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范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精选(九篇)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第1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范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1 根据湖北省20xx年高考方向及新课改省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某某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某某省新课改后的第某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 一、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

1、高三近现代史的章节基础和专题复习;

2、历史大专题复习及热点透析;

3、考前练习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1、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上课纪律方面做的比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3、在知识的'整合上,普遍出现思维混乱局面。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对世界史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2、对历史做一个比较恰当的整合,注重专题知识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每星期的文综考试,使学生适应文综考试

2、不定期的进行抽测,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3、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进度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 一、教学时间安排

1、2月份完成选修3、4的复习

2、3--4月完成二轮复习

3、5月初--中旬进行热点复习

4、5月中旬--5月底:回归课文,落实课文基础,尤其是课文中的习题

5、6月初,对做题方法的总结(课件已做好)

二、复习框架

1、选修3、4

给学生提供知识结构以自学(这是高二学习的内容,学生比高一时要重视,因此,知识结构相对完整),重点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目标部分,配以自编练习。

2、二轮复习

共分13个专题,每个专题4节课。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按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战争、改革、遗产等子目要求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第二节课,教师根据一轮复习中学生体现的知识盲点做查漏补缺和拓展延伸。第三节课,讲评配套练习。第四节课,讲评历史组集体汇编相关新题和经典题目,重点是选择题。

3、热点复习

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引入历史,对热点进行剖析,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政,学以致用。

4、回归课文

每年高考都有4--8分的考查点来自课文的非正文部分。利用课文提供的相关材料,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 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的学情 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了基本知识的细化和深化。但是当题目是切入一定的历史阶段,涉及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时,普遍出现了存在答题不全、思路放不开的现象,从而影响得分不全。还表现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概念,内涵掌握不到位,制约了学科能力的提高。

2. 审题做题技巧不熟练,做题能力有待提高。对复杂材料的的解读这一关依然薄弱。 从平时测试来看,部分学生不适应综合测试的题量,掌握不好答题节奏。忙于做题,不求质量,审题不够深入,答题不够全面,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转眼间距离高考只有九十多天了,为了更好的做好高考复习工作,第二轮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指导思想

1. 第二轮(第二学期)进入专题复习与综合考试相结合。要精选专题,紧扣高考内容,抓紧高考热点与重点,授课时脚踏实地,讲透内容;通过测评,查漏补缺,既提高解决综合题的分析与解题能力,又能调适心理,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竞技状态。

2.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考试中历史科备考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树立以教研求发展,向教改要质量的思想。

3.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和管理。做到“精细化的备课,精品化的授课,精选试卷”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各位历史教师的群体智慧,特别是有高考经验的教师。大家分工合作,多研究,多交流,既要集体备课又要主要配合不同班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历史科的特点,切实做到“一天一小练,一周一大练,一月一综合测”。这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积累临场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补救措施,强化复习效果。

4、做好辅导工作,作为科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高中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通过历史复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基能,以及其中的历史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纲要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历史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抓好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把握的历史对象的性质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常用的历史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类比与推理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历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奠定必备的“四基五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历史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考试说明,在整体上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要的定义定理不但要掌握结论,还要掌握相关历史的思想方法,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重视历史的应用和历史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和教学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是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和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历史语言的表达形式,推理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

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

3.高考试题将课本知识进行了综合性处理,即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因此在复习时,不但对每个知识点要掌握,还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4.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的应用。

5.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追求历史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位,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哪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逻辑、方法、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五、时间安排

1、第一轮单元复习(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

20xx年2月-3月中旬选修一、选修三

2、二轮专题复习(20xx年3月下旬-4月底)

3、三轮:回归书本、查漏补缺、综合训练、考前指导(20xx年5月-6月)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

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附:高三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时间:11.3—11.4

内容:中国古代史(全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时间:1.29—2.4

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

春节放假时间: 时间: 2.12—2.25

第三次调研测试: 时间:3.26—4.1

内容:全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

专题复习及 时间:4.1—4.30

第四次调研测试:

综合训练 时间: 5.1—5.30。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7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工作计划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第2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历史复习实效;计划;知识体系;学生参与;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24-01

一、制订复习教学的全盘计划

高三复习仅有八、九个月的时间,要合理安排五本教材内容的复习,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为此教师首先要对本学年的教学计划有一个全盘的考虑。我认为传统的三轮复习不失为最稳妥的方法,当然不同阶段的教学要各有侧重。

三轮复习教学中,第一轮教学可以说是决胜高考的关键。具体的做法:第一,在全力抓好世界史、中国古代史教学的基础上,把重心放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上。坚持把每一课讲透讲细,课后作业,及时批改,及时讲评。第二,根据高考的命题走势把握重点。第三,在一轮教学中,坚持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不宜过早进行跨学科综合。

二轮复习,即专题复习阶段,要精心选择考点,关注新视角。具体做法:一是参照新课标的专题模块设置专题。二是以热点问题编制新专题。但历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并非“时政热点”,而是现实社会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以及国际关系中乃至学术研究领域影响至深的问题,近几年来,针对现实问题常见的测试思路是:以追寻重要现实问题在历史上的演进轨迹,为立意中心,分为不同时段来命制历史试题。至于新视角,在近几年高考题中可以找寻到这样几大视角:现代化(或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等。

三轮复习中,两条线平行进行。一是,教师要打破并整合教材,制定详细的看书计划,既可帮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回归教材。二是选点复习,精讲精练,避免全面出击。选点的依据是选择《新课标》中的常考点和《高考说明》中变化或调整了的考点。

二、构建知识体系,重视课堂实效

根据专家的建议,也结合我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知识结构化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因此历史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把大量分散的、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历史教材可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四块。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历史概念也有它固有的结构。经过层层分解,就形成了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既有主干,又有细枝和树叶,还可避免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

2、理论系统化 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对考生能力要求中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复习中,必须有意识地、逐步地对教材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强化训练。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在理论教学时,切莫搞片面性,陷入形而上学。要使学生明白,郑成功是正义之举,可清政府也同样适应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

3、关注学生的深度参与 复习课教学,要求在重视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参与。因此,能力立意的课堂,一定是鼓励并引导学生深度参与的过程。深度参与不是表面的气氛热闹,而是学生的本质参与。因此,首先必须选择好有价值的材料和设计好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吸引到课堂中来,吸附到材料与问题上来。 鼓励学生深度参与,必须鼓励学生课在堂上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充分暴露从已知过渡到未知之间的主要障碍,才能真正发现学生学习之问题所在,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案。

三、加强训练的规范化

训练的规范化,包含四层意思:其一,形式的规范化。指试卷的长度、题型、分值要跟高考大体保持一致。其二,能力要求的规范化。试题的难度及对能力的要求要相当于或略高于高考试题。其三,讲评的规范化。它要求教师钻研高考答案,尤其是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对审题及题目的构思、行文等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学生复习和考试中暴露的带有普遍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刻剖析错误。其四,答题的规范化。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到“答题要点化,要点序列化,序列文章化”。“要点化”就是要求答案精炼,文字、史实、观点正确。“序列化”要求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分点叙述。“文章化”是要求句子通顺,不出现错别字,尽量使用历史语言。

总之,“教无定法,教贵得法”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我们作为陪同高三学生一起冲刺高考的教师,要完善高三复习教学的策略,尽力在高考中给学生、给家长、给社会一份较为圆满的答卷。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范文

1教师要精心研究设计,抓好第一轮的复习主干、枝叶

通过高一至高三历史课的学习,学生能按教材的章、节顺序,已初步完成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知识构建。在此基础上的历史的第一轮复习,必须以考纲为依据,以现行高中教材为依托,以培养能力为突破口,对全部高考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拓展升华,查漏补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教材知识的整合要由厚变薄,去粗取精,做到要点系统准确、概括简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综观高一到高三所有历史内容,从整体、全局上构建复习的大小主干、枝叶。首先从宏观和整体上确定大主干知识,然后全盘地细致考究落实每一个小主干,再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情、考情,精心地考究添枝加叶,给予阳光雨露。让学生学到的就不仅是孤单的历史现象,而是结构化、体系化的历史科学知识。例如构建《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大主干知识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西方政治现代化的历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和大国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世界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三次科技革命,思想文化的嬗变等,大主干下再划分小主干,例如:大主干“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1)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2)社会主义改革:

(一)苏(俄)联的建设、改革:(1)苏维埃政府建立政权的措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新经济政策;(4)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5)农业集体化的方针;(6)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7)赫鲁晓夫的改革;(8)勃列日涅夫的改革;(9)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1)南斯拉夫;(2)波兰;(3)匈牙利;(4)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1)中国;(2)朝鲜;(3)越南;(4)蒙古(蒙古属于前社会主义国家)再联系、对比下面的改革进行讲解:

二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改革:(1)美国;(2)西欧、联邦德国;(3)日本。

二战后的亚洲国家的改革:(1)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2)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3)南亚的印度;(4)西亚国家;(5)中国;(6)日本。

对上述每一个小主干都必须掌握它的基本枝叶,如:时间、背景、过程或措施、结果、影响等,然后对革命和改革进行总结、比较,找出规律、获得启发。至于对小主干进一步的添枝加叶,则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课本为依托,以培养能力为突破口,因材施教,史论结合,拓宽和深化知识,纵向和横行联系,讲、练、评结合,融会贯通了。此外,复习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文史常识,关注热点问题等。

2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历史复习阶段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即“满堂灌”或“放羊式”。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是主导作用,调动学生是主体积极性。教师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要求备考复习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导学、督学、激学、评学上,主要是教会学生动脑获得知识,动脑运用知识。“学而不思则惘”,积极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养成提问题的习惯,形成质疑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转向“探索----转化----创造”,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学以致用、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好归纳、提炼、综合讲评,加强解答技巧与规范答题的指导

第4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淡化专题;注重史料;高三历史

学校制订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中,复习教学策略与进度计划是:201X年7月―201Y年2月进行第一轮基础复习,复习内容为: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和选修Ⅰ;201Y年3月―201Y年4月进行第二轮复习:专题复习;201Y年5月进行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这种三轮式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模式被很多学校采用,从中看出,二轮专题复习时间安排地较长。

专题复习,是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进而形成与专题相关的历史知识体系。它揭示问题本质,探明历史规律,既是对基础知识复习的深化和巩固,又使知识形成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体系,是知识系统化的关键。同时也为第三轮综合训练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新课程标准下教材的编写特点,学生的通史知识基础薄弱,历史时空观念混乱,要改善这种情况,就需要在教学中从大通史的角度把握历史知识体系,把具体的历史知识看作是可以从一定的序列中分解开来又可以用新的线索串联起来,从而组成新的序列的不同链条。专题复习以形成知识网络、揭示本质、探明规律、发展思维为目标,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从内在联系上建立知识、认识和能力三位一体的专题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和整体思维,进而增强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尽管专题复习在理论上有上述的巨大作用,这种巨大作用在新课程之前的传统教材下的高考中充分显现。可在当前现实中,新课标下的专题复习教学中暴露的问题比较多,其一就是重复教学,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把与某一方面或某一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简单地按序罗列,是对基本知识的集合与回顾。其二是专题复习过多注重教师讲解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讲与练脱节。其三是教师对教材进行重组而建立起来的某一问题的知识体系,对少数历史基础知识好、时空观念清晰的学生来说,一点就明白、一看就清楚。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时空观念混乱的学生,对此不知所云,雾里看花,会在不理解的基础上,把教师整合好的专题知识死记硬背,反而把自己仅有的历史知识搅得更加混乱。更为重要的是,专题复习不适合现在高考需要。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无题不材料,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处理能力,每年高考结束后,学生对历史考题的感慨是:读不懂题;没有看明白考题的内涵,出现这样的感慨是由于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没有形成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题未出现专题试题,面对这种高考现实,如果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还安排较长时间进行专题复习,只是让复习教学过程完美;对于时间很短的高三,是在浪费学生时间;对于高考的学生学习是事倍功半。

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时间是很短的,怎样科学、合理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教学与复习?将复习教学分为第一轮基础复习教学和第二轮综合训练复习两个阶段较为合理有利。加大、加强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这一轮的教学复习质量决定着学生高考成绩,要非常重视和用心。这一轮复习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和练习,教师可突破教材章节,不能遗漏知识点,让学生搞清概念内涵、掌握知识和知识间的联系。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阶段,可用“滚雪球”式教学复习,即一面讲新知识,一面复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在第一轮基础教学复习阶段,每当教材中某一中心问题的相关内容学习完毕,教师应及时就这一中心问题进行专题复习,把学生零散的知识组成一个个知识群,这种专题复习是针对某一中心问题、小角度地进行,即小专题复习。小专题复习不宜大系统、多角度、详细化,只是追求一个粗略的知识框架,搞清某一问题的知识脉络。小专题复习应与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学相结合、纵横交错、同步进行,不必专门安排时间段进行专题复习。

现在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是为高校选拔科研人才的作用,以借此推动中学教材与教学的深层次革新。把新课程理念更深层次地体现在试卷上,考察学生的学科素质,拒绝简单再现知识的题目。纵观高考历史试题,不论是全国试卷还是各地的地方试卷,从选择题到非选择题,都是无题不材料。面对高考历史试题材料化现象,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若不进行充分的史料教学,学生就很难形成对材料的处理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解答。学生对材料的处理能力形成,一方面学生自身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在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史料教学,通过对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的训练,培养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浩瀚如海的史料,如何选择,要把握好以下几点。①立足于课本,以教材为依托。最有效的史料教学,是以教材的知识为依托而进行的,脱离教材的知识背景去单纯分析史料是不可取的,必须与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②史料的选择要精不要多,要有典型性。历史材料汗牛充栋,选择历史材料要立足于基础知识,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来选取,选择最有效、最恰当、最能说明问题、最切合教材内容的材料。③史料的选择要注重史料的多样性。多样性一是史料的类型,在复习教学中适量选择文字、图表、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等不同类型的史料,既能让学生掌握处理不同类型史料的能力,也能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类型史料间的关系。多样性也指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观点,把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观点、立场的史料选择出来,培养学生多角度或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④史料的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选作教学的史料,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阅读、理解等水平,不能选择离奇偏难的,也没有必要选择过于简单的史料。⑤可选择历史试题做史料练习。以《考试说明》的要求为准,精选一些思维性较强的考试题,组织学生当作史料练习,使学生达到离开教材模式完成重新组合知识,创设一种新的历史情境的能力。

不论哪一类型的史料,对历史复习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讲究史料教学的策略。①史料教学的基础是基本历史知识,基础知识是史料教学的依托。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教材的深化、概念的领悟,还有知识视野都决定着史料教学的效果,史料教学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充实的基础知识复习教学。②知识教学与史料教学要相互配合,同步进行。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只有知识教学而没有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历史试题考的知识,好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单凭教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史料教学中培养。③对史料要逐句过关,讲清细节。复习教学中选取的材料,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另行补充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教师要多花些时间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的浏览。④要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景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⑤史料教学要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比如,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第5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范文

第一,总结一年来的备考工作,我最大的感受是四个字:

1. “透”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当然也是高三复习的重要资料。学生、老师日常的基础复习工作就是吃透课本。其一是将课本读“薄”,删减高考不可能考或极小可能考的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以及近年的高考试卷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做好去粗取精的工作。其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通过平时不断地回顾、巩固,考试中,特别是在做大题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而能不或尽量少地减少知识点的遗漏。其三是将课本读活。新课程注重“新材料”、“新情景”,“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考试说明列出的首要考核目标,这也就是说,教学不光要死抓基础知识,也要能将“死”的知识用活。读“活”课本是对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必须以读“薄”和读“通”为前提。在复习中,我特别注重这个“活”字,设置了很多情景性的探究题,综合几个单元甚至基本书,联系现实和热点,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

2. “精”

首先,精炼课堂用语,讲解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准确到位。考试说明能力要求分四大方面12小点,第一条就是强调要整合信息,“准确、合理的解读”。其次,精选练习,精心辅导。面对“等级”这一新的考试结果呈现方式,你必须思考——怎样跨越B、B+、A、A+的沟坎?精讲精练,精练精讲一方面是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加强不同层次学生的针对性——有的是保B冲三门,有的是拿A得奖励分。第三,精设小结,精编专题。高考的考察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它可以考同一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它也可以考不同时期的同一类事件。也就是说,高考既考察历史的阶段特征、也考察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和发展进程。因而,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应尽量作好阶段小结,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第二轮复习时,我们就应精心编好专题,提升学生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认识,加深其理解。

3. “情”

充分利用好非智力因素,联络好师生感情。我从课堂外下功夫,在生活细节上关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诚恳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良好师生关系下,学生心理上趋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4. “新”

考试说明明确指出“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时下高考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也越来越走近生活,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拓宽视野,关注新知,也就成为高考的一项必然要求。因而,作为辅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来说,不光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而且自己也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关注史学新动态、关注时政热点、关注备考信息,编设新意专题和练习题。如:奥运话题、和谐社会问题等。

第二,回顾一年以来的教学历程,可以分为三步,或者三轮复习:

1. 巩固阶段

高二期末的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至高三一模前都可以称为第一轮复习阶段,此阶段以讲全讲细讲透为原则,不赶进度,不求速度,引导学生对应课标狠抓基础知识,吃透教材,夯实学科基础。高三开展复习时,考试说明还没下来,如何提高针对性?

首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整个高三阶段,只有在一模前是可以静下心来编织知识网络的,网织好了,一二模撒网后检验漏洞进行修补才能迎来最后的高考收获。因此,这个网要织得细密。从第一轮复习四个月时间的实践来看,大多数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历史学习的信心也加强了,具体是这样组织的:

1、纲举目张  不需打乱教材原有的顺序,脚踏实地地落实单元复习。要求学生一遍遍细致地看书,把握好教材重点和非重点,明确章节的考点,完成教辅书的填空练习。跟着老师的复习进度记背单元目录,同时建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自我概括单元主题以及课文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线索,抓住主干。用树状等图示边写边阐述知识体系。

2、弄懂吃透重要概念和关键字词句  逐一落实5本教材的知识点,尤其是3本必修教材,对于重点概念不能似是而非。而其后的一二模都出现考察对概念的把握精准程度的题目,说明这个做法是必要的。

3、检测要跟进  每个单元至少默一次,每堂课一份检测练习,每本书复习完进行填空检测。

此阶段强调慢工出细活,不可过快做套题,打击一些只做选择题的投机心态。老师组织复习时关键抓知识点的落实,并挖掘单元主题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具体的知识结构,做到课本了然于心。

2. 充实阶段

一模前后进入第二轮复习,由单元复习转向专题复习,这是场攻坚战。这个阶段由于打乱了三本必修两本选修原有的体系,按时序整合好像无本可依,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一时难以适应。学生形容就像刚砌好屋子又得推倒重新砌船,我们强调考纲就是图纸,《零距离》就是说明手册,重新整合并不难。具体做法为:

1、帮助学生填补时序。《考试说明》没有按照教材结构而是按古代—近代—现代的通史体例编写,要求学生在第一轮复习完成专题复习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知识整合,必修和选修的几本教材可以同时翻阅,构建对比古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息历史图象。重新印发各模块时序整合表要求学生记背,并且编制填写横向时序表,例如先秦时代填写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选修的相关内容。让各知识点各安其位、一目了然。

课堂上基本按这种模式复习:明确阶段起止时间——阐明阶段特征——点明各模块相关联系——典型例题分析。课后除了复习和预习外,要有整体观念,要求学生按照考纲在笔记本上逐个整理知识点。

2、把握好阶段特征 充分利用好备考指南,每节明确记背范围,一般挑取薄弱部分检测。如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文化史方面较熟悉,政治史较混乱,就挑政治部分记背,堂上默写检测。

3、精讲多练  由于这阶段考试多,时间紧,不可以停留于第一阶段的简单重复,每堂课需对应考纲精心选择一至两道的主观题,选题原则为综合性强,能达到提升目的的题目。同时重视讲评,争取多些机会以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大胆尝试分析题目,老师也可以从中反馈学习情况。选择题要不断变式讲评。如假设选B,题目应该怎么问?假设关键词变化了选项是否不变?不断地刺激学生全方位地充实知识。主观题要求学生换位思考,强调审清楚立意,引入英语阅读的审题模式,带问题思考材料。同时开展套题练习,保证一周一份套题,争取每套题进行讲解。

4、强化答题规范  总结一模考卷,诸如审题有偏颇、答案不确切以及卷面、书写的潦草和随意等等问题。然后把“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的答题规范制度化,降低非智力因素失分的比例。

5、鼓励学生自主复习,调动积极性。我常常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小专题的复习,选代表发言或板书,相互挑刺相互指正。鼓励尖子生成立研讨小组,课堂上成为善质疑、能解答、多反思的带头人,课后可以承担一些线索梳理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减轻了老师负担,一方面带动学习气氛。老师通过和尖子生的交流,有效反馈教学效果适时调整策略。同时不放弃长期基础差屡交白卷的学生,积极鼓励其树立信心,严格细致地要求他们循序渐进。

3. 提高阶段

二模后,时间更为紧迫,有的学生提网发现缺漏仍然很多,失去信心;有的学生一网网到大鱼,二网毫无收获感到困惑和沮丧。第三轮复习容易落入题海泥沼中,在备课组的协调和统一指挥下,我把重点放在热点点拨、查缺补漏、应试技能这些方面,尽量把学生的最佳兴奋点调整至六月考场。

1、开展专项提升能力训练。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其实长时间的记背疲劳轰炸是难以支撑到最后的。传统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识记(广度),新的命题思路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因此要在不放松知识记忆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理解运用的能力训练。定时组织专题讲座,如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方法,SOLO评价法,变式选择题等课例。

2、拓宽视野,联系现实,放眼世界。经过了前两轮的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对热点问题要挖掘其历史学科的契合点。用全球史观、文明发展史、整体史观统领历史学习,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尤其是关注社会热点,利用这类新材料自主命题解题,让学生发散思维探讨相关历史知识。这个阶段时间紧,知识跨度大,我前后整理了近十个热点专题,在开展热点点拨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是灌输式的而是多用联想法,给出一个关键词联想,如三农问题,让学生历数古到今农民境遇和农业政策。使到课堂充满灵感的火花,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历史学科人文魅力。

4、采取盯人战术,把困难学生牢牢抓在手里。高三的复习到这时候,对于困难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新技巧新方法,就是脚踏实地、回归基础。从中午到自习课,从白天到晚上,给几个最困难的学生制定好复习计划,通过编制复习提纲、默写或者师生问答的方式每天和他们一起学习,不完成人物绝不罢休。事实证明,虽然这一办法比较“原始”,但是对于自觉性差、基础差的学生很有效,最后在考试中他们都“过关”了。

3、考前激励  五月底六月初学生不安情绪加剧,老师除了分析考场各类突发情况外,还得向学生指出高考卷一定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只要正常发挥即可。并且在最后两周四模中降低考察难度,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争取高考发挥最好水平。

第三,体育班的特殊性。

1. 人少。共11人,期中女生5人,男生6人。有利的方面是个别辅导,不不利的地方是11几乎全都需要个别辅导。

2. 基础薄弱。体育的学习基础薄弱是众所周知的,甚至大部分比普通班最薄弱的学生还要薄弱。

第6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范文

一、有规划

合理的教学规划是高效教学的前提。上学期,我们细致安排教学时间,新授课和复习课均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预习导学案的基本模式是“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拓展―导入新课―知识梳理―重难点点拨―自我检测―课堂小结”。“知识梳理―重难点点拨”采用目标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分阶段分层次解决问题。“知识梳理”环节,结合岳麓版教材对基础知识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完善,“重难点点拨”采用材料阐释、情境创设、比较鉴别等形式进行教学。必修的“课堂小结”由学生自主完成,选修的单元小结则是由学生全部通过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优秀的思维导图被我们合编成电子图集,放在QQ空间里方便学生交流学习。

我们效仿高三进行了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导学案按照课本顺序进行,基本模式为“复习目标―复习重难点―夯实基础―回顾试题―自我检测―课堂小结”。“夯实基础”环节分为问答和填空两部分,我们将需要记忆的问答题标明要点关键词、小细节以填空的形式,学生边背边写,对课本重要的材料、图片、引言、小字介绍等环节进行强调,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细节,以期做题时能达到呼之即出的程度。第二轮复习导学案分别按照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进行专题复习,用表格的方式展现出来,体现历史发展线索、阶段特征以及每个阶段的主干知识。最后一轮复习仅剩10多天的时间,这期间的复习回归课本,通过研读教材,学生得以清晰再现和深刻理解淡忘的基础知识,提升巩固复习效果。

二、有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探索实践不同的记忆、总结和解题方法,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好历史。

历史学习必须注重积累,而积累的前提是不断强化记忆。面对知识点繁多的历史课本,怎样才能记得又快、又准、又难忘呢?我们发现传统的顺口溜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我们从网上搜来了许多简单适用、朗朗上口的顺口溜编写于导学案中。例如,卢梭的思想主张可以概括为“两权一约一私有”:“两权”即天赋人权、人民,“一约”是社会契约,“一私有”是指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脉络是“家里的大人小孩都离开了”:“家”“大”“小”“离”“开”分别是指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这些顺口溜将历史知识化繁为简,重点突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我们会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继续对顺口溜记忆方法进行探索,使其更具实用性和科学性。

我们注重利用教材后面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归纳和总结。比如,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历史是春秋战国时期,世界历史则是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高峰,在思想史上一个是百家争鸣时期,一个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学生可以从背景、代表人物、主张、意义等多方面进行横向比较。再如,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可以进行纵向归纳:起源、湮灭、复兴发展、成熟。重视“大事年表”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时空概念,更好地把握历史演变的内在联系,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实现学习过程中的“由厚变薄”,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引导学生自我阅读材料,对照设问对材料进行全面理解,边看边划出关键词或关键句子,用①②③等数字进行标示,这样不至于断章取义或遗漏要点。在讲解材料题答案时,我们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材料和分析题干外,更强调解题后的及时反思。学生除了熟练掌握解题方法外,更要关注题中涉及的基础知识,要对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回顾、理解、完善、积累,提炼新的知识网络交汇点,做到举一反三,从雄厚的基础知识中寻求打通解题思路的金钥匙,为今后解题提供更多的经验和知识支持。

三、有交流

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要想在竞争的时代里位居上游,与不同学校、不同人之间的交流是必要的。去年10月,我们去南海高级中学学习听课,12月又邀请了文登新一中的备课组长莅临指导。同时,我们在和四中、五中三校联考中发现了教学不足并查漏补缺,这些交流为教学之船指明了正确的航向。日常工作中,经验丰富的教师不时帮我们分析教学思路,学生则时刻给我们提醒:小测成绩差了,是不是这节课安排不当;考试成绩砸了,教学计划是否要重新调整;心浮气躁了,是不是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我们不断学习和总结,在与不同师生广泛的交流中完善、进步。

四、有合作

第7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复习策略 命题思路 命题角度 复习效率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高中历史和其他学科一样,都进入了总复习阶段。那么,怎样才能真正增强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呢?关键要针对每一个知识点,把握高考命题思路和命题角度,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过什么、以后会考什么等对学生的复习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可避免学生无目的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学生不知道哪儿是重点、哪儿是考点、哪儿是易混点,则有效复习、高效学习就毫无意义可言。

本文以“十月革命”为例,谈谈高中历史复习应如何把握高考命题的角度和思路,才能实现有效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和应试技巧。

一、夯实基础知识是有效复习的基础

高考复习一般有三轮,即一轮复习,以单个章节的知识点为主,以掌握教材知识为主要目的,是以章节复习为主要手段的复习方式;二轮复习以知识的系统化为主要目的,关注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从宏观上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三轮复习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在一、二轮复习的基础上,强化训练,通过反复考测、模拟,提高应试技巧,从中找到不足,最后回归教材,高瞻远瞩,居高临下,关注教材的细节处,关注教材的重难点和考点,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

简言之,高中历史复习的目的就是夯实基础知识,为高考奠定基础,夯实基础是有效复习的关键。按一般复习套路,教师把这一章节《十月革命》以提纲的形式展示,让学生根据提纲、按照体系复习,或许有一定的功效,但效果不是很好。不妨让学生说说这部分的重点、难点、考点及疑点,这是“学讲计划”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是金字塔学习理论的底座理论,是最佳方式。

如先让学生大胆讲“十月革命的意义”:三个开创:开创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纪元,开创了新的现代化模式,推进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对于这一章节中的空想社会主义、《四月提纲》、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乌托邦的历史作用等,若学生都能说出一二,那么这个章节的知识就真正掌握了,如果再联系实际进行拓展运用,就更无懈可击,知识的牢固性将坚不可摧。

二、把握命题思路和角度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基石

如果说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脉络是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的话,那么,把握高考命题的出题角度和考题思路,则是有效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促进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基石,是促使学生高效复习的有效策略。

1.明确命题的思路和角度――考什么。

对于《十月革命》而言,高考题一般从概念的内涵、特征、本质等方面命题;或从十月革命的历史起因、条件、规律、发展趋势、影响等角度命题;或从知识的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方面命题;或从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启发、评价、新史观等角度入手,也就是说,命题角度很多,考查形式灵活,问题以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出现于试卷上,有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有的是从历史角度分析和总结,有的结合时政考查学生的创新运用,兼顾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如果在高考总复习中,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考察角度都了如指掌,那么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不再是难事,认真分析、总结历年来的历史高考试卷,知道每一个知识点考什么、怎么考、曾经考过什么、以后还会考什么等,则复习就会疏而不漏。

2.提高应试技巧――把握考过什么,预测还会考什么。

高中历史总复习时,无论是一轮复习、二轮复习,还是三轮模拟训练的复习,如果教师都能直击高考,进行高考连接,深入研究历年来各省市的历史高考试卷,对每一个考点、考测形式都胸有成竹,那么对学生的复习将起到主航向作用。

如《十月革命》,2012年,广东省文综历史考察“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以单选题形式考测:新的学说、新的力量已经兴起,受19世纪正统自由主义的挑战,乌托邦式及其他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这里的“大炮”指的是( )A.启蒙思想 B.生物进化论 C.科学社会主义 D.空想社会主义

这道题很显然是对十月革命的意义、内涵、本质、特征等的考察。同年,江苏单科历史也以《四月提纲》的内涵为考测对象,也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如果学生在复习时清楚怎么考、考什么,则预测将来考什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中,预测考题是人之常情,可以使学生练习所学分析实政,达到运用知识的目的。如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内容:《共产党宣言》已经发表了160多年,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这道题就是从十月革命的认识、启示角度命题,结合时政预测考题,对学生而言更有挑战性。

当然,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对练习题从解题思路,如定时空、审立意、抓关键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则可提高应试技巧。

高考在即,紧张的复习和模拟考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让学生高考历史考出优异成绩,复习时找准适合的学习方法,再加上教师的悉心指导,从知识点的分布、知识点的考察角度到命题的思路,再结合解题思路和应试技巧的点拨,高考复习定会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中考历史复习 基础知识 专题复习 回归课本

这两年有机会参加初三年级的教学工作,与孩子们一起迎接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挑战。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作为老师就必须把中考复习工作做得深、做得细,全面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让学生在中考中如期地发挥出自身的水平。

头一年进行历史复习时,因没有经验,虽然请教了许多同级科的老师并阅读了大量的教学文章,但是教学起来还是偏重于采用“题海战术”。自己做了大量的练习,学生也随着苦战题海,结果自己筋疲力尽,学生也疲惫不堪,教学成效并不明显。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近几年来,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都是以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程度;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的能力;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杜绝繁、难、偏、旧的试题,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所以面对历史课程改革,面对升学压力,教师的中考复习方法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须改变。

有了一年教学实践后,第二年在进行中考复习之前进行了全面反思,制订了详细、有步骤的复习计划,边教学边调整,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尽可能地依计划,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地开展复习工作。主要是分三个阶段来进行中考复习,但是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复习模式,习题练习也依据不同阶段,做出不同的调整。具体做法是:

一、紧抓时间线索,夯实历史知识基础。

课程目标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首先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只有有了扎实牢固的历史基础知识做根基,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常说历史学习是“先死后活”,所以为了确保考试时概念清晰、思路准确、速度较快,在复习中必须毫不放松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

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紧抓时间为线索,夯实历史基础知识。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复习所有的考点,与考点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点历史现象以及在历史上起过的重大作用都尽可能地点出来、讲出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全貌认知。作为学生则要求必须背熟考点的相关基础知识点。老师的复习为学生的记忆而准备,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条件下来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

因我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旧知识的遗忘率较高,所以第一轮复习所需时间较长。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记熟基础知识点,或多或少得用强制的手段,如分组背诵,互搭背诵,不定时地抽查背诵、默写,我个人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中下层学生,得花更多的精力去督促其完成背诵任务。

但为了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练习题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复习中通常是每到一个阶段就进行习题练习,有时考试,有时让学生做练习,然后进行校对,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练习都做过了,是不是知识就掌握了吗?结果当然是否定的,知识没掌握,老师学生却很疲惫。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所采用的习题应多是选择题型,通过多练习选择题来夯实考点的基础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多做题,其概念也清晰了、思路也准确了、速度也加快了。如选择题中经常性会出现的关于某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实质”的问题,学生通过多练题后就能够准确区分其中的不同之处,在考试中做出快速准确的选择。而在校对答案时,多提问学生为什么要选这个答案?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同时也注重举一反三,例如练习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时,就可以举美国的、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其中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方便学生比较和巩固基础知识内容,同时也有意识地培养其基本的历史技能。

二、着力专题复习,提高历史知识运用能力。

历史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有其前因后果,总是和同时代、同地域的其他历史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类似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比较是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整合联系、比较归纳是历史复习的主要思路。

在以往的第二轮复习中经常是再炒一次冷饭,以做练习题为主来巩固知识的掌握,同时训练解题技巧。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方法除了要掌握历史知识外,还要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也是当前历史基础教育的原则,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考试中也处处体现出这个原则,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就得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指导学生把所有的考点进行联系和比较,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在此阶段,老师既不能全盘放手让学生单干,又不能包办一切。要教会学生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如指导学生可以从主题整合、中外联系、同类比较、时事热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整合联系和比较归纳。或者帮学生定出主题,让学生找出与主题相配的考点进行复习。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后一种方式。

我先详细地解读今年中考的考点,参考各种资料后,列出九个专题,让学生按照我的思路找出相关的考点来进行复习。边复习边启发学生不同的专题,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主题给我们有什么不同的启示,不同的启示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帮助学生整合考点,比较归纳出相同点,为解决考试中的材料分析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第二阶段复习中因时间较限,所以只得偏重于知识的整合,而此阶段采用的练习题主要是材料分析题型,注重于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通过练习习题,让学生理解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明白同一个知识在不同主题下,它的解题角度应不同。例“”这个考点,如它与“洋务运动”放在一起,那“”的切入点应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探索”;如果它与“日本明治维新”放在一起,那“”的切入点应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改革”。

通过专题复习,重新回顾中考的所有考点,整合联系,比较归纳,清楚考点间的内在信息,让学生思路更为清晰,能够在考试中准确地掌握解题的切入点。

三、回归课本,精简作题,注重审题解题技巧。

考试万变不离其宗,课本是万题之源。从课标要求和各地考试说明来看,中考历史还是以课本内容为主的。因此,在考前熟悉教材、回归课本十分重要。

在第三轮复习中,要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点拨,指导学生回归课本,读的内容,除课文大字外,还应包括小字、注释、文中插图和补充材料、自由阅读卡等,再一次落实基础知识点。回归课本的同时要配以适当的练习,精选综合性较强的题型来让学生思考与练习,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在此阶段中,练习题宜精不宜多,以保持考前做题的“手感”。

边练习边提醒学生注意审题解题的技巧,如要善于把握题目导语或材料中的关键词,要明确不同的“动词”所表明的不同的答题要求。如解答材料题时当题目中出现根据材料回答……那就要按给出的材料来回答;当题目中出现结合材料回答……那就得根据材料与相关的课本知识结合来进行回答;而当题目中出现从材料中你得到什么信息?那一般就要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不能照抄材料。而对于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试题,回答切忌漫无边际,要围绕题目中心要求,答案表述要使用学科术语,少用不规范的“自己的语言”,答案须要点化、序号化这不能“啰唆”。还应该给各个要点编上序号,如①②③④等,这样显得条理清晰,这样才能做到圆满解题。在此轮复习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其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改变以往那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最后阶段通过通读课本,查漏补缺,开展适度的有针对性、归纳性的练习,领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养成解题答题的好习惯,争取优异的成绩。

以上在中考历史复习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和实践,从学生的反应、考试的成绩来看,教学效果良好。教学经验是从教学实践中积累而成的,教学方法也得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作为老师应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的目的”出发,将各种教学模式烂熟于胸,根据学生的特性,制订确实可行的计划,按部就班,有的放矢地实践,敢于探索,推陈出新,这才能在教学中施展出“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以无招胜有招”的上乘功夫,来指导学生做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来。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阅读教学 新课程

历史教学离不开阅读。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结构,深刻理解教材中本质的能力。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单干式”,即学生的学习与教师不同步,一天用很长时间读历史书,或者一天读多本书,如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等。这些问题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坚持不下来,学习效果较差。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对高三学生历史复习中自我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科学安排阅读进度,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阅读的整体原则是学生与教师教学进度同步,即三轮阅读法。

第一轮用时最长五个月左右。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做法是以考纲为主要参考对象,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可适当关注通史。本轮阅读目标是“全面、细致、扎实”,一定要注意基础知识落实。此轮阅读时间比较长,它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基础,又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

第二轮是三个月左右。主要目的是配合专题复习进行专题阅读,以二轮复习参考书为主要线索,辅之以课本进行完善,进行跳跃式阅读。

第三轮一个月左右。目的是查漏补缺,回归基础知识。通过对试卷,尤其是学生自己做错的试题入手,抓住失误的知识点并对此知识点进行先纵向后横向的拓展阅读。另外,此时阅读要多看目录与前言,思考章节间的联系,抓住阶段特征,从整体上把握历史。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自主阅读的效率

1.阅读时间要有保障

在第一轮阅读中,根据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定时定量”,学生自己课下每天用于历史学科的阅读时间每天以二十分钟为宜,时间再多就坚持不下来了。当然,如果历史学科成绩特别差,其他学科成绩又较好的学生可以每天多用一些时间。历史阅读时间以放在早晨起床后为最佳,阅读内容以与教师教学同步内容为最佳。如果有事耽误了,第二天也要补上。以中国古代史为例,教学计划用时一般在六周左右。每天二十分钟阅读时间基本上可以读两课时,当中国古代史复习结束时,学生基本能自我阅读三遍。如果把教师授课时的一次阅读计算在内,学生就完成了四遍。二轮复习时阅读仍然要与教师教学同步,根据时间安排自我调控,但是专题内容、重点内容,学生自己阅读的遍数不能少于两遍。三轮阅读由于时间短,更需要加强针对性,主要是针对错题反映的漏洞而阅读,当然有条件和能力的学生仍可以通读一遍。

2.要精读教材

精读是学好一门课程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精读教材,对单元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采用目录式、标题式的方式,提高整理归纳能力,把握好课本的知识体系,能画好结构图,形成主线条与知识点的完整链接;学会分析图片和漫画,把握好主旨,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过程、事件的结果及影响等;读懂地图,做到与地理学科的有机结合,达到综合学习和运用的效果,便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教材大意,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中的内涵,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对课后的知识链接及习题要及时处理,尽可能让学生自行处理。学生通过自我阅读,力争对教材要全面、重点、多层次掌握。

3.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对教材进行点、勾、圈、批注等再加工,对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的时间、事件、关键词等进行简要摘记,词语要少而精,最好用一个本,以日记形式,在下一次阅读前先把前一天的摘要快速浏览一下,形成滚动式阅读记忆,保持记忆的流畅性、长期性。动笔阅读还可以集中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

三、在阅读中应注意的事项

1.把握历史学科中的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如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央集权制度、重大政治改革;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历代统治者的经济措施、土地政策;中国现代史中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发展;世界近现代史中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国际关系及与之相关的三次革命等。

2.从整体角度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注意古今中外横纵的联系

重视构建知识结构,在章节知识结构和小的阶段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揭示了历史事物的联系,是理解教材提高综合能力的桥梁。通过广泛阅读,总结出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中国社会开始剧变时期的特点:从政治角度,我国开始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经济角度,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更加明显;中国近代文化的变革,凸显了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的时代特色。

3.学生的长期坚持与监督

学生课下的阅读是一个长期过程,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能坚持。解决它首先是依靠学生自我严格要求,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其次,是教师或学生的不断关注、监督与激励;再次,学生可以采取对考或联想等方式增加学习乐趣。

总之,对历史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和高考,而应该从学生一生发展的高度着眼,真正为终生学习服务。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终极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学科网.

[2]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