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精选(九篇)

复旦大学考研论坛

第1篇: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

〖2月23日讯〗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2002年我国成功申办世博会以来,上海高校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抢抓机遇,勇担国家责任,通过参与工程设计、构建研究平台、培训急需人才、提供决策咨询、策划主题论坛、弘扬世博文化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对接、服务世博会,充分展示了上海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为推进世博会成功举办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学科优势,担纲重大设计。申博成功6年来,上海理工类院校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围绕世博会的主题演绎、总体规划、园区规划、最佳实践区、黄浦江苏州河水体生态修复、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以及工程管理咨询和主题馆、中国馆设计等,全方位、全时段、前瞻性开展服务,作出重大贡献。同济大学举全校之力,全面、系统地服务世博会,累计承担上海市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研究任务124项,科研经费1.3亿元,由同济大学教授和相关学院领衔世博会“总”字头衔多达8个。

构建研究平台,提供决策咨询。几年来,上海高校承担了上百项各级各类委托课题,主动为世博会开展全方位咨询决策服务。复旦大学会聚多学科研究力量,高质量完成了《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策划研究》咨询报告,为最终方案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了世博经济研究院,与上海世博局等机构形成了良好互动关系,直接参与到世博会门票定价、特许产品经营等具体工作。

调整专业课程,培训急需人才。上海高校针对上海世博会所需人才缺口很大的状况,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调整或开设新的专业,努力为世博会打造具有国际眼光、具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人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专门开设了会展与空间设计专业。东华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为中外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策划世博论坛,弘扬主题文化。上海高校以及一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参与世博论坛的策划论证工作,并围绕世博会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先后连续多年举办了“上海国际金融论坛―世博经济的全球影响”、“世博会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等国际学术研讨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上海师范大学受世博中国馆委托,牵头编写世博国家馆大型礼品书,全书图文并茂,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线,进一步拓展了国家馆展示内容。

第2篇: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

关键词:公共关系;传播;高校形象;复旦百年

1、公共关系塑造形象

英国航空公司所属波音747客机008号班机曾经出现过一个十分罕见的情景:东京——伦敦,航程达13000公里,可是英国航空公司的008号班机上只承载一名旅客。她一人独享了该班的353个飞机坐席及6位机组人员和15位服务人员的周到服务,据估计,那次航班使英国航空公司至少损失10万美元。既然损失如此惨重,英航又为何执意要开通这次只有一名乘客的航班呢?2005年,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芝加哥国际机场偏离跑道而撞上了一辆经过的汽车。但这次重大的事故并没有影响该公司在广大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专家依然给他们以赞扬和好评,人们依然信赖它,为什么?……这些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而且故事一直在继续。不仅是航空公司,也包括软件公司、食品公司、建筑公司、政府、银行、学校等等,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公共关系塑造形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着公关传播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利益,承担着因漠视公共关系而造成的恶果。一件件公共关系杰作,有的使一个 企业 起死回生,有的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探讨高等学校如何通过公关传播塑造形象。

2、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的 科学 和艺术,是一个组织为了在其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争取公众对本组织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对其公众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活动。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就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传播。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当然高等学府也不例外。

所谓高校形象,是指高等学校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使学校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与反映,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环境、学校文化等。高校形象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生源质量、 教育 质量、学生就业层次等,决定着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支持度,是学校的一项无形资产。高校形象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共关系传播工作。

3、结合“拉斯维尔公式”,从“复旦百年”看公关传播如何塑造高校形象

传播学家拉斯维尔曾经提出著名的“五w”模式,一直被奉为传播学的理论经典。该模式简明扼要的展示了传播过程必含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大大小小的传播过程,当然校园公共关系传播也不例外。高等院校公共关系传播的过程就是为了在高校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具体来说,高校公共关系传播者主要是学校的领导人员、教职工及学生;传播内容就是一切跟学校有关的信息(包括、教学、管理、就业等),这些信息往往通过一系列或大规模或小规模的活动传递出来,即公共关系活动,这是公关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手段和大众传播工具;受传者包括校园内部的师生和校园外部的所有跟学校有关的公众;传播效果笼统说来有好的,有坏的,我们当然希望的是收到最好的效果那就是树立起理想中的美好的高校形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下面我们从“复旦大学百年庆典”这一成功的校园公关传播案例中体会究竟何为公关传播塑造高校形象。

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复旦大学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公共关系活动,以突出复旦大学的百年精神和学校特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晚会。2005年9月24日晚,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晚会在邯郸路校区光华楼前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8000余名校友和嘉宾光临晚会。复旦各界学子激情献艺,廖昌永、韩磊、刘欢、等数十位大陆和港台著名演艺人员与复旦师生一起参加了演出,为复旦百年诞辰营造出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同时本次联欢晚会还使得学校内部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学校外部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焰火晚会吸引眼球。整个晚会异彩纷呈,给夜色中的校园增添了更多靓丽色彩。广大师生在美轮美奂的焰火中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百年的复旦,繁荣昌盛的复旦,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全国多家媒体对这一盛况进行了直播和转播,欢乐和谐的气息随着各种媒介信号飞出了复旦校园,飞到了全国各地,飞向了全球。在这样的美妙时刻,作为复旦尚未放飞的学子一定是自信的;在这样的激动时刻,作为复旦已经送给社会的人才一定是骄傲的;在这样的时刻过后,那些正在高考路上挣扎的孩子以及家长一定对复旦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3)六大成果展览各领风骚。在校庆期间,在有

第3篇: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

校园BBS

一个即将离开复旦的毕业生在学校BBS上留下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边走路边唱歌的女生的话,那她八成是复旦的,因为只有复旦才能培养出这么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来,”这句话非常巧妙地阐释了复旦学生对于复旦的理解 这里的“自由”和北大、中科大的“自由”大不相同,北大的“自由”强调政治,中科大的“自由”强调学术,而复旦的“自由”则强调生活,生活之“自由”包含的是不受旧道德束缚、不受他人干涉。

复旦名师

周谷城:一人撰写中国和世界通史

陈建功:无怨无悔走我路

谈家桢:“流亡教授”和“赤膊教授”

复旦校友

童第周:70年代克隆鱼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竺可桢:“东方剑桥”的保姆

吴敬琏:敢说话的经济学家

复旦数学教授

周忆、李嘉禹:“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李骏、陈贵强、郁国梁:“长江学者计划”讲座教授

名师语录

“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大多数都成为什么CEO、CFO、CIO、CCO之类的,总是一个C加上结尾一个0,什么?CCO不知道?Chicf CultureOfficer,我呢,是大学财务系主任,也是个0,财务英文的第一个字母是什么呢?F.然后大学是University,所以呢……我就是UFO。”

――管理学院教授 车若山

“复旦有规定,副教授可以带研究生;可是我不带研究生,因为我自己写论文还不大会写,等我写论文很容易的时候,我才会带研究生。”

――数学研究所 傅吉祥

校园回忆

我是2002年考上复旦大学基础数学系的、但我的本科段学的却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多年了,大学那点浅薄的数学知识基本忘光了,像我们当时学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抽象代数》《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等课程在我现在的工作上没有多大用处,但是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却能收获很好的效果,这让我想起了数学系主任雍炯敏的一句话,“学数学并不是将来一定要做数学,这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整个大学四年,真正影响我人生的还是大学里的校园生活,这四年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在这四年里,我们学会了如何去学习,学会了如何去恋爱,学会了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复旦大学比较自由,你可以去旁听那些你非常喜欢的课程;老师们也从不要求你在课程上多么出色,他们会告诉你应该看哪些书,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切入,如何使自己的思维更灵活,逻辑推理更到位。

第4篇: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

关键词:公共关系;传播;高校形象;复旦百年

1、公共关系塑造形象

英国航空公司所属波音747客机008号班机曾经出现过一个十分罕见的情景:东京——伦敦,航程达13000公里,可是英国航空公司的008号班机上只承载一名旅客。她一人独享了该班的353个飞机坐席及6位机组人员和15位服务人员的周到服务,据估计,那次航班使英国航空公司至少损失10万美元。既然损失如此惨重,英航又为何执意要开通这次只有一名乘客的航班呢?2005年,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芝加哥国际机场偏离跑道而撞上了一辆经过的汽车。但这次重大的事故并没有影响该公司在广大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专家依然给他们以赞扬和好评,人们依然信赖它,为什么?……这些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而且故事一直在继续。不仅是航空公司,也包括软件公司、食品公司、建筑公司、政府、银行、学校等等,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公共关系塑造形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着公关传播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利益,承担着因漠视公共关系而造成的恶果。一件件公共关系杰作,有的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有的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探讨高等学校如何通过公关传播塑造形象。

2、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组织为了在其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争取公众对本组织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对其公众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活动。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就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传播。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当然高等学府也不例外。

所谓高校形象,是指高等学校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使学校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与反映,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环境、学校文化等。高校形象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生就业层次等,决定着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支持度,是学校的一项无形资产。高校形象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共关系传播工作。

3、结合“拉斯维尔公式”,从“复旦百年”看公关传播如何塑造高校形象

传播学家拉斯维尔曾经提出著名的“五W”模式,一直被奉为传播学的理论经典。该模式简明扼要的展示了传播过程必含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大大小小的传播过程,当然校园公共关系传播也不例外。高等院校公共关系传播的过程就是为了在高校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具体来说,高校公共关系传播者主要是学校的领导人员、教职工及学生;传播内容就是一切跟学校有关的信息(包括、教学、管理、就业等),这些信息往往通过一系列或大规模或小规模的活动传递出来,即公共关系活动,这是公关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手段和大众传播工具;受传者包括校园内部的师生和校园外部的所有跟学校有关的公众;传播效果笼统说来有好的,有坏的,我们当然希望的是收到最好的效果那就是树立起理想中的美好的高校形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下面我们从“复旦大学百年庆典”这一成功的校园公关传播案例中体会究竟何为公关传播塑造高校形象。

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复旦大学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公共关系活动,以突出复旦大学的百年精神和学校特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晚会。2005年9月24日晚,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晚会在邯郸路校区光华楼前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8000余名校友和嘉宾光临晚会。复旦各界学子激情献艺,廖昌永、韩磊、刘欢、等数十位大陆和港台著名演艺人员与复旦师生一起参加了演出,为复旦百年诞辰营造出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同时本次联欢晚会还使得学校内部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学校外部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焰火晚会吸引眼球。整个晚会异彩纷呈,给夜色中的校园增添了更多靓丽色彩。广大师生在美轮美奂的焰火中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百年的复旦,繁荣昌盛的复旦,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全国多家媒体对这一盛况进行了直播和转播,欢乐和谐的气息随着各种媒介信号飞出了复旦校园,飞到了全国各地,飞向了全球。在这样的美妙时刻,作为复旦尚未放飞的学子一定是自信的;在这样的激动时刻,作为复旦已经送给社会的人才一定是骄傲的;在这样的时刻过后,那些正在高考路上挣扎的孩子以及家长一定对复旦充满了期待和向往。3)六大成果展览各领。在校庆期间,在有中国高校第一楼之称的光华楼内,举行复旦百年校庆系列展览,对大众开放。包括科技成果展、诺贝尔奖获得者纪念邮票展、书画展、摄影图片展等。俗话说“耳闻不如眼见”,六大展览各领,将这所百年名校的累累硕果尽显无余,校内校外各界人士不禁为之震撼和骄傲。当广大参观者满足的走出光华楼,感叹“名不虚传”的时候,复旦的真才实学也随着众人的足迹扩散到了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4)两大世纪教育论坛。“全国著名高级中学校长论坛:世纪才俊的培养”、“高等教育与城市的发展——百年校庆全球校长论坛”分别邀请全国27个省100所重点高中校长、全球130个海外高校代表团、90多个正校长、400多位中外教授,齐聚复旦。高校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根本任务。这两大教育论坛毫不谦虚地向世界人民暗示:复旦永远都会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将人才培养工作视为神圣职责。这样的高等学府,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5)两大校史馆开幕。“复旦枫林校区校史馆复馆仪式”该校区原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书籍资料,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背后的经典故事等。“复旦大学校史馆开馆仪式”展出了中国第一根X光管、第一台601型模拟计算机、第一台质子加速器……这些中国人在科学界的突破。也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历史中的荣耀。这是复旦历史上第一次建馆讲述自身百年的成长。这一举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复旦生动艰辛的百年探索路,弘扬优良传统,倡导复旦精神,凝聚人心,奋发进取。

通过案例,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各种公关活动对于高校形象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关专家对复旦这次百年庆典是这样评价的:“对复旦而言,百年校庆并不仅仅意味着隆重热闹的庆典和缅怀辉煌的过去,它是复旦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推动学校改革、融合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展示复旦大学办学业绩、扩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百年校庆全面展现了复旦大学的办学成就、塑造了百年名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4、小结

目前高校可以采取的塑造学校形象的公关传播活动非常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校企合作、教学竞赛,学生社团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等等。公关活动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需要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及办学理念具体情况,灵活创意。不管是大活动小活动,能为学校塑造良好形象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公关传播活动。新晨:

参考文献:

高校公共关系教程李健荣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公共关系实务甄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5篇: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

出生于浙江浦江蒋畈村(今兰溪市梅江镇蒋畈村),1915年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中任学生自治会主席,主编《浙江新潮》。1921年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在爱国女中任教,同时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撰稿。1922年,他笔录了章太炎的国学演讲,后整理成《国学概论》出版。后对章太炎扼杀白话文的论调,撰了批评。又编著《国故学大纲》上册,批判胡适派的学术主张,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23年至1935年他先后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路矿学院、暨南、复旦、持志、光华、大夏、中国公学等大学任教授 。1932年创办《涛声》周刊,刊头以“乌鸦”为记,用以讽刺当局,不久被查禁。1934年在上海与陈望道等提倡“大众语”运动,针对当时文坛读经复古运动开展斗争。同年与陈望道等合编《太白》期刊。1935年,主编《芒种》,反对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鲁迅主动投稿予以支持。同年,他与邹韬奋、沈钧儒等成为抗日救国会11名委员之一,并为《申报・自由谈》、《立报》等刊物撰写评论和杂文。

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持笔从戎,以新闻记者身份出入上海闸北战场,为《申报》、《立报》、《社会日报》和中央通讯社采访战地新闻。上海沦陷后,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员,报道抗战战况。曾首报台儿庄大捷和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成为抗战名记者之一。1941年,在江西赣南的蒋经国邀其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使该报成为当时东南三大报之一。抗战胜利后,回上海,任《前线日报》主笔,兼香港《星岛日报》驻京沪特约记者。1947年期间在上海法学院、复旦、大夏等校任教。

1950年,曹聚仁只身赴港写作,任《星岛日报》编辑,并主办《学生日报》、《热风》,还为新加坡《南洋商报》写特约文章,1959年后同林霭民合办《循环日报》、《循环午报》、《循环晚报》。在此期间,国共双方都努力寻找能够实现沟通的中间人,被选中的就是就是曹聚仁。1972年曹聚仁在澳门逝世时,称赞他为“爱国人士”,并为其亲拟墓碑碑文:“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之墓”。

对于现代文学研究者来说,曹聚仁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他所以被提及,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与现代文学泰斗鲁迅的名字相连,这便多少有了“附骥尾”的嫌疑。其实,这是一种对其生平和学术创作不甚了解所造成的,观其一生,曹聚仁是我国现代文史界和新闻界的杰出人物,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第6篇: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

多卷书是指“同一种著作分成若干卷(册)出版的图书”。从形式上看,它的题名通常由共同题名和从属题名构成,即由共同题名+分卷(册)次或共同题名+从属题名标识+分卷(册)名或共同题名+从属题名构成。分卷(册)次是该著作的物理(册、本)计量单位,分卷(册)名是该著作的内容(篇、章)单位。分卷(册)次和分卷(册)名不能完整标识该书,它们从属于共同题名。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的界定,在分编实践中情况要复杂得多。

多卷书的著录方法有两种:一是集中著录也称综合著录,将整套多卷(册)书作为一个书目著录单元进行著录,即将一套多卷书著录成一条CNMARC数据,以各分卷(册)的总题名(或称共同题名)作为正题名著录在200的$a子字段,总责任者著录在200的$f子字段,各分卷(册)题名和责任者一起著录在内容附注项327重复的$a子字段中。二是分散著录也称个别著录,将各分卷(册)图书作为一个书目著录单元进行著录,在分散款目中记录各分卷(册)的特定信息,即将每一分卷(册)著录成一条CNMARC数据。其题名与责任说明项著录总题名(或称共同题名)+分卷(册)次+各分卷(册)题名和责任者,以便排检输出时,显示完整的书名。以下就笔者从编目工作的实际出发,浅谈在采用CNMARC格式对多卷书进行分散著录时所遇到的若干问题。

1.卷(册)次的编码有异时多卷书的著录

有些多卷书在按卷(册)次顺序连续出版时,因特殊情况在某两卷(册)之间又出版了特刊或特辑,如多卷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五辑于2003年出版,第六辑于2004年出版,同时该多卷书因胡塞尔《逻辑研究》发表一百周年国际会议的召开出版了名为《现象学在中国》的特辑,其著录方法为:

2001#$a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h第五辑$i现象学与中国文化

5171#$a现象学与中国文化

其特辑的著录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2001#$a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h特辑$i现象学在中国$e胡塞尔《逻辑研究》发表一百周年国际会议

5171#$a现象学在中国

5171#$a胡塞尔《逻辑研究》发表一百周年国际会议

方法二:2001#$a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e特辑$e现象学在中国$e胡塞尔《逻辑研究》发表一百周年国际会议

5171#$a现象学在中国

5171#$a胡塞尔《逻辑研究》发表一百周年国际会议

说明:方法一将“特辑”同“第五辑”一样看成多卷书分卷的物理编次,相应地将“现象学在中国”看成该分卷册的题名著录于$i子字段。方法二把“特辑”当成不同于多卷书的另外一种书来处理,将“特辑”、“现象学在中国”用作从属题名的其它题名信息,著录于正题名之后的$e子字段,来解释文献的内容和范围,并将能独立构成检索点、准确提示文献内容或对正题名起补充作用的其它题名著录于517字段。如果以著者码为索书号的图书馆按方法一著录,多卷书的跟码就会出现一些混乱;按方法二就不存在这些混乱。

2.因某种需要而出版了“续”或“第2辑”的多卷书的著录

此种情况是指某种文献出版时,最初没打算或还没有需要出版“续”或“第2辑”等,后又出版了“续”或“第2辑”而使其成为多卷(册)书。笔者认为对这种多卷(册)书的著录,除了据信息源客观著录外,并依实际情况做附注项说明。如我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收藏的以下文献:

文献一:《中国音乐词典》(1995年入藏),其著录方法为:

2001#$a中国音乐词典$f中国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按非多卷书著录)

210##$a北京$c人民音乐出版社$d1984

《中国音乐词典・续编》(2004年入藏),其著录方法为:

2001#$a中国音乐词典$h续编f中国艺术研究所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编

210##$a北京$c人民音乐出版社$d1992

文献二:《你工作快乐吗(2)》(2004年9月入藏),其著录方法为:

2001#$a你工作快乐吗$h2$f(美)戴尔・道廷(Dale Dauten)著

210##$a海口$c南海出版公司$d2004

《你工作快乐吗》(2004年9月入藏),其著录为:

2001#$a你工作快乐吗$h[1]$f(美)戴尔・道廷(Dale Dauten)著

210##$a海口$c南海出版公司$d2004

304##$a200的$h[1]子字段是编目员据《你工作快乐吗(2)》自拟

说明:对于文献一,编目员在编目其“[第一编]”的书目数据时,还没有其“续编”的信息,当成非多卷书著录。对于文献二,编目员在编目第“[1]”辑的书目数据时对比书目数据已知该文献己出版了“第2辑”,在进行该文献的书目编目时在200著录一个$h子字段标明卷(册)次,置于方括号内。不仅让读者一目了然地从检索窗口看清其卷(册)次,重要地是对其索书号B848.4 \D193.1\:1中表示册次的“:1”更易理解。

3.分层次著录的多卷(册)图书

同一种图书中包涵多层卷(册),一般按层次顺序依次著录,但有些情况编目员需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文献《重庆通史》共有:古代史、近代史(上)、近代史(下)三卷,分二册出版,第一册包涵前二卷。其最佳著录方法为:

2001#$a重庆通史$h[第一册]$f周勇主编

3271#$a第一卷,古代史$a第二卷,近代史(上)

2001#$a重庆通史$h[第二册]$f周勇主编

3271#$a第三卷,近代史(下)

说明:“第一册”、“第二册”是编目员据实际需要自拟,置于方括号内,不计子卷。这样著录的优势在于:读者从检索窗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该图书的册(卷)次,另外在327字段的内容附注项说明其每册所包涵的卷(册)次。

又如文献《清史图典》的第十一册和第十二册的著录方法:

方法一:2001#$a清史图典$e清朝通史图录$h第十一册$i光绪・宣统朝(上)$f朱诚如主编

2001#$a清史图典$e清朝通史图录$h第十二册$i光绪・宣统朝(下) $f朱诚如主编

方法二:2001#$a清史图典$e清朝通史图录$h第十一册$i光绪・宣统朝$h上$f朱诚如主编

2001#$a清史图典$e清朝通史图录$h第十二册$i光绪・宣统朝$h下$f朱诚如主编

说明:著录方法一是将表示子卷册的“上”或“下”当成其它题名信息的一部分处理,其卷(册)次只著录一个$h子字段表示文献《清史图典》的第十一册的内容只包涵了《光绪宣统朝》的子卷册“上”。著录方法二表示《光绪・宣统朝》的上、下两个子卷册均属于文献《清史图典》的第十一册(或第十二册),显然其卷(册)次表达的所属关系是错误的。

4.正题名不同,而副题名相同的多卷书

当多卷书既有正题名又有副题名,且正题名不能直观、准确、完整地反映图书内容时,编目员可据其内容将拟定的题名著录于540字段或通过副题名而将多卷书集中著录。如文献《新的起点――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2001年卷》、《文苑集萃――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2000年卷》,该多卷书的著录方法有二:

方法一:2001#$a新的起点$e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2001年卷$f周斌主编$g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编

5171#$a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2001年卷

5401#$a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h2001年卷

2001#$a文苑集萃$e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2000年卷$f周斌主编$g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编

5171#$a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2000年卷

5401#$a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h2000年卷

方法二:2001#$a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2001年卷$e新的起点$f周斌主编$g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编

5401#$a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h2001年卷

2001#$a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2000年卷$e文苑集萃$f周斌主编$g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编

5401#$a复旦大学文科学术年刊$h2000年卷

说明:方法一遵循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200字段要求客观著录,且正题名一般按照规定信息源所题顺序依次著录的原则,同时编目员提取了副题名中的共同文字作为多卷书的共同题名著录于540字段,独立作检索点,利用副题名将多卷书集中。方法二能更直观地反映文献的内容及多卷书的特点,但违背了编目规则的相关原则。因此笔者认为方法一更为合适。

5.具有丛书特点的多卷书的著录

多卷书各分卷(册)均有分卷(册)题名,且能与总题名分开独立,各分卷(册)都是一部完整独立的著作,但彼此间又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不宜按丛书的形式著录。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漫画,共10册)著录为:

方法一:2001#$a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e[漫画]$h5$i冷嘲热谑$f郭竞雄编绘

304##$a原著:(清)吴趼人

方法二:2001#$a冷嘲热谑$e[漫画] $f郭竞雄编绘

2252#$a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v5

304##$a原著:(清)吴趼人

说明:笔者认为著录方法一更佳,因为将共同题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著录在200的$a子字段,加上编目员自拟的$e[漫画]子字段的说明,一则便于读者在其检索窗即可看到此套体裁为漫画的多卷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与原小说在体裁上的区别及其两者的内在联系;二则便于通过共同题名即可检索到经其故事改编的整套漫画。

另外,虽然各分卷(册)都是一部完整独立的著作,彼此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但由于其分卷(册)题名的意义太过广泛,也不宜按丛书的形式著录。如文献《全国成人高考复习教材》,此套书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语文》、《民法》等分册。其著录方法为:

方法一:2001#$a全国成人高考复习教材$e专升本・统考科目$i高等数学$f…编写

5171#$a高等数学

方法二:2001#$a高等数学$f…编写

22520$a全国成人高考复习教材$e专升本・统考科目

说明:笔者认为此套书按多卷书著录的优势在于,读者仅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复习教材》就可以在检索窗口看到整套复习资料,如果用书名《高等数学》去检索,在检索窗口看到的是成千上万的数据,要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还必须再通过其它的途径。

6.层次超过三层的多卷书的著录

对于超过三层的多卷书,在著录的过程中一定要寻找多方、全面信息,对比多本分卷册图书,分析多卷书总卷号与各分卷(册)的层次关系,避免出现逻辑混乱,用$h和$i子字段逐层著录。如大型多卷(册)书《中国企业登记年鉴》:

例1:2001#$a中国企业登记年鉴$i北京专辑$h总60号(1991)$i朝阳卷$h上

例2:2001#$a中国企业登记年鉴$i上海专辑$i工业卷$h上(1985)

例3:2001#$a中国企业登记年鉴$i广东省分册$i江门分卷

例4:2001#$a中国企业登记年鉴$i全国性公司特辑

说明:笔者通过仔细查阅北图、我馆等著录的有关的几十条数据及网上与此相关的出版信息后认为,如例1中的总60号”应是《北京专辑》的卷(册)次标识;例2《上海专辑》中,工业卷的子卷(册)“上”或“下”为跨年出版,其年就应著录于$e子字段,或著录成$h上(1985);例4中“全国性公司特辑”是《中国企业登记年鉴》按地方分分卷册出版外,另又抽出公司等特辑或专辑出版,是共同题名的分卷(册)题名,而非并列题名,应著录于$i子字段。因此,笔者认为该多卷书的200字段的著录方法大体上是:

2001#$a中国企业登记年鉴$i…省分册(或…专辑、…特辑)$h…卷(册)$i…分卷。

7.正题中含有上/下册次关系的多卷书

如文献:《淡水渔类制品(上)848例》、《淡水渔类制品(下)822例》,本套上下册文献在出版时,其内容提要处说明:淡水鱼类制品分上、下册出版……,且价格也标示为CNY46.00(上下册)。

本人认为此文献的当成多卷书按下列方式著录较为合适:

2001#淡水渔类制品(上)848例著录较为合适:

5401#淡水渔类制品

2001#淡水渔类制品(下)822例

5401#淡水渔类制品

说明:笔者认为此种做法一则利于文献的集中,二则遵循了出版的初衷。当然上例文献也可不做540字段,按不同种的文献著录,不过就没有上述优点。

综上所述,任何一种多卷书的著录,都应做到科学、实用,并且还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同时坚持兼顾与遵从协调相一致的原则,既遵循客观著录的原则,又考虑有利于图书排架管理和读者对图书的使用。

作者单位: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采编部)

参考文献:

[1]. 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 季水娟,严美丽. 对多卷书分类、著录和排架的探讨.图书馆论坛. 2005,(5).

第7篇: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

今年恰逢“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关键时期。回顾我国高等教育10年的大众化道路,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有不少困难和问题。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已经接近25%,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从20%左右发展到50%,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高级阶段,或者称为后大众化阶段。复旦大学熊庆年教授指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高等教育进人后大众化阶段,蕴含着许多风险,有可能出现失序而付出高昂的社会代价。我国高等教育是用1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30年甚至50年走完的道路。高速的扩张满足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部分现实需求,也带来了新的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质量函待提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已经超过25%,到2020年要达到40%,这正是高风险的所谓“后大众化阶段”。总之,未来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要有危机意识,未雨绸缪。与会学者对此表示赞同,当前我们确实需要“慢下来”、“静下来”反思。教育有其发展规律,教育要有耐心。与会者普遍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迈向后大众化阶段之际,迫切需要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反思。本届论坛以“面向未来人才需求的高等教育”为主题,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培养一大批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创新人才,这正是我国高校在后大众化阶段的战略任务。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

关于何为创新人才,与会者大多认为创新人才在认知方面具有思维发散性、求异性以及逆向性等特征,同时也有良好的个性品质,还有开阔的视野,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不少与会者提出,要寓创业素养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校自主招生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关注。自主招生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传统招生模式,但是也引发公众对其公平性的质疑。复旦大学校长助理丁光宏教授认为,自主招生的目标就是要招收到符合未来人才需求、适合大学培养特点的学生。在过去6年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经验的基础上,复旦最近联合兄弟院校提出了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改革的整体思路。它的核心是考生依据平时学习的成绩、兴趣和特长,向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高校及专业提出申请,高校在审核考生材料并在高考结束后,依据审核结果和高考成绩对入围考生进行面试预录取,考生可能接到多所高校预录取后选择其中一所予以正式录取。这个一方案不仅全面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要求,而且较大限度地避免了目前自主招生中公平性、科学性和安全性的三个问题。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与会者认为,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创新性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由环节,创新性实践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追求创新并把创新构思付诸实践,才有可能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学生参加国际创新大赛、艺术教育的工作室教学、应用性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调整,以及鼓励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上海市知识创新工程等教育创新引起与会者的兴趣。例如,复旦大学培养拔尖人才的试验计划(“望道计划”)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并提供机会参加前沿的科研实践,同时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和自由选择专业机制,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该计划集全校之力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6个平台:第一个平台是增设理科基础课程平行班,加强课程的深度或广度;第二个平台是探究式课程;第三个平台是国内外知名教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第四个平台是若干前沿领域专题研讨班,以帮助学生深人了解不同研究领域的具体的研究方向,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特长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第五个平台是资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活动;第六个平台是国际交流平台,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不少与会者提出,要让学生自由发展其个性,包括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天生之才是什么,不要过于控制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兴趣导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马克思主义学说主张的“自由劳动理论”也强调每个人凭兴趣自由发展其个胜,实现自身本质力量。

三超越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冲突当下教学与不书班之间的矛盾在我国高校较为突出,“重不书班、轻教学”现象在许多高校比较普遍。课堂上教师味同嚼蜡的照本宣科,而学生几乎没有权利自由选择换校、退学和选择专业与教师,逃课便自然成为大学生的应对策略之一,即便不逃课,坐在教室内也会采取“出席不出力”的对策。与会的一位学者分析,当教师与大学生共同进人完全信息不合作的博弈状态中,而且学生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这使得这种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大学教育状况趋于稳定的均衡状态。

华东师范大学金忠明教授提出应从学生自我评价的角度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收获进行后设评价。这是因为只有当学生毕业之后,经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工作收入的增长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之后,才能正确看待和评价大学期间的哪些学习行为和学习收获是对自身大有益处的。因此,对毕业学生进行定期的、持续的学习质量跟踪检测是十分必要的,检测的期限以6~8年一次为宜,初次评价可以设置在大学毕业前夕。此外,应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估报告的形式进行公布,公布时段以高考前夕的5月份为佳,可供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家长参考。高等教育只有开展了后设评价,才能改变当今高校急功近利、违反教育规律的种种短视做法,以釜底抽薪的方式,破解高校教学空心化、科研泡沫化的瘤疾,真正实践总书记的期望: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也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的办学质量,培养出创新人才。

有与会者应用“机会成本”等经济学概念,阐述了高校教师“教学自由”和“科研自由”的重要性。由于不同教师的察赋之不同,因而教学和科研之收益和机会成本应因人而异,从而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黄金分割点”应该成为个人性的选择活动。倘若不是如此,就必然违背个人的意愿,违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也会给教师的发展进步乃至学生的个人成长造成了巨大的机会成本。与会学者认为,高校应该按照工作性质,分成教学为主、科研为主和服务为主的等三类工作岗位,分别进行职称评审,有助于调动三类人员从事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进行分类的职称评定有助于充分利用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好处,大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

人才培养质量。

四探索大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

与会者从教授的学术自由,论及到了“教授治学”和“教授治校”两个概念。部分的与会者认为,大学的核心事务是学术事务,应由教授委员会对学校事务做出决策。教授委员会应由各院系逐层推举而成立,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不担任各级教授委员会委员职务。也有学者指出,如果教授的权力过大,也会导致很多问题。例如,在德国大学,教授们组成的评议会选举校长。这样,大学校长在各种场合首先是为教授讲话,其次才是为大学讲话。与会者建议,我国高校体制改革过程中要确定教育主管部门、校长、教授委员会、党委书记责权边界,要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和各类委员会的运行规章制度,同时又要防止陷人“法律主义”和“部门利益”的泥潭。

上海电力学院副院长姚秀平教授指出,“行政权力强势热门话题化、学术权力弱势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模式。目前我国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大体由四部分构成:一是行政事业拨款;二是学费收人;三是各种专项拨款;四是科技服务和社会捐赠收人。第一项经费取决于学校的学生数和教职工数,第二项更是完全取决于在校学生数。校长们特别关注专项拨款,目前,较大比例的高等教育经费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工程”以专项的形式配置的,而绝大多数“工程”以学校的科研经费数、科技论文数、成果数、专利数、学科排名等为依据来进行配置。这样,为了争取更多的专项拨款,校长们就不得不依靠其行政体系以考核、薪资、职称等指挥棒来指挥教职工每年该争取多少科研经费、多少科技论文、多少成果专利,而不管是否符合学校的学术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使行政主体与学术主体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谈到了资源,与会的学者们自然又谈及教师薪酬及其占高校办学经费的比例,并比较中外情况。多位与会者指出,只有教师能“体面劳动”,教师的主体地位在学校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贯彻。

第8篇: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

人民论坛:“推进改革需要破解的重大理论问题”,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策划。第一次给钱老师打电话约稿的时候,您说对这个策划、对亟待破解的理论问题有一个担心。这个担心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

钱乘旦:我最担心的是:堆砌西方理论,不作判断,没有分析,不痛不痒,水土不服,脱离中国现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中国是落后的,西方是先进的,为了不“落后”,就要照搬西方话语,这成为中国学术“进步”的标志。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欧化”、“美化”、“苏化”,越来越没有自己的特点,更谈不上做出自己独特的创造,其原因就在这里。许多学术作品变成了西方学术的传声器:套用西方方法、论证西方结论、用西方语言说话,甚至直接重复西方话语。

从历史背景看,这是可以理解的。明清以来,中国日趋封闭,其思想与学术也日益僵化,丧失了应有的活力。19世纪中叶,西方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给中国造成深刻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了解西方,最终将注意力锁定在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学”、“理性”上,认为这些是西方强盛的根本原因。对意识到自己的欠缺而急迫盼望摆脱困境的几代中国人来说,汲取西学便成了“进步”之事。这导致近代以后中国学术的全面转型,从内容到方法、从命题到结论、从思维方式到语言模式,都把别人的东西搬过来,及至今日,已成风气。

“以西为师”经历了几个阶段,19世纪首先“欧化”,20世纪初“欧化”与“美化”交叠,然后是“苏化”;经过“”的全面封闭,到改革开放时,人们发现中国与世界又脱钩了,为改变这种状态,思想界、学术界再次引进外国“产品”,主要是美国“产品”,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大规模的引进和认为“中国落后”的心态有关,人们希望引进外来的“先进”,改变中国的“落后”。

中国的思想、文化、理论曾出现断裂,中国的现代化是被迫的、被动的

人民论坛:当前我们为何缺乏自己的理论?

钱乘旦:中国学术向来有“从圣人说”的传统,怀疑与批判不是其特点,因此,从人之说、说人之说,一直在中国学术中有很大市场,结论往往不取自对事实的考察与研究,而取自于别人怎么说。近代以后,“土圣人”被打倒,“洋权威”接踵而至,说人之说的惯性依然很大,其特点是唯“外”是从,不以事实为依据。历史学界曾发生过“论从史出”还是“史从论出”的争论,现在看起来十分好笑,但反映的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学术研究以什么为依据?说别人之说是最省事的,不需要研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抄一抄,花力气最小。可是当别人的结论或理论已经被事实攻破时,说人之说还有什么意义?

发达国家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思想、文化、理论的断裂。法国即使发生大革命,其思想、文化依然保留着强烈的延续性,其思维方式、基本话语都有明显的传承,并不脱离西方文化的基本特质,换句话说:它一直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有两个源头:一是古希腊、罗马,一是基督教。当代西方理论、学术、思考等等,都是从这两个源头中流出来的,其价值取向一直流传到今天,并不中断,只是在不断变异而已,因此其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源源不断的。西方各种理论变化多端、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基本逻辑是一样的。

而中国的思想、文化、理论则出现了断裂,中国的现代化是被迫的、被动的。鸦片战争以后,为了保种保国,不得不丢掉文化的根基和源头,中国人一直在寻找新思想、新理论,试图用这些东西维系生存,拯救中国。从19世纪下半叶起,一直是“拿来主义”。但人们经常忘记:外来的、别人的理论,不加分析,不做思考,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削足适履,怎么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外来的理论对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很有道理,到了中国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需要分析和思考。

改革理论需要对接传统、解决问题、让老百姓听得懂

人民论坛:当前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什么样的理论是好的、适合中国的?

钱乘旦:我认为当代中国所需要的理论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对接中国传统,解决中国问题。在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优秀的部分,我们应该努力发掘、精心筛选,而对西方的理论也一样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两者结合,取长补短,就能够创造出现代中国自己的理论。二是任何理论都要让百姓听得懂,让老百姓能接受。有些学者一开口就是名词术语,深奥莫测,读书的人都弄不明白,不读书的人更加不懂其中奥妙,这种理论其实没有用,因为别人听不懂。第三,理论要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要有可操作性,要适合中国实情。“普世适用”的万能膏药是没有的,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当前我们国家有很多问题、很多现象,西方的理论解释不了,中国的理论家们也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比如弥漫于西方世界的金融危机,西方理论直至今日也没有解释,无法应对,但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应对了,中国的经济学界却没有提出诠释性的理论。再比如,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这也是西方的理论没有能够解释的,而我们自己也没有拿出自己的理论。经济领域如此,其他领域也同样如此,比如中国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等。

19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摸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几千年中国的历史传承,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可惜的是,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资源都被有意无意地丢弃了。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学术和社会的角度看,则不免偏颇。构筑中国的学术话语需要利用多种资源,包括中国自己的资源,也包括西方获取的资源。封闭是不可取的,但思考更重要,对古代的和对外来的思想都应该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出能够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思想和理论。正如当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来澄清国人的思想一样,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应明确意识到:事实是检验学术研究的唯一标准,只有以事实为基础进行研究,才能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理论,找到中国的学术话语,创造出中国自己的学术体系,这就是当代中国学术刻不容缓的工作目标。

第9篇:复旦大学考研论坛范文

【关键词】网络舆论 意见表达 非理性

网络以其信息的多向交互性,传播的多媒体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大众传媒之后的“第四媒介”。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促进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权利的平等,而网络的匿名性又使言论的发表者获得了更高的安全感。相对于传统传播方式,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对于话语权的掌握也得到加强。然而当网民在网络热点事件的意见表达时,并不是所有网民都能理性地发表观点。

一、样本选择

网络中的网民意见表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网络即时聊天(QQ、聊天室等)、电子邮件、论坛以及各种新媒体(如博客、播客等)。这其中网络即时聊天和电子邮件通常是小范围的信息交流,影响力较小,信息内容都属于内部交流;而新媒体的信息交流,除了个别的公众人物,也不能够体现广大网民的意见或评论,不具有代表性。网络社区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开放性,是网民进行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因此,本文选取能够体现网民意见表达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社区――天涯社区作为文本资料收集的主要场所。选定样本采集的来源之后,笔者选取了2010年的4个重大的网络热点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是:《[热讯快报]爆!谷歌最终宣布退出中国~~!!!》①、《[八卦江湖]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马上就要开始了!大家都进来说一句》②、《【天涯专题】“打工皇帝”唐骏学历造假牵涉多重门?》③、《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④一帖的网友评论作为分析对象。综合笔者对天涯论坛上的四个主题帖的回帖分析,理性缺失的表现主要有四种。

二、理性缺失现象的表现

1、网络语言暴力:侮辱、谩骂、围攻、诽谤等

网络语言暴力,具体说来就是在属于新媒体的网络上,采用霸权的方式,用不道德、不符合常人思考范围、不符合法律规范的词语,通过组织没有逻辑顺序的语言,剥夺了他人的一些话语权力,导致的结果是对他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伤害甚至是身体伤害⑤。

网络论坛是网民们发表个人意见的重要场所,网络论坛具有开放性的语言环境和匿名的发帖形式,这一方面激发了网民的表达欲望,但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语言暴力现象。尤其是针对一些涉及到道德伦理问题的热点事件中,网民常常在极端愤怒的情绪下,不假思索地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他们表达态度或者立场时,往往恶意地使用污秽、诅咒、带有攻击性的文字,散布一些过激言论与情绪,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诽谤。如李刚事件:

载读人生:把丫死揍一顿!看他还猖狂不!

q1y2w3:有这样的儿子,他老子估计也不是什么好鸟指不定就一腐败分子

2、单纯情绪抒发

情绪在网民的意见表达过程中,常常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很多网民的回帖中看不到任何逻辑判断过程,呈现给我们的仅仅是个体的情绪抒发,这种情绪抒发既有可能是对特定网络议题“有感而发”,也有可能是对网民自身的经验经历发出的感慨。比如在唐骏学历造假事件中:

离开以后来:文凭有P用。

年年走路:那些说什么“学历不代表能力”的人肯定是没学历也没能力的,都是些这样的人在帮唐造假说话!道德败坏!唐造假现在是诚信问题!唾弃!骗子!这种骗子该滚!还有那些说唐造假不关他们事的人,真是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中国人不够团结就是因为这帮人!真是很没男人气!也滚!

网民在回帖的时候,几乎没有对网络议题进行分析,只是单纯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或是愤怒,或是悲凉,或是调侃。本文把这些看法和观点也归纳为理性缺失现象,并非意指这些内容都是不理智的,而是因为无法从回帖内容中看出发帖者的理性思考。

3、把想象、幻想当做事实

网民们在关注网络议题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网友的看法进行判断,然后会在回复中进行意见表达。一般情况下,意见表达的对象是网络事件中的议题和主要人物。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会出现“歪楼现象”,“歪楼”是指回帖内容逐渐偏离主题帖,网民开始对与议题无关的事件或者人物进行回复。在整理样本的过程下,笔者发现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网民与网民之间的口水战中,一旦他人表达了与自己不同的意见,网民就会假设他人是有阴谋的、有“背景”的,对其进行口诛笔伐。而这些假设一般是根据其立场而定的,凭借网友自己的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当做事实。如:

我爱上天那个涯:公关们,别一边倒啊,好歹专业一点,把这场戏演得像样些

一只两只三只猪:挺唐的基本上都是其手下的人。天天围在他周围阿谀奉承,妄图求得些许好处的人。

这两个帖子则是网民对异己意见的抨击,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将不同意见的者认定为“得到好处的人”,或者是“网络公关”。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三类表现形式并不是单一出现的,而是以相互交叉的形式出现。

4、回帖中包含大量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无意义的字符

除了上面三种回帖形式,还有一种特殊的回帖,看不出它们与主题帖的内容有任何关联,有的仅仅是简单的数字,或者无序的乱码,另外一些是粘贴的内容。这样的情况几乎在每个主题帖的抽样样本中都存在,具体有三种情况:1、无意义的字符,或者空白;2、广告贴:回帖内容仅是广告,或者主要是广告;3、与主题帖毫无关系的事情。如:

王佐才:广告位招租,联系电话:××

×××××××××(回复可见)

我本孤岛:3分走人

13963419:了,我们的。

值得说明的是,虽然从这些回帖的内容中很难看出回复者对于网络议题的态度和立场,但是任何形式的回帖,哪怕是广告贴,对于事件就是一种关注,对事态的传播和扩散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在网络论坛中,发帖的首要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发表的内容能够得到关注和重视,大多数回帖者都会积极参与到网络事件的主题讨论中,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三、非理性现象的特点

在对4篇主题帖下共计2000个左右的回帖进行整理和综合归纳的过程中,笔者从非理性现象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主题内容三个方面着手,对非理性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从文本内容上说,网络论坛中的理性缺失现象的文本内容一般为情绪抒发、表达立场;从表达方式来看,其语言风格简洁、诙谐,表达多采用口语化文字、粗俗甚至是下流的语言;文本主题一般集中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网络热点人物的道德谴责,以及对不同立场的其他网民的道德审判。因此,笔者将网络论坛中的非理性现象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个:

1、情绪化的表达方式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互联网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在这里,网络虚拟社区的每个成员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立场、交流方法,通常情况,在现实社会中因为生存压力而带上的面具,在这里会被卸下,大部分网民会在网络世界中“说真话”;而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虚拟性特征,网民可以在网络呈现另一个自我,评论者与其真实身份不具有特定指向性,这样就使网民在网络上发表消息或言论时可以规避风险⑥,既不用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起现实责任,也不必担心形象的改变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对自己的现实交际行为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对网络议题进行意见表达的过程中,网友们抛弃了对事件的理智分析,而是选择直接选择用个人的情绪化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2、非逻辑的思维方式

网络中的信息纷繁复杂,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如果要做到理性的思维,首先不能简单地接受信息内容,需要认真审视各种信息资源,选择有用的、真实的内容,即判断其真伪;另外要洞察信息本身蕴含的意义,准确判断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而笔者在分析网民们的非理性回帖的行为中发现,许多网民要么是把想象作为事实根据,要么是论证过程混乱,要么二者均存在问题。

3、二元对立的道德审判

网民们的非理性现象主要体现在互相攻击、谩骂中,经分析发现,网民进行攻击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一种道德审判。一旦别人与自己的价值体系相悖,或者与传统的社会规范行为不符合,网民就会起而攻之。道德是一种主体精神,它不仅是观念,而且是主体的需要、情感和意志,主体将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主体的内在尺度,从这一尺度出发来观察、评价、改造世界,使世界成为“为我”需要的世界。这种特殊的主体精神不是以知识的范畴来认识世界的,而是以善恶的范畴来评价世界的⑦。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娱乐八卦,省略/publicforum/content/funinfo/

1/1975065.shtml,2011年3月11日

⑤李宪玲,《网络语言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⑥冯林,《网络评论理性缺失及其成因探讨》,《科教文汇》,2008(6)

⑦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