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烈事迹的故事范文

英烈事迹的故事精选(九篇)

英烈事迹的故事

第1篇:英烈事迹的故事范文

这一天,霏霏细雨,气温骤降,为我们崇敬、肃穆的心情增加了沉重庄严的气氛。

一条水泥路直抵刘厂镇王家庄自然村。从村口路旁写着“英烈故里”几个鲜红大字的青色巨石后进入村里,村道两边多块字画彰显着红色文化基地的气氛。车停新修小广场上,一块写有楚图南题“碧血千秋,英烈万古”的展画特别显眼,巷道左边雪白的粉墙上多块红色文化字画引领游客沿巷道而上,其中一块由族人题的《名门颂》,“美西贡爷荣膺坊,香泉惩匪建民团,复生德三王馨廷,一门三杰华夏扬。”洋溢着族人的荣光和骄傲。再往前行,一座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农家院落进入眼帘。

故居大门上方悬挂“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牌匾,两边是“先驱精神永在,英灵浩气长存”的行书对联,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进入大门,门内两边“碧血千秋,英烈万古,革命先驱永垂不朽,高举马列主义大旗,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永保社会主义江山不变色”、“云南人民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云南革命火种的播火者,一门三杰誉满大地”字幅在彩灯的辉映下,门内整个通道火红。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为小花园的传统院落,我四下环顾,两层土木结构,一架楼梯跑两院通四楼,建筑风格平实而雅致。我在想,在十八世纪末,先驱就在这座院落里先后诞生;就是在这座院落里,烙下了三烈英杰童年的印记,十九世纪风云激荡的一二十年代,还是在这座院落里,三英烈从这里走出,成了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立下了卓著功勋的革命英烈,被誉为“祥云人民的优秀儿子、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我们在对先烈的崇拜和景仰,满怀着亲情与激情,默默无闻守护着烈士故居,传承着先烈精神和伟大业绩,集接待、清洁、保安、解说、导游、义务管理工作等为一身的退休老师王式雄的导领下,参观整个故居的展览。

整个故居展厅庄严肃穆,主要由“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德三烈士生平事迹”、“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复生烈士生平事迹”、“一门三杰誉满大地”、“永恒的纪念”和“媒体影视厅”五部分组成。

先进入“媒体放映厅”,我们认真观看王复生、王德三的简介记录片,看着一幕幕真实记录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王复生、王德三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祖国的富强,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献身精神和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

王式雄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故居情况。故居2003年开始对外开放。2004年中共大理州委组织部、祥云县委正式将故居确定为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并修建了故居前的小广场。2009年,故居被审批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故居,村间道路路面硬化,完成广场及巷道的青石板铺面,故居环境修旧如旧,庄严肃穆,兼具了博物馆的功能,成为全省范围内保护得最好、设展规格最高、展出文物资料最全的英烈故居展馆。

然后王式雄老师带领我们分别走进各个展厅,依次讲解介绍英烈事迹的史料。

第一部分“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德三烈士生平事迹”。王德三(1898-1930年),名懋廷,又名正麟,祥云县人。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大理、昆明求学,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为陕北地区共产党(团)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云南旅京学生进步组织“革新社”主要负责人。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长、第四期政治教官,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临委书记。1930年,中共云南省委成立,王德三当选为第一任书记。同时任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2月31日,王德三和他的战友张经辰、李国柱、吴澄一起,昂首阔步,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为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把满腔热血抛洒在云南的土地上。时任党中央领导人之一的罗章龙,缅怀英烈,在其《忆云南诸英烈》一诗中,赞誉王德三:“德三在昆明,意气盖滇南。蒙自铁轨上,个旧锡矿山。滇池与洱海,久战不知艰。” 费炳同志在《祭德三诸先烈》一诗中讴歌王德三:“少怀壮志走千山,一腔热血祭轩辕。传播马列扫腐恶,唤起工农开新天。”

王德三孜孜求学,矢志救国。陕北播火,燎原西北,笔戎相加,燃起云南的革命烈火,血沃高原,魂系桑梓。王德三是我党早期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是祥云人民的骄傲,云南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他的精神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他的英名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他为党的事业碧血丹心垂青史,高风亮节启后人。

四合院正厅门上方“华夏英杰,一门三雄”的烫金字闪闪发光,前面柱子上“为民族解放兄弟共捐躯丰功伟绩垂青史;留浩然正气民家颂英杰革命精神启后人”的对联,昭示着整个展厅内容的中心。第二部分“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复生烈士生平事迹”的展厅就设在这里。

王复生(1896-1936年),原名王濡廷,乳名正懈,字涵万,化名王甄海(振海)、郭其英、郭毅,笔名曾用廷、比庵、更生、日生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代从边远的云南考入北京大学法国文学系。“五四”爱国反帝运动的实践,使他意识到自己旧我彻底决裂,并特取“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之意,改名“复生”。他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又组织云南旅外青年进步社团“云南革新社”(后改称“新滇社”),将大量革命新思想、新文化传回云南,他还引领自己的两个弟弟王德三、王馨廷走上革命道路。

王复生北京求学,投身革命,陕北拓荒,参加建团,为陕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身负重任,回滇“倒唐”,蜚声北满,浴血丹江。1936年8月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时年仅41岁。

王复生是中共的早期党员、抗日的先锋战士、云南人民的优秀儿子。

在王复生烈士的日记里,记录了他从中学到大学时的思想言行,反映了烈士由一个莘莘学子发展为中国共产主义播火先驱的心路历程。著述不仅文采激扬,字里行间浸透着感人的亲情挚爱,倾诉着忧国忧民,追求光明的革命情怀,洋溢着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材。

第三部分“一门三杰誉满大地”,介绍了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一门忠烈,可谓书香传家。其祖父王榛,字美西,为前清贡生,被誉为“德冠儒英”、“滇西人瑞”而称道乡里。一直在家乡设馆办学,深受地方尊敬,他治学有方,治家甚严,孕育了王家后代良好的品行和学业根底。其父亲王之溎,字香泉,为清末庠生,豁达开朗,他主张把儿子“送到社会上去,让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在各层的社会中去增加阅历,求得知识,培养冒险勇敢的精神”,所以,他先后支持三个儿子外出求学,让他们在激荡的社会风云里经受锻炼和考验,才使三个儿子先后走出土碱地,走出祥云,走出云南,乱世求学,寻找拯救国家振兴民族的方略。

祥云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是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早在和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祥云县就有20多位先进青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进行马列主义传播和党建工作。这些先驱中,同胞兄弟王复生、王德三和王馨廷就是著名的代表。

王氏三兄弟在短暂的人生中,为追求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建立新中国,他们走南闯北、舍生忘死,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王复生与妻子郭焕章相濡以沫,王德三爱妻子马冰清爱到她每一根头发丝,但他们为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天下,奔走于大江南北,留给人们的是听之动容、读之泪下的动人故事。

第四部分“永恒的纪念”。在中华民族的解放道路上,王复生、王德三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不惜洒尽自己的鲜血,为建设新中国开辟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云南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革命的播火者,在他们的引导下,千千万万优秀的中华儿女用难以想象的抗争精神,用血肉之躯换来了民族的独立,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夺取了新中国的革命胜利。

王德三、王复生烈士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理想与事业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彪炳千秋,他们用生命铸造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高扬的旗帜!他们为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的挺立,把忠骨化作丰碑,以一种精神,在人们心中获得了永生。留下的,是后辈无尽的追忆、缅怀和敬仰。

为了让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一门三杰的真实一生,王式雄老师走家串户,访遍了王家庄王氏家族中知晓烈士弟兄及家庭往事的长者,了解史实,撰写了全面介绍烈士弟兄童年生活及家庭百年悲欢离合史《彩云之南三英烈寻踪》专著,也在故居为参观者纪念收读。

各个展厅内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和陈列的遗物、信件、书籍等,展示王复生、王德三的事迹,全面、形象地再现了三英烈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真实、生动地还原了马列主义播火先驱的伟大历史业绩,真挚、感人地再现了三英烈光辉形象,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展览馆。

第2篇:英烈事迹的故事范文

1、各班组织召开“缅怀革命先烈”主题班会。在班主任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学习了解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建立新中国、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可歌可泣事迹,激发同学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2、组织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央视网、河南文明网等网站,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撰写寄语,抒写感言体会,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

3、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活动。3月28日,桃红柳绿,春风送暖,灵宝市朱阳镇第一小学的师生乘坐大巴车去犁牛河,参加祭奠烈士陵墓缅怀革命先烈的清明节扫墓活动。师生来到烈士陵墓前,先清除掉上面的尘土和四周的杂草,大家站立在烈士墓前,庄严肃穆,向先烈进行三鞠躬,表达自己的崇敬及怀念之情。当地的老者给师生讲述了革命先烈当年与敌斗争、英勇牺牲的事迹,不少同学都留下了感动的泪水。最后同学们庄严宣誓,时刻缅怀革命先烈,认真学习革命故事,发扬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4、教育引导学生要向家长做好宣传,倡导文明祭祀活动。可通过向已故亲人敬献鲜花、悼念诗文、种树等绿色环保形式进行文明祭祀,严禁点火焚烧,以免造成火灾等不安全事故。

第3篇:英烈事迹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 “天波杨府” 大宋文化 文化旅游产业 文化品牌

素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开封,自北宋以来就有“文包武杨”的美誉,“文官只说包丞相,武官好个姓杨人”。从那时起,杨家将的英雄故事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历经千年的传唱,传颂至今几乎可谓家喻户哓、尽人皆知。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弘扬优秀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因而从古至今的爱国志士和爱国英雄,都被人们所称颂。

一、历史上颂扬的“杨家将”

“杨家将”文化源远流长,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提及到“杨家将”,人们立刻便会想到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等英雄人物。“杨氏父子皆名将,智勇号称杨无敌”,“杨家将”的故事流传久远,“杨门女将”更是为“杨家将”故事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代英雄,都是历史上“杨家将”的主要英雄人物,佘太君也确有其人。然而杨宗保和穆桂英,则是小说中杜撰出的两位英雄人物形象。据史料考证,他们最早出现在明代戏曲作家熊大木和纪振伦的笔下,在小说中被赋予了生命和英雄使命杨宗保的人物原型是杨文广,而穆桂英其人物原型则是综合了明朝末年的女英雄们的形象。

杨业原名叫杨重贵,他的父亲杨信曾经担任过麟州的刺史。据《宋史・杨业传》中所述,杨业从小就立下壮志豪言“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即:杨业从小就有当将军的志向,擅长骑射,爱好打猎,他把敌军看作是打猎时的猎物,被后人尊称为“杨无敌”。可见,杨业从小就具备很好的军事才能。杨信从那时起就格外看好了杨业,杨业也不负父亲的重望,成为一代将才。

杨业之子杨延昭,其原名是杨延朗,据《汴京遗迹志》中所记载的 “杨六郎”就是此人。他自小受到父亲的熏陶,成人后智勇善战,号令严明,成为北宋王朝的名将。宋真宗曾称赞杨延昭说,“延昭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非常值得称赞。”杨延昭之子杨文广,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将”世代忠君报国的优秀传统,是宋代一名边防名将,他先后在河北、陕西的边境做过镇守将军。

杨业的妻子为折氏,她的祖父、父亲和两个兄弟都曾担任过边关的将领,可以说她出生于军事世家,因而是一位富有军事才能的人。佘太君原名为佘赛花,由于“折”与“佘”的读音相近,故被世人称作为佘太君。经小说改编后的戏曲小说中所述,穆桂英为穆羽的女儿,杨宗保的妻子,是“杨门女将”中女性的重要代表人物。

二、“天波杨府”的地理景观

据明代《汴京遗迹志》中所述:“杨六郎宅水泊,在里城内西北。”文中指的就是汴京城内的杨家府邸,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内。据《汴京遗迹志》记载:“寺在城之西北隅,旧金水门内,即宋太尉杨业之家庙也。雍熙丙辰蒲月,业死节朔方,其子请改家庙为寺,以荐其父。太宗嘉其孝,乃俞其请,赐额曰孝严。”因杨继业对国家忠心耿耿,“杨家将”世代忠心贤良,宋太宗特敕亲笔御书的“天波杨府”匾额给杨家,并赐金钱五百万盖“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即“天波杨府”。

如今的“天波杨府”享有“天下第一府”的美誉,走进“天波杨府”,它的园容园貌和鳞次栉比的古式建筑群都令人目不暇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耳熟能详、代代相传的北宋“杨家将”的故事,更是为“天波杨府”增添了许多英雄色调。今天看到的“天波杨府”,是依据《如梦录》等史书中记载所述建造而成,是在杨氏故居的旧址上又新建的一座纪念性的建筑,并于1994年完工,其主旨是弘扬民族精神,对国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天波杨府”这座仿宋的古典园林建筑,给人的印象颇为深刻。园中演兵场、杨家府衙等,让人犹如身临军事重地,杨家就俨然是一座军事演兵场。但是,一旦你步入杨家的后花园,之前严肃紧张的心情便荡然无存了。杨家的花园具有浓厚的江南园林气息,园内的假山、亭台楼榭、扑鼻的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为“天波杨府”增添了几分宁静中的温馨惬意。“天波碧潭”的幽幽泉水在耳旁叮当作响,走在长廊中宛若仙境一般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园内一刚一柔的错落景致,为“天波杨府”增添了些许威严华贵的气质。园中的大型浮雕照壁《世代忠烈杨家将》气焰恢宏,其中人物各个都有奋战杀敌的故事,带着“杨家将”们的英勇事迹,英姿飒爽各个显得活灵活现。雕塑《忠烈千秋》则是一组杨家男将的英雄群体形象,他们手持杨家枪、义愤填膺地看着远方,保卫着大宋的疆土。

三、“杨家将”英雄人物形象的民族传承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千古,后人们根据他们精忠报国的丰功伟业,编写出了许多激励人心且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其中不乏英雄人物的英雄演绎或是后人对他们的传唱,历朝历代经久不衰。

明代以前,有取材于民间口头文学的《杨家将》,经改编后以戏曲的形式,把“杨家将”人物身上特有的英雄气概和大义凛然的无畏精神,搬到戏曲的舞台上,通过戏曲的表演形式,扩大了“杨家将”故事的影响范围。

到了明代,戏曲作家熊大木和纪振伦两位剧作大家,把“杨家将”的故事演绎成了“杨家将”传奇,他们为“杨家将”的英雄人物形象,增添了许多神话韵味。他们把“杨家将”的故事编写成《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等故事集,并以小说和评书等形式广泛传播给民间大众。从而使得“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故事被叙述者娓娓道来,情节之精彩,更是让听众拍手叫绝!上到九旬老人,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都熟知“杨家将”的英雄事迹,可谓是尽人皆知。

延续到了清代后,地方戏曲的发展对传统“杨家将”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演绎和发展,尤为突出的是清代的戏曲:宫廷戏。宫廷戏已把“忠君报国”作为了戏的基本主题。由此一来几经传唱后,使得后人都无法辨识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了。但是这些都无法阻挡世代的人们对“杨家将”传奇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戏曲《金沙滩》、《天门阵》、《杨文广征西》、《四郎探母》、《牧虎关》等剧目,更是把“杨家将”的丰功伟业展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得栩栩如生。“杨家将”英勇杀敌、壮烈牺牲的故事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感人至深,演绎者身临其境,观看者慷慨激昂、悲愤万千!

自宋代至今,无数文学家、戏曲家们品味于他们以“杨家将”忠君报国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之中。那些历朝各代的艺术家们,陶醉在各自创作的作品中,更是如痴如醉,似演绎似传说,醉梦其中。如此这般,具有弘扬民族英雄历史性题材的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赋有历史性题材的文学和戏曲艺术,亟待当代艺术家们加以大力保护和挖掘抢救。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民族瑰宝”决不能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我们要加大力度,大力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

四、依托历史、弘扬文化、打造文化产业新看点

日前,由“天波杨府”公园出资近亿元,精心打造出的大型战争史诗剧目《忠烈千秋・杨家将》赚足了观众的眼球。此剧目可谓是令人叹为观止、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它结合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经由舞台艺术演员表演,把“杨家将”的英雄事迹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该剧目是聘请多方专家和学者们结合历史事实改编演绎而成的,在“天波杨府”公园内演出。

公园内富有意境的演出环境,结合高科技的大型水上舞台,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艺术场景,令观众流连忘返。《忠烈千秋・杨家将》中,战马嘶鸣声声震耳,逼真震撼的战争场面,犹如一部穿越剧,把观众立刻带入了一千多年前,“杨家将”保家卫国的沙场中。演出剧目分为四个部分:《一门忠烈》、《情定穆柯寨》、《英雄聚会》、《大破天门阵》。每个部分各成一体,却又有机结合,四个部分的成功演绎,给观众产生了巨大的视听冲击,可谓是一道“杨家将文化品牌”的视听盛宴!

《忠烈千秋・杨家将》大型舞台表演剧目,巧妙地挖掘和结合了多种宋代文化元素,又融合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剧目以“忠君爱国”为主题,配以惊心动魄的舞台表现形式,将文化与科技的精妙融合,成功地打造出了“杨家将文化”的独特品牌。剧目规模之宏大、宋代文化特色之鲜明,充分演绎出了一道以北宋“杨家将”的“爱国”、“忠君”等文化元素为基础的、感人至深的文化盛宴!

“天波杨府”公园推出的“杨家将文化”品牌,成功地引领和推动了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新发展,加速了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前进步伐,同时也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一座丰碑。日前据悉,《忠烈千秋・杨家将》大型舞台表演剧目,自推出之日起,每日的演出获利都颇为丰厚、日收入也均不菲。

“天波杨府”公园的成功经验,正是依据河南开封深厚的“大宋文化”底蕴,结合“杨家将”的历史故事,推出了颇具文化特色的《忠烈千秋・杨家将》大型战争史诗剧目。他们以弘扬民族正气为己任,促进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为要旨,才成功打造出了古都开封大宋文化的知名文化品牌――《忠烈千秋・杨家将》“杨家将文化品牌”,从而助推中原文化产业的大踏步发展,引领河南文化产业向国际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注: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节日志・中秋节》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RZ2013007)。)

【参考文献】

[1] [明]李濂:汴京遗迹志[M].中国书店,1959.

[2] 孔宪易校注:如梦录[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3] 周国林:资治通鉴(注释本)[M].岳麓书社出版社,2010.

第4篇:英烈事迹的故事范文

2001~2002年,我园对白求恩、印度援华医疗队纪念馆进行了重新布展,内容详实,形式设计新颖,采用了声、光、电为一体的高科技手段,令观众耳目一新。2006年,我们又投资82万元改造了序幕厅,新增设了烈士资料查阅触摸屏、烈士故事片播放电子屏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沙盘等。改陈后的纪念馆今天一步步提升了教育氛围。

首先,我园整理出一套完整的陵园英语讲解词,之后,选拔出一批英语基础较好的讲解员,进行集中培训、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英语讲解的培训工作初显成效。近几年来,我们成功接待了加拿大前总督伍冰枝夫妇,白求恩大夫的侄孙、加拿大白求恩纪念馆馆长斯考特・戴维森和加拿大温哥华市市长格雷戈尔・白求恩・罗品信等重大外宾团体。

针对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重要时期,我园还开展了一些积极向上的教育活动。如新党员、新团员的入党、入团宣誓仪式,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毕业生分配教育,部队新兵入伍、老兵退伍教育,各级团组织的“18岁成人仪式”等都在我园进行。使园基地成为他们获益匪浅的“第二课堂”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998年,我们成立了文艺宣讲小分队,将白求恩、柯棣华、马本斋等烈士事迹编成话剧、快板、歌舞等艺术形式,深入基层演出,受教育群众达10万余人次,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取得了社会效益,增强了教育基地的辐射力,扩大了影响。2002年,我园和河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共同举办了“喜迎十六大、永远跟党走”晚会,其中关于白求恩事迹的演讲得到在座师生的好评,随后,学校专门组织师生来园参观,深入了解白求恩事迹。

近年来,我们还开展了“送白求恩精神进校园”活动,选出优秀讲解员先后到河北省警察学校、河北省医学临床学院和白求恩高等专科学校,作白求恩事迹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地座谈。我们制作了书籍,其中有《浩气长存》(1-3)《回忆宁都起义》《可爱的河北》《河北省革命烈士英明录》《河北中共党史人物传》(1-2)《华北英烈传》《中国抗日阵亡将士传》《回忆杨秀峰》《四二九反扫荡纪实》《烈士陵园管理研究》《巧计斗敌顽》《河北革命将领传》(1-4)《冀南革命斗争史大事记》《中华英烈大辞典》《中华英烈碑文选》《冀南革命斗争史》“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料丛书”。

党的三代领导人为什么都要号召学习白求恩精神呢?这正是源于白求恩精神的永恒性和不朽性。他的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深深扎根。在当今社会,仍有一批又一批的白衣战士,像白求恩一样,为了救治他人的生命,不辞辛苦,不怕危险,为了病人的安康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他们用生命和汗水诠释着白求恩精神新的时代内涵。2003年底,我园筹办了一场以白求恩事迹为题材的“枫之魂”文艺晚会。枫叶是白求恩故乡的象征,魂,是精神的代名。“枫之魂”就是白求恩精神的代名词。整台晚会通过交响诗乐、歌曲、舞蹈、宣讲、短剧、快板舞、大型歌舞等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的表演,让我们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追忆白求恩在中华大地上曾经有过的岁月。

第5篇:英烈事迹的故事范文

今天早上7:30,我和同学一起去踏青,在车上我看到了美景就像一幅照片。

不一会儿,到了革命烈士陵园,举行了悼念活动。我们给烈士敬献了花圈,并举行了了悼念活动。由董志远、高艺萌两位同学宣读了悼念词,曹柏晨带领我们宣誓,全场气氛严肃,我们心情沉重。仪式完成后,我们给烈士们敬献了小白花,只见松柏伴随烈士墓边,像士兵一样为他们站岗。

通过这次参观,我知道了许多革命先烈的故事,许世友、杨国夫等老一辈的英雄故事,特别提到了三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我非常感动。随后参观了革命纪念堂,纪念堂上方,悬挂着一幅幅毛主席的相片,下面的展示柜摆放着英雄的遗物和英雄使用过的物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烈士脑子里取出来的二颗子弹,感觉真恐怖,通过这些物品我们了解了英雄们的英雄故事和奋斗历程,让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的是多么不容易。

第6篇:英烈事迹的故事范文

在这个清明,我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烈士塔前探望这长眠于我们故土上的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先烈们!你们一心一意为人民,为群众服务但从未想过自己。在祖国危机的时候,是你们第一个挺身而出,在血腥的沙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与邪恶进行较量,你们的辉煌业绩,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你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同辉,与江河共存!面对你们,想到你们的丰功伟绩,我们如何能不肃然起敬?

想到这里,在我的脑海里,又出现了那些伟大的,而又平凡的人物,又出现了那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宁死不屈的刘胡兰;宁遭烈火焚身之痛的;挺起炸药包的;用胸膛抵住敌人火舌的....正是因为你们,旧社会才被彻底埋没。

现如今,我们告别了硝烟,我们告别了寒冬腊月。祖国富强了,我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在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躺在爷爷奶奶的怀里听故事,牵着爸爸妈妈的手去公园,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的时候,又想过那些为祖国,为人民英年早逝的战士吗?

作为祖国的新一代,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又能否继续着先辈们的足迹?又能否有扛起五星红旗的能力?

“青山绿水长留生前浩气苍松翠柏堪慰逝后英灵”。在烈士塔前,我们不要落泪。只要我们好好学习,长大后能为我们亲爱的祖国妈妈尽一份绵薄之力,使自己不后悔。便是对那些烈士们最好的回报了。相信他们在那时一定会在天堂微笑着看着我们敬爱的祖国!

第7篇:英烈事迹的故事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cvb888”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缅怀“卫国戍边英雄”主题党日活动简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华林山上松柏映春晖,英魂苑里厚土埋忠骨。2月24日上午,安宁区委宣传部党支部全体党员干部、区委网信办党支部、区融媒体中心党支部全体党员,前往兰州烈士陵园,缅怀在喀喇昆仑高原壮烈牺牲的“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烈士。

天幕低垂,松柏肃穆。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党员干部肃立默哀,向英烈敬献花篮、鞠躬致敬,表达对烈士的沉痛哀悼和无限敬仰并重温入党誓词。

英魂苑两侧肃立的苍松劲柏间,烈士墓地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墓碑令人肃然起敬。在英魂苑4排6号的墓碑上,“陈红军烈士(1987年3月—2020年6月)”的字样格外鲜红。全体党员干部肃立默哀,向陈红军烈士敬献花篮和鲜花,向烈士三鞠躬,表达对烈士的沉痛哀悼和无限敬仰。

兰州烈士陵园的解说员眼含泪水,为大家介绍了陈红军烈士的事迹。陈红军,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生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营长。2009年,从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本已通过公安特警招录考试的陈红军,一听说要征兵就临时“变卦”了,选择走进火热军营的他终于圆了从军梦。2020年6月,我国边防部队与外军发生冲突,陈红军作为营长身先士卒,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3岁。牺牲时,妻子还有4个月即将生产,父母还在期盼着和儿子团圆的那一天。在讲解的过程中,解说员几度哽咽,在场的全体党员干部无不动容、都默默地流下了泪水。

“我们在这里深切缅怀陈红军烈士,就是要铭记英雄事迹,高举爱国大旗,弘扬革命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百折不挠、顽强拼搏、不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陈红军烈士的英雄壮举,充分彰显了当代军人戍边卫国、忠于职守,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使命担当和英雄本色。他们和山河一样不朽,用大无畏的精神诠释了国家尊严、民族尊严、人民尊严、军人尊严,用忠诚、责任和担当捍卫了国土完整和国家安全。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安宁区委宣传部党支部书记李录说。

区委宣传部党支部副书记孙琛表示,戍边英雄官兵的事迹反复看了很多遍,心中非常感动。同时也受到很大震动,我们看到的是英雄刚毅,是誓死捍卫国土的决心。我们要不忘初心使命,学习英雄事迹、弘扬英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英雄最崇高的敬畏。

“听完戍边英雄的故事,十分动容。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党员,更应该学习他们一心向党、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同时,身为网信干部,更应积极作为,维护好网络安全,为保障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绵薄之力。”区委网信办杨嘉乐说。

“英雄从未走远,星火继续传承,每一位戍边战士都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将继承英雄遗愿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融媒体中心干部梁瑛动情地说。

第8篇:英烈事迹的故事范文

一、富阳党史胜迹基本情况

从调查情况看,富阳市目前有各类党史胜迹50处,其中革命烈士墓(陵园)18处,纪念碑、亭等7处,烈士故居2处,其他23处。这些党史胜迹中,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26处,含国家和省级一处,即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和“千人坑”遗址;杭州市级4处,即郁达夫故居、塔山烈士陵园、张绍富铜像及中医骨伤科医院院史陈列馆、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以上胜迹大都能得到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较为妥善地予以修缮和保护。另外,富阳还有革命老区乡(镇)5个,分别是常绿镇、龙门乡、窈口乡(今湖源乡)、渔山乡、环山乡。革命老区村18个,分布在湖源、灵桥、常安等8个乡镇。

2008年底,市史志办根据杭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和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要求,研究确定上报党史胜迹10处,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和“千人坑”遗址、郁达夫故居及双烈园、孙晓梅烈士纪念馆、新登战役纪念馆及烈士陵园、视察大源纪念碑、新四军渡江会师纪念碑亭、环山抗日英烈纪念碑亭,解放战争时期的蒋忠烈士墓,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实验基地等。

二、当前富阳党史胜迹存在的现状、特点及原因

通过对全市各类党史胜迹的调查分析,我们感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遗迹众多。但影响力不够大。全市有各类党史胜迹50处,可以说党史胜迹较多,但这些党史胜迹大多默默无闻,影响力不够大,不要说在外地的影响不大(包括在杭州地区的影响),就是本市范围或本地人对党史胜迹的了解也不多。而且从这些胜迹所拥有的各类称号来看,只有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和“千人坑”遗址为国家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文保单位,而这一处胜迹主要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和其他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设施、历史文化遗址。另外还有杭州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处,这些基地涵盖了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影响力也有限,其他党史胜迹更是没有什么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清明节等传统纪念日,当地政府、学校等组织参观,接受教育外,这些胜迹出现了周边环境差,路难走,门难寻现象,常是门庭冷落,没什么人前来参观学习。

二是胜迹分散,保护现状不一。各类党史胜迹分布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呈现出胜迹小且分散的局面。其中烈士墓(陵园、纪念碑亭)较多,有25处,占已知党史胜迹的一半。通过实地踏看,一些胜迹维修保护一般,大多无专职管理员,兼职管理员(宣讲员)的待遇较低。如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屋顶瓦片破烂,落水管设计不合理,导致墙体渗漏,墙面发霉;展品和图板无遮盖(玻璃罩),加上厅内渗水受潮,导致部分实物锈蚀严重,部分图板开裂,图片颜色发黑或发黄、褪色;附属房屋(接待室)门窗部分破烂,屋内粉刷物开裂、剥落;兼职管理员每月工资仅350元,明显偏低;既无停车场,也无公共汽车停靠站。原5 14路在宋殿有一个停车点,外地来此参观的人员可从杭州乘车在此下车,较为方便,现该停靠点已取消,给参观人员造成不便,等等问题。市内其他党史胜迹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类似的困难或问题。又如新登战役纪念馆,系租用新登镇塔山村委住地(一层),年租金为8000元,讲解员工资每年4000元,亦属偏低。纪念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部分墙面渗漏、开裂,图版开裂,图片褪色(其中一幅图片文字说明有误),展品(实物)量少。塔山烈士陵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怀英亭内椅子破损,烈士墓和纪念碑四周地质塌陷、地面豁裂。又如,据1963年统计,当时全市有烈士墓穴84处,大都是烈士牺牲时就地掩埋的土穴,虽然此后进行了移并和改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知晓人的离世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开发利用,一些烈士墓穴已难寻踪迹。另外,还有一些党史胜迹在种种原因之下,到如今也已无存。

三是形式单一。开发利用较低。从目前全市党史胜迹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形式单一,开发利用较低的问题。全市50处党史胜迹,有革命烈士墓(陵园)18处,纪念碑亭等7处。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有关历史或革命事迹的具体内容,难以引起他人共鸣,也就难以达到弘扬革命传统,启迪教育后人的作用。大多数的党史胜迹只在清明、建党、国庆等重要节日和时机才得以利用,接受参观教育的人员不多。同时,由于参观接受教育的人员较少,这些胜迹的讲解人员也处于一种青黄不接的状况,如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原讲解员林镇南是个对日军暴行有体会的亲历者和知晓者,其讲解就能够让人听得入耳人心。但林镇南于前年去世后,其讲解工作由目前的管理员兼顾,使得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的讲解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参观人员的减少。相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党史胜迹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特别是那些对党史胜迹有感情,了解历史真相,能够积极宣扬革命传统的讲解人员的老去和离去,使得党史胜迹的宣传效果下降,形成一个不好的恶性循环。其维修和保护也得不到很好地保证,党史胜迹作用的发挥就少。

分析上述特点,可认为是由以下几点原因所造成的。一是对党史胜迹的确立、修缮、宣传利用的职责没有界定,造成总体情况不太理想。二是参观党史胜迹,学习党史、革命史没有列入教育计划,造成参观不多,学习不热。三是受党史胜迹本身的历史地位和宣传的力度的影响,除个别有财政拨款以维持外,大多数党史胜迹的维护没有经费来源,制约了党史胜迹功能的发挥。

三、对富阳党史胜迹保护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自1927年1月组建了富阳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富阳小组至今,党组织的活动遍及整个富阳,也留下了许多党史胜迹。这些包括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党史上的重要遗址遗迹,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部立体的党史、凝固的党史、无声的党史。如何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好这些党史胜迹成为我们所面临 一个重要任务,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不仅是党史等职能部门职责所在,也是各级党组织的任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本地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抓好此项工作。

(一)要及时界定党史胜迹,将党史胜迹主动纳入全市大规划范围之内。目前,对党史胜迹的认定、管理、宣传等没有什么规范性的依据。因此,党史等部门要积极向上级反映,以求早日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明确界定的依据,管理的部门及职能,怎样宣传和谁来宣传等等问题,使之有规可循,有据可依,保证工作的长效机制,而非现在的无序状态。同时,针对富阳市实际,可联合宣传、党史、民政、文化馆等相关部门对有关重要的历史遗址和遗迹,特别是与富阳党的重要事件有关的遗址和遗迹进行论证和讨论,及时认定党史胜迹。并且要把党史胜迹的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纳入到全市大规划的范围内。如1954年初,主席到新登考察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在王关林家停留了解过相关情况,但因无人关心和制止现被拆除了,成为了一个永久的遗憾。因此,可对已认定的党史胜迹,结合全市大规划,每年通过财政设一专项经费,有计划、分步骤、有重点加以修缮和开发,使党史胜迹的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与富阳市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相协调发展,并成为其中一个亮点。

(二)要继续深入挖掘并整合党史胜迹,做好维修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资源只有通过挖掘,才会越来越富足、鲜明、突出。对党史胜迹保护、开发利用也是如此。党史胜迹通过整合,才能在开发利用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通过现有的党史胜迹,提炼、挖掘深层的、更有价值的潜在资源。比如,、等伟人都来过富阳,虽然时间都很短,但仍有值得挖掘和广为宣传的东西。又如田家英等中央调查组在富阳调查过,对农业六十条的出台作出了贡献,影响了全国。而且中央调查组在富阳时间并不短,可想而知,在他们工作生活中,如今仍在东洲、环山等调查地流传了一些感人的故事,田家英及其他中央调查组成员的言行以及吃的穿的用的食品、器物,倘能把这些细节东西挖掘出来,那么会比单纯搞一处纪念地的价值大得多。又如1949年4月14日至16日,富阳新登党的武装组织金萧支队江北办事处官山区突击分队12人,从新登长途奔袭百余里,成功将关押在杭州花坞的43位革命战友救出,其中有红军干部、苏南专区专员刘道明,溧阳县委书记程华平等。这是一次大胆的、出奇制胜的行动,是金萧支队斗争史上光辉的一页。如果使用电视剧等形式将其再现出来,也会成为一个亮点的。

第9篇:英烈事迹的故事范文

湖北省枣阳市第二实验小学五(三)班丁琪龙

在这个日子—清明节,我们眼含泪水听着那一首首震憾人心、惊天动地的故事;我们带着无限哀思去缅怀所有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大厦而牺牲的革命烈士们;我们感动的心在为他们谱写着一曲曲悼念的乐章。

今天,我一大早就来到了襄樊市烈士陵园。烈士陵园位于襄阳城西的一座山上,一座耸天倚立的白色纪念碑座落在山顶上,这就是革命烈士英雄纪念碑,高28米。在如此巨大的纪念碑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不过,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人民的信赖、民族的团结,才有了一个强盛的新中国!

纪念碑前,记录了一些英雄烈士的英勇事迹,为了新中国而献身的——有名字的和无名的烈士,都受到同样的尊敬。听,周围树木沙沙的树叶声,仿佛在诉说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我听到了烈士们豪迈的口号声,那解放襄阳城的战斗声,及那襄阳城上红旗迎风招展的飘扬声。抓起一把红土,仿佛它的红色不是天然造成的,而是被烈士滴下的鲜血一滴滴染红的。看着它,就好像看到了一名名革命烈士流着鲜血,忍着疼痛,顶着炮弹一步步匍匐前进,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枪口,让后面的战友前进…

在主碑的后面是一座埋葬着103名无名革命烈士墓,上面生长着一颗高大茂盛的松柏树,四季常青,长势比烈士陵园的任何一棵树都要茂盛。它的几条弯曲坚硬的主根暴露在土外,一年四季,酷暑寒冬,任凭风吹雨打,却依然屹立于烈士陵园上空。它象征着烈士们顽强不屈、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它又是历史的见证,见证了烈士的英勇事迹,新中国的成立!

望着偌大的烈士陵园,我不禁想起了那些为新中国诞生、为了人民幸福而牺牲的烈士们,那些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故事…

是他,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在日军的疯狂围剿下,50多天作战40多次的抗日联军陷入困境,几乎弹尽粮绝。战士们只好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衣中棉絮。日军曾千方百计诱其投降,但杨靖宇坚定地表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热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是她,赵一曼——红枪白马女政委。她负伤被日军逮捕后,敌人立刻对他进行审讯。此时,伤口源源不断流出的鲜血浸透了棉衣,她依然滔滔不绝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人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抽打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差点昏死过去。日军将她送进医院,伤势刚有好转,日军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贞不屈,日军对她拳打脚踢,使伤口再度破裂,赵一曼又陷入昏迷中。多次审问均无果而终,日寇决定于1934年8月2日枪毙赵一曼。临刑前,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1岁。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