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如既往造句范文

一如既往造句精选(九篇)

一如既往造句

第1篇:一如既往造句范文

1、没什么好奇怪的,坏消息还是一如既往地坏。

2、新世纪新起点公司将一如既往地坚持。

3、我一如既往地恨你-很好,那就请继续下去。

4、英国对香港的承诺未来仍将一如既往。

5、罗达放浪形骸,一如既往,愉快而热情。

6、我准备一如既往,不顾朝廷之喜嗔。

7、她一如既往,依然仔细倾听。

8、北京政府一如既往的密切关注着。

9、她父母亲一如既往,对别人的批评不屑一顾。

10、他对密里安一如既往地忠诚不渝。

11、同学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听从老师的安排。

12、戴西这时的表现却是一如既往,()既有些大胆放肆,又有些天真无邪,依旧叫人难以捉摸。

13、二战以后,这种趋势一如既往。

14、华盛顿的政治风云,一如既往,仍然变幻莫测。

15、阳光一如既往地照耀着大地。

16、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尽自己的责任。

17、一如既往的是,甲壳虫仍然是人民大众的轿车。

18、一如既往的是,巴菲特只关心价值,而非市场的看法。

19、这种爱恋一如既往的拯救我。

20、莉莉还是老样子,一如既往的制造麻烦。

21、这次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没有让大家担心。

22、我们将一如既往坚决支持你们的正义斗争。

23、瑞泰人寿将一如既往地给与你们我们的支持。

24、他在班上,还是一如既往地捣蛋搞破坏。

25、一如既往,我们将继续每星期四开会。

26、妈妈每个月都一如既往地给我寄钱。

27、宣传部长一如既往发表了他的长篇大论。

28、他在劳动人民中一如既往声望很高。

29、一如既往的,我们欢迎你的建议和意见。

30、难捱的时光终将过去,一如既往。

第2篇:一如既往造句范文

对于曾伤害过您的感情而后来又认错的人,您能对他宽容吗?关于成语既往不咎的那些可以摘抄的句子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既往不咎的造句,供大家参考。

一、既往不咎解析既往不咎(jì wǎng bù jiù),汉语成语, 既:已经;往:过去;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二、既往不咎近反义词反义词:赏罚分明、信赏必罚

近义词:风僝雨僽、争先恐后、黄皮寡瘦、仁者必寿、不耻最后、揎拳捋袖、绿肥红瘦、英雄入彀、期颐之寿、礼不亲授

三、既往不咎造句1.既然他已承认并改正了错误,我们就可以既往不咎了。

2.成事不说,既往不咎,你好自为之吧。

3.你只要改恶从善,我们就对你既往不咎。

4.我们应既往不咎,给他一个机会。

5.既往不咎,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

6.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应该捐弃前嫌,既往不咎,眼睛往前看。

7.相信内心的声音,你就可以既往不咎,你能知道你的搭档是否在说实话。

8.戒严时期,到处可见"匪谍自首,既往不咎"的标语。

9.对于知错能改的学生,校方本着既往不咎的精神,不再给予处分。

10.人们在历经冲突争斗、强权镇压后,常被告之要既往不咎。

11.只要你能够诚心改过向善,我们是可以既往不咎的。

12.没必要心怀怨恨,让我们把它忘掉,既往不咎。

13.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大家才会以既往不咎的心胸原谅你过去?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皇恰?/p>14.你这只是小俄误,只要能悔改,学校必然既往不咎,给予自新的机会。

15.我们就此既往不咎,从今以后仍是好朋友。

16.我们应当本着既往不咎的原则重新合伙。

17.依我的主意,寻个机会与她们说明白了,既往不咎方好,往后再有虚报冒支的从严惩处也就是了。

18.李自成亲自劝慰,当众人之面折箭为誓既往不咎,陈永福方才归降,李自成也因此更为民众所敬服。

19.皇帝有令,凡是反抗者,一律清除;

凡是放下武器者,既往不咎;凡是倒戈活捉太后者,加官进爵。

20.但是,如果他能帮她逃走,使她回到迈可身边,他们之间的过节就既往不咎。

21.既然他已承认并改正了错误,我们站在鼓励向上的立场,就既往不咎了吧!

22.看村子里的蔬菜竞赛马上就要开始,竞赛赞助人、好心的托丁顿夫人决定既往不咎,让华莱士和格罗米特抓到莫兔,但托丁顿夫人的求婚者、暴力的维克多却不以为然,他也在偷偷计划枪击魔兔,从而赢得托丁顿的心。

第3篇:一如既往造句范文

一、使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

美国语言学家DAVID COHLER曾把广播语言的实质概括成“为耳朵写话”,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色的概括,也是对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广播使用的是听觉语言,听众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既看不见文字的形体,又看不见活动的画面,所以广播的语言必须要口语化。

(一)口语化能使广播语言更加生活化、更亲切,易为听众接受。群众的口头语言直接反映了实际生活,有真情实感,简洁明快,丰富多彩,使人听起来既感自然亲切又通俗易懂。所以广播的语言要少用书面语言,尽量不用文言和半文言。如有书面语言及文言词语,要把它们转换成百姓喜闻乐见的口语,使一般知识水平的受众能听懂、能接受。比如将“桑梓”改为“故乡”,将“司职”改为“担任”,将“其”改为“那个”,将“该”改为“这个”。可以看出,口语化的词汇更生活化、更亲切,也更有利于受众在瞬间领悟其确切的含义,避免因一两个词语造成对整句话理解上的障碍。

(二)广播语言要简洁明快。广播语言应按听觉要求来组织语句,把丰富的内容,集中概括在最有表现力的语句里,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语句清晰。不要博士卖驴,下笔千言仍未见驴字,因为废话太多,造成信息冗余,影响听众对主要内容的理解。

据资料介绍,播音以四五字到八九字一句最合适,十几二十字以上的句子,口语表达就很吃力了,所以广播语言要多用语法结构简单的短句,尽量少用或力求不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倒装句等句式,力求做到文句利索、活泼有力、易听易记。比如“张莉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有丰富经验的、多次获得省市优秀教师称号的老教师。”这样长的句子,不仅播音困难,而且听起来也让人前后难以照应。不如改成:“张莉是一位老教师,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经验丰富,多次获得省市优秀教师称号。”句子简短、整齐,效果好多了。

(三)广播的口语化是对口头语言的加工提炼。人们日常说话往往是随意的,无规范的,来不及仔细推敲,因而难免有用词不够准确,语句不够完整,逻辑不够分明,以及过分省略或重复啰嗦等现象。广播语言是来源于生活的规范的标准语,遣词造句既要符合口语习惯,又要像书面语那样讲究语法、修辞和行文结构。所以广播语言必须对口头语言加工提炼,合并不规范、不健康的语言现象,使之准确、通顺、严密、精炼,更加规范和健康,更加有效地传播信息。

二、广播语言力求形象化

广播的语言表达要形象化,不仅让广大听众听到语言的声音,还能看得见形象,摸得着物体,想象出情景,从听觉感受中,能获得视觉感受、触觉感受。这样的广播,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方能爱听留下鲜明印象。

(一)遣词造句新鲜活泼、生动有趣,恰当地采用修辞手法对枯燥生涩或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的内容进行加工。比如尽量回避生硬的数字,必须用时,应该以群众较易领会的方式做出补充说明;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来代替,也可以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说明。比如我国加入世贸的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就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他说,中国加入世贸是取得了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营业执照,而不再是过去无照经营的“小摊小贩”了。这样形象化的语言能使听众在脑子里形成鲜明的印象,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二)要准确地使用动词,让形象化的语言产生“动感”。要是句子生动,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在句中使用有力的动词,这种表达比静态的句子更具吸引力,更能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如暴雨袭击、台风登陆、汽车拥堵等等,都能引起人的感官反应。

(三)对声音进行形容也是广播语言形象化的一种方式。丰富多彩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如果我们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通过模拟声音的象声词直接引用到广播语言中来,就能给听众一种形象的立体感受。比如:树绿了,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小河的水哗哗地流淌。显然拟声词的使用使句子更加富有生气。

三、广播语言应具有清晰的感知性

收听广播,是言语感知的活动。所广播的语言要便于听觉的辨析和鉴别,听其声便能解其意,避免造成听觉模糊,音近相混和误听误解,广大听众只有正确地解释语音,才能正确地理解语意。

(一)要避免同音想混。有时同音想混往往造成误听误解,如“注明”——“著名”,“证件”——“证件”等,同音词往往不同义甚至意义相反,如“老王走进了大火炉”,跟“老王走近了大火炉”就是截然不同的意义了。除同音词之外,有些音近的词也容易产生混淆,如“微观”与“围观”,“东京”与“东经”等。要避免发生这些情况,就要尽量避免容易听混的记号,选用语意较确切的双音词代替,或者用上下文语境来限定词的涵义,有时对一些同音词还需做具体的解释,一些不可避免的同音词,要尽可能读出音调上的细微差别,消灭各种歧义。

(二)在广播中,对略语要有选择,有节制地使用。不少简称,用在书面上借助上下文可以看懂,但用在广播语言里,往往让人不知其意。如“招生办公室”简称“招办”,把“医疗保险”简称为“保险”,这一类简称只能为特定的小范围群众所理解,如果它们汇入广播语言,势必造成大多数受众的不解或误解。因此广播中使用简称缩语,更要考虑通用性。不能在社会范围内普遍使用的,广大群众不熟悉的略语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第4篇:一如既往造句范文

民歌的衬词,从结构上看,可以是字,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较完整的句子。它们的插入,有的是歌曲上的表现和结构上的需要,有的是对歌词的补充,有的则是旋律发展的需要。其特点和功能根据地方特色的不同和表达的内容、情绪的不同而表现得千姿百态。

衬字,一般不引起音乐结构上的变化,而只是句子内部的垫词和加花。如山西河曲民歌《人在外前心在家》:“满(哪)天的星星(呀)一(哪)颗(哪)明(呀)……”这些衬字的插入既可以活跃节奏,渲染气氛,也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

衬词虽不是完整的句子,但在歌曲中往往能起到连接作用,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如陕西民歌《搅工调》第三小节的“哎哟”叹息声,既使前后音乐连贯,又加深了旧社会工人们受剥削、受压迫的悲苦心情。

衬句,往往能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完整乐句,能补充歌词的内容,丰富音乐形象。如陕西民歌《走绛口》通过“软溜软溜软溜软溜溜呀哈哈”等衬句的加入,既对歌词内容作了补充,又生动、逼真地表现了挑担人的欢乐心情。

衬字、衬词、衬句除上述特点和功能外,还有着显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功能。

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往往取决于语言的差异,而衬词、衬腔往往与地方上方言紧密联系,纯朴而浓郁地体现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与色彩。

如淮北民歌《赶大车》,云南民歌《放马山歌》中,都有吆喝牲畜(马)的衬词,而前者为“得儿达达哦吁!”后者则是“咦哦!”这不仅是吆喝牲畜的习惯用语,也是北方语言中“儿化韵”的突出表现。

一些惯用衬词的插入,则更能显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如撒尼族的“塞洛里塞”、羌族的“啊咿呀哈嗨”、湖南的“咿呀咿子哟”、四川的“喂”“啥”、江西的“里格”等等。

在我国浩瀚的民歌海洋中,由于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及流传地区的不同,衬词、衬腔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运用情况和表现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曲前衬腔

这种衬腔具有“引子”的性质,它可以造成某种意境,显示曲调的风格,暗示曲调的情绪和速度,为主题的出现做好铺垫。如安徽霍山民歌《打凉蓬子》。

二、字尾衬腔

这种衬腔,多用语气衬词,一般只作为乐句内部的垫词或句尾补充来使用。它可以加强语调的表现力,活跃节奏,增强曲调的地方色彩,改变字韵,易于演唱。如安徽民歌《山南海外都照红》。

有些民歌,为了求得节奏上的变化,也插入了一些字尾衬腔。如安徽凤阳民歌《王三姐赶集》。

三、内部穿插衬腔

这类衬腔不仅具有承前启后,连贯全曲、渲染气氛的作用,还有着扩大曲式结构的功能。其插入的衬词以称谓衬词、形容衬词和象声衬词居多,能很大程度地补充歌词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曲调的音乐形象。如安徽当涂民歌《哪个要你宝和珍》,主要以称谓衬词穿插其间,既补充了歌词内容,又增添了风趣、诙谐的情调。

在不少民歌中,我们还可以听到模仿某种自然音响的衬词、衬腔。如甘肃《解放区十唱》,此曲通过一连串的象声词“吱咛咛咛,嗡嗡嗡嗡吱、那么嗬咳”生动再现了织机纺线的劳动场面。

第5篇:一如既往造句范文

【关键词】翻译 翻译单位 语篇

1 翻译基本单位的讨论

确定分析和操作的单位,对于任何学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翻译也不例外。翻译的单位问题是同语言运用的单位问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翻译的过程本身就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另一方面,直接被运用的语言有原语和译语两种。但翻译单位又不同于语言单位。语言单位只涉及一种语言,翻译单位却涉及两种语言;语言单位是可以加以描述和分析的任何语言片段,翻译单位却是为在两种语言之间实现意义的传递而确定的操作、加工、转换的单位。因此,考虑翻译单位既要以两种语言的特点为基础,又要明确从哪一种语言译为哪一种语言,尽力译出符合目的语的译文。

2 各类语言单位充当翻译单位的局限性

2.1以词或短语为翻译单位

不论原语是汉语还是英语,孤立地以“词”为翻译单位往往并不现实。主要从两方面考虑:首先如果以词或短语为翻译单位,就会将被翻译的语篇看作由独立的一个个的词、短语构成的,把它们作为一个个分隔的单位来处理,缺少对其间内部的有机联系的考虑,这样就会将文章的内部联系人为地割裂。其结果必然是重形式、轻功能,重单个、轻整体,虽然译出来的东西是由一个个词或短语组成的句子,可能很精确、很考究,但常会支离破碎,难以达成整体观念。其次,脱离语境、丧失语用色彩、剥离了语体特色的译词,对于译文来说,只能使其减色。只有考虑到语境、语用、文体等诸多因素,词语才不是僵硬的没有生气的词语,才能体现原作的真实意图。

2.2以小句为翻译单位

以小句为转换单位较之于词和短语操作性更强,更具灵活性,因为译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在小句的范围内对词和短语的结合方式加以调整和变通,使译文的每个小句读起来顺畅自然,也使原作的脉络相对清晰。很多坚决主张直译的人实际上就是以小句为翻译单位的。不过,不同的语言在小句结合成句子的手法上并不一致或不是完全一致,对小句的翻译总体上与原文也只是貌合神离,在紧凑连贯、衔接自然、主题突出、意思鲜明等方面远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2.3以语段为翻译单位

语段又被称为“句段”(sentence group)。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上下文互相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一段话即一个语言片段。”(郝长留,1983:1)。它是“由一组有明晰的中心意思,前后衔接连贯的句子组成的最大的语言单位。它是由句法过渡到章法的桥梁”(徐炳昌,1986:15-16)。语段被视为在结构上衔接紧密,语义上有逻辑关系,在语气上前后呼应的一组句子。但由于语段是大于句子但又可以小于段落的语言片段,其切分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凭译者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而定,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因而其语义也很难说是完整的;所以说客观上它割断了语篇衔接的逻辑联系和语义的连贯性。在实际操作中,原文语段的切分需要译文语段的对接,如留下拼合的痕迹就会影响整体的翻译效果。因此,以语段作为翻译的操作单位也有不妥当的时候。

3 意,译之根本——以语篇为翻译的单位的理论分析

在我们分析了这些翻译单位之后,我们不禁要问“翻译要译什么呢?”“翻译就是要译意”(奈达)。释义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意义。翻译所要处理的意义是个既含有基本义,又包括诸如文字风格色彩等在内的意义体系。”(金岳霖,1983;胡壮麟,1989)源语语言形式上的特征——句式、段落长短及措辞风格无疑是作者为表达文章主题思想而选定的,因此,翻译中理所当然地要考虑到原文语言形式的特征及其表述的意义,从而在译文中以相应的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形式来体现。翻译的要旨在于跳出原文语言层面的束缚,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3.1语篇是理解原文的前提

3.1.1帮助译者确定语篇的主题

语篇中往往有一个主题思想贯穿始终。只有全面了解语篇中的整体内容,把握全文中的思想,才能准确地译出标题。具体把握语篇主题思想时,着重观察首句与尾句,有时也主题思想也会蕴涵在语篇的中间,需要译者做出推理判断而后确定。标题就是语篇的中心思想,但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只看标题的表面字句来翻译的话,不能再现原文的主题思想。

3.1.2帮助译者确定多义词的词义,从而确定句子和语篇的意义

只有在一定的语篇中,词的意义才有可能得到准确的再现,脱离了语篇是不可能确定词义的。一个完整的语篇往往在传达作者基本意义的同时,还透过其语言的风格,文体的选择传递字面以外的深层意义。往往穿梭于字里行间的多义词不可避免地要依靠语篇这一整体环境来揣摩,否则译者给读者带来的就是偏离内在含义,仅仅从字面上翻译的文字,这与直译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3.1.3帮助译者明确指代关系

英语是形合语言(hypo taxis),而汉语则为意合语言((parataxis),汉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远比英语低,而且“句子中的指代关系在外观上不明显”(范红升,1996)。这就给中国的译者在理解原文的时候造成了困难,往往难以确定句子中代词所指的对象。通过对语篇进行仔细的分析,译者能清楚原文中的指代关系。

3.2语篇是准确表达的保障

翻译不仅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而且还有一个表达的过程。和理解一样,表达也离不开语篇。也就是说,翻译不仅要对原文进行语篇分析,还要对译文进行语篇分析,检验译文语义是否连贯,前后衔接是否得体,译文是否构成语篇。因为既然原文是完整的语篇,译文就不应该是孤立的句子,这就决定了译者在表达的时候,要充分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摆脱原文的束缚,用流畅的语言再现原文思想。以语篇为单位进行翻译,可以帮助译者做到以下几点:

3.2.1能使译者调整译文的语言结构

由于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在翻译时,为了实现译文忠实、通顺,就必须跳出原语言结构的桎梏,用目的语语篇结构替代原语语篇结构。

3.2.2能使译文保持原文风格

语篇与语境是相联的。因此,从语用学角度,说话人必须生成与情景相一致和相称的篇章,译者的选词造句都必须在诸如表达媒介、言者的身份、态度、文化程度、社会背景、言语(文章)对象等方面与原作相符。原文若是土语、秽语,那么译文也应还它原貌,“雅”化不得。

4 结论

语篇,作为语义和结构的整体,在语法结构上它具有衔接性、连贯性、相对性、层次性和整体性;在意义上它具有完整性。所以它能成为语言交际的意义单位。而翻译,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自然要在语篇层次上进行。只有以语篇为单位进行翻译,才能使译文正确、通顺、易懂,既忠实于原作精神又保持原作形式与风格,达到完美地再现原文思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范红升.英语形合与汉语意合对翻译的启示[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6).

[2]高芳.句段意识与翻译单位[J].外国语,2003,(4).

第6篇:一如既往造句范文

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可概括为词与句。其中,文言文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而实词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却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如:《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例如《赤壁赋》中的“如”字:(1)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2)如诉如泣(副词,像)。

三、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就是“甲”的通假字。如《赤壁赋》中的“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四、词类的活用。古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并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可分为以下几种:A、名词的特殊用法:(1)名词用作状语;(2)名词用作动词;(3)名词的意动用法。B、动词的使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动词。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帮助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与诵读过程中,就可以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还是要靠用心去理解,

此外,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频率较高,用法非常灵活,因此也应是学习难点之一。我们可以把虚词分为以下几类:

一、代词。如“之”的用法:A、作代词。如:耳得之而为声(代“它”)。B、“之”还可以作助词或动词。如: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副词。如“既”的用法:

(1)《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既,已经);(2)《后汉书・华佗传》:既而缝合(既,不久)。

三、介词。如“以”的用法:(1)《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由于);(2)《狼》:屠惧,投以骨(把)。

四、连词。如“而”的用法:(1)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麇鹿:连词,表并列。

五、语气词。如“也”的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六、兼词。如“焉”的用法:(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另外,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也很重要。文言文中的句式主要可分为五大类:

(一)判断句:(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2)宾语前置句。如:何为其然也?

(3)定语后置句。如:凌万顷之茫然。

(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第7篇:一如既往造句范文

①whose的用法:whose既可指人又可指物(在定语从句中作定语)

【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定语什么是定语从句,因为太难记了,所以我给定语从句那里打上了括号,大家可看可不看。】

例如:This is my sister whose hair is yelloy.这是我的妹妹,她的头发是黄色的。

请根据上一个例子,造一个句子:我喜欢窗户朝南的房子。先别看答案I like the house whose windows face south.

②when 在定语从句中作时间状语,往往指代时间【我的理解是,when=有时间的句子。因为when的意思是当】此时常用on which,in which,at which,during which代替。如:

春天是草木变绿的季节【对,没错,让你自己造,动动你手中的笔,先看看你对这句的理解力怎么样,再来看答案,不要偷看答案哦。】

分割线------

Spring is the season when/in which grass and trees turn green.

③where在定语从句中作地点状语。此时常用in which,at which代替。如:

你应该站在你刚才站的那个地方。(提示:应该倒过来翻译成英文)【唔…还是让你们手动翻译啦,这一句不难,应该这些单词都熟吧。】

分割线------

第8篇:一如既往造句范文

一、病句的类型

病句从形式和内容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形式类(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和内容类(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语序不当

常见语序不当的毛病有下列几种:多项定语排列不当;定语和中心词位置颠倒;状语位置不当;分句间次序不当;关联词次序不当;事理顺序不当。

1.定语次序不当

定语的一般次序为:名词代词或短语,表示领属置最前;指示代词数量语,表示多少紧跟后;动词之后是形容,各表怎样与啥样;最后接上名词语,表示性质是什么。

错例:为了了解产品的质量,他走访了许多本厂的客户。

2.多层状语的次序不当

多层状语的次序一般为:表目的、原因或条件的介宾短语;时间状语;地点状语;范围状语;表情态或程度的短语;表对象的介宾短语要紧挨中心语。

错例:昨天为使你们及早注意就清楚地对你们在教室里讲过。

3.复句中分句次序不当

错例:可怜的小狗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满身伤痕,这时它已无力叫唤了。

4.关联词错位

规则:(1)若两分句主语同,则关联词置于主语后。(2)若两分句主语异,则关联词置于主语前。

错例:他们不但完成了任务,而且我们也完成了任务。

5.事理顺序不当

如果句中并列的句子成分之间有先后、轻重、远近、高低、内外等逻辑关系,则据语境按特定的逻辑关系排列。

错例:学生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动员报告。

(二)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错例:我县的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2.主宾搭配不当

错例:今年麦子的收成是几年来麦子收成最好的一年。

3.动宾搭配不当

错例:在现代化建设中,每一个有志青年都要提高和充实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思想修养。

4.修辞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错例:教育战线肩负着培养大批的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

5.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包含正反两方面意义的词语配搭不当,如好坏、高低、是否、多少等词兼有正反两方面意思,这类词语只能和含有正反两方面意义的其它词语搭配,如果只顾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会造成判断不当的错误。

错例:国家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

6.关联词搭配不当

错例:他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还在努力学习技术。

(三)成分残缺

1.缺主语

错例:看到老师们辛勤地工作,使我很感动。

2.缺谓语

错例:傍晚时分,李欣在回家途中,突然有个人躺在路边。

3.缺宾语

错例:我们要在广大青少年中造成一种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

4.缺虚词

错例: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有一个高耸的土山,这便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的)墓。

5.状语多余

错例:我在心里真是由衷地感谢我的老师。

6.补语多余

错例:李明做任何工作,都非常认真得很。

7.虚词多余

错例: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

(四)结构混乱

1.句式杂糅

即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前后用了两种句式的语病现象,往往会造成句式杂糅。

错例:要想真正学点东西,一定要下苦功夫不可。

2.中途易辙(偷换主语)

即在表达句意时,似乎是想说这个意思,又似乎想说另一个意思,结果两种意思杂糅在一个句子里,造成表意混杂。

错例: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后,中国革命就在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五)表意不明

1.令人费解

错例: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2.歧义

错例:这个人连校长都不认识。

(六)逻辑混乱

1.种属或交叉概念混用

错例:学校门口有一个专卖汽水和饮料的小摊。

2.自相矛盾

错例:女儿多次劝止爸爸不要吸烟。

3.强加或颠倒关系

错例:这个工厂由于生产搞上去了,所以各项政策也落实了。

4.多次否定引起混乱

错例:难道能否认这次讨论会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吗?

5.不合事理

错例:我国五亿农民自古以来就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劳动着,生活着。

6.主客颠倒

错例:鲁迅这个名字对青年人是不陌生的。

二、辨析病句的方法

(一)熟悉病句类型,对症下药。(略)

(二)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辨析病句。

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压缩出主干(主谓宾),看看成份是否缺少,搭配是否得当。如主干无问题则再如法检查枝叶,如“为了防止此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主干“我们加强教育和管理”无问题,再检查枝叶“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结果是不合事理。

(三)逻辑分析法。

第9篇:一如既往造句范文

正反对从,一语中的一句话演讲,不允许拐弯抹角,旁生枝节,必须抓住精髓,巧作对比,以求一语中的。请看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发表的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的这一句话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透过这一句话的演讲,我们分明地感受到它里边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的谴责,又有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的赞颂。“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同样四个字的不同组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硬骨头精神的试金石。这极其精练的一句话演讲,巧妙地采用了鲜明的对比,使卑微者更渺小,使高尚者更伟大,尽管只是一句话,却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人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挺身而出,战斗不止。

灵活运用,借题发挥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