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精选(九篇)

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

第1篇: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师宗方言;师宗方言话题句;话题标记

中图分类号:J209.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 话题句概述

话题,或称主题,是现代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受到许多语言研究者的重视。作为语用功能的提出,最早见于法国古典学者Henrti Weil 于 1844 年写的《古代语言与现代语言的比较》一书。在他的启示下,马泰休斯创立了句子功能透视理论,把句子分成“叙述的出发点和叙述的核心”两部分,这两个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题”和“述题”,其中主题提出“话题”,述题则对话题加以“说明”。

在语言类型学中,汉语被分析为“话题优先”型语言,所以话题研究对汉语显得尤其重要。最先把话题概念引入汉语学界的是赵元任,他认为“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但之后学界对话题的定义却没有定论,本文中,我们采用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一书的观点,把话题看作一个句法结构概念。认为话题可以指:一,句法结构中的某个特定位置;二,出现在该位置上的词语。并且,我们选择了笔者的母语师宗方言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对这种方言的话题句做出一些相关的描述和阐释。

二、 师宗方言的话题句

师宗,位于云南省东南部,隶属曲靖市。师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它是一种话题句典型的汉语方言,其话题句的基本形式是“话题+(话题标记)+述题”,话题标记词有么、嘛、改、了嘛、啦、么么、了咯(嘎)等。另外,还有对举式拷贝话题句和谓词拷贝话题句这两类拷贝式话题句。

(一)么

“么”是师宗方言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话题标记词,它的作用是预示话题后面会出现重要的信息,即述题的出现,提醒受话者注意。通常放在句中,可以连用。在以“么”为话题标记词的话题句中,作话题的成分既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例如:(1)你么,就只会吃苹果! (2)玩么,哪个不会。(3)他么,干活倒是厉害呢,我么,就不行了。

当“么”连用时通常具有比较的意味,例(3)用“我”和“他”做比较。另外,“么”也有引进新的话题的功能,例如:(4)早上的菜新鲜么,你又不去买。“么”还可以用于句首,其功能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发语词。例如:(5)么你想吃点哪样?(你想吃点什么?)

(二)嘛

“嘛”作话题标记时,通常表示请求,整个句子为祈使句。它主要的话题功能是引进新的话题。同时,“嘛”还被经常用为句末语气词。例如:(6)挨窗子打开嘛,屋头黑洞洞呢。(把窗户打开,屋里太黑了。)(7)你洗下碗嘛,我太累了。(8)你今晚回来早点嘛。(句末语气词)

(6)(7)中的“屋头黑洞洞”“我太累”这些新的信息,都是由前面的话题引进的。

(三)改

“改”作话题标记词,用于陈述一件事情或是一个事实。例如:(9)豆腐改,我倒是喜欢吃呢。(10)小娃改,我倒是舍不得打。(11)你改,就是欠揍。

(四)了嘛

一般情况下,以“了嘛”为标记的话题句,“了嘛”后面的述题是对其前面的话题作出一个评价,其话题既可以是体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此外,“了嘛”还可用为句末语气词。例如:(12)你这个人了嘛,就是太老实了。(体词性)(13)他干活了嘛,扎实得很。(他干活很厉害。谓词性)(14)你这件衣裳太好看了嘛!(句末语气词)

作为话题句的标记词时,“了嘛”和“么”可以通用,通用后,句子的意思不会发生改变。

(五)啦

“啦”的功能和“了嘛”基本一致,即“啦”后面的述题是对其前面的话题作出一个评价。与“了嘛”不同的是,以“啦”为标记的话题句通常含有指责的意味,而“了嘛”仅仅只是说话者对话题做出的评论,不带有褒或贬的感彩。另外,与普通话不同的是,在师宗方言中,“啦”很少用为语气词。例如:(15)你这个人啦,就是太老实了。(16)这种人啦,最逗人恨。

(12)与(15)不同,(15)的说话者认为受话者老实得过了头,有责备的意思。

(六)么么

“么么”也可以做话题标记词,但其使用范围相当有限。我们认为,只有单数人称代词“你”“我”“他”可以放在“么么”的前面作话题成分。例如:(17)你么么/他么么,哪样不会整,我么么,就只有这点水平了。

(你/他,什么都会干,我嘛,就只有这点水平了。暗含着“我不如你/他。”)

(七)了咯(嘎)

师宗方言中有“了咯”和“了嘎”这两个话题标记词,它们的用法一致,通常用来表示推测、提醒。表推测时,一般都具有责备的口吻。只是因为说话者的习惯不同而选择其中的一个来表述。这两个词还可以做语气词使用。例如:(18)这个时候了咯(嘎),他怕是该来了。(表推测、责备)(19)立冬了咯(嘎),天气怕是要冷啦,你还不多带着点衣裳。(表提醒)(20)你还不准备,马上就到你了咯(嘎)。(语气词)

(八)拷贝式话题句

拷贝式话题句,是指句法结构中话题(含次话题)和述题中的某个成分完全或部分同形,同形成分间在语义上是一致的,并且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拷贝关系的句子。

我们认为,师宗方言存在拷贝式话题句,可分为对举式拷贝话题句和谓词拷贝话题句两类,其基本形式为“话题+是/倒是+述题”。其中,对举式拷贝话题句由两个或多个同类小句并列起来,不能单独出现,拷贝部分可以是体词,也可以是谓词。谓词拷贝话题句无需对举,拷贝部分只能是谓词。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对举式拷贝话题句只能用“是”作为话题标记词,而谓词拷贝话题句“是”“倒是”都可以用。例如:(21)女儿是女儿指望不上,儿子是儿子还小。(名词)(22)老的是老的闹离婚,小的是小的结不成婚。(形容词)(23)说是说不来,听是听不懂,急死人了。(动词)(24)香是(倒是)香,就是我不喜欢吃。

(21)至(23)属于对举式拷贝话题句。(24)是谓词拷贝话题句,既可以用“是”,又可以用“倒是”,并且无需对举,且拷贝成分“香”是谓词性的形容词。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师宗方言是一种话题优先型语言,并且通常以“么”、“嘛”、“改”、“了嘛”、“啦”、“么么”、“了咯(嘎)”等作为话题标记词,这些标记词中的一部分还有语气词的功能,如“么”、“了嘛”、“了咯(嘎)”。此外,师宗方言还有对举式拷贝话题句和谓词拷贝话题句这两类拷贝式话题句。同时,师宗方言中的有些句子虽然没有话题标记词,但我们认为,这些句子依然具有话题的功能,属于话题句,我们姑且把这些句子命名为“零标记话题句”。一情况下,零标记话题句都可以加上话题标记词,变为有标记的话题句。

参考文献:

[1] 冯桂华.普通话与都昌方言话题句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

[2] 郭丽霞.山西山阴方言的拷贝式话题句[J].中国语文,2011,(3).

[3] 刘丹青,徐烈炯.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4] 项梦冰.连城方言的话题句[J].语言研究,1998,(1).

第2篇: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介词 词语功能 篇章结构

引言

在20世纪80年代,以语言学家胡裕树为首的专家在深入探究后提出了针对语法研究的三条理论,一是句法平面,二是语义平面,三是语用平面,现代汉语“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使探究方式上面冲破了原来所受的限制。相关探索不断朝前发展,伴随 “格语法”这一观点进入中国,以及国内专家探索得出的上述三条理论,国内语言学语法探究终于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关于介词的使用方式探索,同样应用于语用功能上来展开。然而最近十余年以来,语法学界逐渐加大了语用平面方面的探索力度。很多专家以为,自语用这个层面来看待词句,能够发现某些从前仅从句法与语义层面未能看到的情况。针对语用探究领域,包含以下几个:1.主题(话题)与述题;2.表达中心与焦点;3.语气与口气;4.评议、句型或句式的改变之类。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句子之间串联、虚词隐藏同样能被包含于语用平面探究领域,这篇文章着重探究其语用领域。

一、介词的位置与作用概述

对于句法平面的探索,长期以来都被专家们当作重点来看待,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介词语用理论探索快速迅猛成长。在汉语语法里,短语――或称为词组是句子构成中的主要单位。学者熙曾经提到过语法体系当中的一类――词组本位,显然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法学界针对短语进行长期探索后获得了很多结论,但这还不够,仍需继续探索。介词短语是较为特别的一种短语类型,就目前而言对这种类型的探索还不够,需要对这个类型的使用方式等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1]介词功能表现于两个地方,其一是句法,其二是语用及语义,这两点结合于一体构成了其语法功能。

早年对介词展开探索的部分专家们仅仅简单地将置于句子开端的介词短语当作是主语,这种看法从根本上就没有弄清楚句子主语和主题在概念上的区别。句子主题及主语是就不同方面上来说的,前者属于语用平面,和述题相较来说;后者属于句法平面,和谓语相较来说。虽然汉语里面有着许多主题和主语重合的情况,可是我们还是要注意区别它们在概念上的差异。实际上,介词短语在语句里面不能被当主语使用。胡附、文炼先生提到:“假如将介词看成名词和动词两者间的关联标志,那有没有它,应当看成是区别句法成分的一个关键因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介词结构不可以被当作是主语的原因。”从上述言论来看置于句子开端的介词短语是不可以被看作主语的,然而它时常被当作主题来看待。介词短语放置于语句里面的位子可以变化,其在句子里面可做一般情况使用,但同样能够变化位置。陆俭明研究表述了口语句法当中变化位置这种情况――即易位,在里面说到 状语与中心语变化位置之时,谈到介词短语作为状语时随着中心语产生变化位置情况。

二、介词五类语用功能探索

长期以来对介词的探索始终是汉语语法探索的一个重点项目,然而先前的专家将探索重点放于对介词句法这个层面的关注上,例如介词的重要性、含义与使用方法,介词短语组成与其句法功能、使用方法,诸如此类;实际上,介词身为语句架构里面极为关键的连系词,它于句法架构、语义架构、语用架构这几个方面而言均有极为关键之影响, 3类功能一起组成了介词语法功能,分别是句法、语义以及语用上的功能,在句法架构里面,介词的基础功能作为介引,与一些词语构成短语来做语句当中之修饰语。[2]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其他几种作用:功能转化、句式标记、成句之类。自句子语义架构而言,它时常作为其中一些语义成分之标志,特别是可有成分。例如时间、工具、范畴之类,由于与动词联系不太紧密,大多数情况需要经过介词介引,介词于语用架构里面发挥了极为关键的角色,正因为其上述3类功能决定其在语法里面的位置。如果想正确理解其语法功能,那就需要周到地考虑其在语法当中各个平面里的功能。它在语用功能探索中是语法功能探索里面成果最少的一部分,这一章重点讲述这点。

介词在语用架构里面产生之用处是不可或缺的关系词,透过全面探索认识语用功能,才可以更全面地解析它。其语用功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篇章衔接;二是管界;三是排比对举;四是强调;五是话题标记。介词在语法体系里面之所以不能被代替正是由上述五项功能所决定的,接下来就仔细解析介词的语用功能。

(一)介词的篇章连接

篇章或是话语经由句子与小句构成。对这里面某些语言成分的了解一般由相同篇章里面别的语言成分所决定,两个及以上语言成分间相依相存这种联系就是连接关系,因为这些连接关系整个篇章才连贯起来。篇当中连接方法有许多,于这当中,其在语篇里的连接中也发挥了一些影响。介词如此之功能,能够引领一些说明上文的词语,以此发挥连接作用。

(二)管界功能

句子里面的一些状语,常规情况会置于句子开端部分,一些情况下它修饰的领域能够超越本身这个句子的疆界,构成篇章管界。介词短语一般能够放置于句子开端之处,这样它就能够变成修饰语,置于句子开端位置的这类短语也就产生了管界作用。

(三)排比对举功能

自修辞格而言,相同一个或是同义介词,时常能够组成修辞当中的排比格,其在这种修辞里面发挥了“提示语”的功能。介词有了此种作用,就能够引领某些分句组成排比。

(四)强调功能

在句子里面能够强调其带有的语义成分,然而此时时常需要与任指疑问代词或否定词一起构成。除此之外,介词时常放置于句子开端或是句子当中部分,引领别的成分构成介词短语来做状语,然而有的情况下鉴于语境的作用与限制,讲话者为着重于“为了”这段,那么这段也可放置于句子尾端。自语用学的信息焦点论点而言,常规情况下,焦点都会放置于一个句子尾端,语法上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为“句末焦点”。如此一来,因为“为了”产生了变化,一个语句关注之重点核心就发生了改变。

(五)话题标记功能

话题与述题相对,是后者作出表述之目标。《话题的结构和功能》这部书自语义、句法与话语功能这几个角度定义了“话题”。自语义而言,话题一般是确定好的且和述题有着“关于”特征;一般置于语句开端,能够带有话题标志。

除此之外,在曾经的探索材料里面介词在句法架构里面的基础功能是与别的词语共同构成介词短语来做修饰词,有鉴于此,它又衍生而出转化作用、句式标记之类其他作用。[3]自语义架构层面而言,它一般当作语义架构里面一些语义成分之标志而存在。特别是句子语义架构里面的可有成分,由于动词与其关联不太紧密,所以语句里面需要介词存在。在语用架构里面它仍然有极为关键的影响。

三、介词的语用易位现象

其语用功能有可能发生易位――即变化位置这种情况,均未使得句法架构与语义产生变化。这类情况均是语用现象当中的一个。自语用观点解析,当成状语的介词短语于口语里面与在书面语里的变化位置的情况不一样。口语里面变化位置用意是着重强调和其相对的中心语,变化位置后置的介词短语并非强调对象。依据探索发现,口语变化位置在句子里面后置部分需要轻读,这部分不可以当作强调对象。书面语里面变化位置就并非这种情况。书面语里将其后置,目的是强调后置的介词短语。由于这种情况下这类短语不轻读,且时常均有数个这类短语并列。假如运用对比是展示语句焦点各类方法中的一个,那运用并列也能变成展示语句焦点的方法。假如说语句焦点时常在语句尾端出现,那这类移动至语句尾端的并列介词短语就是语句的焦点所在,而语句焦点时常是强调之对象。

大部分放置于句子开端的这类短语,就算是话题,也是能够后移至主语后面动词之前位置的,例如:

(1)对这套丛书的学术质量,学术界已经有了定论。

(2)学术界对这套丛书的学术质量已经有了定论。

介词这种位置变化,自语句含义而言,无多少差别,可是自信息架构而言却有着极大差别,代表话题的这类短语往后移动之后,它再不是这个语句话题所在,而主语变为话题,例如“对这套丛书的学术质量,学术界已经有了定论”这个句子里面,讲话初始点(也就是话题)是“这套丛书的学术质量”,“学术界已经有了定论”是对此话题之评论陈述,是述题;然而在“学术界对这套丛书的学术质量已经有了定论”这个句子里面,讲话的初始点是“学术界”,“对这套丛书的学术质量已经有了定论”则是对话题之陈述,是述题。由此看出,其位置发生变化非常直观地改变了语句信息架构与原来的安排,由于这种情况,放置于语句开端这类短语作为话题,能够变成几个小句的话题。[4]就“功能”含义而言,有的说是分布环境,有的说是生成功能,还有的说是外部功能,国内相关方面探索一般为句法功能,三个平面理论以为应当区别句法、语义与语用这些方面。

结语

由上述内容可知,介词的语用功能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话题标记功能、篇章衔接功能、管界功能、排比对举功能与强调功能。于篇章里面,它能够变为语句或者是小句、段与段间串联的标志,其前置定位功能时常能够令一些介词短语产生管界作用,连续使用同样一个介词能够产生分类、列举之功用,一般情况下都能够组成排比格。大家能够大致了解其特有的语用功能。这样的解析重点在于篇章、小句、句法解析方面差别较大,而与此同时却与句法分析是相互弥补的,这样一来才能够全方位理解其特有的语法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高平平.例谈介词短语中的成分残缺和多余[J].语文建设,2006(7).

第3篇: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说起来” 话语标记 主观化 语义演变 话语功能

一、引言

“说起来”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这不,申纪兰不等记者发问,又说起来了。

(2)这些话说起来很老套,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3)下岗工人张全军两口子开了家豆腐脑儿店,生意很火。说起来,这里面还有段故事呢!

例(1)中,“说起来”是动补短语,在句中作谓语。此用法记作“说起来1”。

例(2)中,“说起来很老套”是谓语。其中,“说起来”是状语,修饰“很老套”。此用法记作“说起来2”

例(3)中,“说起来”凝固为一个类似词的短语,不与前后的句子成分构成语法单位,概念意义虚化。不仅“起来”虚化为增加估量语气的标记成分,连“说”也虚化为谈论而非言说动词。整个结构主要表示说话人的视角观点和程序意义,删掉后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和整个句子的合法性。此用法记作“说起来3”。根据目前学界对话语标记所达成的共识:有连接功能,语法分布上具有独立性,可通过语音进行识别,删掉后不影响命题真假和句子的合法性,我们把“说起来3”判定为话语标记。

当前学界对话语标记“说起来”的研究较“看起来”还较为欠缺。李妮妮[1]在考察“V起来”和“V来”的使用情况时,从共时平面分析了“说起来”的表达功用和语篇表现,可以认为其所说的句间插入语和句内插入语是话语标记。齐沪扬、曾传禄[2]分析了“V起来”由位移义向结果义、时体义、情态义转变的过程。吴为善[3]在分析“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时,略微提到“起来”在“说、看、听、算、想”后的估量揣测的用法。而研究较多的“V起来+AP”结构,我们认为它属于“说起来2”。其他相关研究主要是从“起来”以及“说来”等不同角度作出的分析。本文从话语标记“说起来”的语境分布探讨分析其主观化过程和功能。所选语料均出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为了行文简洁,对部分例句有所删减。

二、话语标记“说起来”的主观化过程

从“说起来1”到“说起来3”,体现的是“说起来”在语言高频使用中的规约化和主观化过程。

在例(1)中,“申纪兰”作主语,短语“说起来1”作谓语。其中,“说”是谓语中心,表动词本义,即“用话来表达意思”;“起来”作补语,表“起始”义,即“说”这个动作从某一时间点开始并持续下去。这里的“起始”义是运用隐喻,将“起来”的基本位移义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发展而来的。“从下到上的位移运动”是空间运动的路径,且具有起始点和终止点,将这种空间认知隐喻投射到时间域,并且凸显路径的起始点,就形成了表示“起始”的“起来”。“说起来1”作为短语,中间可以插入表体成分“了”,构成“说了起来”;动词“说”之前可加状语,如“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例(2)其实是学界争论较多的“NP+V起来+AP”结构。张谊生[4]称其中的“V起来(看起来)”为句中插入语;曹宏[5]将这类用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结构称为中动句,并认为其具有通指性;吴为善[3]认为“V起来”在谓语AP前作“指称性次话题(小主语)”,并发现“NP”的通指与否只影响“NP”的所指范围,对“V起来”的构式义和话语功能没有影响;王晓凌[6]将其中的“V起来”分析为话题标记;齐沪扬、曾传禄[2]认为是状语,也可以看成是次话题(“NP”是主话题)。

我们同意余光武,司惠文[7]对此句型作出的A、B、C三类划分,并将例(2)归为句式A,即“NP(主)+│V-起来(状)+AP(谓)”,而不属于句式B(“NP”作话题,“AP”指向感事)和句式C(中间结构,即“AP”指向“V”)。在例(2)中,“说起来很老套”是谓语,语义指向句子主语“这些话”,“说起来2”是状语,修饰“很老套”。这里的“起来”也有一定的“时间义”,但并不是特指某一时间,即“具有泛时性或恒时性特征”[2],比“说起来1”在时间意义上泛化了。作状语的“说起来2”在句中位置灵活,可以移至句首。如:

(4)说起来这些话很老套,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与“说起来2”相似的还有“看起来”、“听起来”,它们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与“V来”互换,而其他感官动词(如“闻、尝、摸”)与“起来”结合,虽然不能缩略为“V来”,但在该句式中位置也相对灵活。

“说”是人们最普通、最重要的感官动作,“说起来2”在日常生活中得以频繁使用。由于可以位于句首,作状语又不是句子的必有成分,因此,在高频使用中还可以进一步将其省略。如:

(5)这些话很老套,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

“语言中的高频词意义也最容易泛化,一旦其意义泛化,与其有关的高频词汇组合也就连带走向泛化,从而发生词汇组合词汇化现象。”[7]随着语义的进一步虚化,“说”作为动词的意义逐渐弱化,仅表“谈论”,而“起来”附着在“说”之后,位于“插入语或句子前一部分,有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的意思。”[8]意义虚化后的“说起来”逐渐凝固为类似词的短语,不与前后的句子成分构成语法单位,成为话语标记“说起来3”,在句中主要起衔接作用,同时引起受话者注意下文所说内容,并表示这是以发话者的视角,描述发话者的观点,删掉后不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和整个句子的合法性。如例(3)可以变为:

(6)下岗工人张全军两口子开了家豆腐脑儿店,生意很火。这里面还有段故事呢!

原句中,由于位于句首的“说起来3”后面的“这里面还有段故事呢”是完整的存现句,“说起来3”不在其中作句法成分,也不与其结合构成更大的语法单位,因此删掉“说起来”后,对句子的合法性没有影响,且因为“说起来3”意义虚化,删掉后虽然与前一句话在连贯性上有所削弱,但并不影响句子的整体理解。再如:

(7)这里的一切文化全是我们的祖先向中国学来的,而后又以独自的方式培育起来的。说起来,中国是我们的先生。

“说起来3”在两句之间,从语义逻辑上看,“说起来3”之后的部分可看作是由前一句的推导总结,“说起来3”在句中主要起连接功能。同时还表明推论“中国是我们的先生”是发话者自己的主观看法,语气较为委婉,有估量的意味。

整体来看,“说起来”经历了由“起始义泛时义情态义”的语义演变过程。

三、话语标记“说起来”的功能

董秀芳认为话语标记“标志说话人对于话语单位之间的序列关系的观点,或者阐明话语单位与交际情境之间的连贯关系。话语标记也可以表明说话人对所说的话的立场和态度,或者对听话人在话语情景中的角色的立场和态度。”[9]“说起来3”作为话语的视角标记,主要是表明发话者对所说话语的立场和看法,就其与前后话语之间的语义逻辑关系来看,具体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立话题

(8)说起来,已是两年多以前的事了。

(9)“说起来呀,汉奸队比鬼子兵还可恶呢。我才去时碰了很多钉子,我说是给当厨师傅的爷爷送东西。把门的狗汉奸们几次阻拦不让进。”

设立话题的功能主要用在篇章开始或话轮承接部分,后面多叙述对往事的回忆。有时“说起来”后面可加语气词“啊”“呀”等,以增加和缓的语气,或填补思维空白,如例(9)。

(二)补充解释

在语言表达中,发话者常常对前面的话语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包括换说法以及补充、延展。例如:

(10)做功夫要一步一步往前走,无有止境。说起来可粗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关、重关、牢关,细分起来要十几个步骤。

除了基本形式“说起来”之外,还可见“具体说起来”“简单说起来”“一般说起来”等方式视角的形式,如:

(11)什么是天下?天下就是天下苍生,具体说起来就是你们遇见的每一个蒙古牧民。

(12)我们已经指出,对每个众所周知的推理规则,在一个众所周知的逻辑演算中都存在一个断定的(或可证明的)公式。一般说起来,这里逆关系不成立(尽管对假言公式还是成立的)。

(三)推导总结

主要表明发话者根据前面话语所作出的推论或总结。例如:

(13)翻开《鲁迅日记》,你可以看到当他一九一二年到北京的一周以后便去逛琉璃厂了。从此时有所至,往往隔几天便去一趟,说起来总有几百次之多吧。

有时,“说起来”前面会加上“这样”“这么”“总的”“整个”等。如:

(14)小说应该使人在文化素养上有所提高,小说的作用是使这个世界更加诗化。这样说起来,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就可以一致起来,善和美就可以得到统一。

(15)他看那个士兵,瘪皱的脸嘴,油污的枪,破军装被汗水浸透了,发着臭气。整个说起来,他站在医院里,和这气氛很不相称。

(四)转换引发

在说话中,由于某个相关的内容使发话者联想到其他方面,因此,“说起来”还常常用来转换话题,引出新的内容或结论。如:

(16)“事已经出来了,我也不埋怨你。说起来我也有责任,整天不着家……今后改了就好,只要你能改,咱们还好好过日子。”

发话者为了提高话语的信度,还常在“说起来”前加副词作状语,如:“真正”“认真”“正式”,以削弱发话者的主观意味,尽量使话语显得严肃认真。

(17)中国平息暴乱后,七国首脑发表宣言制裁中国,他们有什么资格!谁给他们的权力!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贫弱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权经常被他们侵犯。

(18)就这话,就这话!你不说,我也想说了。认真说起来,要革命,在省城比在乡下好!省城的无产阶级多,觉悟深,热情高。

(五)让步转折

“说起来”还经常作为预转的话语标记,即说前一部分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后一部分,类似于让步-转折,常与“但”“但是”“却”“然而”等转折连词连用。使用预转标记有助于引导受话者注意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理解发话者的真正意图和语义侧重。例如:

(19)李冯说起来是广西籍作家,但他的小说却没有多少地域性。

(20)说起来,自己也算是个久亲笔墨,写过一点所谓文章的人了。然而对于写文章的门径,却常常感到茫然。

四、结语

虽然当前学界不乏对构式“V起来”的研究,但从话语标记角度分析“说起来”的研究较“看起来”还较为欠缺,这也许是因为“说起来”的词汇化程度不如“看起来”彻底。本文从话语标记“说起来”的语境分布,分析了其主观化过程和功能。我们认为,在分析其语义演变过程方面,“说起来2”即“V起来+AP”结构的定性是关键。“说起来”由“起始义泛时义情态义”演变并最终形成话语标记之后,主要具有设立话题、补充解释、推导总结、转换引发和让步转折这五种功能。

(本文得到北方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李妮妮.现当代“V起来”和“V来”使用情况考察[D].北京:北

京语言大学,2007.

[2]齐沪扬,曾传禄.“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

习,2009,(2).

[3]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

动句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12,(4).

[4]张谊生.“看起来”与“看上去”――兼论动趋式短语词汇化的

机制与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6,(3).

[5]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5,(3).

[6]王晓凌.“V起来”的话题标记功能和语篇衔接功能[J].当代修

辞学,2012,(2).

[7]余光武,司惠文.汉语中间结构的界定――兼论“NP+V-起来+

AP”句式的分化[J].语言研究,2008,(1).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9]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

第4篇: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话语理论为背景,对广告话语进行了解读。本文以一则男士护肤品广告为例,从词汇、人称、语气等方面进行话语分析,试图揭示广告话语和社会文化的关系,透视广告话语的社会建构功能,捕捉广告话语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从而说明广告话语能够彰显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的变化。

1.0广告话语的解读

丹麦语言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理论家叶尔姆斯列夫(l. hjelmslev)说过:“人们不仅要认识语言系统……还要通过语言认识语言背后的人和人类社会,以及全部人类知识领域”。(转引自罗宾斯,1986:20)

多年来,随着语言研究的深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意识到单纯研究静态的、孤立的句子很难揭示语言的结构特征和语言运用的实质,语言的理解不能局限在形式与符号层面上,应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语境中的以动态交流为特征的“话语”( discourse)的研究。许多学者从结构、功能等不同的侧面以独特的视角对话语进行过精辟的诊释。brown&yule(1983)把话语看成是过程(process),是说话者或作者在某个语境中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实现自己的意图的词、短语和句子。van dijk(1997)却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话语看成是一种语言使用形式,指出话语包括三个方面:语言使用,思想传递和社会情景中的交际。话语是指有一定主题,语义上连贯,形式上衔接的一连串语句。它可以是独白,也可以是对白;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王德春,1985;399)话语从形式上表现为使用中的语言,是说写者在特定语境中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言语手段。从本质上看,话语是语言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交汇点,话语不仅与语言系统有关,它还与交流的语境有关。(bell & garrett,1998:4)

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的理解必须联系社会、历史、文化的因素。话语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行为有着相互内化的密切关系,能折射出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及社会的变迁。话语具有建构性:它有助于再造社会本身(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它也有助于改变社会。( fairclough , 2003 : 60)我们认为,要分析话语,必须结合话语生成的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考察一种文化模式下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构式,及它所蕴涵的社会文化意义,即话语意义以及话语和语境的辨证关系。(陈丽江2007:4)

话语作为社会实践的形式及其变化是社会变革的一个内容并且对社会变革产生作用,而广告话语也构成研究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领域、重要主题和切人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在商业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广告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信息传播手段,能起到传播信息、引导消费、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作用。广告用最吸引人的方式引起大众对它的关注和好感,这就决定了广告必须起到迅速影响和劝告的作用。广告向消费者展示商品的性质、质量、功能优点,通过表意和移情打动和劝说消费者,影响和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最后达到推销的目的。

把广告定义为一种话语类型,是在广义的话语概念范畴内进行的,即把广告话语理解为一种大众传播与目标传播相结合的媒介话语,是广告传播活动中所产生和使用的一整套“符号”,包括广告文本和语境,它们以一种对参与者来说是有意义的和具有整体性的方式互相联系和作用。(杨先顺等,2007)众所周知,广告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征。除此之外,广告话语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社会性主要是指:广告话语本身就是社会行动,能够揭示深层的社会意涵,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部分。广告商和读者建立一种间接的对话关系,进行互动交流。广告既是一种商业宣传,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它具有社会建构功能,包括建构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认同,能够彰显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维度的变迁,与社会有很强的互动性。对广告话语进行分析可以有助于解构话语意义,挖掘广告话语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文化信息。

2.0广告话语分析及社会文化信息的渗透

话语分析在语言层面的分析主要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1994:34一36)认为,语言有三个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即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际(interpersonal)功能和语篇(textual)功能。概念功能指表达主客观世界的经验,其中及物性系统(transitivity)是表达概念功能的一个重要语义系统,作者/讲话人选择何种语类(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观点。人际功能指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话语情景中的互动,以及前者对后者及所说内容的态度。人际功能通过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 )表达作者l讲话人身份、地位、态度等。(戴炜华高军2002)语篇功能指作者/讲话人通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来组织思想。

本文以刊登在the bulletin杂志上的“nivea"妮维雅)男士护肤品广告为例,主要从词汇、人称、语态、有关话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揭示话语和社会文化的关系,捕捉话语中所蕴涵的社会文化信息,透视广告话语的社会建构功能,从而说明广告话语具有社会性,并且能够彰显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的变化。

nivea是全球著名的护肤品品牌。该品牌由德国拜尔斯道夫(beiersdorf)公司创立,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产品种类多,品质高,特别是男士专用护肤品深受男士们的青睐,销量在欧洲市场稳居排名第一。以下是该广告的内容:

n} face of the future

you’ve worked long and hard to get where you are, and now you face the world with your mind and body primed for the pressures and challenges of meeting your goals .

you have a strong vision for your future, and you know who you are. you’re in great shape一financially, emotionally, physitally—and you know what you’re doing and where you’re going.but what do people see when they look you in the face?

long hours, sustained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stress, lack of sleep and skipped meals may come with the job, but sooner or later they have to take their toll . and the first place the effects become obvious is in your face, when skin begins to lose its firmness and look dull, tired, even lifeless.

men’ s skin is different

a man’s skin is thicker and greasier than a woman’s (giving it great water retention and higher moisture levels, so skin looks tauter and firmer for longer ),and it’ s hairier(men spend about 3000 hours or i40 days of their lives shaving).in short, men have specif is skincare requirements .

in-your-face facts

just as it’s important to maintain your body in peak condition,it pays to keep your face in shape .

more 1`han shin deep

made just for men, high-performance nivea for men active firming moisturiser is a technologically progressive treatrnent that,when used daily, actively maintains skin’ s elasticity and suppleness. highly effective and easy to use, the non-greasy formulation is concentrated with fast-absorbing moisturizing agents, vitamin e, provitamin bs and a uva and uvb fitler system that protects the skin from sunlight-induced damage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but the secret ingredient is creatine, a naturally occurring essential element that works by stimulating the skin’s natural regeneration processes to repair and strengthen the skin’ s structure and restore suppleness,tone and vitality .

tired, dull skin can be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stress, pollution, dehydration or lack of sleep.

creatine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your skin, acdvaiing cell repair and stimulating collagen synthesis . creatine actively works to enhance skin density and elasticity, resulting in greater tone and vitality.

you still have places to g0, people to meet. so it’ s important the face you show the world looks good—today and tomorrow,

下面是对该广告话语的分析。

2.1词汇分类

在描述男士的面部、皮肤和身体时,广告用了很多动词短语,如:lose its fnmness; look dull, tired, even lifeless; look tauter and firmer for longer; have specific skincare requirements; man’s skin is thicker and greasier than a woman’s.

对于“nivea"男士护肤品,广告用了较多的形容词和一些动词来描述,如:active firming moisturiser; a technologically progressive treatment; actively maintains skin’ s elasticity and suppleness; non-greasy formulation;highly effective; easy to use; secret ingredient一。eatine; stimulating skin’。natural regeneration processes to repair; restore suppleness, tone and vitality等。

从词汇分类可以看出,广告用了很多动词和形容词,其作用是向读者传递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男士以事业为重,要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睡眠不足,吃饭没有规律;忽略了皮肤保养,因此出现了面带倦容、毫无生气的状况。另外,男性皮肤有其特点,需要特别护理。形容词的使用强调了"nivea’’产品的好处和独特性及对男士皮肤的适用性,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使读者迅速作出心理反应,对产品坪然心动。

2.2人称

这则广告使用的人称代词主要是“you",如:you have worked long and hard to get where you are; you face the world with your mind and body primed goals; you have a strong vision for your future; you know who you are; you know what you’re doing; you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 you still have places to go, people to meet. so it’s important the face you show the world looks good—today and tom~等。

韩礼德认为,人称包含话语的人际意义,具有人际功能。“你”具有听众/读者指向性,这是由“你”的外延意义决定的。所有“你”的指称都是在玩它的外延意义的游戏。(李战子,2002:139)在广告话语中,人称的实际意义与语法上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并不总是完全对等。广告商为了达到商业宣传、推销产品的目的,想方设法提高广告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通过广告话语间接地与读者进行交流,从而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读者通常是潜在的消费者,因此,读者就是听话者或受话者。

这则广告大部分是以受话者/消费者为中心、为出发点(addressee-oriented)的语篇组织模式,贯穿于整个语篇的突出的衔接链(cohesive chain)(黄国文2001:135)是由“you”组成的。这种组织模式把“you”置于主语的位置,使其承载重要信息,表现出发话者/广告商是如何把所推销的产品与受话者联系起来,具有很强的劝说性和说服力。

广告商以受话者“you”为视角,对经过奋斗而获得事业成功的男士进行描述,特别强调成功男士的面部在社交场合的重要性。接着是对男士面部、皮肤和身体的状况进行描述。由于事业的打拼、工作的压力和挑战,男士看上去疲惫不堪,面部失去光泽,缺乏生气。同时,男性的皮肤具有比女性厚、油腻的特点,更需要锁水、保湿,更需要特殊护理。最后用很多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描述“nivea’’男士专用护肤品的效果。这些描述环环相扣,受话者边读边融人到广告情景中,不自觉地把自己同广告中的“you”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广告易引起受话者的共鸣,使受话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诱惑,接受广告商要传达的产品信息。人称包含着话语的人际意义,提高了广告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缩短了广告商和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达到推销的目的。

另外,这则广告中没有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但不难推断出谁是说话者。广告商充当说话者的角色,与受话者确立了间接的对话关系,在广告中与受话者对话、交流。

2.3语气

除了人称之外,语气也是广告商用来控制读者的手段。这则广告采用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不用祈使语气直接要求读者采取行动,而是间接地敦促,从而达到在消费者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和推销的目的。这种类型的销售称为软性销售(soft selling) o(李战子,2002:42)陈述语气通常起着陈述事实、传递信息的作用。如:a man’ s skin is thicker and greasierthan a woman’s;tired, dull skin can be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such as stress, pollution, dehydration or lack of sleep; creatine actively works to enhance skin density and elasticity, resulting in great- er tone and vitality等。

除了提供信息之外,这些陈述语气的作用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诱惑读者,使读者不经意间对广告要传达的信息产生兴趣,对购买产品产生冲动,体现了发话者的交际角色(信息者、广告商)和交际目的(为了推销”nivea’,男士护肤品)。

除了陈述语气外,广告话语还使用了疑问语气,如:butwhat do people see when they look you in the face?广告商用疑问语气目的也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与读者间接地进行对话交流(别人关注你的面部时,会看到什么?是该采取措施了),潜移默化地使读者作出心理反应(会看到我的皮肤很糟糕,所以我要采取行动,购买“nivea’,男士护肤品来保养我的面部皮肤,使自己成为一个仪表出众、气度不凡、洒脱浪漫、事业有成的职业男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解构广告商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广告商抓住成功男士对未来有更广阔的视野并期盼事业更加辉煌的心理,陈述了男士为事业成功而不停奔波、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从而造成身心疲惫、皮肤黯然失色的事实。广告商采取一种关心、呵护、同情的态度,再加上对男士皮肤的特殊性的描述,使得受话者对“nivea’,男士护肤品坪然心动,把所推销的产品与受话者自然而然地联系起来,拉近了与受话者的距离,达到说服和推销的目的。

2.4其它有关话语的问题

本部分设计了9个有关话语的问题,根据这9个问题进一步分析并深人挖掘话语隐含的信息。( luke, et al . ,1994 )( margaret, 2006 ) (1)广告的题目是什么?

题目是“selling face products to men" o

(2) "nivea’,男士专用护肤品有何特点?

在该广告中,特别突出的是“made just for men; easy to use;great water retention and higher moisture levels; elastic”等特点。

(3)广告话语表达哪些内容?

男士工作辛苦、独立、踌躇满志、以事业为重;

为事业付出而忽略了面部和皮肤的呵护;

面部和皮肤遭受很多苦;

"nivea’,产品技术先进、配方独特、使用方便、效果明显。

(4)从以上话语内容可以得出什么判断?

这个(读广告的)男士需要这个产品;

广告在向男士灌输皮肤要护理的理念;

广告在介绍一种新的产品;

广告在为该新产品开发市场,最终为的是提高销售量。

(5)这则广告的对象是谁?广告想表达谁的声音和立场?

广告是针对中产阶级和年轻的职业男士。

(6)谁的声音和立场未表达出来?

很显然,广告不是针对体力劳动者和年龄大的男士。

(7)这个广告想让读者做什么?怎样使读者采取立场?

广告向男士介绍一种新的护肤产品,用恰当的人称、语气和间接交流的方式劝说男士认真考虑并购买该产品。

(8)就该题目未谈及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

广告未谈到产品的价格,因为该广告主要针对中产阶级,针对成功的职业男性。广告抓住成功男士的心理,对他们皮肤的状况表示同情,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诱惑,更加关心这张关系到自己未来的脸,愿意接受广告商传达的产品信息,而价格却不是主要问题。

(9)这个广告话语隐含什么社会文化意义?

广告话语打开了受众的想象空间,在这个想象空间里呈现出用了“nivea”护肤品之后的仪表出众、气质非凡、洒脱浪漫的男士形象,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成功男士”的图画。职业男性在事业取得辉煌的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形象,特别是面部皮肤,因为面部关系着自己美好的未来。时代不同了,伴随着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护肤品对男性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男士们的日常关注和需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男士的面部与男士的形象、未来事业的成功联系在一起,成功的男士更加呵护自己的皮肤,护肤品已不是女士的专利了。广告话语承载着成功男性对美的诉求,契合了成功的职业男性的内在文化需求,契合了时代文化的社会需求。

通过以上话语分析可以看出,这则广告发挥了巨大的传播作用,不仅仅是告知、劝说或者诱导,而是赋予受众者一种身份感,让受众者通过购买和使用“nivea”护肤品获得角色和社会身份的认同。"nnea’,男士专用护肤品就是社会身份和角色的象征,是社会交往中角色认同的符号。(谷虹,2005 :7)所以说,广告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社会意象,是社会意象的映照和辐射,渗透了社会文化信息,折射出当今社会生活的显著变化。

显而易见,广告话语具有社会性,是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是具体化的社会实践。广告话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以特殊的形式表现社会,揭示社会深层意涵,折射出社会变化,在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关系维系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因此,对语言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与符号层面,它必须联系社会、历史、文化的因素去解构话语意义。(陈丽江,2007:6)

第5篇: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话轮转换 毗邻应对 言语功能 非合意应答结构 会话听力

1. 引言

会话听力是目前听力测试中的重要项目,也是影响应试成绩的一大关口。自2005年以来,从托福、专业英语四级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部分题型的变化来看,对话比重均有所增加,特别是以长对话替代短对话这一变化,更说明会话听力考查的目标已从对词汇、短语、习语或句子结构的理解转向了对真实交际场景的理解。由于会话听力的考查范围包括应试者对本族语者日常话题的理解能力、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以及对目的语的语用效果的理解能力等内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听懂对话需要我们给以思考,以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训练。

会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交际的最普遍现象。会话分析研究起源于社会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Sacks、Jefferson和Schegloff几位语言学家着手对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the Los Angeles Suicide Prevention Centre)的电话记录进行研究,以期发现该类电话会话的结构特征和语用特色。这项研究进而扩展到对日常电话和会话结构的观察和探索中,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话轮转换(turn-taking)和毗邻应对(adjacency pairs)的研究(Paltridge,2000:83)。此外,功能语言学创立者Halliday在从语义角度考察言语功能时,也提出了交际语言有“陈述”、“提问”、“提供”、“命令”四个基本功能,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的结构和形式。

会话分析研究认为日常会话中的随意性对话、聊天和一般性叙述是人们交流信息和保持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会话结构、话轮交替和毗邻应对等会话规律能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提供口头交际中的框架结构和预期模式(Heritage 1995)。为了提高学习者对会话听力理解的充分性,笔者认为对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使我们了解会话的走向和类型,增加听前的预设知识,降低在听解过程中由于信息空缺所造成的听解障碍,从而提高会话听解水平,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 话轮转换

话轮即轮流说的话,泛指说话人的话从开始到结束。Sacks和Schegloff(1974)认为话轮由单词、短语和句子等不同的句法单位组成;Nofsinger(1991:80)指出话轮由四种不同的话语单位组成,即独立词语、短语、分句和完整句子。如在Sacks et el(1974:51)列举的下列会话中:

A:Was last night the first time you met Miss Kelly?

(完整句子构成话轮)

B:Met whom? (短语构成话轮)

A:Miss Kelly. (短语构成话轮)

B:Yes. (独立词语构成话轮)

在会话过程中,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受话者变为发话者,这种角色更替就形成了话轮转换(黄国文,1988:162)。Sacks等人收集了许多话轮转换实例,发现这些话轮均有突出的结束点,参与交际的各方都知道某个话轮中待结束的句法单位类型,这一结束点就是话轮转换之处或称之为话轮过渡关联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简称TRP),话轮转换即发生在此位置。对此Psathas(1995:37)进一步解释说:“当一个话轮即将结束时,便产生了一个相应的过渡区域,而话轮的转换也正是在这个区域内发生。”

2.1 会话语篇的特点

一般说来,会话语篇与其它类别的语篇相比,对其结构不易给出规定性说明。例如,某一个主题的会话可能会牵涉到多个主题转换,亦可能是个没有结论的开放式语篇。但由话轮组成的会话语篇仍具有一些典型特征。

Burns和Joyce(1997)指出会话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开头部分:开场白(致意和问候,如“Hello,how are you?”)

确立社会关系的起始话轮(套话,如“How are things?”,“What’ve you been up to since I last saw you?”等)

中间部分:运用会话策略展开主题,策略包括话轮转换、话轮分配、保持话轮、毗邻应对、合意/非合意性应答、反馈、转换主题、要求确认、会话修补等;

结尾部分:会话结束前话轮(语篇标记语汇和套语,如“Anyway,Well,I’d better be off”,“Thanks for calling”,使用降调)

结束语(套语,如“Bye”,“See you”等)

根据Halliday的功能语篇理论来看,会话语篇的三个组成部分所表达的交际意义是不一样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达的是“人际”(interpersonal)意义,从命题信息传递角度看作用不大,但从社交礼仪方面看是至关重要的,中间部分传递“概念”(ideational)意义,具有事务性。换言之,会话分析者也认为口语信息分为事务性(transactional)会话和互动性(interactional)会话,前者用于事物处理,传递由实质性内容组成的话题(topic);后者的作用在于实质会话开始之前用来建立和维持会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通常会话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属于互动性会话,参与交际方均按照社会规约发出常用套语;但是由于口头交际的可变性因素较多,起社会关系剂作用的互动性会话也可能会出现在各种位置。

由此来看,会话听解的关注重心应该在中间部分,了解话轮转换规则等一系列策略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会话语篇的规律。

2.2 会话听力语篇的话轮转换形式

Halliday(1985,1994)在讨论言语功能时的研究对象为交际中的会话,并从语义角度来考察“交往”的语法系统。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系统中有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即人际功能、经验功能、语篇功能。所谓人际功能指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通过使用语言不断变换交际角色,以达到在人际之间建立某种关系的目的。如传递信息、或询问对方。因此功能语法认为交际中存在两个基本言语角色和两种交换物,两种言语角色为“给予”和“需求”;Halliday认为言语交际中的两种交换物为“货物和劳务”以及“信息”,也即从物质层面讲,给予和需求的对象可以是货物和劳务;从意识层面上讲,可以是信息。如果把言语角色和两种交换物组合,便构成了“提供”、“陈述”、“命令”、“提问”这四个言语功能。如下表显示:

从语法上的语气来看,“提供”可由各种句式体现,“命令”常由祈使句表达,“陈述”由陈述句来表达,“问题”由疑问句表达。

通常情况下,在一则会话中,每一个开始的话步必定是四种言语功能其中之一。会话本身是有问有答的,随着会话主题的展开,言语角色和四种言语功能交叉出现,构成了会话语篇话轮转换的鲜明形式。以下为CET 4(2006年6月)听力部分长对话语篇中间部分的话轮转换形式分析:

话轮一:

W:We are a small financial company trading mostly stocks and bonds. May I ask why you are interested in working for us?

M: Your company has an impressive reputation and I always want to work for a smaller company.

W:第一句言语角色为“给予”信息,陈述功能,使用陈述句;第二句言语角色为“需求”信息,提问功能,使用疑问句。

M:此句言语角色为“给予”,陈述功能,使用陈述句。

话轮二:

W:That’s good to hear. 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a little bit about your present job?

M:I’m currently working in a large international company in charge of team of 8 brokers. We buy and sell stocks for major clients worldwide.

W:第一句为反馈,言语角色“给予”,陈述功能,陈述句;第二句言语角色“需求”,提问功能,疑问句。

M:两句言语角色都是“给予”信息,陈述功能,陈述句。

话轮三:

W:Why do you think you are the right candidate for this position?

M:As a head broker,I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stock market,I deal with the clients on the daily bases,and I enjoy working with people.

W:通过“提问”功能表示“需求”信息,陈述句。

M:通过“陈述”功能表示“给予”信息,陈述句。

上例是一个工作面试的对话,此外如2006 CET 4中的旅游信息交流和哈里波特作者罗琳访谈都属此类对话。这类对话主题以提问、回答交替出现展开,言语的角色和功能也以规律形式交替。通过上例分析可以看到,在会话听力语篇中,言语角色“给予”和“需求”、四个言语功能的交叉出现是其话轮转换的主要形式。

3.毗邻应对

毗邻应对是两个不同的发话人所发出的两个相关话段所构成的言语结构(黄国文,2001:8),它包含一个起始话段(initiating utterance)和一种或多种回应话段。根据Schegloff和Sacks(1974)以及Coulthard(1985)的研究,毗邻应对一般符合以下特征:毗邻应对是紧密联系的话轮转换,两个话段分别由不同说话者说出;两个话段分别属于毗邻应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或者称为起始话段和回应话段,这两个部分的次序不能颠倒;这两个话段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并为人们所熟悉,一般来说,前一话段要求一个特定的应对话段;毗邻应对是一对相继发生的话语交际行为,它们相互毗连、搭配,共同构成呼应或对应的关系。从会话分析角度看,会话结构中比较典型的单位是毗邻应对形式。

3.1 毗邻应对的类别

毗邻应对的第一话步和第二话步常常相互依存,常见的应对形式有:问候―问候、提问―回答、陈述―认同、给予―接受、埋怨―申辩、请求―同意、提议―赞同、告别―告别等。例如:

(1) A:Helen is a pretty girl.(陈述)

B:I agree.(认同)

(2) A:Here’s the tea for you. (给予)

B:Thank you.(接受)

(3) A:Why didn’t you lock the door when you left?(埋怨)

B:I did lock it.(申辩)

(4) A:Let’s go by coach.(提议)

B:Okay.(赞同)

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起始话段的回应并非总是表达同意或接受的支持性答语,也会出现表示对抗含义的答语。也即在毗邻应对中作为回应的第二话步存在着选择等级(preference organization)。会话分析者和语言学家提出有些话段虽然都可以作为毗邻应对中的回应话段,但具有不同的合适性,第二话步按照语义可分为合意性应答(preferred organization)和非合意性应答(dispreferred organization),表支持意的为合意性应答,表对抗的为非合意性应答。例如:

(5)A:What time is it now?(起始)

B:(a) It’s half past ten.(支持)

(b) Why should I tell you? (对抗)

(6)A:Helen Young is a functional linguist.(起始)

B:(a) Yeah,I know. (支持)

(b) I think you are wrong here. (对抗)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看,起始话段的四个言语功能“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可以有表示“支持”和“对抗”含义的两种回应话段。即:陈述―认同/反驳、提问―应答/不承担责任、提供―接受/拒绝、命令―遵从/不服从。

在日常会话中,人们普遍遵守Grice的会话原则进行交际。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使用能促进社交一致性和避免冲突的毗邻应答(Atkinson & Heritage,1984:265-80)。在会话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合意/非合意行为特征都具备某种内在结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合作和同情,并把冲突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Atkinson & Heritage,1984:55)。

在听力测试中,所出现的会话语篇都是经过整理和编辑的。其中的短对话由男生和女生两个话步组成,构成了一个毗邻应对。以2006 CET 4为例:经统计,两次考试共16个短对话,其中合意应答的毗邻对占11个,非合意应答的毗邻对占6个。试举例分析两个非合意应答,以观察非合意应答结构的特点。

(7)M:Are you telling me you don’t have a house-keeper?

W:No,we don’t. If you make a mess,you clean it up

yourself.

(2006年6月CET 4第12题)

该对话起始话段是一个充当“提问”功能的疑问句,回应话段中是“不承担责任”(disclaimer)的对抗性应对,随后的条件句是以具有“给予”功能的陈述句,回应对方需要的信息。

(8) W:I hear that the Edwards are thinking of buying another

house.

M:Should they be doing that with all the other expenses they have to pay? Anyhow,they are over 70 now,their present house is not too bad.

(2006年6月CET 4第13题)

该对话起始话段是具有“陈述”功能的陈述句,回应话段不是表示认同的语句,而是表示“反驳”的疑问句。其后以anyhow引导了反驳的理由,为对方提供信息。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对试卷中其它非合意应答作一一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会话中为体现对话的合作和同情原则,非合意应答之后往往会附加更多的信息,其目的在于削弱非合意应答可能引起的冲突。

3.2 发出非合意性应答结构的方式

非合意应答结构通常比合意性应答结构复杂,为了缓和表示对抗意义的语段的强度,说话者会使用一些策略达到此目的。根据Davidson(1984)的观点,从“接受”到“拒绝”,语段结构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暗示着人们在对某个需求说“不”时,必须付出更多努力,使用更多语言资源。因此,非合意性应答结构话段一般较长。多用一系列可选成份引出对抗性应答语。Yule(1996:81)共列举出下列11种表达非合意性应答话轮的可选成份:

方式 例子

(1)Delay/hesitate(迟疑/犹豫)pause,er,em,ah

(2)Preface(引发语)well,oh

(3)Express doubt(表达怀疑)I’m not sure,I don’t know

(4)Token yes(yes象征语)That’s great,I’d love to

(5)Apology (道歉) I’m sorry,what a pity

(6)Mention obligation(提出义务)I must do X,I’m expected in Y

(7)Appeal for understanding(请求理解)You see,You know

(8)Make it non-personal(推及他人)everybody else,out there

(9)Give an account (给出理由)too much work,no time left

(10)Use mitigators(使用缓和语)really;mostly,sort of,kind of

(11)Hedge the negative(模糊限制否定语)I guess not,not possible

下例对话中起始话段为邀请,回应话段为表示拒绝的非合意性应答,说话人采用了多种方式避免直接的拒绝,起到了降低冲突缓和语气的作用。

A: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the movies on Friday? (邀请)

B:Uhhh...(迟疑)

I don’t know for sure. (表达怀疑)

I think I might have something on that night.(给出理由)

Can we make it another time?(拒绝)

(Paltridge,2000:91)

通过上述归纳,我们可以对听力测试中出现的非合意性应答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在听到如well,I’m not sure,I must do... really等缓和语和模糊限制语时,应在头脑中建立此类结构的语义模式,并及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后面紧跟的信息上,因为这通常是提问的焦点。

4.结语

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两概念对会话听力的启示在于揭示会话语篇的结构,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预设知识,从而减轻其听的过程中的认知负担。通过运用会话分析研究和功能语言学言语功能理论,本文发现了会话语篇中“给予”和“需求”功能的交替出现是话轮转换的重要形式;对毗邻应对类别的分析和归纳启示我们在进行短对话听力训练时,可根据不同种类集中训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富于更多语用含意的非合意性应答结构,应把出现频次较高的缓和语(mitigators)和模糊限制语(hedges)当作标记(marker)来处理,在听到如well,you see,you know,I guess not等用语时,应能够激活对这类应对结构的记忆储存,并把注意力放在后面的信息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于依赖单纯输入量的增加和积累使学习者会话听解水平的自然提高,理论层面的会话分析可以使学习者了解会话的规律、构成和发展步骤及方法策略,势必会对提高会话听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随着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知识可以用于指导听力教学,丰富听力教学理论,这样可以逐步完善听力教学模式。本文运用会话分析研究和言语功能理论指导会话听力教学,意在为会话听力教学探寻一定的理论支持,通过丰富语用知识进一步提高会话听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Paltrige,B.,Making Sense of Discourse Analysis [M]. Brisbane:Merino Lithographics,2000.

[2]Heritage,J. Conversation analysis:methodological aspects. In U.M. Quasthoff (ed.)[J]. Aspects of Oral Communication,Berlin:Walter de Gruyter. 1995.

[3]Sacks,H.,Schegloff,E.A. & Jefferson,G.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 Language,1974.

[4]Nofsinger,R.E.Everyday Conversation [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Inc.,1991.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Psathas,G. Conversation:The Study of Talk-in-Interaction[M].Thousand Oaks,CA:Sage,1995.

[7]Burns,A.,& Joyce,H. Focus on Speaking [M]. Macquarie University,Sydney:NCELTR,1997.

[8]Halliday,M. 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 London:Arnold,1994.

[9]Halliday,M. A. K.,& Hasan,R. 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Vic.:Deakin University,1985.

[10]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Coulthard,M.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M]. Harlow,Essex:Longman,1985.

[12]Atkinson,J.M.,Heritage,J(Eds),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第6篇: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话语标记语 “这个” “那个” 电视谈节目 多种语用功能

1.引言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是言语交际中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它是指在语言中不影响句子真值,只表达态度或步骤意义的语言成分。充当这种成分的可以是单个的词,也可以是短语或小句,它们是话语信息组织的一部分,但它们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话语的命题内容,其作用不是局部的,主要是从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与理解产生影响,具有动态的语用特征(崔建新,1993)。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孕育、确立与发展,开始出现了对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其中的代表人物是Blakemore。Blakemore认为,在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对信息的推导起着重要的作用,标记语的使用可以引导或制约受话人对信息的理解,通过构建语境,用较小的努力就可以准确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与英语话语标记语研究相比,汉语话语标记语研究相对薄弱。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汉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研究也逐渐展开,国内有学者从关联论和顺应论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如冉永平(2000,2003),何自然(2000),吴亚欣、于国栋(2003),等等。屈承熹(2004)为汉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提供了认知功能框架,许家金(2005)的博士论文集中探讨了汉语口语的话语标记语(毛浩然,2009)。

“这个”和“那个”是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词汇。本文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以电视访谈节目为语料,结合实例,归纳分析这两个词在口语会话中的动态语用功能及语境中的认知功能,旨在揭示这一对极为常见的标记语在话语交际中的多重语用功能。

2.语料介绍

本文的研究语料来源于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节目、“面对面”节目和东方卫视的“头脑风暴”节目。我从这三个节目中随机抽取12次节目作为研究语料。语料共为527.16分钟,约合8.78小时。选择这三个访谈节目作为语料主要有两个原因:(1)电视访谈接近真实的话语,以此来考察标记语的运作,使语料研究具备真实性和交际充分性;(2)这三种访谈节目分别属于不同类型。“艺术人生”节目属于娱乐性节目,话题轻松,现场气氛较为活跃;“面对面”节目属于较为正式的访谈节目,探讨的话题较为严肃深刻;而“头脑风暴”则属于财经类节目,话题讨论专业性较强。通过对不同类型节目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考察话语标记语的运作与功能。语料根据电视节目录像,同时参照网站提供的访谈文字实录进行转写。统计表明,话语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在语料中共出现了591次,其中“这个”出现了378次,占总数的63.96%;“那个”出现了213次,占总数的36.04%。通过对这两个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我发现这两个标记在访谈节目中主要发挥话语延缓、开启和转换话题、信息修正和缓和面子威胁等语用功能,下面将分别举例说明。

3.标记语“这个”和“那个”的语用功能分析

3.1话语延缓功能

电视访谈节目的对话双方通常是面对面进行交流,是一种动态的交流关系。在交流过程中,当说话人在选择适当的话语表达想法的时候,为了保持话语生成的连贯性,他往往会借助话语标记语“这个”或“那个”来占据话轮,避免过长时间停顿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暗示对方要说的话还没有想好。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的发音通常为“zhèi ge”,而“那个”的发音则为“nèi ge”,往往是重叠快速地说出或是拉长音说出,直到找出合适的话语形式或内容为止。例如:

(1)王刚:她知道我单身,还就是打你刚才那儿,我这还得谢谢朱军,谢谢《艺术人生》,咬牙切齿的,捶胸顿足的,她才知道我是这个,这个,这个什么,我是单身。

(2)主持人:我不是有意让您难堪,王老师。

王刚:嗨,这个东西他就是那个……你,你到哪山唱哪儿曲儿嘛。

在例(1)和例(2)中,受访者借助使用标记语“这个”和“那个”既避免了发话过程中过长时间的停顿,同时又给自己留出了时间去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思想。统计发现,在收集的语料中,标记语“这个”在交流中发挥话语延缓功能为253次,占总数的66.93%;而标记语“那个”有112次起到延缓作用,占出现总次数的52.58%。由此可见,话语延缓功能是标记语“这个”和“那个”的主要功能。

3.2开启话题和转换话题功能

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受访者通常会对不同话题进行讨论。当会话双方开启话题或是转移话题的时候,往往会借助“这个”或“那个”来吸引对方和观众的注意,并暗示自己将要开启一个新话题。同时,说话人也会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语表示自己即将发话。这时,话语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往往出现在话轮的开头。例如:

(3)主持人:历史简单的回顾,把一个关键的时点提到了我们的面前,07年十年一次的危机没有发生,意味着什么,在座的各位专家,以这个为背景,同时参考我们中国目前的现状来讲一讲。08年股市将是什么结果,红辉先讲。

嘉宾:这个,我认为未来的市场面临着剧烈的震荡,原因呢有三个。

(4)迟重瑞:那个,我先感谢咱们这个,这个《艺术人生》,今天给我们这个机会。实际我和汪粤今天这是第一次见面,我以前没见过汪粤,在这儿这是第一次见。

(5)朱军:这个,说了半天收藏了,真的是这里头的事说不完。

在例(3)和例(4)中,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出现在话轮的开端,标志着说话人的发话,同时也起着吸引听话人注意的作用。而在例(4)中,主持人通过借助“这个”,实现了话题的转移,并暗示对方和观众自己即将开启一个新话题。统计表明,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在话语交际中发挥开启或转移话题功能的次数分别为52次和36次,约占出现总次数的13.76%和16.9%。

3.3信息修正功能

在电视访谈中,主持人和受访者是动态的问答交流关系。因此,交际双方在表达观点时往往会出现用词错误,口误等现象,但是说话人可能随即发现这种错误并进行即时修正。作为一种修正手段,话语标记语“这个”可以插入话语中起到修正作用。例如:

(6)主持人:振宁你把刚才那观点再放开一点。

李振宁:世界银行我记得85年的时候给我们算账啊,就是中国的这个GDP它再乘个四,基本给中国这么算。那么现在也是这个情况,现在我们到了这一天了,就像日本在80年代末,他通过从360日元换1美元,一家伙升到了80,它完成了4倍半的,这个,一下子它的GDP它就增长了4倍半。

(7)朱军:可是你们本来更有机会取到真经,为什么放弃?

汪粤:当时有一个电影导演找我说去拍电影,因为我想呢,在这个拍摄之间的间余上呢,这个,间隙上我抽出时间来跨拍。我当时是属于很冒昧的,但是我当时那种血气方刚的学生,就会有这种想法。

例(6)和例(7)中,说话人都借助“这个”对话语进行了信息修正。在例(6)中,受访者在传递信息的时候,他的语言表达出现了错误,使其想要表达的内容不能以正确的语言表达,因此,他及时对语言表达进行修正,使其能顺畅地表达思想。在例(7)中,受访者对自己的用词进行了修正,将“间余”换成了“间隙”,语言表达更自然,更容易被理解。

3.4面子缓和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需要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种种努力,尽量做到有礼貌。礼貌就是通过采取一定的语言手段达到给对方或自己留有面子(冉永平,2003)。在电视访谈中,主持人为了使访谈顺利进行,需要在交流中照顾到受访者的情绪,使自己的提问不引起受访者的反感,使访谈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主持人在提问的时候,往往会使用“这个”来使自己的语言变得较为容易接受,达到礼貌待人的效果。例如:

(8)主持人:听说您今天还带了俩学生来,是吗?

嘉宾:对。

主持人:好,那我给二位,这个,安排一任务行吗?

在例(8)中,主持人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当着众多观众的面给嘉宾的两位学生安排任务是不太恰当的,很可能会让对方觉得受到冒犯。因此,当他在征求对方意见的时候使用了标记语“这个”来缓和威胁的力度,让对方在情感上容易接受,从而维持良好的现场氛围。

4.结语

本文以电视访谈节目为语料,对话语标记语“这个”和“那个”在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两个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主要起到占据话轮、延缓话语的作用,以及开启或转移话题的作用。然而,这两个话语标记语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就其出现的语境来看,“这个”所引导的话语信息一般离听话人认知倾向较近;而“那个”引导的话语信息一般离听话人的认知倾向较远。就其使用频率来看,标记语“这个”的使用频率要明显高于标记语“那个”。

参考文献:

[1]Shiffrin,D.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陈开举.英语会话中末尾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分析[J].现代外语,2002,(3).

[3]冉永平.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外国语,2003,(3).

[4]崔建新.关于口语中位于句首的“那么”[J].逻辑与语言学,1993,(3).

[5]何自然,冉永平.话语联系语的语用解释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6]冉永平.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现代外语,2003,(3).

[7]吴亚欣,于国栋.话语标记的元语用分析[J].外语教学,2003,(4).

第7篇: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 电视谈话节目;“伪沟通”;话题分级;主持个性;媒介整合

方兴未艾的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态势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电视谈话节目已超200个。

纵观当下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大致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三大弊病。

一、节目质量及效果:

“伪沟通”传播与“虚假感”产生

本文所说的“伪沟通”传播就是指打着“沟通”“交流”的旗号“实施”“搬演”一场对话传播。笔者在以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艺术人生》及江苏卫视《情感之旅》等十余档谈话节目为考察对象的基础上,概括出现存电视谈话节目基本结构模式:

1 主持人上台开场、介绍嘉宾、给出话题;

2 主持人让嘉宾发表意见;

3 主持人或自己或请若干位观众现场提问、谈谈经历或者感受,与嘉宾互动;

4 主持人阐发意见、做出结论,谈话收场。

按上述四个步骤运行的谈话节目在当下电视媒体中十分普遍,而在“搬演”基础上进行的谈话节目很难看做是一场有效的沟通。在这里,“伪沟通”传播成为“虚假感”产生的前提,而“虚假感”产生成为“伪沟通”传播的必然。

由于编导和主持人对上述结构模式的“熟练”运用,“伪沟通”与“虚假感”在谈话过程中并存。主持人的开场白陈1日不堪,而接着给出的话题也常常是“人人都能插上嘴”的话题,注重的是教育性、指导性和政治性。嘉宾所发表的意见对于观众来说通常过于老套,有的甚至还以大话、套话、空话、官话、假话替代了原本应该的真情与实话。由于节目直播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现场观众的提问以及与嘉宾互动事先进行了“安排”和“预设”。所以,即便是所谈的自身经历或者感受也大都是从“应和”“迎合”的角度来印证、辅佐嘉宾的意见。最后。主持人的总结没有太多启发性意义,草草收场。按这样的步骤操作下来的谈话节目雷同且低劣,实在令观众失望。

西方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的哈贝马斯提出,任何一项成功(有效)的沟通行为需满足四项要求:言辞意义是可理解的,言辞内容是真实的,言辞行动是正当得体的,言辞者的意向是真诚的。…考察目前的谈话节目,不难发现,主持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的谈话在言辞意义、言辞内容、言辞行动、言辞者的意向四个方面没有一个达标,这样的沟通只能是无效的沟通。

二、主持人能力不足、魅力缺失

主持人作为谈话节目的驾驭者,其身份异常重要,主持人个人的风格与魅力决定了谈话节目风格与成败。目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至少有以下几个缺陷与不足:

1 主持技巧生硬搬弄。笔者认为,主持技巧生硬搬弄的主要原因是主持人培养来源的单一。当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培养还是在艺术院校为主。实际主持经验也靠在大型文艺晚会和综艺节目中操练积累,而受众需要的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谈吐风格明显地不同于综艺晚会主持人。在这一点上,主持人的培养没有实现一次良好的替换与过渡。

2 知识结构残缺,社会阅历浅薄。当前大量谈话节目主持人谈不上拥有广博的学识,谈话过程中“硬伤”不断,有的甚至在常识上出差错。加之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缺少深刻的见解。个别主持人对事件、话题根本没有自己的看法。

3 应变能力不强,缺乏机智幽默。当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普遍的一个通病就是呆板地倾听,不失时机地提问,没有用机智与幽默调动谈话现场的气氛,游刃有余地去应对现场突发事件实在很困难。

由于电视节目主持人选拔机制中。过于看重年龄、性别、相貌,过多侧重于容貌、仪表等外在素质,忽视了经验、阅历等内在因素,更使得现有的主持人或感情不充沛、或矫情无度、或机械地背诵、或无知地发问。

三、节目社会功能单一

当前电视谈话节目不仅话题的约束性比较强,其社会功能尚未完全施展,其选题与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国际化潮流的引领有相当大的差距,多数还只是停留在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宣扬、成功人士艰辛奋斗的鼓吹、老、弱、病、残等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层面上。尽管在弘扬社会美德、交流思想情感上有所成功,但诸如解决私人问题、处理不正常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紧张情绪、安抚受伤心灵以及树立人生态度等诸多方面还有欠缺,功能显得相对单一,而一个成功的谈话节目其社会功能应该是极其丰富的,笔者认为至少包含了稳定调和功能、人际沟通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审美娱乐功能、知识传播功能和政治教化功能等六个功能。

针对当下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笔者提出几点解决对策。

(一)将话题的设置分级、扩大、多元,消除现有的封闭性和含蓄性

谈话节目话题范围能否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我国谈话节目创新的一个突破口。由于受传统文化与现实国情的影响。现有谈话节目在话题选择上局限过多,所谈及的话题深度也不够。新世纪在进展,新事物、新观念会层出不穷,社会舆论环境也将会进一步宽松,所以,笔者认为谈话节目的话题需要实行“分级制”,进一步扩大拓展。

笔者设想把谈话节目话题设置分成以下四个级别:

1 “软”话题:例如社会生活、恋爱婚姻、家长里短等等,具有普世价值;

2 “硬”话题:例如时事新闻、经济改革、教育机制等等,具有时效价值;

3 敏感话题:例如人民民主问题、政治改革问题、,具有现世价值;

4 边缘话题:例如三农问题、民工现象、同性恋问题,具有伦理价值。

四个级别的话题选择的频率也不同,“软”话题应该继续得到关注,“硬”话题应该在现有基础之上适当比例地涉及,敏感话题、边缘话题不能回避。在谈话深度方面,话题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加强分析力度,不仅仅停留在展示情况这一表面现象,不单单求得伦理回归这一情感层面。应该让不同观点交锋碰撞,激烈有余,却不失精彩;在一元观念主导之外,应该听到多元化的声音。

(二)将嘉宾的设置复合化,改变现有嘉宾的单一倾向

在谈话节目中,“谈什么”和“怎样谈”很关键,“谁来谈”理所当然也是一个重要因子。嘉宾既然是谈话节目的一个卖点,不同年龄、身份、地位、出身、职业的嘉宾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层次可以让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话题。笔者就把嘉宾分为三种:一是名人,包括了政坛、商界、影视圈等;二是专家,主要是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知识分子精英;三是平民百姓,主要是指生活在老百姓中间,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普通民众。由于来自不同价值观的交流和碰撞,电视观众才可能聆听到多种声音。

(三)迫切加强主持技巧,树立主持个性

1 主持技巧:倾听、均衡与交锋

主持人与嘉宾、嘉宾与嘉宾之间的表达与阐释组成了谈话的交流与碰撞。这种信息平台、观点语境的建构是依靠主持人的利用嘉宾、设定议题、组织问题、调动现场等一系列行为得以形成的。美国CNN节目主持人韩玉花女士曾说过:“我的任务不是告诉世界我的看法,而是让嘉宾说出他们的想法。我在这里只是媒介,而不是专家。”“・因此,主持人的倾听比阐释自己的观点更有价值,倾听是主持人在谈话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

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呈现信息流动不均衡的情况,嘉宾之间也常常出现此类情况。因为嘉宾的地位、背景、媒体经验各异,表现方式也不同。“个人知识获得的可能性将影响到个人话语的文化能力,包括话语的选择范围和选择类型。在这方面,每个人的机会显而易见不是均等的。”主持人的工作之一就是为嘉宾创造较为均等的发言机会。这样才可能获得观点的全面与多样化。

主持人在谈话过程中应该以自身固有观点为准则,明确地表达观点。“我认为…‘我觉得…‘我相信”这样的词应该有适当的表示,而不是出现“很多人都说”“好像大家觉得”。在此基础之上,应该鼓励主持人与嘉宾出现相左的观点,这样的交锋并不是说谁的观点一定正确或者谁的观点一定错误,而是避免主持人与嘉宾意见的同质化倾向。

2 主持个性:倾向性与权威性

谈话节目已经给了主持人充分展示自己的时间,每个主持人都应该凭借自身实力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主持人。然而,这种个性的展示是通过表达与阐释完成的,表达与阐释中应该孕育倾向性与权威性。

主持人自身的话语或者观点必须要有个人倾向性。这里所说的个人倾向性,实际上是一种个人的角度甚至是偏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事实上没有人能真正摆脱倾向性。加达默尔称,“偏见乃是人们理解正确的前提”。所以,主持人的表达应该是一家之言,但绝对不是话语霸权,因为话语霸权是个人倾向性的过度彰显。

主持人的权威性并不是以谈话数量为标准,而是以谈话水平为准则的。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在于说话的数量,而在于说话的质量,主持人的表达应当在谈话节目中具有权威性。BBC(英国广播公司)声音培训员大卫・邓希尔曾指出:“权威性不是指声音,权威性是种状态。”那么,作为状态的权威性来自于深厚的理论根基、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判断意识和即兴的发挥补充。一个好的主持人不单单是做一个倾听者和协调者,更应该成为具有深刻思想的话语的来源者和使用者。

(四)技术手段的提升――媒介整合

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他认为媒介和技术性工具一样,都是人类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电视作为声音、画面同时具备的一项媒介,是对人体耳朵、眼睛的极大延伸。传播中最本质的东西不在于传播内容,而在于传播媒介自身。麦克卢汉认为,“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总是决定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的内容。”科学技术的演进推动了传播媒介的进步,这就为电视谈话节目获得进一步“有效沟通”实现了技术上的可能。

依照现有的技术,电视媒介完全可以将电信、电视、网络、广播整合在一起,而不拘泥于单一种类的媒介通信系统。电视谈话节目的信息传输可以依靠规模网络建设,以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合一”为核心载体。实现广播、电视、网络以及以手机为代表的流动媒体等多元媒介整合的信息传播。受众所需要的谈话节目的传播形态并不是传输载体物理属性的一次更新,而是一种传输观念的转变,是对当前多种传播介质的整合。

第8篇: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关注语言教学的问题。文章讨论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言语行为的分类与实施.以及言语行为与语言功能、语言教学的关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对言语行为理论的了解能使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语言材抖,更全面地了解语言功能实施的各个方面,进而更有效地促进语言教学。

一、引言

语言功能与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而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更是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探讨与思考。

由于功能教学法对整个语言教学界的冲击,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已显而易见,而且语言功能无疑总是溶于教学大纲与教材设计之中的。Hawkins (1981)认为语言功能教学大纲可以追溯到Sweet所著}’he Practical Stu方of Lan-guages (1899)一书,继而得以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对此都做出很大的贡献.例如:Palmer(1917), Ogden and Richards(1923),然而,当代功能教学大纲的发展与推广可归功于Wilkins (1973,1976)与他所提议的“意念大纲”。

依据Jespersen在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1924)一文中对意念的分类,Wilkins提出了三种意义单位的语言观:语义语法范畴;形式范畴;以及交际功能范畴。而交际功能范畴正是与 Austin (1962)和Searle(1969)的言语行为理论息息相关的。

二、言语行为理论之背景

众所周知,言语行为理论是Austin (1962)最早提出,进而得到Searle (1969 ,1975)等学者的补充和发展。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说话不是没话找话,而是有目的地通过语言完成若干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 Austin,1962 ) 。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即言语行为。

Austin认为语言有两种基本功能,即“表述性功能”(lo-cutionary)与“施为性功能”(illocutionary)。表述性功能指人们利用语言来传达词语的字面意义以及话语的语法结构,它所关注的是真实信息的传递;而施为性功能所关注的则是话语对受话人所产生的效应,即话语的“施为力”(illocutionary force)以及对信息的理解。当然,一个语段不会为了实现一种功能而去排除另一种功能,通常它会在实施“表述性行为”(语内行为)(locutionary act)的同时也实施了“施为性行为”(语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J. R. Searle在1969和1979年发表的著述中,对言语行为重新分类,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认为一个施为性行为常常通过实施另一个行为而实施(1975:60)。例如,It’s cold in here.就是一个间接的表示请求的言语行为,而它却是通过直接陈述事实的言语行为而实施的。同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人们应积极地研究话语规则,并遵循这些规则去构建话语行为。他把本身有差异的语外行为的范围与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结合了起来。通过把语外行为与基本条件相结合,把心理活动与真诚条件相结合;把命题内容与命题内容条件相结合,来解决话语与客观世界的吻合问题,话语与语境的关系问题。

三、言语行为之分类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关注语言行为,焦点问题是如何操作分类并把它们融人教学大纲之中。许多语言学家和哲学家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Levinson (1981)称之“语言学家与哲学家们在分类问题上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Austin(1962)是最早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的,其分类对后来的分类提供了某种模式。Austin从英语中的施为性动词着手(他认为英语中大概有一千到一万个施为性动词),并尝试着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

1) Verdictives裁决行为

2 ) Exercitives施权行为

3 ) Commissives承诺行为

4 ) Behabitive,表态行为

5 )Expositives阐述行为

Wilkins却把言语行为分为六类,我们可以进行比较:

1)Judgement and evaluation判决与评价

2)Suasion说服与劝告

3) Argument论述与辩明

4)Rational enquiry and exposition推理与说明

5)Personal emotions情感与表达

6)Emotional relations情感关系

Wilkins的分类在许多方面可以说与Austin类似,但是区别的确存在。Austin的“判定”与Wilkin。的“判决与评价”,Austin的“施权”与Wilkin,的“劝说”+分接近,而Austin的“阐述”大致能包括Wilkin,的“论述与辩明”和“推理与说明”两类;另外,Austin的“表态”似乎被Wilkins分为“情感与表达”与“情感关系”两类。又之,在Wilkin。的分类里,好像并没有为Austin的“承诺”留下一席之地。

《人门水平》(Threshold Level) (van EK & Alexander,1975)以Wilkins的研究为基点,对欧洲诸语言学习者在初期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做了详尽的阐述,并把“语言功能”分为六类:

1)传达与寻找真实信息(Imparting and seeking factual information );

2)表达与发现智力观(Expressing and finding out intel-leetual attitudes);

3)表达与发现情感观(Expressing and finding out e-motional attitudes);

4)表达与发现道德观(Expressing and finding out moral attitudes);

5)说服与劝告(Getting things done );

6)社会交际(Socialising)。

尽管Austin, Wilkins和van EK都努力强调各自分类的特点与优势,不少学者还是对这些分类提出了异议。Searle (1976)认为Austin的分类存在六个问题:1)施为性动词与施为性行为混为一体;2)并非所有的动词都是施为性动词;3)分类重叠太多;4)分类杂乱;5)许多动词并不适合它们的归类;6)分类没有一致的原则。而对于Wilkins的分类争论也不少。例如,Stratton(1977)就抱怨说,Wilkins的分类不太完整,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分析者本人的主观决定。

Searle一直试图对言语行为进行一种更为有原则、有依据的分类。最初他曾考虑到通过详实地分析“适宜性条件”而进行分类的可能性,结果发现此方法并不可行,因为“要说明不同的行为所需的条件太多了”(1969)。因此,Searlo采取了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即把他的分类基于12个原则之上,其中三个原则尤其重要:1)施为点( illocutionary point); 2)得体性(direction of fit); 3)心态(psychological state)。运用这些原则,Searle进而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

1)representatives断言,对一个陈述的真实性表达自己的观念;

2 ) directive。指令,让受话人做某事;

3 ) commissives承诺,对将要发生的事件承担责任;

4 ) expressives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5 ) declarations宣告,说话人的语句导致事物的外部条件的产生或改变。

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受到最广泛的认可。Hancher(1979)对五种((Austin,1962; Searle,1976; Vendler,1972;Ohmann,1972; and Fraser,1974)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Searle的分类体系比Austin“更紧凑、更一致”,比其他几种分类“更经济”。然而,他又提议在Searle的分类体系基础上再增加两类,“条件式”(conditionals,它既有“承诺”施为力,又有“指令”施为力);“合作行为”(cooperative acts,涉及多方面的行为)。

Bach与Harnish(1979)也同样接受了 Searle的分类框架。在他们对言语行为进行的分类中,断言(constatives),指令(di-rectives),承诺(commissives),承认(acknowledgments)与Searle的分类中前四项相呼应,而对Searle的第五类“宜告”,他们则冠以“常规性施为行为”(conventional illocutionary acts)。

Coulthard (1985)虽然对Searle的分类方法表示赞许,支持态度却更为含蓄,很明显,Searle的提议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分类尝试。

然而,Edmondson (1981)却提出T异议,他认为Searle的分类有两个缺陷。首先,尽管Searle已经注意到Austin在分类时只关注英语的施为动词而不是施为行为,而Searle似乎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另外,Searle的五类言语行为的分类似乎也太武断,为什么语言只能够做这五类事情?再者,Searle所谓的标准并没有得以系统的应用。

Leech (1983)也对Searle的分类框架提出了修改建议,他非常谨慎地指出Searle只是对施为动词做出分类,而不是针对施为行为,他表示能接受Searle的前四类言语行为,而排除了第五类,因为他认为它太“程式化”,所以不应属于典型的施为性行为。Leech建议用“查询”(rogative)来取而代之。“查询”具有“调查”、“询问”之含义,它可以包括许多动词(例如:ask, inquire, query and question )。

由于始终考虑到教学大纲的设计,Willis(1983)对Searle的分类提出了有趣的改动建议。Willi。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是互不相连的话语,而在不断变化的语篇中更应重视某些话语的功能是如何与其他话语的功能相关联的,即话语的互动作用。因此,他增加了另外三种言语行为:(1)纯理交际行为(metacommunicatives); (2)结构行为(structives ) ; (3)引探行为(elicitation )。纯理行为指的是在交际中能注怠到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修正,通常是一些问句,例如:Sorry?What? Why do you say that?结构行为的功能常常表示篇章的分界线。他们往往出现在开端,表示着交际的开始;或者尾端,表示着交际的结束。例如:1 wonder if you could help me?会标志着一个交际活动的开始.而O.K. that’s it, then,See you next week却标志着一个交际活动的结束。Searle把引探归属于指令行为(directives),而Willi,却倾向于把引探视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因为它在交际活动中总会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

与Willis同样,Arndt与Ryan (1986)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探讨言语行为,并充分意识到话语的互动特点。他们不仅充分考虑到语篇中施为行为的关联,而且也充分关注表述行为或者说是命题意义的相互关联。因此,他们对交际功能提出一个三维分类法:参照功能(the referential function)—基本上是对Searle分类的改头换面;互动功能(the referential function话语之间是如何互相关联的;连贯功能(the to-herential function)—命题意义是如何互相关联的。

Martin (1981)对言语行为分类进行了不同于他人的探索。在Halliday功能语法理论框架的影响下,他研究了言语功能在“情绪状态”体系恤ood system)中的语义与作用。Martin详细具体地分析了17类言语行为,而这些言语行为都可以产生于下面的网络图中(Martin,1981:58) :

通过情绪状态体系,Marlin克服了其他体系分类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这种分类体系还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臂如当考虑到礼貌因素时,就要使它与不同的语域相呼应。

显而言之,Txvinson的确一语中的,哲学家与语言学家们确实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四、言语行为与语言教学

就言语行为研究的实际意义而言,一个直接目的就在于了解言语行为与语言功能之问的必然联系,不同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实现模式、手段、语言资源及其实现机制,了解实施相同言语行为所需采用的不同言语手段,对比它们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异同及其原因,而最终为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及跨文化交际服务。

(一)语言功能的互动性

言语行为的本质就是交际者借助话语所传达的交际目的或意图。当我们向他人提出请求或者表示道歉时,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就完成了一定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在实施言语行为。然而,研究言语行为不仅要关注说话人的言语行为,也要探讨听话人做出反应时的言语行为,即语言功能的互动性。

Widdowson (1979:248)早就明确指出早期的功能教学大纲所存在的主要不足就在于它们总是孤立地对待不同的言语行为。用他的话来讲,言语行为或者语言功能并不是“语篇本身”而是“语篇的组成部分”。

Trim (1984)一方面承认这是尚未被探索的一个领域,一方面又声称欧洲委员会早就认识到语言学习者处理与应用“言语行为链"(chains of speech acts)的必要性。他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类比(1984:124):在象棋游戏中,了解游戏规则与下棋步骤,并不能保证能赢一盘棋。语言功能的本质是互动性的,譬如,当我们实施表示反对的言语行为时,既要阐明反对什么,又要关注他人会做出如何的反应。所以,语言教学中各个单元不仅要讨论孤立的言语行为,还要同时涉及到一系列有关联的种种语言功能。

Munby (1983:7)建议把交际语言教学大纲形成某种组合模式,就是把一些较小的语篇单位(言语行为)聚成语列。当我们仔细观察一些当时比较流行的英语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种新的意识所带来的效果。人们开始注重如何把种种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与练习,((Strategies)(Abbs, Ayton &Frcebairn,1975)是最早做出这种尝试的系列教科书之一。这本书的第一单元介绍了“提议”、“邀请”语言功能,同时也探讨了“接受”、“拒绝”语言功能;第二单元介绍的是“咨询”与“询问”以及与之关联的如何“提供信息”。这样学生可以很快在互动语列中练习一种语言功能与另一种语言功能的有机结合。编撰《当代英语》(Contemporary Englis句时,作者(Rossner, Shaw, Sh即herd, Taylor and Davies,1979)就把“互动语列”(interaction sequence)作为他们教材中语言功能连线的组织原则,他们不是分别列举孤立的功能,而是提供了一个语列索引。譬如,语列包括“请求”、“回应”与“认可”;而另一个语列包括’‘邀请’,、“谢绝”与“接受”;再一个语列则包括“抱怨”、“道歉”与“接受道歉”。另一本教科书《日常英语》(English for Life, Cook,1982),是根据“交换”(ex-changes)而组成其语言功能结构的。这里“交换”指的是一个含有种种语言功能的完整对话的组成部分。总而言之,会话语篇是由言语行为序列组成的,是由若干交替进行的言语行为构成的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因此,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说话人的言语行为,也要探讨听话人做出反应时的言语行为。因为不仅说话人说出的话语是言语行为,而且听话人针对说话人做出回答的行为也是实施言语行为的行为。把言语行为的互动作为英语教科书的组织原则已经成为国内外语言教学的一种趋势。如此以来,在语言教学中人们会更加关注语篇、对话的整体结构;注重言语行为的有效结合与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言语行为的社会性

我们仍需进一步地探讨言语行为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句子与篇章结构是不同的,看似相等的词汇往往携带不同的意义。因此,即使当言语行为的概念看似对某两种语言相同时,它很有可能只是一种幻觉。例如,英语中“greet"可以翻译成汉语“打招呼”,“致意”,然而,它们有可能指的是两种语言不同的会话语境中,不同的行为与功能。同样,英语中许多施为词,如promise, complain,congratulate, claim等,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指的是不同的行为。简言之,一门语言中的promise, complaint,或者con-gratulation在另一门语言中也许是另一回事。Wierubicka(1985)对这个问题做了详尽的讨论。

换言之,言语行为属于社会行为,其构成、运行及效果均受社会因素以及社交情景因素的制约。执行同一种言语行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所使用的语言表述是不一样的;对同一种言语行为的理解也同样受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忽视构成会话活动的各个言语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不能忽视不同语言的言语行为差异背后的社会根源。

然而,许多教科书总是想当然地假设语言学习者已经了解、熟悉大纲和教材中所涉及的言语行为和语言功能。人们关注的只是如何教会学习者把功能与相应的语言形式对应起来,而往往忽视言语行为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忽视不同语言言语行为的文化与习俗的差异。事实上,意念功能教学大纲的制订者甚至认为所有的功能可以适应任何一种语言。

第9篇: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叶圣陶在给《学作文报》的题词中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这句话说得真是精妙。它指出了真话是作文的灵魂,只有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在读者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活中说话如此,写文章更是如此,作文只有“真”,才有其生命力,只有“讲真话”,才是作文发展的方向,否则,作文教学、作文写作很有可能进入“死胡同”。

二、鼓励学生敢说真话

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作文应真实地再现生活,既可反映生活的真、善、美,也可反映生活中的假、恶、丑。我以2009年、2010年高考作文为例,告诉学生写真情、说实话的文章往往比虚情假意、胡编乱造的作文得分高得多。鼓励学生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永远记住: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敢于写“作文”。经过老师的指点,学生作文内容丰富多彩。我又结合讲析优秀习作,让学生明白“讲实话”的作文更容易得高分。有个学生写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由于自己小学时调皮捣蛋,班上同学丢了东西,班主任和同学们竟一致认为是他偷的,仅仅是因为他“名声”不好。他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学生,心灵受到深深伤害,最后被迫转学,至今心理还留有阴影……

这篇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我给予了很高评价。不仅因为它写出了一般学生不敢写的东西,说了实话,更重要的是能引起我们教师的沉思……通过赏析,学生从中明白了“真情实感”是作品的生命,是习作成功的关键之一。

三、要善于观察生活

生活是文章材料的源泉,学生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得到鲜活的材料,激发写作的灵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纵即逝,只有让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才有利于学生积累素材,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许多学生觉得作文没什么可写,主要原因是平时不注意练笔,积累不够。许多大文豪在青少年时期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使他们积累了大量素材,而且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受益匪浅。因此要写出富有真情的习作,就不妨从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开始。

四、精心设计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