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范文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精选(九篇)

过一个平衡的生活

第1篇:过一个平衡的生活范文

“儿子,快下楼,咱们该出发了。”母亲的催促传来。

我一愣,才想起今天要去乡下外婆家扫墓。“罢了,顺便放松下心情。”我如是告诉自己。

汽车颠簸了一路,到了一处小镇,我们下车了,因为下乡的路太过崎岖,必须由我们自己走。

还是曾经的路,这次却走的百感交集,心中的阴霾依旧紧紧揪着我的心,数十万条生命就此蒸发,那些因暴晒而猛凸的眼睛似乎要跳出来狠狠地质问我,它们到底做错了什么?竟然遭受如此灭顶之灾!

路,还在行着,小雨不知何时淅淅沥沥的飘扬起来。我们遇到了一个泥潭,混浊和肮脏充斥着我们的视野。“怎么这么倒霉!”母亲有些厌恶,低声埋怨了一句,“这下要拖鞋才能过去了。”

然而那瞬间我却有些兴奋,心底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是来自血液里的呼唤。于是我脱下了那羁绊了十几年的束缚,卷起了裤管,踏上了陌生了十几年的土地。当脚底咯在光滑如玉的青石上,我不禁遐想:难道也曾有千千路人同我一般贴切这土地,才令它有了如今的光泽?

我带着这疑问缓缓地涉入泥潭,那仿佛有魔力一般的泥泞,万般缠绵地触逗着我的神经,丝丝清凉宛若有生命一般穿过毛孔、浸过肌肤,莞尔撒欢似的扎入我奔腾的血液,那一刻,我感觉我的生命似乎被注入了一种莫名的情愫。一只小鱼从泥潭中跳起,尽管污泥掩住了它的身躯,但当它在雨中穿越的那一刻,我分明见到的是它晶莹剔透的血液和骨骼啊!原来,你是如此的慷慨与豁达,哪怕天灾人祸,哪怕生命将终,你依旧跳跃着那折射着光芒的舞步。

我,如释重负。倾斜的心,似乎回到了平衡。

大雨渐渐变得滂沱,飞鸟在林中唱着欢快的歌,我索性放开了性子,脱掉外衣,着上身,任大雨如注,任清风拂面,我仿佛看到我的血液在渐渐变得澄澈,我的骨骼在缓缓变得剔透。

第2篇:过一个平衡的生活范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自主学习 新课标

一、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因此,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处理

在学生具备弱电解质的可逆过程和化学平衡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本节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时,通过介绍电离平衡常数等概念帮助学生体会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很小,对电离平衡建立定量的认识;通过介绍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教学时可以利用化学平衡的知识迁移来学习电离平衡的知识。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教学时应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会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电离平衡常数的含义;能说明温度、浓度以及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处理水溶液中的问题,进一步树立离子观和平衡观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化学科学的奥妙,提高他们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以学案导学为主,通过批阅学案,了解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结合课标,制订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纵观这一章的内容,讲的是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那么学习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问题就应该是加深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行为,因此这一节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有哪些微粒;这些微粒的量是多少;怎样才能使这些量发生变化。

第一个环节通过复习以下两个问题:醋酸溶液中有哪些微粒,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醋酸溶液里的微粒的浓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来引导学生认识电离平衡。电离平衡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平衡,让学生通过化学平衡的特点,来分析电离平衡特点。

第二个环节,25℃时,几种不同弱酸的K值及不同温度下醋酸的K值,并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加深对于电离平衡常数的理解。对于电离度的处理由于是属于拓展视野的内容,因此,只是让学生从电离度就是平衡转化率的角度来简单了解一下它的计算式。

第三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这些量发生变化”,涉及的是平衡移动的问题。电离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学生已经具备了化学平衡的知识,因此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先让大家通过讨论分析“醋酸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的物质,对于其电离平衡的影响”,并且结合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得出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然后再让学会分析教材中的表,引导他们发现温度对电离平衡影响的特殊性。

五、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以醋酸为例思考2个问题:醋酸溶液中有哪些微粒,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如常压室温)醋酸溶液中微粒的浓度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讲解、归纳、小结。

(板书)一、电离平衡。1.定义:2.特点:

问题:怎样定量的比较弱电解质的相对强弱?电离程度相对大小怎么比较?

看课本自学相关内容并思考:什么叫电离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的化学意义是什么?

双边活动:提问;讲解;归纳。

(板书)3.电离平衡常数:①定义,②意义。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双边活动:提问;讲解;归纳。

投影:结论。

过渡:电离度也是衡量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相对大小的一个参数。

引导阅读: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电离度的计算公式。

双边活动:提问;讲解;归纳。

引入讨论:回忆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分析它们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交流研讨:25℃时,0.1mol/L的乙酸溶液达到平衡,改变下列条件,填表CH3COOHCH3COO-+H+

(学案表三)

双边活动:提问;讲解;归纳。

(板书)4.电离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①内因:②外因:

双边活动:提问;讲解;归纳。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第3篇:过一个平衡的生活范文

一、教材相关内容比较

(一)编排体系不同

首先是题目的设计,人教版对这部分内容的命名是“化学平衡”,鲁教版将这部分内容命名为“化学反应限度”。其次是课程内容编排,人教版的第一个问题是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第二个问题是化学平衡状态,第三个问题是化学平衡常数。而鲁教版的第一部分是化学平衡常数,第二个部分是平衡转化率,第三个部分是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课程内容开展和知识点的讲解角度不同

人教版先从溶解平衡引入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类比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然后从学生已熟悉的溶解平衡特征和资料卡片引入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讲解了构成化学平衡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人教版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从学生认知角度引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该知识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频繁考点,内容抽象;人教版在设置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以下安排方式:从实验[2-5]、[2-6]引入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通过做实验让学生从感知上认识物质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并通过“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该点符合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知需求。关于温度这个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教材也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相关结论。人教版在课本上没有详细探讨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这需要教师在讲课时通过“思考与交流”及时补充进去,很多教师在讲课时只让学生记结论而不探究为什么,因此很多学生对这块内容感到困惑。笔者个人觉得人教版没有设置好这两个因素,使老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无纲可循。接下来课本以H2和I2的反应为例,研究化学平衡的性质,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这个重要内容,通过两个例题演示平衡常数与转化率、反应进行程度的关系。但在这部分内容中没有提到浓度商,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因为浓度商Q和平衡常数K之间的关系常用于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关于这个知识点考试中经常考查,笔者个人觉得这是人教版知识设置的不足之处。

鲁教版在《化学反应的限度》这一节中,以“联想、质疑”合成氨反应了解平衡状态,引入化学平衡常数,讲述化学平衡常数的性质和作用。在课本中重点指出化学平衡常数的注意事项,通过浓度商Q与平衡常数K的比较,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和反应方向判断。在平衡转化率的知识设置中,指出平衡转化率可以直观的表示反应限度;以例题的形式讲解了转化率的计算方法;以“交流、研讨”分析表格,归纳总结出转化率与平衡常数的关系,并指出通过改变原料气的比例,可改变平衡转化率,进而为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打下基础。在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部分内容里既有活动探究又有结论指导。比如在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的知识设置中,以活动探究的形式通过观察双氮球试验,让学生记录试验现象,得出相应结论,再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通过一系列研讨活动让学生从认知上了解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从理论上明白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平衡常数K实现的。以活动探究FeCl3溶液与KSCN溶液反应的实验引入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实验之后给出了两个问题讨论,进一步加深物质浓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最后从Q和K的相对大小及柱状图的形式理论分析浓度对平衡的本质影响。关于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教材是这样设置的:首先在“交流研讨”中让学生补全表格,根据表中信息进行研讨。通过研讨分析让学生尝试归纳出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并从Q和K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压强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及平衡移动的方向。在知识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爱好;鲁教版这种既有实验又有理论教材设置,符合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逻辑思维分析角度设置知识。笔者认为这是鲁教版知识设置的独到之处。

二、教学建议

两个版本在编排体系、相关栏目设置、习题设计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为了使教材在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提出几点相应的教学建议:

1.人教版在讲述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教师要充分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浓度的改变认识压强的改变,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导出压强改变对平衡的影响结论,充分发挥教学的双主题作用。

第4篇:过一个平衡的生活范文

关键词:自制教具;等效平衡;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

化学教学中常常要借助实验、符号、图像、模型等教具来进行教学。如化学变化借助化学实验,元素周期律借助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借助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云,化学平衡的建立借助化学平衡的建立图像等等,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举不胜举。更有些知识讲解要借助于自制教具进行教学。加强自制教具教学,既弥补了教仪的不足,又克服了一定的经费困难,为更好、更快地普及化学教学打下了基础。下面我就介绍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应用。

等效平衡是中学化学化学平衡中的一个考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想让学生学好,凭空想象等效平衡,实有一定难度。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正好为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变具体为图像,在教学中使用非常方便,用它分析等效平衡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学生也可以自己画,学习中实用方便,是解决等效平衡这一知识难点的好帮手。

如何使用?首先需要我们了解什么是等效平衡。

一、什么是等效平衡

化学平衡的建立与途径无关,即可逆反应从反应物方向开始,还是从生成物方向开始,只要条件不变,都可以达到同一平衡状态。

相同条件下,同一可逆反应体系,不管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平衡时,任何相同物质的含量(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都相同的化学平衡互称等效平衡。可分为“全等效”平衡和“相似等效”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的可逆反应,当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的浓度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全等效”平衡;同种物质的含量(物质的量或气体体积或质量百分数)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相似等效”平衡。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均可视为等效平衡。一是同温同体积时,对于N2 +3H2 2NH3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如通过可逆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换算在同一半边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二是同温同压时,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比换算在同一半边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三是同温同体积时,对于I2 +H2 2HI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没有改变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比换算在同一半边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在一定条件下(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对同一可逆反应,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不同,达平衡时的状态规律如下表:

转化思想:把各物质都有的起始状态转化为只有反应物或只有生成物的起始状态 ,从而使问题变得单一和明了。

二、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介绍

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是我自制的教具,它包含两件。一件用于前面提过的“全等效”平衡,即表格中的第三种情况。同温同压时,对N2 +3H2 2NH3的可逆反应,加入的反应物只要成比例,就可达到等效平衡。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一)有两个图和一个模拟活塞,通过活塞的移动可以展示另一个图。图形如下:

另一件用于前面提过的“相似等效”平衡,即表格中的第二种情况。同温同体积时,对I2 +H2 2HI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没有改变的可逆反应,加入的反应物只要成比例,就可达到等效平衡。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二)有两个图和一个模拟活塞,通过活塞的移动可以展示另一个图。图形如下:

三、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使用

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中的不同圆点表示平衡时不同分子。

图(一)中第二个图体积是第一个图体积的两倍,各种分子个数也是两倍,因此各物质的含量(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都相同。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时,只要温度相同第一个图中的压强与第二个图中的压强是相同,那么第一个图中的平衡与第二个图中的平衡是等效平衡。当然需要反应前两容器内的反应物的量也要成倍。第三个图是第二个图遮去一半,与第一个图完全一样。由此类推同温同压时,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比换算在同一半边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第三个图是第二个图遮去一半,与第一个图完全一样。

图(二)中第二个图体积是第一个图体积的两倍,各种分子个数是相同,因此各物质的含量(体积分数、质量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都相同,只是各物质的浓度减半。温度和分子数相同时,压强与体积成反比,那么第一个图的平衡的压强是第二个图的平衡的压强两倍。对I2 +H2 2HI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没有改变的可逆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第一个图表示的平衡与第二个图表示的平衡是等效平衡。第三个图是第二个图遮去一半,与第二个图的平衡是相同的。第三个图表示的平衡与第一个图表示的平衡是等效平衡。由此类推同温同体积时,对于I2 +H22HI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没有改变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量,只要按化学计量数比换算在同一半边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原平衡相同,则两平衡等效。

等效平衡模拟示意图比较直观说明等效平衡,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很好的帮助。

教学实践表明:巧用自制教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并能调动其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热情,易于达到茅塞顿开的境界,使之自觉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感官功能,自制教具教学与教师言简意赅的讲授相配合,就容易达到教学目的要求,从而改变教师手持课本口若悬河,学生却表情漠然的被动听课形式。巧用教具教学有助于提高授课质量与效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取加强自制教具教学的教学法,既克服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精疲力竭收效却甚微的现象,又能解决一些很难讲明的抽象问题。

第5篇:过一个平衡的生活范文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制作简易平衡器以及进行平衡现象的实验,发现“左边的玻璃珠数×刻度数=右边的玻璃珠数×刻度数”这一规律。

2.发现当“左边的玻璃珠数×刻度数”的积不变时,“右边的玻璃珠数”与“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发现并感悟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平衡规律的寻求与抽象。

教具、学具:课件、米尺、玻璃珠、塑料袋(为了使实验精确,在塑料袋上用细线拴一个挂环,细线的粗细跟米尺上刻度线的粗细相当)、小组活动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发现影响平衡的重要因素

出示课件:

师: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

生:认识。

师:无论是天平秤还是跷跷板,他们都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

生:平衡的现象。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平衡”(板书)。那么,平衡与什么有关系?

生1: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系。

生2:平衡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天平就平衡。

师:平衡与质量有关系。那么质量是不是决定平衡的唯一条件呢?我们来看大屏幕(如图)。图中大人和小孩的质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们有没有办法使跷跷板平衡?

生1:可以让那个大人向里面挪一点。

生2:也可以让那个小孩往外面挪一点。

师:哪里是里面?哪里是外面?

生:里面就是离中心点近一点,外面就是离中心点远一点。

师:说得好,里面就是靠近中心点(教师指出图中跷跷板的支点),外面就是离开中心点远一点。同学们刚才说可以挪大人,还可以挪小孩。同学们认真看图,究竟挪大人还是挪小孩更合乎情理呢?

生:只可以把大人往里面挪,如果大人不动,小孩再往外挪,有掉下去的危险。

师:那么大人往里面挪就能够使跷跷板平衡,说明平衡还与什么有关?

生:平衡还与物体到中心点的距离有关系。

〔评点:简短的开课,迅速把学生的视角引入生活,用一双数学眼睛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让学生感悟“平衡”现象,体验平衡与质量和距离有关,为后面突破教学重点作了铺垫。〕

师:由此可见,决定平衡的条件除了与质量有关,还与物品到中心点的距离有关。板书:

二、进行实验,探索特殊和任意条件下的平衡规律

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学具,每组有一根米尺,20个质量相等的玻璃珠,1根玻璃线,两个塑料袋。先要制作一个简易的平衡器,利用这个平衡器才能进行下面的学习。

活动一:制作简易平衡器

师:利用米尺和玻璃线制作一个简易的平衡器。(2分钟)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制作的?

生:50厘米处是米尺的中心点,把玻璃线拴在米尺50厘米的刻度上平衡器就制作成了。

师:对!50厘米处就是这个平衡器的中心点,把玻璃线提起来看看平衡了吗?(学生提起后回答:“平衡了”。)

〔点评:平衡器的制作这一环节非常精妙,教师依据学生实际,修订了教材的制作材料及方法,所用材料简单,制作方法简便,为后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并降低了难度。学生再进行下面实验操作的活动可谓水到渠成。〕

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平衡器,通过悬挂玻璃珠数来探究平衡到底与质量和距离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刻度数表示距离,用玻璃珠数表示质量。(板书:玻璃珠数 刻度数)

师:为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先统一刻度。从中心点开始,它的左右两边各数5厘米是第一个刻度,10厘米是第二个刻度,以此类推。同学们统一并熟悉一下刻度。(一分钟左右)

活动二:探索在特殊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一,全班齐读:“活动二:特殊条件。”

实验报告单一:

(小组合作活动:小组长安排协调,记录员负责填实验报告单,两位同学操作,全体参与。活动时间6分钟。)

活动结束,全班汇报,教师用课件出示汇报结果,重点让学生观察报告单,突出:“你有什么发现?”即真正发现、理解上表中所表述的“规律”。

活动三:探索在任意条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师:(课件出示 实验报告单二)如果在米尺中心点左边刻度4上放3颗珠子,右边挂塑料袋的刻度距中心的距离与左边刻度4距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怎样放玻璃珠才能保持平衡?齐读一遍下表中“活动三:任意条件。”

实验报告单二:

(要求小组合作实验,时间7分钟,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

师:观察实验报告单,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左边固定,右边刻度数越大珠子数就越小,珠子数越大刻度数就越小。

生2:我发现左边刻度和玻璃珠数固定,左边刻度数与珠子数的乘积等于右边刻度数与珠子数的乘积。

生3:我还发现左边的乘积一定,右边刻度数和玻璃珠数成反比例。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左边都是4×3=12,右边:1×12=12 2×6=12 3×4=12。由此得到:左边的刻度数×玻璃珠数=右边的刻度数×玻璃珠数

右边的乘积一定,右边刻度数和玻璃珠数成反比例。

师:(举起教具――简易平衡器)如果在左边刻度4上挂3颗玻璃珠,右边可以在刻度( )上对应挂()颗玻璃珠,才能使米尺平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4×3=1×12 4×3=2×6 4×3=3×4)左边都是4×3,乘积都是12,右边的乘积也都是12,这道练习让我们联想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个知识?

生:反比例的知识。

师:对!当米尺一端刻度数和玻璃珠数乘积一定时,另一端玻璃珠数变小,刻度数就(变大);当米尺一端刻度数和玻璃珠数乘积一定时,另一端玻璃珠数变大,刻度数就(变小)。反之,刻度数变小,玻璃珠数就(变大)。所以当米尺一端刻度数和玻璃珠数乘积一定时,另一端玻璃珠数和刻度数就成(反比例关系)。

〔点评:通过“平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加深体验,自主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平衡的本质认识。课件设计有独创性,起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可谓独具匠心。〕

三、巩固练习,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师:让我们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幼儿园的小东和小红玩跷跷板,小东体重20千克,小红体重15千克。如果小东坐在离跷跷板支点3米处要让跷跷板两边平衡,小红应坐在离支点几米处?

生:根据20×3=60,60÷15=4,小东坐在离跷跷板支点3米处,小红应坐在离支点4米处,才能使跷跷板两边平衡。

2.幼儿园的小明和小丽坐在画有刻度的跷跷板上玩耍,小明体重20千克,小丽体重10千克。如何让跷跷板两边平衡?

生1:如果体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1上,那么,体重10千克的小丽就要坐在刻度2上。如果体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2上,那么,体重10千克的小丽就要坐在刻度4上……

生2:如果体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5上,那么,体重10千克的小丽就要坐在刻度10上。

生3:如果体重10千克的小丽就要坐在刻度1上,那么,体重20千克的小明就要坐在刻度0.5上。

生4:如果体重10千克的小丽坐在刻度9上,那么,体重20千克的小明坐在刻度4.5上……

四、课外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更多更有趣的“平衡”实验和思考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的难度也在加大,刚才在米尺的左右两边只是各挂了一个塑料袋,如果在米尺的左右两边挂多个塑料袋,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课外完成。)

活动四:

出示课件

【规律:左边玻璃珠数与刻度数乘积之和等于右边玻璃珠数与刻度数乘积之和。】

〔点评: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通过实验、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联系学习过的反比例知识,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平衡”与反比例关系的本质认识,巧妙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6篇:过一个平衡的生活范文

【关键词】幼儿体育;平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127-01

《纲要指导用书》指出:“运动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并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平衡能力越来越引起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平衡感是人们活动的生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良好平衡活动感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意志和品质,克服胆怯心理。对幼儿强化前庭器官、锻炼宽背关节,促进身心健康成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领域对于学生的平衡教学活动都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儿童高跷、溜冰、滑板等体育活动极为罕见,人们的平衡能力发展相对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人在力量、速度与灵敏度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优势,而弹跳、柔韧等方面的体能素质较差,平衡能力情况则一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日益增长,平衡活动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日益普及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开始对幼儿平衡能力的培养、提高给予应有的重视。笔者近年来在加强幼儿体育平衡教学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是几点体会:

一、平衡器材多样化,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为了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体育活动大都需要一定的体育设施,教师要充分利用活动场地和各类平衡设施、器材引导幼儿开展各项活动。作为体育活动中的基本项目,常见的平衡活动器具有:平衡车、半月摇、平衡台、转盘、梅花桩、滚筒、独脚椅、溜冰鞋、轮滑鞋、滑板车、滑板等。

平衡活动主要是促进幼儿平衡能力及上下躯体的协调性,因此,在进行活动之前,教师可先让幼儿接触半月摇、平衡台、高跷、轮滑、滑板等平衡活动器械,让幼儿取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帮助幼儿获得相关经验。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家长配合,给幼儿在家中购置用具,如轮滑鞋滑板、滑板车等,让幼儿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全方位地接触平衡运动,充分体验在滑动、摆动的物体上的感觉,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平衡活动的热爱,培养幼儿参与平衡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除了上述介绍的一些平衡器械之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环境提供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体育活动空间,如:到拓展中心去走走浪桥、独木桥等。

利用不同平衡器具有的独特性,活动中可以赋予相应的器具以生命和灵性,让幼儿在充满情趣的活动过程中进行平衡练习。例如,在学习轮滑前,幼儿认识的配套器具还有保护性用具如头盔、护膝、护肘等。活动前先播放幼儿们特别喜欢的动画片《奥特曼》,引导大家讨论奥特曼为什么要戴盔披甲,如何学习奥特曼,做一名威风凛凛的英雄战士。让轮滑活动与幼儿生活有机结合,在活动区域内长期设置相关的器具,幼儿随时可以摆弄、玩耍。

二、平衡教学情境化,将教学目标隐含于活动中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习惯于将体育课堂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直接说给学生听,这种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使得体育教学活动难以内化为幼儿的主观需求。情境化的平衡教学针对这一弊端,通过优化活动环境及优化活动形式,将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于体育活动中。例如,中班体育平衡活动动作目标为:“能在宽20厘米、高30厘米的平衡木(或斜坡)上走;能原地自转至少3圈不跌倒;能闭目向前走至少10步。 ”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灵活运用讲故事、放音乐等形式,设置幼儿熟悉的典型生活情景,力求对幼儿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以幼儿感兴趣的方法进行基本动作的教学,使幼儿身心获得健康协调的发展,从而达到预期的体育平衡教学的目标。

教学内容情境化指的是让环境说话,让环境育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预设环境的影响。例如,在“会变的滑板”活动中,幼儿刚接触滑板时非常好奇,教师从情境着手,让大家把滑板变成汽车,手握方向盘,看着信号灯,穿大街,过小巷;或将几个滑板组成火车,钻山洞,过大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让体育目标在教学情境中充分体现。例如,在练习单腿站立时,可以针对小朋友们爱模仿、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了情境活动“神气的大公鸡”,让幼儿在练习中模仿“金鸡独立”的姿势,单脚直立,昂首挺胸,双臂做翅膀后扬摆动。边做动作边念儿歌:“我是大公鸡,清晨喔喔啼。叫醒小朋友,天天早早起。”看谁站立时间长。活动过程中还可变换多种形式,如“金鸡过河”,在地上划两条线,相隔数米,让大家单脚跳动前进,看谁最先到对岸。对平衡能力较强的大班小朋友,还可以让他们玩“斗鸡”:即单腿站立,端起另一条腿,用膝盖向对方攻击,获胜者就是“金鸡大王”。活动过程中,大家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反复训练,乐此不疲。这样,在情境中训练平衡能力,寓教于乐,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平衡能力。

三、平衡教学游戏化,让幼儿将经验应用于活动中

过去,在平衡活动教学中,幼儿园往往进行单调的基本动作练习,这样不利于幼儿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学习的基本途径离不开游戏,因此,在平衡教学活动中进行游戏化渗透不仅需要而且意义重大。体育教学活动游戏化对于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引发幼儿愉快的情绪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平衡能力的训练初期,由于部分幼儿存有畏惧心理,面对这种现象,教师要一方面鼓励幼儿勇敢大胆,不畏困难,与此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轻幼儿的畏惧心理。例如,在“小小消防员”的活动中,有一项让幼儿在一定高度的平衡木上行走。开始走时,教师可以先牵着幼儿小手,靠近幼儿跟同行,先慢后快,慢慢放开,直至幼儿能够独立走完全程。

当幼儿具备了初步的平衡能力后,后续的练习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将某一游戏活动的玩法复杂化。例如,同样是走平衡木,可以让幼儿蒙上眼睛,听着音乐往前走,还可以设计“抢救伤员”的游戏活动。具体方法是:让大家两人一组,肩并肩,手挽手,将相邻的两只脚用布条绑起来(模拟腿步受伤)。哨音一响,同时出步,两人稳步迅速地行走,看哪组最快,最后计算总分。整个训练过程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慢到快、由简到繁,一步步地增加难度,以充分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

第7篇:过一个平衡的生活范文

个体把工作、家庭承诺和个人生活满意地结合起来的能力不仅对个体本身非常重要,而且也紧系整个家庭的幸福。而父母能够在工作的同时拿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这对子女幸福的影响尤其重大。父母照料养育对孩子的发展很关键,特别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和青春期,这时大人们(特别是女性)也承担着照料其年迈父母的重要责任。就社会层面而言,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之间平衡地分配时间也很重要,因为这可以确保人们在足够多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以及参与社会生活。

衡量工作-生活平衡很具挑战性。首先,“过度”和“过少”之间的分界点会根据个人的偏好、优先考虑的事情和家庭环境而大不相同。例如,两个工作时间相同的人各自所体会到的幸福感可能大相径庭,这取决于他们对自己工作的喜爱程度或许是否要抚养子女。第二,除了各种活动上时间分配的客观情况及其决定因素之外,也要探究人们主观上是否感到“时间紧迫”,这一点很重要。因此,衡量工作-生活平衡的一组理想指标要包括衡量日常活动之间发生的冲突、个人对这些活动的喜好及其感觉到的时间压力这些指标。

长工时。对很多人来说,有偿工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尽管工作时间较长不一定会对人们的幸福产生负面影响,但还是有证据表明工作时间太长会损害个人健康、酿成危险以及增大压力。本指标是指经常在其主业上长时间工作的雇员比例,该指标在经合组织各国都具有可比性,并且指标质量很高。

休闲和个人护理时间。休闲和个人护理对个人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可或缺的。和与有偿和无偿工作相关的活动相比,诸如人际交往和看电视等休闲活动和吃饭睡觉等个人护理活动往往会带来更多的自身乐趣。另外,有时间休息以及在工作之余补充体力和精力,这对健康、生产力和减压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勤时间。对于要外出工作的人们来说,在工作地点和住处之间往返会极大地延长工作日,并蚕食休闲时间和与家人共处的时间。此外,通勤不只是占用了时间,也会引发压力、令人疲惫和增加开支。事实上,通勤上班这一日常活动似乎提供的乐趣是最少的,而下班回家提供的乐趣也只是比前者稍微多了一点点。因此,通勤时间较长的人们往往主观幸福感较低,这一点也不意外,因为通勤在很多方面会损害人的幸福。

对时间分配的满意度。个体对自身时间平衡的满意度可以用来衡量该个体协调工作和生活的能力。该指标可以表明个体所感受到时间紧迫程度。使用这一指标时要用到以下问题:“您认为自己在以下4个方面花费的时间是过多、过少或者正好?”这4个方面是:1.工作/有偿工作;2.与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或生活在其他地方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3.其他社会接触(不包括家人);4.自己的爱好/兴趣。回答自己花费的时间“正好”的人数比例就是衡量结果。

第8篇:过一个平衡的生活范文

能力。

平衡系统的发育

众所周知,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可是你知道吗,在耳朵内部,还藏着人体重要的平衡器官呢!在耳朵内部很多块小骨头组成的迷宫里,就藏着这个平衡器官。它是由三个互相成直角的拱道和两个在拱道前庭的小室(小囊和内耳迷路的球囊)组成的,其中充满着淋巴液。这些延伸到三个方向的拱道将对大脑的任何转动作出记录,而两个小室是负责对线性运动和重力变化做出反应的。未出生的孩子在孕期第5个月的时候,平衡系统就已经发育成熟,一出生就能正常工作了。

身体的平衡

2岁的宝宝对于生活似乎只有一个目标:他们想站起来,到处走动。而这只有在宝宝的平衡感不断得到训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其实,在宝宝出生几个月后,就可以看到平衡感被训练后的第一个成果了:宝宝已经能够对自己的脑袋进行控制了。当他抬起头的时候,平衡感就会感受到姿势的变化,并把这个信息传递给大脑。在这个过程中,有多个感官参与了进来:视觉、触觉和听觉。而事实上,也正是平衡感把其他五种感觉结合在了一起。如果没有平衡感,我们人类现在还不能直立行走呢。平衡感对于孩子运动能力的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头脑的平衡

保持平衡不仅是身体的事情,也与大脑中所有的感觉有关。让几个月大的小宝宝多抬头吧,因为每次当宝宝把他的小脑袋抬起来的时候,大脑就会对这个刺激进行评估并作出反应,这个过程中神经的作用不可低估。

在人出生的时候,有超过1亿个神经细胞,但是这些神经细胞要互相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才能起作用。孩子在幼年时期受到的感官刺激很多是通过平衡器官获得的,他们刺激着神经细胞的连接,并且对大脑血液的流动有促进作用。神经之间的连接是非常复杂的,不断连接在一起的神经能够使信息更快、更准确地被传递到大脑。

方位感、集中精力的能力和对方向的确认都是孩子在从事其他脑力或体力劳动时所需要的能力。比如在孩子看钟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他,长指针在什么地方,哪里是短指针,在左面、右面?还是上面、下面?再比如当孩子辨认字母的时候,他们能够区分出“M”和“W”。这就是说,当孩子对相似的字母或字分辨不清的时候,父母们要考虑的是,究竟这是认字的问题,还是需要对平衡感进行更多的培养的问题。孩子的平衡器官如果经常得到刺激,大脑就格外灵敏。相反,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如果视觉、听觉和平衡感比较差的孩子,在智力上的发育也有滞后的现象。

精神上的平衡

平衡感不仅是身体上的感觉,也是心理上的感觉。只有当人内心感到平衡的时候,才会真正感觉舒适。根据一份最新的脑科学研究报告显示,神经管道将小脑与脑边缘的感觉中心连接起来,这能使信息传递过来,进行感性分析。因此,例如当平衡器官对身体成功地跃过了障碍这一信息“消化”之后,就会分泌出多巴胺,这是一种让人快乐的物质,人就会觉得得意和满足。当然,脑边缘系统也不仅仅是对平衡感做出反映的。平衡练习对于锻炼勇气和训练对危险的估计能力很有帮助,这样孩子就可以对自己的能力和目标进行合理的比较和判断。孩子如果经常获得积极的经验――判断正确,就会使他信任自己的感觉,而且对自己也更加自信,这样就会减少不当的行为,并且自我感觉良好。

第9篇:过一个平衡的生活范文

一、承认个体差异,理解教学均衡的内涵

学生个体因其在生活背景、智力水平、体能状况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他们之间表现出千差万别、五彩纷呈的特点。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表现为能力的差异,因为能力直接影响着活动或工作任务,具有外显的特征,所以能力是最明显、最主要的个体差异变量;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既有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有能力类型的差异,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早晚的差异;其次,学生的个体差异还表现为思维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批判性等思维的品质上;再次,学生的不同的兴趣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其差异主要表现为兴趣的发展水平、品质和稳定性上;最后,就是学生的性格和气质差异,不同的性格和气质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体特征和不同的动力特点。为了满足他们各种不同需求,实现促进学生优质多元发展的目标,教师只有坦诚地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他们作为一个个多元活泼的生命个体,主动地寻找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才能合理地发展他们的差异性个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均衡。

就教学本体论而言,学生的均衡发展就是建立在教学之中的,而这种均衡又必须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均衡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均衡提升。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均衡又常常被教育资源的匮乏、教育的不公等诸多功利因素所遮蔽,造成了教学本体性价值的失落与教学的失衡。这种失衡一方面表现为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的情智失衡,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学过程中不能区别对待学生差异的主体性失衡。

就教学的行为主体而言,教学均衡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主与合作,是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使教学能够达到一种全新的状态,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均衡既要满足基础教育对学生提出的关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共性要求,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给他们最得当和最公平的教育对待。当然,要想使师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合理的发挥,就必须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师的主体性过强的态势,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包容学生的差异,主动积极地与学生进行广泛互动与合作,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弹性区间及差异优势,进而探索出能够与学生个性与天性发展相适应的教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充分赋予学生进行主观选择和改造的权力,让其彻底摒弃长期制约在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习惯,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地扮演自主发展角色,提升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愿望,真正地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共同完成的过程。

二、尊重个体差异,探寻教学均衡的实质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成长需求各不相同,他们的发展程度也是千差万别,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可循,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当下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和基本标准,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并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采用能够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特点学生的教学方法,保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真正促使教学跨入均衡发展的全新境界。

教学均衡既是运用均衡理论对教学活动的全新考察,又是对学与教关系进行的重新评价和规范,其最终的诉求就是能够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自夸美纽斯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这一朴素的教育公平思想以后,整个世界范围内就一直努力实现着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享受到同等教育机会”的教育公平思想。当下我们所关注的教育公平主要涉及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等三个层面的公平。就教育的起点公平而言主要涉及政府层面资金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表明教育的起点公平已基本实现;作为一种不断追求的目标,就目前基础教育状况而言,教育结果公平还处在一种理想的状态;而教育过程公平则直接关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其最终目的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够施以不同的教学,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关照,让那些有天赋的学生将其天赋发挥到极致,将教育过程公平最终落实到均衡的课堂教学上,彻底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充分赋予学生学习的自,让其在最合理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具体地说,均衡教学的实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均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即教学过程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结果。学生个体的充分发展是以课堂教学系统整体均衡的实现为先决条件的,教学目的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学目的均衡所追求的是价值合理性,即在立体、多元的文化结构中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正如后现代教学观所强调的那样,教学目的必须全面兼顾学生个体在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否则学生就会“可以理解所有关于太阳的知识,所有关于空气的知识和所有关于地球旋转的知识,但却看不到日落的光辉”。所以,均衡的教学目的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让教学目的真正回归到学生的主体,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满足感和幸福感,进而使其生活世界和教学世界中达到完美的统一,又要让教学目的的理论设想成为学生主体的自觉价值追求,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

均衡的教学主体。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到底谁是教学的主体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之一,学生和教师二个“中心”对立造成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陷入两难窘境。因此,均衡的教学彻底摆脱了主客体二元分离的固有思维模式,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关系,注重师生之间互动的主体间性,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理解为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关系、“我与你”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互相包容、共享和对话的互动关系。后现代视野下的教学更是强烈呼唤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期望通过加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实现教学的主体性达到一种最为合理的均衡状态。

均衡的教学行为。就学生个体而言,其学习行为的发生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来改变自己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而实现的,这种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一种自主学习活动,也只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切实发挥出来。因此,均衡的教学行为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认真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讨论,提倡采取灵活多变教学组织形式,因人而异地实施教学。

均衡的教学评价。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展示教学目的的达成度,因此均衡的教学评价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梳理评价的内容、明确评价标准、厘清教学目的与评价内容的相互关系,并使教学评价变为师生的一种行为的自觉和实践追求,使教学评价既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又能在教学结果上落实,真正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行为的指导功能。

三、兼顾个体差异,建构教学均衡的策略

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并尊重学生个体学习差异的基础上,如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其全面地持续性发展,应是教学均衡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教学主体在能够凸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实现差异的共同发展。

重构师生关系,让和谐的教学价值在角色转换中实现。要

想让教学主体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生命价值,实现和谐的教学、均衡的教学,就必须重构一种教学上互利、情感上互敬的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当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者”和“学者”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教者”始终处在一种主导和权威的地位,“学者”则始终处在弱势的受控地位,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使得师生之间应有的和谐关系陷入了紧张和尴尬的困境,教学均衡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因此,构建一种平等互利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学均衡的前提和保证,真正的教学均衡只有在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时才能发生,这意味着师生关系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体验,并非仅仅是获取目的的手段,换言之,师生之间的那种热爱、尊重和情感存在于他们现在能够相互体验到快乐和满意之中,而并非存在于将来的利益之中。因此,师生关系的重构必然要求重新的定位和确立教师角色和权威,教师要尽快从传统的教与学的自身体验中彻底地异化出来,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反思。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交互主体性的关系,表明了师生之间的开放和坦诚,这也势必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能够把学生身上的光辉在自己的言行反射出来,进而体验到学生就是希望的愉悦,同时,学生也能够体验到被老师信任和关怀的幸福感,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这种真实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正是教学均衡的价值所在。

变革教学组织形式,让差异在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

与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教学的主体角色和行为的变革必然要求教学组织形式也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创造出更适合的组织形式使教学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是以教师为中心来建构规则的,学生只是规则的遵守者,师生之间只能进行有限的互动,这种教学形式难以兼顾学生的个别需要,无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差异。个别化教学虽然非常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发展,但由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使得个别教学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发展。要想真正实现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功能,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差异,把学生作为规则的制订者,重新架构教学组织形式,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以及教学的时间安排等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实现由共性为主的标准化发展向个性为主的多样化发展的转化。所以,均衡的教学既要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优化和完善,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业成绩、性别以及家庭背景将其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凸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营造互教互助良好氛围,让每个学生既可以张扬其个性,还可以获取均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进而有效提高其创新和实践能力;还要借助于小组的合作与竞争,激发组内学生个体的集体荣誉感,调动以小组群体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实施均衡的教学评价,让所有差异都能绽放其生命的色彩。在当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一种目的性活动的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陷入了背离目的性的尴尬局面,目的的失衡致使教学主体在教学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产生了冲突和彷徨,甚至产生极为矛盾的状况。为此,通过实施均衡的教学评价,真正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的的根本,彻底摒弃教学目的的功利色彩,摆脱知识和分数对教学的制约和束缚,转向对学生生命质量的关注,进而使教学的精神品质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并在教师的努力引导下,每位学生都将发挥自己最大的发展的潜力,最大限度的得到均衡发展,最终都能走向各自的成才道路。这就要求重新明确教学目标与评价内容的对应关系,确保教学评价能够真正发挥其对学生的激励和发展作用,让教学评价在实践过程中具体化为学生行为的自觉和内在需求。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