人蓝蓝正在河南省一家杂志做编辑。在她的印象中,仿佛一夜间,投稿信件像雪片般寄到编辑部。投来的诗作中,充斥着“麦地”、“王”这些海子经常使用的意象,有的甚至直接抄袭海子的作品。

正如西川所预言,海子的死成为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任何一个突如其来,在我们看来很悲剧性的死亡方式会在这个人身上附着很多传奇色彩,这种色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夸张,把这个人塑造成一个脱离世俗生活的人,变成一个半神的状态。”作家出版社编辑李宏伟这样说。

为纪念海子,1989年4月7日北大举行海子诗歌朗诵纪念会,千余人参加;北大教师胡续冬回忆,那时基本把阅读海子、骆一禾、戈麦作为朋友间互相激励的一种方式。

“1991年到1994年,那纯粹就是海子的天下。”诗人世中人说,“神话的说法就是当时形成的。上世纪80年代末是精神危机的时期,正好又赶上特异功能、宗教知识繁荣,在这种背景下,海子思想的纯粹性能非常轻易打动人。”

但海子的神话最初并没有撬动出版市场。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清平和王晓与西川联系,想出一本海子诗集。西川当时正在做《海子诗全编》,就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了一本有点像诗选的《海子的诗》。但这本书征订时,征订数只有5本。“根本不可能开印,”西川说,“我跟他们说这个书肯定不会赔,无论如何也得印3000册(一本书开印的最低印数)。”

1997年出版的《海子诗全编》也并非一帆风顺。“一家出版社纸型都打出来了,后来又不干了,怕卖不动。他们甚至觉得诗歌连保本都不行。”最后,这本书由上海三联书店编辑倪卫国接手,《海子诗全编》得以付梓。

《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上市后很快售罄。现在,《海子的诗》累计印数已达20万册,而定价47元的1997年版《海子诗全编》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已被翻了十几倍,最高标价800元。

2008年下半年,几家出版社开始联系西川,为海子去世20周年的出版做准备。西川说:“这次顺利多了,海子这些年已经变成名人了,有很多人在找海子的书。”

“这10多年,海子是为数不多的不会让出版社赔钱的诗人。”3月26日首发的《海子诗全集》责任编辑李宏伟告诉记者,“功利一点来说,海子也会对出版社的品牌有好的影响。”

越大众,越轻率?

1999年,海子去世10周年。周云蓬还在酒吧卖唱,北大搞了个纪念海子去世10周年的活动,他不知从哪儿要了张票,可“说什么也不让我进去。那时候,总有很多人往北大里跑,参加诗会、抢话筒”。

2004年,周云蓬开始在北京“无名高地”酒吧的演出弹唱《九月》。“刚开始接触这首诗没那么多感觉,在海子的诗里,它并不是很惹眼的一首。但你总唱就会对它理解多一点。他写的是草原上各种生物在生长、瞬间死亡,无论生长还是死亡都很茂盛的感觉。”此后,《九月》成为周云蓬在酒吧弹唱时点唱率很高的一首歌,“它不是那种很晦涩的歌,大伙儿都挺爱听的”。

海子诗歌的广泛传播还要得益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教材。2001年,海子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进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

“学生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挺有感觉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高建忠说,“与其他现代诗相比,学生对这首诗更感兴趣。他们觉得,舒婷的《致橡树》太好懂了,郭沫若的《天狗》‘跟疯了一样’,他们会嘲笑或者根本看不懂。可海子这首诗,他们能看懂一点,但又不是特明白,心里就会有一种期待:上课时能不能就此讨论讨论?”

然而,现代诗歌单元并非高考语文重点。北京市东城区高二学生马婷告诉记者,艾青的诗,老师讲了好几节课,舒婷的《致橡树》也是精读篇目,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是“老师读一遍,我们集体读一遍,然后就下课了”。她对海子的所有了解,就是注释中的那句:“海子(1964―1989),安徽安庆人,当代诗人”。

诗人冷霜在《中国新闻周刊》上撰文写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显然与它语言的质朴和意象的温暖、明朗有关,看上去诗中的情感似乎纯净而超脱,然而,它在实际教学中却给教师和学生们带来了难题……一位浙江中学教师发问:有着如此消极思想感情的诗歌,怎么能成为中学生的语文教材?”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也提出:这首诗并不像表面那么“通俗”,也许我们对这首诗的态度过于草率了。

同样显得有些草率的还有2004年海子去世15周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海子传》。作者余徐刚当时是安庆师院艺术系大二学生,2003年5月他把到海子家拜访的一些见闻放在网上后,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位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编辑找到他,希望余徐刚写一本海子传记,2004年3月26日前出版。余徐刚告诉记者,虽然高中时就接触到海子的诗,但直到写这本书时才开始系统阅读。在出版社的催促下,他用一个月时间,写完了海子的25年。

无根的繁荣或真实的冷落

2009年,海子去世20周年。3月26日,纪念海子的活动在安徽怀宁举行。据怀宁县委宣传部介绍,“为缅怀海子,打响海子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品牌,今年年初已确定组织举办海子逝世20周年纪念活动,并列为2009年重点开展的十大宣传活动之一”。“这个活动一开始并不是官方的,”西川说,“好几拨儿人在那儿。后来当地县委给我打了几次电话。”

据《新安晚报》报道,“前不久,海子的故乡――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将诗人的墓地修缮一新”。但世中人告诉记者,修葺墓地并非由当地政府主导。2007年,诗人卧夫出资翻修海子墓,后来县里才拨了1万元。“刚接触时当地并不重视。有个朋友是市里的小领导,这才跟县里接触上。”世中人说,“海子家在小山村,公用墓地全村人都在用,不能占太大,否则别人会有意见。动工时县里几个领导去了,这样街坊邻居能看到,之后的工作也会更顺畅些。”

另一个由学生自办的纪念活动则要单纯许多。3月26日,北大五四文学社邀请谢冕、蓝蓝、臧棣等十余位嘉宾参加“春天,十个人读海子”纪念活动。诗人孙文波的发言在众人中显得有些直率,“本来我写了发言稿,但在今天这个场合似乎对他不恭。大家都在唱赞歌:‘海子就是了不起’。”

大众传媒和专业期刊给海子的篇幅似乎已经够多了,但西川认为,作为诗学课题的海子还没有展开。“海子刚死时,阅读、朗诵海子的诗是一个情感输送渠道,但这么弄都20年了。大家集中在海子这个名字上,海子写了什么、表达了怎么样一个世界,还有待深入认识。他在日记里写到过的对语言音乐性的那种认识,他诗歌里写的村子里的光棍、二流子,这些东西其实都没有被谈到过。”

与海子同时代的朋友、受海子影响的年轻人,在20年后继续传播海子。但并非每个与海子有关的人都像媒体报道或预期的那样“深受影响”。

第3篇:海子诗选范文

洁净的脚,沾满清凉的露水

她有些忧郁

望望用泥草筑起的房屋,望望父亲

她用双手分开黑发

一枝野桃花斜插着默默无语,另一枝送给了谁

却从没人问起

春天是风,秋天是月亮

当我感觉到时

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

那里雨后的篱笆像一条蓝色的

小溪

欣赏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在《海子诗全编》里没有注明,前一首诗写于1984,虽然该书并不全按创作年代编排,但也相去不远,这首诗应该写于84-85年间。

这首诗的写作起因,应该是海子想起了某个女孩子,某个曾经对海子单恋的女孩子,海子想起她来,极有可能是这个女孩子的出嫁事件,或者说,因为要出嫁,女孩子在最后见到海子时,流露出了伤感,让海子感觉到了女孩子对他的情愫。以上虽然仅仅是揣测,可我相信,假如有人细加考察,应该可以从海子的同村人中,找到这样一个女孩子,她应该是海子较近的邻居,她或许比海子大上一两岁。

当然,这揣测无论真假,其实并不影响这首诗歌的动人美丽。

“她走来/断断续续的走来”,在海子的心中,女孩子的形象已经无法消除,她经常来到海子心中,引起海子内心情感的涟漪。“洁净的脚/沾满清凉的露水”。乡村女孩,经常赤脚行走,那赤脚上本来应该沾满泥土,但在诗人的想象中,沾满的却不是泥土,而是“清凉的露水”,一个乡村清纯美丽女孩的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

海子最欣赏的女人是嘉宝,嘉宝的孤僻和忧郁是出了名的。忧郁使女人更美,当然这种忧郁必须发自内心,否则就成了别样的搔首弄姿。而因爱而忧郁的少女,必然是世上最为美丽的形象。“她有些忧郁”,为什么而忧郁呢?“望望泥草筑成的房屋”,穷乡僻壤中的美丽而穷困的少女,是海子经常歌唱的少女,“贫穷孤独的少女像女王一样住在一把伞中/阳光和雨水只能给你尘土和泥泞/你在伞中躲开一切/拒绝泪水和回忆”(选自《雨》)。躲开一切的少女却无法躲开自己的爱情,亲手采来的野桃花,装扮着少女的黑发,希望能够引来爱慕之人的目光。而那另一枝桃花,也必然是送给了心仪的海子。可是谁理解了这位美丽忧郁的乡村少女的情愫呢?少女的父亲自然不会理解,连海子当时也没能理解。可理解了又怎样呢?海子尽管说“我本应该成为/迷雾退去的河岸上/年轻的乡村教师/从都市师院毕业后/在一个黎明/和一位纯朴的农家少女(写到这里,孩子会不会又想起了这首诗里的女孩子?)/一起陷入情网”(选自《浪子旅程》),但海子再也无法回到单调的乡村,无法回到没有诗的乡村(可悲的中国乡村,这个曾经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因为红色风暴的冲击,因为城乡隔离政策的不公正,已经成为真正的精神与文化的沙漠)。对海子单相思的乡村少女,注定只能成为伤感的往事。

第4篇:海子诗选范文

6月18日,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联、中共海西州委、海西州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海西州委宣传部、海西州文体广电局、海西州旅游局、海西州文联和德令哈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和由海西州人民政府、青海省体育局、青海省旅游局联合举办的“2012激情穿越·中国柴达木汽车摩托车集结赛”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新闻会。诗歌节于7月25日至26日举办,集结赛于8月6日至16日举办。海西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牛军表示,这两项活动既是文化、诗歌的盛会,又是汽车、摩托车竞赛的盛会,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对海西改革开放成果和文化、旅游发展成果的展示。该诗歌节和集结赛活动旨在把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使旅游者在诗歌的氛围中充满激情地参与集结赛活动,在活动中领略高原风光,看到海西的发展和柴达木的美丽,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推进高原文化和汽车运动,促进海西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参加诗歌节的专家、学者、诗人以及参加集结赛的车手、新闻媒体的记者和全体工作人员,将在诗歌节和集结赛整体活动中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合作,进一步弘扬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文化旅游和体育赛事精神,以推动中国诗歌文化和中国汽车运动,建设富饶美丽、繁荣和谐的人类家园。

青海省海西州域主体为柴达木盆地,其境内的昆仑山、唐古拉山、长江源、可可西里,以及众多的雪山冰川、高原湖泊、沙漠戈壁、草原绿洲和雅丹地貌群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是开展汽车摩托车运动,展示汽车摩托车性能,进行自驾车旅游的最佳场地和理想区域。海西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发旅游产品的潜质。据悉,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海西以昆仑山、昆仑文化、昆仑玉和藏羚羊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07年,海西州被品牌中国产业联盟评为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目的地。“激情穿越柴达木”被“CCTV”评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青藏线风情游、丝绸之路风情游被评为青海十大著名旅游线路。昆仑山、察尔汗盐湖、雅丹地貌被评为中国自驾车百强景区。2008年,随着“玉出昆仑镶金牌,藏羚福娃庆奥运”奥运火炬在海西传递和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海西更以独有的昆仑玉和藏羚羊为世界所瞩目。

1988年7月25日,诗人海子在海西州府所在地德令哈市写下了《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中国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将以海子与德令哈市的诗缘为主,提升文化品位,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突出文化和旅游两个主题,通过诗歌节系列活动的开展,将海子诗歌文化与柴达木旅游紧密结合,使大众通过对活动的广泛关注和参与,进而关注德令哈及柴达木旅游,塑造德令哈“诗意的栖居”、“吟游诗人的驿站”旅游文化形象;建设以海子纪念碑和海子纪念馆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景点,形成融合文化酒吧、创意店铺、美食小吃、民族演出等多种元素的文艺聚集地——德令哈巴音河文化一条街,将德令哈市建成全国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中国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在青海省德令哈市每两年一届。本届诗歌节的主题是“:推动文化传播、提升文化品位、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本届诗歌节的主要内容为:海子纪念碑落成仪式、海子纪念馆开馆仪式、德令哈杯·海子诗歌咏诵大赛、海子诗歌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据悉,本届诗歌节聘请国内优秀雕刻师,选用一块原材料重达7吨的昆仑玉石,精心雕刻海子纪念碑。雕刻成型的海子纪念碑为海子半身头像,重约5吨,高1.68米,坐落在德令哈市巴音河畔。同时,精选海子的18首诗歌作品雕刻在18块形态各异的石碑上,组成海子碑林。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海子遗物、手稿、影像资料等,以进一步丰富海子纪念馆馆藏。

“激情穿越·中国柴达木汽车摩托车集结赛”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4届,2012年是第五届。激情穿越柴达木,跨越海拔新高度,实现人生新理想。这是无数人士对前来青藏高原旅游的期盼,也是历届活动激情在中国柴达木的热情涌动。因此,本届集结赛的主题口号是“跨越极限、释放激情、环保低碳、相约魅力柴达木”。

第5篇:海子诗选范文

执着会把希望磨灭,失去会降临寂寞,远望会撕心裂肺。唯有诗歌作为他一生的恋人,陪他走到尽头。

他爱海一生,或许,卧轨而亡并不是他的初衷。

作为公认的才子,他是孤独的、可悲的、痛苦的。他甚至被人称之为天才,在当代新文化如夏的时代,他依靠出众的才华家喻户晓。

他的一生似乎都活在失恋的阴影之下,老天爷给他不只是那满腹的才华,还有一生的痛苦。当我从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渐渐开始品读他的诗歌,感受他的世界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才华与他极度的可悲是交融在一起的。

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的海子,生活在贫困的农村,书成为了他生命中一开始全部的世界。也许,是因为他有着一个深爱的母亲,所以,在诗歌与爱情面前,他先选择了爱情。是他的才华让他拥有了爱情,也是由于他的才华横溢让他痛苦了一生。

他用一份执着坚定了波婉在他记忆中的伤痕,作为波婉老师的海子依靠出众的才华博得了波婉的芳心。或许,那时的波婉还只是孩子。也许,那时的他们真的相爱了,爱的那样情真意切。甚至,波婉离开他的时候,还是爱着他的,他们分手或许并不是老天爷给出的惩罚,人难免要经历失恋,才能学会成长。

波婉的离去,让孤独的海子受伤了么?的确,海子受了伤,他不相信自己一心一意维护的初恋会葬送。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的说过天长地久;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说过白头到老;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但要失去的终归要失去,就算想留也是留不住的。他的爱是短暂的,同样充斥着浪漫与美丽,就如同绽放的烟花一般。波婉离开的时候,也许,海子是哭泣的,波婉也许是知道的。

诗芬的出现是海子在爱情与诗歌面前,选择诗歌的时刻。诗芬也许才是海子一生之中最爱他的女人,也是海子最不珍惜的女人。因为诗芬的迁就,海子变得更像一个孩子,正是因为母亲对海子太多的宠爱,海子最终也没有学会长大。的确,海子没有爱过诗芬,但谁又敢说他深爱着波婉。最终,诗芬没有勇气继续爱着一个更热爱诗歌的人。

与诗共舞

海子的发是凌乱的,他几乎每一张照片头发都是凌乱的,他是一个不注重外表的的诗人,他的时间仿佛全部都用在了诗歌创作上。诗歌才是他的全部,才是他相依为命的爱人。一个爱上诗歌的人是幸运的,但是,海子爱上诗歌是不幸的。

他是天生的诗人,带着与生俱来的才华却走上了边缘的路。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去爱,去爱一个凡人。

海子生命中的女人大多是爱上了他满腹的才华与浪漫,海子作为诗人的生命是与诗歌相溶在一起的。

作为海子精神港湾的白佩佩,海子拿她当做自己的姐姐,拿她当做自己的红颜。理智的白佩佩并不认为海子对于自己的感情是一往情深,那时的海子在心理上还只是一个孩子,孤单的他太害怕,作为唯一依靠的白佩佩也成为了他感情的寄托,白佩佩承担的不只是海子的爱情,还有亲情、友情。那时的白佩佩在与海子的关系上更像是一个母亲。白佩佩对海子的爱与其说是一种欣赏,不如说是一种慈悲更为贴切。

海子发现安妮深爱自己的时候,是他感情最空虚的时候,他开始失去理智。已为人妻的安妮还是爱着海子的,然而,海子呢?从海子与她偷会的时候开始,就已经证明,海子并无爱这个叫做安妮的女孩。

李华,这位海子最后一位感情寄托的人,是他唯一一位崇拜的中国近代诗人,他将这个女人当做自己的神。他也开始幻想,幻想与神的爱恋。这时的他,真正地失去了爱情,也真正得到了爱情。

他失去了与女人之间的爱情,同样,诗歌成为了他真正的恋人,他呕心沥血的与诗歌相伴,他从未对一个人如此挚爱,他把全部的爱与恨都告诉了诗歌,给了诗歌。

他恋爱的时候写诗,失恋的时候,所有的诗歌便成了他痛苦的边缘,让他陷在里面不能自拔。他写的诗歌越来越多,然后就越陷越深,到了最后,他爱诗歌胜过了爱他自己。

如果说,海子与诗歌是在唱一首歌,那这首歌未免太过心疼;如果说,海子与诗歌是在跳一支美丽的舞蹈,那这段舞足以舞到肝肠寸断;如果说,海子是与诗歌是在对饮,那这杯浊酒太容易将人灌醉。

海子是一个不懂的爱情的人,却得到了最纯美的爱情;或许,他是一个懂爱情的人,只是不懂与人之间的爱情。海子真的爱了,不过,他爱的是诗歌,而不是女人,他爱任何一个女人也没有胜过爱他的诗歌。在他看来,诗歌才配得到他许下的誓言,只有诗歌才会一直陪伴着他。

记录诗歌的纸张是无辜的,与诗歌一起被焚烧,最后也将焚烧的人一起带走。那些怜惜的声音,是在为谁的离去痛苦?是焚烧的人,还是无辜的纸张,又或者是他挚爱的记忆?

要非要说海子爱过的女人是谁?

我想那个人就是芦花了,因为海子始终都没有长大,作为青木竹马的芦花也许就成为了海子心底最清晰的影子。芦花是他远望着的女子,是他不会用肮脏的思想去侵犯她纯洁的女子,就像他对诗歌的爱一样纯洁无暇。

爱情是一杯醉人的浊酒,然而,诗歌就是一杯醇浓的酒。

将一首痛彻心扉的诗歌写进了生命,便用尽了一生去续写。

爱情是一杯没有解药的毒药,喝下去的人都会成为爱的俘虏。

多情的种子,被风吹入了诗歌,诗歌变成了痛苦的回忆。

无情的笔是寂寞的,刻录下太多的伤痕始终伤不了自己。

第6篇:海子诗选范文

我从1956年10月1日发表处女诗作《秋收忙》之后,便从事诗的业余创作,至今已是第50个年头。回顾自己在没有名师指导的岁月里,能够从诗歌爱好者成长为以写爱情诗著称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凭着俄罗斯诗歌对我乳汁般的哺育。如果将我的诗歌创作比作诗海航行,那么我乘坐的舟船是中国传统诗歌的舟船,双手挥动的却是俄罗斯诗歌的桂桨;如果把探索的诗路比作航程,那么俄罗斯诗歌就是指引我永远前进的导航灯。

1958年我应征参加中国人民海军。在训练团,在海道测量轮训大队,除了读业务书籍、野外实习外,我把业余时间的一部分用在攻读中国的新诗和古典诗词上,另一部分则是放在攻读莱蒙托夫、普希金的诗歌上。普希金的《致大海》一诗,启发我写出了热爱祖国、保卫海疆的抒情短诗《新水兵》。这首诗发表在1962年6月的《解放日报》副刊《朝花》上,成为我的代表作。这期间我还通读了伊萨可夫斯基的诗集《和平颂》以及他的论著《谈诗的秘密》一书,从而为我在表现水兵情怀的军旅诗歌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导作用。

1971年9月13日以后,由于调查与有牵连的人和事,我从新闻岗位上被派去搞专案工作。在近5年的工作中,除了内查外调,我将空余时间放在研究普希金的《青铜骑士》《叶甫盖尼・奥涅金》,涅克拉索夫的《冬天的红鼻子》《在俄罗斯谁最自由》,马雅可夫斯基的《好!》《穿裤子的云》等叙事诗上,从而启发我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生活素材先后写出了《碧海红灯》《标灯闪闪》等叙事诗。特别是在学习了普希金的童话长诗《渔夫的故事》之后,我掌握并运用了其中的“反复”这一“辞格”的创作技巧,写出了我在上世纪70年代追求叙事诗创作的代表作《蚌姑娘――渔眼的故事》。这些叙事诗后来结集成《董培伦叙事诗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

1978年10月,我从海业到杭州浙江电台任文学编辑。随着“”被粉碎,祖国迎来改革开放的春天。政治环境的宽松、思想的不断解放,文学艺术开始蓬勃发展。80年代初我转向爱情诗写作,那是由于工作关系我采访了著名爱情诗人汪静之。同他一席谈,胜读十年书。不仅了解了他的恋爱生活,还拜读了他送给我的爱情诗集《蕙的风》。从此,我仿佛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找到了表达诗情的突破口,把久藏心中10余年的恋爱生活素材化作诗情一下子喷涌出来。不几天就写了十三首爱情诗,其中包括代表作《沉默的约会》《我该把你藏在那里》等。请汪老审读后,他在我的诗稿扉页上写下:“培伦同志的《海疆恋歌》,感情是健康的,诗语是清新的,这样的爱情诗不会有一点副作用。”汪老的批语写于1984年2月12日。那时候正在反自由化,一些刊物还不敢刊登爱情诗,汪老的肯定对我来说无疑是个很大的鼓舞。我认真回忆了我的恋爱生活。因为女方家庭成分的影响,常常出现一波三折的困难局面。当我找到第5个恋爱对象时才勉强通过政治关,谈了两年半上级才同意我们结婚。婚后又是12年的牛郎织女生活,其中的悲欢离合把我们折腾了大半生。我在心里惦量着,感到我的恋爱生活比汪老要复杂得多,而且他写爱情诗时才十八九岁,只写了四年,而我是人到中年,从不惑的年龄开始写爱情诗,相比之下我占优势。从此我暗下决心,要在数量上、质量上都超过我的前辈。当我放开胆子进行爱情诗写作时,却招惹来一些同道的非议。1985年在一次关于诗的座谈会上,一位年轻诗人向我发难说:“爱情诗是青年人写的,你都到了中年了,怎么还写爱情诗?要写你也只能写中年人的爱情……”

要不要继续开掘自己的爱情生活积累的矿藏,对过去生活的积累能否在今天去激活去表现?这时,我陷入深深的迷茫中,正像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忽然被大雾笼罩。正在徘徊中的我,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声声雾号,向我呼唤着前进的方位;也像眼前忽然浮现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指引着我的航路。这雾号、这灯塔,正是诗人查良静翻译的《邱特切夫诗选》。当我从新华书店找到这本诗集时,我的眼睛为之一亮。

邱特切夫(1803――1873年),俄罗斯象征主义诗歌大师。是普希金、涅克拉索夫的同时代人。他以歌咏自然、抒发性情、阐扬哲理见长,是一位极有才华的俄罗斯诗人,曾受到同时代作家、诗人的热烈称颂,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在这本诗选中,我特别钟爱他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诗大部分是写给先他而逝的年轻妻子的。篇篇都是生离死别的绝唱;而我写的是作为军人的我同妻子的悲欢离合,虽然不是悲绝,却也有人生的抑郁忧伤。他的感情尽管遥隔一个多世纪,但我同他之间还是息息相通的;其表达诗情的手法完全可以借鉴。在通读邱特切夫的爱情诗时我还发现,他在30岁时写的《呵,我记得那黄金时刻》这首诗,是他回忆20多岁时与女友克吕德纳男爵夫人的一段交往。诗中形象鲜明、感情细腻、思想深刻,读后令人拍案叫绝。这说明爱情诗不仅可以写于谈情说爱的当时,而且还可以回忆往事,其新鲜程度照样像水果刚从树上摘下一样。而他70岁那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又写了一首《给》的20行短诗。还是写给他年轻时代的那位女友的:“我遇见了你,/那逝去的一切/又在我苍老的心中复燃/我回忆起那金色的时光/我的心又变得如此温暖……”“过去年代的心灵的丰满,/又在我的胸中轻轻浮动,/我怀着久已忘却的欢乐,/望着你的亲切的面容……”

第7篇:海子诗选范文

钱志富(Qian Zhifu)(1966-),男,汉族,四川武胜人,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诗学,中国文学,比较文学,外国文学,英美现当代文学,跨文化交际,诗歌翻译研究等。

摘要:弥尔顿和丁尼生是处于英国不同时期的两位伟大诗人。《梦亡妻》和《碎了,碎了,碎了》虽同为悼亡诗,但两者题材各异,主题也不相同,前者是弥尔顿悼念亡妻凯瑟琳・伍德柯克而作,而后者是丁尼生为纪念早逝的友人哈勒姆而作的诗。这两首诗在人物对象、韵律与节奏以及意象选择上不尽相同,这就使两者存在了诗歌艺术上的差异。

关键词:《梦亡妻》;《碎了,碎了,碎了》;艺术比较

Abstract:Both Milton and Tennyson are great poets at different periods in Britain.Although Milton’s On His Deceased Wife and Tennyson’s Break,break,break are both elegiac poems,the subject matter as well as the theme is different.The former is versified because of Milton’s mourning for his dead wife,Katherine Wood Kirk;while the latter is in memory of Tennyson’s early dead friend,Harlem.These two poems are different in figures,rhythms,and the choice of images.Thus,there are some artistic differences in these two poems.

Key words:On His Deceased Wife;Break,break,break;artistic comparison

罗洛梅说:“死亡让人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挚的爱,死亡不仅丰富了爱,而且建构了爱。”[1]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之常事。大千世界,人类又是唯一能够在生时观察死亡、思考死亡甚至体验死亡的有主体意识的情感动物。死亡能让生者感到种种痛苦和绝望,然而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令情感获得一种永恒,至爱亲友的死亡所带来的这些悲伤和苦痛,加上人们自身对死亡的困惑和疑惧,就激发了文学艺术中经常出现的“死亡”主题。就在诗人们的黯然神伤处,一点一滴演绎而成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的一首首悼亡诗。因此,悼亡诗便是“死亡”催生下的精神文化产品。

悼亡诗,因生者与死者是阴阳两隔,不同的存在空间就构成了生者深深的思念,便借助诗的语言形式而得以流传后世。在这类主题的诗作中,生者由于绵绵不绝、遗恨难消的思念情怀,在精神意识之中常常出现亡者生前的形象。当然,不同的悼亡诗体现的主题各不相同,在艺术手法等等方面都各有千秋。笔者试从写作手法和意象选择上对弥尔顿的《梦亡妻》(《On His Deceased Life》)和丁尼生的《碎了,碎了,碎了》(《Break,break,break》两首悼亡诗具体分析一下。

1.两位诗人及其悼亡诗简介

1.1弥尔顿与《梦亡妻》

弥尔顿(1604-1674)是一位几乎可以与莎士比亚并肩的文学巨匠。他的十四行诗有着很高的成就,《梦亡妻》就是其代表作,曾频繁地被收集在多部英美文学作品集和爱情诗选中。《梦亡妻》是弥尔顿为悼念其第二任妻子凯瑟琳而作的。弥尔顿与凯瑟琳结为连理之时,他已将近失明,婚后三年凯瑟琳离世。虽然两人的结合只有短短三年,但彼此恩爱极深。这首著名的悼亡诗是世界诗坛上绽放的一束绚丽的花朵,其不仅包含着强烈的思妻感情,而且也承载着深邃的革命思想,在描绘相会与分离的场景中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

1.2丁尼生与《碎了,碎了,碎了》

阿尔弗雷德・丁尼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语言富有音乐感和表现力。他深受维多利亚女王的赏识,在1850年,他被封为桂冠诗人。丁尼生的131首的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哀歌之一,因而获“桂冠诗人”称号。而悼念集正是为了纪念早逝的友人哈勒姆而作。哈勒姆是一位随笔作家,是丁尼生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姐姐的未婚夫,于1833年突然逝世。诗集中最好的诗歌就包括《碎了,碎了,碎了》,这是丁尼生一首十分著名的触景抒情诗,寄托了丁尼生对亡友哈勒姆深切的哀思。诗虽短,但情真意切。这首诗语言精炼,形式与内容配合得十分巧妙。

2.《梦亡妻》与《碎了,碎了,碎了》之艺术比较

这两首悼亡诗创作于英国的不同时期,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风格都有不同。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写作手法和意象的选择两个方面对《梦亡妻》与《碎了,碎了,碎了》进行分析。

2.1写作手法不同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在欣赏英文诗歌时,我们不仅要领略其优美的意境和强烈的情感,也要通过分析诗歌来欣赏其语音、格律上的美。

弥尔顿的十四行诗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稍有不同。莎诗的韵脚变化较大,每组都会引入一个新的韵脚,全诗十四行,分为四节,前三节均为四行,最后一节由两个对句组成,是对前面诗句内容的总结,诗行采用抑扬格五音步,押尾韵,韵脚排列为abab cdcd efef gg。弥尔顿的十四行诗则有着自己的风格,最后一节两行不押韵,而是与前一节的某一行押韵,其韵脚排序为abba abba cdcd cd,读起来较为舒缓,这也是英诗中“挽歌诗”的一个明显标志。《悼亡妻》第一个诗节里每一行共有十个音节,轻重音搭配构成五个语音单位,即“抑扬五步格”,这一诗节里每一行分别以Saint、grave、gave、faint结尾,形成了abba的韵脚。第二个诗节里每一行分别由taint、save、have、restraint结尾,此时的韵脚仍为abba,这一节里诗人将自己的妻子与上一节提到的Alcestis进行比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赞美了妻子的圣洁。第三个诗节里引入了新的韵脚,每一行由mind、sight、shin’d、delight结尾形成cdcd韵脚。最后一节的两行不押韵,与前面一节押韵,诗人从梦中醒来,而梦中的妻子也在白天来临之际离他而去,构成了整首诗的点睛之笔。整首诗读起来感情婉约细腻、用典贴切、音调铿锵悦耳,这种独特的节奏美能让读者切身体会出流露出诗人对妻子的深深情感。

丁尼生的《碎了,碎了,碎了》在韵律上也极具特色。为了渲染哀伤的气氛,诗人特别使用了大量的长元音和双元音押韵。开头一行作者连用了三个单音节词“Break,break,break”,三个清辅音zk{连续发音,非常像海浪拍击岩石时的声音,将读者的思绪一下子就带到了海边;而三个双元音zei{的运用,则让读者领体味到了诗人心灵的破碎,仿佛能听到其内心的不断哀叹。第二行用了5个长元音词,前四个都是zou{,最后一个长元音zi:{,

长元音的显著特点就是音调长,音程长。这种特点在音乐上就会达到一种低沉而缓慢的节奏。整首诗押abab韵,第一小节的二、四行韵脚相同。整首诗在文字表达上用语也较简单,使读者和诗人能够更好地产生共鸣,向读者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哈勒姆的这种亲密无间情感关系。

2.2意象选择不同

意象,诗歌创作中常用手法之一。意象是作者为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而使用的具体形象,他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描绘的景色和物体。西方人在对死亡的认识上可以上升到天堂寻找安慰,思绪较为宽广。诗歌意象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而是延绵古今,自由广泛,具有幻想和想象性,“意象选择自由,选择范围极广,想象丰富,想象中涌动着一种期盼,一份美丽,一个面向未来的幻想”[2]。因而这也是西方悼亡诗与中国悼亡诗的一大不同,西方悼亡诗传达的情感则是“悲”中有慰,痛苦中还有一线希望,相信来生彼世,把乐土天堂看作幸福的归宿。《梦亡妻》和《碎了,碎了,碎了》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抒情的方式,一个是借用典故间接抒情,一个是触景抒情。细细读之便可发现两者在意向的选择上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下面笔者进行具体分析。

弥尔顿的《梦亡妻》中,诗人悲伤的同时又流露了一种安慰、一份宁静,一线希望。认为妻子死后已升入天国,圣洁的灵魂透出一种高贵。其中,弥尔顿两次运用典故。在诗的第一二节中诗人把自己的妻子与希腊神话中的Alcestis进行比较。把自己的亡妻比作古希腊神话中忠于自己的丈夫并自愿替自己的丈夫去死的Alcestis,接着又指出自己的妻子不同于Alcestis,因为自己的妻子是生产后的重生所以显得更有意义,突显了诗人对亡妻的爱和思念,也足以说明他对这位妻子的死亡是痛心疾首的。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希伯来法典中的“洁净礼”这一典故:按《圣经》中所说,妇女在生产之后,需要与丈夫隔离一段时间,身体方可干净,也就是弥尔顿在诗中提到的“Purification”。从基督教义而言,“wash”一词是指“进行洗礼”,迎接新未来。接着诗人把妻子描述成冰清玉洁的圣女出现在天堂(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并说妻子光彩夺目,无法阻挡(without restraint),表现出在诗人眼中亡妻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在短短的十四行诗中,这样频繁用典并不多见,由此可见,弥尔顿的知识广博并能信手拈来,使之能更好地为主题服务,抒发作者情怀。第三个诗节详细描述了诗人梦中的妻子,一袭白色长袍,虽戴着面纱,但仍能映衬出她的美好品格――仁爱、贤惠、善良。最后一节虽简短两行,却是点睛之笔,诗人从梦中醒来,梦中的妻子也在白天来临之际离他而去。

由于挚友哈勒姆的突然离世,丁尼生写了许多诗歌来悼念他,如《悼念集》,其主题多离不开“死亡”。《碎了,碎了,碎了》这首诗中最为明显的一个意象就是大海。大海一直被冠以“自由,力量”的象征,它自由奔放,雄浑苍茫,惊天动地,胸怀博大,气度恢弘。而在这首诗中,丁尼生却把死亡通过大海的狂野奔放、无法驾驭以及具有极大破坏性的这一意象表现出来。相比而言,对于大海的意象,诗人有着与常人完全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将大海与死亡仅仅联系在一起,寄托了诗人对早逝的挚友哈勒姆的深切怀念和哀思。诗节首句就出现了“Break”,有“破碎”之意,在诗中表现了海浪拍击岩石、浪花四溅,也暗示了诗人因挚友英年早逝而悲痛心碎(heartbreak)的双关意义。从诗的第三行我们就可以感受出诗人的痛苦已经到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地步。接着,丁尼生又将生命和死亡的意象放在一起对照形成鲜明地对比:即渔家兄妹的打闹、唱歌荡舟的水手与象征着生命结束的驶进海港的船舶、陨灭的水手和沉寂的说话声,显示出了诗人孤独以及对友人亡故的悲痛。

3.结语

《梦亡妻》和《碎了,碎了,碎了》的这两首悼亡诗虽然体现的主题不同,前者悼念亡妻而后者悼念挚友,但它们都表现出了悼亡诗作为西方一种诗歌题材十分值得进一步研究。正如杨周翰先生曾经有过的期冀:“悼亡诗的特点为何,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型或从属类型,很值得研究”[3]。同时也启发读者认识到死亡是所有人最后的归宿,因此要更加珍惜生的过程和生的辉煌。(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美]罗洛梅,冯至译.爱与意志[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

[2]徐李.情知梦无益,非梦见何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与弥尔顿的《梦亡妻》之比较[J].考试周刊,2009(29).

[3]杨周翰.弥尔顿的悼亡诗――兼论中国文学史里的悼亡诗[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1984(6).

[4]王秋生.西方悼亡诗史综述[J].北京: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8):41-43

第8篇:海子诗选范文

孙大顺从90年代开始写诗,曾经在《诗刊》上发表作品――在很多当地诗人眼里,这是作品受到认可的象征。但他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动笔。“那些年诗人是多么辉煌啊,现在能坚持写下来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

2001年。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首看起来色彩明亮,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写于海子自杀前两个多月。无数人将其用作论坛签名档,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诗歌爱好者。房产开发商将这句话放进广告词,即便他们卖的也并非海景房。

“实际上它背后是非常绝望的,这是快要死的人写的诗呀!”海子生前好友、中央美术学院文学院副院长西川说。“这种东西,收到中学课本中。中学生只能看到最表面的一层,不知道背后危险的冲动,老师也不敢讲,老师也不一定理解。”

在海子就读过的高河中学里,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海子是他们遥远的学长,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在“本校著名校友”宣传栏里,海子的头像被放在第一位。

“我觉得就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当被问到“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时,学生不置可否地回答。

海子的高中同班同学李智,现在是高河中学的语文教师。“我觉得这首诗讲的是:海子把他在创作中的苦恼、痛苦,这一切全部放下,从明天开始,投入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的东西。然后把感受到的幸福告诉所有人。”

海子的家人

从怀宁县城坐上出租面的,10分钟就可到达海子的老家高河镇查湾村。海子墓在村边的山头上,墓前是一个小池塘,妇女洗衣的棒槌声回荡开来,几只青蛙跃入水中。被野火烧过的山坡上长出了新芽。山下是连成一片的油菜花。

当地老人说,海子墓的风水不错。几年前,县政府曾试图劝说查家把海子墓迁到怀宁另一名人――教育家王星拱的墓那里,这样两个名人墓地所在的地方就可被称作“星海路”,继而成为一处景点。这个在设想者认为是“浪漫”的提议。被海子父母拒绝了。

海子的坟头上插了十几支塑料玫瑰。20年来,无数人来到这里凭吊海子。他们坐在海子墓前,饮酒,朗诵,痛哭,静默。有人在这里磕头见血,有人在这里哭到昏迷。1990年,同样以农村题材写作的浙年诗人方向自杀,圈内人传言他在在死前曾来查湾祭奠海子。

查湾成了朝圣者的麦加城。但络绎不绝的来客让海子年老的父母有些惊惶,他们不愿看到自己已经离世的儿子成为这样的榜样。

操着各种口音的陌生人来到海子家。主客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讲不到一块去。”海子父亲查振全说。一些人以研究或写传记的名义,取走了一些海子的遗物。之后便杳无音信。这让两位老人觉得来的人成分“复杂”。

两个从合肥过来的年轻人来到海子故居,他们在门口徘徊,朝屋里张望。查振全有些警惕地看着他们:你们是干嘛的啊?俩人答道:我们是合肥的太学生。

海子是查家唯一的大学生。事实上,海子是查湾历史上唯一考取北太的学生。海子有3个弟弟,大弟弟查署明在补习了好几年后,最终没能跳出农门。三弟和四弟都只念完了初中,因为父亲查振全认为,“辛辛苦苦弄出个大学生还没了,不如不念。”

让查振全至今仍有悔意的是1988年左右,海子过年回家跟家里商量,他想去海南办报纸。查振全当即训斥了他,“好好的一个铁饭碗不要,跑那里做什么?”海子虽然性格倔强,但还是个听话的孩子,便放弃了这一打算。“要是当时放他去了,或许后来也不至于那样……”

查署明从合肥回到老家,哥哥20周年的活动少不了他的帮忙。父母年纪大了之后,很多与外界的沟通和接待工作都由他承担了。他站在门前,向来客解释父母年事已高,20年来一直难得清净,难免有些牢骚。

因为年龄只相差三岁,在弟弟里,查署明跟海子的交流最多,但也多限于生活家常。查署明记得他上高中时,有一年海子回家,拿着油印的诗集《但是水,水》给他看。“里面的宇都认得,就是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海子笑笑,把诗集收了起来。

海子的诗歌创作集中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即便放假回家,海子也经常趴在书桌上写。母亲操采菊还以为他在写作业,她对儿子说:“都工作了,还这么用功做什么啊。”

诗歌英雄,或者诗歌王子

在海子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家中被痛苦的情绪笼罩。来访者很多,但留下钱的很少。村里人说,海子母亲操采菊几年里变老了很多。由于经常流泪,操采菊的眼睛总是红肿着。

但是村里人又说。现在海子家好了。来到海子家的陌生人让他们觉得,海子这孩子出名了。那个6岁就会背《语录》的聪明孩子,在他身后以另一种方式报答父母的养育:每年各种关于海子诗集的出版物,大约会给海子父母带来几万元的稿酬。在怀宁,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但是村里人依然说不清海子的死因,他们中的多数甚至到现在仍然不相信海子是自杀的。“他那么刁亮(聪明),怎么会想不开呢。”

多年来官方对海子显赫的声名持观望态度。2001年,海子的诗入选中学课本,同年海子获人民文学奖。怀宁作协主席钱续坤说,大约在那之后,县里开始重视“海子品牌”“海子的家现在已经成为怀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村口,“海子故居――前方200米”的大标牌醒目地戳在那里。海子的父母生活在一块由书法家题写的“海子故居”的匾额下。那张一脸胡须,像个顽童般大笑的海子遗像挂在墙上。堂轩两边挂着海子从童年、高中到大学的黑白照片,左边张贴着海内外诗人名家对海子的评价。海子在北京的书被放进书架和玻璃橱柜里,他睡过的床摆在书架边。两位老人站在门口。他们是这所房子和善的主人,又像是这个景点警觉的看门人。

第9篇:海子诗选范文

也有人曾说:世间本就是一个杂乱的堆积场,而人们都是些没来由的杂物。

更有人说:世间没有绝望的境地,只有绝望的思维,挺起你的脊梁,学会坚强,那么绝望也只是一抹轻轻擦拭即去的泪痕。

喜读海子的诗。我曾在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中流连;我曾在海边小屋中小憩;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生活中企盼……

海滩的一边,有我的小屋一座。清晨,伴着海浪的奔鸣,朝阳的晨曦,我醒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徜徉沙滩,享受海风的亲吻,倾听大海的奔鸣,看海鸥时起时停……起步,挽起裤腿,恣意在海中,享受着螃蟹般的横行无忌。时而,我能伴着清风出海,享受周游世界的幸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海子用他灵动的思绪,用他惆怅迷茫而又神奇的笔尖创造出来的如诗如画的意境,这是他的向往,是他的期盼,是他的渴望。

可是,他失败了。

三月的一天,他把他高贵的头决绝地放在了铁轨上,那样肯定。随着列车的一声轰鸣,他被辗为飞动的尘,化为过往的历史,成为人世间的悲鸣。

我想他现在应该在天堂像鹰一般自由地飞翔,享受着灵魂释放的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惬意吧!

其实,海子可以不死的,只要他学会坚强。

海子,其实你可以学学冰心面对困境用两行热泪洗去内心的焦灼和愤懑,在困境中学会用坚实的臂膀承载起生命的重量。其实,海子你可以坚强,用一颗温厚的心。

海子,你也可以看清人世的真善美,不必被假恶丑遮蔽住你犀利的双眼。你可以坚强,用你灵动的心绪,飞奔的笔尖为更多奔疲于人世的人们勾勒出更多的意境,为世人创造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休憩之地。

海子,你也应该看清生命本就是一个过程。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了一个结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只要你坚强,你可以找到生命的绿洲。

你有文学灵动的思绪,有诗人般流动的情愫,有如女生般的多愁善感。于是在人生的某个路口,你绝望了,你屈服了,面对丑陋的世界,你选择了逃离,将灵魂升华到天堂的高度。

海子,其实你可以不死的,只要你坚强,一如鲁迅,直面敌人的攻击采用韧性的战斗,一如文天祥采取苟活而谋大事。

海子,我敬佩你。

海子,在天堂你应该学会坚强。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除了语言充满诗意外,还有着两个鲜明的特色: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