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秋季值周总结范文

秋季值周总结精选(九篇)

秋季值周总结

第1篇:秋季值周总结范文

一、数据、指标及计量方法的选择

(一)滞留率概念界定

远程开放教育学籍8年(16个学期)有效。在学分制背景条件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下,学生最短3个学期可以修完学分,取得毕业证书。所谓滞留生,即超过学籍有效期仍没有毕业的学生。伪滞留生,我们定义为第4学期至第16学期在籍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虽然超过了最短学习年限但在学籍有效期内仍具备学习与毕业的资格。滞留率,即滞留生的人数在注册学生总人数中的比例,本文研究的滞留生范围包括伪滞留生、滞留生。滞留率=滞留生÷注册学生总数

(二)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1.样本数据来源

利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系统平台,提取2011年8月前的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18届学生的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注册学生数、毕业人数、退学人数、专业以及地区等。

2.滞留率指标

滞留率与伪滞留率,因为2009年春季-2011年春季入学的学生无毕业生,故本文中的滞留率共涉及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18个届别的学生。不同专业的滞留率:共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会计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作为文法类专业的代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理工类专业的代表,会计学属于综合性学科,招生时文理皆可。不同地区的滞留率:市区的滞留率,主要涉>:请记住我站域名/

(三)计量方法

基于SPSS16.0对分层次滞留率、分地区滞留率、分专业滞留率进行t检验,进行差异比较。基于Excel对总体滞留率和影响滞留率的各相关因子进行灰关联分析,找出影响滞留率的强关联因子、次强关联因子以及弱关联因子[1]。

二、滞留率的变化趋势分析与周期变化

(一)滞留率的总体概况

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远程开放教育共招生13万余人,毕业生人数10万余人,退学人数1万余人。如图1所示,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的学生总数、毕业生数、退学学生数整体呈曲折变化趋势。学生总数、毕业生数、退学学生数在2003年秋季达到最高值,此届招生总数为13,861人,占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学生总数的10.66%;毕业生数为11,07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0.6%。从整个变化趋势来看,每年秋季招生规模要远高于春季,在2005年秋季以前这种变化趋势非常明显,2006年春季以后,变化趋势渐缓,招生总人数趋于稳定,固定在8,000人左右。表1显示,开放教育学生的滞留率比较稳定,变化趋势不明显,滞留率维持在0.1以下。滞留率最高的是1999年秋季入学的学生,滞留率为0.09;滞留率最低的是2002年春季入学的学生,滞留率为0.02。第一个毕业年的伪滞留率整体呈下降趋势,1999年秋季学生的伪滞留率达到最低点,为0.28。从2002年春季开始,第一个毕业年的伪滞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秋季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7个百分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2006年秋季之后,教育部有关规定要求,成人学习最短毕业年限为2.5年(5学期),故学生的第一个毕业年均在第5个学期,学习时间变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知识,获得课程学分;第二,2007年开放教育由试点转为常规,教学模式趋于稳定,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2006年之前,天津电大为了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在其它各项条件合格的情况下,允许学生1年半(3个学期)毕业。如2003年春季,为了提高检察院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天津电大和检察院进行合作,设立了法学(检察方向)专业,学生在学习1年半(3个学期)之后,各项考试合格,就允许其毕业并为其颁发毕业证书。表1显示了第一个毕业年的伪滞留率和最后一个毕业年的滞留率,图2显示了各级学生不同学期的滞留率,整体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第3学期至第期下降趋势明显,平均降幅达到14%;从第期开始,下降趋势渐趋平缓,滞留率基本维持在0.1以下。学生在经过9个学期的学习之后,逐渐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顺利拿到毕业证,致使滞留率降低。

(二)滞留率的周期变化

把开放教育的滞留率划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为3至6学期,第二个周期为7至期,第三个学期为10至16学期。周期划分依据为:一般情况下3至6学期属于学生的第一个毕业年所在学期,如表1所示;7至期开放教育的滞留率还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如图2所示;进入第期之后,滞留率渐趋稳定,变化较小。第一周期处于第一个毕业年,滞留率相对较高,平均滞留率为0.49,如表1所示;第二周期,学生在继续学习了4个学期之后,毕业人数明显上升,平均滞留率降至0.13,两年时间下降了37个百分点;第三周期,滞留率相对稳定,平均滞留率为0.06,和最后一个毕业年的滞留率基本吻合。

远程开放教育具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学习者需要自我组织、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学习。在第一周期,学生由于不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模式,再加上学习者多是有职业的人,时间相对不宽裕,导致第一周期的滞留率较高,约有50%的学生不能按期毕业[2]。第一周期的退学率也相对较高,约占退学学生总数的95%。第二周期,随着 学校支持服务功能的加强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滞留率大幅度下降。最后一个周期,随着学习年份的增多,滞留的这部分学生自信心下降,学习积极性下降,毕业学生明显减少,滞留率变化幅度较小。

三、多视点的滞留率变化趋势分析与差异比较

(一)不同层次的滞留率变化趋势与差异比较

1.本、专科滞留率的变化趋势

2002年春季之前入学的本科学生,滞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3),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开放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毕业人数显着增多,天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逐步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2002年春季的滞留率达到历史最低点,仅0.01。2002年秋季—2006年春季的滞留率渐趋稳定,没有大的波动,均在0.06以下。其中,滞留率最高的两届学生是2005年春季和2005年秋季,为0.06。2006年春季之后的本科学生滞留率上升速度加快,主要原因是2006年春季之后的学生还没有超过八年的学籍有效期,仍有一部分学生会在今后几年拿到毕业证书,目前属于伪滞留阶段。2000年秋季入学的学生滞留水平明显低于1999年秋季学生滞留水平,下降幅度较大。2001年春季—2007年春季学生的滞留率趋于稳定,2002年春季学生的滞留率水平达到专科滞留率的最低点,为0.03。2007年春季之后的专科滞留率和本科滞留率相类似,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同是出于学籍8年有效期的原因,目前属于伪滞留阶段。从图3的变化曲线来看,开放教育的专科滞留率要略高于本科滞留率、总体滞留率,变化也相对比较剧烈,平均高出总体滞留率3个百分点。

2.本、专科滞留率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本科滞留率的均值为0.0721,专科滞留率的均值为0.1089。经t检验,本科滞留率和专科滞留率之间存在显着差异,t统计值为7.655(P<0.05),专科滞留率显着高于本科滞留率[3]。

(二)不同地区滞留率的变化趋势与差异分析

1.市区和郊县滞留率的整体变化趋势市区的总体滞留率偏高,平均滞留率为0.12,高于总体滞留率和郊县滞留率的水平。从图4的变化曲线来看,市区滞留率的变化曲线高于郊县滞留率和总体滞留率的变化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郊县滞留率则相对平稳,2006年秋季以前的学生滞留率基本维持在0.05以下。从整体来看,市区的滞留率高于总体滞留率,总体滞留率高于郊县滞留率,郊县滞留率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春季学生的滞留率降至最低点,滞留率为0。2.市区、郊县滞留率的差异比较市区滞留率的均值为0.1221,郊县滞留率的均值为0.0468(见表3)。经t检验,市区滞留率和郊县滞留率之间存在显着差异,t统计值为7.11,p值为0.00(p<0.05),郊县学生的滞留率显着低于市区学生的滞留率。

(三)不同专业滞留率的变化趋势及差异比较

目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专业有40余种,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且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进行分析研究。会计学专业总人数25,549人,约占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总人数的20%;法学专业总人数16,673人,约占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总人数的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总人数较少,2,000余人,但它是理科专业中招生年数较多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专业。

1.会计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滞留率的变化趋势

从图5中可以看出,会计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滞留率的变化曲线起伏较大。会计学的滞留率较为稳定,起伏较小,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波动幅度较大,且变化无规律,滞留率也相应高于会计学的滞留率。滞留率最低的是2001年秋季和2002年春季法学专业,滞留率为0.01。滞留率最高的是2007年秋季和2008年秋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达到0.3。

2.专业间滞留率的差异比较

如表4,经过t检验,会计学滞留率和法学滞留率的t检验值为2.1,p值为0.053(p>0.05),会计学滞留率和法学滞留率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会计学滞留率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滞留率的t检验值为3.494,p值为0.004(p<0.05),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滞留率的平均值高于会计学滞留率平均值0.05个百分点。

四、滞留率与相关因子的灰关联分析

由于前述的各项滞留率是对同一批次的数据进行的分类统计,无法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比较学历层次、地区、专业对滞留率影响力的大小。借鉴统计分析方法———灰关联分析对影响滞留率的各项因子进行分析,以找出影响滞留率的强关联因子、次强关联因子以及弱关联因子。

(一)指标分类

将天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2002年—2008年13批次入学学生总体滞留率作为参考序列,各批次本科滞留率、专科滞留率、郊县滞留率、市区滞留率、会计学滞留率、法学滞留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滞留率作为比较因素序列,借助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两组序列间的关联性,以进一步探索天津电大远程教育总体滞留率的影响因素。参考序列:X0(k),k=1,……,13比较因素序列:Xi(k),i=1,……,7,k=1,……,13

(二)数据标准化

将各批次数据除以初始批次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得到其倍数数列即为初值化数列,转化数列具有可比较性,可以将问题转向对原始数据列中各因素增长倍数进行分析对比。

(三)计算关联系数

将标准化后的总体滞留率作为母序列y0(k),将标准化后的各滞留率作为关联序列,分别计算各组关联序列与母序列间的关联系数L0i(k)=min+ρmax0i(k)+ρmax,其中0i(k)=y0(k)-yi(k);min和max分别代表所有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绝对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ρ是灰关联系数的分辨系数,其意义是削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着性,经验数据ρ一般取值0.5[4]。

(四)计算关联度

关联度:r0i=1Nk=1ΣL0i(k)关联度描述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影响程度的大小,N为期间数量,关联度等于不同期间关联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关联度数值反映了各因子序列对总体滞留率影响力的大小,通过关联度数值,我们可以找出影响总体滞留率的强关联因子、次强关联因子以及弱关联因子,并以此作为降低开放教育滞留率的切入点,揭示滞留规律,对强关联因子加强研究、关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表7显示,在影响滞留率的各项因子中,本科滞留率为最强关联因子,对总体滞留率的变化影响力最大。其次为专科滞留率。不同专业的滞留率对总体滞留率变化的影响力各不相同,影响力最大的为会计学滞留率,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会计学教学水平的关注。在本次研究中,对总体滞留率影响力最低的为市区滞留率和郊县滞留率,说明地区滞留率这个相关因子对总体滞留率影响不大,在哪个地区上学并不会影响到毕业学生的质量及数量。

五、主要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总体滞留率的整体变化趋势分析以及周期比较分析,并对不同层次、地区、专业的滞留率变化趋势分析以及差异比较,我们得出了初步的结论,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需要我们继续挖掘[5]。

———滞留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伪滞留率还是滞留率都呈逐年下降趋势,学生的第一个毕业年所在学期也渐趋稳定,一般维持在第7学期。实践证明,学生经过7个学期的学习是比较合理的,此时第一个毕业年的伪滞留率相对较低。

———第二周期的滞留率下降速度较快。若将滞留率划分为三个流动周期,则滞留率在第二周期下降最快,下降速度为37个百分点。此时,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学习还充满兴趣,并没有失去信心,仍有充足的动力去完成学业,加之 教师的正确引导,本周期是降低滞留率、提高毕业率的最佳时期。进入第三周期,滞留率变化趋势不明显,滞留率基本稳定,没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专科滞留率高于本科滞留率。通过t检验显示,本科滞留率和专科滞留率有显着差异,专科的滞留率明显高于本科滞留率。本科学生在经过了前期的专科学习之后,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习自律性也相对较高,因此,滞留率低于专科滞留率。

———市区滞留率高于郊县滞留率。通过t检验显示,市区滞留率和郊县滞留率有显着差异,市区的滞留率高于郊县的滞留率。这就打破了一些传统的观念。在传统上,一般情况下市区的教育质量高于郊县教育质量,滞留生也会相对较少。天津广播电视大学采用远程开放教育方式,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郊县的学生也可以享有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滞留率出现了低于市区的情况。

———专业间滞留率的比较。专业滞留率相对分层次滞留率和分地区滞留率来说,变化幅度较大,稳定性相对较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理工科代表专业,滞留率高于法学和会计学,变化曲线起伏较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多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理工类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因此,开放教育理工类学生的滞留率相对较高。

———灰关联结果分析。以本科滞留率、专科滞留率、市区滞留率、郊县滞留率、法学滞留率、会计学滞留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滞留率为相关因子,通过灰关联分析,可揭示各项因子对总体滞留率影响力的大小。通过分析,本科滞留率为最强关联因子,其次是专科滞留率、会计学滞留率、法学滞留率。在开放教育中,应加强对本科学生的关注,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专业方面,加强对会计学等学科的投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二)对策思考

对策一,建立导学机制,加大支持服务力度。研究发现,在三个流动周期中,处于第二周期的学生上升空间最大。因此,可建立有效的导学机制,及早发现处于第二周期的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使这部分伪滞留生顺利毕业。建立有效的导学机制,要从以下两方面出发。首先,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他们的学习意志,激发学习热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其次,提高面授辅导质量。面授辅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答疑、解惑的作用,是开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6]。为处于第二周期的伪滞留生聘请高质量的面授辅导教师,制定适合他们的特色学习计划,发现他们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增加面授课程次数,增加学生和教师直接接触的机会。

对策二,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对影响总体滞留率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最强关联因子为本科。因此,降低滞留率,需要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提高本科教育的教学水平。天津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而本科生在完成了专科学习之后,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逐渐形成,更适合于这种远程教育模式。学校应加强对本科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投入,切实加强媒体建设,提高视听、文字教材质量,为本科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策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远程教育的教学媒体向着多样化发展,准确、及时地向学生传递学习信息,使学生不断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学习模式尤为重要。学校应不断更新资源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第2篇:秋季值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 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甘肃肃北;1973―2010年

中图分类号 S1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90-02

Abstract Using annual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 data of Subei General Weather Station during 1973-2010,the decadal,inter-annual,seasonal and month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f Subei County were figured out by Excel,SPSS,Matlab software,linear trend estimation,the running average method and wavelet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past 38 years,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Subei County had a upward trend,and a slight downward trend in rainfall. Among the four seasons,the trend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 was obvious in winter and summer,followed by spring and autumn.The precipitation of spring,autumn and winter increased every year,and that in summer decreased.

Key words climate change;temperature;precipitation;Subei Gansu;1973-2010

天庀低潮浠不仅是全球性的,而且具有局地特征[1]。目前,全球异常天气常规化,气候变化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2-3]。天气要素中的降水量和气温的周期变化会极大地影响气候变化。肃北县具有悠久的养畜历史,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95%以上,南山片区河流与泉水较多,水源充足。境内4条常年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区,且落差很大,年总径流量达14.5亿m3,水能资源蕴藏量达50万kW,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分析研究本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变化特征,不仅可以得到肃北县气候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而且对该地区进行气候预测、气象资源合理应用及保障农牧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对肃北国家一般观测站1973―2010年气温资料(四季平均气温、年均气温)和降水资料(四季降水量、年总降水量)进行研究,对该期间的季节进行定义(冬季为12月至翌年2月,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

1.2 研究方法

对1973―2010年气象资料进行研究时,利用数学方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利用线性气候倾向估计法[4],对气候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线性倾向趋势系数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5],降雨和气温变化规律使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来演示:

y(t)=a0+a1t(1)

其中t为时间(t=1,2,3,…,n),单位为年,a0为常数,a1为回归系数,当a1为正(负)时,表示相应的气象要素在该时段内线性增加(减弱)。

运用小波分析法分别对气温、降水量进行小波分析,获得气象要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从而总结出气温、降水量的变化周期,以及对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变化

2.1.1 年平均气温变化。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肃北县年平均气温整体呈现震荡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 ℃/10年,也就是说1973―2010年肃北县年平均气温上升1.9 ℃。利用5年滑动平均法对年平均气温距平时间序列进行平滑,可以看到气温升高较快的时段分别为1983―1990年、1994―1998以及2003―2006年,其中年平均气温最大值出现在2009年,达到了8.4 ℃;而气温呈现比较明显下降趋势的时段只有1998―2003年,年最低气温出现在1976年,为5.6 ℃。从平均气温距平曲线可以看到气温变化波动较大,1987年以前气温距平值基本为负值,之后的年份气温距平基本为正值。分析1973―2010年逐年平均气温距平Morlet小波变换图(图1)可以发现研究区域近4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有2个尺度的结构,其中4~6年的周期性变化为小时间尺度,大时间尺度存在着10~20年上的周期振荡非常明显,期间经历了气温低―高的交替。1992年以前年平均气温表现为低值期,1992年之后表现为高值期。

2.1.2 各季平均气温变化。肃北县气温变化也存在着随季节变化不同程度升高的特征:其中夏季平均气温增加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略高于年平均气温,达到了0.7 ℃/10年,表明夏季增温贡献最大;冬季与春季次之,气候倾向率均为0.5 ℃/10年;秋季气候倾向率等于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4 ℃/10年。冬季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曲线波动最为明显,特别是1980年之前,说明冬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最为突出;春季、夏季、秋季平均气温5年滑动平均曲线较平稳,表明年际变化较小。

2.2 降水量变化

2.2.1 逐年降水量变化。根据肃北县1973―2010年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能够清晰地看到降水量随年代变化的波动性比较大,其中波动频率较大的时间段主要有1979―1988年、1994―2002年,从总的变化趋势来看降水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较弱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0 mm/10年,也就是说1973―2010年肃北县年降水量下降了3.8 mm。降水量在1991―1993年增加速率较快,而年最大降水量就出现在1993年,达到了252.3 mm;年降水量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为73 mm,较历年平均降水量少了52%。

由图2可知,降水量变化有2个较为明显的周期:5年和15年。在15年时间尺度上,降雨量变化周期为2002―2010年为降雨偏多期,1994―2001年为降雨偏少期,1983―1993年同样为降雨偏多期,而1982年以前为降雨偏少期,所以15年时间尺度降雨量变化为4个变化周期。同时分析图2还可发现2002―2010年这个降雨周期的降雨等值线已经完全闭合,这表明2010年以后的下个10年间降雨量变化可能为偏少期。在5年的时间尺度研究肃北县降雨量发现,在1998年之前降雨量化明显存在相关的变化周期,共有7个周期,分别为1988―1990年、1983―1984年、1977―1979年3个降雨量偏多期和1991―1994年、1985―1987年、1980―1982年、1973―1976年4个降雨偏少期。

2.2.2 各季降水量变化。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气候倾向率分别为7.9、-14.0、5.1、0.6 mm/10年,可以看到四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春季、秋季、冬季平均降水量均呈增加的趋势。秋季、冬季曲线的波动比较明显,说明这两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突出,春季、夏季曲线较平滑,表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

经过统计分析,春、夏、秋、冬四季的降水量分别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0%、63%、11%、6%,由此可见,肃北县降水量的60%~70%都集中在夏季,对该地区水资源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1)1973―2010年肃北县气温整体呈现震荡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 ℃/10年;降水量呈现下降的趋势,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1.0 mm/10年;同时,气温、降水量均存在着季节性的变化。气温在四季具有不断升高的特性,具体表现为:夏季平均气温增加最为明显,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7 ℃/10年;冬季与春季次之,为0.5 ℃/10年;秋季气温增加最缓慢,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4 ℃/10年,与年平均气温气候倾向率相等。

(2)四季降水量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气候倾向率分别为7.9、-14.0、5.1、0.6 mm/10年,说明四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其中夏季降水量表现为减少的特征,春季、秋季、冬季平均降水量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通过降水序列的小波分析发现2002―2010年等值线已闭合,由此预测未来10年降水量有可能减少。四季中春季降水量增加趋势最为明显,降水量气候倾向率高达7.9 mm/10年,由于春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比重仅次于夏季,为20%,这可能是导致肃北县春季易发生雪灾的主要原因[6]。

4 参考文献

[1] 邓自旺,林振山,周晓兰.西安市近50年来气候变化多时间尺度分析[J].高原气象,1997,16(1):81-93.

[2] 丁丽佳.潮州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对策[J].气象科技,2009,37(2):190-195.

[3] 黄向荣,葛红卫.合肥市近55年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0):8723-8725.

[4]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第3篇:秋季值周总结范文

*林业局位于*市境内,始建于*年,是国家大型二档森工企业和*森工集团所属成员企业,是国家重要的商品材生产基地。企业总资产1.5亿元,总经营面积134415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2755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4.9%,下设7个林场,1个森林公园等28个基层单位,四周分别于*市、黄泥河林业局、敦化林业局、红石林业局及*林业实验区管理局为邻,辖区内有3镇2乡,32个村,140个自然屯,是一个典型的农林交错,居住混杂的森工企业,辖区内总人口66341人,总户数18251户。其中,林业人口19000人,林业职工户7345户。

二、机构设置及设施设备情况

年初,局调整充实了以局长为总指挥的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下设由5个主伐林场、2个经营林场组成的7个分支机构,机构组成人员达114人,其中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50人(下设防火办公室、5人),分支机构人数64人。成立了由25人组成的1支专业扑火队,由40人组成的3支半专业化扑火队,由1088人组成的51支临时扑火队,共有1部防火指挥车,1部宣传车,8台值班车,4部中继台,25部车载台,98部手持机,9部传真机,15台风力灭火机。设置870块防火碑,43块永久性防火牌,18座防火墙,了望台9个,*水湿地和*红卫农场水湿地各设1个了望台。

三、今秋森林防火工作主要做法

针对今秋森林防火特点,我们在总结以往森林防火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今秋森林防火工作进行了详尽的安排与部署,概括起来就是:切实搞好六个落实,坚持七个抓好。具体地讲:搞好六个落实即思想认识落实,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制度落实,扑火预案落实,防火措施落实,联防工作落实。坚持七个抓好,即:抓好落实,加强领导;抓好目标管理,重点突破;抓好预防为主,措施到位;抓好基础建设,有备无患;抓好队伍建设,提高素质;抓好值班值宿,严禁空岗;抓好调度运行,强化指挥。

(一)宣传到位,统一认识,营造有利于秋季森林防火的舆论氛围

首先,我们及时地召开了由局长主持的局森防指挥全体成员会议,摘要传达了省、市秋季森林防火视频会议精神,针对森林防火规律,结合上级要求和我局实际,重新调整了工作思路,为今秋森林防火工作确定了目标和任务;其次,于9月16日召开了全林区秋季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局森防指全体委员、基层各林场场长、主管场长、林政员及防火办全体成员、以及驻军*部队、*森警部队、*镇政府、*镇政府相关领导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摘要传达了*省副省长*在全省秋季森林防火工作视频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副市长*在*市秋季森林防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宣读了《*省2009年森林防火命令》,主管局长对我局秋季森林防火工作做了详尽的安排和周密部署;第三、利用一周时间,召开了七个林场的秋季森林防火联席会,将各级领导和各级会议精神落到实处,第四、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开展声势浩大的防火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做到了《*林业报》每期都有森林防火方面的报道。9月25日,也就是宣传日期间,局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在白林广场举行了以宣传《森林防火条例》、《*省人民政府2009年森林防火命令》为主题的大型宣传活动,活动中,防火宣传车反复播送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省人民政府2009年森林防火命令》,扑火队员身着扑火服装,身披“森林防火,人人有责”字样绶带向路人发放宣传单,同时向路人讲解扑火小常识,局属各单位统一行动,出板报、贴标语等,并在主要街道和各林场门前展示,从而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特别对广播听不到的地方,汽车进不去的地方,电话打不通的地方,交界三不管的地方和入山不易控制的地方以及外委、外流、旅游等人员,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到目前为止,全局共发放宣传单3000余份,制作发放防火旗2000面,动用宣传车20次,深入到32个村屯进行防火宣传,较好地营造了有利于秋季森林防火的舆论氛围,使森林防火在思想认识上取得统一,得到了保证。

(二)准备到位,打牢基础,奠定有利于秋季森林防火的工作条件

首先,为了加强扑救工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我们于9月20日对各林场林政员、了望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业务知识和实际军事化训练,使业务知识、体能、扑火技术战术全部达标,对由1088人组成的43支义务扑火队也适当地进行了专业化训练,使他们都能够做到在紧急状态下召之即来,战之能胜。其次,为了强化宣传效果,我们对辖区内870块防火石碑,43块永久性防火牌,18座防火墙全部进行了清洗刷新,第三,为了提高通讯质量,对手持机、中继台、车载台进行了维修保养,对传真机、台风力灭火机进行了调试,目前这些设施设备已全部进入完好状态,9个了望哨人员全部到岗。目前,交通、通讯、人员组成等时刻保持临战状态,切实做到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三)责任到位,赏罚分明,充分调动人员参与秋季森林防火工作的积极性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局、场两级扑火预案,层层落实各项防火措施和防火责任制。局长和场长、场长和班组长及其村、屯都要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上上下下逐级督促、逐级检查的防火责任体系,将责任、利益明确到人头,使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防火;二是引入问责机制,加大火案查处力度。自今年秋防以来,我局首次实行了森林防火问责制度,并由局森林防火指挥部和局监察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该制度将7个林场和森林公园的所有副场级以上领导全部纳入了监察问责范畴,明确规定,一旦发生火灾,将严格按照问责制度执行;三是狠抓了“三个第一”,即第一把火,第一肇事者,第一责任人,通过落实责任增强了各级各部门对防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到了依法管火,依法治火;四是强化督查和排查工作,切实抓好“十一”长假期间以及重大险区的森林防火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排查、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第4篇:秋季值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和田地区 30年 气温特征 变化

[中图分类号] P46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7-393-1

1和田地区概况

和田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位于34°22~′38°37′N和78°~80°30′E,昆仑山脉北麓,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向东缓倾。海拔为1 300~1 450m,北宽南窄,东西最宽为60km,南北最长约200km,由南向北倾斜,是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的冲积平原,东临玉龙喀什河,与洛浦县隔河相望,西、南、北三面与和田县接壤,总面积约189km2。其主要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及年较差大,无霜期长,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气候带垂直分布也较明显。

2资料和方法

本文使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中和田市1975~2005日平均气温的资料。通过对和田地区日平均气温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近30年来这一地区的平均温度变化特征。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得出平均气温年、季节的线性变化趋势,并用MATLAB软件做出30年的年平均温度的周期性变化的小波分析。气温季节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3温度的变化特征

平均气温的年、季变化特征:从每10年分段对比分析(表1)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在1975~1994年变化不大,近10年年平均气温在上升,较前20年上升了1℃左右,春、夏、秋三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相一致。但冬季不同,气温在1985-1994年增温就比较显著,比1975~1984年10年期间冬季平均气温上升了1.5℃,而且气温一直在上升过程中。

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倾向率:

温度序列在波动中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值超过30年的年平均气温值。一次线性拟合的倾斜率为0.0484,说明气温在这30年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温度距平值(图1)进行分析得出,90年代中后期都是以正距平为主。年平均气温在1984年达到最低点,随后有4次波动,分别在1985年、1990年、1994年和2004年达到波峰,1995年之前气温变化的波动范围不大,从1995年之后气温急剧上升,在2004年达到最高正距平。此外在1984~2004年,年平均气温相差达2.26℃,在回落与上升的过程中,总体趋势是增加的,这与整个新疆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总体上是一致的。按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到次年2月),作出和田地区30年来各个季节的平均气温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春夏两季平均温度变化不大,倾向率分别为0.033和0.017,都小于年倾向变化率,略有起伏,而秋冬两季平均气温变化比较明显,其倾向率分别为0.071和0.072,都大于年倾向变化率,冬季最大,表明平均气温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对年平均温度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和田市近30年来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2004年,达到14.15℃,年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984年,为11.89℃。夏季年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1994年,为26.09℃,冬季年均最低出现在1977年,为-7.4℃。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30年来和田地区气候存在着明显变暖的总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明显。和田地区的气候变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季节主要在秋、冬两季。

4小结

和田地区1975~2005年来,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最暖期。春夏两季温度上升幅度变化不大,秋冬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比较显著,对年平均温度的增加贡献大。

参考文献

第5篇:秋季值周总结范文

关键词 台站迁移;气象要素;影响因素;安徽铜陵

中图分类号 P4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216-03

2007年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铜陵县城关镇北郊箬笠山站(旧站)气象观测环境遭到破坏,部分气象观测数据已不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1-3]。2011年12月底观测站迁至郊外农村(西湖新区)。为了解新、旧观测站因地理位置、周围环境不同而形成气象观测数据差异,选取迁站前后20年的气温、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降水量等与农业密切相关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查找影响因素,为气象资料在农业生产、灾情分析评估等方面提供参考。

1 新旧测站参数及周边环境对比

铜陵市新旧气象观测站参数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新旧站直线距离相距6 620.5 m,观测场海拔高度相差26.5 m。

图1为新旧测站的地坪圈遮蔽图和人为障碍物仰角对比图。由图1(A)可见,旧站被高大的人为障碍物近距离包围,特别是其西北方向被人为障碍物遮挡,仰角达23.0°,探测环境已不符合规范要求。由图1(B)可见,新测站在郊外农村,远离城市,四周空旷,最大仰角5.5°,探测环境符合标准[4-5]。

2 新、旧站气象要素差异对比分析

选取旧站1996―2007年(以下简称“旧站前”)、旧站2008―2011年(以下简称“旧站后”)和新站2012―2015年(以下简称“新站”)的各月平均气温(含最高、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运用差值统计方法,分析、查找两站气象观测数据的差异和原因[6-8]。

2.1 气温差异分析

气温是代表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它的变化能够反映局地环境的改变。迁站前后3段时间气温差异计算结果见表2,其中T1、T2、T3分别为旧站前、旧站后和新站月平均气温,TG1、TG2、TG3、TD1、TD2、TD3为同时段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由表2可知,新旧站气温通过海拔高度差值(26.5 m)订正(新站全年平均气温按照近地面层的平均递减率0.006 5 ℃/m计算,减去0.16 ℃)后,年平均及最高、最低气温比迁站前4年偏低0.2~0.4 ℃,但年平均、最低气温比旧站前偏高0.1 ℃,年平均最高气温比旧站前偏低0.2 ℃。造成差异的原因是迁站前4年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受到周围人为障碍物影响,空气流通情况及地面散热相对较差,城区人口较为密集,居民生产生活交通运输等排放热量日渐增多,城市“热岛效应”日渐增强,气温上升明显。总体来看,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新站在郊外农村,远离城市,不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四周空旷,空气流通性好,气温更具真实性。

此外,季节按天文学划分,即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来年2月为冬季。从表2看出,冬、春季节气温差值较大,夏、秋季节气温差值较小,说明在夏秋季节铜陵气温稳定性较好。

2.2 风向风速差异分析

2.2.1 风向年分布差异对比。图2~向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旧站主导风向均在NE到ENE之间。旧站前(图2)年最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20%,次多风向为WSW,出现频率为12%,排在第三的是ENE,出现频率为11.4%;旧站后(图3)最多风向为ENE,出现频率22.1%,次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为15.8%,排在第三的是WSW,出现频率为14.4%;新站(图4)年最多风向为ENE,出现频率13.9%,次

多风向为NE,出现频率为12%,排在第三的是NNE出现频率为9.7%。新站除最多风向和WSW风向频率较旧站减少外,其他各方向风向频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原因是新站四周空旷,不受人为因素影响,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实际情况。结合新旧站观测数据统计表明,铜陵地区秋冬季盛行东北偏东风,春夏季盛行西南偏西风,且风向均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风向季风气候特点明显。

2.2.2 风速月变化差异分析。迁站前后3段时间风速月变化情况统计结果见图5,其中F1、F2、F3分别为旧站前、旧站后和新站的月平均风速。从图5可以看出,1-4月新站风速均大于旧站(F3>F1>F2);5―12月旧站前风速最大(F1>F3>F2);新站与旧站前风速差值(F3-F1)介于-1.2~0.4 m/s之间,平均差值为-0.4 m/s,新站与旧站后风速差值(F3-F2)介于0.1~0.5 m/s之间,平均差值为0.3 m/s。旧站后与旧站前风速差值(F2-F1)介于-1.5~0.0 m/s之间,平均差值为-0.7 m/s。数据分析表明,旧站后观测场周围高大建筑物增多,不仅阻挡了气流,而且在其背风面形成的湍流也削弱风速,年平均风速降低明显;旧站海拔高于新站26.5 m,旧站前年平均风速大于新站符合风速随高度递增原理;新站地处农村,受周围人为障碍物影响较小,四周空旷,气流畅通无阻,风速贴近自然气候的风速,更具真实性。

2.3 相对湿度差异分析

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而饱和水汽压与气温成正相关。气温升高,饱和水汽压增大,当实际水汽压不变时,则相对湿度减小;反之气温降低,相对湿度增大。迁站前后3段时间的月平均相对湿度统计分析结果见图6,其中U1、U2、U3分别为旧站前、旧站后和新站的月平均相对湿度。图6分析结果表明,新旧站相对湿度在春秋冬季差异大,在夏季差异小;新站年平均相对湿度(U3)分别比旧站前(U1)和旧站后(U2)偏大2%和7%(U3>U1>U2);旧站后城市热岛效应日渐增强,气温逐年上升,湿度(U2)减小,低于旧站前;新站的相对湿度最大。原因在于新站远离城区,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小,且距观测场100 m以外东、西、北边有人工湖(西湖)。

2.4 降水量月分布情况

迁站前后3段时间月平均降水量分布状况见图7,其中R1、R 2、R3分别为:旧站前、旧站后和新站的月平均降水量。图7分析表明,新站(R3)在春季月平均降水量比旧站后(R2)偏多,与旧站前差值不大;新旧站在汛期(4―9月)各月降水差值相对较大,非汛期(10月至次年3月)各月降水差值较小;旧站前年平均降水量相对偏少,新站与旧站后基本持平。新旧站各月降水量年内分布极为不均,呈现单峰型特点;年总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冬季降水最小,旧站前与旧站后月平均最大降水量均出现在6月,新站则出现在7月。

3 结语

旧站受探测环境破坏、城市热岛效应逐年加重因素影响,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考虑海拔高度差因素后,新站年平均气温比旧站偏低0.2~0.4 ℃;新站相对湿度大于旧站7个百分点。

新旧站主导风向未发生改变,均以NE到ENE为主导风向;新站除最多风向ENE和WSW频率较旧站减少外,其余各个方位的风向频率均有所增加,新站风向更能反映大气的运动状况;新站年平均风速比旧站偏大0.3 m/s。

新旧站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年总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冬季降水较小,总体分布呈现“单峰型”特点。新旧站在汛期各月降水量差值相对较大,非汛期各月降水量差值较小。

综上所述,铜陵站迁址前后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探测环境遭到破坏、周围环境、站点海拔高度及城市热岛效应有关,在应用两站气象资料指导农业科学生产、灾害分析评估等方面应结合气象要素差异情况综合研判。

4 参考文献

[1] 韩兆洲,王斌会.《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及 Excel 数据统计分析[M].2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 宋超辉,刘小宁,李集明.气温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的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5,6(3):289-296.

[3] 汪永盛,王家助,高洁.台站迁移气象要素对比观测浅议[J].浙江气象,2003(2):43-46.

[4] 周昊楠,王秋香,华烨.乌鲁木齐逐月气温资料均一性检验和订正[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2,6(1):27-30.

[5]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6] 吴必文,温华洋,惠军.基于Γ分布的气压序列非均一性检验方法初探[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4):496-501.

第6篇:秋季值周总结范文

(乌鲁木齐市气象局牧业气象试验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本文利用1958—2009年奎屯垦区的降水资料,对奎屯垦区的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奎屯垦区降水量最多的是5月,最少的是1月,以6月份波动最大;冬季降水量变化小,夏季变化较大;年降水量波动较大,平均周期为15 ~ 16年,每10年降水量增加0.133 mm。

关键词 :奎屯垦区;降水特征;变化趋势

奎屯垦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地处东经83°28′ ~ 85°27′,北纬44°18′23″ ~ 45°06′20″,属于北温带干旱区,有着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1]。本文利用第七师中心气象站1958—2009年的气象资料,对奎屯垦区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1 分析方法

奎屯垦区全年共分4季,春季为3 ~ 5月,夏季为6 ~ 8月,秋季为9 ~ 11月,冬季为12月至次年的2月。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如距平曲线、标准差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各月、各季、全年的降水序列特点及趋势进行统计分析[2]。

2 降水特征及趋势分析

2.1 降水特征分析

根据1958—2009年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统计全年各月的降水量。从表1可知,奎屯垦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86.0 mm,其中,降水最多的月份为5月,平均月降水量为26.0 mm,降水最少月份为1月,平均月降水量为6.7 mm。各月降水量的标准差在6月最大,达到了24.2 mm,12月和次年的1月最小,分别为5.6 mm和5.4 mm。

2.2 年降水累积距平分析

年降水量距平曲线和年降水累积距平曲线可以反映一个时段内降水量变化的趋势,在降水累积距平曲线中,上升段表示距平值增大,定为降水偏多阶段,反之表示降水偏少阶段(图1)。

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近50年奎屯垦区的年降水量呈明显的波动性变化。降水量偏多的阶段为:1958—1960年、1969—1972年、1983—1990年和1998—2004年;降水量偏少的阶段为:1961—1968年、1973—1982年和1991—1997年。其中,1983—1986年和2003—2009年波动幅度较小,年降水量比较平稳,降水量基本正常;1973—1982年降水量持续偏少;1958—1982年,降水量偏少,属于枯水年份;1983—2009年,年降水量偏多,属于丰水年份。奎屯垦区年降水量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3],变化周期平均为15 ~ 16年。

2.3 年降水量线性回归分析

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奎屯垦区近50年的年降水量做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可以用线性方程R = Ax + B来表示,其中A为年降水量的趋势变化率[4]。A为正值时表示年降水量为上升趋势,为负值时表示为下降趋势。A值的绝对值越大,则年降水量的变化幅度越大。经计算,奎屯垦区近50年的年降水量线性回归方程为:

R = 0.013 3 x + 185.69 (1)

(1)式的趋势变化率为0.0133,说明奎屯垦区近50年平均每10年降水量增加0.133 mm。

2.4 各季节年降水量趋势变化率分析

对奎屯垦区近50年不同季节降水趋势变化率进行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从1958—2009年,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增加更明显;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变化幅度极小;夏季的降水量呈逐年减少趋势。

2.5 年际气温变化特征

从年代来看,上世纪80年代和本世纪前10年降水量偏多,其中,本世纪前10年年降水量比平均值偏多26.7 mm。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为降水量偏少年代,其中70年代降水量最少,比平均值偏少20 mm。从年代季节看,本世纪前10年除夏季降水量接均值外,其余各季节降水量均高于平均值。本世纪前10年是为降水偏多的年代;80年代的秋季为同季节降水量偏多的时期;70年代夏季为同季节降水量偏少的时期(见表3)。

2.6 年季降水标准偏差分析

标准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它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标准差能反映某一个气象要素的离散程度[5]。通过对奎屯垦区近50年各季节降水量的标准差进行分析,奎屯垦区夏季的降水标准差为30.8 mm,在四季中最大,冬季最小,为10.8 mm(见表4);对各月降水标准差进行分析,呈现双峰曲线变化,主峰在6月,次峰在4月,7月之后降水变化逐渐变小,到次年1月降至最小,5月份降水最多,变化率最小(见图2)。

3 结论

(1)奎屯垦区降水最多的月份是5月,最少的月份是1月;冬季降水变化最小,夏季变化最大。(2)近50年,年降水量波动较大,总体特点呈4峰3谷型,平均周期为15 ~ 16年。(3)近50年,奎屯垦区的年降水量虽然呈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明显,每10年降水量仅增加0.133 mm。(4)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表现为:春季和秋季降水量逐渐增加,夏季和冬季降水量逐渐减少。其中,春夏两季变化趋势较大。(5)从年代上来看,本世纪前10年是降水偏多最显著的时期,比平均值多26.7 mm。(6)奎屯垦区6月份是降水量变化波动最大的月份,这与垦区6月份天气变化较多有关。

参考文献

[1] 王娇,任宜勇.新疆降水与环流场演变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5,25(2):174-178.

[2] 丁一汇,戴晓苏.中国近百年来的温度变化[J].气象,1994,20(12):19-26.

[3] 陈隆勋,朱文琴.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8,56(3):257-271.

第7篇:秋季值周总结范文

1数据处理

通过优势度(Y)确定优势种,计算公式为:式中:Ni为第i种密度,N为该类群总密度,fi为第i种在各断面出现频率,S为该类群总种类数。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环境因子对大渡河河口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结果与分析

2.1种类组成与时空变化通过春季和秋季的2次调查,共采集到原生动物2门、5纲、59属、118种;其中纤毛虫最多,为38属、61种,占总种数的51.69%;肉足虫21属、57种,占48.31%(表1)。从季节上看,春季(5月)原生动物种类最多,共95种;其中肉足虫38种,占春季总种数的40%;纤毛虫57种,占60%。秋季(9月)种类少,为55种;其中肉足虫47种,占85.45%;纤毛虫8种,占14.55%。就各大类而言,纤毛虫春季多、秋季少,肉足虫秋季多、春季少。大渡河河口各站点原生动物在25~47种,且在水平分布上差异较大(图2)。1号站点原生动物种类数多,为47种,其次为7号和11号站点,均为40种;5号站点和10号站点原生动物种类数最少,仅有25种,其次为13站点,为26种。从图2看,各监测点原生动物种类组成均以肉足虫根足纲为主,占40%~66%;其次为纤毛虫动基片纲,占10.6%~24%;种类组成最少的为肉足虫辐足纲,占比少于8%。

2.2优势种的季节变化春秋两季大渡河河口的原生动物优势种完全不同(表2)。春季优势种是纤毛虫中的蚤中缢虫(Me-sodiniumpulex)、辐射射纤虫(Actinobolinaradians)、绿急游虫(Strombidiumviride)、陀螺侠盗虫(Strobil-idiumvelox)、旋回侠盗虫(S.viride);秋季优势种是肉足虫中的褐砂壳虫(Difflugiaavellana)、片口匣壳虫(Centropyxisplatystoma)、圆匣壳虫(C.orbicu-laris)、巢居法冒虫(Phryganellanidulus)。

2.3现存量及时空分布春秋两季原生动物密度平均为977个/L;其中纤毛虫所占比例最多,占总平均密度的81.57%;肉足虫所占比例较少,仅占18.43%。生物量平均为0.0312mg/L,仍以纤毛虫生物量最高,占总生物量的77.98%,肉足虫占22.02%。原生动物种群密度受到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常表现出季节变化特点,一般到春末夏初形成密度高峰。本次调查春季原生动物密度最高,平均为1735个/L,其中肉足虫密度较低,仅占总密度的9.51%,纤毛虫所占密度比为90.49%;秋季密度低,平均为218个/L,肉足虫占秋季总密度的89.45%,纤毛虫占10.55%。生物量季节变化与密度相似,均表现为春季多、秋季少(表3)。大渡河各站点中,15号站点原生动物密度最大,为1553个/L;密度最低的为3号站点,仅465个/L。大渡河河口由于受小环境因素的限制,原生动物密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极显著(t=11.55,P<0.01)。原生动物生物量变化与密度相同,15站点最高,为0.0482mg/L;3号站点最低,为0.0150mg/L,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差异极显著(t=11.77,P<0.01)(图3)。

2.4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大渡河河口生境较为复杂,原生动物多样性在时空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表4)。春季H''''最高为15号站点(3.52),最低值为4号站点(1.36),平均为2.50;秋季原生动物H''''最高值为15号站点(2.30),最低值为14号站点(0.79),平均为1.40;春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比秋季高。春秋两季原生动物均匀度(J)变化也较大,春季原生动物均匀度在0.53~0.86,平均为0.74;秋季均匀度在0.34~0.79,平均为0.53,同样也是春季高于秋季。

2.5生态类群及污染指示种

2.5.1功能营养类群根据Paratt&Cairns的分类标准,从食性角度划分营养功能类群。在大渡河河口共划分了4个营养功能类群(表5),即A群(食藻者,Algivores)、B群(食菌-碎屑者,Bacti-vores-detritivores)、N群(非选择性杂食者,Nonselec-tiveomnivores)和R群(食肉者,Raptors)。由表5可见,春秋两季均表现为B群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67.96%和63.79%;其次为A群,春秋两季分别为27.19%和31.04%;N群和R群所占比例较少。大渡河河口生态环境多样及周边人动密集,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盐,从而使B群密度最丰富。

2.5.2污染指示种天然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后,由于自然界理化及生物过程的作用,会使污染得到净化。根据其特点,可以将水体划分为多污性水体、α-中污性水体、β-中污性水体和寡污性水体(沈韫芬1990)。大渡河河口发现原生动物的污染指示种有27种(表6);多污性种类4种,α-中污性种类8种,β-中污性水体种类9种,寡污性种类17种,寡污性指示种类数占55.55%,从不同污染等级的原生动物种类占总比例来看,大渡河河口为寡污性水体。

2.6水体理化指标与原生动物现存量关系春秋两次调查样点的水环境因子见表7。平均水温分别为(18.13±0.72)℃和(19.68±0.44)℃,在原生动物最适宜温度范围(10~25℃)内;pH平均值分别为(7.78±0.22)和(8.13±0.10),一般原生动物最适pH在6.5~8.0,秋季pH值超出此范围,原生动物生长受限;秋季雨水充沛,河流泥沙含量较大,所以平均流速(0.90±0.44)m/s高于春季(0.71±0.63)m/s,平均透明度(17±3)cm低于春季(65±13)cm。成对T检验表明,春秋两季流速差异不显著(t=0.925,P>0.05),温度(t=-6.83,P<0.01)、透明度(t=13.08,P<0.01)、pH(t=-5.23,P<0.01)春秋两季差异均极显著。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得出(表8),秋季原生动物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温呈显著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间无显著相关;春季原生动物现存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

3讨论

3.1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大渡河水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导致春秋两季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春季有适宜原生动物生长的温度(沈韫芬,1990),大渡河河口流量小、流速缓、透明度高,大量含氮磷的营养物质滞留,有利于以食细菌-碎屑为主的纤毛虫大量生长繁殖,因此春季原生动物种类是秋季的1.8倍,与长江三峡地区原生动物枯、丰水期原生动物变化趋势相吻合(龚循矩等,1990);秋季该水域流速急、透明度低,原生动物随水漂流,游泳能力弱,所以秋季原生动物密度很低,其组成以肉足虫为主。

3.2多样性及水质评价多样性指数是群落演替的一个重要指标。某一群落种类多样性指数值越高,表明该群落结构复杂且稳定性好;而生物生存环境受到胁迫时,敏感种类会大量消失,多样性指数就会下降(韩蕾等,2007)。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为0~1时,说明水体受到严重污染,1~2时为中等污染,2~3时为轻度污染,大于3为清洁水体(孙志强等,2013)。大渡河河口春季8号和15号站点的H''''值大于3,水质清洁;4、6、13号站点在1~2,受到中度污染,其它站点为轻污染。秋季大渡河河口在此次调查中无清洁水体,4、11、15号站点受到轻污染;3号和8站点受到严重污染,其它站点为重污染。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大渡河河口水质位于清洁区域的较少,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且春季的水质比秋季好。

3.3原生动物功能类群原生动物功能营养类群的结构与水环境状况密切相关,污染物的输入会影响河流原生动物营养功能类群的结构。在较清洁的水体中,行光合自养的类群P和食藻的类群A较多(李凤超等,2006);在有机污染物输入较多时,食菌者较多(刘汉成等,2012);而营养水平高的水体中,腐生者S类群丰富(沈韫芬,1990)。大渡河河口春秋两季原生动物功能类群以B群和A群为主,这与长江上游各江段类似(郑金秀,2009)。大渡河河口B群所占比例在60%以上,水体状态处于清洁和中营养之间。

第8篇:秋季值周总结范文

(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741000)

摘要:选取天水市7 个气象站1965—2011 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法和Morlet 小波等方法,分析天水市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水市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1965—1980 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1981—1992 年呈减少趋势;1993—2008 年呈增加趋势;2009 年以后又趋于减少。日照时数的变幅最大的季节为夏季,春季的日照时数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余各季都呈下降趋势。小波分析得出天水市的全年和各季的日照时数大部都存在小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冬季存在中尺度的周期变化,夏季在年代际的变化上存在准27 年的周期变化。对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的空间分析表明,天水市整体平均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有局部地方和整体趋于的气候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天水北部的变化趋势更加显著。

关键字:日照时数;时空分布特征;累积距平;Mann-Kendall;小波分析;天水

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786

基金项目:甘肃省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306006)

作者简介:强玉柱,男,1979 年出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规律应用研究。通信地址:741000 天水市岷山路64 号,Tel:0938-8384461,E-mail:qyz120_2002@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08,修回日期:2014-09-26。

0 引言

研究表明,自1861 年来全球的平均地表温度呈增加的趋势[1]。由于气候变化能够使大气物理和化学结构发生变化,太阳辐射能也因此发生了变化[2]。日照是重要的气候因子,也是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并且是气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3]。所以,研究日照的变化趋势,对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近些年来,有很多研究者对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做了大量的分析。任国玉[4]等发现中国近50 年的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主要特点为平原大于山区、东部大于西部。陈少勇[5]等研究得出,在西北地区大多数的日照时数显著减少,而且冬季日照最少,夏季最多。目前也有很多地区都对当地日照时数的变化作了很多的研究[6-11]。天水的果林业是当地主要支柱产业之一[12],其中苹果、桃子、葡萄、核桃和大樱桃是当地的特色林果,该地的生态气候特性以及气候因素直接关系到特色林果的产量,特别是日照时数也对其品质有着直接的作用,因此针对该地区研究日照时数的变化是很有必要的。天水市地处副热带北缘和青藏高原东部边坡地带,地形复杂,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13]。文中针对天水市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了解其气候变化特征,这为当地的林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资料为1965—2011 年天水市7 个气象站(秦州、麦积、清水、张家川、秦安、甘谷、武山)的逐月、逐年日照时数。按12月—2 月为冬季,3—5 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形成季序列以及年序列[14]。利用累积距平[15]的方法分析近47 年天水市日照时数的逐年变化趋势;应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16],对全年和各季的日照时数进行突变点检验;采用Morlet 小波分析方法[15],分析年和各季平均日照时数变化周期。

2 日照时数气候变化趋势

2.1 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

图1 是天水市年日照时数的逐年变化和累积距平变化,其中图1a 中粗实线是日照时数和年时间序列的六阶拟合趋势线,相关系数为0.5243,通过了95%的置信度检验,可见天水市日照时数有明显的年际波动,并在21 世纪初出现了日照时数峰值,80 年代出现了低谷,21 世纪初的峰值小于20 世纪60 年代初的水平;细实线为日照时数与时间序列的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2161,没有通过95%的信度检验,天水市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递减率为-24.19h/10a(见表1)。

从逐年累积距平变化曲线(见图1b)可以看出,天水市近47 年来年日照时数有4 个变化:1965—1980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1981—1992 年呈减少趋势;1993—2008年呈增加趋势;2009年以后又趋于减少。

2.2 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

从天水市全年、各季节不同年代的日照时数距平值(见表1)可以看出,年日照时数20 世纪60 年代最多,70 年代次之,80 年代最少,90 年代有所增加,但21世纪初又开始减少。

春季的日照时数则是在21 世纪初最多,20世纪80年代最少,90 年代在逐渐增加,并在21 世纪初又呈正距平,增加幅度较大,春季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率为3.007h/10a。夏季、秋季和冬季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一致,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别是- 5.443h/10a、-4.233h/10a、-2.944h/10a,都呈减少趋势,从距平百分比来看,都成双谷型,均在20 世纪80 年代和21 世纪初出现低谷,其中夏季的年际变幅最大,在20 世纪80 年代到了-9.3%,在60 年代达到了10.1%。

2.3 日照时数周期变化特征

为了分析日照时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对年、季的日照时数进行了小波分析,从小波方差和小波系数的变化过程可以判断日照时数序列周期及未来变化趋势特征[17]。计算发现,天水市的年、季日照时数都存在多个比较明显的周期(见图2),年日照时数存在4 年、8 年的准周期变化,春季存在3 年、6 年的准周期变化,夏季主要体现在年代际的变化上,存在准27 年的周期变化,秋季存在2 年、4 年和7 年的准周期变化,冬季存在2 年、4 年、7 年和16年的准周期变化。

通过Mann-Kendall 突变检验发现,天水市的年、季日照时数虽然UF和UB都存在交点,但均未通过a=0.05 的检验,因此没有显著地突变年份。

2.4 日照时数气候变化趋势的时空分析

分别计算天水市7 个站点全年以及各季日照时数的线性变化趋势,得出气候倾向率,最后绘制出气候倾向率的空间分布图(见图3)。从图3 可以看出,天水市整体平均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整个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年日照时数变化(图3a)除天水西部外,其他各站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北部的秦州、秦安、张家川变化趋势明显,相关系数都通过了0.05 的显著性水平。春季的日照时数变化除秦安外均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一致,除了天水东南部外,均呈下降趋势,并且除武山外,其余各站相关系数都达到了0.05 的显著性水平,其中夏季的日照时数变化下降趋势更为显著。由此见,近47 年来,天水市各站全年和各季节的日照时数变化大部呈下降趋势,春季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日照时数表现为较一致的下降趋势。

3 讨论

导致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大气透明度、水汽压和太阳辐射[18-19]。随着气候变暖,工业污染导致大气的能见度减小,大气气溶胶增多,也是影响日照时数减少的因素之一。同时日照时数也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等有关。大气环流以及天气系统的影响也直接关系着该地的日照时数的变化。文中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的日照时数总体减少,这是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从季节变化来看,只有春季的日照时数是上升趋势,春季恰恰是林果生长发育阶段,充分的日照使得林果更好的生长,这也为该地林果种植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从空间分布来看,天水北部的日照时数变化最为显著,从气候背景分析,这里不宜种植林果。

4 结论

(1)天水市年平均日照时数有明显的年际波动,总体呈减少趋势,平均递减率为-24.19h/10a,在21 世纪初出现了峰值,20 世纪80 年代出现了低谷。日照时数的变幅最大的季节为夏季,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冬季变化不明显。各季中唯独春季的日照时数变化呈上升趋势,其余各季都呈下降趋势。

(2)通过突变检验,没有发现天水市年、季有显著的突变点出现。利用小波分析得出天水市的全年日照时数存在4 年、8 年的准周期变化,春季存在3 年、6 年的准周期变化,夏季在年代际的变化上存在准27 年的周期变化,秋季和冬季都存在2 年、4 年和7 年的准周期变化,冬季同时还存在16年的准周期变化。

(3)对日照时数气候变化的空间分析表明,天水的日照时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明显。天水市整体平均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局部地方气候变化趋势和整体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天水北部,日照时数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可见该地不易种植林果;春季的日照时数除天水北部外,均呈增加趋势,对于林果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 Waston R T, the core writing team.Climate Change 2001:Synthesis Report.A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Ⅰ,Ⅱ and Ⅲ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PCC.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98.

[2] 杜军,边多,胡军,等.西藏近35a 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07,62(5):492-500

[3] 丁丽佳,林巧美,等.粤东地区太阳能资源与太阳能利用气候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4):491-494

[4] 任国玉,郭军,徐铭志,等.近50a 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气象,2005,63(6):942- 952.

[5] 陈少勇,张康林,邢晓彬,等.中国西北地区近47a 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76):1142- 1152.

[6] 陈志军,查书平,高阳华,等.重庆市日照时间变化规律和特征分析[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2):55-59.

[7] 郭军,任国玉.天津地区近40a 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气象科技,2006,34(4):415420.

[8] 陈碧辉,张平,郝克俊,等.近50a 成都市日照时数变化规律[J].气象科技,2008,36(6):760-763.

[9] 毛飞,卢志光,郑凌云,等.近40a 那曲地区日照时数和风速变化特征[J].气象,2006(9):77-83.

[10] 黄胜,马占良,等.近50a 西宁市日照时数变化规律[J].高原气象,2011,30(5):1422-1425.

[11] 王枫叶,刘善幸.酒泉绿洲近45a 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0,29(4):633-642.

[12] 姚小英,杨小利,蒲金涌,等.天水市大樱桃种植中影响产量的生态气候因素分析[J].干旱区农业研究,2009,27(5):261-270.

[13] 强玉柱,蒲金涌,刘扬,等.天水市近50a 浅层地温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35(4):633-642.

[14]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S].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81.

[15]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5.

[16] 施能.气象科研与预报中的多元分析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20-122,143-146.

[17] 林振山,邓自旺.子波气候诊断技术的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24-25.

第9篇:秋季值周总结范文

为全面贯彻省公司“关于做好200*年秋季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落实“三个百分之百”要求,深入开展秋季安全大检查工作,确保“国庆节”和冬季高峰负荷期间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根据分公司安排,我支公司从9月25日至10月底,在全支公司范围内开展了秋季安全大检查工作,现将此项工作做一总结。

一、9月25日,支公司召开200*年秋检工作动员大会。会上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成立以支公司经理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秋检工作领导组”,并以昔阳电生字[200*]25号文下发通知给各部门、各班组。

二、对国庆节保电工作进行了安排。保电期间要求每天要有一名领导带班,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保持通讯联系畅通,24小时专人值班。当系统出现负荷紧张时,调度要严格执行限电序位,本着“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进行限电。

三、支公司所属各变电站按照通知及“秋检项目及标准”要求,对所辖设备逐项检查。重点对断路器机构箱加热装置、注油设备油位、电缆沟、防小动物设施、变电站设备瓷件污闪情况、电气薄弱连接点、锅炉设备及管道进行了检查。10月份,针对110kv昔阳站近期发生几次10kv出线避雷器爆炸事故,对昔阳站11条10kv出线避雷器全部进行了更换,更换前安排修试班对新避雷器进行了试验。针对35kv变电站值守人员少的,有可能巡视不到位特点,对所有35kv变电站增加了防小动物设施。对变电站取暖锅炉及管道进行了检修。

四、线路班对所辖110kv、35kv线路,10kv城关i、ii回线的重点地段进行了巡视检查。补充了110kv红坪线15#塔材2根。43#塔材1根。49、50号杆标志牌,26号副拉线ut线卡1个。同时对近段时间内,发生故障较多的3条农网10kv线路进行了停电检修。

五、各供电所对所辖农网线路、配变及计量装置进行了全面检查。消除10kv线路严重缺陷5处,一般缺陷30处,低压线路严重缺陷9处,缺陷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杆基倾斜、跌落开关严重烧毁、杆身破裂、ut线卡丢失。低压设备缺陷5处未消除,主要是有些综合表箱电源侧未装空气开关。

六、用电部门对重点用户下发通知,并安排停电时间。要求用户利用停电机会对设备进行清扫和缺陷消除,防止因用户故障引起主网设备故障。

七、调度通讯自动化部门对自动化主站及各分站设备进行清扫和检查。9月份对发现的35kv闫庄站载波通道不通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

八、生技部门根据秋检过程中所发现的输变电设备情况,开展了输变电设备评价工作,通过对设备的各项指标、参数和运行资料的分析、判断,设备当前的运行及变化趋势,编制并上报了明年的设备大修及改造计划。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