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精选(九篇)

当下的力量读后感

第1篇: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语感

在每次英语考试后,我经常尝试就同一个问题,让答对了的学生说明经验,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只是说凭借一种语感。事实上,从幼儿时期开始的牙牙学语,到儿童阶段能逐渐掌握说话、阅读、写作等语言能力的综合运用,一个人语言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是对这种语言特定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的内化过程,或者说是对这种语言的语感得到提高的过程。我们对母语学习如此,对第二语言英语的学习同样应该如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我将以阅读教学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一、语感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语感?很多学生将语感理解为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其中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所偏颇。语感不是随意的、不可感知或表达的一种感觉,而是指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它是从整体上直观感知语言对象,进而体验出一种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具有模糊性、意象性,以一种“美”的状态存在。当触及具体语言对象时,主体便迅速调动原有的语言模式,并融入对新对象的感知、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充实和丰富着已有的表象体系,创造出新的意象。[1]

语感在英语教学中的正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高中英语教学特别强调对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英语将要打下学生终身学习或使用英语所需的共同语言基础。因此,要做好用英语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准备,培养三种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新版英语教材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词汇量增大,二是对学生阅读质量和数量都提出了新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依靠传统的单词+语法的教学模式,通过强记和题海战术在高考英语中无疑会进一步失去市场,也无益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除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法知识和技能、扩大其单词量外,教师更应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

结合当前教材词汇多、阅读量大的特点,通过阅读教学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通常来说,其中主要有朗读、默读、背诵等途径。

1.朗读

对于英语的学习,读得越多,读得越好,就越能体会到句子文章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当读到滚瓜烂熟时,文章中的短语、句子、表达方法就会被学生消化和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如分角色朗读,不仅能训练语感,还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会。如梯度式的朗读,语感训练不可能一步到位,朗读训练时必须有步骤、分层次,让学生一步步上台阶,每一步训练都应有明确的目标。

2.默读

与朗读不同,默读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更好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中心。在中心句位置、语言表达习惯、情节安排等方面,英语与汉语都有许多不同之处。教师应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地选择阅读材料。对于要求泛读的材料,让学生在把握通篇材料大意的前提下,逐步合理地缩短单位阅读时间,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对于要求精读的材料,应设置具体问题,以Reading或Cloze等题型的穿插其中,提高其语感。

3.背诵

英语教学中,抓好语感这一环节的培养,能明显地提高教学质量,而背诵课文则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背书时输入的“语言形式”、文字符号中的形义和已有的各种知识融会,会共同作用于大脑,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活动,这就是语感的形成。语感强了,那么理解力就强了,语言表达就会流畅得体,表现出来的就是学习外语的高效率。

三、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

方法是工具,好的方法能事半功倍。英语语感的形成并未一蹴而就的,阅读教学应结合具体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工作中,可采用如下方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感。

1.情景阅读法

情景阅读法是情景教学法在英语阅读中的具体运用,是指在阅读训练中,应将学生置于一定的语境下,教师根据阅读材料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画片,并借助音乐、影像等多种媒介,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能理解阅读材料内容的条件下进行阅读的方法。[2]如在“A Christmas Carol”一文中,我广泛搜集了该文的一系列图片和相关的电影,让学生把握其背景了大致内容,针对文中的五个不同的角色,采用领读、听磁带、分角色演读、表演等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完全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有一些学生甚至当堂课就能背诵文章的部分内容。

2.阅读讲解法

在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而让学生通过阅读,进而复述、简要概括材料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就是一个提高其阅读能力,增强其英语语感的有效方法。[3]对于一些难度适中的新课文,当学生大体排除了新单词和新语法的障碍后,在课堂上可安排少量的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合上课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向全班复述其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让其他同学或小组来补充。当然,在操作过程中可让学生逐步脱离课本,比如可采取能划出课文和段落的中心句、能对照课缩写、能简单复述等三个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要求。

3.英汉互译法

英汉互译作为一个搭建英语与汉语交流的有效平台,对于学生掌握需要精读和重点把握的文章或句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方法也可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复习课上,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的需要,有重点地选择句子或段落,让学生进行此项训练,作为复习检测和巩固语感的手段。在课外,教师可安排一定量的英语或汉语文章、日记、故事等内容让学生进行英汉互译,以此扩大其阅读量和知识面。根据翻译材料的难易程度,操作过程中可将笔译与少量的“口译”适当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其语感。

总之,语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面对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新要求和新问题,教师应采取多样的手段,将语感训练的要求贯彻到学生听、说、读、写等诸多环节之中,从而提高其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任燕.如何培养英语语感[J].考试周刊,2009,(5).

第2篇: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阅读;习惯培养;氛围

新课标高度重视第一学段儿童的课外阅读,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就阅读的情感态度而言,首先是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使学生喜欢阅读。不可想象,如果学生对阅读毫无兴趣,仅凭毅力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即使完成,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一、家校内外沟通,营造阅读氛围

多年的低年级教学使我认识到,稳定的阅读兴趣需要在父母的参与下才能更好的形成。因此,第一次新生家长会上,我都把阅读当做重点问题向家长进行介绍和讲解。我先了解了学生在家里的阅读情况,再对家长具体介绍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以引起他们的重视。

我建议家长在家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家里要有足够数量的儿童读物,在孩子手所能及的地方放置注音配图书,以供孩子能随兴翻阅,打发时光。

学拼音的一个月里,家长要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学完拼音之后,要鼓励孩子自己读,同时要关心孩子所看故事的情发展,让孩子告诉你故事讲到哪儿,这样可以培养孩子阅读的成就感。

二、从故事入手,感受书的魅力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教师就要善于采取形式多样地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我要求家长给孩子至少准备一本故事书放在书包里。入学第一天,我就让学生把准备的课外书拿出来放到桌子上,并从这些书中选了一本,声情并茂地读了其中的一个故事给他们听,并告诉他们,以后学习内容完成了,老师还会给他们读故事。等拼音学完之后,自己就可以读更多的课外书。

此后的一段时间,我经常以奖励学生为由给他们读一些有趣的故事,用到谁的书,那个孩子就格外开心。学生也会在无形中受到感染,感受到书的独特魅力,就会不自觉地对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去找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三、学校环境熏陶,榜样示范影响

为孩子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环境,不仅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还能巩固阅读效果。因此,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办借书卡,为了方便学生看书,我还从学校图书室里借了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看的带拼音和图画的书,摆放在教室后面的图书角上,允许学生自由阅读。

我还给学生创设了更多的阅读机会。我告诉他们,当课学习内容都完成后,剩下的时间可以看书;自习课完成作业之后,学生可以阅读;每周我还抽出两节自习课让全班学生自行阅读。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是模仿性。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四、关注课堂表达,肯定学生的阅读效果

阅读是输入,而表达是输出。评价学生阅读成效最常见、方便的做法莫过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表达。因为有效的课外阅读定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广度和理解深度。在课堂上,有的问题学生答得特别好,我就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当有学生说是看书知道的时候,我就强调书里有很多知识,爱看书的孩子会知道得越来越多,以此来感染学生。上课学习生字组词时,有学生组成成语故事,我就会问他们谁看过这个故事,有举手的孩子就让他课下给大家讲一讲,并给他一个小贴纸作奖励。而对阅读突出的学生,我会格外借书给他看,并告诉他是老师借给他的,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意义自然不一般。

五、趣味评价,享受阅读成果

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语言积累进行合理表达。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同时,还要考虑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课外阅读的评价方式。一是引导学生填写阅读记录卡,能了解学生的阅读量;二是情感奖励:根据学生的阅读数量,评出“读书大王”“积累之星”,利用节日、家长会进行颁奖,发奖品,拍照片上班级光荣榜,荣耀与幸福引领孩子爱上阅读。

总之,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信心和恒心,坚持下来……一定能够牵着孩子的手走进书的殿堂,体味其中的美妙。

参考文献:

第3篇: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河北省蠡县沈何庄小学,河北 蠡县071400)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245-0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见阅读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付诸于儿童阅读行为的,尤其是要奠定起步阅读之“基”,夯实大量阅读之“路”,化解提高阅读能力之“难”。深入探索阅读本质,加强阅读训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拓宽;阅读;激发;正确引导;展示

为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又真正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在阅读上,要提出既要提倡“上不封顶”,又要落实“下要保底”。具体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如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的数量,而且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教师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社区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转变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新课标的要求各年段所达到的阅读量,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数据,而是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就必须凭借教材,将自主阅读引向课外,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激发兴趣,正确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家里有一定数目的藏书,但有些孩子往往没有养成良好地看书习惯,也不爱读书。经常听家长说:家里虽然有很多书,但孩子不愿看。究其原因,这可能是由于家长从自身的喜好、自身的理解出发,想当然地为孩子选择课外读物,而孩子面对成人精心挑选的丰盛的“精神大餐”却常常兴味索然,读书的效果当然是可想而知。因此我提倡在家长的指导下,鼓励孩子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自由展开阅读活动。

三、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探究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最全面。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方法,课下扩充阅读,这些阅读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对一些能力稍差的同学,适当放宽、降低要求,只要先有一定的量即可。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差异,提出适度而又有层次的阅读目标,即下限目标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任务,上限目标则是让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的、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让他们“吃饱吃好”。如学习文章《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后,要求学生课外阅读《世界奇钟》、《悬崖上的树》,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悟作者真实而具体,融情入景的艺术表现力。这样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阅读目标。朱自清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散文作家,他的一组以《背影》《儿女》等为代表的表现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的叙事散文,和另一组以《绿》《春》《荷塘月色》等写自然景物为主的抒情散文,都是写得最出色的,因此又向一部分学生特别推荐了朱自清的这两组散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背影》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这又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中的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各尽其力,各展其才。

四、引导同时,抓好落实

为了扩大学生阅读量,把阅读落实到实处,也为了检阅学生阅读的情况,不使阅读流于形式,班级还利用校本课程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讨论会,好书介绍、读书心得交流等读书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许多孩子已经不满足学校的图书量,还广泛借阅各种书籍,孩子们把自己家的书也搬到了学校,相互交流。目前,我们班的读书活动蔚然成风,经过统计我们班的同学阅读量普遍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底线。在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类读书活动和征文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五、注重体验,展示成果

1.开展各种阅读交流活动,促进能力的培养。

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既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能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如:交流心得。学生根据计划安排,自选课外读物,定期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开展读书讨论会。举办课外读物讨论会,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举行知识竞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竞赛。采用多种形式,说出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成语、典故、名句、格言等,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巩固课外阅读成果。

与口语检测相结合:在期末的口语检测中,让学生走出课文,自己选择课外阅读中的文章。这样学生兴趣盎然,不仅巩固了阅读成果,而且大大提高了朗读水平,效果很好。

2.搭建平台,尽情展示。

第4篇: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课外阅读教学 课外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质量呢?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正常发展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做一种消遣,部分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做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经过必要的准备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并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笔者这样做已让所有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学生课余时间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摘抄时,既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中,坚持一段时间后,不仅喜欢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学生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了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学会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阅读内容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开卷并非都有益。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做必要引导。当然,我们不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学生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笔者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做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做面,由点到面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以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其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三、组成相容、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四、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提要、体会、报告、编写、扩写、改写、组写等,还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最好能定时在课外阅读的内容、感想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课外阅读诸多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及他人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在课堂教学中,读还应注意几点:

一、“的”的明确

目的明确也就是读的目的性必须明确。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指向”。读全文是为了什么?读某个段落是为了什么?读某个词某个句又是为了什么?教师都必须精心细致地考虑设计。而且设计的目的要求要有针对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学生易于忽略的地方提问:要有思考性,要让学生读后想一想才能答出;要有层次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要有向心性,始终围绕文章中心发问,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

二、量与质的保证

“量”是指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一节课学生读的总量要保证在10分钟左右。

“质”是指读的训练到位,读特别是朗读是一种复杂的对语言的感悟与处理的过程。由读通读出感情需要经过多次反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这个训练过程,教师除了适当的点拨和激励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这个过程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很短,对接受能力并的学生来说可能就很长,如果教师缺乏足够的爱心和耐心,那么这个朗读将是个别学生的良好的自我素质的展示,其它同学只是忠实的听众而已。

三、趣味激发

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他的年龄特点,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兴趣就成为教学“发条”,“读”也当然不例外。

小学生年纪小,却爱表现自己,好胜心强,所以就经常组织比赛读、表演读等。例如:在教学《鸬鹚》一课,指导学生读渔人是怎样利用鸬鹚捕鱼一段时,叫他们边读边做动作。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如湖面上沸腾的景象;学生读得喜笑颜开,如渔人丰收后的喜悦;朗读声活泼跳跃,如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又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安排一个小小比赛,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并由学生评分,原本枯燥的朗读学生一下子变得兴致勃勃,积极性很高。

四、法的得当

小学生阅历少,当胸中有情感时,却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反悔。如果只是一味地叫学生去读,教师不在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方面作一些适当的讲解或提示,读的效果肯定不佳。所以,我觉得一定的朗读技巧指导还是必要的。特别是到了学生想读好,而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或提出朗读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指导朗读《火烧云》第一段时,学生已体会到火烧云上来时人们那种喜悦、兴奋、激动的心情,可就是读不出那味儿,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将“了”作适当的变调,读作“la”再让学生读一读,学生激动、兴奋的感情溢于言表,读得小脸都红了!

又如:《林海》一文中,学生已经通过“高点儿的,矮点儿的”与“高的、矮的”的比较,明白句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的差别不大,线条温柔的特点,教师通过适时指导学生读好儿化韵“点儿”读出了岭的“柔”。

五、情的投入

“文章不是无情物”岂能读之无情?要想把作者的感情转化成自己的感情,还必须设法使学生的心态化入语言角色,同步进入语言所描绘的感情氛围中,正所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

(一)以情动情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师情感的丰富与外显化,作为一名教师对教学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动作都要充满浓厚的情趣,以自己的真情,美好的情感,融化在课堂教学语言中,感染学生,以情生情。

(二)以境激情

情感环境可以通过电教媒体、挂图、实物、小品表演等直观型教学手段来创设。例如:在教学朗读《月光曲》中哥哥的联想,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世界著名《月光曲》,时而优美宁静,时而激昂的音乐把同学们带进了幻想的境界里。然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画“    ”“    ”、“    ”接着再让配乐朗读,朗读的感情随着音乐时起彼伏,取得较好的效果。

同时,精湛的导语艺术也能起到增强情感氛围的作用,甚至能起到其他教学手段地乐趣替代的情境创设作用。

第6篇: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现如今,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有:1.文化知识传播形式的变化。现代的文化知识传播的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是那样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更容易吸引孩子们的眼球。2.家长和学校对阅读重视的程度。当前,应试教育观并没有彻底改变,家长和教师都常把学生束缚在现行的教材上,不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3.学生读书缺乏兴趣。就实际现状而言,有不少的学生回家基本不看书,甚至连课文都不预习,每到语文课上找他们读课文或是回答问题,多是结结巴巴或回答不上来,让老师倍感困惑。再说看书不比看电视,电视画面栩栩如生,更加容易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而那些网络游戏的吸引力就更不用说了,这样自然冲淡了孩子对书本的兴趣。

针对上述存在的情况,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首先要大量地阅读,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推荐。当你面对学生提出的感兴趣的话题,想了解的知识,想解开的疑问侃侃而谈时,你已无形中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威信,树立了榜样。学生会因为你的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折服,会因为你的精彩文笔而钦佩。他们会在你的感染之下爱读书、勤读书。此外,教师的阅读面广,可以针对课文的学习适当地给学生讲讲历史典故,精彩故事等。这样,教师将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将学生们带入一个个有趣、惊险、奇特或令人感动的场面,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迭之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激发他们爱读书的兴趣。每当我们把认为好的文章通过读、讲等方法让学生们听,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读书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并主动去进行阅读时,这种效果比任何的说教都有效。

二、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这两年来,我校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读书节活动。以"创办书香校园,培育书香少年"为活动宗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师生共同阅读经典名著。为了让活动的开展更有效,学校还组织开展了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评比书香少年、评比书香班级等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步入了阅读的殿堂,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每周一节的读书活动课一到,学生们会不约而同的安静下来,静静地拿出经典名著静静地看起来。每当看着孩子们沉浸在翰墨书香中,你会感受到这些读书活动的开展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阅读兴趣。

三、引导家庭文化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一定要利用一切机会将书香气息带进家庭,用心引导家庭文化,形成更多的书香家庭,使孩子们能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学校努力将营造书香校园的信息带给家庭,学校通过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读书节活动,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书香文化,还通过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方法。利用家长会的机会,请班上爱读书的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这些实实在在的活动感染和带动了许多家长,他们回去后也用心地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学校这样密切地和家长配合,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四、要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

中学生阅读的目的要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自己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要有计划的围绕课本选择一些课外书。多读一些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故事传奇,人物传记,唐诗宋词等,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家长等,把他们好的经验借鉴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有效的好办法。

五、要做好读书笔记

第7篇: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其途径主要是听、说、读、写。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1 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前提。在内容安排、组织形式上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1.1 营造优良的阅读环境。有部分教师和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不务正业,觉得是浪费学习时间,会影响成绩,学生一有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就要受到批评限制。有的学校也不重视,读书室、阅览室只是一种迎检的摆设。所以首先要打破这种思想观念,让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共同营造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同时在班级里可开设一个图书角,把学生喜欢的书放在图书角,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提倡资源“共享”,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 在班级里还可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且定期更换,如“不读书就像生活里缺乏阳光一样”“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等,营造阅读氛围。

1.2 在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可以引导课文的课外阅读延伸。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如上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向学生提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后逃跑了,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从而很自然的激发学生课后去读《水浒传》了,下节课可安排学生讲有关故事情节,也连带锻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次,安排一些课外阅读指导课,老师可简述书中的故事梗概,选出一些精彩篇章,引导学生品读,解释疑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3 师生共读,情感共鸣。师生共读好似春风化雨,能唤醒学生心中好学的天性,使学生读书的兴致悄悄萌芽。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为让学生能静下心来专心阅读,早读时间,我们可以手捧心爱的书,坚持陪读。而且率先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磁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师生共读之后,可以和学生交流读后体会,陈述各自的观点,谈论自己的感想,讨论书中的一些问题等。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1.4 开展各项课外阅读活动。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和效果,可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可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读书笔记评比等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全校性的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等能力,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

2 创造良好条件,指导阅读范围

2.1 学校要重视阅览室、读书室的建设,加大投入。目前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教学经费不足,阅览室、读书室投入不足,成了迎检的摆设。因此,首先学校要重视阅览室、读书室的建设和投入,每学期都安排一定的资金购置、征订图书报刊,满足学生阅读需求。其次是加强图书室的管理,以优雅的环境吸引学生,以热情的服务吸引学生,让图书室架起读书的桥梁,宣传推荐读书,指导读书活动,组织阅读活动,巩固和提高读书效果。

2.2 阅读内容引导。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适当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这样不至于学生误入歧途。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共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如上网阅读、观看电视节目等。

3 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3.1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第8篇: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86-01

1.现今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

如今,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已经存在着许多为人关注的问题,比如教师教学态度严苛且过于追求以量求质,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教学形式过于乏味陈旧,因此更加容易是学生感觉到阅读的无趣感,这些问题都将影响语文的阅读教学。

1.1教学态度过于严肃和条律化。大多数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是以老师的理解为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过于严格,有时甚者要求学生的回答必须与答案几乎相符才认同学生的答案。再者,有的初中教师会让学生大量进行阅读的训练并让学生自己通过答案进行改正,大量的阅读任务让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无法真正体会阅读的真谛及掌握阅读的真正技巧,同时中压之下的学习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和厌倦感,因此影响了学习的有效性。

1.2教学形式过于陈旧乏味。现今,大多初中生学习语文阅读都是通过老师教授,之后学生认真听讲且勤于做笔记。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且显得陈旧无趣。日复一日地进行这种机械化的阅读,很有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阅读缺少多样化,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也不会提高。

1.3学生缺少阅读的兴趣。初中是汲取阅读精华的最佳时段,他们对新兴知识和现实社会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们经常因为自己的爱好阅读大量课外图书,对阅读并非完全没有兴趣,但他们遇到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时就会显得提不上劲。老师在台上字字珠玑地讲解,学生却在课上沉浸于其他事物,甚至陷入发呆状态或直接打瞌睡。教师会发现学生对自己讲的根本不感兴趣,极少能用心听下去。

2.初中语文阅读多样化途径

阅读是学生了解真实世界、发展个人思维、获得认知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文本了解程度的有效方法。倘若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时,教师过于松懈、固执,不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阅读学习中,那么学生的阅读水平必然难以提升。教师是课堂上重要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需要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交流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参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些是教师不容懈怠的责任。为了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笔者进行了以下对于语文多样化阅读教学的探讨。

2.1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合作。正确的教学理念应强调自主、交流、探索。学生应该作为阅读学习的主体,而老师为主要的引导者。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切勿一味地占据主要的一方,应适当地让位给学生,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加入到阅读学习当中,而非以一种被动的形式。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5~6人为一组,以这种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通过此种自主交流模式,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不可漏掉任何一名学生,鼓励所有学生都加入到小组讨论当中,教师最好不加干涉,让学生在小组尽情地辩论及讨论。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可以在课前下发一些与课文预习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文本的阅读,根据自己的了解搜集些资料。每当课堂开始时,教师请每一组的组长来代表发言,向大家陈诉一下小组的学习情况及相关成果并给予鼓励及支持。紧接着,教师简言意赅地介绍一下生词及课文主题。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多样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时提出一些有趣并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跟随教学的脚步,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无论正误与否,都不应指责学生,应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充分的肯定。多人为一组的学习讨论,不仅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还增加了教学的多样化,改变了传统陈旧式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语文阅读变得更加有效果。

2.2增添有关阅读的辩论,增进理解。教师们往往让学生通过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这种方法虽然可取,但不容易激发学生的自由思维。或许,老师们可以换一种探讨问题的方法,那便是组织辩论赛,老师根据文章内容选定相关的话题可供学生辩论,同时辩论主题不宜太过枯燥,应选用容易引起学生兴致的主题。辩论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一个深入的阅读和理解,因而学生会主动在课前进行与文章及辩论主题相关的学习和思考,学生自己总结论点论据,并且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通过激烈的辩论赛,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水平,认识文章真正的内涵。此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学生对阅读刻板、生硬、无趣和普遍印象,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3结合阅读文章的读写,强化效果。教师利用读写,可以更有效地向学生展现文章的魅力。以文章内容为载体,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写作任务,促进阅读、写作、思维的三方配合和提升,学生阅读文章后有感而写作,通过写作而理解文章,最后个人思维得到提升和发展,而这也恰恰是阅读的目的之一。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宜利用读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学生阅读的效果,同时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2.4运用多样的阅读方式,提高质量。教师可以教授学生集中阅读方法,便于学生集中,避免产生阅读迷茫。朗读、速读及复述等都是十分有效的阅读途径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能将文章通读流畅后再进行内容的理解。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朗读方法,如小说的绘声绘道,诗歌的抑扬顿挫,散文的抒情韵味等等。在朗读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思考,并和读者的感情产生碰撞和共鸣,了解作者思想感情。之后再适当加快学生的朗诵速度,使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诵课文,最后将他们的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朗诵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有表情地阅读,便于他们一步一步慢慢体味朗读的乐趣。

结语:众所周知,阅读在初中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必须创造和发现更多多样化的方法阅读方法,进行多种的阅读方法,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有效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龙惠.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样化形式探究[J]. 中学语文,2016,06:81-82.

第9篇:当下的力量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 经验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如同是一坛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朗读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感知多彩语言

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地去做某件事情,朗读也不例外。因为孩子们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很难快速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不过这个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假如只是单一的大声读,一起读,个人读,就会非常枯燥乏味,学生对朗读必然会缺少热情和兴趣,从表面上看学生都在朗读,而这些朗读却停留在“声音”上,不能声情并茂的表达,因此也达不到最佳朗读效果。在有些时候学生虽然能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但不能很好地用情景交融去具体感知和体会课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因此提高朗读的表现力、感染力、努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

二、形成有特点的朗读方式,丰富朗读形式

从朗读的表面上看形式非常单一,但事实上形式却是非常多样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时要尽量丰富朗读形式,使朗读形式多样化。在提高学生对语言领悟能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词语的精练及活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在语文课文中经常会有特殊的语句,对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改变句型之后再朗读,比如祈使句、感叹句等。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受到作者自豪骄傲的情感,而且又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语句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朗读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适时采用配乐朗读,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形式。

三、鼓励学生多参与性朗读,进行激励性评价

朗读是一项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实现它的艺术魅力。

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把以往教学中属于教师的讲台让给学生,让讲台成为学生演讲的舞台,指引学生把死板的文字转变成生动、鲜活的场景,从而体会到人物的情感,这样不仅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展开想象,促进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景和情,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课文。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但往往认知能力不够,很难快速地体会文章的感情,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成功的心理体验是保证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作出激励性的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保持他们参与朗读的热情和动力。所以,教师在指明朗读后,不要立刻提问学生“他哪里读得不好?哪里读错了?有没有读出感情?”这些找缺点的话,因为这种提问会让学生产生失败挫折的心理感受,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朗读的热情。相反,教师如能提出“他的朗读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之类的先找优点与进步,再寻差距的问题,不但能给学生鼓励,强化成功的心理体验,还能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提高朗读能力。有了学生的动力,加上平时积累的朗读经验,学生通过朗读去领悟课文内容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阅读教学也因此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优化朗读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要有充分的课堂朗读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生学习情况、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能掌握朗读效果。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必须扩大朗读训练面。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黄山奇石》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黄山景色秀丽,怪石奇趣,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黄山”。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黄山景色的优美、怪石的奇趣,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3.精选练点。锤打有声。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欢庆》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