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彩课程总结范文

水彩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水彩课程总结

第1篇:水彩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水彩画教学;三位一体策略;全面发展

一、研究背景

1.我校水彩画教学的现状

农村中学的孩子对于美术的接触基本上限于学校教育,在校外参加美术辅导的学生一个班也只有一两个。所以想要在农村学校形成美术学习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下功夫。如何利用好每周一课时的美术课和每周两课时的社团活动,在学生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抓住碎片化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竞赛辅导,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研究的课题。

2.概念界定

三位一体教学是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竞赛辅导三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营引导全体学生学习水彩画知识、训练基本的水彩技能和趣味性的水彩技法。在水彩社团活动中对于部分喜爱水彩画,想继续钻研的学生展开深入教学,社团活动中的学生人数基本在二十人以内,教师可进行小班化的针对性辅导。在此基础上我合理利用各种竞赛来激发学生学习水彩画的热情,经过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的全面铺开,会涌现出一些对水彩画感兴趣的、想要通过竞赛证明自己的学生。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也验证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特别适合农村初中。

二、实施策略

1.课内水彩教学

新课改把水彩画作为单独的单元纳入美术教材中,共三课,分别是《铅笔淡彩》《水彩画小品创作》《美丽的西湖》。从铅笔淡彩到水彩画再到水彩画创作,内容成递进式的梯度。

(1)导入形式多样化

课前导入对于水彩画教学尤为重要,好的导入可以让课堂教学效果倍增。农村初中生接触水彩画的机会不多,为了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我准备了每节课的课前欣赏内容――不同表现技法的水彩画作品。我为他们设计情境体验的环节。这样“对胃口”的导入情境,不仅学生喜欢,而且还能为上好水彩课做铺垫。

①欣赏体验式

在课内水彩画教学的六个课时,我挑选了四种不同表现技法的水彩画,分别为:铅笔淡彩画法、干画法、湿画法、混合特殊技法,这些表现技法都是画家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来的创作精华。欣赏了这些作品,学生开始对水彩画感到十分好奇,能够在课堂上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使水彩画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领域。在课间我会走到学生中去跟他们讨论这些水彩画,探讨表现技法,比如欣赏约瑟夫的《街景》和杜高杰的《黄山朝晴》两幅水彩画在创作手段上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会说:一个是画街景的,一个是画山水的。我引导他们得出:约瑟夫表现的技法以湿画法为主,杜高杰表现的技法结合了中国画的元素。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水彩画的审美和认知都会有所提升。

②游戏体验式

对任何艺术来说,恰当的掌握和运用技法可以延伸艺术形式和学习者的视野。对于中学生来说,在美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让其深刻体验创造的乐趣才是教育之初衷。如何让技能转化成智慧,在水彩画教学中我通过游戏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与发现技能和技巧。比如水彩画教学水与色的关系,学习初始可以让学生在水彩纸上运用水和颜料调和自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的“乱涂乱画”,甚至还可以听着音乐,跟着节奏“乱画”。画到笔干色渴,然后蘸水、蘸色接着玩,还可以在已有的颜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通过实物投影仪放大展示学生的游戏成

果,引导学生比较、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不同效果,再采访学生效果产生的原因。通过游戏和采访帮助学生学习水彩画的一些基本技法、笔法,激起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水彩画基本训练的热情。

(2)探究手段多元化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一成不变地按照教材、教参上的内容上课会让学生没有新鲜感。

我校学生造型能力普遍偏弱,这也是他们不敢画的原因之一,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将探究手段进行了灵活化的处理。

①探究方式由浅到深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静物之美》,作业是用素描的形式表现静物。我利用这个作业让他们先尝试简单的上色,拉进与水彩画的距离。这样的教学难度是全体学生都能接受的,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特别高。这样的设计是引导学生由素描造型向色彩造型过渡的重要环节。铅笔淡彩是让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素描践上进行的,在形体塑造上不需要像素描的调子那样讲求完整,但需要一定的明暗关系。至于色彩,可以让学生用物象的固有色来表现,再慢慢引导学生从色彩的一般规律方面做初步的认识和学习,如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等,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表现能力。通过这样由浅到深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慢慢进入到水彩画学习的氛围。

②探究形式个性多样

在学习《水彩画小品创作》时我通过教师作品的实物让学生感知水彩画的表现技法。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水和颜料用量的控制,尽量画出作品的透明感。我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教授学生水彩画创作的小诀窍:a.水与颜色比重的控制:颜料加水后变淡,可以通过控制水分来调出自己喜欢的色彩浓度。画面要有透明感,应给颜料加水而不是加白颜料。根据需要涂画的面积调整笔头的水分含量。在干的颜色上叠加着色,用这种方法描绘的颜色不会有污浊感。b.巧用身边的物品:练习用纸巾、食盐、棉签与水彩颜料结合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探究手段多样化能营造轻松愉悦的美术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3)学习成果展示

由于社团上课时间有限,为了学生能更好地练习,我要求每周课后让学生在家创作,两星期交一张作业。为了让学生坚持,我就采用生生之间比赛竞争,好作业在班与班之间巡回展览,激励学生相互学习和培养竞争意识,期末作业进行校园内展览……水彩画社团现已成为我校的精品社团。

3.竞赛辅导

美术竞赛是水彩画教学的重要平台,农村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不多,所以学生都非常珍惜每一次的比赛。我抓住每一项比赛机会,鼓励学生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与他人分享。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课堂练习和习作要与生活紧密结合。我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区各个等级的赛事活动,在辅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1)观察生活,收集素材

初中生的绘画创作基于儿童期与成年期之间,它有别于儿童期的更关注创作的愉悦性,又很难达到成人期的高度写实,所以对于几乎无校外辅导经历的学生来说,学生的技能像空白的纸

张。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辅导学生进行竞赛创作时强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素材的收集上。同时,教师也要做大量的素材收集,怎样的素材适合怎样的学生。素材的收集有两个方面,第一,直接取材于生活,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收集素材的习惯。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收集素材变得方便、快捷,还可以对书本、画册、广告宣传等形式的美术素材进行收集。第二:收集美术作品,这个更多的要靠教师来完成,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养成了平时多积累,赛前勤思考的习惯。

在参赛过程中,这些素材就派上大用场了。美术类竞赛分为两种,命题创作和自由创作。针对命题创作我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去找素材,如“伙伴”“阳光下”“校园生活”等主题,就可以用同一类素材。我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给你收集的素材命名,最多可以用多少名称?”“如果用了某个题目,这幅绘画就跑题了,做何补救?”在一次杭州市艺术节的现场比赛中,围绕《夜晚》这个主题进行创作,学生巧妙地将一轮月亮添加至她的素材库中,将原本不符合主题的画面变得切题,最终获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

(2)设计画面,展开想象

有了充分的素材,接着就可以对素材进行组织了。这一阶段非常关键,中学生对于画面的布置和安排还不够严谨,往往随心所欲地将相关素材一股脑儿放进画面中,没有经过精心整理和策划过的画面显得杂乱无章且没有主次,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所以训练学生设计画面尤为重要,在构思时让学生想一想,哪些地方应画主要的内容,画面调整阶段可增加一些元素也可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反复推敲、比较。初中生的画面设计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一些学生把整个画面画得很满,没有透气的地方;第二,作画不够大胆,所画的物体既小又少,画面空荡荡,这两种情况都应该克服。

在辅导的时候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家水彩画,如威廉・透纳,引导学生观察其作品的构图,并用几何图形来概括总结:有S形构图、梯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如指导学生创作《归》,学生在画面的远景画了芦苇,中景偏右画了在桥上背着竹篓的小女孩,近景描绘了桥下的水草和石头。整个画面的左边特别空,有点重心不稳的感觉,我引导学生可以在左边添加些动物,如狗、羊、鸟等。最后根据画面学生添加了两只羊,有了高低错落、近远的叠加,画面一下子就饱满起来,也增加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3)巧用材料,抓住瞬间

水彩画写生与创作中常使用一些小技法,以增强水彩的表现力。基本上有如下几种:印的效果、泼洒的效果、加盐的效果、涂蜡的效果、撒颜料的效果、刮的效果。常用到的物品有:纸巾、食盐、海绵、棉签,这些工具与水彩颜料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初中生的水彩画学习过程中也适合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内容,首先趣味性的技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创作的过程中“玩一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趣味性的技法可以增加画面效果,有时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平时的水彩画训练中我会给学生“玩”的时间,提供一些工具给他们,也允许他们自带工具。学生就用树叶、塑料尺压印出特殊的肌理,我鼓励他们把这些实验的结果保存起来,有机会就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一次辅导学生创作《家乡》时,学生表现雨雾朦胧的天空总是达不到要求,留白的技巧还不能熟练地运用,有时能成功,有时就发挥失常。我提醒学生可以用几种工具和技法相结合,试试看用撒盐和纸巾两种材料。先用盐洒出雨点的效果,再用纸巾修改和整理,这样效果就稳定多了。在竞赛过程中稳定很重要,一些效果好的尝试如果没有熟练掌握,我建议换方法。因为水彩画中水的渗化作用和流动的性质,以及随机变化的笔

触,让创作过程多了一些不可确定因素,而用简单易做的方法能增强学生比赛时的自信心。

三、实践成效

在水彩画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不仅适应我校学生的特点,而且也逐渐形成了我校的艺术特色。

1.更新观念,激发兴趣

通过三位一体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学习美术的观念开始转变,不再觉得美术课是随便玩玩的课程,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美术追求。一幅幅学生水彩画作品就是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达,是一次次与内心的对话、一次次心灵与艺术的碰撞。在学习水彩画的过程中学生不再对作业敷衍了事,而是主动地尝试、体验,纵然过程中有失败,但我再也没看到无所谓、毫不在意的脸庞。每次到了下课时间学生还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开美术教室,因为他们期待一副成功的作品由自己的笔尖洋溢开来,他们享受优秀作品被选拔参加比赛时的成就感。美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意志力的考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探索、开拓、坚持、团结的力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的水彩画多次获得省、市、区级的各项比赛的大奖,也使得我校成为区农村学校中的艺术强校。

2.立足课内,延伸课外

美术课堂必须丰富多彩,这种丰富多彩不仅需要教师把课上得生动形象,还需要我们能够让课堂充实,有真材实料。因为美术课的多样化,又因为美术课的与时俱进,促使美术课堂不能停留在课内,而是要求我们扩充知识,扩充思维,向课外蔓延。延伸不仅仅是一种要求、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为了形成一种课堂艺术。延伸要具备实用性,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延伸要具备广泛性,是对学生知识的扩充;延伸要具备深刻性,让学生产生感情或引发思考。程颐说过:“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课内外的结合,能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课标中也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位一体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给予学生更多展示才艺的机会。

3.提升业务,提高质量

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范围,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开展水彩画教学的这些年,在我的带动下,学校的三位专职教师均投入到对初中水彩画教学的研究中,更新了教育观念,促进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向专业内涵发展。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三位教师还是组成了水彩画工作室,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坚持水彩画练习、互相学习切磋,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位老师多次获得区级以上荣誉,作品多次被邀请参加省、市级画展,先后被评为区级先进,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区中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

四、实践反思

1.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保证良好的课堂进展效果

(1)教师提前和学生沟通下一节课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做好准备,课堂效果比较明显;(2)让学生自觉提前准备好课堂所需工具材料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

2.面批作品时以教师引导为主

(1)针对学生能力分层次面批作业,生成个性化作业;(2)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引导。

3.竞赛辅导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创作讨论时间充分,能取得超值的效果;(2)避免学生讨论时趁机自由玩耍,显得散乱而达不到效果。

以上是我在水彩画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思考。作为农村一线教师,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美术学习条件,创设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与内心对话的机会,挖掘自己的潜力,展现自己。把遥远的艺术向往变成触之可及的有形作品,真正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2篇:水彩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水彩静物 教学 画面结构 精神内涵

静物画是西方绘画题材的一种类型。静物画的绘画技法、观念以及在表现画家的情感、思想等方面有许多迥然不同的探索视角与层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静物画的世界。水彩静物画作为西方绘画体系的一个分支,与油画除了在媒介材料以及因材料衍生的表现技法上有不同之外,其他如在造型、色彩、空间、观念上基本是相同的。水彩静物画作为水彩专业课程中的起头课,在对水彩媒介材料的了解与掌握;对水彩艺术语言的体味;对水彩绘画创作的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水彩静物画的教学试作以下探讨。

水彩静物画教学的目的

1.基本功的训练

水彩静物画的教学目的,首先是对造型的训练。掌握造型的方法,需要研究自然物体的形式特点和认识它的变化规律及条件。美术造型不只是塑造孤立静止的物体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物体中各种形式的有机关系、相互的空间结构。这样就涉及到构图的能力。画者对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和安排,形成整个平面或空间的特定结构,通过这样的艺术加工和构成取得恰如其分的艺术效果,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说服力,藉以实现主体的表现意图。虽然在素描课程中造型训练是主要目的,但任何绘画形式都体现造型能力,这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所以水彩静物画中,造型仍是研究、训练的主要内容。对物体结构、空间的变化,画面构图的经营应贯穿课程的始终。

其次是对色彩的训练。色彩是绘画作品中最拨动人心弦的因素之一;是绘画语言诸要素中最具感情特征,最具感染力的。作为西方绘画的一支,水彩绘画艺术同样也遵循着色彩发展的规律。对于色彩表现来说, 一种是客观地再现色彩, 一种是创造性地表现色彩。在水彩静物画教学中,客观地再现色彩以素描的造型训练为基础,用色彩表现物体的结构、质感、量感、空间的位置及光线的变化。但色彩的主观表现也是课程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给予指导,使学生了解绘画丰富多彩的风格及表现手法。

最后是对水彩画的工具材料、艺术特色规律的把握。水彩材质的特性导致水彩本体语言的特殊性。水与色相互交融,在水彩纸上形成的水与彩的斑迹与色痕,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与抒情性,形成了酣畅、淋漓、清新的视觉效果;并与自然保持了和谐的灵动之美,构成了水彩画的个性特征,产生独特的艺术语言。因为水彩颜料的透明性,所以在调配颜色时,除了混合的方法之外,透叠成为重要的调色手段。这种涂层与涂层之间的错落搭配会产生微妙的视觉,乃至心理上丰富的感受。水彩语言的丰富性是教学中学生要充分体会并掌握的重要内容。

2.画面结构与精神内涵探寻

水彩静物画通过表现以静物所指示的点、线、面、体,来组织、经营、研究画面的结构及形式的构成,是水彩静物画教学另一个目的。这一阶段,并不是以自然主义表现物体的光影、色彩效果为主旨,而是加入主观处理的手段,使画面形成 “第二自然”。这是塞尚的用语,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主观能动性的端倪。塞尚的静物绘画体现了他对画面结构或是一种永恒性质的追求。以静物为契机或媒介,进行画面的经营。“画家作画,至于它是一只苹果还是一张脸孔,对于画家那是一种凭借,为的是一场线与色的演出,别无其他的。”①画中的水果、器皿、台布等,都是画面结构搭建需要的部件。一幅画就像一座建筑,有稳固的基础和必需的配饰,构成了一个坚实且丰富的整体。各个部分的相互关联,视觉要素的构成秩序等,是一个艰苦思考的过程。“在一幅画里绝不允许有任何松散的关联或缺口存在,否则画中的情绪、光线、真相就会流失、就会逃逸。”②以至于画面多一个少一个苹果甚至多一条少一条布褶似乎都不行。

水彩静物画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是对情感的表现。绘画创作的过程情感的因素始终渗透其中。情感是创作的动力,只有饱含丰富的情感的艺术形象才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静物虽然没有所谓的生命力,但经过主体的审美观照,那些静物便有了精神的力量,可以传达画者的情感与观念。“当进行美的观照时,随自己的感情移向对象,自己与对象,即不复感到有何距离而成为主客体合一的状态。”③零散的物品被放置于一个空间,产生了相互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或聚或散,或亲或疏,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似乎有着不同的性情,情态与情趣。在它们身上映射着人类社会的影子,似乎有了与人们心灵相通的地方并在它们的世界里演绎着人们的情绪。

由情感而摄入的精神世界,是作品背后的玄机。莫兰迪笔下的瓶瓶罐罐,充满了静穆与孤寂,似乎不沾染人间烟火,静静地与永恒相伴。“莫兰迪让我们参与到一种积极的、非物质性的时间秩序当中。物体既是实体的,又是非实体的。在时间飘逝的迷雾中,艺术家创造出一个领域,这里拥有坚固的现在。”④莫兰迪的静物作品,总是让观者脱离了表面的物象,而徜徉在其内在的深邃的精神世界中。

水彩静物画的课堂教学

教师应根据上述关于水彩静物画教学目的的论述,来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通过不同的阶段性练习,使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

1.第一阶段:重点把握对水彩静物画技术性、规律性的内容

(1)对物体的结构、透视、空间、组合关系等的理解与把握。通过相关的写生色彩的学习,将素描中的黑白灰的色调转换为色彩的调子,用固有色、环境色的变化来表现物体及其组合关系,以色彩来训练造型的能力。教师要求学生,在动笔之前要对静物进行详实的观察、比较。除了单个物体的结构、透视变化外,还要观察静物之间的组合关系。越是复杂的静物组合其相互的比较、关联也就越复杂。学生在正式起稿之前,多做几个构图的小稿是必要的。因为要厘清画面中主要、次要部分及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各部分物体的大小、高低、曲直、轻重、图底关系等。色彩的写生变化需要学生多实践,多练习。色彩的光影变化规律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写生色彩的表现。

(2)对水彩艺术语言的理解与把握。教师通过对大量优秀水彩作品的赏析,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彩语言的魅力。在欣赏作品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油画作品和水彩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对比中感悟不同语言的艺术效果。在具体写生的过程中,由于水彩的材料特性不适合反复的修改,所以教师应少给学生修改,而要多作示范,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用语言无法描绘的绘画手法或偶然的意外效果。在绘画实践中让学生体会水色形成的痕迹、肌理,认识到水彩既可以在画面中形成飘逸、清新、爽朗的风格,也可以通过透叠等手法达到深沉、厚重的效果。

2.第二阶段:画面中精神内涵的表达,对创作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了解、掌握水彩基本的表现手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水彩静物这一媒介,来表达自己对画面结构的主动意识和控制力,尝试在画面里表达主观的情感和精神的内涵。这种创作意识的培养于点滴做起,在每日平凡的课程中积累、升华。这一阶段的作品赏析,教师应着重讲解画面结构的安排,点、线、面的起承转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韵生动;指导学生分析大师作品,解构作品中的形式建构。教师讲解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及文化特质。这部分涉及的范围会很广泛,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心理、人文等一系列因素,这些因素会成为我们探寻画面深处意义的密匙。绘画艺术的表现不是单纯技法的纯熟,而是技法与其精神、文化因素的综合。王肇民的“物当人画”,就是从静物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复杂的关联与结构。刘寿祥的静物画与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依附于深厚的文化构架之中的情感表达。陈海宁的静物作品中,似乎总是有一种“禅味”,有中国传统文化“虚、静”的意味。以上种种,使得这些画家的静物画除了引人入胜的表象描绘外,更大的艺术魅力在于引发观者进入流连忘返的精神乐园。

在作画前,教师启发学生要确立某种意图,是想侧重于画面结构的表述,还是想从画面中表达某种精神和文化内涵。学生从挑选静物和摆设静物的阶段就要按照事先的想法来安排。“选什么”和“怎么摆”其实就是从构思到现实的实践过程,创作由此开始。即使是水彩静物写生,也要时刻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不能由静物牵着你走,而是由你主宰画面。此阶段为了画面的需要,可适当夸张、变形静物,透视、色彩也以画面需要调整。通过静物来表现画者对画面的线条、色彩、笔触形成的节奏、韵律及疏密、虚实等对比关系的理解,在纸面上重新构建一种“可视性”的组织结构。正如马蒂斯所言,“奴隶式的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于我的画面的精神。”⑤

当然这两个阶段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且是因人而异,教师应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来实施教学。

课堂内外注重学生综合审美素质的提高

绘画的品味总是影射着作者的修养和素质。表面技法的熟练和精湛如果没有品味的依托,终会沦为俗物。“眼高手低”并不是一件坏事,审美境界的理想总是指引着最终画面追求的效果,使画者成为艺术家而不是匠人。也许成为艺术家的学生凤毛麟角,但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素质则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水彩静物画教学,使学生感受、理解并实践形式和内容的美,领悟审美直觉,体会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

然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能只依靠课堂上的有限时间,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的讲解指导之外,还应督促学生在课下多涉猎其他人文、自然学科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水彩静物画教学是水彩教学乃至绘画教学中一个微小、具体的单元,却能从中探索、实践不同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教学中以技术、画法学习为基础,积极开拓学生的绘画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能力。教师提供多样的可能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教师在学生实践时予以适时的指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具有个性的作品,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

注释:

①丁群:《世界艺术巨匠――塞尚》,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第165页。

②丁群:《世界艺术巨匠――塞尚》,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第166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52页。

④恩斯特・格哈德・居泽.乔治・莫兰迪: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第20页。

第3篇:水彩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创新;评价方式

教学是高等学校主要的工作活动,是其延续的生命线;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教学模式创新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进行探究性研究,是高等学校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对课程目标、方向、地位的重新审视,也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的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重新定位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科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的终身学习,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课程教育的主体方向要“改变过去仅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的的教育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为主体方向,表现在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效果上就是两个转变,即变“思想力”为“行动力”、变“执行力”为“创造力”,培养学生由想到做、由做到做得更好的发展目标。

1.变“思想力”为“行动力”。“培养一个学生犹如摘树上的果子,应该让他跳起来摘树上的果子,而不是站着就能摘到,更不是坐着就能摘到。不但他要跳,而且要让其以极限力去跳,这样不断地跳,才能越跳越高;而且敢于跳,想跳,习惯跳,最后摘到最高处的果子。”这是培养学生由想到做的改变过程。

2.变“执行力”为“创造力”。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高校在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时,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观念创新需要在所有课程当中推行,学生在每门课程当中进步一小步,四年的大学生活会向前迈进一大步,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二)正视水彩表现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就东北林业大学几年来的入学学生来看,学生缺乏与专业适应所需的水彩表现能力和必要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加强水彩表现的训练,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通过水彩表现技法的训练,在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水彩表现,使形式呈现在纸上,而所表现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完善。可见,水彩表现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考察。在这个过程,观察、发现、思索,强调脑、眼、手、表现的形成互动,改变了水彩从属的“工具”地位,使其参与到设计过程中。

二、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表现”与“设计”的衔接

知识的衔接,是如何在“设计”中合理地应用“表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水彩表现技法课程时,临摹别人的作品或现场绘画,无论形还是色都能够把握得很好,甚至非常出色,然而一旦进入园林设计课程综合设计训练时,就忘记了如何应用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表现”与“设计”知识与技能的衔接,应在不同课程中将课程内容互相渗透,前导课程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后续课程更好地巩固与发挥前导课程。

(二)把握“教”与“学”的角色尺度

“教”与“学”的尺度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课程创新教学中矛盾的两方面。合理的尺度掌握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同时将关注的焦点从“教”什么、“教”的怎么样,“学”什么、“学”的怎么样,转向怎样“教”与怎样“学”。

(三)打破“基础”与“专业”的课程界限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类别划分的模式,这种课程的划分直接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到最后发现基础课程重要性时,课程已经结束,不得不自己重新补救,费时费力,也不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打破“基础”与“专业”的课程界限,让学生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能够找到其重要性与学习的必要性,变盲目为主动,使知识的学习更加有序、更加流畅。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环节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两方面。

1.变虚拟教学法为体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是指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与感悟”中获得知识与发展动力。体验教学法是教学从讲授为中心向体验为轴线的跨越,但是体验过程过长会将减弱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因此在进行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在一起。

2.变预设性教学为生成性教学法。教育界通常认为,教学生成是与教学预设相对应的。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生成,是因为过多地预设教学情节与环境,不仅会使教学程序化和机械化,而且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削弱教师应对课堂变化的能力,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就是关注教学过程中那些不可预期的行为,特别是关注学生在教学具体情境中所生成的活动和观念。例如:注重学生的活动时间与规律,注重学生对表现技法的课本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注重学生接受新知识点时的不同反应,然后不惜打破预设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答疑解惑,将不解与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生成教学法的引入反应了人们对传统“程式化”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再创造,改变了既定的“教”、“学”关系,形成了新型“教”、“学”伦理关系。

(二)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和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思想观念。由于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和支配的作用,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亦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1.层级教学观念的建立。就是给学生分层次、分等级,这是在分析了学生各方面基本条件与特征的情况下所做的较为科学的论断。横向上,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擅长的知识不同,分为“科研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或“专门性人才与综合性人才”;纵向上,依学生性格不同、悟性不同、用功程度不同、潜质的不同,按自己的方式分不同组别,每一个组别包念着评价指标大致相同的一组学生,改变了“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递和训练”。

2.愉悦教学观念的建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发挥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方法,具有促进合作性学习的效果。在这种教学观念之下,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最大的潜力发挥,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愉悦。

(三)教学内容

克服以往知识界限划分过于呆板的弊病,使“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相融合,“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融合,“专题内容”与“主题内容”相融合。

1.开设专题。专题教学内容的设置,改变以往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教学内容安排,把教学内容总结成专题、讲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关键处点拨,增加了知识的时效性、集中性,可以培养学生创作思维的发散性,给学生更直接的训练以及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避免了理论知识的不必要重复。

2.避重就轻。避重就轻,并不是倡导教学中只讲容易的内容,不讲难懂的,而是提倡从易处入手,力求所学内容使85%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这样既会避免一部分学生由于一开始学习内容过于难懂,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又能够使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养成踏踏实实的学习作风,不求难、求快,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四)教学形式

1.分组探究理论与独立操作实践相结合。在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理论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下发任务单,任务单上给出学生要自主学习的内容、标明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并完成问题的回答。再进行组间讨论,完成该阶段的理论学习。最后进行操作实践,操作实践采用个体独立操作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分组探究理论与独立操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适当放慢上课速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利用率。

2.多媒体资料展示与教师示范教学相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使教师对于展示资源的应用变得轻松自如,这既免除了教师繁重的备课任务,也使学生开阔视野;同时,教师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撇开现代教学工具,走下讲台,增加绘画的示范性,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展示别的什么人的表现效果。示范,进行理论讲解,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领悟能力,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3.与专业方向相结合,创设表现情境。高等教育过程会产生不同层级的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卓越成果。越是贴近职业需求的教学形式,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园林水彩技法表现情境的设立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理论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加深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比如,色彩的远近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远景与近景表现来训练、色彩的协调可以通过园林植物的表现来训练,这样抽象的原理变得具体,让学生在专业内容中获得基础理论的训练。

(五)评价方式

1.由动态到静态的评价方法。也就是过程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改变旧的评价体系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片面考核方式,从一而终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是对学生的进步程度与最终达到的学习效果同步进行考核。

2.由单一到综合的评价方法。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情况、努力程度、与组员之间的协作情况、组间讨论时的表现、对教师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等,一并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来,作出综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顾秉林.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9-11.

[2] 袁渭清.高层次工程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5).

[3] 李雁冰,程宏良.生成性教学:教学哲学的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4] 李海,邓娜,杨小雯.论教学理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教学研究,2004,(3):232-235.

[5] 王敏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J].山东教育科研,2002,(3):29.

第4篇:水彩课程总结范文

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把更好的服务提供给学生,为其从事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美术基础,技能传授和理性归纳是其注重的对象,而知识传授和感性描述往往被忽视;而在美术专业美术教育中,更加注重对象精神性内涵的挖掘,注重对个人情感的释放。而建筑学专业美术教育在当前培养建筑学专业人才方面,应改变传统的狭义误区,注重把学生的知识面向更加广博的方面拓展,强调学生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对国际竞争的参与能力。为此,改革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极具必要性,而且也是当务之急。

二、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一)素描教学

就建筑美术课程来看,最为基础的课程就是素描课,对学生观察和写生以及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是其目的所在。就总课时来看,建筑学素描课要远远少于美术专业,学生美术基础几乎就是没有,而且具有薄弱的造型能力。在教学大纲中一般都是在大一设置建筑学专业素描课程,从建筑素描总体教学课时来看并不多,而且在安排教学上还存在分散状况,学生对素描技法和表现形式的掌握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在素描教学上,要求目的性与针对性较强就显得极为必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素描的表现技法进一步的明确,掌握物体形体的结构规律,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与理解。在实践中体会到:①在安排教学时,应结合学生的现有基础,遵循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规律;②选择教学内容应开始于简单的训练静物形体结构写生,逐渐过渡到大量训练建筑空间风景写生;③结合临摹和写生应是教学方法采用的方式,从而能够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需要相适应,为教学效果获得良好奠定基础。结合自身的经验认为建筑学素描基础教学应以学科特点为出发点,把设计类的素描作为重点,设计类素描与结构素描相仿,对物体的结构形态进行研究是结构素描的主要内容,这有利于对学生设计思维进行拓展,推动其想象能力的活跃,有利于推动学生形象思维和创作意识的培养。结构素描有利于推动学生一般造型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对形式美规律的认识训练,推动学生对物体形态和构造相关的比例尺度进行研究,强化物体的视觉效果,该设计素描较为理想。结构素描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以及室内外装饰等设计方面应用广泛。

(二)色彩教学

水彩画通过水对透明颜料进行调配,进而运用其绘成的绘画,绘画的艺术效果具有透明和流畅,以及轻快和滋润特征。在没有开展系统训练色彩前,学生练习的水彩渲染也极为简单。从教学实践得知,大多数同学在训练过程中对绘画技巧过度强调,致使对水彩的色彩变化等因素很难掌握。对水彩画技法过度追求往往使学生忽视基本色彩理论知识,致使在建筑表现与专业设计课上不利于掌握搭配颜色技巧,出现不协调的色彩冷暖关系等。而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水粉画作画工具,颜料具有较强的覆盖性,修改起来很容易等特点,表现力也较强,初学者掌握起来更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水粉画色彩训练常常被安排在第一学期色彩训练中。通过水粉画的练习对学生的色彩进行培养,学生首先在对解色彩意义进行充分的理解后,逐步开始学习水彩画。

(三)加强速写训练,快速提高学生造型能力

速写实质是学生学习绘画的最简化形式,是对物体造型综合表现的绘画方法,对于一个设计师而言,在对建筑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艺术构思表现方面,它属于主要方式,是对感性知识进行有效获得的艺术手段,也是原始资料积累的最佳途径。在素描教学的全过程中,应把结合素描与速写的学习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美术课程中。讲授理论,对线条进行学习应是速写教学的开端,由于课时不多,而速写的学习和练习需要的时间却很多,因此速写教学在大一、大二的安排上,要求学生必须在训练方面花费大量课余时间,教师在课堂中主要运用对学生作业进行查看的形式,把学生的优缺点找出来,尽力做到每次的练习都有新的进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创新能力培养

传统观念认为,针对建筑学专业与城市规划专业进行的基础美术训练,也就是我们说的建筑美术课程,只要能让学生掌握下一阶段的专业课教学提供基础的绘画能力和欣赏能力,即具备基本的美术素养,就可以了。这恰恰是一种认识的误区,一直以来,我们没能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更具前瞻性国际视野、宏观的设计思维理念。此为建筑美术教学现存的突出问题。我们的建筑美术课程正是一门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锻炼学生深刻的感知能力,提高其修养并且与建筑的专业课程(也包括城市规划的专业课程)紧密衔接的基础课程。在着重培养学生造型基础、色彩观察能力和技术性表达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个性化品质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通常认为建筑美术,可以不考虑设计创意和设计观念的培养,认为那是以后建筑专业和规划专业教学方法中去面对和解决的事情,不在美术基础教学的讨论范围中。但实际上我们从历届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必须在基础阶段就通过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创意习惯养成和观念意识植入的问题。这一点特别重要。

三、结语

第5篇:水彩课程总结范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教学录像和课件制作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精彩的导入是奠定一堂优质课的前提。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进而把握其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进行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如在学习《光与色的世界》的这一课时,教师先课堂展示自己所拍的地方美丽特色的摄影作品,在点燃学生本土乡情的基础之上,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这一课的兴趣,引发学生了解不同的光源作用和特点。并且要求学生在课前尝试拍一些不同时间段阳光下的人和建筑的相关画面,观察并思考学生自己所拍照片画面的不同变化,促使学生思考光的对色产生的作用及对光的运用等一系列问题并深入学习这一课。

二、艺术课的探究学习同样需要学生意志投入:

如鉴赏莫奈的《鲁昂大教堂》时。分析墙体色调,不同的时间段光与色的分析,需要学生实践,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分析,按不同天气,时辰深入细致的感受观察,体验。不同的时间,天气,光照的强度,角度不同,墙体的色调则会呈现不同的变化。认识到个人对色彩敏感度是随时间和自身眼睛的适应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课堂小组合作表现一些小幅风景画的主调练习,真正体会画家创作《鲁昂教堂》作品的过程和细节。

三、艺术需要创新性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案例鲜明,选材典型,以点带面,由进及远,结合实际情况精心备课有效调控好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针对每一个学生基础不同因材施教,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如:现阶段的高中生的绘画基本功是不齐全的,有强有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如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初中阶段的时候美术课过于简单或者没有条件学习基本的绘画技能,课程单一专业美术教师缺少等。

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能画能唱的优秀学生,充满这方面的自信和人格的完美。如何解决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呢?这是每个美术教师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人物,建筑为对象的绘画要求学生绘画的基础技能和空间塑造能力要强,尽量避免去表现。而风景绘画创作抓型和色彩表现的笔法概括性强简练。则比较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课堂展示相关本土山水风光摄影作品,让学生针对练习绘画创作。学生不仅有亲切感梦回故乡的情怀而且有绘画表现的欲望,成效显著,一个阶段学习下来,每个学生的绘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诞生了很多优秀精彩的风景素描作品和色彩作品,在每次精品展示中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信心,而今的美术课虽然每周一课时却成了学生最喜爱和期待的一门课程。风景绘画创作的教学实践成功,让艺术的优雅真正走进了美术课堂。

四、配合学生开展好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做个参与者和引导者。

如宋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革故鼎新,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宋代山水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教学,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宋代山水绘画发展概况,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了解宋代山水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宋代山水画师生互动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宋代山水画进行临摹,对宋代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宋代山水画派别与历史背景地域的联系,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宋代山水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谈谈对山水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发表自己对山水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畅谈振兴山水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做总结。使全体学生对宋代山水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通过系统的对宋代山水画的探究学习,结合情感体验,使学生了解宋代山水画的基本特征,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掌握绘画艺术风格,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五、给予学生温暖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并及时调整教学工作。教师要求做到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的空间,并给予微笑、赞美、鼓励、民主、平等,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欣赏《鲁昂大教堂》作品时,通过对不同时辰的画面感受后,学生在回答作品情境时,竟说到了人生的生老病死,情感至深之处,感动四座。又如,学生回答作品情境突显了宗教迷幻的特点和表达作者对教堂的热爱和激情。丰富的联想展示了每一个智慧的结晶,教师的评价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的。对于答案的多元化的认可和鼓励,促进引发了学生的联想,让其思路得到拓展,耳目为之一新,越发激起学生的探究的热忱和信心。

六、教师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热情的投入用实力说话,教师必须理论深厚,解读精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

如现代主义画家认为色彩自身就存在主观色彩,把色彩的审美价值提至相当高度,又如凡·高的《向日葵》突出了色彩的生动感和生命的表现力。凡·高的画完全解放了绘画的整个灵魂。在欣赏《星空》时教师应对梵高的生平解读注意全面性辨证性的评价,给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情感体验和认知,避免画家本人自身精神缺陷带来的精神负面效应。

第6篇:水彩课程总结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课堂提问是老问题,从有教学开始,我们就开始用嘴,无论是最古老的教学模式,还是最现代的课堂,教师的嘴无一不成为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也许这是老调,国内外就这一问题已取得相当的成绩,但,老调新弹的原因,是我们以一线教师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教师嘴上的这一问,以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从我们的高度来解决我们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校工作的需要

朝阳七校新教师多,教师教学能力正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与学生一样,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头几年,往往是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步最快的几年,我们需要抓住这一时机,在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发展方面,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新教师更快更好地进步起来。同时,我们的老教师虽然已工作多年,但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育观念的快速更新,教育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也在不停地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功底,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师培训方面再做些工作。新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的教师如何进步得更快,我们很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恰逢十一五课题立项期间,结合我校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为教师发展搭建一个舞台,让教师的课堂精彩起来,也就会让学生的生命精彩起来,同样的,学校才有可能精彩起来。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因素有很多,而其中重要的,应该是教师的语言,无论是任何辅助工作,都是在教师语言的基本上进行的,而教师语言中,最重中之重的,应该是这一“问”,引入教学内容需要问,激发学生思考需要问,引发学生情感需要问,唤起学生共鸣也需要问,甚至在教学评价中也会用到问,有时是提问,有时是设问,有时是追问,等等等等,因此,从问入手,是打开优质课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成长的一把扶梯,我们选择精彩一问,选择更精彩的课堂。

2、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理论角度: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从教学实践角度: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是要提出问题.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十分重视问的艺术.

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时候学生回答不清楚,或是一个问题没问到关键,又问一许多问题来解释这一个问题,浪费大量课堂时间又让学生更迷糊等等等等,交流是教学的本质,而提问又是构成课堂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技巧。经过细致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教师在这一问题上有困惑,想研究,确实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策略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于是,我们决定将这一问题从实践中拿出来,再放回实践中去研究,把这一“问”做细,做透,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从广义上讲,是研究教师课堂中的“问”怎样更精彩,更有效。

从一个一线操作者的角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内容:1、积累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2、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爱答,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更有效,它究竟精彩在什么地方。3、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这个问题达到了什么效果,可以怎样改进能更精彩更有效。4、创造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一问:如果要激发学生兴趣,我应该怎么问,如果有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该怎样问等等。5、精彩一问的分类研究:如何提问,如何追问,如何反问等。6、精彩一问的辅助研究:配合精彩一问教师在语气、表情、体态等方面应起到什么样的辅助效果。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1、积累法:积累在听课、讲课、研究课的过程中发现的精彩一问,让教师们首先能够分辨精彩一问,激发教师研究精彩一问的热情和信心。2、个案分析法:反复推敲名师的示范课及课题组教师自己的研讨课,研究每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为什么这样问好?能不能更好?

3、文献资料法:查找阅读相关文献,并把研究者的积累编辑成册,边积累边研究,为研究提供材料,为积累提高层次。

4、行动研究法:将积累和研究中的精彩一问应用到课堂,反思所应用的问题和方法,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一问。

5、比较研究法:将同一时期不同教师的课做比较,寻找差距与不足,及同一教师不同时期的课做比较,证明研究的有效性,让教师更有动力和信心。

五、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xx.9-xx.12)

建立方案,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明确人员分工,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二)课题实施阶段(xx年.3-2010.6)

1、实施课题研究:

(1)课题组成员每人每周积累一个精彩的问题,要求有问题背影(提出过程)及入选原因(你为什么觉得这个问题好)

(2)每月四次集中研究,包括一次名师示范课研究讨,两次课题组成员课题课研讨,一次理论总结。

(3)每月将课题组成员积累的问题及研究过程中的成果装订成册,制成校刊,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在第二个月对第一个月的精彩一问进行应用反思,并将反思内容以札记的形式书写于校刊笔记处。

(4)每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小结,并形成自己的成果或论文。

(5)结合教学工作进行课题课展评工作。

2、做好反思总结工作,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成果形成阶段(2010.9-2010.12)

1、将所积累的“精彩一问”进行筛选,分科分内容整理,集结成册,编著《精彩一问》

2、总结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研究能力和组成结构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二十五位参与研究的教师中,80后就占到了十八位,年轻也许意味着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相对较弱,可是,这是一支有活力,有干劲,对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强烈渴望的队伍,他们可以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更快地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进行双提升,而且,我们有像王金芝,齐艳丽,王晓斌这样的科研前辈,也有像潘明华老师这样的科研骨干,也有像孙晶,隋丽芳这样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这支队伍的科研能力会越来越强。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参加人员想要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愿望强烈,队伍年轻,同时校领导骨干教师的加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2、本课题研究资料文献部分学校大力保障,积累部分获取难度不大,且教师积极性高。

3、所需实验仪器设备能够保障,录像刻录等设备齐全,技术有力。

4、虽然学校经济并不富裕,但能做到首先满足科研需要。

第7篇:水彩课程总结范文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编写的《物理》(8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5月修订版),“光的色散”一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学习光的色散的产生条件及其相关知识。虽然“光的色散”知识在光学知识体系中不是重点内容,但是对“光的色散”本质的学习是很好的科学探究选题,而且这些知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学习后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各种美丽的光现象产生的原因,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并且这些知识在高中物理中不再安排学习,所以本节知识就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 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做过用三棱镜使太阳光出现各种颜色的光的实验,在本节课中,学习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会发生折射。日常生活中看到过自然界虹等光的色散现象,但却不清楚色散现象的本质。这一节要求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抽象出光的色散的本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初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因此是教学的难点。在生活中,学生对色光的三基色与颜料的三原色的感性经验参差不齐,差距比较大,这也容易形成学习障碍。

3 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精神、教材编写意图、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

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知道色光的三基色与颜料的三原色的不同;

能根据光的色散现象和三原色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2 过程与方法

在自主探究光的色散、色光和颜料的混合等实验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实验中,体会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自主探究颜料的混合实验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应用光的色散知识解释相关生活现象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教学设计说明】三维教学目标是结合光的色散知识与学生基础设计的。

4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光的色散与颜料的三原色是教学重点,探究光的色散实验是教学难点。

5 教学媒体

每组学生的器材:铁架台,白炽灯,2个玻璃三棱镜,白屏,放大镜,3个手电筒,红、绿、篮3种颜色的透明胶片,绘画颜料,每人1个调色盘、1支毛笔、1张白纸。

演示器材:多媒体课件,1个小喷壶,1台投影仪。

6 教学过程

6.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事件1】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幅关于彩虹的图画,询问学生有没有见过彩虹、是否听说过古代关于彩虹的众多传说,让学生自主思考在什么条件下能见到彩虹。

多数学生总结出雨后能见到彩虹后,通过教师提问“晚上见过彩虹吗?晴空万里的时候见过彩虹吗?阴天或下雨的时候见过彩虹吗?下雨后阳光高照的时候见过彩虹吗?下雨后雾很大的时候见过彩虹吗?”等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看到彩虹的条件是有阳光和空气中有小水滴。

【事件2】教师演示模拟彩虹实验:用一个小喷壶分别在投影仪的光照不到的地方和有投影仪光的方向喷水,让学生观察(让教室的光线稍暗些),证实学生总结的出现彩虹的两个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与猜想:彩虹产生的原因。

学生提出猜想:光本来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照到水滴上之后可能射入水滴发生折射,也可能会在水滴表面发生反射,所以形成彩虹。

【教学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彩虹入手,并通过彩虹的传说和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并提出猜想,不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还创设了使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情境。

6.2 猜想白光与色光的关系

【事件3】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出现彩虹的条件是光和小水滴,但太阳和投影仪等光源的光都是白色的,小水滴是无色的,而彩虹是五颜六色的,五颜六色的光从何而来呢?

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后提出猜想:白光和色光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6.3 学生设计和操作探究色光与白光关系的实验

【事件4】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

学生能设计出方案:在实验桌的一侧放白炽灯,再放一狭缝使一束光透过,另一侧放一个白屏,中间用铁架台铁夹夹住三棱镜,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到: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与彩虹极其相似。

【事件5】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如果白光中包含7种彩色光,或说白光是由7种色光组成,那么,如果在三棱镜的后边再放一倒置的三棱镜,7种色光会合成为白光。

学生进行实验(第2个三棱镜后边有白光出现的实验不容易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改进实验)观察到的现象:7种色光经过第二个棱镜后得到的是白光,证明白光确实是由7种色光混合成的。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实验,增强感性认识。

【教学设计说明】学生在小学自然中已做过用三棱镜使太阳光出现各种颜色的光的实验,前面学生又对白光与色光的关系进行了猜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应该不是一件难事。但第2个三棱镜后边有白光出现的实验不容易做,这可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

6.4 揭示白光的本质,进行情感教育

【事件6】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7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我们的眼睛都能看到这些色光,因此称为可见光,以后还会学到看不见的光。

教师补充讲解:1665年牛顿从剑桥大学毕业,1666年1月牛顿做了这个实验,说明白光是由这7色光混合成的。他在《关于光和色的新理论》著作中叙述当时的情景:“当我第一次看见由此产生的鲜明而强烈的颜色,我感到了极大的愉快”,那是对自己辛勤劳动的发自肺腑的欣慰。

在牛顿之前,笛卡儿等很多科学家都认为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以至于很多的光现象都不能解释。牛顿大胆猜想、创新,才发现前人未发现的光的奥秘。

【事件7】引导学生分析彩虹形成的秘密――彩虹实际上是光的一种色散现象。

教师总结:这些都是光的色散现象。并补充:早晨的太阳通过山顶的浓雾能产生彩色光环,有时还能观察到带彩色边缘人物的影像,也是光的色散现象,但是却被部分宗教人士称为:“佛祖显灵、佛光普照”。其实世无佛祖,更无佛光。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习科学家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科学认真探索的精神。在进行无神论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6.5 实验探究光的“三基色”

【事件8】我们已经知道阳光由多种色光组成,而电视机中美丽的彩色画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在3个手电筒前分别蒙上红、绿、篮3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做教材上图4-34所示的光的混合实验。

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后,教师作总结,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红、绿、篮3种颜色是无法用其它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以通过红、绿、篮光的适当混合而得到。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事件9】让学生用放大镜看教室里彩色电视机各种颜色的画面,学生会观察到:电视屏幕上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各种画面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斑组成的。

【教学设计说明】利用手电筒、彩色透明胶片与放大镜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边学边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生活用品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6.6 实验探究颜料的“三原色”

【事件10】教师展示一幅油画,同时让爱好美术又对颜料了解较多的学生简单介绍颜料混合的经验,让学生思考、讨论:颜料的混合与色光混合的规律是否相同。

学生会提出:“颜料的混合有什么规律?”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调动热爱绘画而对颜料配合了解比较多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事件11】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设计探究颜料的混合规律的实验。

学生自主思考设计出实验方案之后,找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汇报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各方案的合理性及改进措施。

在学生做实验前,教师提出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请同学自己设计一个表格。学生设计完成后,挑选有代表性的投影并汇报。

【教学设计说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设计出尽可能多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轻易给与肯定或否定的建议,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不同方案的比较,寻找其不足,自行改进实验。

【事件12】学生实验,教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学生操作完实验后,让学生代表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出颜料混合的规律:颜料混合后的颜色是各种颜料都能反射的色光的颜色。

教师总结:红、黄、篮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教学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动手做实验,还让学生自己展示实验的结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各种不同的新发现进行表扬,并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查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

6.7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事件13】教师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或是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或听说过其他类似的光的色散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

【事件14】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或口头叙述课本开始的问题:“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

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学生代表汇报答案,教师总结。

【教学设计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运用所学习的光的色散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用来指导生活实践,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6.8 学生自我评价谈收获

【事件15】学生自我评价: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让学生代表首先口头发言,同学评议。要求每个学生课后以书面形式或电子邮件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予合理的评价,并将结果存入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

【教学设计说明】这节课的评价,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而且注意实施发展性评价。教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6.9 布置课外探究学习内容

【事件16】布置课外作业①教师指导学生课下参照教材图4-38做水三棱镜,并用其做太阳光的色散实验。②查阅有关资料,探究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书面回答教材第1、2题。③在有绘画经验同学的帮助下,每个学生完成教材第3、4题。

【教学设计说明】让学生查阅资料和自己动手实验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己课下探究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可学会更多的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第8篇:水彩课程总结范文

一、借助生活情景,高效导入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是高效的前提。学生对异彩纷呈的实际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化学学科又与实际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生活情景,高效导入课堂。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形象逼真的生活情景,有效地导入新课,为建构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是利用生活化的策略导入新课的。在烧开水的时候,用煤火炉烧,水开时常常会溢出来。水洒在通红的煤上,火不但不会熄灭,反而“呼”的一声,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这是为什么?在教师精心设计的生活化课堂导入环节,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了,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二、妙用生活常识,高效讲解知识

讲解学科理论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如果教师脱离了实际生活,对理论知识大讲特讲,课堂就会变得空洞抽象、索然无味。相反,如果教师在联系多彩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的讲解就会变得生动具体、妙趣横生。有鉴于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生动有趣地讲解化学理论知识,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开辟通畅的渠道。例如在学习“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是联系生活知识进行讲解的。教师问道:“配制波尔多液能不能在铁桶里进行?为什么?”再比如在讲解“碳酸钠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联系了“蒸馒头”的生活实际。做馒头时,面团经过发酵后生成一些酸,此时可以加入一些纯碱溶液,用力揉和,然后再做成馒头。蒸熟的馒头为什么会变得疏松多孔?在教师联系具体生活实际讲解化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五彩缤纷的生活实际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必然也得到了提升。

三、回归现实生活,高效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升华的有效途径。有效的拓展延伸不仅能够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提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层次。教师引领学生回归五彩缤纷的实际生活拓展延伸知识,不仅能够拓宽知识的广度,还能够延伸知识的深度。基于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结合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设计一些拓展延伸作业,为建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搭建广阔的平台。例如在学习完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之后,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一些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在仔细认真地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生活化的拓展延伸作业时,相关化学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全面的升华,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学生异彩纷呈的实际生活,创设形象逼真的生活情景有效导入新课,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奠定基础;教师要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联系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妙趣横生地讲解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建构畅通渠道;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课堂实际掌握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精心巧妙地设计拓展延伸作业,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延伸道路。概言之,教师要立足多彩生活,建构高效课堂。

作者:赵丽雪 单位:吉林省通化县综合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胡立佳.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c版),2014(24).

第9篇:水彩课程总结范文

当前,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因为美术专职教师人数少,难以组织起持续、长效的教研活动,美术教研边缘化、随意性强,常处于缺失状态。由于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美术教师成长慢、农村美术教师成长更慢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推动我市美术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整体提升,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内需,促进教学质量有效发展与持续进步,自2012年以来,市教研室借助“真州春耘”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这个平台,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开展学科区域联动教学研讨活动。要求每位参与教师都能根据各自特长、学校特色、地域特点,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在联动教研的起始阶段,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中国美术教育》推出的“—题多解”栏目。从每则课例的教学过程,到学科专家的分析解读,来感受同课异构形“异”神“同”、“异”曲“同”工的精彩;再组织教师对教材文本进行多元解读,针对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切磋教学技艺,感悟同课异构“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渐进性思辨历程。

在2014年第三届“真州春耘”中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我们以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的《多变的色彩》一课作为共同教学内容,有8位青年教师从各教研片同课异构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他们从研究出发,“点”“面”结合,对本课进行了多元解读,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变的教学方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向观课者展现了我市区域联动教研的成果。笔者就以本次竞赛中有代表性的4位青年教师的“异构”历程为例,简要介绍我市同课异构式联动教研的经验与做法。

一、个人思辨:有效“异构”的前提

同课异构的主体是教师。要求执教者对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立的、独到的、多元的理解,并能结合学校特色和地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艺术的处理。这需要教师不为教材、教参所拘囿,跳脱出来,不拘一格,努力展示自己对课程、教材、教学的个性化的、深入的理解。真正做到以上要求,则需要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就能经常开展课例式同课异构的思考与实践。围绕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学情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不断尝试寻找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最有效的解决路径,从而培养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反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提升教研的水平和能力。

参赛教师在比赛前十日就拿到统一指定的课题,并进入独立备课状态。他们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揣摩编者的意图,选择教学模块,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有的以当地特产雨花石做文章,有的与学校特色项目“灯笼”牵手……都紧紧围绕课题进行操作和目标定位。陶德静老师将它放在“通过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上;杨瀚源老师的定位是“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调和的方法及应用法则;能够主动地使用色彩进行绘画,了解设计中基础的色彩关系,掌握不同主题作品的色彩表达技巧”;“尝试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是魏伟老师的定位;徐婷婷老师则定位在“通过观察、模仿和协作练习,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上。有了目标定位,就确保了异构的课堂不会迷失方向,保证了这几节课形“异”而神“同”。

二、组内辩课:有效“异构”的保障

实践出真知。教师个人思辨的优劣,需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和论证,以期逐步趋向完善和合理。参赛教师独立备课以后,在学校进行了—轮又—轮的说课、上课和评课。有的请同教研片优秀的美术老师参与辩课、评课,有的请教研员参与指导,有的用录播教室记录自己试教的过程,进行反思和研读,有的为了适应决赛借班上课的赛制,还到其他学校试教。他们不断品味、反思过程,在评课、辩课中接纳别人的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甚至重构,循环往复、连环递进,使教学设计日臻完善。参与辩课的教师在执教老师个人思辨的基础上,就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等当面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帮助执教者深化对教学的理解,真正促进执教老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其实质是教师主动或“被动”地实施递进式同课异构的过程。“磨课”培养了教师上“精品课”的意识。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教师的潜能得以挖掘,反思的品质不断提升,各自的教学风格也更加突出。

三、区域考辨:有效“异构”的推手

经过思辨和辩课两个“异构”环节,决赛时所有选手就要“晒—晒”成果了。这时,赛场就是同课异构展示的现场,它让不同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理念、教学风格等一一呈现,让各执教者及观课者亲身感受“异构”的魅力。

1.教学理念之“异”

在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观课者最能清晰地感受执教老师教学理念的异同,感受不同教学理念带来的思维与智慧的碰撞。陶德静老师的课堂体现的是预设之美,在精确的预设中帮助学生逐步生成新知,对色彩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深入;徐婷婷老师的教学更注重教学的生成性,关注学生快乐学习的感受,看似随意的课堂,伴随着教学的推进,资源性生成和知识性生成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杨瀚源老师的课堂对人文的关注较多,一诗一画皆有色,一笔一触均出彩,课堂小高潮一波接一波。

2.教材处理之“异”

本课呈现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一课时如伺选择合适的知识点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呈现教学容量的多少,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智慧。魏伟老师围绕色彩的冷暖调性开展教学活动,陆续渗透其他的知识点;陶德静老师选取色相、明度、纯度渐变这一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杨瀚源老师以基本色彩知识的回顾与拓展进入新课,层层推进,重点关注色彩调和的微妙变化及运用;而徐婷婷老师则更加关注对美术作品中色彩的品读,以及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他们异曲同工,都在激发学生的色彩设计意识,在培养学生会用色、用好色的能力上下足了功夫。

3.教学情境之“异”

余文森教授指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这几位执教者也特别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魏伟老师创设了—个“色彩大本营”的教学情境,设置了游历暖色俱乐部一中性色俱乐部—冷色俱乐部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不同民族风情的游历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色彩的不同属性及对应的心理感受。陶德静老师则营造了—个海洋世界的情境,学生动手绘制各式渐变的海底生物、景物用于装饰教师设置的作业展示板,最后呈现出—个瑰丽多彩的海底世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4.学习活动之“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审美规律和美术学习规律,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堂资源,向学生提供感受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在异构活动中,这几位执教者都关注了如何教以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情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徐婷婷是曾参加过省级比赛并获奖的青年老师,教学思路活、教学理念新,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经典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感受作品中有代表性的色彩、色调以及对表现作品内容的作用,进而通过拼摆、比较、堆塑,感受色彩的微妙变化。杨瀚源老师则关注学生的动手调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色彩的调配中,通过色彩分割练习,直接感受色彩的细微变化,进而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受色彩美。陶德静老师则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适当结合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感受色彩的渐变美、构成美。

5.教学风格之“异”

教学风格与教师的性格、知识结构、语言习惯等紧密联系,不同的教师,课堂教学风格迥异。徐婷婷老师性格活泼,善于与人沟通,虽然是借班上课,但能很快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生机勃勃;而陶德静老师思维缜密,语言的逻辑性较强,她利用教学过程设计的层次性,带领学生感受色彩的美,以及色彩渐变的美;魏伟老师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通过师生共同玩、做、思,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6.教学效果之“异”

同课异构中的“同”,不仅是指教学内容的“同”,也包括教学效果的“同”。不管采用何种教学角度与方法,教学的有效、高效是我们共同的追求。这4节课都能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浓郁,都是合格的研究课。然而,教学永远是有遗憾的,本次教学比赛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魏伟老师组织的教学内容拓展量偏大,在1个课时内组织教学稍显紧张;杨瀚源老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在色彩分割练习之前的铺垫不足;陶德静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略为琐碎,时间分配把握不足,等等。也正是因为有缺憾,才会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助于他们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并真正体验到教研的快乐。

四、集体后辩:有效“异构”的基石

竞赛结束以后,各奖项的评比也尘埃落定,但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教研活动还在继续,我们的联动教研还在推向深入。一等奖的课有它的长处,二等奖的课也不乏亮点,所有执教者都能感受到他人构思的巧妙以及自己存在的不足,但由于能力的差异,每个人认识的深度是不均等的。所以,课一结束,教研员牵头组织参与活动的所有教师立刻开展了“后辩”活动,执教教师谈得失,听课教师谈感想,对课堂上的焦点问题,如“小学已学的色彩知识,在中学过多纠缠是否必要?”“教师舍弃调色而利用综合材料的尝试是否合适?”等进行辩论。后辩,让每—位教师再次成为研训的主人。基于教师元认知、基于教师间的合作、基于实践价值取向,教师成了研训收获的自我检验者。后辩会结束以后,各执教老师对参与同课异构活动的过程、本课教学的得失及研训收获形成教学反思,并择机再次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检验自己的反思成果,与会教师则形成观课感悟。这样以现场教学实验的形式进行检验和创生,切实关注参训教师的成长需要,激发参训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贴近教学一线的动态教研,成了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当然,我们的区域联动教研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的青年教师也还在不断成长,教研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都是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和方向。这里呈现的4则教学方案和而不同,各显其美,虽不算完美,部分言辞也可能有失偏颇,但这饱含着我们对“同课异构”教研形式的满腔热情和不懈追求。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一

执教:徐婷婷

仪征市胥浦中学

教材分析

《多变的色彩》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13册的教学内容。“设计·应用”领域中“设计”是基础,“应用”是学习的主旨所在。初中阶段的“设计·应用”与小学相比,教学目标递进为“进行创意和设计”,去掉了“简单”二字,指向了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全过程的要求——形成设计意识。从牛顿揭开光色之谜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色彩基本常识,多方位、多渠道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观察与尝试,合理利用各种材料进行色彩构成练习,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本课的教学,不仅为今后的“设计·应用”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造型·表现”中色彩语言的运用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小学六年的美术学习,对色彩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与感知,如三原色、三间色、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但对色彩知识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也不系统,如,学生在运用色彩进行设计时缺乏主动意识,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色彩知识进行重新整合。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完成从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客观认识,抓住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等已有知识点拓展开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和协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创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了解色彩所蕴含的情感要素。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提高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加强创新意识,提升探索新知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中的色彩感悟及其情感体验。

难点:多角度地运用色彩的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和表达。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课前按八人—组围坐,分五组;

教师准备:各种颜色的碎纸,胶水,iPad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图画本、固体胶等。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课前放松,学生欣赏由莫文蔚主演的以“寻找色彩”为主题的佳能相机广告的视频。

2.欣赏路虎越野汽车广告的视频,感受自由世界的广阔与生活的多彩。

【设计意图】学生提前来到美术教室,在正式上课之前播放高品质视频以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自发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

一、感知色彩,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每个人都想去旅行,看最美的风景。你想去哪儿?

课件出示文字:大自然图片的色彩给你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色彩源于自然,学生对身边的风景大都习以为常,广告中的奇境和色彩,自然引出本课课题。此外,美术课作为人文课程,需要有格调和内涵的素材来支撑和展现。

教师出示课题:多变的色彩(iPad多媒体展示)

【活动一】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彩色纸条粘贴在图画本上(要求粘贴在画纸的中央),说一说: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教师总结:颜色也各有各的性格。例如:红色表示热情……

欣赏名画中的色彩,感受色彩的情感

课件出示《红黄蓝的构成》《日出印象》《向日葵》《秋千》《幸福的魂灵》等名作,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时所发挥的作用。

【设计意图】七年级学生对色彩已有初步的了解与感知,此处舍弃让学生使用画笔调水粉色的常规做法,是出于高效课堂轻松教学的要求。色彩的情感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采用名画讲解色彩的情感,是以高起点来组织教学,拉近了名作与学生的距离,也为学生接下来表现色彩的内容做铺垫。

二、观察比较,导思导学

1.揭示光色之谜,认识“牛顿色环”

出示教具“牛顿色环”。(找出三原色)

【活动二】寻找色彩游戏。让学生在红色水中逐步加入适量的蓝色水,分别呈现出蓝紫色、紫色和红紫色等。

2.寻找同类色、类似色和对比色

【活动三】找找你喜欢的颜色纸条的同类色、类似色和对比色,并贴在作业本上,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结合色环总结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相关知识点,并结合课件,示范用不同的色彩粘贴对应色块。

学生继续在自己作业本上完成练习。

教师巡视,及时展示较好或有些问题的作业,并进行点评与小结。

3.色彩三要素

A.教师提问:什么是色相?

【活动四】运用桌上彩色纸条做色相的渐变排列,例如,从红色渐变至黄色。

B.观察刚才的作业,说一说:什么是纯度?什么是明度?

课件出示四张纯度和明度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给人带来的感受。(生:纯度与明度的变化能给人带来色彩软硬度不同的感觉,例如,淡的亮色使人觉得柔软,暗的纯色则有强硬的感觉,等等。)

教师总结:有轻重和柔软感、节奏感、韵律感、空间感等。

C.说一说,可以怎样改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生:加入黑色、白色、灰色或其他颜色。)

【设计意图】本着“落实基础,突出美术特征”的思想,组织学生完成对色彩要素的质感认识,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真正理解,充分了解。通过色环、课件图片对比演示和学生动手实践,三管齐下,引导学生辨析不同的色彩属性,使用粘贴的方式简化调色步骤,突出学生的认知思维表现。

三、深度扩展,创意构成

在教室里创造最美的风景,完成足不出户的心灵旅行。

内容:集体协作,每小组发一幅4开纸大小的世界著名景观的线描稿。

要求:结合色彩明度纯度变化,运用同类色、类似色或对比色大小宽度不等的纸条粘贴完成色彩构成。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突出“旅行”的设计主题。引导全员参加,协作完成,享受使用新知识进行创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通过自然、清晰、简洁的学习过程,布置创意练习,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潮。

四、教学评价,品悟色彩

1.展示学生作品

2.每组学生代表自评,其他小组说说感受,教师从色彩倾向、色调、色彩知识的运用等方面补充点评。

【设计意图】评价这个环节,本着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原则,注重多元化评价,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欣赏”和“说”的能力。

五、课后拓展、寻找色彩

这是一次新鲜而多彩的旅行,希望同学们用眼睛去看色彩,用心去体会色彩,下节课我们会继续研究色彩,感受色彩的情感表达特性,并运用到生活中,让色彩为我们服务,美化我们的生活。

【设计意图】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为后面更进一步学习色彩理论和熟练使用色彩打下基础。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二

执教:陶德静

仪征市第三中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色彩的三原色及三要素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掌握色彩渐变方法,提高色彩运用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探索新知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运用明度或色相渐变进行色彩创意设计。

难点:掌握色彩三要素的概念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分组:课前分小组围坐,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相关事宜。

教师准备:色彩渐变范画,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白色纸片、水粉颜料、笔、水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课题

送花导人,展示图片:无色花一单色花一彩色花。(多变的色彩)一枝小小的花,颜色就有如此多的变化,大干世界更是丰富多彩。(引入课题:多变的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色彩对比,让学生仔细观察其中的色彩,从而认识到世界是充满色彩的。通过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顺利引入课题。

二、观察思考,探究学习

1.色光之谜——牛顿带领我们走进色彩世界

(1)让学生再次观察彩色花,研究其颜色的特点,为它起个靓丽的名字(如:彩虹玫瑰),从而过渡到彩虹的奥秘,引出知识点_一“牛顿色相环”。

图片演示著名的“牛顿色相环”。

教师:这些美妙的色彩来自于哪里呢?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的颜色呢?

教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体会,再想象一下,此时是漆黑的夜晚,我们正坐在拉上窗帘的教室里

教师小结:是光的特性,色彩源于光,没有光就看不到色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通过情境创设,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帮助学生感受无光的世界。

(2)三棱镜动画演示“光的色散”。

教师小结:宇宙万物的色彩都来源于光。

2.在生活中寻找色彩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有什么现象印证了三棱镜折射的光谱现象?

生:彩虹、水面的油污、泡泡、太阳下的水雾喷泉

师:牛顿通过对光色的研究发现,在色光中存在着三原色(红、绿、蓝)和三间色。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色彩都是由它们组成的。

课件出示校园美景与去色图片,让学生感知对比。

师:如果没有色彩,我们的生活会多么单调啊!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我们作品中的色彩又是由哪些组成的呢?

(由色光三原色过渡到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3.在观察与尝试中了解色彩

(1)三原色、三间色

flash动画演示三原色、三间色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回顾已有色彩认知。

色彩实验:学生代表尝试调色练习。

(2)色彩的特性(三要素)

根据色水混合实验,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其间的异同,找出规律,探讨色彩的特性即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并结合课本,了解相关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色水混合实验,自主探究色彩的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

4.在合作中感知色彩

结合色彩三要素,师生合作,学生感受色相渐变、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

三、掌握技能,协作体验—一“我是小马良”色彩渐变练习

1.教师示范色相渐变

教师任选两色示范色彩渐变,边示范边讲解细节。

【设计意图】利用传统的画笔和水粉颜料在黑板上给学生演示,解决学生在调色过程中实际操作的难点,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2.色彩渐变作品欣赏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有针对性地欣赏渐变作品,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联想,开拓思路,激发兴趣,为接下来的创作表现做铺垫。

3.色彩渐变创意设计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只色彩渐变的小海马,可是,它很孤独,因为它的朋友都失去了色彩。现在,请我们的小马良们除起手中的神奇画笔,为它们穿上美丽的外衣吧!

全班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主题进行创意体验。(为了增强趣味性,可以将小组分别命名为:海滩队,海草队、珊瑚队、海马队、章鱼队、七彩小鱼队。)

教师针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运用所学色彩知识,培养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分组协作练习,使学生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的能力。作业的设置,让全班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幅大作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创作中来,共同体味成功的喜悦。

四、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1.作品共同展示

教师课前准备了以大海为背景的画布,作为全班学生作品展示的舞台;并将这幅大的作品命名为《美丽的海洋世界》。

2.评价

(1)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设计意图】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展示全班学生的色彩创意作品,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与同学分享。教师在点评时,注重对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其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

(2)教师用色彩的理论评价分析作品,借助学生的作品,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色彩搭配的理论知识(补色、对比色、类似色、同类色等)。

【设计意图】单独讲述色彩搭配的知识,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结合学生的作品,将其置于大的展示舞台中,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迅速了解色彩搭配的类型和特点,有助于保持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五、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教师: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里,生活中的色彩有温度、有味道、有重量、有情感。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体验生活中的色彩,相信你们会发现更多的色彩奥秘。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色彩,让我们不断用色彩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自然因色彩而美丽,世界因你们更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三

执教:杨瀚源

仪征市金升外国语实验学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的变化规律。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调和的方法及应用法则;能主动使用色彩进行绘画,了解设计中基础的色彩关系,了解不同主题作品的色彩表达技巧。

情感目标:理解色彩对绘画中不同情趣表达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基本要素。

难点: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色彩的调和及搭配的技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卡纸,水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材料,双面胶、固体胶、铅画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图片欣赏:诗人的色彩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我们先做—个游戏。这里有几幅图片,大家能不能为它们配上合适的古诗?(幻灯片放映图片,并配乐)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用诗句表达了自己对身边五彩斑澜的美景的喜爱。大自然是迷人的,如画的风景是醉人的,我们被—个多彩的世界包围着,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今天我们—起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感受这些“多变的色彩”。(引出课题《多变的色彩》,同时播放音乐、幻灯片:自然风景、动物植物、生活中的色彩等图片)

【设计意图】学科是相通的,让学生从诗句中去寻找色彩,让他们感觉色彩的无处不在。图片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二、温故知新,了解色彩

1.回忆交流小学阶段所学色彩知识,让学生回忆旧知、联结新知。

(1)三原色是哪三种颜色?(教师将红、黄、蓝色块直线排列在黑板上)

(2)三间色是哪三种颜色?(教师将橙、绿、紫色块直线排列在黑板上)

(3)你们知道这三间色是怎么来的吗?

2.探究合作,了解色相。

小组内学生任选两种原色,自己调—个间色。(1)全部是橙色的同学将所涂色块比比、看看,—样吗?为什么会不—样?(2)这些颜色看上去各不—样,每个颜色都有自己的相貌,这就是色彩的第—个要素:色相。我们只要往一种颜色里加入另一种颜色,就改变了这个颜色的色相。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来变个小魔术。(教师将前面黑板中排列的色块直线排转换成圆圈,引出“牛顿色相环”)(3)这样排有趣吧?这可不是老师的创造,它可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发明的。(介绍“牛顿色相环”)

3.交流、欣赏,感受色彩的明度渐变。

教师: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色块比一比,每个颜色的明度—样吗?那么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什么是明度?(2)怎样改变—个颜色的明度?

小结:颜色浅则明度高,颜色暗则明度低,通常用加白或加黑来改变色彩的明度。

4.自主探究,了解色彩的纯度。

(1)什么叫纯度?原色和间色都是纯度最高的颜色。

(2)如何改变—个颜色的纯度?加黑色、灰色和它的对比色。(结合色环介绍对比色的知识)

教师小结:这些颜色真调皮,还真是多变呀!的确,画家们正是因为掌握了色彩多变的特性,才能够画出这么美丽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提问交流以及调色游戏,提取已有色彩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素。本环节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独立实践得出对色彩的认识,硬塞的知识学生永远接受不了,而换一种方式,学生能轻松接受新知。

三、感受色彩,欣赏作品

感受莫奈《卢昂大教堂》系列作品,感受同—物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情况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色调。

教师(课件出示各个不同时间段的教堂图片):大家熟悉的西方画家很多,莫奈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一点儿都不陌生,他是法国印象派的代表。他的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就是画家通过仔细地观察,敏锐地捕捉到阳光在不同时刻投射到教堂粗砺的壁面上所产生的光色效果,从而写生完成的。画家用不同色调表现了清晨、正午和黄昏时刻的卢昂大教堂,将转瞬即逝的色彩变化凝固在画面上。

【设计意图】结合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感知和掌握色彩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对莫奈这个系列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找到灵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四、合作体验,感知色彩

1.教师出示一张画,分别出示原作和该画的色彩分割效果,然后提问:我们能不能也像这样,用色块来表现—幅画呢?(幻灯片放映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演示,解决学生在调色过程中实际操作的难点,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色彩,理解绘画与设计中色彩关系的基础知识,了解为了表达不同的主题,作品所采用的色彩表观技巧。

2.学生创作

教师:请同学们每小组任选幻灯片中的一张图片,用色彩分割的方式表现图片内容。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1)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图片认真思考,小组内仔细分工,要求色块数量不得少于16块;(2)完成色块后,将色块根据图片有序地贴在铅画纸上。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色彩知识,培养色彩运用能力;通过分组协作练习,掌握色彩渐变的方法,培养分工合作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五、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展示作品,相互交流、学习、借鉴,自评、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教师点评时注重对学生参与热情以及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色彩感受及对色彩运用能力的评价。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色彩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每天都在感受色彩的变化。让我们用色彩的语言编织多彩的人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以点带面,使学生真正体会色彩的无穷魅力:色彩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色彩丰富而美妙。

《多变的色彩》教学方案四

执教:魏伟

仪征市马集中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同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体验不同的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进行大胆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的表现,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验、探究色彩冷暖、色彩三要素和色彩对比等基础知识;感受色彩运用的奥秘,并尝试用色彩表达情绪。

难点:理解色彩变化的规律和色彩的情感表达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示范用水粉工具,背包形纸片;

学生准备:水粉工具。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教师:想旅行吗?想和什么样性格的人—起去?请学生在课件展示的各种颜色背包中,选择—个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根据学生所选背包的颜色,猜测他们的性格特点。想—想,刚才老师是通过什么来猜测性格的?——颜色。不同性格的人往往对颜色有许多特定的喜好,这是因为色彩能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联想。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跟着老师—起游走在多彩的世界里,去探寻色彩的奥秘。(板书:多变的色彩)

【设计意图】从热播的《花儿与少年》的旅行类节目获得感触,以组团去旅行为切入点,游戏激发学生探索色彩知识的兴趣。这样的导入方式有情境、有游戏、有互动,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本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二、板块学习,感悟色彩

教师:首先,来到“色彩大本营”(起点),了解一下这次旅行的行程安排;然后,再以“暖色俱乐部”“中性色俱乐部”“冷色俱乐部”的顺序,依次游览参观不同的景点。

【设计意图】给出本课的基本规划,让学生沿着教学设计的目标去深入,同时提供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这样的设计让课堂更开放,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色彩大本营”——认识色相环的构成

教师:“色彩大本营”是个成员众多的欢乐大家庭,但里面有3位元老级色彩被人们称为“三原色”,它们是红色、黄色和蓝色。“三原色”中,每两种颜色相互混合,就产生了间色(分别是橙色、绿色和紫色),以及由此产生的6组复色(黄—橙、红—橙、红—紫、蓝—紫、蓝一绿、黄—绿等颜色)。这些颜色共同构成12色色相环。

教师:“色相”即色彩的不同相貌,它是色彩的特征。

【设计意图】这段内容设置的目标是回顾介绍色彩的基本知识:三原色及12色色相环的构成。以课件展示的方式做介绍,也可以做成教具,逐一演示粘贴展示。这些内容学生已有一定了解,通过直观简洁的介绍以突出知识点即可。

2.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色彩学上根据心理感受,把颜色分为暖色调(红、橙、黄)、冷色调(青、蓝)和中性色调(紫、绿、黑、灰、白)。课件展示色环中色彩冷暖的划分。

(1)暖色俱乐部

A.音乐联想:一段音乐见面礼《喜洋洋》,邀你走进暖色世界,你能联想到什么颜色?(红)

B.暖色大联想:红色奔放的斗牛舞,黄色热情的桑巴舞……

教师适当总结学生的联想,归纳具象和抽象的色彩表现语言,用PPT展示。

C.任务考察:用色环中的色彩为旅途中的家布置一个热情而温暖的房间。(小动画填色游戏)

小结:可以改变卧室的灯光、被套、窗帘、墙壁等大面积色彩,用明亮的黄色、充满活力的橙色、富有激情的红色等较有活力的颜色。但色彩过于鲜艳刺激不舒服。思考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展开对色彩的具象和抽象的联想;再通过填色游戏,将色彩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设计乐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中性色的知识。

(2)中性色俱乐部

A.介绍中性色(无彩色系):黑、白、灰。中性色和其他颜色混合,可以改变色彩的明度和纯度。

B.尝试加入中性色解决房间配色问题。(课件展示色环明度渐变表)

以布置房间为例,说说可以选用哪些色彩搭配。(明度变高,色彩朦胧淡雅;明度变低,深沉稳重,充满层次感)

揭示明度概念:色彩的明暗(深浅度)。

颜色有了深浅变化,色彩也不像原色那么鲜艳了,色彩的纯度也发生了变化。

揭示纯度概念:即色彩的饱和程度。原色最纯,间色次之,复色不纯。(课件展示色彩纯度渐变表)

C.中性色风景欣赏。

课件出示一组草原风景:(1)清晨——明亮的色彩;(2)中午——鲜艳的色彩;(3)夜晚——灰暗的色彩。

教师小结:不同纯度的色彩组合,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时间感。

【设计意图】以解决前一环节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添加黑、白、灰,了解色彩的明度、纯度变化。这是这节课的重点,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新的体验。将知识融于生活实践,很自然地归纳知识点,避免了生硬的平铺直叙。展示一组风景图片,加深对色彩纯度的感受,也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

(3)冷色俱乐部

A.小组讨论联想:冷色包括哪些?冷色旅行地点有哪些?(亚马逊、从林、澳大利亚蓝色海岸线……)

B.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利用冷色的实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色彩运用,将知识联系生活,渗透色彩设计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三、色彩创意,表达情感

教师:色彩旅行中,颜色带给我们许多联想,结合你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旅行中的心得体会,运用色块和简单的图形完成—幅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色彩作品。

(教师给小组发放色彩情绪参考资料,给每个学生一张背包形纸片)

作业要求:(1)运用色彩知识,变化色彩的明度或纯度;(2)作品的笔触要有大小、长短、疏密等节奏变化;(3)用时10分钟;(4)表现结束后,把你的情绪用一两个词归纳,写入作品中,与作品融为—体。

【设计意图】用背包形作业纸,将有情绪的色彩表现在上面,形成丰富的旅行感受。这既是课堂色彩知识的练习,也是有趣的作品设计。

四、赏析作品,课堂评价

1.小组互评: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欣赏,并通过颜色联想旅行者的心情。

2.自评:每组选—位代表进行作品介绍自评。教师提示关键词,请画者本人用较专业的色彩术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

3.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互相学习,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联想、感受与鉴赏能力。请学生用美术语言进行评价,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色彩知识的归纳和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师:今天的色彩之旅到这就要告—段落了。在各个旅行地,我们不仅享受了美景、学习了色彩的知识、了解了色彩的心理学,还懂得了如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绪。在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能够尝试着从心理学、美学等方面,多角度地关注色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我们能在美妙的色彩中享受每一天。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