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律失常范文

心律失常精选(九篇)

心律失常

第1篇:心律失常范文

现在让我们从医学角度给心律失常下一个定义。我们知道正常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正常起搏点),经结间束、房室交界组织、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倾野纤维和心室肌几个不同部位,最终使全心肌激动。窦房结的激动,不仅能以一定的频率规则地按上述顺序传导,而且激动在各个部位传导的时间都有一定的限度。若窦房结的激动不能按正常频率规律地发生,或激动的起源不在窦房结,而是在窦房结以外的其它传导组织所形成迅“异位起搏点”,或是传导不依正常顺序进行,都可以使心脏活动的频率和节律发生紊乱,我们就称为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为窦性心律失常,正常人从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频率为:60~100次,分,当频率小于60次份,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大于100次份,则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当冲动不规则时称为窦性心律不齐,若冲动的产生有短暂或较长时间的停止,则为窦性停搏;第二种为异位性心律不齐,当窦房结的起搏功能受抑制,或其周围组织发生传导障碍,或窦房结以下的位兴奋点自律性增高,引起过早搏动(期前收缩)或心动过速,称为异位性心律失常。第三种就是传导阻滞,即心脏冲动传导的顺序或时间发生变化,病理性传导阻滞,是由于心脏某一部分对冲动不能正常传导,或传导时间延长,传导阻滞可发生在心房内、房室外交界区、束支内、窦房结周围或其与心房之间。

心律失常是怎样发生的呢?

正常心脏在疲劳、喝浓茶、烟酒刺激、情绪激动及冷饮等情况下可以偶见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脏病是引发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所引发的心律失常的种类多少、严重程度如何,常与心脏病的性质及其病情轻重有关。

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较高,常表现出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病情较轻的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则较低,常表现为良性心律失常。比如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后遗症,以及可以引起一过性心律失常的风湿性心肌炎、白喉及流感等急性感染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等。严重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如严重高血压、低血钙,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产生室内传导阻滞而导致心脏骤停。严重低血钾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而导致心室颤动。严重酸中毒可直接抑制心肌而使收缩无力,并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导致心脏骤停。另外,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心动过速或心房纤维性颤动。

此外,药物作用也有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如洋地黄、奎尼丁、锑剂、氯化喹啉、灭虫宁、安眠药中毒等均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因素,心律失还常常容易发生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具有特殊的内外部因素。给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引起老年人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内部因素是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这些病变几乎占了老年人心律失常原因的三分之二;外部因素主要是老年人的急慢性肺部疾病如肺气肿、精神焦虑、过度兴奋与悲伤、全身感染和中毒、贫血、电解质紊乱、呕吐以及体液平衡失调等。虽然这些因素在青年人也可见,但在老年人中出现的频率高得多。

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心肌纤维的老化、变性,窦房结冲动功能低下等生理性变化,也造成容易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

心率失常如何治疗?

临床上抗心律失常治疗目的首先是要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液循环状态,因为一个正常的心脏,有很好的代偿和调节能力,当心率增快到180次/分,或心率减慢至35次/分时,甚至30次,分时,都仍然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维持正常血液循环状态,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

其次要减轻或消除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无力等,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第三就是预防猝死,心源性猝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死亡形式,在心脏病人中,发生猝死率最高的当属冠心病了,占心源性猝死率的80%。据统计,美国每年有30~6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占全部心脏病死亡人数的40%~50%。

心率失常与猝死

恶性心律失常是引发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动态心电图监测表明,发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之前常出现心脏自律性或传导性异常。由这些改变而致的心律失常,往往是心脏猝死的先兆,故称为危险性心律失常,亦即恶性心律失常。

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其早期识别,一经发现就必须及时而恰当地紧急处理,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我们把非预料中的天然死亡称为猝死。有些平素看起来很健康的人,以及一些尽管有明确的心脏病史,但临床上没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律失常等合并症的患者,突然发生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随即出现意识丧失等临床表现经抢救或来不及抢救而死亡者,均为猝死。

一些心脏病专家主张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作为猝死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发病6小时内死亡为计算标准。发生猝死患者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传导阻滞引起猝死的发生率最高。

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进展较快,临床药品门类较多,但是市场上具有卓越业绩的新品甚少。医学上按照Vaughanwinims法把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分为钠通道阻滞剂、B受体阻滞剂、钾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四大类,临床应用的药物已近40个品种。

比如奎尼丁作为这一类药物中的标准制剂,自1918年开始用于临床,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较早的还有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等,由于副作用的影响,目前用量渐少。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普罗帕酮、氟卡尼、恩卡尼相继应用。

20世纪最后几年,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新添了几个品种,其中: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药物吡美诺1995年在日本上市,相隔四年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开发的尼非卡兰获准上市。新型钾通道阻滞剂“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司美利特”也是近年开发的产品。

从我国抗心律失常药物结构看,应用成熟的药品与国外差距较小,治疗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用药中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和胺碘酮均具有较高的普及率,控制房颤和房扑心室率的药物维拉帕米、地尔硫卓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新型钾通道阻滞剂已受到业内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我国还曾大量筛选抗心律失常中药,先后发现数百种中药单体和复合物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如苦参碱、小檗碱、小檗胺、粉防己碱、黄杨碱、青蒿素、心律齐、心泰平等。

第2篇:心律失常范文

【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自汗,神倦乏力,纳呆,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略数。

食疗方:

1.酸枣仁粥:酸枣仁20克(炒黄研末),粳米100克,加水煮成粥,空腹食之。

2.圆肉糯米粥:桂圆肉20克,糯米60克,白糖适量加水煮粥,空腹食之。

3.莲子百合煨猪肉:莲子50克,鲜百合60克,瘦猪肉150克,同放入锅内加水,再加入葱、姜、盐、米酒、味精适量等调料。先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煨炖1小时即可,食莲子、百合、猪肉并饮汤。每日1~2次。

【阴虚火旺型】

临床表现:心悸,心烦少眠,头晕目眩,腰酸耳鸣,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促。

食疗方:

1.黄芪黄鳝猪肉汤:黄芪30克,黄鳝2条,瘦猪肉60克。黄鳝去内脏,切段,同瘦猪肉、黄芪加水共煮熟,去黄芪后食用。

2.鳖肉枸杞汤:鳖1只(约500克),枸杞30克,女贞子25克,莲子15克。将鳖宰杀,去内脏、头,加上述中药共煮熟,去药渣吃鳖肉饮汤。

3.猪脑炖枸杞:猪脑1具,怀山药30克,枸杞20克。将怀山药、枸杞用纱布包扎好,与猪脑加水共炖,将熟时下少许盐等调料食之。

【心脾两虚型】

临床表现: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

食疗方:

1.白鸽参芪汤:白鸽1只,北芪30克,党参30克。将白鸽去毛及内脏,洗净,同北芪、党参一起放锅内煮汤,吃鸽肉饮汤。

2.大枣炖猪心:猪心100克,大枣25克,同置碗内加水,文火炖2小时后调味食用。

3.羊肉枸杞汤:羊肉60克,枸杞30克,黑豆30克,怀山药20克,红糖25克,水煮熟,喝汤吃羊肉。每日1次。

【脾肾阳虚型】

临床表现:全身虚肿,身寒怕冷,神疲乏力,腰酸,纳少,舌质胖淡,苔薄白腻,脉沉迟。

食疗方:

1.米酒核桃汤:米酒50毫升,核桃仁6个,白糖30克。将核桃仁与白糖共捣为泥,放入锅中,下米酒调匀,以文火煮10分钟即可,每日1~2次。

第3篇:心律失常范文

2 室性早搏:偶发无症状者,随访观察暂不治疗。频发者(每小时30次左右),联律出现或呈多源性,不论有无症状,都应进行药物治疗。首先选用慢心律或心律平、胺碘酮(可达隆),如是急性心肌炎或急性心肌梗塞引起,属“不稳定性”心律失常,应静脉推注利多卡因。

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建:刺激迷走反射,抑制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用刺激咽喉诱发恶心或压迫眼球(青光眼禁用)的方法。静脉推注西地兰、异搏定、心律平针剂通常均有效,如无效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4 预激综合征:有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用心律平或胺碘酮治疗,如反复发作应用射频电极放电消融治疗,放电时间一般应少于60秒,电功率不超过40瓦,防止发生并发症。

5 心房颤动:先用药物治疗,对非阵发性的,可用奎尼丁或达舒平,但前者易致心律失常,后者有口干、排尿不畅等不良反应,已不多用。阵发性永颤可静注西地兰(预激引起禁用),同时治疗原发病,如甲亢、冠心病、心肌炎等。同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击除颤,从小剂量开始,一般150瓦秒(焦尔),如未奏效,递加50瓦秒,直至转复窦性心律,但最大能量不宜超过350瓦秒。

6 心房扑动:用洋地黄类药物或胺碘酮纠正,如无效,可同步直流电复律,通常30~50瓦秒即可纠正,后口服奎尼丁或胺碘酮维持数日。

7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静注利多卡因75~100毫克,如无效,每5分钟增加50毫克静注,但不宜超过300毫克;如仍无效,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首次剂量200瓦秒,如无效,以50瓦秒递增复律,但不宜超过400瓦秒。

第4篇:心律失常范文

很多人觉得心律失常是因为疾病导致的,其实先天遗传因素也是原因之一。比如遗传性心律失常多为基因通道突变所致,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

后天获得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健康人,也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尤其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病因尚有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部分病因不明。

平时我们在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中,如果不注重一些细节,也可能让心律失常盯上你。这里为大家介绍九种常见的诱因,尤其值得心率失常患者注意。

改变人体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除迷走神经张力有变化外,血液动力学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一些人由于适应、调节能力差,在由立位到卧位或由卧位到立位时,可出现短暂的心律失常,如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可见图像有异常改变。

吞咽食物一些患者在吞咽食物3~6秒钟时可突发心悸、头昏,甚至昏厥;有的出现心动过速、频繁早搏;有的则发生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狼吞虎咽”时症状更明显。吞咽食物引起的心律失常多数可自行消失,但也有反复发作而致死亡的病例。因此,人们在吃东西时还是应该缓慢吞咽。

穿衣秋冬季节比较干燥,穿着含化纤成分的衣物易产生静电,这些静电在人体周围可以产生大量的阳离子,它们不但是诱发心律失常的诱因,还会使皮肤的水分减少,进而使皮屑增多,产生瘙痒的感觉。如果贴身穿这种衣服,更会加剧皮肤瘙痒的程度,甚至诱发心律失常。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不仅会引起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肿瘤、脑卒中等,还能间接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窦一房传导阻滞等。尼古丁本身可直接制止心肌中的3种钾通道功能,使心肌细胞易于兴奋,从而产生心律失常,即尼古丁可直接作用于心脏而扰乱心脏的正常节律。

寒冷刺激机体突然受寒,神经系统受刺激,血管突然收缩,血压升高,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情绪变化按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前者见于早搏、房颤、室颤、心动过速等;后者以窦性缓慢性和各种传导阻滞为常见。人体中有一套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等),它掌握着心脏节律、血压、呼吸等性命攸关的生理功能,不由人的情绪和意志所控制。交感神经兴奋会让心率加快,而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则会使心率减慢,两者相互拮抗。当人在情绪激动或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也随之兴奋,但整体上心率加快。有些人的心脏节律对情绪很敏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饮食饮酒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肌耗氧量。因此,心率失常患者应禁酒。大量喝咖啡也可能会导致同样结果。

空腹晨练人体经过一夜的睡眠之后,不吃东西就锻炼,身体的热量不足,会促使身体释放大量激素来分解蛋白产生能量,以补充运动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浓度会增高,过多的游离脂肪酸会对心肌造成影响,引起心律失常等问题。尤其是本来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易发生突然摔倒甚至猝死的意外事故。因此,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老人,晨练活动之前最好先服用一些降血压药物。此外,对于糖尿病人,空腹进行晨练极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诱发心律失常。

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时,通过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会使心率增快,房室传导改变,心肌耗氧量增加,诱发心律失常。

很多心律失常的患者觉得应该远离运动锻炼,因为怕心脏吃不消。实际上,心律失常患者选对了适合自己的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可以更多地保护自己的心脏功能。适度的运动能改善身体的神经和血液循环,能加快心率,加强心脏的传导功能,同时促使心肌的侧支循环增加,改善心肌供血情况。

心律失常患者应该选择强度适中、较温和的运动,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较剧烈的运动比如快速跑、跆拳道、篮球、足球等不合适,因为剧烈活动大大增加了心脏的负担,超出心脏的负荷,可以进一步恶化心脏功能,导致心力衰竭,严重的会引起死亡。建议心律失常的患者最好和医生商议后,选择一种适合自身的运动。心律失常患者在运动中应时刻注意自己状态是否良好,如果有感到胸闷、气促、头晕等不适的时候,应该马上停止运动,就地休息片刻,等待症状的缓解;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应尽快就医。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快速型心律失常发作的患者,如同时伴有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的,再轻量的运动都可能诱发危险,对这些患者建议是禁止一切运动锻炼,并尽早就医诊治。

第5篇:心律失常范文

由于夏天出汗多,血液相对黏稠,这都会加重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缺血缺氧反应,导致心律失常的高发。此外,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急躁,烦躁不安、情绪激动,如果控制不好情绪,极易诱发心律失常,再加上夏季昼长夜短,夜间的睡眠时间减少,睡眠质量会大打折扣,也是心律失常容易复发的诱因之一。

夏季心律失常病人养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要睡眠好,高质量的睡眠可以预防疾病的发作。俯卧是最不宜采取的睡姿,因为俯卧会压迫心脏和肺部,影响呼吸。心律失常患者以及心脏病患者,应采取右侧卧的睡姿,保持身体自然屈曲,因为这种姿势有利于血液的回流,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如果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可采取半卧位或30度角坡度卧位,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睡前不宜观看兴奋、激动的比赛或节目,不喝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第二,避免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时,心脏的负担大大加重,致使心脏不能承受突然的刺激,而加重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甚至会引起脑血管病变或突然死亡。心律失常患者应坚持动静结合原则。适合心律失常病人做的运动有:散步、慢跑、太极拳、保健操等。运动中应感觉良好,不伴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慌、气短和咳嗽、疲劳等现象,若有上述不适出现,则应立即停止运动。

第三,饮食要清淡,可以多喝一些汤粥,如荷叶粥、粥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解暑消夏。

第6篇:心律失常范文

关键词:心律失常   药物应用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处理,即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是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与触发、纠正传导障碍及消除折返激动的发生。依据药物电生理效应归纳为4大类。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膜稳定剂主要作用机制是该类药物抑制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快通道钠内向电流,降低动作电位,减慢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以及延缓应激性的复极过程。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此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动作电位上升速率,并能抑制传导系统中儿茶酚胺诱发起搏电流。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类药物主要电生理作用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及不应期,延长复极时间。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类药物属于钙通道阻断剂,主要电生理作用为抑制动作电位2、3位相,抑制心脏依赖于慢电流除极的部分传导系统。

        一、i类药物

        1.利多卡因  仅应用于室性心律失常。负荷量为1.0 mg/ kg,3~5分钟内静注,而后以1~2 mg/min维持静滴。

        2.美西律  起始剂量100~150 mg、1次/8 h,2~3天后可增减50 mg。

        3.普罗帕酮  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口服初始剂量150 mg,1次/8 h,如需要,3~4天后加量至200 mg、1次/8 h,最大200 mg,1 次/6 h。静注可用1~2 mg/kg,以10 mg/min静注,最大剂量不超过210 mg。而后以1~2 mg/min维持静滴。

        二、ⅱ类药物

        美托洛尔,5 mg静推(5分钟内),可间隔5分钟连续给3次,共15 mg,然后口服12.5~100 mg,2次/d。也可应用其他药物。

        三、ⅲ类药物

        1.胺碘酮  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 治疗 ,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促心律失常反应少。静注负荷量150 mg(3~5 mg/kg),10分钟注人,10~15分钟后可重复,随后1~1.5 mg/min静滴6小时,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0.5 mg/min。24小时总量一般不超过1.2 g,最大可达2.2 g。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往往与注射过快有关)和心动过缓。尤其对于心功能明显障碍或心脏明显扩大者,更要注意注射速度,监测血压变化。

        2.索他洛尔  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口服:40~160 mg,2次/d,80 mg/片。静脉1.5~2.0 mg/kg加入葡萄糖液20 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

        3.依布利特  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室性心动过速。1 mg静脉点滴,10分钟滴完。

        四、ⅳ类药物

        维拉帕米用于控制房颤和房扑的心室率,减慢窦速。口服80~120 mg、1次/8 h,最大剂量480 mg/d。静脉注射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和某些特殊类型的室速。剂量5~10 mg/5~10 min静注,如无反应,15分钟后可重复5分钟内5 mg。

        五、其  他

第7篇:心律失常范文

心律失常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应用现代医学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提高心脏起搏功能和传导功能,使其趋于正常。二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用现代医学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心肌兴奋性,减缓心脏传导等等,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据中医理论,心律失常属于“心悸”、“怔忡”、“胸痹”之范畴。运用中医理论治疗心律失常,具有西药不能替代的优势:一是副作用较少,二是显效后可巩固疗效,三是可以从整体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利用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关键在于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临床上,只有分清证型,选方用药准确,才能提高治疗效果。为此,笔者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的心律失常,不同的中医征候类型,制定了有效的配伍方药。现介绍如下,患者不妨一试。

缓慢性心律失常

其中包括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等符合本病症表现的,均可参照本治疗原则。

1、气虚血瘀型:症见心悸、胸闷痛、头晕、气短乏力、舌质暗淡或边有瘀点。治宜补气活血。可选用自拟益气化瘀汤加味:黄芪、山楂各30克,党参、丹参、炒枣仁各20克,赤芍、川芎各15克,红花、柏子仁各10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心悸甚者,加龙骨20克,琥珀2克(冲服);胸闷痛甚者,加瓜蒌15克,薤白10克。

2、心肾阳虚型:症见胸闷心堵、气短心悸、腰膝乏力、形寒肢冷、唇甲淡白或青紫、舌质淡或紫暗。治宜温补心肾,宣痹通脉。可选用自拟补阳通脉汤加味:黄芪30克,白术、仙灵脾各15克,制附子、桂枝各6克,茯苓20克,麦冬、人参、炙甘草各10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胸闷心痛甚者,加薤白10克,沉香6克;心悸甚者,加炒枣仁20克,柏子仁10克;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15克,夜交藤20克。

快速心律失常

诸如各种早搏、房颤、室速、室上速、窦速等病症,均可参照本法治疗。

1、心血瘀阻型:症见心悸、胸闷、心痛时作,或唇甲青紫,或形寒肢冷,舌质暗淡且有瘀点或瘀斑。治宜温通化瘀。方选自拟桃红参归汤加味:桃仁、红花、赤芍、甘草各10克,丹参、当归各20克,川芎、玄胡、郁金各15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心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形寒肢冷者,加细辛3克,桂枝10克。

2、痰火扰心型:症见心悸、心烦失眠、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治宜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味:半夏、陈皮、黄连、枳实、竹茹、远志、五味子、甘草各10克,茯苓、炒枣仁各20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3、气阴两虚型:症见胸闷、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不寐、盗汗头晕,或面部潮热,舌嫩红少苔,有齿痕或紫斑。治宜益气养阴,宣通心脉。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人参、玄参、柏子仁、五味子、远志、甘草各10克,玉竹、百合、茯苓、丹参各20克,麦冬、炒枣仁、当归各15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胸闷胸痛明显者,加薤白、郁金各10克,瓜蒌15克;阴虚阳亢、头晕眩者,加天麻10克,钩藤15克。

第8篇:心律失常范文

从“痰瘀”辨证论治心律失常,并区分标本虚实及气血脏腑的病变;从气阴亏虚、心肾阳虚、肝郁气结、心脾阳虚、痰气阻肺致痰瘀阻滞分别论述,并举典型病例2例。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痰瘀 心悸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心悸”、“惊悸”、“怔忡”等范畴,临床表现为自觉心搏异常,忐忑不安,神情紧张,心跳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终止,症状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常伴胸闷咽堵,头晕乏力,心烦等症,老年患者可伴胸部阵痛、气短,甚则汗出、肢冷,严重者出现晕厥或猝死,可有疾、数、缓、迟、促、结、代等异常脉象[1]。心电图可见频发、偶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或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房颤等。

    致病因素

    气血亏虚是心律失常发病的根本原因。《内经》中形象地记述了本病的基本特征“心中澹澹大动”、“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如悬若饥状”。究其病因,不外六淫外袭,内侵于心;或七情损伤心脉;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痰湿内生,阻碍气机而发病;或病后虚损,气血阴阳不足等。属本虚标实之证,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所养而生心悸;标实为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心血瘀阻,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心悸。病本在心,关乎五脏,其证候常因人而异,一般以虚实夹杂为多见,辨证以虚实为纲。

    痰浊、瘀血是心律失常的主要致病因素,而且是顽固性心律失常的重要病理产物。痰浊、瘀血既可相互转化,又可相互为病。痰浊既成,留而不去,阻滞气机,气之升降出入不畅则血流滞缓,留而成瘀;又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运血无力则留而成瘀。《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医宗金鉴》云:“(脉)沉弦细滑大小不匀,皆痰气为病。”《证治汇补·惊悸怔忡》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生痰,痰居心位,以惊悸之所以肇端也。” 《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云:“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景岳全书·痰饮》云:“痰涎皆本气血,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既成痰涎。”可见瘀血可以转化为痰浊,瘀有坚结之性,痰禀胶着之质,无论何者为先,终成痰瘀互结之势。

    因虚致瘀生痰是心悸发病的根本,痰瘀互结是心律失常发病的重要原因,在 治疗 上要虚实兼顾,分清主次,灵活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从痰瘀辨证时既要区分标本虚实、气血脏腑的病变,又要贯彻痰瘀并治的原则,坚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攻不伤正,补不滞邪,以收到痰化瘀祛,气血调畅,五脏安和,病则安缓之效。

    气阴亏虚,痰瘀内阻  不少心律失常病情顽固,乃痰瘀阻滞之结果,其病机多兼见气阴两虚,心阴心气不足,心脉运行失调,心脉不通,心神失养而悸动不已。临床症见心悸,胸闷痛,气短乏力,头晕目眩,遇劳加剧,舌质暗红,舌苔中间薄腻,舌尖无苔或薄苔,脉细结代无力。治以豁痰化瘀,益气养阴。益气养阴之法从本而治,旨在提高脏器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故与活血化瘀法有殊途同归之妙。

    心肾阳虚,痰瘀内停  《素问·逆调论篇》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阳虚衰,气化不利,则聚津成痰,致痰浊壅塞,心脉闭阻。病位在心,病本在肾,元阳衰惫,心阳不振,命门火衰,温运推动无力,血行迟滞,气虚痰瘀,水实邪丛生为其主要病机。临床症见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动则加剧,畏寒肢冷,小便短少,肢体浮肿,面色青紫,舌胖质黯,脉细数无力或结代。治以温阳化痰蠲饮,活血宣畅复脉。

    肝郁气结,痰瘀阻心  肝主疏泄,性喜调达,一有怫郁,则变证丛生;心主血脉,以通为顺,心血之运行有赖肝气之疏泄功能协调。《证治汇补》云:“有郁悒之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心神不宁,脉必沉结或弦者是也。”《景岳全书》云:“惟情志之郁,则如弦紧,沉涩迟细短数之类皆能为之。”《圣济总录·肝脏门》云:“夫肝受邪,则令气血不通。”《薛氏医案》又云:“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与心之间存在着母病及子的关系,肝失疏泄,气血逆乱,心气失和,心脉失畅,而生心病;或肝郁化火,灼津凝痰,痰火扰心,壅遏气血,心脉阻滞,脉道不通,心君为之不宁,母令子虚,则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临床症见:心悸胸闷,头晕昏蒙,抑郁寡欢,两胁肋痛,心烦急燥易怒,女子月经失调,经期乳房胀痛,口苦口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结代或数,患者的发病与情志状态相关,治以疏肝化痰,祛瘀安神。

    心脾阳虚,痰瘀心脉  脾胃虚弱,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而致气血瘀滞,阻于心脉致心悸不安,心律失常;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津液不化,聚津成痰,结于胸宇,致心脉不畅,心动悸不已。临床症见:心悸气短,腹胀纳少,舌胖质黯,苔白,脉细数或结代。治以健脾化痰,通脉复律。

    痰气阻肺,瘀阻心脉  心主血,肺主气,肺有助心行血之功。肺气郁滞,病久势深,津液不归正化而成痰浊水饮与血瘀,痰浊蕴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循行,血行不利,瘀阻心脉。症见心悸胸闷,胸脘痞满,气短喘促,痰多肢重,怕风易汗,唇、舌、甲床紫绀,舌苔薄腻或浊腻,脉滑细不调。治以化痰顺气,活血通脉。

    典型病例

    病例一:夏×,女,34岁,心悸阵作半年余。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曾用西药 治疗 好转后又多次发作,症见心悸乏力,劳累后加剧,胸闷不适,心烦懒言,神倦纳少,夜寐不安。二便可,舌质暗红,苔薄腻,脉细结。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4083次/24小时。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气阴亏虚,痰瘀内阻。治以益气养阴,化痰祛瘀。处方:党参15g,麦冬10g,五味子6g,生地10g,炙甘草9g,茯苓15g,半夏10g,菖蒲15g,栝楼15g,丹参15g,当归15g,红花6g。每日1剂,同时口服心律平150mg/次,3次/日。用药14剂后,临床症状减轻,复诊时心律平改为50mg/次,3次/日,续药14剂。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早546次/24小时。三诊,心悸明显减轻,加用生晒参10g/天,以加强补益之力。后此方服用2个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早搏控制在250次/24小时左右。

    病例二:李××,男,56岁,反复胸闷心悸2月余。症见心悸不安,腰膝酸软,胸闷口干,畏寒,劳则加剧,纳差,夜寐不安,二便尚调,舌质淡暗,舌苔白腻,脉细结代。查体:神志清,两肺呼吸音清,心率61次/分,闻及早搏5~6次/分,双下肢不肿。心电图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房性早搏、室性早搏5870次/24小时,多发于凌晨1~8时,中医诊断:心悸,心肾阳虚,痰瘀内停。处方:生熟地各20g,淡附片10g,桂枝10g,干姜10g,炙麻黄10g,当归20g,党参15g,桃仁10g,红花6g,茯苓15g,白术15g,参三七9g,7剂后复诊:症情缓解,心悸减轻,胸闷不明显,心率65次/分,闻及早搏3次/分,继续上方加减,用药2个月后,心悸逐渐减轻,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房早、室早控制在300次/24小时左右。

    结  语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西药治疗有较好疗效,但长期服用西药出现疗效减弱,或限于毒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服药者,也不在少数。运用中医 理论 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即可掌握心悸发生 发展 规律 ,认清病变深浅,悉知病情轻重,看透疾病转归,如心悸涉气、涉血病浅,伤阴者病深,阴伤及阳者病重,阳衰欲脱者病危。中医中药从气血阴阳及五脏的根本变化而治,疗效确切,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减少终末事件的发生率,取得较好疗效。

【 参考 文献 】

第9篇:心律失常范文

心律失常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健康人亦可发生某些心律失常,如运动员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此种生理性改变通常不会导致明显的血液动力学异常,对人体无明显危害。心律失常如果发生于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之上,则可引起明显血液动力学改变。在临床上表现为两方面症状:一是心脏节律紊乱性症状如心慌.心悸.心跳间歇或心跳停顿二是血液动力学紊乱症状如全身脏器血液灌注不良。心律失常多发人群为50岁以上患者,多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本资料中2例患者均为年青患者,既无先天性心脏病史,亦无感冒病史,住院期间均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三联律。

临床资料

2例患者均为心理科住院病人。一例为刘秀华,女,23岁,另一例为杨胜广,男,25岁。二例病人均诊断为躁狂症。刘秀华躁狂病史3年,间断住院数次,本次入院较以往症状严重,使用以往药物症状控制不理想,病人仍情绪激动.易激易躁,心电图检查正常。临床主治医师给予改换方案加服氯氮平.齐拉西酮.利培酮,并予静脉输注液体,一段时间后患者情绪渐趋稳定,然而心电图检查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多呈间位性或呈成对多源性以及二联律.三联律,早搏性质提示为器质性病变,进一步心脏彩超检查证实心脏无器质性病变。经临床询问该患者既无感冒病史亦无先天心脏病史,经内科会诊给予胺碘酮静脉滴注,一个疗程后,病人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有所减少,但仍为频发室性早搏,病人继续服用胺碘酮,病情有所缓解,但病因不明。在其后一段时间里,又出现一位患者杨胜广,男性,25岁,诊断为躁狂症,用药情况与上述病人相同,入院时心电图检查正常,用药后相继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呈间位性,临床医生怀疑药物引起,经多方调查考虑为氯氮平药物引起,立即停用氯氮平,患者室性早搏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减少。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