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文化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文化发展趋势

第1篇: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1 中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重要转折时期,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是贯穿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文化现代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目前,中国文化还处于文化转型的发展时期,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化和农牧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构成我国文化结构中最基础的层次,这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现实。中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曾经蕴育出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文化,但是随着欧洲向工业社会的挺进,我国的农业文化在与西方工业文化的冲突、碰撞中,其弊端和缺陷逐渐地暴露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自此以后,中国文化开始了向现代工业文化的转变。

中国文化的历史转型开始于近代,现在仍然处于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中。文化转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与西方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自主进行的文化转型不同,中国的文化转型是在中国整体上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开始的,是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和压力下开始的,它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力、限制、干预。

文化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种文化矛盾的集中和尖锐化。转型中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聚合体,是新的社会矛盾的丛生之地。文化除了表现各种社会矛盾之外,其自身也集中了各种文化矛盾,包括新文化和旧文化的矛盾、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矛盾、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矛盾、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矛盾。由于意识、观念、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文化矛盾表现出超前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产生得早,消退得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社会矛盾还没有明显的暴露之前,人们已经从文化领域预先感受到了这种矛盾的存在,在现实的物质力量的作用已经发生变化之后,文化还残存着对旧的矛盾的记忆。文化矛盾的这种特点更加剧了文化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革命与保守的矛盾。

文化转型中的主要矛盾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是贯穿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它决定了其他各种文化矛盾的发展变化,决定了文化转型的性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是现代化的过程,和这一过程相适应并反映这一过程的文化转型也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过程,是现代文化逐渐取代传统文化而成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的过程。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两个性质和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体系,在传统文化体系和现代文化体系之中,也存在着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守旧等各种矛盾,但是,当两种产生于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体系相遇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就成为文化的主要矛盾,原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内部的各种矛盾让位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自始至终地存在于中国文化转型的整个过程中,它制约着其他文化矛盾的发展变化,由此,进一步决定了中国文化转型的性质是文化结构的升级,是文化的现代化。

2 中国文化只有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历史上,中华文化就是由多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统一的文化体系,但这种多元化主要是由中华民族活动区域内存在的多元文化所构成的。东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和近代的“西学东渐”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改变了已有的文化格局。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开始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新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西方资本主义也妄图利用各种手段破坏、颠覆我国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因而在文化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尽管我们在文化上提倡“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针,但是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其中包括科学技术采取了防范和排斥的态度,资本主义的文化是我们批判的对象,而根本不可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资源和有效成分,就连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难免遭受政治批判的命运。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把文化作为颠覆和侵略我国的手段和武器,对我国实行文化侵略政策,对我国封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不接受我国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外文化交流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中国的文化发展处于“半封闭”状态,给文化的多元发展造成了阻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主动地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传统文化的价值被重新发现,文化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迈向了全面发展的轨道,呈现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的优秀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我国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虽然在文化的发展中也受到国际政治风云变化的影响,但是文化的开放态势和多元格局并没有改变。

我国文化发展的多元格局是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多元的文化结构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不同时代的统治者从维护统治的需要保护、推崇多元文化结构中的某种文化形式,压制甚至取缔其他的文化形式,如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文化的多元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被罢黜的“百家”并没有从多元的文化结构中完全消失,只不过是从“显学”变成了“隐学”,从“官方”遁入“民间”而已。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密切,任何国家、民族都无法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全球一体化过程把人类社会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联系呈现出更加全面、深刻、多样的特点。历史事实证明,“闭关锁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能“丧权辱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更加雄辩地证明了,只有走出国门,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理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改革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策,不会改变。我国对内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提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的理念,主张多样的各国文明并存,促进共同发展,这些政策和主张为我国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多样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为文化的多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人员往来的进一步加强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3 影响和制约中国文化发展的因素在不断增加,文化创新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在文化发展方面,不仅要受到本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而且也要受到国际社会经济、政

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2l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分为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影响文化发展的新因素也不断出现,影响因素的总量也会不断增长,导致文化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既给文化的超常发展和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性,同时也造成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感和目的性的弱化、丧失,给民族的文化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种文化,离开了创新,就不能发展,也难以延续下去。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创新。没有文化创新,创新型国家就建不起来。文化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创新的最突出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愈益受到思维和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文化创新的意义也越来也重要,它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教育还培养不出来杰出的创新型人才,我国还缺少世界一流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艺术大师,缺少高水平的原创文艺作品,中国文化带给世界的影响和震撼更多的是来自于传统文化,这表明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文化创新成为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状况如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文化创新的程度,如果我们不能在文化创新上有较大突破,中国文化就不可能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

4 随着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中国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大,在社会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过分强调文化的政治功能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领域注重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积极倡导和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注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明显增强。

20世纪中期以来,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潮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用单纯的经济思想和单纯的文化观点来指导经济和文化建设,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害的,应当把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现代社会,文化对经济的依赖并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而且表现在经济为文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为文化力量作用于经济提供必要的保障。经济对文化的依赖程度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在经济领域,文化已不再只是以观念的形态和精神的力量发挥作用了,它已经具备了现代经济的表现形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2篇: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化趋势;问题;措施

一、集聚化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

当前,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的类型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四种:①以人为本的集聚区,如美国纽约的soho、北京的798艺术区等;②依市相生的集聚区,如洛杉矶的好莱坞;③划园而治的集聚区,我国多数采取的就是这种园区式的发展模式,如潘家园;④综合型文化集聚区。集聚化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大量出现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它不仅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得以实现,而且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加脚踏实地。集聚化趋势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分析如下:

(一)从价值链的视角来看

依据创意产业价值链的活动顺序,创意产业可划分为文化创意设计业,文化产品生产业,文化产品营销业三个互相衔接的部分。创意设计产业集群为创新环境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了行业的专业人员,企业家,自由作家设计师和厂商等新和成广泛协作,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与知识交流,为公司间互相学习,比较竞争与合作提供了基础。

(二)从创意产品生产业来看

产业集群是由具有市场导向与经济灵活性的中心公司组织而成,创意产品生产业聚集区不但为集群企业提供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而且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节省管理费用,促进企业间的信息流动及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创意产品营销业集群是实现创意产业全部环节价值的终端。生产环节内的小厂商形成的当地生产网络能通过嵌入全球的交易网络而把穿衣产品向各地销售,形成了通过当地集群生产向全球消费网络销售的特征和趋势。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趋势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组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团,但这些集团在规模上与发达国家还具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生产要素配置过于分散,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微。

(一)认识和定位不清,规划和特色缺乏

有些地方领导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就是跑马圈地,是硬件建设,没有充分认识到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才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根本,没有认识到创意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同时,对于集聚区内的主导产业、创意孵化、商业化开发等问题定位模糊,不能真正把握住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及市场的需求特点,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不作整体规划,从而导致各集聚区产业趋同现象严重,这不仅加剧了竞争,而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服务平台不够完备,辐射与带动能力不强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发展,需要整合、集成各种资源,共享共用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但综观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真正能提供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推广展示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几乎没有,真正具有完备的政府支持体系、技术开发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仍寥寥无几,这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很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集聚区内很多创意企业多处于离散状态,创意企业规模较小,效益差,缺乏龙头品牌企业,影响力偏弱,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三)产业链不够完整,大多没有实现有效延伸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其重要特点就在于创意的产品要通过版权授予或技术转让进行衍生开发,通过产业链的不断拉长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从我国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各大集聚区之间还是在区内部企业之间,大部分都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基于某一文化符号的产业链,无论是品牌产业链还是产品的产值还都比较短、比较小,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拉长自己的产业链。

三、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化趋势的措施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各集聚区规划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既要提供运输、电讯、公共服务等一般园区建设所需要的效率基础结构,又要提供包括研发设施、风险投资、知识产权法和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等创意基础结构。比较而言,效率基础结构不完备的集聚区的发展将十分困难的,但是没有创新基础结构的保证,集聚区将没有任何前途。创新基础结构是保证集聚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集聚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园区的重要区别。集聚区的建设,对创新基础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这种要求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将决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

(二)培育育宽容的社会氛围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创意,集聚区不可缺少的就是创意。创意的集聚也是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宽容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沟通,吸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有创造力的人才的集聚。集聚区的规划应体现以人为中心,集聚区不应当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厂,而是一个推动产生创意的地方,一个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合一的地方,一个享受工作的地方。

(三)突出特色资源优势,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形成产业集聚

“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显示,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是设立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因此,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是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重要途径。建立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应当以文化资源禀赋深厚的地方为依托,积极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拉动相结合,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刺激,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构成了两股力量,促使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共生优势。

以苏州市为例,苏绣历史悠久,素以“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四大名绣之首。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对苏绣实行生产性方式保护,使其不断发挥着积聚与延伸的双重作用,逐步形成了集生产、销售、展示、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保护基地。2006年,在国家文化部命名的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苏绣被命名为“苏绣文化产业群”。目前苏绣的年销售额已达到近10亿元,仅镇湖街道一年的产值就有5个亿。有关苏绣的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取得初级资格以上的各类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近300人,生产企业近100家,产品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四)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文化产业园的价值在于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全产业链的环境,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孵化氛围,其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链。文化产业园只有建立完整、合理的产业链,才能发挥出产业园的价值,否则只能停留于形式,非但对产业的发展没有起到真正的拉动作用,而且很可能造成投资血本无归。产业链的完善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以文化产业园的主题为核心,合理选择产业链的类型,不同的产业链形态会产生不同的集聚效果;其次,适当调整政府角色,发挥企业的能动性,通过市场“无形的手”达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良性健康发展;最后,培养一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文化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才能集聚大批关联企业并形成产业链。

参考文献:

第3篇: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趋势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到黄金十年。

从2011年到2020年,“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势头十分迅猛。其中有三个主要特性:第一,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第二,创业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现在好多地产公司都投资办文化企业;第三,目前文化企业的数量比较多,但是经营的质量相对来讲还比较弱。当然,中国现在已经有很强大的公司了,像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市值在世界上可以排在前五位,在文化公司里已经具有一流质量。但从总体上来讲,除了互联网文化科技这一类的公司做的比较强大之外,其他的公司都是小公司。像电影公司炒得很厉害,但实际上电影公司收入是人家的一个零头,可能连零头都没有。比如好多电影公司大概是迪斯尼的1/200的收入,就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公司。所以,目前企业创业热情比较高,在政策的推动下企业很活跃。十年之内,文化企业应当快速发展,十年之后,公司出现两极分化,完全成型后,机会就比较少。

趋势二: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由政府驱动为主转向企业自主发展。

最典型的就是动漫,现在很多地方已经撤销了对动漫公司的扶持,今后政府可能会扶持在竞争力上比较强的公司。所以,不能吃政策,不能光靠政府的投资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必须靠自主来发展。换句话说,企业做的越好,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就越大,各地也将开始都重视龙头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市场的引导,要去关注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倒过来变成市场导向,创业投资现在比较热,比较成熟的公司应该专门成立一个创业公司的部门,来扶持企业的发展。因为创业投资将来应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企业并购已经很热,接下来会更多,特别是在文化科技领域内,最近看到收购视频网站、入股微博等都是并购的一种方式。

趋势三: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与移动互联网有关的文化产业在未来5―7年中会占到中国文化产业的70%,传统媒体会受到更大的冲击。

数字文化产业有几个趋势。第一个趋势叫“短频快”,就内容比较短、视频化、更新的速度比较快。第二个就是平台化。第三是以娱乐为主,叫娱乐无边界。第四个就是电信成为媒体公司。以后不能叫它电信,应叫新传媒公司。

2013年4月,美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Verizon通信公司50%的移动网络流量来自视频服务,像这样的电信公司已经70%的收入来自文化产业了,除了视频,还有很多上网等业务。其实在国外,电信运营商主营收入已经来自文化产业,只不过中国还没有到,但是很快要进入这样一个阶段。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跟数字文化产业相关的公司的市值都会很高,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市值跟它的利润之间的市盈率进行对比的话,你会发现差很多,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优酷,优酷网站还在亏得很厉害的时候拿去上市都值几百亿人民币,说明现在文化产业在发生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

数字文化产业不仅是数字化的平台和技术,最主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无边界的空间。所谓无边界的空间,大家都知道一个比喻,比如你开一个店,成本是不断上升的。现在土地成本不断在上升,民营书店为什么破产?因为图书的营业额在下降,租金成本、人工成本在上升,一降一上肯定要破产;接下来很多食品零售店也会破产,因为营业额在下降,受到网络的冲击,成本在上升,一升一降,只要网络零售占中国的15%―20%,中国大批的食品店都会破产倒闭。这就是一个新的趋势。

平台做得越好的公司并购力度越大,这就形成一个两极分化的新势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这几年的并购数量升高,这是因为越是传统的并购数越少,而数字文化产业的并购数越多,规模越大,这形成了一个非常巨大的两极分化。

趋势四:平台为王。

过去把传媒、渠道都叫做平台,但是传统的传媒和渠道现在都变成小平台,现在最大的平台就是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做平台已成为文化企业里大企业的一个基本要素,就算做内容也要加上平台,做平台可以不做内容,但是做内容一定要做平台。所以,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国音乐产业最大的公司是中国移动,最小的音乐公司是写歌的公司。现在,离知识产权近的,搞创作内容的人收入很少,但是做平台的人收入很高。所以,最大的企业就是平台为王的企业,平台加内容应该是今后的一个基本的商业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

当然,这里面平台越大,垄断的地位就越突出,有些是自然垄断,有些是人为垄断,都会对内容产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今后文化产业政策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反垄断,保护知识产权。

趋势五:企业出现两极分化。

今后的中国没有中型的企业,就是大企业和小企业,中等的企业要么自己成长上去,能够成为大企业,要么被并购掉。而事实上大企业会不断地并购,大企业也会拥有政府的支持。不过,大家做小企业也没关系的,目前是做小企业,就不要指望企业上市。只要卖给上市公司或者扩张型的公司就行了,现在企业只要有商业模式,只要有自己的独特性,哪怕一年只挣几百万的利润都可以卖出好价钱,不需要上市,而且上市也很困难。所以,小企业完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把自己做好,然后卖给大公司,大公司肯定会越来越大,就不断地并购。这就是中国文化企业将来的两极分化,这个特征现在已经开始非常的分明。

趋势六:做文化产业回归产业链。

经常举赵本山的例子,大家知道赵本山前几年已经不再跟宋丹丹合作了,都是只跟自己徒弟合作上春节联欢晚会,这两届没上去。我们可以看出,赵本山他已经不再做原来的小品了,他在做二人转,或者把二人转改编成小品。为什么要做二人转?因为赵本山的产业就是二人转,他的电视剧也是二人转,舞台剧也是二人转,他旗下的明星全都是二人转演员。赵本山现在就是想把二人转就进行到底。可以看出,他现在做的是产业链,做产业链最核心的做法是让他自己的徒弟都成为明星。现在,赵本山的电视剧中的植入式广告费用和刘老根大舞台票价都会很高。所以,本山传媒以明星为核心的产业化的做法今后会成为中国文化企业的一个基本做法。目前大家都已经意识到这个做法。

现在大家都懂得分工,懂得品牌化运作。当然,多数的内容,因为形象太弱无法达到品牌高度。但是从现在做企业的人来说,大家都已经意识到,内容、品牌和产业链是一体的,中国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思想上已经符合了产业的方向,可能在行动上好多人还不懂,在总体的思想上大家都知道做文化产业必须要做产业链,或者做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所以,大家不一定都去拍电影,可以做电影的植入广告,可以跟别人合作做生产品,可以做经纪人,甚至可以做主题公园。

趋势七:企业并购成为一种常态。

并购主要是为了促进战略性的发展,很少是为了直接马上赚钱。但是对上市公司来讲,并购可以提升利润,提高股价。所以并购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战略性的并购,一种是提升股价的并购,这在中国比较多。并购的数量,特别是随着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在文化科技领域里的并购会持续增加,包括海内外的并购也会增加。万达就是通过并购来进行转型的。万达以前做院线,现在如果收购海外的院线之后就可以变成内容公司,做内容以后它的院线就比别人强大,将来某一天万达可能会成为中国电影进军海外的最大公司,如果它能够进军海外电影市场,将会获得很大的政治资本和政府的资金支持。所以,万达公司一开始就是用一种模式做事情。现在你会发现,万达下一步做文化产业它也会先想好模式再去做,这种公司做起来就会很大,小打小闹它不去做,它做的东西一定都是有模式的,有可行性的东西,很快就复制,短期就能达到很大的规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并购是万达转型很重要的一个例子。IBM也在不断地并购,不断地转型。另外,大家要关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接下来会有非常多的文化产业并购,很快就会成为文化产业中一个大的公司,它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企业。

趋势八:娱乐化。

第一个是娱乐化现在无所不在。第二,青少年成为主流消费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很娱乐化的,对传统文化很淡漠。所以,传统文化传承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在整个娱乐化的趋势当中,这三个东西避免不了,一是低俗化,二是视频化,三是体验性,这三个东西将来是主流。想做成功,得有一点低俗化,以视频为主,增强体验性、互动性。

为什么叫娱乐无边界呢?以前只能坐在客厅里看电视,空间上受到了限制,现在拿着平板电脑或者是智能手机,无论走到哪里,还是是半夜爬起来,都可以“娱乐”,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娱乐化把好多人搞得晚上一直在娱乐,第二天工作时间就趴在桌子上睡觉,或者面对电脑,一个窗口是工作,一个窗口是娱乐,有的干脆是一个窗口是工作,几个窗口是娱乐,耳朵里还塞着耳机听音乐。

趋势九:投资竞争加剧。

现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基金、投资公司越来越多,投资多数是以上市为目的的。今后以上市为目的的投资可能在短期内会减少。而创投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会加剧。投资方向今后不仅仅是在传统领域的,可能在很多其他领域会有一些新的拓展。但是投资的扩张很麻烦,也会妨碍实业精神,因为受高利贷、投资暴利的影响,愿意做实业的人会减少,都愿意追求上市、并购,当然并购以后也是投资银行或者投资公司可以做的事情。

趋势十:同质化竞争可能会长期存在。

换句话说,不管做哪个领域,你会发现身边总有一大堆水平差不多同行在与你竞争,而水平差不多的竞争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降价竞争。现在有一个趋势,内容太多,供过于求。现在好多公司是以产品为主,没有想过商业模式是什么,就是简单地推出产品,没有想这个产品跟什么商业模式之间有合理的关系。政府的冲动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政府搞动漫基地,好多地方就变成了动漫公司,但是都是做电视剧,结果没收入。还有很多是外行慕名而入,比如《泰》赚12亿的票房,很多公司就来了,慕名而来的人加剧了竞争。产品销售除了文化制造业外,主要领域是在国内市场,市场的规模受到限制,那就是恶性竞争。眼下,电影票房马上要进入恶性竞争了,很多地方电影院已经过多,上座率不满,不满就要压价,马上就要出现这种情况。今年年底之前中国的电影院线重点城市达到了饱和,达到了峰值。所谓峰值就是最赚钱的那一刻在今年的某个时间点要达到顶峰,接下来开始往下走。当然这也是好事儿,大家看电影不用再花那么多钱了。电影票价往下降,这是一个趋势。

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十个趋势。面对趋势有十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做文化产业跟做文化不一样,做文化产业主要是把握大市场,而不是小众。

特色文化主要是针对小众,比如闽南的梨园戏就是针对闽南一小部分人,而娱乐才能针对大众。做文化产业不能以文化为主,要以娱乐为主,以娱乐跟新闻为主,以大众为主,不能以小众为主。换句话说,就是做文化产业,要以娱乐为主,特色文化为辅。特色文化只有在旅游的时候才能特别显现,但是特色文化也不见得能斗过迪斯尼,最好的旅游是特色文化加娱乐,不要仅仅局限在特色文化。不管是从旅游的角度还是非旅游的角度,大家思想上一定要有个观念:娱乐为主,特色文化为辅。做文化产业不是做文化,做文化产业是做跟文化有关的娱乐。

第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国家及相关部门今后应该把钱花在支持和扶持内容为王上。

第4篇: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一、利技文化与智能犯罪的内涵

科学技术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是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独特方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生存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动人类远

科技文化下一个定义,笔者认为,科技文化是指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科技器物、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复杂体系。科技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利技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生存活动方式广泛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既定形态的文化存在,科技器物、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等都是科技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科技文化中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利技器物包括各种工具、仪器、设备、技术产品等,是人们运用科学知识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它本身是科技文化进步的客观标志。

科学知识是人们认识自然的结晶,体糖人们对自然界本质规律的把握包括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定律、科学理论等,是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科学精神是人们按照科学研究的本质要求遵循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规律所培育的各种精神包括求实创新精神、怀疑批判精神、献身精神、团结合作精彳帱。科学精神不仅是造成科技文化发展的根本精神而且是影响人的信念和信仰的重要力量。

科学思维方式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认识对象性世界的思维工具也是科研目的得以实现的思雒手段和_式。科学思维方式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系统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活动方式。无论明舺思维方式,都对科学研究具有选择、组织、解释和指导的功能,因而是推动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动九

智倉訝犯罪是与暴力犯罪相对应的一种犯罪形态两者都是以犯罪手段为依据的。我国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智能犯罪就是利用科学技术进行的犯罪,这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把握智能犯罪内涵的前提是必须正确地把握智能的内涵。

智能是指智慧和能力。而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人们辨析、判断事物,进行发明创造,除了运用科学技术之外,还必须运用科学思维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绝对属于智慧的范畴,是人的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计谋和谋略是体现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因而也是体现智慧的,当然也属于智能的范畴。

基于以上认识识应该把智能犯罪的概念表述如下:凡是运用科学思维、计谋和谋略等智慧和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技能实働犯罪就是智能犯罪。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智能犯罪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运用科学思维实施的犯罪,主要表现为犯罪思维严密,犯罪前经过周密部署和策划犯罪过程渗透着科学思维和谋略。如,精心制造没有犯罪时间的假像造成缺乏犯罪动机和条件的现实等,目的是给侦查人员造成迷惑转移侦查方向,逃避法律制裁。二是利用科学技术实施的各犯罪,主要表现为犯罪过程使用科技手段和技倉能如利用化学毒物杀人,组装定时炸弹破坏,利用麻醉剂、迷昏药盗窃和强妬利用计算机技术诈骗等目的是增强犯罪的隐蔽性,使犯罪证据难搜集亦逃避法律的制裁。

智能犯罪的这两种形式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不少犯罪人运用科学思维不忘使用科技手段使用科技手段又以科学思维作指导。在犯罪过程中,把现代科学思维和现代科技手段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高智能犯罪它是智能犯罪的现代化形态。

二、利技文化与智能犯罪发展趋势的历史分析

科技文化的发端是从能够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开始的,历史上科技文化的进步归根到底在于能够应用更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以生产工具是人类智慧和科技文化的物化。生产工具与科技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说明科技文化必然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智能犯罪是科技文化的产物所以,它必然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早期的智能犯罪比较简单罢了。

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只是到了明代中期以后才落后起来这是因为中国科技文化有着重实用、轻理论重人事、轻自然,重经验、轻创新的理论缺陷。这种情况反映到智能犯罪上,表现为比较重视运用科学思维设置圈套实施犯罪,而利用科技手段实施的智餾酬相对较少。

中国历史上有比较成熟的计谋文化计谋文化实际上是思维演绎的文化成书于明清之际的《三十六计》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三十六计》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一计来概话,就是骗计。因为在36种计谋中,表现骗计的有19种,其中包括瞒天过海、借刀杀人、声东击西、无中生有等。骗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本身并没有正反之质别。骗如果H服从或服务于崇高的事业或社会公正就是一种善;反之如果同阴谋、卑鄙、犯罪等结伴而行,就是一种恶。所以,《三十六计》用于军事和犯罪侦查演绎出很多光辉的篇章而被用心不良之人用于犯罪就成为智能性的犯罪。明代张应俞通过大量社会调查,写成《江湖奇闻杜骗新书》揭露了24种骗行和骗术其中包括串骗、色骗、诈骗、拐骗等无一不是智能犯罪的典型表现。

近代科技文化发源于西方。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科技文化发展缓慢的状况被彻底改变出现了科技发展的新纪元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冲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九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m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甩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一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3这一切变化都与当时西方科技文化的革命性发展密不可分。由于西方科学技术比较发达,所以他们的智能犯罪主要表现为利用科技手段,包括利用医学技术杀人,利用化学技术制J造毒品利用生物技术谋财害命等。至于把科技手段用于间谍犯罪,更是司空见惯。从事这种活动的特工人员,经过特殊的专门训练,一般都能力强、技术全面是实施智能犯罪的行家。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间谍智能犯罪已不再局限于军事、外交领域情报的窃取、剌探和收买而是扩展到信息、科技、文化、商业等广泛的领域

我国的科技文化在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中,终于艰难地发展起来虽然早在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就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通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宣传后,我国科技文化才得以真正形成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价值取向。“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建国以后,我国科技文化不断发展,科技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科学家职业化,科技建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使科技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入发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科技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都蓬勃发展起来这些新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一个领域或者一个国家的范围。由此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力的性质和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总量,而且在难以预料的程度上,深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促使智能犯罪特别是高智能犯罪亦发展起来。

大量事实证明科技文化与智能犯罪的发展具有同步性智能犯罪的发展趋势可以从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得到说明。早在1994年下半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实施后不久,美国刑事司法部门就已发现大部分高智能犯罪的发案率同整个信息网络建设的速度是同步发展的。其中,非法入侵重要的计算机信息库在网络上散布淫秽或暴力信息,盗窃计算机信息资源以及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实施的商业敲诈和金融诈骗等犯罪的增长尤为明显。

我国智能犯罪的发展亦是如此大量情况表明犯罪分子利用高新技术实施的智能犯罪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大大超过了通常的刑事犯罪。由于相当数量的犯罪人掌握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作案中频繁加以运用,从而使得某些传统犯罪,如盗窃经济情报、窃取国家机密、非法转移技术资料、侵犯他人隐私、敲诈勒索等的发案数和社会危害性得以空前加大了。有专家预测,在今后5至10年左右,我国的计算机犯罪将会大量发生从而成为社会危害性最大,也是最危险的一种獅。

三、科技文化与智餾犯罪发展趋势现实思考

(一)科技文化与智能犯罪的总体发展趋势

现在,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经济竞争中获胜都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为此,我国必然会进一步大力实施科技强国战略,推动科学技术不断深入发展造成科学技术的大普及。钱学森教授早就预言,21世纪将是思维科学的世纪,在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在新世纪思维科学靛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和普及。

思维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全面推动科技文化的繁荣和普及。这种情况,将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但必然也会为犯罪分子利用思维科学和科学技术进行各种智能犯罪创造便利的条件,造成犯罪的智能化。学术界有人把智能犯罪和犯罪智能化当成同一概念来使甩这是不正确的。智能犯罪自古就有,而犯罪智能化是在科技文化发展和普及的情况下出现的犯罪状态。“化’者,乃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意也所以各犯罪智能化就是智制犯罪的普及化也就是各种犯罪都带有智能犯罪的特征这是新形势下智餾犯罪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书刊报纸、影视媒体和电脑网络的广泛宣传犯罪人普遍认识到运用科学思维和利用科学技术实施犯罪均有重要价值若把两者结合起来犯罪风险会更小,犯罪成本会更低犯罪成功率自然会更高。因此运用科学思维的智能犯罪和利用科学技术的智能犯罪两者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又有你如,在毒品犯罪中,犯罪人会更加精明,运用科学思维加强制毒、藏毒、运毒、贩毒各个环节的策划和设计,尽可能以合法掩盖非法减少风险。同时依靠高科技手段增加每个环节的科技含量,在制毒方面使毒品纯度更高,品种更多;在藏毒和运毒方面,广泛运用化工、生化、电子技术使其更难发现。使智能犯罪具有更完备的形态,这是新形势下智能犯罪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智能犯罪发展的新趋势下,犯罪形势将出测艮多新的变化。通讯、计算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将会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将造成犯罪手段进一步发展。银行、保险、信用卡、电讯等行业的高科技犯罪将激增投资、电子商务中的欺诈、洗钱等犯罪手段将实现科技化。犯罪形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罪犯可以不用暴力实施抢劫,只需轻点鼠标便可轰开银行金库大门抢得巨额资产;可通过互联网对远在另一半球的国家实施盗窃,而逃避该国法律管辖;互联网上建立的犯罪组织织可以由从未谋面的异国多方人员构成利用网络联系、实拖犯罪行为,并利用网络分配犯罪所获利益等等。

新的犯罪形式给司法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由于利用通讯、网络进行犯罪,犯罪行为实施地植隹确定;犯罪证据极难获取;犯罪行为或结果涉及多国由哪一国管辖将难以确定;由于各国法律规范不一,罪与非罪及处罚标准也将难以统一等等。

(二)科技文化与智能犯罪类型的发展趋势

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普及将使科学思维和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造成智能犯罪的类型空前增多,并不断出现一些新的智能犯罪。但总的来说今后的智能犯罪将与经济犯罪结合得更加紧密明显带有复合型的特征。具体讲,以下几种犯罪类型的发展应该予以更大

    1.伪造、假冒犯罪

    是很具智能性的犯罪,在科技文化普及的情况下犯罪人极易掌握其所需技术和技能,加之此类犯罪收益很高,在利益观念强化的情况下,很容易I高发。

伪造犯罪,包括伪造货币、伪造金融票证、伪造有价证券和有价票证、伪造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伪造公文证件印章和单位团体印章、伪造居民身份证等犯罪。假冒犯罪,包括假冒商标、假冒他人专利以及利用某种技术手段生产、销售各种伪劣产品犯罪。

近年来伪造与假冒犯罪十分嚣张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从国家到公民个人都深受其害。目前假文凭、假身份证制作的通讯联络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假冒的商标和包装掩盖下的假农药、假化肥、假酒、假烟、假食品、假药品、假电器等亦充斥市场。一些名牌企业在产品生产上不断加大防伪技术革新,但总会有假冒产品随之流入市场。如出版业中,正版光盘往往刚上市甚至还没有上市,披着正版封面的盗版便走进了各大店铺不少假盘足以乱真预计,此类犯罪今后会有更大的发風

2诈骗犯罪

诈骗彳犯罪一般都是智能彳犯罪智商不高,思维不灵活的人搞不了诈骗犯罪。由于科技文化的普及也使诈骗犯罪所需要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得到谱及。因此,一些利益熏心的人就自然打起诈骗犯罪的主意。在新形势下,金融诈骗、保险诈骗、电子交易诈骗等,各种智能诈骗犯罪都会得到发展,但是尤其应该引起关注的还是金融诈骗犯罪。这种犯罪智能程度高,收益大,危害大,成为高智能犯罪人光顾的领域。金融诈骗又有多种类型以下几种类型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

(1)信用卡诈骗

一是虚构持卡人身份,逃避实际持卡人的透支责任如以假身份证申请信用卡伪造信用卡等。二是合法持卡人或假借合法持卡人名义的人连续多次、多处支取或消费不需银行特别授权的最高金额实施恶意透支三是特约单位的业务人员与持卡人相勾结采取分单压印的手段逃避银行授权造成大量透支。

(2) 票据诈骗

一是伪造票据。即假冒出票人名义表现为虚构一个并不存在的人或假托一个已死亡的人或假冒他人签名、印章等。二是变造票据,即在有效票据后,非法变更票据上签名以外的记载内容等。三是空头支票即出具的支票金额超出其银行存款帐户余款或透支额度而不能兑付的支票包括签发远期支票,签发空头支票,滥用作废支票贩卖空白支票。

(3)贷款诈骗

一是起初的贷款申请人通过虚构其他有关事实以骗取贷款。二是银行外部假冒某法人名义向银行申请贷款骗取贷款。三是虚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法人单位,作为贷款申请人,骗取银行贷款。四是银行内部收受贿赂,与行贿人相勾结共同骗取银行贷款。此外,还有金融投资诈骗、信用证诈骗、引资诈骗等。从已经发生的金融诈骗犯罪来看在新形势下,这些金融诈骗犯罪都会呈不断发展的趋势。

3.计算机犯罪

计算机犯罪是最具智能性的犯罪,所谓高智能犯罪主要是指计算机犯罪。科技文化的发展和暗及使计算机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普通老百姓的用具计算机知识和技术由此得到极大的普及这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然也为计算机犯罪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犯罪是以计算机为犯罪工具或计餅几资产为犯罪对象实施的犯罪。

所谓以计算机资产为犯罪工具就是犯罪行为人运用计算机自身的功能如信息管理、数据处理、系统帮助等达到侵犯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的目的。如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等。

所谓以计算机资产为犯罪对象,就是犯罪行为人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或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数据、应用程序等进行删除、修改、增力喊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

计算机犯罪从世界范围来看已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将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而愈加严重。在我国计算机犯罪虽然还不像西方国家那样高发并产生巨大的危害,但从1986年7月在深圳发现首例计算机犯罪至今,计算机犯罪的各种类型和手段均已相继出现。1999年深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计算机违法犯罪案件为400余起2000年剧增为2700余起明显呈不断发展的趋势。[5因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枧

(三)科技文化与智能犯罪空间的发展趋势科技文化的发展造成科技知识的大普及,从各个方面强化了人们的科技意识,犯罪的空间视野将更加扩風犯罪空间的科技含量会更力口增强由此必然促进智能犯罪的发風1.传统的犯罪空间更加扩展现在流窜犯罪不断增多,但一般都在本国范围内实施。科技文化的发展将加快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引起资本、技术、管理向全球扩散形成国际范围内的人、财、物大流动这就不可避免地为智能犯罪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使其出现国际化的趋向。科技文化还造成交通、通讯技术快速高效发展,使智能犯罪在客观上具备更优越的条件,使甲国犯罪、乙国藏身、丙国销赃成为可能。同时,国外的一些犯罪组织和个人,也会利用先进的科技文化,通过投资、贸易、技术合作等途径渗入我国中外勾结从事跨国智能犯罪。所有这些都会使传统的犯罪空间得以扩風犯罪空间愈大犯罪的流动性就愈强犯罪就愈难对付。所以大跨度的流动犯罪一般都是智能犯罪。就是说传统犯罪空间的扩展本身,就意味着智能犯罪水平的提高。

2新型犯罪空间愈来愈多科技文化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它的很多知识、技术和技能被犯罪行为所涉及会形成一些新型的犯罪空间。而新型的犯罪空间形式,会涉及到智能犯罪的一些新形态。以下几种新型犯罪空间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1)网络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致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模式,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之外,又产生了一个虚拟世界,就是网络空间。随着网络空间的出现,各种各样的网络犯罪相伴而生。能在现实空间实施的犯罪大部分都能在网络空间内实施。而网络犯罪都是智能犯罪。专家彳I'谱遍认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犯罪将呈不断上升态势其社会危害将愈来愈大。其中,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金融犯罪、特别是金融诈骗犯罪、色情方面的犯罪等将有更大的发展给社会造成危害会更大。

⑵电磁空间

目前国内电信通讯领域已经出现了利用电磁空间实施犯罪的案例如,违反国家关于无线电管理的有关规定,非法建立电台,开通甚至占用公用电台、对讲机频道,干扰国家公务的正常执行,传播流言,交流犯罪技术等;移动电话盗码并机犯罪犯罪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对空中通讯信号进行拦截和破译读出移动电话占用信道的识别码和电子串号,从而盗取移动电话用户的有关资料。随着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此类智能犯罪会呈不断发展的趋势。

(3)心理空间

第5篇: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摘要:东方服饰文化受到东方传统思想中提倡含蓄、内敛的影响,形成了东方服饰宽大且不显露体形的特征以及端庄、含蓄的风格,表现出东方文化神秘内敛之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更为开放和自由,人们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服饰发展出更多的样式。本文将介绍中国、日本等一些东方国家的传统服饰文化,并对现代服饰的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关键词:东方服饰文化;东方传统文化;现代服饰发展;服饰发展趋势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又是传承文化的形式,从服饰的特征上就可看出该民族的文化内涵。世界上各民族经过各自的发展道路,都会形成各具其民族特色的服饰。而东方服饰就以其端庄、含蓄的风格,表现出东方文化神秘内敛之美。

一、东方服饰文化

东方传统文化提倡的是自然与和谐,反对激进的自我表现,这样的思想同样表现在东方服饰文化上。东方服饰的整体形制较为洒脱、自然,既注重服装的实用性又注重穿衣者的舒适感。同时又受到东方传统思想中提倡含蓄、内敛的影响,东方服饰更多的具有矜持性,这样的理念就形成了东方服饰宽大且不显露体形的特征。具有东方特色的服饰的代表有中国的旗袍、泰国的纱笼、印度的沙丽、日本的和服和中东国家的袍服等。

1、中国传统服饰

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改变,中国传统服饰根据时代不同发生阶段性的改变。同时各民族都保有其各具特色的服饰,形成服饰文化系统。在形制上,存在上衣下裳型和衣裳连属型两种式样,这两种式样通常配合使用,具有舒适自由的优点。在装饰纹样上,通常采用动物和植物纹样,纹样的不同也显示着穿衣者身份地位的高低,纹样的表现有抽象、写实等几种方法。在色彩上,通常是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为主,其他间色为辅,有着庄重严肃,古朴大方的特点。服色的使用还有严格的等级规范,象征着身份地位。中国传统服饰完全展示了其中庸、矜持、重视礼仪的民族文化,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其他东方国家的服饰的发展,是东方服饰文化的领头羊。

2、日本传统服饰

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叫做“和服”,它是根据中国隋唐时的服装演变而来的,发展至今既保有中国服饰的一些特点,又在此基础上有所改变,形成了独具日本风格的元素。中国唐代时,随着遣唐使进入日本,把中国的服饰也传入日本,最初只在贵族中盛行。后来具有唐风特色的贵族服饰经过日本人的改造,如把袖子、衣长加长,腰部束紧等,穿时紧贴身上以体现人的线条美。经过这些改变后,日本人便将这种服装确定为日本的民族服装。

3、其他东方传统服饰

诸如埃及、中东及远东等的东方传统服饰,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变化都不大。如现在阿拉伯的袍服、泰国的纱笼、印度的沙丽等服饰特色,都与古希腊时期小亚细亚人的服装极为相似,可以说它们的形成有着同一源头。

二、现代服饰的发展趋势

1、现代服饰发展的表现

近五十年来,由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审美眼光的提高,现代人对服装有了更新的认识。服装不能只是保暖耐穿,更要美观时尚,让人们能穿出自己的喜好的个性。因此当今市场上各种高档、美观的服饰层出不穷,其时尚的流行也频繁地更新换代。现代服饰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的表现:

(1)彰显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开放,现代人一改之前单一沉闷工作服等款式,模仿西方穿起了牛仔、短裙等更能凸显个性和自由的服饰。风格多变,样式也不受束缚,例如女裙出现了各种样式,有大摆裙、折叠裙、一步裙,迷你裙等等。此外,服装的颜色也不再局限于绿、黑、兰、灰几中,而是更加丰富夸张,极具个性表现力。

(2)追逐“名牌效应”

与几十年前名牌还未遭到中国人的重视的时代不同,当今的人们追逐名牌和高档,认为越是国际知名、价格不菲的服饰,就越能彰显品位和时髦。有些人甚至完全不顾其大大超出能力范围的价格,逐渐养成了炫耀攀比的心态。这些现象在现代人,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中普遍存在。

(3)平民但与众不同的“文化衫”现象

与追求“名牌效应”相对,文化衫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虽然其质地只是棉质的普通汗衫,但是上面印染的各种个性的图案或文字给了服装全新的吸引力。它让社会中更多的平民阶层不用通过高价的名牌服饰,就能彰显自我个性。文化衫的选择更是多种多样,人们甚至可以将自己喜爱的图案印在服装上,无论是卡通形象、山水风景,还是与众不同的符号文字,人们有更大的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文化衫至今都是流行的主力军。

2、现代服饰的发展趋势

现代服饰必定会向更多元,更高档的国际主流时尚方向发展。对中国而言,中国服饰的样式、面料等都将向西方国家的服饰靠近。其中既有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原因,又有中国想要模仿西方先进服饰观念的因素。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会形成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元素和服饰品牌。总之,中国服饰会融合中西方共同的特色,变得多样纷繁。其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服装生产方面

有了先进科技的帮助,服饰生产可以借助电子技术方便地进行样板分类、型号比对、成分检验等程序。由于使用机器代替人力,也可以达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时间的作用。此外,利用全息摄影设施可以快速的记录下顾客的身材数据,再通过计算机输入顾客的风格喜好和需要出席的场合,制定出最适合其的服装,包括面料、款式和颜色等其他细节。最后,用计算机制作出顾客身着这件服装的立体形象显示在屏幕上,为顾客提供参考并能方便修改。最终的成品一定是最符合顾客要求,以及能反映顾客个人独一无二的个性的服装。这种利用高科技的服装生产流程能代替传统的量体裁衣等手工艺,并且能使之更有效率,顾客对成品的满意率更高。

(2)面料方面

在未来,自然纤维如棉、麻 丝、毛等作物的价格会随着人均自然资源逐渐减少,所以可以预见用自然纤维制成的衣物会越来越贵。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合成纤维的性质能做到适合人们穿着,不仅保持合成纤维的轻薄、易洗的优点,还能具有接近自然纤维的吸汗、舒适等特点。基于合成纤维的产量巨大且价廉物美,合成纤维会成为日常服饰的首选面料,也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满意。

(3)便装化趋势

一般的西装革履会让人感觉生活工作压力巨大,在其他非正式场合,人们想要获得方便和舒适。因此,牛仔装、度假装、运动装,旅游装等随和休闲的款式广泛受到欢迎。

三、总结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体现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色。同时服饰也是日常生活的必不可少的用品,势必会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文化、观念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对服饰的观念与时俱进,今后东方服饰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开放和自由,希望在不丢失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情况下,发展出更多形式多样的服饰,这样人们的生活也会被带动变得丰富多彩。(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强.东方传统服饰文化对服装设计影响的探讨[J].国际纺织导报.2006(2)

[2]燕平 程铷.东西方服饰文化交融之我见[J].江西社会科学.2005(7)

第6篇: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在谈及文学艺术发展时,我们首先来对“文学艺术”和“进化论”两个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文学艺术是借助语言、表演、造型等手段塑造典型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既包括语言艺术,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等,也包括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还包括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当然还有综合艺术,如电影、曲艺、戏曲、戏剧等等。关于进化,《辞海》对其的解释是:“进化,亦称‘演化’,旧称‘天演’。生物逐渐演变,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而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开始,“进步”和“演化”两个词逐渐合并,最终人们习惯将其称为“进化”。由此认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总趋势是进化的,实质就是肯定文学艺术的发展在整个漫长的人类文学艺术史中是不断演化和进步的。

关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总趋势是进化还是退化抑或是非进步的问题一直是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当然,各种观点都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例证,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出发,从我们现在感悟到的身边的文学艺术的变化发展出发,笔者认为文学艺术发展的总趋势呈现进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艺术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性

中国的语言词汇中有“否极泰来”,“周而复始”,“生老病死”等等这样一些阐释事物发展规律的词语,实则蕴含着万事万物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依附于一定的自然规律这样的道理,文学艺术也是一种事物、一种现象,不论文学艺术是为写实人生而服务,为娱乐大众而服务还是作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文学艺术终究逃脱不了其由社会中的人创造的这样一个基础,既然由人创造,那么他的发展总趋势就必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消亡势必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发展,如果依据安东尼·孔帕尼翁的说法,他认为艺术不可避免地依附于一种发展模式,即黑格尔哲学或达尔文进化论的模式。黑格尔哲学强调的是事物发生、发展、灭亡这样的一个模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强论文联盟调了生物不断从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实际是一种不断进化。

二、文学艺术的发展在今天的地位和表现

1、文学艺术样式的创新

文学艺术发展到今天,距离古代的文学样式,虽然不能说是有所增加,比如《文心雕龙》中提到的论述文体各篇中,在篇名中提到的文体共有三十三类,如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笺、诔、碑、论、说等等,但是,文学艺术的样式却一直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出现创新和繁荣,除却大家熟知的古代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当今的文学样式由于受到科技时代网络的冲击和影响,受到“全球化”这把双刃剑的影响,网络文学大行其道,博客、微博、各种网站论坛为现代人提供了尽情展示文学艺术特长的舞台,一句话就能引起大家的讨论或者产生广泛共鸣的微博,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影响着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和普通大众,特定的字数限制,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于一体的新形式,涵盖众多的内容多半属于文学艺术的范畴。再以中国为例,从19世纪晚清出现的报告文学[1](文学与新闻的综合体)到20世纪出现的革命文学[2](积极进取精神、批判现实主义与革命事业的直接关联)等等这些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文学样式,都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不管其生存的时间长短,总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文学样式都取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为特定的时代服务过,甚至短时间内文学艺术对社会、对人生所产生的影响总有其相对积极的一面。此外,电影艺术的发展当称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从古代没有电影到早前的简单的黑白电影放映机再到如今的3d(4d)立体影院[3]的纷纷建立,电影无疑是文学艺术样式的一种新鲜样式,结合了科技和人类无限的创意,电影也是将纸质或者人类脑海中的文学艺术搬上荧屏与大众分享的一种很好的表现文学艺术的样式。

2、文学艺术传播途径和方式的扩展

古代文学艺术的传播由于受到交通、科技、阶级观念等的局限,传播途径和方式比较单一,口口相授或者口口相传、书面记录是主要传播途径和方式,而今天我们来看被归为文学艺术范畴的一切内容的传播途径和方式明显已经大大扩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的相继出现,街头彩印、屏幕广告、杂志等等都为文学艺术开启了几乎可以说是声势浩大地涌向社会的大门,这就为后来的文学艺术受众的越来越广泛化提供了中间桥梁,也为文学艺术更加宽松和自由的发展环境提供了条件。

3、文学艺术受众的广泛化

古代文学艺术完全不像今天这般,纵观世界亦是如此,文学艺术是贵族、宫廷等阶级的人所能享受的待遇,因此文学艺术自古似乎就被与“高雅”“博学”等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趋势蔓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便捷也更为普通和广泛,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开始寻求知识的无国界化,地球村概念的推广更是加大了人类彼此了解的欲望,文化、文学艺术随之大量充斥人们的生活之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多媒体技术使得文学艺术在世界的很大范围内拥有越来越庞大的消费者和创造者,文学艺术不再是一部分人独有的专权,它走出了“小家碧玉”的束缚,显然开始全方位地接受世界“观众”的淘洗和品评。换言之,这种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文学艺术的普及显而易见,比如媒体行业的发展,使得电视节目蒸蒸日上,前几年流行的“百家讲坛”电视节目就是一个让文学艺术走进寻常百姓、走向通俗易懂、走向全民受教育的很好的例证。笔者自始至终认为,虽然媒体的发展背后,更多的利益冲击和虚假作业必不可少,也许“百家讲坛”的某些章节的理论水平和价值也有待商榷,但是,从文学艺术走进广大人民群众方面来讲,它还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转贴于论文联盟

4、文化教育的发展对文学艺术的推广

从文化教育狭义的概念来讲,主要指学校教育,最早诞生的学校是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和文士学校。古埃及的这些学校极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学生尊日神、忠国君、敬长官、孝双亲,以造就文士为重要目标,即训练继起的统治者和他们御用的爪牙,同时教授书写、词令。中国奴隶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从古至今,文化教育一直比较重视的书写、辞令还有六艺,其实就是早期的文学艺术,它与现在的文学艺术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显然都存在较大差距,当今学校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对包含文学艺术的人文科学(学科)的重视,小学、中学、大学开设的众多与文学艺术相关的学科,文理分科产生的对文学艺术类考生的优势等等都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5、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学艺术作为精神食粮的需求增长

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快节奏的生活和现代人的压力也使得人们常常感慨精神荒原的不断侵袭,不然,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在1922年发表的《荒原》如何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生活的空虚状态和人类面临的精神荒芜已经成为潜在的威胁和杀手。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便开始认识到,文学艺术对填补人类精神荒原的重要作用,于是,哪怕闲暇时多读一本书,周末去看一场电影或者演唱会都可能使人身心愉悦,生活充实。由此可见,文学艺术在人类未来发展的历程中,将会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由此产生的反作用,也会越来越促进文学艺术的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虽然对进化概念中低级、高级的定义还不是非常清晰,对种类多与少等等的判断也未可知,但我们相信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着曲折和坎坷,在人类不断探索的实践下,文学艺术的发展终将继续朝着进化的方向踏步前行。

注释:

[1]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我国从晚清开始出现报告文学。

第7篇: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发展趋势

企业文化建设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迁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2l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也有新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知识要素不仅仅渗透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还使其使用价值成为劳动过程诸要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知识就是力量,在新经济时代得到充分的证明和体现。正因为如此,尊重知识,重用人才,知识共享成为现代企业共同的信条。在此大背景下,企业文化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

1企业文化要适应新战略发展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2l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2)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要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它的灵活运用、潜能和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受到进一步关注。

3企业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

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1)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现代消费群体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3)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4企业文化将更注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就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1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档,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占据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5企业文化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养“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不断给予鼓励,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无形中得到加强。

第8篇: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原生态;传承;现代性

伴随着经济生产的迅猛发展,生产的工业化、生活的现代化、居区的城市化、信息的国际化致使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迅速提高,中国的文化环境也处于一个复杂而快速多变的进程之中。个少数民族居民在发展他们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贸易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眼界,从而也促使原生态民间舞文化的传承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向着复杂、多样、多元的态势发展。

一、保护中发展原生态民间舞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飞速发展,原生态舞蹈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其中一部分原生态舞蹈已经消失了,还有些原生态舞蹈正面临灭绝的边缘,如果没有保护就会流失,因此,保护原生态舞文化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保护是原生态舞文化传承的前提,发展是原生态舞文化发展的目的。只有保护没有发展,就会赶不上时代而失去艺术的魅力,原生态民间舞文化就会失去其生动鲜活的文化生态;相反,只注重发展而不强调保护,我国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就会在发展中失去依托而失传、迷失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人们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关注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鉴于原生态民间舞在当今社会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创新价值、经济价值等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更加关注在保护中发展的原生态民间舞蹈,这是未来原生态民间舞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传承中变化的原生态民间舞文化

面对新时代的审美变迁,原生态民间舞文化一直在传承、发展、创新。舞蹈的观念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它已经不是原始意义意义上的原生态了,因为原生态的东西在形式上已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理念、信仰爱好、情感表达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这就迫使原生态民间舞改变其原有的传统模式,一另一种新的创作原则展现在我们面前。原生态民间舞在传承中整合、加工、转变,经过舞台剧场表演和大众推广,在风格上不在沉迷于传统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多变化,在造型上喜欢参差不齐、错落有致、对比鲜明,不再以传统线条和对称性为美,肢体上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三度空间变化、动作活脱新颖,标新立异,打破了原有的程序化的线条,这已经成为原生态民间舞到中最具有活力的一部分。大型歌舞集《云南映像》对原生态最大的改造就是改造了传承民间活态文化的人的本来生活状态,原生态舞蹈是一种无形的民间活态文化,只有把目光投向时代,把目光投向四周,通过不断地传承,口传身授,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城市化。

三、共存中求变化的原生态民间舞文化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进入21世纪的今天,原生态民间舞受到西方文化的渲染,舞蹈表演形式趋向商业化,原生态的民间舞文化呈现出诸多新的文化信息。“原生态”民间舞如何体现民族的时代精神;如何通过新的舞蹈素材体现变革以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单靠原有的传统舞蹈素材显然已无法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原生态民间舞文化的现代性现象进行研究,“原生态民间舞面对重新选择的任务,重整舞蹈语汇、丰富舞蹈元素、创新运用方法,使原生态民间舞文化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云南映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充分认识到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开始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以高科技的舞台物美技术与原生态的民间舞蹈有机结合,营造出虚幻的神话般的意境,使观赏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获得了市场,赢得了观众。原生态民间舞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相统一,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同时还必须合乎舞蹈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1]编辑委员会编著.中华舞蹈志云南卷(上)[M].学林出版社.

第9篇:文化发展趋势范文

一、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内涵

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是指在多种族、多文化共存的社会背景下,在充分尊重和保障不同民族文化平等发展的基础上,丰富国家整体艺术文化的一种教育。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之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是允许文化艺术存在差异,并让学生对不同的文化进行科学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艺术的尊重。这种多元文化思潮对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学者郭祯祥就曾指出,艺术教育应该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学生能够通过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过程对不同的文化艺术背景及其社会价值进行认知。

二、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教育相比,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我国加入全球化进程相对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处在起步阶段,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就整体状况来看,虽然我国在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两种现象:部分文艺工作者过度重视国外文化,认为国外文化才是最先进的;还有部分文艺工作者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这两种极端的一元文化论都是不科学的,会阻碍我国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使我国艺术教育缺乏多元化视角的创新精神,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复制品。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文化观念的认知上存在一些不足,但是整体的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意识在不断增强。我国与其他不同国家、地区日渐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和各个高校举办的艺术文化研讨会,都能够充分体现出我国对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视。这种多元文化发展意识的增强也符合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宗旨。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不同文化的精髓,逐渐形成平等、尊重的多元化文化观念,进而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这对当前广大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所以当前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三、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发展是当今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趋势,其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促进意义。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来看,多元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以往教育模式的转变。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会冲击我国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发展的影响,无论是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授丰富的知识内容,以符合当前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改变以往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时代需求的艺术专业人才。

其二,有利于学生艺术情怀的塑造。美作为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艺术教育,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的内在魅力,这个学习的过程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学生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学习,进而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价值与时代特征,这对于学生的自身情感陶冶和艺术个性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三,促进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艺术教育所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促进艺术与其他不同学科的交融上。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内在思想,涵盖了不同的创作历史、人文情感和地理风貌。如,要想理解长城的艺术价值,就要从其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最终体会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对埃及的古建筑金字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艺术作品的理解同样要如此。只有将这些艺术作品还原到当时所创立的环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艺术思想。艺术所具有的学科交融性的特点,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四、促进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议

其一,改善教学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施教理念,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应该改变以往教师作为主角的传授型教学模式,一切艺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以学生作为基础,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从学生角度展开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艺术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文化艺术学习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上渴望追求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是极为重要的。

其二,重视本土文化,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提倡多元文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本土文化,而是强调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大国,本身的文化底蕴是非常深厚的,本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本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情感和精神的凝聚体现,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我国当前的一些艺术教育者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存在不足,对西方文化存在过度崇拜,这就要求高校艺术教育立足于本土文化,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差异和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认同价值观。

其三,创新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追求美,而美好的事物总是会让人浮想联翩。在丰富的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极大的拓展,这也是获得艺术思维的过程,而创造能力的培养便是以这种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因而艺术教育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鉴于此,在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魅力,创新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情感认知,进而由抽象的艺术概念理解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价值领悟,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促进学生创新。

其四,开放思维,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艺术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这就要求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前沿知识的传授,设计出多元文化的艺术教学活动,使艺术课堂呈现出一种包容开放的姿态,从而提高学生接纳新鲜事物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拓展思维和艺术视野,进而增加对艺术学习的激情。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