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超越自我总结范文

超越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超越自我总结

第1篇:超越自我总结范文

——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尼采在西方文化史中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他通过宣告上帝之死而摧毁了传统的精神哲学,建立起一种现世的和个体本位的生存实践哲学,并因此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大都可以在尼采那里找到渊源。超人学说作为尼采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作为尼采的传世之作则是这种影响的具体发源地。他在这部著作中以诗的语言创造出了超人这个理想存在,指出人类作生存的目标就是向此理想存生自我超越,而与这种超越运动相应,人类需要全新的社会关系和全新的道德,并且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经全新的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我在本文将从生存的超越性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根据《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部著作评价尼采的超人学说,在生存论—本体论层面上指出这种学说的超越性的欠缺,为建立真正属人的超越理想做准备性工作。

尼采的超人学说的超越首先在于使人类的超越理想从天上回到大地,因而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

尼采提出超人理想的直接目的是否定上帝。他是在宣布上帝之死的同时提出超人理想的。尼采否定上帝的根本原因在于关于上帝的说教颠倒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的关系: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是人类的作品,是属人的理想存生,但关于上帝的说教却把上帝当作绝对不可超越的超越性,人作为上帝这一理想存在的作者被当作上帝的作品;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本是人类超越性的标志,却被关于上帝的说教当作人类失败和无能的表征。尼采认为这种颠倒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关系的说教必然压抑人的超越性:“上帝是一个信仰:这信仰使直者曲,使立者倒。” 这种颠倒使人类的超越理想脱离人类,因而似乎存在一个绝对完善的彼岸世界,它将人作为肉体筑居于其中的大地规定为无价值的。尼采认为事实上一切都属于肉体和大地——实践者和实践者筑居于其中的世界。查拉斯图拉之觉醒首先在于领受到了人类与其超越理想的原初关系:“从前,查拉斯图拉如同遁世者一样,把他的幻想掷到人类之外去。那时候他觉得世界是一个受苦受难的上帝的作品。”;“唉,兄弟们,我创造的这个上帝,如其他神们一样,是人类的作品与人造的疯狂。” 因此,上帝和彼岸世界都是人类的作品和人类的错误。人作为肉体由于对自己和大地失望而虚构一个彼岸世界并幻想筑居于其中,但它不过是属于肉体和大地的幻想。

既然一切都属于肉体和大地,那么,就应该恢复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创造出属于肉体和大地的理想存在,经使人类现实地向之自我超越。尼采将这种属于肉体和大地的超越理想命名为超人:“超人是大地之意义。让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必是大地之意义罢!” ;“我将把生存的意义教给人们:那便是超人,从人类的暗云里射出的闪电。” 他认为创造出这种属人的超越理想对于人类是至关重要的:“人类给自己决定目的地时候到了。人类栽种最高希望之芽的时候到了。”

人类的任何超越理想都将人类的实存规定为欠缺。上帝当然是这样:人类相对于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来说是不完美的——原罪本质上人类面对上帝立场时的不完善罪。但是上帝作为人类的超越理想遮蔽着人的本质:人类的超越理想乃是人类按之创造自己的蓝图,因而应当是生存实践的目标,然而上帝不是这样的超越理想——人不能按着上帝的形象塑造自己,只能作为上帝不完善的创造物意识到自己的原罪,通过对上帝的虔信来拯救自己。尼采的超人理想虽然也将人类规定为欠缺,便超人作为大地的意义乃是人类按之塑造自己的目标,人类可以通过自我超越创造出超人,因此,面对超人立场是比面对上帝立场更原初的立场方式。人类实践的目标就是实化这个超越理想:“我的兄弟,这走在你前面的幻影,美丽于你;你为什么不把骨与肉给它呢?” ;“让将来和最远之物成为你今日的动机吧:你应当爱你的朋友身上的超人,作为你存在的理由。”

对于尼采来说,爱超人与有人类是一回事,因为超人是人类进化的超越目标。爱人类就意味爱超人,亦即热爱人类的自我否定:这种自我否定是对生命神圣的肯定。而且,人类因为作为一个类有了自己的超越理想而更现实地成为一个类。尼采认为诸神和上帝是民族的目的:“直到为它们只属于某些特定的民族,而超人则是全人类的目的。他称之为第一千零一个目的:“直到如今,我们有一千个目的,因为有一千个民族。但是套在一千颈项上的链索与一个独一无二的目的还没有;人类还没有目的呢?/但是,告诉我,兄弟们:如果人类没有目的,那也就没有——人类吧?——” 因此,尼采提出超人这个属于人类的超越理想是为了使人更加现实地成为一个类,并作为一个类自我超越,实现大地的意义。

尼采的超人学说之超越性其次在于超越了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指出了与超人理想一致的新型社会关系——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

上帝本质上是圣化了的精神。这种圣化的原因既在于没有意识到精神是身体的自设计功能,更在于阶级社会精神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由于从事精神生产的人是总体社会实践过程的设计者,因而统治着总体社会实践过程,而那些直接从事物质操作的人们不过是实现他人设计的工具,所以,精神生产便以总体社会实践过程表现为本原性的,似乎具有不依赖于物质运动的精神存在——非被创造但又创造一切的上帝形象就这样诞生了。上帝是宇宙的总设计师,理所当在规范着人的生存。所以,关于上帝的说教是建立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之上的。由于常人不能透彻地领受上帝的旨意,因而对上帝的信仰便现实化为对上帝使者的信仰。这样关于上帝的说教便支撑着阶级社会的基本结构——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尼采创立超人学说的目的就在于用超人这一属于现实世界的超越理想代替上帝,摧毁关于上帝的说教所支撑的统治与服从的二分法,创造新型的社会关系,使具有独立设计自己生存道路能力的个体诞生。尼采所塑造的查拉斯图拉的形象不再是导师的形象,他不需要进行统治,因而也拒绝被他人所服从,信徒在那里是没有价值的:

“你们说,你们信仰查拉斯图拉,但是对于查拉斯图拉又有什么关系!你们是我的信徒,但是这对于一切信徒又有什么关系!

你们还不曾找到自己:你们先找到了我。一切的信徒都如此,所以一切的信徒都不值什么。

现在我命令你们:忘找了我而找寻你们自己;我等到你们背叛了我的时候,我再回到你们这里来。

真的,兄弟们,那时候我另眼寻找我的失去者,我会用另一种爱来爱你们。” 这另一种爱便是创造者对创造者的爱。对查拉斯图拉说,脱离肉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精神不过是肉体的自设计功能——活动,因此,更切近人的原初本质的生存方式应当是超越统治与服从二分法之上的:具有自己意志之手的身体—个体是自己的导师,而身体—个体之间的原初关系是他们所作为创造者的联合。尼采借查拉斯图拉之口明确宣告了这一点:“创造者所寻找的是同伴们,而不是死尸,也不是羊群或信徒。创造者所寻找的是共同创造者。他们把新的价值写在新的表上。” 创造者与创造者的联合建立在创造者本体论意义上的孤独——独一无二——的基础上。这种新型的联合方式是对阶级社会统治与服从二分法的超越。它是面对超人立场的立场方式,而超人作为人类目的之诞生与个体的诞生是一致的。个体的普遍诞生形成着新的族类,而这乃是真正的神性:“需要一种新的高贵,许多高贵的人们,许多种高贵的人们还缺乏呢!或者如我从前在比喻中所说的:那正是神性,有着诸神而没有上帝。” 因此,个体作为面对超人立场的创造者乃是没有什么预先限制其超越性的超越者。面对超人立场这一原初立场方式,需要的正是这种超越者与超越者的联合。

面对超人立场这一原初立场方式使个体将自己作为超越者确定下来。以超人为目标的实践必然使个体相互超越,所以,个体作为创造者的共同创造关系创造着他们之间的距离。尼采因此认为人类是不平等的:“我不愿意被杂在平等之说教者一起而被视为他们之一。因为正义告诉我:‘人类是不平等的’。同时他们也不应平等!如果我不这样说,我的对于超人的爱何在呢!/他们应走在千百条桥上,忙着向未来去;他们争斗着而愈不平等些:我的大爱要我如是说。” 这里所说的不平等乃是面对超人这一超越目标的不平等,因而是生存论一本体论意义的不平等即个体所达到的生命高度不同,而非法权意义上的不平等。创造者的共同创造关系本身就意味着自我超越的大竞赛。这种大竞赛使个体相互超越着走向超人。新型的联合意味着联合中的冲突。这种冲突乃是超越者与被超越者的冲突,而由于被超越者在冲突中成为超越者的阶梯,所以,这种冲突乃是登梯者与阶梯的冲突:“生命想用的大柱和阶梯把自己建筑在高处,它渴望辽远的地平线和幸福的美,——所以它需要高度!/因为它需要高度,所以它需要阶梯,需要阶梯与登梯者之冲突!生命要升高,而升高时,它要超越自己”。 由于个体向超人这一超越目标的超越运动是无止境的,所以,任可人都注定要被超越而成为阶梯。尼采嘱告人们:“别怨恨那登在你们之上而达到了自己的高度人。” 创造者这种联合中的冲突使人类个体在相互超越中走向超人,达到新的高度,在使万物更加完满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完满,最终形成更美好和强壮的族类。

三、尼采超人学说之超越性还在于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指出个体实现超越理想的具体道路

超人理想需要个体建立新型的联合方式,而这又是与个体日常的生存实践一致的。尼采在社会结构和个体实践两个向度上探讨了人类的自我超越运动。他对后者的探讨奠基于一个原初命题:人是自我设计着的身体。由于超人诞生于不断上升着人类,而人是肉体存生,所以,超人作为肉体存在诞生于作为肉体存在的人。人作为自我设计着的身体生产着以身体为中心的世界,因而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回到这个生产着身体。人作为身体生产作为身体的人是一切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简言之,人的自我生产活动是一切生产的中心和目的,当然也是实现超人理想的关键。尼采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探索个体实践与超人诞生的直接关系,首先赋予结婚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我所谓结婚,是一对人的意志去创造一个高于他俩的人。”;“你应当创造一个高等的身体,一个原始的动作,一个自转的轮,——你应当创造一个创造者。”;“你不仅应当向前绵延你的种族,而且应当向上地。让结婚之园帮助你吧!” 结婚作为创造生命的冲动是生命自我超越的关键环节,因为更完美的生命只能诞生于对下一代人的创造。超越最终体现为代际超越。在当下进行创造活动的个体也许注定无法将自己创造为超人,但可以将自己创造为超人的祖先:“兄弟们,那也许不是你们自己!但你们能把自己变成超人之父亲与祖先:让这个是你们最先的创造吧!” 婚姻之神圣就在于通过创造一个高等的身体而指向超人,因此它应当是生命之胜利和大地意义之实现。由于婚姻担负着如此神圣的生存论—本体论使命,因此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实现婚姻的意义。尼采向人们提出一个严峻得近于残酷的问题:“你年青,你希求着孩子与结婚。但是我问你:你配希求一个孩子吗?/你是不是胜利者,自克者,你的热情之统治者和你的道德之主人呢?我如是问你。” 如果通过结婚诞生的不是高等的身体即新的创造者,那么,结婚就不是生命的胜利,而是生命的失败,因此是与大地意义实现正相反以对活动。尼采希望人们领受到婚姻深刻的生存论一本论意义,但负起对人类的责任,使结婚成为生命的胜利:“我愿你的胜利与你的自由希求着一个孩子。你应当给你的胜利和你的解放建造活的纪念碑。”

面对超人立场这种原初立场方式不仅需要个体领受到婚姻神圣的生存论—本体论意义,而且应当学会死得其时,亦即使自己的生命在枯萎之前胜利地终结,因而使死亡为对于人类目的之积极肯定。诞生与死亡是生命的两个极点,因而对于实现大地意义是关键的。为了使更完美的族类诞生,既要使生育成为人类的自我超越活动,也要赋予死亡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因而通过个体学会死得其时而肯定向上绵延着的族类整体:“完成者胜利地死去,一些希望者信誓者围绕着他。” ;“我什么时候要它来呢?——凡是有目的有继承者的人,要在利于他的目的与继承者的时候才招死来。” ;“让你们的精神与道德在痛楚中放射一线最后微光,象鲜红的落日照耀地球吧:否则你们的死会是一个失败了。” 死得其时是个体对自己生命神圣的否定,对于人类的目的与大地的意义则是一种积级的肯定。这与那些死亡的说教者对生命的否定是两回事。

生和死是生命两个极点。两个极点之间则是个体作为身体的生存实践过程。面对超人立场要求个体使这过程成为指向超人的上升运动。尼采因此赋予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一本体论意义,认为它是走向超人的实践。自我超越首先要求个体否定自己:“你会成为你自己的异教徒,巫者与卜者疯者,与怀疑者,渎亵者与恶徒。” 查拉斯图拉明确宣布了作为个体的超越意志:“唉,我对于这些高等人和最好的人已经厌倦了;我渴望从他们的‘高处’上升得更高些,直达超人。” 个体的自我超越实现着大地的意义,而大地的意义是人类给予的,诞生于人创造价值的运动,所以,个体必须对价值进行重估:“人类为着生存,给事物以价值。——他们创造了万物之意义,一个人类的意义,所以,他们自称为‘人’,换言之,估价者。”;“价值的变换,那便是创造者的变换。创造者必长破坏。” 重估一切价值的目的是通过创造赋予万物以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创造是对人筑居于其中的世界的创造,它最终回到作为中心的创造者而成为创造者的自我创造过程。对创造者的创造是一切创造的终极目的,为此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创造——这是痛苦之在拯救与生命之安慰,但是为着创造者之诞生,多量的痛苦与多种的变形是必要的。” 个体的自我超越使个体成为孤独者——独一无二的人。这些超越者因升高和发光而照耀世界,实现着属于大地的道德。属于大地的道德以超人为终极理想,因此,是否利于走向超人是判断道德之价值的终极尺度。尼采认为个体应该珍爱的唯一的道德是超越的道德。超越者因为生命的丰盈而赋予万物以价值,使万物更完满地生成。超越的道德是给予的道德,要求个体向世界贡献自己。这种给予是健全而神圣的自利:因为给予的爱而估价一切价值。与健全而神圣的自利相反的是贫乏的自利,这种自利者围绕着给予者的桌子爬行,总想偷窃。尼采认为这种珍爱唯一道德的人、自我超越者,才配需求一个孩子,才能死得其时,才能把自己创造为超人的父亲与祖先。尼采借查拉斯图拉之口寄予自我超越着的个体以无限的希望:“你们这些今日的隐士,你们这些隔绝地住着的隐士啊,有一天,你们会成为一个族类:你们精选了自己,将来会有一个族类出自你们:从这个族类里再诞生超人出来” 。

尼采通过赋予婚姻、死亡和个体的自我超越以生存论—本体论意义而指出了走向超人的具体道路。人类的超越理想不再是人只能崇拜的对象,而是人通过生存实践向之进化的具体目标。所以,尼采在指出走向超人的道路时进一步恢复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

四、尼采超人学说的主要欠缺于未能领受到超人是永恒的理想和没有正面肯定人梯的价值

尼采的超人学说在超越了先前的超越理想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欠缺。这欠缺首先在于没有领受到超人是永恒的理想,而将超人当作有朝一日会诞生的实在,此实在因超越人类而成为更高级有存在者。我们曾将人定义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并且,人作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所设计的归要结底是他的生存,因此,人总会设计出超越他的当下实在的理想存在;当此理想超越人作为类的实存时,它便会被认作超人类的。诸神、上帝、超人都是这样的理想存在。超人学说高于神话和宗教之处在于领受到了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即人生存实践的目标,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人类超越理想的属人性。但是尼采没有领受到:(一)就人是设计存在的存在者这一本质性的立场方式来说,人是不可超越的,因为设计存在的存在者是最高级位的存在。超人不过是人作为本质上可超越的存在者的超越理想,仅仅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即使人超越自身而变得更加完满,但就他是设计存在者的这一点来说,他仍然是人。(二)超人作为人的超越理想是不能实化的,因为无论人怎样现实地超越自身,他都是设计存在的存在者,而且会在完成这种超越的同进设计出新的超越理想,换言之,设计出超越理想作为自己的实践目标是人生存的本质结构,人与他的不断诞生的超越理想之间具有永恒的距离。(三)因为超人等将人规定为永恒欠缺的超越理想属于人的生存结构,所以,人归根结底是被自己规定为欠缺的,而他作为自我规定为欠缺的自足性宇宙是永恒的目的性存在。尼采没有领受到这些,错误地将超人当作人生存的终极目的,人反倒成为超人诞生的桥梁即手段:“人类是一根系在兽与超人间的软索——一根悬在深谷上的软索。”;“人类之伟大处,正在于它是一座桥而不是目的,人类之可爱处,正在于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 这在理论上是个严重错误,而在实践中会造成巨大的生存悲剧:(一)既然超人是必然诞生的实在者,那么,人作为目的性存在的地位就被取消了,这样,超人学说就与关于上帝的说教在否定人这一点上殊途同归了。尼采作为基督教的死敌仍没有超越基督教设定某种高于人的存在这一传统。(二)既然人类是注定要被超越的,超人将从精选的族类中诞生,那么,非精选的族类即没落者必然只能崇拜和服从精选的族类,统治和服从的二分法必然在不同的族类之间重新建立起来,因此尼采又恢复了他试图打碎的社会秩序。

第2篇:超越自我总结范文

实习第一周——放线、超平

工程的位置在潍坊经济开发区,给鑫润房地产建沿街商品房。工程是地上三层的项目,框架结构。

来到项目部第一周,王经理安排我跟施工员常亮师傅学习,他带我熟悉了一下工地的环境,然后我们之间也做了简单的交流。

第二天我从仓库领取了自我的工作用具:一顶安全帽、一把米尺,之后就正式的跟着师傅们在工地现场学习。当时的工作进度正好是给一层的卫生间打止水带,需要放线,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墨斗这东西。刚开始也是什么都不会,在学校学的东西大都也用不上,我也是虚心的学习,不懂的就问常师傅。几天之后我就能放一些简单的线了。

当时一层正在浇筑混凝土,我也跟师傅去超平。超平很简单,就是用水准仪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这个在学校都学过,经过老师简单的介绍我就基本明白了超平的一些方法。

总体来说第一周在工地上还是不错的。

实习第二周——测量、放线、超平

来到实习工地已经是第二个周了,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熟悉。期间王经理也组织了项目部所有的人给我们刚来的学生接风,很快我们和领导、师傅们都熟悉了,他们给我们讲了很多工地上就应注意的相关事宜和我们以后发展的方向。

我们的工程也在紧张的作业,一周下来我们又开始了一层的作业,我们也在常老师的带领下对一层到二层的柱的钢筋进行超平,用的是水准仪,我也明白了水准仪的实际作用,同时本周还继续放卫生间的止水带,我已经慢慢融入了那里的生活。

这一周下来虽然说很累,但是我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很高兴。

实习第三周——测量、放线、抄平

来到公司已经是第三周的时间了,来的时候第一层还没有封顶,此刻第二层开始绑钢筋了。我们还是在现场施工,每一天还是七点钟上班五点下班,干的还是老三样:测量、抄平、放线,日子单调但充实。每一天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喜悦,这是令我感到欣慰的。

记得有一天总公司来检查,主要就是看看工程的整体进度,看看有没有安全漏洞,当时的我就跟在总公司来的人后面,听他们说着比划着,当时候的我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社会上的一些习惯:经常说是,经常地笑脸相迎领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会的东西越来越多,干的工作也越来越多,这让我感觉到了自我的存在很好。

实习第四周——测量、放线、抄平

来到公司已经是第四周了,我们还是做着自我的本职工作:测量、放线、超平。有时也会烦气,因为人总会厌恶重复,我也总告诫自我,要进入学习状态,多看图纸,不懂得多问。

经理还是比较重视我们的,偶尔会叫着我们出去吃个饭,跟师傅和同事们联络联络感情,毕竟大家都是年轻人,交流起来没有太大的障碍。

发现自我写的大部分都是生活上的汇报和自我的一些心理反应,没有太多的书写工作上的一些情节和细节,会不会想我是那种工作上不上进的人呢?你如果那么想的话你就错了,以我这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工作经验来说真正的工作就是这样,做事是一方面,思考也是一方面,当然思考所占的比例还要大一些。

有时候遇见自我看不懂得图纸的时候也后悔自我上学的时候不认真学一点,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所以此刻工作了要好好的补上。

实习第五周——测量、放线、抄平

来到公司已经是第五周的时间了,工程我们也越来越熟悉,此刻的四号沿街房已经封顶了。说是等总公司来验收主体,此刻工程上干活的人越来越少了,就有不到十个木工在支卫生间止水带的模板。我们此刻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柱子、剪力墙上的平线和垂线打出来,等着主体验收的时候用,简单点说,还是超平、放线。

当然,有的线是真的,有的线是假的,就是为了应付激光测距仪的检测。简单的介绍一下主体验收和激光测距仪。主体验收就是一个框架结构的工程完成之后,市质检站的来人检测一下工程的质量是否合格是否贴合标准。激光测距仪就是测量平线到梁、顶的距离,测量柱子与柱子之间的距离有没有位移。

总结一下,本周又学到了不少东西,就是天气越来越冷了!

实习第六周——测量、放线、抄平

已经第六周的时间了,先感慨一下时间的速度!来到潍坊这一个半月的时间早就进入了主角,以前刚来的时候下了班去吃饭去都要洗漱干净、换下工作服然后再出去,此刻的我们下边后洗洗手洗洗脸用毛巾拍拍身上的土就行了,一天到晚就工作服了。

总结来说,这一周还是打平线和垂线。

实习第七周——测量、放线、超平

来到建工已经是第七周的时间了,这一周过的相当不错,主要是去师傅们那坐坐聊聊天,收获不少。

还实在工地上测量、超平、放线。28号晚上,经理告诉我们让我们赶紧回去换衣服,公司经理要请项目部所有的人吃饭,我们就按照指示做了。去的什么酒店我忘了,反正挺上档次的,那天喝多的人不少,我喝的也不少。

这就应是我来这么久过的最舒服的一个周了。

实习第八周——测量、放线、超平、三号沿街房回填土

已经是第八周的时间了,这期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让人来不及反思。

一切又重新开始了,我还是在工地上做我的施工员,每一天让自我都有一点点的进步,每一天的工作环境还是那样,项目部也不是养闲人的地方,我们平时也干点零活,搬搬砖了运运砌块了,最累的莫过于给三号沿街房回填土了。

上方已经说过,由于天的原因干活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我们干的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行,毕竟是二十二三岁的小青年,还是有点力气的,但是耐力不够,干的地三四天的时候我就累得不行了,此刻盼的就是快点放假,回家过年,好好地歇歇。

实习第九周——测量、放线、超平、三号沿街房回填土

转眼间就过了两个月的时间,太快了。在这两个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也学会了太多的东西。在地下室,给资源加速器里面打混凝土。这真的对我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一天三四车混凝土就是我们这些管理上的人来干,折合成立方数的话一天将近20方混凝土。可能是因为太累的缘故,每一天都盼着放假,每一天都盼着回家,一周的时间就这样过来了,这段时间我学会了回填土如何找平和混凝土的震动捣实。

总体来说对这一周的总结就是累,累的要命。

实习第十周——测量、放线、抄平、浇筑混凝土

第3篇:超越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理性;知性;自我意识;生活世界;超越论现象学

[中图分类号]B516.52

“生活世界”(Lebenswelt)概念,是胡塞尔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理论产生和发展到现在,哲学家们对此理解和评价众说纷纭。本文拟从胡塞尔思想和康的思想的共通处来阐述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和康德“自我意识”、知性思想的关系,以及“生活世界”理论对胡塞尔总结性思想――超越论现象学(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的道路性作用。

首先,我们来讨论胡塞尔怎样看待康德,他从康德哲学思想里发现了什么而启迪了他的“生活世界”理论。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以下简称《危机》)中说“康德有理由指责理性主义从来没有在科学认识之前和科学认识之中深入地研究过我们的世界意识的主观结构,从来没有问过这个已呈现的世界如何成为可先验地认识的”。①从中可以看到胡塞尔支持康德对科学理性的批判:当时的理性缺乏科学性,因此康德写了《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其目的要批判地建立一种科学性的形而上学。

这里我们必须追溯一个问题,即康德为什么要进行理性批判呢?我们可以从康德所处历史背景及环境中寻找答案:当时形而上学日益受到自然科学的排挤,伴随着各种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而上学变得越来越空洞无物;另一方面,由于理性地位抬高,仅用论辩来强调上帝的存在,形成了理性神学的谬论推理,因此形而上学与神学相关的部分,越来越威信扫地。所以,康德对当时的理性作一种批判,但目的是要形而上学即哲学摆脱困境,以便能够成为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开头写道,人类理性在哲学或形而上学这种知识里“有一种特殊的命运:它被一些它所不能回避的问题纠缠着;因为这些问题是理性的本性向理性自身提出的,但它也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它们超出了人类理性的所有能力”。②这段话说明,形而上学的根本矛盾是人类理性的本性要求与其能力之间的矛盾,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一矛盾,致使形而上学受这种矛盾纠缠而不能自拔。康德提出,理性必须承担起它的一切任务中最艰巨的任务,即进行重新自我认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还写道,“我们的认知不是仅仅局限于经验这个领域的。经验告诉我们什么,却不告诉我们它必定是什么而不是别的。所以经验从来不赋予我们任何真正具有普遍性的真理;而我们的理性呢,特别殷切地希望求得那一类普遍性真理的知识,这类普遍性真理的知识是由经验引起的,而不是由经验可以得到满足的。普遍性真理同时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就必须是独立于经验之外的――它们自身就是清醒明白、确实可靠的。”③我们知道,在康德观念里,“自我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而后者才是康德着重讨论的。康德说:“我称它为纯粹统觉,以别于经验性的统觉,或者又可称为本源统觉,因为它是那个自我意识,虽然它产生‘我思’这个表象,但是其自身却不能为任何另外的表象所伴随。这种统觉的统一性,我又称为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④可见,“经验的自我意识”是由“先验的自我意识”产生的“我思”,即心理学上的“自我”,是作为内感官表象统一性的“自我的表象”。换言之,先验自我是经验自我产生的根源,经验自我是先验自我统一性在经验中的应用。

先验自我意识代表知性来定规矩,是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验前根据。我们不应将它看作一个用来容纳所有经验表象的容器,而只是一种调节经验表象的规则和秩序。而规则和秩序只有在整个实际动作过程才能逐渐显示出来。所以,若离开了应用,离开了对经验表象的应用过程,先验自我就完全是没有意义的、空洞的,既不能展现作用又不能被思想间接思维。总之,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验前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

胡塞尔赞同康德对理性的批判,但他认为康德的批判还不够彻底,因为“康德并没有认识到,他在他的哲学研究中是立足于一些未经考察的前提之上的,而且他理论中的一些确定无疑的重要发现,只是处于隐藏的形态中,也就是说,它们并不是作为完成了的成果,不具有最终科学性的形态。”⑤胡塞尔批判地指出两点:其一,康德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建立在一些未经考察的前提之上,这个前提指康德赋予其真理和方法具有了现实有效性,但这些现实科学性本身未经考察,使其本身是否能成为具有现实有效性的科学成了问题。其二,胡塞尔指出康德哲学中某些重要发现处于隐蔽性状态。由于康德时代心理学发展还很不完善,他虽然看到了经验领域内的问题,当时在认识论方面的问题,特别是知识来源上的问题,提出了先验“自我意识”及超验的方法;但康德只是把这些问题提出了,而对于超验概念,并没有进行论证,不免给人含糊其词的感觉,使其具有了隐蔽性。所以说,康德的理论不论是从基础还是最终发展上来看,都是不完成的、不具有最终科学性的形态。

针对以上两点,胡塞尔提出了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知性”,一方面是在明确的自身反思中将自己展开为规范的法则的知性;另一方面是潜在的起作用的知性,也就是作为对总是已经形成的,并且继续生动地生成着的意义形态这个“直观的周围世界”进行构成而起作用的知性。对这两点的分析,特别是对知性第二层含义的阐述表明胡塞尔从思想渊源隐含了“生活世界”前提性理论,他认为通过康德那种纯粹回溯方法不可能论证,因为他并不能从认识发生学的角度来理解经验,康德方法最多只能到达知性第一层次意思,因为那种太纯粹的思考方式不可能追溯到一种前科学、前理论的“生活世界”,因此不能根本的解决认识问题,特别是科学认识问题。这种太纯粹的思考方式使我们思维变得如此狭小。在胡塞尔看来,知性最重要的层面和起决定性作用,并能真正解决问题关键的应该是潜在地起作用的知性,即作为对总是已经形成的,并且继续生动地生成着的意义形态这个“直观的周围世界”进行构成而起作用的知性,从而,形成他关于“生活世界”理论构建。

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康德思想来进一步论证“生活世界”的存在。很多学者认为胡塞尔“生活世界”思想的一大不明之处在于他从未给“生活世界”概念下过结论。但笔者认为,这一点正是它的长处,因为,对于胡塞尔而言,“生活世界”所包含内容十分丰富,它应是我们一切探讨的基础,“生活世界”只是胡塞尔加的一个名字,它应该是一种自明性的东西。

胡塞尔指出,由于康德的问题提法表明日常生活的周围世界预先被假定存在着,同样诸理论预先被假定存在着。就胡塞尔而言,从生活世界的意义来说,我们既是客观的(直接的经验的确实性)又是主观的。从自我――主观来说,世界是以我的经验、思考、评价等各自赋予它存在的意义。但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作为统一地存在着的、只不过在内容方面进行了修改的世界,仍保持着自身。即所有一般的知识和价值的有效性和目的,作为通过我们的活动被获得的、同时被保持的作为自我――主观的,作为人格的我们自己的特性,是可以在反思的态度中作为形成我们固有存在的东西而被发现的。

由此看到,胡塞尔力图说明康德所论证的哲学研究的真正起源应是“生活世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开始论证“生活世界”理论。从总体来说,笔者认为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概念,是要扩大哲学研究和思维方式的地平线,他以康德理论为出发点,在继承理性基础性批判上,以知性为切入点,以自我意识为前提概念否定理论,要求扩大哲学研究和思考的范围。他继承了自我意识概念,在他“生活世界”相对于自我意识的每一步知觉中又具有了反思的能力,同时这种反思结果又表明它可以在这种生活世界中找到特定的相对应的存在的对照物,最重要的是他从一种康德纯思的方面扩大到了离日常生活最近的“生活世界”上。

从一种传承角度和心理学动态发展来说,生活世界观念是由与周围世界观念相对应的哲学“受准则与规范性的观念的引导”发展至无限状态才可现实地形成的。它与普遍哲学相对。普遍哲学是全人类都认同的哲学,从空间上讲,它属于全人类;从时间上讲,它是哲学发展的最终完善状态。以此,笔者认为生活世界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自明性的、直观性的、奠基性的、动态的、非机械性的、非课题性的世界。胡塞尔提出这一理论在于扩大哲学研究的范围解决形而上学的危机,“生活世界”是一种在主观之上建立的世界。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胡塞尔的总结性思想――“超越论的现象学”。

首先,何谓“超越论”以及“超越论的现象学”。“超越论”,在胡塞尔看来是指认识者反思自身及其认识生活,将一切认识生活追溯到其最后源泉,即“我自己”的一种动机。“超越论的现象学”就是要发现这个主观性的领域,这一思想源于康德哲学的未察明性和隐蔽性,以及康德哲学想追溯客观上可经验和可认识的世界之可能性的主观条件。但胡塞尔显然更加彻底,他发现了这个超越论的主观性领域并且将这个领域当成研究的主题。

“超越论的现象学是关于世界的预先给予性之普遍给予性方式的科学,因此是关于使这种普遍给予方式成为每一种客观性之基础的科学。”⑥超越论现象学,按照精神意向性把握精神的根本性质,最终走到对生活世界精神的考察;以本质直观的方式探寻超越论的主观性及其构造,经过所有自由改变仍保持不变的本质结构,并将这种本质结构作为超越论主观性的“先验的东西”突出出来。超越论的现象学通过对处于哲学思考的自我进行最深刻普遍的理解,发现绝对主观的共同性、绝对超验论的主观性不断进行“世界构成”的生活。这也是胡塞尔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观构造的思想以及主体间性思想,由此他提出通过从生活世界回溯到现象学的超越论哲学的道路。

那么,这个生活世界如何成为超越论现象学的主题呢?首先,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对现有问题重新更高一层的认识,它具有时空性、有效性、普遍性、开放性和自明性。其次,从方法上讲就是悬搁。这种态度要求对客观科学和自然态度进行悬搁,排除一切客观的、科学的意见和认识。“胡塞尔认为现象学要求我们返回作为现代性的具体人的经验,并且作为已经歪曲现代性的反人文主义的解药。”⑦悬搁是一个超越的反思过程,它提供我们一种超出于它们之上的立场,使我们可以从自我出发进行回溯,认识自身,认识这个超越论的自我─主观。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揭示的超越论的主观并不是人,虽然人处于一切构成的中心地位,但由于悬搁人也变成了现象。在悬搁中,每一个自我纯粹只是作为它的活动、习惯和能力的自我级,作为指向世界的自我级来考察的,形成针对每个人的主观构造。每一个自我都是具有全部成就和成就获得物的自我,其中包括被看作存在者和如此这般存在着的世界。胡塞尔指出,只要人达到了自我就达到了自明性,也就是问题追问的最终目的地。可以说,胡塞尔一生思想都是为了发展和完善他的现象学,在临终之前他找到了总结性的方式:从生活世界出发来发展超越论现象学,但在提出生活世界并要把它做为研究主题同时,也提出了生活世界蕴涵着的主观性悖论。为了解决这一悖论,胡塞尔强调悬搁方法,并且最终通过自我反思来解决问题,达到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生活世界”是通向“超越论的现象学”道路的起点。胡塞尔一生都在完善着他的现象学,他知道一种成功的现象学在开始时只能是唯我论的,而只有在建立起唯我论基础之后才能逐步达到主体间性。通过一种高于生活的素朴性的反思,确立“自我”的立场,然后再向前反思的生活的素朴性回归――这就是胡塞尔“超越论的现象学”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

胡塞尔在批判地继承康德“自我意识”基础上发展“生活世界”思想,成为一条通向超越论哲学的道路,从而形成了胡塞尔总体思想的构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世界各不相同,因而生活世界的真理是相对于每一个体而言的真理。与他人交往时,每一个人都将各自的意向性延伸到对方,彼此将自己存在的有效性以一致或不一致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这个共同的世界起意识作用,通过一种自我反思的回归达到对于“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发展和完善。

[注释]

①⑤⑥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25页、第126页、第641页。

②杨祖陶,邓晓茫:《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③④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第156页。

⑦ Lawrence E. Cahoone: 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 An Anthology,Blackwell Publishers,1996,p226.

[参考文献]

第4篇:超越自我总结范文

家长认可智新超越教育

3.4亿市场资源待开发

清华大学液晶大楼,智新超越清华总部,四处荡漾着激情。这里,第29届好习惯培训班正在进行中,孩子、家长、加盟商,人头攒动,个个热情高涨。从一位家长兴奋的表情中不难看出,她对智新超越教育的满意度。在没有见到智新超越教育创始人耿军之前,我先和她攀谈起来。“你的孩子在这学习?”“是的,今天是最后一天,确实提高很大。”“你也准备给孩子报名吗?”我没有透露身份轻声迎合着,“嗯,来北京出差顺便过来先考察一下,再做决定。”“报吧报吧,确实有效果!我本身是老师,但我家孩子成绩实在是让我头痛,”没等我说什么,这位家长便劝我报名,打开了话匣子就停不下来“你说我在学校教书,自己的孩子都没有管好,自惭啊,孩子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后几名,贪玩,不爱学习,尤其是英语,学前班就接触英语了,结果上小学以后还是不及格,不爱背,怎么也提不起兴趣。要么就是背了后面忘了前面,记不住!这些天可真是让我感受了,不是我儿子笨呐,是方法没到位。”我微笑着点头应和。“现在呢,提高到什么程度?”“只要是小学课本里的单词,随意说一个,他都可以流利的说出字母组合,并且知道在哪个页码里。要是早来这就好了,看到儿子有提高比我涨工资都高兴!”“这么神奇!你儿子在哪个学校?叫什么名字呀?”一种职业本能,让我求起真来。“我儿子一鸣在朝阳小学5年级……”

与家长的一番交流,让我对耿军本人的兴趣更加浓厚,迫切的想见到他。实际上,我对这个70后的青少年教育领军人物早有耳闻,业内有“俞敏洪第二”之称。片刻后,我终于见到耿军,他确实气宇不凡,个子不高,讲话干净利落,时而充满激情,时而表情凝重。见面后话题自然从前先见到的那个家长拉起。“像小鸣这样的孩子太多了,可以说,来到我们智新超越的孩子,都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改变,今年央视的《奋斗栏目》还在现场进行了回访,家长的满意度百分之百。”

接着,耿军告诉我两个孩子转变的例子。

行光明,今年12岁,父母亲都是上班族,因为平常工作忙碌,从小行光明就由奶奶照顾,有句俗话叫“隔代疼”,奶奶对行光明的宠爱都快达到溺爱的程度了,对于行光明是有求必应,信马由缰。

然而,老太太没想到,这样是在害孩子。七八岁的时候,行光明顽皮、不懂事,不懂礼貌的缺点已经暴露,见了长辈不懂打招呼,在家稍不顺意便大吵大闹,甚至骂父母亲。上学后的行光明更是变本加厉,调皮捣蛋的性格愈演愈烈,性格暴躁,因一点琐碎的小事就会和同学大打出手,在学校,每周5天中就有2天在破坏课堂秩序。因此,行光明在学校有一个外号:鬼见愁。

行光明的妈妈很无奈,儿子长成这样自己有很大责任,内心愧疚极了。看着邻居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又懂事,别提多羡慕了,心想啥时候自己儿子能有人家一半就心满意足了。

2009年暑假,行光明的妈妈在媒体看到,北京智新超越公司脑力特训营,让很多像行光明这样顽皮捣蛋、不懂事、不爱学的孩子通过短期的脑力特训,不仅学习成绩在短期内提升上去,在品格、思想、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通过脑力特训都有一个质的变化。行光明的妈妈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通过实地考察后很快为行光明报了名,参加了智新超越教育第29期暑期脑力特训营。暑期结束,令人不可思议事发生了:行光明竟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回家后懂得帮妈妈擦桌子,为奶奶夹菜,在小区见了长辈也懂得主动打招呼问好,在学校的表现也同样发生了令人不敢想象的变化,学习成绩从年级倒数进步到班级前十名,对同学们也非常友好,对老师和长辈礼貌有加,突然变得懂事起来,成了同龄人的学习榜样。行光明的妈妈简直不敢相信,邻居们也非常惊诧,行光明简直像换了个人似的。

耿军告诉我:“行光明09年参加的智新超越培训,光明妈妈一直和我们保持联系,去年的年会,她专程过来参加,在会上,她激动地热泪盈眶。她说不仅因为光明从62名到班级前十而自豪,不仅是因为拿到奖状而高兴,不仅因为帮弟弟学习而兴奋,不仅因为自己成为小区的教育专家而激动,更重要的是因为孩子的转变让家庭从矛盾到和谐小康而且家族文化不断升级!”

还有郑州明珠小学的耿怡洲同学在智新超越不到三个月,数学成绩由全班30名一跃到了全班第一名。数学老师惊奇地问他爸爸:“你孩子的成绩为什么最近进步这么快,在班级里超一流的好?”“什么是超一流?”他爸爸感觉云里雾里的。老师说:“就是比第二名还好很多!怡洲在哪上的辅导班,能让我的孩子也去吗?” 听到老师的赞扬,耿怡洲的爸爸感到骄傲,他选择智新超越选对了。

随即,耿军拿出写有密密麻麻信息的学生名单,“这是我们学员的名单,后附联系方式,你可以随意抽打电话,我们在全国有一万多名学生,学生明显改变率在99%以上”。

看着这份名单,我暗暗的算了一笔账,全国有3.4亿个家庭,按每年新生三千万对父母的速度计算,中国有有近 3 亿名中小学生。如今问题学生太多了,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偏科、网瘾、叛逆,都成为家长的心病。由此,智新超越教育市场庞大的可想而知,这个名利双收的教育机构怎么能不火爆?

喜报频传

这个暑假还要诞生几个百万?

谈话间,耿军的手机响了。前赴黑龙江的观摩会团队发来信息:继6月2号洛阳吉利观摩会现场成交率40%后,黑龙江鹤岗基地再创佳绩成交率42%。现场报名42名,会后5小时又报了20名,共62名!当地合作商兴奋的说:“智新超越观摩会真牛!!谁结识智新超越就是傍上印钞机了,当天获利20多万,这个暑假我可要财誉双收了!”

耿总展示给我看,“我们的团队,每天都要有信息反馈,比如在扶持加盟商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我们的中层随时组织网络会议,群策群议,当天就解决。黑龙江鹤岗基地的业绩可喜,但是他还没有超越徐州基地的朱天奇”。

朱天奇,原来只是工薪阶层,女友因为担心他买不起房子与他分手,当月他就参加了智优培训师的培训,在培训现场无数个成功案例燃起他的创业激情,就立即签下了徐州市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朱天奇银行账户里见到了有生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数字——百万。用朱天奇自己的话说“在徐州,我在智新超越总部的支持下,一周时间启动了当地市场,成果观摩会第一期举办便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徐州当地报了36名学生,清华脑力特训夏令营的有10名。观摩会现场三个小时内收益达二十多万,一次性收回投资,接着第二场观摩会又获佳绩,招到57名学员,加上后面陆续报的已有143名学生,直接产生的经济价值已接近100万元。暑假后,我的周末班同样不断招生;总部的视频教材也产生很大的价值,特别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更可喜的是,教育局领导找我说情,把孩子送到智新超越!但让我自豪的是智新超越成果展示会上学生及家长对我发自内心的感谢,智新超越确实因教育改变了更多家庭!智新超越科学的学习方法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几天时间对学习更自信、更有兴趣,与时俱进的国学感恩课也贯穿始终,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从而改变一生,这是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这个暑假朱天奇早已摩拳擦掌!

奇迹的见证者还有一个人,吉利的李军。李军本来和儿子一块参加智新超越清华脑力特训营,亲身感受后他从一个家长归队为智新超越的耕耘者!十天清华学习后,李军没回家,他的思维模式已经被激发了,他当机立断在北京买了一台电脑,从第三天开始,李军完全被智新超越战略规划的魅力倾倒,他说再笨的人在智新超越也会立即优秀起来!创新性思维的方法使自己在特别开心中,能把一百位毫无规律可循的数字正倒背如流,自己曾花三个月也没记住的《弟子规》,在智新超越脑力开发的方法下,在自己哈哈大笑中的十个小时内,竟达到第几句在第几页都知道的水平。 “兴趣激发、脑力开发、数据习惯”系列课程的让李军体会到了“好习惯养成体系,提升整个家族文化”含金量。特别是他听到一起培训的同学黑龙江的严老师、江苏的做过公立学校十年管理的张校长等都说,这样的课程十万美金也值呀!

之后,李军在总部的支持下开始展现自己潜能开发后所带来的商业价值,网上网下的战略规划开始实施。网上:空间、博客、微博、论坛、社区等类似名片式营销方法。在总部实战性的操作指导,量化的指标让李军每天至少影响十万人;网下:总部行之有效的七个一系统营销方案:一张自动营销名片、一个天籁之声模版、一段天籁之声音频、一段学习效果视频、一本智新超越公信力画册、一张帮到学生和家长的招生简章、一套跟进短信模版,各体系量化的指标。在思维的领域,想到什么都能拿来为我所用,特别总部特制的思维导图软件,给李军之后的规划和安排细化到每一天的每个时间段。得到这样系统的资料,李军更是踌躇满志,这些法宝带给自己的价值不低于50万!让李军浑身上下充满了蓬勃而出的力量!他正准备着,抓住暑假这个黄金季节大干一场!超越去年的朱天奇!

1.98万 清华十天 见证自身奇迹 惊人才艺你定能 美誉财富伴你行

名额抢定热线:4006-198-001

北京智新超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液晶大楼106

电话:4006—198—001

010—51295007 82866991

传真:010-82866991

Q Q:719074829

网址:省略

【特别提示】

2012年夏令营快到啦!

第5篇:超越自我总结范文

(2)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德育的科学性,指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客观要求、教育规律;德育的针对性,指德育的内容与方法又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这两者的关系,主要是要解决德育内容落后于现实,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又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针对性,二者相结合,便能增强实效性。

(3)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德育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辨析和自我塑造,把新的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其成为优良品德形成的内驱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应大胆地坚持正确导向,这样才会处理好二 者的关系。

(4)要处理好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这些对青少年学生是活生生的正面教育。同时,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在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要怨天尤人,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绝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腐败现象就放弃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要立足学校小环境,引导学生善于历史地分析,全面的比较,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作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优化学校小环境,也会对社会大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关于当代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兴”。80年代末以来,道德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国家教委先后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纲要和实施办法,委托有关学术机构编辑出版了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丛书,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新三字经》一类的道德读物,《中国公民手册》已经问世。教育理论界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正在深化。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继续深化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理解,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寻找提高现代和未来社会道德水平的适宜途径,由北京师范大学孙喜亭教授和成有信教授主持的“教育学博士论坛”日前就我国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

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是把握当代社会道德发展的根本方向,反思和改革整个道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在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之前,与会者讨论了评价的标准或者说评价的参照系的问题。有人指出,目前哲学界或社会舆论中对当前社会道德水平的评价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看法,如“爬坡论”、“滑坡论”、“代价论”等,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人在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或参照系不同。如果从传统的道德立尝道德观念出发来评价当前人们的道德生活,自然会认为是“紊乱”、“无序”和“滑坡”,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把道德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的话,更多地看到的则是道德的进步,或者说,是新道德的诞生。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对当前我国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上,我们应该采取后一种标准,即社会的、历史的标准。凡是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有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道德,就是进步的道德。这种道德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的道德。相反的,就是过时的、丧失了合理性的、应该淘汰的道德。这种标准也就是道德评价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标准。

遵循这样一个评价标准,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水平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上升的、“爬坡”的。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由人身依附走向人格独立,由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结合,由非主体性走向主体性,是道德进步的主旋律。这种进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当代的学者们构想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尝试,必然要求并孕育生成一些新的道德准则、道德精神。

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必然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独立人格、公正、平等、自由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法则,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人生观、幸福观、荣辱观、义利观、自然观、家庭观、职业观等等,调节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这些道德法则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因而在总体上,体现为一种历史的进步性。

在看到道德发展总的历史趋势进步性的同时,与会者也强调指出,当前我国的某些道德状况确实使人忧虑,所谓道德“滑坡”现象也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生活的某种程度上的“混乱”。该是不容回避的,但人们指出,对于种种不如意的地方,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帐都记在市场经济的头上,认为搞市场经济和提高道德水平是一个“悖论”。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市场的必然。每一种经济活动背后都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市场经济也是一样。应该说,像平等、公正、义利结合这些道德原则并不会必然地导致社会道德生活的无序,而只会使之更加有序。问题在于,由于道德本身的继承性以及道德观念生成的历史性,目前的社会主体道德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活动内在的道德需求。与经济发展阶段相比,社会主体道德或是滞后或是超前了。这种或滞后或超前的道德体系、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结合是造成目前种种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西方资产阶级的一 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也是造成普遍的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目前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应该被看作是“前进中的问题”,它们需要给以严肃的关注,并予以有效的克服、校正,但它们决不表征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方向,更不应该将它们归咎于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道德和德育总的来说是在前进着,在“爬坡”,是在从古代文明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向现代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前进。但在局部是在作战略退却,即作为主体的道德和德育在从超越社会经济基础的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甚至共产主义的道德和德育退却到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道德和现代教育。之所以作战略退却,是因为我们在一段时期内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冒进了,冒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阶段了,现在已退却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我们的道德和德育也离开自己存在的基础冒进了。只有退却到和自己存在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方位上,退却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位上,才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前进。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才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有前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这是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道德和德育不是先验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现实的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是调节反映相应的经济基础的人际关系的规范,这种规范是维护实实在在的利益关系的。就是说,我们现实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现代所有制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的多种现代分配方式并存。它不是未来的、单一的、完全的公有制,更不是古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条件下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因之,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就应该是反映这一经济基础的道德和德育,即以等量劳动交换为基础的、以平等为核心的现代道德和德育。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并以完全的社会主义为方向,但它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它和古代道德和德育从本质上是矛盾和对立的,它坚决反对、批判和抵制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维护人身依附和特权关系等等的古代道德和德育。我们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的建立而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目前道德和德育中存在的某些混乱、无序、倒退,正是这种变革过程中的回流、支流、逆流,都是局部性问题。我们的道德和德育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前进而建立、发展和前进!这是主流。

关于这个问题,当前教育学界有种观点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这种观点认为,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到与环境统一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超越的,是人自身对其所处环境的超越。教育,从而包括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也必然是超越性的。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在当前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超越现实。道德教育不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肯定、复制和重现,而是从可能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出发,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否定、提升和启蒙。二是超越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使人的精神、人的生活从物的束缚下,从自私自利中解放出来。总之,如果没有超越性,就没有道德教育,道德的历史进步也就无法解释。

还有一种观点,从道德教育和智育、体育的划界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性”。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本质,就是一种区别性的东西,是标明某一 事物独特性的东西。道德教育的本质,只有在与智育、体育的区别中才能显现出来。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智育和体育是从现实出发,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手段和条件问题,是讲“实然”的,在逻辑上,是一种归纳性的;而道德教育则是从未来出发,是一种道德命令,人们必须服从,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规范问题,属于“应然”的,在逻辑上是一 种演绎性的。所以智育、体育和道德教育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不同就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地是从“应然”、从“理想”出发,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超越性的,要用一种批判性话语引导学生超越现实,追求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当前孩子们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太现实了,所缺乏的就是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教育当由此努力。

对于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与会的多数人在特定含义下予以肯定,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确有或者说应该有其超越的一面,把应然的、可能的、理想的甚至高尚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的面前,引导他们走向这种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创造这种生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个体而言,道德教育要不断地提高他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就表现为一种超越。就整个社会来说,由于社会道德规则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道德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原原本本地把复杂多样的道德规范搬到学校中来,向学生进行灌输,或依此对学生进行训练。道德教育对于它的内容,是有选择的。它要选择那些最能符合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在一定的意义上,这种选择性也就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即超越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乃至反动的道德规范。比如说,在当前,道德教育就应该超越人身依附,强调独立人格;超越不平等,强调平等;超越对物质主义的崇拜,强调精神生活等等。此外,道德教育的超越性还体现在摆脱人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束缚上。长期以来,道德和道德教育都局限在人类自身的事务中,局限在某一特殊的文化背景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一种道德关系,认识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道德规范是很不相同的。当代道德教育应致力于这种新的道德关系的阐释,致力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的理解。这种超越体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道德教育题材的拓展。

第6篇:超越自我总结范文

智新超越潜能开发尽显教育实力

2010年1月1日―3日,北京智新超越教育清华总部,在北京清华大学校园内,组织了一场以“爱与互助”为主题的清华游活动。前来参加“清华游”的学生,不但有各地加盟商选送的优秀潜能开发学员,更有一些自费的家长和学生。

新年的第一天,清华大学智新超越总部,就带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位学生和家长,畅游了清华园,用智新超越特有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们记住了园区景点、文化介绍和名人故事。在傍晚的才艺展示课上,孩子们对白天的游览所记,进行了别开生面的PK大赛。第二天,智新超越总部带领学生和家长,对北京主要景区天安门、故宫和长城进行了一日游。

在1月2日晚上七点举办的闭幕式上,来自河南平顶山的学生家长代表发言时说:“我女儿参加智新超越的思维培训,我觉得很值!这次总部组织的清华游活动我也跟着学到了很多知识,回去之后,我会跟我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分享这次清华游活动的感受,让更多的人了解智新超越。我相信我的女儿通过在智新超越的学习之后,明年也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考上清华。”

来自河南孟州的学生在发言时说:“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智新超越清华总部组织的清华游,这才真正体会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孟州这个小地方,我感觉自己很优秀,到了北京和全国各地智新超越的小伙伴儿在一起,才知道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我很感谢智新超越组织的这次清华游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戒骄戒躁,努力向前!”

来自河南南阳的学生在感言时说:“在别人眼里我是个内向的孩子,可在智新超越老师的面前,我可以放得很开。没有想到,到了智新超越北京清华总部我放的更开了,这是前所未有的,是老师们的热情和亲切感化了我,我会慢慢的活泼起来,更加努力地学习,下次清华游,我一定还来。清华,5年后再见!”

德才兼备实施全面培养

素质教育智新超越落到实处

智新超越的思维特训,能够强化学生记忆能力,快速提高学习成绩,通过近万名体验实例,已经得到了家长、老师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然而,随着社会对德才兼备型人才的需要,仅仅使孩子快速提高成绩、仅仅具备聪明的才智,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北京智新超越教育机构根据社会需求,与时俱进,在大力推广思维培训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感恩课,倡导学生实行“每天做一件好事,每周吃素一天,每月放生一次”的点滴关爱行动。

对此,资深的教育专家认为:这是北京智新超越教育机构是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点滴体现。当今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德才兼备的全面型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备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领袖型人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综上的优点而得以全面发展呢?因此,聪颖度、感恩心和影响力,是教育核心的三驾马车,是未来教育需要强化的三方重点,是培养合格型人才一个也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家长送饭表谢意

学员成了合作商

在智新超越总部,爱与互助的行动每天都在上演。家住北京天通院社区的一位家长,领着女儿霍蓓蓓参加了智新超越潜能开发辅导班。蓓蓓已是初二的学生,课程紧、学习内容多,很难抽时间参加辅导,每次到辅导班的时间都很晚,对于有些知识理解的不够透彻,智新超越的老师怕影响她的学习,就主动提出晚上给她补课。下课时间到了,同学和老师们都热热闹闹地回家或是吃饭去了,只有蓓蓓和老师还在办公室学习,这时老师已经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工作人员把饭送到办公室他都顾不上吃,只顾自己讲题。不知不觉时间已悄悄从他们身边流逝,天色渐渐黑下来,一个是专心致志讲解,一个是认认真真学习,这个令人感动的场景被蓓蓓妈妈无意间看到了,她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教室的门被打开后,蓓蓓的妈妈迫不及待的跑进教室,满怀感激之情地说:“宋老师,您辛苦了!”一边把路上买来的牛奶、鸡蛋和面包往宋老师的手里塞,一边说:“老师趁热快吃吧,凉了对身体不好。”类似这样的场面,在智新超越的培训课上、课下屡见不鲜。智新超越的全体教师,就是用这种勤奋+感召的工作态度,去身体力行的教育学生,完善了为人师者的楷模形象。

在智新超越总部,由学员变成合作共赢商的事例比比皆是。来自河南许昌禹州县的小伙子徐石磊,今年才26岁,几次选项经营失败的他,竟然对创业失去了信心,整天郁郁寡欢,忧心忡忡。在家人的鼓励下,他决定参加一期智新超越成人辅导班的思维特训。短短十天的培训下来,徐石磊的心情不但豁然开朗,而且重拾了拼搏的激情。他说,智新超越的老师告诉我,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是人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我应该学会总结和修正,并不应该将其作为精神的负累。

亲身感受培训成果,让徐石磊变得更加成熟和睿智。在家人的支持与赞助下,徐石磊决定加盟智新超越,将思维特训作为创业项目引进许昌禹州县。用徐石磊的话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选项全不费工夫!智新超越这么好的创业项目摆在眼前,我如果不善加利用,那就错过绝佳的赚钱良机了!”

北京智新超越教育机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液晶教学楼4200厅

电话:010-51295007 15810016658

北方区域经理:010-82866557

13910777235

南方区域经理:010-82866991

15810071306

第7篇:超越自我总结范文

(1)要处理好行政管理与科学研究的关系。新时期德育是一门科学。改革和管理中小学德育的决策要科学化、民主化,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特点是复杂性。因此,行政出题目,科研找答案,决策作指导,将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个新方式。自觉地发挥科研力量,是开创中小学德育新格局的长远之计。是否重视教育科研,是衡量教育行政干部由经验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的重要尺度。

(2)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德育的科学性,指德育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客观要求、教育规律;德育的针对性,指德育的内容与方法又要与具体环境中具体对象的具体特点相结合。这两者的关系,主要是要解决德育内容落后于现实,既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又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这就要求德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针对性,二者相结合,便能增强实效性。

(3)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德育的特点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辨析和自我塑造,把新的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其成为优良品德形成的内驱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应大胆地坚持正确导向,这样才会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4)要处理好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成就显著,这些对青少年学生是活生生的正面教育。同时,社会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也在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德育工作者,不要怨天尤人,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绝不能因为社会上存在腐败现象就放弃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要立足学校小环境,引导学生善于历史地分析,全面的比较,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作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优化学校小环境,也会对社会大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关于当代道德教育问题的讨论: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道德教育的复兴”。80年代末以来,道德教育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共中央、国家教委先后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善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通知、纲要和实施办法,委托有关学术机构编辑出版了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丛书,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新三字经》一类的道德读物,《中国公民手册》已经问世。教育理论界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正在深化。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继续深化对道德教育问题的理解,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寻找提高现代和未来社会道德水平的适宜途径,由北京师范大学孙喜亭教授和成有信教授主持的“教育学博士论坛”日前就我国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问题

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是把握当代社会道德发展的根本方向,反思和改革整个道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在对当代社会道德水平进行评价之前,与会者讨论了评价的标准或者说评价的参照系的问题。有人指出,目前哲学界或社会舆论中对当前社会道德水平的评价之所以出现不同的看法,如“爬坡论”、“滑坡论”、“代价论”等,主要就是由于不同的人在评价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或参照系不同。如果从传统的道德立尝道德观念出发来评价当前人们的道德生活,自然会认为是“紊乱”、“无序”和“滑坡”,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如果把道德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评价的话,更多地看到的则是道德的进步,或者说,是新道德的诞生。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对当前我国道德水平的总体评价上,我们应该采取后一种标准,即社会的、历史的标准。凡是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有助于社会全面进步的道德,就是进步的道德。这种道德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代表着现状的变革,代表着未来的”、“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的道德。相反的,就是过时的、丧失了合理性的、应该淘汰的道德。这种标准也就是道德评价问题上的历史唯物主义标准。

遵循这样一个评价标准,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道德水平总的来说是进步的、上升的、“爬坡”的。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由人身依附走向人格独立,由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结合,由非主体性走向主体性,是道德进步的主旋律。这种进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当代的学者们构想出来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经济生活中孕育出来的。也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尝试,必然要求并孕育生成一些新的道德准则、道德精神。

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必然呼唤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独立人格、公正、平等、自由才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法则,表现在人们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人生观、幸福观、荣辱观、义利观、自然观、家庭观、职业观等等,调节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这些道德法则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因而在总体上,体现为一种历史的进步性。

在看到道德发展总的历史趋势进步性的同时,与会者也强调指出,当前我国的某些道德状况确实使人忧虑,所谓道德“滑坡”现象也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道德生活的某种程度上的“混乱”。该是不容回避的,但人们指出,对于种种不如意的地方,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把帐都记在市场经济的头上,认为搞市场经济和提高道德水平是一个“悖论”。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市场的必然。每一种经济活动背后都有自己的道德原则,市场经济也是一样。应该说,像平等、公正、义利结合这些道德原则并不会必然地导致社会道德生活的无序,而只会使之更加有序。问题在于,由于道德本身的继承性以及道德观念生成的历史性,目前的社会主体道德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活动内在的道德需求。与经济发展阶段相比,社会主体道德或是滞后或是超前了。这种或滞后或超前的道德体系、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结合是造成目前种种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此外,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也是造成普遍的道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目前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应该被看作是“前进中的问题”,它们需要给以严肃的关注,并予以有效的克服、校正,但它们决不表征社会道德发展的历史方向,更不应该将它们归咎于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现在的社会道德和德育总的来说是在前进着,在“爬坡”,是在从古代文明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向现代社会的道德和德育前进。但在局部是在作战略退却,即作为主体的道德和德育在从超越社会经济基础的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甚至共产主义的道德和德育退却到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道德和现代教育。之所以作战略退却,是因为我们在一段时期内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冒进了,冒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阶段了,现在已退却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我们的道德和德育也离开自己存在的基础冒进了。只有退却到和自己存在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方位上,退却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方位上,才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前进。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才能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有前进到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这是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道德和德育不是先验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现实的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反映。道德是调节反映相应的经济基础的人际关系的规范,这种规范是维护实实在在的利益关系的。就是说,我们现实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现代所有制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的多种现代分配方式并存。它不是未来的、单一的、完全的公有制,更不是古代的人身依附关系条件下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因之,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就应该是反映这一经济基础的道德和德育,即以等量劳动交换为基础的、以平等为核心的现代道德和德育。这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并以完全的社会主义为方向,但它还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德育。它和古代道德和德育从本质上是矛盾和对立的,它坚决反对、批判和抵制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维护人身依附和特权关系等等的古代道德和德育。我们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的建立而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和德育。目前道德和德育中存在的某些混乱、无序、倒退,正是这种变革过程中的回流、支流、逆流,都是局部性问题。我们的道德和德育正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前进而建立、发展和前进!这是主流。

二、道德教育的本质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当前教育学界有种观点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这种观点认为,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它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到与环境统一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超越的,是人自身对其所处环境的超越。教育,从而包括道德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在本质上也必然是超越性的。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在当前有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超越现实。道德教育不是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肯定、复制和重现,而是从可能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出发,对现实行为、现实关系的否定、提升和启蒙。二是超越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使人的精神、人的生活从物的束缚下,从自私自利中解放出来。总之,如果没有超越性,就没有道德教育,道德的历史进步也就无法解释。

还有一种观点,从道德教育和智育、体育的划界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性”。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本质,就是一种区别性的东西,是标明某一事物独特性的东西。道德教育的本质,只有在与智育、体育的区别中才能显现出来。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智育和体育是从现实出发,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手段和条件问题,是讲“实然”的,在逻辑上,是一种归纳性的;而道德教育则是从未来出发,是一种道德命令,人们必须服从,主要涉及到人类和个体活动的目标和规范问题,属于“应然”的,在逻辑上是一种演绎性的。所以智育、体育和道德教育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基础上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不同就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更多地是从“应然”、从“理想”出发,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超越性的,要用一种批判性话语引导学生超越现实,追求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当前孩子们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太现实了,所缺乏的就是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道德教育当由此努力。

对于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与会的多数人在特定含义下予以肯定,认为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确有或者说应该有其超越的一面,把应然的、可能的、理想的甚至高尚的道德生活展现在青少年的面前,引导他们走向这种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创造这种生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个体而言,道德教育要不断地提高他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等,这种不断提高的过程就表现为一种超越。就整个社会来说,由于社会道德规则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多种多样的,道德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原原本本地把复杂多样的道德规范搬到学校中来,向学生进行灌输,或依此对学生进行训练。道德教育对于它的内容,是有选择的。它要选择那些最能符合社会和个体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在一定的意义上,这种选择性也就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即超越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乃至反动的道德规范。比如说,在当前,道德教育就应该超越人身依附,强调独立人格;超越不平等,强调平等;超越对物质主义的崇拜,强调精神生活等等。此外,道德教育的超越性还体现在摆脱人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束缚上。长期以来,道德和道德教育都局限在人类自身的事务中,局限在某一特殊的文化背景中。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一种道德关系,认识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的道德规范是很不相同的。当代道德教育应致力于这种新的道德关系的阐释,致力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的理解。这种超越体现了随着时代的进步道德教育题材的拓展。

在肯定道德教育的有一定的超越性的同时,大多数与会者对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提出质疑:第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是否准确?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主体在自己所建构的实践活动中究竟是越来越“超越”客观呢,还是越来越“逼近”客观?即便实践的本质是超越的,能否从这种一般的、抽象的类本质推论出道德教育甚或教育的本质也是超越的?诚如此,智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不是超越的?科学活动作为一类实践活动是不是超越的?艺术活动作为一类实践活动是不是超越的?这样一来人类的所有活动的本质都是超越的,那么又何言超越性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呢?第二,从“应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本位出发推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是否普遍妥当?“应然”是否在价值方向上必然地指向“未来”,指向“理想”、指向“更高的境界”?父母对孩子说:“你应该听话!”;老子说,人类社会“应该”回到“小国寡民”的初民时代;朋友对你说,“(就是)亲兄弟,(也应该)明算帐”。这些道德话语并不是,“超越”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第三,认为道德教育的逻辑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那么,演绎的大前提是从哪儿来的呢?高尚纯洁的道德律令又是从何而生呢?其结果,很可能得出先验道德的结论。第四,如果认为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超越现实、超越世俗,是从理想生活、可能世界出发的,是要对现实进行“否定”的,那么承担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教育者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必然导致在“芸芸众生”中划出、推出甚或造出一部分品德纯洁、高尚的人,是这部分高踞社会之上的纯洁、高尚的人用自己的纯洁、高尚的言行培育了新一代的纯洁和高尚。对于我们来说,这并不是什么道德教育新发现,因为一部中国道德教育史就是这样的。难道我们以前的道德教育还不够“超越”吗?难道我们以前的纯洁、高尚的道德偶像还少吗?难道我们以前对现实生活、实然世界“否定”的还不够吗?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的道德教育中,我们不是不“超越”、不“否定”现实,而是太超越、太否定现实了,形成了强大的道德压力,以至于所谓理想的生活不是提升了现实生活,而是根本遗忘、摈弃和歪曲了现实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甚至出现“以理杀人”的情况。

总之,大多数与会者认为,说道德教育具有某种程度上或某种意义上的超越性是可以的,但说道德教育的本质就是超越性,在逻辑上很难成立,也没能很好地反思我们道德教育的历史经验。不能把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提到本质的高度,理解为超越时代,超越现实,甚至也不能在一般的意义上将它理解为超越功利、超越物质、超越个人。从哲学的角度看,道德的生成过程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一种道德智识或经验的归纳过程,我们所要求的道德哪怕是最理想的道德,如诚实、正义,都不是先验地给定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道德教育无非就是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现实的道德生活,而现实的道德生活就是世俗的生活,它由一些历史传承下来的、时代所认可或修正或补充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社会习俗、伦理禁忌等构成。正是这些东西奠定了我们道德生活和整个人生的基矗因此,不能否认和否定道德教育的现实性。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德和道德教育应该是最现实的,比智育还现实。讲对现实的否定或超越,应该严格地局限在那些丧失了现实合理性的方面,而不能把整个现实作为否定或超越的对象。讲对功利、物质和个人的超越也应在肯定功利、物质、个人需要的合理性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在回到传统上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重集体轻个体的老路上去。当前的许多道德混乱可以说就是对传统的过于超越的道德生活方式的“反动”,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再提倡回到老路上去,又走向一个新的极端。至于理想的、可能的道德生活,则是人们所应追求的目标。但道德教育不能把目标当成基础,把目的地当成出发点,那就会发生本末倒置的问题。

有人还提出道德教育或整个教育的“保存性”的一面,即传承优良文化传统,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面。对于教育或道德教育只讲超越不讲或少讲继承,只讲理想不讲或少讲历史,只讲促进改革发展不讲或少讲维护社会稳定都是不行的。两个方面应该得到统一。统一在哪儿?统一在现实性上。现实道德和道德教育问题的考察有两把钥匙:一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理论,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与人的自由个性阶段。二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三种道德”(封建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理论。

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二个阶段,而且三种道德关系都有,哪一种也不完善。现实的道德状况是丰富的、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式的。不能也不可能只要求一种类型、一个层次、一种样式。这种“多”是统一的,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统一在现实性上,在今天即统一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上。也就是说,今天讲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适应,是要适应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而不是去适应人的依赖关系。讲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超越,主要的也不是超越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上的人的独立性,而是指超越人的依赖阶段。如果要说超越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也只能是局部超越,而不能是全局超越,只能是个别超越,不能是全体超越。

三、道德教育的功能问题

有人认为,道德教育的功能可以划分为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或者说是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在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中,本体功能是基矗没有本体功能的充分实现,就谈不上社会功能的实现。本体功能是学校道德教育所应主要追求的,也是学校道德教育在其有限的时间中所能够追求的。我们过去德育工作中的失误和失效,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没能看到学校道德教育的这种时间和效果的有限性,很好地重视德育的本体功能,总是想培养从社会某一角度看来在思想品德已经完善的、完美的人,喜欢用一些外在的社会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德育活动及学生的道德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苛求,也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实现的。说政治是灵魂,也未尝不可,但更应强调道德品质和人生观是基矗政治要求不能代替道德规范。没有正确的人生观,没有人格,一个人在政治上要么投机,要么装糊涂,要么甘做政客。所以,就道德教育的本体功能来看,德育就是育德,就是建构一种道德境界。具体到学校道德教育来说,就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养成他们的道德习惯,树立他们的道德信仰。育德之中,核心的东西是发展学生的“悟性”。“悟”就是觉悟、醒悟、领悟,就是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做,怎样做才更有价值。没有这种悟性,一个人就不会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就会成为道德的奴隶,而道德也就会成为奴隶的道德,成为束缚人、压制人的手段,而不是形成人、解放人和提升人的手段。道德的起点是他律,终点是“自律”,最高境界就是“自由”。所谓自由也就是孔子所说的那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了一种审美状态。从他律走向自律再升华到自由,都有赖于人的道德悟性的提高。如果没有悟性,学生既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律,更不会有真正的道德自由。

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具有一种“感召”、“净化”和“社会制衡”的功能。

这种观点认为,道德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其特点就是不计成本,只讲义务,不讲权利,是以目标的高尚与否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尺度的。正如古人所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了救落水老农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这就是道德的。如果在该履行道德义务的时候讲究条件,甚至开口要价,就不再是一种道德行为,而蜕化变质为一种政治、经济或其它什么的交易,属于一种市场行为、剧场行为。所以道德之行和道德之教有而且应该有一种召唤、净化的功能,使学生具有一种与世俗相抗衡的力量,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寄托,作为人的价值得到实现。对于人类生活来说,这种召唤、净化直指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同于外在约束力量的内在约束力量,以一种不同于外在约束的方式实现对历史发展和现实生活的社会制衡。在当前社会道德生活许多方面失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甚嚣尘上的情况下,学校的道德教育更应该发挥它的这种感召、净化与社会制衡的功能。这是中国社会改革对学校道德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有人从道德的二元结构出发,阐述道德教育的功能。所谓道德的二元结构,是指社会道德包括基础文明和德性修养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基础文明就是健康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有的人都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必须接受,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也必须身体力行的东西。比如,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在工作上兢兢业业等。而德性修养则主要是反映了一种道德境界,一般地说,它是高于基础文明之上的,既包括了内心状态,更反映了外在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德性修养的人道德责任往往超越了基础文明的要求,比如说,在社会生活中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在革命事业中抛头颅、洒热血等。就两者的区别来说,前者是基本的、他律的、功利的、世俗的、统一的、适应的,后者是高尚的、自律的、理想的、神圣的、多样的、超越的。就两者的联系来说,犹如一座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德性修养是水面以上的部分,基础文明是水面以下的部分。没有水面以下的部分,水面以上的部分就不会凸现出来。道德教育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其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基础文明习惯的培养上,从而提高社会的一般道德水平,而不应是放在提高学生的德性修养,造就道德圣人上。再者,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也即是说,主要是在学校道德教育之外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基础文明是可教的,德性修养是不可教的。学校道德教育主要不应在不可教处努力,而应在可教处努力。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功能就应该定位在传播和提高社会的基础文明上。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问题

讨论到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有的人认为是低效的,有的人认为是无效的乃至负效的。究其原因,不同的人强调不同的方面。总的来看,涉及到学校道德教育内部和外部的方方面面。

第一,就目标而言,过去我们的目标定的太高、太大,甚至有不科学的东西,习惯于制造学校道德教育的“神话”,认为其无所不能。只讲理想,不讲功利;只讲超越,不讲现实;只讲方向性,不研究可能性。目标太高、太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就根本不可能达到。达不到的东西又必须去做,就出现名义上“加强”,实际上“淡化”,名义上“落实”,实际上“落虚”的现象。等到出了问题,又反过头来批评学校德育没搞好,而不愿意静下心来科学地分析目标上的原因。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这样做似乎也有些不公正。实际上,为了尽可能地接近这样的目标,他们工作非常辛苦,心理压力也很大。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德育之累”。

第二,在内容上,存在着“道德教育政治化,政治教育道德化”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把这两者区分开来。经常的情况是,用政治教育来代替道德教育,只讲政治立场,不讲道德修养,只讲道德的阶级性,不讲道德的共同性。整个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经常性地跟着社会形势变,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东西。有人打了个比喻,把整个学校德育比成一棵大树,那么道德教育就是这树的根和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这树上的花和果。德育之树的根若不深、干若不强壮,那么它的花必不鲜艳,果必不丰硕。例如,“”期间,许多人政治上跟着走,道德上却是两面派,伪君子。有人还指出,在内容上;小学讲共产主义,中学讲社会主义,到了大学才讲怎样做人,把内容的序列给颠倒了。在这方面,应该很好地汲取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一些宝贵经验,如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循序渐进,推己及人等。

第三,在方法上,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区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道德学习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区分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知识学习强调接受、理解和创造,技能学习强调训练、熟练和应用,道德学习强调潜移默化、个体觉悟和生活践履。与之相适应,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道德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我们的道德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就出在按科学教育,技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把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作为一种知识来教,作为一种技术来训练。其结果就是学生有道德之知,而少道德之行、道德之情和道德之信。在这方面,与会者还特别强调教育者自身道德素养以及道德教育的道德性的问题,认为只有有德之人和有德之教才能建构起真正的德育活动。如果讲马列的不马列,教道德的不过德,马列之教不马列,道德之教不道德,就必然导致整个德育的危机。

第四,在教育者方面,有人提出;由于现代社会变化加速,代沟扩大,教育者的道德立场和道德观念受到他们的生活时空的限制,在许多方面确实不适合或不能帮助今天的学生顺利地解决他们的道德难题。因此教育者在进行道德教育之前,应对自己的道德立场进行批判,不能作为一个绝对正确的出发点,强制灌输。

当前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普遍的师生关系的对立(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对立,青少年群体的一些反主流社会情绪)恐怕与此有关。有些道德难题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新问题,不能依赖于过去的观念和经验,而应和学生们一道去学习,来尝试解决。在新道德的建设方面,师生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在受教育者方面,有人认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变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得到重视。现代道德教育应关注这种受教育者的地位和需要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否则就会导致道德教育价值的失落。

第五,在外部环境上,当前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不高,势必影响到学校本体德育功能的实现,即所谓“5+2=0”(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教育,其效果等于零)。有人指出,由于当前现实生活中社会主群体(指中年人,是孩子们的榜样群体)的特殊历史经验,目前大都有一种利益追逐和物质补偿心理,对精神理想持一种冷漠或嘲弄的态度,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消极影响。有人认为,当前的一些影视作品的不正确价值导向,大众传媒的低级趣味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产生消解作用。还有人追随18世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强调指出一个健全的完善的社会制度具有强大的道德教育力量,而一个不健全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对普遍社会道德的进步,特别是对学校道德教育起到消极的作用。

第8篇:超越自我总结范文

第一:自我提升方面

在自我提升方面,无论从眼界、行动落实,事后总结提升方面,还是从自己待人接物,人情世故,EQ方面,自我感觉确实提升了很多。

在眼界方面,从阅读专业杂志,专业文章,到与客户交流,与同行交流,打开了行业视野。碰到问题,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解决,问题关键点在那里,已经能够做到胸中有丘壑。在行动落实方面,通过计划制定,行动方案的研讨,在过程中的表格落实,如何进行检讨,控制过程,保证按照目标的方向前进。当事情结束的时候,要进行总结提升。在事后总结提升方面,一定将事情的前前后后总结出来,形成文档,最好能够形成一个幻灯片,方便与各位同事进行交流提升。这三个环节搞定了,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行业与职业,都能快速理解,融会贯通,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在待人接物方面,我觉得自己已经在周围同事及合作伙伴中树立了沉着务实,有思路,有方法的形象,这一形象对于自己的前途会大有帮助。EQ提升方面,无论是正常工作,还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时,我都能够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策略与方法,然后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下去,大部分事情都能够顺利得到解决。

第二:专业文章发面

年初设定的目标是写30篇文章,每个月写2-3篇,到现在为止,总共写了48篇文章,可谓超出了目标,这个是自己当初没有想到的,今年所写的文章数量已经超过了前几年的总和。特别是调到分公司之后,进入了文章“高产期”,白天走市场,晚上写总结与文章,成了我的固定生活方式。因此,这段时间梳理思路,写总结,写文章特别多,做市场的思维已经慢慢形成,小到一个小区专卖店,大至一个区域,我已经能够看出应该如何去统筹规划。

在文章质量方面,可谓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在《销售与市场》上发表3篇文章,《厨卫电器咨询》上发表8篇,《现代家电》上发表10篇,《糖烟酒周刊》上发表2篇,算不上硕果累累,但对我自己来说,远远超过自己年初设定10篇的目标,确实是一个大的进步。无论什么事,只要你下定决心去做,上天都会帮助你,特别是与各杂志编辑建立了固定的联系,让我自己都感叹为什么这么顺。

多篇专业文章的发表,已经渐渐树立自己在营销行业与厨卫电器行业的地位,相信这一地位会越来越高。

第三:商务谈判发面

商务谈判是我自己感兴趣的发展培养方向,在谈判上面,我今年参加了四次谈判专家刘必荣老师的谈判培训课程,看了六本商务谈判的书籍,写了二十几篇关于商务谈判的文章。

随着对商务谈判的理解越来越深,自己对谈判越来越得心应手。在平时与竞争对手,客户沟通交流的时候,已经隐隐约约能够感受到自己能够控制这个谈判进程。在谈判中,该采用哪种谈判策略,已经能够做到事前有判断,事中有检讨,事后有预料。

商务谈判是自己的兴趣,一定不能放弃,要勤于学习,勤于总结,大胆谈判,大胆出击,相信肯定有好结果。

第四:体育运动方面

第9篇:超越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决算 超收超支结构 预决算偏离度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2000年以来,我国公共财政预决算一直处于超收和超支的状态,并且超收超支的规模不断增加,2011年,我国公共财政超收14154.43亿,甚至超过了2000年的财政收入总量,预算收入偏离度高达15.8%;公共财政超支9027.79亿,预算支出偏离度为9.0%。

本文研究的重心在于探讨我国公共财政预决算超收超支结构及其产生的原因,预决算超收超支结构在本文指的是超收和超支的构成,例如超收中税收收入部分和非税收入部分的分别占比、中央政府超收规模、地方政府超收规模等。本文研究的具体问题主要包括:我国公共财政预决算超收超支的总体规模及其结构;我国财政预决算出现超收超支的原因,以及上述超收超支结构出现的原因。

二、我国公共财政预决算超收超支结构

(一)超收超支总规模:超收超支规模持续扩张,且表现出一定规律性

2000至2011年,我国财政预决算超收超支规模持续扩张,从绝对量而言,超收总额从1057.46亿元增加至14154.43亿元,增长近13倍,超支总额从858.1亿元增加至9027.79亿元,增长进10倍;从相对量而言,预算收入偏离度由8.6%增加至15.8%,预算支出偏离度由5.1%增加至9.0%。超收总额始终大于超支总额,2011年全国财政超收总额减超支总额的差高达5126.64亿元,减去转入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1500亿元,其他部分仍处于游离状态。

(二)税与非税超收结构:税收收入超收比重较大,但非税收入的预算收入偏离度更高

2002年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都存在超收现象,2003年以后全国税收超支总额持续增加,2011年增加至10447.39亿元,预算收入偏离度达到13.2%,略低于当年总财政收入的偏离度(15.8%),非税收入超收总额持续增加,2011年增至3707.04亿元,预算收入偏离度高达35.5%,远高于总财政收入的偏离度。对比税收收入超收情况与非税收入超收情况,可以发现,在大部分情况下,税收超收总额远高于非税收入总额,构成超收的主体部分,可见,税收收入的预期过低可能是造成预算收入偏离度较高的一个较大原因,同时也反映出政府在税收方面可能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但是,非税收入的预算收入偏离度更高,且在大多数情况远高于总体水平,由此可以发现,非税收入超收更为严重,规范性和制度约束性更差。

(三)超支结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超支较为严重,公共安全超支不明显

本文主要选取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和公共安全支出两个指标来衡量我国财政超支结构问题,主要是因为一般公共服务指出数量庞大,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其中涵盖了人们比较关注的“三公经费”,而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维稳压力增大,公共安全支出也不断增加。从现有数据来看,2007年以来,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超支较为严重,而公共安全超支不明显。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在2011年超支1222.03亿元,预算支出偏离度高达12.5%,并且一般公共服务超支占全国公共财政超支总额的13.5%,但是2011年一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仅占财政总预算支出的9.7%。

三、我国公共财政预决算超收超支结构形成的原因

(一)超收超支的形成与我国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密切相关

在公共财政视角下,财政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财政收入和支出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参与和干预,财政收支的规模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二是政府财政政策。

在宏观经济运行方面,CPI越高,政府决算收入则越高,必然会导致预决算收入之间的差异增大,故而预算收入偏离度越高;GDP实际增长率越高,特别是高于预期的时候,税基扩大,故而税收收入增加,所以决算收入高于预算收入。从政策角度来看,财政赤字有利于减少预决算超收超支规模,主要是因为政府可以通过举债来解决财政支出的缺口问题,而债务的决定权统一由中央控制,从而能够对地方超收问题产生约束作用。

(二)制度不明确导致超收成为常态

我国《预算法》对超收缺乏明确规定,并且分税制下的税收返还制度鼓励地方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例如《预算法》第45 条规定:“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及时、足额征收应征的预算收入。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擅自减征、免征或者缓征应征的预算收入,不得截留、占用或者挪用预算收入。”在委托关系中,规则制约着人的行为,一旦规则不明确就会赋予人更大的自由裁量的空间,在地方政府预算执行中就表现为财政超收。

四、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的公共财政已经形成了超收超支常态化,以税收超收为主体、非税超收为辅的超收超支结构,而这一结构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宏观经济和财政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因此,要想改变我国公共财政超收超支的现状,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完善《预算法》的相关规定,强化预算在约束政府财政收支的作用,切断政府超收和超支之间的“直通车”;加强财政预算公开,具体包括政府内部公开和对公众的公开,从而强化政府预算执行的内外部监督;提高财政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完善预算编制的指标,从而减少预算收支与实际收支的偏差,从而提高财政预算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中央财经大学税收研究所课题组.我国财政超收收入研究[M].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秀芝.1994-2007:关于我国财政收支预决算偏差的考察[J].经济问题探索,2009

[3]徐阳光.收入预测与预算法治――预决算收入偏差的法律评估[J].社会科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