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保健方法论文精选(九篇)

保健方法论文

第1篇: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追求和关注的问题,儒、道、释、佛、医等各家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理论。然而,这些理论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似乎已不完全适应,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在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中,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参入到不择手段与道德沦丧的竞争索取中。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再加上居住的环境日趋恶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噪声污染;社会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等,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于是现代保健体育越趋热门,内容繁多。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养生术作为一项优秀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走到了今天,它将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竞技体育非常发达的今天,理清传统养生体育思想与现代健身理念,使传统养生术与现代保健体育进行有机结合,成为一门新兴的现代保健体育科学,对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养生体育思想方法

1.传统养生的内容我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养生术、五禽戏等养生功法。国内最早出现“养生”一词,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养生主》,其源出自《老子》“撮,养也。意味保养自己的生命,使其延年益寿”。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辟谷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总之,不外乎“养”。我认为养生就是“治未病”。正如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养性序》所说:“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来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此即“养生”之意。道家静坐养生讲究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练功方法,强调精、气、神三者合一,做到心动形随,意发神传;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即练身方法的内三合。中国传统养生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导引养生术、吐纳术、推拿按摩术、医疗体育和传统武术等。其中导引可以分为:导引静功和导引动功;吐纳可分为:顺纳法和逆纳法;推拿按摩可分为:自我按摩或他人按摩;医疗体育可分为: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练功十八法等;武术有:太极拳、长拳、查拳、华拳、长、短、软器械等。导引,也作“道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是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进行的肢体运动及呼吸吐纳,以防病保健的方法。即由意念引导动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运气。它通过身体姿势结合呼吸,意念集中并身心松弛等方法的调节来增强人体各部分器官的机能,诱导和激发人体各部分器官的潜能,以此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导引是培育元气,扶植正气,达到挟正祛邪,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肢体的运动变化,意念相随,起到气血畅通,舒筋活络的作用,发挥自我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吐纳,也称“导引行气”,语出《庄子•刻意》。是利用意念使吸气深而匀长,吐气时发出吹、呼、唏、呵、嘘等微弱的声音,以吐故纳新,增强相应器官的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推拿按摩,是我国人民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和实践,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而创立的一种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大多是用拨乱反正,去瘀化滞的方法达到治疗目的。养生按摩则是为了疏通经络、调理相应的脏腑,以达到保健的目的。医疗体育在锻炼时,强调放松机体,平衡呼吸,安静大脑,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及植物性神经系统,缓冲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降低大脑的应激反应,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预防疾病的发生。2.传统养生的理论依据春秋战国至秦汉三国是我国养生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先秦诸子对养生实践总结、归纳的基础上,经秦汉三国时期的融汇,奠定了我国古代养生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全面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病理病因、疾病寿夭的基本问题,建构了古代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理论体系。《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养生思想是强调“防患于未然”,从生理、心理等方面提出了养生的基本原则。我国传统养生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养生原则;“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预防原则;“调节阴阳,刚柔相济”的动静原则;“保养精神,承天顺地”的自然原则等。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础理论是融汇中国古典哲学与祖国医学理论之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阴阳学说、整体观学说、天人相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所谓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或同一事物内部包含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概括。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整体观学说,古代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心脏为核心,以经络为纽带互相联系的整体。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是有机联系的,作为特定内环境的脏腑,不是孤立不变的,各个脏腑之间相互依赖以维护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统一。天人相应学说,是将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与自然规律进行类比,是以自然法则为基质,以人事法则为归宿的系统理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的机体生理、病理、生长、发育、衰老都与自然界的变化休戚相关。人应根据自然界变化,调节脏腑机能,养精安神,平衡阴阳,则健康无病。反之,人的五脏六腑就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引起各种疾病,有害于健康。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3.传统养生观我国传统养生观主要有:形与神俱,形神兼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动态和谐的养生观;经络运行,气血调和的保健观。传统养生的方法很多,根据形神动静分为静功与动功两大类。静功有:打坐、内养功、站桩功等;动功有: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按摩等。但是这种划分方法并没有体现传统养生的实质。各种传统养生方法不仅强调形体的动静,更重要的是强调神的动静。中医理论认为: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舍。形不离神,神不离形,神形合一,才不受伤害,享其天年。我国传统养生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分为养形和养神两种,通常主要指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形体锻炼,是以有规律的形体动作构成的养生方法,其特点是以动为主。《吕氏春秋•尽数》上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故精气血的流畅,体质的强健需要通过形体的运动才能达到。因而,养形似乎与“动”有不解只缘。我国养生家们更青睐养神。养神为重、养神为主的思想相当突出。他们认为精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是支配生命活动的灵魂,没有健旺的精神,人的形体只不过是躯壳而已。养神的关键则在于“静”。以老庄养生观的滥觞,儒、道、佛、医及后继的养生家几乎都坚持了清静养神的原则。养形宜动,养神宜静,两者似乎泾渭分明,互为拮抗。其实不然。中国养生学中的“静”既不是静而不动,止如死水,也非单纯的形式上的静。静是指平静的情绪和心态,意味着体内的阴阳平衡。然而,中国养生学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养神,而是提倡形神兼养,两者相辅相成。“静以养生”具有科学根据。现代医学证明,练功者血浆皮质素下降,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意守能在大脑皮质形成局部兴奋点,产生诱导使抑制区域扩散和加深,并排除情绪上的干扰,增强意志和情绪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调息还能使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高,从而使肌电活动、心电活动、心率等都有所下降,末梢血流增加,机体的氧耗减少,达到恢复体力的目的。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传统养生充分体现了辨证的动静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传统养生的精髓。生命不仅在于运动,还在于静。4.传统养生的作用我国传统养生首重养神,注重人的精神炼养、思想道德修养,其次才是形体的锻炼。养生活动能行气血、养形体、乐精神、强五脏,具有补精、益气等作用,对现代健身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形成新生科学的健身观念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传统养生的健身功效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效的消除疲劳;调节情志,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身心俱健;培养道德情操,促进精神文明。我国传统养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和衰老做斗争的经验结晶。它不仅符合健身的需要,而且符合中华民族的心理需要,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民族健身法。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养生有以下作用,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协调能力;有利于健康长寿。

二、现代保健体育与健身理念

1.现代保健体育“保健体育”一词是1982年6月,国家教委、卫生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文,《关于在中医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保健体育内容的意见通知》中提出来的。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理论界一直把保健体育课解释为:“是为身体比较弱,有某些疾病和身体某部分器官有些缺陷的学生开设的,其目的是通过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这种解释难免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即保健体育课就是为病、残学生或病后恢复期学生开设的。保健体育的项目也被控制在适合其身体特点,简单易行、容易掌握的范围之内。这种理论是受竞技体育意识的影响为出发点的,从根本上歪曲了保健体育的本来面貌,这是保健体育课在学校至今没有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理论也没有正确的理解保健体育的目的与作用,因此缩小了保健体育的适用范围,抑制了保健体育的发展。2.现代健身理念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全面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即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维健身观”。三维健身观是相互联系的三个健康构成要素:“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和以社会生活为特征的行为健康。”我国2002年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现代保健体育的目的在于保证人体生命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化发展与外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3.现代保健体育的特点现代保健体育是纯动型的健身方法,认为生命在于运动。主要以身体运动锻炼为主,强调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人的生命质量。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身体运动,调整、改善人体物质能量代谢过程,提高人的体力与能力,同时调节人的心理、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治疾病,延缓衰老。4.现代保健体育发展面临的问题由于对保健体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对保健体育课教学的规律与作用缺乏研究,认识模糊,行动上敷衍塞责,从而使保健体育课未能形成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缺少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的理论和实践教材;在偏重运动技术教学、轻视保健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才导致教师缺乏系统的保健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

第2篇: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现状;思考

1 精简教学内容

体育保健学包括的内容广泛,以赵斌和姚鸿恩老师主编的《体育保健学》(第一版)为例,除开绪论部分,共有11章,涉及的内容从体育运动与健康到运动按摩。以我系为例,学习的时间为一学期,包括实验在内,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不超过36学时,社体专业不超过32学时,在如此短的学时安排下,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想必大部分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体育保健学教学内容的精简已势在必行。但如何精简?从哪些方面进行精简?是大部分高校体育院系体育保健学教师不得不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根据现有课程的时间安排,体育保健学一般是在第三学期开出,本人认为,对第一到第五章有关运动与健康、体育运动的卫生要求、医务监督,运动与合理膳食和运动性病症部分的内容可进行精简,这些部分的内容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而对六到十一章有关运动伤害的现场急救,运动损伤概述,常见运动损伤,身体各部位运动损伤,体疗康复和运动按摩等应作为重点学习内容,又由于保健学一般是在运动解剖学之后开出,所以,与运动解剖学相关部分内容也可考虑为精简对象。总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取舍合理,是有效、全面和系统进行体育保健学教学的重要保证。

2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获得知识,而是在于应用和创造。在体育保健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其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现行的体育保健学是由体育运动与医疗保健两者融合而成的新型交叉学科,主要是以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生理表现与规律、保健措施为主要内容的应用类、综合性的学科。尽管教材经过不断的修订,但现行教材中医疗保健的内容偏多,其中一些内容对体育院系的学生来说难于掌握,且不够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畏难情绪,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摆在我们高校体育保健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由于体育保健学内容的抽象性和难懂性,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会使学习效果事倍功半。而如果教师采用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不照顾学生的情绪,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落千丈,更别说奢谈掌握知识了。因此,把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强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所以,教师应在体育保健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快乐教学”、“合作式教学”和“兴趣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体育保健学的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也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如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的普及是教学手段改进的重要标志。在体育保健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用生动的动画或视频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直观化解说,这样可以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容易,使体育保健学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更突出。

3 改革实验教学

体育保健学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现有学时的安排,实验课占整个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左右,其实践性也体现在理论和实验的不可分割上。尽管体育保健学实验课内容无统一的硬性规定,只需据教材内容并结合所在院系实验室条件进行正常开设,但在仪器设备和硬件设施较齐全的体育院系,可开展有一定难度或较高级的实验,而在条件和设备较落后的地区,应选取简单可行的实验项目开展实验教学。具体来讲,应结合所选体育保健学教材的内容,重点考虑演示和验证性实验,如按摩的基本手法、保健按摩、运动按摩、穴位按摩和治疗按摩等,并在实验教学大纲上要有所体现;而专业性较强的院系,在仪器设备较齐全的情况下,可有条件地开展一些较高难度的实验,实验项目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如运动性疲劳的判定和运动损伤的特殊检查手法等,以激发学生对体育保健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体育保健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其概念不但多而且较为抽象,对于文化底子较为薄弱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如处理不当,易使学生失去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实验教学有利于缓解长时间理论学习带来的压力,调节学习的气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对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益。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升华,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体育保健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课程,是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学习体育保健学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理论体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运动中和运动后人体进行体育保健的有益探索,使理论写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加深学生对体育与保健的认识与理解,为更好地开展运动训练、全民健身和运动处方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本文从精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验教学内容这三方面对体育保健学教学改革提出了粗浅的看法,以期为提高体育保健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体育保健学能更好地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楚婕.探究式教学在高校体育保健学课程中的运用[J].学园,2014(34):68.

第3篇: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摘 要 体育保健课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内蒙古高职高专的问卷调查,研究内蒙古高职高专体育保健课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有关问题,寻求提高保健课教学质量的方法与对策,使每一名伤残、病弱的大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高等体育教育。

关键词 内蒙古地区 高职高专 体育保健课 现状 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有越来越多的残疾同学走进了大学校园,这是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重视和关怀,这些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聪明才智,身残志不残,渴望像正常的学生一样参加体育运动,并有从运动中获得锻炼身体、使自己早日康复和愉悦身心的欲望。但是,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些高职高专院校(4所)已开设体育保健课,但保健课的内容、形势、考核方法还很随意,只注重传授实践内容,传授一些基本的技术和技能,未能将体育保健课教学提高到使学生获得长远利益,达到终身健身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开设体育保健课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些高校根本没有开设体育保健课。因此,现今的体育保健课无论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弊病,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一、研究对象

内蒙古地区的19所高职高专院校(内蒙古赤峰学院、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商贸学院、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网、相关保健课书籍,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二)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要求,遵循问卷设计的原则,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

(三)数理统计法。论文对相关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汇总,该数据为论文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现状

通过对内蒙古19所高职高专院校体育部和学生进行访问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的现状不容乐观。问卷调查显示,开设体育保健课的普通高校仅有4所,占21%,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普通高校15所,占79%。

我们对未开设体育保健课的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认为缺乏科学系统的体育保健教材和缺少康复保健专业教师是影响课程开设的主要原因,而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对该课程的设置与建设的重视程度则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学校不能为体育保健课提供基本的教学条件和场地器材设备,制约了学校体育保健课的建设和发展。

(二)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1.忽视理论教学和学生的差异性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健康理论的教学,不能够将体育保健课教学发挥到使学生终生受益,达到终生健身这样的高度,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

2.体育保健课教师综合技能水平不强

保健课的教学即要保证正常学生的身体机能的加强,也要保证伤、残、病、弱等特殊学生身体健康和身体机能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既具备丰富的体育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又要具备系统的保健、康复及营养学知识。具备综合技能的专业教师还不多见。

3.学生身体状况信息不全

储备学生正确的身体信息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学校体育保健课的开设正确的进行体育保健教学,有利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但学校普遍没有建立健全在校学生的保健档案。

(三)发展对策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体育保健课程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快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应重视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建设,为体育保健课程提供教学设备、教学场所、专业的体育保健教师,保证保健课程实验研究的科学研究资金。

2.构建合理的体育保健课课程目标体系

构建合理的体育保健课目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以及社会适应目标,这些目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体育课目标,更多地应考虑健康弱势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3.全面提高保健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体育保健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师是组织者和实践者。保健课教师必须具备指导学生康复和丰富的保健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加强保健课教师的素质建设,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进修班、函授学习等方法,改变目前保健课教师少、业务水平差的状况,为更好开设体育保健课打下基础。

4.建立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保健课程的评价标准

建立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推动体育保健课程朝着正规化、科学化方向前进的必要手段,也是反映教与学过程效果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应从健康教育和健康意识的养成入手,从掌握康复保健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制定适合自己康复的保健运动处方和执行运动处方能力,以及身体功能恢复状况、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评。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体育保健效果的评价,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与收获,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自觉参与课余健身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并为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等.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

第4篇: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医学院校 体育 保健课 运动处方

我国《体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自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实施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在招生中放宽体检标准,学生群体中体弱、残疾的人数不断增多,体育保健课的开设就成为在校特殊群体的必修课,也是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院自2005年开设了保健课,主要是太极拳、保健气功、保健穴位按摩等课程,以保健学、生理学、健身气功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结合医学院校自身优势,尝试采用以医疗保健、体育疗法、心理教育和运动处方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院大一、大二年级保健班病残弱学生76名。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二、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目标

我院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目标是:讲授医疗体育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运动处方,对学生进行恢复锻炼指导,增强学生体质,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恢复和提高身体运动机能,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调控能力,提高学生对康复保健课程的认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最终保障无法正常参加体育选项课的学生顺利结课。

三、体育保健课模式实施步骤和运动处方的制定

1.体育保健课模式实施步骤

(1)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新学期学生选课分班过程中,学生根据身体状况选修保健课,根据学生提供的医学检验证明,进行初步的健康分类评估。然后,在病残弱学生进入保健班后,再次发放健康状况调查表,建立保健班学生病历档案,以便详细地了解学生病残身体情况。

(2)对身体素质进行等级划分

对病残弱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评估,按“伤、残、病”性质分为“损伤型”、“残疾型”、“病症型”三大类。其中,“损伤型”主要病症是骨折、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残疾型”主要病症是先天性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病症型”主要病症是心脏病、高血压、手术后遗症及各种内脏器官病症等。我校2005年以来参加体育保健班76名学生中,“损伤型”13人,占17.1%;“残疾型”27人,占35.5%;“病症型”36人,占47.4%。这些学生不能与正常学生一样上体育课,如果勉强跟正常班上体育课,既达不到健身目的,也影响了该科目的成绩,重修的现象也较多,对其学业造成了影响。

2.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

(1)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配方

根据病残弱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配以医疗保健即医院用药治疗为主和体育疗法即太极拳、太极剑、保健气功、瑜伽、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练功十八法、推拿按摩等手段,并根据不同的疾病、病情,选择疗法与强度。如慢性膝关节炎,以内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血海、足三里、梁丘、悬钟,三阴交等穴位的针灸治疗,太极拳练习等。

(2)根据体质情况配方

根据病残弱学生体质情况,采取健步走、毽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广播操、徒手操、跳绳、游戏等体育锻炼方法。如速度、耐力、力量素质较差的病残学生,配以:①健步走:50m快,50m慢,重 2~4组,强度以心率110~130次/min为宜。②持续跑:800~1000m,强度以130次/min为宜。③力量练习,俯卧撑6x3组,原地纵跳6x3组。

(3)保健课运动处方的实施

根据教学大纲和病残弱学生具体情况,我们在2年共4个学期课教学中,前3个学期以体育疗法主,运动处方为辅,最后一学期以运动处方为主,教师辅导、监督为辅。体育保健课时间为每周两节课共90min,在完成大纲要求、基本技术、技能学习的前提下,30min实施运动处方,由教师监督完成。课下我们根据病残弱学生身体情况,要求他们体疗每次不少于20min~30min,身体素质练习每周2~3次。

四、体育保健课考试项目、内容、方法和标准

体育保健课考试内容应全面反映体育保健教学的效果,反映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康复、保健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及康复效果。

考核项目与内容:体育理论和实践。体育理论部分:基本理论和保健理论;实践部分:广播操、徒手操、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气功、瑜伽、八段锦、练功十八法、推拿按摩点穴法、常见疾病防治法、乒乓球、羽毛球、毽球、跳绳等。每学期酌情选择以上考试项目和内容。

考核方法、标准与成绩评定:体育保健课每学期都进行考试。理论部分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统一命题、闭卷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30%;实践部分每学期的考试以2―3个项目为宜,进行两次考试,以最佳一次的成绩记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30%;学生康复效果评定,每学期由校医院出示证明、教师观察考核认定、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来综合打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20%;学习态度、锻炼意识、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10%;出勤情况是体育保健课学生成绩评定重要的依据之一,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10%。

五、结论与建议

康复保健课教学内容设置合理,项目广泛,与病残弱学生的主体需要紧密结合,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体差异。通过对病残弱学生实施运动处方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状况水平、保健处方知识、运动素质水平等,提高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指导病残弱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通过康复保健课程,病残弱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健身理论和方法,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了自己的疾病,掌握了体育锻炼中自我监督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本课程实践教学部分能够改善和恢复肢体和心理上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立与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运动处方在保健体育课中的教学与运用,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基础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健身理论知识,有良好的讲授、组织能力,学校应有专职的保健教师。

体育保健课的考核在全国尚未出台统一的评分标准,各省、市、各高校可根据本省、市、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项目和评分标准进行考试。对保健课教学要有严格的检查措施,以保证备课教案、授课内容、教学进度等能够符合既定的要求,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登高.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 刘海平,腾青.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

第5篇: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社区;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28-02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敌深入,社区群众对疾病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预防保健是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保健在目前医疗机构中的社区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在社区医疗服务中越来越得到认可与重视[1]。本文就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做如下分析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随机选取社区群众2000名,其中男1100例,女90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52.6岁;学历有高中760例,大学以上540例,中专420例,大专280例;无病人群1050人,有病(包括各种急慢性病)950人。

1.2方法在随机选取的社区群众2000名后发放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问卷,内容包括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对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的知晓度、认可度及接受程度等相关社区服务知识。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以x2,P

2结果

由上表1所知,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问卷调查人群结果分析显示,问卷回收率100%,知晓度有病人群86.3%,无病61.9%,高中43.2%,大学以上95.6%,中专75.9%,大专85%;认可度有病人群73.1%,无病55.4%,高中38.0%,大学以上90.6%,中专71.7%,大专75.7%;接受度有病人群85.8%,无病59.5%,高中34.2%,大学以上92.8%,中专70.9%,大专86.4%;结果分析显示有病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认可率及接受程度均高于无病人群,而且随着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越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作用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3讨论

3.1中医预防保健指导原则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继承和创新中医优秀医疗文化,弘扬中医特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丰富发展中医“治未病”理论与预防保健实践[2]。不断完善中医特色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独特作用,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3.2中医预防保健理论基础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的生理功能一旦失调,或受疾病等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腑功能失去协调关系,就会发生阴阳失调,动态平衡发生病变。而中医预防则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未病为主要法则,重在保健。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顺应四时气候、外界环境不同的变化加强保健防病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3]。这种“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论在中医整体观点的指导下发挥中重要的预防保健作用。

3.3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本组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在社区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有病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认可率及接受程度均高于无病人群,而且随着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越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作用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治未病”为指导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医疗健康文化元素,长期以来在保障和预防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健康及养生观念变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知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②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深化,积极探索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预防保健作用。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优势,保障和实现人民健康权益,为全面建设小康及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生产力基础;③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在社区服务开展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是以中医“治未病”为基础理论,坚持以个体健康状态为中心,规范地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反映个性化、系统化、全程服务化及切实保证服务质量的新的医疗服务模式;④中医预防保健的开展是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4]的指导下以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要依托,按区域需求进行规划,设立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利用各种医疗资源,发挥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的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光荣,施永兴,潘毅慧,等.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9:110-119.

[2]王思成.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预防保健体系构建思路及公共卫生政策措施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9):851-853.

第6篇: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中医养生传统保健运动保健学一、引言

“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至理名言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的,现在已为世人所公认。其实早在数千年前的中国,运动就已经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源远流长的中医理论在运动保健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对当今人们的运动健身和养生保健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吕氏春秋・尽数》中明确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蠢,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非常明显,此在说明一个道理: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涵

1.中医养身的文化内涵。我国中医养身文化博大精深,早在西汉年代就出现了引导养生术、五禽戏等养生功法。但在我国最先出现“养生”一词,见于战国时期《庄子养生术》,其又源自《老子》“撮,养也”,意思是保养自己的生命,让其健康益寿。而中医传统养生基础理论是融汇中国古典哲学与中医学理论之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经过历史选择其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括:导引养生术、推拿按摩术、传统武术、吐纳术等。

2.中医养生与传统保健运动的内在关联。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在历史长河中,构建了以自身修持实践为根本,涉及哲学、科技等诸多学科文化系统,有着独特的传统风格和文化特色。它们具有相同的目的意义,即强健体魄、预防疫病、延年益寿。在健身理念上亦有相似之处,“天人合一”与“多维健身观”都体现了中国朴素的整体观。但传统保健运动在方法和实践上,和中医养生一样博大精深。所以中医养生和传统保健运动应相互汲取营养,取彼此精华并充实发展,逐步完善。

三、运动保健的生理作用

1.平秘阴阳的作用。根据中医学“阴阳互根”的思想,人的生命活动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平阳秘,精气乃治”。意思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身体健康的维护,是由机体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中保持阴阳能动的平衡来维持的。如果人体内的阴阳处于动态平衡,即人体生理功能正常,气血和畅,人的生命活动旺盛,也就不会生病。运动保健的作用就是以其运动形式和手段的不同,来求得阴阳的平衡。

2.调和气血的作用。气和血及其在体内的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气血通畅,生命活动就得以正常进行;气血失调,就发生疾病。运动保健是通过运动肢体来促进体内新旧气血交换,即新陈代谢来调和气血的。

3.扶正祛邪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在人体内存在着一种抗御外界病邪人侵的力量,叫“正气”,同时又把体内存在的致病因素称为“邪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从“用进废退”学说或运动生理学的“超量恢复”学说来看,运动保健是培育正气的有效方法。

4.强健筋骨的作用。体育锻炼的独特作用,就是使人的体格强壮,各种器官功能良好。由于运动的刺激和供血量的增骨骼的硬度和弹性得到了维持,使肌肉组织中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膜变厚,肌纤维增粗,筋骨强健。

5.运动可增强脾胃功能。华佗提出:“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而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长寿。

四、运动保健按摩的作用

运动保健按摩有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时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快速排泄代谢物;促进精神振奋,克服机体失调,进而防止运动伤病的发生等作用。实践证明,运动保健按摩对于运动者,在维护和提高健康体质和保护良好的训练和竞技状态,增进和发挥潜在体能,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显示了特殊的功效,也引起国内外体育界及有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1.运动前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运动者在训练或比赛之前,某些器官就已发生了变化,如心跳加快、收缩压升高、肺气量加大、呼吸频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血糖上升、血乳酸增加等。这种状态,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赛前状态。一般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进,赛前状态的反应就越明显。当运动者处于不良的赛前状态时,就会影响体能及技术的正常发挥,尤其是赛前过度兴奋,会导致赛前焦虑,从而影响运动成绩。运动前按摩不仅调节机体各系统器官和精神情绪,尤其能够调节神经精神状态,以适应运动实践所要求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还能代替需要消耗部分能量的活动,保存充沛的体力,发挥最大的运动能力。

2.运动间歇按摩。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在运动和比赛间歇,所消耗的能量便开始有所恢复。只是恢复的快慢与间歇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在运动间歇时,用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的穴位和局部肌肉,可以取代单纯的消极休息。及时消除机体的紧张和疲劳,保持良好的状态,加速完成对后阶段运动负荷的准备,这是现场的淮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交替结合。运动间歇按摩应根据运动项目技巧的特点和间歇时间的长短,结合环境条件拟定按摩方法。通常可以不受规范程式的限制,采取灵活机动的应变措施,以局部为主操作,着重于运动负荷较大的组织与部位。手法强度宜轻快、柔和,用量宜少。

3.运动后按摩。运动后按摩又称恢复按摩。运动是人体内物质大量分解、能量大量消耗的过程。在激烈紧张的训练、比赛后,通常会出现过度疲劳和过度兴奋状况。其一,大量耗力,过度劳累,主要表现在全身和局部肌肉酸痛、韧带痉挛等。其二,大量耗神,过度兴奋,主要表现在心神不宁、精神紧张、失眠、头痛、纳呆等。运动后按摩要注意全身系统按摩和主要运动部位局部按摩的密切结合,根据不同的运动,着重于负荷较大的器官的部位。对极度疲乏的运动机体,可以施行全身系统性的恢复按摩,可利于机体全面消除疲劳和紧张状态,迅速恢复运动能力。手法强度和用量的掌握、手法操作规程的选择,都应个别对待,即根据其所表现的疲劳程度和紧张状况酌定。通常以轻柔缓和手法为宜,一般在晚上睡觉前2小时内进行,每次约半小时至一小时。

参考文献:

\[1\]王政,陶玉流等.肥胖大学生有氧运动处方实验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12,28(1).

\[2\]卢红梅.试论人体运动科学化运动科学大众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陈秋斌.中国传统养生体育的理论基础和独特风格\[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9):25-27.

\[4\]王宏伟.保健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3):58-61.

第7篇: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弱势群体,体育保健课

 

1、研究目的

随着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招生制度的改革,以及1996年、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体检标准的两次修订,目前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总数、体弱病残和高龄(35岁以上)学生逐年增多,形成了高校的体育弱势群体。论文参考。对此,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我国的《体育法》也明确要求:“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但在有关体育保健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中,探索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的研究尤少,体质健康测评也不将弱势群体纳入到评价当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对教学中的弱势群体的教学没有实际操作的依据。本文以求摸索出适合弱势群体的教学模式,使他们尽量能够得到与正常学生同样的受教育权利,使他们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都达到与正常学生一样的健康水平。

2、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2.1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安徽省马鞍山市的5所高校(本科1所,高专1所,高职3所)。

2.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1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界定

根据朴永馨在《特殊教育概论》中对特殊儿童的定义, [1]我们可以把一般意义上的特殊群体学生定义为“指身心发展上与普通人有较大差异、在正常范围之外的学生,或者说,是指与教育密切相关的身心某些指标异常或在常态以外的学生”。结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提法,本文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定义为: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如有残障或通过医学检查有各种不适于剧烈运动的疾病) ;手术后或病愈恢复期学生;个别高龄的学生;因肥胖或瘦弱运动困难的学生和一些情绪障碍较严重的学生。论文参考。

3.2对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健康分析

3.2.1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较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在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3.2.2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生理状况

表12009级安徽马鞍山市5所高校申请体育保健课学生原因分析

总人数 先天残疾特体意外伤残高龄其他

人数 10877176 7 1

百分比% 71.315.7 5.66.5 0.9

高校体育教学的弱势群体的构成基本由先天、后天和高龄组成。从表1显示,先天残疾占71.3%,主要表现在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和肢体残疾方面,他们属于不宜参加较大运动量的活动,但不是不能参与活动的人群;特体占15.7%,由于客观的身体原因不能适应体育健康课课程教学的要求,达不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标准,属于运动能力较弱或局部运动障碍的人群;意外伤害分为暂时运动能力阻碍和永久性运动能力阻碍,大部分属于前者,通过积极锻炼是能够恢复的;高龄占6.5%,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其他原因占0.9 %。从以上分布结构上来看,大部分学生身体状况是能参加一些强度较小的体育活动,有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改善身体状况。

3.2.3大学生弱势群体参与运动的认识和行为

表2 2009级安徽马鞍山市5所高校申请体育保健课学生的运动认识

总人数 主动参与被动参与有意义无意义

108129690 18

百分比%11.1 88.983.3 16.7

从表2显示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够,积极性不够的原因主要是自卑和学校不能提供较好的体育设施。从表中的数据表明,他们大多数能认识到体育活动在自身的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渴望在体育健身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一群体对体育的认识和实际参加体育的行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学校积极引导他们,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4大学体育弱势群体参与健身活动的频度

表3 2009级安徽马鞍山市5所高校申请体育保健课学生健身频度

次/周 01 23 45 5以上

人数5632 72 63 2

百分比% 51.829.6 6.5 1.85.6 2.8 1.8

健身频度是指不包括每周的保健课,并且每次活动在20分钟以上。从表3显示,参加健身活动5次/周以上的只占1.8%,参加健身活动2次/周以下的占87.9%,调查部分高校非保健课学生健身的频度大于5次的约为34%,说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健身的频度很低,远远低于非保健课的学生群体,该结果与表2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也存在着很大的矛盾。

3.2.5大学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状况

对安徽省马鞍山市5所高校的调查表明:安徽省马鞍山市有60%的学校有《体育保健课管理办法》,对体育弱势群体单独进行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并有兼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有40%的高校有教学大纲,教学的形式主要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为辅,教学内容主要以运动量较小的项目为主,如慢跑、太极拳、乒乓球等,对学生的运动量无基本的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自我感受,来安排运动负荷,保健课教学基本等同于活动课;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基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以出勤做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体育成绩基本在60―70分之间。

4、结论与建议

4.1建立适合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和谐体育氛围

4.1.1学校应加大对体育保健设施的投入

学校对体育保健课应高度重视,加大对体育保健设施的投入。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应为他们提供符合他们要求的场馆和器材。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活动空间。

4.1.2强化高校教师和弱势群体学生对健康概念的理解

健康应该是全方位的概念,在高校弱势群体体育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 认识体育保健课是体育弱势群体增强体质、建立良好心理品质和拥有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并在运动方法方面传授其科学健身的原理与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解决了大学生健康认识问题,其他问题则有了突破的可能性。

4.1.3体育保健课功能应准确定位

对五所高校,上了一年体育保健课的108名学生和10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认为保健课对身体有宜的学生占9%,教师认为体育保健课对学生身体有宜的占10%;说明了教师和学生对体育保健课程的功能定位有误区,教师和学生期望通过体育保健课程能恢复健康,是不现实的,体育保健课程应更多的定位在心理健康、行为健康方面。

4.2解决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加强心理疏导,调查表明,大部分高校弱势群体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有较强烈的恐惧感和自卑感,是造成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健身活动障碍的重要原因。女大学生表现的尤为突出,如着体重超标问题,当她们在完成一些规定内容时显得十分吃力,往往被周围的同学讥笑而产生自卑心理,进而逃避上体育课和健身活动。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体育保健课的第一课就应该应晓之以理,让高校弱势群体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充满信心。

4.3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4.3.1开设体育保健课程

保健课是为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适应性体育教育课(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2]课程以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人体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中国传统养生方法和西方体育疗法相结合作为康复手段,达到适应性体育教育的目的的课程。从课程的内容、目标上可以看出,体育保健课是改善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有效途径。

4.3.2全面提高保健课教师的专业水平

拥有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体育保健课教师队伍是提高保健课质量的前提,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高校保健课教师比较缺乏,基本由体育教师来兼职,他们的保健知识不够专业,要搞好我省高校体育保健课的教学就必须尽快建立一支与此专业相关的师资队伍。可以边学习边深造,也可以委托体育院校(师范学院的体育系) 进行本专业的培养,据资料可知全国目前有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南京体育学院等几所体育院校有此专业可以培养体育保健专业的教师。论文参考。

4.3.3建立体育保健课的教学文件

根据教学的一般要求,开设某一项课程前必须要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案,同时要建立保健课学生个人档案,详细记录学生的体质状况和上体育保健课的原因等教学文件。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学校的教学大纲,根据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制定校本教材,做到有的放矢。

4.3.4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满足学生需求

体育保健课不能套用正常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选用的教学形式应该是符合高校弱势群体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如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安排30分钟/节,每周3次。教学的模式也可以多样化,如:成功教学模式、超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处方教学模式等。只要有利于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学习的,我们就应该灵活、机动的运用。

4.3.5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评价体系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观念,增强过程性评价,减弱结果性评价。要让保健课的学生拥有和正常学生同等的权利,让保健课的学生体会到体育的成功和乐趣,从成绩上肯定他们的进步,如:在评定奖学金时,应取消上保健课的学生不能参与奖学金的评定等规定。对体质情况明显改善的学生应及时地将他们转入正常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朴永馨. 特殊教育概念(修订版) [M] .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

[2]吴燕丹 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 (8) 85-87

第8篇: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 《内经》 养生益寿 保护脾胃功能 情志调节 体育运动 内脏功能调摄

《内经》特别重视养生益寿的重要性,它创造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益寿理论方法,形成了完整的养生益寿理论体系,对指导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人类要保持健康长寿,首先要排除危害人类健康的诸多因素。本文认为以下4种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

1.1 脾肾功能失调

脾肾乃为先后天之本,二者相互依存,维持和补充人体的生命所需物质,以保证生命的延续。脾为后天之本,当饮食无节,暴饮暴食或偏食五味等,则可损伤后天脾胃运化吸收功能,导致气血津液乏源。肾为先天之本,维持着人体生长发育和衰老,故肾脏精气主持着人的生死寿夭。《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精者,生之本也。”所以当色欲过度,房劳过极,酒醉入房,未成年即为婚等,均可损伐元阳,耗散其精气,导致虚损。

所以,长期违反生活规律的人,则可导致脾肾功能失于调节,则有害于健康,使人出现早衰。

1.2 情志失于调节

人的各种情志活动与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是统一的,乃“形神合一”。而情志变化同样可以产生精神异常。《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所以情志失调则有害于健康长寿。

1.3 体育运动减少

古人云:“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够强身健体,提高抗病能力;否则可能导致疾病,同时,运动减少,影响机体新陈代谢,脾胃受损,可伤及形体等,有害于健康。

1.4 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的强弱,直接关系到长寿与早衰,而禀赋强弱的关键又在于先天肾脏精气盛衰,当肾脏精气耗散,可致先天禀赋乏源,出现早衰现象,有害于健康和长寿。故研究养生益寿必须重视先天体质因素对后代机体的影响。

2 关于《内经》中养生益寿理论及方法

2.1 保护脾肾功能

2.1.1 要饮食有节 机体的生长发育,全赖后天脾胃摄取补充营养;《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阐述了饮食与脾胃和形体关系密切,故要求饮食要有规律,禁辛辣油腻之品,不伤脏腑之气,以保护脾胃之功能,才能延年益寿。

2.1.2 固护肾精 为使肾脏精气不受损耗,必须要保持情志安顺调和,精神内守,要节制房事,不可过度,酒后不宜房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乃为半百致衰的一大因素,《景岳全书》说:“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设禀赋本薄,而且恣情纵欲,再伐后天,则必成虚损,此而伤生……。”告诫人们房事不可过极,否则不但耗伤先天之精气,而且损伤后天之脾气,对健康极为不利。《养生医疗浅说》认为:“未成年即为婚……损伐元阳……致使精衰气弱神散。”说明早婚育者必伤肾阳,耗散先天之精气,致以早衰也。因此,为使禀赋后代的强健体质,必须积极提倡晚婚晚育,以固先天之元气,肾精之充足,使机体不受损害,有益于延年益寿。

2.2 重视情志调节

养生应以调神为要也,神明方能形安,《灵枢·天年》曰:“失神者亡,得神者昌。”所谓调节情志,主要是对意识思维情绪上的调节。人必须保持志闲少欲,心安才能不惧。作为健康长寿之人,必须要努力保持精神愉快,情绪乐观,认真按照养生之法调节充实自己的精神所需,增强自身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才能安度天年。

2.3 增强体育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中医认为,动静结合,相互协调,可养形调神,如《内经》中的导引、吐纳、气功等,均属偏静的形神合一养生法。“春三月……广步于庭……以使志生。”太极拳,五禽戏以及当代中老年迪斯科等均属体育运动养生法。动静结合,对形神兼养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认为,坚持动静结合体育运动,应视为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2.4 注重内脏功能调摄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养生保健基础上,除重视脾肾功能之外,不能忽视其他脏腑功能调摄,当其他脏腑发生病变时,应该进行及时调整,防止相互影响。因为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那么临床上除用药物调节外,更重要的是应以养以防为主,如保护内脏功能的食疗、按摩、针灸等方法,均可互相结合,以达到延年益寿。否则,就不能达到养生之目的。

《内经》中的养生益寿理论,它是中医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实践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且在理论上也有着精辟论述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文探讨了养生益寿理论方法,其中保护脾肾,情志调摄,增强体育运动,内脏功能调摄,这四种方法应视为《内经》养生益寿理论中的核心,以期更好地促进人类健康保健事业的发展。

第9篇:保健方法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保健体育;健康教育;高校体育;作用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宝贵民族文化遗产。它以祖国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导引健身功法等内容作为强身健体、保健康复、修身养性锻炼方法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不仅与中医学密切相关,而且有着其精湛的实践、理论内容以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高等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用传统保健体育养生内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锻炼习惯,还能促使学生注意身体内部的活动规律和运行机理,身心并炼,真正达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的目的,为打下良好的基础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

1 现代健康教育的目的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又作出了最新的定义:“一个人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皆健全”才算健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间的国力竞争已反映在综合国力竞争上,而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国民综合素质中起着支撑基础作用的就是人的体质,即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没有健康作基础的民族是谈不上建设、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竞争的。旧中国“东亚病夫”的历史给了我们不堪回首的教训。只有健康的民族才更具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既是学校教育现状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故此,旧的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已不能满足需要,更完善、更健全的现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愈凸现出来。

2 传统保健体育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载体、手段

2.1 体育与健康教育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健康教育中为达到目的而不可缺的手段。体育运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培养一个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情绪,克服困难的毅力及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健全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又能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增进友谊。体育锻炼促进个性培养,陶冶情操,帮助学生克服种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障碍,调节消沉、沮丧、紧张等不健康情绪和心理,培养勇敢果断、吃苦耐劳、团结协作、诚实守纪、力争上游、胜不骄败不馁等的优良品质和作风。

在研究体育这个多功能系统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体育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和促进作用。因此,在使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发挥体育的手段和作用。

2.2 体育与传统保健体育

传统保健体育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调整形体姿势、调节呼吸、应用意念,来改善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潜力,达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体育运动一般带有竞争性和对抗性,如跳远,要求跳得远;短跑,要求跑得快;游泳,要求游得快;球类运动,要有激烈的对抗。而传统的保健体育则更重视从内部调整,以人体内部运动,调整人体内部机能,也就是所谓的精、气、神的锻炼。其并不追求短时间内身体的剧烈运动,而是通过姿势、呼吸、意念的锻炼,慢慢地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它很适合现代高校中压力重重的学子们。

3 传统保健体育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作用

3.1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模式、审美观、人生观、宇宙观等,在传统保健体育中都有集中的反映。中国传统保健体育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几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一些优秀的思想理论和健身养生的实践被流传下来,特有的东方文化日益被世界人民所重视和喜爱。因此,作为高校,更应该在健康教育中应用传统保健体育作为手段,为振兴中华作努力作贡献。

3.2 涵养道德,利于育人

我国古代就有“习武先习德”、“崇尚武德、“德艺双修”的至理名言。把涵养道德作为参加传统保健体育锻炼成败的关键,这充分体现了传统保健体育对自身品德的培养和锻炼,非常有利于现代大学生的德育发展。

3.3 强身键体,增进身心健康

传统保健体育以“形神统一”为重要特征。在“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上 追求完美的统一。既重筋骨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内”,指的是心,意、气等内在情态和气息运动,“外”,指的是手、眼、身步等外在形体活动。肢体运动虽表现于外,但要求达到“动中有静”,即注意力集中,情绪安定,并根据动作变化,配以适当呼吸方法,达到形、意、气的统一。这些,在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体育运动中尤为明显,这种特有的练功方法,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络,调精神,而且使人学会辨证的看待和处理问题,进而从中悟出一些为人处世之道,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4 有利于自身锻炼,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传统的保健体育要靠自己亲身去体验,用心去体会,悟出其中意蕴之深,意境之美。而且,传统保健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开展,经济实用,且不分年龄、气候、生活领域,有利于自身锻炼,且一经学会并坚持锻炼,终身受益,具有终身体育的作用。

4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保健体育是一项以轻柔徐缓、以柔为主,柔中带刚为特点的健身运动,进行锻炼时,要排除杂念,做到“入静”,从而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却烦恼,最终达到放松心理的效果,这对于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节奏对人体所造成的紧张状态和巨大的精神压力,有非常好的缓解作用。

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一项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它融合中华传统文明,更具有育心智的能力,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人类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剧,将导致人们精神压力的日益增加。而中华传统保健体育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改善手段,它将在现代健康教育中起到推动的作用,也将成为全人类所共有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