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底气范文

底气精选(九篇)

第1篇:底气范文

底气是一种坚持的力量,让我们能够直面生活的挫折。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曾饱经颠沛磨难:流离失所,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他沦陷于内心的哀愁。他在《先知·沙与沫》中写道:“人的挫败是不会击垮内心的底气的,底气尚在,黎明便不遥远!”因为有底气,他坚持用笔书写着对“爱与美”的追求;因为有底气,即使作品遭人非议,被人烧毁,他也没有停止写作的步伐;因为有底气,他才会说出“我原以为我是这世界微小的一块碎片,可我后来才发现,这整个世界只是我生命中的一块碎片!”

底气是一种高度的自信,让我们得以实现多彩的人生。李白在官场失意前途迷茫时仍然高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酒任平生,让他成为中国文学天空里一颗灿烂的星。“我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因意外失去双臂的刘伟在命运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下,仍然相信自己大有可为,他一次次挑战自我,用双脚谱出最美的乐章,被誉为断臂的“钢琴王子”,活出了别样的精彩。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幼年时面对他人对女性的偏见,自信地说:“我不仅要当英国的第一个女议员,还要当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当她与石油大亨撒切尔喜结连理时,她又对记者说:“今天,人们知道撒切尔夫人是因为撒切尔;明天,人们将因为撒切尔夫人而知道撒切尔!”正是这种自信与气魄让她日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令世人刮目相看。

底气是一种蕴藏的实力,让我们深刻感知背后的强悍。东晋世族谢安从容不迫指挥淝水之战,一战成名,正是因为有成竹在胸、决胜千里的周密部署;怀才不遇的王勃吟出“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千古佳句,正是因为有十足的才情和强大的内心;刑场上的谭嗣同高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正是因为有改革变法的历史洪流的推动;内战前的将生死置之度外,亲赴重庆谈判,也正是因为有千百万中国人民支持的底气。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尤其需要一种底气。有了底气,便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力量;有了底气,便拥有了创造精彩人生的自信;有了底气,才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容小觑的强大实力。

第2篇:底气范文

沉下身去接“地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老更替,许多年轻记者充实到党的新闻工作岗位上。他们虽然有较高的理论基础,但对基层了解较少,身上沾满了“洋气”。特别是在新媒体普及后,年轻记者不愿意走出办公室,搞采访、写报道喜欢电话问、电脑搜,导致写出的报道是大话、空话甚至假话,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基于此,襄阳日报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记者走基层采访活动,要求记者转变作风、改变文风,沉下身去接“地气”,捕捉鲜活、生动的新闻素材。

社区是城市基本单元,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深入社区,就触摸到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跳动的脉搏。从2009年开始,襄阳日报开展了“党报热线进社区”活动。记者深入社区,了解居民的需求与期盼,帮助他们解决急事、难事,包括开展公益爱心、普法宣传、政策解读、环境保护等活动;为社区居民赠图书、修电器、写春联、送年货,帮困难家庭和空巢老人解决实际问题等。在同社区居民交往中,他们向党报说出了“本地社区发展还不够”、“社区承担的社会事务过多”、“老城区居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等期盼解决的问题。

关注“三农”是中央对新闻媒体提出的重要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发展的现状、农民的精神面貌及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都需要记者去深入采访报道。2010年底,襄阳日报启动了记者“走边界,进百村”大型采访活动,由熟悉农村工作的业务领导带队,分批先后深入偏远边界村采访。记者们自费吃住在农家,感受新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农民发家致富的喜悦,倾听农民谋求发展的企盼。许多农民拉着记者的手说:“希望你们多到农村来,多听听我们农民的心里话。”

春运是春节期间牵动人心的大事。万家团圆日,仍有许多部门的职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还有众多旅客艰辛地奔波在回家的路上。从2011年春运第一天开始,襄阳日报就选派年轻记者,开展“体验春运”采访活动。他们转换角色,深入一线,体验值班站长、验票员、上水工等角色,了解铁路职工的想法,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文字和镜头再现他们的平凡和伟大。

深入生活,用心体验,记者由此脱去了“洋气”,接了“地气”,挖到了活生生的素材,写出了热腾腾的报道。

新闻报道冒“热气”

党的新闻媒体肩负着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职责,发挥着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担当党和人民耳目喉舌、助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不能一味板着面孔生硬说教,也不能背离群众浅唱低吟,而应当俯下身子,“光着脚板跑新闻”、“田间地头当舞台”, 真正触及人民的脉搏和生活的本质,写出反映时代、鼓舞人心的报道,这才不辱党和人民以及时代赋予媒体的使命。

部长刘云山同志在2011年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说,“只有到了一线,才能闻到大地的泥土味,才能听到百姓的心里话;只有接‘地气’,才能冒‘热气’,写出的报道才会有灵气和生气。”近年来,襄阳日报开展的记者走基层系列活动,推出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好作品。如在“走边界,进百村”采访活动中,襄阳日报推出了反映农村变化、农业发展、农民喜悦和党的惠农政策成就的《新农村建在集镇上》、《油桃地里孕春风》、《难忘农家腊酒香》、《石鼓山下书香浓》、《运输大镇通九州》等;在“体验春运”采访活动中,推出了《火眼金睛的安检员》、《出站检票员 快速“扫描仪”》、《客运员:引导乘客快速有序乘车》、《穿梭在铁轨间的上水工》等报道。这些采自一线的新闻作品,情感真挚,内容扎实,形式新颖,一时间引来众多读者夸奖。

正是记者接“地气”, 新闻冒“热气”,党报媒体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才得以提升。襄阳日报联合相关部门同社区居民牵手,在开展的30多站“党报热线进社区”活动中,每次活动居民们都积极参与,有时甚至像赶集一样,一些活动还吸引了市区外的居民携家带口来参加。“体验春运”活动还让记者和基层群众成了好朋友,宜万铁路工作人员说,看到每天的《襄阳日报》都有一种亲切感。

不断深入强“底气”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锤炼新闻工作者队伍,提高党报新闻队伍的素质,就得敞开大门,让大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夯实业务功底。新闻前辈范长江、穆青等能留下许多不朽名作,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典范,都是不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生活的结果。

襄阳日报两年多的走基层活动,带来了新闻业务人员政治素质的不断提高。作为历史记录者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承担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舆论、服务群众的政治使命。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自觉深入改革开放第一线、经济建设最前沿、社会生活最基层,挖掘第一手材料,采写最鲜活的新闻。通过开展记者走基层等系列采访活动,襄阳日报编辑记者深刻认识到,基层就是报道的基点。只有深入基层,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才能真正抓住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只有深入基层,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真正为广大群众服好务,架起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沟通的桥梁。

新闻工作者被称为社会的良心,但要维护好自己的良好形象和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从业人员必须加强作风建设。走基层系列采访活动锤炼了新闻业务人员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只有深入基层,作风过硬,才能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道。”在基层采访,许多记者脚磨破了、累病了,有些记者为了完成采访任务用方便面充当年夜饭,但每个人都从苦、累中体会到基层生活的不易,体会到艰苦奋斗才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此前有些年轻记者对自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缺乏认同,工作漂浮,通过走基层活动,他们认识到新闻工作既神圣又充满着挑战,更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

第3篇:底气范文

在老师们的印象中,她根本就是一个“差生”。

她的眼睛很大,很漂亮,可是每当别人跟她交谈的时候,她都会双目低垂,目光散落到地面;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她也总是结巴而且无力。平日里,她一直都是沉默寡言。

她每天的任务就是浑浑噩噩地盯着窗外神游天宇。更为不幸的是,她有我这样一个被公认为“好学生”的同桌。每当老师批评她,结束时总会“买一赠一”地附上一句:“你看看你自己,再看看你的同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这么大!”这时候她总会默默地低下头,如同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对自己的卑微已经全然失去了悲哀的情绪。

一个午后,我们正进行着一场考试。中途,她突然偏过头对我低声说道:“能不能借我一支水笔?”似是在哀求我,目光中带着几分怯懦。我正准备递笔给她,老师突然从讲台处冲到她面前,一把夺过她的卷子,厉声呵斥道:“考试作弊倒有本事,平时都干什么去了?”

她瞪大双眼,眸子里满是惊恐与委屈,忙不迭地解释道:“我没有作弊,我只是向她借支笔……”老师根本不相信:“那你要靠她那么近干什么?分明是想偷看人家的答案。你要借笔可以向我举手示意啊!”她的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老师不依不饶的继续说着:“承认了吧?这场试你也不用考了,明天写一份一千字的检查交给我!”说罢回到了讲台前。她低下头,默不作声,被长长的睫毛包围起来的是一团漆黑――那双乌黑的眸子的深处,掩映着一种难言的孤独与无助。

第二天早上我迟到了。到教室时晨读课已接近尾声,老师什么也没说便让我坐下了,而她却因迟到了三分钟被罚站在教室的后面。下课后,我问她有没有向老师解释昨天发生的事情,她依旧低着头,轻轻地说没有。我问她为什么,她几乎是以一种谈论别人似的淡漠的语调说:“我是个差生,没有你那样的底气。”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能说些什么。蓦地,我对她产生出一种深深的怜悯:老师是否公正,是否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让我感到难过的是,她的身上失去了一样可贵的东西――一种让她觉得自己可以挺起腰板说话的底气。

我拿过一张卡片,在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递给她:“你的底气不是来自于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而是来自于你对自己的认同与敢作敢为。”她看后一怔,便有晶莹的泪从眼眶溢出……她抬头看着我,我第一次觉出那双灵动的眸子里闪烁着奇异的光彩,如同高悬的北极星,明亮得让人一瞬间感到炫目……

第4篇:底气范文

民国时,辜鸿铭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身着一袭枣红色的旧马褂、破长衫,瓜皮小帽后面有一条大辫子。他竭力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他狂放古怪,极尽尖刻甚至詈骂的嘴巴,把中国骂了个遍。用他的话说,当时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另一个就是他自己。

他首先开骂的是袁世凯:“人谓袁世凯为豪杰,吾以是知袁世凯为贱种也。”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不仅如此,辜氏还骂过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他认为这些人引进外国的新知,败坏了本国道德,破坏了中国社会秩序,以致世道浇漓,人心不古。一次,辜鸿铭与胡适谈起孔教会,他大骂:“陈焕章当读作陈混账!”又骂以圣人自居的康有为,根本不懂孔学,连拜孔子的资格也不配有。他还跟胡适说:“我编了一首白话诗: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孔会拜孔子,孔子要上吊。”

辜鸿铭曾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他。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鸿铭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毛姆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辜鸿铭自幼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后到了英国,他翻译了《论语》《中庸》和《大学》,成为中国人中独立完整英译儒经的开拓者,号称“清末怪杰”,享誉世界,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1913年,他还被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者,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享此殊荣。

………章太炎的疯………

国学大师章太炎,胸蟠万卷,敢作敢当,生死弗计,“虽千万人,吾往矣。”其“一代人文建斗辰”的卓著功绩,惊世骇俗的风采言论,“疯”劲十足,被誉为“民国祢衡”。

他曾“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1906年7月,东京留学生开会欢迎章太炎获释出狱到日本,他在欢迎会上的致辞,语出惊人:“大凡非常的议论,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亦不敢说。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

1915年,袁世凯想做皇帝,生怕章太炎反对,先期诱至北京,幽于龙泉寺,仅弟子钱玄同可以随时进见。袁世凯每月提供给他生活费500元,雇厨子一人、听差两人以供侍奉。他毫不客气,晓谕听差和厨子必须每日向他请安三次,清晨9时一次、下午3时一次、晚上9时一次,请安方式为打躬,不得违误,若有差池重责不贷。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期间,被迫写“劝进书”,书云:“某忆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词,言犹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国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处京师,生不如死!但冀公见我书,予以极刑,较当日死于满清恶官僚之手,尤有荣耀!”据说,袁世凯气得七孔冒烟,又自嘲说:“彼一疯子,我何必与之认真也!”

章太炎少年立志:“要把中国古今的学术整理清楚,认识它们的历史价值。”为此他孜孜以求,呕心沥血。他的居所有一个大房间,四壁琳琅皆是书,连窗户上下都安放了书架。房间除了书外再无其他家具,中间放一张床即为独眠之所。每每夜半醒来,忽然想起某书某事,必下床到书架中查找翻阅,常常忙到天亮,即使在腊月寒冬也不知添加衣服。待到清晨佣人进室洒扫,看到他捧书呆立,形如木鸡,都惊叹不已。而他常常为此伤风发病,又得了鼻炎,家人虽然多次劝阻也不见效果。章太炎的笃学精神可见一斑,为常人所不能比。他在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诸方面造诣很深,著述甚丰。

………黄侃的狂………

语言文字学家黄侃,平生自视甚高,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任性而为,喜怒不掩于色,口无遮拦,生前好臧否人物,得罪了许多人。

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高等学堂学生田桓在“哭临”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黄侃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引起哄堂大笑。

一次,陈独秀到东京民报社章氏寓所造访,钱玄同和黄侃二人到隔壁回避。陈、章二人闲谈时,谈到清代汉学的发达,陈独秀列举戴、段、王诸人,多出于苏皖,颇为苏皖人自豪。后来话题转到了湖北,说湖北没有出什么大学者。正在隔壁的黄侃突然跳出来反诘道:“湖北固然没有学者,然而这不就是区区;安徽固然多有学者,然而这也未必就是足下。”陈独秀听后默然而去。

第5篇:底气范文

说到这里,不妨顺便谈谈我对广西几个城市的一些看法,其中也包括对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几点不成熟意见。

首先从历史与文化的根基来说,广西北部(桂林、柳州两市,合称“桂柳”)的年代要比其他城市悠久的多。即使不用刻意的研究和探寻,我们就可以把柳州的历史简单地上溯到唐代中期。当时,一代文豪柳宗元被贬黜到柳州任刺史多年,留下了许多的传世佳作,至今犹为世人所传诵。而桂林成名的时间更早,诗圣杜甫曾经写下“五岭皆炎热,怡人独桂林”的诗句,说明当时的桂林已经很有些名气了。从明、清、民国直到解放初期,桂林在如此长的时期内一直都是广西府治所在地,是整个广西以至周边广大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基于这些原因,桂柳在很多方面与广西其他城市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比如语言,南宁及其以南地区多讲“白话”(即粤语)和客家话,桂柳人所说的却是“桂柳话”。据当地人讲,两种方言的差别很大,基本上不能直接交流。语言差异如此,文化上的差别似乎更大,桂柳集中了广西最主要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而南宁虽然作为首府,文化根基却相对较为浅薄。

历史、文化上的种种差异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两个区域人们在生活、行事上的差别。相比较而言,桂柳人大多显得文雅而含蓄,桂南地区的民风则多多少少仍有一些粗蛮之气,在记者到过的南宁和北海,常常见到商家以粗暴的语气呵斥顾客,而那里的迷信活动也颇为兴盛。

目前整个广西的经济状况差别不大,但就一些机关、部门的工作作风而言,桂柳工作人员的素质显然高出许多。初到南宁,记者首先是被自治区信息产业局的一位处长委婉地挡了驾,将一场事先已商定的采访变成了无谓的闲扯;接着在南宁高新区管委会,记者楼上楼下转着圈的找不着能接受采访的负责人,几个“仅存”的工作人员带搭不理的把我支来支去,却就是不肯告知领导的去向和联系方式。事后得知,原来这里正在调整中层班子,人心浮动而恍不自安;更耐人寻味的事情是在北海港务局,在那里我见识了一位神气如同监狱看守长的门卫,态度之恶劣使人大开眼界。(需要解释清楚的是,该单位接受采访的领导热情而真诚,最终使我的采访获得成功。)

类似这样的情形,我在桂林、柳州一次也没有遇到。

或许扯得有点远了,我们还是谈谈柳州的情况吧。坦白地讲,柳州目前的城市面貌不是很好,基础设施较差,甚至显得有些破烂。然而柳州人告诉我,10年前的柳州是全广西基础设施最好的城市,只是后来由于经济滑坡,城市发展停滞,才造成了目前这种状况。近年来,新的领导班子上台后,下大力气推动柳州经济发展,企业经营普遍呈现良好的状态,由此也带动了城市建设重新起步。

柳州是广西最重要的工业基地,甚至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柳州经济就总量来说居广西第一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力非常大。柳州工业的根基很深,拥有柳钢、柳工、五菱、建工(欧维姆)、金嗓子、两面针等一批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上规模企业。而作为广西第二大工业重镇的南宁,产业布局有意与柳州形成差异性互补,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为柳州保持其工业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创造了条件。

如今,柳州市一批重点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良好,而这些企业大致都在多年以前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其中,柳工、五菱的信息化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而柳钢、建工、柳江造纸等几家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在广西也小有名气。

与整个广西一样,柳州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搞的,其建设重点首先是企业,并由重点大型企业逐步向中小企业延伸,比如作为柳州新兴支柱产业的汽车业,产业龙头是五菱和东风柳汽,为其配套的中小企业则达上百家,这些企业大多经济实力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多数企业没有网络、没有CAD,更没有管理系统。为此,柳州市信息办、信息产业局、科技局、经贸委等部门积极为这些落后企业想办法,从基础建设、技术应用到资金支持等多个层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如科技局每年将相当大一部分的科研经费用于扶持企业信息化,经贸委则以贴息贷款的方式引导和支持企业搞建设。

企业如此,柳州的电子政务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柳州是广西除南宁以外唯一开通了城域间内部办公网的城市,并已建成土地规划、交通管理、医疗保险等几个应用系统。

总的来说,柳州电子政务的建设水平与国内现今城市相比的差距依然很大。从一个立足于发展工业的城市考虑――市政府提出的口号是“5年再造一个工业柳州”,也就是要将现有数百亿的工业产值翻一番――今后的建设任务可以说非常重。

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为依托,柳州的信息化建设就具备了深层次的推动力,城市发展也就有了较足的底气。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柳州的城市性质与桂林、北海有较大差别,对于这样的工业化城市,似乎怎么开发建设都不为过,建得越现代化越好,当然这只是记者个人的看法。

五菱与科尔

“五菱汽车”既是广西最重要的汽车生产企业,也是当地最具知名度的汽车品牌,而“科尔数字化制造”这个名字即使在柳州也是知之者甚少。这点并不奇怪,因为科尔只是一个十几个人的小企业,而且刚成立了一年半。

为什么要将这样两家不成“比例”的企业放在一起来讲?这里先不做解释,我们先说五菱。

柳州五菱始建于1958年的年代,算得是国内第一波汽车工业发展的先驱。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有关资料,当时全国除、宁夏两个自治区外,各地都有生产汽车的企业,总数达上百家,但除长春一汽的产能过万辆外,其他厂家合在一起也只生产了1100多辆汽车,平均每家只有10辆左右。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柳州五菱会是怎样的一种规模。

小是小了点,但从此开创了柳州生产汽车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柳州五菱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其微型车产品在全国各地广受欢迎并出口到十几个国家,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榜首,产量一度占到了国内总产量的25%。1998年,五菱微型车年产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1999年8月,五菱微型车已累计生产50万辆,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率先突破50万辆大关的企业。

2001年7月,已经在两年前上市的柳州五菱汽车股份出让75.9%的股权,与上汽集团、美国通用以“中中外”方式合作,共同组建了“上汽通用五菱”。

上汽通用五菱实际是原柳州五菱的整车装配部分,余下的零配件部分则重组为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五菱公司”),而我采访的就是后者。

五菱公司技术中心计算机室的高光辉副主任已经在原来的柳州五菱工作了许多年,对两家公司的根底知道得颇为清楚。他告诉我,柳州五菱应用计算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当时是在企管处下设了一个计算中心,初步建立起一套生产管理系统。大致也是从那时开始,柳州五菱开始应用CAD,90年代更进一步,与美国的EDS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汽车C3P(CAD/CAE/CAM/PDM)开发系统”,该项目被列为国家863计划,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于2001年通过鉴定。

同年,两家公司分开(指上汽通用五菱成立之后分出了五菱公司),企业原有的计算机系统通通留给了合资公司,五菱公司则参照原来的模式重新建立起一套系统。

前面已经谈到,五菱公司的性质是原企业将部分资源优化用于合资,而将优化下来的部分进行重组建立的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生产能力的降低。目前五菱公司主要业务是为上汽通用五菱生产零配件,同时自己也能生产整车。2003年,五菱公司推出了一款旅游景点观光专用车,由于广泛采用计算机技术,设计时间仅为半年。

高光辉介绍说,从柳州五菱到上汽通用五菱再到五菱公司,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建设一直抱有很高的热情。以五菱公司为例,成立至今每年保持500~800万元的投资,目前各种基础设施及应用系统虽已基本完备,但公司还要继续做一些大项目,这里就说到了科尔。

科尔的企业名称里虽然没有五菱的字样,其实却是五菱公司控股的企业,除柳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外,其他几个股东也都是五菱公司的相关企业。

由此不难看出,科尔的业务必定与柳州的汽车行业尤其是五菱公司关系密切。事实是,科尔不仅是由五菱公司投资控股,其人员也几乎完全来自五菱的技术中心和模具中心,而其业务就是为五菱公司及下属企业的零部件生产服务。

具体说来,科尔的核心业务是用数字化设备将汽车部件通过逆向设计生成模具,供给生产企业进行批量加工,用专业的话来说是“逆向工程”。

逆向模具生产在广东的东莞和深圳等地并不鲜见,主要用于仿造国外玩具。这似乎是一种“偷”的技术,但实际上在全球汽车业中已被广泛采用,区别“偷”还是“没偷”的前提,是有否得到原设计厂商的授权。科尔当然是得到了这种授权的。

组建科尔共耗资1800万,几乎完全是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投入。五菱公司所以要花费这么大一笔钱,为的就是能够迅速达到整车厂商上汽通用五菱的产品设计要求和生产要求。因为在通用公司进来之后,必然要带过来一些新的车型,五菱公司则要为之做大量的零部件配套生产。按照过去的设计方式,将一个部件翻制出模具往往需要几十天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而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则不会超过几天。

在科尔公司的一个工作间里,我看到一台车床一般大小的三维扫描仪,技术人员将一个部件放上去之后,旁边的计算机显示屏上很快就出现了精细的三维数字图像。

令人惊喜的其实不是技术,而是科尔的组建方式和运作模式,即由最大的买主投资控股,企业面向社会独立运作,以先进的技术带动上游中小企业提高生产能力。

据悉,五菱公司有意在短期内迅速壮大科尔的实力,将其模具中心整个并入科尔,而模具中心仅设备资产就高达上亿元。

陪同我前往采访的柳州市信息产业局何日兆科长告诉我,市里对科尔的这种技术及其运作模式极为赞赏,正计划组建另一家与之相类似的企业,但具体做什么他却不肯透露。

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有感触,什么才是不充门面、不做假相的信息化?什么才是既实用又先进的信息化?什么才是能够带领企业腾飞的信息化?就在眼前――科尔。

欧维姆的故事

要讲欧维姆(全称“柳州欧维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预应力以及预应力构件。说实话,我至今还没有搞清楚它的准确意思,但大概其知道,这是一种基于力学原理的工程配件,上世纪80年代末始进入我国,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桥梁、水坝和高速公路建设中。

欧维姆就是国内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商,这点我在走进欧维姆厂区的时候还不知道。更不知道的一点是,柳州是全国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基地,市场排名前三位的三家厂商都在这里,其中的两个已经合并了,因此准确的说应该是两家。

合并的企业就包括欧维姆,合并的对方名叫海维姆,而两家合并后叫什么名字现在还没定,也许还是什么“维姆”。

欧维姆、海维姆都是英文缩写的汉化――OVM和HVM,因此欧维姆的真实名称应该是“东风胜利机械厂(Orient Victory Mechanic)”。其实欧维姆和海维姆原先本是一家企业,即柳州建筑机械厂(简称“柳州建机”),后来因为与英国合资,独立出去的合资企业需要另命名,因此才出现了一个海维姆。

2003年底,欧维姆和海维姆同被深圳华强所收购,由于两个企业的产品基本相同,没有必要继续“分而治之”,重组的结果是前者主管销售、后者从事生产,但名称目前尚未统一。

欧维姆前身的柳州建机是60年代成立的一家企业,规模很小,原来是柳州工程机械厂的配套厂。直至80年代末,柳州建机的年产值仍只有三四百万元。

企业发展的转机出现在90年代初,当时上海正计划修建两座国内最早的斜拉钢索桥――杨浦大桥和黄浦大桥,建桥所需的预应力构件实际当时国内尚无厂商生产,而由于种种因素的作用,这个上亿元的大订单最终给了柳州建机。百万级的企业面对着亿万元的订单,柳州建机惊喜之余首先要做的就是赶紧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由此,柳州建机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速成长为大型企业,柳州也因此成为国内最大的预应力构件生产基地。

企业扩大、产能提高、管理日趋复杂化,这一切都要求企业必须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于是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信息化。1994年,柳州建机与北京的利玛公司签约,开始建设一个制造业管理系统。

现任欧维姆信息中心主任陈森介绍说,这个系统分三期搞了三年,至1997全部建成,一期上进销存,二期上财务,三期上的是MRPⅡ。当时的利玛是国内最具实力的制造业管理系统开发商,而欧维姆则是其最早的十几家客户之一。

陈森说,利玛的系统做得很好,但到2000年的时候就感到不够用了。7年时间,一些技术已经明显落伍,因此从2001年开始,欧维姆用一年的时间进行调研,2002年与北京的另一家软件开发商达成协议,引进其具有自主产权的ERP系统。

按照陈森为ERP实施拟定的计划,2003年末应该做到一期上线,但不巧的是遇上了非典,因此工期大概要调整至今年的6月;二期上线的日程原定在今年年末,陈森不想再往后拖,要求供应商一定要按期完成。

第6篇:底气范文

善于动手操作的底气。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安全员必须注重加强基本功训练,做到对班组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懂原理、能操作、会维护,对事故隐患早发现、会判断、能排除,日常管理中谨慎细致胆不大,遇到突发事件时应付自如胆不小,以娴熟过硬的操作技能树立形象。

善于分析判断的底气。作为现场指挥者,全面掌握实情,善于分析判断是正确指挥的前提和基础。安全工作具有危险性、复杂性、突发性的特点,涉及面广,事关全局,只有对错综复杂的情况、各方面的问题加以认真分析,才能做到判断准确,措施得当,指挥科学。

善于科学管理的底气。管理的目的是要使所管理的工作能够正常顺利进行。管理工作只有把“管”和“理”协调一致起来,才能推动工作的发展。管,就是要明确责任,做到人的行为、事的发展、物的状况有人负责;理,就是要加以引导,建立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运行流程、行为规则等。只有会管理,才能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处理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达到人的安全与物的安全的和谐统一。

善于组织安排的底气。班组安全工作涉及到各工种、各岗位、各环节,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安全员的重要职责就是根据班组成员的专业、年龄、特长、能力、素质等进行有效组织,相互取长补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各守阵地、各负其责的坚强战斗集体,达到安全管理全员、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

第7篇:底气范文

从最开始的兴致勃勃,现在有点儿偏佛系的心态了。

课程报了一个接一个,从最初的认真到后来的敷衍,我发现了自己的耐心值实在有待提高。

不过,这几个月来也是一直有在做实际操作的,也算从一个纯小白到半小白的过程。

也明白了,有理论是关键,但实践经验才是最为宝贵的。

这几个月来,一直想着能像一些学长学姐尽快地赚到学费钱,结果在前一两个月的小有进展之后,第三个月,我开始入手一个自己并不是很了解的新的领域。

于是,一连几个月的浮浮沉沉地看数据的生活就开始了。

可以说,当时就是凭感觉入场的,谁成想一进去就一直跌,最后把自己前两个月积攒的收益跌得所剩无几。底气不足,所以止损了好几次,结果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错过了几次大涨。

一两个月过去了,基本能了解到了它的涨涨幅幅,可是就是耐心不足,底气不够,总是在半途就开始操作,于是错过了不少的机会。

第8篇:底气范文

先讲个小故事。许世友当年在北戴河是这样教他儿子游泳的:一只手夹住一个,一步一步的向大海深处走,在两个孩子挣扎与喊叫声中,把他们扔进海里,回头就走了。当两个孩子自己回到岸上的时候,水是喝了,也能游了。

底气来自本领

底气从哪来,按理是应该来自本领,不是说“艺高胆大”吗?本领是从哪来?一提起这个话题,人们总是愿意拿黄埔军校说事,这不对,是世纪误会。不是黄埔岛西端那几个月的立正稍息,就能造就那么多的将帅,而是20多年的战争,造就了黄埔军校。本领是练出来的。

创业需要的本领,核心是创造力。道理很简单,任何一个创业项目都是具体的、特殊的。即便是成熟的项目,也是特定时间、地点、规模和特定外部环境与资源条件下进行的,碰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实践对创业能力是“惟一”的。就像自古华山一条路。实践对能力的作用,许多思想家有许多思想。我要说的只有一句浅白的话:“实践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获得。”

因为能力不等于知识。知识可以通过读书获得。知识离开实践就像美丽的花离开土壤而无以生根,知识离开实践就不会成为属于自己的能力。如同驾驶汽车、操作电脑、学外语、写文章、骑自行车。有实践就有能力,没实践就没有能力。音乐家能分辨细微的频率差别,染色工能指出40种黑色的名称,有经验的酒商能通过品尝说出酒的牌名,所有这些能力离开实践该如何学得到?

教育有些无奈

学校教育是积累、灌输、继承知识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具有应试教育的特点,考基础、考理解、考记忆,一路考下去的功效是把受教育者引向接受现成答案。这对理工科有作用,可以奠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为转换成研究能力打下根基,特别是多学科的基础很可能成为创造性智能的支撑点。许多重要发现,如电脑、DNA、激光照排等都是这样产生的。而经济类学科的课程,它对理解经济现象、训练抽象思维的能力有用,有些对宏观政策的制定也有用。

但对于创建企业,对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而言是没用的。就像中文系培养不出作家一样,经济系照样培养不出企业家,这不是学校无能:凡是创造性的能力,都不是教育的结果。

MBA课程以讲案例为主,本身就隐含着教育对经济实践的无奈。把实践拿到课堂上来,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单纯的讲理论是一个进步。但是,课堂上的实践终归不是真正的实践,是期待案例中的失败能对将来有所借鉴,期待案例中的成功能在未来的实践中得以激活。然而,期待终归是期待,遇到较真的时候仍然是茫然。

实践需要用心

并非任何对经济活动参与都能够获得能力。哪个人没有过一些实际生活的经历?然而,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别之大,有时会超出人的想象,这又是为什么?重要的是悟性――有心与无心。西班牙有句话,“一个心不在焉的人,就是走过森林也看不到一棵树木。”有心就能够有很深的体验,无心的人经历了千辛万苦也是茫然一片。用心的体验、敏锐的观察、深邃的理解、经验的提升对能力的产生则极为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描述的是经历中的用心所能够达到的境地。实践是具体的,要有一个很具体的事情,把心投放进去。有一所“进修学校”。它是学习创办企业,学习经营管理,培育创业能力的修业场。任何一家公司无论经营什么,都是生存在市场经济的前沿;无论大小,都是五脏俱全的实体;无论资金多少,都是对资源的组合。这对各种颜色的“领子”――金领白领蓝领,就是发育成长的肥沃土壤。

有心的实践首先是心态――修行的心态。以快乐、积极、开放的心态,把打工看作是学习的机会,把公司看成是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不是花了许多钱去听那些坐而论道者的玄妙高深,而是借山修炼你的功夫,借鸡孵你的资本之蛋。你不要看重薪水的多少。其次是角度――老板的角度。不论你处在哪个位置,都要站在老板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发现、挑剔、怀疑。

体会老板的用心,判断企业的得失。最后是目的――很强的目的性。利用自己的原始资源――眼、耳、手、脚、嘴,像呼吸一样去吐纳,像蜜蜂一样去采集。从大到小至细微之处,从窄到宽至相关方面,从现在到过去至创业初始。在此中间完成经验积累,市场经济的洗礼,体会做企业的艰辛,懂得创造的重要,完成独立创业所必须的资本准备,这样,你就自然有了底气。

归根结底:

底气来自――激情+理性

第9篇:底气范文

说实话,很多人都觉得他不应该找我做秘书。一来,我只是个本科学历,医院的平均学历是硕士,随便抓一个人都可能是留学归来的博士。二来,在美女如云的护士堆里,我长相不算出众。所以,很多人开始揣测我是不是有后台……我呢,从单调的护理一线来到豪华的院长办公室,我是完全被动的。我没有后台,也没有发言权,只能少说话多干活,把他吩咐我的每一件小事都努力做好。

陈院长是个工作狂人,他每晚几乎都7点下班,我只好奉陪。我当初在临床做护士的时候,加班都是有奖金的。来到行政之后,我工作量大了,奖金却没了。因为陈院长一直提倡行政部门为临床科室服务,一直在抓大家的主人公服务意识。我在他眼皮子底下工作,哪里敢提加班费?

做了秘书后我才知道,医院人际关系很复杂。陈院长是刚刚上任的院长,精力充沛,胆识过人,他的魄力难免会得罪人。很多时候,底下的科主任对院长有一肚子的牢骚,就拿秘书出气,而我有了委屈也不能随便找人诉苦。

好在,我的家人对我拥有这份工作极其满意,实际上,我的苦累别人能理解多少呢?做院长的秘书,看似被人尊重,其实是走在风口浪尖上。院长的任期不过8年,他走了之后我的前途又在何方呢?若是重新回临床去做护士,岂不有难言的尴尬?倘若跟着院长调到别的单位去,低学历的我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啊。

思考很久后,我鼓足勇气,向院长提出了一边工作一边读在职硕士的申请。他爽快地批准了,但是提出我的深造不能影响工作。于是,我开始了“头悬梁锥刺股”的生活。晚上7点半下班后,我坐在公车上吃晚餐,然后就冲进电大去上课……每个清晨,我5点半就起来读英语,然后化妆挤地铁。每当遇到人际关系上的困难,我都告诉自己忍辱负重,少说话多做事,用勤奋来弥补自己的稚嫩。

当然,做秘书也有独特的资源。我陪着院长几次出国参加会议,开阔了眼界,也学到很多东西。院长丰富的人脉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智者一两句点拨便胜似我苦读多年……

4年的奋斗,我终于得到了行政硕士的学位,当然我也为此付出了“没空恋爱,沦为剩女”的惨痛代价。当初我们科室的护士姐妹们一个个嫁了如意夫君,我却带着黑眼圈埋头于书堆之中……但是,我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当陈院长被调任另一座城市的卫生厅副厅长时,我以家人离不开为借口拒绝了与他同去。

这4年,我的勤奋工作和能力提升为我在本院的行政部门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即使院长调离,我也能够站稳脚跟。而且,我不想一辈子都做秘书,我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独立的价值。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