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精选(九篇)

诗歌朗诵背景音乐

第1篇:诗歌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不过,在北大朗诵会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诗歌,而是音乐,两个地下歌手的演唱让我记住一个名字

罗大佑。同时也让我知道“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是一种华丽的精神享受,这一意象直接左右我对女性的审美,从此我只对长发女孩感“”,并成功客串一把“超级模仿秀”,在一首诗中把“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演绎成“抵达你的咽喉我的舌”,从此落下瞎改歌词的病根儿。后来在跟北大历史系女生一场速战速决的情感缠斗中,我始终把“如此这般的深情若飘逝转眼成云烟”挂在嘴边,以至于我突然话密起来,罗大佑对语法的磨唧加上我爱情的失利,一度让我非常絮叨。不过,我还是铭记罗教父的深刻教诲:天下浪子不独你一人!我明白了,你浪,别人比你更浪,十八不浪十九浪,二十正在浪尖上,二十过后浪打浪,三十无风不起浪。

2005年,一个诗歌女青年要在大学组织一场诗歌朗诵会,让我重温八十年代诗歌如火如荼的感觉,要求我必须配乐诗朗诵。我许久不写诗,但坚持朗诵,特别是到KTV,不许别人唱歌,只能听我朗诵。

诗歌女青年问我:要用什么音乐配你的诗?我说:用陈明真“喜欢你从背后抱着我的感觉”配我的诗。女诗青说:陈明真没你高雅,不配。我说:我要有陈明真高雅,早混娱乐园了,没地儿混才写随笔呢。

第2篇:诗歌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快速、有效地背诵这些古诗词?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总结出古诗词背诵五法:模仿朗读法、创设情境法、借助音画法、分类归纳法、竞赛激励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有成效的。

1 模仿朗读法

朗诵是古诗词入门的途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诵,可以把诗词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诗词的主旨和意蕴,更准确地把握感情基调,从而引起共鸣,为下一步的背诵打下良好的基础。

指导学生朗诵就是要教会他们朗诵的知识和技巧,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对诗词节奏、重音、语速、语调的处理来表现诗词丰富的内蕴。杜甫的《春望》写得字字含恨,句句怀痛。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听录音,通过声音体会诗歌中那种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并适当进行示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联写诗人望见劫后的长安繁华已逝,只剩下一片荒凉,不禁悲愤交加。“破”字处理成重音,使人更是触目惊心,继而重读“深”字,更叫人满怀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可以适当处理成颤音,就更突出了悲痛的深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整首诗调子低沉,语速缓慢。学生在反复诵读体会中慢慢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从学生越来越到位的朗读中,笔者已经检测出他们对整首诗出色的把握,背诵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读出结构齐整,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在诵读训练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模仿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2 创设情境法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因此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发挥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还要品味字词,体会言外之意。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果能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背诵时在脑海中回忆这些形象和意境,则可令记忆更牢固。但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创设情境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我们读陶渊明的《饮酒》时,都会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所吸引,通过联想和想象,在我们面前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和情景:厌倦官场生活的诗人回归田园后,兴致勃勃地“采菊”,无意中看见了南山,“悠然”二字暗示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追求恬静安宁的心情,从“菊”的高洁品质中我们还能联想到诗人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

3 借助音画法

要读懂一首诗词,只有在了解了作者的背景与情怀之后,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掌握整首诗的思路,才能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或渲染特定氛围,或配上特定的画面,或播放恰当的音乐,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觉器官的积极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对加强记忆大有好处。

如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借用台湾歌手张清芳的MTV《水调歌头》。它用声音和生动的画面衬托出了气氛的飘渺,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较深切的感受,从而帮助了记忆。

4 分类归纳法

对古诗词进行分类归纳,往往可以达到点带面、化繁为简的效果,学生在比较中背诵,在背诵中比较,既能增进对诗词的理解,又能提高背诵的效率。笔者就曾要求学生对所学的悲秋诗、思乡诗、边塞诗、爱情诗、月亮诗,对含有“鸟”、“风”、“花”、“月”、“雪”、“柳”、“山”、“海”、“云”、“酒”等字的诗词句进行归纳,深受学生欢迎。

5 竞赛激励法

第3篇:诗歌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一、用好背景材料,理解内容情感

背景是诗歌的前奏。学生在诗歌学习之前,首先要去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内涵。诗歌是跳跃性很大的文学,人们往往难以清楚把握诗歌的主题,当了解了诗歌写作的背景之后,学生就会对照背景材料,心中豁然开朗。同样,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没有情感的诗歌就是一具腐烂的诗歌遗体,没有灵魂,诗歌就是无病。例如,我在进行《再别康桥》教学时,很费一番功夫:《再别康桥》是九年级下册的一首新诗,也是学生首次接触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的作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情感,我做了如下尝试:

1、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我利用诗歌进行课堂精妙导入。我朗读一首短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位著名的女性建筑学家的诗,让学生猜作者是谁,出示《林徽因传》中关于徐志摩在英国结识美丽聪慧并与之相爱的才女林徽因的内容,既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自然引出作者,也为学生理解这首诗做了一个铺垫。

2、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生动的诗歌画面

在我出示课件简介徐志摩的有关情况后,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深情的朗读了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片段,并希望学生展开想象,眼前浮现一幅幅画面: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桥的两端有斜倚的垂柳与荫护住。水是澈底的清澄,深不足四尺,匀匀的长着长条的水草。在康河中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3、赏析诗歌中美景,体味浓郁的文化氛围

康桥的自然美景让徐志摩钟情,而浓郁的康桥文化氛围使他沉浸其中,他受到了莎士比亚、拜伦、狄更斯、罗素等大家的影响,从此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道路。以上内容,既让学生感受到了康桥的风光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也了解了诗人在这里受到的文化熏陶。

二、反复朗诵,在朗读中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的语言凝练,在学习时不仅要感悟其中的人物形象美、意境美,更应品味其中的音乐美。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我在教学古诗时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我国很多诗词可以说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进行诗词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体会诗词的画面美和音乐美。在《再别康桥》学生朗读后,学生便能体会出诗人在即将离开母校前,在夕阳西沉的黄昏,他来到康桥徘徊,在熟悉的坏境中,诗人的眼里,一切是那么美好,曾经给了诗人那么多快乐幸福灵感,也许就此一别再也见不到了,诗歌第一节中连用“轻轻的”末尾一节连用“悄悄地”表达出的对康桥的依恋之情和轻柔的感情里那层淡淡的哀愁。

三、通过诗歌赏析,理解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

了解诗歌写作背景材料,反复诵读,进行赏析,体味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诗歌教学的流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再别康桥》教学中,当学生诵读了诗歌后,然后进行赏析:康桥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那么美,在中间几小节通过他熟悉的那些景物营造出美的事情。学生很容易找出“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接着,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一种景物描绘成一幅;体会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体会出宁静和谐的意境,“依恋―沉醉―欢欣”以及“夏虫为我沉默”隐含诗人无奈伤感的愁情。理解了中间几小节后,再读末尾一节,如何理解“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包含的内容情感有学生认为:这说明作者很潇洒的走,想抖落“离愁别绪,也有人认为是诗人不愿打扰心中喜爱的康桥的宁静和谐。

四、提升内涵,升华诗歌主题

在进行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诗词的思想美。例如,《再别康桥》教学结束后,在理解到以上内容后,我又提出一个问题:从徐志摩在剑桥学习时曾林徽因相爱却没有结局的经历,我们又可以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主题呢?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作出如下理解:诗人回到的校园,眼前此情此景是那么熟悉,但爱人和那段生活已成为美好的回忆,如西天的云彩,飘然远逝了。来到康河边,柔柔的垂柳在晚风中轻轻摇曳,夕阳中,它好像昔日恋人的飘逸长发。康河水曾倒映了恋人美丽的身影,如今只能做一条水草,才能与她厮守。回想过去与爱人在康河徜徉的一幕幕,诗人内心多么快乐幸福。夜幕降临,星光灿烂,闪烁的星星像恋人明亮的眼睛,也像她清脆的笑声化成跳动的音符,在晴朗的夜空中出现,诗人不禁想要放歌。然而回到现实,昔日的欢乐已尽消失,诗人因黯然神伤而沉默了,夏虫沉默,康桥也为诗人的感伤而沉默……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也可以理解成:对昔日恋人的追忆和深深眷恋的感伤之情。

第4篇:诗歌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导学内容

22.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

年 级

四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教师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填空的方法默写课文。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能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准备

图片、PPT课件、视频、默写单。

导学过程

学案

导案

设计意图

课前活动:听歌曲《送别》

一、导入

1.思考:猜猜取这个笔名的原因?

2.朗读人文主题。

3.齐读题目两遍。

4.看课件,知道课时目标。

5.说说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二、知作者

了解作者。

三、诵诗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个人展示。

2. 读出诗歌节奏,韵律美。

(1)自由读,读出诗歌节奏。

(2)汇报。

(3)听教师范读。

(4)跟读。

(5)齐读。

(6)多形式展示读。

(7)吟唱古诗。

四、明诗意

合作学习

1. 默读古诗,运用小贴士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交流、汇报。

2.带着感受朗读古诗,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全班交流。

3.汇报。

五、悟诗情

1.观看视频。

(1)谈谈感受。

(2)交流汇报。

2.进一步认识作者

(1)谈谈新的体会。

(2)把体会读出来。

3. 全班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配乐朗读

(2)背诵古诗

4.填空式默写古诗

六、拓展延伸

1.延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播放歌曲《送别》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一片冰心在玉壶。

2.介绍单元主题。

3.引导读课题。

4.介绍课时目标。

5.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作者

介绍作者。

四、诵诗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出示朗读要求。

(2)组织汇报,正音、评价。

2.读出诗歌节奏,韵律美。

(1)出示朗读要求。

(2)组织汇报,评价。

(3)范读。

(4)带读。

(5)师生齐读。

(6)组织学生多形式朗读。

(7)组织吟唱。

四、明诗意

布置合作任务

1. 提示:借助小贴士内容理解诗意。

2. 巡视指导。

3.组织汇报,评价。

4.梳理方法。

五、悟诗情

1.组织观看背景介绍视频。

(1)师引导。

(2)组织交流汇报。

2.介绍文字材料,补充背景知识。

(1)组织汇报。

(2)指导朗读。

3.播放音乐

(1)组织朗读。

(2)组织背诵。

4.发放默写单。

六、拓展延伸

1. 布置学习任务。

七、总结

创设离别情境

回顾旧知识

紧扣单元主题

明确课时目标

揭题

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初步感受韵律美。

激发学习兴趣

学会理解诗意方法

走近诗人内心,拉近文本距离。

当堂熟读成诵

补充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完成学习任务。

第5篇:诗歌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有效性;诵读;诗歌韵味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118

如何提高语文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笔者一直以来都在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学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近年来,古典诗歌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或者以琐屑的讲解为主;或者是学生缺乏理解、缺乏感悟地死记硬背,使得本应充满灵性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这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我们知道,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和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摸索中,发现一堂有效的古典诗歌鉴赏课,必须要充满古典的韵味、充满无限的情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提高课堂的效率。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组织课堂:

一、创设情境,轻松导入课堂

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导入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适当地创设情境,往往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图片展示,引人入胜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讲授古典诗歌时,借助图画可以再现教学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笔者在教学杜甫的《春望》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的图片,图片中有破败的房屋,有凋零的风景,有荒无人烟的村庄,有的是饥寒交迫的人们。通过这些图片,让学生深入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景象,体会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艰难,更能明白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苦楚。

2. 播放音乐,渲染氛围

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心灵、渲染情境。在课前或朗读时播些一些与诗歌情境相符的音乐,能够渲染、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时,笔者配上班得瑞的《静静的雪》这首曲子,进行范读。音乐的节奏缓慢低沉,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特别是读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时,音乐最易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学生体味连年穷兵黩武给社稷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使学生受到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爱民、恤老怜弱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创设一个好的情境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激情朗读,使课堂书声琅琅

读,是语文课堂上最重要的一环。一堂有效的诗歌阅读课,离不开朗读,只有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特别是在古典诗歌的课堂教学上,朗读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必须要重视读。

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建构起有效的阅读模式,让学生爱读、乐读、达成师生共读。在教学诗词时,每篇课文一般进行“四读”:初读――熟悉作品熟读――整体感悟作品品读――鉴赏作品诵读――背诵作品、熟读成诵。笔者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是这样把握朗读的:

初读:先让学生自由快速地朗读诗歌,要求划出生字,自己感悟诗歌的停顿,接着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把握诗歌的停顿,然后学生齐读诗歌。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等句的停顿。

熟读: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认真听,了解本诗歌的节奏,情感表达,然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整体感悟作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此时,诗人的境况、诗人的心情都需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到。

品读: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如何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在经历了无数的艰难之后,为什么诗人想到的还是“大庇天下寒士”?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通过品读去讨论、探究。

诵读: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背诵作品,熟读成诵,最好是当堂背诵。在课堂上,经过反复诵读,很多学生基本能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熟能生巧,学生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要能朗诵,读出感情和读出韵味。

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古典诗歌的教学必须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和能力;我们要带领学生学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古典诗歌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领悟诗歌的意境,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和熏陶,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静萍.创设情境 以美激趣[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8).

第6篇:诗歌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一、“知人论世”,激发学生情趣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代诗歌作品时,应该“知人论世”,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无力,而将与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如我在教学陆游的《书愤》这首诗歌时,课前先讲一讲陆游的生平经历和《示儿》的相关资料,然后紧扣全诗一个“愤”讲开去。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愤”的真正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书愤》浸透着陆游的亲身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二、尽情享受“吟诵”之美

有的学生教师问:吟诵是古代人读书的方法,我们今天用普通话朗读古诗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吟诵它呢?吟诵究竟有何意义?我认为,吟诵既是历代文人学子读诗、读词、读文普遍采用而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又是一项自娱自乐又娱人的高雅的艺术活动,今天我们吟诵古代诗歌,对于深入鉴赏诗歌内容、写作诗歌、研究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诗歌,它们之所以久为传诵,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用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引人想象的美好意境。学会了吟诵,首先可使我们在鉴赏时更充分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吟诵的效果不仅优于默读,而且胜过用普通话以现代的方法朗读,它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情味。这是因为古典文学作品音节的安排有特殊的规律,如果不吟诵,就不能展现其妙处;如果不吟诵,就更不能很好地“由声入情”。吟诵都依一定的腔调进行,而吟诵腔调自具一种特殊的韵味;加上吟诵作为一门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技巧。我在教学杜甫的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是这样做的:先请班上朗诵水平高一点的学生用普通话以现代的方法朗读一遍,然后我范读,作纵声朗吟。完了之后两厢比较,那位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水很高,朗读也有技巧,而我抑扬顿挫合度、疾徐轻重有致的吟诵,更能充分再现杜甫当年忽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那种欣喜若狂的神态,因此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细嚼慢咽,领悟内涵

诗歌作为我国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或婉约、或愤慨、或苍桑、或温柔,且咏且叹,一波三折,无不包含深情,尽吐作者之心事。理解古诗,每个环节都应伴随着朗读、诵读直至背诵的训练。教法多样,读为上策。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吟诵”之重要。《示儿》沉郁悲凉,《咏柳》欣喜明快,《游园不值》惊喜无限……古代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要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教师可采用个人朗读、范读、齐读、轮读等多种方法,最好再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使学生学会读诗,读好诗,乐于读诗,陶醉于读书。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确实,有些古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我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诗时,我边吟边画,在黑板上依次画上了几颗枯藤,缠绕在老树上;几只乌鸦,在秋日黄昏的氛围中鸣飞;一座小桥静卧在流水之上,这里有人家,一匹瘦马迎着强劲西北风,行进在小道上……而学生在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诗成、画毕,学生目不斜视,向往不已,仿佛进入了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中。

四、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时刻注意用优美的话语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让讲述语言的美体现出诗歌的美,学生的课堂情绪就跟着带动起来了,这种做法起到语言点拨的作用。

2.用 “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古诗教学中,还应图文结合,驰骋想象,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不能只让学生理解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其实,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流动图画

3.用“美”的旋律,唤起学生的灵感。

第7篇:诗歌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我从不反对学生手里拥有语文教参)、课外书籍、网上资料,比比皆是。应激发学生自己做课前准备,自查资料,课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查得的成果,大多数学生都有极强烈的表现欲,做起来非常起劲。学生自查资料,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导”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入诗歌的意境中。“范读,教师范读,尤非讲究不可。”教师的精彩的范读,常常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去读书、查资料、动脑思考的方法,灵活运用。

第二阶段:“学”。这是诗歌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有多种方法,主要有:读、悟、述、品、评、诵等等。

“读” 是熟悉诗歌。任务是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读文章一样,学习诗歌也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构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读,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的范读。

“悟”是感悟诗歌。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

“述”要强化形象描述,让学生深切感受诗的形象。可以是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有响声有光彩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导”时,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地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以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抒写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将这一形象描述出来。

“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清代诗人吴修龄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诗歌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这一点,和“悟”相一致。

“评”是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谈自己对诗句字句的看法,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角色诵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体味并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时要求朗诵者“进入到原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即所谓‘进入角色’,把原作品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中再一次燃烧起来”。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再现诗歌的激情,和诗人产生共鸣,并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蕴涵的美。学生在练习“诵”中进一步学会学习,大大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第8篇:诗歌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一、激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愿学、爱学、乐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诗歌心神向往。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在诗歌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欲望。可以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如配乐朗诵、录音示范朗读、配乐讲解、吟诵等,或通过引导画画的情境创设,激发兴趣,感知诗意。如:教《钱塘湖春行》一诗,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诗人描绘的景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景物简单描画,这样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诗境。

2.开展多种活动,保持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联句比赛、与诗词有关的常识比赛等;开辟诗歌专栏,展示学生在各项诗歌竞赛活动中的成绩、学生诗作和诗歌鉴赏文章,介绍学习诗歌的心得体会等,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其成果的机会。这样,才会帮助学生长久保持对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品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诵读这种方法是贯穿始终的。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品读诗歌,以达到感其形、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1.一读感其形。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新诗也是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在读中去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如朗读《乡愁》一诗时,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叠词,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轻描淡写,但它们却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谐和宛转的音韵,初步感知诗中思乡怀亲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悟如怨如诉的思乡之情。

2.二读悟其情。以诵读著称的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教师要启发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揣摩诗文作者的情感,要感觉那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我启发学生在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怎样由街灯联想到形态相似的明星?怎样大胆而有意地把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的灯笼?进而领悟诗人抒发的感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做到对诗歌感情的独有体悟。

3.三读记其文。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背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地、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

三、练笔。新课标在注重教法、学法的同时,仍是听、说、读、写并重,写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诗歌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指导学生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手段予以延伸拓展,做到学以致用。

1.仿写。仿写是模仿写作的简称。学习《繁星春水》后, 我让学生对“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就小了。”进行仿写,学生也是妙语连连,如“井底的蛙,/你自以为是时,/天地便小了。”“笼中的鸟,/你安于供养时,/天空就远了。”在仿写过程中,我们可以揣摩学习写诗的一些基本手法。如,由此物到彼物的联想,给物赋予人之感情的拟人,给笔下形象涂上理想色彩的夸张,用寥寥几笔抓住形绘出神的比喻性描写等等。

2.改写。改写是以原作为依据,适当改变原作的体裁、结构、表现手法等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有可供发挥才华的天地,在语言的运用、材料的组织以及对各种文体的掌握方面,还是有练习价值的。在学习诗歌《石壕吏》后,我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不少学生完成得非常出色。在内容上,他们作了一些必要的增补,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这些情节都在情理之中,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充分体现。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都很好地体现了诗歌原作中的主题。

第9篇:诗歌朗诵背景音乐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诗歌教学 摆正位置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它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学习诗歌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审美情趣。那么诗歌教学该如何与信息技术整合,把诗歌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如一股股甘泉,无声无息流进学生们的心田呢?笔者根据诗歌教学的课程标准,以及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对诗歌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作了探究。

一、古典音乐渲染,宜创设情境,把握意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诗歌,最重要的存在形态是意象。意象与情感如影随形,但要能很好地体会意境与情感,必需要有一个舒缓、安静的欣赏氛围。而课前学生复杂的活动,复杂的情绪,不利于走进诗歌。所以,在上课前一二分钟,以优美,舒缓的古典音乐飘荡在整个教室的上空,所有的学生都会被这种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吸引,就会很快安静下来,这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诗歌的意境氛围,给诗歌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情境,构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把要强制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的知识,变为无意注意而轻松获得,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名家录音范读,宜理解诗歌,把握情感

声音最具有表情功能,能使诗歌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播放古典音乐作为背景、较好地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诗情画意”中。中学教材中有许多古典诗文名篇,最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景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学《乡愁》时,可先让个别学生自己读,可能许多同学会不住地摇头,会说感觉不对。其实在朗读上学生有自己的感觉,只是还不能准确把握朗诵,后听名家朗诵,学生会很赞同,很多学生会不断模仿。所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听名家的朗读,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学生的朗读要好得多。这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运用多媒体朗读可有效地防止语文课堂中那种繁琐的讲析。本来,这类作品就是比较重感悟,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与品味,理解与欣赏。有些古诗有音乐配唱,学生很喜欢唱歌,可以在歌声中感悟诗的意境,在歌声中记忆诗句。

三、精巧动画板书,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以前学校的老师往往只是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书来进行教学。知识呈现方式十分的单一,还有很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只能靠老师的讲解,师生互动效果不佳,这样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思维常常停滞不动,课堂往往沉闷不堪。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比较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板书的呈现可以方便快捷,清晰,并能多次有层次,循序呈现。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懂得学习诗歌更要注重理解与品味。而非仅仅停留在诗歌的死记硬背的层面上。

四、对比资料拓展,宜丰富知识,提高情趣

学习诗歌,还要让学生能了解作家与之相关的作品,或者不同作家的相似题材作品,甚至了解这些作品的评论,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或者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诗歌,甚至是了解别人对诗歌的不同见解,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合适的呈现方式。进行比较阅读,拓展阅读,不断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乡愁》的时候,不仅拓展了解了他的《乡愁四韵》,而且,联系了古诗词中表现“乡愁”的作品,读马致远《秋思》并赏读相关的评论,使学生对这类诗歌的理解与品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写作思路呈现,宜增强背诵,积淀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