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轻化工程论文范文

轻化工程论文精选(九篇)

轻化工程论文

第1篇:轻化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83-02

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特点

经过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高分子的理论发展与应用已经渗透到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与领域,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1-6]。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分子对各个工业部门和科技领域的渗透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在现行中国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中,如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复合材料、轻化工程、包装工程、纺织工程、生物工程和环境工程等许多非高分子专业都将高分子相关知识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非本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侧重点在于阐述现代高分子科学已成熟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测试方法,对涉及高分子科学研究前沿的理论、测试方法以及高分子的新产品介绍等内容点到为止,该课程的学习为轻化工程专业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高分子科学的窗户,引导学生了解高分子化学在高分子学科中的地位,通晓课程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高分子在染整中的应用奠定基础[1,2]。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对于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来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基础课程,衔接不够

对于轻化工程专业(染整方向)的本科生,高分子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后续课程(如《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整工艺原理》和《染料化学》等)的学习必须以高分子为学科背景,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生产实习、创新学分实验、创新训练计划和本科毕业论文等实践性环节的开展也必须要有高分子基础,因此为了让染整方向的本科生了解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平台课程。该课程的学习必须以《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课程学习为基础,但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设置在大二下学期,《物理化学》等课程也在此学期开设,因此课程开设时间过早,缺乏基础课程的知识,建议在大三上学期开设,以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内容多、学时少,课时紧张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主要包括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个部分,其中高分子化学部分包括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基本概念、分类与命名、基本原理、高分子合成反应与方法等,涉及逐步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和共聚合等;高分子物理部分则侧重于高分子的结构(如链结构、聚集态结构等)、分子运动、力学状态与转变,物理性能等。对于高分子专业的本科阶段,通常会开设《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两门课程,分别在32至48学时不等;而对于轻化工程专业,只开设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一门课程,48学时,相对来说内容多、课时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课程体系的完善、讲授内容的连贯与取舍等都显得非常重要,对任课老师是一种不小的挑战。

(三)注重理论,缺乏实践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轻化工程专业只开设理论学习课程,没有相关实验课程。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学习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相应的实验课程的开设显得非常迫切,能够让所学知识与理论在实验中得到验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从最初的原料出发,选择合适的聚合方法与聚合反应,得到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用得上的高分子产品。

二、教学改革举措

针对轻化工程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课程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了解高分子的应用,重点培养他们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总结了几点教学改革举措。

(一)规划本科培养方案,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目前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授课前完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便于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与知识。

(二)多媒体资源课件与传统板书有效结合

多媒体课件具有丰富表现力、良好交互性和极大共享性等特点,它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化和形象化,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教师几乎不写板书,学生不记笔记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质量。建议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考核方式、教学难点与重点等相关教学文件进行监督,要求授课过程中课件放映与传统板书相结合,将学生上课情况、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平时作业等与学生的最终成绩挂钩,进行综合评定。

(三)增设实验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验课是对理论课学习的有效补充,通过直观的现象和结果验证理论学习的真实性,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因此实验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在轻化工程专业开设实验课程,但涉及的实验众多,要求任课老师充分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重复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认真编写实验讲义。此外,学校和学院应重视实验室配套设施建设,突破实验教学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框架,增加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额,注重验证性实验、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效结合,开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的课程,但它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高分子材料用途广泛,遍及现代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因而在课程讲授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抽象的概论、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将对课堂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方案中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

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以尝试在本科培养方案中针对大学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和专业导论课,以趣味讲座和座谈的方式进行专业介绍,了解专业背景,告知学生轻化工程这个专业是以化学与高分子为学科背景的,加强学科平台课程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实施学生双导师制

全面推进学生双导师制是确保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课程小组,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及承担教学任务,使专业理论课程与行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三)强化实验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课程采用自主设计实验,在实验大纲的规范下完成实验要求,将验证性实验、启发式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有机结合。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江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资助下,实现学生创新训练的全参与和全覆盖,指导教师从选题开始就应该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在创新实验中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四)强化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毕业离校前最后一个实践性环节,也是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应用的关键环节,因此可以从课题的选择、采取的技术路线、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达到的预期目标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所学知识与理论的应用,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轻化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从事与高分子相关行业的人数众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为学生的出国深造、攻读研究生和就业奠定坚实的高分子基础。

四、结语

根据国内外行业需求和自身特色,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围绕复合型、创新型染整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全面提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冬.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高分子通报,2010,(5):74-78.

[2]刘兆丽,曹亚峰,谭凤芝,李沅.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教学的几点探索[J].科教导刊,2013,(1):82-83.

[3]喻湘华,鄢国平,李亮,吴江渝,郭庆中,曾小平.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化工时刊,2011,25(3):68-70.

[4]胡建设,周爱娟,王宏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高分子通报,2010,(5):70-73.

第2篇:轻化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 轻化工程 化工原理 教学改革

化工原理是轻化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主干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1],[2]。从基础理论、设备构造、设计方法工程操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我校为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化工原理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轻化工程准确实施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及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在轻化工业实际生产操作过程中工艺设计、选型配套、参数优化的能力,这是轻化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习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高素质、创新型轻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符合,已经成为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我根据教授轻化工程专业化工原理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化工原理教材的内容一般包含了化工过程中所有的单元操作,如流体输送、流体输送设备、非均相物系的分离、蒸馏、吸收、干燥等。轻化工程是染整科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轻化工业就是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天然资源及产品作为原材料,加工成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3],[4]。不同轻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使用各种物理加工过程,根据他们的操作原理,可以归结为数个应用广泛的基本操作过程,如流体输送、搅拌、沉降、过滤、热交换、制冷、蒸发、结晶、吸收、蒸馏、粉碎、乳化萃取、吸附、干燥等。

化工原理课程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轻化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来进行,同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社会需求。针对轻化工程专业,重新修订化工原理教学大纲,确定不同于化工、环境、制药等其他专业的学时、教学深度和进度,按考教分离的要求建立试题库,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不结合轻化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单元操作都讲授给学生是不现实的。因此,要结合轻化工程专业特点,将课程的内容大幅度精简,突出重点,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在轻化工业中应用较多的蒸馏、传热等单元操作。因受学时、教材容量的限制,不可能要求教材或一门课都能及时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和科技前沿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新型单元操作选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膜分离、吸附、超临界萃取、分子精馏等新兴单元操作的基础知识,以及化工领域一些新的单元操作过程开发、设备开发方面的科技成果,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及前景,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工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学生学完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性课的学习和培养专业兴趣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仅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粉笔、黑板、语言来表达化工单元操作中大量的化工设备及各种化工机械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在设备中所发生的物理变化过程和各种操作状态太过抽象,比较困难,教学效果受到限制,对未接触过化工生产实际的学生来说,难以对设备及操作等现象有很好的感官认识,大多只能停留在对静态画面的粗略想象上,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为改变这一局面,我们采用了多媒体动态模拟教学,将课程涉及的所有章节从单元操作的工艺流程到典型设备的结构和操作全部实行多媒体动态模拟教学。以基于计算机的视、听媒体为特征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能产生、集成、存储信息,运用多媒体灵活、方便,而且视听效果特别好,能把复杂、生硬的教学信息转化成对学生的感官最具有效刺激的、易于接受和形象生动的信号。这种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5],[6]。

3.引用生产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工原理学习过程中,除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之外,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我们结合轻化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大量穿插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一种印染助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料投料搅拌反应过滤分离提纯产品。这些工序涵盖的单元操作和基本知识贯穿了化工原理的大部分内容,如流体的输送、过滤等单元操作涉及流体力学基础,浓缩、干燥、结晶等,单元操作中热量、水分的传递也都涉及课本中的传热、传质学基础等。在讲解干燥这一单元操作时,可以通过列举衣物固色工艺过程,加深学生对干燥概念、干燥原理的理解。因此,灵活结合生产应用实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强化了教学效果,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工程能力的培养

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学科,实习、实验是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7],[8]。学生的认识实习是在学习化工原理课程之前进行的,以了解某个产品的生产工艺为主。此时学生对化工的认识几乎为零,实习回来后对单元操作及设备认识并不深。2011年学校采用重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轻化工程专业的认识实习安排在化工原理课结束后进行,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重点观察单元操作设备,以及它们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厂的实际装置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为后续的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化工原理实验属工程实验,直观展现了各单元操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和形成工程观念。轻化工程专业的化工原理实验课单独设课、单独考核,改变了实验课的从属地位。在这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工程实际问题,能更有效地学到更多工程实验方面的原理及测试手段,可以发现复杂的真实设备与工艺过程同描述这一过程的数学模型之间的关系。为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改革了原有实验教学仅局限于验证原理、单纯掌握操作技术和依附于理论课的情况,开设了设计型、研究型和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研究方法,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设备采用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引入先进的测试手段和数据处理技术;实验室开放,除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还为对化工原理实验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晓婷.关于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的研究[J].高等教育在线,2011,(4):145-147.

[2]陈丹云,何建英,刘勇,邹雪艳,李明静.化工原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四川化工,2011,14,(2):48-50.

[3]胡芳,赵欣,祖彬,吴学栋,王忠良,孙聆芳.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纺织,2011,(3):29-31.

[4]侯庚喜,姚丽华,李旭.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09,(3):43-45.

[5]李梅.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1,39,(7):166-167.

[6]穆飞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J].广州化工,2010,37,(11):196-198.

第3篇:轻化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 纺织院校教学体会染整概论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计划”。其宗旨是使培养的人才能主动适应工业界的需求,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在“十二・五”期间国家产业为工业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人才要有战略眼光和前瞻意识,培养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工程技术发展方向的工程师。第一批将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院校,2011年10月19日,又新增133所高校作为“卓越计划”实施高校。

苏州大学是第二批新增的“卓越计划”实施高校,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的“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染整)”专业都是实施“卓越计划”培养的专业。《染整概论》是国内轻纺院校非轻化工程专业包括纺织、服装、非织造及皮革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多数专业将本门课程设置为必选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纺织材料染整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工内容及工艺过程;了解染整的质量要求;染整加工新技术;印染废水及处理等,使学生对纺织品的完整加工过程有较为清晰的了解。本课的主要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的工程技术人才。我校的《染整概论》课程主要开设对象为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非织造工程三个专业的本科生,共讲授36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技术有鲜明深刻的认识,和自己的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学以致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启发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笔者根据历次讲授本门课程的经验,有以下几点教学体会及设想。

一、合理安排选用及编排教材,根据授课对象设计教案

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面对众多琳琅满目的教科

书,如何选择并组织教学内容非常重要。本课只有36学时,但传送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大,包括印染用水、各种纤维的前处理、染色(包括颜色的产生及配色原理、染料基本知识、禁用染料、各种纤维的染色原理及方法、染色产品的质量要求)、印花(印花糊料、印花方法及工艺、特种印花、印花产品的质量要求)、后整理(一般整理和功能整理)、印染废水及节能减排新技术。我的经验是选择几本好的相关教材,比如蔡再生编著的《染整概论》论述非常全面;陈国强编著的《新编丝织物染整》则对丝绸产品的染整加工作了全面的论述;而郑光洪编著的《印染概论》则对纱线和针织物的染整有相当篇幅的介绍。综合几本教材,重点突出设计教学内容,争取让学生了解常规纺织面料染整加工的基本知识;并查阅相关文献,将最新的前沿技术整合在相应篇章及时传达给学生。而且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内容的侧重不同,如对纺织工程专业来说,学生熟悉纺织过程及各种纤维的性能,授课以讲授纺织过程给染整加工带来的影响为主,如前处理直接受纺织加工影响的工序需重点讲解,对于新型纤维的染整加工特点亦需要涉及;对服装工程专业,重点放在功能性面料的加工方法、特种印花的讲授,多介绍不同风格及功能的面料,以激发其设计灵感以及染整加工对服装制作的影响,并增加成衣染整的内容;对于非织造工程专业,可根据非织造布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染色主要讲授原液着色法、泡沫染色、微胶囊染色等,整理部分可根据非织造材料的主要用途设置,如抗菌、阻燃、拒水等。

二、模块教学

时间短,任务重,为提高教学效率,笔者设计了模块教学法。第一为理论课模块。按印染环节顺序设置课程,依次为水在染整加工中的作用、漂、染、印、整、废水处理。第二为参观实践教学模块。为激发学生兴趣,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合理安排参观活动、实践环节非常必要。开始本课讲述前先组织学生参观轻化工程实验室,让大家对轻化工程专业有感性认识,然后再开始课堂教学。对于实践,主要是提高兴趣,针对非轻化工程专业学生有的无化学基础,所以统一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如特种印花中的蜡染等。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概论课强有力的工具,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有限的时间内让非轻化工程专业的学生对染整加工有所了解及认识并非易事,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形象地了解所学知识。如提到平幅连续练漂,可能难以想像,我们将重要的的加工过程制作成教学录像短片,让学生观看,就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这个过程。再如制版、制网及圆网印花,教师的讲解配合教学录像,学生很容易了解整个过程。

(二)直观演示法。

对一些抽象理论,可能学生听起来较难理解,但辅之以相应的实物,便会事半功倍。比如讲到烂花印花,原理是利用两种纤维组分耐酸性的不同加工而成,从而在纤维上呈现透明或凸凹有致的花形效果,比如涤棉、丝粘混纺或交织,准备几块实物样品,让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这样就对烂花印花的原理及效果有了充分的理解,事实证明教学效果良好。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注意搜集相关资料,注意积累,以备教学之用。整理积累实物样品是一个长期工程,只有坚持不懈,处处留心,才能丰富教学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

(三)部分内容采用“双语教学”。

英语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基于目前经济全球

化的形势,实施双语教育,也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他们可能从事科研工作需要获取信息、有的出国深造、有的在合资企业就职,据近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显示,许多学生毕业后直接会进入外贸行业,而即使是进入工厂,也与国外企业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了解印染专业的相关英语表达,对于非轻化工程专业学生人才今后的工作及再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授课中,建议采用“双语教学”,此处的双语教学与我国现行的双语教学并不完全一样,而是仅给学生标出主要关键术语的英文表达,授课语言仍主要以汉语为主,与“保留式双语教学”有类似之处。比如:丝光(mercerizing),吊染(dip dyeing),拒水整理(warte repellent finishing),阻燃整理(flame retardancy finishing)等等。

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本文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育改革项目资助。中图分类号 G642.0。

第4篇:轻化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重整抽余油 HYSYS 流程模拟 溶剂油 塔器设计

溶剂油作为一种主要石油化工产品,在涂料、橡胶、印刷油墨、洗涤以及食品、化妆品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其产量和品种也逐年增加。重整抽余油的非芳烃可以生产6#溶剂油[1]和120#溶剂油[2]。其中6#溶剂油是榨取生产植物油的良好溶剂。120#油主要用于橡胶工业,制鞋行业,再生胶的综合利用,调制各种粘合剂。这两种产品用途广、价值高、市场上很紧俏。本文作者主要研究了用HYSYS[3]模拟精馏过程从抽余油中分离6#溶剂油和120#溶剂油的工艺过程,并对相关塔器进行了详细设计。

目前现状:

6#溶剂油和120#溶剂同时生产的主要困难是其馏程不易控制。6#溶剂油的馏程在67.5-74.5℃。而120#油初馏点要求≮ 80℃ 。这就要求两个组分有足够的分离度。原工艺难以满足分离要求。故需进行技术改造。

表1为江苏某化工厂的芳烃抽余油物料组成,处理量:5000kg/h;压力300 kPa;物料温度:25℃;wt%。

本研究结合江苏某化工厂的公用工程条件,运用HYSY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计算,此模拟中脱轻组分塔和溶剂油精制塔的物性方法采用了Reng-Robinson,所用的物性参数都采用HYSYS自带的物性数据库。

工艺流程简述:

重整抽余油经过脱轻组分塔的再沸器物料预热至80℃后进入脱轻组分塔,塔顶设冷凝器,塔底设再沸器;塔釜物料经溶剂油精制塔分离出6#溶剂油和120#溶剂油,塔顶设冷凝器,塔底设再沸器。如图1

模拟结果:

通过对两塔器的进料温度,回流比,理论板数,采出量等的不断摸索,调整出了最佳的工艺参数。两塔理论板数均为70块,其他参数如表2:

脱轻组分塔 溶剂油精制塔

最终的流股信息见表3:wt%

从流股数据可以看出,6#溶剂油和120#溶剂油达标。

经过流体力学计算,确定脱轻组分塔和溶剂油精制塔均采用规整填料塔,该填料塔的优点是:生产能力大,分离效率高,压降小,操作弹性大。经过对两塔器[4,5]进行优化设计,结果如表4。操作弹性(60%~110%)

脱轻组分塔 溶剂油精制塔

装置运行效果:

目前该设计塔器已经在江苏某化工厂顺利投运。目前运行的数据同HYSYS模拟计算的数据完全吻合。

结论

通过对江苏某化工厂重整抽余油组成的研究,提出了双塔精馏的工艺过程。通过HYSYS软件模拟计算,并运用流体力学软件核实,对脱轻组分塔和溶剂油精制塔进行了详细设计。目前该套装置已经在江苏某化工厂顺利投产。根据投产情况:该装置已达到工艺计算的要求,较好地稳定了产品质量和收率,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该工艺的研究对国内重整抽余油精馏装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极易在其他化工厂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B 16629-2008 《植物油抽提溶剂》

[2]SH0004-90 120#溶剂油行业标准

[3]俞永尧应用HYSYS软件建立分馏系统模型及其仿真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毕业设计(论文)

[4]倪正初 重整溶剂油精馏塔的优化及改造[J] 上海化工 1993年02期第18卷,9-12

第5篇:轻化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轻工业设计 工业发展

众所周知,所谓尖兵是指担任行军警戒的先头部队,通常用来比喻某项工作的先行者,在这里,是指走在行业发展前列的关键环节。简言之,我认为设计应该是推动日用玻璃行业乃至整个轻工行业发展的尖兵。下面我就结合我们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三十年来的设计实践经验和感悟,对这一论点进行论述。

1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设计为推动轻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轻工业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与实力明显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08年,我国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62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家电、皮革、塑料、食品、家具、五金制品等行业1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1.7%,产品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50%。全行业吸纳就业3500万人。制浆造纸、家用电器、塑料制品、皮革等行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和关键设备,具备了较强的集成创新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日用玻璃方面,自2003年以来以年产量百万吨的速度递增,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经营主体、以集团化为发展模式、以循环经济为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行业氛围和发展格局。我国已成为轻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同样的,在我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立足的山东省,近十年来,轻工行业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并且名列前茅,全省轻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25%以上。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829家,完成工业增加值369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643.4亿元,利税1347.2亿元,税金851亿元,经济总量和效益位居全国第二。日用玻璃、机制纸及纸板、冷冻箱、植物油、农用薄膜、原盐、淀粉、太阳能家电、功能糖类、味精、啤酒、葡萄酒、植物油、肉禽类加工产品、果蔬加工产品、水产品加工产品、搪瓷制品、手工具等产品的质量,位居全国第一。

实事求是地说,在山东省轻工行业的由小到大,有弱点到强的发展历程中,我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是付出了自己的心血的。无论是日用玻璃、纸、家电,还是生物发酵类、食品类的知名大中型企业,鲜有没跟我院合作过的,比如,南定、华鹏等十多家日用玻璃企业,华泰、太阳、泉林、晨鸣等大型造纸企业,青啤、张裕、兰陵等知名酒类生产企业,金锣等肉食企业,龙力为代表的低聚木糖企业等等,这些企业无论在扩大产能、建设新厂,还是技术改造方面,都留下了我设计院不可磨灭的痕迹。这些轻工行业企业的发展历程,无不浸润着我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的心血和几代设计师的智慧。这些事例印证着行业发展,技术先行,技术应用,设计铺路的行业快速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也彰显着设计在行业发展中的尖兵作用。

当然,设计在拉动行业发展的同时,本身也在快速成长。以我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为例,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始建于一九七九年,三十年来,伴随着轻工行业的发展,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从刚组建时的十几人发展成为一个近四百人的高素质团队,现有员工专业涵盖生物工程、食品发酵、制浆造纸、机械制造、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和暖通等十几个专业领域,汇聚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现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20人,高级工程师118人;拥有建筑师、结构师、化工师、公用设备师、造价师、咨询师、监理师等各类国家执业注册人员100多人。从刚组建时的单一的土建和机械制造设计扩展到具有工程咨询、建筑工程设计及建筑智能化设计、轻工纺织行业工程设计、环境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电力工程设计、商物粮工程设计、压力管道、压力容器设计等设计能力;同时把业务扩展到招标、工程监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安全评价等行业。旗下具有山东恒信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山东鲁轻安全评价中心两家公司,一家合资公司(山东贝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初步形成了一条龙服务和产业集群。

三十年来,设计院共承担了国内外大中型工程设计1500多项,其中有110多项荣获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尤其对我省轻工、烟草、盐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为我省轻工业及烟草、盐业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院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设计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设计的发展也是轻工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它既依托于轻工行业的迅速崛起,也是轻工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技术保障,轻工行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是技术革新,亦或是设备更新换代,无不是由设计打先锋,作尖兵的。

2 轻工行业冲破目前的发展瓶颈,走出困境离不开设计这个尖兵

在充分肯定轻工业快速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年来,我国轻工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出口产品以贴牌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关键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二是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中低端产品多,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严重。三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废水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8%。四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企业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轻工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国内外市场供求失衡,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企业融资困难,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轻工业稳定发展形势严峻。

日用玻璃行业亦是如此。目前我国该行业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还不高,一些企业追求短期效益,低水平重复建设,低价格冲击市场,行业正常的发展环境受到威胁,可以说,就行业整体而言,还没有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过度的价格竞争削弱了行业的赢利水平,使很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行业的面貌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这个行业现在还存在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配套能力差、经济运行质量差产品质量差等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战略调整、加强管理、保证质量是必然的,也是大势所趋。

我国政府在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到“要做好公共服务,完善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设计与开发、成果推广、产品检测、人才培训等服务。”这其中,技术咨询、技术成果的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设计行业责无旁贷,这不仅是政府的期望,也是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提高重点装备自主化水平,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是问题的核心和关键。而在推动装备更新换代和关键技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上,设计环节起着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加快技术进步和淘汰落后产能上,设计更是当仁不让。事实上,从以往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过程来看,无不是先由工程设计人员先进行学习、吸收和消化,并将之应用在为企业提供的技术咨询和设计服务上,然后才付诸实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这个过程既是历史形成的,同时也是实践证明最高效、经济的模式,更应该成为今后新技术、新设备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标准化模式。

而在降低污染物排放,保障产品质量,强化食品安全,加快行业标准制订和修订等方面,设计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直接通过在技术咨询和设计中贯彻“强条”和标准规范,从而在一开始就杜绝新企业、新生产线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可能,它可以严格控制产品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同时,设计人员不仅是标准的直接使用者和贯彻者,更是标准制定的信息有效反馈者和参与者,我院历年以来就有许多资深设计工程师参与了各类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

综上所述,设计历史上曾是拉动行业发展的尖兵,现在和未来也应该是行业突破发展瓶颈,走出低谷的技术保障,是行业发展的尖兵。

而整个设计行业也已经为扮演好尖兵的角色做了积极的努力和充分的准备。同样以我院为例,通过三十年的积累,我院形成了以企业文化为根,以先进理念为动力,以高素质技术团队为保障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服务模式,并提出了“树立一种意识,发扬一种精神,打造一个文化,建立一种机制”的发展思路。

树立一种意识,就是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一种“质量第一、客户至上,重视质量为荣,忽视质量可耻”的文化氛围,同时,不断完善我院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我院质量奖惩制度,不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2002年,我院顺利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结合多年质量管理经验,我们建立了更为完整、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从制度上保证了我院的设计质量和服务质量,我院全体技术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为客户负责人的态度,践行“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发展理念。

发扬一种精神就是发扬团队精神,我们大力倡导团队精神,建设优良团队,不断提高团队的执行力是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我们把留住人、引进人、培养人、用好人提高到事关我院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把尊重人才作为我院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计划的引进高素质人才。持续提高我院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同时,我们着力打造一种“光明磊落,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相互支持,和谐共赢,快乐工作”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建立一种机制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运营机制,也就是机动灵活的市场营销机制,“精心设计,质量第一,热诚服务,勇于创新”是我院的宗旨。

当然,我相信不仅是我们山东省轻工业设计院,整个设计行业的有识之士也早已行动了起来,做好了成为行业发展尖兵的准备。

3 日用玻璃行业作为轻工行业的一部分,其发展也应是以设计为尖兵

日用玻璃行业作为轻工行业的一个分支,其发展轨迹和现状与轻工行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一直以来,国外玻璃行业在节约能源、提高熔化质量、延长窑炉使用寿命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这也是我国日用玻璃行业发展的趋势),其中,全氧燃烧技术在过去十年内得到很大的发展,在美国、欧洲轻量化的瓶罐已是玻璃瓶罐的主导产品。

而我院在日用玻璃行业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立足于日用玻璃产量第一大省的山东省,自1979年建院以来,已完成几十项大中型日用玻璃厂工业厂房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吸收和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及生产技术,以优质的设计质量完成客户要求,多次获得设计、咨询大奖。如湖北金龙泉啤酒年产3.2万吨啤酒瓶技改项目,荣获“荆门市优质工程”称号;山东南定引进10万吨玻璃瓶项目,于1993-2004年获山东省城乡建设委员会优秀工程设计二等奖等。

我院以高质量的设计、咨询成果及配套服务赢得了客户的普遍赞誉。我院本着诚信服务,精诚合作的交往原则,愿与国内外行业同仁广泛联系,为日用玻璃行业的发展当好尖兵,为我省、我国,乃至国外的日用玻璃行业发展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何人可主编.工业设计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6篇:轻化工程论文范文

培养选拔的报告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把中心干部队伍建设和贯彻落实

“三项机制”、促进会展业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年轻干部成长工程,不断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增强了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现将XXXX年轻干部的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落实“三项机制”,全面激发干部活力

中心党委把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与落实省委“三项机制”工作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紧密结合,建立年轻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坚持突出考核重点、严格日常考核、量化考核标准,真正让“干事业”成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和勇气的“强心剂”,推进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的“助推器”。

(一)推行干部轮岗制,对于表现优秀突出的干部提拔使用。目前,XXXX共有后备干部6人,年轻干部5人。根据工作需要,XXXX推行干部轮岗制,在不同岗位中发现干部,对于表现优秀突出的干部提拔使用。在(活动名称)筹备组织过程中,中心领导班子和全体工作人员团结一心、将士用命,为大会的成功举办付出了艰辛努力,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于担当、恪尽职守、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的优秀干部职工。大会结束后,中心党委经过认真研究,对3名负责同志进行了提拔任用。在干部提拔过程中,认真落实干部选用条例有关规定,严格规范干部选用程序,把好初始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讨论决定、任职任命等关键环节,确保选人用人公开公正。

(二)科学配备干部,加强对下属单位的指导和管理。为了加强对下属单位的业务指导和管理,中心党委选派两名业务水平高且富有管理经验的中层干部到下属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在下属单位支部换届工作中,中心委派至下属单位的两名中层干部均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三)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为了深入贯彻全省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暨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精神,面向国际化会展集团发展方向,积极构建职能清晰、运转协调、充满活力的企业运行体制,促进中心事业跨越式发展,中心专门成立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研究,对中心内设机构、下属单位及其职能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整,将以前8个处室、3个下属单位,按照职能划分重新设置了5个职能处室、4个业务处室、3个下属单位,对处室职能进一步作了明确,人员进行了重新调整,使内部机制更活、职责更明、活力更强。

为了进一步加强处室干部力量,促进中心各项建设,针对人员调整后各处室岗位出现空缺的情况,我中心开展了副处级干部的推荐工作,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通过民主投票、民主推荐和组织谈话等程序精心挑选了8名干部作为副处级提拔对象,进一步深入考察,要把真正优秀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充实到各个处室,激发年轻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

截止2017年11月,XXXX正式职工74人,领导班子成员6人,其中主任1人,副主任4人,纪委书记1人,平均年龄53.5岁。处级干部共11人,平均年龄45岁,年轻干部5人,占总人数6.76%,45周岁以下正处职干部3人,占总人数4.06%;40周岁以下副处职干部2人,占总人数2.70%。

二、开展中心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干部职工价值认同

中心党委结合XXXX成立17年积淀的特色企业文化底蕴,经过认真思考研究,并经干部职工讨论通过后,确定了XXXX企业核心价值观,营造出了具有XXXX自身特色,又能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心党委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对中心的企业价值一致认同,在中心的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以崇高的职业道德服从中心的需要。干部职工必须以中心的发展为个人努力工作的唯一目标,保持对中心的归属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效的工作状态。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在对个人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同时,个人的努力也在推动中心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在具体岗位上高效努力地工作,把追求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与中心的企业的价值观结合起来,把中心枧为共同的家园,更好地发挥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强化年轻干部的党性教育

中心党委将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有机结合,指导各支部按照业务划分,积极探索将支部、党小组建在项目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思想引领、组织动员、后勤支援等服务功能。同时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定期组织年轻干部参加党小组会议、党支部会、党员大会进行学习讨论,前往照金革命纪念址参观、重温入党誓词,特别是专题学习讨论报告,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不断强化年轻党性修养,增强了年轻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宗旨意识。

四、积极开展培训学习,提升年轻干部业务能力

一是按照中心追赶超越实施办法,在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争先进,做模范,奋力追赶超越”活动,树立“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以奋斗者为本”、“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鲜明导向,激励党员干部敢闯敢干、奋勇争先。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提升职工队伍能力素质。今年4月,XXXX联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共同举办了“会展业发展研讨会暨会展从业人员培训班”,特别邀请XXXXXXX等全国知名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专程来陕讲课辅导,为参加培训人员讲授了有理论有实践,内容丰富的业务课程,提升了业务理论水平。还组织中心干部职工参加由XXX主办的“XXX高级培训班”,进一步强化中心干部的业务理论。此外,还针对性的参加省委组织部、省国资委组织的有关培训,加强业务学习和政治理论学习。

三是有计划地安排年轻干部外出考察,并选送年轻干部去全国一流会展企业观摩实习,提升年轻干部实际工作能力。今年5月,中心选派4名年轻干部赴XXX参加集训,学习积累举办国际会议的经验,并选拔参加了9月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会议的会务服务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许和好评,为中心全体职工做出了榜样,为我省承接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前做好技术准备。中心主任带领中层年轻干部走出去,分别赴杭州G20峰会会址参观学习,赴天津振威、大连百奥泰等国内知名会展企业交流学习,赴深圳华为总部参观学习并交流座谈,拓展了业务,开拓了中心年轻干部的眼界。

五、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年轻干部来源

为了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中心建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柔性引才机制,采取调入、招录、招聘等多种方式不断夯实人才队伍,优化年轻干部来源。今年,通过考察,调入外系统优秀干部3人,充实了业务骨干队伍。又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过资格审查、笔试、体能文艺测试和面试等环节的筛选,选拔出了一批素质高、年纪轻、有特长的干部加入,为会展中心注入了新鲜血液,进一步充实了干部队伍。

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打算。

几年来,我们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是选用年轻干部工作的发展不够平衡,培养使用年轻干部工作力度不够,还有论资排辈现象;二是由于受岗位数量等因素的制约,我中心近年来很少补充年轻干部,导致源头不足;三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对薄弱,中层干部出现了明显断层:四是在体制上还存在着不太适应的方面,有些制度措施不够完善等。

今后打算:1.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转变用人观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2.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采取多种新式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解决源头不足问题;

3.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认真落实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及时果断调整不胜任的干部,为优秀年轻干部腾出位子;

4.放开选人视野,拓宽用人渠道。扩大民主,充分走群众路线,完善考核,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向社会公开选拔力度,推行竞争上岗制度,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第7篇:轻化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 轻量化设计; 机载电子装备; 重量控制; 硬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 TN911.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15?0148?02

Research on lightweight design of airborne electronic equipments

LI Yu, WEI Qiang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4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ication of airborne electronic equipments, the lightweight research is exigent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airborne space resource. The lightweight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airborne electronic equipment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in the aspects of system top?design, overall?layout, hardware design and new materials, which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lightweight of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projects.

Keywords: lightweight design; airborne electronic equipment; weight control; hardware design

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是适应现代战争需要,为执行特定作战任务,对飞机平台进行改装,加载电子装备研制而成。飞机平台资源有限,加装的电子装备在功耗、空间等方面都受到苛刻的限制,尤其是重量(本文所述“重量”一词按标准规定应为“质量”,但为避免与习惯用法发生误解,本文仍用“重量”),不仅关系到载机的飞行性能与飞行安全,更直接影响整个机载武器装备的作战性能与战技指标发挥。电子装备轻量化就是在保证电子装备功能/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整个系统的重量,从而减少对平台的资源占用,其轻量化工作紧迫而意义重大,必须严格贯彻载机的重量控制要求,从顶层设计出发,通过资源共享、功能共用、模块化设计、大规模应用复合材料等手段,从根本上保证电子装备的功能与性能,减轻重量,并降低功耗、空间方面的需求。

1 电子装备轻量化评价指标

电子装备的轻量化程度与当前的技术发展状况紧密联系,轻量化工作是设计、工艺、材料技术集成的工程,受到多种学科、技术的发展制约。评价一套电子装备是否轻型,是否有潜力进一步降低重量,需要有一套评判指标。目前,针对电子装备的轻量化水平并没有明确的评价方法,无法判断电子装备进一步轻量化的潜力,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电子装备轻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工作。本文初步提出以下两个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后续研究工作中会逐步补充完善:

(1) 结构重量占比。电子装备中的结构(除板卡、接插件、线缆等元器件之外的壳体、机箱、机架等)重量与整个电子装备总重量之比。这一参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电子装备在设计、工艺等方面技术先进度,可以反映出电子装备的结构质量利用率,进一步指出轻量化工作的方向。在航天领域,当此参数达到10%~15%后,一般认为轻量化潜力已不大,电子装备行业的相关数据尚有待开展统计分析。

(2) 轻质材料占比。轻质材料重量在整个电子装备总重量中的比例。轻质材料主要指可以取代钢、铝合金等常用材料的钛合金、镁合金、复合材料等,其特点是密度较小、刚度、强度较好。轻质材料占比这一参数可以很好的体现轻质材料在电子装备中的应用程度,有效挖掘材料在电子装备轻量化工作中的价值所在。

2 轻量化设计

在电子装备的整个研制过程中,轻量化工作应该贯穿始终,在系统设计、总体布局、硬件设计等环节要特别给予重视。

2.1 系统设计

在系统设计阶段,顶层架构设计在综合考虑使用需求、成本、技术可实现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系统功能、性能统一设计,提高系统的集成度,最大限度的减少系统设备的规模和数量。

采用标准化的硬件模块和总线架构,通过功能综合设计与集成,是提高系统集成度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样,可以大幅减小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将系统设计成一个通用化、模块化的高度集成系统,采用一系列通用的、标准化、系列化的现场可更换模块(LRM),通过组合和加载软件,为系统功能实现提供软/硬件平台,充分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共享。

2.2 总体布局设计

机载电子装备的众多设备安装到飞机平台的有限空间内,无论舱内还是舱外,都必须开展总体布局设计。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载机的重心平衡问题,尽量使总体布局合理,每个分系统设备应该尽量集中布置,分系统之间有电缆互连关系的设备要靠近布置,减少互接电缆的长度,同时合理布局线缆敷设路径,保证线缆连接距离最短。

2.3 硬件设计

开展电子装备具体硬件设备详细的设计时,要采用先进的设计思想,并充分运用CAE,CAD等计算机辅助手段,采用多学科综合优化设计理论,在保证结构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追求最佳几何尺寸,充分发挥结构效率,使整个电子装备的硬件结构设计更加精确、合理,保证结构重量占比降到最低,有效降低设备重量。图1所示为某操作台优化设计实例。

图1 结构优化实例

对于雷达等大型探测天线,其重量占整个电子装备重量的比重较大,对这类设备的轻量化工作,直接影响整个装备的减重效果,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开展结构设计。

对电子装备与飞机平台之间的接口,尽量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思想,设计简便可靠的连接方式,减少接口的结构预埋件与安装件。在保证刚强度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载机在电子装备安装位置处的改装与补强工作,有效控制整机的重量。

3 新型材料

电子装备的轻量化工作,除了需从系统架构上进行模块级的高度综合集成,从结构上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设计外,新型材料的应用也会对装备轻量化工作产生显著影响。新型材料应用技术已成为电子装备轻量化的关键所在。表1所示为当前几种新型材料与传统合金钢、铝合金材料的性能比较。

表1 结构材料性能比较

[材料\&拉伸强

度 /MPa\&拉伸模

量 /GPa\&比强度

/(MPa/(g/cm3))\&比模量

/(GPa/(g/cm3))\&密度

[/(g/cm3)]\&合金钢\&1 200\&206\&152.9\&26.3\&7.85\&铝合金\&420\&72\&151.1\&25.9\&2.78\&钛合金\&1 000\&116.7\&221.2\&25.8\&4.52\&镁合金\&300\&45\&172.4\&25.9\&1.74\&高模量碳/环氧树脂\&1 049\&235\&656\&146.9\&1.6\&高强度碳/环氧树脂\&1 471\&137.3\&1014\&94.7\&1.45\&]

3.1 钛合金

钛合金具有强度高、重量轻和优异的耐腐蚀性,特别是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可设计,在航天航空、舰船、军工等领域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现代机载电子装备设计中减轻结构重量的重要途径。

3.2 镁合金

镁合金具有重量轻、吸震性能高、良好的铸造和切削性能、高散热性、高电磁扰屏障等优点,尤其是Mg?Li合金,兼有强度、韧性和可塑性方面的优势。镁合金化学镀Ni?B产品目前已成功用于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军工等诸多领域,是取代钢铝材的最佳选择。

3.3 复合材料

先进复合材料是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一种新材料,目前在航空航天结构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先进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模量高、性能可设计和易于整体成形等优异特性,对减轻飞机结构重量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目前飞机结构中主要使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以碳或者石墨纤维为增强体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以下优良的性能:密度小、比强度/比模量高,线膨胀系数低、良好的耐疲劳、耐化学腐蚀性和较高的热稳定性。复合材料的组件化、整体化设计可以大大减少零件数量,减少连接件和连接过渡区附加重量、减少装配,是减轻结构重量的有效技术途径。与常规金属结构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减重效果可达20%~40%。

在电子装备的研制过程中,依据具体设备的设计要求,合理选择轻型材料,可以有效减轻重量。图2所示为某型号机载电子装备的综合集成机架,整体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重量只有16.6 kg,以前结构类似的铝合金同类产品重量约30 kg,减重达44.67%。

图2 碳纤维复材综合集成机架

4 结 语

机载电子装备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其轻量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依靠工程经验,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标准,后续还需要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兴乾,白明生,苟仲秋,等.载人航天器系统重量控制方法研究[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2,29(2):201?204.

[2] 王周让.航空工程材料[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3] 沈真.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1.

[4] 王哲.飞机结构设计过程中重量控制[J].飞机设计,2001,3(1):127?129.

[5] 郭风,王鹏,张恒喜,等.飞机机翼结构重量控制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5,4(4):81?82.

第8篇:轻化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闻学;新闻教育;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4-0117-03

一、引 言

自1918年北京大学开设新闻学研究会开始,我国新闻学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惨淡到繁荣的过程。不管从办学规模还是教学现状来讲,用“突飞猛进”这四个字来形容我国高校新闻学教育的发展恰如其分。近年来,新闻专业俨然成为了我国高考考生以及研究生报考的热门专业。

据2008年统计数字,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已经达到近900个(截止2008.6)。其中新闻学有267个,各类在校人数有11万人之多[1]。不但新闻学教育规模在扩大,而且高校更加重视新闻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与此同时,新闻传播学科地位也不断得到提升:1997年,新闻学从文学门类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级学科;2004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新闻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九大哲学社会学科之一。

在我国,新闻学教育包括新闻史论、新闻理论以及新闻业务三个版块知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新闻史论是新闻学的研究基础,新闻理论是新闻学的研究核心,新闻业务是新闻学研究的落脚点。研究新闻史论和新闻理论的目的和归宿是更好发展新闻业务,新闻业务的研究是对新闻理论的实践,因此三者之间缺一不可。我国高校新闻学教育针对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均开设相应课程,涉及三个知识版块,而且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的新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而“实践”问题便是其中之一。

实践教学课程是新闻业务在新闻专业教学中的体现方式之一,是培养新闻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笔者在阅读新闻教育文献时,发现诸位学者对我国新闻教育的实践课程的教学现状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新闻学教育中存在“轻实践”现象,因此亟待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以此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弱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意识,防止将学生培养成技工,而非新闻媒体工作者。

那么在新闻教育中,到底是应该加强实践课程教育,还是应该弱化实践培训?笔者将在下文中对于学者们的观点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回答在新闻教育中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实践”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文章中的“实践”是指高校新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观点1:“轻实践”――亟待加强实践技能培训

纵观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模式,与美国新闻教育模式颇为相似。美国的新闻教育始于1869年的华盛顿大学。在开办之初,美国的新闻教育受到以威廉・詹姆斯、约翰・杜威等人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威廉・詹姆斯认为“实用主义是以追求真理为目标的,实用主义是一种解决形而上学争论的方法,即实用主义可以用来调和形而上学无休无止的争吵。也是‘试图通过概念探索其实际效果来解释一种概念的方法。’他进一步强调,实用主义的方法就是追求真理的实际效果。[2]”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美国的新闻教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实用”才是美国新闻教育真正的代名词。值得说明的是,美国的新闻学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其中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正是为社会提供应用型的高端人才。

按照当前我国新闻学教育模式,新闻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事实是业界、学界普遍认为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新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实践能力无可厚非。但是为什么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培养规模的发展超乎想象,但是人才质量却并不如人意。从业界的反馈来看,我国新闻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弱、实践技能差。因此,有学者提出要加强我国新闻专业教育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笔者认为,诸位学者提出加强实践技能培训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新闻业务作为新闻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在新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我国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即用人才。而且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技能。换言之,对“实践技能”的重视是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从业界来看,由于目前我国新闻人才仍然处于紧缺状态,因此如果具有较好的实践技能的学生,相对更容易快捷地获得一份工作。

另外,学者提出“加强实践”也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新闻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的现状。

分析原因,我国的新闻学教育中出现“轻实践”的现象主要是由办学理念和办学现状造成的结果。首先,传统观念制约新闻学实践教学的开展。从新闻学在我国开始创办以来,传统办学观念一直认为新闻学属于“文学”门类,并延续到现在。尽管新闻学在1997年已经成为一级学科,但是“文学新闻学”思想并没有因为新闻学成为一级学科而根除。所谓“文学新闻学”是指“新闻学教师和新闻教育管理者正在用文学的理念、文学的思维方式来从事新闻学教育与研究,新闻学教育与研究变成了文学教育与研究。[3]”正是“文学新闻学”思想的根深蒂固,造成我国新闻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其次,办学现状造成我国实践教学的开展。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和实践设备两方面:1.缺乏教授实践课程的教师。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是否具备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直接反映。而我国高校新闻学教育的教学实践教师十分紧缺。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因素导致:首先是我国新闻学教育开展相对较晚,许多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其次是我国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从根本上堵住了从业界引进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进入学界的路子。2.缺乏教学实践设备。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传统思想里,人们仍然将新闻学定位为一门文科专业,而并非是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没有必要在实践课程方面投入过多财力;其次,要保证实践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必须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保证实验设备的购买。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因此难以保障实验室设备的完善齐全,进而难以保障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

新闻教育的“轻实践” 现象与我国现行的教育目的有所背离,并不是学界、业界所希望的。因此,我们要寻求解决方案,对“轻实践”现象着手解决:首先,加强对实践教学课程教师的培养及人才引进。由于学历限制,非博士学位的业界优秀人才难以进入学界为学生授课。教育主管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取消这一限制。同时,各个学校定期举办实践培训课程,请优秀的媒体人士为学生及教授讲课,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技能;第二,学校可以将教师直接送到业界进行实践技能培训。

此外,学校可以将具有较好实践技能的学生留校,继续培养。同时,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开辟实践平台,以保障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三、观点2:“重实践”――需弱化“实践”意识

与“加强实践”相反的是,在一些文献中,有学者提出需要“弱化实践”的说法。例如在陈彬的《新闻学教育的“三道坎”》以及陈涵、王浩的《中国新闻学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的文章提出此类观点。这是否和倡导“加强实践”的学者唱反调?既然有学者提出这一观点,肯定有其原因。

从世界上现行的教育模式来看,日本新闻教育的教学中有明显的“弱化实践”的现象。因此,我国有学者将日本新闻教育模式概括为 “重学轻术”。究其原因,日本的新闻教育实行双轨制模式,实现产官学一体化。所谓双轨制,是指学校和企业二者配合进行新闻人才培养。

具体说,就是学校对学生实行理论知识教育,而企业则是进行技能培训,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日本之所以形成双轨制教育模式,是因为“日本独特的文化背景以及重学轻术理念,使高等新闻教育与企业的内部培训制度共同支撑着日本这个信息大国的信息传播系统的运转。[4]”比较可以看出,不管是社会现状、新闻教育现状还是新闻教育模式,我国与日本都大相径庭,却提出要在新闻专业教学中弱化实践。

其实,日本新闻教育中的“重学轻术”与我国新闻教育中的“淡化实践”有本质区别。日本的“重学轻术”是其新闻教育模式及教育体制所决定的。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却趋于功利化,而新闻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扭曲了教育本质。

从新闻学的三大组成部分来看,在新闻教育中“重实践”无可厚非。但是从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来看,从学生到教师对“实践技能”的重视程度都要高于学习“理论”知识,使得目前新闻学教学对“实践能力”过于重视。鉴于此,有学者提出,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要淡化“实践”意识。这主要是防止学生某种程度上形成“实践大于一切”的思想意识,使得学生醉心于“实践技能”的学习,而轻视或忽视理论知识,最终变为“新闻技工”,而非新闻工作者。

重视实践课程固然没错,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实践”技能的重要性,便会使得新闻教育的知识结有失平衡。理论和实践二者作为新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理论是学习实践技能的基础,正是有理论知识作为底蕴,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实践技能。如果学生忽视学习理论知识,造成理论知识的薄弱,导致学生在往后的学习工作中出现难以消化新知识,进而直接影响对于新技术技能的学习掌握。由此可以看出,轻视学习理论知识的结果最终还是回到了对于实践技能的学习掌握上。

因此,我国新闻教育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不要盲目地将“实践”与“工作”相对等。同时,注重通识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同样具有很大帮助。

四、结 语

总而言之,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形势良好,积极因素左右着整个新闻学教育的发展。但是新闻学教育的发展在大步前进的同时,要时刻警惕消极因素对于新闻学的影响。而实践问题则是其中之一。

通过对诸多文献中关于我国新闻教育中的实践“轻”与“重”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新闻教育中的确存在“重实践”与“轻实践”两种现象,但是二者的存在并不矛盾。诸位学者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新闻教育中的实践问题做出思考:所谓“重实践”,即我国新闻教育中对于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实践理论”,这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都是不利的,因此需要淡化实践意识;所谓“轻实践”,是由我国新闻教育的现状以及思想意识对实践教学课程教育不足所出现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师资和实践设备两个方面。需要教育工作者及学生转变思想,并改善办学现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第9篇:轻化工程论文范文

关键词 校本培训 专业成长 平台打造

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加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而校本培训是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以教师的专业需求为导向,在充分尊重教师自尊心、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前提下,将教师分为“年轻教师、基础教师、骨干教师”3个阶梯,以校本培训为平台,实施教师队伍建设的“三大工程”,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下面结合我校“三大工程”建设的实际,谈谈校本培训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

一、实施以培养骨干教师为先导的“名师工程”

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全校中青年教师的优势和不足进行逐个分析,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有序进行培养。同时,激励他们依据自身的优势,拿规划、订目标。在此基础上,学校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引路子、压担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市县优质课竞赛,主持或参与县级以上的立项课题研究,选派他们到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名师工作室学习培训,要求他们每年至少要有两篇以上的论文在省级以上教育类报刊上发表,定期上好研究探索课、示范公开课,系统性地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活动。组织教师赴扬州、南通、南京等地学习、考察,接受更多的前沿教科研信息。

通过学习培训,这些教师很快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并逐步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发展。我们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市县骨干教师的申报、参评工作,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近年来,我校的市县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由原来的3名上升到17名,约占一线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以技能培训促专业成长的“强基工程”

针对我校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和专业发展单一的现状,我们抓薄弱学科、薄弱师资,开展各种卓有成效的校本培训,做到“研有主题,学有内容,有的放矢,校内外结合”,大力提高教师技能,促进专业化发展。如我们尝试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每周集中教师进行一次信息技术专题校本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利用网络获取教育信息、提高专业水平和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再如,为了丰富大课间及社团活动内容,我们邀请县内外名师来校,对体艺老师进行“剪纸艺术”“体育游戏”“儿童稻杆画”等专题校本培训。对部分学科教师力量不足的情况,我们采取分批派送培训的措施,尽力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平台,满足各科教学的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学校各科教师初步实现了专职化,许多教师一岗多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强化以力荐新人为目标的“青蓝工程”

我校以年轻教师为重点培养对象,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师徒结对为抓手,切实抓好4件事:(1)自主学习,撰写学习笔记。学校刚性规定年轻教师每学年至少要读好一至两本教育名著,撰写学习心得,笔记不得少于1万字。(2)搭建平台,聚焦课堂。在对年轻教师的培训中,我们注重开展案例教学,深入挖掘校内培训资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做到以课堂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提升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结合度,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帮助他们上好过关考评课、自我亮相课、成长展示课。(3)严格要求,促其提高。学校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开展网络教研,到骨干教师的教室跟班听课,要求达到两个不少于:每周听骨干教师课不少于一节;每周参与骨干教师集体备课不少于一课。同时通过“听课――说评课――改教案――再听课――再评课”的培训方法,帮助他们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4)开展教育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大比武。我们利用校本培训,集中学习论文,促进青年教师提升理论素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