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智障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智障康复训练

第1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智障儿童;康复;微课程;设计开发

智障儿童运动能力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运动能力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康复课程的开发与运用受到了教师及家长的欢迎,但由于受其专业性和时间性的限制,限制了康复课程在非康复专业教师和家长中的推广使用。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这种限制,在智障儿童康复课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针对智障儿童运动能力的特点,初步形成了以运动能力康复训练为主的微课程资源体系,为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了有效的学习支撑,在学校和家庭康复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使用。

一、微课的基本概念

微课,又称为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左右时间,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可视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微课的形式是自主学习,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载体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相对于普通课程,它是教育现代化在特殊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物化体现,是特殊教育人文化、差异化的具体要求。

二、微课的设计与开发

(一)主题选择

运动能力的发展是人类各种活动发展的基础,它与人的感知觉、思维活动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智障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的顺序与健全儿童是一样的,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随着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不同的是,智障儿童比同龄正常儿童发展起点迟、速度慢、最终达到的水平较低,特别是大肌肉群和技巧性运动及手部精细运动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对智障儿童科学系统地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改善其运动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学校根据正常同龄儿童运动能力达到的标准,制订了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康复训练的长、短期目标及康复训练评估标准。

(二)教材编写

在制作微课之前,学校根据智障儿童运动能力的特点和训练内容,结合家庭康复训练实际需要,编写了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康复训练系列校本教材。这样不仅为儿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康复训练提供了可以遵循的范例,更重要的是为系统微课程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学校针对以往的康复训练就是无数次的重复,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问题,采用亲子互动或游戏的方式,把康复内容融入其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有效的康复。

(三)教学设计

1.时间设计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学习习惯,运动能力康复训练系列微课程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最长不超过10分钟。

2.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康复训练微课程主要是对智障儿童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的一种技能训练,观看对象主要是家长和智障儿童。(1)在片头,开门见山地点明本课的主题、所需用品。(2)在具体内容的讲授过程中,针对康复训练的重点进行条目式的知识讲解或对详细过程进行演示,突出重点内容,显露主干内容。(3)在结束时,采用鼓励性、号召性的语言,鼓励智障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进行康复训练。

3.模板设计

为了通过模板来引导微课程开发者使用稳定的结构框架,对思路、内容、资源进行有效的设计,建构了微课程设计模板,具体分两部分:(1)微课程信息表,主要是介绍本节微课名称、意图、适用对象、康复目标及器材准备;(2)微课程具体内容。根据微课程的内容进行构思和设计,将微课程设计内容填入微课程设计模板中。

4.教学语言设计

在微课程中,由于时间有限,我们根据内容将讲解的语言和手势、动作、表情融合在一起,要求语言准确、简明,富有感染力,突出重点;手势、动作、表情清晰明了,与内容讲解达到一致。

(四)微课的录制

智障儿童运动能力康复训练系列微课视频,主要采用拍摄的方法进行录制。拍摄器材采用手机或摄像机,确保在录制过程中的视频质量。我们在整个录制过程中主要采用固定镜头,针对讲解内容的重点或者动作比较难掌握的,则采用近景和特写小景的画面录制。

在录制微课视频时除了注意镜头的切换,还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要注意录像场景周边的嗓音和环境,确保录入的声音清晰无杂音,保证画面里的物品整洁有序,颜色不能花哨,以免喧宾夺主,分散观看者的注意力。

2.要注意光线的明暗,尽量顺着光线录像,防止背景光的亮度高于主画面中的人或物,防止画面模糊看不清、亮屏或黑屏。

3.使用的录像设备不要抖动,特别是近距离拍摄时禁止画面晃动,注意特写镜头的拍摄角度,镜头拉近时要缓慢。

4.视频在开始或结束录制时,前后要留有5~10秒的空白,为后期制作统一标志,加入微课内容及制作者信息,加入转场特效等留出足够的时间。

(五)后期制作

在后期制作时,需要对原视频有瑕疵的地方进行剪辑修改,或根据平台要求进行格式转换,为了美观进行统一片头片尾的制作等,这就需要借助电脑软件进行后期制作。在后期视频制作中,我们利用Power Director 8.0软件对视频风格做了统一设计,并对录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剪辑。片头与片尾均采用和视频像素一致与内容相关的卡通图片为背景,片头显示微课名称,片尾显示制作者信息。从片头到正题、正题到片尾及正题中远、近镜头及特写镜头的转换都增加了转场特效,增强了微视频的流畅度、整体性和美观度,并在主要环节适当加入文字提示或说明,根据内容增加了背景音乐。

三、微课的应用与推广

(一)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广受欢迎

微课的出现,为康复训练营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具体的表达工具,激发了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康复训练单调的学习模式,使康复训练在愉悦的环境中落到实处。

(二)微课在教师教学中易于操作

面对智力障碍学生,教师有时束手无策,那些看似简单的康复手法,要真正地在学生身上操作,往往无从下手。微课中专业的康复方法,清晰的康复训练步骤,使教师有了学习的范本,大大增加了学生有效训练的机会。“人人都是康复训练者”的理念,通过对微课的自学和实际操作中得到落实。

(三)微课在家庭康复中成效显著

有的家长凭借自己在课堂训练时的印象,在家中凭印象训练,往往会适得其反。微课的介入,打破了场地和时间的界限,优秀的微课可以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训练,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使用,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微课在“互联网+”中得到应用

我们根据当前手机智能的普及、应用,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创新性地搭建了特教资源APP平台,将微课程等项目列入其中,家长通过在手机上安装APP平台不仅可以轻松获取所有资源,还可以通过注册、登录,在线与他人进行交流,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保证了康复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2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智障儿童康复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1980年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被引入到我国,并在逐步应用过程中广泛普及于特殊教育,对智障儿童的治疗有较明显的康复作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俗称为“元素教学法”,也称为原本性的音乐教学,其主要是指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演小剧、演奏奥尔夫乐器等多种形式,使智障儿童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并鼓励智障儿童通过自己理解即兴发挥创作,从而使智障儿童综合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实现对智障儿童治疗并康复的目标。在智障儿童的康复过程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手段丰富,包括有听力训练、语言学习、节奏训练、创造性能力培养、律动训练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智障儿童康复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从三方面论述其在智障儿童教学中起的康复治疗作用。

第一,以发展运动能力为目标,以打击乐器为训练工具,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培养提高智障儿童的自主生活能力,发展智障儿童的协调性,从而达到康复治疗效果。

智障儿童的康复治疗首先应该体现在自主生活能力上,使其具备能够自理简单生活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以打击乐器为训练工具,发展智障儿童运动能力,从而促进其协调性的改善。奥尔夫节奏教学重视智障儿童的参与性,强调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中充分体现智障儿童的主体参与性,并以此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通过打击乐器节奏来吸引智障儿童,迎合其对节奏的掌控来带动智障儿童自主进入教学活动中,并通过反复的训练让智障儿童掌握音乐节奏,使之成为其身体协调性训练的有效帮助。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训练与课外交流要充分结合起来,社会关爱与家庭关心要同步协调,才能使其认识到节奏训练对康复的作用,从而更配合老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笔者曾以节奏训练为主,辅导其他教学手段和工具,让部分智障儿童在运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上有很大的进步,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学校和家长的赞誉。自主生活能力是智障儿童接入社会的端口,也是融入社会的必备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节奏训练有助于智障儿童获得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康复作用的典型表现。

第二,以口语交流能力为目标,以音乐旋律为训练手段,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旋律音乐,提高智障儿童的交流能力,改善智障儿童的情绪调节,从而达到改善智障儿童自我评价的目标,使其树立更强的信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旋律训练,是智障儿童记忆能力和情绪调节与管理的重要训练形式。音乐教学包含丰富的语言体验,通过音乐旋律与歌词的反复训练,再加入智障儿童特殊的经历,很容易成为智障儿童记忆的素材,从而增强其记忆力,增加交流词汇的储备。音乐老师还可以通过音乐旋律训练,编出特殊的音乐旋律,并加入视听效果,把智障儿童日常接触的人和物串联起来。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智障儿童的交流交际能力,又能丰富口语表达词汇,加强记忆力的训练。比如以学校、教室周围的事物,以及同学的人名作为对象,通过特殊的音乐旋律和音乐节奏,在反复练习中让学生把内容记忆下来,并与同类型的同学进行交流,这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促进脑部与智力开发;另一方面更能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为改善自我评价、调节与管理自我情绪奠定扎实的基础。不难看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过特殊的旋律训练,可以增强智障儿童交流能力,改善情绪调节能力,增强自信心,修正自我评价,从而促进智障儿童心理健康。

第三,以自主编曲能力为目标,以音乐游戏和舞蹈结合为训练手段,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原生态创作,鼓励智障儿童自我创作,提高智障儿童主动性,改善其依赖心理,从而达到提高智障儿童学习能力的目标。

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音乐游戏和舞蹈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而将两者结合使其成为自主创作的训练手段,不仅符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初衷,更是改善智障儿童自主创作与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智障儿童由于其对音乐、游戏、舞蹈等节奏感强、有律动的形式,有更强的吸引力,音乐教师就要充分应用这些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智障儿童在教学活动中自我发现。通过音乐游戏与舞蹈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也无形中强化学生节奏与音乐的合拍,训练其节奏感与协调性。在这一前提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更鼓励原生态创作,通过学生自唱自舞,来观察智障儿童的发展情况与阶段,不仅可以为下一步康复教学提供依据,而且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主动性。智障儿童原生态创作,能更好地反映其内心活动,教师与家长针对此进行鼓励,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使智障儿童获得到心理愉悦感和成就感,改善其依赖心理,提高其自主能力和主动性。

总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训练手段非常丰富,音乐教师要从智障儿童的特点出发,通过与之相适应的训练,有针对性地从发展运动能力、交流能力、自主能力出发,以提高并改善智障儿童协调性、自我评价及学习能力来达到康复治疗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自理能力培养,从而从根本上为智障儿童融入社会扫清障碍。在特殊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更能彰显以人为本、以智障儿童为本的宗旨,从智障儿童身体发展到心理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康复作用,值得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于雪琴.奥尔夫音乐治疗对智障儿童的干预研究[J].艺术百家,2012,(06).

第3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儿心量表; 康复时间; 协调障碍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hildren who are at the aged 0~6 of years ol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examination table to guid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zentrale koordination-storung(ZKS)children healing training. The study will help and expand the scale of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Methods 204 ZKS children were designed for two groups as random and equally. For A group, The children were suffered at 2006~2007 years, as the content of neuropsychologlical examination table for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For group B the children who were suffered at 2007~2008 years do regular rehabilitation. Then compar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recover time and effect. The two groups children’s age, gender, state of illness and the time of rehabilitation every day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Then the effect and time of rehabilita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Two groups of children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covery time,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ect.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neuropsychologlical examination table for children ZKS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Neuropsychologlical, development examination table for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Central Coordination disturbance

中枢协调障碍是由德国学者Vojta博士在1976年提出的,是早期诊断脑瘫的代名词,用于一岁以内不能确切的诊断为脑瘫,将来又有可能发展为脑瘫的危险儿。孙世远[1]等对早期脑瘫做了明确的描述:患儿有引起脑损伤高危因素,临床具备早期诊断四要素: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及肌张力异常,和Vojta姿势反射异常。我院康复中心收治的患儿以一岁内居多,特别是小于六个月的患儿,初诊多为中枢协调障碍,常应用儿心量表来评价患儿的病情,应用儿心量表指导患儿康复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均为我院康复中心治疗后随访的患儿均符合早期脑瘫的诊断,入选标准:①患儿有引进脑损伤的高危因素;②早期有哭闹、睡眠差、易打挺、吐奶、易憋气使劲等早期脑兴奋症状;③临床表现具备早期诊断四要素;④头颅影像学有相应改变:如脑室扩大、白质发育欠佳等。病情分度[2]:2006~2007年间筛选110例为A组,2007~2008年间筛选110例为B组。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程度,每天在院康复训练的时间均无差异,训练师亦相对固定,两组患儿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为本人经手治疗,康复中心的常规训练有:PT、OT、ST、药物、高压氧、水疗、按摩、早教、感统、脑循环、神经电等,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小年龄患儿以被动活动为主,训练项目少,大年龄患儿要主动参与,训练项目多。智力落后患儿加高压氧、药物、脑循环等治疗。肌张力特高的患儿先降肌张力,后改善其运动能力。

A组患儿:严格按照儿心量表的标准制定的训练内容选择训练项目,根据精细动作、大运动、语言、适应能力、社交行为五大功能区的具体内容,按照患儿的实际发育年龄做相应年龄的训练内容,当各个能区发育不均衡差别较大时,可以各个能区分别开按实际发育水平年龄来做,例如:患儿智力已达6个月水平,大运动在3个月水平,运动发育就从3个月做起。

B组:按照以往常规的康复方法,先做康复评价后制定训练计划。两组患儿经康复合格回家后做家庭训练,于一岁之内每月复诊一次,于1岁、1.5岁、2岁随诊。所有患儿均在康复中心做综合康复训练,训练的内容、方法可有区别,每天训练的时间完全相同。由于两组患儿中各有4名患儿因生病、家长放弃、经济等原因未坚持训练,故排除了对方组相同年龄、性别、病情的共8名患儿入研究。

1.3 评价的方法[3] 主管医生为评价组组长,成员有:运动疗法师,包括,PT师、OT师,主要评价患儿的运动能力相当于几个月的水平,有无异常的姿势和肌张力,两侧肢体的肌力、肌张力是否对称,手的应用功能,运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及制定下一步治疗计划。语言师:主要评价患儿语言能力、理解力、手眼协调能力、操作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等智力、语言方面的问题及制定下一步训练措施。康复护士:评价患儿与人交流能力,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主动运动的意识等智力、语言方面的问题。主管大夫作最后总结:①智力水平:是否落后,落后者相当于几个月水平;②运动水平:是否正常,落后者有无肌张力、肌力的异常、异常姿势、病理症等问题。治愈的标准:智力正常,运动落后在2个月之内,无异常的姿势和肌张力,病理症阴性,复查颅CT正常者。儿心量表的方法(首都儿科研究所,1998):根据五大功能区:精细动作、大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计算出其具体数值与患儿的正常月龄比较,算出DQ值、大于85分为正常。

1.4 病情的转归 A组患儿:治愈92例,未愈10例,B组患儿:治愈93例,未愈9例。19例未愈均确认为脑瘫,诊断符合1988年杭州会议的标准[4]。

1.5 康复的时间 从患儿入院时间至患儿治愈出院的时间。由医生评价,确定患儿的治愈出院时间,未愈患儿继续治疗。

2 结果

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6.0独立样本T检验程序。

3 讨论

儿心量表以往多用于评价康复患儿的发育状况,用其指导康复训练国内报道甚少。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A组患儿在院时间有所缩短,困此提高了本康复中心的患儿周转率,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节省了患儿家庭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中枢协调障碍的诊断有明显的年龄界限及时效性,缩短了患儿在院疗程,把那些治疗较晚即将成为脑瘫的患儿在短期内解决,从另一侧面讲也是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这方面的研究还在观察中。

治愈率两组患儿相差不多,与早期均应用药物,高压氧的治疗是密不可分的。A组患儿的疗程之所以能够缩短本人觉得与早期患儿的智力开发是密不可分的。智力训练在提高患儿智力水平的同时又可促进运动的发育[5],因中枢协调障碍患儿以肌张力的问题为主诉入院,智力发育是许多康复机构非常容易忽视的。有的康复中心特别是PT训练师非常注重运动疗法,以此做为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主要训练内容,以大运动做为评价疗效的金标准,而小于6个月的患儿智力发育,精细动作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错过了最佳治疗的最佳时机。工作中许多患儿智力提高慢,患儿主动运动的意识差,运动能力的改善是非常慢的。

临床中有许多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肌张力下降后肌力特低,运动能力进步缓慢,但要比智力落后的患儿进步快,可能是由于边缘智力的原因,而以往的“经验主义”,总觉得患儿眼神可以,智力不落后,但用量表细卡发现患儿确实智力是边缘的,这些患儿运动能力落后不多,但动作缓慢、笨拙。如果能注重早期的智力开发,可缩短这些患儿的疗程。

智力发育是运动发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哪个患儿的运动能力可超过智力,智力落后的患儿的运动能力是非常难改善的。在儿童康复中智力落后患儿是脑瘫患儿的7~8倍,应引起儿康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康复训练中把智力放在第一位是必须的。6个月、1周岁、6~7岁的智力发育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说明6个月、1岁的发育对远期预后有预测意义[6]。

阮连英认为:早期干预是指一种由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以促进高危儿智能发育。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对高危儿进行早期干预,发现该治疗在防治后遗症产生,改善患儿智力发育等方面有显著疗效[7]。6个月、1周岁正是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发育的关键年龄,在关键年龄点通过干预让患儿的智力水平达到正常,将是患儿一生的财富。对于那些形成脑瘫的患儿以后的生活中,也增加了社会竟争能力。

我康复中心近几年出现了6例初诊为中枢协调障碍后发展为孤独症者,这方面的追踪正在观察中。智力的开发应从康复训练开始时就介入,国内许多康复、保健机构均做出了非常成功的范例:欧萍等的《婴幼儿智能开发与发育鉴定表》详细的阐述了情感和大运动、精细运动、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六大功能区相应的智能开发和早期干预,采用综合干预措施,以健康教育、情感、智能开发为突破口,提供了早期情感发展的促进办法[8]。刘月余等对中枢协调障碍及脑瘫患儿的早期智力干预临床验证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9]。中枢协调障碍患儿和高危儿一样,均须得到全面的早期的发育,成长为健康儿,把脑瘫消除在萌芽状态,这是儿童康复工作者的责任。

两组患儿分在不同时间,是非常可取的,避免了治疗方案的不统一,使康复训练计划得以圆满完成。儿心量表注重小儿的全面、均衡发育,综合、系统的分析每个月份的小儿特点,是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全面评介小儿发育的量表,应用它对小儿细致的描述来针对性地康复发育落后的患儿,让他们达到正常,这是康复工作中一个非常好的借鉴。各个能区发育不平衡是中枢协调障碍患儿的特点,应用量表适时的纠正功能发育的偏差是一个非常好的捷径,促进患儿的全面康复。提高治愈率,降低脑瘫发病率,提高人口素质,这才是儿童康复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孙世远.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7-9.

[2] 谢鸿.高危儿保健和脑损伤的早期诊断.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57.

[3] 彭慧,聂立伟.0~6岁小儿心理发育量表评估1岁内康复患儿的信度研究.华北煤炭医学院学,2009,11(5):631-632.

[4] 林庆.小儿脑瘫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中华儿科杂志,1989,27(2):162.

[5] 鲍秀兰,华,等.早期干预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的研究.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42-45.

[6] 周雪娟,罗艳斐,梁建凤,等.高危新生儿智力发育的随访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3(5):449-451.

[7] 阮联英.抚触联合早期干预对中枢协调障碍患儿预后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70-171.

第4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智障儿童教育现状对策一、智障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智障儿童的入学现状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智障儿童的入学分三种情况:一是随班就读,二是在特殊教育机构接受康复训练,三是被关在家里。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低下,起点低,发展缓慢,顶点不高,正常孩子很容易掌握的知识,他们往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一定学会。而且由于许多接纳智障儿童的普通学校由于班额过大、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缺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等原因,造成智障学生的随班就读很自然地变成了“随班混读”。

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的智障儿童在正常的学校接受教育,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到二年级或三年级就不得不退学。在退学后,家长就让他们呆在家里。其中有15%的智障儿童是在被正常的学校退学后,又被家长送到培智学校。只有25%的轻度智障儿童直接进入培智学校等特殊教育机构学习。在培智学校,他们只是学习识字和一些简单的数学,大部分学校没有技能培训。即使少量有技能培训的学校,对他们的培训也是搞“一刀切,齐步走”,不是“量身定做”,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有14%的智障孩子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是智力残疾后,感觉抬不起头,就把他们关在家里,孩子与社会失去了互动的机会。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智障儿童的入学率更是不容乐观。特别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许多智障孩子根本就没有可以接受教育的学校。

(二)智障儿童的家庭现状

1.家庭条件的限制

我们调查发现,智障孩子家庭条件一般都非常差,生活极度贫困。家庭的“完好率”比正常儿童要低得多,如父母离婚、“爷爷奶奶”托管、多人残疾、过于愚昧等,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普遍存在。

2.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1)过分溺爱

许多家长感觉孩子智障是自己的错,老是觉得对不起孩子,于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担心孩子被送出去后“受罪”,感情上不能割舍,把他们牢牢地“保护”了起来。造成了许多智障孩子无法走出家门,没有机会接受特殊的教育。

(2)家长观念落后。

有数据显示,85%的家长认为:“孩子没什么希望,是家庭的负担,”对孩子“只养不教或顺其自然任其发展”。于是,孩子落到了“奶奶不管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尴尬境地。

还有些家长觉得家里有智障的孩子,是上一辈子没做好事,是一种耻辱,有种家丑不可外扬的狭隘观念,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更不愿意让孩子入学。

(三)培智学校的教育现状

1.课程体系陈旧,严重不适应现代特教的需要

目前,供智障儿童使用的教材还是1988年编写,已经有20多年,现在看来,它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智障教育的多维目标;注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一,忽视学生智力差异的多样性;注重教师的主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它在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已经不适合当前智障教育的需要。

2.培智学校教育内容普通化,没有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改革教材

有80%的培智学校无生活自理教育,缺乏系统训练,康复课根本就没有开展过。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情况亦不容乐观,学校对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学生管理松散,有的还将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障碍学生和智力障碍学生“集中起来”看管,随班就读则成了“随班就坐”“随班就混”。

3.专业教师的缺乏

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一线老师只占了25%,有75%的老师在此之前对这一行的教育是“门外汉”,一窍不通。专业教师的不足、现有教师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缺乏,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康复和发展。

4.智障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智障学生心理现状的调查来看,他们心理起点很低,成长非常缓慢,顶点也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简言之,智障儿童一般不是某一心理过程水平低下,而是整个心理活动各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

二、智障儿童的教育对策

(一)开发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开展学生的康复训练

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提出了“以生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张我们的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具体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既要使学生在实用生活知识、技能以及习惯等方面得到培养与发展,又要让学生体验愉快的学习过程。简言之,就是学生学习的东西要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以生活为核心”,开发、整合课程教育资源,革新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法,开展康复训练。

(二)改革智障教育的评价体系

智障教育效果的衡量,并不在于学生学习了多少系统、复杂的知识,而在于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得到多大程度的满足,生活能力得到多大程度的提升。比如,智力得到多大程度的开发、行为得到多少矫正、自我服务水平得到多少提高,等等。

(三)改革学校教育方法

1.教育具有针对性

在培智学校,有的学生可能学到一定的程度就再很难有进步了。随着年级的上升与正常学生的差距会逐渐拉大,这就要求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每季度)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估。具体标准可参考中国残联编写的《智力残疾儿童系列康复训练》进行评估。评出“优势项”和“劣势项”。针对“劣势项”制定和调整每月康复计划。康复老师将训练的主要内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训练反馈等情况每周至少进行记录一次。

2.把握智障教育的实用性

培智学校应给智障学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实用的技能训练。轻度和中度智障学生的教育,应该知识与技能并重,他们的学习内容要“以生活为核心”,与生活密切相关。

如在学生教洗手时,可以每天在洗漱时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做,并逐渐减少协助,也可以把它编成口诀,一边做一边说,帮助其记忆。

(四)改变家长的观念,鼓励家长参与教育康复

1.家长参与

教师要鼓励家长参与智障儿童的教育康复,不断地向家长传授教育康复的基本知识和缺陷补偿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切实承担教育的任务。家长的参与,能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丰富和情绪的稳定,起到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

2.送教上门

对身体残疾程度较重不适合入校的智障儿童,教师可以上门服务,定期培训家长,让他们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家里给孩子完成康复教育和训练。

参考文献:

\[1\]银春铭.智障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6,1.

第5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调查报告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主要包括吃饭、穿戴、如厕、卫生、购物等等。由于智障儿童的大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他们感觉统合能力差,知觉速度慢,注意力分散,动作不协调,从而造成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但是,这种现象通过教育与训练是可以得到改善的,为了使训练更有针对性,在2016年4月份,笔者对本校七个培智班共78名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问卷围绕学生的生活需要进行了饮食、穿戴、卫生等能方面的设计。在各位班主任和家长的协同帮助下,学生全部完成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发现,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特别是对那些技巧性较高的生活能力存在严重问题,家长也不够引起重视,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一、我校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现状

1.智障儿童饮食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2.智障儿童穿戴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3.智障儿童卫生方面生活能力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智障孩子在饮食、穿戴、卫生等方面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正常孩子偏弱很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训练才能达到比较正常的水平,因为他们的自理能力不够的原因比较复杂。

二、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基本原因分析

1.生理疾病是造成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首要原因。部分智障儿童伴随着肢体缺陷,肌肉耐力不足,他们感觉统合异常。如触觉过于敏感或过于迟缓,长期生病以致体弱易疲劳;由于发育迟缓,引起他们手眼协调差,精细动作不能完成。另有一部分是精神障碍:如自闭症,多动症,情感障碍,癫痫症等,他们情绪异常,不愿听从指令,自理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2.心理缺陷也是引起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重要因素。智障孩子依赖性强,惰性强,做事动机不足,自信心不够,易受挫折,碰到一点点困难就退却,导致他们失去了很多炼的机会,所以各方面能力较差。

3.环境影响更是造成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智障儿童的家长往往持两种极端态度。一种是对孩子过分怜惜和爱护,孩子的一切事物都由家长包办,如穿衣、吃饭;另一种是对孩子不注意,不耐烦。例如:孩子自己端碗吃饭,饭粒撒落,或者碗打碎了,家长就表现出不耐烦,“还是喂你吃吧!”其次是学校的教育训练不够专业到位。学校老师虽然都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学习,但智障儿童的个别差异大,问题多,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训练方法还研究得不够,致使很多孩子的教育训练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动作的反复训练上,不科学,不系统,不深入,这势必要影响到最终的训练效果。

三、对策与建议

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恰当地改善他们的环境和进行专业的教育训练,那他们的状况是能够得到改善和提高的,甚至有的孩子能正常地生活。

1.加强康复训练,提高智障儿童肢体的协调性。《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康复训练是一个综合性强,与智障儿童生活紧密相连,并且以感知觉、手眼、手脑以及肢体协调性为主的基础性训练,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借助一定的康复训练平台,帮助他们锻炼肢体的协调能力,如感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运动能力训练等,也可通过蒙台梭利训练,提高学生的精细动作。我们学校要把康复训练系统地纳入课程当中,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记载,有评估,有总结。

2.注重示范辅导,使智障儿童掌握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让智障学生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他们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因此,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训练要循序渐进,多示范、多辅导、多练习。教学时可以把一个训练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极其简单的操作动作,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操作动作中学起,然后将分散的操作动作连贯成一个整体操作过程。例如:穿鞋子,可以把整个穿鞋过程分解成几个简单的步骤进行教学。①一手拿起鞋子②将同侧脚抬起放置于另一腿上③双手握住鞋帮,让脚趾头对准鞋口,并伸进鞋口④用力将脚伸入鞋内,顶到鞋尖⑤伸出食指插入鞋后跟,并用力将鞋后跟往上提,使脚后跟紧贴鞋底跟。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耐心地一步一步分解指导,学生跟着老师学,小步子,多循环,从而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等。

3.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智障儿童生活自理的信心。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他们在游戏、情境中学习本领。当智障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要多用表扬性的语言,使智障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另外,可以定期进行生活技能比赛,也可以邀请家长参加,通过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生活技能的兴趣。

第6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脑性瘫痪;智力;康复

【中国分类号】 R74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45-01

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是神经系统成熟过程中的俩个方面,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脑瘫儿童智力低下的原因首先是由于脑的病理改变为基础,如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各种先天原因所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室扩大,神经细胞减少,胶质细胞增生,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时引起的室管膜下出血,脑室旁白质软化。足月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时可以引起栓赛扬改变。脑坏死多见于皮质深层或白质内,还常见到髓鞘发育不良,脑血流减少等。其二是由于脑瘫儿童运动,语言,视觉,听觉等不同障碍造成其外界环境感知的减成智力低于同龄儿童,第三,疾病的影响。

脑瘫患儿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不同的脑瘫儿童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同一患儿在不同时期也可表现不同。但是,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肌张力异常,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可高可低,甚至在不同时期也可发生改变。2动作及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具有异常的运动模式和异常的姿势。3反射异常,脑瘫儿常表现原始反射延迟或消失,平衡反应减弱或延迟出现。4运动发育迟缓,脑瘫患儿的运动发育一般不能达到同龄正常儿的发育水平。

脑性瘫痪是由固定的脑部病变引起,通常难以治愈,治疗以康复治疗为主,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康复训练内容;运动疗法每日2次,每次45分钟,以bobath法为主,对肌张力增高者加用上田法,翻身爬行不能者加用vojita法,均配合低频电疗法,头皮针辅助疗法。儿童的生理特点是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如果训练项目枯燥乏味,训练效果就会受到影响,通过各种形式,音乐,玩具,语言等方法诱导患儿产生主动运动,反复多次练习,同时强调在运动学习中利用视觉和语言反馈的重要性,制定康复目标,指令明确,J进行一些基本的学习,如数数,分辨左右等,将一些动作比喻为飞机,大炮及一些小动物的形象,引起脑瘫儿的练习兴趣,要能调动患儿的热情,在功能活动中使这些运动表现最优化。当运动已成为已经获得的能力时,智力水平体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速度上,当运动成为已经获得或受限时,智力因素表现为解决运动障碍的能力。因此对于脑性瘫痪儿童,智力水平对运动发育更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障碍作用,康复干预效果和智利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智力水平高的儿童训练时接受信息及分析处理能力强,易于学习新的运动模式。脑瘫儿童智力低下的特点与其他弱智儿童一样,发展的起点迟,发展的速度慢。达到的水平低。主要表现有:感知觉能力差(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类别的区分。识别声音大小,声调的高低,甚至皮肤对冷热的刺激的反映)。记忆障碍(记忆欠缺目的性,机械记忆相对较好,思维直观,缺乏概括性,目的性,灵活性以及独立性)。言语发音障碍,发音不准,吐字不清,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在康复训练中不应仅重视对肌张力。异常肌张力低下的干预治疗,更应注意智力因素与运动发育的相关性,在治疗中强化对患儿智力障碍的康复。

结论:脑瘫儿童康复的目标是充分发挥患儿所具有的潜能,将残疾降到最低,使其能够获得独立生存,达到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目的,因此康复干预效果和智力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智力因素在脑瘫儿的综合康复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讨论:在正常儿童中,智力因素参与运动的始末,通过运动探索,解受新的运动感知体验,反馈人脑的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存储为运动记忆。在运动结束后对自身的运动进行评估,形成运动的技巧,为运动发展存储更多运动模式。对于脑型瘫痪儿童智力水平对运动发育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笔者还发现翻身,爬行对身体协调性要求高的项目和智力水平有更高的相关性。有研究发现在协调性运动过程中。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前额叶血流量增加,而一般性的运动中前额叶血流量减少。提示:随着运动复杂性的提高,对认知能力的依赖性程度也随之增加。

参考文献

[1] 黄真'运动学习'相关理论及其在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02(7);652-655

第7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脑瘫对患儿身心的发展十分不利,要求护理人员以及患儿家属能够加强对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视,以合适的康复训练方式提高患儿的治疗效率[1]。本次试验为了分析儿童脑瘫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1例儿童脑瘫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1例儿童脑瘫患者,按照编号奇偶法将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家庭组(n=36)和常规组(n=35)。其中,家庭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2-8(4.7±1.2)岁;常规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7(3.4±1.6)岁。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院内康复训练方法。院内康复训练包括患儿语言功能训练、肢体功能训练、手功能训练等,同时医生要为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告诉患儿家长脑瘫的主要病因,让患儿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加强防范。

家庭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家庭康复训练。除了常规的院内康复训练,医疗人员还需要在患儿出院前指导患儿家长学习必要的康复训练方法,以帮助患儿完成家庭康复训练。家庭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1)语言功能训练。以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频率,先让患儿进行简单的发音、数数和说话,然后给患儿播放简单的音乐,让患儿跟着学习唱歌。除此之外,家长还需要对患儿进行图文训练,帮助患儿习字[2];2)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有意识的让患儿自己穿衣、沐浴、进食、入厕,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3)方案训练。由于不同的患儿有着不同的瘫痪情况,护理人员在患儿出院前应该协助患儿家长制定有针对的个性化康复方案[3]。例如,让患儿参与制作陶瓷,锻炼患儿的实践能力,或者让患儿做些简单的手工工作,指导患儿玩积木等,发展患儿的发散思维,重视患儿的个性化发展;4)功能训练。家长应该让患儿能够通过关节活动以及站立、抬头、翻身等运动来增强身体的活动度,改善患儿的肢体功能。

1.3 疗效判定:好转: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基本完全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基本恢复正常;失效:患儿瘫痪部位功能恢复、智力发展以及其他发展改善情况不明显甚至病情加重。

治疗康复率=(好转例数+有效例数)/治疗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5统计软件包对患儿的好转率、有效率和康复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俗疾睿ā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可知,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3.讨论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4]。脑瘫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患者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合并智力发育缓慢等,对患儿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要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的双重配合。脑瘫患儿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其需要经过家长和患儿的长期配合,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获取成功,实现患儿的正常成长[5]。传统的脑瘫患儿治疗以医院内部康复治疗为主,这种康复治疗效果较为一般,患儿难以在短时间的康复训练中获得明显康复。家庭康复训练是在医院内部治疗的基础上实现的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对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肢体发展、智力发展等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组的好转率为58.33%、有效率为36.11%,康复率为94.44%,明显优于常规组的好转率48.57%、有效率25.71%和康复率74.28%(P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杨良政,张艳卿.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模式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03(19):260-262

[2]史艳,王飞,李跃峰.康复训练结合家庭康复指导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05(03):420-422

[3]周满相,黄任秀,覃晓燕.家庭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4,24(07):3907-3909

第8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一、嬗变中传承,探索中提高

金山区康复幼儿园是金山朱泾健康幼儿园的园中园,是一所招收3~7岁智商界于45~70中轻度的弱智儿童康复训练及教育的全日制公办二级一类幼儿园。受上海市残联、市教委、金山区残联、区教育局及朱泾镇政府的多重领导,是中国残联全国首届智残儿童幼儿园3个试点园之一。

1994年,在金念勤园长的带领下,以“关爱康复孩子,回归自然,帮助每一个幼儿使之接受适合个体需要的学前教育,为实现残疾儿童也能平等、参与、共享教育权利”为宗旨,康复班特教团队面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各种智障孩子“摸着石头过河”,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当时的特教班老师没有人接受过正规的特殊教育教学的培训,老师们对于特殊教育这一领域还很陌生,虽然老师们知道智障孩子的教育教学有别于其他普通孩子,但是,如何设置有效的适合智障孩子的教育?老师们购买了特殊教育书籍,查阅大量的资料,向相关教育教学专家请教,在实践中边探讨边矫正。

一个朴素的思想指导着大家,面对智障儿童,要把普通教学计划变得简单易懂。于是,她们着手对普教的教育教学材料进行改编,在多次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将教学计划制定得更详细、教学内容设置成最简单,老师们自编了游戏、歌曲和绘画教程,还自编了手工教材,创编了十万多字的自编教材,自制了许多教学玩具、用具。孩子不能掌握的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实践,如果孩子进步了那就说明教育教学成功了。1995年,被列为中国残联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援助项目。

康复幼儿园初创6年的时间里,金念勤园长带领特教班的几位班主任老师不断尝试特殊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总结了不少的经验。她们发现,智障孩子在语言及动作方面都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遗忘快,情绪变化也是随心所欲。于是,老师们尝试通过在个别教学以后,将孩子一日活动中的一段时间融入健康孩子的教学活动中去,如户外活动和游戏活动,发现智障孩子能快乐地参与健康孩子的活动,喜欢跟他们一起玩。经过实践和探索,老师们开始进行《学龄前智残儿童康复训练实验研究》,这一课题获得了当时金山区教育教学论文的评比一等奖,上海市教学科研研究成果三等奖。这一成果意义非凡,老师们对于智障儿童和健康儿童的同步教学探索,一到春天,特教班老师带着智障孩子跟着普教班的孩子一起去大自然感受快乐,呼吸新鲜空气,在野外教给孩子认识花朵、小草,体验大自然的美。一到节日,老师们也会带领孩子在幼儿园里参加各种传统节日的游戏活动。在这些实践基础上,他们总结出一套针对智障孩子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启了今天很多特殊学校正在进行的普特融合教育,可以说,这对之后的特殊教育工作起到了一个带头示范和创新的作用。

虽然康复幼儿园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截止到2003年,金山区智障儿童入园率仅仅只有2.2%,康复教育面临着重大考验。2003年下半年,新园长徐辉上任了,面对挑战,她缜密思考,和老师们多方研究讨论,如何适应学前特殊教育日益增大的需要,对本园特殊教育的前期工作进行梳理总结,并制定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康复幼儿园的特殊教育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完善中规范,开拓中发展

徐辉园长带领老师们认真努力,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校舍改造到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完善,从师资队伍建设到特殊教育课程开发,从引领家长育子理念转变到教育方法的更新,从家教关系融合到社区资源的利用,让幼儿园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蓬勃发展。

1.营造积极氛围,争取各界支持

金山区政府、教育局、残联等部门的领导及专家非常关心特教事业的发展,多次光临指导康复幼儿园的保教活动。他们在徐园长的陪伴下,参观康复班的教学活动,对感统训练活动、蒙氏训练室、益智室、音乐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提出改进指导意见。领导们与特教教师亲切交谈,深入了解康复幼儿园特教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特殊孩子的不同症状,并与康复班的小朋友进行近距离的交流。

上海市和基金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领导和老师陪同台湾的特殊教育专家、上海的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电台主持人、医生、大学学生、公司职员等各界爱心人士来了,他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大家感受到了社会爱心力量。2012年,上海市和基金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与康复幼儿园进行了爱心手牵手的活动,他们不仅给康复幼儿园的教师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教给老师们一些实用的教育技能,同时,还与智障孩子开展一对一的个别训练,为幼儿园捐赠了轮椅,开展个别训练课程和专业康复治疗课,志愿者老师们奉献了他们那份深深的爱。

康复幼儿园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每逢节日来临,由区残联、台侨办、区民政局、元祖公司联合组成的慰问团都会前来,为每位特殊儿童送来礼物,中秋节,当孩子们接过包装精美的礼盒月饼、粽子等。拿着象征爱心和团圆的月饼时,个个喜笑颜开,有的还迫不及待地想拆开尝鲜。社会各界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也使特教老师更有信心,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去关心这些孩子,引导他们逐步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做,能够尽早回归社会,给特殊孩子的家庭以希望。

在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督导调研工作中,上海特殊教育专家何金娣老师、董李凤美学校的校长、长宁区教育局等单位的领导纷纷前来观摩特教教育教学,在对康复幼儿园给予高度评价“朴实、扎实、厚实”的同时,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意见,使康复幼儿园对于今后的工作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老师们对特殊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2.完善教学设施,提高办学条件

康复幼儿园在2009年10月由原先的健康路255号搬迁至坐落在健康路371号的原金山区聋哑学校改建成的健康幼儿园分园内,园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建筑面积由原先30 平方米扩大到200多平方米。其中,拥有康复教室99 平方米、感觉统合训练室81平方米、蒙氏训练室33 平方米、墙面精细动作训练室33 平方米。2011年12月,为康复班添置电脑、空调、液晶电视机、触摸式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钢琴、电子琴等先进的教学用具。还配备了整套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蒙氏训练器材、幼儿健身器械和精细动作墙面操作器材,新建了2个淋浴房,添置了教学用具、学具、橱柜、木质床铺和大量幼儿玩具等。

2009年10月,康复班园舍改建后为幼儿建立了无障碍设施,增加了洗手间的扶手、大、小便的坐便器扶手、进出教室的轮椅滑坡、盥洗淋浴房、幼儿安全绿色通道、教室软面墙包、活动室软面地垫等,确保残疾孩子的安全。同时,不断加强安全教育,进行疏散演练,严禁事故的发生,为幼儿创设了安全、愉快、温馨的环境。

3.锻造教师队伍,提高专业水平

徐辉园长认识到,教育发展,师资为先,教师发展,培训为重。因此,康复幼儿园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认真主动地学习,立足园本教研,促进多元发展,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实践中相互学习、相互启迪,促进教师更深入地去分析幼儿、分析教材,共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共同分享活动成功的喜悦。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市级的教研活动与学习进修,吸收时代信息,到上海市特教学前教育机构参观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从2009年开始,每年参加两次市残联举办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同时,每年都派老师参加由市教委组织的跨区县的教育教学观摩和讲座培训。在加强业务进修与研究的同时,保证每月一次的特教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教学能力,通过观摩、外培、自培、感悟和实践等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积极寻找开拓对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新观念、新路子,提高训练的康复效果。利用外出培训的机会吸收外界有经验的康复训练、教学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在实践、摸索中尝试创编了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康复训练教材。2009年特教老师都持双证上岗,2012年引进第一位特教研究生。

徐辉园长十分注重引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她经常告诉老师们:“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幼师,当你身心投入的时候,你会发现做一名特教幼师就要做一名快乐的幼师。”现在,康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深深懂得“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优秀是一种习惯,成功是一种心态。”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特教幼师?首先要拥有一个快乐平和的心态。俗话说:“笑一笑,少一少,愁一愁,白了头,”虽然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在大人看来是不懂事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管好他们的吃、喝、拉、撒、睡,还要教给他们一定的技能和知识,一天下来累得疲惫不堪,有时偶尔也会因为个别孩子的顽皮不听话或其他的某种不顺而牢骚满腹,可回头又不曾想过,孩子是无辜的,他们天真、可爱、幼稚、无暇,没有理由去承担我们的生活包袱,而且3~6岁的幼儿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幼儿的个性形成和健康成长。另外,教师如果整天没有好的心情,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不但对自己的健康不利,而且也会加大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喜欢你这位老师了。所以,如何做好这些“星儿”老师 ,要在思想上摆脱倦怠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做一名快乐、健康的幼儿教师。

康复幼儿园积极探索特殊教育机构中残障儿童教育与康复的有机整合。主动与医务人员和专家联系,加强医学知识的培训,鼓励教师尽快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运用医学知识和特殊教育理论相融合,提高教师的特教理论水平和专业教育技能。医教结合,逐步形成一支有特教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对特殊幼儿的教育诊断、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咨询、矫治、康复训练等提供方便与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特教质量。近年来,康复教学和研究不断有新突破,有2项课题被立为市、区级课题,《运用医教结合开展中度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实践研究》等已结题,课题《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康复研究》成果在2011年中获得等第奖。这些研究成果全面地总结该园特殊教育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成果,从理论、实践、成效等不同角度反映了特殊教育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

2004年至今,金山区康复幼儿园在徐辉园长的带领下,特教班的老师们开始了又一次的创新之路,并以其孜孜以求的学术之心、大爱奉献的责任之心、理解支持的教育之心展现了特教工作者的眷眷赤子之心,以其坚持、奉献的实际行动为这群折翼的天使插上飞翔的翅膀,整个特教教师团队对区域特殊教育所做的积极贡献得到了专家、媒体及广大师生的赞誉,多位老师分别获得了上海市特殊教育贡献奖,上海市金爱心奖、金山区巾帼奖,教师们自己创编表演的小品《特别的爱》获得了上海市“身边的感动”DV大赛教育系统二等奖,金山区教育系统“三为”师德小品表演一等奖、师德风采展示巡演活动优秀表演奖,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上海市和金山区二、三等奖,教育教学案例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论坛会上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获得华师大专家的好评,研究课题在市级、区级立项并结题,多篇论文刊登在上海市特殊教育论文集中。

4.建章立制促发展,规范管理上档次

康复幼儿园紧紧围绕上海市二期课改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认真抓好常规工作,结合幼儿园办园目标,建立各类制度和岗位聘任制。期初审议工作计划、期末审议工作总结、经费,力求有序工作。通过制度规范教师言行、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自主管理能动性。积极实施民主管理,明确各岗位职责,每学期根据各岗位职责与要求,对教师和保育员工作进行考评,激励教工积极性,每年暑期总结反思一年来的情况,完善考核内容,使职工的考核合情合理。形成“我就是我们”的工作氛围,只有健康的老师才能教育出健康的幼儿。通过教职工之间的合作,积极为幼儿园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体现了每一位教职工“自尊、自信、自主、自强”的自主管理意识。激励大家平时工作精益求精,工作有效。

5.做好档案管理,实施即时评估

为新入园符合康复条件的幼儿申请办理“阳光宝宝卡”。 为在训残疾儿童建立完整的康复服务档案(一人一档)。形成二期课改背景下的特教园本课程。形成园本课程的方案,为实施特教新教材的园本化而进行配套方案,并有相应的主题活动评价及教学活动的即时评价。使康复教学更具时代特色也有相应的评价手段。幼儿康复训练信息化归档。最后归档存入幼儿园的档案室,做好登记工作以便日后翻阅、查看。

康复幼儿园注重激发智障儿童训练与家长训练兴趣,提高康复的效果,做好对每个孩子康复效果的评估工作。每学期初、学期末都对幼儿进行学习、训练情况进行评估,科学合理地指定个别化训练的计划与内容。加强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着重训练生活自理技能,养成良好习惯。为孩子做好“六个一”:一个长期计划,一个短期计划,一本家园联系册,一本成长档案记录本,一周活动记录,一种以上动手操作的训练工具,最后以个案报告总结类型形成特色。使每位幼儿都有新入园到毕业的每学期受训情况记录,同时做好这些受训儿的成长记录。

6.遵循特教规律,有效开发课程

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遵循特教规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会使更多的折翼天使重新找回生命的自觉,享受到成长的快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康复幼儿园坚持进行有效的课程研究开发,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在幼儿园初创的十年间,他们主要开展了主题式的特殊教育教学课程模式,利用托班和小班阶段的书籍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主题活动,根据入园时间段的变化开展了一系列如《小宝宝》、《我爱我的幼儿园》等主题活动,认识幼儿园的环境、认识老师、阿姨和身边的人。在情感培养方面,根据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融入课程中,针对不会说话、情绪控制差的孩子,他们利用主题活动将孩子的家人拍摄成录像、照片,在教室里巡回滚动播放,使孩子有亲近感,愿意跟老师一起学说话,老师们将动手能力、感知能力、生活、认知、言语发展能力等融入主题活动中,设计了很多教学内容:如美丽的森林、白天和黑夜、我是小小运动健将、我的本领大、爸爸妈妈我爱你、分糖果、好吃的食物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深受孩子的喜欢,他们在活动中跟随老师一起唱唱、跳跳、做做玩玩、学说话、学走路、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找到了乐趣、转变了情绪、改变了原有状态,在很多时候大家见到这些智障的孩子都会说,孩子们进步了,不乱发脾气,会主动问好,他们真的也很可爱!听到了他人对他们的评价,老师们感受到主题活动能够使孩子受益,让孩子们的能力逐渐提高。

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老师们感受到,目前最有价值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学会生存。于是,尝试改变原来单一的主题式教育教学模式,将孩子的生存课程融入教育教学中,明确了指导思想: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其重点指向是健康领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徐园长带领老师们开展了一系列生活课程探究,其中,“我的本领大”――手的功能训练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让孩子体验洗毛巾和洗脸的过程、挤牙膏刷牙的过程、喝水倒水的过程、用餐分汤勺分小碗的过程、自己穿脱衣服的过程等,鼓励孩子帮助老师、阿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收拾玩具、收拾衣物、大年龄的孩子尝试照顾比他小的孩子,给小年龄的孩子穿衣物、互相帮助如厕、洗手等,在这些情感沟通中学会与同伴相处,学习语言交往的能力。

老师们发现,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很主动地去参与,他们乐于学习、乐于游戏。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大家认识到,生活活动的开展对于孩子的生存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因此,以生存教育为主,主题式活动为辅助,配合感统训练、个别训练、小组训练的活动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逐渐成为康复幼儿园课程的主要亮点。

三、关注未来发展,奠基健康人生

特教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这些折翼天使享受到最好的关爱和教育,让他们的未来人生能够绽放出多彩的光芒。为此,康复幼儿园在积极探索园所教育的同时,广泛开发社会资源,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为孩子们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1.普特融合,回归主流

融合教育的理念在康复幼儿园园经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已深深植入健康幼儿园所有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心中,已使更多的人了解残疾儿童、理解特殊教育,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康复班的孩子每周两个半天要进入普通班学习,教师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为其选择最适合融合的班级,让特殊孩子在普通班的教育教学形式下体验集体生活,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语言发展、游戏能力方面有重点的进行融合,让特殊孩子更快地适应大集体生活学习的状态。

为了提高普特融合教育的质量,教师仔细研读孩子的特点,为每个孩子选择适合的班级进行融合教育。此外,特教教师主动与普通教师融合交流,业务学习中一起探讨“特殊孩子的行为矫正”,开放集体教学活动“学戴小手套”、“我最爱干净”、“我的小手本领大”、“秋天的水果”、“小鱼,小鱼,游来啦”、“我是小小运动员”等一系列的生活、语言、音乐、运动等活动,共同为特殊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

同时,成立学前特殊幼儿入学评估专家组,为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进行了现场评估,并为每位幼儿开展医学评估,为每位残障学生建立了个人档案。这些活动得到了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与广泛赞誉。

2.联合家长,形成合力

对每个特殊家庭来讲,每时每刻都要慢慢熬,在这千百万个煎熬的日子里,人们总会期望一些安慰,而康复幼儿园对特殊孩子的理解呵护就是残障学生家长心里缓解干渴的甘露。

家长不只是特殊儿童的监护人,更是特殊教育工作的合作伙伴,应成为特殊教育工作的决策者和监督者之一,是特殊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孩子的父母直接参与我们的工作”是康复幼儿园的工作目标。他们探索的具体工作包括:(1)面对面地交谈:开学初的入学交谈了解孩子的状况,了解家长工作及与孩子一起生活的状态;(2)每天通过随访和电话、微信、QQ等方式联系孩子的父母,针对孩子状况需要请家长配合并向家长介绍家庭康复训练工作的方法;(3)通过家园之窗向家长介绍科学育儿知识和康复训练的知识;(4)开放半日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请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5)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会了解家长的想法,同时介绍康复训练的情况。通过这些富有成效的家园共同协作方式,家长感受到园里老师的真心。

让我们听听家长的肺腑之言:“我们是一个智障孩子的家庭,对孩子的病如何治疗,如何接受正规教育,如何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同所有的残疾儿童家庭一样,陷入了困惑与不安的境地。我们有幸在金山区健康幼儿园康复班接受康复教育。在这块特教资源丰富、基础雄厚的宝地,我的孩子接受了较系统的特殊教育。我的孩子经过三年的康复训练,学会了自己生活自理,学会了说话,能与成人交流,看起来比以前开朗了,楼道里的邻居们也说孩子乖了很多。”

在上海评估工作现场,评估专家和教授对康复幼儿园的工作大加赞赏:“你们的孩子明显比没上幼儿园的孩子要阳光自信!”

3.广泛发动,奉献爱心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呵护折翼天使的氛围,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队伍当中,康复幼儿园发动组织了志愿者活动,很多富有爱心的人,近距离地了解到社会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一群因为各种生理和心理障碍,需要特殊照顾和关怀的孩子们,一群为了这样的一群孩子而四处奔走,亲力亲为的爱心人士们,有的终生都致力于这样的奉献!尤其看到这群特殊孩子的一些出乎意料,甚至惊奇的才华,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伟大!自闭症孩子、智障儿童、唐氏宝宝……一个又一个无邪的灵魂,一张又一张天真的笑脸,在见证爱的伟大:因为有了特教老师的特别关心和爱护,使一般情况下容易被忽视甚至看不到的生命奇迹,在这样一群孩子身上被挖掘出来,点亮他们看起来平淡的生命,也点亮周围人的心灵,更激励着更多孩子家长前赴后继,催化更多爱心力量的成长。

全园上下每位老师都在全心全意地为特殊教育贡献着想法和行动,不计较名利得失,真心为了这群特殊孩子的明天会更好。为孩子,为他们的家,为了更多的人,创造出更多有形和无形的价值。在金山区康复幼儿园这片爱的土地上,这群孩子们正在一步步成长,一步步回归到主流社会,相信这种爱终会遍布各个需要的角落。

4.医教结合,综合康复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感受到,如果把特殊教育学校只当作单纯的教学单位,对残疾孩子仅仅施以单纯的教育,而没有医学和康复等方面的介入,残疾学生的发展便难以达到最佳的程度,取得最理想的效果。综合一些特殊而典型的病例,老师们看到,孩子无法参与集体生活,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最终,老师们的付出将会付之东流。

因此,对于这部分孩子来说,迫切需要有系统、针对性的早期康复,但是教师面对残疾孩子的病情及一系列的问题,没有医生的专业化医学知识,老师只能束手无策。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确定康复训练的目标,更需要医生参与的意见,智残儿童越早接触正规的康复教育,他们的康复效果会越好。

康复幼儿园以“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实施的一项基本原则,构建“综合康复体系”,根据特殊儿童(包括多重障碍者)身体发育规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综合康复”干预活动。通过医学康复、心理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以及职业康复等多重手段和方法对特殊儿童言语、运动、认知、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多重干预,促进潜能发挥,就能帮助特殊儿童发展到比较好的程度。

通过“医教结合”的方法,可使过去医教分离所分别进行的工作有效地进行整合,达到相互补充、各施所长,利用先进的康复治疗对智残儿童采用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进行专项检查、诊断和治疗,同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使其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一个综合治疗,利用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对智残儿童进行补偿教育。

如,对于智障儿童,老师们根据孩子发展的不同时期,为他们制定了动态康复计划和实施方案。在康复初期,主要以医学康复为主,教育康复为辅。经过一段时间的医学康复后,孩子会说,能说了,老师再进行教育康复,这时,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各占一半。而到了最后,主要以教育康复为主,医学康复为辅。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的集体教学中,以能说“妈妈”这些带/m/的词作为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有的孩子说不准“妈”这个音,甚至有的根本就不会说。通过调整把/m/作为该孩子言语矫治的个别化康复目标,通过口部运动的治疗帮助孩子解决发音障碍的问题。家庭康复的内容也紧紧围绕着既定康复目标。比如用杯子进食法、夹压舌板等方法和父母一起玩。从而达到康复目的。一段时间后,孩子不仅能说单个的/m/音,还能说双音节,甚至三音节词。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很多孩子开始开口说话了。脑瘫孩子小利,初来时只会啊啊大叫,什么也不懂,孩子有需求时就乱发脾气,经过一段时间,老师摸到了孩子的性格,开始和孩子建立同伴关系,对其进行口肌训练,让孩子的口部肌肉有自主的伸缩意识,随后以小步子递进的方法逐步教给孩子学习说话的方法,一年以后,孩子能听懂别人的话,并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交流,孩子的脾气小了,有主见了,会主动学习,逐渐学会了生活自理。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感动得流下热泪,看到孩子一天天的变化和成长,家长逐渐从悲伤中走出,看到了家庭的希望。

学前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真正特殊的行业,金山区康复幼儿园二十年来开拓探索,孜孜以求,既总结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也对当今社会背景下,特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当前,学前特殊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法律规范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法规政策宣传不到位;(2)特殊教育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压力偏大;(3)学前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课程设置形式单一、教材使用零乱。这些问题是具有很大普遍性的,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

对于学前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康复幼儿园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索,提出了他们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需要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特殊教育观――人文关怀,享受快乐。

第二,需要进一步引领家长转变子女教育的观念误区。特殊儿童的家长过度保护限制了他们自主性、自信心的发展,减少了他们主动与同伴交往的机会。普通儿童的家长由于对学前融合的缺乏认识,担心孩子模仿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也影响了双方的交往。特殊儿童常因诸多原因将自己排除在同伴之外,但是他们还是需要得到同伴的关注。爱的需要,保育与爱的养育,集体归属感等都是影响幼儿快乐情绪和积极学习的因素。家长要尊重儿童,尊重他们有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需要。特殊儿童家长不要因为担心受到歧视而阻止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普通儿童家长也应正确看待特殊儿童,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知道差异并非坏事,和有差异的人做朋友也不是坏事,要学会关心爱护弱者,培养正确的世界观。

第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亟须完善特殊教育法规政策,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加大力度:树立特殊教育法律意识;提高特殊教育立法质量;建立特殊教育法规政策实施的保障机制;制定专门学前特殊教育法规或政策;将学前特殊教育切实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兴教。

第四,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在教师性别比例配置方面,特别需要增加男教师的比例,还需改革教师聘用机制。

第五,成立区域特教教师带教基地很有必要。

第9篇:智障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能力;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一个良好的“听”“读”基础,才能继续“说”“写”的应用。因此,在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要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训练。以下本文将阐述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智力障碍儿童语音听力和言语运动器官训练的重

要性

智力障碍儿童在沟通方面有很多的障碍,智力障碍儿童在听觉方面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在“语音听力”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正如鲁宾什坦所说:“这类儿童不是用耳朵听到的,而是用大脑颓叶部分的皮层听到的”。他们的“听觉分析器中分化条件联系形成缓慢和不够巩固。因此,儿童对周围的声音不能更好地区

分。”另外,智力障碍儿童语音听力和言语运动器官发展缓慢,加深了言语听力的缺陷。所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日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适时进行句子训练,进而提高智力障碍儿童听说读写的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加强进行句子训练,十分有效,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先从简单的句子训练开始,抓住句子的中心思想,多元化的进行练习。如:教会学生看图片说出“小白兔吃萝卜”。以简单的单句开始,引导学生们学去思考,“小白兔爱吃什么形状的萝卜?”“小白兔为什么爱吃萝卜?”教他们练习说句子“小红家的小白兔正在吃圆圆的萝卜。”还可以让他们扩大范围去思考:别的动物爱吃什么?等等。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较复杂的句子,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以上的两条措施有着紧密的关联,能够互相的促进和交叉配合,这样一来,在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听说读写能力方面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智力障碍儿童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深入地了解,经过深思熟虑,选择更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对智力障碍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廖小利.怎样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