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义工年度总结范文

义工年度总结精选(九篇)

义工年度总结

第1篇:义工年度总结范文

20__年即将过去,为认真搞好全年工作总结,全面掌握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为明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关于20__年的工作总结

20__年是我区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区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区委的整体工作部署和

全区重点工作,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团结和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务实重干,拼搏争先,全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应当很好总结和发扬。搞好20__年工作总结,对于我们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搞好明年的各项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总结内容:主要包括20__年整体工作评价,特别是工业立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的运行情况,主要特点,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困难及原因等。

2、总结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要坚持做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对成绩的估价要全面准确,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全面分析,正确对待,不能回避。总之,要求总结能够把成绩说够,问题说透,客观全面地反映本地、本单位面貌。

3、要突出重点,在总结自己的特色工作上下功夫。总结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突出反映本地、本部门最有特色、成绩最突出的几项工作,特别典型的要形成单行材料一并上报。

二、关于20__年的工作规划

20__年是我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一年。因此,做好明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各地、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及早动手,搞好规划。规划内容要包括全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整体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主要保证措施等。此外,各地、各单位还要站在全区的高度,对如何搞好全区明年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2篇:义工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组织氛围;工作疏离感;民营企业

1 概述

工作疏离感就是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体所从事的工作无法满足其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它是反映人的工作心理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已有大量研究证明工作疏离感己经成为工作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认为工作疏离感可以看作员工工作动机下降的一种征兆,降低员工的工作疏离感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而民营中小企业作为组织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其管理环境和管理制度的规范性特点,使得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工作疏离感,员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进行员工管理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工作疏离感作为衡量员工工作心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明确这一指标的客观状态及对影响这一指标的客观组织因素进行调节,才能更有针对性的采取管理措施。而已有相关研究证明对员工工作疏离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所在的组织环境,如果员工对其组织环境的感知和评价是负面的,必然不认同其组织,感到自己与组织及其工作环境格格不入,形成工作疏离感。工作疏离感轻者产生工作倦怠,重者使人厌倦人生,甚至精神崩溃。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组织并不了解员工的工作疏离感及其危害,更不用说如何应对和管理员工的工作疏离感。因此,了解员工的工作疏离感现状以及企业组织氛围对员工工作疏离感的影响,可以有针对性的发现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具体的组织氛围营造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组织有效稳定的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2.1.1 员工工作疏离感

本研究依据王月新对工作疏离感的定义,在本研究中将员工工作疏离感界定为:员工在工作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从而产生的无力感、无规范感、无意义感、社会疏离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情感,包括五个纬度,分述如下:

①社会疏离感,指教师不能有效地融入到工作群体之中,感觉不能与同事建立良好关系,进而产生的人际孤独感。

②无规范感,指教师对在工作中运用非社会期望的手段和方式来达成目的现象之感受。

③无力感,指教师不能良好控制自身现实与将来而产生的无助感。

④无意义感,指虽能完成工作,但并不带来成就感,甚至觉得工作本身毫无价值和意义。

⑤自我疏离感,指教师认为工作仅仅是作为谋生的手段,从而产生的对自身的不认同。

2.1.2 组织气氛

本研究采取富对组织气氛的界定,将组织气氛定义为:组织环境要素与组织成员相互作用下而形成,并能为成员所知觉,从而影响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反应的一系列具有独特性的组织属性集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管理伦理,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在管理行为上的反应,表现为管理行为是否民主、正直,是否关心组织成员。

②领导效能,是指领导是否具有良好的管理素质和技能,是否有威信,组织管理的效果如何。

③人际和谐,指组织领导和成员之间在工作、生活中的亲密、关心、合作、团结的风气和良好的关系。

④人际疏离,指组织领导和组织成员之间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团结状况,以及组织各种场合下出现的不满与混乱情形。

2.2 研究工具

①工作疏离感量表。该量表是王月新编制而成的员工工作疏离感测量的量表。量表共28题,有社会疏离感(6题)、无规范感(8题)、无力感(6题)、自我疏离感(4题)、无意义感(4题)五个维度。量表采取7点记分,完全符合记7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工作疏离感越高。原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81, 因此在本研究中直接采用。在本次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4。

②组织气氛量表。该量表是修订富编制的组织气氛量表而成的。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包含管理伦理(3题)、领导效能(15题)、人际和谐(10题)、人际疏离(8题)。量表采取五点计分法,从“从来没有”到“一直有”分为五个等级,分别计分为1、2、3、4、5,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组织气氛越好。原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9。在本次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82。

3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17.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本研究选取四川省南充市辖区的市、县、乡镇10家民营企业的员工作为调查样本,采用选取的《工作疏离感量表》《组织气氛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03份,有效率为67.3%。样本基本分布情况见表4-1。

4.1 工作疏离感总体情况

本研究使用的《工作疏离感量表》采用7点计分,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7分,分数越高说明疏离感的水平越高。员工被试工作疏离感的描述统计基本情况见表4-2:

从表中我们可以对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工作疏离感做一个大致的了解。量表总的平均数为3.7828854,表明员工被试工作疏离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得分最高的维度为无规范感,平均分为4.0627063,表明在组织中通过非正当的手段来完成工作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其次是无意义感维度,为4.0280528,说明员工对自身价值要求和判断比较低。社会疏离感的得分最低,为3.3492849,说明员工能较好地融入工作群体,并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这可能与员工的年龄分布有关,青年员工占相当大的比例。

4.2 个人背景变量上工作疏离感的差异比较

如表4-3所示:运用SPSS17.0中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F检验,对不同性别员工被试在工作疏离感总体及各个维度上的总平均分进行差异分析,发现不同性别的员工在工作疏离感5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性别对员工的工作疏离感没有显著影响;对工作疏离感总体及5个维度上的总平均分进行不同婚姻状况(单身、已婚)分组上的差异分析,发现他们在工作疏离感总体及无规范感、无力感、无意义感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其他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对工作疏离感及其各维度上的总平均分在不同年龄组上进行t检验得出:工作疏离感总体及无规范感、无力感、无意义感三个维度的得分在年龄分组上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对不同工龄的员工被试在工作疏离感及其各维度上的总平均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工作疏离感总体及无力感、无意义感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在教龄分组上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差异不显著;对不同职务层次员工样本在工作疏离感及各维度上的总平均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只有社会疏离感这一维度的得分在职务层次分组上存在显著差异;对本科以上、本科、专科三组不同学历员工被试在工作疏离感及各维度上的总平均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自我疏离感这一维度存在极显著差异;将企业所在地分为市、县、乡镇三个组别被试在工作疏离感及各维度上的总平均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无力感和无意义感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极显著差异。

4.3 组织气氛与员工工作疏离感的关系

4.3.1 相关分析

对员工工作疏离感、企业组织气氛两个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4所示。

由表4-4可知:工作疏离感总平均分及各维度平均分与组织气氛总平均分及各维度平均分(自我疏离感维度与管理伦理维度,无规范感维度与人际和谐维度除外)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其中与组织气氛的人际疏离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组织气氛其余维度均为显著负相关。

企业组织气氛和员工被试工作疏离感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相关关系。组织气氛与工作疏离感(0.470)、无规范感维度与工作疏离感(0.457)、无力感维度与工作疏离感(0.416)、自我疏离感维度与工作疏离感(0.333)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且相关高于0.4,为中度相关,人际疏离维度与工作疏离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值达到0.531,为中度相关。

4.3.2 企业组织气氛对员工被试工作疏离感的回归分析

把组织气氛的四个维度作为自变量,员工被试工作疏离感总体作为因变量,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管理伦理和人际和谐这两个维度被剔除,人际疏离和领导效能依次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4-5。

从表4-5可以看出,人际疏离、领导效能先后进入回归方程。多元相关系数为.570。确定系数为.325,即人际疏离、人际和谐能联合解释社会疏离感的32.5%的变异量。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工作疏离感=6.458+0.471×人际疏离+(-0.215)×领导效能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南充市10所民营中小企业的303名员工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①中小民营企业员工的工作疏离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②企业员工工作疏离感受婚姻、年龄、教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工作疏离感总体水平上,已婚组显著高于单身组;36-50岁年龄组显著高于35岁以下年龄组;16-20年工龄组显著高于5年以下教龄组。

③组织气氛各维度与工作疏离感呈显著相关,领导效能维度、人际疏离维度与工作疏离感各维度均为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管理伦理维度与社会疏离感、无规范感、无力感、无意义感维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人际和谐维度与社会疏离感、无力感、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维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④企业组织气氛对员工工作疏离感有预测作用。其中组织气氛的人际疏离维度对社会疏离感、无规范感、无力感、自我疏离感、无意义感有预测作用,人际和谐维度对社会疏离感、无规范感有预测作用,管理伦理维度对无规范感、自我疏离感、无意义感有预测作用,领导效能维度对无规范感、无力感、无意义感有预测作用。

5.2 建议

5.2.1 重视企业员工中工作疏离感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南充市民营中小企业员工工作疏离感的研究发现,企业员工工作疏离感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研究结果显示,已婚组员工被试的工作疏离感明显高于单身组,所以企业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这种差别,多关心已婚员工在生活中的困难,并力所能及的帮助解决,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安心于工作。对于单身员工,应该提供一定的培训、晋升机会,并在工作中给予一定的自,使其保持对工作的热情。

在企业员工的年龄和工龄分组上,研究结果显示中老年员工、工龄长的员工比青年员工、工龄短的员工有更高的工作疏离感。企业应该给予青年员工在工作上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提供适当的机会让青年员工得到锻炼,安排一些有难度又有挑战性的工作,使其在工作中得到学习的同时,获得在工作中挑战自我的成就感,这样可以更快地提高青年员工的工作能力。

5.2.2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①重视并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本研究显示在自我疏离感这一维度,本科以上组比本科组和专科组有更高的自我疏离感。说明本科以上组的员工对自身有更高的期望值,而在工作中没有使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便会产生较强的自我疏离感。所以重视员工的合理需求,并提供条件给予满足,可以有效地降低工作疏离感。所以企业领导者应该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以及自身特点,合理进行工作安排。

②适当放权给员工,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研究显示,在“无力感”这一维度上,市区企业员工比乡镇企业员工有更强的无力感,县城企业员工的无力感平均分也高于乡镇企业员工。可以看出市、县级企业的员工由于更多的受企业政策、企业领导的约束,对工作拥有较少的自,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作的结果,拥有较高的无力感。所以在可行的范围内放权给员工,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拥有一定的自,可以使员工有较大的兴趣进行工作的创新和对自我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主人翁意识,提高员工工作卷入水平。

5.2.3 建立公平合理的晋升、奖酬机制

研究显示在员工的工作疏离感的五个维度上,无规范感和无意义感得分最高。说明在中小民营企业员工中存在较普遍的运用非期望的手段完成工作的现象,从无规范感这一维度包含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员工晋升管理和绩效管理方面的不规范性。同时较高的无意义感也说明,不规范的晋升管理和绩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对工作意义及价值的判断,所以建立公平合理的晋升、奖酬机制可以有效地降低员工的工作疏离感。

5.2.4 营造和谐的企业人际交往环境

在对不同职称分组上的员工被试进行工作疏离感的方差分析发现:在社会疏离感这一维度上,职务层次为高层管理者的员工比职务层次为基层管理者的员工有更高的社会疏离感。这说明在企业中是有关系不和谐、不团结的现象存在的。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企业组织气氛的人际疏离对工作疏离感的五个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所以改善企业中存在的企业领导、员工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不团结状况,以及企业各种场合下出现的不满与混乱情形,可以有效地减少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的工作疏离感。

5.2.5 领导者应注重管理的道德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中显示,组织气氛中的管理伦理和领导效能能预测工作疏离感的无规范感和无意义感两个维度,管理伦理还能预测自我疏离感,领导效能能预测无力感,可见管理者的管理伦理和领导效能对降低员工的工作疏离感有重要作用。

管理伦理作为企业管理者一种管理道德素质的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正直、民主、关心员工等方面,所以要提升管理伦理,就应该在员工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正直、民主的管理方式,使自身具有的良好道德品质在管理过程中也得以体现。良好的领导效能在于管理者是否拥有良好的管理技能,达到组织管理的良好效果。要拥有良好的管理技能,在于有科学并且适合自己组织的管理思想、理论作为指导。树立符合自身企业特点和员工特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可以有效地引导员工行为。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员工的利益同步于企业的发展,从而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宫下一博,小林利宣.年轻期にぉけゐ疏外感の发展と适应との关系[J].教育心理研究,1981,(29):197-305.

[2]王月新.中国员工工作疏离感的因素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教育学系,2006.5.

[3]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4]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1.

[5]张玉香.公务员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气氛、工作压力状况及其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11.

[6]潘孝富,孙银莲.中学组织气氛量表的编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2).

[7]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义工年度总结范文

中共二大:首部的制定

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区分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制定第一部《中国共产程》。

中共五大: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组织原则

中共五大明确规定实行民主集中制,提出“中央应该强毅地实行集体的指导, 从中央省委以至支部”。

南昌起义:党领导军队的开始

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三湾改编: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改编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形成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开始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古田会议: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确保党的先进性

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会议决议所规定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这一独特的党的建设的道路。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历史第一部人民民主宪法

1931年11月7日—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举行。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文件,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1940年3月6日,中共中央发出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示,指出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后概括为“三三制”,这是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组建政权的重要实践。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

抗日战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出中国必须经过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理论解决了中国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中国共产党远大政治目标之间的矛盾。

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1949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这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成为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稳定了经济秩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党的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七千人大会”: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

1962年,中共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纠正了“”以来工作中的错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0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要逐步实行的重大改革措施:建议修改宪法;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实行党政分开;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总结历史经验

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该决议。决议对建国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作出了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正确道路。

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党的十二大制定了新,清除了“十一大”中仍肯定“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左”的错误。

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系统论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这是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科学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郑重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理论本质上对历史经验进行提炼和升华

2000年2月,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十六大:明确提出党的历史方位的“两个转变论”

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03年,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且明确指出发展路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对发展规律的阐述,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性问题是围绕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要为发展提供政治、组织保证和精神动力,并以此检验党的建设的成效。这使得执政党建设有了明确方向和检验标准。

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明确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各项部署。此后,“执政理念”被广泛使用。

十七大: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日益清晰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一条主线、五大建设”,使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路径更加明晰完整。

十:对党的建设主线作出新概括

第4篇:义工年度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

作用,促进广大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推进全区义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优绩优酬;公开、公平、公正;科学合理。

三、实施范围

工资属区财政全额拨款的、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区属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在职工作人员。

四、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的核定

(一)绩效工资总量暂按学校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和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水平核定,按照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原则确定。绩效工资总量随着基本工资和当地行政区域公务员规范后津贴补贴的调整作相应调整。

(二)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同清理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津贴补贴工作结合进行,将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和原国家规范的年终一次性奖金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学校要做好清理规范津贴补贴项目自查工作,如实向主管部门上报现行津贴补贴和发放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绩效工资的项目及标准。

五、绩效工资的构成与分配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

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按月发放。

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业绩、工作量、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出勤率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发放。

(一)基础性绩效工资

基础性绩效工资设立岗位津贴、班主任津贴,不得发放其它任何津贴。

1、岗位津贴标准在核定的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内,预留班主任津贴后,按照《义务教育学校主要岗位基础性绩效工资参考系数》(详见附件)确定具体数额。

2、区财政局根据区属义务教育学校班级数,按小学人均160元/月、初中人均190元/月的班主任津贴标准(按10个月/年计算)列入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内(具体细则另行制定)。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享受班主任津贴,离开岗位后的次月不再享受。

3、校长的基础性绩效工资纳入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量内统一发放。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

奖励性绩效工资设立课时津贴、超时工作津贴、教育教学成果奖励、考勤津贴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其它项目。

1、区社发局制定区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办法,并加强对学校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学校要根据区社发局制定的考核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区分不同岗位特点和要求,实行绩效考核。

2、区属义务教育学校具体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要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报区社发局审核批准、区党群部、区财政局备案后,在本校公布实施。

3、区属义务教育学校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根据考核结果和分配原则,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4、校长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在核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内,由区党群部、区社发局共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统筹考虑确定。

5、其他岗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各学校根据本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分配,分配最终结果报送区社发局备案。

六、核发绩效工资的程序

(一)绩效工资总量按年度进行核定。每年初,区党群部、区财政局根据区社发局审定的上一年度末区属义务教育学校在职在岗人员数核定绩效工资总量。

(二)区属义务教育学校按基础性绩效工资发放标准确定每位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经区党群部、区社发局审核后,由区财政局按月发放。

(三)如学校发生工作人员构成及工资水平变化的,教师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学校申报,经区党群部、区社发局审核后,由区财政局按月发放。

七、经费保障与财务管理

(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管理以县为主,经费省级统筹、上级适当支持的原则,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

(二)规范学校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等费用的规定,严禁“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学校的国有资产要实行统一管理,对经营性资产收效等各类政府非税收入,一律按照有关规定上缴同级财政。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严禁利用收费收入和公用经费自行发放津贴补贴。

(三)学校绩效工资应专款专用,分帐核算。绩效工资应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原则上不发放现金。基础性绩效工资按规定程序直接划入个人工资银行帐户,奖励性绩效工资按学校考核分配办法发放,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划入个人银行帐户。义务教育学校必须按照教育经费核算有关规定,做好绩效工资核算及账务处理工作。

八、相关政策

(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纪委、同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事部、审计署关于严肃纪律加强公务员工资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厅字号)下发前,学校发放的改革性补贴,除超过规定标准和范围发放的之外,暂时保留,不纳入绩效工资,另行规范。在规范办法出台前,一律不得出台新的改革性补贴项目、提高现有改革性补贴项目的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

(二)原国家规定的班主任津贴与绩效工资中的班主任津贴项目归并,不再分设,一起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国家规定的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津贴、教龄津贴、特级教师津贴等予以保留,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三)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同时,对义务教育学校离退休人员发放生活补贴。

离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按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审计署《关于解决离休人员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中纪发号)精神确定。退休人员的生活补贴按省、市相关政策或规定执行。绩效工资不作为计发离退休费的基数。

九、组织实施和工作要求

(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把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并根据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具体制定本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

第5篇:义工年度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以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为目标,统筹教育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推动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全面总结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果,查找存在问题,认真落实整改,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质量。根据检查要求,重点抓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满意程度调查等四个方面工作,切实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水平,2014年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力争下阶段高标准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实现义务教育发展高位优质均衡。

三、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3月—4月)

1.成立工作机构,制发工作方案。成立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明确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印发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实施方案等;督促指导乡镇、区级有关部门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人员,完善工作措施。

2.召开动员大会。召开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并安排部署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检工作,层层落实目标任务。4月下旬,创建办检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实施方案情况,了解掌握各乡镇、各有关部门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目标责任、出台相关措施等情况。

3.抓好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迎接国家、省督导检查的重要意义,宣传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营造创建的浓烈氛围。

(二)自查整改阶段(2014年4月—5月)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对照本单位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职责任务进行自查,总结本部门履行职责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并认真落实整改。自查工作于2014年4月20日前完成,整改工作于2014年5月1日前完成。

(三)接受检查阶段(2014年5月—8月)

1.2014年5月15日前,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按照检查要求,完成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档案资料准备工作。

2.2014年5月20日前,全面完成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接省、国家督导检查材料准备。汇总相关资料,整理完善各项迎检档案资料、报表,完成相关文件资料编辑工作。形成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材料,完成专题片、展板、资料汇编、论文集制作。

3.市级复核。市对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全面复核。认真梳理市复核中指出的主要问题,并及时研究解决办法。区教育局做好跟踪指导,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做好整改工作。

4.查漏补缺,重点督查。

5.安排落实各项迎检工作,接受省、国家督导检查。

(四)工作总结阶段(2014年8月—10月)

1.根据市、省、国家督导检查后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研究制定整改意见和措施,并进行整改,向市、省教育督导团提交整改报告。

2.召开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总结大会,总结成绩,查找不足,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按期推进自查整改和巩固提高工作,要建立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二)加大投入,提供保障。要继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确保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指标达标。

(三)强化督查,狠抓落实。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迎检工作的督查与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6篇:义工年度总结范文

局公布了2016年多项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2016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丛20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会上说。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96236|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增长7.8%。

数据显示,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0%,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

数据还显示,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4万吨,比上年减少520万吨,下降0.8%,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0%;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比上年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名义增长10.4%。

此外,出口降幅收窄,进口增长由负转正;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月度同比由降转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差距继续缩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结构继续优化;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新增贷款同比多增。

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6%。节能降耗成效突出,全年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0%。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率继续提高。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82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9万人。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0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1428万人。

第7篇:义工年度总结范文

为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做好党史专题宣讲工作的通知》、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市委《关于做好全市党史专题宣讲工作的通知》部署要求,区党工委下发《关于做好全区党史专题宣讲工作的通知》,镇党委下发《关于在全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施方案》,要求扎实有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宣讲工作,镇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从5月下旬起在全镇开展党史专题宣讲工作。现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深入宣讲党的百年奋斗史、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全区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党工委、镇党委各项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各项目标任务上来,保持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始终沿着指引的方向,奋力续写新时代xx镇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二、宣讲重点

全镇党史专题宣讲工作要把学习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贯穿始终,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贯穿始终。结合宣传宣讲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把我区开展的“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讲党课、颂党恩”讲好专题党课融入其中,要认真按照区、镇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部署要求,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传播xx声音,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重点围绕学习领会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宣讲,结合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准确宣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作出的伟大贡献,宣讲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宣讲中国共产党初心宗旨、铸就的伟大精神,宣讲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遵义籍、新蒲籍红色历史人物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先进模范,宣讲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宣讲在党中央、关心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关怀下,遵义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新蒲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辉煌历程、实现经济赶超跨越“黄金十年”的巨大成就,引导干部群众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传承红色基因,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让干部群众深切感恩党、感恩党中央、感恩,在新征程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创造新业绩。

三、宣讲方式

积极推动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到党史专题宣讲工作中,努力形成全区党史学习教育“大宣讲”格局,深入推动主题宣讲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营造强大的宣传宣讲声势。

(一)镇党委宣讲团示范讲。组建镇党委宣讲团,于5月下旬分赴各村开展首轮宣讲,原则上镇党委书记向全镇干部职工集中宣讲1场,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通过到党组织关系所在村党支部上党课、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开展宣讲。各村党组织要积极配合镇党委宣讲团的宣讲工作,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师生代表参加宣讲报告会,同时宣讲团成员要到机关、校园、社区特别是革命纪念地、红色遗址等,与村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开展面对面、互动式的座谈宣讲。要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视角折射大变迁、小故事呈现大图景,提高宣讲的亲和力、感染力。

(二)各部门领导干部带头讲。镇级部门领导同志带头到联系点、帮扶村居等开展专题宣讲,带头同基层群众互动交流。全镇各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紧密联系岗位和工作实际,积极带头开展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七一”前后,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要面向全村党员讲一次党史专题党课。要组织先进典型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讲好主题党课,通过讲党课、颂党恩,推动兴起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三)各级宣讲团常态讲。各村要结合本地实际,精心遴选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党史领域专家学者、英模人物、烈士亲友、驻村干部、离退休人员分赴村组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宣讲队伍的学习培训,做好深入研讨、集体备课等工作,依据镇党委审定的《宣讲提纲》和指定的学习材料,结合本地实际编写好宣讲稿,既讲“普通话”,又讲“遵义话”,既讲“心里话”又讲“身边事”,深入开展常态化、普及化宣讲,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确保村组干部群众坐得住、听得见、记得牢。要坚持专兼结合,让党史参与者、亲历者讲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让老革命、老英模、老党员讲创业立业的苦难辉煌,让改革先锋、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讲振兴复兴的砥砺奋进。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和部门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实际创新宣讲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宣传宣讲活动,务求取得实效。

(四)各系统领域联动讲。按照分级分类、分工负责的原则,镇中心学校、镇卫生院党组织牵头组织好本系统领域的宣讲,镇关工委、统战(群团部)积极面向职工、青年、妇女、科技工作者、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退休老干部等开展宣讲,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更广泛地深入各行业、各领域。

四、宣讲要求

(一)把准政治导向。自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坚持以两个历史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树立正确党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批驳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讲清楚讲透彻,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要结合宣传宣讲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讲好我镇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牢掌握贵州、xx、xx、xx发展的历史主动。

(二)创新宣讲方法。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方法,切实增强面向基层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集中宣讲与常态宣讲相结合,线上宣讲与线下宣讲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群体、退休人员、流动党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员群众等群体的接受习惯,根据宣讲对象特点定制有针对性的宣讲方案。要发挥好新媒体作用,广泛运用网络直播、网络视频、网上交流等形式,让群众便捷地听到宣讲的声音,营造网上网下学习党史的浓厚氛围。要通过组织党员干部赴区内革命纪念地、红色遗址现场宣讲、为基层提供“点单式”宣讲服务等方式增强宣讲生动性。要在总结运用以往宣讲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宣讲艺术,善于运用生动活泼、接地气的语言讲好党史故事,讲好革命先烈、英雄模范、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让党的伟大形象更加鲜活。

(三)彰显本地特色。要结合宣讲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切感受来自党中央和的恩情和温暖。要充分运用我区红色资源,结合本地文化特色组织宣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以及“三线”精神、新时代贵州精神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要以在党的领导下我镇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快速发展的实战经验为立足点,结合实际讲、结合工作讲、结合未来发展讲,彰显xx特色,坚定xx发展信心。

(四)抓好青少年宣讲。镇中心学校、镇属各类学校、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宣讲活动,切实引导广大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积极开展面向中学生、小学生的宣讲活动,着力讲好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要注重发挥青少年的作用,让青少年宣传青少年、带动青少年,扩大宣讲活动的影响力、感染力。

(五)务求宣讲实效。要充分发挥各级宣讲员能动性、创造性,在把准方向的基础上发挥优势,把党史学习教育讲鲜讲活,切实增强宣讲感召力和实效性。用好基层阵地和平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宣讲,不断扩大宣讲覆盖面。要把宣讲教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结合起来,同推动全镇中心工作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结合起来,同统筹疫情防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把宣讲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实绩。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杜绝“低级红”“高级黑”,严禁以学习教育为名组织公款旅游,注意为基层减负,防止为完成任务应付了事,防止肤浅化、碎片化。

五、宣讲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开展党史专题宣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动宣讲工作深入开展。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要各尽其职、密切配合、一体推进。要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有关要求,统筹好学习宣讲和疫情防控,确保宣讲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二)统筹宣传报道,营造浓厚氛围。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兴媒体作用,运用集中式、组合式、参与式、联动式等多种形式,对党史专题宣讲进行立体化宣传报道,及时反映宣讲活动情况,注重反映基层干部群众学习贯彻的典型事迹和良好风貌,扩大宣讲影响力,不断把学习宣传引向深入。要坚持媒体平台联动、线上线下互动,长视频短视频结合,发挥镇级宣传联动作用,为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宣讲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三)强化保障调度,注重结果运用。要以开展好宣讲活动为重要抓手,把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各村各部门要切实做好宣讲团的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日常调度,做好简报的编发和上报工作,反映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宣讲开展情况,反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宣讲工作亮点和成功经验,有力推动宣讲工作高质量开展。专题宣讲结束后,认真总结经验做法,研究把好做法好经验上升为制度机制,作为年度党建工作成效考核评估的重要参考依据。

六、积极宣传报送

扎实抓好党史宣讲报道工作,充分运用“唯美xx”微信公众号等媒体进行宣传,从3月到6月,各党总支部(党支部)要围绕百年党史,结合学习贯彻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专题宣讲;7月之后,围绕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六中全会精神进行专题宣讲。抓好党史宣传信息报送工作,在2021年7月31日前,通过电子邮箱每周四前向镇党史办报送宣讲活动安排计划表、党史宣讲简报等相关资料。

镇党史办联系人:xx

联系电话:xx报送邮箱:xx

附件1.党史学习教育镇党委宣讲团成员名单

2.xx镇“党员先锋”宣讲团成员名单

3.新蒲新区xx镇“党史宣讲”活动安排计划表

第8篇:义工年度总结范文

校团委办公室工作总结一:我校团支部工作在上级团委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为魂”,创特色,树精品,抓载体,做到基础工作扎实推进,主体工作力显成效,着眼于青年团员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团组织自身的组织建设,致力于团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少年振奋精神,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校的发展发挥团组织的优势作用,以出色的成绩争创一流的团支部。现就本年度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 加强学习,大力开展团员思想品德教育

认真组织团员利用班会课和团课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广大团员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导和激励他们继承和弘扬革命光荣传统,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把个人理想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时刻维护国家利益,绝不做危害国家或有损国家尊严的事。从孝敬长辈做起,从尊敬老师做起,从帮助同学做起,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使自己的言行有益于他人、有益于学校、有益于社会。

二、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1、做好每年度的计划、总结及评选优秀团员工作。 2、学校团组织建设工作,学校每学年接收两次新团员。 3、定期开展团课,做好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按时收缴团费,及时上缴团总支。 5、坚持每周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演讲活动。 6、做好校广播站的人员选拔,节目制定和播音工作。 7、青年志愿者推选及服务工作。

三、本年度开展了多个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

团的工作是由活动支撑的,本学年度,我们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各类活动:

1、20XX年3月5日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扮靓美丽纸中”的学雷锋活动。

2、20XX年3月10日举办了《放飞梦想,让青春无悔》主题活动,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上了很及时的一课。

3、20XX年3月12日植树节组织开展了“装扮校园,为树木刷白”活动。

4、20XX年5月清明节联合扁鹊纪念馆举办:“弘扬中医文化、缅怀革命先烈”活动。

5、20XX年6月6日开展校级团员教育大会,全体团员重温入团誓词,表达团员心声,为全体同学起到了模范作用。

6、20XX年9月份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演讲活动。

7、20XX年10月份举办传扬校风、校训、家风、家训、班风、班训活动。

8、20XX年12月继续做好校园美化工作,为树木刷白及为树木挂爱心标语牌活动。

9、20XX年末举办“迎元旦诗歌朗诵会”。

各项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团员青年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使每一位共青团员牢固树立正确的观念,树立共建共享城市发展的理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革除生活陋习,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自觉倡导社会公德,坚决制止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积极帮助他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讲究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带头树立文明之风。此外我校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四、加强管理,抓好团风建设

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是团的性质所决定的,继续抓好团队基础工作,组织团员青少年认真学习团的章程,团员的义务与权利,突出标志教育,加强团徽的教育管理,让学生在校自觉佩戴团徽、自觉上交团费,热爱团队标志,切实履行团员权利和义务,时刻以团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让同学明白作为团员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以自己是共青团员为荣。

我们还开展了以团为主,设立学习互助小组的措施,我们的原则是“不抛弃,不放弃”。很多原本学习一般的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成为班里的佼佼者。为了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加强团支部的教育和管理,学校团委要求各班团支部要有班级支部计划,定期开展组织活动,配合学校进行德育宣传教育,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和政策,结合学校中心工作进行爱国教育、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道德品质、精神品质和自律品质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先进形象,发挥榜样作用。

总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我校团支部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今后我们一定要与上级团委保持一致,紧紧围绕学校工作,建立建全各项团管理制度,加强团干部的培养,克服困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校团委办公室工作总结二:回顾这一年办公室的工作,日常工作虽然纷杂,但是在院领导的关心支下,办公室的各项工作也做的有条不紊,和各兄弟部门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办公室的枢纽、保障作用,不断进取。为工作计划的实现发挥了作用,但由于干部的一些调整,工作也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现将办公室工作总结如下:

一、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团结协作,搞好服务。

做好办公室日常工作,争创一流业绩,必须要有较好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分析角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了解责任,工作任务,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热情,耐心,细致,为其它部门提供良好的周到服务,积极配合各部门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办公室与各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互相学习,借鉴经验,提高了团委办公室的各方面能力。

二、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科学管理为主,亲怀为辅的科学理念。”

根据团委的实际情况,我办公室在结合以前的制度下,重新制定了新的管理制度,以求达到更好更高的实效。

1.《办公室值日制度》

2. 《团委例会制度》

3. 《财务管理制度》

认真记录办公室的财务登记及物品的借还登记情况。团委全体成员共同遵守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 做好文档管理制度,对以前和现在的档案进行整理和归档。各部门的文件及时收集、分类、保存,及时通知各部门上交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

四、 做好后勤的管理,对于办公用品,为生用品及时购置发放,做到工作的正常运转。

五、 由于老干部毕业,在能促进团委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在秋季学期进行了招新工作,让一些优秀的学生,来到了团委这个家。

六、 落实好年度评优工作,起到树立在团内形成强大的向心力,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

七、 为促时团委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发展,也加强一其它和各机构的联系,并积极的配合学生会,广播台开展学院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到了学生干部的作用,做到团、学、广不分家。

第9篇:义工年度总结范文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作 者】刘绍卫,中共广西区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南宁, 530022

【中图分类号】D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4-454X(2009)04-0043-007

A Historical Survey on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in Guang xi and Its Modern Significance

Liu Shaowei

Abstract:Ethnic unity and equality are the core contentsin Marxist’s ethnic viewpoints, and they also are the basic consi d eration points of the Party’s ethnic policiesUnder the leadersh i p of the CPC, it has passed 60 years’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in GuangxiI thas not only shown that regional autonomy of ethnic minorities is a basic systemwith superiority and vitality, but also has achieved a road of “common unitya nd struggle,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in undeveloped ethnic minority area, developing ethnic economy greatly, promoting the great prosperity of eth ni c culture, social undertakings making steady progress, and effectively boostin g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in GuangxiNowadays, it is a goo dsituation of politic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thnic unity and socia lprogress in Guangxi, thus enhancing the harmony of ethnic relations, and promo ting social harmony and progress

Key words:ethnic unity; system of regional autonomy of eth nic minorities

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出发点。促 进民族关系和谐,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与要求,是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统一的大局问题,更是一个国家能否尽 快走向繁荣富强的主要因素。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民族团结进步60年的历程,有利于指 导民族团结日趋巩固和发展,促进广西民族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一、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历程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聚居有壮、汉、瑶、苗 、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民族,2008年末全自治区总人口5049万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这块土地,结成互相依存的关系。秦汉以后, 中央政权对广西地区实施羁縻制度和土司制度,实行“以夷制夷”和“以故俗治”的统治政 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民族间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和谐的关 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民族理论研究(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广西的形成(1949年10月―1958年3月)。从1949年 底广西解放到1958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期间,广西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从根本上废除了 民族压迫的制度,执行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变革进步和民族的平等团结 ,是一个根本的转变和历史性的飞跃。的完成,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 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已成为各民族的共同奋斗目标。1951年10月,中共广西省委、 省人民政府适时建立了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从1951年到1956年,广西在民族地区开展了大规 模的社会历史凋查工作和组织了比较系统的民族识别工作。1951年,广西省人民政府颁布了 《关于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贯彻中央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特别是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的建立,实现了广西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体现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平等的关 系,标志着广西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新发展。

(二)广西民族团结工作曲折发展(1958年3月至1976年10月)。随着中国共产 党民族政策在广西的全面贯彻落实,广西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广西各族人 民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亲密融洽、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是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问题的决议》下达后,广西各地就掀起了大办人 民公社的热潮,不顾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和实际,在民族地区组织批判“特殊论”、“落后 论”和“条件论”, 严重脱离了民族地区的实际,助长了民族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 论,使民族地区生产力遭受很大破坏,给各族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大困难。但总体上来说,这 时期近二十年内,广西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民族之间的纠纷,各民族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仍相 信社会主义,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国家的认同还是非常强烈,使民族关系在曲折中发 展。

(三)新时期广西民族团结关系的恢复和发展(1976年10月―1992)。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为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民族关系, 加强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把民族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民族地区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1979年11月13日至 15日,在南宁召开了全区统战民族工 作会议,会议强调指出,把广西民族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搞好四个现 代化建设。二是从1980年7月起,继续进行民族识别工作,对上世纪50年代未确定民族成份 的18万人口的民族成份进行调查。三是启动民族法制建设。1980年10月成立自治区人大常委 会民族委员会。此外,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自由、 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民族政策也相继得到恢复和贯彻。四 是广西基本完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任务,1984-1990年先后建立5个自治县。五是加大对少数 民族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明确把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的革命老区、大石山区、 边远地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作为扶持对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 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使广西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四)民族团结新格局的构建(1992年――至今)。这时期,是广西各民族联 系 交往最广泛、最密切的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进步和发展。一是根据广西民族与地缘政治 特点,调整了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抓住了西部大发、“西南大 通道”建设、“西电东送”工程实施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以水电为主的交通、能源工业、 有色金属工业等优势产业;进入新世纪,广西从召开中国―东盟博览会到“北部湾经济合作 区”,统筹发展得到协调,民族地区引资与对外贸易空前增长,形成了广西开放的新格局。 二是少数民族权利得到进一步的保障。1992年 4月25日,广西《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 作的意见》,这是90年代广西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政策依据,推动了民族政策在广西的 深入贯彻。三是1994年11月,全区城市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提出了加强城市民族工作的措 施和要求,进一步推动了广西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四是开创扶贫新模式,民族地区经济得 到进一步发展。广西先后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连片特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 、“整村推进”、沼气池建设工程等,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 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五是培养和提拔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使一大批中青年少数民族干 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继续广泛开展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再教育。从此,广 西平等团结、互爱互助、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容,现代化 建设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推进,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 性转移,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广西民族团结事业,广西各民族文化心理发展趋势总体是逐步走 向开放和成熟的,民族团结事业不断向前推进。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各民族之间 的交往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扩展,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彼此认同的情感进一步 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互市、通婚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程度,民族地区的创造活 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日益增强,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的内在动力,提升了广西民族和谐的境界 。

二、广西民族团结进步60年的成就和经验

民族团结是广西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广西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证。认真总 结广西民族工作的实践经验,不仅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荣 传统,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都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而且为我们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途径、形式、结构、程序和过程方面提供了实 践经验。

(一)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巩固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 一条基本经验不容质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 政治优势不容削弱。”①实践证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个能够成功解决 国内民族问题的政治制度。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前后,先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8个自治县。此后,由于受到 “左”的思想影响,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受到严重干扰,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作几乎陷于停 顿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思想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民族自治地方的组建 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先后建立了富川瑶族自治县等5个自治县。此外,于1991年和1995年分 别给瑶、苗族人口较多,但又不具备成立自治县条件的西林、凌云和资源县享受自治县待遇 ;同时决定,因建立地级防城港市而撤销了自治县建制的该市防城区和东兴开发区原享受的 自治县经济政策待遇不变。至此,广西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任务基本完成。全自治区共 建立了12个民族自治县,另有3个县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民族乡63个,有8个少数民族在县 及县以上的行政区域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1685.91万 , 占全区少数民族人口的93.35%。建立民族自治机关26个,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不断成长壮大,到1999年底,全广西少数民族干部39.2万多人,少数民族参 政议政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广西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选择是正确 的,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也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共同繁荣,是一条光明 之路。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广西各民族共同繁荣。立足平等,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始终是党思考的重大问题。1950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 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②新中国成立以来,特 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广西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 个中心不动摇,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从1953年开始,广西也和全国 一样,启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到1957年,广西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34倍, 年均增长18.6%。从1958年开始,进入“二五”计划建设时期。196 4年9月,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国家把桂西北地区纳入“三线”范围,安排了一 批项目,初步形成“小而全”的工业体系。同时,工业企业加强管理,扩大消费品生产,使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逐步改变,工业生产又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963年工业总产值比 上年增长9.0%,1964年增长22.6%,1965年又增长30.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西在农业、工业等领域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了广西国 民经济的发展。1981年,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五届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定。把“巩固一 个基础(粮食),抓住两大支柱(甘蔗、水电),发挥优势”作为广西经济发展战略。19 97年,自治区党委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结合广西实际,作出了“三大战略,六大突破”的 重大决策,明确提出广西必须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一次明确地把广西划分成为桂东、 桂西、桂南、桂北、桂中五大经济区,提出了各个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优势产业。为全面贯 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自治区党委八届三次全会作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决定。近年来,广西正面临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新的历史性机遇和优越的外部 环境: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逐步建立,泛珠三角区域 经济合作、中越共同构建“两廊一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全面启动。2007年3月19日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提出将努力把广西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 、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2006年8月,总书记在听取广西工作汇报时要求, 广西沿海发展应成为新的一极③。在中央的亲切关怀下,2008年1月16日,国家正式批准 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要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国际区域 经济合作区”。这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广西今后加 强区域合作、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0年来,广西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由1958年的24.5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 595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大关,由113元增加到125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1978年的289元,增至12200元,增长42倍;工业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5969亿元,较1958年 增长243.4倍。2008年,广西财政运行一般预算收入总量首次突破500亿元, 达到518.68亿元。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新提升。节能减排工作得到加强,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7%。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广西社会经济大发展,进一 步促进了民族和谐与社会的繁荣,开辟了民族团结新时代。

(三)统筹社会发展,改善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及战争等因素,广西广大农村生活条件十分恶劣,至上个世纪70 年代后期,仍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看病难、上学难的状态。19 94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结合广西实际制定了《广西 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方案》,提出从1994年起到上世纪末的7年时间里,基本解 决全区农村8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取得扶贫的实效。近十多年来,广西已累计投入扶 贫资金50多亿元新修公路,整治航道,修建小水电和输电线路以及人畜饮水工程等,使贫困 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

广西着力关注和改善民生,通过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劳务经济,实现了从贫 困程度较严重到解决温饱的伟大跨越,为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新中国成立以来 ,广西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00多亿元,建成各类水利、水电工程63.7万 处 。累计解决1870万农村群众饮水困难,给1150万农村群众送来光明,灌溉渠系滋润着 152.2万公顷耕地,堤防工程庇护着647万人的平安。自治区成立之初,广西农田灌 溉保障率只有17.6%,2007年达到了60.4%。1978年到2007年 , 广西绝对贫困人口从2100万人减少到65万人,绝对贫困发生率从70%下降到2.1%;49 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00元增加到2770元,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90多元增加到2429元;49个贫困县人均产粮从不足200公斤增加到360公 斤。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衣着、食物结构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四)完善和健全民族法制,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进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指出: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国家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项权利的基本法律,是我国民族工作走 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保障。”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9条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 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20条法规规定:“上级国家机关 的、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应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 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后,有关部门就根据 《宪法》之规定起草《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条例》,拟对自治区行使自治权、发展政治、经 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以及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出明确规定。但是,时值“反右”和“反 地方民族主义”,《条例》未能出台。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 施,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建设开始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近十多年来,广西积极探索民族法 制建设,制定了289条地方性法规,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保障 等。广西12个自治县都先后制订了《自治县自治条例》,自治法规的实施工作也取得了比较 好的成绩,各族干部和群众的自治意识和当家作主的观念大为增强。

(五)努力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创造重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立了符 合 民族地区特点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谱写了广西教育事业的壮丽诗篇。目前广西有民族学 校138所,其中民族小学52所,壮文实验小学65所,民族中学19所,民族高等学校2所。各级 各类教育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分别为:学前教育31.23万人,占学前教育在校 生 总数的31%;小学160.3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34.8% ; 初中阶段教育83.5万人,占初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6.5 % ;普通高中26.64万人,占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36%;中等职业教育 13.51万人,占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的29.3%;高等教育1 8.52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2.4%。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 得 到保护和发展。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进一步加快了广西建设文化先进省( 区)的步伐,广西通过制定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创造了 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南宁国际民歌节、《印象•刘三姐》等具有一定影响的广西文化品牌 被树立起来,产生了比较好的经济文化效应,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 民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城乡特困群众、库区 移民、受灾群众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009年1―4月广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3 35元,同比增减7.8%。卫生和体育事业等各项迅猛发展,城乡公共卫生设施 逐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和 谐稳定。

(六)大力培养、选拔和使用民族干部,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 保障。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认为:“人才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⑤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历来把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看作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 关键,看作是促进各民族团结、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环节。1956年,仅桂西壮族自治州 就培养了近5万名少数民族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各级党委、政府更是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当作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抓紧抓好。进一 步大力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力度。与此同时,广西还与发达地区横向联合,派出大批少数民族 干部到广东等地的机关、厂矿挂职锻炼。由于抓紧了培养工作,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得到了较 快的发展,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骨 干力量。2007年底,全区少数民族干部达到近41万人,是自治区成立时的13.38倍,少 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数的36.22%,比自治区成立时提高了13 个百分点,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陆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仅数量大幅增 加,而且在层次结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门类结构等各方面不断改善,已壮大成为一支 参与管理国家事务、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动民族地区两 个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七)创新民族团结工作,营造和谐的杜会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不懈地对各族干部 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 主义的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民族观的教育,以提高人们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有效地改善了民族关系,使社 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维护并有新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期。广西大力开展民族团结 创建活动,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 断发展。1984年以来,广西共开展了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表彰了977个民族团结进 步先进集体和2080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先后有177个模范集体和171名模范个人荣获国 务院表彰。全广西各市、县先后召开了上百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了2500多个先 进集体和7800多名先进个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扎实向纵深发展。广西多年来没有发生因 民族纠纷引起的,有效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1999年,总书记视察 广西时指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在自治区各族人民当中 深深扎了根。”这充分肯定了广西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2008年2月5日至8日,胡 锦涛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工作时指出,要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 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⑥广西按照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确定的“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 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创新工作思路,为各民族团结发展创造和谐的杜会环 境。

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发展60年实践证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民族大团 结迸发出强大力量,推动着广西经济社会走向辉煌,促进了广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事 业发展进步,是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60年。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民族团结发展60年的现代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民族团结发展60年历程,其当代价值不仅表明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是一项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的基本制度,而且促进了民族经济大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 的大繁荣,增进了民族关系的和谐,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把广西民族团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 度和层次。特别是当我们把广西民族团结事业放在当代整个中国的民族团结的宏观背景当中 ,其广西民族团结的广西模式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广西民族团结的历程不仅显示了官方 与民间互动的良性循环的意义,而且也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

(一)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发展过程不仅反映必 须加强当的领导,而且其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的优越性。从第一个民 族乡的建立,到1958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时确立的“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民族团结原 则,到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开拓以及民族工作逐渐纳入法制化轨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西民 族团结发展轨迹不仅明了党和国家对广西民族事业的重视,也表明了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 国情,得到了各民族的衷心拥护,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金钥匙,显示了 中华民族包容性与充分尊重民族个性的完美结合。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西民族团结进 入社会主义新型阶段和现代化过程之后,它的价值、意义等与以往任何形式的民族和谐发生 了根本性飞跃和转变,走出了执政主体与人民相互对立的悖论,开创了一个和谐的互动的民 族团结关系新时代,广西平等团结、互爱互助、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不断增添 新的时代内容,现代化建设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良性发展。

(二)广西民族团结进步60年的历程,尽管碰到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曾有 过曲折的经历,但总体上显示了人民享受政治民主,民族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不断提高 ,中国共产党在欠发达民族地区走出了一条实现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的创造活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日益增强,和谐、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显现的 过程。广西民族团结60年历程从总体上显示了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意识的良性互动, 特别是进入新阶段后,广西民族团结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还是消除贫困、追求社会公正和 谐以及人与社会、自然的全面发展。虽然上世纪50年代后期,广西民族工作出现了“左”的 倾向以及遭受“”时期的挫折,但中国共产党领导广西各族人民谋幸福的主线没 有改变,不论是50年代的人民政权的建立、构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民族地区扶助等,还是 新时期的扶贫开放、边境大会战等惠民政策,广西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时,特别强调对 少数民族尤其是对尤其是贫困山区的扶持,实施反贫困战略,发起扶贫攻坚,出现了全社会 参与合力攻坚,决战贫困的局面。同时,广西从“一五”计划取得辉煌,到上世纪80年代提 出的富民兴桂战略,广西注重发展经济,注意统筹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为民族团结努力奠 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广西民族团结进步60年的历程,体现了民族团结的机制得到不断完善。 广西从民族机构的健全、民族法制逐步的完善、扶贫机构职不断扩大等,政治、经济 、文化、法律、组织等各方面构建立体的民族团结机制不断成熟,发挥的效能越来越大。如 上世纪50年代订立的《大瑶山团结公约》,促进了民族团结。是新时期为振兴广西文化推出 的签约作家制度、精品工程、知识工程等,极大地推动了广西文化的繁荣,从机制上推动“ 文化桂军”的崛起,同时,民生新政、财政支持、政策扶持,政府职能的转变,为广西民族 团结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制上保障,体现了党对经济、文化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党的 作用日益显现。

(四)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60年的历程,总的趋势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 断向广度和深度扩展,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发展,中华民族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加增强,开放意 识不断增强。广西当代民族交往从政治层面,不断深入到经济、文化层面,从上世纪 50年代的刘三姐进京汇演成功,到新世纪的南宁国际民歌节、“印象•刘三姐”民族元素的 融入了现代气息,民族文化现代化加强。特别是广西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成功举办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兴起,广西民族经济的发展逐渐纳入到多种区域经济的构架当中 ,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化得到很好的协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把民族 团结教育的世俗化、生活化、常规化,“三个离不开”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人民心中,强化 “四个认同”教育,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和谐共处,共同进步,民族团结 的和谐文化得到广泛认同,大大促进了广西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繁荣。

广西在欠发达民族地区走出了民族团结的新路,营造了一个民族和谐良好局面。2008年 12月1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广西壮族 自治区是民族团结的模范、维护统一的模范、维护稳定的模范,是我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 开’模范,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⑦,这说明广西民族团结放在全国背景 也是具有典型意义。虽然广西还是一个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任务很重,但通过 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一定会走出一条符合广西 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子,促进民族团结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注释:

①:《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 的讲话》,《光明日报》2005年5月28日。

②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7页。

③ 《人民日报》赴广西采访组:《八桂迈上新一极――写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 周年之际》,2008年12月10日第17版。

④:《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光明日报》2005年5月28日。

⑤:《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光明日报》200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